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1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战略联盟;学习型组织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企业持续竞争的基础和源泉就是核心竞争力。我国企业要在新的竞争态势下,赢得竞争优势,就必须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概念辨析

(一)核心竞争力的界定

Prahalad和Hamel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Bogner和Thomas指出,“核心竞争力是那些与竞争对手相比可以获得最大程度客户满意度的公司专门技能。”也有人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能力的特定组合,是使企业、市场、技术相互作用的特定经验、技术、组织能力与积累。”不同的定义主要基于不同的角度,企业核心竞争力实质就是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优势。本文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能够整合企业内的各种资源,并使企业长期处于竞争主动地位的能力,它并不是某项单独能力,而是企业多种具有竞争优势的能力集合体。它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具备开发与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各种相关要素的能力;第二,具备整合各相关要素的能力;第三,创造核心产品并使产品份额最大化的能力。

(二)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竞争优势,是企业相比于竞争对手,为顾客提供的特殊价值,因企业的不同而不相同。它具有以下特征:1、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够创造价值,而且在企业的价值创造体系中处于核心状态。企业通过核心竞争力创造核心产品,在产品竞争中超越其他竞争对手,一方面为顾客创造了感知价值,另一方面增加了企业自身的收益;2、特殊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往往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并在特定的组织机构、企业文化、历史环境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是企业个性化的产物,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3、稀少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往往也是领先于整个行业的竞争优势,如果说具备一般竞争力是进入一个行业的基本条件,那么具备核心竞争力就是领先本行业的充要条件,是行业中少数企业所具备的;4、动态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动态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竞争环境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不同的。有人研究过世界500强的发展过程,其中40年代至80年代强调某一方面的独特的资源和能力,即一种核力。80年代至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将发展为一种整合多种能力的“合力”。

二、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战略管理意识淡薄,不能突出核心竞争优势

企业战略表明了企业未来的前进方向、自身的业务定位、计划发展的能力,企业必须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以保障企业在未来的长期的竞争优势。当前,我国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发展战略不明确的问题,不能够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合理配置资源,重短期收益,无长远规划,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提升。

(二)创新意识不强,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动态性特征,而创新是维护、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等相关因素,才能不断创造占有大量市场份额的核心产品。当前我国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欠缺,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2005年,我国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平均仅占企业销售收入的1%,而世界500强的许多企业都超过了10%。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研究开发费用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够维持,不足1%的企业难以为继。

(三)欠缺合理的用人机制,知识积累不足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综合的知识能力,而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载体。当前我国企业用人机制中普遍存在着诸如薪金福利不高、本位主义、经验主义等问题,压制了企业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致使人才流动,不利于企业知识的积累,更不利于运用管理过程中将企业的生产技术与经营服务知识转化为生产和经济效益,难以使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盲目多元化,分散有限资源

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必须有核心产业的支撑,也就是要有核心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企业多元化发展,必须以企业自身的核心产业为基础,纵观世界500强企业,多数都是在某一领域内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才采取多元化战略,发挥核心竞争力的扩散效应,并以此扩大规模,做大做强。而近年来,我国不少大企业、大集团为了实现其资产规模的扩张,在本行业进行大规模并购,并将资产范围扩展到非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领域,使得横向产业跨度过宽,纵向产业链太长,核心产业虚弱,既分散了有限的资源,又不能有效培育与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培育与提升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模式

企业要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把自身的竞争优势培植为核心竞争力,而培植模式的选择是首要的,由于不同企业的发展情况不同,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模式也不同,但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途径:

1、集中资源,开发核心技术,做强核心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表现为核心产品在市场上占大量份额,因此,以核心技术为依托的核心产业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物质载体。许多有世界影响力的大企业,之所以能在自身所处行业居于主导地位,两个因素起关键作用:规模经济与核心技术。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资源相对分散,产业链较长的问题,因此,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集中企业资源,对企业所处的环境进行SWOT分析,明确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而分析产业结构,明确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可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选择产业链中有相对优势的一环,扩大规模,改善管理,追加资金,重点推进技术创新,开发核心技术,使企业成为产业链中某一环的领先者,进而形成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如果企业受到内部资源的约束,通过内部建立和发展核心竞争力难度较大,可以通过适度并购拥有某种特长的企业,这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必要的内部资源,强化企业竞争力,并以此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种方式具有低成本、见效快的特点,但要求企业有相当的规模、较强的综合管理水平及相关的人力资源,以发挥并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建设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出于对市场的未来预期和企业总体经营目标的考虑,为达到获得先进技术、占领市场,共享资源等目的,通过各种协议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松散型合作组织。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与其价值链上的供应商、经销商、顾客以及相关利益群体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合作不断扩大和加深,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伙伴和战略联盟是其内在的必然要求。通过企业间的技术、资金、管理等资源的重新组合,实现资源互补,降低投资风险,提高规模效益,从而形成强大的协同优势,因此,战略联盟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但是,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构建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性又取决于企业对自身与环境的认知,以及与合作伙伴价值取向的一致性。由于战略联盟的松散性,对应着存在联盟间破裂的可能性,同时战略联盟之间的知识、技能、信息的交流共享也要求联盟间有较高的综合管理水平。因此,战略联盟在一定阶段会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但要长期保持并提升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还需企业的多方面努力。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一种综合能力,受到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能有效的维护与提升,企业构建的核心竞争力就会消失,必须采取措施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使其得到不断的提升。

1、合理战略定位,优化资源配置。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定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方向,关系着企业资源的分配,而企业资源分散的多少又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否进一步得到培育和提升。因此,企业必须围绕企业的核心产业制定发展战略,优化配置资源,令核心产业得到充分地发展,不断取得规模经济与技术创新,使企业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企业要避免盲目多元化的陷阱,应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核心产品的成熟期之前,企业应以集中化或差异化战略为主,创造核心产品,稳定市场份额,在本行业有较大优势的基础上,再适度发展多元化战略。

2、塑造企业文化,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共有的信念和价值体系,是企业在长期的经济实践中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接受、认同与信守的经营观念、行为规范、企业形象和社会责任等具有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应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满足顾客需要为价值取向的价值文化,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培育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形成稳定的企业管理团队;通过不断满足顾客需要,来培养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同时,需要不断吸收并改善人才激励机制,重点激励公司管理团队、科研团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推进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的不断改善,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建设学习型组织,推进企业全面创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这是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上的一种革命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在企业管理的最根本理念的一次全新定义。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创造性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的学习气氛,发挥团队力量,个人价值得到体现,组织绩效得到大幅度提高。英国壳牌公司的伍德格曾说:“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具备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推动企业的全面创新,可以有效的维护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应创建知识共享、信息交流的平台,使员工有学习之处,使新思维、新观点有沟通之所,建立相应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企业的组织层次一般控制在三层以内,以便组织更适合学习和建立开创性的思考方式。

4、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构建企业信息交流平台。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企业传统经营观念与经营方式,信息化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武器,经济信息化要求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高效、快捷地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速度和反应能力。如今网络已经渗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企业生产、管理、营销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企业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网络建设,使其成为企业内部知识、技术等信息交流、共享的平台,做好网络的安全维护工作;另一方面,运用信息技术科学管理生产过程,节约企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引入ERP、BPM、TOC、KM、CRM、SCM、CC、EAM、EAI、EIP、CPC等正成为维护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目前,企业已经普遍认识到核心竞争力的意义,仅仅依靠低成本战略,企业的竞争优势会不断消失,但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不断学习、改革和创新,来培育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Prahalad C K,Hamel G1 The core competence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3).

2、BognerWThomas H1 The role of competitive groups in strategy formulation:a dynamic integration of two competing models[J].The Journal ofManagementStudies,1992(1).

3、费明胜,水家耀编著.核心能力: 现代企业持续竞争的奥秘[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4、张春花,史春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变迁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4).

5、皮莉莉.实施战略联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探求,2003(4).

6、白云华.再造企业文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报,2003(6).

篇2

关键词: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知识产权已成为当今各国及企业发展和博弈的重要手段,知识产权状况及其发展态势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力。

一、知识产权管理的科学内涵

知识产权是指特定个人或机构对于其智慧成果在一定时间内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的统称。知识产权一般包括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权等。知识产权是对企业无形资产所有权的保护,其权利源自于法律法规的赋予。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是企业为规范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特性和功能,从法律、经济和科技的角度,对企业知识产权的开发、保护、运营而进行的有计划的组织、协调、谋划和利用的活动。

二、知识产权的范围

(一)WIPO(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认为,知识产权包括:1、著作权及邻接权;2、专利权;3、工业品外观设计权;4、商标权;5、科学发现;6、防止不正当竞争。

(二)TRIPS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认为,知识产权包括:1、著作权及邻接权;2、专利权;3、工业品外观设计权;4、商标权;5、地理标志权(巴黎公约表达为原产地信息);6、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7、未公开信息:为拥有者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信息,其包括的内容十分宽广,从技术秘密到经营的客户名单,主要涉及刑法的商业秘密;8、植物新品种。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一定制度框架下,企业所拥有的、基于独特知识技术积累的一种竞争能力。一个成功的企业,总有一种能够使它赢得和维持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能力。这种竞争能力的表现是多层次的、多样化的,包括独特的技术、难以模仿的技术诀窍、合理的组织方式、良好的营销网络、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或管理模式、较强的已有资源重组能力或者融合能力、稳定的客户资源等。

四、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一)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价值都直接取决于企业掌握多少知识产权和如何经营管理知识产权财富。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知识产权战略专项组根据调查的结果认为,一个国家的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大体要经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出口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为主导,靠廉价劳动力成本和低成本原材料;第二阶段通过加大研发投资,推动技术含量较高产品出口;第三阶段遭遇发达国家企业的知识产权壁垒,被迫付出高价;第四阶段汲取教训,加大在收购、自主开发和管理知识产权方面的投资力度;第五阶段则开始享受知识产权的互惠互利,有的企业甚至可以通过知识产权获取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是无形资产。

从整体上看,我国现在正处在第三阶段,并逐步开始向第四阶段过渡。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化竞争中的经验教训表明,一方面中国产品因缺乏知识产权资产而成为低档产品、“便宜货”的代表;另一方面具有技术含量的产品又往往遭到国外知识产权壁垒,无法进入关键的出口市场或者要为此付出可观的知识产权使用费。我国企业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创造和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并有效地利用知识产权参与国际竞争。

(二)知识产权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所有权优势的重要体现。拥有知识产权,是企业发展国际化经营的基础,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和源泉。专利权的创立和发展,有利于企业产品差异化优势。科学技术作为当今时代的第一生产力,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之一,也是企业紧跟时展潮流、不断壮大自身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力量。专利权能够激发浓厚的企业自豪感,对于企业文化、制度等的进一步完善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拥有专利权意味着对该项技术的市场需求垄断。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占有专利技术,可以使企业占领更广泛的市场,形成垄断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三)商标权的确定,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建立并不断提升商誉;也有利于企业在品牌战略下执行产品研发、生产、推广计划,建立客户的品牌忠诚度,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保持有利地位。

(四)重视知识产权的经营管理是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手段。利用知识产权扩张市场,获取超额利润,成为市场优势企业进行竞争的重要手段。拥有大量知识产权的成功企业,通过许可他人使用知识产权获得了巨大收益,其许可费收入可以甚至超过产品销售的收入。尤其是当知识产权渗透到产品技术标准中,知识产权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视。例如,美国的高通公司开发了CDMA移动通信技术并申请了专利。但高通公司并不开发和生产具有CDMA技术的产品,而是把CDMA技术提交到美国标准组织TIA和世界标准组织ITU,申请确立CDMA技术为世界移动通信标准。当通信巨头把目光转向CDMA系统时,才发现该项技术的专利已全部控制在高通公司手上了,要使用它就需要向高通公司缴纳高额入门费和使用费,即购买CDMA芯片。高通公司正是利用这一利器,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一跃成为坐拥标准、日进斗金的跨国公司。

五、企业知识产权经营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制定知识产权经营管理战略。由于不同的知识产权有不同的特点,知识产权经营管理战略又可以细分为专门的知识产权经营管理战略,如专利战略、商标战略、商业秘密战略等。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拥有一定门类的知识产权时,就要及时考虑制定企业的知识产权经营管理战略,将知识产权经营管理贯穿于企业研发、生产与经营的全过程。知识产权经营管理战略涉及知识产权的各个方面,从如何创造、拥有不同的知识产权,如何了解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如何在国内外有效利用自己的知识产权,如何监控市场上的侵权行为,到如何保护知识产权,都属于知识产权经营管理战略。一个好的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企业做出科学的经营决策,建立良好的声誉和形象,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树立知识产权申报意识。国际上现有的主要知识产权的认证原则是“注册在先”,因此我国企业在拥有一项技术创新或拥有新的商标权时,要更加重视注册认证的问题。携带技术参与国际化的企业,在进入他国市场之前就应仔细研究该国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辨析其与我国法律的不同;同时,还要熟悉知识产权申报的程序和保护措施,关注该国知识产权现有的注册和授权情况。在进入国际市场的同时,企业应当加紧向目标国申报企业的专利权、商标权等涉及企业生存和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并在得到审批前做好技术保密工作,防止因企业专有技术的流失而造成损失。

(三)面对侵权行为,企业应当积极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不同于一般的产权,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其权利来源于法律的赋予。因此,当侵权行为产生并危害企业利益时,更要运用法律的武器积极寻求援助。企业要在全体员工心目中树立起高度的知识产权维护意识,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注意收集和保存有关知识产权的证据,积极部署预防知识侵权的措施,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设置专门的法律部门负责这类侵权问题。一旦确认侵权行为,企业应当立即向有关法律机构提起维权要求,坚决运用法律武器打击侵权行为,并以此显示企业维护自身权益的决心。同时,企业应随时保持同国内行会、商会、贸易促进委员会等相关机构部门的联系,随时了解国内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方面的最新变化;更重要的是,有了他们的支持,企业面临的侵权问题可以得到更加有效和合理的解决。

(四)关注竞争者的知识产权。关注竞争者的知识产权,防止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当然是目的之一,但其根本目的不是防止侵权,而是要通过跟踪竞争者的创新活动,掌握行业、部门的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创新重点,实行错位竞争。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用在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中,就是要时刻跟踪、了解竞争者的创新活动,正确判断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掌握发展和创新的主动权。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小海,单小光.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经营手册[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余丽娟.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权的贸易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05.

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现状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职工的创新力,而职工创新力要由企业文化建设来提升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文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根据对国外企业研究的了解和对国内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21世纪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一个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主要侧重于以下三方面:(一)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中国企业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企业环境、企业发展和创新关系等;(二)加强企业文化的应用研究,关于企业文化的测量、诊断、评估和咨询的实证研究;(三)加强企业的追踪研究,企业文化的塑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作品,它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变化而作出及时的调整,才能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企业文化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原因分析

企业文化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指明了企业存在的目的和根本意义,决定了企业中长期的发展目标。

(一)企业文化和企业核心价值形成的诊断

企业文化诊断是企业文化建设基础性和先导性工作,企业文化诊断工作是否深入细致、是否准确,直接关系着后续企业文化建设的质量。企业往往对诊断过程不够重视,而期望早日看到项目的成果,但实际上,企业文化的诊断对于探查和摸准企业文化的脉络,打造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至关重要,是企业文化项目不可忽略的起点。对于企业文化的诊断与分析,更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优秀的企业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只有当企业文化渗透到员工内心,形成企业内部的伦理和一种企业内部大多数员工所共识的观念,员工真正明白企业追求的价值标准,才能自觉维护企业的利益,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真正做到自觉、自律、自学、自新。自觉是前提,自律是保证,自学是创新的源泉,自新则是创新的集中表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每一位员工品格将直接关系企业文化这棵“大树”的成长,培育良好道德品格,树立企业全局观念是企业文化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强调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经营之道、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因此,它是无形的,又是能动的,随时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和作用。这种影响和作用的结果之一就是能使企业产生巨大的凝聚力,而凝聚力是使企业产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功能的体现

企业文化使企业形成了共同的理念和价值观,每一位成员为实现共同的愿景而奋斗,同时在奋斗过程中企业以经营理念去激励员工,使员工释放出超乎寻常的能力。有了目标才能召唤和驱使人向前的自我超越,极大地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激发人不断学习新知识,从而达到员工对于生命崇高意义的追求,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企业规范、企业生存氛围的总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第一竞争力,不仅树立企业员工的理想和信念,增强企业凝聚力。企业文化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经济环境中取得发展和壮大。建立企业自己的文化,才能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使企业全体员工按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共同奋斗,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的局面。

三、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多种企业能力经过整合提升、确认等过程才得以形成的能力,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要素之一。为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先进性,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中的企业价值观会强烈影响企业领导与职工的行为方式和偏好,并通过行为价值习惯支持企业文化建设。

(一)多方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维护和提升是一个循环往复的重复过程,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的有时,就要不断审视自己和竞争对手,不断培育、维护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应从几方面考虑:

第一,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加快制度创新步伐,继续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探索推动技术创新的方式和方法,首先推动企业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培育核心技术,其次加强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再次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科技资源的整合能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创新型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技术创新促进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第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是培育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对企业竞争力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企业文化。

第三,建立创新型文化,创立学习型文化,培育生态型文化,提供一种彼此信任和信息共享的企业文化,鼓励知识创新和交流,逐步改革监控、指令、命令等刻板的管理形式,鼓励员工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员工进行广泛的交流,使知识得以增值,提升企业文化的内涵。

第四,企业专业化经营,准确定位市场,不断创新,做行业的专家,站在行业的最前沿,把公司的业务归拢到最具竞争优势的行业上,把经营的重点放在核心行业价值链上自己优势最大的环节上,强调核心能力的培育、维护和发展,同时重视战略性外包的战略手段。建立战略联盟,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

第五,运用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为对知识的积累、创新和应用能力,所以必须有效完成“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处理——知识的传递——知识的应用,知识管理通过引导和约束这四个环节,促进知识生产和流动,使其实现价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营造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终极目标。

根据制度环境变化的情况,合理处理外部管理能力和内部管理能力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在初期,更多重视外部管理能力来获取重要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是必要的,但随制度环境的日益完善,应将更多精力放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和市场营销能力等内部管理能力上来。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把握经济体制动态变化的脉搏,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充分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势提升企业文化建设

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要将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观念提炼出来,并且把这种精神观念具体地体现和落实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制度、行为、物质和企业形象建设等各个层面之中。

第一,提炼“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企业特有的理念,体现企业的个性。例如海尔集团的理念是“真诚到永远”;诺基亚公司的理念是“科技以人为本”;飞利浦公司的理念是“让我们做得更好”。这种理念,是根据形势和本单位特色提出来的,简明生动,成为本企业员工共同的精神追求。

第二,创新“制度文化”。每个企业都有一套规章制度,它也是一种文化。例如上海宝钢等企业,针对各种岗位的员工,制订了必要的简明的“员工行为规范”,让大家遵守执行,保证企业有序运作。现在,形势发展较快,一些新的人本管理模式和学习型组织,都需要新的规章制度,这就需要创新。

第三,倡导“行为文化”。企业精神不能“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应当落实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要落实到企业员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行为上去。要树立企业的模范榜样,使员工行为更加优秀。另外,还可以通过晨会、升旗、唱企业歌曲等等仪式和活动,让企业员工经常感受企业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第四,完善“物质文化”。企业的物质形态也能反映企业特点和企业形象。因此,要营造绿化的环境、整洁的厂容厂貌,现代化的设施和先进的办公条件等等。不要追求豪华,而要讲究先进。例如敞开式的大空间办公格局,更有利于营造员工努力工作,遵守纪律、互相竞争、互相沟通的氛围,比封闭的办公条件更加先进,所以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日益明显,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面临着更加残酷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必须建设适合本企业的特色企业文化,用特色企业文化来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构建特色企业文化首先要通过对企业的历史状况、内部状况以及外部面临的宏观环境、竞争环境等的分析,提炼出特色企业文化的核心——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培育企业精神,通过企业文化的制度化、品质化、物质化将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以及理想追求转变成企业习俗化的要素,形成属于企业自身的文化模式最终完成特色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企业面临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企业要想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获得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在企业内部树立创新精神,使企业的特色文化与环境变化相适应,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总之,加强优秀企业文化建设,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这会有利于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切不可等闲视之。我国企业管理已进入文化管理阶段,企业竞争开始由价格竞争向品牌竞争、创新竞争转变,企业文化逐渐成为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企业文化水平的提高将会带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故而,企业必须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品牌价值,完善组织结构提升企业形象、建立独特的企业使命与价值观、提升沟通能力与关系氛围,培养企业家精神、建立正式制度与团队等。

参考文献:

[1]汪凤桂.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致性机理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20):23.

[2]王海丽.试析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0(2):14.

[3]邢春丽.培养企业文化促进创新发展[J].建筑设计管理,2010(2):25.

[4]郝国强.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基于对比视角对企业文化构建的[J].发展研究,2010(7):36-38.

[5]王中义.企业文化与企业宣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8.

篇4

关键词:物业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顾客价值

物业管理是顺应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发展而派生出来的产物,它作为房地产商品的消费环节,不仅是房地产开发的延续和完善,更是适应市场机制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经营服务方式,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千家万户的产业。随着物业管理市场逐步规范化、业主自治能力不断加强,物业管理企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不仅仅是物质、技术的较量,同时也是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的竞争。为使物业管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构建核心竞争力成为新形势下中国物业管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特征

核心竞争力是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提出来的。他们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定义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组织中积累性的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此理论一提出,就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重视,其内涵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二、物业管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物业管理是物业管理企业受业主委托的经营管理行为,以为委托人创建一个舒适的“安居乐业”环境,保护业主、使用人的合法权益为目标,通过精心的策划,为业主提供良好的服务品质,改善物业的内外环境,提升物业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使物业既能保值,又能增值。结合物业管理企业的特点,物业管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物业管理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通过有效整合技能、技术和资源,不断的学习和创新,而形成的能使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高品质、低成本的独特服务能力。

三、物业管理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

(一)物业管理的行业特征决定物业管理企业必须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物业管理行业属于服务行业,其宗旨是“寓管理与服务之中”。然而,服务是一种无形的产品,其衡量标准是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为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物业管理企业必须不断的培育和提升其他企业难以效仿的核心竞争力。

(二)激烈的市场竞争决定物业管理企业必须培育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物业管理是风险小、利润低的行业,许多物业管理公司认为,物业管理的效益是广种薄收,于是,这些物业管理企业力争更多的楼盘。不断对外扩张,更加剧了市场的竞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物业管理企业不仅耍通过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赢得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必须拥有对市场瞬息万变的预测能力和对变化中的业主的需求的把握能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就需要物业管理企业通过一系列的整合形成自己独具的、不易被别人模仿、代替和占有的独特的服务能力和服务理念――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

四、物业管理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以顾客价值为导向

形成核心专长企业在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核心专长是什么,并集中力量对其进行研究、开发、改造、提高,最终形成自有的、独特的、别人无法模仿的竞争力。

物业管理企业的顾客是物业的业主和使用者,顾客价值对物业管理企业来讲,就是要为业主和使用者提供最高的价值,也就是说物业管理所提供的服务,要为业主和使用者接受,要有比较价值优势;对业主和使用者来讲,就是物业管理服务能为其带来更大的利益满足,物业更好的使用功能和“长健长新”、保值增值。

(二)以文化创新为动力,吸引优秀人才

一流的管理,优质的服务,全依赖于一流的人才。获取物业管理人才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创造优越的条件和工作环境来吸引优秀物业管理人才的加盟,二是优秀的企业文化。意识上的凝聚完全可以决定一个企业的未来。企业文化对人才的凝聚力是巨大的,一个健康向上、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文化氛围是企业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三)以执行功能为目标,强化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适应新环境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依法治企”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主要工具。但并不是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就可以保障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如果企业运行过程中的执行不力,则直接影响和制约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因此强化执行功能是物业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与提升的重要保障。

1.要确立科学合理的执行目标,这是培育物业。管理企业执行力和打造物业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2.确立科学合理的执行流程,提高运行效率。物业管理企业执行目标确立之后,要按照工作任务的要求,确立相应的执行系统流程。包括:(1)明确目标执行过程中的主体责任和要素,按责任细分并建立相应的环节;(2)按照系统的功能O立相应的工作岗位,明确岗位人员的责任和工作规范;(3)以执行目标的结果为基准对各个相应岗位的人员进行考核。

(四)以信息化为手段,提高管理水平

篇5

关键词:电力企业 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各电力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断地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各组织长期有效合作的结果,并融于知识和技能中。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员工为载体,并且依附于员工的综合实力。

要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综合学界目前关于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的叙述,主要包括有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资源组织能力、文化凝聚力、战略创新以及管理创新能力等。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有效地优化整合各种资源,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独特能力;是企业所独有的,以创造超额价值来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处于核心地位的关键能力和资源。从这个理解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中人力资本密切相关,离开了人力资本,超额价值创造和企业长期发展将难以实现。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不断地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确保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

一、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是增强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知识和技能都是无形的资产,需要以电力企业中的个人作为载体,而电力企业每位员工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都对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起支撑作用,也是电力企业获取资源,再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转换为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成为影响电力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只有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才能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经研究表明,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发展基础,再充分调动和协调其他有用的资源已经成为提升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式。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的全体员工,而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开发并释放所有员工的潜能,通过不断提升员工的绩效,为电力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财富。因此,电力企业想要长期持续有效的发展,必须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二、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

1.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不够重视人本理念

电力企业的发展受电力企业自身文化因素的影响,而人力资源管理对电力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尽管目前我国的大多数电力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重视引入人本理念,但是却没有形成系统的以人为本的文化意识。不仅如此,由于电力企业的内部领导层普遍有深厚的权力意识,导致在电力企业的内部员工中仍然存在着等级观念,并没有实现真正的人人平等,员工间的协作意识与工作氛围都不够浓厚。此外,由于电力企业受产业结构单一的影响,其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重在提升劳动生产率,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不利于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

2.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不完善

电力企业的管理机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然而电力企业还是存在着管理不合理的情况。首先,电力企业的岗位设置不合理,并没有充分地利用好人才,致使人才资源的价值无法得到发挥,导致人才闲置的现象出现。其次,许多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不完善,在员工薪酬分配和绩效考核方面无法实现公平科学,对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也不合理,无法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与配置不合理

电力企业的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规划与人事资源配置,再根据电力企业的实际生产需要与经营状况,将电力企业人才资源的规划与配置同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当前许多电力企业在数量与质量方面都对人力资源的规划和配置缺乏长期的计划,受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电力企业只重生产和经营,忽略了管理的作用,导致企业内部实用型和复合型的管理人才都严重欠缺,进而影响了电力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甚至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4.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机制不健全

随着我国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人才资源作为电力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有许多电力企业都存在着引进人才后却无暇管理,不能较好地给他们创造适合他们工作的良好环境和发展空间,导致这些高素质人才无法发挥自己的专长与优势。再加上电力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培训机制不健全,对员工潜在能力的开发也不科学,导致企业无法培养出有能力的人力资源队伍。

5.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不合理

许多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不合理,形式单一且效果不明显,也没有完善的薪酬制度,奖惩机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科学合理的员工绩效考核制度,导致员工对薪酬不满意,从而造成电力企业的人才流失。此外,电力企业内部工资结构的设置也不合理,无法体现人才资源的价值。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

1.强化电力企业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影响电力企业发展的价值观念,不仅对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指导作用,而且还对电力企业员工的思想与行为起着规范的作用。强化电力企业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电力企业管理人员更新观念。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把以人为本与企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每一企业员工都能成为人力资源的主体,并充分挖掘高素质人才的潜能,通过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电力企业的领导与人事部门应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将以人为本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程,确保每一位员工都能在自己的工作中体会到自己的成长,并能感受到实现价值的希望。

第三,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相互渗透。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在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通过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促进电力企业与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从而增强电力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奉献精神。

2.完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

完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让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并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为提升电力企业竞争力提供人才储备。

第二,推行岗位轮换和轮岗交流制度。在电力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轮岗的周期与比例,再通过各岗位间的交流,加强电力企业员工对不同岗位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企业的岗位知识得到充分传播,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

第三,鼓励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与互帮互带。通过员工之间的交流和互助,新员工可以很好地从老员工那里获取职业技能与相关知识,从而更快地适应自己的角色。而老员工也可以从新员工那里了解到新知识与新技能,使自己得到充实。

第四,肯定电力企业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完善企业内部的民主管理形式,尊重员工的各项权益与合理性建议,通过对企业员工不同方面的帮助,确保员工能在工作中充分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第五,建立科学合理的沟通与反馈机制。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经常与员工进行沟通和交流,建立民主的反馈平台,实时了解员工的困难与需要,使员工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

3.制定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长期规划

我国的电力企业普遍缺乏高级技术型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针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储备不足这个问题,应科学地制定人力资源的长期规划。首先,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包括职业技术类的高校毕业生)进入电力企业,提高对学历层次的要求,适量引入研究生、博士等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专业人才,从而提升电力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其次,对人才资源的专业范围适当放宽(有些电力企业硬性规定只吸纳跟电力行业专业相关的人才),在除了电力专业的人才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引进会计、中文、英语、商贸及管理等多专业人士,加快电力企业的现代化、多元化和国际化进程。

4.健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机制

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就是人才资源的竞争。因此,电力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吸引不同类型的人才,通过对人才的培养及培训,增强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需要有健全的培训机制,采取针对性的梯队式培训方式,按不同员工的业务和层次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

5.优化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

根据电力企业的生产情况和经营状况优化薪资分配制度,能有效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优化激励机制不仅应该了解激励的对象、方法和因素,还需要把握激励的程度与频率,确保激励机制达到其应有的效果。

提升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即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或许会逐渐失去其市场竞争优势。因此,电力企业必须不断地创新,力争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取得主动的地位。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能促进电力企业员工发挥其创新能力,为电力企业创造新的利润价值,从而达到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江堃.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J].人力资源,2013(10):203

[2]邓焕韧.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J].大众科技,2012(14):194-197

篇6

关键词:私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6-0038-04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都是其追求的目标。随着中国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企业界的关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对中国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在传统体制的缝隙中,在市场经济的土壤上,孕育、萌生了一种有别于公有制经济的新的经济形式――私营经济。通过短短20多年的发展,一大批私营企业迅速成长起来。私营企业在社会经济中表现活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其优势日趋明显。在广东、浙江和江苏等地区,私营企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中国私营企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私营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值得关注的两种现象。其一是规模难以扩大:私营企业发展到亿元规模时,就难以再长大。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华人中虽有不少亿万富翁,但却很少有能力构建起跨国公司。在世界500强企业中,也难以寻觅华人企业的身影。其二是“寿命”不长:中国私营企业“各领三五年”的现象十分普遍。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相比较,中国的私营企业普遍“短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三五年,大企业的平均“寿命”也不到10年。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各类企业“寿命”在5年内的高达50%以上。

以上两种现象给我们提出一个值得沉思的问题,即一个私营企业如何才能不断创新、发展、持续地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即私营企业如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越来越困难,时刻都面临着严峻的经营风险。企业只有拥有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商海中击败竞争对手,稳立潮头,顺应市场规律,求得长久持续发展。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从两者的内涵及本质特征上去认识

1990年,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在文中以及后来出版的《竞争大未来》中,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指出,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用户提供某种特定好处的一组技能或技术的集合”。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

1. 价值性。能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关键性利益,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竞争主动权,能为企业创造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

2. 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基础性能力,是一个坚实的“平台”,如同一个“技能源”,通过其发散作用,可以扩展到广泛的经营领域中,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伸展,将能量不断拓展到最终产品。

3. 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特有的,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以特定的方式、沿着特定的轨道逐步培育和积累形成的,蕴藏于企业文化,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可以说,深深印有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难以被其他企业轻易占有、模仿或替代。

4. 整合性。核心竞争力是多个技能、技术、管理能力的有机整合,单个技能、技术的强大不足以成为核心竞争力,而必须要企业内其他技能、技术的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能力体,并在向顾客提品或服务的过程集中表现出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显著优越性。

所谓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是指:企业生命活力的持续性、成长性和创新性。企业生命活力的持续性是从时间尺度上刻画企业生命活力的状态,即企业生命活力的“长生不老”;而成长性则是指企业生命的质量,即企业生命活力的“青春永驻”;最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落实在企业的创新性上,知识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持续性、成长性和创新性三者之间密不可分,成长性是企业在持续发展基础上的成长,持续性是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持续,创新性则对企业持续性和成长性都有重要贡献。

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分析来看,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就是一种创新能力,一种超越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就是其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只有创新才会发展,才会有突破,固守旧模式只会被社会淘汰。这种创新是伴随着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营销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一系列的创新而逐步形成的。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运用动态的观点来看问题,摆脱旧有观念的束缚,赶上时代的潮流,不断开发新产品,开创新市场,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

(二)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过程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的一致性来分析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创新能力,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制度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企业文化创新能力。企业制度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制度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活力(即核心竞争力),活力决定效益,效益决定发展,任何先进的企业制度都是相对的。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企业要始终保持制度的先进性,就必须具备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的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形成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占领企业所在领域的技术制高点,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就会有较强的竞争力。企业管理创新能力是形成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手段。由于企业的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管理也必须随着企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只有管理不断创新企业才会有持续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创新能力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一方面,在企业文化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特征,是企业生存、发展及竞争力之本;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创新能力对整个企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具有导向作用,最终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

影响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企业制度、技术创新以及管理创新等四大因素,同样也影响和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或者说,这些因素通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持续性、成长性以及创新性,进而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过程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是一致的(见图1)。

(三)从系统论角度来思考两者的关系

对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在方法论上,笔者认为,应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将企业可持续发展视为一个系统,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则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按照协同学创始人哈肯在阐述系统自组织时的观点,子系统的合作形成序参量,而序参量又支配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的行动,从而主宰着系统演化的进展与结局。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企业文化创新等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个子系统的几个重要的“序参量”,它们在系统内独立发挥作用的同时,又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系统的进步。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是处在技术(或制度、管理、文化)―经济接口处,求得技术、制度、管理、文化长久发挥其经济增长系统的内生力的过程;而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是处在经济―社会接口处,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总之,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具有协同效应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且具有一致性效应。

三、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创新企业文化,提升私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核心竞争力体现为一种文化力。众多成功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拥有一种无形的东西,使得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充满活力和凝聚力,使得企业能够渡过重重难关,从而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经济学家们称之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特有的,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提炼出来的,是任何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一种开放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发展最需要的,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经营环境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文化创新的积极性与日俱增,创新已经发展成为一股强大潮流。张瑞敏曾说过,创新是海尔文化的灵魂,是海尔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在进行企业文化整合时必须进行企业文化创新,以创新文化来规范企业文化整合。在企业文化整合过程中,重视企业文化创新,以增强企业凝聚力,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性思考私营企业制度选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私营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社会众多媒体对于私营企业采用家族企业制度及其治理结构予以全盘否定,有人甚至把许多私营企业的失败归结于家族企业制度。这种不加分析的片面的否定是十分错误的。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理性思考。

1. 家族企业制度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选择,它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劣应当由市场决定,通过市场竞争去选择。企业制度的选择是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企业制度要视行业、规模、社会化程度以及企业发展阶段来选择。如有些技术简单、社会化程度低的行业选择家族企业制度就要比选择现代企业制度的制度成本低。私营企业在初创时期大多都采用家族企业制度就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2. 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保证。在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中,私营企业不同程度地采用家族式管理,是与其生存的市场环境息息相关,是企业面对无序市场的一种自我保护。中国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商业游戏规则尚未建立,企业仍然面临巨大的社会道德风险。国家法律法规对规范他们的经济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法律法规提供安全保证,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投资者将要付出高昂的道德成本,只有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下,较大规模的私营企业才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家族企业制度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次优企业制度。私营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不能以一个理论上“优越”的现代企业制度替代现实中有效的家族企业制度,更不能固守家族企业制度,应该因地制宜地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私营企业建设问题应当遵循所有者决策原则,应当尊重所有者选择企业体制的权利,应当相信所有者具有优化制度的动力,避免拔苗助长现象的发生。

(三)提升私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私营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优势。技术创新是提升私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私营企业赢得竞争优势,主要是通过两种战略,即产品差异化战略和成本领先战略。而这两种战略的实施归根到底都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的。另外,私营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而取得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费,增加私营企业收入,提高私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私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第一,要建立和完善私营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加强技术开发力量,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主导产品;第二,要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网络,将科研、培训和开发等关键环节整合成“技术创新链”;第三,探索新的技术创新模式,在采取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模式的同时,集中一定人力物力财力有选择地加强自主技术创新。

(四)创新管理制度,实现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转变

1. 创新企业的管理机构。目前,私营企业传统的单一“职能型”机构设置已远不能适应管理发展的需要。私营企业组织机构应体现多样性,要引进事业部制、矩阵制等分权型的组织结构形式,将集中的权力分散到各个事业部或战略经营单位,从而极大地激发组织机构的活力。私营企业处在不断变化的动态环境之中,企业战略在不断调整,管理结构也应随着战略调整而变化。

2. 创新企业管理运作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私营企业应建立良好的人事管理制度,人事管理是企业组织管理体系中的核心环节。目前,私营企业在人事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缺乏员工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考核奖惩的规则不统一、对员工“炒”得随意,中高层人才因无股份,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难以真正发挥等等。私营企业应实行人本管理,破除家族式统治和家长式管理,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3. 创新管理手段。加强制度建设,用严明的规范约束人是实施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私营企业要规范各项管理事务,加强制度建设,使企业管理和运行机制规范化,从制度上保证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建立协调、和谐的关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代管理将向弹性化、网络化、资本化、虚拟化、全球化方向发展。私营企业的经营决策、人事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及产品销售方式等都应通过使用计算机、互联网来实现,这有助于缩短管理周期,提高管理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云.企业可持续发展与核心竞争力[J].经济论坛,2004,(4).

[2]黄明元.民营企业制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J].经济与管理,2006,(4).

[3]黄明元,金永忠.对民营企业采用家族企业制度的理性思考[J].经济论坛,2005,(11).

篇7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1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特性

所谓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与知识的结合,它能使企业的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比竞争对手更高的水平。要想在企业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特性:1.突出的用户价值。要具有吸引顾客的买点和卖点。2.具有延展性。能够为企业找出多种产品市场市场支撑,降低多个产品成本。3.具有特殊性。核心竞争力应是企业个性化发展的产物,具有突出特点,不易被对手模仿。4.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它可被感知,却无法用来买卖。5.价值可变性。由于竞争的存在,各企业之间相互竞争,各取所长,最终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渐变成企业的一般能力。

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能反映企业的特性。下面谈一下核心竞争力战略制定:

第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基层员工都应该深入地了解其在国际竞争中所发挥的作用,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培养的重点。

第二,可以集中公司优势资源从事某一细化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这个过程中,在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方面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经营模式,找出与同行之间的差别,在比较自身与同行之间所产生不同的过程中,就很有可能找到与自身特点相吻合的技术、方法,使消费者特殊效用得到提升,而这些内容在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发展中也有可能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要加强技术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主要取决于技术的创新,在控制阀领域拥有专有技术、形成专利产品,培育品牌并进一步形成形成专业化优势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占领一个稳定的市场,使竞争对手望而却步。当前,针对一个企业来讲,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是通过其制度得以体现的,但是这样的高效性在企业中是不是可以得到充分地发挥,就需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

第四,要让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只有这样,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才能够有一定的保障。

第五,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进程中,企业文化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全体员工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其实这个价值观就可以在员工中发挥激励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员工会为了这个价值观不断努力,这样一来,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就被体现出来。

总而言之,伴随着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不断发展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核心竞争力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如果想要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加强就成为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将自身的优势最大化地发挥出来,从而使自身的竞争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三、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创新

当今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日趋增大。为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我们要根据当今国际形式和企业自身发展需要作出以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创新模式,力争使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管理创新彼此协调运作。

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产业逐渐发展壮大,使得经济领域发生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消费者购买产品日益集中在知识密集度较高的产品。当代社会的竞争本质上是知识的竞争,客户购买的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中凝集的知识成果。

企业归根结底是有人来运作,一个企业就算用它的技术、设备有多先进,不能将人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也是无法有效运作的。人本管理知识化和社会化,主要就是指人员管理中所存在的知识因素,而企业中的人员行为联系更高层的需求也是需要通过这样的因素建起沟通桥梁的,这样一来,人员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时候,也可以得到自我实现、自我满足,这其实也是企业员工行为得到激励的一种方式。企业中一个新的生产管理技术的运行,是需要管理信息化就对其进行保障的,与此同时,在企业运作过程中,各种企业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都可以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实践和空间方面的运行效率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人本管理知识化和管理信息化的不断创新,针对一个企业的技术等知识因素的企业核心要素来讲,可以在人员和运作效率得到提升。企业核心要素综合运作是通过核心流程来得以体现的,是指以企业中的某个或某些过程为核心的过程间有机联系的运作体系,在这一运作体系中有处于核心地位的核心过程,也有处于非核心地位的基础过程,二者的相互配合,使核心流程得以顺利运作。企业运作虽然是基础过程与核心过程相互配合的结果,但基础过程却为核心流程的运作指明了方向,是企业主体动力的集中反映。

现如今,企业过程再造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典型,而在此过程中,企业知识化核心流程是其重要依据,同时,企业核心流程的适应性也得到了一定的加强。所谓企业过程再造,其实就是否定企业现有系统,使企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今企业运作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确立企业核心流程时,若通过企业过程再造对长期以积累、演变而来的在人们心中已经习以为常的流程和工作体系进行根本变革,将使企业核心流程的运作能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企业特有的知识化核心流程为中心的企业过程再造重点须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面向过程、根本性反思、彻底性再设计和惊人的飞跃;第二,将主要过程与企业其他过程融为一体,以形成知识化的企业整体运作体系。根本性反思就是企业对过去的运作过程进行根本性思考,找出运作中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为今后的流程设计打下基础。彻底性再设计就是根据企业运作方式的转变,重新设计知识化的企业核心流程,增强其适应性和运作中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田艳芝.浅谈企业的发展[J].河北企业,2011(05).

篇8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 核心竞争力 提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后危机时代,受人力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的形势下,进一步强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定科学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益,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培育和积淀的一种独有的,难以被对手模仿和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而技术或者能力的载体是人力,所以,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能力。加强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才是有效的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因此,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一个动态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企业原有的核心竞争力可能会演化成一般的能力,而逐渐丧失其竞争优势。企业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强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员工更好地发挥创新能力,使员工能不断推进、丰富、更新企业核心能力,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点。

二、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通过获得一种不易被模仿的、特殊的资源以获得竞争优势。各种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核心能力,特别是企业领导者的核心能力以及核心团队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人力资源和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正是一种特殊的竞争优势来源。那么,如何才能让得到的人力资本升值,这就需要企业要建立健全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企业内部的组织优势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1、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核心目标是为了激活人力资源。只有遵循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原理,尊重员工个性化的需求,建立以职责定岗位、甄选看实绩、管理制度化、薪酬市场化、保障社会化、组织目标与个人价值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格局,才能达到保护、留住、激励、培育、用好人才的目标,真正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加强内部培训,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提升人均创利的指标水平,同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凝聚力。加强人力资源的治理和整合。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对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其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且是直接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资源。加强人力资源的治理和加强对员工的培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科学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开发所有员工的智力资源,调动大家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对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企业应充分运用市场的特点和力量招揽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我所用。

2、积极构建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要逐步建立起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建立以企业领导者为重点的创新氛围,打造勇于创新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优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软力量,企业离开了它,就会失去的方向感和垂直重心。对企业来讲,要追求长久的发展,就必须具有长久的动力,能够引导企业突破它的寿命周期,这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体系。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精神层面,指明了企业存在的意义和根本目的,决定了企业努力的大方向,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催化剂和推进器。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背后必有独特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理念与核心价值观,通过核心价值观凝聚员工的智慧和力量。

3、丰富员工能力拓展渠道。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有能力比自己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变革得更及时。培训是加强员工对企业了解,提高员工素质,增强业务能力,开发员工潜在能力,积极储备人才,增强企业未来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企业应有计划、有组织、多层次、多渠道地组织员工培训,不为提高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加强对新员工的岗前培训,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更好地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对在岗的专业技术人员,要强化专业技能培训,使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知识不断得到更新,素质和能力不断增强;积极鼓励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执业资格考试,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员工积极学业务,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一种良好的自我成长的浓厚氛围。通过以上各种形式的培训,充实员工的知识,提高员工的能力,使员工不但具备当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还为企业参与知识经济时代竞争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篇9

一、加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支撑企业永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1 新时期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尤为迫切。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并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当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特别是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实体的巨大冲击,这既为中国企业积极实施并购重组战略,进行产业扩张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中国企业面临着西方跨国公司的冲击和挑战。因此,探讨培育和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就显得尤为迫切。

2 有针对行的培养,实行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综合安排。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培育和综合素质提高的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一部分。只有坚持重点与一般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如在技术方面把握不准的,可对现有技术进行分解、归类、整合,把握一般技术、通用技术、专有技术、关键技术之间的区别;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才会有效克服核心竞争力培育的“瓶颈”和薄弱环节,迅速取得突破性进展。

3 有选择的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可以有多种,鉴于企业有限的资源,不可能对多个要素加以培养。确切地说,一个企业不要在两个不相关领域各自培育两个不相关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会产生资源供给短缺的危机,从而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充分培育。要集中公司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法等,而这些就是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二、不断加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实现历史性跨越和发展

1 建立、健全和完善保障机制。这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的必要保障。推进管理创新,形成独特管理模式。培育适宜核心能力的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体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不断发展和基业常青。坚持以人为本,打造雄厚人才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企业间主要的竞争对象。因此,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一要努力提高企业家的素质,这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二要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特别是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

2 实施品牌战略,强化营销创新,创建强劲优势品牌。国际知名企业无不把打造、维护强势品牌作为塑造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Micro-soft”、“沃尔玛”及“Mot-orola”已成为这些大型跨国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的强有力工具。因此,要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要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建立品牌发展战略管理体制,实施与品牌理念相配套的系统教育培训等。同时,努力打造市场竞争优势。世界上两大电脑品牌,惠普和戴尔的核心竞争力有很大不同,惠普是工程师文化,重视技术,有强大的研发团队,而戴尔的核心竞争力是供应链,是市场营销。在全球化形势下,企业营销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在观念上由满足顾客向创造顾客、引导顾客和留住顾客转变;二是在战略上由产品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三是在方式方法上由传统营销向知识营销、趣味营销、情感营销等新方式转变。

3 掌握核心技术,集中资源进行差异化经营与管理。首先,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对企业提升竞争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在不同产品中表现为专利、产业标准等不同形式的知识。这类技术可以重复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价值不但不减少,而且能够增加,具有连续增长、报酬递增的特征。因此,核心技术是企业在市场中取得超额利润的主要原因。一个企业即使没有整体竞争优势(实际上也不可能样样精通),也可以通过少数几个关键技术或少数几个关键能力大获成功,这种竞争对手难以超越的关键技术和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其次,进行差异化经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现在拥有的资源、过去的经验和这些经验的积累等有关,也与企业长期从事某一专业领域有关。过去企业总是简单地讲市场战略、产品战略、技术战略等,这些职能战略是企业外在和显性化的战略,最多只能获取暂时的优势。企业应集中自己的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许多成功公司的经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这些企业集中资源,通过对本行业的专注、忠诚和持续投入,苦心经营,精心培育核心竞争力,把它作为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战略,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

4 改进产品质量,提升产品市场份额。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大师J.M.Juran曾说: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无论是粗放型企业还是集约型企业,如果不闯过质量这一关,就难以开拓市场。现在,质量管理已发展到了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其目标也由注重资源的利用率、产品质量的合格率,转变为关注市场占有率、用户满意率和产品利润率的多元化目标。同时,要提高服务质量,凝聚更多客户资源。企业正在由生产密集型向服务密集型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高度重视服务,并将打造服务核心竞争力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服务商品化,服务品牌化,服务价值最大化,才能凝聚最多的客户资源。

篇10

[关键词] 低碳经济;核心竞争能力;平衡计分卡

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近年来,我国企业特别是高能耗产业对环境及生态的负面影响日益受到全球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甚至不惜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自然资源、竞相无序开发,使企业特别是一些高能耗产业面临严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企业必须清楚自身所面对的内外部环境,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进行战略、策略、结构等多方面的调整,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激烈的竞争形势。

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要素分析

“企业低碳化”已经成为企业塑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发,国际形势的严峻,企业管理者也认识到企业低碳化的重要性,并逐步的将低碳理念付诸于实际。小到各个员工,大到企业相关制度的制定,低碳经济已经渐渐融入到企业的每个角落。企业推行低碳经济战略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来看,企业要提升其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塑造正确的企业文化,让员工在良好的氛围中工作和学习,确保低碳理念的深入人心;然后就必须注重资源的有效使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才能站稳脚跟。

从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来看,企业要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以“低碳”为先导进行技术创新,比如低碳产品的研发,减排技术的开发,碳吸收技术发展的促进,特别是一些高能耗企业,还要注重可替代资源的建设和高效节能技术的创新,把握时机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才能在市场上保持稳定的地位不动摇。

(一)财务方面

财务指标主要由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和经济附加值来体现。企业只有拥有良好的偿债能力,才能按时偿还到期债务,否则将导致财务失败,企业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营运能力是企业的资产管理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良好的营运能力,可以使企业节约资源,获得更好的收益;作为盈利性组织,企业必须盈利,才能弥补各种支出,才能持续发展;而成长能力能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具体指标有:资产报酬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每股收益等等。

(二)客户方面

真正使决策保持不变的是营业单位在其目标范围内用以保持和吸引客户份额的价值观念。核心指标有:产品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客户保持率(可用现有顾客交易增长率来描述);客户利润率、客户投诉率、客户投诉反应时间和解决时间,以及客户对投诉处理的满意程度;企业客户关系管理(CRM)①能力(根据专业人士打分)。

(三)内部流程方面

1.创新方面

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设计和开发新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新市场、新客户的需要及满足客户最新的需要时,继续了价值创造和增长。具体指标有:一是研发投入及研发的效果与效率。R&D人员占全体员工比重、研发费用三年平均增长率、新产品研发成功率、新产品占全部产品比例;二是研发创利能力评价。新产品产值率、新产品成本费用利润率、新产品投资回报率、新产品销售率、新产品贡献率等等。

2.经营方面的指标

一是过程质量指标——产出次品率;二是过程时间指标。在企业为客户提供服务的价值观念里,把短期快速反应作为一个关键的业绩属性——制造周期效率(MCE);三是过程成本指标——单位产品服务成本降低率、权益报酬率、存货周转率、生产能力利用率等。

3.售后服务能力

内部价值链中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是在销售产品服务和支付产品服务之后给客户提供的服务。

(四)企业的学习和成长能力

1.人力资源

(1)人力资本存量。员工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标来体现。

(2)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员工保持率、员工价值增值率、员工满意度、人力资本投资报酬率。

2.信息系统

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反映信息沟通效果的指标,即信息覆盖率;反映信息沟通效率的指标,即信息系统带来的收益增长与投入成本的比值,即信息利用效果;反映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成本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信息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费用,信息网络系统、信息设备投入费用,软件系统开发、应用、维护费用,具体指标为信息系统建设开发费用。

3.其他系统性指标

(1)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统一的理念、信仰、认识、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的综合。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鼓舞和引导全体员工从主观上产生对本企业热爱、依赖、依靠的心理,能引导员工自觉自愿地以企业为家、以企业发展为己任、以树立良好的企业社会声誉为行为准则,能极大地激发员工的生产及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是企业塑造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2)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组织能力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深刻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企业组织能力的因素有多方面,其中,企业组织结构高效而稳定的运行、绩效管理的科学实施和适应新的经济观念的企业理念的确立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企业组织能力是企业经过长期生产经营管理同化下来的一系列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流程所反映出来的一种特定能力,它是企业资源的“整合器”,也是企业求得可持续发展不可复制的独特优势。

(五)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奥列弗·谢尔顿于1924年提出的,它是随着资本的不断扩张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工人失业、劳资冲突、商业欺诈和环境污染等而出现的。在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低碳经济时代,企业都在竞争构建低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效率;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还有助于在提高客户忠诚度的同时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和信誉。企业社会责任具体包括企业社会贡献和企业环保责任。具体指标有:社会贡献率,社会捐赠;节能率,三废排放达标率,厂区绿化率,废物综合利用率等。

其中: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信息利用效果、企业组织能力、企业文化、售后服务能力、等指标由专家打分,分值为0-10分;客户满意度、职工满意度等指标则通过调查问卷,分值为0-10分。

二、企业竞争能力评价模型

(一)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T. L. Satty)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它是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结构复杂、决策准则较多,而且不易量化的决策问题。

1.明确目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为了能把复杂的指标体系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有序化,并赋予权重,使层次与层次之间,层次内部各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根据指标体系框架,建立一个二层次的评价指数结构,最后以总评价指数来评价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构造判断矩阵

求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的核心,根据层次结构模型确定上下层元素之间的隶属关系,即开始定量化。针对上一层的准则构造不同层次的两两判断矩阵。通过引入比例标度法(见表2),来反映对各因素的综合考虑,得出全部的各层次的初始判断矩阵。最终构成七个维度B1至B6对于总目标层A的判断矩阵(A-B);29个单项指标C1至C29对于各自对应的分类指标Bi的判断矩阵(Bi-C)。

3.求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采用方根法进行计算。计算步骤为:

作为检验指标,当完全一致时,CI=0,CI值越小,表明矩阵的一致性越好。转贴于

为了度量不同阶的判断矩阵是否具有完全的一致性,再引入判断矩阵(1-9阶)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

当阶数小于2时,矩阵总有完全一致性;当阶数大于2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与其同阶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之比便是随机一致性比率,即CR=CI/RI。当CR

对上述各层次判断矩阵进行单层次一致性检验,由此可知,各层次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3)层次总排序。层次总排序是由上而下逐层进行的,根据同一层次中层次单排序的计算结果,综合得出对更上一层次(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重,最后由总排序权重确定序号。

(4)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过程也是从高到低逐层进行,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率为:CR总 = CI总/RI总

在确定各单项指标在各自对应层次的权重——相对权重及其对系统总层次的总排序权重——综合权重的基础上,通过线性加权法

各指标的无量纲化(见表1)。对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我们得出该钢铁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综合分数为81.3%,说明该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较强,这个结果表明,该企业已基本完成从基本可持续发展向较强可持续发展的过度,这个结果基本符合该钢铁企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所以这个指标体系很好的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参 考 文 献]

[1]罗伯特·S.卡普兰,安东尼·A.阿特金森.高级管理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347-447

[2]张阳华.现代企业财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邓波.论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的相互关系[J].经济界,2005(1)

[4]王建琼,侯婷婷.社会责任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94-96

[5]晏传英.论企业组织能力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企业管理,2009(14):14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