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范文

时间:2023-04-05 17:39: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文化

篇1

一、网络以压倒一切的趋势进入社会生活

呼应趋势

一九九一年互联网开始出现,一九九五年进人中国民用,仅仅十年呼应很大。1997年中国有网民1000万,*年发展为*万,*年发展为6000万,*年发展为1亿。*市*年前网民不到1000人,网吧只要一家、电脑20台,*年网吧发展到300家、电脑6000多台,网民发展到30万。全国网民十年来每年平均递增1000万。*5年来每年平均递增6万。

超越趋势

纵观社会发展的历史,社会的变革都是先进的新生事物超越、取代落后旧事物的结果。

工业时代超越、取代农业时代,就是因为工业社时代比农业时代先进。当工业在中国兴起的时候,千百万农民弃农投工,那是因为干农业不如干工业实惠。曾经一段时间里,在农村凡是有人外出务工的家庭,这个家庭就相对富裕。

信息时代超越、工业时代,也就是因为信息时代比工业时代先进。当互联网在中国兴起的时候,人们纷纷感觉到现在工作越来越难找、生意越来越难做,但却不知道是为什么?不知道都是因为互联网惹的祸。工业时代中国的富翁太平洋公司老总严介和拥有一百多个亿的财产,是他佣用一百几十个博士和几万名高素质的员工为他打拼了二十五年得来的。信息时代网易的丁磊、雅虎的杨致远、盛大的陈天桥、QQ的马化腾、阿里吧吧的马云等网络巨头只用了几十、几百人和几年的时间,就创造了几十个亿、上百个亿的财产。这就是互联网的快速超越力给予了人民直觉和影响,使很多看得懂和看不懂的人都进入互联网。

实惠趋势

进入互互联网坐在家里就可以做免税生意、就可以赚钱;上网购物,用1元钱就可以买两元钱的货;上网就可以知道天下事,就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市建市的前八年每年投入图书馆的购书费3万元,第九年投入5万元,九年一共投入了29万元,所购图书和建馆几十年的购书累计才10万册图书资源,第十年市政府投入了40万元建设中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市分中心,分中心一建立就接受了国家300GB的文化资源,使市图书馆现在的文化资源相当于2004年时的15个图书馆的文化资源。有一些要花几百元才能看得到的国家级的优秀文艺节目,现在在图书馆就可以免费看得到。这就是互联网给人民带来的实惠。的互联网的实惠趋势,一定是压倒一切的趋势。

二、网络文化以其优越性、先进性改变人们的观念和生活

因为互联网的优越性(资源共享、超越时空、实时交互性、个性化、人性化、公平性)使互联网在发展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那就是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就是以网络物质的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它是全新的文化,它具有前无论比的先进性。网络文化在观念上与传统文化观念相比,它有许多新观念,正由于这些新观念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QQ之父马化腾(仅仅32岁)说:“玩也是一种生产力”这是网络文化的新观念之一。这个新观念对于持传统文化观念的人们是无法接受的。如果我们用传统文化观念,也就是用农业、工业时代的眼光去看待已经进人了信息时代的人,我们是看不懂的。例如我们看一些人上网QQ、游戏;我们会认为上网QQ、游戏就是玩,玩,就会影响学习、影响工作,因此要求他们不要上网QQ和游戏。可是这种要求却敌不过马化腾“玩也是一种生产力”观念对他们的影响。马化腾玩QQ六年赚了几十个亿,我们搞农业、搞工业的人几年能赚几个钱?为什么搞农业的出去打工,为什么当工人的那么多人下岗?为什么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网者治人,非网者治于人。”你看不懂互联网,你不了解网络文化,你不了解网络文化的新观念,你就没有发言权。你不明白“治于人者服从于治人者”的道理,你就不可能说服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人,你就不能改变他们的观念更不能改变他们的生活。这就是网络文化对人们生活改变之所在。

“网中自有黄金屋,网中还有颜如玉”。取代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还有颜如玉”。这是网络文化的新观念之二。最近网民的偶像“天仙妹妹”,去年8月份以前,“天仙妹妹”(余红艳—尔玛依娜)还是四川阿坝州理县山区的一个无名的放羊女孩,8月7日以后的一个星期仅仅7天,她就闻名全国网站,三个月以后她就红遍了大江南北,连中央电视台、台湾电视台都采访了她。网络文化的先进性改变了她—她的一生、她的家庭、她的家乡。她原来想都不敢想上大学,现在她要上大学了,原来她的父亲病了没有钱看,现在她的父亲可以到北京看病了。她被聘为理县旅游形象,报酬就是6位数,现在全国各地许多人都想跑到理县去看看,理县得益了。这就是网络文化的先进性所在,这就是网络文化改变人们生活的秘密能量。

事物的变化是质量的变化,时代的变化也一定是质量的变化。互联网时代使农业、工业时生了质变,人们的观念和生活就一定会发生变化。我们用传统文化的观念去看待进入互联网的人,去反对他们上网,要他们象远离那样远离互联网是十分错误的。

网络文化是新生文化,它也同样存在正面和负面,负面需要我们去抵制,正面则需要我们去培植。我们应当承认网络文化是不以人们的意志所转移的客观存在、应当承认网络文化正在改变着人们生活的事实。因而我们应当去认识网络文化、去研究网络文化、去培植先进的网络文化。

三、培植先进网络文化文化*

联网进入人们的生活虽然已经有十年了,但是真正能看懂互联网的人还不太多。

如果我们承认网络文化是不以人们的意志所转移的客观存在,那么,我们就应该承认先进的网络文化可以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面对来之匆匆的网络文化,我们在研究如何建设文化*的时候,应当面对它和正视它,而不是回避它。应当是研究它、认识它、理顺它、培植和利用它,而不是抑制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做到与时惧进,建设先进文化*。

1、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快速构建*网络

*网络建设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一部分机关单位、学校已经建立起了网站或已经进入了互联网,市一级已经建立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分中心,全市480万人口中已经有约30多万人上网。但是网络的构建和网民的数量比例在全国、在广西都是处在落后的位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想而知,一个没有电脑也不懂电脑的人,怎么进得了网络、又怎么懂得网络文化?同样,*不建立遍及全市的网络,*绝大多数人民不会上网,又怎么谈建设先进文化*?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快速构建*网络体系。

2、加大网络文化的宣传力度,倡导全市人民上网,消灭新时代文盲

要求全市人民上网是不现实的,但是作为政府倡导与不倡导却是不一样的,倡导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目前*市虽然有近30万的网民,但是真正看懂互联网的不多,很有必要加大网络文化的宣传力度、要倡导全市人民上网。第一就是党委、政府要支持、媒体要宣传。第二就是要为全市人民上网创造有利条件——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工作的文件精神,尽快建设县市区分中心和乡村屯用户终端。第三就是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建设网络——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放宽农村网吧准入的文件精神,让全市人民有上网的条件和机会。第四就是要组织实施扫盲工作,组织工作队伍开展扫盲活动,引导人民看懂互联网、进入互联网、使用互联网、受益互联网。

3、理顺现有网站和网吧的管理,利用现有网站和网吧发展互联网、发展网络文化。

对现有网站和网吧的管好,不让其乱;理好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利用好发挥其应有的多元化功能作用,使其为全民上网服务,达到扫除新时代文盲的目的。

篇2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Campus Culture、Network Culture and Network

Cultural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ANG Wei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 300204)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ampus culture and campus culture issues in the network, presents that network culture and network culture quality should be paied more attention in campus construction. Still, it tells us some contents we should care about in campus culture、network culture and network culture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campus culture; network culture; atmosphere; quality

0 引言

近几年来,有关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研究和讨论文章频繁见诸各类学术刊物和媒体,在这些研究和讨论中,不约而同地都将网络文化素养列为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而在有关和谐校园建设或者有关校园文化的研究和论述中,更是将营造良好的大学网络文化氛围、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个人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得到快速普及,因特网越来越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网络文化逐步形成、发展和丰富起来,网络文化素养也逐渐构成当代大学生基本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具备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不但有助于现阶段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于将来的就业和进一步发展也有很大帮助。更为重要的是,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是意义深远。

一些学者在网络普及初期就对网络文化现象进行过一些讨论和研究。然而对于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的专门研究却时间不长,对于网络文化与和校园文化的关系、网络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关系更是刚刚起步。虽然有关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已经逐步认识到网络文化对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性,然而对于如何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如何把握和引导网络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互动等问题还没有探索出成型的模式。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深入,而与此同时,网络文化中各种负面因素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也日渐显现;因此,如何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如何培育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越来越成为摆在关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问题。这不但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问题,而且也是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 研究的主要内容

对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氛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应该从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是对当代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内容包括当代大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的基本状况、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借助于因特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对于计算机和网络的作用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等。调查和分析的目的是详细了解当代大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的运用能力以及计算机和网络在他们日常学习和课外生活中作用和影响。

其次,是分析和把握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以及和谐校园的关系,研究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网络文化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的目的是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文化以及各种流行的网络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看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归纳,把握网络文化的特点和校园文化的特点,搞清网络文化氛围与校园文化氛围的互动,探讨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从形成到不断提升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从而对和谐校园建设中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的地位问题做出判断。

最后,是探索如何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着重对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和网络文化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进而提出一套有利于创建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和有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模式。这部分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学校和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社会文化环境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的影响、社会网络文化环境对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的影响;进而分析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下转第29页)(上接第25页)等教学环节对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的影响。

在以上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最终规划和设计出一套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有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模式。

2 结束语

现在,各大学都把和谐校园建设问题摆到很重要的位置上,为此而都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但是在考虑和设计和谐校园建设的模式时,又不能回避愈演愈烈的网络文化以及各种各样网络文化现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和冲击,尤其是这种冲击不但关乎大学生的现在,而且还关乎大学生的将来;不但关乎大学生的知识素养和技能,而且还关乎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就成为和谐校园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一环。因此,在和谐校园建设中,校园文化、网络文化与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素养的研究就成为十分必要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李钢,王旭辉.网络文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5.

[2]莫茜.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6.

[3]钟嘉鸣,祝庚.谈“计算机文化基础”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计算机教育,2008(14).

[4]龚德良.营造校园信息技术文化氛围,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养成.计算机教育, 2009(12).

[5]高学敏.浅析网络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5).

篇3

关键词:网络文化;计算机;互联网;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TP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261-02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Internet为标志的国际互联网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开来,其功能作用也日益强大,现代社会越来越呈现出网络化、一体化的趋势,计算机网络是当今世界最为激动人心的高新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基础设施。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与发展,网络文化已悄然登上了人类的文化舞台,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成员,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活力。

(1)从分散的构成要素到统一的人文精神。要弄懂网络文化,必须首先要考察和反思什么是文化。“文化”这一概念的涵义在国内外已经争议一百多年,各国学者说法不一,文化的定义也不胜枚举。“辞海”中关于文化的解释是:“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中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与之相对应,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依靠信息、网络技术所进行的物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总和。而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基于信息、网络技术之上的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可见网络文化直接脱胎于网络技术,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最新科学技术相结和的产物,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技术文化。它以网络为载体,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以沟通交流为目的。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技术文化,其构成要素决定了其具有革命性,开放性,创新性和广博性等的特点,当计算机作为一个庞大的“圣物”被摆放在实验室和大公司的库房里,被高贵的技术“僧侣们”守卫着的时候,是不可能产生文化现象的,正是因为美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具有反叛精神的电脑黑客的存在,拉开了计算机革命的序幕,他们挑战权威,打破了规则,在计算机发展史上,不断地革命,不断地突破,从而使这些庞然大物得以进入千家万户,甚至可以自由地携带,形成了今天的个人电脑,并且使电脑具有联网功能发展为网络具有电脑功能,使电脑的魅力得以空前展示,由于互联网是世界上所有的网络首尾相连,既无始点也无终点,世界有多大它就有多大,而它上面流淌的信息,能汇聚成浩渺海洋,世界有多少信息,它就有多少信息,各种信息文化在上面交流、碰撞,形成了一个开放、广博网络空间。而网络文化各构成要素作为网络文化的物质基础,必然统一在网络主体所具备的人文精神上。也就是说:只要网络主体在网络活动中发扬革命的、开放的、创新的和广博的(兼容的)精神,就能真正实现网络文化各构成要素的统一,就能使网络文化赖以生存的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术不断地发展创新,从而达到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2)从计算机到电脑。电子计算机从某种意义上也叫电脑,是现代科技创造的一项奇迹,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追要溯源,电子计算机是由原始的计算工具发展而来的,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以来,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产生了计算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这种计算活动日趋复杂化,而计算工具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和发展。

①机械计算机。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计算牲畜的头数和群体的人数,首先想到的是用手和手指作为计算工具,由于它方便,灵活,至今仍为人们表达简单数字时所常用。为了表达更多的数目,人类出现了用石块、贝壳、结绳和小竹棍的不同摆法等来进行计数。后来,由于所要表示的数不断增大,又创造出了算盘,这是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重大改革;算盘能方便地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时到今日,还在我国以及一些亚洲国家广泛使用。

②自动计算机。本世纪初是机械式计算机向自动化发展的时期,也就是说,计算机在这时期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在这段时期出现的计算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艾肯研制的有“继电器计算机”之称的MarkI,这种计算机用继电器作为开关元件,它的运算是按照操作员事先编好的一系列指令自动进行,这意味着运算操作不需要操作员进行干预,而是进行自动运算,它的诞生标志着计算机真正实现自动化,以后MarkI作为第一台数字式自动计算机被保存下来。

③电子计算机。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用电子管代替继电器作为开关元件来制造计算机的条件已具备,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台真正的电子计算机ENIAC于1946年出现了。与以前的计算机相比,ENIAC无论是机器结构还是在运算速度上都有着突破性的进步,它的诞生宣布了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当时英国无线电工程师协会的蒙巴顿将军把NEIAC的出现誉为“诞生了一个电子的大脑”,“电脑”的名称由此流传开来。

由于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电子计算机得以迅猛发展。在短短六十多年时间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器四个时期,并相应地形成了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第二代电子计算机,第三代电子计算机和第四代电子计算机。目前人们正在研制的第五代电子计算机是以人工智能为基础,它将有处理人的自然语言的能力,能够实现人机对话,而且有高度的智能,其功能将大大超过现有的各种计算机,使计算机的“电脑”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并逐渐地向“人脑”接近。

(3)从阿帕网(ARPANET)到国际互联网(Internet)。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和通信设备按不同的形式互连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网络系统,从而使更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传递信息,互相共享硬件、软件、数据等资源。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机到多机,从终端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直接通信的演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①联机终端网络。联机终端网络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当时计算机比较少,远程终端利用通信线路与计算机主机连接,多个终端共享主机的资源,这个系统属于第一代计算机网络,它只是计算机网络的“雏形”,还没有真正出现“网”的形式。

②多机系统的互联。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把分散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互联起来,使各计算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换,互调软件,实现互联的计算机之间的资源共享,这就是多机系统的互联,属于第二代计算机网络,发展和使用时间大概在20世纪60年后期,属于计算机网络的形成阶段,这时才真正具有“网”的概念。美国1969年建成的ARPANET就是典型的代表,它后来演变成了现在的Internet。

③标准化的计算机网络。这个计算机网络,时间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不同的计算机厂商研制设计各自的网络体系结构,它们的产品之间很难实现互联,这样各个公司的网络产品组成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形成了“封闭系统”。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7年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和制订网络通信标准,并于1984年正式颁布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国际标准,使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实现了标准化。从此,进入了第三代计算机网络,这是计算机网络的成熟阶段。

④网络互联与高速网络。这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和应用得到迅速的发展。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信息、检索需要的信息已经成了为日常工作和生活不可缺乏的组成部分。各种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计算机网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就是第四代计算机网络。Internet就是典型的代表。

(4)从原子到比特。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不仅物质、能量可以作为资源,信息也是一种资源,甚至是更为重要的资源。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宣告了人类文明迈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夜之间“信息”成了人们生活中最常提的词汇之一。

那么,作为一个重要概念,信息到底是什么呢?有人统计世界上已经公开发表的信息概念与定义,约有39种之多,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有不同的含义。一般说来,信息就是由信息源(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出的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的各种信号。信息并非事物本身,而是表征事物之间联系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或信号,往往以语音、文字、数据、图象等形式出现。它和物质、能量一起构成了信息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资源。

自从人类诞生于地球,也就出现了信息,同时信息的传递也就开始了,在人类诞生之初,以身体作为唯一的传递方式,人体的动作、表情、眼神,以及所发出的不成“文”的声音,都是一种原始的信息传递方式,这是原始人类生存的需要,还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信息传递”。后来,经过人类漫长的历史进化,形成了语言,创造了文字,发明了造纸和印刷术,使信息的传递方式不断地突破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19世纪中期,电报,电话相继出现,使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开创了人类利用电传递信息的历史,拉开了电信时代的序幕,产生了现在意义上的通信技术。后来,随着计算机的发明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产生了网络技术,而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又促进了通信技术的发展,使通信技术由模拟通信走向数字通信,从而使信息的传递以原子形式散发如报纸、书籍等转向以比特方式进行。“比特”是英语bit一词的音译,是由binary(二进制的)和digit(数字)两个词压缩而成,所以,bit即“二进制数字”,亦即0或1。任何信息都能转化成只用若干个0或1来表示的数字,每一个0或1被称为一个比特。而计算机也只有当信息转化成数字后才能对它们进行处理。所以计算机的世界是一个数字化的世界,也就是比特的世界,而计算机网络是一个数字化的网络,也就是比特的网络,在信息社会中,人们生活在比特的世界中;比特成了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在这个意义上,人类也就超越了原子时代,而跨入了比特时代,亦即信息时代。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人们的生活已经和网络文化密不可分了,这就需要我们基于网络文化视野去看待事物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汽车营销面临着停滞不前的状况,那么如何利用好网络,在网络文化视野下进行汽车营销才能寻求汽车营销的新突破,需要我们进行不断地探讨,本文将以网络文化视野中汽车营销的基本内涵为着手点,分析目前汽车营销的发展现状,从而提出相应的网络文化视野中的汽车营销措施,希望可以为促进汽车营销发展提出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网络文化;汽车营销;成本;市场

目前汽车营销方式及汽车营销理念已经无法满足汽车营销的发展需求了,我们必须扩大视野范围,创新汽车营销方式。在互联网的普及之下,我们可以基于网络文化视野,进行相应的汽车营销手段,将汽车营销的虚拟市场与实际的实体营销市场进行有机结合。本文将针对网络文化视野中的汽车营销进行相应的论述,具体阐述应该如何利用网络文化、基于网络文化视野进行汽车营销。希望可以在理论层面上提出可行的建议,从而促进汽车营销的进一步发展。

1网络文化视野中的汽车营销基本内涵

在网络文化视野下的汽车营销不再受时间、空间地域等条件的限制,能够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扩大客户群范围,挖掘汽车营销的潜在价值。现在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个部分,人们会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的信息,这也是网络文化视野中汽车营销的优势,流通了市场信息,拓宽了营销渠道[1],并且在互联网上进行汽车营销其营销成本往往要低于实体市场的营销成本。而且往往在网络文化视野中,汽车营销能够给予潜在客户群体营销理念及公司汽车品牌的理念渗透,这是传统的汽车营销所无法做到的。因为理念渗透其实也是网络文化视野中汽车营销的一大重要特点。所以基于以上所有因素,任何的汽车品牌想要做好汽车的营销工作都必须拓宽视野,利用好互联网这一重要平台,从而进行网络文化视野中的汽车销售工作。

2目前汽车营销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其实目前的国内汽车营销已经进入了相对饱和的状态,汽车营销的空间利润一再压缩,除了市场竞争力过大之外,也有目前消费者及消费群体的消费方式及消费理念转变这一原因,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汽车的营销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汽车营销的发展现状了,汽车营销想要继续发展下去,就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模式转变。传统的汽车营销都是偏向于汽车厂家的直接销售[2],这种销售方式致使销售策略相对保守,汽车是同一种汽车,由于销售地域、销售对象及销售理念的不同,汽车营销本应该做到设立多种营销系统及营销方案,但是目前的汽车营销方案还是较为单一,无法使汽车营销达到灵活化、多样化及自由化。

3如何利用网络文化视野进行汽车营销

3.1加强对网络平台的合作与利用。目前网络平台是能够为各大品牌提供曝光度的较好桥梁,加强对于网络平台的利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汽车品牌的营销与推广。有潜在客户想要进行车辆的购买时,会到相应的汽车门户网站及汽车论坛前去咨询和查找,如果汽车品牌能与相应的网络平台产生合作关系,会加强这一汽车品牌的宣传与推广,增强其相应的曝光度。汽车营销可以通过赞助[3]、广告等多种形式进行汽车营销与品牌推广,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赢得客户的选择。并且网络平台上进行合作的成本相对较低,只要找到了合适的客户群网络平台,就一定能够促进汽车营销在网络文化视野中的发展。

3.2加强汽车营销的文化理念渗透。与传统的客户群及消费者不同的是,在网络信息时代,购买车辆的消费者们已经开始转变相应的购买观念及消费理念了,仅仅向消费者阐述相应的汽车配置及汽车报价是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购车需求的,我们要在加强汽车营销文化理念渗透的同时为消费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汽车文化形象。比如说现在的很多汽车主打安全这一理念,那么在利用网络这一平台时,就会制作多种以安全为主打的营销方案放在各大网络平台之上。通过鲜活的文化理念,而非性价比、配置、型号等作为营销的主要手段。进行文化理念的广告软植入。通过加强汽车营销文化理念渗透的方式促进网络文化视野中的汽车营销。

3.3明确不同的客户群体,收集客户资源。网络平台最好的地方就在于此,它突破了实体汽车店的限制,不受时间、空间距离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汽车销售。所以网络文化视野中的汽车营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拓宽汽车营销的销售渠道,并且收集相当多的客户资源。而这些资源都是实体汽车营销过程之中所不能够具备的。我们一定要积极利用好网络平台的优势,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进行客户的资源收集工作[4],及时提供相应的服务与帮助,最大程度上去促进基于网络视野中的汽车营销。

3.4使用多种网络技术进行汽车营销。其实营销方法和营销手段有很多种,单一的营销方案是不能够满足汽车销售的发展需求的,我们要立足于网络技术,进行营销方案的创新,可以利用图像、动画、音频、手机软件等多种技术形式进行汽车营销广告植入,或是利用新媒体进行相应的宣传与曝光,可以通过编制企业故事,或是将以本汽车品牌为中心而编演的爱情故事亲情故事等微电影形式,上传到视频网站,从而促进品牌的传播与推广。或是由微博上的热门博主进行微博转发与推荐。所以综合使用多种网络技术对于网络视野下的汽车营销而言也是一大创新与改革。

3.5增大网络营销比例从而降低营销成本。实体市场上的汽车营销其成本往往较高,而网络上的营销成本相比较而言往往较低,基于成本上面的考虑我们可以增大网络汽车的营销比例,以此来促进汽车营销的发展,但是我们同时也需要主要考虑到网络平台的影响能力及潜在客户群体类型,不要把营销经费浪费在没有作用上的网络论坛及网络平台上。针对目前的网络影响范围及网络普及程度,我们有很大理由相信增大网络汽车营销比例能够提升汽车营销数量,增强汽车品牌的曝光,从而促进基于网络文化视野中的汽车营销发展。

3.6设立专门的网络汽车营销小组。因为目前网络上的营销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面对汽车市场竞争如此激烈情况之下,各大汽车品牌公司更不能放弃利用网络这一专门营销渠道。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网络汽车营销小组的方式[5],促进汽车品牌的推广,增强企业与消费者的直接交流与沟通,明确潜在客户的用车需求,针对其需求进行个性化服务定制,及时回答客户的各种问题。各大汽车品牌公司可以通过引进尖端的营销策划人员及网络管理人员进行汽车网络营销小组的设立,通过引进人才及培训人员的方式,提升影响团队的整体素质,从而在营销队伍上促进在网络文化视野下汽车营销的调整与创新。结束语在汽车营销的发展问题上,我们必须要将网络营销与实体营销有机结合起来,结合网络文化的实际特点,促进汽车营销在网络上的发展。针对目前汽车营销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整,通过加强对于网络平台及技术手段的利用等,促进汽车品牌文化理念的渗透与推广,从而扩大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张建友.基于营销网格的汽车营销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2]谢岩.论我国汽车营销模式的现状及创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4:156-157.

[3]张丽丽.我国轿车市场营销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2.

[4]孙明魁.网络文化视野中的汽车营销[J].中国商贸,2010,20:45-46.

篇5

关键词:网络舆情;构建;和谐优美;网络文化环境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社会大众用网频率越来越高。相应的,在高职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对于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和控制也显得十分重要。高职学生拥有直接服务于生产建设的技术,是祖国建设的未来,但是高职学生由于年龄结构偏低,综合素质不高,还没有具备全面认知形形网络消息的能力,容易被误导。

一、校园网络舆情的特征和带来的不利因素

作为高职校来说,校园的网络文化是否健康和谐其关键就在于校园网络建设的健康有序,高等职业学校校园网络舆情一般的表现特征是通过高职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进行表达的,高职学生在使用网络的时候,一般都是比较自由和随意的,网络的优势就是方便和迅捷的传播方式。由于学生在使用网络的时候,都是匿名性的,因此在网络后面学生容易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宣泄,有非理性的一面,呈现了多元化、群体化和个性化的趋势,所以高职校园的网络舆情如果控制的不好,舆情会蔓延,就会产生很大的负面的影响和不利的因素。高职校园网络舆情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校园网络舆情具有较强的政治的敏感性,高职学生作为青年人是思维活跃的群体,关注政治和时事,也十分关注网络中的很多相关的信息,但是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定型,缺乏了相应的稳定性,加之高职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的学生,年龄较小,知识层次偏低,对世界的认知不够全面,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从而导致个人情绪的变化,所以在网络上发表观点的时候特别有随意性和主观性。其次,校园网络舆情还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在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中,受到了多种文化思想的影响,也有不同的文化的需求,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想观点在网络中也显现的呈现出来了。再次,因为网络的匿名性,校园网络舆情还呈现了自我中心的倾向,高职学生对于追求成功和心理是很明显的,对成功的需求也是十分强烈的。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满足高职学生的需求,那么高职学生就会通过网络来进行发泄和宣泄,还伴随有相应的攻击行为。正因为校园网络舆情呈现的特征,所以给高职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就带来了很多的不利的影响,也不利于校园建设,在校园的文化建设中也是不利于和谐优美的校园文化建设的。

二、和谐优美的校园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

有效的应对校园网络的舆情,有助于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高等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越来越具有新特色。网络的使用,使得网络舆情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其图文并茂,使得校园的网络舆情还具有强烈的煽动性,尤其是呈现出群体化特征的校园中,校园舆情的串联性、传播性和影响的广泛性特征十分凸显,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和引导,会导致学生思想动摇,引发,局面很可能发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因此,在建设高职校和谐优美的校园网络文化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管理校园网络舆情,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和重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之一。

三、要积极引导和管理高校的网络舆情,建设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

因此,对于高职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建设和引导是十分重要的,要按照相应的原则来进行管理和引导。首先,校园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的指导原则如下:一是预防为主原则,在实际的引导中,预防是十分重要的层面,也是有效的规避舆情发展的重要方面;二是信息公开的原则,在信息透明化的空间里,就不会有不对等的局面出现,这样网络舆情就不会过度蔓延;三是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分析网络舆情出现的原因,从而找准症结,有针对性的对症下药;四是快速反应的原则,在舆情出现后尽快的掌握处理舆情的主动权利,争取黄金四小时,才能更好的做好舆情的引导和管理。其次,对于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机制的建立要重视,在校园的信息价值、舆情评估机制、干预机制、监控机制和应急机制都要进行建设和完善。在对舆情的控制和建设的过程中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升校园和学生的网络素养,对于学校主流宣传媒体的功能要加强和发挥其作用,才能更好的引导和管理网络的舆情。第三,网络舆情监控信息队伍的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宣传干部必须不断加强“五种意识,一是政治意识,通过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政策纲领、党史党纪等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二是责任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三是阵地意识,强调不断探索党对媒体领导和管理的有效方式,掌握党对主流媒体及新兴媒体的主导权;四是底线意识,守好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师生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五是法治意识,注重把教育引导与法律约束相结合。综上,针对高职校园的网络舆情,如何引导,如何应对,已经成为校园思政工作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在新时期,校园的网络舆情有许多复杂的情况出现,对于优美和谐校园的建设,必须充分把握校园网络舆情控制的主动权,占领主流舆论宣传阵地,加强高等职业学校意识形态领域建设,这对于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目前国内学界并没有定论,学者们也见解不一。学者李钢和王旭辉认为:它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接受信息为核心,以加强沟通为直接目的,影响人类生活和思维方式,是人类信息交往的最新一次飞跃。[1]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所长尹韵公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它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以此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联系和友谊,共同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形成一种崭新的文化风景。[2] 李仁武则从广义和狭义的两个角度来理解网络文化: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网络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3] 虽然学者们对网络文化的定义莫衷一是,但是都一致认为网络文化是人类信息时代的新型文化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最新成果。

笔者认为,不管是哪种网络文化的定义,都不无例外地涉及到网络技术、作为网络文化载体的网络及与其相应的设备、网络文化主体的行为方式及符号系统。因此,理解网络文化就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其一,网络文化存在的载体是互联网,这是构成网络文化的物质层面。互联网具体到物质形态就是我们常见的计算机、手机、服务器、数字电话机以及宽带线路网等,这些具体的物质形态运用相应的技术构成了信息的发送、传递和接受系统,可以这么说,没有互联网就没有网络文化。其二,网络文化的主体是人,文化的创造和传播离不开人的活动,在运用网络技术的背景下,人们的交往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变革与发展构成了网络文化的必要条件。仅仅有构成网络文化的器物互联网是不能形成一种文化形态的,必须有参与主体,就像讲石器文化并不是就石器这种器物而言,而是石器所展现出来的那个时代人们的交往方式和行为方式而言的。其三,网络文化有其独有的表达方式。特定的文化价值观总是通过一定文化的产品表达出来,网络文化是以文字、数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为表现形式,通过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在网上创造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沟通交往、娱乐消遣、政治教育、知识传播、民意表达等。因此,定义网络文化不能局限于网络及网络技术这个物质载体,也不能局限于人的某个具体的网络行为,必须综合地分析才能全面地认识网络文化。综合来看,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人类文化发展的新形态,它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和媒介,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等为物质技术支撑,以文字、图片、音频、数字、视频等为表达形式,通过发送、传递和接受信息来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以此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

二、大众文化的界定

关于大众文化的定义学术界也有很多,且意见不一。陈刚认为: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其消费对象,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无深度、模式化的、宜复制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4]王一川认为: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机械媒介和电子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5]学者金民卿认为:大众文化是反映工业化技术和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日常生活、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播、适应社会大众文化品位、为大众所接受和参与的意义的生产和流通的精神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6]叶志良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以文化产业为特征,以现代科技传媒为手段,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市民大众为对象的社会型、大众化的文化形态。[7]莫茜认为大众文化是指在工业化的社会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一定社会制度体现出来的,以大众为主体和消费对象,体现最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具有最为广泛的工业时代群众基础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过程。[8]

从上述学者的分析可以看出,大众文化的存在必须具备如下条件。第一,从产生的经济条件来看,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大众文化产生的经济基础,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大众文化,同时也应该看到市场经济背景下,大众文化在缓解人们精神压力以及打发闲暇时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第二,从文化主体来看,与精英人才创造的精英文化相比,普通社会大众包括当代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构成了大众文化的主体,这些人不仅是大众文化的接受者,又是大众文化的直接参与者甚至是创造者,而且大众对象范围随着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升而扩大。第三,从社会基础来看,民主政治环境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文化而不受单纯的意识形态控制,大众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形态,为普通民众所拥有、享有和钟爱,其追求的感官愉悦、生活娱乐消遣与政治权力斗争或思想论证相对立。所以,笔者比较赞同金元浦先生给大众文化下的较有动态性的定义: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的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9]

三、网络文化与大众文化关系分析

大众文化的发展总是与传统的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等多种媒体以及最新的网络信息技术联系在一起,互联网的出现为大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从上述网络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内涵及产生的基础可以看出,网络文化和大众文化两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网络文化与大众文化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首先,在时间顺序上看,这两者的出现是一个先行后续的关系,大众文化是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和商品经济的产物;网络文化则是信息时代所独有的文化形态,所以两者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其次,两者不是一个意义上的概念,大众文化是一种相对于精英文化而言的概念,它的价值追求与试图为政治上层提供理想设计的精英文化相对立;网络文化绝不是对单一的某种文化的称呼,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其特殊的载体互联网而得名。再次,从文化存在的形式看,大众文化是产生于现实生活的世界,文化的主体也是实实在在的人,所有的文化都以物质的形式存在;而网络文化则是以计算机技术和各种应用软件技术为支撑,这就决定了网络文化主体、网络文化产品等都是以没有重量和质量的二进制代码形式存在。

除两者的区别之外,网络文化与大众文化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是从文化的主体来看,网络文化主体和大众文化主体都是社会上范围最广泛的民众,他们在身份上没有特殊要求,没有门第和贫富差距,并且存在于社会上的任何一个阶层,大众文化主体的平等性在网络空间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下线后的网民和现实世界的大众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二是从文化的形态上看,几乎所有的文化形态都能在互联网中找到,无论是大众文化还是精英文化,不管是高雅文化还是庸俗文化,不论是学术文化还是非学术文化等,这些文化形态在网络空间里相互融合碰撞、共存共生,大众文化更是在这里找到了崭新的发展平台,互联网也成为大众文化发展的强有力的表现形式。三是从文化的价值追求上看,由于两种文化都具有平等性、大众性、草根性等特点,消费门槛低,文化主体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受网络媒介的影响,表现出多元化价值观,并且两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满足个体精神消遣娱乐的需求。

篇7

在进行网络文化产业管理的时候,网络技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技术的引入本身也是有利有弊的,其不但促进了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管理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似乎也恶化了网络的文化生态,给现存的滞后管理制度带来了严重的挑战。1)就法律层面进行探讨:技术引入和法律之间关系。在进行网络文化产业管理的时候,网络技术的运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法律层面对其进行规范和保护。在网络世界中,技术滥用导致了网络犯罪以及不规范行为的出现,各个国家也根据需要进行了相关法律的制定,来对网络违法行为进行规范。通过立法手段来对网络文化产业进行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更好地对其行为进行规范,降低了网络犯罪的概率[3]。2)如何将网络技术与相关政策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怎样将网络技术相关的政策融合在一起,是很多学者都研究了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进行网络监控的时候,随时会面临到一些新的问题。在进行网络文化产业政策制定的时候,必须对技术本身的特殊性进行考虑,在进行政策制定时也应该让广大人民参与进来,更好地体现出民主化管理;并且,还应该进行产业政策的创新,机械能多元化政策的制定等,吸引来更多的参与群众,确保制定的政策能够正常实施。3)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产业管理的关系。将网络技术应用到网络文化产业管理中去,利弊都需要看到,二者相互补充。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文化娱乐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但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许多社会问题也逐渐被显现出来,新技术的出现可能会更好的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可能会和国家制度以及相关的规范形成一定的冲突,这就影响着在进行文化产业管理的时候在制度构建上的困难,还有些学者认为在管理的时候管理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技术,重视将创意产业过度到创意管理中去,将管理效能更好的发展呈现,促进产业更好的发展壮大[4]。

2网络文化产业技术和管理如何做到双赢

在进行网络文化产业管理的时候,应该将技术和相关的制度结合在一起,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存在,能够更好地对网络文化产业进行有效监督和实施,不仅需要政府来加大对文化健康成长的重视,而且需要各行业组织和参与到其中来[5]。因此,在进行网络文化产业管理的时候,应该根据需要进行相关理论体系的建立,最大程度地将政府、企业、社会管理以及第三方组织的积极性发挥出来,才能做到双赢。

3结束语

篇8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给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其中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部校园文化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文中从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分析入手,针对性的提出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路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园网络;网络文化;建设路径

0引言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给我们生活带来较大便利的同时,也衍生出各种“手机控”、“电脑控”,我们的行为与习惯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逐步的形成了一种网络文化。高职院校内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重要用户之一,其内部的校园文化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出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1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从广义的角度分析,文化为一种外在物质世界与内在精神世界相关作用的结果。而从狭义的角度来分析,其位多数人的一种生活准则或生活习惯,为人民内心世界的一种反应。网络文化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而产生的,而在高职院校内也存在网络文化,其面临的对象主要为高职院校内的师生,同时校园网络文化相对于社会文化有着较强的渗透性与导向性。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出现了一种全新的角度,在很多方面成为了校园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一种必要手段,并在很大程度上拓宽并延伸了校园文化的内涵。首先,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传统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远程视频教学技术等跟学生之间开展更为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这些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出现,也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必然提高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质量。其次,高职院校中学生借助网络文化,有效的拓宽自身的视野,提升自身的层次,及时的掌握时事新闻,更好的丰富自身的大学生活。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之后顺利的进入社会、进入工作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时随着网络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的不断渗透,其在一些方面也给校园文化健康稳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一面,部分学生由于自制力较差,长期沉浸在网络之中,浪费了自身的大好年华,蹉跎岁月,最终耽误了自己的学业。另外,网络文化中也存在一定的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容,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较为年轻,社会经验不足,不能够有效的辨别网络内容的对错,非常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利用,导致违法犯罪情况的发生。

2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路径

2.1领导应重视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当前构建良好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在技术层面上已经达到,其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往往是政策制度方面的束缚。因此,为在高职院校内构建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首先需要领导的支持与重视。其次,校园网络文化在构建的过程中,校园网络为其主要的依托,这更需要领导在政策方面的照顾与扶持。此外,通过构建出完善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高职院校进行更为深入的教学改革,提升自身的现代化教学水平,更有利于培养出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为在高职院校中构建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领导的重视是必不可少的。

2.2增强校园网络阵地的建设

校园网络为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在构建校园网络文化过程中,全面的增强校园网络阵地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首先对高职院校内网络资源进行优化整理,全面的做到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在高职院校内形成网络合力,可在校园网上专门建立一栏针对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专栏,为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奠定基调,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构建一批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年龄特点的网络栏目,具体实施时可围绕一些当前比较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等,开展正面的宣传,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在认知理念方面的不足,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第三,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实现对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的更新,从而使传统枯燥的教学内容更加的生动化、有趣化,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好的提升高职院校的总体教育质量。

2.3构建完善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规章制度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未能构建出完善的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因此,在构建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校园网络文化规章制度的构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首先从本校的实际网络文化构建的情况入手,对校园网络进行明确的规定,并做好对应的监控工作,从根本上防止不良信息入侵到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中。其次,应对学生的上网进行针对性的约束,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使校园网络服务于其成长,而并非阻碍其进步。此外,应对制定的规定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对出现的漏洞应及时的进行补充。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内相关人员,发挥其有利的一面,抑制其不利的一面,构建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使现代化网络技术更好的服务于师生,最终实现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作者:李江 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园信息化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欧文姬,刘思博.新形势下现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基于就业跟踪调查的研究[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01):42-45.

[2]刘晓丽.基于“世界大学城”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125-128.

[3]曲蓉蓉.高职院校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的建设路径研究——基于CIS战略的视角[J].学理论,2015(01):224-225.

篇9

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与创新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内容,因此网络空间的话语权愈加受到重视、两微一端的高校新媒体平台日趋发展、师生网络文化工作室不断涌现、涉及的文化内容亦显生动多元。同时,高校网络文化在制度支持、内容创新、传播效果方面遭遇瓶颈。因此,高校需要及时明确网络文化的发展趋势,从机构机制、阵地平台、队伍能力、内容产品等方面着手,探究建设高校网络文化、发挥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方向与方法。

关键词:

高校网络文化;现状;瓶颈;趋势

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一)制度层面,对话语权的高度重视

在2014年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2015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创新网络思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推进会议,把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作为新形势下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二)平台层面,两微一端成为新风尚“两微一端”

在高校网络平台建设中风生水起,国内高校均对网络新媒体平台加大了投入,尤其是手机端的平台与内容建设。仅中国青年报“全国高校微信公号排行榜”的考察对象就有近470家国内高校的官方微信,以2015年6月7日———13日全国普通高校微信公号排行为例,位居第一的公众号单周阅读数量就在14万人次以上。另外,根据《2014移动互联网数据报告》,我国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数达10.6亿,90后用户占比为35.7%成新主力,其手机里平均安装着30余款App。

(三)队伍层面,师生工作室带头发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应该是一部分专职教员带领一批学生骨干组成的队伍。典型的代表是,教育部思政司于2014年7月启动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培育建设工作,共有141所高校的145个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申报创建。教育部要求,入选高校要加强组织领导、过程指导和条件保障,统筹推进工作室培育建设,在丰富思想文化内涵、创新培育建设机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催生网络文化成果等方面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各地各校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培育建设。

(四)内容层面,主动引导注意力流向

根据2015年度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月度热点指南》,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容需要不断引往更加优质、高效和精品化的方向。例如,2015年春由教育部、《光明日报》社主办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以“文化根•民族魂•中国梦”为主题,共收到全国高校126个项目,评选出示范项目10个、特色展示项目50个。另有5月4日清华大学学生创客们收到总理回信,肯定大学生创客勇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创业的开拓精神清华大学新闻网的相关报道得到了近15000人次的阅读量,加上人民网、新华网、凤凰资讯、搜狐、网易等主流媒体跟进扩大了事件传播度。

二、高校网络文化发展瓶颈

(一)传播力和接受效果之间的矛盾

目前,不少高校在新媒体设计方面颇下心思,也达到了一定的传播广度。例如易企秀形式的手机端电子杂志、在微信中设计电话拨号页面点击听取语音、全景地图等,在之初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尤其被用在新春、校庆、毕业季等重要的活动时节,往往能获得可观的阅读量与转发量。但这些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满足于好奇心的特定形态不便于参照沿用,二是过多注重形式表达而缺乏一定的信息量和文化内涵,因此并不能受到长久的认可,甚至只能获取点击量而不能起到创新话语传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创造优质氛围与品牌的作用。

(二)平台承载和内容精品之间的矛盾

作为高校网络文化主要承载媒介的网络新媒体具有多样化、零碎化、短频快的特点,因此其平台承载力有所局限。加上目前流行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在条数、次数、内容长度方面设有限制,因此在平台承载力方面显现出了弱势。这些弱势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受众的接受习惯,使之对内容的要求不断提高。例如高校微信账号中的长视频往往点击量不高,而视频往往耗费了制作者的大量心力,可见高校网络文化的持续性和张力也取决于平台的承载能力。

(三)前端创新和后方支持之间的矛盾

高校的角色定位决定了网络文化作品的产出应当具备高水平、能担当的社会用途,不能仅仅局限在小群体的逗趣上,因此对高校网络文化的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的情况是,不少高校未能设置专门的部门单位统筹网络文化建设,更没有专人负责相关工作。有的高校虽设有部门和专人,但具体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部门间未设牵头单位,导致各自为政、资源浪费的情况出现。而基层院系由于人员配备不足、资金支持有限,未能从基层师生出发激发网络文化建设的智慧和热情。这些均导致了前端创新陷入困局。

三、可预见的发展趋势

(一)机制上,抓手更实、职能更优

高校网络文化的制度建设应朝着“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信息多元、更加共享无边界”的方向创造条件。一方面是要设立专项统一的领导责任人,实现在关键问题、复杂问题、难点问题上有抓手、有保障;另一方面是要注重引导和氛围营造,为优秀网络文化的培育滋养创造相互促进、共生共融的优良环境。其手段包括制定全校性的网络文化传播规划、组建主抓网络文化的委员会或确定主管部门,实现对门户网站、信息监测、新媒体传播、全媒体融合及对外合作等提出具体详实的战略规划,保障网络文化工作与党的建设、思政教育、平安校园、文明单位、教育教学评估等同步推进、同步督查。同时,对于网络文化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也将以高层次、多项目为准入进一步加大。例如对网络舆情安全队伍建设的项目投入、对全校性文化事业的经费提升、建立网络文化建设专项基金、对基层院系的网络文化建设有一定的经费要求等。

(二)平台上,融合更深、服务更先

文化所依托的平台将在“实现载体交互融合、满足先进的线上服务”上做文章。在门户网站方面,高校官网主页不再仅仅是发挥门面的作用,而应承担更高水平、综合性的任务,包括以门户网站为校园网络信息化的核心导向,一网打通校内其他院系部门和功能型网站,并在管理后台建立资源共享、信息协同的路径支持。高校也应顺应网络发展趋势,加强“两微一Q一端”建设。其一是微信端口的“微网站”模式可能会更加受青睐,借助微信实现门户网站在手机端的轻浏览,并实现查询服务和校内团队的消息及粉丝共享,应是能保证高校网络受众粘性的好办法。其二是捕捉90后、95后网络使用习惯,建设高校QQ公众号,发挥QQ邮箱、QQ账号的点对点传达优势,并运用可视化菜单和融合通信的生活化功能,扩大网络阵地的育人覆盖面和服务面。其三是升级高校的官方App,吸收师生与校友创设的优秀平台的建设经验,以服务为核心深入强化视觉冲击力与交流互动感,并借势移动化浪潮、可穿戴设备的创新创业环境做强移动端的思想引领,实现对师生思想动态的实时跟进与深入了解。同步地,校园媒体资源应该得到整合,传统校园媒体与新型传播形态积极融合并向更专业化、精品化方向发展,实现学校门户网站、新闻网站与“两微一Q一端”的高效联动,加强用户黏着度,壮大网上主流舆论。同时,基于建设打造网上选课、电子离校、网上党校、网上心理咨询、财务服务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的经验,积极推动传统知识课堂与育人模式向网络空间转移,打造“云端校园”的线上知识社区,拓宽教育服务的虚拟空间。

(三)队伍上,评价更细,素养更高

高校网络文化队伍能力建设需要在“完善贡献者的评价机制,提升全校性的团队素养”方面发展,定位在专业的社群化以及品牌层面。首先,高校应以具有学术权威和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为主体,建立一支积极、高效、稳定的高级评论员队伍,以在海内外重要媒体刊发文章、表达观点的形式,主动出击、扩大影响。鼓励教授学者建立中英文个人主页,发表见解、引导言论,并建立相应的网评工作激励机制和人事考核机制以缔造“网络名师”。学校也应该重视基层院系的力量建设,譬如建立网络文化示范与试点基地,组建全校性质的新媒体联盟,吸纳包括院系单位、校友组织、师生个人为主体的各类网络新媒体工作室,通过评选年度“十佳网络文化工作室”、“网络文化培育单位”、“十佳网络文化作品”等,发现、鼓励和培育基层网络文化建设的师生力量。同时也可以创新网络文化节的载体与形式,打造精品的校园网络文化品牌活动,融入网络文化优秀成果与工作团队评比、网络文化素养提升培训项目、移动课堂、名师校友面对面和创新企业进校园等环节,真正使师生感受到网络文化的魅力,真正成为网络空间里的主人翁。

(四)内容上,表达更新、渠道更宽

文化的本真应该根植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借助网络的手段服务和教育师生,如积极建设校史馆虚拟展馆,制作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视频、微电影等,利用虚拟技术打破师生感受文化的时空限制。同时学校应紧握时代脉搏打造有新意、能动人的网络文化内容,尤其是把创新创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创业校友和创客文化相结合,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学校也应整合好教育教学资源,实施数字图书馆、网络精品课程等项目,推动优质教育文化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普及。而网络文化的传播渠道方面,高校不仅要做好校内媒体的建设与整合,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校外资源。包括谋划与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网)、央视新闻等全国性传统权威媒体和百度、新浪、腾讯等新兴网络媒体的深度合作,通过共同新闻信息、开发资讯搜索与信息监测系统、设计网络应用平台、举办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网络文化活动等,提升高质量高校网络文化产品的优先出现权和高频曝光量,以个性化、集合化、创新化的手段加强网络空间思想引导。

参考文献

[1]任祥.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论,2012(2):104-106.

[2]申小蓉,李怀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61-64.

[3]李琳.论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互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43-44.

篇10

建设和谐校园离不开良好沟通,在大学校园特殊的环境和媒体条件下,网络成为学院、教职工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目前我院已经建成了千兆宽带校园网和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校园网分为校园新闻网、教务系统、办公系统、学工系统,新闻网主页分为学校概况、管理机构、系部设置、教学科研、招生就业、新闻中心、校务公开、信息服务、院长热线等板块,同时提供各系部的链接。及时师生关心的各类新闻动态、学习资讯和生活信息,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共享。校内实名注册用户可以对校园新闻跟帖评论,加强了师生间的交往和沟通,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网络自律

学院通过课堂思想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人文素质教育讲堂、法律知识宣传等途径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积极培养大学生网上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他们在虚拟空间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增强他们的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使他们明确网络生活中合法与违法的行为界限,引导他们实现网络自律。

3落实校园网管理制度的具体措施

我院虽未开设BBS,但对各系部网站进行监控。要求各系部管理员对所信息,在后台进行严格审核后,再予以;建立了一支由政工干部、辅导员与学术骨干组成的兼职网络信息员与评论员队伍,及时把握校园动态,正确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论和行为;院网络中心网管员对全院各站点进行监控,确保在第一时间掌握问题。发现学生思想中明显的不良苗头时,进行及时的劝服和有效的纠正,避免潜在的矛盾和问题激化,导致严重的后果发生;发现谣言时,积极开展舆论引导,防止错误信息广泛传播。对于那些随意宣泄情感,进行人身攻击或者散布谣言的有害信息加强监控,及时删除,并正确信息,避免造成不利影响;发现重大事项则及时按规定上报。本文来自于《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杂志。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4建设网络文化队伍,加强网络文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