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冶金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色冶金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色冶金技术

篇1

关键词:萃取新技术 有色冶金 运用

中图分类号:TG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c)-0006-01

目前来看,常规萃取技术在提纯上已经不能更好满足有色冶金的需求,双水萃取技术、物理萃取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有色冶金业的发展。然而,这些萃取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有色冶金萃取新技术进行相应研究。如何更好的将萃取新技术更好的应用到有色冶金中,已经成为相关部门值得思索的事情。

1 对萃取新技术现状进行分析

萃取技术在19世纪前期就已经在化工、轻工、食品、药品等领域应用,而在冶金工业中应用,则是在20个世纪前期,当时只是在核燃料富集及提纯上有所应用。随着冶金业不断的发展,除核燃料的富集、提纯外,冶金领域其他方面对萃取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随着萃取技术不断的发展,常规的溶剂萃取方法已经不能更好的满足现实需求。新型的萃取技术出现并在有色冶金中的应用,不仅其分离比原来萃取技术先进,提纯也比以前更先进,但是并不是多有的萃取技术都在有色冶金中应用,目前仍有一些新技术尚未在夜色冶金行业中应用。即便一些先进技术在有色冶金业中应用,也仍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技术很多并没有工业化,要想解决这些技术在工业化的障碍,仍需要对现在的萃取分离技术进行研究。此外,超声和微波的一同萃取,超声强化临界状态下物质的萃取等技术联用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萃取方法的机理探索也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仍然需要对相应新技术进行研究。

2 对萃取新技术在有色冶金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2.1 双水萃取在有色冶金中的应用

一些高性能分子聚合物水溶液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形成两相,当两相较高的时候,就可以形成双水相性质。在双水相形成过程中,是两种聚合物之间吸引力较强,就会存在一个相中,聚合物之间有斥力,某种分子周围就会有同种分子。其平衡后就会形成两相,两种聚合物分处一相。当聚合物之间存在相互排斥的时候,其分子质量就会变大,并形成相互排斥的异种分子,使聚合物具有不相容性。

要想这种萃取技术在有色冶金中更好的发挥提纯作用,就应该在有色冶金体积比提高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萃取并提高其效率。这种技术在生物生活和活性物质提存中应用的比较广泛。近些年来,将其引用到有色冶金提存中来,其作为一种有色冶金中一种新技术,利用水溶性高聚物在无机盐存在的前提下实现两相的,其不仅能对主族元素和过度元素进行进行萃取,使相应金属被分离和提纯,同时也能对二、三过度系元素及稀土元素体系中的萃取分离进行相应研究得出相应结论。在实际研究中,铱与氯化亚锡反应的时候会生成三氯亚锡酸络阴离子,其在动力学效率作用下,使得铂、金的差异较大。在此基础上用丙醇-氯化钠双水体系进行萃取,就能使铂、金和铱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铂、金。

2.2 物理萃取技术在有色冶金中的应用

物理萃取是由微波、电场和电磁、超声萃取等组成的,这些萃取方法的最大优势是最大限度的缩短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且生产过程无污染。物理萃取技术作为有色冶金新技术,其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了广大冶金业的青睐,并在有色冶金中逐步应用。

微波技术作为一种电磁波,其不仅具有波动性、热特性,同时也具有高频性和非热性。其常因介质中的介电常数不同,使得吸收微波能的程度和热能不同。在使用微波技术进行萃取过程中需要有选择性的加热,之后才能将有色冶金从其基体和体系中分离出来。通过对铜矿浸出液进行研究,可知微波技术比传统加热方法反应效率要快且节能,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减少劳动强度,使工作环境得以改善,从铜矿中更好的提出硫酸质量;电场在强化作用下,其能有效的提高萃取设备效率,也能将萃取能耗降至最低,同时也能使系数和两相的分散和澄清得以强化,进而提高分离效率。在实在对铜进行萃取实验时,其电极间距为5cm,直接电流为4kW,其萃取效率就会增至212倍,其液滴直径也将会下降至2mm左右。相关专家凭借电场的优势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以静电式准液膜作为新型分析技术对钪进行提取,最终结果是其浓度缩至10倍以下,其纯度提高5倍左右;电磁事实上就是一种有着特殊能量的场,这种能量能在物质上发挥作用并改变其微观结构,进而改变物理化学性质。抗磁性物质经过磁场处理后,分子势垒会降低,也会减少内聚,使宏观物性发生变化。这样会将其表面张力减小洗漱扩散,也会使系数增加、溶解度增大加快其萃取过程。电磁技术在有色冶金中应用,主要是用来对铜进行萃取。在萃取的时候,可以先对稀土料液进行相应处理,之后再进行萃取。结果证明,使用这种方法能稀土两相分配比的以改变,同时也能以磁化的方式稀土元素之间的分离系数得以提高;超声萃取技术主要来自于超声,而其机械效应和热效应对萃取源有一定作用。目前来看,超声萃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已被应用在有色冶金中,其在实际中应用不仅能提高其有色冶金产率,同时液能节约其成本。在对镍进行萃取的时候,选用相应萃取剂、波率和功率。使用这种方法后,其萃取率为原来的4倍,同时也增加了两相接触面积。然而,物理萃取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尚有不成熟的地方,要想使其更好的应用在有色冶金中,仍需要对物理萃取技术进行进一步研究。

3 结语

萃取技术因其选择性高和分离效果好等特点在有色冶金中广泛应用。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原有的萃取技术已经不能更好满足有色冶金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对心萃取技术进行相应研究。目前来看,双水萃取技术、物理萃取技术和离心萃取等技术作为新技术已经开始在冶金中运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而有色冶金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对萃取技术的要求将会更高。为了更好满足有色冶金企业需求,还要对相应萃取新技术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段五华,周秀珠,周嘉贞.离心萃取器在有色冶金中的应用[J].有色金属,2006(3).

[2] 徐长波,王巍杰.双水相萃取技术研究进展[J].化工技术与开发,2009(5).

[3] 陈进利,吴勇生.有色冶金废渣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8(10).

篇2

关键词:有色金属矿业,存在问题,技术分析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yunnan the nonferrous metal mining main problems, and in the light of non-ferrous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needed to discuss, for reference only.

Keywords: nonferrous metal mining, existing problems, technica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云南省有色金属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现已发现的有色金属矿产地达454多处,已探明储量的产地377处,遍布全省108个县。目前已探明的金属储量4000多万t,占全国总储量的17.2% ,其中,铅锌矿产资源优势突出,锌矿保有储量2043万t,占全国的22.1% ,名列第一,锌金属产量也居第一;锡、铜、锑、钨也有一定优势,锡矿保有储量114万 ,居全国第二位,产锡量一直保持全国第一,占世界年锡产量和需求量的10% 左右;铜是我国的短缺产品,云南的铜资源保有储量为700万t,储量和产量居全国第三,但贫矿较多;伴生金属如铟、锗、银等在全国名列前茅。目前云南省的矿业已成为居主体地位的产业群体。矿业固定资产净值占全省固定资产净值的37.8% ,资产总额占40.42% ,职工人数占55.02% ,排在全省各大工业行业的首位,现价工业总产值占全省26% ,仅次于烟草业居第二位,是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

1 云南有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有色地质勘探

(1)大部分矿山深部及找矿投入不足,使三大找矿空间闲置:一是矿山浅部资源不足,深部资源不清,在500~1500 m可采深度范围内存在找矿空间;二是矿山资源不清,需要应用新理论、新方法技术重新评价;三是新矿种、 类型资源前景不清,存在找矿空间。

(2)加强有色地勘人才队伍迫在眉捷。2O世纪8O年代末至9O年代,有色地勘领域处于低谷,地勘队伍纷纷裁员,培养地勘人才的高校纷纷停招、减招,造成了地勘人才严重缺乏的“断层”。另外,地勘领域工作性质及生活待遇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色地勘领域的稳定发展。

(3)主要有色金属矿山的无序化生产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无证开采、越界开采、破坏环境及浪费源的开采方式还有存在,甚至在一定区域内还相当严重。

(4)新方法和新技术应用于有色地勘领域有待加强。

1.2 有色采矿

技术装备落后,生产效率低下。技术工艺很大程度依赖于装备的水平,由于重点矿山大部分建于上世纪6O~7O年代,虽经不断改进,但因矿山普遍亏损,投入严重不足,使设备仍处于落后的水平,一般采场日生产能力100 t左右,盘区日生产能力不足300 t。

技术人才缺乏,自动化程度低。由于矿山地处偏僻、生活艰苦、待遇低下,不但新的人才难于引进,就连现有的人才都难于留住。有些大型矿山已出现总工程师自己承担设计任务的局面。由于人才缺乏及投人不足,即使有先进技术和手段也难于推广应用,因此矿山生产仍处于电话指挥、手动操作状态。

溶浸采矿水平有待提高。溶浸采矿能力偏低,细菌浸铜工艺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高海拔地区溶浸采矿技术没有重大突破,高钙镁、高结合率氧化矿的高效低耗湿法冶炼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1.3 有色选矿

由于云南省有色金属矿种复杂,高结合率、高氧化率、细嵌布粒度、多金属共生等矿物占有较大比例,而解决这些难题的技术工艺、装备、选矿药剂还没有重大突破,严重制约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云南铜、铅锌以及多金属难选矿石有以下特点:

(1)氧化率高、品位低。例如东川汤丹的氧化铜矿石,金属储量约85万t,平均品位只有0.88% ,氧化率高达60% 以上,结合氧化铜占35% ,常规浮选回收率只有65%左右,从上世纪5O年代开始进行了多种加工工艺的研究,至今仍未很好地解决;兰坪铅锌矿是我国最大的铅锌矿山,氧化矿石占50%以上,氧化率高达70% 以上,除去可直接冶炼利用的富矿石外,平均品位只有8% ~9% ,经过多年研究,浮选回收率低于70% ,至今未能利用;中低品位氧化铅锌矿总金属储量约300~400万t,亟待解决经济有效的加工技术问题。

(2)矿石组成复杂,共生有价成分多,可浮性接近而难于分选。例如思茅大坪掌多金属矿石,铜金属储量约4O万t,还含有铅、锌、金、银,均有回收价值,但分选效果不佳,除铜以外其他金属难以回收;保山地区的铜铅锌多金属矿石,也由于可浮性接近,难以分选,以致精矿中金属互含很高;蒙自白牛厂银铅锌矿及都龙锡锌矿,均含有多种有价组份,目前除主金属外,其他综合利用困难。

(3)矿物嵌布粒度细,有用矿物互相结合紧。如会泽铅锌矿深部矿石中,部份硫化矿物需细磨至一300目才能解离,一般磨矿设备难以保证必需的细度;德钦羊拉的铜矿,金属储量在100万t以上,部份硫化矿物的产出粒度只有10 Ixm。

2 云南省发展有色工业对技术要求的分析

云南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产量位居国内前列,以磷化工及有色金属为主的矿业是云南省支柱产业之一。云南省“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大力发展锌、继续发展铜、巩固提高锡、积极发展铝,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精深加工能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加速对老矿区的改造、提升和转移,有选择的新建一批矿业基地。”

2.1 有色金属地质勘查

有色地质勘查是一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套科学的地质勘查理论和实际的技术方法作支撑,包括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3S等理论与技术,它们的完整组合构成了有色地质勘查的科学技术体系。从传统的理论出发,不断深化和发展,创立新的理论和技术,探索大型一超大型矿床(体)空间定位机制、定位规律、多源信息的有效提取、有效勘查技术方法组合将是地勘领域急需解决的技术。目前和将来一段时期应采用矿床成矿系列理论、矿床成因模式理论、地质异常矿体定位预测理论、成矿动力学理论、相似类比理论、地质条件组合控矿理论。同时,紧密配合先进、成熟而有效的勘查技术与方法,开展不同矿种、不同矿床类型、不同成矿地质条件和不同自然环境的最佳找矿方法技术组合的研究与应用。

2.2 有色金属采矿

采矿应重点研究深部及条件复杂矿体的成套开采技术,加快地下矿山机械化进程,发展无轨开采技术及其配套设备,提高矿山作业自动化水平。未来地下采矿将朝着具有“生产规模大型化、采掘过程连续化、作业全盘机械化的方向发展,并逐步向以生产自动监控,无线电通讯调度和计算机管理”等为特征的现代化矿山的方向发展。

(1)引进自行式液压凿岩台车、炸药装填台车、铲运机、撬毛机等地下采矿机械以及胶结充填膏体输送控制等设备,以提高采矿装备水平,满足高强度采矿的要求。

(2)采用目前世界上先进的三维矿床建模软件建立矿床模型,保证井下生产调度、矿石分采分供和配矿的合理安排,实现井下生产的自动化控制。

(3)随着各矿山开采深度的增加,采场地应力随之加大,应加强岩石力学研究,建立矿床开采地压预报及监测系统,实现矿山安全生产。在深井岩层控制方面,应优选采矿方法、优化结构参数和合理安排开采顺序,预防岩爆的产生。

(4)开展深井及“三下”采矿方法研究,重点研究矿体埋深1000 m以下、地应力高、矿体破碎、以及赋存条件复杂矿体的采矿方法和工艺,为实现高效、安全、低耗开采提供技术支持。

(5)采用先进的充填料制备、输送技术及料浆浓度在线监测,实现膏体泵送胶结充填。充填骨料采用水碎冶金炉渣、尾砂及井下废石,减少矿山固体废弃物排放,基本上实现无尾砂清洁生产。

(6)溶浸采矿方面,应开展加压酸浸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应用;研究高海拔地区氧化铜矿酸浸脱硅湿法冶炼技术研究;研究高钙镁、高结合率氧化矿的高效低耗湿法冶炼技术。

2.3 有色金属选矿

云南虽然资源丰富,但除了受交通等外部环境的制约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矿石难选,选矿指标低,加工成本高,从而影响了大规模的开发。因此有色金属选矿应向着设备大型化、工艺简单化、药剂高效化、作业自动化、效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针对云南有色金属难选矿石的特点,应加强以下方面的研究和开发。

(1)高效的选矿设备。引进或研发离心磨矿,搅拌磨矿等设备,充分提高微细粒嵌布矿石的选矿指标;推广应用日本的塔式磨矿机、澳大利亚的卧式搅拌磨(艾萨磨)、浮选柱等设备。采用水质监测仪器和化学净化技术实施尾矿回水二次净化,使回水利用率达到75% 。 ‘

(2)先进的浮选技术及选冶联合工艺。采样控制电位浮选技术,深入研究微细粒浮选技术,解决省内细粒嵌布难于分选的铜、铅、锌与多金属矿石选矿难题;针对中、低品位氧化矿石,寻找选冶的最佳结合点,以较低的成本获取最大回收率,使这类矿石得以有效地开发利用。

(3)新型高效、高选择性的浮选药剂。研究多种药剂混合使用所产生的协同效应以及螯合型药剂的螯合作用,以加强分选效果。

(4)选矿自动控制技术。推行衡定给矿、pH值自动调节、溢流浓度自动控制等3项自动化技术;将“专家控制系统”与“最优实时控制”相结合,根据矿石性质调整控制参数,使生产过程保持在最佳状态下运行;采用PLC逻辑连锁控制技术对碎矿过程实施控制;采用荧光分析仪实施矿浆在流分析。

2.4 氧化铝技术

篇3

关键词: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对策;有色金属企业

中图分类号:X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5-0141-02

某地区有色金属生产企业120余家,从业人员23000余人,主要以铅、锡、铜、铝、锌、锑等有色金属的冶炼加工为主。以火法冶炼工艺为主,部分企业兼有湿法冶炼,本文对该地区有色金属生产企业从2003年以来致人死亡和重伤的事故进行统计,由于企业工艺、设备落后,生产设备设施布局混乱,安全投入和安全管理不到位等因素,80%事故发生在私营和有限责任公司。20%发生在国有和集体企业,在国有企业呈现出外包工程和劳务派遣人员发生事故突出的特点。下面就事故类型分布特征和特点进行分析。

1 安全事故总体趋势分析

2003~2011年共发生安全事故25起,死亡28人、重伤11人,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如图1所示,有色企业安全事故总体趋势分为三个阶段:在2003~2005年为逐年上升阶段,2006~2010年为平稳阶段,2011年为高峰段,达到9起。由于2006年后已建有色金属企业开展安全现状评价,安全监管呈现高压态势,企业整改和消除了大量安全隐患。2011年发生的9起事故中,除2起改扩项目事故外,其他7起发生在生产过程,最突出的是6月份事发多起,主要是企业生产开停较频繁,员工流动性大,习惯性违规、违纪、冒险作业突出,企业安全管理松懈。从事故发生的活动状态统计如图2,企业生产过程发生事故占60%、检修发生事故12%、项目新建和改造发生事故占28%,所以要加强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

图1 各年安全生产死亡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

统计图 图2 事故发生活动状态图

2 事故特点分析

2.1 事故类别分析

对该地区有色金属生产企业死亡事故类别统计,发现中毒和窒息事故比较突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事故较多,发生过的事故还有起重伤害、爆炸、灼烫、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触电和其他共10个事故类别,各种事故类别比例如图3所示:

图3 事故类别分布图

2.2 共性特点分析

2.2.1 烟气布袋收尘室作业事故多发,在该岗位5次发生中毒和窒息事故,并且发生过爆炸、火灾、灼烫事故。除尘室内存在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由于工艺多用布袋除尘,需周期性定时清除,所以企业要加强监管,把密闭空间作业作为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

2.2.2 按事故原因分布统计,该地区有色金属企业事故发生原因有以下特点: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安全操作知识,有限空间作业违规突出,现场处置不当和缺失防护用品,通风和照明强度不够,作业环境不良等特征突出。通过统计还呈现出改扩建工程中外包工程事故多发占60%,多数为无资质施工单位。因安全平台防护栏缺陷造成高处坠落比重大,在高坠事故中占60%。因高压放电致触电事故比重较大,占触电事故的60%。

2.2.3 从事故发生时间统计看,事故发生时间相对较集中,上午8~11时的时间段发生事故最多,特别在9~10时这个阶段,出现最高峰值,说明在这一时间段现场检修活动和其他生产活动比较频繁,应加强现场安全监管和隐患排查,重点检查违章指挥和违规作业行为。其次在中午1~3时的时间段,事故也出现一个峰值,主要是人体疲劳、反应迟钝、工作注意力分散,这时段尽量减少工作安排,让作业人员调整休息。

3 事故防范措施

从统计的事故特点分析,企业应加强以下方面的安全工作,做好防范事故措施。

3.1 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特别是中小私营企业要加强安全管理机构建设,认真组织开展安全标准化创建工作来强化安全基础,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规章制度和规程。

3.2 生产和安全管理人员要加强作业现场管理

一是对不安全行为的纠正,在作业活动频繁时段,对错误操作,使用不安全设备,冒险进入危险场所,攀、坐不安全位置,在起吊物下停留、作业,机器运转加油、修理、清扫,穿戴不安全装束,不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等习惯性违章违纪行为查处。二是督促作业人员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对动火、高处等作业加强现场监管,严格要求作业人员按安全规程作业。

3.3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由于从业人员流动性大、文化素质低,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十分薄弱,多数在恶劣环境下从事体力活动特点,企业要注重班组安全教育,告知岗位危险因素,强化安全意识,使从业人员掌握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

3.4 加大安全投入

一是企业要按法规认真落实新改扩项目安全“三同时”制度。避免安全设施不全或不配套,大量的事故隐患不能在建设阶段排除,本质安全低。二是要配置安全所需的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空气呼吸器和防毒面具等安全防护用品。

3.5 加强对外包工程,外用工安全管理

由于企业用工形式多样化,各种形式的外用工占企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很大,企业以包代管的现象严重。企业要履行安全主体责任,完善外协用工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职责,落实各自的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外协用工安全培训工作,加强现场安全管理的监督和检查,加强对外协用工安全保障措施的落实和防护用品的发放使用。

4 结语

通过整理有色金属企业发生的事故,可看出企业要加大安全投入,加强安全机构建设和监管力度,加强危险因素识别,强化高风险岗位的作业管理,通过开展安全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筑固安全基础,不断持续改进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才能防范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常见事故分析与防范对策丛书编委会.生产制造企业常见事故与防范对策[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310-318.

[2] 储胜利,裴玉起,周石燕,李自荣,龙飞.机械制造企业安全事故统计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1).

篇4

[关键词] 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产业链;技术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 F4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6-0012-04

[作者简介] 周基,衡阳师范学院经济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与农业经济;

何 云,衡阳师范学院经济系助教,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谭忠真,衡阳师范学院经济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制度与区域经济。(湖南 衡阳 421008)

一、当前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现状分析

(一)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概念。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基于当地独特优势的自然条件和特色人文环境,围绕某一主导有色金属产业的开采、加工等大工业活动,并以此为基础,将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组织、协会、科研院所等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高度集中,并形成产业持续强势竞争力的现象。另外,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属于资源型产业集群,它是相对于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言,有色金属矿产流动性最弱,以有色金属开采、加工的资源型企业在资源禀赋地区具有空间集聚现象。

(二)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优势。赣州地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十五”期间,有着“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美誉的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钨的储量占全世界的26%,离子型稀土储量占全国的40%,氟盐化工原料也十分丰富①。有色金属产业作为赣州工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不仅使得这些优势矿产资源迅速得到开采、加工和利用,其产业成长为支撑赣州经济大厦的脊梁,而且赣州有望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中国五矿集团、日本住友、北京安泰科技等一批合作项目纷纷落户赣州市;江西耀升工贸发展有限公司、赣州华兴钨制品有限公司、赣州特精钨钼业有限公司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也在快速发展壮大。

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产值大,产业的影响力强。与“九五”末相比,“十五”末有色金属产业工业增加值从3.56亿元增至30.1亿元;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达107亿元,增长5.64倍;利税总额达到14.1亿元。“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的地位和作用正在逐步增强。为促进钨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赣州市钨业协会推行了行业自律和联合报价制度,以引导和规范市场秩序。目前,钨精矿的年平均价格达到了10.6万元/吨,每吨比2005年增加1.8万元。钨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竞争力逐步增强,产业影响力日益提升,钨产业现已成为全市工业的领军力量②。以前依靠卖原矿,因而在价格和产业发展上受制于人。现在一手抓控制资源,一手抓深度加工,赣州钨业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左右全国市场。赣州有色金属产业正朝着“世界新钨都”的目标迈进。而这一成效的取得正是得益于独特的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推行,其大大提升了该区域的竞争力。

(三)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短。虽然赣州地区有色产业集群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但是同样存在着严峻的挑战。赣州地区的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缓慢,步履蹒跚。目前,该产业集群的结构模式仍然是以原料供给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产业链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延伸。虽然近几年某些企业状况有所改观,但总体上有色金属产业没有做大做强做精,整体产业缺乏影响力和带动力,没有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提升有色金属产业的精深加工。绝大部分小型矿业追求短期利益,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等掠夺性开采现象普遍存在。有色金属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严重,矿产品结构单一,加工度严重不足,没有与其他相关的产业联系起来,走规模化、集约化之路。

2、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水平落后,产业集聚程度较低。无休止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年销售收入比没有形成比例,低水平重复建设隐藏着巨大的投资风险。我们在赣州地区的崇山峻岭中发现,除了“”式的无序滥采外,低水平重复建设比比皆是。在目前钨矿产品冶炼加工设备一半以上处于闲置的背景下,钨加工制成品也仍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附加值低,作为储量世界第一的资源优势没有在经济上体现出来。相反,国外企业买进赣州地区的廉价成品、半成品,加工成高精尖产品后返销中国市场,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资源优势的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品却没有价格优势。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对产业集群分为两个层次:低次聚集阶段和高次聚集阶段。而赣州地区的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仅仅还停留在低次聚集阶段,只见单个企业内部规模扩大,而不是同类或不同类企业集中构成的比例增大。并且,赣州的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也主要是靠政府推动,并没有上升到由市场自发驱动和政府推动两者兼顾的产业集群模式。

3、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发展的生态环境较差,非法采矿点多。国家已经把有色金属行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行业,因为有色金属资源终究会枯竭。赣州地区的有色金属产业污染十分严重,致使在很多矿区附近河水常年混浊,河床抬高,矿区环境令人担忧。据统计,赣州市信丰县当时全县有1000多个开采点,导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3.7万亩,淹没耕地400余亩,给7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5万多村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巨大的危害。所以,赣州地区亟待发展有色金属循环经济。另外,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当地人不顾生产安全,在没有办理任何采矿手续的情况下非法对有色金属资源大肆开采,造成当地有色金属产业开采秩序混乱,根本没有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

二、赣州地区有色产业集群模式的作用机理分析

(一)发展赣州地区有色产业集群能带来外部经济效应。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可以带来外部经济效应,包括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通过集聚效应使边际收益递增,生产成本降低。同时,通过集聚效应可以加强营销优势,形成“区位品牌效应”。如法国香水、意大利时装等。而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也类似会在该地区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效应,因为经济外部性主要来自于集群内部的R&D外溢和信息、知识、技术等资源性外溢,使集群内企业互补,降低各种活动的成本。地区存在着优势,并不是取决于与其他地区相区别的比较优势,而是来自于该地区明确的产业分工所达到的外部经济效应的程度。相同的企业之所以能够聚集在一个地方,很大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在起作用。由于大量的企业聚集在一起生产,就形成了很大的规模,同时也产生巨大的需求,这种规模经济效应足以保证在这个地区的企业能够得到从中间产品到劳动力的高品质、低价格的供给。

(二)赣州地区发展有色产业集群可降低其企业交易等成本。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专业化分工、产业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是劳动分工深化、交易效率提高的一个过程。产业集群是一种能够有效降低交易费用的“新制度”形式。当把交易费用这个经济分析的基本概念放入产业集群中来进行探讨时,地理上集中的含义意味着集群内企业拥有共同的制度、文化、社会环境,而这可以有效降低知识与经验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影响交易成本的一个主要方面;地理上的集中自然意味着消除或大大减少因为空间距离产生的交易费用;集群也是信息的集聚,其本身就具有网络化的特性,这既有利于信息的收集,也有利于信息的传播,这明显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交易成本;集群内企业长期合作,内部信誉体系比较完善,可以有效防止机会主义以及道德风险等。因此,签订、执行契约等所需要的交易费用也大大减少。同样,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发展能降低该地区企业交易费用。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产业集群可以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改变小数目条件,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和提高信息的对称性等,这样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成长壮大可以减少企业内部的产品生产成本。而对于企业之间,可以逐步打破企业间的相互“自我屏障”,减少企业间信息沟通的时间成本及其他费用。在赣州地区发展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很容易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成本,例如运输成本、技术传播、扩散成本,等等。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赣州市龙南县稀土开采建场为例,各地竞相投入开采,许多县效仿全民上阵,都以“零打细敲”、大面积乱挖滥采为主,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生态环境、劳动力、资源流失等付出巨大成本。

(三)赣州地区发展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可产生集群剩余。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这种新的产业运行模式即产业集群的形成对于小企业来说很容易享受研发溢出效应,产生集群剩余,即企业在加入集群氛围之前的利润与加入后的利润之间所形成的差额,它包括收益剩余和成本剩余。鉴于赣州地区资源禀赋的特点,钨矿与稀土等有色金属产业都并非高科技产业,而是属于资源型产业,因此,适度的产业集群能使他们追求收益剩余。

产业集群对一地区的贡献远远不止这些,如根据就业集中度或区位商来衡量企业集群的程度,同样也知道产业集群能提高该地区的就业率,利于技术、制度扩散与创新。总之,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对于该地区来说是一种新型、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途径。

三、完善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对策分析

各地区发展产业集群应选择一条适合其地区发展的模式,根据该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社会文化背景的特点,选择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如景德镇的陶瓷产业集群、浙江绍兴的轻纺产业集群等。赣州地区也不例外。基于该地区特有的有色金属产业资源优势,选择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于一个正在崛起的革命红土地――赣州地区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一)发展赣州地区有色产业集群应发挥政府的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更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如果产业集群完全是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形成的话,难免也会产生“市场失灵”的现象。政府有必要在产业集群形成的初期,根据当地的资源要素禀赋优势,兼顾产业成长方向和区域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地制定产业政策,以更好地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克鲁格曼认为政府的产业政策有可能成为地方产业集群诞生和不断自我强化的促成因素。1998年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式”也强调政府通过政策对产业体系形成了或多或少的直接或间接作用。赣州地区的有色产业集群的形成,既是市场自然演进的产物,又需要各种组织尤其是政府的精心培育。政府应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文化引导手段等,对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发挥其积极扶持作用。

1.政府采用经济手段促进当地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发展。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是必不可少的。产业集群的特征是地理集中性,而地理的集中则必然少不了作为产业集群基本条件的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是企业之间对外、对内沟通协作的桥梁。该地区政府应解决当前有色金属企业关心的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供给不足并已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瓶颈的问题,完善城市功能。政府应承担对公益性地质的勘察以及钨矿、稀土安全生产等实施补偿性援助;另外,营造有利于企业繁衍的经济环境也是政府的重要任务。例如,运用鼓励政策,引导更多的有色金属企业植根于赣州地区,设立有色金属产业基地,鼓励企业到基地发展,政府给予免除3年租金的优惠政策,由此推进产业集群形成优势互补。通过统计、计划、财政和金融等部门及时汇总有利于有色金属产业、有色金属企业的各种相关信息资料,供企业借鉴与参考,防止钨矿、稀土等企业内部哄抬价格,创造平等、公平的良好竞争环境,避免过度竞争而忽略企业间的合作。一方面要积极培育高质量的区域创新环境,如投资建立良好的区域交通系统、信息通信网络,企业家聚会场所等主要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还要组织展览会、交易会、文体活动等各类活动,促进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增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信任关系,加速信息和知识的通畅和交流,培养和引进多方面的人才,建立技术标准和市场监督机制等。

2.政府采用行政手段促进当地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发展。政府根据当地法律法规保护各企业的产权,针对当地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发展的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发生阶段、发展与成熟阶段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建立适应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制度环境,产业集群要求一个完善的市场体制和市场机制相互作用,避免不完善的产业集群组织结构各自分散,形成割裂的局面,而针对行政干预或保护主义现象、技术瓶颈等制约要素的存在,都需要政府打破壁垒,构建适当的创新激励和约束机制,如深加工企业实现减免税、贷款等优惠政策。

3.政府采用文化引导手段促进当地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发展。从政府采用文化引导手段的角度来看,一个优越的人文环境是产业集群形成并且得以发展的基石。赣州地区的有色金属产业集群虽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但还远远不够,需要政府不断去构建、改进文化环境。要在产业集群形成地,如龙南稀土、大余和崇义钨矿等地方逐步建立适合产业特色的技术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信息咨询中心、教育培训中心等服务机构并形成网络。另外,引导有色金属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推进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发挥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机构对产业发展1+1>2的协同效应。在企业与各文化部门之间实现知识、技术共享,鼓励高等院校培养钨矿、稀土专有技术科研后备军,发挥各服务体系对整个产业集群的引导、协调和监督的功能,促使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浓厚的“软环境”优势。

(二)发展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应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产业集群说到底就是产业链、价值链上企业的空间聚集。区域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依赖于特色产业链的配套与完整,没有完整产业链的生产基地是没有生命力的。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方法是延长产业链,向上游要利润、降成本。赣州地区的钨矿、稀土业,到目前为止大部分还停留在初级原产品开采的水平上,夹杂着少部分的深加工制造企业。因此,应选择资源主要产地的崇义、大余、赣县为钨产业采选加工基地;赣县、龙南、定南、寻乌为稀土采选冶炼加工基地;以中心城区和经济圈为核心,先规划建设资源深加工集聚基地,以减少运输、信息的成本,加强技术流和资金流。依托优势资源,壮大深加工、精加工企业,不断延伸产品附加值和产业链,着力发展集采矿、精粉加工、硬质合金产品生产于一体的生产加工企业。另外,从经济效应上看,一个企业可以集中于该产业的某一个工序或某一种中间产品的生产,以提高效率。核心产业的聚集对上下游关联产业产生更为强烈的需求,从而推动这些关联产业发展,进而在地区形成一种完整的产业链条。但完整产业链条并不是求大和求全,而是在优势产业中求其特、求其专、求其精,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加强企业间的联合,强化上下游配套协作,构建技术关联、协作紧密的产业链,走链式化的发展道路,持续保持上下游企业的互动发展,形成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的竞争优势。迅速集聚配套产品,开发新的、附加值高的产品,如制作钨、硬质合金、铝铁硼、磁性材料、发光材料等具有自主品牌的优质应用产品。把原有的“散兵游勇”、“零打细敲”的单一开发模式转变成集群式、链条式的发展模式,促使赣州地区形成“分离提纯――冶炼――加工――各种使用价值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条。

(三)发展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应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赣州本地企业主要是生产原矿,矿产加工企业有一部分,但实力都不雄厚,附加值低,如混合稀土5万元-6万元/吨,而加工成氧化稀土后约30万元/吨。对于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是整个企业的支撑。赣州地区已初步形成为钨矿、稀土初级产品的集聚地,但如果要做大、做强、做精,那么技术远远不够。首先,企业应逐步强化当前由矿物原料制取深加工产品的主要工艺,如钨矿当前的工艺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制作后,虽然工艺水平比较高,但其严重不足就是废水量大,所以应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有选择地集中开采,达到水循环使用的目的。应加快研制新工艺,引进先进的稀土分离技术,如“钇+铕”系列产品,吸收超细粉制备、特种钨丝生产等高新技术。本地企业之间也应努力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产业集群的生命力就是持续技术创新,如果在产业集群内出现技术创新停滞或技术断层,产业集群就会衰亡。所以,应培养一批能打破阻隔、适应市场经济需求、互相交流技术、互相竞争与合作、技术创新能力强的现代企业群。另外,创新不只在技术上,营销、管理的创新对于企业同样重要,应构建自主创新效益链条。

(四)结合“红三角”的区域合作优势,发展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红三角是指粤、湘、赣交界的韶关地区、赣州地区、郴州地区及其周边相近的广大地域。这一区域作为泛珠三角,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后花园,应加快形成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1.结合“红三角”,放大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优势。打造“红三角”经济圈,赣州地区的有色金属产业发展虽只是其中一部分,却很重要。通过聚集效应、增长极原理,可放大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的优势。赣州地区是有色金属钨矿、稀土的主要来源地,相对于韶关和郴州而言,赣州在发展这两种矿产的产业集群上是具有相对优势的。因此,赣州地区在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时,不仅可以通过集聚其他两个地区少部分的矿产原料以及少量的深加工产品,进行相互合作或兼并组合,还可以得到资源矿点,把有利的技术、管理等引进来,把自己的优势传出去,增强自己的发展后劲,达到互赢互利的局面。而且,增长极原理也能促使赣州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发展。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佛朗索瓦・佩鲁提出,该理论主张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转移。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进一步扩散效应占主导地位。在三个地区实现区域合作的过程中,三个地区打破地方隔离,赣州地区具备高水平、高质量的钨矿、稀土矿产业,通过扩散效应将优势分别向其他两个地区辐射、转移,带动其他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强化了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的主导地位。

2.联合“红三角”地区,从各方打造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集群。赣州地区可以联合韶关、郴州二地矿产产业的税收政策进行去异趋同性调整,实现区域内一定程度的产业融合。构筑统一、规范和开放的市场体系,在三个地方培育矿产一体化的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特别是人才市场和统一的产权市场,提高劳务输出以及输入的竞争力和水平,让三地区拥有矿业方面技术水平高、专业知识强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并在三个地区自由地流动,这也是打造“红三角”经济圈所必须进行的步骤。另外,目前也可以发挥“联谊会”的作用,开展“矿产产业联谊会”、“技术交流会”等,加强政府、企业、民间之间的沟通。依托快速的公路、铁路运输,将赣韶郴三地区建设成为南下北上的有色金属产品物流中心。这样既有利于三地区的资源配置,也加速了山区与发达地区的各种资源配置,带动赣州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快速蓬勃发展。

注释:

①②数据来源于:潘逸阳.培育壮大有色产业集群 形成竞争力[EB/OL].赣南矿业网,2006-01-02.

参考文献:

[1]吴晓军.论产业集群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3,(8).

[2]隋映辉.产业集群成长、竞争与战略[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

篇5

       长远发展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有色金属工业振兴规划》。《规划》中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进级以及充分利用海内外资源、增强资源保障能力是两大亮点,这为彻底扭转我国工业链两端薄弱的现状打下了基础。我国矿产资源特点是贫矿多、富矿少,多数产品的原料供给对外依存度较高。以主要金属产品为例,我国铜精矿自给率仅20%左右,铁矿石只有50%,铝土矿也只有55%,资源不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规划》的通过既能有效地改变我国资源不足的现状,又能在当前金融危机中加强与国际的合作,给深陷金融危机的国家提供支持。近期华菱钢铁团体收购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石出产商Fortescue Metals16.5%的股权、中国铝业公司提出向澳洲矿业巨头力拓R i oTinto投资195亿美元、中国五矿团体斥资17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Oz Minerals以及中国与俄罗斯签署的向俄罗斯能源企业提供250亿美元贷款换取原油供给等,这些都是国家增强资源保障的积极步履。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产品附加值过低,企业恶性竞争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继承高速增长的巨大阻力。

     《规则》中的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进级正好针对此题目展开。政府在这方面不仅通过直接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有色金属行业在新技术以及深加工方面的研发,而且通过政府采购直接获取有色行业急需的提高前辈技术,加强和国外提高前辈技术公司的交流合作,进步工业进级的速度和质量。近期由商务部组织的中国商业投资促进团正在欧洲进行采购,在此次总额为150亿美元的采购中,103亿美元的订单都瞄准了欧洲的新技术。其中,山东兖矿轻合金有限公司从德国机械商西马克梅尔公司引进的四条铝加工出产线是目前铝加工行业中装备水平最高、吨位最大、自动化水平最高的出产线。走高端路线,出产高端产品,这是中国经济再次起飞的准确之路。在全球经济危机之时,中国政府积极应对,《有色金属工业振兴规划》的通过既为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也为全球经济逐渐挣脱金融危机提供重要匡助。江西赣州:首开地方政府贮备资源的先河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海内钨、稀土产品价格持续下滑,不少开采及深加工企业资金紧缺,发展受限。

       如何不乱钨、稀土产品的市场价格,匡助企业渡过难关?江西赣州首开先河,积极推进钨、稀土等上风矿产资源战略贮备体系建设,并于今年立异性地在全市推行钨、稀土产品收储计划,进步资源利用率,独树一帜,对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实施收储,助力赣州矿业过“寒冬”。金融危机引发钨、稀土价格跳水钨和稀土是我国具有上风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在此次金融危机冲击下,有色金属工业无可避免受到了严峻的冲击和影响,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直接表现是价格暴跌,呈显著下跌趋势。相关数据统计显示,自去年9月份以来,钨精矿、稀土产品等有色金属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下降幅度在三成至六成之间。其中,钨精矿价格由去年最高11万元/吨跌至为目前6万元/吨左右,降幅约为45%;稀土原矿产品价格由去年最高8万元/吨下降至目前5万元/吨左右,降幅近40%。稀土出口金额全面下滑,海内不少中小稀土企业抵御风险能力不强,损失惨重,已停产或面对停产。

     硕士论文、职称论文、毕业论文、、、,更多详细信息请关注。

篇6

关键词:有色金属行业 环境会计 信息披露

为引导上市公司积极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促进其重视并改进环保工作,规范环境信息披露行为,环保部制定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意见稿)。但目前上市公司的做法仍有问题,因此对其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进行研究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以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2010至2012年的年报为对象,从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其披露过程存在的问题,探讨产生的原因,并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提出建议,以达到更好的披露效果,促进环保工作的开展。

一、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现状

本文根据上交所、深交所及巨潮资讯披露的相关数据,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在沪深两市上市的有色金属公司共有76家,剔除ST公司及*ST公司还剩59家。本文选取这59家有色金属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以其2010至2012年的年报作为对象进行分析,了解本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一)各年份分类披露情况

由表1知,国内有色金属上市公司基本都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了披露,多集中于年报,约一半的公司也通过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样本中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上市公司数量所占比例呈增长趋势,说明上市公司的环保意识正在逐步提高。

(二)各年度年报中披露方式汇总

由表2知,大多数有色金属上市公司在财报附注中披露环境信息,其次是董事会报告,而在公司治理情况、重要事项和监事会报告中披露的较少。

(三)董事会报告中披露情况

由表3知,公司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多侧重于自身采取的环保措施及环保投入,因为这些内容易获取、说明和量化。也有少量企业披露了未来环保工作的目标和规划。

(四)财报附注中披露内容

公司在财报附注中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主要为政府补助,具体情况见下表:

由表4知,每年都有多半公司披露了政府环境方面的补助。具体而言,少数公司会在管理费用中披露与环保相关的支出,包括排污费、绿化费、防洪基金、环保专项基金、环保卫生费等。

二、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环境信息披露存在问题

(一)缺乏完整性和实质性

企业在环境会计信息方面以记述性的非货币性信息为主,侧重于披露企业的环保投入、措施及效果等,对货币性信息的披露局限于政府补助和环保费用两方面,并未反映相关的资产、负债等更全面的内容。多数企业在年报中对有关环境信息的披露只做简要说明,对信息使用者无实质意义。

(二)以对公司有利的信息为主

公司偏向于披露其“所采取的环保措施”及“环保效果”等有利于自身形象的信息,而对有不利影响的信息披露较少,如“可能面临的环保风险”、“或有环境负债”等,且鲜有公司对有关环保的重大事项进行详尽描述。

(三)缺乏规范性和可比性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固定的模式,即使是同一行业,披露的方式和内容也有差异,如有公司将“政府补助”放在“营业外支出”中列示,也有公司将其放在“递延收益”中。披露的不规范性导致环境会计信息缺乏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

三、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现状的原因分析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环境信息披露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我国缺少相应的环境会计准则及其他法律监督

现阶段企业会计准则只规范了会计账目核算、会计报告等普遍问题,并未将环境信息披露纳入其中,也没有对环境会计科目的确认、核算和披露进行明确的规定,因此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整体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二)企业内部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意识较薄弱

一方面,部分管理者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在涉及经济利益的重大环境问题上趋于选择低调处理,从而降低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多数员工的知识局限于会计方面,并不了解其他涉及环境保护的学科,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忽略环保问题。

四、对策建议

(一)健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及会计准则,规范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形式和内容

我国需完善企业会计准则,要明确规范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涉及的内容,包括企业环境政策、责任、业绩信息、财务信息等。并针对企业不同类别的环境会计信息规定其披露位置,确定各种环境相关费用隶属的会计科目,减少随意性和不规范性,从而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另外,我国应采用补充报告模式与独立报告模式结合的方法,对于重污染企业强制要求其披露独立报告,而轻度污染企业则可采用主表加附表形式,将不可或暂时难以货币化的环境会计信息集中在独立的会计报表中,作为附表予以详细披露。

(二)企业应自觉提高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动性

企业整体应提高环保意识,公司管理者及财会人员应充分认识到环保与公司运营及经济利益创造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环保制度体系,重视环境会计核算工作,强化财务评估体系,将环境成本和收益纳入投资分析中,相关部门要进行环保核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有色金属行业59家上市公司2010至2012年年报中的环境信息披露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发现大多数上市公司在年报或社会责任报告都会进行、披露,但其披露形式具有随意性,披露内容缺乏完整性、实质性、可比性和规范性。这主要是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的特点造成的。因此本文认为要从健全法律法规、规范披露形式、提高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动性等方面来完善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闫蕾. 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与分析――来自重污染行业数据[J].财会通讯: 综合 (下), 2013 (8): 21-23

篇7

【关键词】有色金属勘查;应用创新型;实现途径

创新是潜藏于学生大脑结构和功能中的一种心理潜能。只要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都可以称得上是创新人才。然而,社会实践表明,创新非人人可以做到。究其原因,在于人的创新潜质并非都能被激发出来,进而内化为个人的创新素质。因此,所谓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内涵即是要将每位学生的这种创新潜能激发出来。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对有色金属矿产资源需求量也来越大,虽然随着近几年来加大对有色金属勘查的投入,提高了勘查的技术手段,但还是供不应求,对进口资源依赖很大有色金属作为稀有资源,供应缺口巨大。因此,培养有创新性有色金属找矿人才显得十分重点。本人根据教育体制现状,探讨培养创新性有色金属找矿人才的方法和途径。

1 现阶段有色金属勘查类人才特点

我国有色金属勘查行业由20世纪80年代的快速发展到90年代后期不景气的发展过程,学校地质勘查专业主要以人才培养为主,教学水平较高、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并重,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专业知识扎实的人才。他们为资源勘查行业奋斗一生,为我国矿产资源勘查事业发展做了突出贡献,他们对当时的勘查工程专业的总体评价是:师资力量强、教学水平较高、人才培养质量高但是,在社会知识、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不足。

进入新世纪10年来,我国勘查行业又经历了从有色金属行业不景气到快速发展,到目前的有色金属行业“火爆”发展,勘查专业人才需求量剧增,供不应求,使采矿工程专业成为热门专业,招生时报考人员竞争激烈,本科毕业生就业由单位选毕业生变为毕业生选单位。这个时期的毕业生到单位工作后暴露出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1)工程实践经验少、能力差;(2)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3)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认真态度。

但是,他们也有明显的优势:社会知识丰富、见多识广;综合素质较高;思想活跃、接受新知识快。

因此,目前有色金属勘查类在校生的特点:

(1)具有实践经验的教授给本科生授课较少,青年教师实践经历不足,讲课以教材为主,内容死板,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2)部分专业课教材陈旧,缺乏新内容;(3)学校教师本身缺乏创新意识,讲述内容落后于现场或设计院;(4)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时指导教师和学生均不敢大胆地创新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5)虽然实习内容较全,但实习方式较为简单,大都为参观式实习,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不到真正的锻炼;(6)实验课由于实验设备数量限制,仍为演示性实验较多;(7)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平时时间利用率低;(8)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为考试而学习,因此,多数学生学习方式是考前突击;(8)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创新锻炼平台少,学生没有太多机会进行创新能力训练,也不能形成很好的创新意识。

2 培养目标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难度越来越大,以现有的勘查难以有很大的进展,面对这样的困难需要的是该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而且需要大量这样的人才,以创新的思维与手段对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进行勘查工作,为祖国的发展提供此类矿产资源。作为工科院校,应该以在现有的改革探索与教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和生源特点,确立有色金属勘查类专业“培养具有博学创新精神、勤奋务实作风和良好职业道德,基础理论宽厚、执业知识全面、专业技能扎实,具备设计创作能力、实践应用能力、职业适应能力的创新性、应用型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目标定位。

3 有色金属勘查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

人才培养计划关系到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上述理论研究,根据应用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内涵和基本特征,重点在培养目标、课程模块设置、教学环节设置、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优化培养目标

其培养人才类型由培养有色金属勘查技术专门人才改变为培养“应用创新型有色金属勘查技术人才,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更高的要求。

“创新精神+应用能力”培养平台是实现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包括教师、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机制几个要素。培养过程大致划分为基础理论夯实、专业知识融汇和工程实践应用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内容和目标各有侧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熏陶与培养则贯穿全过程。

3.1.1 人才培养过程

根据专业的实践应用性特征,将理论传授、技能训练和设计实践,有目的地穿插结合与循序推进,形成有利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

1)基础理论夯实阶段:以专业基础理论讲授和基本设计要素训练为主,培养学生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

2)专业知识融汇阶段:扩展专业理论知识、增加设计要素和加强实践环节,进行专业技能综合提升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工程实践应用阶段:通过有色金属勘查业务实践、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等综合性的实践环节,强化勘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在横向设定上,强调校、课内外的交叉、融汇,“内”以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为主;“外”则通过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使学生更广泛了解社会、体验社会,并检验所学知识

3.1.2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

师资队伍建设是构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根本保证。要培养高质量的学生首先必须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而师资队伍建设,重点是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在这一方面学院制订了详尽的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并积极采取措施贯彻落实。

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显然,我们的专业课教师首先需要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对创新意识的认识。加强有色金属勘查类专业课教师的培训,通过培训建立起教师的创新意识,使教师在授课、指导设计、实习等过程中,主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型训练,加强有色金属类专业教学,通过建设其团队的学术水平、人才培养水平,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在师资队伍方面提供了保障。

要想实现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教学条件是基础,教师是关键!”,教师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没有创新型思维和创新型意识,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然而,多年来我们的专业课教师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或受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限制,仅以教科书为主、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显然,我们的专业课教师首先需要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对创新意识的认识。

3.1.3 以科技为支撑,从资金和技术两个方面推进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

科技对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这种支撑作用不仅体现在教师的科研水平、学术实力上,更多的体现在资金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通过国家出台的政策,积极鼓励广大教师从事科研活动,利用科研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让科研成果走进课堂,为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提供机会,同时利用科研提成反哺教学,提高教师教学酬金。

3.1.4 强化学生勘查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与有色金属类专业相关的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熟悉国家关于有色金属类专业安全、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3.2 改革实习方式

通过调整理论课和实习的学期安排,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集中安排,并延长实习时间,把学生分组分散到各个实习基地中去,按勘查环节顶岗实习。从而达到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3.2.1 突出专业特色

有色金属勘查类特色:此类专业工作艰苦常现身于偏僻落后的地区,秉承资源勘查人的献身、敬业与特别能战斗精神,融合辽西地区社会文化底蕴,铸就了有色金属勘查类人特有的勇于吃苦、敢于负责、乐于奉献的精神,这不仅是勘查人才治学厉行的精神源泉,更是有色金属勘查类专业学子成才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胜任有色金属勘查类的工作,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适应各类勘查类企业及相关领域教学、研究、设计、管理等工作需要的有色金属勘查工程高级技术专门人才。

3.2.2 强化专业课

进一步明确专业课程,精选相应的课程内容,相应的增加专业课程的课时。

3.2.3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有目的的进行综合训。

3.2.4 增加专业选修课的课时

增加专业选修课学时,拓宽了学生自选课程的平台,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条件。

3.2.5 有色金属勘查类试题库建设

为配合考核方式改革建设,开发建设有关有色金属勘查课程考核试题库,试题库的建设与使用,使学生不再依赖于任课教师的考前辅导,必须加强平时的学习,以真正学好有色金属勘查为目的,才能在课程考核中获得好成绩。

3.2.6 精品课建设

为使采矿工程专业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建设一批优质的专业课程,精品课建设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自2007年起,本专业加强主干专业课《采矿学》的建设,在已成为省级精品课基础上,积极建设并申报国家级精品课,从教师队伍、课程内容、授课方法、考核方法、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等方面全面加强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在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2.7 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采用以实际煤矿设计为学习对象的案例式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方法、专题讨论式教学方法等。

(1)案例式教学方法: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以实际勘查设计为学习对象,教师提出该矿勘查设计应解决的具体问题,针对勘查中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引出讲课内容。通过讲解有色金属勘查实例归纳总结出理论知识。

(2)问题式教学方法:教师在上课前提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用提问方式,要求学生进行回答,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然后,教师讲解正确的解决方法,并讲解相应的理论知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专题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师先讲理论知识,相对独立的章节讲完后,由教师结合实际提出若干个讨论专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进行研究,并写出专题报告,在课堂上由学生进行讲演、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成果,教师和学生进行点评,展开讨论。并根据每位学生的讲演情况和发言情况评定成绩。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 以国际专业认证为导向,建设应用创新型人才

为了更好的实现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保证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够与国际接轨,2009年上半年,安全工程专业申报了工程教育专业的专业认证。

专业认证是各国间工程教育学历互认的一个重要措施,通过专业认证,也就是承认签约成员国之间认证的工程学历基本相同。因此通过专业认证,既是对工程教育专业培养质量的一种肯定,也是扩大就业市场,帮助毕业生走向国际市场的有效手段。

专业认证侧重于对人才培养的出口进行考察,从出口看一个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和达成度,因此对照国际专业认证的标准。

通过专业认证切实地促进有色金属勘查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修改完善、促进了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了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5 制度保障

篇8

从国外引进的先进的自动化系统和设备后,我们将其进行消化和创新,改造出了与我国实际冶金生产相适应的设备,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水平。不过从国际角度出发,我国自动化技术产品的生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自动化技术不具备自主的知识产权,主要还是以进口为主,而这些系统来自于不同的国家,甚至有一部分是国外已经淘汰的系统,阻碍了平台集合。此外,自然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结构的破坏,要求生产必须要提高效率和降低消耗,一些老旧的设备应该淘汰。

2自动化技术在有色冶金工业中的应用

2.1现场总线技术

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简称FCS,至今已经发展了30多年,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在国际上拥有60多个不同生产厂家生产的总线产品。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具有自身的特征,其拥有多种不同系统的无缝集成、控制设备和企业高层联系等,能够使系统开发和不同系统之间可以功能自治,也可以相互操作,并且能够进行系统结构分数,因此,其在有色冶金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2管理信息系统在工业中的应用

企业的管理是企业的整体发展的重要部分,企业如果配备了一个良好的管理模式,那么就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信息化系统的自动控制是在冶金工业中,将冶金一系列程序的所有信息进行集成,从而通过实施管理、技术、生产的控制的信息集成,进行及时采集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对有色冶金质量管理、实时监测和故障诊断进行智能管理,能够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利用信息化管理能够达到能源管理和动态管理智能管理的目的,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创新的基础。

3以太网在有色冶金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

3.1以太网的特点

随着有色冶金企业的持续扩大和发展,加大了有色冶金领域的竞争力。企业要想提升竞争力,就必须要改造落后的设备,引进新设备。不断更新的新技术,造成新技术与旧技术不能实现在控制系统上的高度集成。以太网是自动化的控制网络,其能够有效的解决此问题。以太网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并且可以提供足够的带宽需求,存在时间相对较长,在设置、诊断等方面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太网有相同的通信协议,其能够允许不同的通信协议在同一个总线上运行,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公共网络平台基础。

3.2以太网在有色冶金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

在有色冶金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以太网能够将不同类型的网络化的仪器仪表与工业计算机相连,并且在相同的总线上运行,从而对所有的系统进行控制。以太网在有色冶金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减少了对原材料的铜矿石进行成分分析的步骤,这些分析大部分都能够利用网络化实现,检测结果直接传达到相关部门,同时还可以将这些数据结果进行共享,企业的成员及客户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找所需数据。如图1,在现场利用以太网网络进行通讯,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作为主站,其余设备为副站,对所有独立系统的稳定性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4结语

篇9

英文名称:China Nonferrous Metallurgy

主管单位: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

主办单位:北京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有色冶炼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2-6103

国内刊号:11-5066/TF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篇10

【关键词】 有色金属 冶金生产 节能降耗 措施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国内存在的行业对能源的需求以及消耗也在不断的扩大,能源消耗的问题愈演愈烈,并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而在所有行业中消耗能源最为严重的行业便是冶金行业,因此,针对冶金行业在生产方面以及管理技术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可以有效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的。综上所述,采取正确的措施使能源消耗的指标降低已然是所有生产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本文简要分析探讨了企业能源消耗的内在原因,进而得出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下所述。

1 在组织方面采取的措施

1.1 提升生产运营所具有的均衡性能

要知道生产企业在进行冶金的过程中会使用各种冶金专用炉,其中主要包括金属还原、烧结、熔炼用炉,除此之外还包含有很多用于加热和退火的专用冶金用炉。尽管以上冶金炉没有较为庞大的占地规模,却在操作以及生产所具有的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并且在整个生产线中冶金炉的运用数量也不可小觑。因此,在工艺上它具有较大的消耗。

在有色金属的冶金生产过程中由于其生产出的产品具有相对较高的熔点,因此对冶金炉炉体本身便有很高的要求。它所运用的主要材料分为重质和轻质两种保温材料,其中重质材料主要运用在承重的构建中,而轻质材料则使用于冶金炉体的保温结构中。在整体冶金工艺中高温会达到几千摄氏度,因此,冶金炉的炉体所具有的构造也会产生相对较大的耗能。

冶金生产企业中包括生产运营部门,正是这一部门规划着企业合同的生产。因此,该部门对能源的消耗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同时还制约着生产成本的高低。为了使合同生产保持均衡总结了几方面有效措施,如下所示:首先,要依据生产合同中存在的数量以及生产周期,安排相似品种的产品进行统一生产。其次,企业要确定机器设备的运用总数以及生产产品数量,目的是要确保在一定时间内的生产具有满负荷的状态,同时机器设备的运用状态也是连续不断的。再次,要安排制定相应的季度生产计划,以便有效提高生产的可预见性能。

1.2 有效降低使用辅材料的耗能

在冶金生产的过程中辅助材料在耗能方面往往会占据很大的比例,因此,生产企业应该精确的算出辅助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数据,这是降低辅助材料耗能以及降低投资成本的有效方法。在实际的企业生产过程中我们可以对以下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要依据生产产品的分类以及其具有的工序对他们进行细致的分类管理,运用定额法进行产品计算,同时还要确保所采购的物品具有较高的完好性能。其次,为了降低采购用品所产生的运输费用,企业应依据季度的计划进行采购,并且应存有备用物品。

2 在技术方面采取的措施

2.1 炉体的保温技术

要知道节能降耗的主要措施就表现在对冶金炉炉体所具有的保温材料的择取上,它的材料种类分为很多种,其中广泛使用的是名为硅酸铝以及岩棉的保温毡,这两种保温毡的安放方式也极为重要,注意的核心事项是不可以使它的初始形状被破坏。对于冶金炉的炉体砌筑而言,最为关键的主要体现在材料的择取上以及炉体的砌筑方法,其中择取的材料要有规整的外形,主要的砌筑方法是要压缝,并且靠近炉体的边缘部分要运用保温毡进行多层的压实和填充工作。

2.2 线路连接同发热材料间存在的影响

我们了解到在冶金炉所具有的发热材料同它的供电线路两者间会影响和制约生产产品的质量问题,进而会影响能源的消耗以及辅料的消耗。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发热材料同温度测量设备常会由于高温而出现线路损坏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总结了一些措施如下:首先,旧的机器设备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会出现发热体损坏以及温度监测设备损坏的现象,因此对于这类设备的改造应运用标准的备件,同时还要求聘用专业的安装人员进行施工。其次,在机器设备使用之前应对发热体以及温度监测设备进行监测,同时,如发现存在异常现象的设备要及时进行更换和维修的工作。

2.3 择取合适的工艺参数机器装置,提高其具有的准确度

提高产品所具有的质量水平以及成品率同工艺的参数准确度高低是有密切联系的,工艺参数的监测设备在启用的初期要运用准确的校核方式以及校准机器设备展开校核的相关工作,目的是要确保它的准确性能。此外,在该监测设备的运用过程中要严禁不正确的操作产生,在发现测量所得结果出现误差时要及时的采取校正工作。

3 在管理方面采取的措施

确保发热体以及保温材料能够及时得到维修。发热体以及参数检测设备的处理主要是通过管理措施进行处理的,企业生产在闲暇期间会依据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运营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在设备使用期间不出现由于设备的突然损坏而影响制约生产的现象。除此之外,要注意对于温度的测量设备所存放的外置部分要采取必要的密封工作,若没有进行必要的密封工作也会产生较大的能量消耗。

4 提高产品的成品率

显而易见,成品率影响着企业生产的成本,如成品率不符合标准便会增加原料进行二次处理次数,致使增加了产品的成本投入。而提高产品的成品率只有通过提高设备工艺的执行精准度才能实现,如果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不正确的操作便会降低成品率,其中包括有野蛮操作,同时还包括缺少必要的责任心也会使成品率降低,严重的违规操作甚至会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在生产闲暇期间应加强培训操作设备工艺的力度以及规范性,使工作人员充分认知工艺精准度对成品率的影响。

5 结语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国内各行各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而有色金属产品的生产行业是在所有行业中耗能最大的行业,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是影响和制约冶金企业生产投资成本的核心因素,本文简要的从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节能降耗思路的探析。综上所述,降低企业生产的成本以及节能降耗是在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得到的成果,是要经过精确的研究分析和不间断的提高方可实现达成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包文彬.有色金属冶金生产企业节能降耗措施的探讨[J].有色矿冶,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