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实践教程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设计实践教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设计实践教程

篇1

[关键词] 机动化需求;交通规划;城市交通理论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交通问题的日益凸显,以及对以往交通设施或交通系统建设的思考,特别是伴随着国家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畅通工程”,交通设计已经越来越开始被广大的交通规划、建设与管理部门所接受并引入,且得到广泛的应用。

运用交通设计方法对全国各城市的道路交叉口、事故多发地段或交通秩序混乱点、公共汽车交通行驶条件与环境等全面地加以优化,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因此,交通设计的未来发展将更加注重手段以及深度,更趋于普及性、科学性、规范化和系统化。

一、城市交通设计理论基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动,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峻,交通设计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涉及范围上讲,交通设计主要涉及以下内容:第一,城市规划原理,二是交通工程理论,三是系统方法论。在现阶段,城市规划原理是最佳构筑城市的理论基础,交通工程理论是解析交通自然现象,探索交通规律的理论基础,而系统方法论是一项运用系统思考解决非系统问题的定性研究技术,它主要用以解决那些包含有大量社会的,政治的以及人为因素的问题。综合运用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科学知识体系,才能更好的发现社会中存在问题的内在关系与客观规律,并加以解决问题。

二、城市交通问题

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常因土地利用与交通供需的矛盾,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合理导致交通需求间的不协调,还有就是交通管理中缺乏对交通设计的科学指导,导致严重的交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供需的问题

长期以来,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土地规划是首要的问题。土地用途也是当今城市发展需要提前考虑的重要因素。如果土地利用不处理好,会导致城市建设后期居住区、商业区、文化教育区、就业区等多种用地与公共交通的不匹配。

(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交通设施,尤其是道路建设,常侧重于土木工程方面力学和材料性能,缺少对交通设施通畅,安全的考虑与优化设计,致使大量的交通设施很难发挥应用的作用,而且还浪费资源和金钱。不能无限制的单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为目标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道路资源分配与利用未能处理好,道路设计功能单一,城市道路等级比例不合理,甚至严重缺乏,都是我国目前面临的现状问题。

(三)交通管理问题

交通管理是国家改善交通的重要调控手段,用于调节交通供需关系和混合交通流及其各部分优先权的主要方法。但是目前,我国交通管理控制不是很严,常常导致行人与机动车交通流的冲突,易引发交通秩序混乱乃至事故。另外我国交通管理资源分配不均匀,常造成城市的干路网和支路网级配不合理,一些城市火车站、汽车站等交通枢纽与公交站点、路段及交叉口等秩序管理不到位,导致混合交通流相互影响,降低服务水平,交通效率下降,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推动城市交通设计建设理论准备

交通设计与交通规划是一脉相承的,指导交通设施建设与管理,并互为检验。因此,交通设计首先应了解交通规划等相关基础和约束条件,对于改扩建的交通还应调查交通基础设施的现状以及使用情况。一般来说,交通设计包括基础资料收集、交通现状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初步设计、再设计、方案检验。

交通基础资料收集主要包括道路资料、交通混合流量信息、规划设计资料、交通环境资料,主要是为交通设计提供先期经验,并为以后设计提供参考性意见和建议。

交通现状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主要是对目前道路的情况加以调查,确定目前道路运行情况,确定周围交通环境影响,明确今后改善的方向。

初步设计、再设计、方案检验是对改扩建道路相关功能性指标的检验和审核。

三、推动城市交通设计的建设策略

基于当前城市规划中城市交通设计出现的问题及理论基础,为强化城市交通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关键性地位,改善交通运行状况,提高道路通行能力,降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构建有序、畅通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体系。从根本上来讲,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交通设计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挥交通管理基础功能

交通基础设施具有很强的功能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最大限度的考虑交通设施的最基本功能和优化设计,避免大量的交通设施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资源和金钱的浪费,要适当的注意景观造型,目前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攀高,越来越多的认们开始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能给人们带来好的精神面貌和乐观愉悦的心情。除基础设施之外,还要注意我国城市交通体系,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交通体系以非机动化及道口为主,因此道理功能较为单一,交通设施的建设也以道路工程为主,特别是干线道路的建设,而且,道路资源的分配与利用未能较好地体现有线发展公交的原则,从而导致其交通设施的功能结构域与交通出行需求特征及其机动性和可达性不吻合。例如,国内有些城市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建设比例失调,城市次干路和支路不足,甚至严重缺乏,因此导致路网整体服务能力与水平低下,已成为我国各大城市交通问题的要因之一。我们必须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是人口大国,凡是涉及到人本身的问题,在我国就是大问题,积极发挥交通管理基础功能在我国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政府部门,要及时接受以及处理报警,提高信息收集与汇总能力,对道路现状进行分析,在道路上设置提示牌,及时发现交通事件,并有效组织调度,规范交通违法行为,尤其注重各混合交通流的组织管理,通行权的管理、速度管理以及交通信号控制管理。作为我们个人,要积极遵守交通秩序,积极投身加强道路法律法规的道路中,学习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

(二)提高技术水平,保证城市交通安全与畅通

目前,我国有些地区在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我们应该推广使用更加精确,更加简单快速的能为我国交通改善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的高新技术。但是,在现阶段,我国智能交通建设技术水平较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城市道路设计要逐步发展成以只能交通系统为依托,基于交通信息基础上的管理措施及控制方案,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居民的出行效率,从而保证城市交通的安全与畅通。有了强有力的城市交通理论基础,我们就能更加快速的综合交通信息服务,从而完善出行路线,保证交通参与者出行安全。提高技术水平,培养高科技技术人才,积极引进外国先进的科研成果,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我国城市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是我们现阶段不可缺少的步骤。

(三)加大城市交通设计理论研究力度

作为城市的管理者,作为城市生活的一份子,要加强对城市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提高理论研究对交通发展中产生的积极影响。要意识到城市交通设计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高校城市交通设计理论研究中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使城市交通设计理论的研究高校的进行。对于一些财力比较紧张的高校,国家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最终提升我国城市交通理论研究的整体水平,为现在做规划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更好的造福子孙后代。

(四)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用实践检验理论

由于全国各个城市发展不均衡,因此城市交通建设理论的研究也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因为各个城市的交通状况也不尽相同,有些城市发展迅速,建设手段和科技手段先进,有些城市缓慢,为此,我们必须对各个城市进行初步的分析,形成理论,并用理论切合实际的去指导该城市的发展,不能搞一刀切,城市建设理论的研究必须要以人才为后盾,在开发与应用上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操作人才,只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的进行城市交通建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诉,进行城市交通设计理论研究,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拥堵、交通事故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在现阶段,要不断发挥城市交通设计理论的重要性,强化资源的整合,系统的对现有城市交通做出判断,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检验理论,保证城市交通安全与畅通,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国荣,杨立波.交通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2]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3]王建国.城市设计(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4]许国治.系统科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

[5]陆化普.解析城市交通.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篇2

(1)教学对象的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微课程授课对象是某广播电视学校的电视节目制作专业学生。因为,《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要的目的就是有效地提高学生计算机实际的操作水平以及信息素养,是一门实用性特别强的课程。现阶段,大部分的高职学生都是在初中时接触计算机课程,甚至是小学阶段就开始学习。所以,教学的对象具备计算机的操作基础。然而,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低,注意力也很难集中,容易走神。计算机课程的传统教学具有较强的机械性,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新型的教学形式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有效地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分析

根据几次课堂学习,高职学生掌握了如何在幻灯片中输入文字并且插入图片的技能,而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授学生自如地设置动画效果。教学目标的设计主要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以及此外还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进而明确微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3)学习评价设计的分析

针对学习评价设计可以合理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互结合,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观察,并对学生进行提问与询问,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而在课堂教学结束以后,可以进行终结性的评价,给学生布置相关的测试题,根据学生答题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微视频的设计

篇3

关键词:生态建筑 生态社区 建筑 建设

一、生态建筑概述

所谓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舒适,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生态建筑所包含的生态观,有机结合观,地域与本土观,回归自然观等等,都是可持续发展建筑的理论建构部分,也是环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态建筑其实也是绿色建筑,生态技术手段也属于绿色技术的范畴。因此,生态建筑综合了绿色、信息、生物三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施“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模式的必然选择。

二、生态社区的内涵及特点

1.生态社区的内涵

社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能否实现生态建筑,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社区能否实现生态化。关于生态社区,目前国内外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但一般都认为:生态社区是具有合理选址和规划,尽量维持原来的生态系统平衡,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校循环利用,减少“三废”排放,使其达到无害化和资源化,保证健康和舒适的室内环境质量,实现人、建筑、自然相融合谐的建筑体系。生态社区包含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个多功能的社区,它充分体现出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包含内容十分广泛。生态社区不仅要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使用,降低资源消耗,体现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并尽量使用再生资源,满足生态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要保证便利的生活设施,重视人类居住地各种非自然物质构成环境的生态作用。便利包括社区与先进的内外交通,内外系统的关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和便捷的服务方式。

2.生态社区应具备的特点

从宏观上看,生态社会应具备以下特点。(1)生态规划。居住区选址要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气候等,充分发挥自然条件优势,用最少的消耗和对环境最小的影响来创造能满足人类居住要求的人工环境。除此之外,要注意保护社区的生物环境。(2)生态建设。在创建过程中如何保证生态社区的环保、节能、健康等特性,关键是进行全寿命周期的环管理。(3)生态管理。完善组织机构和社区管理制度,社区内的组织机构应立足于解决社区的问题,进行社区的建和管理;社区的制度应能最好地调控社区各项活动的进行。建立生态社区的管理信息系统,将社有关的人口、物资、住宅、服务设施、社区活动等等各个方面的数据进行综合集成,供社区管机构进行科学的管理决策,同时要使社区组织和居民能够迅速查询和检索需要的信息。(4)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价值取向,从过去人统治自然、征服自然的文化,转尊重自然、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

从微观上看,生态社区系统还应该具备如下特点:①良好清洁的环境,远离各种形式的污染(包括气体、水、噪音等)。②拥有便利的出行交通及配套齐全的服务设施。③绿化比例高,景观优美。④各种生活设施配套齐全。⑤社会自我管理高效。⑥低碳、节能、环保。

三、生态社区的建设

1.生态社区的空间社区建设

社区又一个由边界、廊道、基底(绿地系统)、基线(建筑与基底的交接带)、斑块(各种空间节点)等结构要素构成的景观单元,其中各组成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活动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共同完成居住区系统所承担的生产、生活以及还原自净等功能。因此,进行生态社区建设,必须使得社区组成因素的各要素生态化。

2.水系统生态网的建设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的提升,对水资源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加、水环境的不断恶化、水资源的短缺成为了世界性的问题。迅速进行的城市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当开发出的土地被利用时,该区域原始的天然流域地面被人工建筑以及铺装覆盖。城市下垫面的不透水面积大大增加,截断了水分入渗及补给地下水的通道,使地表径流增加,径流量汇流时间相对缩短,滞洪、蓄洪能力大幅度减小,时常引发洪涝灾害,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转化。水系统生态网的建设主要包括:雨水循环利用、中水循环利用、水景的生态效益等

3.绿化景观生态网建设。社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的21世纪中国人类社区发展的目标是:“建设规划合理,配套设备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社区环境清洁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人类社区。”其中社区的绿化配置是创造宜人居住环境的必要条件,它在改善小区的生态环境,体现小区的文明程度,有效地控制居住建筑密度和适度的容积率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社区绿地模式生态优化策略有加强绿地系统的连续性;完善绿地系统的整体性;注重绿化布局的生态性良好的社区绿地生态环境,需要加强绿地系统整体布局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同时,注重绿化植物配置的生态性、自然性,增加社区绿地的绿量,也是保证绿地生态效益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手段。

4.社区交通网组织建设

道路系统担负着社区与外界及社区内部机动车的交通联系。步行道往往与社区各级绿地系统结合,起着联系各类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和公共建筑的作用。具体措施包括:重视道路网络的设置,实现居住区道路系统与城市道路系统一体化,通过步道串联各个特色性的景观空间节点形成具有层次性、趣味性的游赏景观序列。实施人车分流的设计理念,力图保持居住社区内的安全和安静,保证社区内各项生活与交往活动正常舒适地进行,避免社区大量私人汽车交通对居住生活环境的影响。同时,避免人车分流绝对化,在一定条件下采用人车混行的交通模式,既可提高社区交通的舒适度,也可以节约土地资源。生态社区的设计还体现在路面、路沿的生态设计(在保证使用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宜更多采用透水性的铺装,并应利用道路边缘组织地表径流);社区内车辆控制车速;消防车道隐蔽设计;提供无障碍通道设计;人行休闲道设计。

5.建筑布局的合理性建设

绿色建筑设计包含着资源利用的经济性并充分利用地域气候特征、地理因素、地方文化与风俗、建筑肌理特征、有利于环境持续性的各种能源分布,如地方建筑材料的利用强度和持久性,以及当地的各种限制条件等等。建筑朝向与生态相结合。。利用太阳能等自然能力,减少电能的消耗。多使用绿色建筑材料,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艺和无环境污染的生产技术。,在产品配置或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甲醛、卤化物溶剂或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产品中不得含有汞及其化合物,不得用含有铅、镉、铬及其化合物的颜料和添加剂。产品具有多功能化。产品可循环或回收利用,无污染环境的废弃物。实施绿色装饰。并注意使用其他建筑节能技术如新型保温材料、红外热反射技术、高效节能玻璃研发吸热玻璃或热放射玻璃、热回收装置、空气渗透研究及门窗气密性能的改善,提高工艺生产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推广节能供暖技术和设备;开发和应用高效保温隔热材料等等方面的技术革新。

6.硬质景观配置及照明的建设

社区的硬质景观包括亭、廊、棚架、雕塑小品、山石、仿真景观、便民服务设施、信息标志系统、围栏、栏杆、挡土墙、铺地等。所有硬质景观的选材都应具有环保性能。整体风格应该统一,简洁而朴素,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建筑小品应该符合人的行为习惯要求尺度。注意景观细节设计,如座椅材料最好选用防腐木材,避免使用冰冷硬质的石材或金属材料;室外踏步级数超过了3级时必须设置扶手,以方便者人和残障人使用等。信息标识设计应该得到重视。如社区内的名称标志;环境标志;指示标示;警示标志等四大项内容进行设计。 转贴于

生态社区的照明系统包括车行照明、人行照明、场地照明、安全照明(用于交通出入口或疏散口)、以及装饰照明。照明系统应该尽量采用节能型系统和灯具,照度要根据不同的照明要求确定,要避免产生眩光。对于车行照明,灯具要选择带遮光罩的形式,避免光线直射到住户室内,排布要均匀有规律性,保证路面灯照效果均匀,照度范围、高度等主要从细节上体现生态的功能。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综合性课程设计;软件工程;教学实践;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软件工程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要求高的特点。但是,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普遍感觉软件工程课程中的概念抽象,不容易在课堂讲授中获取切身的体会和认识。同时,大部分学生的编程实践较少,很少参与开发实际的软件项目,对项目的背景了解甚少,欠缺在实际环境中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仅仅是在上软件工程课程的时候以固定课时的方式进行实验训练,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软件工程的内涵。从实验过程来说,学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为具体的项目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完成资料查找、阅读、系统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等软件开发工作。此外,很多学生重视编程等技术的学习而忽视了必要的文献查找、阅读和写作的训练。

开展综合性课程设计主要是要解决本科生在学习中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完成实际工作的问题。软件工程综合性课程设计作为培养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为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通过参与综合性课程设计,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培养动手能力,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经历整个软件开发过程,学生发现和解决各种问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同时,经过工程实践,学生还能建立起独立开展软件开发工作的信心和动力。

2课程设计的组织

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一个既动脑又动手,并且独立实践的机会。首先实验题目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仅仅是一些常规的示例性课题。其次,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实验的开展都需要学生自己把握。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不能按通常的课程教学来组织,需要围绕给定的具体题目指导学生自己查阅相关的资料,自学必要的开发工具,搭建实验的开发环境,完成编程和测试工作。除了软件开发实践以外,还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项目组织和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老师主要是通过指引方向、讨论问题、提出建议、评价和考核完成情况为学生提供一个将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环境,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自由的成长。

围绕上述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的组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制定目标和要求。让学生明确综合课程设计的重要性、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考核目标,给出具体的问题领域和题目。综合性设计的题目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例如:研究型和应用型题目,或科研型和教学型题目。研究型题目可以指定学生完成某个特定的研究问题,例如:某些比较复杂且学生没有学过的算法。应用型题目则偏重软件开发实践,训练学生掌握新的技术,例如对于网站开发类题目,不仅是简单的实现网站构建,而是引入当前IT领域最新的技术(如Ajax),使学生学会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一门新的开发技术。

(2) 按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况进行分组管理。学生在知识掌握和运用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有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但是动手能力较差;而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但在写作方面的训练较少。不少的学生在接触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时,感觉进入陌生的领域很困难,缺乏完成题目的信心。另外,很多学生由于认识上的问题,关心编程锻炼而忽视写作练习。针对这些问题,在组织管理时,要充分了解学生各自的特点,把不同类型的学生划分到一个小组中,例如:在一个小组中以五个人为上限,进行合理组合和搭配使在一个团队中既有具有较强管理意识的学生、编程能力较强的学生,又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学生。在管理小组时,让每个人去尝试其他小组成员的角色,让他们从团队中学习,既发挥各自的专长,又能全面培养软件开发的才能。

(3) 项目实施和指导。采用定期检查任务进度、召开团队会议、讨论问题等形式关注并检查学生的工作情况。在时间安排方面,通过一个学期来实施整个课程设计,所有实践不占用课程时间,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分配的任务。前期老师对如何开展工作进行指导,然后定期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进行检查。根据学生所积累的问题的数量和重要程度不定期的做一些软件开发知识的专题指导,如软件编程规范、界面和数据库设计、软件体系架构等。在完成系统后,指导学生依据文档规范撰写实验报告。针对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条理混乱、表述不清等问题,通过讲解相应的写作模板和案例来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最后,对学生提交的各种文档采用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评审和考核。

3教学实践

在综合考虑各情况的基础上,以实验项目的形式开展综合课程设计的教学活动。设计的实验题目涉及多领域的知识和工程背景。老师在指导过程中,运用引导、辅助等手段来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参与到系统开发,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1) 引导学生进入课程设计

开始课程设计时,首先召集学生,建立小组联系方式,确立项目的开发团队。给小组成员讲解综合性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题目背景,以及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完成这样较大的软件开发题目,缺乏足够的自信,老师需要通过鼓励来帮助学生扫清心理障碍。刚开始学生对整个工作没有明确的思路和规划,因此要引导学生按照项目的开发方式进行规划,包括时间安排、任务分配、确定重点、查阅资料文献,等等。通过培养学生独立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和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的能力,使他们能独立地思考问题,逐步摆脱对老师的依赖。

对于项目完成的成果,给出明确的规范和考核标准。在开始课程设计前需要向参加项目的成员介绍软件开发需要建立哪些文档,例如:需求规格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等等,要求学生按照标准的软件工程文档来完成课程设计报告。概要讲解有关的软件开发工具,包括设计工具(MS Visio等)、开发环境工具(MS Visual Studio,Eclipse等)、测试工具(JUnit等)。这些工具的安装、配置和使用要学生通过搜索Internet、查找图书馆资料来自学掌握。

(2) 培养创新能力

软件工程教学如果仅仅在抽象的概念、术语和图表上进行分析、讲解,学生没有直接的项目开发体验,不了解真实用户的需求,就很难发现在软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也就限制了学生用新的思维或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很多IT行业的成功例子中可以发现很多优秀的人才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创造了新的产品和技术,甚至开拓了一个新的市场或领域。例如,Google、Facebook、P2P软件等都是从最初一点想法和实践发展起来的。因此,在综合性的课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综合性课程设计中提出四种创新模式,通过不同的创新模式引导学生突破传统和常规的思维方式,尽可能以创造性的方式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① 应用创新。应用创新以实际工程中的用户需求为核心,以多领域相结合,强调软件系统的实用性,例如:在指导学生确定题目时,把P2P网络和信息检索相结合提出应用软件课题。

② 技术创新。开发一个具体的软件系统需要各门课程,甚至是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掌握新的技术,并对多种技术进行融合创新,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操作系统知识,在实验中结合多核技术拟定“基于多核实现矩阵并行运算”的题目。

③ 研究创新。研究创新强调问题驱动和研究导向,通过给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研究问题,进行研讨式分析和实验。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某个研究领域前沿性的论文,在论文的基础上实现相关的算法和系统,在逐步积累的基础上,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改进,实现创新。

④ 管理创新。在实际的软件项目开发中,管理比技术更重要。通过实践要让学生重视管理,学会管理,培养管理能力,实现管理创新。例如,在软件开发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变化,包括软件需求、设计、源代码等都会在开发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改变,学生通过在实践中体会这些变化对软件开发的影响,思考如何从管理的角度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发挥创造性。

(3) 评价与考核

在实验过程中要进行阶段性评价,以讨论的方式找出软件系统和文档中的问题。将文档分发给团队成员,每个人要对其他成员的工作进行分析和衡量,对程序代码和各种文档进行评估,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讨论以及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来强化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提高其分析能力,锻炼交流和沟通技能。老师在评价时要考察学生的开发进度、商讨解决出现的技术问题,协调管理中的矛盾。在总结学生工作时要对学生作出指导,并给出改进建议。

考核方式主要是对学生开发的软件系统和课程设计报告进行评分。在评分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平时表现、提交的源代码、课程设计报告,以及是否具有创新性。具体来说,考核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软件系统的需求分析,这一部分占 30分,主要根据文档考察学生对系统的认识和分析能力;第二部分是软件系统的设计,这一部分占30分,主要考核学生运用各种图表和语言进行系统分解和设计的能力;第三部分是软件系统的编码和测试,这一部分占40分,主要考核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4总结

当前本科生除了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通过训练学会如何运用各种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综合性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指导思想,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软件工程的综合性课程设计,为学生建立起完成具体任务的团队合作环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让学生组织项目团队,担任不同的角色,培养了组织和管理才能,提升了动手能力和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 周波,钟林飞.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J].计算机与网络教学,2007(9):154-155.

[2] 刘智,刘加伶,闫河,李唯唯.数据库课程设计的教学思路与实施[J]. 软件导刊,2009(1):198-199.

[3] 庞晓琼.案例驱动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53-55.

[4] 唐仕喜.编译技术可扩展式课程设计改革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2):40-42.

[5] 张天宝,王攀峰.试论新型教与学的关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01,(10):38.

Teaching Practice of Comprehensive Course Design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ZHU Da-yong1, ZHANG Xin-li2, LI Shu-quan1

(1. School of Softwar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0054, China; 2. Department of Math and Information,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4, China)

篇5

关键词:上机实践;实践教材;教学改革;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方面的教学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计算机语言和我们自身使用的语言在逻辑上有很大的区别,具有较为严格的语法格式和独特的算法逻辑。在教学中,语法和算法都可以通过研读程序进行讲解,但是,如何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独立编写程序一直是我们教学中的难点。由于计算机的算法与数学上算法有很大的区别,而经过十几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利用数学中的算法解决问题已成了定式,例如求“1+2+3+……+100”这个计算机程序语言中经典的问题,很多学生考虑的是简便公式而不是直接循环求累加和,类似的问题不胜枚举。如何使学生从多年养成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轻松编写适应计算机特点的优秀程序,扩展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是程序语言教学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除了需要在计算机程序设计教材上下功夫外,实践教材的切入与引导也是不可缺少的必备环节。

2遵循学习规律,重视实践环节

长期以来,大家对编写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教材十分重视,但却忽视了实践上机教材的编写,甚至于上机教材绝大部分内容是程序设计语言教材的习题解答,有的老师甚至不希望学生购买上机教材,因为部分学生会直接抄书上的作业答案。但是,历年来上机编程却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薄弱环节,许多学生可以熟练地阅读程序,但需要独立编程时却束手无策,不知从哪方面下手。而大部分的上机教材的上机实验的内容都只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简单地提出编程要求,达不到辅导学生自主编程的目的。

为了解决这一在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编程能力,拓展学生思维,我们编写了《C++程序设计上机实践与学习辅导》教材,教材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为上机实验指导、学习辅导与习题解答、综合测试和书中出现的全部习题与测试题答案。

3针对上机环节的创新与实践

虽然第一部分的上机实验指导只有16个单元,但却不同于一般的实验教材,是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从阅读程序模仿程序入手,由浅入深,最后达到拓展思维、提高编程能力的目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四个步骤:

(1) 分析运行样例程序

阅读分析程序是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的第一步。每个实验单元的第一部分都是一个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典型范例程序,同时对该程序进行编程分析,分析程序的算法和难点,并且针对该程序提出问题,需要学生通过上机运行分析程序予以解答,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调试运行样例程序掌握算法的基本结构与常用语法规则,并且学习规范化的编程方法。

(2) 完善程序

实验单元的第二部分是完善程序。给出一个与样例程序类似的完整的程序架构,其中重点的算法或相关的语法部分由学生自己完善,完善后调试运行,并且回答有关的问题。这样通过练习,逐步使学生适应了程序的语法结构,同时因为算法是学生自己完善的,也解决了程序结构与算法不能兼顾的问题,使得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重点问题。在这一部分中,如果碰到经典的算法问题,比如弦截法求解方程、选择法排序等,则会给出详细的解释,以帮助学生深入掌握。通过这一部分的练习,学生对程序的结构和算法语言的特点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独立编程的能力。

(3) 模仿样例程序编程

实验单元的第三部分是要求学生独立编写与样例程序类似的程序,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模仿练习独立编程。模仿是独立编写程序的必要步骤,通过模仿,可以了解规范的程序结构,思维方式,编程方法,程序设计技巧,同样,对编程过程中涉及到的常用算法及编程难点都有详细的提示及指导。

(4) 进阶提高编程

实验单元的第四部分是进阶编程练习,编写与上述三部分内容与语法有一定的关联度但又具有一定难度的程序。这一部分要求学生比较好地掌握前面三部分的内容,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灵活运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并且可以尝试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拓展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每个实验单元都是由上述四个部分组成的,从学生实践的角度而言,由浅入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实验项目,达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

例如实验书中的函数单元,其中样例程序是根据变量求解函数值,通过这个样例程序使学生掌握了调用函数的格式,实参、形参的定义、引用,函数返回值的使用等函数调用的基本知识。而完善程序部分有两个程序,一是用牛顿切线法求解方程的实根,另一个是利用二分法求解方程的根,两种算法都给出了详细的图示说明,要求学生完善的部分则是实参、形参调用的语法格式和关键的算法语句。学生在完成该部分内容的时候,不用去考虑具体的程序结构,而将重点关注在函数部分最易出错的地方上――参数的调用格式和函数返回值的应用。模仿编程的部分是编写弦截法求解方程的程序,同样在书中给出了弦截法求解方程的详细的图示说明,而弦截法解方程的程序结构与二分法极其类似,所以对学生而言,只要掌握了函数调用的概念,通过阅读程序说明就可以轻松地完成这一项目。进阶提高是用递归调用的方法编写牛顿切线法求解方程的程序,这个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因为递归调用本身就是程序语言学习的难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掌握了递归调用,则对函数调用参数的传递、函数值的应用等函数调用的概念也有了一个深层次的理解,同时编程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由此可见,通过这四部分的练习,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水平的切入点,进而深入下去,由浅入深,掌握每个实验单元的内容,编程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切实有效的提高。

以上是实践教材的第一部分即上机实验指导部分的内容及特色,也是我们编写实践教材的初衷。

4用多样化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篇6

[关键词]制药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探讨

1制药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及探讨

1.1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

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设计,使学生掌握制药工程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分析计算、工程制图、编写技术文件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我校制药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是,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知识在先期课程《制药设备与工艺设计》中讲解。课程设计指导老师主要集中讲解设计要求,布置课程设计题目,在学生设计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题目对学生进行单独指导和答疑。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说明书和图纸。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平时成绩、说明书及图纸完成成绩的评定。

1.2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及内容要求

由于课程设计人数多,同时为避免抄袭及借鉴,题目不能雷同。因此题目数量要求较大。为满足要求,需多形式、多渠道的进行题目的选择。我们对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有来自经典、成熟的制药产品,产品形式上可以是合成药物、中药或者部分的生物制药产品等,如阿司匹林原料的合成、阿司匹林制剂车间设计。也有些题目是从教材、文献资料或其他兄弟院校等已有的题目中选择,还有些题目选自指导老师自身课题或与工业企业合作的项目等。从而在数量上满足题目不雷同的要求。制药工程设计完整的内容包括工艺流程设计、物料和热量衡算、设备的选型、车间布置、厂房设计及公用工程设计等。由于课程设计课程安排时间较短,且有相当部分同学在毕业环节会选择毕业设计,因此在课程设计内容上没有要求学生对所有的设计项目面面俱到,而是让学生有选择性的重点设计。如工艺流程、物料衡算、设备选型、车间布置等某些过程,将这些过程更详细、更深入的进行设计。设计完成后要求根据设计内容撰写设计说明书,说明书具体要求书写规范、论证准确、逻辑合理、计算完整清晰、符合课程规范。同时要求根据设计内容绘制相应的设计图纸,如工艺流程设计绘制带控制点流程图(PID图),车间布置绘制车间平(立)面布置图等。

1.3指导教师的指导原则及过程管理

课程指导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对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基本的指导原则是:①采用启发式指导及答疑。课程设计内容繁多、题目各异,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不尽相同,更适合启发式教学方式;②培养工程思维。制药工程课程设计是与生产实际联系最紧密的实践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工程思维最好的平台;③注重能力培养。通过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文献检索、工程设计、分析计算等多方面的能力;④理论联系实际。课程设计也是将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最好体现,有助于学生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课程设计不同于其他课程的集中授课,学生分散进行。同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制力,因此加强过程管理是保证教学效果的一个有效措施。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坚持一对一的指导及答疑,并定期检查设计的完成情况。根据学生的答疑情况和检查结果及时给出平时成绩,同时通过答疑和检查还可以不断地改进设计方案,直至最后完成,使课程设计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1.4课程设计的成绩评价

课程设计的成绩评价体系包括平时成绩、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平时成绩根据指导答疑情况、设计中期检查情况及大作业给定成绩,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按课程规范给定成绩,三部分综合权重后给定学生最终的课程成绩。

2课程设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课程题目较陈旧,形式较单一,易产生抄袭现象

虽然课程设计题目的来源形式较多,但在题目的选择上,目前传统的题目和借鉴其他院校的题目总的来说占比最多,而来源于生产前沿及教师科研项目的题目相对较少。这也导致了部分课程设计题目比较陈旧,不能与实际生产相切合,甚至个别题目可能延续几届学生来使用的情况。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有些学生在做课程设计时,借鉴前几届学生的拷贝件,或通过高度发达的网络资源,找到相似甚至一致的题目,直接进行简单的修改。因此,有必要对课程设计题目进行不断的拓展和更新,让设计题目更契合当前的生产实际,还能避免和减少抄袭现象。可以从下几方面入手继续改进:①扩大与制药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企业是制药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线,对制药产品的生产、市场需求等更加了解,通过企业途径直接获得相关题目的信息是拓展和更新题目最理想的方式;②增加老师自身科研课题及与企业合作科研项目相关题目数量的比重,老师科研项目往往比较前沿,学生可在课程设计同时了解制药的前沿方向;③可参考制药工程设计大赛题目,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大赛是目前制药工程设计规模最大,参与最广的制药工程设计类比赛。比赛我国大赛题目都是专家甄选的有代表性的题目,也是很好的设计题目的来源。

2.2指导及过程管理不到位

由于场地因素,学生查阅文献、绘制图纸等的限制,课程设计过程学生分散进行,指导老师数量偏少,同时部分学生自制能力和学习主动性不高。因此在课程设计实践过程中做到全程一对一的指导和管理难度较大。针对该问题,一方面指导老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进行指导和答疑,如能力较差和主动性不高的学生,老师可以适当增加答疑和辅导的力度。另一方面,课程设计之前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使学生对课程的意义和作用有明确的认识,同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正确的引导学生,使学生始终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课程设计。

2.3团队协作程度不够

根据制药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课程设计正是实现该能力培养最好的载体。几个学生作为一个小组,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具有不同能力的同学协调工作,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小组中真正进行课程设计工作或者设计的主要内容的只有部分同学完成,少数同学在小组中滥竽充数,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因此如何更好的实现团队协作又能避免类似情况还需进一步探讨。

2.4成绩评价方式可进一步改进

课程设计成绩评价很大一部分比重在设计说明书和图纸,对于说明书和图纸指导老师在评阅的过程中很难做到逐项核检,可能有时不会发现学生的拷贝或者借鉴的情况,很难完全保证成绩的公平性。为此可以对成绩的评价方式做一定的改进,如增加大作业,增加过程的考核等。同时,我校在课程设计环节还没有实行答辩,今后可以采用答辩方式,可以使学生不敢拷贝或借鉴,从而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及成绩的公平性。

篇7

[关键词]网络工程;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TB-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194 — 02

1 引言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已成为承载信息经济运转的高效平台, 从而也带来了对网络技术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长。然而,网络技术人才的培养依赖于一定的办学环境和优良的师资条件〔1〕。严格的课程管理、优质的课程资源和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固然是办好网络工程专业的前提条件, 但网络工程实验室的建设也非常紧迫和重要〔2〕。

我校网络工程专业自开办以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网络工程实验室的建设跟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还比较滞后。一个完善的网络工程实验室建设要考虑到许多方面,其中,实验室建设规划和软性教学服务为最重要的环节。

学校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其它学科的发展状况,将特色和创新作为网络工程实验室建设的目标。于2011年建立了全新的网络工程实验室,希望它不仅成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而且成为任课教师专业发展及科研工作的重要基地。

2 网络工程实验室建设目标

网络工程实验室的建设整体框架分4横1纵。4个横向层次相互关联,分别为上层提供服务,形成横向层次关联,为整个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示范性学科建设的整体部份。1纵关联4个横向层次建设,为实验室日常运维管理,它是保证整个实验室顺利开展、高效利用的基础。网络工程实验室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1)满足学校人才输出的需要。基于学生个性、能力区别,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人才输出基本为设计咨询人员、项目实施人员、网络管理人员、业务销售、商务助理等几类〔3〕。实验室建成后整体上可为以上几类输出人才提供教学、设备实操、项目演练、技能训练,以及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培训服务,以增强个人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2)满足学校建立多样化实验环境的需要。考虑到IT行业正按行业细分性发展,各行业对人才的行业理解能力日益突出。实验室的建设要满足学校相关学科的需要,从教学体系到硬件设备可模拟行业进行实验〔4〕。如金融、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等行业实验,打造行业技术突出的专业化精细人才。同时,提供标准的技术接口,学科可引入配套的实验应用系统,进行整体信息化的设计与项目演练,打造应用细分化实验,突破传统实验仅限于网络层和系统层的应用局限〔5〕。

(3)满足专业教师学习网络、从事网络技术研究和应用系统开发的需要。除了引入传统网络实验的交换、路由、安全等技术外,网络工程实验室还引入3G、数据中心、云虚拟化等前沿技术实验。一方面可以为精英式学生、学校教师提供前沿技术学习了解、专研的平台条件,同时,也为引入完善的行业项目实验提供了如3G接入,数据中心、信息安全设计等实验支撑平台,使实验中心有条件模拟全面的综合实验项目。

(4)满足实习基地建设的需要。为了使网络工程学科能正常高效开展起来,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提供认证、双师培训、置换教材、技能竞赛、行业实验等服务,配合学校进行精英式教学课程、人才培养建设。同时提升建设效率,在短时间内即有明显、创新的发展提升。同时加紧建设底层的硬件实验设备,完全采用行业标准设备,技术全面、产品质量稳定。

3 网络工程实验室建设规划

如图1所示,本实验室共分为5个部份:连接区、教学管理区、学生区、教学实验区、出口区。

(1)连接区。负责将整个实验室各区域互联,融合成有机的一体,实现数据共享,远程操作管理。

(2)教学管理区。教师及管理员对整个实验室资源、实验课程进行统一分配、管理。

(3)学生区。参加实验课程的学生区域。

(4)教学实验区。实验室实验设备放置、连接、仿真区域。

(5)出口区。实验室可通过出口区互联到校园网,实验室内学生可访问教育网或者互联网资源,同时将实验室资源对外开放,进行远程实验。

学校网络实验室建设中,网络实验室的基本配置为7组标准实验台,可完成网络交换及路由方面的全部实验。在每个标准实验为基础构架,扩展功能实验设备,建立细分型功能实验组,进行相关内容实验。

学校网络工程实验室建成后,应当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能够与行业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在统一管理下联动进行实验,可以通过拓扑管理功能灵活搭建网络拓扑环境;

(2)可以提供多种网络攻防实验环境、行业特色业务实验环境,能够与其他设备配合模拟真实行业应用业务系统及其网络环境;

(3)提供灵活可靠的管理方式,所有设备管理信息、拓扑信息可以快捷高效的统一进行配置管理;

(4)完善的远程实验功能,全部实验室本地进行的实验均可通过远程实验完成,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

4 网络工程实验室教学规划

网络工程实验室采用RG-CVM1000锐捷云虚拟实验平台,云虚拟实验平特的虚拟化技术能使设备将硬件性能发挥到最佳,并能够完善的支持各种信息安全、应用系统的环境。它为高校的网络工程实验室提供了高性能、易使用、丰富实验扩展的解决方案。

篇8

关键词:社区学院;实训基地;建设

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更成为社会所需,为此,城郊社区学院必须紧跟市场,以行业和企业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社区学院发展规划目标、所设教学专业和科研开发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在教学环节中,必须建立一个具有专业化特色的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性教学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由此可见,实训基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占有重要的位置。然而在一般情况下,实训基地建设的耗资比较大、设备比较先进,如何充分利用先进的实训设备、实训场地以及优秀的师资,在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高技能人才的同时也为城郊社区学院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就需要加强对实训基地的管理,拓宽实训基地的内涵,对实训基地进行再开发。

建设城郊社区学院实训基地的指导思想

要围绕地方经济奋斗目标,坚持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加速培养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中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当地政府的统筹规划下,依托现有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使社会广泛参与,企业入校;按市场化规律运作,使其真正达到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率、高效益;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为社会企业及用人部门生产、科研和培训服务,为下岗职工就业和再就业培训服务。具体阐述如下:

1.明确目标、突出重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城郊社区学院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2.走普及与共享优先结合的道路

实训基地建设要突出“开放式”的教学特色,吸收学院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以增强办学活力。为了达到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实训基地在教学设备的配置上,一要立足于教学,二要立足于本地区的特点,三要坚持“实用为主”的原则。我区社区学院有足够数量的教学设备资源,如计算机房、电子电工实验实训室。会计电算化机房、物流实训室,保障学生有足够的实训时间,才有可能达到技能训练的目标要求;有足够数量的教学设备资源,才能有余力发挥对外辐射的功能,可以承接兄弟院校相近专业的学生实训以及其它社会培训,以利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与共享。

3.探索产、学、研结合之路

城郊社区学院的毕业生承受着更大的就业压力。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适应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学院必须与企业保持密切接触,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建实训实习基地是社区学院教育的必由之路。产学研结合能够使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按企业员工的要求进行实战训练,一方面对于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团队意识和实际技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而也可以利用所产生的效益来弥补设备维护经费的不足,从而保障实训基地能够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同时由于实训基地的充分且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缩短学生向企业员工转变的时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我校与LG乐晶显示南京有限公司、真维斯有限公司等联合办学,成为部分专业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和建设原则

1.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

(1)教育教学实训功能。

实训基地采取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以行业和企业为主导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模拟、仿真乃至真实的实训环境,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完成上岗前的职业培训,完成学生向企业员工的实际能力转换和蜕变。在数量和人才规格方面满足企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

(2)服务地方和社会功能。

通过建设教学实训基地,培养大批量的技能型人才,致力于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做出贡献。与此同时,实训基地拥有大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资源,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可向企业提供人才培训和咨询服务。企业新的管理方法可在基地进行试验、改进、推广,降低企业决策风险,节约企业成本,也增强了教学的现实性。实训基地也要形成一定生产能力以服务社会企业。

(3)人员培训功能。

实训基地除了对校内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外,还应开展对农村务工人员、城镇待业下岗人员、企业员工以及各级各类职校教师的技能培训工作。根据培训对象(如在校学生、在职教师以及其他未就业人员等)、培训目的的要求,制定培训计划方案、确定培训时间、内容,组织人员编写规范适用的培训教案教材。培训过程原则上须严格执行培训计划方案,但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变化而对原计划方案进行修改、完善,不断提高实训质量,以适应和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4)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功能。

社区学院可利用实训基地的技术、设备和场地,向当地劳动部门申请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所,已有的还可扩展鉴定工种的范围、等级。这样既可以对校内毕业生,还可以对校外社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颁发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不仅有利于他们的就业或再就业,而且有利于提高实训基地的知名度,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社会。如我区社区学院2007年投资建设了“南京新港职业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对校内外进行电工电子、计算机等相关工种的技能等级鉴定与培训和对相关专业的课程培训:如Photoshop CS、 Dreamweaver MX、Flash MX2004 AutoCAD 2005、小家电维修、维修电工、PROTEL、彩色电视机、空调与冰箱、家电维修。现有电子仪器仪表、维修电工、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考评员31位,拥有电脑445台,机房12个;拥有电子电工实验室、家电实验室、电子考工室、流水线装配室、单片机室、制冷实训室、电子测量室、电子装配室、家电维修室、小家电实训室、维修电工技训室、电子示教室、制冷制热实验室、光机电一体化实训室、PLC实验室16个。

2.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建设区域实训基地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条件、内容、方法、策略等的改变,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符合时代要求,为企业所欢迎的有用人才。学生是实训中心的主体,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任何好的教学条件都会导致教学失败。因此,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2)科学性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要遵循科学性原则,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理念,即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保证实训基地的整体合理化。实训基地内各部门的设置要符合地方和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和发展,要对自身学校的职业教育有明显促进作用。实训场所的规模要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校的经费情况而建设。

(3)适用性原则。

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就要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因此,实训基地需要营造或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与职业氛围,从设备、技术、管理水准以及要求标准化、质量安全等方面尽量接近职业环境,并突出职业素质训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的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和培养综合素质。比如,先进的设备必须适合课堂教学。因为不可能将大型的流水线和重型设备搬进实训室,必须将这些操作对象和设备进行模块化、模拟化、仿真化处理,使之既具备实物的一切特征,又能放在实训室里作为训练对象,既有助于教师的讲解,又能使学生感受到以往课堂上无法感受到的那种职业氛围,使教师的授课生动形象,学生的实际操练方便有效。这些设备是给学生训练用的,使用频率高,要求设备必须安全、方便、可靠、适用。这就需要开发研制人员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能根据实际需要,开发实训设备和模块。

4.先进性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水平日新月异,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要培养出具备即战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学校的实训内容必须体现新技术、新工艺,瞄准实际操作人才缺乏的高技术含量和新技术行业的职业岗位,在技术要求上要具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路线、工艺路线和技术实际应用的本领,而先进的操作技术必须在先进的实训设备上进行操练,可见,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把握技术发展的前沿,运用现代技术,集成先进的器件和设备,做到适度超前并留有可发展的空间。开发先进的实训设备还可有效地推动课程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5.多层次原则

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平台所需资金较多,在追求实训基地先进性的同时,应考虑同时满足相关专业各层次的需要,避免重复建设。笔者认为,实训平台的定位应能同时满足四个层次的实训要求。第一层次:理论验证及单项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第二层次:旨在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技术的应用能力;第三层次:可满足学生创新活动和毕业设计的要求;第四层次:为教师提供教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实验平台。

6.互惠互利原则

区域共享性实训基地采取校企共建模式时,要充分体现互惠互利原则。能否真正体现双方的利益,生产设备的不断更新、是学校与企业能否顺利合作的关键。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生产工艺的日趋先进,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校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出为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学校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一大批具有高素质、强能力、技术娴熟、适应快的优秀毕业生充入企业,改变了企业职工的结构,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使企业增强了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也直接为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效益。因此,必须牢牢坚持把双方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双赢。

加强实训基地的科学管理

1.严格管理制度,保证实训的有效性

为了实训教学、仪器物资等各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实训基地应制定出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操作规程。比如,为了提高设备使用率和低消耗,实行使用登记,耗材项目管理、维护、保养工作责任制;为了保证设备及人身安全,规定使用大型、贵重和电动机械设备的实训教师,必须取得相关设备的上岗操作资格;只要有学生在实训活动.就必须有实训教师或管理人员在场等等。总之,要保证措施得力,执行到位,使实训教学正常有序,并降低设备维护费用,做到长期保持安全零事故。此外,为了加强实训基地中各个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各实训室也应由专人负责管理。

2.提升效益,促进发展

社区学院实训基地建设既要注重社会效益,也要讲究经济效益,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当然,实训基地建设要有发展性规划,要把规模较小、实力较弱、专业面较窄的实训基地通过组合、共建等形式发展成为规模较大、实力较强、专业面较宽的在区域内影响较好的综合性实训基地,从而真正实现效益与发展的并重,加快实训基地建设的前进步伐。

拓宽内涵,对实训基地进行再开发

1.整合资源,优化实训基地结构,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对实训基地的管理要树立“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思想,对内实行企业化管理,对外实行市场化运作,形式良好的运行机制,优化实训基地结构,确定合理科学的管理模式。目前,城郊社区学院对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集中管理。即把实训基地独立成一个部门,如称作实训中心等。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便于资源的统一调配、管理的规范,并能更好的保证实训效果,缺点是可能会导致实训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或脱节。(2)分散管理。即把实训基地分成若干块,纳入各个系科来进行管理,没有一个单独的部门来管理实训教学。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与理论教学结合更紧密,缺点是资源的使用效率低,重复建设严重。(3)集中分散型。即单独成立一个部门来管理实训基地,有独立的实训室和实训教师,但各系也还有自己的一些专业实训,这种模式的优点综合了以上两种模式的优点,缺点是双方的协调性较差。社区学院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管理模式,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加强教学管理、设备管理、工具管理、材料管理以及学生管理,确保实训教学的优质高效和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重复建设。

2.利用实训基地的良好条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实训基地拥有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训场地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扎实理论知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城郊社区学院教师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和转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实训基地应充分利用多学科、多专业的优秀教师,以及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的各种仪器设备,成为高科技成果的孵化器和高科技产业的发源地和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开发基地。要利用实训基地的良好条件,开发设计新产品,联合进行产品攻关,承接有关的应用项目,为社会提供将技术创新教育转化为技术创新实践并检验其效果的广阔舞台。到条件成熟时,实训基地还可成立实训教学设备研发公司,以便更好地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3.走“专、兼结合”的道路,加强实训师资队伍建设

城郊社区学院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一线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实训教师既要传授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还要示范、讲解、指导具体的操作过程。这些都要求实训教师不但要参与科研,搞好实训教学工作,还要注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这就需要加强实训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对实训教师进行高级技能专业培训,走“专、兼结合”的道路。培养一批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派相关专业的教师到企业深人学习,聘请兼职教师,来指导学生实训,传授实践知识与自己常 事累月所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这样既优化了师资,也提高了整体教学水平,使教师的整体水平紧跟行业发展水平。

4.加强实训教学教材建设,协调发展学生的智力技能和运动技能

篇9

关键词:任务驱动;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做一体化;阶梯递进

C语言是计算机类相关各专业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程序设计语言之一,它不但是一些专业课程(如数据结构)实践所用语言,也是目前工程项目主要编程语言之一。C语言不但成为计算机类相关各专业的必修课,而且也越来越多地成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课程,同时该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有较高的实验要求。但在C语言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C语言涉及的概念比较复杂,规则繁多,使用灵活,容易出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感到困难,并不同程度产生畏难心理。近几年来,笔者先后承担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高职专业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高职学生普遍认为C语言枯燥难学、概念复杂、容易出错,学生的畏难、厌学情绪使得教学困难重重。这些都是C语言课程教学改革是所面临的问题。

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C编程语言基础语法;掌握初步编程思想,熟悉基本算法,能根据问题正确选择、组合算法并绘制程序流程图;能独立编写代码,编写测试数据,并能独立调试程序,获得正确结果;对本课程和软件开发相关课程有兴趣,能自主学习。对高职学生而言,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笔者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构建了阶梯递进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教学实践,

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1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主要思路

1.1“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符合探究式教学,它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教学要求每次课都提出一个明确的任务,内容兼具趣味性和实用性。教师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这些任务,介绍所需知识点,弱化实用性不强的细节,突出重点内容。同时,教师围绕实现任务讲解和演示应用程序开发过程,介绍知识点的应用方法,使学生能够直观的理解难点内容,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逐步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培养开拓、探索、创新能力。

1.2阶梯递进教学模式

阶梯递进教学模式是指对一门课的教学在不同的阶段针对已设定的阶梯目标,以多种多样的且逐阶向上的形式开展教学,它是按照教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理论,从学生心理、学习方法出发,涵盖学生自学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等全过程所设立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1]。

作者简介:胡建荣(1963-),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罗杰红(1969-),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及教学管理。

依据阶梯递进教学模式所构建的课程体系是:把课程教学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划分成一个个阶梯式递进的小目标,达到目标是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阶梯式递进,形成一个小目标体系,每一目标都是前一目标的进步阶梯。从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出发,充分应用高职高专“项目导向,任务引领”课程建设的方法,把课程教学内容作了优化整合,按照阶梯递进的设计思路,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是以综合项目“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为主线,贯穿顺序、选择、循环结构和数组、指针等所有章节中,课程实践教学具有连贯性。通过项目教学法,将C语言知识点都溶化到一个个任务的程序编写中,所以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任务设计是非常重要的[2]。

1.3任务阶梯的设计思路

以“任务驱动”和“阶梯递进”为理念,把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任务设计成阶梯递进的任务链,形成任务阶梯。任务阶梯是指按项目要求所设计的任务包括几个小任务,这几个小任务不是单独存在的,前一个任务的完成应该要为后一个任务的展开做好铺垫,几

个任务层层推进,最终完成一个综合的任务。也就是说,所设置的任务应该是一种阶梯型任务链,任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数个微型任务循环构成大的“任务链”。这些大大小小的任务共同完成教学实践项目,使教学呈现阶梯式层层递进的体系。

2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主要内容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也就是让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理解。C语言程序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遵循“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实现“学生成绩管理系统”项目为主的任务阶梯实践体系,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序化为9个阶梯,形成一个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层层递进梯次结构体系。

针对“学生成绩管理系统”项目,在实践教学中将其分解重构为以下19项任务,这19项任务贯穿整个C语言的实践教学,形成了较完整的实训体系,如表1所示。

表1阶梯递进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阶梯序号知识阶梯项目任务阶梯

1认识C语言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任务1

2顺序结构程序设计任务1、任务2、任务3

3选择结构程序设计任务4、任务5、任务6

4循环程序设计任务7、任务8、任务9、任务10、任务11

5数组应用任务12、任务13、任务14、任务15

6函数设计及应用任务16

7指针应用任务17

8结构体应用任务18

9文件应用任务19

表1中任务1-19具体内容如下。

任务1:编写计算某同学C语言总评成绩的程序(总评成绩的计算方法:总评成绩=平时成绩*0.4+期末成绩*0.6)。

任务2:计算某同学参加入学考试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目总分。

任务3:计算某同学参加入学考试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目平均分。

任务4:已知某同学期中各科考试成绩,请计算该同学的平均成绩,并输出各科成绩等级(90分以上为“A”级,80-89之间的为“B”级)。

任务5:已知某同学期中各科考试成绩,请输出该同学考试科目中的最高成绩。

任务6:输入某同学期中考试语文成绩,输出该同学各科成绩等级(90分以上为“优秀”,80-89之间的为“良好”,70-79之间的为“中等”,60-69之间的为“及格”,60以下为“不及格”)。

任务7:某同学参加了十门专业课考试,请编程求出该同学的专业课平均成绩。

任务8:某同学参加了十门专业课考试,请编程求出该同学的专业课中的最高成绩。

任务9:某同学参加了十门专业课考试,请编程求出该同学的专业课中的最高成绩和最低成绩。

任务10:某同学参加了十门专业课考试,请编程统计该同学的专业课成绩的优秀率。

任务11:某同学参加了十门专业课考试,请编程统计该同学的专业课的平均成绩。(以-1结束输入。)

任务12:某同学每一学年有十门课参加考试,编程计算该同学三学年以来每一学年的平均成绩。

任务13:某同学参加了十门专业课考试,请编程将该同学的专业课中成绩按高分到低分的顺序排列。

任务14:某同学每一学年有十门考试,编程计算该同学三学年以来所有课程的平均成绩。

任务15:某同学参加了十门专业课考试,请编程将该同学的专业课中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排列。如下表2所示。

表2成绩表排名

序号课程名称课程成绩/分

1C语言90

………………

任务16:某同学参加了十门专业课考试,请编程将该同学的专业课中成绩按高分到低分的顺序排列(应用函数设计程序)。

输入:89567898764490806573

输出(如下格式):

****************************************

989089807876 73655644

****************************************

任务17:某同学参加了十门专业课考试,请编程将该同学的专业课中成绩按高分到低分的顺序排列(应用指针设计程序)。

输入:89567898764490806573

输出(如下格式):

****************************************

989089807876 73655644

****************************************

任务18:计应07班有50名学生,每名学生一学年学习十门专业课,请编程将全班同学的专业课平均成绩按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排列(应用结构体设计程序)。

任务19:计应07班有50名学生,每名学生一学年学习十门专业课,请编程将全班同学的专业课平均成绩按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排列(应用文件设计程序)。

3结语

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基于“任务驱动”阶梯递进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倡导教师的“教”是前提、学生的“学”是主体、学生的“做”是实践,实践体系设计形成了一个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体系,使“教、学、做”有机的结合,有效的避免了教与学、学与做等环节的脱节,实现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的“零距离”,从而提高了学生C语言综合应用开发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良春. 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 教育与职业,2007(23):42-43.

[2] 孙庚. 项目教学法在“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2):51-54.

Desig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urse of Programming with C

HU Jian-rong, LUO Jie-hong

(Guangdong Textile Polytechnic Institute,Foshan 528000, China)

篇10

关键词: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 教学现状 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一、引言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1],而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是针对软件工程这门课程展开的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教学活动;它不同于毕业设计,更不同于简单的实验过程。它是软件工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为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技术思维的形成、创造能力的培养搭建了一个平台,使学生除了掌握软件工程理论和方法外,还能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管理学和经济学等课程的技能、工具解决与其相关的理论或实际问题。

在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中,很多本学科的学者与施教者总结了不错的经验,比如“激励机制”[2]、面向对象的自主实验教学[3]、课程相关体系研究[4]及相关的案例法教学实践设计[5]等,这些方法各有所长。我取其所长,结合亲身教学实践,从课程设计的目标要求,设计内容,设计的具体实施,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模式作了系统的探讨。

二、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很多高校培养的学生存在着“什么都学过,却什么都不会”的尴尬局面,专业教育、教材与实际应用需求严重脱节[6]。传统的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虽然也有设计的要求,但一般只是停留在组织学生编写软件项目若干设计文档这个单一环节上,忽略了对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更新。目前,大多数院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课程设计目标不够明确,实验和设计不加区别。把软件工程实验和设计的要求同等对待,从而使设计内容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和方法偏多,实验过程变成了重复的复制和操作的过程,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达不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2.课程设计内容比较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很多从事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的教师本身缺乏项目开发的实战经验,对课程设计的内容往往从一些参考书籍的实例中拿过来让学生去做,有的甚至多年不更新设计内容,这样很容易给学生抄袭的机会,达不到课程设计的要求;同时,很多学生对设计的内容也不一定感兴趣,因此也容易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3.在项目组划分确定方面,缺乏对学生专业基础,性格和技能的分析与匹配,导致没有凝聚整组成员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的开发能力。组长的核心作用很重要,但在具体的设计中,一般就是简单的按学号自然的分化,或者学生的自由组合分组,前者失去了团队能力的柔化组合与应用,后者导致少数技能较差的学生不能分到组中去而处于孤军作战的局面。

4.教师制定课程设计的指导要求目的不明确、不详细,监管力度不到位,导致项目开发团队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安排任务不合理,出现某些成员任务过重或者过轻的情况。

5.学生成绩的评分结果过于单一,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合理。对学生的设计成绩的评价往往是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提交的报告和设计结果来评分,这样容易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协调能力等各方面)的评价。

因此,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软件人才,高等学校探索良好的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探讨

针对当前多数院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作了如下探讨。

1.指导老师根据软件工程教学的特点,制定出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目标与通过该课程设计后可取得预期的收获。下面是我对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制定的目标和可能的预期收获。

(1)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践及其前后的准备与总结,复习、领会、巩固和运用软件工程课堂上所学的软件开发方法和知识,比如,软件项目的完整设计与开发过程、结构化技术、快速原型法和面向对象方法,等等。

(2)为学生适应毕业后团队合作开发规模稍大项目和综合应用本专业所学习的多门课程知识(例如,软件工程、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编程等)创造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比如,对Web网页设计、或ASP交互网页技术、Java开发环境、网站构架如Struts,Hibernate,Spring,商用数据库应用、电子商务、客户机/服务器技术、Visio与Rational Rose,Sybase powerdesigner软件工具等内容的学习)、积极探索与大胆创新的机会。

(3)使学生通过参加小组团队的开发实践,了解项目管理、团队协作、与客户交流、文档编写、口头与书面表达的重要性。

(4)使每个学生了解软件工具与环境对于项目开发的重要性,并且重点深入掌握好一、两种较新或较流行的软件工具或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

(5)通过“稍大的”富有挑战性的软件设计项目开发实践,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与团队其他成员交往和协作开发软件的能力,提高学生今后参与开发稍大规模实际软件项目和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和自信心。

2.课程设计内容选择应该具有科学性和与时俱进性。课程设计内容选择十分重要,既要体现时代性,又要体现科学性和难度的适当性,因此要求指导老师对当前软件开发领域的整个动态有总体掌握。下面是我对当前软件开发领域进行的大致归类。

(1)网站开发类:包括休闲娱乐(音乐,影视,聊天,休闲运动,旅游景点等)网站;工商经济网站(摄影,日用家居,玩具等);文学网站(诗词/韵文,港台文学,民间文学,科幻文学等);体育与健身网站(极限运动,球类,健美/健身,运动常识,网球,乒乓球等);卫生与健康网站(医学理论,医疗器械,保健/养生,论坛等);国家地区网站(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天津等);教育培训网站(小学/中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育软件,培训机构等);其他等类型网站。

(2)应用软件类:如信息管理系统,汉字输入,转换翻译,文字处理,压缩解压,电子阅读,文档管理,字体工具,数据恢复等。

(3)系统软件类:如系统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管理,系统测试工具等。

(4)游戏娱乐类:如网络游戏,Flash游戏,牌和棋游戏等。

(5)其他:如安全病毒,桌面工具等。

这样,课程设计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以上几方面进行选择,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设计内容,指导老师把握学生选择的项目难易程度,同时提出所要达到的要求(包括完成日期,演示时间,学生所要提交的成果,文档资料,等等)。

3.课程设计项目具体实施

(1)确定开发团队。指导老师在班长和学习委员的协助下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基本技能和未来学生的就业意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选择性地进行分组,一般3至5人为一组,并选定好组长。

(2)确定开发项目。指导老师给小组成员分配好开发任务,组长写好开发计划进程安排并提交指导老师检查以便及时修进。

(3)中期检查与指导。指导老师根据各个团队提交的开发计划,对各团队开发项目进程定期进行中期检查,检查各团队的项目进展情况,包括各个小组的开会记录,所查阅的资料,当前所遇到的困难,协助与指导小组面对困难所要采取的解决方法等。

(4)成果提交与演示。课程设计结束时指导老师要求按时提交项目的相关成果,并组织小组团队进行演示与简短的答辩。演示过程要求学生用5―10分钟时间叙述设计原理、过程、系统运行的情况和体会,叙述完毕后由指导老师或其他小组成员提问,指导老师和小组成员记录该学生演示情况和回答问题的情况,并以此作为下一阶段评定该学生成绩的一部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建立合理,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为了对每个开发团队中的成员成绩有个公正、公平和合理的成绩,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本文建立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提交成果,学生演示与答辩,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分。学生提交成果根据表1学生所承担的角色来交付;学生演示与答辩重点体现对系统的原理、过程、结论,以及开发体会进行表述;学生自评和互评体现了学生的自我认同和互相认同感;最后是教师的评分,教师的评定从以下几方面全面考虑:(1)学习态度是否端正,总体表现;(2)项目组织是否有条理,协作程度;(3)软件系统文档资料表达格式是否规范、符合要求,表达是否准确、完整、简单明了;(4)系统结构是否合理,功能是否正确,人机界面是否友好;除了符合上列基本要求具体评定可以参见下表1。最后学生的总评定成绩为:0.4×教师评定分+0.2×学生互评分+0.2×学生演示与答辩评分+0.2×学生自评分。

表1 评定标准

四、结语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很强课程,我结合自身从事软件开发的经验和多年的教学,从以上几个方面探索了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在实践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了学生的认可与好评,但仍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在实际指导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个别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够,存在抄袭设计成果现象,等等。这些都需要继续努力,尤其是随着软件产业的飞速发展,如何培养高素质软件人才,对教师来说更是一种挑战。因此,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升自身的能力,把握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第5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5-73.

[2]张引,杨小虎,陈越.“软件工程”课程实践中激励机制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7,(5):30-32.

[3]江颉,石晓耀.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自主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7):112-114.

[4]王薇.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8):31-32.

[5]巫华芳.软件工程教学案例设计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7,(11):139-140.

[6]马燕,张根耀,王文发.软件工程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36):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