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五要素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设计五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山东院自2009年引进了Bentley公司的MicroStation、SubStation等三维设计系列软件后,积极进行了三维设计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于2010年引进了ProjectWise系列软件,开展了三维协同设计及数字化移交工作的探索。变电站三维协同设计是一项涉及多个专业的复杂工程,对设计平台及各专业间的配合都有很高的要求。
选择适合的平台
山东院三维协同设计平台采用的是 Bentley公司的工程内容管理及协同工作解决方案ProjectWise。该平台为工程项目内容的管理提供了一个集成的协同环境,可以精确、有效地解决工程建设信息全生命周期内的管理问题,从而形成项目数据和文件从产生、编辑修改到运维应用全过程的管理主线。该平台以信息管理、人员管理、流程管理、标准管理为主要内容,并通过良好的安全访问机制,使项目各个参与方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协同工作。
山东院计算机室设有三维设计专用服务器,内外网各设一台,装有ProjectWise服务器端、数据库及其他相关软件。内网ProjectWise服务器主要作为协同设计平台,用于院内部各专业的设计工作,工程设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存放,以及三维设计成品的存放。日常三维协同设计工作在内网服务器平台上进行,采用C/S架构,各专业设计人员在终端计算机上进行设计。外网ProjectWise服务器用于数字化移交,业主单位及施工单位等可根据赋予的访问权限,通过互联网访问外网服务器,进行文档、图纸的浏览、下载等。
理顺人员和流程
山东院的三维协同设计以工程项目为单位进行,设计总负责人(设总)为项目负责人。具体工作人员根据工程需要,从各专业选择优秀设计人员进入项目组担任主设人,并进行三维设计及ProjectWise平台使用方面的培训。
山东院的协同设计以各专业为依托,各专业人员在专业内独立进行设计,协同工作在ProjectWise平台上完成。目前变电站工程的三维设计共涉及变电电气一次、变电电气二次、通信、土建四个专业,其中土建专业还包括了水工、暖通专业。各专业内的工作任务由各专业主设人负责。
山东院在开展变电站三维协同设计工程中,首先由设总确定项目组人员及各专业主设人,各专业主设人再根据工作内容进行本专业内工作分工。然后各专业进行二维原理图设计、三维建模等工作,完成后在统一图纸中进行三维协同设计,总装完成后进行碰撞检查、三维效果制作、施工图进度模拟等后期工作,最后进行数字化移交。
打好标准化基础
三维协同设计由多专业共同参与,工作量大,内容复杂,需要制定企业级的标准规范以保证设计质量。Bentley公司的三维设计软件支持 IEC、GB等标准,还支持企业自定义标准,可按照企业自身的特点来确定标准化内容。
首先要统一制图环境。为便于各专业协同,应统一各专业制图环境。各专业在制图时必须严格规定创建模型时使用的种子文件及工作单位。报表模板及项目初始化模板(字体等制图标准)、各种图纸模板、设备编码体系等也要统一。在项目准备阶段,要确立这些标准化的内容,以满足标准化设计的需要。字体、图标、图框等均遵从山东院院标设计作业程序中的有关规定。
其次是统一坐标系统和坐标原点。为保证各专业间最终模型总装及专业内部二、三级分解模型能准确、方便地组装在一起,及时查看相互间的位置关系,以及保证碰撞检查结果的正确性,所有专业的各级模型的创建,必须严格遵循同一个坐标原点位置及轴网文件。坐标原点及轴网文件确定后,不得随意改动。轴网的位置亦不可随意旋转、移动或缩放。专业设计中统一采用软件提供ACS坐标系,不得随意改动坐标系。坐标原点统一为全局原点。变电站参考坐标点与坐标原点的对应关系可在项目开始时由电气及土建专业协商确定,各专业均需按照与坐标原点的对应关系制图。
然后要统一模型制作。主要包括三维设计图形库的统一管理,以及对三维模型制作时种子文件、建模深度、模型校核、模型命名方式、模型制作层次划分的统一。山东院的三维设计中电气专业统一使用sdepci图形库,存储于服务器中,其中包含二维符号及三维模型。各种符号、模型采用分层、分专业存储,以便于查找和使用。
最后应统一材料报表模板。在三维设计中,自动统计材料量并根据模板生成材料报表是一项非常重要和实用的功能,为保证软件所生成的报表清晰、完整,应统一制作报表模板。报表应包括名称、型号及规格、单位、数量、厂家、备注等属性。
厘清文件管理层次
ProjectWise软件作为三维协同设计的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协同环境,可建立文档从产生、编辑修改到运维应用全过程的内容管理环境。在ProjectWise平台上,为了实现各个环节的相关设计人员高效地进行文件的存放和交换,提高设计效率及准确性,有必要对文档管理相关内容进行规定。
文件的存放应该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既要满足三维协同设计的要求,提高设计效率;又要有明确的专业划分,以方便文档的检索和实现文档的权限设置。
山东院变电站三维设计中的所有项目文件均存放在ProjectWiseW服务器上,服务器数据库命名称为“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协同平台”。总目录下根据工程电压等级、工程名称、设计阶段、专业划分、文件内容等共划分了五级目录结构,目的是为了使各个环节的相关设计人员都可以高效地进行文件的查找、存储和交流。
工程设计中为保证协同设计过程中文件的安全性及准确性,需根据设计人员的工作范围及工程需要设置文件及文件夹的操作权限。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对文档的随意修改和移动,保证文档存放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同时对文档进行过程管理,以便查看设计文档的设计状态和使用情况。文件的管理还应考虑通过权限的关联设置来实现设计文件的校核、审核及专业间的资料交接等流程。
山东院协同设计的公共参数及模板设置由服务器管理员统一负责,工程组人员由设总通知管理员增加。项目组以变电工程为单位,设总为最高权限,其权限由服务器管理员赋予。工程下各专业内文件夹最高权限为各专业主设人(暖通、水工专业由土建专业主设人负责),由设总赋予权限。
适当进行二次开发
篇2
ABSTRACT: The reflection of the localization , integration , standardization and legitimation in urban design are the present need and a newly work field be opened as well as a base of the breakthrough of urban design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Beautification only in urban design is very single consideration that should get rid of in operation. The paper expresses the links between localization , integration , standardization and legitimation in urban design.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景观、环境品质日益受到重视, 城市设计也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城市规划管理中。但由于缺乏全面的认识, 城市设计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效能。因此, 正确认识城市设计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准确把握城市设计的定位与发展趋势, 确立当前城市设计工作的思路和重点, 对当前城市建设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 当前城市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认识上尚未达成共识
现代城市设计从开始产生到现在,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摸索,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 由于城市设计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较短, 在城市设计缺乏主流理论的情况下, 人们对城市设计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在认识论上和方法论上尚未达成一定的共识, 特别是城市设计在现有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与关系不明确。对于城市设计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存在、还是依附于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而存在, 对于城市设计在何种层面上或何种程度上与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相结合等问题没有明确, 导致管理人员和设计人员在工作中的认识错位。
1.2 宏观上缺乏整体性
目前, 国内城市设计的开展缺乏宏观层次上的研究和系统指导。城市设计不是在城市的整体范围内、在统一策略的指导下有重点、分层次、全面性地开展,而是盲目地投入于城市局部地块、街道的景观环境设计, 在很多情况下, 只顾及于为城市重点形象工程服务, 甚至与景观整治、环境改造联系在一起, 成为城市中掩丑遮弊、装点修饰的重要手段, 沦为城市美化设计。这种状况, 是与城市建设水平的发展不相适应的, 严重影响了城市景观、环境品质的全面提升, 导致城市品质的参差不齐, 使城市设计的宗旨大打折扣。
1.3 实际运作中缺乏法制依据
目前, 我国还缺乏成熟的城市设计法规, 完整的城市设计法规体系更是没有。这种情况, 一方面导致管理部门的工作缺乏章法, 主观性、随意性因素比较大, 例如, 城市设计的编制就是五花八门, 管理部门面对多种多样的设计成果, 缺乏明确的评判指标, 在审批过程中难于决择;同时, 没有明确的审批程序, 导致城市设计成果的管理和落实实施缺乏明确的步骤安排。另一方面, 严重影响了城市设计工作的权威性和合法性, 也不能满足城市设计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要求, 使城市设计的实施目前只停留在政府行为深度参与的公共性很强的项目上。在许多主要由业主开发行为聚合而成的地段建设中, 城市设计往往只具有技术的引导性, 不具有法令的强制性和行政的实效性, 严重影响了城市设计的实施效率。
2 城市设计的地方化
2.1 是当前城市设计研究的切入点
当前, 对城市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2) 城市设计的具体手法。
基础理论的研究, 无疑是不断提高城市设计水平的根本, 同时也是它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建设的依托。然而, 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 对各种概念的界定不同,对城市设计的外延与内涵的理解不同, 城市设计在理论上还存在着很多纷争, 主流理论尚未确立, 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检验和总结。固执地停留在基础理论的争论上, 不仅会降低城市设计的实效性, 同时也延缓了城市设计在实际建设中发挥作用。
具体手法的不断摸索和创新, 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和想象力的领域, 对于城市空间景观环境品质的提升, 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然而, 孤立的手法营造,可能会使城市建设出现点睛之笔, 但也会丧失对大规模的空间景观环境的关照, 同时使自身失去现实的实效。
从地方化的思路出发, 紧密结合城市自身的空间景观环境特质, 结合城市设计工作的实际状况, 使理论研究与现实实践结合在一起, 从而使理论手法运用与城市特色相融合。因此, 地方化是城市设计研究的切入点, 使其在理论上和手法上都获得支撑。
2.2 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
任何一个地区或城市, 必须根据自身城市化的特点, 审时度势, 及时开展城市设计活动, 以确保城市空间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 能够协调、均衡地发展, 促进城市生活质量的实质性提高,顺应并一定程度上引导地区城市化的进程。日本横滨从1960 年代中开始意识到城市设计问题,于1970 年代初成立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城市设计小组, 结合横滨在空间环境方面的缺点和特质, 展开了切合实际同时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工作, 为城市空间品质的提高和改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使横滨走上了一条“创造性和实验性的城市”道路。1980 年, 发表《城市设计宣言》, 1989 年发表《城市设计交流宣言》, 1992 年举办《横滨城市设计论坛》, 横滨成为现代城市设计的焦点城市。
2.3 是体现城市特色的要求
没有特色的城市是不会得到人们认可的, 城市的发展不能以某种既定模式为基准, 而要结合特定的地区和城市特点形成自己的特色。城市设计活动中, 确立一种合情合理的价值准则和理性标准, 以引导城市建设形成特色和独有的魅力, 避免与其他城市的雷同, 有现实意义, 也是城市设计的终极目标之一。
横滨城市设计小组在工作中, 根据横滨城市自身特色确立了工作的重点, 如: (1) 保护步行者的权利; (2) 尊重地形和绿化的地域自然特点; (3) 保护和延续历史的城市创造; (4) 丰富绿化和开敞空间; (5) 尊重沿河和滨海开敞空间; (6) 增加人们相互交流和接触的公共场所; (7) 既要有形式的美, 又要有内容的善。围绕这些课题, 横滨经过近30 年的建设, 形成了由水、绿化、开敞空间交织相衬的城市特色, 成为颇富特色的日本现代城市。
3 城市设计的整体化
3.1 是对城市设计的全面理解
城市设计的目的不是仅仅限于城市中局部地块的环境改造和景观整治, 这样还只是把城市设计局限在局部“美化城市”的层面上。城市设计以人的精神感知和行为活动的品质作为目标价值取向, 其所涉及的控制要素跨越了从人文到自然各个层面, 构成一个以有形要素为载体的环境系统。因此, 城市设计不是狭隘的景观环境设计, 更不是局部地块的形象工程设计, 景观环境设计只是整体的系统环境中的一个子系统, 是不能脱离整体而独立完成的。同时, 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和人人平等的民主原则, 城市设计的终极目的就应当促进城市整体范围内的空间、景观、环境品质的全面提升, 因此应当涉及整个地区或整个城市等大规模环境。
3.2 是形成城市特色的保证
目前, 国内许多城市在城市建设中不考虑自身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特征, 不顾城市实力, 把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形象工程的建设中。这种做法, 造成了许多城市的雷同, 事实证明,简单依靠几个地块、几个街区的景观环境表现, 不会形成城市的整体特色, 甚至会造成城市的分块割裂, 给人华而不实的印象。
横滨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围绕着地形和绿化、步行空间、沿河和滨海开敞空间这些特色要素, 长期经营, 塑造了独特的城市风貌。由此看到, 整体化正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础。城市特色的形成, 需要整个城市范围内的环境品质的互动协调, 需要特色景观环境要素在一定程度上的均质分布。通过对全市域范围内的城市景观环境要素的整体研究,确立特色纲领, 树立全局观念,提炼具有特色的控制要素, 在整体范围内统一协调, 合理分布,有利于城市特色的整体凸显。
3.3 是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基础
城市的形态特征存在着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的划分次序, 正确的整体化思路是确保城市设计工作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构架之下, 在保证城市景观、空间、环境平均品质的基础上, 确立从整体到局部的划分体系, 并从中确立重点。
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划分,首先需要从宏观的层面确立城市空间、景观、环境特征及要素构成与分布, 并划定重点地区, 在此基础上, 针对重点地区展开详细的景观空间环境设计, 构筑城市精华。每一层次都取决于上一层次设计的限定, 尽管每一层次之间的限定可适当松弛, 但整体的、方向性的限定仍是基本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始终存在引导与反馈的关系。
4 城市设计的规范化、法制化
4.1 是城市设计发挥实效的必要条件
历史表明, 城市设计的理论、实践与立法是相互促进的,现实的生活环境问题促进了设计理论的探索和实践, 而在引起各种影响因素共同关注的时候, 其规范化、法制化又成为必须。
城市设计规范化、法制化,包括设计管理、实施维护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条例, 是为整个设计过程服务的一个行动框架和对社会经济背景的一种响应。同时它又是保证城市设计从图纸文本向现实转化的法制保障, 城市设计的内容作为土地使用的外在条件(规划设计要点是土地使用的本质条件, 具有法律效力) , 从统一有序的城市空间总体上指导和控制具体的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 同时又为个体设计和环境设计留下充分的创作余地, 成为城市整体与个体之间的纽带。从管理层面上看, 城市设计是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有必要通过规范化、法制化的手段, 加大管理力度, 提高它在规划管理中的实效性。
4.2 地方化为城市设计的法制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普遍性的城市设计法规法令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深思, 在城市设计发展和应用比较早的美国、日本等国, 都没有覆盖全国的城市设计法规。目前, 国内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建设水平有比较大的差异, 所面临的城市设计问题也不同, 被动地等待普遍性的城市设计法规和操作规范是不可取的, 将会严重滞缓城市品质的提升。因此, 地方化的思路为城市设计法规的法制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不同城市, 可以适时地根据自身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设计工作的实际状况, 因地制宜的拟定城市设计的相关法规法令, 维护城市设计工作的客观性和稳定性, 促进城市设计工作持续、规范地开展。
4.3 是城市设计整体化的保障
各阶段的城市规划、各种层面、各种范围内的城市设计, 都是城市设计实施的依据, 就整体性而言, 仅仅依靠这些是不够的, 要实现在城市整体范围内品质的均质提升, 解决大规模环境的特色和质量问题, 需要从政策层面上来进行积极的引导和规范管理, 制定更深入细致的政策和标准。
美国旧金山针对城市自身的特点, 编制了覆盖全市的《城市设计准则》, 作为城市中环境建设的管理依据, 对城市整体范围内的空间景观环境进行引导。尤其是对那些非中心、非重点的地区, 对那些没有专门编制城市设计方案的地区, 标准与准则极大地发挥了作用, 使这些地区的空间景观环境纳入城市整体的水平控制之中, 避免建设品质的参差不齐。因此, 通过各种政策、标准和设计审查来管理较大地区范围的环境特色和质量的作法应当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 上述政策和标准的制定也正成为城市设计师的重要工作。
5 规范化、法制化的三个层面
5.1 规范机构组织形式, 促进城市设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目前, 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城市设计都是由分散的各职能机构负责, 各机构分别处理各自管辖范围内的专项设计问题。这种形式有不少弊端, 尤其是在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 各机构履行的职责常常混淆, 导致城市设计目标不确定, 缺乏整体策略指导及相互间的协调。
事实上, 城市设计往往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城市设计必须寻求一种能够统一和均衡这些因素的机构组织。
日本横滨在城市设计实施的开始, 即成立了城市设计小组,主要通过一些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的建设, 步行商业街区和绿化开放空间的复兴, 向市民们传播普及城市设计的信息, 同时, 设想发展出一套能促进各行政机构之间和政府与民间合作的工作体制。随着形势的发展, 横滨城市设计小组升格为城市设计室, 职能也有所转变, 管理、引导和协调成了工作的重点。与外其他设计者相互合作逐渐增多, 城市设计的实施面也不断加大, 甚至扩展到横滨市郊区。鉴于城市设计活动性质和范围的扩大横滨城市设计室又增加了景观建筑师、市政工程师等新成员。从而保证了这一机构能更有效地工作。同时也与外聘专家,如照明工程师、雕塑家、历史学家、行政官员及城市管理者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在一方面, 适应了城市设计活动数量增长的需求, 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城市设计组织和相关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工作亦更具规范。到了1990 年代, 全日本的城市设计活动在横滨的带动下, 取得了显著成绩, 社会各界及市民们亦对城市设计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城市设计室这样的机构自身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有关城市设计的各种活动和实践亦更易于为广大公众所接受。
因此, 严密高效、统一稳定的机构组织, 会使城市设计工作卓有成效。有效的城市设计机构组织应该包括城市设计实施管理机构和城市设计技术机构。实施管理机构具有行政管理权, 是城市设计实施的协调、审查和批准部门。城市设计技术机构是实施管理机构的技术支持部门, 为实施管理机构提供技术咨询, 包括城市设计的总体策略研究、城市设计的编制、各种城市设计法规的制定等。
5.2 明确城市设计体系, 促进操作程序的规范化、法制化。
在我国, 城市规划体系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完整体系, 是当前城市规划管理的主干。而城市设计无论是整体的或局部的阶段都不具备独立的法定性和完整性,在以法制为核心的管理体制中更不能独立运作。因此, 当前的城市规划体系作为完整的、法定的体系, 是城市设计落实与实施的基础和依托。各阶段城市设计的纲要性内容都应该在各层次的城市规划中得到落实, 从而保证城市设计的核心内容在法制管理中获得落实。
按照地方化与整体化的思路, 将城市设计划分为单独编制的城市设计和各阶段城市规划中的城市设计, 单独编制的城市设计又分为整体城市设计和局部城市设计, 与城市规划各阶段相互配合、紧密协调, 构筑完善的城市设计体系。
整体城市设计主要是针对对城市整体空间景观环境具有结构性影响的范围所展开的城市设计, 通过研究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和物质空间等宏观层次控制因素, 从整体上确立设计范围内的城市结构、景观环境特征及其构成, 建立长远的、有特色的城市形态与人文活动的目标体系和结构体系, 在此之下, 确立实现这一目标体系和结构体系的要素构成与控制原则, 划分重点地区和一般地区, 为局部城市设计的展开提供依据。
局部城市设计主要根据整体城市设计的原则, 对整体城市设计所确立的重点地区和广场、灯光等城市构成要素展开专项城市设计。对于以政府行为为主的重点地区, 如政府行为深度参与的公共程度较高的公共环境设计等, 可以由局部城市设计直接指导具体的方案设计并进入实施管理; 对于以业主开发行为为主的重点地区, 需要将局部城市设计转换为具体地块的城市设计指引, 由城市设计管理部门通过行政管理的手段, 对个体建筑设计和环境设施的设计进行指导、审查和批准, 使城市设计得以实施。
对于一般地区, 其空间、景观、环境方面的设计和控制, 主要根据整体城市设计所确立的基本要求与控制原则, 通过在各阶段城市规划中城市设计的逐步落实, 并最终提出一般控制要点来进行实施管理。而在此过程中所确定的需要重点控制和细化的地区, 则进一步开展城市设计, 并据此提出城市设计指引。
5.3 健全法规体系, 促进城市设计的依法运作与管理。
健全的法规体系不仅是城市设计工作自身必须遵守的共同准则, 同时也是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实施中的法规保障。
健全法规体系, 首先应该明确对一个城市应该从哪些控制要素上重点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当前, 对各种控制要素的内涵与外延界定不清, 随意性比较大, 有的以景观作为控制要素, 有的以环境作为控制要素, 有的以空间作为控制要素, 也有的则是混合交叉在一起。针对这一问题, 通过对各种城市设计理论进行理性和切合实际的梳理, 根据不同城市的空间景观环境特征, 并结合城市设计工作的实际状况, 对各种控制要素进行界定, 建立科学、合理的要素分类, 确定城市设计控制要素体系, 作为编制各种城市设计成果以及管理实施的重要技术支撑文件, 对于一个城市的具体的城市设计工作的展开是可行而必要的。
健全法规体系, 需要在明确控制要素体系的基础上, 制定全市性的城市设计策略和规则, 为各种城市设计成果与控制文件提供普适性的标准或准则, 从宏观上指导城市设计在城市整体范围内的实施, 保证城市空间景观环境品质的整体水平与持续提升。在美国, 除了在“土地利用区划管理规则” (Zoning Control) 以及“土地细分规则” (Land Sub2pision) 中包括的城市设计内容以外, 还制定有“全市性城市设计规则”和“全市性的城市设计导则”, 或通过“城市设计白皮书”之类的政策。
为避免城市设计成果的形式各异, 促进各种成果的有机衔接和体系化, 需要制定关于城市设计编制的各项技术规定, 从成果的构成上对城市设计的编制进行限定, 使城市设计编制工作规范化、系统化。
为了使城市设计成果实施,需要将方案有效地转换成具体地块的管理文件, 因此还需要制定关于编制城市设计指引的相关技术规定, 对如何编制城市设计指引进行了系统规定, 实现从城市设计的各项控制导则到每块用地的具体指引的有效转化, 提高城市设计实施的效率和可操作性。
6 结语
城市设计的定位和发展趋势, 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课题。城市设计的地方化、整体化与规范化、法制化还只是对城市设计的一个阶段性的理解, 避免了城市设计在“城市美化”层面上和单一设计项目范畴上的局限性。其立足点, 是紧密结合城市自身的空间景观环境特征和城市设计工作的具体状况, 这一点,正是当前城市设计最具实效、最有开拓性的工作领域, 也是城市设计在理论上和手法上获得突破并得到验证的基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深圳市规划国土局. 深圳市城市设计体系背景研究. 2000.
2 段进, 著. 城市空间发展论[M]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篇3
在许昌当前城市形象营造中,这5种要素极其组合也具有关键作用。路径(Path)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可能顺其行走的通道,是感知城市的依托,林奇认为“路径是许多个体意象的关键”。它可以是大街、步行道、铁路、河流等,这些是大多数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因素。如文峰路纵观城区南北,将明清古城、解放后老城、近年来新城区联系起来,既是一条交通干道,也是居民感知城市的重要载体。边界(Edge)是指不作道路或不视为道路的线性要素,通常是两个区域的分界线,或连续中的线状突变,如河岸、路堑、开发区的边界、围墙等。如许昌古城的护城河即是边界的典型例子,古城内外景观迥然有别。区域(District)是城市中较大的区块,是指观察者可以随意进入其间而且具有共同特征的区域,具有一般可识别性,有的区域具有鲜明的主题。城市景观营造中,可以从文化、特色、形态、细节、活动甚至地形等多方面突出区域的主题。如许昌古城区,因其建筑风格、街巷格局而与护城河外的区域明显不同。节点(Nodes)是观察者在运动中能够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焦点,或是日常往来必经之点;通常也是城市中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点。典型的节点包括道路交叉口、广场、车站、城门等,如许昌城区的文峰广场、火车站、各路口转盘等。标志物(Landmarks)是观察者只能位于其外部而无法进入的典型参考点,一般具有唯一特殊性。标志物是人们认识城市、观察城市、形成印象的主要景观要素。观察者通常将具有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标示牌等作为城市的标志物,如文峰塔、丞相府、游客服务中心大楼等是许昌的标志性景观。随着城市意象概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城市意象理论引导下的城市设计研究。上述5要素是林奇根据在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城市认知地图的问卷分析中提出来的,也为城市设计提供了一种方法,有的放矢地塑造特定的城市意象。刘怡等提出“城市意象形态”概念,提供了城市设计构思的物质形态依据,对于延续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朱育帆提出城市设计“三置论”,从中小尺度对城市环境设计中的文化传承问题进行了剖析和归纳,并从中提炼出延续城市特色的一些细部设计手法。张楠提出“城市故事论”,以城市故事的概念,分析城市意义要素类型和营构特性,建立了一种后现代城市设计思维。城市意象的5要素是构成城市形象的原始材料,它们的组合得以构成特定的城市形象。这些要素对把握市容景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营造城市特色形象方面,对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状历史文化展示不足的许昌城区来说,利用城市意象理论为指导,展开针对性城市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许昌历史文化展示途径
运用GIS、文献分析、现场调研等方式,全面调查许昌城市景观,识别五要素的现状特点及空间分布,分析历史文化展示现状;在评价的基础上结合自然机理、文化机理,确定基于城市意象五要素的历史文化展示和城市设计方法。通过研究认为:(1)许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值得展示的历史名人、历史故事、文化要素均十分丰富。尤其是作为“汉魏故都”,汉魏三国文化是许昌文化色最突出、认同度最高的要素,因而在城市设计中需要重点展示。通过对文学作品、民俗文化、东汉及三国时期物质文化遗迹等资源的梳理研究,确定了大量的可在城市中予以体现的元素,宜利用城市意象五要素的设计方法,使得汉魏三国文化能够得到合理地体现、传承、延续。(2)许昌现状城市景观中,对历史文化的展示严重缺乏,现状文物的保护利用展示不够。许多城市景观既未能突出许昌悠久的历史,也未能充分展现特色地方文化。历史遗迹在城市空间中被边缘化,其价值及文化内涵被遗忘。研究认为需要寻找各种历史遗迹与现代城市的结合点,利用五要素的设计方法,合理安排其在城市空间景观风貌构建中的植入方式。下文探讨城市意象各要素在许昌城市形象展示规划中的应用途径。
1.路径
路径包括主次干道、步行道、河道等。各种道路是许昌市民生活的主要公共场所,是进行历史文化展示的重要区域。(1)用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词语进行道路命名。重点突出许昌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目前命名有些能体现历史文化特色,但相当一部分不接地气。由此,建议横向道路采用许昌历史人物命名,如许由路(大道)、华佗路、孔融路、画圣路等,纵向道路采用重要历史事件或地名命名,如许州路(大道)、文峰路、钧瓷路、春秋路等。(2)沿道路设立雕塑(人物雕像、事件雕像、出土文物雕像)、诗墙(三曹、建安、唐宋时期著名文人诗作,集中诗墙与分散诗碑形式结合)、浮雕墙(展示历史故事)、绘画墙(市区各处永久或临时墙体均可绘画,重点绘制三国故事)等,展示历史文化要素。(3)在延安路、许由路、莲城大道等主要景观道路设计中,充分体现历史文化特色。如建安大道上反复展示建安文化、建安文学作品、建安七子形象及事迹。
2.区域
区域是观察者心理上所能进入的城市中较大面积的单元,并且本身有某些共同的景观特征。对整个许昌城区进行区域划定,依据不同区域现状确定不同主题,采取相应设计和展示策略。(1)古城区,即城墙内的魏都风情区,为许昌历史文化展示的核心区。作为延续历史文脉的重点区域,古城区环境景观的营建首先应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建筑风格体现老城的传统风貌。(2)旧城区,东到清潩河,北至天宝路,西至延安路,南至许由路。本区是魏都风情区的缓冲区,是民国时期及解放后改革开放前城市扩展的主要区域,是这段时期历史文化的积淀,城市建设主要体现传统的历史风貌。(3)东城区(清潩河以东)。展示许昌城市建设新成就和许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窗口,体现许昌的现代化城市风貌。(4)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位于许由路以南,以展示许昌现代工业成就、工业园区风貌为主。(5)其他区域,主要为城市新城区,以展示城市现代风貌为主。重要交叉路口对许昌的历史文物进行展示。
3.边界
边界不仅可以划分不同区域,对游人来讲,也能比较方便的识别出不同景观空间,留下深刻印象。边界可分为多种类型,常与道路结合,比如高速路是一种路径,但更是划分不同区域的边界;河流是一种典型的边界,但也可当作一种路径。许昌城区内主要的边界要素包括清潩河、清泥河、运粮河、护城河等主要河流;高铁、高速公路、京广铁路、外环路等道路。许昌可资展示的历史文化要素中,优先考虑布置在边界要素内。边界的景观设计要体现出不同区域间的景观特征差异,如护城河内外景观有所不同,新老城区景观有所区别。
4.节点
节点是城市中可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点。城市设计中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节点:入口节点、道路广场节点、重要历史遗迹点。(1)在进入许昌的主要对外交通线上,可设置汉阙风格门楼或牌坊,提示进入“汉魏故都”——许昌历史文化名城。(2)城区内主要道路交叉口(环岛)布置雕塑,展示复制的许昌重要出土文物、重要历史人物雕像、出土文物雕塑等。(3)老城区、旧城区的城市广场、沿街公园等处布置景观节点,展示许昌历史文化、历史事件、三国故事、历史人物等。(4)对文保点、具有历史特色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保护和展示。5.标志物标志物设置的目的是要突出一种主题、文化或场所感。标志物可以放置于城市出入口处,如位于高铁站和高速出入口附近的许昌旅游服务中心,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标志物也可放置于城市内部重要地段,如火车站、博物馆等。标志物要想成为人们心中景观意象的浓缩,就得有其可标志性。(1)突出展现主要的标志性景点:霸陵桥、春秋楼、文峰塔、西湖公园、丞相府等。(2)对新建的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上应运用传统建筑元素,风格上应体现许昌历史传统。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控规;城市设计;指标制定;系统优化;特色;程序;表达
控规是政府干预市场的规划手段。其作用主要为:⑴保障总规实施,确保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⑵提供城市发展所必须的“公共产品”。⑶提供正确预期,防止开发的不利影响及公众利益受损。⑷规范政府行为,防止政府缺位、越位,约束规划管理的自由裁量权。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控规成为规划管理最直接的法律依据。控规逐渐成为规划体系的核心,这里迫切要求提高控规的科学性。
作为一个城市规划的设计人员,我经常在考虑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在城市的发展中到底起到怎样的作用?如果说城市管理者是城市发展的带头人,那么设计人员则是城市蓝图的设计者。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城市管理者擅长于政策的制定,设计者更擅长于空间的缔造。从这个层面来说,引用城市设计进入法定层面的规划,更增进了它人性化、感性的一面。对设计者来说,更有助于从空间的角度对城市整体形象进行塑造。
一、用城市设计的手法解决控规部分指标的制定
控规对城市管理实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控规指标的制定上。控规指标主要分成两块:一是对地块的利用及开发强度控制,具体表现为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等要素的控制;即强制性指标。二是从城市整体形象考虑对本地块的建筑、景观等要素进行控制;即指导性指标。
对于强制性指标的制定,虽然有一些经验数值的参考,但针对每个地块的具体特点,不能套用。具体指标的制定,可以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考虑。容积率定多少、建筑密度取值,可以从整体的空间布局中一目了然。这里面避免了对地块论地块的缺点。从而从城市的整体形象上考虑对每块地块的指标制定。例如对于土地价值较高的地块,容积率定多少,是值得斟酌的问题。我国在市场环境下的城市开发在投资项目的空间选址、开发时间、项目内容具有不确定性。仅通过各地块指标的制定容易造成整体城市形象的混乱。如果辅助城市设计,可以引导同类项目适当集中,创造更多的开放空间,从整体城市形象的角度考虑强化地区的识别性和场所感。
对指导性指标的制定,可以与城市设计相结合。随着越来越多的控规项目对指导性指标的重视,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的工作比例逐渐增大。有些可作为专题研究进行方案各阶段的引导。城市设计的要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开放空间、步行系统、绿化系统、建筑界面、入口和边界、视觉走廊及眺望系统、城市雕塑与标志系统,城市夜景系统等。通过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法,有效控制城市沿街界面,塑造城市优美的天际轮廓线,打造城市夜景,创造城市开放空间及步行系统。
二、用城市设计的手法优化控规绿化及景观系统
城市设计更注重物与人的相互关系,讲究人在空间中的感受。通过研究人在空间的具体所见、所闻、所感,对城市空间进行控制和塑造。具体体现在视廊、对景、轮廓线的控制。
这种具体体现在环境指标──绿化指标;设施配套(城市家具)完善;景观美学要求──空间尺度(三维比例),方便度、舒适度的提高。
通过城市设计的思考角度去构建控规的绿化及景观系统,可以提高系统的品质。
三、用城市设计的手法提高控规地块的特色
控规作为对总体规划的细化和深化,很难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升和特色体现。总体规划通过从更高、更广的角度把握城市问题,能够更高层次的挖掘城市内涵和特色。怎样在控规层面既体现了总体规划思路,又能够有进一步的提升和亮点,可以从城市设计这一角度入手。
通过对视线、对景的考虑,可以跳出地块考虑问题。将周围的山体、河流、地形地貌都纳入你的考虑范围。从周边找寻与本地块的联系。通过从空间上的把握,找寻本地块控规的亮点和特色。
四、工作程序及成果表达
具体的工作程序上,城市设计不应简单作为控规的成果表达。它可以深入到控规工作的各个阶段。前期阶段,可以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法发掘每个地块的场所特性,从而使每个控规、每个城市设计有它的独创性。中后期,用于控规指标制定和修改的依据。
分图则模式示意图
同样在成果的表达中可以将城市设计与控规相结合,在分图则部分考虑引入控规与城市设计的双向引导,增加成果表达的易懂性。如城市入口的控制,通过城市设计的空间引导,城市管理者可以从三维空间简单明了的判定那些需要建筑后退,那些需要配置开放空间,从而增强控规指标实施的可操作性。
五、结语
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理性和要求全面的学科。在设计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不断地去需找有效地途径去解决。城市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和思考考虑问题的角度。它以富有感性的一面弥补城市规划中的理性成分。使设计更加有血有肉。
参考文献:
[1]《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篇5
一、城市设计与诚市
广义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各种物质子要素,诸如地形、水体、房屋、道路、广场及绿地等进行综合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城市设计既为城市规划提供思路和形象化的发展目标,也为建筑设计提供前提和轮廓,城市设计具有更多的发展目标,也为建筑设计提供前提和轮廓,城市设计具有更多的立体性、可操作性和示意性,其主体就是空间环境设计。物化地说,城市设计是建筑群体的组合方式,但融进了人的因素,成为以人的行为心理为基础的物化组合。无论是建筑群的组合还是城市的空间设计,都有一种内在的秩序和结构作为联系的纽带。图底理论、联系理论和场所理论这三大理论一直是规划师所遵循的主要规则。从几种理论的发展可以看出,城市设计由注重城市的肌理、构图到注重人的存在与活动,越来越体现出对主体城市的认识。许多实例证明,优秀的城市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人的适用性。
二、建筑设计与城市
建筑是组成城市的基本细胞,精致而富有特色的建筑最能展示城市的艺术性。建筑的设计手法现在基本有3种:模仿、再生、创新。或能成为建筑设计的主题,形式只是外皮的建筑创作过程正在被建筑师们推敲。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许多建筑师正在研究建筑的基本组成元素,然后在某种法则的指导下,进行建筑的重组,从而展现崭新的建筑形式。建筑的外皮也成为单独研究的一个课题,其保温、承重、生态、维护等诸多功能被分层研究,再进行组合,形成有独特内涵的外皮或立面形式。这种解构主义的创作手法更立意于建筑的本原,创造出理性而非感性的建筑。这种建筑形式先思而后建,比施工图设计的建筑形式更利于城市整体的艺术环境。
三、城市景与城市
优美的城市景观,方更的城市布局,合理的城市功能使得居民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体会到城市的优秀之处。城市景观与城市设计的概念上经常混淆,城市景观包含了自然、人文社会诸要素,即人通过视觉所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态,对城市景观、景象或空间环境感知思维所获得的知觉空间。所以城市景观包含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社会景观,能最佳地体现城市的艺术性。
(一)城市轮廓控制
城市轮廓线对城市特征的表现有其重要的作用,城市轮廓控制包括城市高度分区的控制、景观视线走廓的控制、文物古迹与风景名胜点的保护。
(二)建筑高度分区
为使成市具有合理完整的空间结构,为城市优美的轮廓线奠定基调,并为城市的景观视线走廊的保护创造条件,并能更好地反映城市的深度和层次,应确定城市的高度分区。
(三)旧有景观改造
城市的肺是绿化,血脉就是河流,是城市生生不息的重要环节,可改造为景观。
(四)景观视线走廊保护
为了保障人与自然和人工景点在视觉上的延伸关系,规定某个空范围必须允许视线穿透。
(五)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点的保护
景观的魅力不仅在于其高度的艺术性、地方的特色和城市的内涵,而且更能反映城市的历史的延续性。
(六)与绿化相结合
我国的城市环境景观已大幅度改善。在产品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城市应该按照以人为本和生态优先原则,以自然生态园林绿地构建诚市景观。
四、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
城市公共空间实际上已经包含在城市设计的前提下,作为城市的外展面,公共空间的艺术性也就展示了城市的独特魅力。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是使城市“环境艺术化”的工作,是环境中的每个“对象”(环境艺术“作品”)环境化的设计。一个有特色的城市际交通,它的细节处理应该是艺术化的,令人舒适的公共空间,不仅仅包含了城市美学的概念,也包含了以人为主体,处处考虑人的使用与心灵感受的设计理念。
城市规划后城市发展与城市空间设计、建筑单体设计以及城市的整体环境、景观有着密切关系,艺术化的思维方式以及各种设计的艺术化旨在倡导一种精品意识。
篇6
引言
城市自形成以来,因科技水平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逐步成为巨大的、动态的三维空间实体,映射出日益完整的功能系统以及形态结构。构木为巢、凿穴而居的远古人类,怎会不对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瞠目结舌?而在现代城市中生活的我们,也已开始研究未来城市的组成部分——地下空间。
1.背景
1.1现实背景城市是接收几乎人类一切的巨大载体,从成立、成长再到成熟,走过的不同路口决定了城市的延续方向。我国的大城市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建设和开发,在日新月异的面貌更新中,终于要面对自身存在的地域和空间的限制,接受土地被规模建设不断吞噬的困境和空间的重构要求。在这样复杂多样的背景下,地面空间成为城市开发建设这个“跷跷板”的支点,已经被深度发掘了潜能;地上高层建筑的建设已深深压下“跷跷板”的一端,层次丰富的城市天际线成为城市面貌的“代言”;而“跷跷板”另外一端的地下空间开发正在蓄势待发,城市的地下资源利用在逐一拉开序幕。作为辅助城市规划建设的手段,城市设计以规划为前导,在不同的层面通过相应的语言范式衔接,塑造城市面貌。同时,城市设计以广义建筑学中的核心元素的身份,统领并协调建筑学、地景学和城市规划的要点,对城市进行综合性的开发指导。将地下空间的规划融入城市设计的手法,为城市做出多元化的回应,有利于城市结构的建构和整合。1.2研究背景1.2.1存量更新下城市建设的方向在功能主义的规划途径下城市经历了增量扩张的时代,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既是对城市空间利用的另辟蹊径,更希望借此缓解城市目前的巨大压力。1.2.2地上地下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地下空间将会被赋予多项职能,既有自带属性包括轨道交通、市政综合管廊、储藏设施和人防设施等,也会承接一部分地面上的外溢功能,包括大型公共服务空间、商业设施等。功能丰富化促进空间建设的多样化,将众多的功能结合地上地下一体化建设,形成科学合理的竖向结构,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1.2.3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实施层面城市设计的指引缺失随着城市建设的需要,多个城市已经编制了地下空间相关利用规划,但是实践中的规划内容多停留在总体层面,关于地下空间资源如何结合城市设计在实施层面的利用,其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扩展;同时,地下空间建设在城市设计方面的引导性、可操作性较差。地下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从合理有序地开发地下空间的角度出发,需要加强并规范城市设计的成果内容。
2.研究综述
通过对历来的地下空间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国内外关于地下空间的研究方向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工程技术类,以人防工程、轨道交通以及综合管廊三方面为主,研究者多属于结构工程、市政工程、桥梁和隧道工程等领域。二是空间规划类,以陈志龙等专家学者为代表,研究方向包括地下空间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并在相关的编制方式、结构框架和控制指标等方面取得研究成果,偏向宏观层面。三是以地下建筑为侧重点,包括地下建筑分类、环境设计和地下综合体设计开发等,属于微观层面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我国关于城市设计层面的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利用,主要穿插在地下建筑和地下空间相关规划的研究中,但是因为关注层面的不同而具有差异化。2.1地下建筑学层面地下建筑学层面主要基于物理环境和工程结构的设计两方面,对包括声音、采光、消防和生态方面的研究。城市设计作为方法手段,穿插在地下建筑学层面的研究中,但是相关的研究比较少。例如清华大学的童林旭教授在地下建筑学[1]一书中指出,“对城市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的发展实行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一体设计,分期实施,是一条重要的经验。”林瑜将地下综合体的设计结合城市设计中的各项要素整合,将原本单纯的各项功能的内涵延展,联系地上地下空间的复杂关系[2]。袁红等提出,由于地下建筑与地上建筑的表达要素有所区别,地下空间的设计要更强调室内设计、交通联系、与地面城市的立体关系,并通过地下城市设计方法形成地下城市意向[3]。2.2地下空间规划层面相对于地下建筑层面,在规划领域中的地下空间城市设计研究更加深入。研究城市设计的角度也是多维的,大致可以分成两类。2.2.1按照空间功能的分类(1)交通空间关于地下交通空间的研究自始以来便是专家的关注点,从宏观角度上与城市格局的互动关联探析到具体项目的地下空间交通组织模式研究,从轨道交通的发展路径到步行系统的构建,研究范围和深度不断拓展深入。例如沈佳对宁波行政中心广场地下空间开发项目进行交通组织模式研究,提出地下人车分流的构想[4]。马晓东等以济南火车站站前枢纽开发设想为例,提出交通枢纽站点高效步行系统构建的重要性,并以地下空间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5]。(2)商业空间对于地下商业空间的研究,主要有两个研究方面。一方面,是对地铁站点的地下商业协同及配套设施的研究。例如马归民等人对天津市津汇广场地下商业空间进行分析,从空间和社会学两个层面,探索轨道交通站点地下商业空间开发的活力因素[6]。李秀敏等以重庆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综合开发为对象,将轨道站点分为五类进行商业业态的布局研究[7]。另一方面,是对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的研究。例如王惠强调地下商业建筑入口空间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研究并提出过渡空间和入口空间的设计策略,以保证更加舒适的环境设计[8]。袁红、赵世晨以重庆商业空间中心区为研究对象,强调城市地下空间结构应与地面相适应[9]。(3)公共空间2011至2012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明确提出,微观城市设计工作的核心是城市公用空间的精细化设计[10]。杨天娇、吕海虹等以北京中关村丰台科技园为例,基于城市设计的手法,在空间尺度、空间主题、空间界面和环境景观设计四方面,探讨了地下公共场所的弹性引导性要素[11]。2.2.2按照法定规划层次分类(1)总体规划层面总体层面的地下空间规划,更加注重整体框架的系统性,对于城市设计的考虑更多停留在指导的意义层面,相关点较少。例如谢英挺以厦门为例,提出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地下空间平面形态、竖向结构等涉及城市设计因素的内容[12]。赵光、范杰等以天津为例,依据不同的编制侧重点和不同的时代环境,对三次总体规划进行了梳理,其中就地下空间的布局形态,要求更多地与地面空间的功能结构对应[13]。(2)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控规层面的地下空间规划,更加针对以开发地块为单元的设计和规划,具有实践性的借鉴意义。例如周觅提出地上地下一体化城市设计是直观模拟空间的有效方法,在整个地下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过程中都应有涉及[14]。茹文、陈红等提出钱江新城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地上地下有机协调的重要性[15]。
3.发展方向
对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在地下空间规划实施层面的相关概念、意义并没有明确的界定,针对具体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3.1结合专项规划进行复合开发对地下交通设施、地下防灾设施、地下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等分别进行规划,并对地下空间的业态进行分析与预测,确定相应的发展策略。需要根据城市的具体特点和实际情况,在城市设计层面的一方面或多方面给予关注强调。3.2分区针对性指引策略对老城、新区的地下空间建设采取不同的分区发展战略。老城以枢纽节点区域的地下空间更新、改造为动力,实现功能的整合与环境的优化;新区建设时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的立体开发,保证上、下的协调发展和高效衔接。3.3开发时序与规划补位,优化空间竖向布局与其他规划相衔接,明确地下空间近期、中期、远期的建设内容。近期统计地下空间的项目,远期结合地面的规划前景提出发展目标。实施与管理借鉴国外立法的先进经验,推进相关法规的制定工作,保障顺利实施。
4.小结
篇7
城市规划按照不同的专业背景,有不同的定义。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所制定的城市的目标、规模、发展方向、土地使用及空间布局,其实是对城市公共资源配置而进行的一种部署。城市公共资源中最核心的是空间资源,因而空间问题成为城市规划的核心。城市设计的核心同样在于引导物质空间环境的建设,解决城市空间的问题。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基于一定的价值评判,通过各种设计方法和管控手段来塑造城市物质空间环境。即使存在蓝图式与全过程式城市设计这两种不同的观点,但也仅在于侧重的方法与手段不同,其目标是一致的。与城市规划相比,城市设计以城市物质空间环境为研究对象,在解决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及城市内部空间问题上具有深入聚焦的优势。而城市规划的优势在于以城市理论为支撑,通过经济地理研究、区域研究、政策引导等手段对城市进行总体资源配置。因此,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中的一部分内容。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观点,也是城市规划界的主流观点。按照现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要加入城市设计的指导原则,使得原本在各个规划层次均要加入的城市设计内容,缩减到仅限于建筑体量、体形与色彩的控制导则,总体层面的城市设计已经几乎淡出法定规划体系。然而,在缺乏公共审美范式的当下,规划目标指向也最多是程序或形式的公平,而非指向理想的城市空间。[3]大部分控制性详细规划所提供的是一种针对土地开发的底线,控规指标所反映的限定也主要体现了空间塑造的“天花板”。而探索什么是美好的城市空间形态,往往需要通过城市设计来引导,或者将城市设计成果纳入控规,体现在控规的引导性导则中。在淡化了城市设计的城市规划中,普遍存在对于空间形态的困惑。因此很多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先做城市设计研究,很多城市需要做总体城市设计、总体风貌规划、城市空间特色研究,以及指导实施的街景改造设计和户外广告系统设计等。这些作为非法定规划的城市设计的变体,都是围绕城市空间塑造这一核心内容展开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在规划实践中城市设计这一规划类型被分化为若干其他规划类型或研究,以“空间问题”为导向的城市设计衍生出一系列以“空间塑造”为导向的非法定的规划类型。
二、“蓝图式”城市设计与“全过程式”城市设计
“蓝图式”城市设计所塑造的空间效果体现了较为主观的美学倾向,那么,究竟如何评判蓝图的好坏?中国当前公共审美范式缺位,导致关于美学的评判标准混乱。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解决路径,就是将个人主观判断通过组织活动转变为一定范围内的群体判断,也正是基于这一角度,当代城市设计追求的目标从“终极蓝图”转向“对终极蓝图共识的达成”,“全过程式”城市设计应运而生。[4]“蓝图式”城市设计倾向于注重空间形态、特色以及设计的美学。这种建构型的设计方法借鉴了欧洲大陆的设计理论,在中国的建设大潮中,尤其是新城建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欧洲文艺复兴后所形成的各时期的美学范式,由于产生语境不同,都难以适用于中国的实践。中国地域广泛、历史悠久、文化多样,要形成统一的美学范式非常困难;地方性的个案探索虽然也有成就,但尚未形成可资参照的范式。因此,“千奇百怪”与“千城一面”在中国同时存在。“全过程式”城市设计是在“公共政策”理论基础上形成,继承了凯文•林奇(KevinLynch)以集体判断评价“城市形态”优劣的观点,在国外已经形成完善的操作方法。城市设计框架(urbandesignframework)作为“全过程式”城市设计最主要的工具,已经被广泛应用。然而,“全过程式”城市设计所依托的是西方国家成熟的公众参与制度,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能够确权,并具有法律保障。而中国现行的自上而下的规划体系,不仅将城市设计淡化,而且严格执行上级对下级的审批制度,因此关注的不是目标共识达成的过程,而是目标层层落实执行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蓝图式”城市设计刚刚引入中国时,对于如何更好地将其纳入既有城市规划体系的思考,引发了很多地方性探索。例如,深圳借鉴英国的“特殊政策分区”和美国的区划法(Zoning),形成了特有的城市设计法定蓝图体系,属于细化导则后的“蓝图式”城市设计,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一种变革方向,但一直没有在全国推广,而“全过程式”城市设计更是多停留于学术研究阶段。
三、“全过程式”城市设计的两种不同视角
1.时间维度上的全过程
国外的“全过程式”城市设计是基于单个开发项目的不同操作阶段的全过程,包括对固定范围的前期的策划、组织,规划设计以及后续的实施,类似于开发商从拿地、报批、策划、设计、宣传、营销的一系列步骤,是以开发商为主导的,以“开发营造”为目标的“全过程式”城市设计(图1)。[5]这种以时间维度推进的全过程需要具备几个条件:第一,建设目标贯彻始终;第二,项目推动的主体全程不变;第三,由城市设计团队主导项目进展。这些条件只有在单个开发项目中才可能具备。而在中国,即使是单个开发项目,为了应对规划体制的层级报批制度,各个操作环节会因为规划编制要求的变化,形成不同的规划目标,设计团队也会根据规划类型的不同刻意将项目分割成若干小项目,还要面对团队成员更迭频繁的现实状况。例如,国内某个大型建设项目,作为单一委托主体的单个开发项目,已具有实施“全过程式”城市设计的条件特征。但是,在完成首轮多家方案征集之后,由于规划目标的调整又进行了第二轮方案征集,同时为了确保成果被纳入法定规划体系,由专业团队分别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并报批,而各阶段的报批成果都是由城市设计成果进行专门的转化而形成,其过程繁复,已然失去了作为“全过程式”城市设计的优势。
2.空间维度上的全过程
“空间”既是城市设计的核心,也是城市规划的核心。空间是具有维度的,建筑空间、城市空间和广域空间除了尺度上的区别,更在空间问题上各有侧重。城市规划体系是建立在不同尺度空间层次上的各类规划的组合,城市设计虽然也有不同尺度的空间层级与类型,但是由于缺乏法定地位而一直从属于规划体系。在现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出台后,城市设计就更局限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空间尺度了。在以总体规划为代表的宏观层面,城市规划结构所反映的基本不在于城市形态,而更多是功能与资源配置,其所谓的点—线—面结构,与城市设计框架中的空间形态要素几乎没有关系。景观体系规划中对空间视觉网络的营造与城市设计框架比较接近,例如景观轴线、景观节点、景观带、风貌分区与城市设计五要素相通,是具有建构性的空间效果的引导。在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代表的中观层面,城市规划结构所反映的城市形态也比较有限。各地城市设计有不同做法,有时以单独的篇幅提出城市设计的空间框架,有时以建筑体量、风格、色彩等的导则被纳入分图则的引导内容,有时将城市设计形态示意的空间效果作为分图则的引导内容。无论是城市设计框架、城市设计导则,还是直观的空间效果示意,都是一种弹性的控制引导,是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刚性指标要求的“锦上添花”。在以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代表的微观层面,详细的总图设计以及建筑选型已经比较充分地反映了空间效果,但由于过于细致,往往难以呈现宏观的空间结构和总体意图。城市设计实践按照空间层次一般划分为总体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城市设计,虽然空间的尺度、实施引导的方式均有不同,但基本都含括空间结构框架、空间形态布局与空间建设导则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到成果中,就是城市设计框架图、总平面图和城市设计导则,也就是“蓝图式”城市设计,它是中国城市设计实践的主流,在过去的30年对城市形态的形成作用巨大。而在中国,城市设计成果从蓝图式向全过程式转变的过程中,基于现有规划体系的不同空间维度的视野更具有发展前景,即从总体规划的宏观维度,层层落实到控规的中观维度,继而落实到修规的微观维度的全过程。以系统论的角度看,城市设计依托于规划体系,可以在各个层次的空间维度上对空间问题进行聚焦式研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与现行规划体制并行的、体现在法定管控程序下的“全过程式”城市设计。这种“管理控制”体系下的“全过程式”城市设计,与国外“开发营造”体系下的“全过程式”城市设计有本质上的不同。对于一个城市或地区,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所做的总体城市设计,会经过城市管理的相关部门及专家共同协商,确立一定的发展目标、基本的空间结构框架和形态,是具有全局观的总体纲领。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所做的城市设计,往往体现了对于上位规划中空间结构规划的遵循,由于本阶段工作更侧重于为“一书两证”提供开发建设条件,因此发展目标与设计要点更多以建设导则的形式体现。与总体城市设计阶段城市管理相关部门间的协商不同,这一阶段的城市设计体现了政府、开发商与公众共同协商的全过程特征,其成果纳入控规导则的程度在不同项目中有很大差异,有些对空间形态要求不高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仅有对建筑体量、体形、色彩的要求,而具体地块分图则中的城市设计引导更是难以细致到位。在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所做的城市设计,最重要的设计意图体现在总图中,空间结构可能不成系统,只能反映更大结构中的局部,而发展目标等文字性的内容在总图中很难直观反映。空间形态虽然是最容易通过修规落实的,但是从总规、控规到修规各阶段,总图所表达的内容深度各不相同,彼此间相互衔接演进的效果也难以保证。因此,只有通过以空间问题为导向的、聚焦不同空间维度的城市设计研究贯穿始终,才能更有效地将总体规划层面的城市设计中的目标及空间结构信息传递到控规层面的空间形态塑造及导则中,继而再传递到修规层面的空间形态表达。因此,不同空间维度的城市设计,以空间问题为导向,层层聚焦,自上而下地传递空间策略信息,是一种更适合中国规划体制的“全过程式”城市设计(图2)。
四、结语
篇8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城市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就是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对城市的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以得到最佳城市布局和空间规划。通过城市规划,可以为城市居民营造更良好的居住环境,可以有效促进城市的发展建设。许多城市相貌基本相同,地方特色缺失,空间形态板滞,缺少独特的特性。形成此现象的原因应该是方方面面的。比如,工业化、建筑设计标准化所形成的影响及开发建设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所形成城市环境质量降低等,但最为重要的原因却是,我国对现代城市设想的研讨理论,从实践到方法都没有形成一套完好的系统,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无法对城市空间环境进行有效的指导和遏制。
1 对城市设计的根本认识
与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相比,中国的城市设计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下面对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做一下阐述:
城市景观,是对土地功能的利用,是在对土地的性质研究后对之作出的综合利用,譬如什么样的土地可作为公共绿地,什么样的土地应该保留其原始形态,什么样的土地应该用于建筑。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实质区别在城市科学的理论研究中已经逐步理清了。城市规划是城市前进的路标,为创造具有独特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了基本保障,可以说为城市规划起到了宏观指导作用。然而,仅仅注重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把城市形象的创造提升到日程上还是不行的。城市的规划、美丽,并不是有些美丽的可供市民游玩的休闲广场,或者是有些优秀的公共建筑,而是整座城市的美丽,小到角角落落,这都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题材,所以,城市设计对于整座城市的整体空间布局尤为重要。
形式美原则是景观设计必须符合的客观美学原则。其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将城市的整体美展现出来,即将它们联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城市景观,这其中关系到城市规划师、建筑师、道路工程师的整体协作。例如,上海浦东的陆家嘴上,在南京东路纵轴线延长线上建成的亚洲第一高度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其建成后所得到的景观,不是简单的A+B=AB,它等于X,这是一种新的因素,是南京路空间的延伸与定位。城市的景观设计要反映出城市的性质及其规模。如想到西安,所有的人印象都是那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因其景观设计中有着浓厚的古都气息;北京,长安街的政治氛围是你首先想到的景观;提到杭州,是否西湖美景与人文环境是首先进入你脑海里的画卷呢。
2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
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一章第八条规定:在编制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都应当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城市空间环境作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缺少城市设计这一环节,许多城市在制订了规划之后,就按照特定的功能布局和用地性质、直接进入建筑设计阶段。这样做很难把握城市空间环境的总体特征,容易产生城市形象的无序化和城市环境的非人化现象。所以,要建立长远的城市可视形象,提高城市的可识别性,增强城市环境的整体美,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对于生存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要求,必须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起就对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城市景观特色等作出统一规划和精心设计,并进行有效的控制,引导各项开发建设,也就是说,必须把城市设计的思想融于城市总体规划的过程中。
城市景观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实现整体城市设计的主要手段,把它作为整体城市设计的载体不但可以容纳城市设计的内容,而且可以根据不同城市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选择不同的景观侧重点,合理取舍城市设计的内容。
3 城市景观形成要素
你对一座城市的整体印象、某个特殊意义的景观,不仅仅来自于本身固有的记忆、视觉,还来自于身边人的评价,我们都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对一座城市形成了局部的想象,在心理及精神上有着相互关联的景象,但一座城市的基本形象则是与同时代人所共有的感受。城市的每个建筑物都会对城市景观的细部造成影响,还会影响到对整个城市的印象。人们所见到的诸多建筑物的综合体形成了人们共同心理上的城市印象。构成城市景观的基本要素包括路、区、边缘、标志、中心点五种:
路:一座城市有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及较小的区级道路,而一个建筑则会有几条出入不同的路。城市公路网是城市间的通道。路的图象主要是连续性和方向性,因此应构成简单的系统,起点和终点要明确。路旁的建筑和空间特性是方向性的基础,有助于对距离的判断。
区:一个城市有不一样的地区,这个地区具有相同的功能和作用并和另外的区有着明显的差异,可有时它们的性质是混合的,无显著的界定。譬如城市的商业区、工业区、开发区、市区、郊区等。
边缘:一个区和另一个区之间的分界限为边缘。有的城市区与区之间并无明显界限,甚至无法区分。边缘应该由远及近处看见,起到显而易见的作用,提高其区与区之间的形象。例如一个景观带、公园、一个建筑、一个标志等都可以形成边缘。
标志:是城市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突出景观。有些城市标志性建筑比较大,在较远的地方就可以望见,如哈尔滨市的标志性建筑有防洪纪念塔、龙塔等。有的标志却较小,在近处才能看到,如人物塑像、街心花园等。标志是形成一个城市印象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标志既是突出的,也是协调环境的重要因素。
中心点:中心点也是城市标志的另外一种形式。标志是视觉印象,中心点则是居住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活动的中心。空间四周的墙、植物、街道、照明设备、店铺等小建筑物的陈设和布局,决定了人们对这座城市中心点图象的认知能力。
道路、区、边缘、标志和中心点是城市图象的骨架,它们的结合便是城市的景观,而城市规划设计应为城市创造出崭新、有鲜明特征的城市景观,以激起人们对整个城市的想象。
4 提倡节能,注重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面积小、密度大,节能是其维持高效率的首要条件,而建筑节能是其中的焦点。城市规划建筑应当倡导节能的建筑设计和运作,极力避免“光污染”的产生,努力营造健康、舒适、高效的城市环境;同时还可以利用空气动力和大气气象学的原理进行空气净化,达到环保的要求。通过充分利用环保材料和技术进行保温隔热、节能防污,达到高新科技和传统材料的完美结合、相得益彰,创造一个高效、以人为本的具有强烈城市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
城市生态节能更新项目可以选用地源热泵技术、太阳能及燃气补能系统、辐射吊顶技术、内遮阳节能系统、绿色材料及保温体系、屋顶花园、节能照明系统、智能控制即时展示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十大绿色节能技术。还可以利用最新智能灯光控制和设计节约照明用电。紧凑型节能荧光灯、高光效荧光灯、高强度气流放电灯等都将得到广泛应用。同时,通过数码控制技术利用光线模拟出不同时段自然界的光环境,设计不同区域的灯光效果。
篇9
城市空间当中的硬性空间应当具有一定程度的有可变性,并且适应城市的经济结构、自然地域、生态资源、视觉舒适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需求,从而为城市生活方式提供丰富的选择。在具体设计的过程当中,城市空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功能空间的设计。这方面的设计理顺界面、核心、轴线、网络以及群体等群体要素之间的关系,城市空间综合功能让城市活动实现交替,同时使得城市空间具有适宜性以及多样性。第二是尺度设计。人在城市空间当中活动,院落、街巷、广场等城市空间,都蕴含并体现着人性尺度。在人们评价、品味以及体验日常工作生活的空间环境是否舒适、方便以及适宜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城市空间的尺度。城市设计一个容易忽视的重要问题就是空间尺度,从而导致尺度混乱而夸大商业空间以及现代交通工具的空间,这就要求将人的尺度来作为城市空间量度标准,将人的运动作作为组织城市空间的依据,探索城市空间当中要素之间的组成比例关系,从而努力协调人与城市空间的关系[5]。第三是界定领域。领域感指的是人要求界定活动空间的本能,个人、家庭活动以及社会群体活动都发生在特定的物质空间环境当中。城市空间设计能够通过划分空间来界定城市空间领域感,并要求人们发挥空间元素的价值,这就要求重视自然元素在城市空间当中的关系,提高城市空间的层次感以及识别性,从而让人们的城市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二、基于城市设计理论的城市空间分析
图底理论可以说是城市设计当中的重要基础理论质疑,同格式塔心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德文当中的格式塔指的是形式或者形状,简言之是代之人们心理现象当中所具有的超出部分之和的整体性,也就是格式塔性。任何城市空间环境都有着同格式塔心理学当中图形跟背景之间关系的元素,其中建筑物是图形,而城市的外部空间属于背景。图形受到背景的衬托,业绩是格式塔关系,又叫做图底关系。图底理论出现于18世纪的诺利地图,通过将墙、柱以及其他实体标注为黑色,将外部的空间留白,罗马建筑同外部空间之间的关系就非常显眼。图中建筑物的覆盖密度要显著超过外部空间,所以公共开敞空间容易通过完形创造出一气呵成的特质。
篇10
【关键词】城市绿带;城市新形象;城市生态功能性
创建园林城市是我国近几年开展的一项有关提高城市总体景观和生态水平的活动,这项活动就是要把各个城市建设成为风景优美、品味高尚、生态健全的现代化城市。而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城市设计(urban design)的进行。本文试图对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1 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都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结果
建设园林城市要求整个城市都园林化――建设城市大园林,这是城市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城市功能从最初的只用于交换和防御,发展到越来越多地注重文化的要求,人们希望不只是居者有其屋,而且还希望其生活、工作的环境在心理和生理上的舒适程度达到最优化,城市设计由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建设园林城市应该说是城市设计追求的根本目标;而园林城市的建设也必须通过加强城市设计来实现,二者一个是目标,另一个是手段。
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目前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十九世纪英国的霍华德曾经提出过田园城市的理论,应该说这个理论是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而这个理论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则是以园林绿化为有机联系的城市构造原则。这个理论对以后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理论和实务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精神实质表现的是一种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园林城市的概念说到底是一种城市形态标准,这种形态应该说反映了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园林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形态,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其概念:园林城市就是以一定量的绿化作为基本的有机纽带,艺术化地组织和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使城市形体环境有最佳的美学和生态学效果。
城市设计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立的。当城市规划学从空间地域规划发展到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综合性规划学科后,就出现了一方面建筑作力于微观自我表现,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忙于跨学科宏观扩展的局面。两极化的倾向忽视了人的情感,割裂丁建筑与建筑的关系,冷淡了城市视觉环境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设计理论应运而生,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盲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建立了非常重要的学科。城市设计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与其他边缘学科一样,其概念有多种解释,但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城市设计就是以城市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环境为对象,以人为主体,以整体效应为原则,以建立城市良好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为目的,融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的中观设计。城市规划出于理性,城市设计则侧重于感性;建筑设计是对个体的操作,城市设计是对群体的组织。
由此看出,园林城市与城市设计都是针对城市形态进行的描述和操作,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2 构造园林城市是城市设计应该追求的根本目标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对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文明素质,增强城市凝聚力、吸引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发展环境,积极创新发展模式,着力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工矿型城市改造提升、统筹城乡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四大难题”,努力走好转型、统筹、和谐、创新、低碳、绿色发展之路,倾力打造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宜居家园,卓有成效地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市容环境质量、城市品位形象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得到明显提升。
在科学规划、高点定位上下功夫。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更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为此,在国家园林城市创建中,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体现规划的系统性、生态性、地域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坚持以绿色经济理念为指导,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利用城市自然资源,发掘城市人文资源,优化配置植物资源,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强化城市文化特色,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把现代文明、历史文脉、自然景观融于城市建设之中,大力构筑绿色屏障,建设绿色环境,弘扬绿色文化,让人民群众拥有绿茵遍地、繁花似锦的绿色空间,努力塑造独具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新形象。
对于如何更好的创建园林城市,有以下几项可以注意。
2.1 显山、露水、透绿、现蓝打造精品工程。每年都有针对性地重点建设一批有影响力和带动性的精品工程。这些工程的规划设计,应全部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多方案比选,力求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得到专家和群众的认可。
2.2 做优透绿文章。通过拆墙透绿、显山透绿、拆房透绿,营造城市景观,延伸绿色空间,改善绿色视线。市政府大院、市环保局、市园林处率先响应将围墙拆除,使假山树木、亭台楼阁成为街头一景。
2.3 突显道路特色。在解决"黄土不露天"的同时,注重营造特色植物景观。提倡一路一树,一路一景。各公园在抓风景绿化的同时,注重以文立园,突出文化特色。这些积极举措,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公园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
2.4 逐步提高城市生态功能性抓公共绿地建设,建设人文景观,弘扬历史文化。火车站广场、商贸文化广场、文化广场等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程,将园林绿化与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结合,让市民在休闲之余,体会能源城丰厚的文化底蕴。
2.5 依路植绿、傍河建林,建设城市绿带。结合城市污水处理城市水环境整治等项目,投资建成的淮河圈堤游园,成为集防护、游览、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滨河景观带。
2.6 丰富城市出入口绿化景观,塑造城市新形象。合徐高速公路连接线在建设过程中坚持文化建绿,创造出一定品位,依托城郊自然环境形成"先见绿色后见城"'的绿化氛围。
2.7 开展创建园林式小区、园林式单位活动,全面绿化能源。并结合单位技改项目建设和小区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在追求绿化质量和艺术水平上下功夫,做好新建单位和居住区的绿化建设工作,相继建成了一批园林式的单位和居住小区。目前省级园林式单位、小区共51个,市级园林式单位、小区148个。
2.8 科学规划,注重实效严格保护城市古典园林、古树名木、风景名胜区和重点公园,形成富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园林特色。五是善于学习现代绿化观念和方法,掌握现代绿化设计特点,引进好的植物花色品种,讲究园林艺术造型,体现出大背景、大色块、立体感、通透性。使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现代都市风光融为一体,体现出独特休闲娱乐的园林魁力。
2.9 宜人性: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为此,在创建中,我市处处体现了"先功能、后景观"的人本思想。拆屋建绿,拆墙透绿,还市民绿色空间,变单位资源为社会资源,让树林、草坪走进市民的视野。同时,在实施城市主干道绿化工程过程中,改造步行系统,并设置了盲人和残疾人通道,于细微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参考文献:
- 上一篇:电力作业安全注意事项
- 下一篇:教学活动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