线上教学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教学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线上教学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临床医学基础课线上教学质量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线上教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这种教学方式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使学生可以直接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进一步推动相关教学资源的优化利用。但也正是因为线上教学的广泛应用,使得该项教学活动的质量逐渐成为了各界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对临床医学基础课方面的教学而言,想要有效提升其线上教学的质量,还需要相关院校对各种质量监控措施加强研究与应用,如此才能推动相关教学目标的实现。

1针对临床医学基础课线上教学加强质量监控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当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教师对于线上教学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觉得在线上教学的情况下,自身无法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掌控,学生也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整个教学过程过于宽松,难以获得相应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线上教学的应用存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面对线上教学缺乏研究和准备,导致线上教学质量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而针对这种情况,对线上教学加强质量监控,则可以让相关教师认识到学校对于线上教学的重视程度,并有效提升教师应用线上教学的积极性,这对于教师教学质量核心观念的形成与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临床医学基础课线上教学质量监控的具体措施

2.1对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完善

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能够为线上教学质量的有效控制提供相关依据,同时也是提升线上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相关院校应该针对临床医学方面的基础课设置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并对现有制度加强改进和完善,经过汇编成册以后,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予以实施,确保教学管理制度能够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发展规划、教师备课、线上教学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覆盖,使整个线上教学活动能够变得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这对于线上教学的有序开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2.2对教师团队进行强化

对于学校而言,其线上教学质量的优劣会对其整体教学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而想要对线上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提升,还需要对教师团队进行积极的建设。首先,要对高素质的教师加强引入,以此来进行教师团队的优化,确保相关教师能够满足临床医学基础课线上教学的相关需求。其次,要对现有教师加强培训,应用较高的标准,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使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够得到不断的提升。最后,要对相关教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让教师认识到线上教学是教育领域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教学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校的未来发展,使其能够在教学实践当中自觉落实线上教学的质量控制工作,以此来提升线上教学的质量。

2.3对教学督导系统进行应用

2.3.1建立教学督导团

在学校当中,教学督导团是其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针对相关学科的线上教学情况,对教学督导团进行建设,在此过程中,要保证督导团成员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学术造诣、较强的责任心以及正直的为人,具体可以对一些较为关心学校教学工作的离退休教师进行聘请,使其与相关专家、系主任、教学管理团队以及学生代表共同组成教学督导团,并对线上教学质量进行严格的监控,以此来推动学校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

首先,要在开展线上教学以前,督促相关教师对各种教学平台的应用进行学习,包括学院云、爱课程、翻轉校园以及腾讯课堂等。同时要对教学管理人员加强培训,使其能够对后台操作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落实。除此之外,要在开课的前一周对教师上传网络教学资源的情况进行检查,确定上传内容能够满足相关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

其次,要对授课过程中加强监控。在开始线上教学以后,要查看教学平台是否适用、学生出勤率如何、教学流程顺畅与否、教学内容是否丰富、学生参与性如何以及教师答疑情况,要从多方面入手对课程进行监控,并作出评价。此外,学校可以每天选择一名优秀的网课教师,与其他教师进行授课经验的分享,不断提升相关教师的网络授课水平。而对于授课当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利用督导简报进行反馈,确保各方能够进行及时的改进和完善。

再次,针对课下作业进行辅导监控。教师除了在网上直播授课当中进行答疑之外,也可以在课下利用微信、QQ等网络平台为学生进行答疑,并对学生进行作业辅导,而督导团成员则可以在线进行督查,以此来保证学生参与率以及教学效果。

最后,加强教学反馈和改进。在每节线上教学活动完成以后,可以利用微信、QQ或者是督导简报的方式对各节课的特点进行反馈,对于使用较为频繁,且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授课方式要进行分享。而除了要明确优秀教师,实现其教学经验有效分享以外,还要对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加以反馈,包括平台应用情况、教学实践情况以及学生在线情况等等,并且要提醒各方加强改进。而督导团在此过程中则要针对反馈问题查看其整改效果,并通告其整改情况,为线上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持

2.3.2对于教学效果进行定期的检查

要与相关教师多加交流,并通过座谈会来听取教师和学生对于线上教学工作的意见,要将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例如检查教师教案质量、查看线上教学效果、监督试卷评分等等,以此为基础进行经验总结,并对不足之处加以改建和完善。要通过相关措施的有效落实,推动督学、督教以及督管工作的协调发展,从而在学校当中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

2.4针对线上教学质量加强评价管理

为了保证线上教学质量的合理控制,还要对线上教学活动建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对相关工作加以落实的过程中,同样由督导组负责。而为了对教师的线上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可以根据权重进行一级指标以及二级指标的设置,不同指标体系对应的分段也不尽相同,具体可以设置百分制,进行评价表的填写,以此来形成评价意见和评价分数,在对相关内容进行汇总和分析以后,由学校教务处对信息反馈工作加以落实,同时要将评分结果至学校官网当中。

除此之外,要落实教师互评监控。该项工作可以在每一学年结束以后进行一次,要对各任课教师的工作进行系统的评价,利用科学严谨的评价工作,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质量进行合理的评价,使教师能够根据相应的反馈信息对自身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进行及时的改进。而通过教师互评监控,教师可以进行相互的听课,而对他人教学活动进行听取、记录、分析和评价的过程,实际也是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和取长补短的过程。

与此同时,要对学生评价监控加以落实,具体可以对以下方式进行应用:第一,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学生对于教师线上教学质量的评价;第二,利用校园网,要求学生落实评教活动。具体可以由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对学生评价系统加以构建,以此来保证教学反馈的可靠性和实时性。可以将校园网作为基础,设置线上教学质量评价平台,学生只需要凭借个人密码就可以对系统进行登录,并随时完成评价活动。当然,在落实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在系统当中教师的照片以及相关信息,确保学生评价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在学生完成评价以后,系统可以对相关分数和评语进行汇集,并在各教师名下汇总,相关评价会直接纳入到教师教学质量评优指标当中。学生评价应该在各学期的中后期开展,且评价数据经过统计和处理以后要向教师进行及时的反馈。

2.5对奖罚制度进行建设和落实

为了进一步提升线上教学的质量,学校还需要对奖罚制度加强建设和应用,对于线上教学活动而言,教师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应该通过各种奖罚措施的合理应用,提升教师線上教学的积极性。具体可以将职称晋升以及薪资待遇与教学质量挂钩,根据教师的授课课时、教学质量以及评估分值确定教学奖金,对于积极开展线上教学,能够灵活应用慕课、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并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师,应该给与一定的奖励,并优先考虑职称评价。而对于缺乏责任心,不重视线上教学,敷衍了事,影响教学质量的教师,则应该根据相关规定进行一定的处罚,且对于情节严重,屡教不改者,应予以清退,以此来保证线上教学的有效开展。

3结语

篇2

摘要:精细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种较新的理念,精细化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而要使精细化教学管理顺利实施;我们就必须改变思想观念,以计划先行为前提,制度建设为根本,过程监控为抓手细致地展开工作。只有过程管理的细微到位,才能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精细化教学管理 教育教学质量 思想观念 计划 制度 教学常规监管

精细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种较新的理念,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之上,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教务处作为负责全校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职能部门,其管理水平高低决定整个学校教学工作状态良好与否,而精细化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教学管理精细化,也有助于学校迈上更加科学、规范与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下面笔者就教学工作中精细化管理的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改变思想观念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前提

思想观念决定人的行为。在推进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我们应首先抓观念的转变。这可以通过举办学习、研讨活动让精细化管理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每个教师,都要反思自己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进行剖析,认识到“细节决定成败”的真正内涵,促进精细化管理的真正内化。其次要明确精细化管理就是人人有职责,个个负责任。实行“谁分管的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课堂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师只有牢固树立质量形成于过程的思想,才能把教学质量管理贯彻到质量形成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控制上。

二、周密的教务计划是实施精细化管理保障

实施精细化管理就要杜绝工作中的随意性。我们要求,每开展一项活动,每做一件事,必须预先制定全面、详尽、周密的计划。为此,教务处每学期都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来指导各项具体工作,然后各教研组,年段和个人依此制定学期计划。真正地把工作安排落到实处。如本学期开展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学校教师分层培训、教研活动、期中、期末质量分析会、师生座谈会,家长会,初三毕业班工作会议、学困生帮扶计划,巡课查课安排等贯穿全学期的活动都有实施方案,我们把这些活动逐项计划,层层分解,条条落实,具体到时间、地点、责任人,全体教师有序参加,各项工作有条不稳地展开,减少了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提升。

三、精细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保证

学校各项工作要取得成效,必须建立精细的管理制度,特别是量化考核制度。一整套精细化、可行性强的制度可以引导工作规范,约束工作行为,明确奖惩措施,保障政令畅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福州三十中已经建立起一整套健全、有效的制度,包括岗位职责、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总务管理、安全管理等各方面的制度和措施。这些制度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实际工作中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以及精细化管理的内在要求,还不是尽善尽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又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上学期期末开始逐步修订和完善《福州三十中教学分评估细则》、《福州三十中办学三年规划》、《新课程理念下福州三十中教学管理制度》《福州三十中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案》《福州三十中学生评价方案》等教学管理常规制度。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师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原则来修订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使全体教师不仅对教学管理制度本身的条文认可,而且切实认识到规章制度与提高教学质量息息相关,一改制度领导定,教师被动遵守的现象。由于管理制度更细致,更科学,更具实效性,且采取了“民主集中”的方式,所以,无论是奖还是罚,都让老师们心服口服。更重要的是,通过制订精细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四、务实的教学常规监管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关键

管理的关键在落实。再好的制度得不到执行,或者执行不坚决、不持久,也就只能沦为摆设,必然不能产生应有的效能。在探索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实行教学质量包管制度,要求人人会管理,处处有管理,并把质量包管成果纳入期末考评之中。通过落实管理责任,变校长,教务主任等少数人操心为大家操心,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从而提高管理效能。在管理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三有三必”:有布置必有检查,有检查必有反馈,有反馈必有提高。并将检查中形成的过程资料纳入年终督导考核,提高所有教师的重视程度和自觉意识。只有抓好落实,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扎实、到位。众所周知,有效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取决于学校的常规管理,在常规教学管理上,我们突出过程的管精管细,我们从课堂监控、质量检测和分析、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学习习惯培养、青年教师培养等几方面实施精细化管理,坚持每月一次的常规教学月查和不定期的抽查,坚持每天的常规教学监控,坚持每月一次的常规教学小结,

五、加强教务处自我管理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动力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学校的教学线上的管理者,首先要加强自我管理,细化自我管理目标。要求老师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而且要高质量的做好,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作为教务主任,要努力做到四个字:准备工作落实“早”,事务工作考虑“细”,协调工作安排“活”,创新工作追求“实”。充分发挥教务处的功能,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坚持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宗旨。在日常工作中,要急师生之所急,想师生之所想,解师生之所难,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服务于教学,管理好教学。不断改进管理和服务的方式方法,开拓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实施教学管理精细化刚刚是探索与实践阶段,我们初步尝到了精细管理的益处。精细化的管理是一种境界,它就存在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说过这样的话:“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这句话告诉我们,大境界、大事业都是由易事、小事累积而成。它们的成败往往是由细节所决定的。可以说,精细的态度和方法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和保证,放弃细节的管理就等于放弃管理的全部。只有过程管理的细微到位,才有最终结果的完美无缺。我们今后将继续深入实施精细化管理,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不断地提升福州三十中的教育教学质量,办让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学校。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教学过程最优化.国际教育新理念. 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7第2版

篇3

【关键词】初中 数学教研组建设 实践探索

初中数学教研组是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之下成立的,是一个承担着带领学校内数学老师开展数学教研活动、并承担一定的教学管理职能的学校教师群体性组织。初中数学教研组在深化教学方式改革、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学校专业化建设、加强教师师德建设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教研组基本都是按照学科进行分类,组内所有老师统一参加教学研究,争取达到1+1>2的效果。初中数学教研组(以下将统称“教研组”)也一样。如何组建教研组,使教研组的工作能落实到实处一直是学校在不断研究的问题。在综合了众多学校的经验后,笔者总结出了现在初中数学进行教研组组建存在的几点问题并提出了几条建议。

1.教研组组建存在的问题

1.1 学校措施不当。 教研组的组建是教师的集体活动,教研组的组长应该是专业素质最强、最受各位数学教师所信服的人,应该由集体推荐产生。不过,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很多学校的教研组组长由学校直接指定,很多被指定的组长并不具备该有的“长”处,无法对教研组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且很多学校的管理者并不在教学一线上,对教学的实际情况不甚明了,并且没有对教研活动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使学校教研流于表面。而且,现在还有很多学校是按照年级来划分办公区域,对于教师的教研活动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1.2 教师自身不重视。很多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就是自已的事情,只要自己能备好课,能进行有效的课堂教育,教研之类的工作并不重要。这样组建起来的教研组空有其名,教研组没有工作目标,老师各行其是,背离了组建教研组的初衷。

对于教研组的组建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2.进行教研组建设的几点建议

2.1 制定规范的教研制度。无规矩难以成方圆,行之有效的规范制度是进行教研组建设与教研组正常运行的保证。制定规范的教研组制度应该包括有以下几点:教师的集体备课制度;“第二次备课”制度;常规教学管理制度。

2.1.1 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是建立在教师独立备课的基础上,并且应该有规定的时间。集体备课的重点是研究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典型问题、教学材料的选取等等。每一次集体备课都该提前制定备课目标并选取此次备课的负责人。教师根据备课目标提前进行资料方法方面的准备,在备课活动中,在负责人的主持下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与同事一起得出最优的结论。这种备课方式既能够加强教师教间的交流学习,又能够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如果能够落实到实处将会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助益。

2.1.2 第二次备课制度。第二次备课是建立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在进行第一次备课时,完成了对课本知识的认知,在集体备课后难点重点都得以解决,这时候进行的第二次备课是最有效、最合理的备课。第二次备课中教师要认真的研究好教学资料,制定好课堂的教案;并且在教案中明确要教授的难点、重点;根据课堂知识内容配备足量的精选习题。

2.1.3 制定常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适合数学科目的常规教学管理制度。制度包括:工作计划;常规检查;数学教学质量监控;数学教学的总结考核。教研组协助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来组织备课组,并制定备课组的活动计划。活动计划分为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长期计划可以是每学年计划也可以是每学期计划,短期计划则视情况而定。常规检查则是教研组协助学校对教师教学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有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备课与课案的设计情况、作业批改情况、学生的评价反馈情况等等。质量监控则是通过抽查学生的作业和不定时听课来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监控的目的是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总结考核是教研组在教师自我总结的基础上协助学校完成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

2.2 学校进行充分的权利下放。教研活动和管理工作不同,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较高。学校的过多干涉并不一定会起到正面作用。为了保障学校教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应该给教研组下放充分的权利,由教研组的老师自行推选负责人,制定活动计划,给老师足够的研究空间并由老师自己对产生的结果负责。

2.3 开展特色教学实践。教研组存在的目的就是通过集体协作来提高教学效率。教研组的专业人力资源充分,有其它教学组织团体没有的优势,可以尝试开展特色教学。比如创建教学资料数据库,学生典型问题资料库等等。

教研组可以将老师分为几组,并将课本知识按章节划分模块,每一个小组的老师对应一个模块进行专门的教学研究。教师将这些模块的知识包括重点难点、教学思路、课案设计等构件成一个数据库,供各位老师随时参考。也可以将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考核中出现的比较典型的问题收集起来,建立一个资料库,供学生和老师参考借鉴。

结论:一人智短,多人计长。组建教研组能够帮老师解决更多的教学问题,最大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不仅对初中数学教育有巨大的好处,对于其它学科、其它阶段的教育也有很强的助力,学校与老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积极开展教学组的组建与优化。

参考文献

[1] 王大力. 做实数学教研,提高数学教学质量[J].学生之友(初中版)上,2012(2)

篇4

研究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质量问题,它涉及到教育行政管理、学校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不能仅从单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要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概况进行剖析。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实和户籍管制的松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居住,再加上全国实施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后,农村常住人口不断减少,伴随着农村学校本土学生人数也大量减少,造成大量农村学校办学规模缩小的局面,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撤并学校现象。在这次中国人口大迁徙的城市化浪潮影响下,造成大量优质生源和师资力量也向城市迁移,留在农村W校的学生主要以收入相对不高的农家子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为主,有的农村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占了大多数,不少学校甚至变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然而,当我们都在分享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时,却未意识到教育形势的急剧变化,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开始下降,教育教学问题逐渐显露。2002年,虽然吹来了课程改革的春风,一些农村学校的校长仍然未能意识到教育形势的变化,管理思维守旧,教学改革迟缓,有的学校虽然用的是新教材,但教的是旧方法,实是“穿新鞋走老路”。因学生和教师的流失,有的学校甚至放松了教学管理,以致教学质量逐年下降。2009年,在实施发放教师绩效工资和农村教师补贴新的国家政策后,本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一次大好时机,但一些农村学校制订方案不当,过分重视物质激励而忽视精神鼓励,实施了奖励性绩效工资后,收入提高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却降低了,农村教师一直传承的“热爱农村、热爱教育”的精神正逐渐丢失,不少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越来越差,情况越来越严重。只有农村教育也跟上全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中国的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取得成功。反思农村教育,调整教学管理,振兴农村教育,大力推行均衡教育已刻不容缓。笔者曾先后在农村学校、城区学校和郊区学校任教过,且从事学校教学管理,参与课程改革多年,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学状况有着深刻的理解,本文试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见解和对策。

一、 缩小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差距,首要是教师精神的重建

为什么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教育质量与城市教育质量差距不大,而现在的差距越来越大?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大多数教师的意见是,学生生源质量差是主要原因。但笔者认为,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教学的问题。而教学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教师有没有用心教,它不是指教师会不会教,而是指教师有没有花心思去教,这就关系到当前教师的育人思想。上文所述,受城市化的影响,大量年青或优秀教师流向城市,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减少。因为收入比不上城市,工作积极降低了,学校又放松了管理,农村教师以往那种艰苦奋斗、热爱农村和热爱教育的精神在动摇、甚至消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缩小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差距,首要是教师精神的重建,这是关键的切入点。

(一) 立德树人,要坚持对教师进行师德培训和考核

育人之道,以德为先。立德树人,是党的十对全国教师的基本要求,也几乎是历代教育家共同遵循的理念。提高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必先要“立德”。《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古人把“立德”摆在第一位,是因为万事从做人开始。当前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差距的根本原因是,不少教师没有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主题。相对农村教育而言,“立德树人”的核心就是要求广大农村教师扎根农村,热爱农村,热爱农村学生,为教好每一位农民子弟尽心尽力,为农村教育乐于奉献自己的力量。各级学校要大力开展师德培训和考核,要把师德培训和考核作为中心任务,引领教师立德树人,弘扬优良师德、师风。例如,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师德的政策文件,如《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法规文件;坚持宣传国内外和校内外优秀教师的典范事迹,尤其是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宣扬校内优秀教师的先进育人事例和做法,树立榜样,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二)更新理念,摒弃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

有一句广告词:“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任何教育的落后,从根本上说,都不仅仅是技术与物质条件的落后,而是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落后。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引领,是不可能有优质的教学质量。而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差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理念落后。要提升教学质量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引领。当前,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问题有两方面,其一是未能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精髓。例如《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使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标准,那么就要组织教师多学习有关如何开展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先进经验。其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方式单一。虽然课程改革多年,但不少的农村教师仍然采取以灌输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学习,而且教学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和趣味性。思想引领行动,如果教师的教育思想不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无法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会有本质性的改变。提升农村教学质量,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进行校本培训,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理念和要求,结合优秀教学案例分析,提升教师教育理论水平,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二、缩小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差距,根基是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

为确保质量,必须是制度先行。建立完善且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是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奠基工程。

(一)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学校制度文化

据了解,办学规模越大的学校,规章制度就越规范完善,办学规模越小的学校,规章制度就越缺失。导致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问题,一些农村学校的制度的建立及执行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制定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是重要的基础。那么,农村薄弱学校要制定哪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笔者建议,除了要完善日常必要的教学常规制度,如《教师备课要求》《作业布置和批改要求》《学生上课要求》等,还要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教学管理制度。例如,面向教师的管理制度有《教师课堂教学准则》《教师教学设计指引》《教师批改作业指引》等,面向学生的管理制度有《学生课堂学习常规》《学生作业基本规范》《学生课外阅读指引》等,面向家长的管理制度有《家庭作业指导建议》《节假日家庭教育指引》等,这些都要根据学生生源特点、学校师资水平和家长素质灵活制定,引导教师依法执教,学生严格遵守,家长积极配合,并持之以恒,形成常态化管理,逐渐建立良好的制度文化。

(二)制定全方位的学生奖励制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些农村学校,在学生奖励制度上,存在“表扬少,批评多,奖励少,惩罚多”的现象。一般是奖励学习成绩优秀或进步的学生,评选三好学生等,这样的奖励,项目少、人数少,只是激励少数学生,不利于全面激励学生。笔者认为,在每一学期,除了适当增加奖励优秀学生的项目和人数,应该制定“全方位的学生奖励机制”,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方位的学生奖励机制”应该是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它包括校内、校外、在家和在社会四个空间维度,既有物质奖励又有精神激励,既有短期奖励也有长期奖励。例如,属于过程性激励措施有每学月表扬一批学习表现好的学生,期中后进行半学期小结和奖励,学期结束后进行总结表彰,表彰的项目可以有不同类别,如设立学习之星、勤学之星、进步之星、学科小状元等荣誉奖励;属于终结性激励措施有每节课、每天和每周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把学生在课堂、在校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这些全方位的学生奖励措施,目的在于激发兴趣,激扬斗志,引导他们从小树立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

三、 缩小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差距,核心是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最主要的力量是教师,教师管理不好,教学质量肯定不会有很大的提升。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做好。

(一)创新教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近年来,不少农村学校的校长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觉得教师越来越难管理。有的教师工作态度差,不听指挥;有的教师年龄大,无上进心,等退休,工作应付了事……教师管理存在“难管理、不能管、不敢管”的难题。如何创新教师管理机制,冲破管理瓶颈,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这是教师管理的新课题。学校管理者可以在原有教师每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性工资体系基础上,尝试探索教师管理荣誉机制,建立“第二工资”体系。

1. 评选优秀教师,给先进教师颁发“精神工资”

从荣誉层面上,对员工绩效的认可,给先进教师颁发“精神工资”,是给予员工最好的精神激励。每学年,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实绩,给优秀教师颁发更多荣誉奖项,如评选优秀教师、师德先M标兵、突出贡献教师等,让优秀教师获得领导的嘉奖、同事的认同和称赞,既树立先进典型,又营造集体良好的工作氛围,这是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

2. 建立教师立功嘉奖机制,制定《教师立功奖励办法》,给立功教师颁发“时间工资”

为鼓励教师多作贡献,调动教师积极性,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制定《教师立功奖励办法》,表彰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并实施奖励。奖励的项目分为记功和奖励“时间工资”。记功,即记一、二、三等功;奖励“时间工资”即奖励教师自主休息时间。所奖励的“时间工资”由教师自行调整好课程和值日时间,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自定休息时间,报学校批准后可以休假。教师立功奖励的范畴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参加课堂教学竞赛、参与教育科研、辅导学生参加竞赛等各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时,按贡献大小,酌情记功和颁发立功证书,并奖励“时间工资”。这项措施实施后,教师会感觉得到学校的“时间”奖励更为“实惠”,工作的热情提高了,更加积极参与工作。

3. 建立教师进修培训机制,给优秀教师颁发“知识工资”

对于在工作中积极主动且成绩优秀的教师,学校优先给予进修培训、参观学习的机会,为这些教师增添“知识财富”,包括派出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培训学习等,在经费上和时间上均给予支持,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实践证明,改变教师管理思路,探究“第二通道”,建立教师的“第二工资”体系,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工作执行力。

(二)建立“课堂问诊”制度,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

教学质量差,实质就是教学“患病了”。教学“患病”了,就要进行“课堂问诊”。课堂问诊,就是要深入课堂,帮助教师找出其教学病症所在,寻找治病良方。负责教学管理的领导应该多到一线教师的课堂里听课,帮助一线教师找出教学存在的问题,这是提高教学质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课堂问诊式的听课可采取如下方式。

1. 多次听课。对教学能力薄弱的教师,要经常听他们的课,甚至需要连续跟踪一段时间或连续听一个单元教学内容的课,并及时、详细地进行评课,“手把手”地指导其教学,逐步提升其教学能力。

2. 同课多讲。听课者提出整改意见后,授课者修正教学设计,再到其他班“借班”授课,如此三次,同一项教学内容,反复修改教学设计,反复再授课,直到授出最好水平为止,这是提升教学能力有效的方法。

3. 同课异构。这是近年来国内外采用较多的教研方法。即是同一课的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讲授,再组织专家团队进行听课、评课。通过集体研讨,对比优缺点,探讨最佳教学设计,这也是研磨教材、提升教学能力的较好方法。

(三)坚持校本教研制度,提升教师团队合作能力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教学质量差的学校更要加强集体教研。通过集体教研,集合优秀点子,取长补短,能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团队所有成员的集体智慧,提升教师队伍的凝聚力、思考力。在集体备课方面,要建立“二次备课制度”,即每个年级的教案,上课前,最好由教研小组分好备课任务,每两人负责一个教学内容的设计,然后在教研组中进行集体备课,通过集体研讨,案后才上课,上完课后再集中进行课后反思,再次修改教案。

四、缩小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差距,主阵地是改革课堂教学

通过校本培训,重建了良好的师德师风,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从而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时,就可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因为,要缩小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差距,唯有进行彻底的课堂教学改革。那么,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是什么?

篇5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80-02

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赋予高等教育新的内涵和要求。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也将随之发生变革。面对信息化浪潮给教育提供的机遇和挑战,许多国家政府都提出了相应对策。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分别提出了用信息化技术促进高效、灵活的教学及课程改革等命题,并进行了探索。以信息化技术为主要载体的慕课(MOOCs)出现,开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时代,并迅速席卷大部分国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2014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MOOCs是近两年快速兴起的一种创新教育模式,它的迅猛发展正影响全球教育的格局,也将影响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它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的跨学科创新,同时也为当前教育管理和运行模式提出全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优势互补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趋势。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便捷的协同交流、友好的互动等独特优势。它通过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了时空限制,使“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成为现实,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所提高,使课堂有更多的时间开展探究研究和项目协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构建在线课程,解决传统教学中诸如课堂学时有限、内容拓展不够、自主学习缺乏、师生之?g缺少交流等问题,并可以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注重教学过程的监督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充分利用了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通过不同学习方式与不同学习技术的综合运用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实践表明,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值得尝试、推广的教学新模式。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现状

网络辅助教学自2000年兴起以来,已经发展为MOOCs、翻转课堂等热点模式,互联网及新媒体已广泛地被应用于课堂当中,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近年来各大院校都在努力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一些院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院校往往对信息化硬件设施投入较多,相适应的信息化资源建设和应用却相对滞后,缺乏统一的信息化规划和管理,限制了信息共享与信息整合;教师难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对混合式教学的了解不够深入,而学校也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政策,使混合式教学在教师层面的应用难以有效推进;与院校层面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相配套的相关人力资源与培训体系、政策与支持保障机制以及研究与发展政策等一系列管理策略尚未健全,不能有效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因此,当前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管理体系的构建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的管理体系

通过顶层设计和系统推进,构建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的管理体系,鼓励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网络在线教学优势,强化课堂互动,探索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以此保障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序运行,从而更好地推进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全面提升高职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一)通过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重构适应混合式教学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体系

混合式教学改革是一场以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为表征,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革命,它绝不是用一种教学技术去更换另一种教学技术,而是包括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管理制度在内的全方位变革。当教学组织机构、规范体系、内在激励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混合式教学改革才不会流于形式,半途而废,才会持续深入。可见,教学制度重建既是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外在保障,又是混合式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通过立项建设混合式课程并试点实施的实践,探索建立有效协调教学管理、信息管理、学生管理、系部管理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推进组织机构,逐步构建线上、线下课程建设规范,混合式教学课程实施管理规定,混合式教学课程评价标准,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教学评价标准与激励机制,学生学习成效评价标准,以及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管理规定等系列制度,以保障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职业院校能顺利地整体推进,突出“互联网+”技术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优势。

(二)通过混合课程教学的要素分析,开发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文件模板及标准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者提出了课程教学的七要素:一是学习目的,强调数字化时代所需的信息化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以及虚拟空间中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二是学生,真正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者,从被动的信息受体、接受者和被支配者变为主动支配自己的行为、方法、偏好,甚至参与学习内容的构建。三是学习内容,从形式上体现为多种媒体的呈现方式,在知识结构上,从固定的、以课程大纲为准绳的结构化知识变成包含静态结构化和动态非结构化的各类知识。四是学习方法,混合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从“听讲+练习”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种模式。五是教师,从主讲教师到专业化的教学团队,同时还可引入在线的E-Tutor和E-Expert,教师资源得到丰富和拓展。六是学习环境,从传统教室、实验室、实习/实践场地和工作场所,延伸到学习者完全可以自己掌握的网上学习环境、虚拟仿真实验室、虚拟实习/实训基地和基于物联网工作场景等技术支撑的线上环境。七是学习反馈,借助大数据的线上评价方法,除了学习成绩外,还可以实现学生满意度、学生学业成就、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形成学生学习档案袋和学习分析,从而促进教与学的及时改进。

通过以上七要素的分析,开发出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文件模板及标准。

(三)教师培训和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设计

针对教师的培训,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技术服务于教学的意识。教师要改变自己的动机、信念、态度和价值观,才能发展新的技能。要使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就和知识、技能、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二是技术运用的技能,这是进行网上教学的技术基础。

三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能力与经验,这是取得混合教学效果的关键。

(四)在调研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在线课程开发、翻转课堂实施、系部管理推进”组成的基本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现代职教课程线上、线下两部分的特点,构建了涵盖开发、实施两个环节的评价体系,分别构建指标体系。课程开发环节主要观测其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情况,包括教学视频形式、内容、质量,以及在线测试、在线作业、在线讨论、学习笔记等教学活动设计及其对面对面教学的支撑度等。课程实施环节又分在线实施、面对面实施两个方面。在线实施主要观测其在线教学活动的完成率;面对面实施主要观测教学活动的设计(细化分析),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实战项目的成果、分组情况、课堂氛围等。

篇6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班级凝聚力;易班

[FL(K2][KG2]

一、完全学分制下班级建设的挑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曾明确指出,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出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其中,完全学分制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采用以选课制为基础、修满一定学分即可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加灵活和人性化。完全学分制是教育长期发展的需要,顺应了教育的发展规律。但新事物的产生和推行,也会带来一些不适与阵痛,特别是学生工作班级管理建设方面。

1.班级概念弱。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兴趣爱好等因素选课,使选课变得更加自由与自主。同时,由于网上选课的原因,使原有的年级、班级甚至院系的界限被打破。同学不同班,甚至结伴一起上课的现象都变得少见,缺少了一个班级一起上课的氛围,班级概念变得弱化。

2.主体意识缺乏。完全学分制下,带来许多观念上的变化,学生必须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否则将会在大学生涯中感到无所适从。比如,缺乏自主选课的主体意识,对选课感到茫然,出现从众心理,盲目跟从其他同学选课。本质上,在缺少整齐划一的“集体动作”、没有统一排课的情况下,学生就没有自我职业规划的概念,就开始“跟风”。

3.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由于学生上课时间不一致,大家的时间很难凑在一起,使得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活动相对减少,导致班级间的联络减少,同学之间维系感情的纽带变弱,导致集体主义的观念和组织观念也变得愈加淡薄,使自由散漫的不良之风乘虚而入,组织纪律性变弱。

4.差生群体出现。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增大,自主性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难以监督,对学生的约束力降低,班级考勤也遇到了困境,这使得有些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学习松懈,学习质量下降,形成所谓的“差生”群体。他们游离课堂之外,钻了空子,旷课现象严重,成为习惯后,学业问题、心理问题等给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

二、网络易班载体的优势

网络班级建设是21世纪班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易班”作为一个高校实名认证的网络平台,因为安全性区别于其他娱乐性网络平台,使其逐渐成为高校班级建设的重要载体。

1.信息,资源共享。易班拥有一块强大的思政阵地:博文、动态、网盘、相册等都将成为班级建设的有力载体。班级、学校的重要通知,包括活动报名信息、考试信息、会议安排等都可以在动态、博文中进行,实现资源的优化与共享。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有统一的地方查看消息,彼此分享资源,实现班级内部共享,这无形中就增强了班级的吸引力。

2.双向沟通,增进交流。除信息、资源共享外,易班这一平台还可以互相走访、点赞并留言。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在班级页面或教师页面留下“脚印”。通过网络易班,教师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同时打破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实现自由的网络在线沟通。

3.冲破时空限制。网络易班班级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空中班级”具备更多的无限可能性。其可以即时信息、共享位置、即时下载信息,是教室班级无法具备的功能。网络易班使完全学分制下的学生有了班级概念,不到班级,也能为“空中班级”做出贡献。

三、“空中班级”建设

1.“空中班级”之思想引领。在班级易班群主页及个人公众号主页面时政热点博文,如精神、雷锋精神、工匠精神,均可进行文字、图片、视频的展播,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

篇7

为了方便周边儿童就近入学,本幼儿园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精心服务于家长”为办园宗旨,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健康会自理、礼貌会交流、好奇爱探索、独立能合作的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的幼儿。同时 “精心育苗求生存,团结奋进求发展,优质服务求信誉,”是我园的办园目标,不断加大“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管理制度,以致于收到了良好的办学效益。我们的承诺是一定要让孩子们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我园长期以管理育人、环境育人、艺体育人为办学思想,坚持“尊重、平等、和谐、快乐”的八字园风。在幼儿教育中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力,开发每一个孩子的智力,努力培养一代健康又快乐、好奇又探索的新时代幼儿。在教育思路开放的今天,幼儿园以特色教育为主,用“心的教育,爱的成长”,精心浇灌祖国的幼苗。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是我们的宗旨,充实儿童生活经验,提高儿童思想品德。办学目标是创办镇级师范性幼儿园,创艺术教育、环境教育的特色,在课程设计上大胆创新,瞄准先进水平,实现幼儿教育现代化。

二、办学条件:

教师尊纪守法,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师资队伍实力强、敬岗爱业、专业化程度高,教师全部达到师范学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思想健康,热心教育工作,关爱教育事业,时刻关怀下一代的成长,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教学能力。

封闭式教学管理,有校院、大门,学习环境好,院内卫生干净,布局合理,体育活动器材较全,教室坚固安全,光线好,室内教学设施完整,桌凳齐全,学校备有专车接送学生。

三、办学规划:

在现有办学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完整教学设施,现有中型轿车一辆,接送学生充实体育器材,以便更好的让学生锻炼身体,教室内有彩电、VCD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以便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现已增建一层四间教学楼,让更多的儿童方便就学,逐步把学校办成现代化的规模,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材,把自己毕生精力和有限的资金献给党的教育事业。尽请有关领导批准。

篇8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高校教学;改革

高等学校必须加快教学改革,大力开展创新教育,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将教学目标由培养“知识型”人才转向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什么是创新型人才

“创新”的核心是创造性。创造性体现在人才身上,表现为人的一种特质和与众不同之处。创造性是相对于适应性而言的,适应性强调的是客观,主观要服从客观存在的现实,其带来的效应是稳定和保存现状;而创造性强调的是主观,以主观性突破客观现实的局限性,其带来的效应是发展。

二、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

1、传统的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制度缺陷,导致教学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基本上是顺应模仿性学习、服从性教育。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教学方式及应试教育,把学生捆在课本上,围着教师转,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不完善的课程体系

现有的课程体系造成综合教育的削弱,创新教育的忽视,实践观念的淡薄,使得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科学与人文分离,动手实践能力差,个性发展受到忽视,最终阻碍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知识分割过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过于求同,课程结构不当。

3、陈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教与学的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它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以及培养人才的方向和质量。在普通高校的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重教法、轻学法,重讲授、轻自学,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比较突出。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路

1、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前提,大学生创新教育需要以下几种观念。

要树立师生和谐平等的民主教学观念。民主 、自由、和谐的精神环境,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不可或缺的条件。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才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民主.双向、合作的人与人的关系。

2、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改革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既要新又要实用。一要精简课程内容,应突出加强基础,提高知识的质量;二要扩充教学信息量,让学生了解前沿,扩大学生眼界,将一个丰富的、开放的、非平衡态的、富有时代感的知识世界展现给学生。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首先要改革单一的讲授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脱离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就不具有任何意义。其次,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发展不仅仅局限在课堂范围,更需要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加深认识,提高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再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这为学生创造更大的时空范围,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把知识学习融入娱乐形式中,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偷快,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模式

教学管理制度是把各种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以及各个教学部门有机地、能动地组织起来形成培养人的有效系统的纽带。教学管理的目的就是调动人在管理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和促进人对管理决策活动的重视和决策方法的改进,从而使整个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最终的组合和运行。过去整齐划一、统得太死的教学管理模式必须进行改革,进行创新。

首先,教学管理要在加强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为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在教学模式上,把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个性化的教育结合起来,突出课程板块,通过板块调整学生知识结构,每个板块只规定学分,而不限定课程。制定教学计划要刚性和柔性、弹性相结合。在培养目标、学科要求、学生素质等方面,必须有明确的规定性、规范化,避免无序的、无目的教学。教学环节的设计,要以优化人才培养为目的,强调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主要目标,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处理好传授知识、发挥能力与提高素质的关系,把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着眼于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其次,强化教师的素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高等学校的教师是高校的教育者,承担着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在教师的培养上,要从教师的自身素质上加强管理,重塑师德正师风,让为人师表成为每个教师的行为准则。教师要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要以大局为重,团结协作,自觉遵守宪法和社会公德,以模范行为作为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必须高度自律,即使细微之处也应该表现出园丁的风范。教师要教育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热情鼓励学生超越教师。最为重要的还是在教改实践过程中去学习、探索、领悟和体验时代的特点对人才的要求。

最后,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高校的科研工作必须要有良好的组织氛围来保证。高校应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充实到教研第一线上去,要创造尽可能宽松的科研环境,创造尽可能好的科研条件。加大必要的经费投入。只有在我们的政策使教师感到搞科研值得、有吸引力、有奔头的情况下,才会真正出现科研、教学并进的,才能使科研队伍始终保持朝气蓬勃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才能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许洪英.谈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探索,2000,(3).

[2]冷余生.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2000,(1):28.

[3]张志勇.关于实施创新教育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2003,(3):32.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

安徽三联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管、经、艺、文、医、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内第一所民办高校。学校立足合肥,面向安徽,辐射长三角,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工程技术、管理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办学20余年,累计为社会培养人才近60000人。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树立“生为本,师为根,质量促发展”的办学理念。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安徽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探索构建具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近年来以深化实习教学综合改革为抓手,遵循实习教学规律特点,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大力促进产教融合,积极进行实习教学管理体系的重塑和实践探索,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一、遵循教育规律,树立以生为本,抓实实践教学

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牢固树立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确立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坚持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4321”核心内涵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近年来,随着本科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得到重视,全校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紧紧围绕本科教学基础地位这一主线,强化“抓教学就是抓育人”的理念,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落实改革实践、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出台学校政策和方案,加大和深化实习实践改革力度,鼓励实践教学管理改革试验,围绕实习实践教学管理积极探索。对教学内容优化更新,体系设计科学合理,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习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与探索。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实践教学的目标、环节、方法等要素,学校陆续出台《安徽三联学院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总体实施规划》《安徽三联学院关于加强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若干意见》《安徽三联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若干规定》《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教学实习工作管理规定》等文件,不断加强实习教学及管理的投入,以省校级教科研项目为抓手,聚焦实践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积极地推动实习教学体系的重塑与改革,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实习教学环境。

二、强化校企合作,搭建实践平台,突出能力培养

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形式和途径,处理好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关系。积极推进产学研、校地企合作,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建设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实习实训平台。加强校内实习教学资源建设、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教学平台。建设学生实习岗位需求对接网络平台,企业和学生实习需求信息,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服务。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大力推动与行业部门、企业共同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切实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健全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不断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学校制定《安徽三联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文件,规范和完善实习实训基地的管理与建设。采取依托、联合、共享等方式,与惠而浦、科大智能(合肥)科技有限公司、科大讯飞、合肥美的、三联交通、上海联岸、安徽晶奇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三联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等160余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大大增强了实习安排的保障性,走出一条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特色之路。对应用型本科民办高校来说,积极主动寻求校企合作的机会,打破地域界限,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教育资源,在实习管理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一套“线上线下,分段分治教学管理”的模式改革,即充分结合线下调研走访和线上智能过程管理,根据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期不同阶段任务,分别采取侧重管理,利用管理模式的改革,带来实习成效的提升。

三、有计划分步骤、线上线下结合,推动实践教学体系重塑

学校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实践育人的目标,构建了“四层次、八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了实习实践课程的质量标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了校内外实习教学资源、实习教学相关制度、师资队伍的实习教学保障体系。从2017届毕业生起,为解决实践教学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改变实践教学的从属地位,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按照学校统筹、学院主体、部门联动、分工协作的原则,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实习教学改革,结合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制定了适应实践教学改革发展的教学大纲和实训指导书。在深入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过程中,对省内多数高校进行了调研,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原则,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注重实践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力求通过综合教学改革、实习教学改革,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启用全国领先的信息化实践平台,通过平台实现实习课程编排到学生个体、实习实践教学过程规范化管理,实习质量大数据反馈,有效改变了过去的实习虚化的问题。另外,平台有效整合全社会资源,共建优质企业资源库,协同校内、校外多个主体,促进企业主动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解决了实习课程安排不到位、实习岗位落实不到位、实习过程监管不到位、实习质量保障不到位的困境,构建了实习管理的协同育人平台。以学生实习实践课程落实、过程管理为抓手,以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为保障,实现了学习者在实践中学习和能力提升,并通过实习实践全过程数据的有效反馈实现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紧密结合,促进教学改革与产教融合。

四、利用大数据平台,有效服务管理,助力实践教学改革

根据实习管理需要,引入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实习申请与实习信息填报的信息化、过程管理信息化、数据统计信息化。互联网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学生实习基本信息、学生实习地点签到、学生统一信息管理、学生外出实习突发状况等进行一系列管理,及时应对高校实习阶段给实习管理教师工作带来的不便,及时与外出实习学生、企业导师进行沟通,利用互联网的发展,应用一套适合本科实践教学需要的移动实习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互联网+”实习实训平台,建立过程管理监控的信息化、一体化实施机制,基本实现了实习全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实现了师生全程互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一个专业试点运行基础上,经过充分调研和访谈,将九个学院全部纳入信息化平台进行管理。规范化、透明化、信息化的操作和管理,逐步解决了长期以来的实习实践过程难以监控、“放羊”的难题。以2020届毕业实习为例,截至2019年10月25日,共有9个学院在平台设置了4170名学生的实习计划任务。其中2016级3329名学生,2017级737名学生,2018级104名学生。累计提交了23618篇周志,有效解决了过程监管难的困境,实习过程管理成效显著。通过实习教学管理改革,实现了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有效改变了过去实习虚化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习课程难编排、岗位难落实、实习过程难监管、实习质量难保障的四大痛点。从对学生实习跟踪观察看,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应用知识、巩固知识,把书本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企业的锻炼、岗位的实践,从实习前的迷茫到实习中的实践获得感再到实习后的成就感以及自我总结与反思的转变,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加强实习过程的“实化”管理,学生的心智进一步成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提升管理效率,改善实习质量,重塑管理体系

积极引进管理平台,引导和推动了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强化过程管理,大力支持信息管理项目的创新实践,利用信息系统加强对实习的全过程管理。通过项目建设,实现实践教学资源规范管理,实现实习实践质量量化管理。1.管理制度和教学规范得到进一步完善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实习实训教学的要求,制定了《安徽三联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若干规定》《安徽三联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教学实习工作管理规定》《安徽三联学院实习实训经费管理办法》《安徽三联学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办法》《安徽三联学院分散实习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实习实训教学工作规范,对各教学环节进行了明确要求。2.实习管理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面对互联网飞速发展的阶段,通过互联网提高工作效率变得越来越重要,基于实习管理系统而言,不仅畅通了在外实习学生与实习指导老师和管理老师之间的沟通方式,避免了纸质材料的烦琐,也提高了整体实习工作质量与效率。应用信息化平台,利用大数据挖掘,结合云计算技术、构建智能化的实践教育管理平台,将系统应用的结果与之前实习管理模式相比,在管理工作效率方面提升效果明显,不断完善持续改进计划,实习管理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3.学生实习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以往学生实习容易出现“放羊式”现象,学校从实习前调研、动员、过程监管、后期实习评定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做好组织与安排,形成闭环管理,不断强化学生的实习教学质量管理。特别是在应用实习管理系统后,学生使用手机APP,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学生在实习实践中能快速得到教师的专业指导、师傅的实战指导,并实现跨院校、跨学科、跨专业的沟通分享与交流,从而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快速成长,学习方式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相结合,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提升。4.教师指导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传统实习管理中教师对实习学生的指导鞭长莫及,学生在校外实习,教师一般以电话、QQ等方式联系,沟通不全面、不及时情况,影响到实习质量。运用实习管理系统后,教师可以通过手机APP及时与学生联系,查看学生岗位落实情况、考勤签到情况以及过程指导方面都会有极大的改变,教师的指导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5.过程管理材料得到进一步完善根据《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管理规定》,需做好实习过程各个环节管理,包括实习组织领导、实习教学的实施与管理、指导教师、管理教师职责、学生实习纪律、实习考核、经费管理、检查与评估等,实现全过程管理。在学生实习实训前制订具体方案,明确全过程的安排及时间节点,做到全过程有任务、有监督。制定实纲,编制实习计划,过程管理材料齐全完备,为相关工作提供研究资料。

六、结语

实习实践教学管理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企业、师生之间的合作沟通。在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注重实习管理规范化、过程化、信息化、科学化,为学生搭建协同共进的实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环境,实现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能力的不断提升。积极响应国家及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号召与规定,倡导和推动“边参考、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宣传、边推广、边执行、边行动”的教育研究方式方法,做好相关调查、问题分析、对策研讨和经验分享,充分重视实习实训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摸索了一套适合新建应用型高校特色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使得破解实习实践“三难”困境的实践成效得到进一步显现。

【参考文献】

[1]向智林.基于“双能力”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1).

[2]李秀坤,万建,高明生.高校本科毕业实习模式建设与实践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4).

[3]王靖,李庆刚.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高等教育研究,2004(3).

[4]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B/OL].

[5]王蕊,陆璐.工科专业大学生实习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4(2):72.

篇10

关键词:维护;管理;硬盘备份

在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中,当前几乎所有高校都拥有计算机实验室。随着计算机的专业普及,计算机实验室成为高校的计算机教学的必去场所。计算机的实验课程量大,人流多,在计算机实验室上课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了解还处于初步的学习阶段,所以说在学习中通常会有相当大的损坏,操作失误也比比皆是。一些学生甚至把实验室当成玩游戏的地方,不听老师讲课。在实验室中玩游戏会导致计算机常受病毒的侵袭,这也从侧面降低了教师的教学质量,给实验管理者带来了重重难题。为了计算机质量的提高,降低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发生故障,必须要加强实验室方面的维护与管理力度。

一、计算机实验室维护中的相关问题

1.计算机软硬件常被损害

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任务通常繁杂、庞大,为满足强大的教学任务,每台计算机都需要安装多种不同的操作系统与操作程序,这使得每台计算机的安装费时费力,而重装系统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更是远远超过了家用电脑的时间与精力。电脑上机人员常常会把自己的私人硬盘、MP3和手机等移动存储设备带到实验室,在电脑上下载很多东西,然后再转存到自己携带的移动设备中。上机操作中,很多人会下载大量的视频与音频软件,这不仅拖慢了实验室的网速,而且大量的下载也会导致计算机感染病毒,导致接连不断的发生故障。

2.计算机实验室不太整洁

学校中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一般是从早到晚,使用非常频繁。很多电脑操作人员并不遵守计算机实验室中相应的管理制度,在机房吃零食,随地乱吐瓜皮果壳,各种坏习惯屡禁不止。而且上机人员过多,导致实验室中的空气质量不高。空气中的大量灰尘在计算机中长期积累会导致电路板的损坏与老化,实验室中的空调、空气净化器等也容易引起静电的发生,导致计算机的故障率居高不下。

3.管理工作量过大

在管理人员对于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中,由于工作量大,通常会导致管理人员的力不从心。管理人员不仅要对于计算机的软硬件进行维护,还要定期对电脑上的病毒进行清理,对于计算机的屏幕机箱等也要时常擦拭,保持清洁,对实验室的桌面、地面也要定期清理。而电脑上的专业问题管理人员还要时常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做到不与专业不脱节。针对上述基础问题,要求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必须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力,对于电脑方面的各个问题都能得心应手的解决。

二、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制度化

1.制定与完善相应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完善的计算机管理制度能确保实验室的正常运行,使实验室中的各种设备保证良好的状态,保证学生能合理高效地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和设备进行学习,而教师在实验室中必须要确保相关的教学质量。在实验室中,学校相关的管理人员可以编写计算机方面的管理制度与手册,在这些规章制度下约束学生的行为,降低计算机的实验室的设备发生率,延长实验室中计算机的设备寿命,提高教学效率。在计算机的某些规章制度中可以加上条例,例如禁止在机房内吃东西,一旦有违规行为会受到严肃批评,情节严重者会通报批评。在计算机实验室中存在的问题中不断总结,逐步完善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使实验室的运作更加合理与规范,逐步降低机房的故障发生率,提高计算机的整体管理水平。

2.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维护能力

计算机实验室作为学生练习和认知计算机的操作场所,学生在实验室里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后多方面的实践,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与理解计算机中的相应知识。但是学生在操作和实践中,往往会对实验室的设备造成相应的损耗。某些学生好奇心很强,会随意改动计算机重要数据,导致计算机的系统奔溃,管理人员不得不重新安装操作系统。一些贪玩的学生在实验室会安装一些游戏程序,导致其他系统软件没法正常的运行。针对上述问题,计算机实验室中必须要加强工作人员的维护,确保计算机中的实验室能够运行正常。

3.强化计算机实验的教学管理力度

计算机的实验教学一般会在实验室中开展,为了避免过重的教学任务,实验室需要大力维修与管理,为避免沉重的负担,所以必须要加强计算机教学中的管理。第一,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实验室中安装摄像头,监督学生的行为。计算机管理人员也可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监督,规范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第二,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当期的计算机实验安排,及时把教学中的软件版本转述给计算机的其他人员,以方便在计算机在管理和实验活动开始前,更新软件,确保实验室能够正常运行,教学活动能顺利开展。

三、计算机实验室的维护

1.更新原卡的网络,更新系统

机房的安装还原拥有网络的对拷功能,这是借助网络把主机里的数据拷贝到客机上,选用机房的备份机为主控,然后把数据从一个地方拷贝到学生的机器上。在对拷功能中,每个网络都将拥有硬盘数据,实验管理员在机器上重复维护数据。当实验中的软件与系统被更新时,利用网络的对拷功能安装所有的机器,提高效率。在网络的对拷线上,为方便统一的管理,用户可以以设备策略,在计算机网络中重命名计算机的IP地址,在完成网络对拷后,计算机无需进行任何设置,就可正常使用了。

2.以多媒体的网络教学控制学生机

多媒体的网络教学融合了网络化、数字化和互动化等技术,通过平台的控制实现学生机的监控、广播及语音等,授课不再是单纯的在黑板上板书。平台控制能够实现学生机的监控、广播和语音方面,此系统实现了传统教学中的很多功能,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在整个的教学模式中,实现了老师与学生在屏幕前的互动,实现教学中的不同要求。在多媒体教学中,老师对于学生在电脑上的所作所为都能够了如指掌。对一些玩游戏的同学,老师可以进行相应的警告,若是屡教不改可以直接锁定该学生的屏幕,直到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为止。多媒体教学中的交互式学习优先于其他的技术,在多媒体网络的教学中能够实现轮流监控,老师和学生可以轻松的建立联系,调控课堂的一些环节,提高在线操作的质量,还能够防止学生对于系统文件的破坏,方便了机房的管理与服务。

3.维护和管理计算机的软硬件

维护计算机的软硬件一般是在每学期的开学需要做的事情,在开学前把重要的文件做个定期的备份。在正常对计算机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常常误删文件,有的后果非常严重。若是事先对相关文件做过备份后,就万事无忧了。在计算机的操作中让人堪忧的是病毒,病毒总是无孔不入,为了有效防范病毒,必须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计算机防护系统,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毒对计算机的危害。计算机硬件对于温度、湿度和电源等方面非常敏感。良好的运行环境能够延长硬件的使用年限。在正常的维护中必须要定期检查接线、内存条、插口灯,将一切能预见的问题扼杀在摇篮中。当学生在机房当天课程结束关电脑时必须要提醒他们关闭显示器,避免电源瞬间对于电子元件的冲击。在硬盘的拆卸中要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维修时要先释放人体的静电,先用手触摸金属的外壳,避免产生静电,对主板与设备造成一定的损失。四、结语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既繁琐又复杂,而且枯燥。但是,计算机的维护人员需要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对计算机实验室中出现的任何问题、任何方法都要去勇敢的发现,然后彻底解决,做好日记备忘录以应对未来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计算机机房的建设添砖加瓦,为教学提供很好的保障。

作者:黄惠 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康华.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的分析[J].科技信息,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