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原理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思维的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教学;创新思维;师资队伍建设
1高职院校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在室内设计艺术中,创新思维是一项富含创造性的能力,它能够在客观事物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从而获得新颖的、综合性的设计灵感和方法,给受众带来具有丰富美感的空间设计作品。当然,创新思维不是每个人先天就有的,其后天培养十分重要,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设计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明确地把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作为室内设计的目的。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 氛等精神因素。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创新性设计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应用型、创新型设计人才普遍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在教学中加强创新思维培养意义重大。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室内设计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生活洞察力和体验力,使其能在对日常生活事物的观察中进行创新设计。我国高职院校应当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设计艺术教学改革,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向社会输出更多应用型、创新型设计艺术人才。
2如何在高职院校室壬杓平萄е信嘌创新思维
2.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在生源层次、学科背景等方面具有特殊性,为市场经济发展培养所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全部课程应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的教学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主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及专业基本技能;第二阶段的学习以专业课为主,采用单元式的教学方法,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第三阶段为项目实训、实战,全面了解、体验项目设计的全过程,提高项目设计的的创作与创新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分层次,主要讲授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实践教学以项目和实际案例为主导, 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着重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及实际动手能力训练,教学以"应用"或"实干"为中心,在"用"中学习,由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作品,以此打通学生就业渠道,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2.2灵活机动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以"真题假做"为基础训练,即结合相关专题设计课程,安排学生对设计企业已完成项目的效果图进行再制作,最后将成果与企业制作成果比较分析,从比较中学习与提高;另一方面,这种模式以"真题真做"为进阶训练,发挥学生创意特长,以设计小组形式直接参与企业实际效果图制作流程。比如企业进行某度假村的设计,组织学生为其进行效果图制作,实施并进行相应奖励。积极推行仿真式教学模式,即在课堂教学中仿真模拟设计企业实际工作程序与要求的教学模式,能够从精神与物质上能极大调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积极性。还要加强学生对学习的自我监控 ,训练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记录。比如记录自己尚没有完成的学习目标,未能按时完成作业的次数、常用的制作方法、好的表现技法等。此外,教会学生在适当的时候向他人求教 ,让大三能力强的学生带大二的学生,让毕业生中能力强的学生带大三的学生,让学生和行业精英建立联系,能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3组织技能竞赛
组织技能竞赛也是一种好方法,这种形式是指以设计竞赛题目为核心,尽可能结合当前的课程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完成设计并且进行效果图制作,技能大赛是交流平台,各校高手云集,展示、切磋、交流,与标准、与评委、与教师、与选手之间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场",将原有的经验和新的交流收获融为一体,人更聪,技更高。这种模式中能充分调动包括低年级同学在内的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对课程学习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3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尽管设计艺术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却起着主导作用,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至关重要。因此,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设计艺术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为此,高职院校应当完善设计室内设计教学教师培训、交流、深造机制,通过座谈会、参观考察、外出培训、学术访问等方式,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观念,培育教师的创新意识,使其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落实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实效。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高职院校的一个特殊学科专业,设计艺术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尤为重要。而这正是设计艺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入探索的课题。室内设计学科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决定了其学科需要交叉 与融合的必然。其中,实践性表现为有目的的室内设计实施过程和操作 过程,这就使得在教学中"产学结合"具有实施的合理性、必要性。事实 上,"产学结合"促进的以项目为纽带的艺术设计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不 仅直接体现在各类纵向、横向项目中,同时,能够促进形成具有广阔的 室内艺术设计学科视野和丰富实践经验、深厚学术底蕴的教师创新团队,扩充本学科建设的生力军资源。
结语
室内设计学科与艺术设计其他学科相比,是一门实践性、创造性极强的专业,它更注重实践设计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是目前行业内探讨的热点。我们要结合设计实践,有效指导学生完成课题设计,并以此提高教学质量。艺术创作的永恒课题是创新,只有创新才会发展。我们要在继承过去设计创作成果的基础上标新立异、推陈出新,探寻新科题、开辟新的教学途径,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内容、教学手段和方式等方面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满瑜琳.艺术设计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艺术教育,2012(5):119-120.
[2] 封永辉.艺术设计教学贵在创新思维培养[J].美术大观,2011(7):171.
篇2
嘉宾:Jimmy Law,敦煌网人力资源总监
王娜,凡客诚品人力资源总监、助理总裁
卢旭,原联想集团总监、万达学院总经理
侯正宇,博尔捷集团总裁、中欧校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Q1: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给人力资源工作带来了哪些变化?产生了哪些创新的管理方式呢?
Jimmy Law:工作中经常用到的是社交类网站,我过去在美国一家公司工作,负责招聘的首席财务官从猎头推荐的十多位候选人中筛选出三位,然而最终确定的人选,却是通过招聘社交网站选来的。互联网在招聘方面的应用相当广泛,在招聘平台上投放简历后,用人单位会直接跟你联系,这比传统的招聘方法便利了许多。
王娜:近两年,移动互联网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在招聘方面也有很大改变。以前是从传统的几大人才网站上选人,现在是在不同的圈子里,候选人通过不同的招聘平台应聘。在招聘的环节上,对从业人员要求也不同,不单是从传统的网站上去寻访人才,可能需要企业建立招聘的口碑,还有招聘的粉丝群。凡客诚品现在借助微信平台吸引人才,还借助公司本身的粉丝通过微博招聘人才。
互联网也对企业的组织架构和沟通平台做了一个颠覆性的影响和改变。以前公司可能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沟通模式,现在打破了沟通的边界, CEO可以直接和员工沟通,甚至是通过微信的群聊直接和CEO去对话。管理模式的扁平化改变,需要人力资源部思考怎么组织架构、怎么沟通。我们尝试通过平台传递公司的文化,互联网影响了整个人力资源的管理。
卢旭:我这边更多的是来自于绩效管理的实践经验,用一个国内最新引入的模型来解释互联网和绩效的关系,互联网怎么帮助绩效呢?从重视绩效目标到重视绩效的评估,互联网的绩效支持应用有两方面,第一是环境的影响,一个员工的传统绩效工作,包括员工是否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成果是什么以及绩效的标准是什么。互联网公司,诸如小米和360,实际上已经把做什么的绩效目标,通过一种经营理念,作为公司的共识传达给员工。
第二,针对员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面。员工自学、自用、自展示,类似于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的方式,有一些企业在内部应用的时候,是自上向下,培训部门做了一个培训的案例,通过互联网方式传播下去。当前最新的方式需要一线的员工或团队,把自己的经验通过案例的方式总结出来,做成小段视频,分享在内部的平台上。例如微信和自媒体方面的传播,对于员工的培养方式有很大的变化,这是一种自我知识传递。
侯正宇:我从公司管理者的角度,讲一下HR到底缺什么,怎样改变。阿里巴巴在2014年9月19日上市当天的市值是2310亿美元,马云到底是怎样做到的呢?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中,第一条是客户至上,第二条是团队合作,第三条是拥抱变化。我认为HR在拥抱变化方面,需要有所改进。
现在招聘有新的方式,有社交的方式,也有垂直性的方式。这些基本上都是属于商业模式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并没有太多。当前我们比较关注技术创新方面,所有的HR在看过一个人的简历后,都将其想象成是林志玲,结果来的可能是凤姐,这个造成了我们心态极端的思路。我们就想改变这个问题,做一个移动视频的剪辑。企业面试时, HR看完简历以后领导要看一下,然后部门再看一下,通过视频剪辑可以减少两个环节。对于个人来说,HR面试一个人可能不到5分钟,就能确定是否录用此人。通常,我在1分钟之内已经决定是否录用此人,但他可能从北京专程跑到上海面试,我不好意思只跟他聊1分钟,这对面试者是相当大的折磨。视频简历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因此视频简历是一种发展趋势。
Q2:王总给我们介绍了组织架构和沟通模式,您能否再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呢?
王娜:互联网对颠覆传统的组织架构,更倾向于扁平化。之前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垂直化的案例,或者是自上而下,或者是传统的沟通模式。互联网对组织架构的影响,体现在沟通平台的改变,形成了多元化沟通平台,中间有一个渠道作为媒介,这个媒介就是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
以前更多的是部门跟部门的沟通,现在更多的是人对人,点对点的沟通。传统的架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打破部门跟部门之间的结构,做到人跟人之间的沟通。首先,需要建立一些这样沟通的渠道,让大家能够畅所欲言,甚至直接跟CEO沟通。例如现在最流行的微信,大家经常组建各种沟通小组;还有微博,通过微博可以直接与我们的CEO对话。如果员工对企业有好的建议,能够第一时间反馈上来,我们会在这方面采取一些激励措施,以积分的形式定期为大家展示,这是更促进沟通的模式。
Q3:请为我们分享一下互联网与招聘相结合的案例。
Jimmy Law:互联网的应用给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便利,首先它促进了沟通。绩效考核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沟通,而不是把目标制定好了,到年底做一个总结就可以了。沟通贯穿在绩效考核的全过程,互联网、自媒体的开发,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便捷,对于绩效的管理起到了辅助作用。
这些工具固然重要,但沟通仍需要面对面,面对面的沟通永远比通过其他的方式沟通更有效,这只是一个手段,给你提供了更方便的工具,有很多事情还是需要人亲力亲为。
Q4:请您能不能给我们在座的提一下建议,比如在人力资源方面、在互联网的应用方面。
篇3
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作用
一是创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时展对于事业单位的基本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也得到了更新。将人才的建设作为实现事业单位发展的推动力,也是时展对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要求;二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创新可以有效的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管理工作创新,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事业单位职工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人力资源,进而借助于人力资源推动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
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
制约创新的问题
一是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重视程度不足。由于事业单位在管理体制上仍然受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因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而且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仅仅是将职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而忽视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员工的培养不足,制约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二是当前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现阶段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便是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部分管理岗位的人员超编,而专业的技术岗位人员配置严重不足,这对于提高事业单位的业务管理水平十分不利,也制约了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三是事业单位人才培养体制不完善。现阶段由于事业单位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事业单位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因而忽视了对于事业单位人才的培养与再教育。这不仅制约了事业单位人才资源专业技能的提升,同时导致人力资源无法实现升值,进而造成了事业单位长远发展的后劲不足,对于事业单位战略发展规划的实现十分不利。
三、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
途径和方法
一是坚持人本化管理。实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坚持人本化管理理念。首先重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单位发展的作用,将人力资源作为事业单位发展的首要生产要素,通过科学合理的个人发展规划以及培训教育,充分开发职工的个人发展潜能,提高职工的主观创造性,推动事业单位的长远健康发展;二是实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配置的创新。针对当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的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采取措施整合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重点增加技术性岗位的人员配置,并根据职工的专业能力合理的调整其岗位职责以及个人发展规划,结合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机制和良性竞争体系,确保人才资源能够得到优化配置。在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实现人力资源最佳的配置与最有效的开发,提高事业单位的经营发展活力,推动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三是实现事业单位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在内部开展职工培训,不仅可以提高职工的能力素养,同时也可以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对于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应该具有针对性,结合职工的个人实际情况开展教育培训工作,重点注重对于员工综合素质、工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为了提高培训效果,应该采取问卷、调查或者是测试的方式,对职工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估考核,发挥培训的实际作用,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必需的人力资源保障;四是创新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完善人才晋升机制。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良性竞争发展机制的关键。绩效考核工作应该结合不同岗位以及工作职责,结合完善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对职工的工作状态进行量化考核,进而根据考核结果对职工的岗位调整、薪酬管理以及培训管理工作进行调整。此外,应该改变传统的人才晋升机制,按照公平、公正以及公开的原则,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晋升渠道,实现人力资源流动的合理性,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长远发展;五是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柔性化改革。实行柔性化的管理体系是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因此创新必须对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柔性化的改革。首先应该革新事业单位的管理机构设置,通过构建网状或者是扁平化的管理机构,为柔性化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其次,应该采取柔性化的激励制度,重点对员工在物质层面以及精神层面实施双重激励管理,提高激励制度的柔性化与激励效果。此外,还应该注重对业务工作流程进行柔性化改造,为职工发现与发挥自身的优势提供基础平台,实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创新思维能力;
高职教育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对社会和市场文化提升与道德建设起着重大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高职院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前沿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渠道。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际能力培养,从而扼杀了学生的探索精神,限制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则突出表现为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一、更新观念,思政课教师要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领路人
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依靠教育,除了专业课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思政教育也要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上下大力气。因此,思维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求教育具有自觉的创新意识,要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打破旧的传统习惯、观念和做法;要解放思想,对现有教学方式持有批判性,能够随机应变地进行创新性教学。只有在思维主导上有创新的意识,才能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释放创新的激情、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逐步强化创新意识和形成创新品格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与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分不开的
(一)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行为动机是行为的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首要任务。思政教师要向学生讲清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利用古今中外创新人才的典型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新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主动思考,追求创新。
(二)在实践中强化创新意识
创新认识的形成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新实践活动相联系的。因此,在高职教学实践中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机会,例如:组织参加科技报告会、科技发明讨论会、科技创新节、小发明(小创造)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从而树立自觉的创新意识。
(三)培养积极的创新品格
创新虽然并不神秘,只要认真去做,任何人都能有所创新,但是,也决非轻而易举。对创新者而言,除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经验积累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应具备的基本因素外,还必须具有非凡的勇气、毅力、决心、信心和意志,才能排除万难,有所创新。所以,在教学中要有意培养学生具有进取、顽强、坚韧、自信等积极的个性心理素质,而摒弃保守、动摇、自负、自卑等消极的个性心理素质。
三、强化思政工作在实践的作用,提升学生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思政教育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经常性地科学训练和培养,能使学生逐渐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通过思政教育,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聪明才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关键是教师要有教育机智,即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敏锐的观察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及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一名平等参与者并态度和蔼地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在获得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才能,鼓励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在信任的气氛中自由地发表见解;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并以真诚的言语、宽容的态度、满意的微笑和适度的幽默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在赞许和鼓励中不断进步和成长。
通过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发散思维能力通过训练,使学生了解、熟悉并初步具备创新思维品质和养成发散思维能力。
首先,注重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创新思维具有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和流畅性等特点。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不受固有意识约束,善于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及时修正错误,能在多种方案中,寻求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能在别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中,敏感地发现并快捷地提出问题,经冷静思考和分析,迅速意识到问题的性质、意义及解决这一问题的要害;培养学生深入思考,不被表象、假象所迷惑,能透彻地洞察事物,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培养学生辩证地思考,不仅善于实事求是地判断是非,也要善于比较,大胆质疑,并提出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迷信权威,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鲜明的个性和创见;培养学生迅速地进行思维,能在较短时间内闪现或表达较多的概念,提出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案。
其次,重视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散性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散,不受现有的方式、方法、规则等约束,并从辐射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寻求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核心,发散性思维过程需要张扬知识,发挥想象,追求思维的大跨度和广阔性。通过联想、求异、逆向、侧向等思维方法的训练,培养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拓宽思维领域,调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开放性地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设想、途径和方案;使学生善于调动知识储备,灵活转换视角,跳出常规思路,敢于质疑,寻求新的与众不同的认识、理解、意识和观念,开辟新领域,发现新问题,以实现对已有认识和结论的超越。
四、勤学善思,广博的学识是创新的源泉
一个有创新意识的人,他的知识越丰富、知识面越宽,则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因此,注重学生多方面知识的积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对新知识、新观念、新领域主动探索的习惯,产生求知的浓厚兴趣。
另外,思政教育在要求学生对所学文化知识吸收、记忆、理解和运用的同时,更要强化学生的哲学思维培养,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正确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思政教师应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以丰富多彩和形象具体的教学内容,启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实、了解世界、探索未来。
参考文献:
[1]徐春艳.全球化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
篇5
关键词:高校独立学院 图书馆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096-02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1]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就是创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发展应用型教育是许多高校共同的选择及普遍的趋势,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应用型人才最应具备的能力就是创新创业能力。随着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高校应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在“互联网+”思维下,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更应积极转型,创新服务,主动参与到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计划中,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应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成为摆在各高校图书馆馆员面前的一项颇具现实针对性的研究课题。
一、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在服务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不仅要为教学科研服务,更要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场所。图书馆被誉为除教室之外的“第二课堂”,具有更灵活的教育形式,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所以,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图书馆就是这所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舍是各高校自身文化最直观的体现和展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图书馆的空间非常广阔,整个环境宁静幽雅。在图书馆内部有精美的装饰和摆设,外部又有绿化和雕塑,体现了图书馆的独特内涵。大学生可以在这样的知识宝库中寻找人生的意义、挖掘潜能,为大学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坚实的资源基础
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都非常丰富,有门类齐全的纸质资源,如图书、期刊、报纸等,能够让学生接触、学习和积累更广泛的知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最基本的文献信息保障;此外还有海量的中外文数据库,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信息支持,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不可或缺的技术平台。图书馆这座浩瀚的知识海洋,以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大数据为支撑,是大学生综合知识积累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能使大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塑造和创业能力的形成,为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三)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信息素养的重要场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化社会已经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说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谁就将在相应的行业中处于优势地位。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的收集、整合和利用能力是大学生完成学业所需的能力,更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图书馆不仅能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必需的专业文献信息,还能为大学生提供开阔视野、提高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平台。通过举办读书节、专题讲座、知识竞赛、书评书展等文化活动,给大学生提供讨论学习、交流经验、提升能力的实践平台。图书馆更是一个思想集散、开放的、自由的学术平台,以这个平台为契机,拓展图书馆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为传统图书馆转型注入新的活力。
二、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实施的有效措施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大高校都把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型教育作为首要工作。作为高校重要部门的图书馆更要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在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浪潮中,顺势积极转型,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积极开展配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进一步履行信息服务与教育职能,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益。
(一)建设合理的馆藏资源结构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
1.积极探索优化纸质馆藏资源
图书馆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文献资源结构,提高藏书质量,就要制定科学规范的选书制度,并严格执行。另外可以深入到师生中间去,根据他们对自己专业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他们所需的书目,尽可能地满足师生对文献信息的要求。开展“你买书,我买单”和“芸阅读”等相关服务活动,方便师生选择自己需要的图书。图书馆要不断优化自身馆藏结构体系,让想要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在图书馆里能获取到大量有价值的文献资源,这些文献是其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保障,也是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的体现。
2.著重加强数字资源建设
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网络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方式也在发生重大转变。因此,图书馆要紧跟时代步伐,大力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加大对数字资源的购买力度,将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丰富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这也是图书馆今后工作的主要方向。信息技术和理念发展推动了行业进步,数字图书馆从以资源组织为核心,逐步转向以用户为核心。在“互联网+”思维下,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是顺应时展需求的,能让大学生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资源,加快了图书馆自我创新的步伐,对图书馆的长远发展也是极其有利的。
(二)加强馆员服务理念转型,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多样化的创新服务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服务,这是毋庸置疑的。服务包括文献信息服务、参考咨询、阅读推广等这些常态化的服务,还有学科化服务,信息素养教育,探索创新创业等拓展。现代高校图书馆应当成为大学发展的动力源泉,作为知识的殿堂、大学精神的象征,图书馆应把自己定位为学术交流中心、知识加工工厂和文化传承中心。
1.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同时,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举办的信息检索课能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培养信息获取和利用的能力,使大学生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文献检索与利用的能力,为论文书写、自主学习及科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信息检索课还要更加注重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更新馆员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加快图书馆自我创新的步伐
“读者至上,服务第一”是图书馆为师生服务的永恒主题。服务是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在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员的主动服务变得极其重要。可以提供创新创业信息的导读服务,例如,从报纸、期刊、网络上搜集和创新创业有关的信息,利用微信等新媒体进行推送,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创新思维、创业技能、招聘信息等,更加主动地为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
3.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
学科馆员制度已经成为图书馆发展的一个潮流,学科馆员应主动深入到各个院系,与广大师生共同交流,了解师生对本学科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资源需求,并针对性地开展与之相对应的知识服务。图书馆员主动服务意识的加强,使图书馆能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支持和保障。
(三)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信息交流共享的平台
在全社会“互联网+”思维的推动下,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与互联网息息相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同样更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
1.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利用网络信息化大力开展多种多样的交流活动,启迪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在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图书馆也要顺应时展的要求,利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开展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真正实现资源的信息化、网络化、共享化,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传递创新创业信息,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加丰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塑造有积极意义。图书馆应积极开展各类型的学术交流,如学术沙龙和在线学术交流等,这些多样化的学术交流方式,能促进创新创业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成果的转化,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
图书馆广泛搜集一些创新创业模范信息,例如本校学生包括毕业生的创新创业的信息以及其他学校的创新创业实例。通过图书馆的展示柜,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宣传,还可以邀请他们到学校举办讲座交流等活动。这些真实生动的案例,更能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和信心。
3.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平台
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与合作企业相互交流、共享资源,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技术优势,既能为企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又能帮助大学生找到创新创业的实践基地。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需求,将自己的创新创业思维转化为实际项目和创业成果,产生应用价值和市场价值,帮助大学生培养初步的创新创业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者共赢的局面,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由理论变成实践。
三、结语
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要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还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因此,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核心部门,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应当通过丰富自身的馆藏资源建设继续深化改革,加强科学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立足自身,进一步提升馆员队伍素质,转变服务理念与方式,增强业务能力,结合实际发挥资源保障优势,紧跟时代步伐,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高等教育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肖亚,金秀奇,王秀峰.高校图书馆在创新创业型人才教育培养中的优势条件和有效途径[J].职业技术,2015(6):58-61.
[2]王曦.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3):26-28.
[3]徐志彬.探析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黑龙江史志,2014(15):243-245.
篇6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历史思维的理论依据,辩证唯物主义中原因与结果(内因与外因)、共性与个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继承与发展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与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等原理,常被用于历史思维过程中。
进行历史思维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社会现象,都能从背景根源、特点、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规律,得到准确结论。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变化及变化根源有较清楚的认识,并能发现和得出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认识上,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就能把它们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去分析。所谓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指的是一种教学模式,一般来说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在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思维过程。它属于人的认识活动范畴,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创新意识则侧重于各种新活动的自觉性和创新活动中自觉行为的养成。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首先必须明白,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包含一定的能力成分,他是历史教学能力培养目标的内容。历史教学中各项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对历史学习而言,没有多大意义。对历史内容的理解本身应该包含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没有明确界线,它们可以互相融合,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可等同。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与历史知识相互依存,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已知的知识和信息为前提条件,历史上的各项重大发明创造是与其渊博的知识和经验分不开的,离开了已知的知识和经验就无所谓有“发明”“创造”。任何一种科学结论的得出,无一不是以翔实的史实作为前提条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历史知识和材料,在教学中,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设计脱离基础教育目标要求,不给学生提供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知识和材料,而让学生思考。这种作法不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习惯。
篇7
本文重新审度创新思维的研究视角,认为创新思维的提高更多的是要在过程上下功夫,正如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创新思维的提高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对动机的出现、目的的产生、酝酿的磨合、顿悟、质的飞跃、成果的最终实现等一系列积累机制的重视。本研究旨在唤醒人们对艺术生产中创新成果产生过程的重视。这对于在号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无疑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艺术生产的含义
古希腊时期,与高级精神活动的诗的创造相对比,艺术只能说得上是较为低级的精神活动,与制作、生产和技艺几乎划等号。这一说法首先体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如:画家是影像制造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柏拉图认为艺术无力抵达理性世界,仅仅强调了艺术的表象性特征。他将绘画的技艺性与体能劳动低贱性化等号。亚里士多德则着重强调了艺术的生产性,一切艺术均被他视生产、制造。在他看来,艺术中的能动性、创造性首先体现为生产的制作与艺术的摹仿。学者和艺术家们有关文艺生产的见解从古希腊一直延续到了中世纪,但始终未能将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区别开来。
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长期以来盛行的上帝赐灵论因人本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高涨而基本消除,文艺是天国的折射的观点为学者们所反对,文艺是世俗世界的镜子为人们所坚信,文艺作品已不再是神启的结果,而是艺术家头脑的创造物。这些文艺生产的见解引起了近代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们的兴趣,成为了人类思想史上,最早明确提出并试图系统探讨精神生产理论的派别。如:亚当斯密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规律的研究,领悟到了精神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发现了精神文化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
以上文艺生产的见解,在马克思这里得到进一步地批判继承:其艺术生产思想萌生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宗教、法、道德、艺术等等意识形态被他看作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式,受生产规律的支配。
第一次使用艺术生产这一概念则是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马克思因此开始建构起了自己完整而科学的艺术生产理论体系,将艺术生产分为几层含义:第一,艺术生产既可以体现为一种宏观的社会生产,又可以体现为艺术家个人的微观创作过程。第二,艺术生产既具有人类自觉生命活动的表征,又具有明显的物质性和世俗性特征。之所以具有人类自觉生命活动的表征,因为艺术生产具有鲜明的人学本体论色质和生命精神化的超越性品格,提升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人性化的一种更高境界;之所以说具有明显的物质性和世俗性特征,因为艺术生产深深植根于世俗世界的日常生活中。第三,艺术生产既可被视为一种生产制作,又可被视为用艺术精神掌握世界的一种独特创造活动。它的生产制作性和劳动者的生产实践、体能技艺密不可分;它的创造活动遵循独特的规律。
二、艺术生产中创新思维的研究
创新Innovation一词从拉丁文Innovare转化而来,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191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第一次将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引入经济领域。20世纪50年代,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又将创新引入了管理领域。如今,创新已作为一种理论,扩展到社会各层面: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分配创新。
国内对创新思维的综合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点:1.创新思维的原理、特点、方法。2.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运用,包括在各种阶段、不同具体学科领域的培养与运用。3.有关创新思维的哲学研究如:甘敬东的《创新思维的互补机制》、孙洪敏的《创新思维的运行机制》《创新思维的物化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既遵循一般物质生产规律,又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艺术的前生是创造,由人创造艺术,那么,就要提高人的思维,思维必须开阔,必须解决思维的局限,这是提高艺术创新思维的关键。创新思维一旦产生则对实践起指导作用,通过创新实践活动改造客观对象,有目的,并有序地对客观对象进行分解、组合,满足艺术生产的需求,创造出体现创新目的的新对象。因此,创新思维正是艺术生产的核心价值体现。
国内与艺术生产有关的研究成果主要在经济方面得以论述,如: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列主义理论教研部经济与管理教研室主任顾兆贵教授的《艺术经济原理》。在这本着作里,提出艺术生产虽为精神生产,但与物质生产一样,必须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精神生产具有客观的物化过程,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与条件,任何精神生产,包括艺术生产,都不可能实现。同时,他还在《艺术经济学导论》中谈到,原创艺术商品价值的创造只能是不同门类、独立艺术个体的劳动创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不了它的价值量,它的价值量也不可能简单地等同于个别劳动时间。原创艺术商品的价值是通过长期训练的探索性劳动和反复练习排练的实验性劳动来衡量,正如台上1分钟要靠台下10年功来换取一样。它承认艺术创作经验、艺术传达和表现的技能技巧。创新思维与艺术生产相结合的研究成果还体现在艺术设计方面,如:吴承钧的《创造性思维与艺术设计创新》、左明的《浅谈艺术设计创新意识的培养》,或是集中在与艺术生产有关的艺术教育的结合研究上,如:龙云飞的《关于艺术设计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思考》、许砚梅的《浅论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余雁的《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之探究》等。
三、艺术生产中创新思维的积累性存在
(一)艺术生产目的的积累
如列宁所言: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自然界不可能满足人的需要,人必须通过创新实践满足自身需要,必须通过创新思维,使艺术生产满足人的需要。艺术生产者每获取一个明确的目的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因此,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加强观察事物的能力、注意生活中的难点才能满足这一要求。获取创新改造的目标在于发现问题和缺点。只有这样,才能想出克服的办法,开发设计出更加完善的新产品。
(二)艺术生产主体的积累
客体从客观形态向主观形态的转化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了解、选择、改造和创造实现的一种创新过程,并非将客体原封不动地移入到主观形态中。作为思维主体的艺术生产者,他(他们)在艺术生产中诸多方面的积累过程会直接影响到创新的过程,如:来自生活经验、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情感意志、创新精神、人文素养、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积累。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协作过程也存在积累,如:团队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共享,沟通和创新机制的建立等。
(三)艺术生产创新思维中的量变积累
艺术生产中创新思维的产生首先来源于一定的量,即从艺术生产者个人的创意逐渐发展为团队企业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创意。个体的创新思维固然有价值,但只有当这种创新思维被多数人认同并接受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创新思维客体的性质,即创新思维重量的积累达到了质的变化。在发生质变以前都是创新思维量变的积累。
四、艺术生产中创新思维的积累属性
(一)积累的时间性
积累最需要时间,时间使积累发生质的飞跃。艺术生产中创新思维的产生亦如此。积累的时间性将艺术生产创新划分为三阶段:艺术创新准备期、艺术创新进行期、艺术创新完成考验期。
所谓艺术创新准备期,指的是基于解决某一类问题的需要,带有明确目的性地关注相关周边事物可能产生的联想、知识的迁移、激发的灵感等,积极收集素材,做尽可能多的准备工作。显然,对周边事物关注的积累程度将直接影响到艺术生产者进行创新时的素材质量,如果缺乏这个过程,创意将成为无源之水。所谓艺术创新进行期,指的是用尽可能多的时间(或是与时间争分夺秒),从各种角度反复尝试各种创意思路、方法、手段,努力有所突破,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由于熟悉的印象往往会首先在需要的时候呈现,需要不断地筛选、过滤已有的想法,保留积累新想法,以求突破。
所谓艺术创新完成考验期,指的是在艺术创新实现,即问题解决之后,需要得到客观的检验,最好就是接受市场的考验。与此同时,艺术创新一旦实现就变成了过去时。该创新成果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的需求的不断产生,逐渐失去其创新性,从而开始一个新的创新过程,所以,创新是有生命周期的。
(二)积累源点的相对性
积累既包含专业知识的积累,又包含平时生活体验的积累。专业知识的积累体现于掌握某种技能具有明确的积累源点;生活中的体验积累则是在潜意识的状态和修行中进行的。无论积累是否有意,客观上总是存在的,相对就会存在一个积累源点。当专业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状态时,生活中的体验积累将与之遥相呼应,产生创造的灵感。作为艺术生产者要特别注重将专业知识的积累与生活体验的积累相结合。
(三)积累的合目的性
人的实践总是带有目的性,即使在某一具体行动上看起来似乎漫无目的,但其行为背后都会有一种潜在的逻辑,总体会表现合目的性。在特定情况下,积累体现出强烈的目的性,大多数情况下,则是一种无目的的行为。同一般人相比,艺术生产者不仅需要有更多更深刻的生活体验,而且还需要有更敏锐的观察力。伴随其专业素质的提升与成熟,最初就开始形成的有意识、有目的的积累逐渐变成了下意识的积累过程。日常生活中,类似的对事物看似不经意的留意,在日后的艺术生产中很有可能成为创新的突破。因此,积累过程总体上来看是具有合目的性的。
五、艺术生产中创新思维的积累模式
(一)线性积累
线性积累常表现为单一主体在各自时间轴上有方向、有目的的积累过程,随时间的推移呈增长趋势。如:艺术生产者专业知识积累与生活体验积累的综合过程、创新团队合目的的积累过程、企业创新的积累过程等。
(二)非线性积累(网状积累)
非线性积累又称为网状积累,是指来自不同领域和维度的知识在同一目的平面中不断地累加、碰撞,产生创新性质变的非线性过程。相对于线性积累,这是一种更高效的模式,它涉及到知识的横向性、多元性。个体差异性的存在有利于思维的拓展,更容易激发灵感,获得更大的创新突破。
艺术生产中,创新积累较多地运用了非线性积累。艺术生产者结合专业知识和日常生活体验,根据已被实践或科学实验证明的原理、功能,综合不同领域和维度的知识,构思独到的创意,巧妙地合成新的造型形式,服务于人类。如此以来,艺术生产者的创新积累就有了科学的依据,将想象的翅膀安插在现实的基础上,使创意来源于生活并超越生活。
六、结语
本文的研究还只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综述和对艺术生产中创新思维积累性研究的抛砖引玉探讨,只是弥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还有待进一步系统性地研究。
参考文献:
[1]顾兆贵.艺术经济原理[M].人民出版社,2005.
[2]匡长福.创新原理及应用[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3]李建胜.当代设计的艺术文化学阐释[M].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
[4]赵润琴.创新思维的定义、特点和类型[A].瞿麦生.点击经济逻辑[M].香港:香港东西文化事业公司,2004.
[5]吴承钧.创造性思维与艺术设计创新[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7,3.
[6]甘敬东.创新思维的互补机制[J].求实,2006.1.
[7]王鹏.艺术设计中的哲学思考[D].清华大学,2005.
[8]王兆健.论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J].科学教育家,2008.5.
[9]许砚梅.浅论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与创新思维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6.
篇8
【关键词】机械设计;创新思维;相对运动原理;机构
1.引言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是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创新思维是一种很复杂的思维活动,就思维方法来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扩散思维是指以要解决的问题为中心,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从一点向多方向推测、想象、假设的“试探”性思维过程,通过知识、观念、方法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设想,来解决问题的办法。集中思维就是从众多的方案中引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大家认为最好的答案。集中思维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一个人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的能力。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扩散思维在于能提出尽可能多的新设想,集中思维在于能从中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但创新性首先并更多的表现在扩散性上。任何一个创造活动的全过程,都要经过从扩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扩散思维,多次循环,直到问题解决。
2.《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机构分析与综合能力,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用性,而且与其他专业主干课相比具有较强的创造性。
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授课方式,通过启发、诱导、提示、点拨,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意识。第二,避免孤立的讲解各章节的内容。通过联系、归纳、比较找出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成为一有机的整体便于学生掌握巩固。第三,重视培养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向学生介绍一些创造性思维方法(如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并结合课程的有关内容,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减少思维“约束”,增大思维“自由变”,把传授知识与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结合起来。
3.创新思维方法在机构分析与设计中的运用实例
将创新思维方法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有关内容相结合,我对《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优化,改变了传统的以机构分析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建立“以分析为手段,综合(设计)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总结出以“演变”为核心的机构分析与创新设计方法。通过“变”可以改进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可以摆脱固有模式的约束,从而得到新机构。因此,“演变”的过程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创新过程,在工程创新设计中极其典型。
3.1改变参照系,进行机构的分析与综合
相对运动原理是机构分析与综合的基本方法。改变参照系,是相对运动原理在机构分析与综合中的应用,教学中充分抓住这一特点,有意识地将其引入下述课程内容中。
3.1.1“反转法”在凸轮机构设计中的应用。
凸轮轮廓曲线设计,无论图解法还是解析法,都是通过“反转法”假想将实际转到的凸轮固定为“机架”,再按照从动件与凸轮的相对运动关系求出凸轮轮廓曲线。在周转轮系传动比计算中,也是通过“反转法”将系杆固定成为“机架”,把周转轮系转化为定轴轮系进行求解。
3.1.2 “机架”变换法在机构设计中的应用。
通过改变机构的机架得到的新机构称为原机构的倒置机构。按照相对运动原理,机架改变后机构内各构件的相对运动关系不变,但机构的绝对运动发生了改变。因此,用这种方法可以设计新机构以满足不同运动的要求:(1)平面四杆机构的机架变换;(2)齿轮机构的机架变换;(3)凸轮机构的机架变换。
3.2改变运动副和构件的尺寸、形状,创新设计机构
(1)扩大转动副尺寸。扩大转动副的销轴和销孔直径,构件的形状也要发生变异,但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并不改变,例如,曲柄摇杆机构的转动副扩大后,曲柄变异为偏心轮。
如果两构件形成的转动副的转动半径不断增大,直至转动中心落到无穷远处时,转动副就变成了移动副,这时两构件的相对运动关系发生了改变,由此可以演化出新机构。
(2)改变运动副元素的形状。改变移动副元素形状,可以实现特殊的运动规律,解决原始机构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将摆动导杆机构中导杆的直线导路变成曲线型导路,并用滚子代替滑块,若滚子在距铰链距离不变的一段圆弧槽内滚动时,则滑块就不动,从而实现机构运动的暂停。
曲柄滑块机构在滑块主动、曲柄从动时,则机构存在死点位置。通常采用多个曲柄滑块机构错位排列或使用大飞轮克服死点。但方法并不止这些,在实际设计中有各种创新方法,如在滑块上制成导向槽,利用滚滑副的导向作用,也能使机构克服死点位置。
4.结束语
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重视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使教学更加生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发展创造性能力的方面上来,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郑文纬,吴克坚,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2]濮良贵 纪名刚,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3]张春林。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
[4]杨家军。机械系统创新设计[M]。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篇9
关键词:TRIZ 理论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71-01
一个民族想要强大,想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就必须要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国民,TRIZ理论为人们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中职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职业素养,需要通过实践及创新教学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内化、行为职业化。而TRIZ理论的引入,可以充分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
1 TRIZ理论的含义与优势
(1)内涵――创新有方可依。TRIZ英文全称是Theory of the Solution of Inventive Problems,其含义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理论是由前苏联发明家阿利赫舒及其领导的一批研究人员,在分析研究世界各国250万件专利的基础上提出的解决创新问题的理论,是实现发明创造、创新设计的最有效方法。
(2)优势――TRIZ理论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它成功地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着力于澄清和强调系统中存在的矛盾,而不是逃避矛盾,其目标是完全解决矛盾,获得最终的理想解,而不是采取折衷或者妥协的做法,而且它是基于技术的发展演化规律研究整个设计与开发过程,而不再是随机的行为。实践证明,运用TRIZ理论,可大大加快人们创造发明的进程,并能得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它能够帮助我们系统地分析问题情境,快速发现问题本质或者矛盾,它能够准确确定问题探索方向,不会错过各种可能,而且它能够帮助我们突破思维障碍,打破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觉分析问题,进行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的系统思维,还能根据技术进化规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帮助我们开发富有竞争力的市场和富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2 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在课程中设置TRIZ理论
为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了认识TRIZ理论,让学生通过学习TRIZ理论创新的原理和方法,为学生奠定创新的方法理论基础。针对中职学生特点,应从应用TRIZ理论解决问题的实例入手,分析TRIZ理论解决问题所依据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介绍矛盾矩阵和40项解决原理,物质一场析与76项标准解答等工具。
其次,通过开办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创新动力。现在的中职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低下,不敢大胆创新。让学生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有很多,其一是他们在学习能力差,更不可能去想办法进行发明创新。因为从课本知识到创新作品,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仿佛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我校于2010年给学生开设了“创新思维培养”的第二课堂,邀请精通TRIZ理论的相关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开发培养,通过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创新的乐趣,认识到创新就在自己的周围,认识到创新人人都可以尝试去做,从而增强了中职学生大胆创新的自信心,使TRIZ理论在今后教学中的运用奠定基础。
3 TRIZ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TRIZ理论,通过教与学,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习惯。
(1)教学内容改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近年来,我校逐步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将课程模块化、系统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将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不断完善具有我校特色的行动导向教学体系课程。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创新知识,鼓励引导学生多用创新的方法去收集资料、实施计划等,增强教学的实践性,使学生在理性和感性认识得到充分利用,达到了让学生“做中学”的教学目的,并让学生在实践中多运用创新思维和方法,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到位。例如,在教学《市场营销》这一课程时,我通过列举提前的行动、球面化――曲线化、不足或过度行动等创新原理在相关营销知识方面的例子,让学生在课堂上深入简出地理解TRIZ理论知识,并让学生对TRIZ理论进行思考、讨论,拓展拓宽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从而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2)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单纯的“传教者”转换为“促进者、引导着、合作者”,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积极启发学生思考。教师用的观点、创新的精神去检查、评价,为学生提供创新的评价环境。例如,在《推销实务》教学过程中,根据实训的项目或设计的内容创设问题,启发学生依据TRIZ理论的方法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原创性的问题,按照TRIZ理论解决问题的原则和程式对所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进行根本原因分析、技术和物理矛盾的阐述、矛盾短阵描述等,把TRIZ理论解决问题的原则和程式对实际应用中出现的关键问题进行多方面分析和描述,并从根本原因分析,提出TRIZ理论创新原理解决方案。从而把TRIZ理论很好地运用到该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篇10
一、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思维能力的内涵
要在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教学效果首先要深刻把握创新思维能力的内涵。这是在政治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
创新思维是人们发现或发明新事物,提出新理论的思维过程。对已有的知识,从若干新角度重新“发现”,提出富有独创性的新见解,学生有创见地解决学习问题。若按探求的方向不同,创新思维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求同思维,也称聚合思维,其思维指向是按同一方向探求某一正确答案,解决某一问题。另一类是求异思维,也称辐射思维或发散思维,其思维指向不同方向,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来寻求多样性答案,解决某一问题,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求同思维是基础,求异思维是主导,它是求同思维的发展,没有求异思维就没有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能力是相对的,相对于其他人没有提出而自己第一位提出的新思维,相对于自己以前没有提出而现在提出的新知识、新见解同样是,而且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主要在于此。同时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更要鼓励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明确了对创新思维的全面认识,我在教学中心里有了“底”,有了具体的指导,指明了方向,而且只有首先有了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全面认识才能在教学中正确贯彻应用。
二、坚持以问题为红线,实施诱思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我在教学中坚持以问题为红线,用诱思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谓诱思教学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选择不同的解疑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指导学生自己解疑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
(一)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使之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现问题
1.打消学生思想顾虑,使之敢于提出问题。
对于提出问题,学生往往有三怕。一怕别的同学说自己水平低,二怕说错了被同学讥笑,三怕提出不同看法,得罪老师。对此我带头消除顾虑(如怕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倒自己有失威信等),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以实际行动真诚欢迎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提出疑问,真正的知识是科学,不是迷信,也不应盲从。要提倡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学生才能打开思路,积极思考。
2.培养学生勤于提出问题的习惯。
创新通常是和质疑联系在一起的,提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没有疑问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当学生感到自己需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思维发动起来了。创新思维必须排除思维定式的干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要有具体措施,引导学生设置问题就是一个有力措施。让学生在自学中把疑问写在问题本上,教师及时收阅,对每个学生的问题情况,从数量、质量两个方面及时讲评,并把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一部分。这一措施对于懒于提问的同学起到了督促作用,“迫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多动脑筋,细读深研,勤学多问,慢慢地他们就会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
3.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发现问题的方法,使之善于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并不是胡思乱想,随便提点问题就行。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提出问题的方法很多,我推荐给学生以下几种方法。
(1)反问法,即对教材中的内容不盲目轻信,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质疑。(2)比较法,即抓住相关的概念、原理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或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比较来提出疑问。(3)联系法,即对教材上的概念、原理或论述的问题,可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具体实例来提出问题。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学生逐渐养成了提问的习惯,提高了提问题的能力。
(二)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好析疑、解疑
在收阅学生的问题本后,我根据教学图标分析,筛选学生的问题,确定课堂上解题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教师在疑问或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解疑过程中及时引导、点拨,实施诱思探究,在学生解疑活动告一段落时,进行恰如其分的总结。为此,我采用不同的解疑方式,指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顾其难易,一律越俎代庖,代为作答,是不可取的。教师可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尽量自己去解决疑难问题。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