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教育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今时代教育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今时代教育发展趋势

篇1

关键字:中国音乐;发展;趋势

一、前言

中国音乐的历史有两千余年,经过如此长时间的发展,中国音乐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特征,无论从音乐内容上还是从音乐形式上都各具特点。中国音乐内容广泛,不仅指从古代传承下来的音乐,也指中国人按西方的理论进行创作和改编的音乐形式。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音乐的一种,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特有的方法、采用本民族独有形式进行创造的、具有浓厚本民族特色的音乐,它不仅包括那些在历史上产生的流传至今的古代音乐作品,还包括当代音乐作品。中国现代音乐包括现代流行音乐等等。

二、注重音乐创作,表现音乐文化的趋势

音乐能陶冶情操,美化人类的心灵,音乐文化是音乐的精髓。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包含了中国两千年来的众多审美风格,是诸多音乐表现手法,音乐形式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传统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经过过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世代相传,它需要也必须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和追求。当今时代,弘扬中国音乐文化,不仅需要不断加强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善于从传统音乐文化的肥沃土壤中汲取养料,琢磨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扩展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进而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更重要的是要意识到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首先要以创作为核心。在创作过程中,无论是通过模仿学习借鉴别人的东西还是自己从民间受到启发得到的东西,最重要的就是创作的素材要与时俱进,要是当下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同时也是世界其他民族人民所乐于接受的。创作出的作品要是世界音乐界愿意承认的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高水准的作品。只有拥有足以征服其他民族的、被其他民族所真正喜爱的作品,才能表现出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中国音乐文化。

三、保护和发扬民族民间音乐传统的趋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样也存在于学术界,如果我们不花大力气保护和发扬继承民族民间音乐,那么未来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将面临惨重的损失。“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种民族精神所蕴含的审美效果不仅是单调平面的,更是生动立体的;不仅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一件艺术作品只有拥有了这样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效果,才能说是有了灵魂,才会是生命的不朽之作。对于艺术家来说,如果缺乏对民族精神的深刻感悟和提炼升华,那么他创造出的艺术作品就将失去灵魂,失去价值。所以说保护和发扬继承民族民间音乐将会有助于艺术家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从这个角度说,它将会是现阶段中国音乐的发展趋势

四、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趋势

当今时代,全球化进程加剧,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包括经济上的,政治上的,当然同时也包括文化上的,所以,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中国音乐的发展趋势之一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音乐走出国门是相对容易的,而且在这方面目前做的也不错,比如,中国歌剧舞剧院赴北美出演中国版《图兰朵》等。但是走向世界就要困难许多,因为走向世界就意味着必须赢得外界的某种承认。这种承认不仅仅是简单的商业上的承认,更多的、更重要的应该是文化价值上的认可;不仅仅是荣誉上的承认,更应该是艺术意义上的认可。中国的音乐文化走向世界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在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包括个体或群体的音乐交流活动,官方和民间共同合作走向世界的交流活动等等。总之,当今世界发生着巨变,中国音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必然趋势,也是中国音乐得以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中国音乐人需要不懈地努力推动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进程。

总结

中国音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音乐需要不断地注入新的元素,在不断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优势的同时,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展现中国音乐新时期的独有魅力。本文就结合中国音乐的特点,论述了中国音乐现阶段的发展趋势,相信中国音乐在不断地更新学习过程中,会越来越有内涵。

参考文献:

[1]樊祖荫.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中国传统音乐概论》评介[J].《音乐研究》;2000年02期.

篇2

餐饮业是我国第三大产业中的支柱项目,饮食在日常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职食品科学培养教学需要不断改变思路以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从而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在今后更好、更快地步入工作岗位。信息素养主要指学生在接受相关食品科学专业知识及在实践过程中对于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对于烹饪方向学生而言,则是接受与食品科学相关信息,同时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通过不断提升该能力,加深对该行业的了解,同时增长个人见识,为以后的烹饪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对于学生而言,还有利于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二、对当前的高职食品科学烹饪方向的现状分析

(一)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较深。从实际情况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的烹饪高等教育是在早期烹饪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之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当前高等烹饪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过去传统中职教育理念的影响。因此开展教育工作时,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教学安排、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等方面都受到一定束缚。因此高职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大都闭塞落后,因此无法有效促进学生对食品科学的正确理解,同时无法不断在实践中训练自身的烹饪技能,因此在未来影响个人的就业前景。

(二)当今社会需求变化迅速。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对于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看重菜肴的营养价值及背后的文化意境跟潜在内涵。而且相关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赋予了更多价值。因此需要烹饪方向学生不断加强自身信息素养,了解当今时代需求,在不断完善自身专业技能的基础之上,不断增强文化修养。

(三)高职食品安全专业烹饪师资力量相对匮乏。烹饪专业是一个相对而言新兴的行业,跟传统厨师行业相比,它对学生提出了更多要求,对学生的学习理论、认识有新要求。当前主要高职烹饪师资人员,都是由高职院校聘请的高级厨师,尽管他们经验丰富,但是大都缺乏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只能为学生大致讲解相关烹饪流程,学生无法得到相关理论指导作为基础,获取相关信息。这就导致当前学生的理论知识跟实际操作出现严重脱节的情况。

三、信息素养对于烹饪方向学生的积极培养作用

(一)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高职食品科学专业的正确认识。由于当前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饮食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其中蕴含的饮食文化越来越丰富。只有烹饪专业学生增强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不断了解当前市场中,高职食品科学专业烹饪学生应该掌握的相关技能,同时可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不断分析该行业的潜在发展趋势,明白自己未来主要的从业方向。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满足未来市场需求。高职食品科学专业的相关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使学生深入了解当前社会发展趋势。例如:可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烹饪大赛,从其中不断加深对饮食文化的了解。同时应该不断学习,了解中西方美食之间的差异,不断设计出更符合人们需求的菜肴。根据食品科学现状分析,可以发现人们现在越来越关注食品的安全性,因此学习烹饪的过程中,需要首先做好食材筛选。另外,当前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因此粗粮的运用可有效满足人们的需求。只有保证学生不断接受相关信息,才能不断针对需求做出适当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需求。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研究 研究方法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015-01

近几年来有少数学者对高等教育期刊、研究课题中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在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中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不足。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在提高个体研究水准的同时。实现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对于总结高等教育研究的特点,探讨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向,在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

高等教育研究是指,在构建高等教育科学体系过程中的一系列引导下,深入认识和分析总结高等教育的现象和规律,是高等教育健康稳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方法论、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

1.1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演变

高等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在一个世纪前才被系统规范。高等教育研究方法额度不断发展,使得对高等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入,随着指导理论的不断进完善,高等教育受到科学方法的不断规范,高等教育研究水平和质量也不断提高。成熟的研究方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演变的梳理有利于我们了解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掌握高等教育研究研究方法的现状。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分为初创时的方法贫乏期,发展时期的方法借鉴期和成熟时期的方法整合期。

1.2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构成

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方法论、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三方面的内容,高等教育研究过程是一个连续性的活动。可以把整个研究过程分为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总结三个阶段。在高等教育研究过程中,首先要确立研究目标,从而确定研究问题,收集大量相关资料,准确定义研究问题;再次,仔细分析收集的相关材料,运用研究问题相关的知识,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问题分析,最后,对分析的内容进行总结,最终得到一个有意义的结论。这就是真个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构成。

2、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我们对高等教育研究的认识不断深化,并在很多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高等教育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深入研究高等教育的方法之前,要全面、准确地把握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把握现状是展开调查之前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高等教育的研究性质大多属于个体研究,合作研究和集体研究则很少,研究形式主要表现为思辨研究。实证研究和实地研究非常少,而且高等教育研究的内容也比较广泛,以文献法、数模法和观察法居多,其他的研究方法则很少。但是研究方法略显单一,研究方法方面,

3、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过程中,在对研究方法的认识和使用中,还存在着一些大大小小的现象与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发展高等教育。对于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进行有目的地选择、加工、改造和创新,逐步建立系统、科学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体系,以使高等教育研究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3.1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起步较晚,使得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不够。高等教育研究的科学化依赖实验研究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实践,而理论的实验研究使得实验研究对于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性被忽略。在具体研究方法的使用方面,高等教育研究中理论思辨研究方法和质的研究大多以较高比例当选学者进行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从高等教育研究的长远发展的需要来说,多元化研究方法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解决了这些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才能全面健康的发展。

3.2 高等教育研究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不断趋向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方法论相融合。有序性与无序性的组合才是真实世界的属性,高等教育活动也是有序性与无序性的统一,在高等教育研究中我们要不断运用复杂性思维方式,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这不仅满足高等教育系统不断朝复杂化、多元化发展的现实,而且符合整个科学发展的趋势,也就是说综合利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才能更好的探索高等教育规律。在当今时代,高等教育日显重要,高等教育系统日显复杂,这些不断发展的因素使得科学认识高等教育的任务更加艰巨,而调查研究足以担当重任,高等教育将会从理论不断走向实践。在未来的发展中,高等教育研究应实现主体多元化,提高个体研究的水准,强化合作研究和集体研究,提高思辨研究水平,注重实地研究和实证研究,研究方法更加开放化、多样化和科学化。

篇4

关键词:会计;改革;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当今时代是一个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高科技的进步,对会计行业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会计作为一种历史久远的学科和职业,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在理论和工作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如此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就无疑也将会被社会淘汰。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对外开放,为进一步改善我国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商资金,加快我国参与国际的步伐,促使我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营造了极其有利的氛围。

与此同时,各国会计行业在处理具体会计事项时,也应遵循某种规定,即都按照通行的做法来办理。无疑,我国会计行业进一步与国际惯例接轨,既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是会计行业改革的必然趋势。面对席卷而来的经济全球化巨浪,我国的会计行业又将以何种面貌展现一个全新的状态,毫无疑问也关系到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全面的电算化是会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计算机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人类的生活在向更高效、更优质的方向迈进。计算机在会计行业的应用即会计电算化也逐步显示出其优于手工会计的特点,从而得到了众多会计工作者的青睐,并广泛应用于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随新经济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应用日益广泛、信息处理要求的不断提高,需要把单项处理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大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的传递和共享,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全面的会计信息系统。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晰地看到许多弊端:会计工作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行会计电算化企业的财务人员,需要成为既懂会计知识,又精通软件开发的复合型人才;要时刻确保各个来源途径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而且要注意对各企业内部的财务机密保密,防止网络黑客和竞争对手非法获取本企业的会计信息资源;会计电算化应用、推广,从单项业务处理到建立较为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从“各自为战”的单机操作到会计软件网络化的实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随网络系统更进一步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也在安全方面出现了急需解决的如计算机病毒和网络黑客等问题。这些都对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构成巨大威胁,全面会计电算化继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加强其安全机制,缓解乃至解除上述困境和隐患。

二、会计行业向细化方向发展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广泛运用电子技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时至今日,核算的内容范围扩大了,要求提高了,信息需要加强了,更需要在新的条件下,以更新的更高的要求对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所以,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正是随着知识经济不断地扩大会计领域的同时,也深化了会计核算的内容。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从实际出发,探讨适应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加强经济管理需要的会计分支学科。会计内容的深化,既是适应客观需要的过程,也是人们对会计内容提高认识的过程,两者的结合,才形成某些专门的会计分支学科。

会计行业的发展是从最初的简单记账到复式记账,从单一的会计学慢慢分化出管理会计、税务会计、财务会计等等细分学科。由此我们也能坚信,在知识经济与时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会计行业仍将保持着这一趋势,不断扩展,不断深华,在前行之路继续想着细化的方向发展。

三、将更着力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是经济实力、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竞争,而这些竞争最终又是人才的竞争。重视对人的管理,是管理之根本。以人为本的管理是要重视对人的培养,而目前,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培养的是精通会计专业知识“核算型”的会计人才。

由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会计信息用户对信息质量要求愈来愈高,传统会计教育培养的人才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会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会计教育还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知识再获取能力、创新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及风险意识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使会计学生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可以这样说,复合型会计人才是我国会计人才市场上急需的和最受欢迎的人才,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将是未来高校会计教育努力的方向,也是我国会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会计行业逐步国际化,建立统一的规范的核算体系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会计核算也会逐步国际化,各国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开始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同时,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反映和报告国际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会计国际化也成为中国会计发展的方向。

对于我国会计行业来说,逐步国际化也是利大于弊。不仅可以完善我国会计制度,跟上国际会计行业步伐,还有助于加强我国公司的国际竞争能力,便于它们走出国门,更广泛的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会计国际化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先进会计人才的培养,让人才与国际接轨,将新思路,新方式源源不断地引入国内,以启发大众,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会计国际化更是增强我国会计监管水平的需要。会计国际化,可以使我国借鉴国际先进的经验和方法,结合具体国情的会计规范,进而指导我国的会计实务工作,使我国的会计规范和实务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这样,既有利于我国会计与国际接轨,也有利于加强会计监管工作。

参考文献:

篇5

摘 要:科技创新以及人才的培养在当今时代是维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STEM教育的发展对于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来说已经得到来自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STEM是在2006年1月31日,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在其国情咨文中公布的一项重要计划,即《美国竞争力计划》,提出在新时代中要培养具有STEM素养的人才是教育目标之一,将这称之为全球竞争力的关键。这一观点在世界引起了很高的重视,对于正在探索实验道路上的小学科学课程也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可见,一般的教育方式及目标已经不能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从STEM教育的发展历程、基本要素、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影响以及能否用于小学科学加以分析。

关键词:STEM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整合可行性

所谓的STEM,就是包括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因此,STEM教育就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教育。STEM教育的核心素养是创新思维,这一点与传统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说,将STEM教育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就有了一定的必要性,让小学生从小就对科学产生一定的兴趣,并主动在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的同时创新并发现一些新的事物。

一、STEM教育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方法

1.从教材上分析的视角来看,在科学教育领域,美国的教材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而且已经有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了解美国科学教育的特点及整体发展趋势,也能通过教材的内容丰富、结构适当以及语言生动,进而了解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的呈现方式、各种功能栏目的合理安排。而且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教材来说,采取了图文并茂,问题和故事结合呈现的方式,适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2.从研究项目的视角来看,让学生自主开展一个STEM的研究项目是培养STEM素养最好的方式。从发现研究问题,到自己得出研究方法,这一个完整研究过程最好是自己亲身去体验,因此STEM教育的方针在于让小学生在科学课程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完成,这对于小学科学课程来说也是很关键的一点。

3.从STEM课堂的特点来看,STEM教育回归了科学教育的本质,即探索和发现世界的过程。科学引领学生探索世界,让学生能够学习到设计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的能力,是STEM教育课堂的精髓所在。在课堂上,教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组成讨论小组,进行对问题的探讨活动,以便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

二、STEM教育对于小学科学课程的影响

1.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从上述问题来看,教师在STEM教育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当然已经不能满足STEM教育的需要,因此,必须以更好的教师专业能力来配合。另外,教师需认识到学生STEM的测试成绩并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善于发现、勇敢创新、积极分享的良好品质才是STEM教育的目的。教师需要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专业能力,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并及时引导学生到正确的创新思路上,给予每个学生以公平公正的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STEM素养。

2.学习质量在于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对于创新型的学习方法,所得来的效果必定会是学习能力的多元化,在促进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也能将消除人们对STEM教育的历史偏见。STEM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小学科学课程中得到的创新解问题的办法加以操作,一方面在增强学生学习科学信息的同时,也能加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积极创新,使STEM教育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能得到更好的整合。

3.对小学科学课程有更强的重视

在普通教育上,教师的传授解惑一直以来是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在此过程中,忽略了小学生的自我成长及接受知识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思维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在这个道路上能有多大的作为。因此,更应重视STEM教育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影响,将科学知识及早地与学生接触,使小学生对科学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4.做到对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

篇6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的争夺成为当今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关注的焦点。本文就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和创新性管理做简要的分析讨论。

21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社会经济形态甚至社会结构形态正在或者已经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即从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转变。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这一概念向人们表明了知识与信息的吸收、处理和应用在创造新的价值和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为重要因素的时代。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表现包括: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一系列高新技术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国际互联网日益渗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伴随着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已超过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成为经济、财富增长的源泉,对人力资源的争夺成为当今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关注的焦点。但是,在政府机关和各类事业单位,人们的认识在很多方面仍拘泥于旧观念、旧体制、旧做法,只有深刻把握与传统管理方式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深化改革,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才能使人才迅速成长和才尽其用。

1 当今时代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人力资源管理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以后,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它已经被全世界的政府、企业和各种组织作为提升竞争力的核心武器。具体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在当今时代面临的挑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科技革命和知识社会的日益深化 科学和即使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前跃进,科学发现与大规模应用这种发现之间的时间距离也在逐渐缩短。人们把照相原理付诸实践花了112年的时间,而太阳能电池从发现到生产只相隔两年。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人将落伍,这条规律不仅仅适合于学者或科技人员,而是适用于一切部门的所以人员。在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都将面临着:知识和技能的过时,大量的未知的知识,适应新知识和技术,知识和技术的不断更新,终身教育等。

1.2 人口的增长及其构成比例的变化 人口的增长是目前大多数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2006年世界人口现状报告显示,世界人口已经突破65亿,同时,该组织预测,至2050年人口将猛增至91亿。据联合国统计,当今世界15岁以上的人口中,有四分之一以上是文盲。在中国劳动力就业人口中,有60%左右属于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的任务就十分艰巨。在此情况下,传统的教育制度不再具有那种应变性。为了确保人们能够得到日益增长的知识以及各种训练,只有通过大规模的求助于传播知识和提供训练的各种手段和媒介,才可能实现。

1.3 经济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挑战 近年来,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景,是受经济状况的影响的。经济发展中的失业问题、通货膨胀问题,以及出现严重的财政紧缩,尤其是人力资源投资经费的紧张,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2 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观念滞后,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不到位 任何管理思想都是根植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的。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造就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与生俱来的不平等地位,形成实际工作中支配与被支配的领导方式。同时,“上智下愚”的传统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管理者的决策和思维,成为管理工作中的痼疾。

2.2 机制滞后,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由于缺少科学的考核机制,忽视人的利益和主观需要,严重影响了员工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抑制了人力资源的潜力,形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急功近利,无法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企业制定人力资源计划往往出于应付企业一时的人才短缺,不注意人力资源的战略性开发,不考虑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不能为引进的人才作出合理的、与企业同步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

3 以人为本,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构成人力资源的并不是人的数量,其核心是劳动者的健康状况、价值观念、知识存量、技能水平。

3.1 分化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人力资源配置、培训与开发、工资福利、制度建设。这些职能相互联接,原来由认识部门一揽子管理,现在由于内外环境变化,如社会专项服务业的发展,这些职能也出现分化,有些职能向社会服务网络转移,有的在组织部门各层次间分工,以达到其在特定环境下的最佳管理并降低成本。

3.2 突出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和制度化 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和制度化方面加强管理,强调发掘、发挥人力资源的能量,增强组织、集团的凝聚力,增强人员的使命感,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要柔性化、扁平化。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出现新的特征: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整个组织管理的柔性化、扁平化,必然地也使人力资源管理趋于柔性化、扁平化。于是适应这一趋势吸纳管理的新观念、新方法、新内容,厉行改革,实施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势在必行。

3.3 通过合理的利益驱动机制实现人力资源开发 通过合理的利益驱动机制,实行因人而异、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有差别的分配制度是实现人力资源开发行之有效的选择。薪酬要体现人的能力大小差异,使其成为激励员工学习提高的手段。在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同时体现对组织中人的关注,这是现代组织管理的一大进步。

4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

4.1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从基础型、理性型转向发展型 作为观念形态的管理理念,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知识经济的崛起,引发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必然引起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上的变革。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从基础型、理性型转向发展型,发展型理念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掺入非理性因素,强调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的的协调统一、共同发展、管理的目的。

4.2 培训将成为人力资源发展核心 培训是企业获得高质量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是企业所有资源中增值潜力最大、最具有投资价值的资源,而员工培训是企业所有投资中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资。从社会的角度看,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科技进入以几何跳跃式发展阶段,人类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将成为一个人毕生的需要。

4.3 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模式转向横向网络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的变革,是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网络化的必然结果。在信息网络化的条件下,企业组织结构一改传统以集权为特征的金字塔型的层次结构演变成以分权为特征的横向网络组织型结构。原来承担上下级层次间信息链的中间管理层将大大减少,人力资源的内部分工带来的控制与协调可以抛弃,从而创造了最短的信息流。横向网络结构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真正发挥了管理的效力。

篇7

[关键词]立体空间;平面设计;创造;表现

1将平面设计的二维空间转化为多维立体空间的准备前提

平面设计一词是在美国首先被提出的,接下来被各国设计师所沿用。平面设计的应用中,在当时技术条件和图文信息转化的约束下,各国设计师仅限于对二维空间的平面设计,而随着人们对审美精神的不断追求,并且在新时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完全打破了对平面设计的设计理念,将传统的平面设计二维空间转化成为三维空间和多维空间。其中,在将平面设计中二维空间转化多维空间的过程之中,主要借助了当今时代十分先进的计算机操作的便捷性和计算机各软件之间的操作功能,对于所需信息的采集、整理速度大大加快,并且在各种软件的协作之中将图文转化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给人们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在新时代先进技术之上,在平面设计中将虚拟的想象通过计算机表示出来,达到一定的视觉效果,从而完成平面设计中二维空间转化成多维空间的设计效果。

2应用传统平面设计方式对空间立体的创造

2.1点线面结合构建立体空间感

在根据传统平面设计方式对立体空间感进行构造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传统平面设计的构成要素,在明确以后才能实现准确、快速的对立体空间进行设计。在传统的二维空间设计要素中,以点、线、面为主,主要将这三方面结合到一起,从而营造出一种立体的艺术效果。首先以点为例,点虽然说只是构成平面设计的一个点,但是它却是构成线的重要来源,从表面来看,点就是静止不动的,但是当你把它移开的时候就会出现立体的效果,并且多个点在移动的过程中会明显的展现出线的立体效果。线是将所有点结合到一起,能给人一种扩散的艺术效果,在各个线的连接过程中会出现面的艺术效果,从而完成对平面设计立体空间的创造。

2.2虚实结合构建立体空间

所谓虚实结合立体空间的构造就是将物体进行虚实的转化,从而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感,这种方式在对平面设计进行构图中,首先要对物体的虚和实进行确定。例如在设计的平面图纸中,我们可以将图纸上所显示的图形的实线作为实来理解,将图纸中对物体进行的虚线表示作为虚来理解,并且将虚和实巧妙的结合到一起,从宏观角度来看,给人一定的空间想象,从而得到一定的视觉立体体验效果。另外,在很多画家的绘画作品上,虚实结合的方式十分常见,并且被很多画家偏爱,特别是在水墨画的作品中,对虚实结合的空间立体感应用十分多。将图纸的白色和水墨的黑色巧妙的结合到一起,从而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艺术效果,给人一定空间的遐想,从而完成对平面设计立体空间的构建。

3依靠新技术、新材料进行立体空间感的创造和表现

3.1新技术和新材料对立体空间感的创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设计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平面设计。平面设计近些年在我国的发展形势十分乐观,很多高校在专业的制定方面都开设了平面设计专业。在新时代物质丰富的当下,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材料,各个领域的新材料对于新时代平面设计的发展意义非凡。当今社会中出现了很多的新材料为平面设计师所利用,比如说各种各样的布料,超强纤维,各种金属、塑料等,这些新的材料通过设计师进行相应的改造,在形状和姿态上有所改变。设计师根据对新材料的改造意向,并且通过新的技术工艺对新材料进行加工,通过对平面设计的空间想象将原有的材料进行有意向的改变,从而促使了整空间立体感的创造。

3.2新媒介和新技术巧妙的结合创造立体空间感

在平面设计的立体空间创造过程中,通过利用新的媒介进行平面设计工作,不但能给人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还能创造出一定的空间立体效果。在当今时代的平面设计中,很多设计师都是通过新媒介和新技术的结合,对空间立体效果进行创造工作。新时代下,在平面设计过程中应用的新媒介主要是光媒介。光媒介就是通过光源对所设计的平面立体空间给予一定的光强度,在对外界传达的过程中给人一种空间立体的视觉效果。很多时候,对平面设计的空间立体感的营造主要是通过光进行人们视觉的调节工作,以达到相应的空间视觉效果为最终目的。将光媒介合理的融入平面空间立体感的设计中,并且通过新技术进行操作,以达到预期的立体艺术效果。

4结语

时代在进步,人们对事物美的追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当今社会是一个追求审美精神的时代,在平面设计领域中,打破传统的二维空间创造,将三维立体空间效果的制定和多维立体空间的营造作为最主要的平面设计发展趋势。通过新时代下出现的新材料、新技术,将新时代出现的新媒介和新技术巧妙的结合到一起,从而实现在平面设计中对立体空间的创造和表现。

参考文献:

[1]刘静瑜.试论立体空间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J].美术教育研究,2013,(21):96.

[2]李硕.平面设计中立体空间的创造与表现[J].大众文艺,2016,(11):112.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法制教育 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121-02

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目前呈现出一种良莠并存的矛盾现状。而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都已把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因此我国法制以及大学生法制教育体系的建立是难以在自身范围内实现独立自主的,它的实现建构过程是要同文化结构交互作用,一体化发展的过程[1]。因此有必要从文化视角出发来分析与研究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旨在使大学生自身形成一种文化的价值思维和判断能力,最终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主动抵制破坏法律秩序的行为,以期更加完善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体系,提高当前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一、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矛盾现状

法制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2]。而随着当今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院校的法制教育亦逐步纳入正轨,自1986年国家教委决定在高校开设“法律基础课”至今,高校在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领域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体系已基本建成,且具有一定的成效。法律知识及法律制度为大学生所熟知,并且大学生的知法、守法、用法意识普遍增强,大学生群体法律素质总体呈现稳定、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人生观、价值观、法律观的主流取向是积极、进取、务实的。

但是随着国内众多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群体的规模日渐庞大,加之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潮并存,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等给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原有的法制教育体制已逐渐凸显出与时代不相符的缺陷。例如,近几年有关在校大学生犯罪的报道频频见诸媒体,2002年的清华大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等,这些“天之骄子”怎会做出如此令人震惊之举呢?这一问题不能不引起教育者的沉重深思。据一项关于“校园犯罪”调查的可靠数据显示,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在大学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3]。从这些事件及数据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现状为大学生法律认知与行为的严重分离。

2009年发生在我们吉林农业大学校园里的一幕令人惋惜的悲剧就用血淋淋的事实使学校、社会和家庭深深地意识到当代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与行为的严重分离。2009年11月的某天深夜,吉林农大的大四学生郭某因之前与同寝室一名室友的矛盾拿起之前买好的剔骨刀将室友残忍杀害,事后郭某居然还镇定地用自己的手机报警。可见,郭某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犯罪却仍然不计后果地去实施。近年来同类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不能简单地看作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一个表面现象,这已经透射出大学生群体的精神信仰、心理状态、情感感知与具体行为的严重失衡。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感情细腻丰富、思维活跃、感受灵敏,同时心理起伏较大、做事容易冲动、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较低。但是社会是复杂的,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处世心态和正确的行为原则来约束自己。郭某清楚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却仍然放纵自己犯下难以弥补的错误。这正体现出平时他所受的所谓的“法制教育”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流于形式,被动接受,并没有从心理上去真正接受、掌握法律知识。因此,他在杀人的时候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法律的实用性也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这种法律认知与行为严重分离的现状必须得到家庭、学校及全社会的重视。

二、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问题的文化分析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变化,文化变迁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冲突与撞击,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大学生群体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引起了大学生所处的校园文化的全面变化,只有揭示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出现的学生法律认知与行为严重分离的矛盾现状的深层次文化原因才能使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走出困境。

(一)物质文化原因分析

当今是全面推行市场经济的时代,经济体制的转轨使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随之形成了当今时代环境下的新物质文化,深深影响着作为校园文化基础的物质文化,同时这种新物质文化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亦产生了深刻影响。

新物质文化有助于当今大学生形成符合时展要求的法制新理念、新思想及形成健康文明的法律价值观。市场经济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平等性的自主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的同时与之配套的法律制度应运而生,为人们营造了公平、公正、平等自主的物质文化环境和法律环境并建立了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模式,这必然利于激发当代大学生巨大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成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主体之一,利于增强他们的法律主体意识、确权维权观念以及充分尊重和保护财产权的法律思想。同时市场经济还具有理性化的特质,以自由、平等、信用和契约为基础确立了一系列法律规范和程序,在这种新物质文化的熏陶下必然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养成公平正义、诚实守信、法律至上的健康的法律价值观。

但同时,新物质文化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出了挑战。现代市场经济的营利性、自主性和等价交换的特征唤醒了人们的利益意识,推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腐朽了人们的思想。由于人的趋利性使得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小团体主义等盛行,一些人为了利益,不惜突破一切道德底线,甚至铤而走险,触犯刑律,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沦丧。更有甚者把权力作为商品,为满足私欲以牺牲政治原则为代价,进行权钱交易,权权交易,走上犯罪道路。这些不良的社会观念和思潮充斥在大学生周围并时时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使部分大学生的行为与法律认知严重分离,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二)精神文化原因分析

所谓精神文化是指属于精神、思想、观念范畴的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的特点,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等精神成果的总和[4]。当今社会电台广播、影视电视等媒介所传播的多元文化信息所形成的社会文化氛围耳濡目染地影响着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能力,及自身的日常行为活动。这有助于大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与时俱进,了解并掌握当今时代最前沿的法制观念及思想,从而指导大学生日常的行为活动。但媒介中传播的一些与当今道德价值相背离的低俗文化及不适宜的行为模式也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得某些大学生的价值观扭曲,陷入无法自拔的恶性循环,而最终酿成恶果。同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网络皆是人们必备的信息搜集与沟通工具之一。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大大拓宽了大学生的求知途径,有助于大学生时效意识、竞争意识、平等开放意识和新型人际交往习惯的形成。另一方面,网络具有一定的缺陷和虚拟性,既传播文明又倾泄垃圾,既开启民智又制造蒙昧盲目。而某些大学生对网络交往中的信息又缺乏甄别过滤能力,沉迷于网络,网络的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使得大学生对法制教育的接受流于形式,对法律知识的认知和行为严重分离。

(三)校园文化原因分析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的整体文化,包括校舍建设、授课内容、管理制度、全体师生的共识及所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持久深厚的精神氛围[5]。一方面,学校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法制氛围自然地感染着校园中的大学生,引导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思维模式的变化,进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同时学校组织的文明向上的文化活动充实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具有更高的法律意识,使守法由国家强制力的外在强化转化为个体对法律权威及法律所内含的价值要素的认同。但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性使社会不良文化有了可趁之机,某些思想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受到不良文化诱惑,道德滑坡,行为失常脱离正轨,这也与高校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缺位有着莫大的关系。

综上可见,高校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表面,更需要针对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问题的文化成因进行深刻地反思。赋予法制教育以文化的神韵,用厚积薄发的文化力量来塑造大学生的法律价值观,让先进文化发挥主导作用,抵制不良文化的入侵,为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营造一种进取拼搏,努力向上的文化气息和浓烈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刘进田.现代法制的社会基础:物的依赖关系[J].法律科学,1990(3).

[2]路士国.浅谈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J].硅谷,2008(8).

[3]沈义,殷文剑.救救我们的“天之骄子”――关于大学生犯罪的调查与思考.

[4]曾丽雅.关于建构中华民族当代精神文化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2(10).

[5]吴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J].华北电力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河北保定.

The Cultural Study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Legal Education

LI YinglinWangXin

篇9

一、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背景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怎样进行整合?又特别是像我们西部边远地区的农村学校,本来就资源匮乏,又将如何开展呢?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程的实施,给西部学校带来了一片光明。给农村学校教育改革创造了条件,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搭建了平台。就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我认为其主要目的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的双主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全面革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二、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理论依据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该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它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现,不是放诸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是简单的使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三、信息技术和美术学科整合的可行性

信息技术的显著特点就是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呈现方式多样化。我们可以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使原本枯燥的美术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呈现,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记忆。

四、信息技术和美术课程整合的优点

1.体现资源优化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挂图、书本和录像等有限的形式对学生传递信息,将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以后,就可以应用多媒体的特点,运用软件制作课件。

2.培养创造能力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大量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和提高。

3.突破技能的限制在传统的美术课教学中,往往出现一个学生有很好的创意和设想,由于技能的限制,最终的作品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平时绘画技能好的,越来越好,绘画技能稍逊的学生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

4.易于突破重难点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备课和教具的准备上颇费心思,教师既要准备大量的图例,又要考虑在有限的课时内解决难点问题,学生练习、反馈的时间明显不足,在不能增加课时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就会明显降低。

五、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尚待解决的问题整合实施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总的说来,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的整合,利大于弊。两者的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多元素的作用、联系与相互间的影响。把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资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给美术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现在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去做,敢于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相信,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一定能为美术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研究发展

小学数学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专业的数学知识、科学的教育方法、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及较强的实践适应能力的专业教育人才。自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对教育的理论探索研究和实践教学工作也一直在进行。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小学数学教育领域的领航者,对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研究发展进行探讨,是彻底贯彻落实教育n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在教育课程改革中增添教育活力,提升改革创新性的重要方式。

1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研究背景

1.1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要求

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以灵活开放的教育过程和良好的教育效果为目标,以现阶段社会集中反映的教育问题为主要改革方面,树立科学新颖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从教师的培养入手,贯彻教育课程改革精神,为日后教学的新形势奠定良好的基础,推进教育专业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和发展。

1.2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研究目的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只有明确培养的目的才能有方向的进行好研究和发展工作。小学数学教育专业是未来教育工作的实践者,是未来青少年数学启蒙工作的领导者,关系着我国未来的人才培养计划,因此,做好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探讨小学教育专业的研究发展,旨在对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研究现状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根据教育目的,确定合适的研究发展方向。

2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研究现状

2.1实践适应性不强

现阶段高校对于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仍处于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的阶段,培养计划中虽然有实践环节,但在实践中的教学指导效果较差,学生多为单纯的进行实践活动,高校教师没有充分的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对教学环节进行把握。在真正进入岗位工作后,小学生的课堂控制较为困难,对于组织课堂、随机应变的要求较高,工作后的适应期较长,这势必会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造成影响。

2.2教学创新效果有待提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的授课模式和组织模式随着现代青少年精神文化状态和社会需求的发展应当有所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的趣味性不强,孩子们大多处于任务性而学习,主动学习意识不强,过于乏味的教学模式会让孩子们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为日后的学习发展势必会造成阻碍。小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阶段,课堂的组织效果不易控制,教师如果在初期管理不得当,在后期甚至会出现失控的状态,影响整个班级的教学状态。

2.3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到位

在现代的小学教学中,常常出现小学生课业负担较重,作业难度较大,作业题目古怪离奇的现象,社会对这种现象较为不满。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规划时,由于对教学目标理解不到位,为达到教学目标,所做的课程设计多通过大量的做题和抄写等方法来进行。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在教学效果上也没有较大的突破,对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培养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3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研究发展

3.1理论与实践结合发展

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在未来的研究发展中,应当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教师在学生的实践中应当发挥指导作用,纠正学生的不合理行为,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理论知识的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思索方法,帮助学生在日后的岗位工作中能够尽快适应教学环境,以顺应小学阶段的管理方法推进数学知识的教学,保障教学效果。

3.2鼓励和引导小学数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教学观念

高校在对小学数学专业进行培养时,应当根据当今时代具体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对于教学和组织管理形式进行探索和创新。高校所培养的小学数学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小学课堂的主导者,是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普及数学知识的具体实施者,培养学生的创新教学观念,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思索和探讨,促进高效的教学模式和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的出现。

3.3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每个时代都有各自时代的教育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观念也随之发展并在不断的纠正与优化中越来越科学。对于教师来说,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在未来的教学中对自身教学模式的确定以及对教学目标的理解,现代高校所培养出的教师,应当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理念,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坚定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从多角度培养学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