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服务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6: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后勤服务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美国高校拥有强大的独立自。除了州立大学和一些社区学院、企业所办的大学以外,很多高校拥有充分的独立自,能够自负盈亏。这种独立自使得美国高校的后勤服务管理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模式和特色。
校内宿舍。这是美国私立高校中很常见的学生宿舍形式。校内宿舍的配套设施比较齐全,一般配有卧室、盥洗室、洗衣间和厨房等。校内宿舍条件非常优越。
校内外公寓。其中校内公寓是提供给高校已婚的学生、留学生、研究生以及教职工居住的。而校外公寓没有限制,付租金者即可入住。这些校内外公寓的所有权有的归高校所属,有的只是高校范围之内的建筑,学校并没有产权。
校外寄宿公寓。多数校外寄宿公寓的产权并非学校所有,而是由私人服务类的公司开办经营,用来满足不同学生的住宿需求。这样的公寓配备有主要的家庭生活品、家具和家电等,可以按照学生的需求来增添设备。
私人家庭。美国高校学生还可以租住在学校附近的居民家庭。有不少家庭愿意将自己的房子全部或部分出租给高校的学生。其中部分出租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这些家庭成员认为高校学生既素质高,背景又单纯。有的家庭甚至可以让住宿的高校生通过打扫家庭卫生来折减一部分或者全部的租金。
美国大学里的餐厅和食堂经营方式主要分为校方经营和承包给外人经营两种。餐厅和食堂里有很多高校学生兼职打工。美国高校的餐厅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的有快餐厅、自主餐厅和一般餐厅。高校餐厅是多功能性的,既可以服务学生就餐,又可以成为各专业学生讨论和交流的场所。比如耶鲁大学,餐厅并不单是用来就餐的,还是学生进行学术研讨的场所,这也是耶鲁大学的特色之一。美国高校的餐厅也使得高校有限的设施被赋予了多种功能,从而拥有较高的利用效率。还有一些餐厅像校外餐厅一样,教职工和学生可以点菜招待客人。除此之外,如酒吧、咖啡屋、露天广场这些非正规的休闲场所,也是大学生的就餐之地。
除了服务多元化之外,美国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同样灵活多样。其中最主要的三类为:学校直接参与型、专门机构负责型、学校与专门机构共同管理型。
学校直接参与型 由学校专门组建后勤服务管理机构,高校直接参与后勤管理工作。一般学校会建立以校长为主的专门负责管理学校后勤机构的组织,除负责教学任务的副校长外,其他的副校长都负责后勤的各项管理实务。有的是高校委派若干名行政人员专门管理,有的是学校直接管理,有的是学校吸纳社会第三产业来管理,有的是以学校管理为主,兼纳第三产业介入。高校通过竞标方式吸引校外服务机构,来协助学校满足学生对后勤服务的要求。高校与第三方签订操作性很强的协议条款,这不但有助于发生服务质量纠纷时,可以按照合同条款得到尽快解决,还有利于学校的监督。
专门机构负责型 高校不设有任何的管理机构,后勤服务事务完全脱离于高校运作,由相关的专门机构运营管理。专门机构可以自己直接创办后勤产业,也可以吸纳社会第三产业个体和组织参与其中。这是一种非营利的公益性质的社会团体组织,以经营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这两个方面为主,在不计较利润的前提下自主经营的机构。同时,接受政府给予的相应财政补贴。学生公寓、食堂及其附属服务设施均由政府公共资金投入,属于国家所有,具有服务范围相对特定、补贴对象明确、附属及保障设施齐全等特点。
学校与机构共同管理型 社会及其第三产业团体和个人参与高校后勤服务的程度很高,同时高校的后勤部门也有比较多的选择余地,只需要保留少数后勤行政管理人员。采取这种在高校引进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后勤服务及运营的模式,既可以节约管理开支,又可以减少对后勤人员和设备维护保养的投入,还可以增加学校的盈利。同时也形成了竞争机构,提高了工作效率,创新了工作机制。
对我国高校后勤服务与管理改革的启示
我国高校后勤经过十多年的改革与探索,逐渐形成一种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高校办学规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以学生宿舍为例,既有高校直接修建、直接管理和收费的模式,也有引进企业投资修建、参与管理,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模式。通过改革,学校后勤运营和管理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食堂的硬件设施、饭菜质量和服务态度得到较大程度改善。然而从实践来看,我国高校后勤服务和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发展。
推行具有现代企业制度所规定的法人性质的企业 通过不断提高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程度,要把高校的后勤工作纳入到市场体系中,改变中国传统的属于事业型的高校后勤服务企业模式。对于后勤的社会化问题,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后勤完全推给社会。在此方面,美国高校大多根据自己的校情、教学和科研管理需求来决定后勤工作社会化的程度。因此,我国高校应该按经济规律办事,按照国情和校情推进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进程。
进一步发挥政府在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 例如推进高校后勤市场化改革,必然产生经济实体与学校本体的分离,学校便会失去一定的支配权力。而且后勤工作完全按照企业模式运行,必然会导致取消相应的福利服务,师生员工会产生不适应感。这种情况下,政府便有责任对改革的未来和定义进行宣传,针对师生员工开展广泛的思想动员工作。初期当改革遇到阻力的时候,政府也可以采用行政手段促进改革的进行。而后当高校后勤市场围墙打开后,高校后勤的经济利益将会受到市场的冲击。在这一过程中,为确保学校能够正常运转,政府在经营上应给予高校必要的支持。这种支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加学校的预算金额,二是为教育服务的企业提供减税等优惠政策。
规范建设中国高校后勤的用人机制 中国和美国高校后勤服务与管理的差距集中体现在后勤员工的素质上。美国后勤员工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通过市场化聘用机制进入后勤部门,如果不能胜任可以随时解雇;而中国有相当一批后勤员工是为了照顾教职员工家属而安排,并没有接受聘用考核,其能力和水平也良莠不齐。要改变这一现状,后勤部门新增的员工必须采取市场化的聘任与解聘机制。参考发达国家经验,后勤部门的领导不宜再实行行政任命,而是主要向社会招聘,建立科学合理的领导考核、任免机制和程序。
篇2
后勤服务管理中心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局党委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党政齐抓共管,领导班子凝心聚力,全体老师紧密配合,圆满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
一、努力改善办公条件
后勤服务管理中心之前没有固定的办公场地,借用河东中学的两间平房教室,可以说是除了三张桌子之外一无所有,办公用品、网络、电脑、打印机什么都没有,不能正常办公。去年年底,新的领导班子组建以来,积极争取各方的支援,教育局给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在此我也代表后勤服务管理中心全体工作人员表示非常的感谢。我们现在不仅有了自己独立的办公用房,还得到了仪器站的帮助,添置了办公桌椅、电脑,安装了网络,添置了打印机,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正常的开展工作。
二、以三项职能为主线,努力做好服务于中小学的后勤工作,目前我们单位的职能共有五项:
1、校服的管理。
2、作业本的管理。
3、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4、保险工作。
5、校园饮用水的管理。
后两项是今年年底才归到我单位,前三项是我们今年的重点工作。作业本做到开学初能够及时发放。校服也基本做到在开学初一个月之内及时发到每个孩子手中,确保安全质量。社会实践活动是我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开学初制定了各种应急预案,各种规章制度。在局党委的高度重视下,今年的社会实践基地在硬件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将基地过去的深井水设备改造成过滤水设备,以保证师生的饮用水安全。宿舍内床单进行了全部更新,男生宿舍配备了枕头。
食堂的操作间与餐饮间之间安装了防火隔离门,消除火灾隐患。在暑假期间,把基地北面宿舍彩光房顶改造成水泥一体房顶。在课程设置方面新增了植物标本制作等课程。
我们单位的老师大部分年老体弱,还有三名同志借调北梁,但是大家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做到了二十四小时轮流值班,加强管理,日夜监管,整个活动过程中高度负责认真记录,巡视无死角,确保了师生安全,保证了课程按时完成。
三、深入一线,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下半年我们利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领导班子全体成员深入到一线,找学校领导座谈、调研,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服务项目、校服、作业本、社会实践活动完成情况,到各个服务企业进行了安全大检查,虚心听取各种意见,进行梳理。在12中旬我们召开了学校后勤服务管理中心的2017年工作会议,会上三个服务单位的负责人就消防安全资质管理、订货供货方面、款式质量方面、售后服务、饮食方面、基地活动课程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回报,总结了2017年工作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及2018年工作思路。学校后勤服务管理中心两位副主任结合日常深入服务单位和到学校调研情况对2017年分管工作完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书记就加强廉政建设方面做了讲话,由我做了2018年的整体工作安排部署,局长对一年来学校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如何强化后勤的保障作用和未来的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四、努力做好遗留问题,杜绝上访
年内对我单位的遗留难缠问题多次到法院、人劳局、公证处、教育局纪检部门进行咨询,也多次给上访人员做思想工作。现在已经初步有解决方案,正在努力实施中。
以上是我单位2017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由于2017年是新班子组建的第一年,再加上我们之前工作底子薄,好多工作处于一个磨合、基础管理的状态,尽管大家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校服存在款式陈旧、尺码普遍偏大、作业本丢失、损坏不好购买、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简单、饭菜品种单一、住宿基础条件简陋等问题。2018年我们后勤服务管理中心将以一个崭新的面貌,积极的工作状态有思路、有步骤、有方法、有创新的做好整体工作:
1、工作计划真正落到实处,年初要分别让服务单位进行工作规划,认真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前进行质量大检查,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2、工作要有大幅度的创新。校服从款式方面增加美观程度。学校订购校服要通过厂家订货展示会进行。作业本要尽可能做成彩色封皮。社会实践活动要成立课程开发组,打造六大类课程:实践与生活体验课程、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国防军事教育课程、团队合作拓展课程、自然与艺术相结合、专题教育课程。
篇3
一、"送老,迎新"学生工作顺利交接
公寓中心在学生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始终以"用我们百倍的努力,换你十分的满意"为出发点,认真做好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针对2005届两校区毕业生数量多,任务重的特点,公寓中心成立毕业生领导小组,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协作。6月4日公寓中心全体员工利用休息时间义务为毕业生学生寝室清扫房间,为无暇顾及生活,忙于找工作,求发展的学生创造了清馨的环境,拉近学生与公寓之间的感情。6月18日公寓中心在全校各公寓张贴《2005届毕业生退宿须知》,使学生及时了解相关退宿事项,保证了退宿的顺利进行。6月21日至26日公寓中心在毕业生公寓开展"全天候服务"活动,及时解决毕业生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热情周到、细致入微的服务,保证了全校毕业生平安、顺利的离校,也保证了公寓内外设施设备无一丝一毫损坏,圆满完成送老生工作。
迎新工作不仅迎来八方学子,也迎来千千万万家长对孩子生活环境的期望。为了给学生和家长一个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公寓中心利用假期时间,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的做好迎新前期工作。假期期间组织维修人员对公寓内设备设施进行维修,组织服务人员对公寓内外进行寝室卫生清理;并对新生入住行李进行严格质量把关,逐一验质验量,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并将每位新生行李配于柜中;迎新前夕员工不辞辛苦的工作着,悬挂欢迎条幅,装饰大厅,营造欢乐氛围;针对今年新生数量大、时间短、任务重的特点,公寓中心成立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并对员工进行培训;迎新中,我们路口设标识,公寓外设导向员,公寓内设咨询台,专人接待报到学生及家长。
本次迎新公寓管理中心共接待各类住宿人员6450人,其中本科生5412人(松北:3626人,江南:1786人),专升本581人(松北:444人,江南:137人),研究生、博士生398人(松北:315人,江南:83人,含博士5人),成教院学生22人,教工37人(松北:22人,江南:15人)。公寓中心热情、周到的服务,饱满工作态度,出色的完成了迎新工作。
二、规范服务、提高质量
公寓中心认为现代企业是学习型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就是员工最大的福利。所以学生公寓在努力提高员工素质的同时,还积极主动地向兄弟院校学习。9月份派出部分管理员到工大学习,正是"工学师鉴",取其精华,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探索,我们制定一套符合师大公寓发展的工作规范准则,如《管理员工作流程》、《迎宾员工作流程》、《服务员工作流程》,保证服务工作划一管理,也充分保证服务质量。
为进一步全面落实服务规范化,我们组织员工进行"十字文明"用语和业务水平知识等方面培训,并于10月份对管理员进行岗位知识竞赛与现场模拟督导学生寝室的考核,此活动既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也加强管理人员规范用语,在工作中起到"传、帮、带"作用,公寓中心的全体员工都在积极的讲文明用语,实行"微笑服务"逐步完善规范用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工作也要不断的开拓创新与时具进。在各高校公寓社会化进程中,我们正不断完善发展自己。11月30日公寓中心两校区开展以班组为单位"规范公寓交接班例会"评比活动,突破公寓中心只讲服务,不讲文化的界限,井然有序的交接班例会队伍,言简意赅,井井有条的交接班例会内容,无不推动公寓中心规范化建设向前发展。
三、建章、建制的安全工作
安全工作长抓不懈,公寓的安全工作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工作中始终本着"安全就是效益,平安就是幸福"的安全管理理念逐一落实安全防范工作。
公寓中心从公寓内消防安全,学生安全直到员工劳动安全都建立完整的安全制度体系。
安全制度建立:公寓中心与下级部门签定安全管理责任状,下级部门与公寓中心所属各公寓管理人员签定责任状,公寓管理人员与公寓服务人员签定安全责任状,公寓管理人员与学生签定安全责任状,层层下设实行分区、分片、分组式管理,增强学生管理人员与学生的安全意识,保证学生人身、财产安全。
学生公寓制定《安全防火紧急疏散预案》、《抢救实施预案》、《人身伤亡紧急救护预案》,公寓内配制消防栓、灭火器,制定安全保卫制度,明确公寓内安全防火责任人,此外公寓每日进行日检和夜检工作,主要检查学生寝室安全事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2005年松北校区无一起学生公寓火灾现象发生。9月21日江南五公寓由于学生使用违禁电器引发火灾,虽及时扑灭,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公寓中心向总公司做深刻检查,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同时加强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加大防盗检查力度,发现并抓到一名偷盗衣物的学生。加强大学生晚归、晚出的检查力度,与学工处、江南综合办配合,实行"零报告制"。
四、文化建设
公寓是温馨的家,丰富公寓文化生活,美化公寓环境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当今高校公寓建设的一个亮点。良好的公寓文化不仅能团结广大员工,振奋工作热情,还是对学生进行"环境育人"的心灵课堂。
1、公寓中心针对女员工较多的特点,在"三八妇女节"期间,进行了"三八"劳动者拔河比赛活动,充分体现了公寓服务人员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
2、公寓中心于4月10-25日举行了公寓员工演讲大赛。这次大赛以争创公寓工作"四个一流"为主题,谈公寓工作的体会,反映公寓工作的精神。本次大赛共有代表不同岗位的20名员工参赛。通过演讲,员工们讲出了自己的心声,展示了自己的风采,以点带面,全面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调动了工作热情。公寓中心把优秀稿件汇编成册,发到员工手中作为教育材料。
3、为倡导学生参与公寓文化建设、丰富公寓人文气息、宣扬师大学子共同营造公寓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公寓中心于4月26日举办"学生公寓书画大赛"。此次活动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校同学的积极参与。共征集各类作品431幅,其中松北校区236幅、江南校区195幅。经过艺术学院专家的认真评审,共评出56幅获奖作品,现已悬挂于松北各公寓大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为了贯彻、落实学校、后勤服务总公司关于"迎评促建"工作要求,公寓管理中心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为了保证在校学生的安全,为了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公寓管理中心于11月1日-20日和12月1日-12月30日开展了"识别住宿学生"的第一步、第二步竞赛活动。共有122名员工通过本楼层的考核,其中有10人通过对班楼层考核。能够准确识别学生达15330人。现公寓管理中心正在进行识别住宿学生的第三步活动。
5、公寓中心在元旦期间进行以"年年新气象,欢乐大家庭"为主题的迎新年公寓大厅装饰设计大赛,为学生迎新创造一个快乐环境,增进员工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其中,松北九公寓获冠军奖,松北十公寓获亚军奖,江南二公寓获最佳创意奖,松北七公寓获最佳趣味奖。
五、节能降耗、创环境一流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节能维修,是我们公寓维修队伍发展的必然趋势。公寓中心在暑期对维修人员进行焊接技能及墙体刮白技能培训,做到每位维修人员掌握多种技能本领,能够进行公寓内尖端维修,做到公寓内小问题自己解决,大问题中心群力解决,技能的培训既实现快捷服务又节约成本。
公寓中心对公寓内设施维修,实行维修项目计票制管理。此项管理制度的实施不仅保证公寓内高效、快捷维修服务,也保证设施设备维修的质量,材料来去也一目了然,也变相激发维修人员创新,重复使用材料意识。在票据中维修人员的劳动强度,节能降耗以及衡量物品的持久耐用性等都清晰可见,同时也作为考核员工的一项标准。
清新整洁幽雅的环境,使人心情舒畅催人奋进。为同学们创造一流环境是我们服务工作的一个目标,我们在硬件设施配备过硬的前提下,保洁制度也一炉出台,在《服务员工作流程》中体现淋漓尽致,我们的员工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区域做不同的保洁工作,确保每一公共场所洁净无尘,窗明几净,真正创造"环境一流,服务一流"家一样的公寓,做到学生满意,家长放心。
六、盘点固定资产
为了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公寓管理中心成立了检查小组,对学校各公寓、库房内的各种固定资产进行了认真的盘点,建立统计薄,层层落实责任制,保证固定资产帐物相符。
七、锐意进取、创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推动下,高校公寓管理也努力要求"上层次,上档次",公寓中心适应发展而需要,于2005年11月20日在社会中吸收优秀人才5名,为员工队伍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也推动员工队伍综合素质水平提高。
随着公寓中心的发展壮大,外聘员工数量的增加,中心健全组织机构,实行跨校区管理。成立两校区人力资源管理部,建立员工档案存储;设立两校区库房物品管理,专人专项分工管理,既做到权责明确,又保证物品及时发放;实行洗衣房跨校区统一管理,既节约人力又降低成本;公寓设立24小时领班管理制,极大的保证了管理、安全的有效性、持续性。
在公寓民主管理建设中,使各院系、舍委会学生更多的参与公寓管理,在内务检查、学生纪律、公寓板报宣传等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
学生公寓管理中心松北校区被省高校"寓专会"授予黑龙江高校 "示范公寓区"称号, (黑龙江大学城在2003年12月授牌)。松北校区洗衣房被评为"黑龙江洗染协会理事会单位",成绩的取得与我们辛勤的劳动和规范化服务是分不开的。
总之,公寓中心将以后勤服务总公司为中心,明确工作目标,树立远大理想,以爱岗敬业道德规范要求和鞭策自己,脚踏实地为实现"四个一流"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阶段工作,为2006年"迎评促建"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后勤服务总公司公寓管理中心
篇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的变化,高校后勤服务也进行了相应的转型,逐步由计划体制下的“学校办后勤”走向市场化运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后勤服务模式也逐步形成。首先,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逐步推进。高校后勤工作具有一定的服务性、生产性特征,由国家率先推行的高校后勤管理制度的社会化改革,可以说与全球范围内公共服务市场化方向是一致的。在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普遍实行“小而全”和“高校办社会”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校办学、科研的精力。有鉴于此,自1999年起,我国全面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战略改革,以“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部门依法监督”为框架,全面开放高校后勤市场,取消学校自办后勤,实现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从总体推进路径上看,多数高校在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实事求是,逐步推进,讲求效益,量力而为的原则”,基本做法都是通过多种渠道将高校后勤服务从学校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组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后勤企业。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我国高校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管理工作日趋规范,服务保障更加到位有力,后勤各项经济实体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为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秩序提供了坚实的保证。其次,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模式初步形成。自全国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以来,多数高校大致形成三种改革模式:一是民营化发展模式,二是集团化发展模式,三是企业化发展模式[2]。与此相适应,高校后勤管理制度也进行了转型。其一,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从“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向“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管理体制转变。其二,财务核算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为适应会计核算中资金的投入、循环、退出这三阶段动态过程,高校财务核算制度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向企业会计核算转变。其三,高校后勤服务的基本属性从纯粹服务属性变成了商品和服务的双重属性,从而使高校后勤服务中的主客体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一方面,后勤服务供给涉及高校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具有公益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以市场化手段来供给后勤服务也不可避免地触及企业的利益体系。高校后勤服务的营利性与公益性关系的存在,使得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中的利益协调关系更多样化,需要更加精细的管理体制。一些高校为了调动现有人员的工作热情,在组织内部推行绩效考核制度,对服务质量进行了可量化的评价和改进。
二、基于财务绩效的高校后勤管理制度问题分析
所有的改革都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在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特别是后勤职工的传统观念即后勤福利思想根深蒂固,一旦让他们失去长期依赖“吃皇粮”的铁饭碗,必定会出现一定的抵触情绪。要通过减员分流来降低后勤人员费用的设想,在短期内难以实现[3]。加之配套制度建设总是滞后于现实需要,因而高校后勤管理制度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方面
第一,后勤服务企业化的模糊性问题。任何改革过程都是非零成本的,都需要打破既有的利益关系,重塑新的利益协调结构。从时间性角度来看,改革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也是如此,其中组织结构调整、主体关系理顺都需要一个过程。以企业化名义运营的后勤集团或服务公司基本上都是脱胎于高校这个母体,即使人、财、物方面的关系在规章上可以明确界定,人事网络、业务流程等方面仍不可避免地与高校保持着千丝万缕的从属关系。许多后勤集团只是在名义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真正的管理过程都没有实体化,“一个系统”的观念仍广泛存在。此外,后勤服务机构与高校母体的产权划分仍不十分清晰,这是导致改革目标难以实现的根本原因。第二,后勤管理主体监督乏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后果,实际意味着高校作为服务购买者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和契约机制对后勤服务生产者进行管制,从而取代传统的由高校直接生产和管理的模式。但是由于受体制关系不顺和整个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对后勤服务的监控约束不仅不能得到有效加强,反而随着后勤机构独立性的增强而不断减弱,集中表现为面临着体制退出风险与体制建构风险交织的局面。一方面,在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约束机制的条件下,高校为保证后勤服务质量,特别是餐饮服务安全,不敢轻易放弃传统行政监管这一有效的监督约束手段,原因就在于后勤服务涉及人员众多,社会影响面较广,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需要承担相当大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后勤服务的专业化特征要求必须有专业化的监督管理体制与之相适应。但现实是,现有体制中除了高校是直接责任人以外,其他主体的介入渠道都不是十分顺畅,高校必须独立承担监管职责,这无疑需要高校继续保留专门机构对该项事务进行专业化管理,而这事实上不利于服务职能从高校职能中剥离出来。
(二)财务管理方面
第一,高校后勤管理理念错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打破了高校后勤的传统管理体制,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在新的管理体制下,后勤服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都有很大提升,有效地保障了高校的正常运转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组织、程序等体制迟滞因素的制约,后勤服务的管理者把财务管理定位为事业会计核算。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后勤集团的财务管理只重视现金管理,没有成本管理意识,更没有绩效管理的理念。后勤机构中其他部门人员对财务人员产生防范心理,使其失去对经营活动的反映、监督职能,从而影响了后勤财务管理实际运行的质量和效果[4]。总之,财务管理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后勤管理具有战略意义,它能够促进后勤管理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当前高校在后勤管理中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忽视了财务管理在现代管理中的价值,使得财务管理无法发挥监督和控制后勤集团管理活动的功能,进而降低了后勤管理的绩效。第二,后勤财务管理的目标尚不明确。高校后勤社会化本身要求高校后勤引入一定的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高校后勤服务总是处于营利性和公益性的悖论关系之间。一方面,没有以营利性为目的的市场参与,高校就难以从繁重的服务生产中解放出来,无法为充实高校后勤服务资源找寻更多的途径,事实也就不利于保证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供给。另一方面,高校后勤服务必须保证一定的均等化,使绝大多数师生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否则就会影响高校群体的社会稳定。高校后勤服务中一些服务内容是不能以营利为驱动来供给的,甚至需要服务机构亏本来提供。对待这些亏本的事项,后勤服务机构要么通过其他拓展服务来弥补,或者通过政府补贴等公共财政支出来给付,这都要求财务管理制度在目标维度上有合理的定位。但是,当前高校后勤服务没有较好地对后勤服务的目标进行定位。第三,后勤产权归属模糊。产权问题是制约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单位办社会、学校办后勤的传统体制使高校后勤服务的相关资产几乎全部归属于学校。在后勤机构脱离高校母体的过程中,关于产权归属的划分问题始终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的大问题,一时难以有效解决。后勤机构人、财、物的脱离如果根据市场原则进行股权转让,就会面临市场竞价主体不足的现象,如果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划分,则难以平衡心理和实际收益上的巨大落差。总之,如果后勤集团的产权归属不明确,后勤集团的企业化运作就会受到限制,后勤集团就是一种不完全意义上的企业。这种属性会导致后勤集团财务管理的核算机制不完善,后勤集团的利益相关者模糊,最终影响后勤管理中财务绩效的提升问题。
(三)人事管理层面
第一,队伍建设专业化程度不高。“在后勤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中,管理队伍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整个管理水平和后勤服务功能的发挥,对整个后勤管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也就是说,要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的现代化首先就要实现管理的专业化。专业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后勤服务相关工作人员的专职化。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和实际操作人员,不利于提高后勤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二是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对于高校的后勤服务和管理而言,它们既需要懂战略、会协调的高级管理人才,也需要能服务、专心一线的操作人员。这种人员结构上的复杂性就决定了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在管理手段上要成体系、高效率,在管理理念上要有科学规划思想,在工作程序上要有经验支撑,在实际操作上能够达到人员效率的最大化。而从目前来看,多数高校后勤服务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和团队都无法达到科学管理的要求。第二,高校后勤服务质量标准化体系不完善。标准化是以科学的方法为依据的,是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标准化既能够保障后勤服务的质量水平,也能够为后勤管理的监督和控制提供依据。这种后勤服务质量标准体系,要明确服务质量标准、资源配置标准,使高校后勤监管有据可依。高校后勤服务不同于社会上的服务,它有着特殊的服务对象和社会使命。这种象牙塔式的特征意味着高校后勤服务要建立独特的质量标准化体系。高校后勤服务要以和谐为导向,以师生满意为标准,以保障有力为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统一的高校后勤标准和评价体系。由于缺乏评估标准,在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现象,如监管不到位、食品不安全,这不仅引发了师生的不满意,往往也会危及高校的稳定。在建立一支专业化队伍的基础上,统一后勤服务质量标准,营造和谐的高校后勤服务,成为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
三、以提高财务绩效为导向,优化高校后勤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整体推进,高校后勤管理制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基于财务绩效的视角,改革实践中要突出以财务绩效衡量后勤服务水平、用财务绩效指导管理措施的创新、把财务绩效作为调动人员服务意识的基本手段。
(一)妥善处理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基本关系
高校后勤服务既有产业化的一面,也同时存在公益性的一面。因此,高校后勤管理总是处于多种冲突的价值体系之中。要继续推进高校后勤管理制度改革,确保后勤服务社会化战略的有效推进,首先要从观念上改进,着力调整好下述几个方面的关系。第一,处理好后勤人员与学校的关系。长期以来,学校后勤职工的人事关系都是直接隶属于学校,如果后勤按照企业模式运行,学校不再承担后勤职工的工资、奖金,打破铁饭碗,让职工通过工作服务来取得工资,这对后勤职工来说,他们的顾虑较大。因此,在现行的后勤管理体制下,后勤服务人员与学校的关系没有理顺,后勤机构缺乏用人自,尤其是后勤管理人员一般由学校任免,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的用人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后勤服务的竞争力。其结果是后勤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意识淡薄[6]。因此,尽管后勤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改革有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在用人机制层面改革的滞后,高校后勤服务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限制了其经营的活力。从后勤服务实体自身来看,要正确处理后勤人员与学校的关系,就应该积极推动高校后勤向法人主体转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对于高校而言,它们也可以通过后勤服务的市场化改革,降低高校运行的社会成本,使其把更多的精力专注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第二,处理好后勤服务价格机制的营利性与公益性的关系。鉴于目前除了后勤服务外包的高校外,大部分高校后勤实行的是双轨制的管理模式,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产权制度改革,没有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目前学校与后勤实体之间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契约关系,而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不平等关系。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没有真正改变高校自身办后勤、管后勤的局面。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后勤服务的价格收费方面。如果后勤服务实现企业化运营,后勤机构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后勤服务就可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自由定价。但是,高校后勤服务的对象是高校教师和高校学生,这种特定的服务关系又不同于市场上的服务关系,而是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特征。因此,政府物价部门对于高校后勤服务收费有着严格的规定和限制。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之后如何确定服务的收费价格,关系到学校与后勤双方的利益,关系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否成功[7]。因此,如何处理后勤服务价格机制的营利性和公益性的悖论,在后勤服务保障高校正常运转的基础上,推动高校后勤服务的市场化定价,成为高校后勤服务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第三,处理好成本核算中的市场化与行政化的关系。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后勤服务企业推进全成本核算,逐步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按照“事企相对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应该让高校后勤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但由于后勤服务改革不彻底,后勤企业往往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际上也就不享有独立的财产权,不能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更难以实现自我发展。产权不明,造成事权不分,企业无法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参与市场竞争,难以发挥企业的特点和遵照企业内在的发展规律运营,更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负盈亏[8]。后勤企业要逐步成为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这种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作为高校内部系统的组成部分,除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外,还要服务于高校的战略目标。高校后勤服务要处理好市场化与行政化之间的关系,这固然意味着高校不能利用权力干预后勤服务过程,但也意味着后勤也不能完全脱离学校的管理与监督。
(二)建立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运行机制
第一,全面推行用人机制改革。推进后勤服务中的全员劳动合同制,打破干部与工人的界限,所有人员公开招聘,双向选择,择优上岗;强化后勤培训,着力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不断改善员工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绩效考核,定期进行绩效评估,推进分配制度的改革,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第二,全面推行全成本核算。新时期高校后勤服务改革的方向是成为企业化管理、按照市场化运作的经济实体。在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实践中,后勤拥有的国有资产划分为服务型、经营服务型和经营型资产三大类,不同类型资产在运行过程的成本表现和收费依据不一,这给全成本核算带来一定的难度。为此,要为三类资产的运行提供指导性意见和补贴依据,分类进行成本核算。第三,加强内部管理,致力于打造现代后勤。打造现代后勤,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现代后勤,就是要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运行管理制度。围绕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要不断完善协调顺畅的工作运转制度,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制度,三是要全面建立绩效考评制度。
(三)完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制度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后勤服务;精细化
当前高职院校师生对后勤服务品质要求不断提升,他们往往将学校后勤服务与社会上提供的服务来进行比较,从而评判学校后勤服务质量的好坏。近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企业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后勤管理因受公益性属性与社会性属性矛盾冲突的影响,其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却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升,从而使得学校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满意度没有明显的提高。在高职后勤服务中引入精细化理念和方法,体现了后勤组织和员工对提高后勤服务质量的迫切愿望和追求。
一、高职后勤服务工作精细化的内涵
(一)高职后勤服务
高职后勤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的工作,是指政府(行业组织)、学校和后勤部门,为保障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的正常、有序开展,而提供的物质、设备、技术、安全、服务等保障。当前后勤服务主要包括卫生保洁、环境绿化、安全保卫、楼宇管理、车辆服务、餐饮服务、水电维修服务、办公及生活用品配送服务等内容。
(二)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有效降低组织成本,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效益的科学管理方法,它通过系统运用程序化、标准化、细化、量化、质量控制等管理手段,实现组织预期的管理目标。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组织管理方法,近些年来被广泛地应用于高校后勤管理领域,它顺应高校发展的需要,满足师生对后勤服务品质的需求,能有效促进高校后勤有序、健康、和谐的发展。
(三)高职后勤服务工作精细化
高职后勤服务工作精细化,目的是为师生提供优良、高效的服务:如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场所,卫生、可口的食堂餐饮等等。在服务过程中,做到服务态度端正、服务速度高效,服务质量优质;强调服务细节,重视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细化,注重服务创新;注重服务质量的反馈以及总结提高。
高职院校后勤服务实行精细化管理:一是顺应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需要。后勤在楼群管理、食品卫生、安全保卫、环境美化等方面为学校发展提供安全、稳定、舒适的校园环境,使师生安心学习、工作、生活,免除后顾之忧。二是为满足师生对后勤服务品质及个性化管理的需求。在高职后勤管理中,不难发现广大师生对后勤服务细节化、个性化以及创新性的企盼与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三是促进高职后勤自身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它可以培养后勤员工精益求精的思想,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工作习惯。
二、高职后勤服务现状
高职院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其规模已占到全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因高职院校起步晚、基础薄,资金投入不足,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展缓慢,后勤服务存在粗放、松散现象。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服务意识不强
后勤员工因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后勤服务的行政管理思想依然存在,部分员工没有太强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没有摆正,服务方法不到位,服务技巧生硬。反映在服务理念上,认为后勤管理就是学校对后勤管理部门的领导,后勤部门根据学校领导的指示、要求来对教学、师生服务等进行行政管理,从而使得后勤服务远离为学校教学、科研及师生员工服务的根本宗旨。反映在日常工作中后勤服务没有真正以满足师生的需要,寻求师生的满意为立足点,更多的是疲于完成学校及后勤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及应对突发事项,满足于“差不多”的心理。
(二)服务队伍不稳定
随着近些年社会经济的发展、物价消费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后勤员工的生活成本及对工资待遇的期望值日益提高,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后勤企业没有制定稳定的工资增长机制,往往因国家最低工资增加在倒逼的情况下调整工资;后勤员工加入党团、工会组织,或在实物、节日费等福利待遇发放方面也是区别对待,“三六九等”的等级划分使得后勤员工心凉心寒。另一方面后勤服务行业准入门槛低、员工素质不高,岗位技术含量有限,从而使得后勤组织招人、留人困难,技术人才紧缺,员工老龄化严重,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员工对学校和后勤的忠诚度、责任心不强等问题。
(三)服务标准不明确
在后勤服务中对于服务职能以及具体的服务内容、服务细节、服务程序和服务标准把握不明确。一是没有明确各项服务工作的具体流程,师生在寻求后勤服务和帮助时,不知道找哪个部门、具体找谁,往往是一件小事就一个电话直接找到后勤领导或是没有目的地挨个办公室四处瞎找。明确了办事的部门又不知道规范的办事流程,常常是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还多跑腿。二是没有明确的服务标准,在服务标准的设定上常常使用较多的定性指标,如后勤服务需做到校园环境整洁、舒适,楼群管理安全、有序,食堂餐饮卫生、美味等等,没有具体细化的实施要求和标准,一方面使得学校无法对后勤服务进行有效考核,师生无法对后勤服务进行客观评价,另一方面也使得后勤员工在服务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指导标准和参照要求。
(四)服务评价机制不健全
在高职后勤服务工作中,一般以岗位工作职责明确服务的工作内容,特殊情况下待工作任务下达后,便当目标任务已经完成,或是只关注最终的结果,不重视中间环节的指导和控制,即对后勤服务的全过程未实施跟踪和检查,对于最终的结果,也没有进行及时的考核、反馈以及总结提高,常常给人以“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同时对服务成效的测评以定性标准为主,在描述目标期望时运用大量的模糊语言,如“加强”、“提高”、“显著”、“力争”等。缺少定量的细化的指标内容,如后勤满意度指标、节能降耗指标,产值指标、利润指标等等。
三、高职后勤服务引入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高校后勤十多年的社会化改革,使得后勤组织在高校中的角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高校后勤的行政管理作用日益弱化并逐渐向服务职能、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不断努力。
(一)转变后勤服务理念
(1)树立服务至上理念。高职后勤管理从本质上来讲属于服务工作,其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做好为师生的服务工作,即为师生提供满意的后勤服务,保障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要做好后勤服务工作,获得师生的满意和好评,首先必须树立“服务为重”的理念。“服务为重”要求后勤管理和服务者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办事情,也即站在师生员工的角度,站在后勤经营管理的角度,主动、积极地去关心师生的学习、生活需要,努力去发现问题,解决和落实相关措施;要求后勤服务人员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服务水平。要把后勤的精细化服务做得更细、更精、更深入,强化现代服务意识。(2)改变不为即无错的观念。后勤服务要从满足于“差不多”、“过得去”、“不犯错”、“做一天算一天”等思想观念,逐步转变为“求精”“求细”,并稳步促进后勤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上来,在工作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时刻牢记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明确后勤服务工作无小事,强调后勤服务育人的重要作用。通过后勤服务思想的逐步转变,解决后勤服务中出现的问题,提升后勤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加强后勤服务队伍建设
(1)以人为本,关注员工发展。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后勤员工既有生理、安全、社交的需要,也有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勤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员工政治待遇和工资报酬方面尽量做到公平、一视同仁。二是真心、真诚地给予员工家的温暖和家人的关心和爱护,关心帮助员工,为员工创造愉快的工作生活环境。三是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对自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了解自已在后勤组织中能收获什么,需要付出什么,自已努力的方向在哪里。四是对于员工的工作成绩进行及时的奖励和评价,并进行不断地强化,树立典型和榜样。(2)制定稳步增长的工资分配方案。执行“按劳分配、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根据岗位责任轻重、工作量、技术含量等因素设定岗位工资,岗位工资适当向技术岗位倾斜,适时根据国家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作同比例调整。根据员工的学历、职称、工龄设定基本工资。将员工的基础工资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结合起来,培养员工的组织凝聚力、归属感,稳定员工队伍。根据后勤服务工作开展的需要,除固定工资体系外,特殊岗位实行承包制、提成制、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等灵活分配制。(3)加强员工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升员工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主要采取业余自学的形式,注重培训的实效。一是明确培训的类型,如岗位培训、业务培训等。岗位培训主要包括工作纪律、岗位职责、企业文化等常规培训,业务培训是针对后勤管理及服务需要进行的专业技术学习,岗位胜任能力培训等。二是明确对培训成果的激励。对于业务培训等专项培训,由后勤组织承担一定比例的费用,在员工获得一技之长的同时,将培训成果作为工资提升及职务晋升的优先条件。
(三)完善后勤服务的工作流程和标准
(1)精细化的服务流程,主要从明确后勤管理的服务内容、服务职能、职责权限着手。按照权职统一,分级负责以及逐级管理的原则,做到职责统一、分工明确,上下级之间不越级,不越位。明确各项常规工作的服务流程,包括办事部门、负责人、经办人、联系电话、办理手续等,使师生对于所办事项的要求一目了然,达到快捷、高效、方便的目标。同时也让服务人员明确服务的对象、服务要求、服务时效、服务报酬等信息。在具体服务项目中,指导和培训员工某项具体工作的服务流程。(2)精细化的服务标准,要求以可以量化的、数据化的标准为主,尽量少用定性的标准。将服务标准细化到每月、每周、每日甚至到每个时间点,明确每项固定工作的时间频率、数量以及要达到的产值、利润、满意率等标准。后勤服务工作严谨、标准明确,一方面可以使学校师生加深对后勤服务的了解、增加沟通,改变师生对后勤服务要求无限性的要注,征得服务对象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对服务者来讲能起到良好的激励和制约作用,使对自已的工作要求更加明确,也会形成后勤服务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建立服务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1)建立学校、后勤企业和员工个人三位一体的服务质量考核体系。社会化改革后的后勤从学校行政管理体系中分离出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后勤实体与学校之间通过契约形式签订《后勤服务协议》,根据服务职能、服务内容以及服务标准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并最终明确服务收费。学校有选择后勤服务企业的权利,学校后勤服务也可以引进校外的社会企业参与服务。后勤服务企业的竞争,在服务优势、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上得到更加明显的体现。学校对后勤服务企业制订服务质量考核要求和标准,根据服务要求和标准的完成程度支付相应的服务费,同时后勤企业也对内部服务部门和员工制订相应的更加细化的服务考核标准,从而形成由学校对后勤实体,由后勤实体对内部服务部门及员工进行逐级考核的体系。员工服务表现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对后勤服务考核的优劣。(2)对后勤服务质量考核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在后勤管理中需要对后勤服务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进行反馈评价,落实奖惩的相关措施,并征求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在事实描述的基础上对事物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高职后勤的服务工作迫切需要公正、合理、及时的评价,这是对广大员工最有效的激励和认可。作为学校,根据后勤服务质量的优劣,在服务费基数基础上可设置上下5-10个点作为服务成效好坏的奖惩,后勤实体将奖罚的费用直接与员工服务表现情况挂钩,对于圆满完成服务目标的部门及员工给予奖励,对于没有完成或是没有较好地完成的则给予一定的警戒和处罚。无论是奖励还是处罚都要坚持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目标,切忌搞平均主义或凭领导意志决定一切。
高职后勤服务工作精细化,体现了高职后勤组织和员工的完美追求,是严谨、认真、精益求精思想的表现。精细化管理的引入和实现,必将改变高职后勤服务的粗放化管理现状,为后勤管理进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篇6
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化趋势不断加强,学界对于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团队人事管理的研究也向纵深发展。教育经济学以及管理理论的不断优化发展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后勤管理团队的人事管理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撑。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团队人事管理最优目标是实现后勤集团与教学活动在经济上、社会上、教学上的多层次效益的结合。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团队人事管理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研究成果,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其社会化改革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以下简要分析民办高校的后勤团队人事管理现状。
1、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团队的人事结构现状
要加强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团队人事管理首先要对后勤团队的组成人员及其组成人员的特点有清楚的认识。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团队的人事结构主要包括人员构成、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技术结构四个方面。民办高校后勤服务人员构成复杂,学历结构成分复杂,年龄相对差距大,趋于年轻化。认识和了解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团队的人事结构有利于把握其不同层次的职业需求、心理需求,制定目标性明确的绩效管理激励机制。
2、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团队管理人员的人事结构
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团队管理人员是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团队管理的核心,一个团队的管理人员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团队是否可以达到多方利益的最大化。民办高校作为独立于国办高校的一种特殊的办学形式,其资金来源、办学条件、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受市场化以及投资集团的影响很大。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团队管理人员人事结构从其运行模式来看,基本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规模较小的民办高校,其后勤服务团队采取行政部门直接管辖的方式,其资金支持来源于学校的专门性拨款,管理人员构成比较单一,主要是学院传统的管理人员。另一类民办高校采用的是将后勤集团完全剥离出学校的行政管理部门,作为盈利性后勤集团公司独立运行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的管理人员是分为监督管理人员以及后勤企业管理人员。第三类是基于这两者中间,学校保留极少的后勤机构,将其作为企业与社会进行竞争,这种运行模式的管理人员带有明显的社会性、复杂性。
二、民办高校后勤团队人事管理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校后勤团队人事管理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显现出了一些问题。人事管理观念决定着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团队管理制度的最终取向,制约着管理体系的框架结构。人事管理过程中竞争与激励机制的成熟与完善程度代表着一个团队的活力与竞争力。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团队在构建管理体系时,在人事管理观念以及人事管理的竞争激励机制运用上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人事管理观念陈旧
民办高校后勤服务集团社会化改革不断增强,但人事管理理念仍然落后于其实体的改革步伐。人事管理人员无法从传统的行政管理角色中剥离,将自身真正地投入到社会化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当中。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无法将人的管理作为一种资本来运行。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最为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力资本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可以通过一定的投入得到一定的产出。将后勤服务人员作为一项人力资本来运行,是后勤服务团体人事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人事管理缺乏必要的竞争激励机制
工资制度是最能体现激励作用的方式之一。后勤服务团队人事管理往往采用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缺乏应有的竞争性和激励性。民办高校建立一个低成本、高效的后勤服务团队是要建立在充分竞争基础上的。缺乏竞争性的后勤服务团队工作活力差、经济效益低、消极怠工情况严重。
三、优化民办高校后勤团队人事管理的途径
优化民办高校的后勤团队人事管理,要基于市场化的导向,以民办高校实际的办学条件为基础,建立一个高效率化、低成本化的后勤服务团队。
1、树立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管理理念
坚持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就是要在实际的管理活动过程中突出人力资本的引导性作用。民办高校的后勤服务团队人事管理要将人作为一项人力资本来进行运营,注重人员的培训,增强其作为资本创造更多经济价值、教育价值、社会价值的能力。民办高校的后勤团队人事管理以人为本理念的本质就是将人与经济效益最大程度上实现结合,将经济价值与教育价值作为人事管理的内生性追求目标。
2、建立成本运营管理机制
民办高校发展的最大制约性因素就是资金问题。民办高校相对于公办高校来说,办学资金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其后勤服务团队资金来源问题尤为明显。因此,建立高效的后勤服务团队人事管理制度,首先要对人事管理的运营成本有一个透明的运行机制。人事管理需要很高的成本,但是,民办高校的后勤人事管理是建立在一个运营成本有限的环境中。因此,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团队的人事管理就是要在有限成本控制范围内,实现人事管理效果最大化。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后勤服务;监督体系;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G4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290-02
后勤部门是高校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后勤服务质量的高低对学校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学校后勤管理服务水平、强化服务质量,论文构建了系统的后勤管理服务质量监督体系,以实现后勤的人本化服务,同时为学院构建和谐校园,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保障。
一、四川教育学院后勤服务质量监督体系探索的必要性
(一)学校后勤服务为学院转制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
四川教育学院转制是我校发展的历史性选择,意义重大。本学年是学院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年。这对每个部门,每位职工都是一种激励、一种约束。更给学校后勤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规范、更科学的目标。学校后勤服务部门都要紧紧围绕学院的转制工作,努力规范后勤服务秩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学院的转制成功作出应有的贡献。高校后勤的根本任务是八个字――保障、服务、育人、发展。保障,就是为学校实现办学目标提供坚实的后勤支持;育人,就是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发展,就是通过科学的管理,不断壮大和发展自己,进一步增强自身的能力。学校后勤服务部门将紧紧围绕这个根本任务,为学院转制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有效监管方式能充分促进学校后勤的良性发展
高等学校的后勤在实现社会化过程中及社会化之后,学校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其职能,建立有效的后勤监控体制,使社会化的后勤始终坚持为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服务的方向;使其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并遵循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对社会化后勤实施有效的监控,使之有利于提高学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减轻学校的负担,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保证学校的发展和稳定。这样才能全面营造文明向上、环境舒适、服务到位、经营有序的校园后勤服务氛围,体现出高等学校后勤为高等学校教育服务的新特点和专业性。
(三)师生、学校和社会对后勤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后勤工作在保持学校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构建和谐后勤管理、服务,从而使学校稳定的形势不断向好的方面发展。目前当代师生思想活跃、敏感性强,对学校和后勤管理工作要求更高。同时学校后勤服务有的实行社会化运作,各主体追求目标不同,不可避免地带来价值取向和管理理念的碰撞。如果管理服务单位不能摆正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的关系,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就会影响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从而影响学校的和谐稳定。我们要科学处理好后勤工作中的矛盾和关系,作到以学校发展大局为主。
二、省内外高校的后勤管理与运行模式
(一)四川大学后勤服务的“集团化管理”
四川大学后勤管理处建立学校与后勤集团的甲乙方关系,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行使后勤管理的甲方职能。四川大学后勤下设“三室三部”管理机构(集团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工会办公室、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监督部)、12个专业化中心(公司)及4个代管单位(校医院、幼儿园)。服务范围主要包括:学生餐饮服务、学生宿舍管理服务、校园物业管理、公用教室服务、学生浴室开水、水电气管理服务、教育超市、宾馆酒店服务、医疗卫生保健、建筑安装维修、幼儿教育等。集团模拟企业运作,全面实行目标管理和目标量化考核。集团开通了24小时服务投诉热线,建立了后勤接待制度,BBS后勤信箱、设立了后勤集团网站等,加强与师生的沟通。
(二)西南财经大学后勤服务的“总经理负责制”
西南财经大学后勤服务总公司是在原总务处基础上设立的企业化管理单位,实行学校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采用现代企业管理的制度进行规范。公司实行定岗定编的全员聘用劳动合同制、“按劳分配、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和“集中结算、责任中心、分户核算”的财务制度,建立起了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管理模式。总公司下设行政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企划部等4个管理部门和饮食服务中心、学生公寓管理中心、物业管理中心、修缮服务中心、接待中心、校园管理中心、校医院、幼儿园和交通服务部等9个经营实体。实现制度化管理,细化每项制度管理,落实到人,将各个岗位的职责进行了描述。如对在首问责任制对在岗人员的语言进行规范,常采用“我们立即想办法解决”、“我们马上联系相关部门”等用语;不得采用“你找××(部门)”,“你打电话××(号码)”等语言细节都进行了规范,将组织目标与个人的行为紧密联系起来。改制后的后勤服务总公司,不断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机制运转灵活有效,充分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广东商学院后勤服务的“半企业化模式”
2010年1月学校撤销后勤服务集团,成立了后勤服务与管理处(简称“后勤处”)。后勤处下设2个科室、4个中心,分别是综合科、事务科;公寓中心、交通中心、维修中心、饮食服务中心。后勤处及其科室按学校机关行政处室运作方式;如公寓中心、交通中心、维修中心由学校按人员和项目核拨经费实行半企业化模式运作;饮食服务中心则按企业化模式运作,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三、构建四川教育学院后勤服务质量的监督体系
近年来,四川教育学院后勤服务坚持把有力保障作为后勤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把服务创新作为后勤发展的强大动力,学院后勤服务质量在保障能力、管理水平、自身发展、激励机制、队伍素质以及师生认可度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探索后勤服务质量规律,借鉴省内外学院后勤服务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院目前的发展阶段、特点和水平,论文建立如下的服务质量监督体系,进一步优化提升学院的后勤服务管理质量:
(一)学院后勤服务质量目标体系
监控目标是指监控主体通过实施监控,希望服务质量达到的目标。集团制定有总的质量方针,各中心对总方针进行分解,制定切合各自实际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通过对目标体系的探讨,找到监控点,保证后勤服务的质量,以实现优质服务。
后勤服务的目标:目标的系统定位是以学校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服务为服务对象,以“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为服务宗旨,以“优质服务求生存,改革创新求发展”为服务理念。
后勤服务的过程系统:要进一步加强校内餐饮服务、宿舍管理、水电供应、校园环境等各环节的制度化管理,规范各项工作程序,逐步建立学生食堂主副食品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制度,逐步完善有关工作记录、检查、反馈、改进的配套制度,以提高服务工作和质量的可控度。
建立后勤服务质量系统:建立符合学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主要的监控点为质检、工商、卫生、环保部门的合格率,师生满意度、合同的履约程度,后勤保障服务的时效性等。
(二)学院后勤服务质量组织体系
后勤的监控机构应该有四类:第一类是学校后勤的管理部门,如后勤处。第二类是服务单位内部质量监管机构,即由本部门的基层工作人员、各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共同参加组成的检查系统。第三类是以教职工为主体的监控机构,该机构的人员有工会、教(职)代会以及教职工代表组成。第四类机构是由学校的学生工作部门、学生会、共青团参加组成的机构。其中第三、四类机构为议事、建议、反馈和监督部门,是非常设机构,其日常工作由学校的后勤管理部门协调。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实施对后勤的宏观监控。后勤管理委员会可下设部分涉及面广的专业监督小组,如学生膳食供应、学生宿舍管理,职工安居工程等,由这些小组对监控对象实施专业的监控。
(三)学院后勤服务质量方法体系
建立后勤服务质量监督方法体系,通过过程管理原理,根据监控指标,找出影响质量的因素,改善后勤服务工作。
方法的目的是获取顾客信息,建立服务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提升服务质量。在后勤服务过程中,随时都会有师生员工投诉。掌握这些信息能为我们实施检查提供依据,因此应开展多种渠道获取师生员工对后勤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系统。检查的层次有三层:接受外部机构检查;后勤实体对所辖中心、科室进行检查;各部门自检自查。可采用的具体方法如首问责任制,该制度规定群众来访时,机关在岗被询问的工作人员即为首问责任人;限时办结制度,限时办结制度是指机关职能部门对校内各基层单位、师生员工及外来办事人员提出办理的事项,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限期办结的具体要求;神秘顾客调查法,神秘顾客调查法是一种检查现场服务质量的调查方式,可以分两个环节:调查实施过程及结果处理过程。要确保调查实现预期效果,调查的实施过程非常重要。
(四)学院后勤服务质量制度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套科学、规范、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工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效率和服务质量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增强的重要保证。目前,学院后勤已经形成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基础管理制度和各科室、中心的制度。进一步完善既有的《后勤服务监督办法》、《四川教育学院后勤管理处后勤服务总公司工作人员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同时需要与时俱进补充一些新的管理制度与规定。学校后勤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全校的师生,可以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将服务管理的规章制度进行分类完善。学校后勤工作的主要功能是为学校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服务。可从全校师生的吃、住、行、学(工)、其他等各个环节进行突破,完善建立如下的制度体系:
制度的关键在于执行和落实责任。通过与职工个人与各服务中心、科室签订的《工作目标责任书》、《安全稳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等相应的文件,实行目标管理,将具体的工作职责、服务标准等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在分工精细化、服务质量精细化的基础上,加强对各部门全年工作任务的部署、检查、考核、落实。形成层层有任务,人人有责任的良好格局。
参考文献:
[1]王燕,梁珊.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质量监控机制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8,(8).
篇8
关键词:增强;后勤;服务意识;提升;管理水平
随着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科研事业单位的后勤管理难以有效满足科研事业的快速发展。增强后勤服务意识,提升后勤管理水平,对保障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维持职工的正常生活需求,建立和谐的科学研究很有必要。科研单位后勤管理改革,必须按照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提高面向市场能力,逐步向社会化、企业化过渡的既定目标,不断探索运转协调、保障有力、服务到位的后勤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和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后勤服务质量,对此,本文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
一、理清科研行政后勤存在的问题,建立后勤保障机制
我国科研行政后勤目前存在着的问题,严重制约着科研单位的正常科研,主要表现在:
(1)后勤制度建设严重不足,各自为政。目前行政后勤保障缺乏系统的指导政策和相关制度。缺乏系统、持续的后勤发展规划、规范和业务指导。在解决职工住宅、子女教育、配偶工作、医疗、养老等问题上,尚未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
(2)后勤管理、支撑、服务职能不清,工作缺位。后勤管理、支撑、服务,职能不分地打包“社会化”,造成科研单位后勤保障缺失。科研单位缺少基于后勤管理、支撑与服务的合作交流,缺少职能部门协调和行业指导,遇到矛盾难于协调。
(3)后勤支撑和保障能力弱,小而全,效率低。几乎每个单位都有后勤,但规模质量均属“小儿科”,后勤保障资源分散,难以适应经济市场对现代服务业企业规模化的需要。
(4)后勤人员老化,专业结构不合理,缺乏战斗力。后勤系统普遍存在人员学历低、知识结构不合理、老龄化严重等问题,现有人员多由科研等岗位转岗分流而来,后勤队伍基本是“散兵游勇”。
我们必须深化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行政后勤保障机制,对后勤服务进行合理的定位,以现代企业化管理为目标,探索建立企业化、社会化的后勤服务中心的形式和途径,使后勤重点为科研服务的观念更加明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化、社会化后勤服务。
二、加强科研单位后勤队伍建设,提升整体素质
后勤服务是科研单位总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后勤管理干部职工队伍,是做好科研单位后勤服务工作的基本保证。科研单位后勤队伍的建设,以建立一支懂经营、会管理、服务意识强的后勤队伍为目标,通过加强用人制度的改革,采取“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方式,层层选拔,努力建立一支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具备一定业务素质、热衷于后勤服务事业的干部、职工队伍。建立以聘用制为核心的用人制度,贯穿“以人为本,量才施用”的用人原则,根据岗位的需要选拔人才,按岗定酬。开辟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渠道,通过培训、培养、引进等多种形式,努力建设一支懂经营、会管理、技术过硬、作风优良、吃苦耐劳、业务熟练的干部职工队伍。
三、树立牢固的后勤服务理念,为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要深化后勤改革,整合后勤资源,调整机构职能,创新运行机制,提高保障效能。全力做好科研单位的日常后勤保障工作。坚持“二个第一”的后勤服务理念,即“始终把科研人员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后勤服务质量的第一标准,始终把保障科研正常运转作为后勤员工的第一责任”。狠抓后勤的安全生产。确保科研单位的稳定和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为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优质服务、优良作风、优美环境”是后勤工作的永恒主题,服务工作的好坏是后勤工作的生命线,要提高后勤职工服务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坚持“开拓进取、人、友好协作、和谐共处”的宗旨,使服务要讲质量、讲成本、讲效益的思想更明确。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现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主动了解基层的服务需求,开展承诺服务,限时完成服务任务,对每一项服务内容要进行事后跟踪调查,了解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对推诿、拖延、拒绝等使服务对象不满意的现象进行严肃处理。要提高服务意识,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及时、高效的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开展“热心、细心、耐心、贴心、诚心”的“五心”服务活动,和服务对象之间增进感情上的沟通和交流,促进服务工作的更加完善。开展“优质服务先进集体和个人”、“优质服务项目”、“优质服务示范岗”等评比和竞赛活动,逐步塑造并形成后勤服务的良好形象,达到并形成“主动、及时、热情、周到”的服务要求。
四、完善制度,提高后勤工作质量与效率
对科研事业单位行政后勤管理方式落后、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现象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依法治理,有章可循,完善制度,按章办事,既是现代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保障单位各项工作正常、有效运转的现实需求。同时提高后勤工作的办事效率,加强各岗位和工种之间的互动和协作,提高整体协调工作能力,健全员工业绩考核量化指标,以年终评选优秀职工和优秀外来工、设立岗位奖、建议奖、特殊贡献奖、节约奖等多种形式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后勤服务工作要紧紧围绕科研的中心工作,强化为科研服务的思想,按照“完善内部管理、提高保障能力、加快后勤发展”的思路,从务实的角度,在改善科研条件、减轻科研人员压力、提供优质的工作和生活服务方面开展工作,力求良好的效果。
搞好后勤服务工作的立足点就在于切实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为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后勤服务。后勤职工必须牢固树立为科研服务的思想,不断提高后勤服务的综合水平和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为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许霞.如何提高科研事业单位后勤管理水平.煤炭工业太原设计研究院.山西经济日报;2012-02-28
篇9
关键词:成本管理管理机制高校后勤保障能力
前言
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要求有全方位、高标准、低成本、高效率的后勤服务做保障,也就是高校后勤在经营服务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的关系,既要遵循市场的原则,又要充分体现“服务育人”的理念,这就决定了高校后勤必须努力创新经营机制,不断拓宽服务市场,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来提高高校后勤的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高校后勤服务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意识偏差,缺乏成本管理和综合效益意识
由于高校后勤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后勤实体只能微利经营,通过节约成本费用来提高经济效益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服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的倾向:一是既然后勤实体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就必须注重经济效益,经济效益高于一切;二是不能妥善处理好后勤实体与为学校服务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服务关系,不能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因此造成后勤实体在收费成本管理上的问题,影响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健康发展。
(二)不同类型的服务成本容易混淆,成本核算不实
目前,高校后勤实体内部同时存在管理服务与经营服务两种核算业务。管理服务主要是通过后勤集团为学校教学、科研及师生员工提供基本服务,在核算上以收抵支,不以盈利为目的;经营服务,以盈利为目的,是后勤集团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由于高校后勤实体组建时间不长,尚未建立起成本预算及成本控制的机制,使得一方面管理服务成本核算不完整,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两块成本往往很难区分,很难合理分摊费用,经常出现两种成本相互混淆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高校后勤的内部管理,不利于资金的有效使用,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后勤改革的意义,那就是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实现服务提供者的劳动价值。
(三)资源消耗浪费严重,学校对后勤服务保障的宏观调控缺乏科学的技术参数和可靠的计量依据
高校后勤服务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占用学校的大部分资源,在目前成本管理仍然比较松散的管理状况下,使得后勤服务资源消耗量大、浪费现象严重、乱挤乱摊成本的现象常有发生。虽然目前后勤服务保障工作要通过与学校甲乙方的的契约得以实现,这种模式正常进行也要求后勤服务树立成本观念与契约观念,但多年形成的松散型成本管理模式,使得不少服务部门仍比较关注所垫付的服务成本是否可及时收回,而对于后勤服务消耗的资源是否合理利用,关注很少。至于做为甲方的学校部门在确定后勤服务需求项目的经费时,目前尚没有一个比较客观科学的服务定额进行考核,而只是以近几年服务项目的平均消耗作为学校经费投入的依据,从而形成有些后勤服务实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人为加大服务成本,增加服务收费的做法。从经营效果看,后勤服务往往价高质低,服务对象不满意。
二、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机制,提升高校后勤保障能力
(一)建立科学的后勤服务定额管理体系,规范成本管理
高校后勤近年积极探索后勤社会化的路子,学校与后勤实体的关系由行政隶属关系转为合同制约关系。在一系列的后勤服务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如何解决服务项目任务经费的问题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关键;而科学合理地确定项目定额,则是学校后勤管理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是正确反映后勤服务中各项资源消耗之间的客观规律、合理规范成本管理的重要途径。以节约后勤服务消耗,为学校合理确定服务收费价格提供依据,成为学校评定后勤实体服务成果及业绩评价的尺度,从而增强后勤服务成本管理意识,实现后勤服务市场的公平竞争。
在确定后勤服务项目的定额时应着重考虑几个方面,一是后勤服务定额必须体现客观实际,排除主观臆断,应在收集大量数据反复测算、比较和论证基础上,应反映一定时期后勤服务劳动生产力的技术和管理标准;二是应分别考虑活劳动消耗及物化劳动消耗的同时结合物价部门的收费标准及学校服务项目的收费规定;三是必须按照价值规律与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合理确定后勤服务成本费用构成的基础上分清管理服务与经营服务的同时确定服务定额;四是各项后勤服务定额确定与实施必须接受学校各方面的监督,凡与教学、科研及教职工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服务项目,必需经听证会论证后才能最后确定,以此增加学校后勤管理的宏观调控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后勤服务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二)建立与绩效考评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激励机制
后勤服务部门与学校形成的契约关系,必然要求甲乙双方都在成本核算上下功夫,精打细算、严格履行双方协议,甲方由此得到可靠的后勤保障,乙方由此得到效益和市场。这既是甲乙双方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所在,又是通过甲乙双方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努力共同实现的,其衡量目标实现的满意程度与质量标准,只能以绩效考评为依据。高校后勤服务的产出,不仅包括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还包括更多无法计量的成绩和效果,所以评价后勤服务效果的依据,应以绩效代效益。将绩效考评引入成本管理,是本着“坚持服务优先,质量为本”的服务理念,通过绩效考评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提高后勤服务实体加强成本管理的动力和热情,同时依据客观量化的绩效考评指标及奖惩措施,促使后勤服务成本管理不断规范,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在确定绩效考评指标时,应把财务绩效指标与管理绩效指标结合在一起,同时根据管理服务与经营服务的成本管理目标的不同,其绩效考评指标应有区分;同时还应与过程监督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成本管理激励机制。如:对后勤水电服务项目的绩效考评,既要对水电成本的计量及成本费用率等财务绩效指标进行评价,又要把握学校各方面对水电服务的认可程度等指标进行考评,以此激励后勤服务实体加强成本管理,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
篇10
内部服务基金是政府为了向各部门各单位或其他政府提供物品或服务而设立的基金,其日常业务运营收入主要来源于向消费该基金物品或服务的政府部门或其他政府收取的服务费,其支出具有垫支性,是一种自我补偿的基金,以收支平衡为目标。内部服务基金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政府内部的各部门或机构,其物品或服务提供的价格通常只以成本加共同费用的分摊额确定,一般不具有营利性质。内部服务基金属于权益基金,是政府内部的一个独立的会计与财务报告主体,采用应计制会计和经济资源计量侧重点,即采用应计制基础确认、计量和记录物品或服务提供活动的收支,并计算运营净收益;在一般情形下,以内部服务基金资源购置的资本资产和由内部服务基金偿还的长期负债在内部服务基金中分别记录为基金资产和基金负债,并计提折旧费用、预提利息并记录净资产的变动;因此,大多数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与报告类似于企业。服务价格以成本补偿为基础确定,所以应提供成本方面的信息,以便相关各方作出各种经济决策;为便于运营业务的管理控制,需要采用成本会计制度,依据作业程序,分别进行分批、分步或标准成本计算。每个内部服务基金都应编制资产负债表,收人、费用及基金净资产变动表,现金流量表等。而且,政府必须为其主要的内部服务基金的合计数编制基金财务报表,并在权益基金财务报表中的一个独立栏中列示;在政府层面财务报表中,“公务活动――内部服务基金”标题下为内部服务基金提供了单独的一栏,列示所有内部服务基金的各项合计数。在我国当前的政府活动中,类似于国外内部服务基金活动的主要有财政周转金、行政机构的后勤服务、事业单位的经营性业务等。本文主要探讨后两类活动运用内部服务基金会计的可行性。
二、行政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与内部服务基金会计
(一)行政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行政机构由于其工作的特殊和环境所限,长期以来受旧的经济模式的束缚和管理体制的制约,形成了单位办社会、后勤办福利的局面。多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机关后勤以统分统配为特征的物资供应方式逐步解体,市场成为调节供需关系的主要手段。后勤服务也不再无偿、无利。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目前机关后勤改革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各级机关都加快了后勤改革步伐,积极进行主辅剥离,实践机制转换和后勤社会化市场培育,逐步明确了机关后勤改革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后勤改革的目标是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其核心内容是后勤服务社会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是指机关后勤服务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要求,按照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根据自身实际和市场价格,合理确定机关后勤服务价格和核算标准,与机关服务对象逐步建立有偿服务核算关系,打破传统机关后勤服务模式,建立面向社会的有偿服务竞争机制。行政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规范机关后勤行政管理职能。各部门机关后勤行政管理工作由行政机关承担,使用行政编制,其主要职责是:管理机关行政经费,监管机关国有资产;与机关服务中心签订并履行服务合同。(2)进一步明确机关服务中心的性质和任务。机关服务中心为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具有事业单位法人资格,独立核算,逐步实现自收自支。(3)建立和完善结算制度。各部门根据机关服务中心承担的服务项目,与机关服务中心签订合同并按合同支付后勤服务费,逐步建立和完善结算制度。(4)加强机关服务中心的资产与财务管理。各部门要理顺机关与机关服务中心国有资产的产权关系,明确机关服务中心对其管理、使用资产的权利和责任。机关服务中心对机关授权管理、使用的经营性资产,要提高资产效用和经济效益,使其保值增值。机关代表国家对投入机关服务中心及其所属服务经营单位的国有资本享有受益权。
(二)行政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中内部服务基金会计的引入根据现行的行政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现状,行政机构后勤服务中心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对内提供物品或服务为主,面向社会提供物品或服务为辅。二是运营所需资产由行政机构代表国家投入,属于经营性国有资产,后勤服务中心负有托管责任,要有效使用并使其保值增值。三是日常业务运营收入主要来源于向消费其提供物品或服务的行政机构或社会收取的服务费,其支出具有垫支性、自我补偿性,以收支平衡为目标,物品或服务提供的价格通常以成本补偿为基础确定,不具有营利性。四是后勤服务中心为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具有事业单位法人资格,独立核算,逐步实现自收自支,与行政机构签订服务合同并按规定收费和结算,后勤服务中心所属服务经营单位应根据其性质执行有关财务制度。根据以上特点,行政机构后勤服务中心完全具有内部服务基金的属性。但根据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行政机构后勤服务中心业务活动作为事业单位或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核算,分散在行政单位会计系统中,无法看到其全貌,这不利于全面反映和跟踪后勤服务中心业务活动、评价其财务状况和受托责任及受托业绩的履行情况。鉴于此,笔者建议,将行政机构后勤服务中心所提供每个具有明显特征的物品或劳务,如印刷、物料采购、饮食、卫生、物业管理、医疗服务等,作为政府内部的一个独立的会计与财务报告主体,比照内部服务基金和参考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会计处理和报告。
三、公共事业单位的经营性业务与内部服务基金会计
- 上一篇:幼儿园教学重难点
- 下一篇:与客户沟通的技巧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