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发展

篇1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培育 竞争优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的企业昙花一现,有的企业却长盛不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核心竞争力。凡成功的企业,无不缘于其创新能力、管理模式等各方面具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源和基础。例如德国西门子的电机制造技术、索尼的微型化等核心竞争力为各自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核心竞争力是由美国密执安大学商业管理研究院的管理学教授普拉哈拉德和英国伦敦商学院的战略管理学教授哈默尔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次提出,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尤其是协调组织中各种技能的学识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的学识。文中指出日本NEC公司之所以能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奥秘就在于它远见卓识地培养了核心竞争力,由此掀起了世界研究核心竞争力的热潮。根据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的描述,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集体学习,尤其是学习如何把不同的产品、技能统一起来并把多种技术有机结合。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各种资源或能力综合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合力,是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产,是企业特殊的长期持续经营能力。它具有无形性与动态性、系统性与整合性、专有性与不可复制性,是企业个性化的“管理遗产”。其构成要素包括核心技术与技术创新、资源优势、环境条件、营销网络、管理协调、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等。可表现为企业响应能力、战略决策能力、核心生产制造能力、核心市场营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核心品牌形象能力,核心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

企业的特殊资源、自然禀赋、一次成功的技术发明并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以企业整体为载体,是企业长期积累的结果,并非通过市场交易就能真正获得;其关键是协调和有机结合,不是分散的技术或技能。

一、培养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战略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是企业竞争力的着眼点。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培育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建立竞争优势,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培养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涉及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培养、发展和更新等一系列的问题,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1.树立核心竞争力的观念,识别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往往是一个组合的概念,是由多种技术和能力形成的一种合力,因此其识别应当是由各战略业务单位的管理者和相关人员进行,以便于对此核心竞争力的认识进一步细化到具体的技术、人力资源等各种能力上。同时应采用与竞争对手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识别出企业的主要核心竞争力及其构成要素,利于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可操作性。

2.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培育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第一,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它关系到企业未来战略发展方向,因此高层领导应给予高度重视,制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战略,有意识地培养和学习,有利于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第二,是让企业战略业务单位的管理者和全员共同参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只有学习型的组织才可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以核心竞争力为中心配置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保障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第四,重视核心竞争力的不断积累。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需要长期培育,更多地依靠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并非某项重大发明所能造就。最后,创建相应的企业文化和组织结构,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环境。

(2)外部并购与联合开发――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加速器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动态性、开放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可能守着原有的核心能力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地调整、变化、扩充。如果企业能够迅速吸收外来资源,则可能在短期内获得必要的竞争力要素,赢得商机。可通过外部并购和联合开发等方式快速获得某种核心竞争要素,但要使其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必须注意学习与积累使其内化。

二、培育核心竞争力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

哈佛商学院出版副总裁乔纳森・D・利维先生所提出的“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知识管理能力才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的观点得到了业界普遍的赞同。企业人力资本的多寡、知识管理能力的强弱才是制胜因素。因此不断给员工施肥、让更多人得到知识,建立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关键因素。

2.注意区分核心竞争力与有竞争力的产品、独特资源等

核心产品或独特资源并不等于核心竞争力,而应以此为基础进行核心竞争力的开发。

3.正确看待企业合并、战略联盟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笔者认为,合并与联盟对短期内提升核心竞争力有一定的作用,但只有积极主动地从联盟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才能真正地长期地提升核心竞争力。如日本与美国的合资企业通过在联盟中的学习与积累,大大提升了日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注意培养核心竞争力的保护意识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通过长期发展和强化建立起来的无形资产,一旦丧失将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例如传统工艺景泰蓝就是被日本参观人员学习、模仿而流失,并最终导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一败涂地。因此企业必须通过持续、稳定的支持和保护以避免核心竞争力的丧失。首先,应自行设计、生产核心产品。二是要加强对核心能力携带者的管理和控制,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消除本位主义思想,对核心能力携带者进行合理配置。最后,应谨慎处理某些可能包括具有潜在价值的核心能力及其组成部分或核心能力携带者的经营业务。

总之,加大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培育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付明喜:左右企业命运的12大选择,北京地震出版社,2005年

篇2

[关键词] 企业 核心竞争力 优化

随着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发展的渐进,人们普遍认识到:企业竞争优势培育绝不仅仅是培育机制的推设、培育模式的建构和培育途径的界定,更在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事实上,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动能支点,是企业实现与外部环境催化互动的导向坐标。因此,深入探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特征、要素特质以及培养途径,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特征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C.K.Prahalad和Gary Hamel为代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学说体系形成并迅速广泛传播,比肩继踵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建构的研究悄然兴起并很快成为理论家们的“兴奋灶”。学者们从战略管理理论、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理论以及技术创新理论等不同视角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多维度研究,形成了一道风格迥异、姿态万千的思想景观,主要有整合观、网络观、协调观、组合观、知识载体观、元件构架观、平台观和技术观。

在Prahalad和Hamel(1990)看来,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由于以往的投资和学习行为所积累的具有企业特定性的专长,是一个组织涉及不同生产技能协调、多种技术流派整合以及价值观念传递的积累性学识过程。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专家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决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核心资源是指那些难以复制并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有形或无形资产,包括基础设施、知识产权、销售网络、品牌和信誉以及客户信息等,是创造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核心能力是指购并技能、筹资及风险管理技能、资本管理技能、特殊关系等。[2]本文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以其拥有的竞争优势为基础,能够在产品生产、市场占有、技术创新中整合各项可利用的资源以获取持续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又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获取资源因子的能力;二是企业利用资源因子的能力,三是企业转换资源因子的能力。

概括而言,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特质性。由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能够带来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综合实力提升,所以企业会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来维护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质性。(2)博弈性。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日渐多元,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博弈性质。企业的积极保护又会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价值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价值性会随着博弈激烈程度的上升而不断提高。(3)市场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优化和提升,都需要一定市场环境条件的支撑,以汲取资源因子,了解竞争对手,完备保护机制。(4)成本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离不开其各类构成要件的整合优化,而这又是以大量资本(包括人、财、物)的投入和耗费为前提。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结构模型

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包括精神层力、物质层力和行为层力三个方面内容。

1.精神层力是指企业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生存认知、发展意识、企业文化等。精神层力能有效满足企业精神潜能、发展潜能和创造潜能的开发需求,充分激发并带动企业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企业生产经济活动。(1)生存认知。生存认知是企业在生产经济活动中产生的行业认知和发展认知。生存认知在企业精神层力机制中居于先导地位。(2)发展意识。发展意识是企业精神层力的重要要件,是企业生产经济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对企业组织行为起着支配和调控作用。(3)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也称组织文化,是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的基因和灵魂,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在动力和重要保障。可见,生存认知、发展意识和企业文化构成了企业精神层力结构的基本框架,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结构模型的内核层。

2.物质层力是企业与外部环境系统在长期的影响过程中形成的基本功能的物质化表现。为了适应外部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企业就必须以物质层力为突破口,不断增强自身在产品生产、服务提供、生产环境营设等方面的竞争优势。(1)产品。当前,人们在选择产品时,不仅仅只关注产品规格、质量的同时,往往还会考虑生产产品的企业特色、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等。(2)生产环境。生产环境是企业物质层力优化和提高的前提条件,是企业构筑物质层力的动能平台,也是企业物质层力塑造和生成的坚实基础。生产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企业经济绩效的实现。由此,产品和生产环境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企业的物质层力,构筑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层。

3.行为层力是企业在生产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应急能力。企业根据精神层力和物质层力的实际建构合理的行为层力,能够实现三者之间的最佳配置,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生成,达到核心竞争力优化提高的目标。(1)创新能力。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知识、技术创新能力。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又有赖于高新技术的学习、转换和吸收,技术联盟的开发、研制。(2)适应能力。外部社会环境变化的日趋复杂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使得企业在生产经济活动中面临的问题也逐渐趋向多样化,这就要求企业要具备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3)应急能力。企业要想在多变的环境中把握经济、行业、产品和需求的发展动向,就需要具有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危机应急能力。所以,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应急能力的系统组合,形成企业的行为层力,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结构模型的表层。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1.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行业发展以及企业自我发展的实际出发,实现培养目标层次化。(1)社会发展需要竞争优势较高、生产技术先进、发展理念超前、产品质量优质的企业;(2)经济发展需要发展潜能巨大、影响效能突出、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3)行业发展需要规模适度、特色鲜明、实力较优的企业;(4)企业自我发展需要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健康有序的内部环境。因此,企业应在通盘考虑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和企业自我发展的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

2.以精神层力、物质层力和行为层力的三位一体性为切入点,实现培养内容全面化。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精神层力、物质层力和物行为层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框架与核心要素。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驱动力源,精神层力是发掘企业潜能,提高企业与外部环境物能流转的助推器。物质层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备基础,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切入点。行为层力是静态物质层力的动态彰显,是物质层力发挥、转化影响力的重要通道。这三个方面彼此作用、相互影响,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将内部培育与外部并购系统结合起来,实现培养手段多样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根植于企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依赖于企业内部的有效管理。内部培育的基本方式是独立开发。独立开发是指在企业战略目标指导下,遵循一定的模式和程序,实现企业资源、知识和技能的最佳配置和有效利用,最终建立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外部并购是指企业通过对拥有构建某种核心竞争力所需的知识、能力和资源的企业进行收购或合并,从而建立起某种核心竞争力的策略,它是通过产权交易迅速增强和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实践表明,只有将内部培育与外部并购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

4.把政府、主管部门、企业有机联结起来,实现培养机制系统化。(1)作为倡导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政府,应根据本地区企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加快企业竞争优势的培养。(2)作为考察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主管部门,要依据不同企业的不同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各种类型的专项指导,制定完备的培养计划、专项的评价考核和准确的测定评比。(3)作为实施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企业,要更新观念,在客观评价自我的基础上,科学定位,准确规划,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增加优势投入,形成自己的特色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原因;对策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进程,我国大多数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目前,世界500强已有80%进入中国,参与国内市场的角逐,我国企业不但要在国内市场与更多的大型跨国企业进行直接竞争,还必须逐步走向国际市场。然而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整体规模比较小,实力比较弱,抗风险能力比较差,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能够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相对优势,要拥有这一优势,企业就要在其自身所处的价值链中打造独特的核心能力,即企业发展所必需的核心竞争力。

一、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必要性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呢?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

之所以如此强调核心竞争力,是因为它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并影响全局。可以肯定的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和培养将是我国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和充满机遇的国际市场获得竞争优势的最重要途径。然而,我国企业在建设核心竞争力方面仍处在比较落后的水平上。大型国有企业往往所有制结构比较单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很完整,内部管理体制也不健全,影响了企业科学的管理和高水平的运作,出现了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的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而中小型企业往往是后劲不足,昙花一现,在管理或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有的企业好高骛远,为了“蝇头小利”而束缚了手脚,难以取得长远的发展,有的拘泥形式,盲目套用顶级公司的核心理念,却适得其反而每况愈下;有的投机倒把,甚至从昧心、违法的经营中寻求发展的空间和机会。最后只能是一败涂地。

二、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缺乏的因素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前提条件。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分析,导致核心竞争力缺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1.管理决策能力的匮乏

管理能力是一个系统概念,它渗透到企业的全部行为中。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一个企业管理能力的强弱,在决策能力方面关键反映在企业家和管理者的战略眼光、洞察力和风险决策能力等方面。基于管理决策能力而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不断提升企业独特的战略决策能力,并通过设计企业独特的制度和规则体系,按照制度和规则去实现有序管理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巨人”倒下的关键在于基于管理决策能力的核心竞争力缺乏。1995年,巨人集团发动的“三大战役”等活动以及后来巨人大厦事件的发生,史玉柱不得不承认,集团的协调出现了问题,企业的决策发生了重大失误。从核心竞争力角度考察,虽然巨人的市场营销、技术开发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关键的管理决策能力比较弱,实施管理决策能力比较差。

2.技术创新能力的匮乏

想要技术领先,就要有核心技术,就要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巩固、完善核心技术。对日益加速的企业创新和产品创新,大部分企业都存在“先天不足”,“从众”现象比较严重,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差。同时从创新的方式上来看,企业的创新一般分为自主创新和引进创新。由于历史原因以及企业自身资源限制,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采用引进创新。但利益的驱动以及我国法制的不健全,使很多企业追求的并不是长期的竞争优势,而是眼前的小利。因此,假冒伪劣、盲目趋从等现象非常严重,影响了企业乃至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3.核心竞争力缺乏强化、扩张、升级的过程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但这个动力本身也是需不断发展提升的,只有这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永具特色,永葆青春,才能给企业发展提供持续长久的动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加强了企业内的民主管理,并开始注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但企业在经历了痛苦磨砺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往往忽视或淡化了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其结果是核心竞争力退化,并最终丧失了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动力源特征。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对策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企业在一个较长时期始终保持较强劲的竞争能力,能够在市场中占据比较强的地位。核心能力是现代企业所有能力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根本的能力。当然,对它的建设和培养还要有一个本质的规划和长期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内外两方面:

1.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途径

首先,要集中公司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有可能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其次,加强技术创新。这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一个企业要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可以说,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如不十分清楚或把握不准,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分解和整合,也就是对核心产品进行技术分解、归类和整合,弄清哪些是一般技术、哪些是通用技术、哪些是专有技术、哪些是关键技术。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再次,在企业管理方面,要尽快引入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提供制度保证。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公司良好的土壤之中的,国有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产权不明晰、出资人不到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无力或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造和改革现有和现存的企业制度,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更现代,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制度保证。

2.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部途径

首先,可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有助于一个公司学习另一个公司的专业能力,有助于两个公司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知识联盟具有以下特征:联盟的各方合作关系非常紧密;知识联盟的参与者广泛;具有巨大的战略潜能等等。因此,知识联盟是企业从外部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次,可通过企业兼并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兼并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兼并,企业可以重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兼并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捷径。

再次,努力培育更多的更忠诚的稳定顾客群。顾客群越多,顾客的忠诚度越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大。因此,我们的企业都应重视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到公关宣传等营销的各个方面着手,努力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目前我国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优秀的已经成功或者即将成功的我国企业在全球化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都必须思考如何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取得自己的竞争优势,以确保自己能够活得长、长得大。希望我们的企业家以及广大的企业管理者自觉地运用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为企业之道,为企业之本,在此基础上吸纳西方优秀管理文明,形成以自身特色为大本大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跻身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并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构建

中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学校经过长期的发展所具备的教学水平、管理水平,这种能够吸引学生,并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使学校在同类中职学校中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而中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形成可以通过就业率、就业对口率、职业稳定率、岗位晋升率、学生满意率、企业满意率和平均工资水平七项指标来验证。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是管理学家C.K.Prahalad和Cary Hamel于1990年提出的,其含义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的知识或技能。

他们认为,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竞争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功于短暂的或偶然的产品开发或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

2、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按照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可以将中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学校经过长期的发展所具备的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校园文化,这种能够吸引学生,并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使学校在同类中职学校中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就是中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3、构建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核心竞争力是中职学校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然而它本身不会自动转化成竞争优势。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需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实现。

3.1.专业设置建设是形成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专业设置是中职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的工作,专业设置在相当程度上体现着中职学校的办学水平,是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因此,必须加强合理的专业设置以提高中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此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是否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行业、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是判断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的一个基本原则。

在合理设置专业的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开展重点专业建设,加大投入力度。要根据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中职学校的基础开展重点专业建设。加快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专业建设激励机制,对专业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要给予重奖。

3.2.师资队伍建设是形成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建设一支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中职学校办出特色、提升质量的关键。因此,搞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通过培养和引进,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是培育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学校教职工的继续教育工作可以结合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的发展状况每年开展教育思想和业务研讨班,通过教育思想和业务研讨班,转变教师观念,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结合教育思想和业务研讨班,聘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到学校讲学和交流,开拓教职工的视野。为教职工提供做出去和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访学;开展对教职工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等培训,提高教职工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3.3.实训基地建设是形成中职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离不开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是中职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因此,中职学校应该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并不是所有专业都要开展实训基地建设,而是根据专业发展需要有重点的开展。校内实训基地不仅具有校内学生培训的功能,还具有开展社会培训、技能鉴定考核、资格证书考试等功能,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有助于带动学校的产业发展,发挥实训基地建设的综合效益。

在开展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还要依托企业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利用学校同相关行业、企业长期建立的合作关系,发挥企业在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中的作用,争取行业、企业对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支持。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仅可以弥补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在经费、设备、技术力量等方面的不足,还可以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学生能力培养、综合职业素质提高中的特殊作用。

3.4.校园文化建设是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校园文化是个综合的概念,是学校风格、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激发教师学生的工作、学习热情,文化是软性的管理。只有塑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才能成为卓越的学校。因此,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建设,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奋斗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校核心竞争力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首先,搞好学校形象标志建设。学校形象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校训、校歌、校徽等形象标志,并进行大力宣传,使学校的形象标志深入师生心中,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其次,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通过精神文明建设,使学生摆正为人、为学、立业的关系,可以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文明宿舍等一系列的评比活动,使校园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还必须深入开展师德教育,激发教职工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

通过国际通用的就业率、就业对口率、职业稳定率、岗位晋升率、学生满意率、企业满意率和平均工资水平七项指标的检验,学校的表现要好于其他同类中职学校,那么,就说明已构建起比较完善的自身核心竞争力,在同类中职学校中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刘守英.战略:45位战略家谈如何建立核心竞争力[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优势特色专业;核心竞争力

中国全日制高职院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一方面,适龄高中毕业生生源日趋萎缩,万人规模的高职院校比比皆是,僧多粥少的局面已经显现;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家长和考生的教育消费诉求更加自我。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正在催促高职院校的调整与洗牌。在这样的形势下,厘清办学思路,明确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努力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本文试就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属性、内涵、衡量要素以及培育问题进行研究。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属性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概念源自企业核心竞争力。1990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Hamel)撰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competency)的概念。1997年,麦肯锡管理咨询专家Kevin P. Coyne,Stephen Hail和Patricia Clifford给出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核心竞争力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结合,是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一流水平实施的一项或多项核心流程。”[1]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应具备如下六项基本属性:

1. 独特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应是独有的,他人很难模仿、复制或简单替代。这种不可模仿和难以替代的特性,是高职院校保持竞争优势的首要特性。

2. 价值性。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应该能够给学校带来实在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核心竞争力能给其所服务的对象带来长期性的利益与价值。”[2]这种价值性不但体现在经济效益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社会价值方面,即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

3. 延展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应该能够满足不断扩大的教育消费者需求,并引导消费者需求的增长,即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不但能较大限度地满足教育消费者的现实教育需求,而且能引导消费者的潜在教育需求,不断创造新的教育需求增长点。

4. 长期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种核心竞争力不会像一些实物资产一样,在时间流逝中造成价值递减,其在正确的方向下反而会越来越强。

5. 可测性。力是可以准确测量与评价的物理量。核心竞争力是物理学概念应用于社会科学的新概念。因此,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应当具有可测性。

6. 创新性。高校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其所拥有的优势知识体系的建设水平,取决于院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取决于院校整合优化资源并使之成为优质资源的综合能力,取决于其内化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校文化。要它们由平庸变为卓越,持续创新是必由之路。

二、专业品牌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关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国内专家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能力整合观。主要代表为赖胜德、武向荣,他们认为“大学的竞争力就是大学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的效用凸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3]。二是构成要素观。王继华、文胜利等学者认为,从中国国情出发,构成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是教师、管理者和大学校长。[4]王生卫等学者认为,大学竞争力主要表现为硬件核心竞争因素和软件核心竞争因素。硬件核心竞争因素是能被感知和测量的影响大学创新能力和知识体系的各种因素,包括领先的学术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和具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优势等。软件竞争力因素是指大学长期形成的大学观念、价值、文化、办学理念、大学规划、战略等综合体现。[5]三是核心能力观。陈传鸿认为,一流大学必须具有强大的整体竞争力,而构成整体竞争力的核心部分就是学科建设水平。[6]

借鉴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根据核心竞争力属性,我们提出了优势、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的观点。理由如下:

1. 知识体系是高校区别于企业的竞争力核心

专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表述虽有差别,但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借助其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的优势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如果说企业的功能是将一流知识转化为有竞争力的一流产品而赢得市场的话,那么学校就是以经营知识并培养掌握高水平知识人才来实现其社会价值的特殊组织。知识体系是高校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所在,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原动力。因此知识体系是高校区别于企业的竞争力核心。

2. 专业是高职院校知识体系的基本载体

高校的知识体系在不同类型层次的院校中是有区别的。在本科院校中,知识体系的载体是学科。其知识体系也称学科体系,所以说学科是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在高等职业院校中,知识(技能)体系的载体是专业。其知识(技能)体系是专业体系,所以说专业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本科的学科教学体系与高职的专业教学体系之间,既有关联,也有差异。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学科是个基础性的概念。学科有门与类的区别:学科门是最高级别的学科,比学科门低一级的学科称为学科类,又称一级学科;比学科类低一级的学科称为专业。按此分类,高职教育的专业是二级学科,是学科门这个“源”下面的“流”。但高职的专业又不同于本科的专业。本科专业是按门、类、专业的学科逻辑衍生出来的,所以本科中既有按学科类设置的大类专业,也有按职业方向与技术方向确定的普通专业(二级学科)。这样的划分显然与本科院校培养研究型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相适应。高等职业院校有意忽略了学科类,直接从学科门衍生专业。这是因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是根据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技术来确定的,是按就业导向设置专业。虽然所有教育都强调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素质要素,但侧重点不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将技能定义为关键词,实际上是强调职业岗位中动手或手脑并用的技能。对高职而言,知识与素质是在职业岗位上起间接作用与持久作用的隐性就业能力;而技能则是在职业岗位能否直接上手的显性就业能力。所以高职教育的知识体系是以技能为中心的知识体系,与本科教育以知识为中心的知识体系有明显的区别。

3. 优势、特色专业或专业群建设水平决定高职院校的品牌

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产品品牌与企业品牌能有效放大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品牌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显性指标。在教育市场中,高校的品牌也能有效地增强其竞争优势,是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教育部推进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大大增强了高职院校的品牌意识。一方面,示范建设院校是依据办学特色、综合实力与市场竞争力的标准从高职院校中择优选拔的;另一方面,通过示范院校建设项目的实施,建设院校的市场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得到显著提高。在目前条件下,示范院校很自然地成为品牌高职院校的标志。

人们已经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专业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重大意义。实际上,示范院校建设从遴选到验收都是紧紧围绕着专业建设进行的。可以这样说,没有一批有优势、特色的专业或专业群,高职院校必然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可能成为示范。所以,专业建设水平决定院校品牌,决定院校的市场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要素分析

综前所述,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发展形成的,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高度协调,具有明显就业竞争优势,为企业社会充分认同的特色品牌专业与专业群。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有四大要素:

1. 人才要素

人才是院校核心竞争力首位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决策层。 高职院校领导班子是专业建设的方向决策层。院校领导班子的素质、水平与决策判断力是引领专业结构调整,确立专业建设方向,建设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组织实施高效能教学管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有特色、有影响力专业品牌的根本保证。由二级学院(或专业系部)领导层与专业带头人组成的组织是专业建设的执行决策层。他们的专业视野、职业素养和政策执行力是专业建设水平提高的关键。所以说决策层是人才要素中的核心要素。

(2)管理队伍。最好的决策,如果没有训练有素、综合素质优良的管理者去有条不紊地实施,就不可能有高效的产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质量与享誉社会的专业品牌不但取决于决策层的正确决策,更依赖于管理队伍的运作水平与职业精神。从这一意义上说,管理决定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3)专业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是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力量,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力量。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主力军是师资队伍,而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则是学校师资队伍的脊梁。

2. 技术特色要素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应用技术人才。与职业岗位对接的技术综合能力是检验毕业学生质量的主要标准。专业特色,关键是技术特色。其他特色,如运行管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特色都是为凸显专业技术特色服务的。吸引企业注意力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专业,一定是技术含量高(体现企业先进技术)、技术综合程度高和反映稀缺技术品种的技术特色专业。因此,技术特色是形成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3. 制度建设要素

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都必须有必要的制度保证。机制不合理,系统运行就会出现障碍,组织发展就会受阻;机制合理,就会有效激发组织活力,促进专业发展。所以说,机制的作用是根本性与基础性的。

4. 硬件配置要素

技术与技能的训练,对教学资源的依存度很高。所以硬件配置也是构成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除了师资队伍与校舍之外,运动场所与实训基地以及与之配套的实验实训设备仪器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硬件配置。

四、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 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办学导向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此目标定位决定了它必须牢固树立立足地方经济,面向区域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思想,必须坚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积极培育主体专业,发展特色专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专业和专业群,从而形成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的核心竞争力。

2. 以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为基本依据

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要求源于其所面向的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因此,必须通过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明确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设计课程体系,提炼专业的技术特色与人才培养模式特色。这样才能明确具有竞争力的专业特色的方向。

3. 以强化和提升专业技术含量为重要目标

技术是专业的立身之本,因此强化和提升专业技术含量,必然成为提高专业竞争力的重要建设目标。主要途径有:一是要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及时引进或融入企业新技术;二是要通过机制建设,有效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三是要加快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通畅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现场,教材内容与岗位应用技术的双向通道;四是加大与新技术相关的实训基地建设,有效利用企业的新技术装备实施工学结合专业教学。

4. 以品牌特色专业带动专业群建设

独木不成林,为数不多的特色专业还不能有效构成高职院校的整体竞争力。以品牌特色专业为龙头带动专业群建设,才能形成合力更大的院校核心竞争力。专业群是以资源共享为基本纽带的相关专业组群。以较大人力、物力、财力打造的特色品牌专业的建设成果如果不能有效辐射到相近基础专业,不但会造成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不利于特色品牌专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削弱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群建设的主要抓手是专业师资队伍与共享实训基地,核心是发挥人才与实训设施的效用。

5. 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为发展方向

许多生产一线的工作往往是综合性的,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与多种技术门类的技能才能解决。随着现代生产和技术中综合化趋势不断增强,职业岗位的智力技能内涵日益丰富,这就需要培养复合型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培育时经常会根据生产一线的要求,有意地进行跨学科专业的联系,将不同门类的技术有机地综合在一个专业中。复合的方法有三:一是异类复合,如将人文管理与工程技术复合,“机械制造质量管理”、“商务英语”等就是异类复合专业;二是同类复合,即将同一门类(门与类相同)的专业进行复合,如“机电技术应用”、“数模专业”就是同类复合专业;三是子系统独立专业,子系统是从系统中独立出来的系统,在一些技术成分构成较复杂的专业中,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办学条件,将其设计为若干专业方向,进而发展为专业。

参考文献:

[1]赵国浩.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晋保山.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及培育[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5-16.

[3]赖胜德,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2007(2).

[4]王继华,文胜利.论大学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教研究,2001(4).

篇6

[论文摘要]文章基于核心竞争力概念和国内高职院校的发展环境,设计了学习型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模型,继而提出培育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策略,并进行了案例证实分析。同时,指出培育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础,服务终身职业教育是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扎根行业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论文关键词]职业院校 核心竞争力 终身教育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高职院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是高职院校制定发展战略必须思考的关键课题。提供职业教育,并为在职人员提供终身教育是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根本办学使命。这决定了高职院校在培育核心竞争力和塑造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应该致力于职业教育能力的提升。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模型

C.K.Prahalad和G.Hamel在分析日本企业如何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超过美国企业时,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如果将企业比做一棵大树,核心竞争力则是树的根基,发挥着提供养分和支撑全树的作用;由核心技术所制造的核心部件如同树干树枝;用来满足目标顾客需要的各种最终产品正是依赖核心部件所生产的,如同树叶、果实和花朵。

基于以上的核心竞争力理论,我们可以设计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模型。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一种独特的教育优势,能同时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技术型人才对终身教育的需求。这种核心竞争力保证培养的人才比其他院校的毕业生更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在行业中有更多发展机会,并且这是一种其他院校很难模仿的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这棵大树,树叶、果实和花朵就是被学校培养出的满足企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技术人才;树枝就是学校用来培养学生的软件和硬件,包括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科研团队、深度参与和紧密合作的企业等,这些都是人才培养的直接条件和内涵所在;树干则是确保学校有效运营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领导能力和制度保障;根基就是使学校各项办学资源能被有效整合和运用的独特能力。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差异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差异性表现为行业背景和特色,体现的是依托于某一行业的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越强,差异性越高。这是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轻易模仿、复制的独特优势。这种核心竞争力是学校与行业中龙头企业长期合作,建立互惠双赢而积累起来的联系,是经过漫长的过程而逐步建立和形成的独特能力。

第二,整合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不仅是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能力显示,而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是学校对不同资源(如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精神资源)、不同专业和各种教学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后,在综合竞争力基础上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核心能力。它体现了一种整合性,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效整合,有机结合。

第三,扩展性。从系统论的视角看,高职院校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应该具有前瞻意识,准确预测系统内外部的变化,适时推动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和发展,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转换,并且能够不断向横向、纵向延伸,扩展到学校的科研、教学、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等一系列环节上,促使高校不断与时俱进,调整与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满足社会的需求,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第四,价值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应该为学校的办学使命服务,即培养出为企业所认可和重视的技能型人才,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优质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以满足职业技能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帮助学生实现投资高等教育回报率的期望。这种价值是需要通过高职院校的办学职能和办学目标来实现让渡,并且是经过学生和社会的检验予以认可的。

二、高职院校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依托行业是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必须依托行业,这是与普通高校相区别的关键。高职院校以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为背景,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整合各种办学资源,将行业中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融入学校事业的各个方面,形成学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专业、课程建设是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抓手。专业和课程是体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载体,专业优势与课程特色是高职院校办学优势和特色的核心。高职院校要从服务地方经济和区域发展的需要出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地缘优势、产业优势,结合本校的办学历史与发展成就,利用自身资源,着力培育自己的特色专业,努力打造精品课程和优秀实训基地。

办学声誉是高职院校的无形资产。塑造声誉的过程,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过程。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力争使学校的品牌特色专业在为行业服务的过程中赢得良好的声誉,由此带动学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提高,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发展。

3.“双师”队伍建设是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双师”队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学校培育核心竞争力和长期竞争优势的原动力。高职院校应以教学梯队建设为中心,以提高学历层次、优化企业背景为重点,完善学校吸引、遴选、培养和使用人才的机制,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首先要着力于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支持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提高其职业教育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其次要着力于企业技术专家的引进,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的高级工程师、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逐步扩大外聘教师的比例,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才使用机制。再次要着力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健全的师德制度,把师德作为任用、考核、奖惩与晋升的依据,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学习型组织建设是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方向。学习型高职院校具有能够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战略以应对经济社会需求变化的品质,因此,善于学习是高职院校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备素质。学校的学习不只限于教职工个体的学习,而是学校层面的学习。因此,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既能保证教职工的个体学习有效转化为学校的学习,也可为教职工创造良好的学习平台。

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只有同时具备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的资源才有可能成为学校的核心能力,共享型信息能够带来高附加值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每一所高职院校由于其自身特点,所掌握的信息尤其是默会信息很难被其他院校所模仿。教职工知识信息专业化方向与程度的差异,以及信息与教职工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各高职院校最终集聚信息的差异性。同时,高职院校竞争性合作战略思想的形成,使学校与外部组织的竞争性合作显得必要且可能。尤其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与企业结成各种松散程度不同的网络组织,利用外部技术资源并积极创造条件以实现内外资源的优势相长,借助与联盟企业的技术人员合作,相互传递技术,锻炼教师能力,共同完成项目。

5.价值观管理是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保障。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必须善于将专业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校企合作优势等进行整合,使各类资源要素发生功能上的耦合、裂变,形成系统化的、强化的、异于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而有效整合离不开和谐的文化氛围,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价值观管理,是学校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在学校内部形成全体成员共享的价值观体系,已成为高职院校建设的关键要素。开展学校价值观管理,首先,要提炼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体系,需要通过各层次教职员工的共同参与来提炼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将文化变革转变为人才培养态度、人才培养活动和人才培养任务的改变。再次,要让所有教师致力于持续学习、不断改进、定期检查价值观和使新成员融入这种文化。

6.服务、创新是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动力。高职院校的发展受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如产业结构调整会对某些专业的学生数量和知识能力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学校间的竞争会对生源质量和数量形成直接的影响。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不能只是被动地适应社会需求,而应该立足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利用所拥有和控制的资源,抓住各种市场机会进行教育服务,并在服务中持续创新。服务终身教育和持续教育创新是高职院校维持和创造竞争优势的动力。作为培养技术型、创新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自身必须是技术领域创新的源头。唯有致力于优良的服务和持续的创新,才能创造和保持学校竞争优势。

三、结论

1.培养核心竞争力是高等职业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高等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提供者,面临着来自生源、用人单位、同类院校等现有竞争者的制约。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社会培训等的发展,学生获得教育机会的渠道越来越广,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使企业有了更多的挑选余地,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潜在竞争者的角度看,《2007企业大学白皮书》公布的对企业大学主要功能的调查,87%的企业大学选择为企业培养人才,58%选择了企业文化传承,47%选择推动企业变革,13%选择了整合产业链,19%选择企业品牌营销,只有4%选择将企业大学作为集团利润来源之一。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政策的推行,企业大学对高等职业教育将会形成极大的潜在威胁。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只有集中有限的资源,致力于塑造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占有明显优势。

2.服务行业和终身教育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指出:“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可见,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继续教育并不局限于学历教育领域,而更多的是接受行业新技术的继续教育培训。因此,高职院校只有借助核心竞争力,才能为满足人的终身教育需要提供更好的服务。

篇7

关键词:提升;红雁池电厂;核心竞争力;方法;可持续发展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自身发展水平和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笔者认为,红雁池电厂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发展红雁池电厂的核心技术

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基础性能力,也是战略性能力,它的培育必须依赖于企业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因此企业要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进行战略定位和规划,这是取胜的前提。企业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时,必须直面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对可能发生和出现的重要事件、机遇和威胁、优势和劣势应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准确预测和把握本行业产品、技术的变化方向及趋势,适时调整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预先转换核心技术、市场策略及管理方法,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把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转变为竞争优势,企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注意以市场为导向,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创造核心产品,从而占领和开发市场;二是要注重相互合作,通过市场手段获得企业需要的核心技术和专业人才,建立企业战略联盟,克服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实力不足的局限,将外来知识有效地沉淀在企业内部,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达到培育核心技术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科学地制定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规划

二、以核心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实施专而精的策略

坚实的竞争力来自执著的专业化。在一个领域拥有专有技术、形成专利产品,占领一个稳定的市场,形成专业化优势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使竞争对手望而却步,这就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另外,“专而精”战略也是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战略选择。企业要发挥其“小”的特长,专注于某一两个方面的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做成“强”的企业,有竞争力的企业。企业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避免与大企业直接进行量的竞争,要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创造“先发制人”的优势,争取成为市场的先入者。企业要彻底摒弃“小而全”的经营思想,逐步由“小而全”企业向“小而精”、“小而专”、“小而高”的专业化方向发展,把自己业务做到足够专业,真正做到与众不同,形成特色和专业优势。为企业赢得超额利润,从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一是企业领导要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够及早地预见市场和技术的变化;二是企业对自身的研发要有高投入和高保证,并注重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三是企业主动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姻”,借助“外脑”来加速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创新成本;四是建立企业创新评估体系,建立客户信息反馈机制,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引导新产品开发和创新的发展方向;五是借鉴领先企业的创新之道,把握最新科技动态,及时获得相关的创新信息,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三、夯实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

人才优势是企业建立核心技术的根本,企业必须制定科学的人才战略,创新用人机制,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高人才待遇,充分发挥各级人才的社会作用。用好本地人,吸纳外地人;用好现有的,培养未来的;用感情留住人才,用事业留住人才,用优厚的待遇留住人才。可以肯定,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核心技术,谁就有了竞争优势。具体而言,一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建立一套选人、用人机制,为人才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一套有利于人才成长和核心能力形成的机制,尽可能地发挥人才的创造性。二是安排布置收集核心能力的研发任务。三是建立核心能力研发的激励机制,对企业内抓住商机的研发人员,适当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通过人才优势的培养,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创新企业内部管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活力不足,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使得企业无力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革企业制度,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更现代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制度保证。营造一种尊重职工、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企业在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培育独特的企业精神,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促使企业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充满凝聚力和活力。企业要注意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企业和创造型企业。企业只有具备比对手更快更好的学习能力,在企业内部形成自觉学习、团队学习的氛围,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能,才能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从而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指企业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能够创造经济效益并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独特能力,它是企业建立和保持优势的必要条件,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企业从技术到产品,从管理到战略综合素质的核心体现。它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拥有核心竞争力,就会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组织保证;团队;人才;创新;提高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01

企业如何保持核心竞争力,为何有的企业昙花一现,有的中途陨落,有的历经坎坷仍生生不息,原因正在于核心竞争力及其维持。因此,维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每个企业,尤其是那些已经获得成功的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坚守主业,审慎对待多元化,运用核心优势,正确把握商机,维持好团队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人才,扬优成势,才能最终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国内)一流水平实施一项到多项核心流程。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含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这种能力不同于企业的一般能力。一般能力是企业进入市场的基本条件,而要想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优势,则应具备“过人之事”,即核心竞争力。

一、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技能,尤其是协调多种生产技能,整合不同技术知识的技能,从产品或服务的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技能,或者知识技能的集合体。

二、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特点

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它能为顾客带来长期性的关键利益,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

2.独特性:即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独自拥存,同行业中几乎不存在两个企业都拥有相同或相似的核心竞争力。

3.延展性:生存力支持企业向更高生命力的新事业拓展,这种能力是应变能力,是一种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能力。

4.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性:由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资质、技能、知识的整合能力,常常难以让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

5.长期性:核心竞争力培育建设取决于企业长期积累的经验、教训、知识、理念的整合,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三、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本人所在的公司(研究所)四十多年来始终紧紧围绕打造核心竞争力,在各类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

1.首先要打造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保证企业的知识积累,努力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结构,培养一批有超前意识和洞察力的经营管理者,整合各种资源在信息、知识,智力方面大胆投入,同时借助打造XX系列产品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的共同价值观,形成了一个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各类员工价值实现的平台,让员工的观念、行为融于企业的愿景和目标,推动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建立和完善吸引人才的激励机制和研究机构;以产品为导向,以技术研究机构为依托,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研究所)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搭建有利于人才培养、吸引和发挥人才的舞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制定了各类人员的薪酬体系政策及相关福利待遇,使之从教授级高工到进所的本科生以及每个岗位的全体职工都能主动发挥出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形成有机配合的整体。

3.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技术创新体系;研发机构在创新战略上,以国际同类先进企业作参照系,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为方向,结合本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制定自己的技术创新战略规划;准确把握国内外市场变化趋势、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强化技术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研、产、销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

4.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相适应的技术创新模式;建立以自主创新、独立研发为主,引进、消化,创新为辅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重点关注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建立技术创新投入机制,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专门列入科研经费、专项奖励,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

5.加强管理促进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产品的打造,特别要注重不同人才,不同技术、工艺、生产管理岗位、各种专有技术的相互融合形成整体实力,以致于成为别人难以超越的独特的技术优势。

6.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创新是现代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不断进行技术、管理、制度、市场、战略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其中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只有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企业才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进而提高顾客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并适时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四、结语

本人所在的公司下属研究所就是数十年来始终如一的紧紧抓住了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创新这两个关键,全所团队上下形成凝聚氛围,拧成一股绳,同心同德,打造核心技术数十年。而今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一直处于技术领先地位,产品销售收入从十年前的几百万元到如今的几个亿,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

当今国内外同行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核心能力的竞争。加强人才的培养和技术创新,培育比竞争对手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企业生存之本、兴盛之源,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春景.核心竞争力[M].研究出版社,2011.

[2]王秀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体系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3]史东明.核心能力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王昌林.提升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篇9

关键词 陕西民办高校 核心竞争力 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Core Competitiveness Research and Enhancing

Strategies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Shaanxi

WANG Chunni

(Shaanx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Commerce, Xi'an, Shaanxi 712046)

Abstract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Shaanxi flourish, not only brought a lot of opportunities, but also brought a lot of competition. How Shaanxi Private Colleges explore their core competitiveness, to win in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it is a question worth ponder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haanxi and problems. Based on core competence theory on how to develop their own core competencies gives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nd recommendations should be clearly pointed out that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haanxi orientation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the school,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s "hard and soft power", highlighting their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Shaanxi; core competitiveness; improving strategies

陕西作为教育大省,在高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处于全国前列,而民办教育的兴盛,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据统计,陕西民办高校53所,足以说明陕西民办高校的蓬勃发展。但随着高等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以及教育供给方式的日益多元化,高等教育正逐步走入质量选择阶段,高校之间的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激烈。民办高校作为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形式,如何在激烈竞争的高等教育发展环境中胜出,在有限的生源竞争中获得相对优势,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陕西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依据核心竞争力这一理论,探讨陕西民办高校如何发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对此给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1 陕西民办高校竞争力现状分析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机构)5643所,在校生达167.8万人,固定资产164个亿。其中民办高校(机构)53所,在校生33.5万人,民办本科高校8所,高职高专10所,独立学院12所,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23所,其中本科院校数(8所),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数(5所),万人以上民办学校数(9所)。①实现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全日制教育、函授教育、业余教育等不同办学类型并存百花齐放的新格局。陕西民办高校的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方面民办高校扩大了教育资源,缓解了公办教育的压力,为广大教育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选择,为社会培养了近40万实用型人才和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 然而陕西民办高校的迅速发展并不能掩盖明显的危机,一方面西安欧亚学院等规模较大,办学层次较高,运营机制独树一帜的学校脱颖而出,但多数民办高校规模和数量也都远逊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为抢夺生源而进行的恶性竞争仍在继续。

另一方面,民办高校所处的竞争环境却更加严峻。陕西拥有众多的公办高校,随着公办高校的持续扩招,民办高校的招生也越来越难,生源质量也在不断下降。同时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也在日渐升级,已跨越省市的地域局限,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2 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

“核心竞争力”一词来源于1990年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这只是给出一个描述性的概念,随后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阐述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张维迎教授认为核心竞争力具有“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和溜不掉”的特征。综合众多观点,笔者认为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是指民办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主拥有的,蕴含于学校内质中的,能够为学校带来独特价值的,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无法模拟的,能够为民办高校持续带来竞争优势的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管理等要素的集合。这种核心竞争力支持学校过去、今后和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够使学校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是民办高校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力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因素,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有四个明显特征:(1)价值性。即组织必须能够为用户提供根本性的好处或效用。随着产品质量标准从“产品合格”转化到了“用户满意”,使用户成为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最终检验者。对学校而言,其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就是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因为这是消费者(学生、社会、家庭)的真正需要所在,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个人兴趣爱好的极大发展满足,家庭与个人对教育回报的期望等等,这一系列就成了检验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标准。(2)独特性,是指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组织所特有的,并且是竞争对手不可模仿和难以替代的。引申到民办高校,即核心竞争力一定是本高校发展所逐步形成的,依附于本高校并沉淀于本高校,不可能像资源一样进行移植。如西安翻译学院,就依托自己的语言专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以英语为主,多语种共同发展的明显区别于其他民办高校的竞争力。(3)动态性。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适应内、外部环境因素而逐步形成的结果,应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民办高校偏向实践技能,应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断调整本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等。(4)延展性。延展性是指组织能够从核心竞争力衍生出一系列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核心竞争力指从核心竞争能力到核心技术,再到核心产品直至最终产品的延展能力。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可以通过经营管理、科研和科学创新、产品拓展以及市场开发等环节,进一步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加速高校壮大发展。

3 陕西民办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的制约因素

首先,教学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在教学管理方面,民办高校存在着管理队伍不够稳定,管理不够规范,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比如说一些高校的管理人员不到一两年频繁进行更换,一些院校尚未建立起健全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和完善的科研工作系统等。有效的管理是一所大学稳定、和谐、有序发展的基本保证,针对民办高校,这里的管理不仅仅指的是教学管理,还指的是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经营开发管理等。民办高校很多工作人员,明显缺乏“主人翁”意识,在管理工作方面得过且过,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影响了民办高校管理工作的完善和提高。

其次,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陕西民办高校经过十几年的长足发展,越来越注重自有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可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却呈现了青年教师比率大,中年骨干教师少,公办院校退休的任职教师较多,呈现中坚力量短缺,高学历层次低的多,技术职称低的多,高的少。此外,由于民办高校与这些人员签订了长期聘用合同,实行人事制度,因此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不稳定,呈现流动趋势,这些都需要引起民办高校的高度重视。

再次,教学基本建设相对薄弱。随着今年来民办高校的蓬勃发展,民办高校的硬件设施都得到充分的提高,但软件设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办学指标还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办学要求,个别院校甚至处于限制招生的边缘。办学理念不够明确。民办高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专科院校发展成具有本科学位授权的三本院校,但是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民办对于自己如何定位还不够明确,关于学校向何处发展,已经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

最后,对于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在当前还运用的是国家教育部对公办高职院校所列的评价指标,没有一套单独针对于民办高校的评价指标体系。

4 陕西民办高校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首先,加强政府对民办教育的宏观调控,修改更新对民办高校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促进民办高校的不断发展和提高。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民办高校也趋向于办学主体多元化,多样化。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政府教育行政部分应该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创造宽松有利的环境;另一方面,陕西民办高校应该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大胆改革办学体制,制定与本校实际相结合的政策,并付诸实践。

其次,加快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民办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竞争的不断白热化,民办高校亟需采取措施,吸引培养一大批热爱民办教育事业的教师,形成以专职教师为核心,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快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

再次,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一所民办高校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肯定对本校具有科学的定位,具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该校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创新教育,严格管理,相比百年公办研究型大学,该校认为仍然停留在教学型这个层面,并推出了“复合实用型”双专业涉外人才教育模式。旨在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各类人才。因此,民办高校在探究自己的办学定位时,应该根据市场的需要,学校作为教学型的大学,应注重培养实践性的人才,因此在此教育目标上准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最后,民办高校应该重视加强学校“软实力”建设,即培育民办高校的大学精神与文化,形成高品质和高境界的育人氛围。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基于波特钻石理论的陕西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GH12523

注释

① 2011年陕西省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

[1] 万燕生.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大学学报,2004(5).

[2] 张广良.陕西民办高校发展分析与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

[3] 李世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4] 樊继轩.基于办学特色的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34).

[5] 纪宝成.高校科学发展的战略方针:发扬传统 办出特色 办出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

[6] 郭瑾莉.论核心竞争力视角下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战略[J].科教文汇,2007(1).

篇10

[关键词]竞技体育市场化;冬季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089 — 02

核心竞争力是让对手在短期内无法模仿,是竞技项目长期拥有的,使本国竞技体育在竞争激烈的国际体育环境中稳定发展的可持续性竞争优势。〔1〕 齐齐哈尔市是我国冬季竞技体育项目的主要训练基地之一,冬季竞技体育项目是我市竞技体育发展的核心项目,他取得过辉煌的成就,先后涌现出宋丽、薛瑞红、王北星、付天宇、刘艳等世界名将。但近年来,我市的冬季项目竞赛成绩不理想,后备力量匮乏,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课题运用战略管理科学中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对我市冬季体育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进行细致研究,以及政府、社会如何支持我市冬季体育的发展等。冬季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研究,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制定长期战略性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所以,加强冬季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对于提升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竞赛水平,使冬季竞技体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体育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竞争力理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应用到竞技体育事业,对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黄卓和兰续章学者认为竞技体育事业核心竞争力包括核心技术能力、认识和普及程度、学习交流意识三个一级指标。其中核心技术能力函括后备力量分额系数、名次成绩再现系数、队员成才周期优势系数、设备投资优势系数、成绩实现系数和专项技术绝招优势系数等指标;认识和普及程度函括领导满意程度、大众满意程度、名次占有额和项目普及份额等指标;学习交流意识函括创新学习机会和信息传递机制两项指标。〔2〕梁建平、常金栋、董德龙等学者认为竞技体育事业核心竞争力源于竞技体育之间的竞争,竞技体育事业的团体或组织要想在某些竞技项目上保持长期稳定(即可持续性)竞争优势,保持处于一流的水平,那么竞技体育事业核心竞争力必须由一流的竞技主体、先进的竞技科研和广泛的竞技基础三个方面构成。其中竞技主体函括运动员专项技术绝招系数、运动员先天优势系数、教练员专项技术战术创新系数、教练员调配综合能力系数、成绩实现系数、运动员成绩成长周期系数、后备队员培养系数和名次成绩再现系数等评价指标内容;竞技科研函括科研队伍综合实力系数、科研设备综合实力系数、科研信息应用转化系数和科研信息传递交流系数等评价指标内容;竞技基础函括项目普及程度系数、大众认可程度系数、项目成绩系数和领导决策满意程度系数等评价指标内容。〔3〕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充分结合竞技体育的本质和影响竞技体育整体水平的相关要素,本研究认为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指在长期的科学管理、运动训练和竞赛、体育科学研究、竞技人才培养、后勤保障、政策支持、裁判员培养、体育文化建设中形成的,建立在竞技体育各单个运动项目竞争力基础之上,具有自身特色的超越竞争对手,能支撑运动项目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内在超常整体竞争能力。它包括三个层面上的竞争力,即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

二、提升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提升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各要素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并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在研究提升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对策时,我们必须根据冬季竞技体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仔细研究影响冬季竞技体育发展的各要素,依据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和形成机制,并结合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发展的历史以及现实情况提出合理有效地对策。

(一)改革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加快竞技体育市场化

制度保障是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又一根本来源之一。虽然“举国体制”一直是目前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成功的保障,但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见的。齐齐哈尔市体育管理部门应该在竞技体育管理上深化改革,加快冬季竞技体育市场化,逐步将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资助为辅的竞技体育模式,发展转变为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并重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不断加强竞技体育社会化、产业化发展,走竞技体育产业化道路。齐齐哈尔市应当注重对竞技体育市场的培育和开发,吸引社会资金对冬季竞技体育的投入,利用竞赛商业化运作,达到增加运动训练和竞赛管理的经济收入,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总之,只有建立健全冬季竞技体育的管理制度,加快冬季竞技体育的市场化运作,才能有效提升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

(二)培育科技创新团队,为冬季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持

科技进步已经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支撑,特别在竞技体育方面,无论是运动器材、医疗水平还是训练手段等等,其科技含量已成为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关键因素。现代奥运会的竞争,已经成为参赛国家科技发展的竞争,从运动器材、服装到竞技技术等等无不充分地体现出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只有形成高水平的竞技体育科技创新团队,才能实现持续高效的竞技体育知识的创新和积累,而知识不断的的积累和创新是提升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来源之一。齐齐哈尔市应该将体育科研机构、学校、职业运动俱乐部和运动队的科研人员有机整合起来,形成有效的竞技体育科技创新团队,增加竞技体育科研经费,把冬季竞技体育训练中发现的难题进行立项研究,充分发挥体育科技人才的智慧,有效利用科学技术去指导训练,强化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冬季竞技体育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来提升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

(三)增加经费投入,确保冬季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经费投入是竞技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市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市财政投入来推动冬季竞技体育的发展,这种单一的经费来源渠道,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很难保证冬季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因而,需要大胆的制度创新,多渠道增加体育经费来源,积极吸引和鼓励民间和企业资金投入到竞技体育之中,从而保障体育经费的充裕,为冬季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提升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重视优秀人才引进

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关系着冬季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培养出优秀的体育竞技人才,确保冬季竞技体育走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应当坚持两条腿走路,即加强本土优秀人才的培养,同时重视引进优秀的冬季竞技体育人才。其中包括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管理者、体育科技人员等等。以优秀冬季竞技体育人才的引进提升当前的冬季项目竞技能力,确保我市冬季项目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加强本市冬季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一提升我市冬季竞技体育持久的竞争力。体育人才的培养要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不仅运动员能通过专业训练取得好的竞赛成绩,更要他们自觉努力接受高等教育,确保他们将来不再从事竞技体育活动后,也能很好地在社会上实现自身价值。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以往竞技体与文化教育分离造成的种种人才培养弊端,加强与高校的联合办学,让运动员接受高等教育,全面提升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另外还要切实做好退役安置工作,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才积极参与到竞技体育事业当中。

(五)把齐齐哈尔市打造成我国重要的冬季体育竞赛举办地

通过举办十一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亚洲冰球对抗赛,全国花样滑冰、速度滑冰、短道速滑、冰球锦标赛等重大竞技体育竞赛活动,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比较完善,赛事管理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升,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通过举办各类重要竞赛活动,将对冬季竞技体育文化的培育,冬季竞技体育知识技能的交流,以及冬季竞技体育发展环境的营造等等,带来积极的影响。齐齐哈尔市已经具备了成为全国重要冬季体育项目比赛举办地的条件。

(六)积极参与各类冬季竞技体育竞赛活动,提升冬季项目竞技水平

竞赛活动不仅是检验成绩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竞技水平,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不仅要重视全运会、省运会等大赛,更要加强市内各类冬季项目竞赛活动的开展,通过增加参赛次数,达到锻炼运动员,提升冬季竞技体育竞争力的目标。因此,要争取机会积极参加各种冬季项目的比赛,并以全运会和黑龙江省运动会为重点,制定竞赛、训练计划。通过多参赛,来检验、提高训练水平,促进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脱颖而出,保证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七)找准突破口,积极打造冬季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和核心人物

从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经济环境、运动员和教练员水平等等因素,以及潜在优势项目的内在规律,大力打造和发展适合现有冬季竞技体育实情的优势项目,加强冬季竞技体育项目的整体布局研究,合理布局,确保优势项目优先发展,达到在省运会、全运会上增加金牌、奖牌增长点的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要重点加强对优势项目核心人物的培养和保护,努力提高其竞技水平,达到以点带面。各项目领军人物的培养,可以在队伍中形成榜样效应,激发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小队员看到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使全队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势头,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市冬季项目整体竞争力的提升。重新科学界定我市冬季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和潜在优势项目,在此基础上,强化优势项目,扩大潜在优势项目,合理进行布局,以达到增加齐齐哈尔市冬季项目在全运会、省运会上的夺金点。

〔参 考 文 献〕

〔1〕施兰平,白刚.后奥运时代提升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策略研究〔J〕.运动,2009,(0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