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科学科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46

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从课堂教学开展的角度谈谈培养初中生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概述

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完善人格为目标,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关注社会和人生,提高思考的兴趣和品质,培养公民责任感,进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心理品质。关于政治学科素养的内涵,教育行政部门尚无明确的界定,广大政治教师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国家与社会认同感、民族与文化认同感、民主与法治认同感、道德与价值认同感、生命与科学认同感、交流与开放认同感等,但不是政治学科知识的总和。

二、通过思想品德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重视指导学生关注社会,养成主动收集和分析信息的习惯

思想品德学科是社会科学的一部分,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应该培养学生主动收集和分析社会信息的良好习惯。当今是信息化的时代,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不可能也不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获取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前提。《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关于学科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表述为:“(初中阶段)能够认真观察社会生活现象,提取相关信息,并运用所学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的知识,全面解释、说明相关社会生活现象。”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关注社会,收集信息。让学生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养成对信息的内在需求。

(二)提高教师自身修养,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树立榜样

德洛尔说:“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榜样。”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一生影响巨大,教师自身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日本教育理论家小原国芳说:“只有不断努力、具有进步的热烈的探究精神的人才能使人灵化,迸发出感人的火花。这就是唤起他人的自觉与引发他人的灵感。”若要学生具有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我们的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备,并且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将这种素养表现出来。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积极性。

(三)注重引领课堂,在对话中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德国教育家克林伯格说:“教学是形形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课堂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在课堂中师生的思想互动最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苏格拉底以他特有的“精神助产术”开创了启发式教学的先河,通过层层设问、步步引导、弄清问题、明辨是非,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思想品德课堂中,这种基于问题的教学引领,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显而易见的实用性。

(四)设置有效作业,回归生活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要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体验,在形式多样的课堂内外实践中,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和哲学相关知识的价值,以及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意义,获得理论联系实际的人生的学习体验”。思想品德课的基础理论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并又回到生活指导人们的实践,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实践、探究,更有利于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设置有效的作业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探求的欲望,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在苏人版八年级《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的教学中布置如下作业: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路口观察车辆、行人的交通状况;2.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我国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3.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一份建议调查报告;4.针对当前流行的“路怒症”和“中国式过马路”,发表看法。

篇2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实施;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1-0112-02

核心素养是当前中国教育界的热词,也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在人的培养上的一个聚焦点。当我们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人的发展内涵时,无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域,为现今进行的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综观目前的讨论,理性思辨和文献研究的文章多,从学校层面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改革实践研究不多。于是有人断言,核心素养不过是一种时髦的口号,过一段时间将风消云散,被另一个新的名词所代替。这显然不是严肃的学术态度,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深入以外,现实教育实践的薄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校层面的实施就成为一个重要且必须解决的实践问题。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实施

我们知道,任何一项教育改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核心素养并非从天而降,是教育理论和实践随着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人们对人的培养内涵的一种新的认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和界定,有助于明确我国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有助于矫正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种种乱象,可以为整治这些乱象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由此可以看出,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是对学校教育目的的新认识,它将指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说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判断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那么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就是怎么培养人的问题。由于学校历史、地域、文化、发展状况等的差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实施便成为必然,这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校本实施,就是学校根据国家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对本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认识、解读并转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以丰富的实践探索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多的可能。

二、学校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

1. 重建学校课程体系

学校是用课程育人的,课程结构决定了功能。过去的分科课程过于强调学科的知识体系,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虽然这也很重要,但缺乏对学生未来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必备素养的关注。学科各自为政,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特别是与现实的隔膜,让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早早进入了“象牙塔”之内。

学校课程要更多关注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精选课程内容,着眼学生素养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部位发力,才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国民核心素养’的课程统整设计原理,特别强调‘国民核心素养’重知识、能力与态度统整的重要性,以及‘国民核心素养’重视与学习者的生活情境进行统整的重要性。”学校要整体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通过什么样的课程才能实现培养目标,整合现有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重建学校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2. 关注学生课堂学习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对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进行反思,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但惯性的思维让教师很难走出偏重强调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泥潭,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知识产生兴趣、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获得成功体验等方面做得还不够。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体验,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让学习为学生素养大厦的建构添砖加瓦。每一堂课都重要,教师既要看到学生在课堂中的成长,也要看到课堂与学生未来的关系,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运用中形成能力,内化为品格,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增强学习的实践性、探究性和体验性。

3. 变革学生评价标准

过去的评价主要是基于学业标准的评价,其落脚点更多关注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关注的是成长中的人,指向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认识决定了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以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要求应是有所区别的。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需要学校结合实践研制符合学生的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在人的发展的问题上,与其强调发展的统一性,强调统一要求,不如关注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和谐性,关注内在世界及其与周围世界的和谐共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建立科学的评价观,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虽然这是一项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教育的智慧和热情,但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陪伴生命的成长,这不但是有意义的,也是让人激动和振奋的。

4. 重视教师专业发展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改变过去以学科中心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型提供了契机。学校在课程设置、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需要重新考量,而这些的落实都离不开教师。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导向,明确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的关系,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进行课程教学与评价。

学校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引领教师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最基础、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学校要唤醒教师个体的生命意识,树立适应时展的教育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增强自我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力,实现教师在专业成长中的“生命在场”。学校要优化教师发展的内外支持系统,从关心、支持、引领、成就教师出发,建构生命自觉的学校文化生态,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让每一位教师在自我完善与超越中绽放出生命色彩。

三、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校本实施的几点反思

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对核心素养的解读和具体的指标维度虽不尽相同,但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正式,在众多的讨论中仍可以看出一些基本的共识和倾向。学校在实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时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做出理性判断。

第一,把价值观教育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价值观“不仅为人的发展提供最初的原动力,而且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向的重要保证”。在实施中要跳出学科本位,不仅教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品格养成,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核心素养不是僵硬的框架,它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集合体,体现在学生生动的发展中。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价值,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第三,核心素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要割裂开来。核心素养之“核心”,是因为它指向了人自身发展和m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具有本质性和终极性的意义。虽然每个学科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上具有独特的贡献,但也具有共性。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定位学科教学,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如何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学校在思考和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必然会遇到诸多挑战,但机遇与挑战同在。面对新的时代挑战,学校应有信心和勇气,在探索与实践中做出自己的回答。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核心素养”赋予基础教育以新时代的内涵[J].上海教育科研,2016(2).

[2] 蔡清田.国民核心素养之课程统整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6(2).

[3] 余文森.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篇3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体育;德育教育

一、前言

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合理决定着体育学科是否能够发挥自身的价值,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自身必须要对体育学科进行重视,同时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如今的时代下,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要超过应试教育,因为如今的社会主要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道德品质是综合素质的核心部分,而体育学科又是比较适合渗透德育教育的学科,据此,本文对核心素养下高中体育德育教育渗透问题进行分析,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在高中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高中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育具备一定程度上的重要性,主要是因为其能够帮助学生们成长,使他们未来的发展能更加顺利.在高中阶段中,很多学科都适合对德育教育进行渗透,体育学科自然也不例外.如果能够渗透道德教育,就可以对体育教学的过程进行创新,并升华体育教学的价值.体育教学本身能够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而德育教育的渗透则可以对体育教学的效果进行巩固,让学生德智体美兼备.除此之外,体育教学中的一些项目具备强度,如果能够对德育教育进行渗透,就会让学生具备相关的意志品质,让他们学会直面困难,不骄不躁,团结互助,进而获得进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体育教学也需要进行创新,只有渗透德育教育才能够在不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的进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综上所述,基本就是在高中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三、核心素养下高中体育德育教育渗透

(一)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意识

想要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同时在高中体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就必须要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意识进行提升.因为体育教师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其教学意识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德育教育的渗透效果,如果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都不高,教学意识水平都不强,那么德育教育的渗透也就只能是形式主义,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意识势在必行.想要达成这一点,需要由学校领导和教师个人共同努力.从学校领导的角度来看,其应该在实际情况下深入地对教师进行了解,之后为体育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让他们加强学习,开阔他们的眼界,从而为教学意识的提升打下基础.而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看,其应该在课余时间内加强学习,同时多与其他的体育教师就德育教育渗透的问题进行交流,充分认识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德育教育进行渗透的必要性,进而完善体育教学理念,提升体育教学意识,创新体育教学过程.

(二)结合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进行德育教育

从高中体育教学的角度来看,教育面向的主体是高中学生,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其往往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在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可能会出现冲突,这也就是高中体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体育教师不能够着急对学生进行批评,也不应该因这类事件的发生而感到愤怒,相反,其还需要将这类事件当作是对德育教育实施的途径.因为高中体育教学的过程本身就具备复杂性,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发生冲突,这是难以避免的.例如,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篮球运动教学是重要的内容,当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之后开展篮球比赛时,学生之间的身体对抗较为激烈,就会引发冲突,有些时候是一位学生与另一位学生的冲突,有些时候则是群体之间的冲突,当事件发生时,教师就必须要对学生的行为与心理状态进行密切的关注,之后对学生的过激行为进行制止,从而合理地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渗透德育教育,如以和为贵、团结互助等等,这些理论在平时进行渗透,学生可能不会在意,而当事情真正发生了之后,再渗透这些理论,无疑就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在遵守纪律与规则的基础上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宽容他人,理解他人,最终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在教学评价中对德育思想进行渗透

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提升教学的效果,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同样需要重视教学评价的相关问题,并在对学生的鼓励与肯定中对德育思想进行渗透.在现实情况中,不同学生的身体条件存在不同,对体育项目的天赋也存在不同,有学习好的学生,势必就有学习一般的学生,对于体育能力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夸奖,而对体育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对其进行鼓励,同时渗透德育思想,让他们对困难进行克服,告诉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最大的对手只有自己,只有突破自己才是真正的成功,如此就可以对学生的体育精神进行培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

高中体育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对体育活动进行开展,其可以向学校领导申请,带领学生去校外进行社会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更好地达成体育教学的目标.在对活动进行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就有机会对德育进行渗透,培养学生各类优秀品质.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去社会体育馆内打篮球,感受篮球运动的气氛,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学生喝完水会将水瓶乱扔,教师就应该抓住机会,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学会维护公共环境,减少清洁人员的压力.如此就可以提升学生的素质,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要求教师充分理解体育教材的内容,之后将其与思想道德教育进行融合,通过利用教学活动中的各类积极因素,让学生理解体育的内涵,理解德育的内涵,最终达成教学的目的.

篇4

视角一:历史上对地理学之“重要性”的讨论

哈特向在《地理学性质透视》一书中较早地提出,从地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复杂性可知:“我们必然会认识到‘综合体’的全面分析不但是不现实的,并且不宜作为理论上的目标。”“由于人文现象具有无限数可观察的区域变异,选择问题具有更大重要性。”地理学的重要性衡量问题成为地理学的十大问题之一。

观点之一:重复出现的、普遍的重要。法国地理学者乔利在讨论地理学的基本原则时说:“由于最终目的是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在评价地区特性的重要因素时,他认为“合理办法是只考虑那些经常组成世界的物质,而不管偶然或局部的现象。重复出现于世界上的现象对整个特性的重要性肯定超过那些独一现象的。”

观点之二:与周围现象关联广泛的重要。格腊曼在1919年曾指出,“个别事物(在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随着它在多方面和内部及周围现象作因果关系相互关联的规模的增加而增加。”哈特向也指出,“由于我们不能开始就研究地区变异的整体,我们必须从一个特定方面或题目开始,在许多地区的一般知识或某一特定地区的路线考察基础上,我们相信这是与其它地区现象相互关联而组成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 “但如果所选定的题目实际上在地区变异上与其它现象很少关联,因而对研究地区变异的整体意义不大。”

观点之三:人类需要和影响深刻的重要。哈特向在他的《地理学性质》一书中指出,“地理工作者不论分析地球表面上的什么要素,都不可避免地以他们对人类的重要性来衡量。” “由于地理学与所有科学一样,以人类为中心。地理学研究主题的世界应该理解为人的世界。” “地理学是人类作为地球主要居住者对地球的研究。”有人从哲学的观点总结说:“人类及其所做之事在地理学上占着比该门学科的标准定义重要得多的地位。”

可见,“在地理学研究中,按照对人类的重要性而进行选择这个问题是经常存在的”;重复出现的、普遍的或与周围现象关联的是衡量地理学中重要内容的标准。

视角二:信息化社会学习科学研究成果等的启示

当代学习科学研究认为,知识的意义已从能够记忆和复述信息转向能够发现和使用信息;相应地对教育的目的提出了要求:即帮助学生发展习得知识所必须的知识(智力)工具和学习策略,使他们能够富有成效地思考。《21世纪技能》提出的“学习工具之最”为“疑问和难题”,因为这类学科的难题有助于深度学习。

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当今时代面临挑战的核心主题,且是跨学科的难题,针对此类问题的深度学习,即教学中采取广泛的联系思想,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联系现实实际,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探讨各国应对措施等,特别是采取模拟各国元首及联合国会议等形式,探索全球共同行动及当下个人行为的改进等,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与问题解决能力、交流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等21世纪技能。当然,还可以通过结合洋流等知识,解释异常天气现象等,考察地理要素的空间关系、空间作用和空间变化,培养学生综合的、整体的、动态的地理思维。

篇5

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随着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其教学效果与质量不容忽视,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现阶段热议的话题。英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把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去教,仅仅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实现一种工具性的目标,而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实现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心智、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与创造性能力,通过英语学习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日常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结合学科特点,培养良好品德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渗透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英语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在教学《I can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s.》时,我先介绍 Sarah 的话语:“Hello, boys and girls. I am Sarah. I’m helpful. I can sweep the floor. I can pick up rubbish. Are you helpful?”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让学生主动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表达自己通过做志愿活动而获得的劳动体会,从而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爱护环境、热爱生活等优良品德。

二、开展小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正确处理与小组成员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例如,教师可利用四级制理念,也就是让学生在“老师(T)—助手(TA)—组长(GL)—组员(GM)”的小组模式下,进行小组式探究、合作、互助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彰显人格魅力,启迪习惯养成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包括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启发教育、任务型活动等方式,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独特人格魅力的影响下,使其分清是非对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四、活化教学方法,渗透核心素养

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没有坚定的意志力,比较好动、好玩,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表演、讲故事、歌唱等形式,创设情境,在教授英语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形成独立自主、善于思考的品质。

五、整合学科知识,引导正确发展

篇6

关 键 词 品德与社会;核心素养;学习方式;方法与能力目标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6-0012-03

新课程改革以来,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一直是上海市品德与社会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行稿)》(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提高本课程教育的实效重在内化,关键在实践体验。本课程倡导主动参与、实践体验,在教学中要创设和利用社会生活情景,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把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在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上海市品德与社会学科不断深化认识,展开了新的探索。

一、梳理关键方法与能力目标,凸显素养旨归

毋庸置疑,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和中心环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将三维目标表述为:知识、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学科开设初期,人们往往简单地从“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名称出发,认为“品德”就要注重情感感受与价值观,“社会”就要注重社会常识和社会规范的学习。因而,许多教师忽视了方法与能力目标,教学偏重讲清知识、讲透道理,而缺少应有的学习训练。学生在教学中只是知识和道理的被动接受者,导致认知和明理往往停留在表面,既难以内化于心,也难以外化于行,也因此导致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容易流于形式。

只有将知识与技能用于解决复杂问题和解决不可测情境所形成的能力和道德,学生才是真正形成了核心素养。[1]掌握方法与提升能力是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素养最重要的前提。因此,我们认为变革学习方式的第一步是要唤醒“育能”意识,将方法与能力目标的制定与落实置于教学的关键位置。为此,我们重新深入研读“课标”和教材(上教版、科教版《品德与社会》),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基本方法与能力要求确定为:初步收集、处理和获取信息的方法和能力,沟通交流与理解合作的方法与能力,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的方法与能力,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能力,生活自理与自我保护的方法与能力,社会实践与服务的方法与能力。同时,我们提出了这6种方法与能力在第一学段(1-2年级)和第二学段(3-5年级)的分层要求(见下表):

于是,品德与社会学科方法与能力培养的脉络就比较清晰了。教师在教学中开始重视方法与能力目标,并尝试将其贯穿教学设计,促进三维目标的有效融合,从而为学习方式的变革和核心素养的培育创造了有利的前提。

二、实现教学重点的转移,聚焦学生学习

在落实方法与能力目标的实践中,上海市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出现了明显进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探索,促进方法与能力目标的落实。

例如,三年级《我家的双休日》一课,执教教师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1. 了解双休日家庭丰富多彩的活动,明白健康、有益的双休日活动可以愉悦身心、丰富生活经验,增进亲情;2.辨析是非、行为选择,了解并遵守一些公共场所的基本规则,懂得遵守公共场所基本规则的重要性;3.合作交流与判断,感受与家人在一起的快乐,产生参与健康有益的家庭休闲生活的愿望,积极制定家庭双休日活动规则,增强有计划安排生活的能力。教师虽然没有分条表述知识、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但三者都得到了明确体现,且相互融合。

其中,“辨析是非、行为选择”以及“合作交流与判断”便属于方法目标,它一方面与“懂得遵守公共场所基本规则的重要性”的知识目标,“感受c家人在一起的快乐”的情感目标,以及“产生参与健康有益的家庭休闲生活的愿望”的态度目标有机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又与“增强辨别是非和行为选择的能力”“增强合作交流、理解沟通的能力”紧密相连,并与“增强有计划安排生活的能力”的目标相呼应。方法与能力目标体现得相当充分和完整,对于三维目标的体现可谓全面、到位。

在实践中我们还发现,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积习的影响,教师往往将方法改进的重点放在教法上,较少从“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未能真正落实。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即“四多四少”即关注教案多,关注学生少;提出要求多,具体指导少;重视结果多,重视过程少;满足一课多,注重长效少。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必须深度思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将“学”放在首位。

篇7

韶关市韶钢第一中学:曾韶山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全社会对教师素质的期望和重视,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逐渐地深入开展开来。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学生们最喜爱的学科之一也随之进入深化改革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次本人积极参加了全市高中教师网络培训学习,在这里我就体育学科的学习体会进行个人的一些总结:

一、体育与健康教育必须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学生们“核心素养”的形成,强壮的身体不是随便就可以得到的,必须要经过积极、持久的锻炼才能造就。“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兴趣是发展的动力”这样最通俗的一句话说明了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对一个人生存的重要性。那么,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最好的锻炼机会就是在体育课堂上。所以体育教师必须要坚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表现在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一视同仁,以及用心教学,以心教人的认真态度上,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身体特殊情况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学生积极锻炼,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体卫艺是一家

篇8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意义

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人才不仅应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合作意识等综合素养。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积极进行核心素养的渗透对于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受应试教育影响,小学英语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从学生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是集中精力进行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讲解,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不利于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中积极渗透核心素养势在必行。

二、核心素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一)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是小学英语教学渗透核心素养的首要环节,小学英语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爱国、高尚品德等内容,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对英语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寻找德育教育元素,并通过合理的课堂设计,促使学生在进行英语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对良好的品德产生深刻的认知。

例如,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和goodbye等日常用语,实际教学中,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小学生喜爱的动画片人物喜洋洋,并将喜洋洋与美羊羊等小伙伴应用英语打招呼的图片播放出来。这一生动的教学形式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欢乐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可以对英语日常用语产生深刻的认知,教学效率明显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喜洋洋尊老爱幼、有礼貌等良好的品德进行讲解,从而进行有效的核心素养渗透。

(二)通过培养学生培养语言能力来提升学科素养

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四项基本技能,对于小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具有直接影响。实际展开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特定的英语语言场景,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和语言意识,对书面语和口语的内涵产生深刻的认知,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英语表达方法产生理解,最终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例如,教师在实际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构建特点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和语言意识。在学生进入教师办公室提交作业这一场景中,将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分别扮演学生和教师,学生需要在进入教师办公室以前敲门,并用英语进行以下对话:

Student:May I come in?

Teacher:Come in,please!

Student:Hello Miss Wu!This is my homework.

这一趣味性课堂活?幽芄患?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对交际用语、特定场景英语的使用方法等产生深刻的认知。学生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自身的语言能力会得到有效锻炼,对于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9

关键词:培养;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虽然新课改后教师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也做出了很多改变,但是一些学校的初中历史教学依旧没有起色。特别是对于初中生来说,很多学生开始出现偏科现象,九门功课同步进行更容易让学生偏向于在不知不觉中有了选择心理,根据目前的学科特点来说,很多学生会偏向理科,觉得文科特别是初中历史枯燥无味,没有意识到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所以,作为教师有必要对培养学生初中历史核心素养进行探讨。

一、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意义

新课改以后,我国各学科的学习难度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顺应这种变化,教师开始进行科目式教育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并加强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根据学科特点找到合适的具有一定特点,吸人眼球的教学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达到学生课堂效率提升的目的。初中阶段安排历史教学是基于我国国情和对学生个人三观培养的基础上的。通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的历史,对于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在课堂中融入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培养就尤为重要。

(一)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我们都知道,很多学生之所以成为国家的未来的栋梁,是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是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他们有着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作为基础。但是,这种个人价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产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初中历史的改革教育就是在学生最容易接受知识熏陶的时候,给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今后的个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对青少年的教育十分重要初中阶段正是懂事又懵懂的阶段,很容易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从而产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在课程繁多、任务量重的初中阶段,初中历史这种具有感情及故事情节的学科就很容易打开学生心目中的世界,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国家发展历程的不易,从而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开始萌芽。

二、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问题

(一)太过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学校甚至教师将考试成绩看做教学考核的唯一标准,将成绩至上作为办学教学的原则。国家推进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培养是要从根本上让学生爱国,提高素质,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不单单只是为了文字知识的死记硬背。而这种传统的唯成绩论的教育方法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初中历史教育的初衷。

(二)教学形式保守且僵硬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传统的寓教于学已经达不到教学要求的深度,教师不再仅仅传播知识、讲解知识。传统的学习生活是十分枯燥的,不仅学生的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教师也会觉得心力交瘁。所以教学生活化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初中历史这样贴近生活的学科,更需要注入生活的血液。但是,在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的情况下,就会产生课堂节奏紊乱、教学进度慢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

(三)学生对初中历史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初中虽然不及高中紧张充实,但在这个阶段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语数外等主要科目所占比例居多,而相较于物理、化学、生物这种理论性学科,初中历史又显得过于简单,所以学生不能对初中历史这一学科产生正确的认识,很容易导致偏科现象的出现。

三、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学校改变学科考核策略针对初中历史这一学科容易被忽视的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下,现阶段一些教师的教育形式使学生关心的并不是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能收获什么,学到什么,而是期末考试得了多少分。可以说,这种教育形式使分数成了学生更加重视的方面。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和教师可以采取改变考核策略的方法,让学生重新了解初中历史,如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一起制作一部情景剧,或者制作访谈节目来批判讽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事件或者还原某一事件的原型,教师通过学生的表演形式、表演过程及产生的现实意义,现场打分并一一点评,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到自己考核过程中的优点或不足。此外,学生在准备剧本以及排练的过程中也能够亲身感受到我国发展历程的不易。

(二)教师要不断摸索创新型教育方式,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既然知道传统教育模式带来的弊端和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教师就应该身先士卒,积极查找应对策略,摸索新的教学模式。比如,人教版教材中关于一些具有丰富含义的语句学生不容易理解,也不能体会到我国先驱者面临的艰难处境。这时教师可以提前备课,将一些不易区分的战争分模块总结,然后运用多媒体立体化或者剪辑相关视频供学生观看,这样一来,就能快速地把学生代入当时的情境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以及对我国发展历程的含义,还能加深学生的记忆深度。此外,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很多事件发生的时间及目的等,并且这些时间点及目的是很多考试中的必考内容。所以,在这一方面学生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高低就显得尤为明显。关于这些历史事件的时间等细小、繁多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历史图片进行展示,还可以将这些图片配以适时的背景音乐,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被带入到事件氛围中,也能够在自己的记忆基础上加深对每一个事件发生的知识点的记忆,其时空观念自然会得到提高,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也能够得到培养。

(三)尊重学生主导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讨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社会,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在心智发展不成熟、对社会环境不了解、价值观人生观未完全稳定的情况下,很容易被舆论带跑,对学生的心智发展造成影响。作为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一定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要及时掌握时事热点,关注热点新闻,并观察事态走向,引导学生对事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至于让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观产生误解,在引领学生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初中历史课程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要思维定式,特别是像历史这种有些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课程,运用思维定式的教学方式是行不通的。不仅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不到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得不到提高,很容易产生一定的挫败感。所以活跃课堂氛围对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在讲解时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对某一种做法进行提问,让学生进行自主探讨。例如,教师在讲解第一次时,可以提出如果当时的清政府足够强大,会不会造成之后的性质有所变化。如果教师觉得自己的问题在探讨过程中得不到一个准确的答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该问题展开历史辩论赛,辩论的正反方由不同小组的学生组成,其他学生作为评审,给出最终的评判结果。这样的授课形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也能够使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在此过程中得到提高,同时这样的做法也使得学生占据该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对于建立良好的历史学习观念和认知理念有积极作用。

(四)学生要加强对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认识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学校是不可离分的整体。在学校和教师都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做出改变的同时,学生也应该对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可以是主动转型也可以是外力推动。主动转型即学生自己试着了解初中历史这一课程,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观看视频、课本预习等方式,提前了解下一节课程的所学内容;外力推动即学校通过开展主题讲座、游园、参观等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初中历史并对其加深了解。当然,这样的方式相对于教师授课来说很简单,有些教师可能会觉得其占用时间长,只有正常的课堂授课才能够加强学生的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建设。其实恰恰相反,这样的方式反而让学生以亲身行动、亲身经历的方式更快地清楚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明白为什么国家会如此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对我国国际历史和本国历史发展的认识有什么影响。

篇10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物理 实验教学 概念 重要性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46-02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相对来说比较偏向形式化,基本是由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之后再总结实验结果的形式进行教学,但这种形式并不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基本政策,这就需要教师审时度势,根据新课改的新要求,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参与探究实验,而这一切都要基于物理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需要明确其重要性,并寻找优化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方式。

1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

1.1 概念

高中物理教学主旨是在学生认知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由于高中学生即将面临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而物理的难度相对来说较大,正确理解物理的基本内涵将有利于学生系统物理思维的建立,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学习物理基本知识、物理操作技能,以及学习物理的有效方法和学习态度之上提出的为学生未来发展考虑的重要内容,核心素养强调顺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实际生活运用,不仅是理论知识,还包括科学实践的过程,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科学导向,由此可见,高中物理的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科学观和社会认知的决定性条件[1]。

1.2 重要性

由核心素养的概念可知,学生借助学校教育而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进行物理实验的动力,而教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求知欲增长,只有学生的求知欲、积极性有效提高,物理的内涵才能够充分体现,也才能够被学生充分理解,二者相互促进且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物理能力离不开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核心素养的培养也离不开物理这门科学性极强的学科支持,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才是正确的物理教学方向。

2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是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物理知识应用能力的关键,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如下:

2.1 开展小组合作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虽然思维不够缜密,却有着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这一时期的学生所缺乏的不是刻板固守的强硬纠正,而是有力有效的方向引导,对于高中物理教师来说,想要进行科学的物理实验教学,就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正适用于高中学生,也适用于实验教学[2]。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同龄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与促进比教师督促更加有效,例如,教师要进行实验之前,将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名学习能力较强、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要求这名同学不动手操作,而是指导小组其他成员亲手操作,出现疑问时可以讨论解决,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进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例如,在《电流表的改装及内接外接法》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并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探讨电流表的改装知识,以及内接外接法等知识,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水平。

2.2 结合生活实际

虽然人类发展中必然会受到社会条件等框架的制约,但这并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恰恰相反,这种制约反而会使学生走向更加正确的道路,物理实验教学也是如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是有约束的,这为教师制定了教学思维的导向,教师需要根据这一内容将实验设计得更加贴合实际生活,脱离开实际的实验都是不科学的,与核心素养的要求不符,因此,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探寻物理实验的踪迹,并将其运用到学习中,才能达到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目的,从而引导学生的思想越来越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例如,在利用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进行长度测量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以及相应的测量工具去测量生活中的一些实物,如矿泉水瓶瓶盖的内外径、小水杯的深度、水笔笔盖的内外径等,要让学生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物理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

2.3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要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也是核心素养的要求之一,因此,教师要将这一内容体现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参与,加强学生主动认知与学习,物理本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抽象学科,学生参与将提升物理思维的建立能力[3-4],例如:在探究“单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笔者曾经分别让三个同学上台做演示实验。第一个同学在同一高度同时放开两个摆长相等、质量不同的单摆,结果两个单摆摆动同步。经过几次实验,实验结果基本一样,因此得到实验结论“单摆的周期与质量无关”。第二个同学在不同高度同时放开两个完全相同的单摆,实验结果两个单摆摆动也同步。同样经过几次实验,实验结果大同小异,因此得到了第二个结论“单摆的周期与振幅无关”。第三个同学则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两个质量相同、摆长不同的单摆,实验结果在第一次实验里发现两个单摆摆动不同步。这一下子,这位同学有点慌了,赶紧再做一次实验,结果两个单摆还是不同步。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他只好红着脸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此时,笔者问全班学生:“从刚才第三位同学的实验中,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呢?”本来预想,学生应该会异口同声地说:“单摆的周期和摆长有关。”但出乎预想的是,学生的回答是:“第三位同学的实验操作能力太差了!”那位同学的脸更红了。笔者想马上反驳,说结论应该是“单摆的周期与摆长有关”?这样的话,显得苍白无力。那应该怎么办呢?笔者接着说:“既然大家觉得刚才这位同学的实验操作能力太差了,那么我们就请一位“高手”上台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样?”在大家的推荐下,一位大家认为实验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上台,重新做了第三个演示实验。结果两个单摆还是不同步的摆动,甚至有个不相信的同学又上台做了演示实验,结果还是一样。此时,课堂上安静了许多,笔者接着说:“其实,不是第三个同学的实验操作能力太差,而是单摆的周期与摆长有关。第三个同学得到的不应该是大家的质疑,而应该是大家的表扬。”疑团彻底揭开了,上台做实验的同学得到了鼓励,其他同学通过这次小小的“曲折”也明白了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还学会了应该更深入的看问题。再如:老师在进行打点计时器实验测定匀变速运动时,首先老师示范打点计时器的操作方法,而后可以让学生自行操作,期间老师游走于学生之间为学生答疑解惑,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2.4 鼓励实验创新

创新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物理实验的创新又是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会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又能帮助学生挖掘实验的精髓,展示实验的思想和魅力,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个实验时,基于本实验操作的难度和复杂性,笔者先花了一节课的时间把本次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内容和学生一起探究了下,然后又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去操作实验,但有学生按教材中的原方案操作实验后,发现误差较大。经过分析后,学生觉得误差较大的原因是实验室所提供的小车质量没有办法远大于钩码的质量。实验室有质量更大的小车吗?没有。那怎么办呢?这时,几个实验能力较强的同学围着实验桌进行讨论。笔者提示可以对实验方案进行创新,也就是更改实验方案啊!虽然已经临近下课,但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上来了,陷入了一阵思考和讨论中……最终得出了一个不需要小车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这个前提条件的创新实验方案。

是的,对于上面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些老师会蜻蜓点水地应付过去,但笔者认为学生的潜能是不容小觑的。如果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和帮助,或许会让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堂时间内,有所创新,收获无限的知识。这也是符合核心素养所要求的创新实验教学。

核心素养是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学习的重要支持,而物理这门学科对树立学生科学观和综合认知能力有很大帮助,物理实验又是促进学生物理能力提高的有效教学手段,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才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胡涛.改进方法,提高效果――谈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改进[J].技术物理教学. 2013(01).

[2] 翁宗琮.城乡结合部高中学生物理探究实验现状调查与对策――以广州市第一高中为例[J].物理通报. 2015(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