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的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的发展前景

篇1

关键词:碳金融;低碳;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X196;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3-0092-02

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议定书》的签订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或称碳融资、碳物质买卖。也就是是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排放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等的金融活动,更一般而言,它泛指了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它的兴起直接源于国际气候政策变化和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京都议定书》以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制定并签署了《公约》。《京都议定书》于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京都议定书》允许了四种减排方式,催生出了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主的碳交易的市场,其市场的参与者也从最初的国家、公共机构向私人企业和金融机构拓展。

2008年1月23日,纽约―泛欧交易所与法国国有金融机构信托投资局展开了合作,共同宣布建立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进行交易的全球平台。这个被命名为BlueNext的平台以二氧化碳排放权的现货交易为主,并计划于2008年的二季度建立期货市场,最终涉足各种与环境有关的金融衍生品的交易。

Apcf是一个碳市场信托基金,以推进亚太地区的清洁能源项目,由亚洲开发银行于2006年11月22日建立,为清洁能源项目提供预先支付支持。

英国碳基金成立于2001年,是政府投资、企业运作的独立公司,目的是支持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排放。该基金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该国的气候变化税,每年大约有6600万英镑被提供给该基金管理使用。其主要被运用于低碳技术开发与研究,技术商业化,投资孵化。

日本碳基金由31家私人企业和两家政策贷款机构出资建立。其资产总额约一亿美元,用于购买低碳技术、温室气体减排量。

欧洲碳基金于2005年4月启动,由法国信托银行和荷兰富通银行投资。集合了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能力,目前已募集到月1.43亿欧元。该基金努力的方向在于投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帮助减缓全球变暖。

低碳经济金融将制约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低碳金融发展是建立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低碳技术、碳金融咨询和服务中介机构、碳会计、审计,以及非政府组织监督和国家战略层面的碳配额制度等制度创新制度基础之上。低碳技术融资需与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共同联动,碳权资产开发中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碳资产开发、碳咨询、现货和期货期权交易等低碳金融资产的服务和管理相关的完整的产业链。从碳市场的发展来看,配额型减排额度交易是碳市场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在碳交易中,CDM项目占国际CDM市场80%,就此许多发达国家提出质疑,要求将中国列入强制减排机制行列,并在一级碳市场和二级碳交易市场中设置障碍,严密封锁中国生产的CDM碳权和交易。因此,配额型人民币碳市场发展必将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碳金融市场也会成为资源再分配的主要市场。未来国际碳市将以地区易的特征已经显现。为此,人民币碳权汇率形成机制是我国金融转型的重要任务,也是国际碳币抗衡美元霸权地位,以及碳权汇率形成机制的焦点。

在我国,“十二五”时期将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面临的能源与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契机,大力发展低碳金融将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碳交易具有广阔的全球应用价值和明确的收益,发展低碳金融有利于我国把握碳交易的巨大潜力,强化我过的国际竞争力;其次,我国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充分挖掘和高效利用低碳金融的杠杆调节和资金融通作用,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第三,碳排放权的“金融属性”日渐突显,积极发展低碳金融对于我国推进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十分有利,在新的一轮国际货币定价系统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主动权和主动权;第四,在能够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低碳金融是推进金融产业盈利模式创新和业务内容拓展的有效手段,可有效增强金融机构的责任感。

我国低碳金融发展的约束因素:(一)意识约束是制约低碳金融业务发展的根本原因。(二)成本约束是导致低碳金融预期收益不良的重要条件。

碳交易的前景:从供给来看,根据预测,2013-2020年,全球碳信用供给将达到31.30亿吨,其中中国将提供14.13亿吨碳信用,占总供给的45%。虽然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碳信用供应国,但我国却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下层。我国金融体系发达程度与成熟度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不过碳市是一个新兴市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会超过十年。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金融系统不断完善的背景下,碳市的发展与培育,将会成为我国赶超欧美的契机,并将为我国在国际金融、经济体系中夺得更多话语权。

[1]邵伟.上海金融新闻网.建立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系.

[2]许光.中国论文下载中心.我国低碳金融发展的约束因素及对策研究.

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发展前景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对金融业的影响越大越大,不少民众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经济互动,但这种热潮自然会带给银行压力。例如,2014年3月,有88.8万用户在陆金所中注册参与P2P网络借贷,据2014年1月金融数据统计,银行1月份存款大幅减少9402亿元等,从上述数据可说明,目前应重点思考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区别,两者究竟该如何合作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金融事业的发展。

一、互联网时代下对金融的认识和思考

互联网技术改变人类社会生活的“第三种革命”,是继续工业革命和农业革命后的又一次社会变革。而互联网金融的调整与转型、规范与发展在中国金融变革的大背景下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发展的同时也在挑战传统金融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资金融通的新兴服务模式。从表现形式上分析,金融业中融入互联网是我国深化金融改革和加快金融创新的关键领域,也是当前最具创新活力和增长潜力的新兴业态。在2013年,相关经济研究学者指出,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办理金融业务,其本质是加工传递金融信息,从而完成资金的融通。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有第三方支付、P2P小额信贷、众筹融资网站等。

互联网金融作为内生性金融创新模式,为了便于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便捷化服务,加速了金融产品创新,降低服务成本,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除此之外,它还与传统金融业相互渗透和融合,不仅能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转型,还能进一步提高中国金融业的总体竞争力。然而这种金融形态也给传统金融带来冲击,其较强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及突显的技术优势给商业银行创造了跨领域冲击,不管是在经营模式上还是盈利模式及服务模式方面都融入了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由于没有时间和具体地域限制,以致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自身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网络金融因虚拟账户的产生避免了传统监管的体系,无形中又增大了潜在风险,从上述风险可看,互联网金融业在发展的同时还要加强风险管理。总之,随着互联网对传统经济的不断渗透,也为其注入了全新的活力,逐渐开启金融变革的新时代。

二、互联网时代下金融业的发展现状

(1)互联网融资。P2P(Pear to Pear)指互联网上端对端信息交互方式和关系发生特征,其网络借贷指通过网络实现个体和个体之间的直接借贷,是一种典型的直接融资模式,其特点是脱离在债权债务属性中脱离了传统资金媒介,主要以个人对个体的信息获取和资金流向。个人借贷行为在我国至少存在了一千多年,形成这种关系的人物网一般亲朋好友或本乡本土。但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让这种人物网得到了扩展,即使是陌生人也能相互借贷,一时间,民间借贷、利率市场化和银行脱媒都成为当下热潮。例如,P2P借贷服务平台在2013年末呈现出爆发性的态势,虽然表面形式看似火爆,但实际交易质量却令人担忧,其中复合交易占P2P贷款的72.4%,剩余为纯线上交易份额。再加上国家针对此方面没有设立必要的监管约束,许多贷款公司接连发生许多恶性事件,甚至在2014年初呈现倒闭趋势。因此,关于P2P贷款行业的发展,市场也应予以重新审视,以理性的态度看待此行业。

(2)互联网理财。电子商务的极大发展和第三方支付平台有着紧密的联系,大量客户的积累为后续金融产品的销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还能充分利用备付金账户所沉淀的资金。在销售实物商品的同时,第三方平台还会借此机会扩展理财产品,如2013年,以最短时间内销售额突破亿元的就是互联网理财产品,取得了开卖时间短收获效益大的效果。2013年6月13日,支付宝开启了余额宝服务,截止到12月底,客户数已达到4303万人,自上线以来,累计申购金额为1.4亿笔。支付宝在余额宝之前就积累了较高的客户好评度,也是第三方支付平台中运用率较高的支付方式,极高的信誉度让多少支付宝客户在主观上已经把高息活期存款和余额宝划分为一体了,以便捷性、外部环境及收益水平等优势领跑于其他支付平台,尤其在技术方面突破了利率管制,实现了活期存款利率市场化。

三、互联网时代下金融业的发展前景

虽然目前互联网支付领域业务冲击到了传统金融业,但仍然不影响传统金融保持主导地位,互联网满足了大众金融需求和现有金融体系的不足,通过其发展既能解决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空白,还能激发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潜力,有助于规范民间金融。国务院总理在2014年3月的十二届全国政协二次会议上中的政府报告中提到:“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由此可看出,我国已然非常重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性特性让交易主体、用户体验及交易渠道拥有巨大优势,盘活了一定的资金存量,以碎片化和经营化的理财满足了小额散户需求。但也不能忽视传统金融的作用,商业银行作为传统金融的一种具有批发客户资源、信用和风控能力等优势,互联网则以零售客户为主,虽然后者放款速度快,但却具有相对的风险性,互联网金融要结合自身特点及学习传统金融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不断弥补自身不足,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应利用双方的优势在各自的领域内充分发展,在帮助中小微企业融资方面以P2P平台进展也获得了中小微企业部门的认可,2013年相关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互联网金融的存在给予了高度评价。为此,互联网时代下的金融业的发展前景首先应与传统金融垂直连接,互联网领域可以借助传统金融机构的信誉风险控制、政策及人才等优势快速融入市场,获得广大客户的认可。其次,P2P网络借贷通过在贷款持续时间内锁定投资人的方式解决传统银行遗留的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之间不协调的期限错配问题,让投资人的债权在次级交易市场中达到流动性和高收益的双赢。第三,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最终形成。针对此方面有两个小点:1)加剧理财市场竞争:商业银行的发展受资产证券化的影响,P2P平台下的设计更灵活,提升了年化投资收益率。2)分流储蓄存款:以支付宝旗下的“余额宝”为例,它的存在形式是货币市场基金+“T+0”的支付,尤其传统银行目前面临越来越大的吸收存款压力,不断倒逼中国的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从技术上实现了活期存款的利率市场化。最后,互联网金融促使中国金融业形成混业经营模式:未来互联网金融业可利用信息优势和数据挖掘实现无缝推送个性化金融产品和对客户的精准定位,增加用户对平台的黏性,之后利用非信贷类金融产品平台降低风险,并将平台积累的信用数据汇集至一起,面向社会建立信用平台,尽可能地在一个平台上满足客户多种金融需求。

四、结语

信息技术为社会传媒、商业模式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当下金融业也通过互联网为大众提供更为便捷的经济服务。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应规范监督、服务实体经济的关系,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防控风险,以新融合,新实践和新活力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莫易娴.互联网时代金融业的发展格局[J].财经科学,2014

(4):1-10.

篇3

1、互联网消费金融高速发展

广义上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如在线支付和互联网理财等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在我国发展的起步时间比较早。2004年我国开始出现了支付宝等在线支付机构,到目前为止在线支付机构已达近三百家;2006年起,P2P网贷开始进入我国,截止到2015年全年P2P网贷规模已达到8686亿元人民币;此外,各种消费者网络投资个人理财产品也迅速发展。

我国狭义上的互联网消费金融起步于2013年,以分期乐、趣分期为代表的创新型公司直接将服务目标用户定位为个人消费者,为其提供新人接待的分期付款服务。京东于2014年2月推出了“京东白条”、天猫推出了“天猫分期购”以及“花呗”等理财产品为自身平台用户提供分期消费服务。

在消费金融试点管理逐步放开的背景下,许多传统消费金融服务公司开始提供消费金融服务。而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在服务流程和产品创新上更具备优势,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市场细分逐步完成,线上线下消费金融服务的融合已经成为当前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的未来走向和必然趋势。

2、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环境

随着国民消费能力的持续提升一级互联网使用习惯的全面养成,互联网消费金融现在正处于一个“最好的时代”。

首先,从经济环境角度出发,当前,消费对于我国的GDP贡献仅有30%,同收入水平其他国家的消费占GDP的50%左右,而这一比例在欧美发达国家更高。这也说明中国的经济结构可以从原来的过多依靠投?Y、出口逐步向消费倾斜;其次,从社会环境来说,消费观念转变,透支习惯的养成。中国传统的勤俭节约观念制约了消费金融在我国的发展,但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逐步转变,越来越多的家庭及个人开始采用信贷消费工具提前消费;再有,就技术环境而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这也成为促使消费金融的创新速度和效率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原因;最后,政府政策的出台,如购置税减征、消费品下乡等补贴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消费及金融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

二、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趋势

1、移动支付互联网消费金融将成为主流,消费主动权进一步向消费者转移

自2012年国家工信部开展全国4G建设以来,经过五年左右的发展时间,中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的4G网络,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7亿左右,移动互联网的支付业务流量占总收入的60%以上,移动互联支付的便捷性已经得到大众的认可。同时,由于各大网络带你上积极推行移动终端APP支付优惠活动,使得移动互联网支付的交易量不断上升,消费者的移动支付消费习惯已经建立。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大量团购网站与比价网站的出现,降低了消费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并且通过互联网线上交流与买家的产品评价与反馈,使得消费者对厂商更加了解,加剧了市场竞争,消费主动权逐步向消费者转移,消费者在买卖双方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占据核心地位。

2、互联网消费结构纵深扩大,地域消费限制进一步缩小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农村不断普及与渗透,农村正逐渐成为互联网消费的新蓝海。在我国整体网民规模逐渐收窄的情况下,农村互联网使用率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同时,诸如京东、天猫、苏宁等国内大型电商平台的下乡建设计划的实施,农村的物流与基础建设不断完善,进一步缩小地域消费限制,加之国家政策的鼓励与引导,使得农村网民的互联网消费意识与农村消费市场潜力进一步被挖掘。

3、政府政策全力支持,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潜力无限

2015年传统金融行业迎来改革春风,国家出台众多促进互联网消费金融政策。不仅将“互联网+”为发展战略的互联网金融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同时,还将互联网消费金融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并且明确提出消费升级的重要性与急迫性:以“互联网+”为渠道和营销手段,转变传统消费,发展绿色消费、信息消费与个性消费,重点着眼于国内消费需求的挖掘。由此可判断,互联网消费金融已进入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

三、结论及启示

1、鼓励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

要解决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资金端的渠道窄、成本高等突出问题,适当降低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获得金融机构牌照的门槛,及时将优秀的、规范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机构纳入有牌照的金融机构。

2、规范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

互联网消费金融是金融,金融杠杆的本质是杠杆,是借别人的钱去放贷或者投资。世界上不存在一个没有金融监管的国家,如果没有清晰的边界,鼓励金融野蛮生长,最后的结果是好人为坏人买单。

3、健康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

互联网消费金融多位纯金钱方面的的信用贷款,在个人征信体系还不是很健全、大数据风控技术还不是很成熟的条件下,要尽量采取场景化的O2O模式减少信用风险。一些电商平台采取应收账款形式的自有资金垫付或延期支付供应商贷款等方式开展消费信贷,要注意避免平台资金流动性不足的财务风险和供应链资金断裂的风险。

篇4

关键词:中国农村金融 发展现状 前景分析

一、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演变与机构组成

(一)制度演变

自1979年开始市场化改革以来,为了配合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推动农村经济、金融市场化的发展,农村金融制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基本上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9~1993年)。以中国农业银行的恢复为标志,初步形成了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主导,以农村信用社为基础,以农村其他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

2.第二个阶段(1994~1995年)。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设立为标志,形成了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与合作金融并存的农村金融体系。根据国务院1994年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计划在1994年基本完成县联社的组建工作,1995年大量组建农村信用合作银行。不过,实际进度大大落后于这一阶段所设计的目标。另外一个重要的政策变化就是规定农村信用合作社不再受中国农业银行管理,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管理,改由县联社负责。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监督管理,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承担。

3.第三个阶段(1996年至今)。以1996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决定》为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农村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

(二)机构组成

经过近20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迄今为止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这一金融体系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1.正规金融机构

可以把受到中央货币当局或者金融市场当局监管的那部分金融组织或者活动称为正规金融组织或活动。中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1)中国农业银行。于1979年重建,是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也是四大行中分支机构数量最多的一个银行,其分支机构几乎遍布中国所有的乡镇。和其它国有商业银行一样,从80年代起中国农业银行就一直进行着商业化改革。但在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建立之前,中国农业银行的业务兼具商业性和政策性,此后一部分政策性贷款业务,例如主要农副产品收购贷款、扶贫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政策性贷款被划转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1994年成立的一家政策性银行,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为实现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相分离的重大措施。农发行的业务也不直接涉及农业农户,它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随着农村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农发行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遍及几乎所有的乡镇甚至农村,也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个与农业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

2.非正规金融机构

非正规金融组织或活动包括所有处于中央货币当局或者金融市场当局监管之外发生的金融交易、贷款和存款行为。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初期,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活动得到了经济管理当局的默许甚至支持。但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心逐渐转向对正规金融机构的商业化,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加大了对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活动的管制力度,并在1999年解散农村合作基金会,结束了非正规金融的有组织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农村合作基金会是80年代中期兴起的准正规金融组织,其经营资本主要依赖于农户的资金注入,其经营活动归农业部而不是中国人民银行管辖。到1996年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存款规模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1/9。由于农村合作基金会不受货币当局的利率管制,因此其贷款利率较农村信用合作社更为灵活,贷款的平均收益也更高。为了消除来自农村合作基金会的竞争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所造成的冲击,1997年,当局做出了清理整顿、关闭合并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决定。

二、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一)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完善

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邮政储蓄、农业保险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由于邮政储蓄具有单一金融服务功能,只提供储蓄服务;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及其农业发展银行。在2002年,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贷 款余额约占金融机构农村贷款余额的78%。由于中央银行对利率和资金使用的控制、高额的运营成本以及缺乏赢利的激励等,农村信用社长期陷入困境,据估计,农村信用社积累的历史坏账达数千亿之多,不良资产率远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多数在50%以上,在某些经济不发达省份甚至高达90%以上。尽管农村信用社一直被官方认为是合作社,然而在1980年到1996年间农村信用社受到农业银行的控制,其后由人民银行管理,社员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没有决定权,故农村信用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

(二)农村金融环境恶化

篇5

关键词:碳金融市场;京都议定书;国际碳金融市场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6-0056-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6.15

一、引言

碳金融市场是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金融活动和交易的总称,由于二氧化碳在其中占绝对地位而得名。这一市场既包括排放权交易市场,也包括那些开发可产生额外排放权(各种减排单位)的项目的交易,以及与排放权相关的各种衍生产品交易。该市场的产生主要受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公约(京都议定书)的推动。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该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交易规模逐年成倍增长。大量资本的介入在推动碳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对环保和气候控制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各国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不一,21世纪以来,围绕温室气体排放权数量和交易的问题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和谐声音,为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二、碳金融市场的源起

碳金融交易产生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1992年6月,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设定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目标。1997年有关国家通过《京都协议书》成为具体的实施纲领。规定至2012年,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和加拿大削减6%。

《京都议定书》规定了三种机制,即联合履约、国际排放贸易和清洁发展交易机制。这三种市场机制使温室气体减排量成为可以交易的无形商品,为碳金融的市场发展奠定了基础。其还规定了三种补充性的市场机制来降低各国实现减排目标的成本,即联合实施机制、国际排放权交易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交易的清洁发展机制。根据联合实施机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录一名单中的国家之间可以交易和转让减排单位;国际排放权交易则是附录一国家之间针对配额排放单位的交易;清洁发展机制则涉及附录一国家和非附录一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交易,发达国家可以向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投资或直接购买方式来获得核证减排单位。

三、国际碳金融交易的市场体系

《京都议定书》颁布之后,一些国家、企业、以及国际组织为其最终实施开始了一系列准备工作,其中包括加拿大的气体排放计划、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交易所、英国排放交易体系、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等,这些交易体系的建立推动了国际碳金融市场最初的发展。2005年1月,欧盟正式启动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该体系由欧盟成员国和政府设置并分配排放配额。此外,欧盟还允许受管制的企业通过使用核证减排单位来达到管制要求。尽管美国仍未加入《京都议定书》,但一些州政府已经开始采取行动,并联合建立起了限额交易机制。2008年,由美国东北部和中大西洋组成的地区间温室气体动议开始投入运行,并制定了相应的减排目标。所有这些都推动了国际碳金融市场体系的迅速发展。

(一)市场结构

碳金融市场可以分为基于配额的市场和基于项目的市场。基于配额的市场原理为限量――交易,即由管理者制定总的排放配额,并在参与者之间进行分配,参与者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配额的买卖。基于项目的市场原理为基准――交易,在这类交易下,低于基准排放水平的项目或碳吸收项目在经过认证后可获得减排单位,受排放配额限制的国家或企业可以通过购买这种减排单位来调整其所面临的排放约束,这类交易主要涉及到具体项目的开发。这两类市场为排放权交易提供了最基本的框架,以此为基础,相关的原生产品(碳排放权)和衍生产品交易也随着发展起来。

基于配额的市场具有排放权价值发现的基础功能。配额交易市场决定着碳排放权的价值,配额多少以及惩罚力度的大小影响着碳排放权价值的高低。配额交易创造了碳排放权的交易价格,当这种交易价格高于各种减排单位的价格时,配额交易市场的参与者就会愿意在二级市场上购入已发行的减排单位来进行套利或满足监管需要。这种差价越大,投资者的收益空间越大,对各种减排单位的需求量也会增加,从而会进一步促进新技术项目的开发和应用。

(二)市场参与者

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分为供给者、最终使用者和中介等三大类,涉及到受排放约束的企业和国家、减排项目的开发者、咨询机构以及金融机构。

项目开发者与供给者进行减排项目的开发,各种投资基金寻求机会,或购买某个项目的原始排放单位,或直接投资某个具体项目。而技术开发或转让者专门从事减排技术的研究,向项目开发商提供可达到减排目标的技术。排放权的最终使用者是那些面临排放约束的企业或国家,他们根据需要购买排放权配额或减排单位,以确保达到监管要求,避免遭到处罚。最终使用者对减排单位的需求推动了项目交易市场的发展。中介机构具体负责项目申报,对项目实际排放情况进行定期核实。已发放的减排单位可以进入二级市场上交易。金融机构通过运用结构性工具为项目融资,或对冲项目所涉及的风险。监管者负责制定减排单位的认证标准和程序,并对所申报的项目审核。在二级市场里,商业银行、资产管理者、保险公司扮演者重要角色,如促进市场流动性的提高,提供结构性产品来满足最终使用者的风险管理要求,通过对远期减排单位提供担保(信用增级)来降低最终使用者可能面临的风险等等。

(三)交易工具

目前,碳排放权中的原生交易产品以及与排放权相关的远期、期权等衍生产品是最主要的交易工具。

1.排放权产品。排放权是原生交易产品,或叫基础交易产品,主要从事远期和期权交易。这些产品在减排量上是相同的,都以二氧化碳当量为度量温室效应的基本单位。

2.衍生产品。这主要包括:应收碳排放权的货币化、碳排放权交付保证、套利交易工具、保险/担保、与碳排放权挂钩的债券。应收碳排放权的货币化,其原始交易属于远期交易,回报来源于其项目成功后所获减排单位的转让。为提高流动性,有些减排项目协议允许投资者将未来可能获得的减排单位进行证券化。碳排放权交付保证是指在原始交易中,由于项目的成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投资人和贷款人面临风险。因此,一些金融机构为项目的最终交付提供了担保,从而降低了投资人的风险。不同的碳金融交易市场的交易工具不同,因此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差价[1]。这种差价及其变化会产生一定的套利空间,因此利用市场差价进行套利的空间加大,套利期权工具等随之产生。项目交易中存在很多风险,因此需要保险机构或担保机构的介入,进行必要的风险分散,有针对性地向项目投资人提供担保。与碳排放权挂钩的债券是指在碳金融交易中,投资银行发行与减排单位挂钩的结构性投资产品,其支付规模随减排单位的价格波动而变化。

四、国际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

作为新兴的金融市场,碳金融交易市场在近几年发展迅猛。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5年国际碳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100亿美元左右,至2008年已达到1260亿美元,4年时间里增长10倍左右,其中基于配额的交易规模远大于基于项目的交易金额。2008年基于配额的市场交易额为920亿美元,大约占全部碳金融交易总额的74%,基于项目的成交额为72亿美元。此外,远期和期货交易的二级交易市场也发展迅速,2008年该市场的交易金额为260亿美元,是2007年的5倍,占全部碳交易总额的21%。

(一)基于配额的市场

2008年《京都议定书》进入实施期,碳金融市场主要涉及国家间的碳排放交易开始正式投入运行,全年成交额为2.1亿美元;另一个以政府管制为基础的配额交易机制也在2008年开始运行,全年成交金额为2.4亿美元。此外,由参与者志愿成立的配额交易机制(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新南威尔士交易所)的交易额分别为3.09亿和1.83亿美元[2]。在所有基于配额的市场中,欧洲交易排放体系占绝对地位。2008年该体系交易总量为919亿美元,占配额交易市场比重达到99%,大约占全球交易总量比重73%左右[3]。但从成交量上看,其是目前最重要的碳金融市场,其价格和成交量是国际碳金融交易的重要指标。

(二)基于项目的市场

原始CDM市场交易的对象为Primary CERs,截至2008年其交易额为65亿美元,占全部基于项目交易的90%,发生于发达国家之间的JI项目交易金额为2.9亿美元,此外,自愿市场的项目交易金额为3.97亿美元[4]。从供需结构上看,欧洲是主要的需求方,这主要是与欧盟的严格配额管理有关,在2008年的成交额中,欧洲购买者所占据的市场份额超过了80%,其中90%是由私人部门购买。在原始的CDM市场的卖方,中国占绝对的比重。在2002至2008年间,中国占所有签约CDM交易额的66%,而在2008年中国的市场份额占到了84%,远远超过其它发展中国家。

五、国际碳金融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尽管近年来碳金融交易市场的交易金额增长迅速,但目前国际碳金融交易市场依然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这给其未来的发展带来一些不确定性。

(一)市场分割

目前国际碳交易绝对多数集中于国家或区域内部(如欧盟),统一的国际市场尚未形成。从事碳金融交易的市场多种多样,既有场外交易机制,也有众多的交易所;既有由政府管制产生的市场,还有参加者志愿形成的市场。这些市场大都以国家和地区为基础发展起来,而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相关制度安排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排放配额的制定及分配方式、受管制的行业的规定、是否接受减排单位、如何认定减排单位经及交易机制等等,导致不同市场之间难以进行直接的跨市场交易,形成了国际碳金融交易市场高度分割的现状。

(二)政策风险

1.国际公约的延续性问题产生了市场未来发展的最大不确定性。《京都议定书》在2008年正式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国际碳金融市场高度分割的现状,但《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期仅涵盖2008―2012年,各国对其有关规定仍存有广泛争议。目前所制定的各项制度在2012年之后是否会延续还尚示可知,这种不确定性对形成统一的国际碳金融市场产生了最大的不利影响。

2.减排认证的相关政策风险可能阻碍市场的发展。在原始减排单位的交易中,交付风险(即减排项目无法获得预期的核证减排单位)是最主要的风险。而在所有导致交付风险的因素中,政策风险是最突出的因素。由于核证减排单位的发放需要由专门的监管部门按既定的标准和程序来进行认证,因此即使该项目获得了成功,其能否通过认证而获得预期的核证减排单位仍具有不确定性。从过去的经历来看,由于技术发展的不稳定,以及政策意图的变化,有关认定标准和程序一直都处于变化中,而且由于项目交易通常要涉及到两个以上的国家,除需要符合认证要求外,还需要满足项目东道国的政策和法律限制,这就使得政策风险变得更加突出。

(三)交易成本巨大

在目前的国际碳金融交易市场尤其是基于项目的市场中,较高的交易成本也对市场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基于项目涉及到跨国的项目的报批和技术认证问题。为此,监管部门要求指定运营机构负责项目的注册和实际排放量的核实,所涉及的费用较为高昂。此外,由于目前缺乏对中介机构(即DOE)的监管,有些中介机构在材料准备和核查中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甚至提供虚假信息,这无形中加大了市场交易成本,不利于项目市场的发展。

六、国际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发展前景研究

总体上看,国际共识的形成以及国际合作的强化将有助于扫清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的障碍,对其进一步快速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在国际合作的层面上,由于各国的利益诉求不同,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可能会存在分岐。比如是否需要对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进行限制?如何确定各国的排放目标?如何设定统一的监管制度?诸如此类问题在短期内很难得出结果,国家间的争执在所难免。尽管如此,这些分岐的存在并不足以改变全球合作的趋势,国际碳金融交易或许将很快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一个对管制高度依赖的市场,国际碳金融交易市场存在诸多的缺陷,在根本上源于国际合作的不充分,各国在减排目标、监管体系以及市场建设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市场分割、政策风险、以及高昂交易成本的产生。因此,要扫清未来发展的障碍,各国统一认识和加强合作是最为重要的问题。种种迹象表明情况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从对减排问题的态度来看,全球主要经济体逐渐趋于一致。在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后,许多重要的工业国家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并未签字通过该项合约。不过在随后的几年里,这些国家的态度发生了重要的转变。2007年12月,澳大利亚签定了《京都议定书》。在美国,尽管布什政府拒绝签署该协议,但一些州政府在2008年志愿联合建立了气体排放体系,尝试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发展。美国总统奥巴马积极支持减排,并推动了有关的立法进程,对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欧州,欧盟继续延续积极减排的态度。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第二和第三阶段的安排中,欧盟继续逐步加大减排力度,承诺至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至少减少20%,并将减排限制扩大到更多的行业。

我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中国政府已郑重向全世界宣布:至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大约达到15%;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和13亿立方米。我国在提出上述目标的同时,还提出要把绿色发展作为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碳交易体系和学习碳排放计算方法是落实控制目标要求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初昌雄,周亚娟.碳金融: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创新[J].金融与经济,2010(2).

[2]McKinsey & Company.Pathway to a Low-Carbon Economy[R].2009.

篇6

[论文摘要] 本文阐明了次贷危机的产生与发展,重点分析了在全球经济危机的环境下,我国如何应对新的经济环境和抓住机遇,发展我国经济。

美国的次贷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即是一次挑战又是一个巨大的机会,这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然而如何把握这个机遇,如何在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和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情况下,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发展国民经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确是一个难题。笔者认为应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和教训

2008年美国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次贷危机,进而演变成影响全球的金融海啸。这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是美国因“911”恐怖袭击后,担心本国经济陷入衰退,大量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把银行存款借给信用等级不高的投资者和消费者,一时之间美国的经济空前繁荣。由于这些人把大量的借来的资本都投入房地产市场,催生和促进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产生和扩大。然而泡沫始终是泡沫,终究有破灭的一天,在泡沫破灭的过程中,由于投资者和消费者无力偿还贷款,银行只好把房地产收回,进行二次转卖,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供大于求,房价急速下降。许多投资者和消费者因为房价的下跌,使自己的资产变成负资产,由于投资者和消费者首付款占整个房价的比重很小,投资者把房地产归还给银行相对损失要小的多,进而使更多的投资者和消费者把抵押的房地产归还给银行,房价恶性下滑,银行的大量贷款变成不良资产,银行由于无法收回贷款和利息,经营出现资金短缺,银行开始破产,存款人在银行的存款无法提取,消费者或者由于没有货币进行消费或者出于担忧未来经济前景不敢消费,由此消费市场规模缩小,进而企业生产的产品因为消费不足而出现相对过剩,企业出于生存的目的开始缩小生产规模,大量裁减员工,大量的职工由于企业裁员而失去工作,进一步使消费市场规模缩小,形成恶性循环。

美国之所以陷入次贷危机从表面上看是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滥用导致的,但从深层次原因分析,其实是美国投资过快,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导致的。经济的发展是靠投资和消费两大力量共同推动而发展的。通过投资生产出人们需要的产品,通过消费市场把企业生产的产品消费,企业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生存,国家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健康发展。美国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滥用,把大量的社会资本都吸引到投资市场,这就无形之中缩小的消费市场的规模,因为社会财富是有限的,资金用于投资就不能用于消费,这是显而易见的。美国是世界上头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物质财富极度丰富,而社会财富却大量集中在少数富有人群的手中,普通百姓由于手中的财富较少,抗风险的能力就相对较弱,当经济危机来临时,普通百姓只有节衣缩食,缩小消费,渡过难关,而普通百姓的消费才是美国的最大的消费市场,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危机的强度。

二、立足本国国情

我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其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我国目前的基本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和落实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因而国家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目标。通过改革开放的这些年,经济发展的成果有目共睹,然而,我国也面临着社会财富大量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问题,而且这种集中还在加剧。

通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高速发展,然而我国的经济还属于依赖型经济。首先我国是“生产大于消费”的国家,由于国内需求不足,企业大量生产的产品通过外销而实现产品的价值,国际贸易顺差一年比一年大,产品消费依赖于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其次,我国是进口大国,如计算机等这些高科技产品,我国还没有自主生产能力,完全依靠进口。

在美国陷入次贷危机,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情况下,如何发展我国的经济,扩大内需,增进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我们亟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应对经济危机的发展策略

通过切实提高工人、农民收入,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提高农民的福利待遇,解决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的方式扩大内需。

目前我国仍然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还是占人口的大部分,如何扩大农村的消费市场,是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切实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和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让农民把手中的钱拿出来消费。农民现在普遍收入水平不高,享受不到城镇居民的福利待遇,养老问题是他们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出台有关养老问题的政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农村年人均收入还不到城镇居民收入的一半,农村劳动力充足,却缺乏参加劳动就业的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首先要解决农民农闲时候的就业问题,农村农业人口,一年中农忙时间仅有2-3个月,剩下大量的空闲时间,除一部分农民外出打工,许多农民是无所事事,如何利用这部分充足的劳动力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实各个农村以村为单位发展一定的集体经济是一个很好的出路,由于每个村落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每个村发展自己的集体经济即可以解决劳动就业问题,扩大农民收入,又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经济或地理优势。

虽然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比农民平均收入水平高出将近一半,但是,相对与我国这些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增长率还是要低的多,如何让城镇居民进一步享受到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以及提高城镇居民的福利待遇也是我们解决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的消费市场主要是一线和二线城市,进一步扩大这些城市的消费能力也是解决内需不足的一种方法。而要扩大这些城市的消费市场,就必须增加城镇居民的收入,而增加收入的方法主要是提高工人等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和降低关乎生存居住问题的消费品价格水平。

我国目前财富大量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如何解决财富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也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切实解决居民负担和提高城镇居民的福利待遇是一个比较好的出路。目前无论是城市还农村,孩子的学费问题一直是家长们,普遍关心和忧虑的问题,特别是在目前竞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孩子能不能有学问,能不能考入名校,以及考上大学后昂贵的学费,是许多家庭沉重的负担,解决内需的另一个途径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逐渐降低学校的收费,切实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只有解决了他们关心的和制约他们消费的问题,才能真正扩大内需。

四、结束语

分析和解决我国目前面对经济危机的复杂国际环境,必须要吸取其他国家的教训,立足我国国情,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篇7

一、构建与城市规模相适应的金融组织体系

金融组织体系建设是金融发展的首要问题;只有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才能发展有效的金融业务;也才能以此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对此,应从三方面发展金融组织体系:

1.金融机构总量适应需要。就是各类金融机构的数量要适应城市发展规模。我们认为,随着人口的增长,要求金融服务范围扩大、金融服务功能加强,因此,金融机构的数量与城市人口同比增长是基本要求,并着重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总量要适度超前,也就是金融机构的发展不能被动去适应,而应主动超前发展,主动去满足城市化的需要;二是金融机构的种类要尽量齐全,银行、证券、保险各类机构都要适度发展,以适应不同的需求;三是要注重金融机构发展的质量,不以绝对数量论是否合理是否适应城市发展需要。

2.金融机构结构合理摆布。在金融机构总量适度发展或超前发展的前提下,应该保持金融机构的结构合理。我们认为,其基本要求:一是“大机构”与“小机构”的合理搭配,不以大小论成败,要更加注重发挥中小金融机构的作用;二是国有、股份与民营金融机构的合理搭配,要更加注重发挥“非公”所有制金融的作用;三是内资机构与外资机构的合理搭配,要更加注重引进外资金融资本;四是银行与证券、保险机构的合理搭配,不但注重银行信贷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且要更加注重发挥证券、保险机构支持、促进、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3.金融机构层级梯度有序。就是在发展金融机构时,要根据城市发展规划格局,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各层级的金融机构。我们认为,特大中心城市要适度引进一级法人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省市级分支机构,全面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大型中心城市以地市级金融机构为主,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小城市应以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从重庆万州区的规划发展看,应按照特大中心城市的要求,引进发展一定数量的具有较大规模的一级法人金融机构,大力引进发展有省(市)级权限的金融分支机构,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全面入驻,以尽快建成区域金融中心,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金融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

二、完善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金融支持体系

城市经济与城市金融的共生共荣决定了城市金融支持城市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深度和力度;各种支持手段必须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善城市金融支持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信贷总量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信贷投放密不可分;信贷投放的多少不但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水平,而且信贷规模的大小还是决定金融业在产业发展中重要地位的标志。可以说,信贷总量的变化与经济总量的变化应该保持同步。因此,我们以GTP的增速测算信贷总量的增速。其中,对不同的区域要考虑特殊情况给区域信贷总量基期数据的影响。

2.直接融资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随着经济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融资渠道越来越多,已经打破传统的仅仅依靠信贷投入的模式,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债券、融资券等融资比例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城市建设中,政府、主管部门、金融机构都要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帮助、支持、鼓励企业直接上市融资,以壮大企业资金实力,增强企业社会信誉,使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一个区域、一个城市上市公司的多少是衡量这个区域或城市的经济社会化程度高低的尺度;上市融资的多少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也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政府、主管部门、企业不但要重视信贷投入,而且要更加重视企业的规范发展,以利于让更多的企业更快地上市发展。

3.发挥保险对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保险作为我们抵御风险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手段和保障,在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在城市建设中我们要特别注重发挥其重要作用:一是注重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作用,通过赔款和给付使企业不会因灾害事故造成生产经营活动的停滞或中断,从而有利于企业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保持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和稳定,以减轻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发展。二是注重发挥保险转移风险的作用,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如在企业贷款中引入保险机制,转移、分散贷款风险,形成资金安全有保障的局面,让企业愿贷,银行敢贷,实现企业、银行、保险“三赢”。三是注重发挥保险稳定企业经济的作用。就是充分发挥保险机构长期处理风险隐患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指导企业进行风险管理,进行防灾咨询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督促企业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以减少灾害损失,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安全、稳健运行。

三、健全与城市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

城市越发展,金融服务越重要。金融服务不到位,肯定影响城市建设的进程;金融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必然支持和带动城市建设的发展。我们认为,城市建设中迫切需要快捷的支付清算体系、安全的证券交易体系和便利的保险服务体系。

1.快捷的支付清算体系。快捷的支付清算体系是加速企事业单位资金周转、方便城市居民金融活动的载体。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充分发挥中央银行统一规划建设的大、小额支付清算系统的作用,扩大参与大、小额支付清算系统的金融机构范围,完善其功能,降低其运行成本,使其成为全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支付清算的主渠道。二是建设适应城市规模、方便城市居民生活的存取款机构、网点,包括储蓄机构、电话银行、网上银行、自动存取款机、自助服务终端等等。三是发展与城市经济和居民生活相适应的无障碍刷卡设施,包括ATM机、POS等,使银行卡成为企事业单位和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必备工具和重要帮手。从目前万州区的情况(如下表)看,有关机构、设施的建设还很不够,需要政府政策和财政的支持、鼓励,以加快其建设步伐,使其成为城市建设的助推器。

2.安全的证券交易体系。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公司必然增加,加之城市居民各种正常的投资需求,客观上要求证券机构的发展与之相适应。从目前状况分析,证券投资越来越被广大居民所重视,但证券机构的发展还没有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在城市建设别注重发展证券机构网点,以适应城市建设中居民生活的实际需要。

3.便利的保险服务体系。在城市建设中的保险业发展不应追求保险机构数量的扩大效应,而应在机构适当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机构和人,做到保险品种齐全、手续简便、收费合理、理赔及时、服务周到。而目前的问题主要是保险知识的宣传、普及不够,企事业单位、居民的保险意识不强,保险机构实力参差不齐,机构和人的素质及能力较低,保险服务的力度不够等等,这样不但要求保险机构的数量加快发展,而且要求保险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

四、发展与城市建设相适应的金融保障体系

城市建设中金融要发展,必须要有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我们认为,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创新金融稳定体系、建立社会诚信体系是主要内容。

1.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一是要在现有银监机构的基础上,在各大、中型城市分别设立证券、保险监管机构,以加强监督管理,防止监管真空导致的金融违法行为的失控和蔓延,防止给国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防止给城市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和消极作用。二是人民银行和各监管机构之间要加强监管协作,互通监管信息,建立金融监管协作机制,以利发挥金融监管机构的整体合力。三是建立完善金融监管互信机制,实行一个监管机构的监管信息、监管结论与其他监管机构共享和共用,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并提高金融监管的整体效率。

2.创新金融稳定体系。稳定的金融体系是金融发展的基石;金融体系不稳定,金融发展根本无从谈起,尤其是在城市建设中,城市化越高的地方,人流、物流、资金流越密集,客观上要求金融服务水平越高,金融体系越稳定。在城市建设中创新金融稳定体系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体制创新,就是在城市建设中,将金融稳定作为城市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责之一,纳入城市建设的主要议事日程,实行金融稳定属地管理。二是机制创新,就是要成立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负责的金融稳定工作领导机构,负责组织领导、协调管理城市建设中的金融稳定工作,将金融稳定纳入城市建设的考核指标,实行金融稳定专项检查专项考核。三是制度创新,就是要制定实施城市建设中的金融稳定工作制度、办法,坚持定期不定期的分析、报告、评估、总结制度,做到城市建设中的金融稳定工作常抓不懈。

篇8

与此同时,我国金融租赁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据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统计,1992年,全球设备购置中有67%是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取得的。据伦敦金融集团统计,1997年全球新发生的融资租赁业务总额达4280亿美元,单设备投资所占的比例,美国连续5年保持在30%以上,日本及欧洲国家均在15%左右,日本1996年利用融资租赁方式购置设备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3.1%。在西方发达国家,金融租赁已成为仅次于银行贷款的第二大筹资工具。自1980年我国首次利用跨国节税杠杆租赁方式租入了第一架波音747SP飞机以后,我国融资租赁业在随后的20年里累计引进外资约75亿美元,近7000家企业通过合资租赁公司引进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但是,这20年来我国融资租赁总额还不到韩国一年的水平,与美国30%的租赁率相比,我国还不到2%。这充分说明,金融租赁业在我国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同时也促使我国金融租赁行业不得不分析自身的不足。

我国的金融企业要想更好更快地发展,要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第一,金融租赁业要围绕金融租赁的功能加快业务创新,保证该行业科学、可持续地发展。

作为金融租赁信息化咨询行业的从业者,笔者已经通过咨询多家金融租赁公司看到,目前我国的金融租赁业务并不平衡,其中,经营性租赁和融资性租赁分别占20%和80%。而在融资租赁中,直接租赁仅仅不到20%,回购、回租却超过80%。通过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金融租赁业务结构不够合理。目前,我国的融资性租赁更加类似于信贷,也被称为“准贷款”。而经营性租赁更能体现出租赁的特色,同时经营性租赁对资产风险和价值管理更为看重,这也是加强租赁业务的重要方面。

同时应该注意到,国内金融租赁业务更关注的是大型企业,但是金融租赁作为一个行业,不是一个公司在开展租赁业务,而是一个行业群体。但在目前来看,开展租赁业务更多关注的是国内市场,走出去的项目很少。因此,在保障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金融租赁行业应紧密围绕租赁业务的特点和功能,加快业务创新,增加高技术含量的租赁产品。该举措不仅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也能保证行业自身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要推动金融租赁业的国际化进程,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金融租赁企业的业务主要在国内,国际市场很少参与,虽然部分金融租赁公司在这方面有一定创新,但是比例很小。一方面租赁企业有走出去的实力,另一方面,新兴技术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比如核电、风电行业,骨干企业要走出去,不仅需要贷款融资,也有大量的金融风险。在非洲、美洲,很多国家在核电建设、通讯建设和汽车产业建设等方面,都需要金融租赁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或者是发展中国家,它们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希望能够有减少当期融资成本,减少当期负债率的产品。同时,我国的金融租赁业有一个向跨国租赁经营公司学习的良好机会,他们在经营理念和风险控制方面比我们有经验。我们要发展,要控制风险,要加强与国际同行交流,如果没有国际上的先进理念、渠道和机会,不断推进国际化进程,那么在未来几年,中国金融租赁企业想立于不败之地是非常困难的。况且,我国金融租赁业现在的资金来源比较窄,特别是缺乏国外资金,基本靠内资银行,或大型制造厂商。

因此,加快国际化进程,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在适当的地区,开始收购自己的机构,建立自己的渠道,不仅可以发展业务,而且可以利用国际市场,来筹集稳定、长期的资金。

所以,中国的金融租赁行业需要通过研究融资融物的问题,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提高核心竞争力。

第三,要创造条件,实现租赁公司融资方式、融资渠道和融资币种的多元化,减少或者避免可能发生的租赁公司关注的流动性风险问题。

根据我们调研的数据看,我国现在处于一个流通过程时期,这个时期商业银行办租赁公司并不缺钱。但是这三年来,我们发现的银行系的租赁公司不是这样的。由于有监管部门的要求,这些金融租赁公司融资方面遇到了更多的难题。

此外,金融租赁公司现在缺乏的不是人民币资金,而是外汇资金。现在大型设备,特别是标准化的大型设备,比如飞机和船舶,特别是飞机,需要从国外进口。融资租赁这个新兴的产业根基还不牢固,用人民币来换取外汇,这个风险是非常大的。但是我国的租赁市场对此有需求,因此我们分析,金融租赁必将开启外汇资金。

目前,央行的管理部门与商业银行开展了一项很好的货币业务。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该货币业务,来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这项政策也同样适用于金融租赁公司。同时,也可以通过出口租赁,争取通过使用人民币开展业务,这和人民币海外投资试点也是一样的。这样就可以从资金渠道多元化的角度解决融资的问题。

在海外融资租赁中,积极地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建设,增加外汇储备。

第四,金融租赁公司的自身建设。除了业务拓展、融资渠道建立,作为金融租赁公司自身的运营,还必须拥有强有力的系统支持。

根据金融租赁走出去、多渗透的指导思想,必须依赖一个稳健的、安全的、功能可以随金融租赁业务不断调整的信息化系统作为支持保证。

在国际租赁巨头中,服务网点遍布全球。为了做好实时反应,对报价管理、合同管理、供应商以及利率的管理都有很好的系统支持。如果我国的金融租赁公司还在拿“刀棒”拼杀市场,必将输在对方的“坦克大炮”面前。

自身建设的出发点应该为业务、租赁产品更快更好地服务,为拓展市场、维护市场提供坚实的后台保障。

篇9

一、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概述

1.金融发展

就目前而言对于金融发展这个概念的理解有两种说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种是说金融发展就是利用金融工具把储蓄变为投资的过程,它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说金融发展等同于金融结构发展。金融结构的含义就是说在金融体系中的每一种金融要素所占的比例以及各个金融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两种说法是目前阶段我国比较认同的两种观点,我国的金融想要得到飞速的发展不仅需要突破目前金融产品的数量和规模,还必须要重视质量,实现金融机构与金融手段的多元化,只有在不断扩大我国金融资产的规模的同时提高金融资产的质量,才能让我国的金融得到真正的发展。

2.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总产出或者是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水平在长时间内持续增长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体现为国家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国家的经济增长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来体现。经济增长的指标主要是受国有资本的多少、劳动力大小以及生产水平的高低的影响。

金融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需要强有力的金融体系做支撑,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二、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简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国的金融体制也在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而不断的改变,我国的金融体系正在不断的趋于完善,金融业的发展相对于其它行业来说也是非常迅速的。传统的金融业都是由银行业一统天下,现阶段随着股票、债券以及衍生品的出现,我国的金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银行业在金融结构中的比例正在逐渐缩小,而证券、保险以及债券等金融产品在金融结构中的比例正在不断的上升,这是我国金融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表现形式。相对于金融发展来说,我国经济的增长也是非常的迅速,随着改革开发的进一步深化,我国进行了非常大胆的经济改革,这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建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极大的改善了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我国经济的增长特点不仅体现在规模上,还体现在经济增长的结构上,也就是说,我国的经济增长不但表现为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还表现为经济增长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前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的国民经济支柱逐渐的转变为以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同时第三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也在逐渐的增加。三大产业在我国的经济中所占比例的变化就明确的说明了我国正在从农业型国家逐渐的向工业型国家转化,也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已有实证研究简析

根据1992年到2012年的相关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首先,货币深化和经济增长它们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货币深化主要是由货币的供给量这一数据决定的,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就导致市场上货币的增多,银行存款和贷款利率下降,大量的货币流向市场中就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然而,我们并不应该因为这样的因果关系而过度的增加货币的供给量,一旦货币的供给量过多,市场中流通的货币严重超标,就会引发通货膨胀,这不但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还会造成经济倒退的现象发生。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关注国家的宏观调控功能,在实际的生活中,货币供给量其实是非常不容易被央行控制的,如果单纯的依靠货币的供给量来判定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非常不科学的,判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判断,不能单纯的依靠金融的发展速度,单纯依靠一项指标来判定国民经济指标是非常不明智的。 其次,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开放,股票市场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但是这种高速的发展并没有影响到我国的经济,没有带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按照正常的经济理论来说,股票市场的发展是可以带动经济增长的速度的,但是这一理论在我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验证,这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所决定的。股票在我国还属于新鲜事物,股票市场在我国发展的并不是非常的成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我国股票的价格并不是由市场所决定的,它受我国政府部门的干预,而且这种干预非常的强烈,这就造成了我国的股票市场的股价并不能完全反应市场的价格,因此,想要让股票的股价来反应一个企业真正的价值是非常不现实的,这样股票市场就不能很好的反应出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情况。二是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的监督机制不是非常的健全,上市公司对于从股票市场上筹措到的资金很多时候都不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而是私自挪用,这不但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于企业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对于投资者来说也是一种无形的损失,从总体上影响我国整体的国民经济的增长。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研究结论

根据我国前期已有实证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两点非常明确的结论:第一,正常情况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但是一旦超出了正常的指标,这种相互促进的作用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因此,我国的金融产业,无论是货币市场还是股票市场,都必须要保证其正常的发展以及其市场的正规化,只有拥有正规的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才能让金融发展很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二,我国的金融业必须要加强监管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货币市场以及股票市场的正常运行,才能让我国的金融业得到长远健康的发展,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必要的促进作用。

2.政策建议

(1)大力推进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改革

首先,针对于股票市场,我们在发展的同时要保证它的正规化与市场化。发展股票市场应该主要规范发展主板市场,与此同时再不断的推动创业板市场的建设,这样我们既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大中型企业对于融资的需求也能同时满足中小企业对于融资的需求,进而促进投资的增加与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作为政府部门,在发挥政府职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股票市场的市场化进程,不要过度的干预股票市场的行情,只有这样,股票市场才能够真正的反应企业的价值,正确的反应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其次,我们还要积极的发展债券市场。在发行国债的同时,要增加企业债券的发行量,不断的完善债券市场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的信用评级体系,不断规范债券发行人的个人行为。只有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都得到一定的完善和发展,才能很好的保证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

(2)继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建立有序的金融市场和完善的金融体系

不断推进银行业的改革进度,逐步提高银行业的竞争能力。首先,我们要高度重视对国有银行经营效率的提高,同时还要发展中小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建立具有现代化意义的银行企业。随着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断增多,银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作为银行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与竞争能力,充分的发挥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其次,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的管理水平不是非常的高,这严重影响了银行业的发展,追其原因,管理水平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经营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因此银行业必须不断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完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从而有效保障银行业的稳步发展。再次,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资本配置率。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的大部分资金都投放于国有企业以及大型企业,对于中小企业的资金投放量很少。虽然这其中有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国信贷结构不合理造成的,这种结构上的不合理极大的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金融事业的蓬勃发展也非常不利。

篇10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059-02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国有企业已无法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企业的经济成分由单一的国有化,走向多种成分共同繁荣。随着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强,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资本与人力都在逐步向民营经济转移,与此同时,限制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融资问题也日益凸显。无论是为了公平效率的原则,还是其肩负GDP增长的重任,社会各界都应改变对民营企业的偏见,尤其是在直接金融领域,更应着力改革,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动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金融支持现状

(一)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民营企业,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从控制权的角度看,含小部分国有资产和(或)外商投资资产、但其不具经营权和控制权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均可称之为“民营企业”。由此可见,民营企业的范围是十分巨大的,截至2015年2月,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达7079.1万户,同比增长15.48%。其中,企业1871.49万户,同比增长21.04%。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现已满两年,“宽进严管”的改革使小微型企业受益最为明显,而小微型企业中97.13%为民营企业,其在改革后一年内增加1890.70万个就业岗位,解决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税收方面,改革一年来新登记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13万亿人民币。其中,民营企业对税收总体的贡献率不断增长,而国企贡献成下降趋势。

由此可见,民营企业无论在数量、质量还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上都是不容忽视的,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发展的经济主体。

(二)直接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现状

在直接融资方面,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尽管近十年来社会各种融资方式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从图表中可看出,我国社会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的净增长量较低。截至2014年底共有2613家企业上市,65%的市值为国有成分。不过,为支持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我国也做了一系列的努力,2004年深交所设置中小板,截至2014年底中小板股票总市值已占深市市值的41%;创业板以及上交所正在筹备的战略新兴板等都是旨在协助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的举措。

总之,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大体态势是向好的,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国家及政府各部门也都逐渐在对民营企业提高重视程度。但是根深蒂固的官僚主义与传统思想使得民营企业仍得不到与其贡献相匹配的融资地位,在直接融资方式上居于被动的从属地位。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更有力的支持,需要更公平的外部生存环境。

二、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一)自身缺陷

民营企业的自身特征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好的方面,民营企业一般规模较小,经营方式灵活,内部管理与协调成本都比较小;区域性强,能够更好地贴近基层,切实满足地方市场的需求。不好的方面,民营企业难以实现规模经济,造成企业进一步发展扩大的困境,自身发展潜力有限。

首先,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公司治理虚化问题。民营企业的管理较落后,财务不规范,难以给予投资人标准的信息。同样,企业的信誉也难以得到有力的保障,创业者创业失败卷款携逃现象时有发生:2009年浙江国泰集团被法院查封,法人代表毛伟国携上亿资金逃往国外;2014年,浙江百舸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俞优静因经营失败,携款潜逃到非洲。

其次,民营企业自身实力问题。一些民营企业的管理者普遍金融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漠,市场经济观念不足,自身不懂得利用有效资源和金融创新产品,导致融资机会的错失与浪费。而拥有金融知识的管理者,有的希望通过运作来逃避债务。据人民银行统计,现在想改制的企业90%以上企图利用改制逃避银行债务。因此,民营企业信用评级很难超过AA-级,很难有效发行企业债券。

(二)直接金融体系缺陷

直接融资体系主要分为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从当前形势来看,股票市场步伐更为提前,新三板、创业板、新兴战略版等各种形式的股权融资框架层出不穷。相比之下,债券市场的形势更加不利。据调查,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融资以直接融资为主,美国在20世纪后期债券市场开始迅猛发展,到2001年企业债券融资数量就超过了银行贷款和股权融资16倍。而我国的债券市场规模仍较小,更重要的是民营企业很少有能力发行企业债券。

股票市场虽不断创新,但居于主导地位的沪市和深市主板对民营企业进入仍带有苛刻条件,且小微型企业的股权融资渠道仍旧阻碍重重。

债券市场主要分为企业债券和政府债券。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债券发行量较少,不足全部债券的50%。从发行条件看,《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了企业债券发行的基本条件,虽然国家已经开放民营企业发行债券,但完全符合规定的民营企业凤毛麟角。据资料考证,截至2013年9月,只有35家民营企业成功发行了企业债券。

综上,直接融资体系的缺陷,即对民营企业的忽视与歧视,也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

(三)金融创新不足

我国金融人才还有所欠缺,缺乏能力开发真正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创新。目前,国内产品与制度的创新大多是学习发达国家已有的东西,极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比如2016年开年实行的熔断制度,因为不符合中国股市实情,实行四天就惨淡收场。解决企业融资需要符合实际,深思熟虑的金融创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经济发展的总方针是去杠杆化,落实到中国经济就是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这种去杠杆化在经济回暖的形势下是必要的,但是一定程度上也会打压金融产品的创新,使金融机构循规蹈矩,力求稳妥。

三、直接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证券市场

直接融资是我国目前亟需大力发展的企业融资方式。它是民营企业最直接、效率最高的获得资金的方法。

股票市场上,各级市场都应有所改进。首先,一级发行市场作为实体经济和金融的连接场所,对企业实现融资有着直接的作用。证监会应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准入条件,给予中小企业公平的发展机会的同时,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发展,让民营企业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支持;继续推行优先股政策,随着2015年12月优先股制度在新三板铺开,意味着优先股在逐渐走进民营企业。其次,二级市场上,政府和监管机构一方面要对金融中介机构进行严格监管,打击幕后操作与老鼠仓行为,维持市场秩序;另一方面应对广大股民作出指导,将投机思想引向投资思想,树立正确投资观。

债券市场上,支持民营企业融资主要在于企业债券的建设。应该逐步放宽企业债的发行数量与种类,让投资者的选择更多,让企业更好地选择适合的融资方式。比如,可以让企业债券的偿还利率与期限和企业发展规律相联系,还可以让债权与股权相挂钩(可转换公司债),更可以通过扩大流动性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信用债的健康发展建立于完善的信用评级系统的基础之上,建设信用评级机制的物质基础是信用评级企业的成长与权威。同时也要思考信用评级的标准,我国目前的信用评级更加侧重于定性测量,过度依赖于评级者的判断,能够更好地预测与评估难以计量因素的同时也造成了结果的不科学性,并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和决策失误。应采用双评级机制,让行业评级与监管评级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另外,也要加强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与其他部门的信息共享,完善的信用评级机制需要着力构建一个各部门联合惩戒机制。

同样,资产证券化也是企业融资的一种创新,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既可以分散风险,又解决了不同抵押贷款需求状况不平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非流动性资产能够在证券市场自由流动,有力地解决了剩余资产的匹配问题。

(二)企业自身建设

民营企业自身应扬长避短,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政策与市场信息为我所用。在招揽人才方面,不仅要关注行业人才与管理人才,也要适当储备金融人才,紧跟市场变化,第一时间获取信息抢占先机。同时也应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不偷税漏税逃避债务,规范财务管理,配合机构审查,从根本上摘掉民营企业信用差的帽子,缩小与国企的软实力差距。这需要全体民营企业的努力。

加强自身建设,跟上新一波产业转移的潮流,因地制宜以需定产,重视创新创业,努力在区域间形成合作实现规模经济,在硬实力上真正地赶超国有经济,那么趋利性的社会资本自然就会流入资本回报率高的企业手中,根本上改变融资难的问题。

(三)互联网金融

时下互联网金融正是火热之时,与证券市场不同,互联网金融走出了一条“接地气”的道路。P2P网贷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用更细的渔网收集社会闲散资金,以极低的成本实现了民营企业融资。这无疑是中小企业融资的可行之路。另外,互联网金融的其他形式,如众筹模式等,也达到了让投资者与企业项目更契合的目的,给予有创意有技术的小微型企业又一条生存道路。民营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更加灵活地实现企业资本的积累,与电脑背后的投资者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