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节的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节的盈利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音乐节的盈利模式

篇1

这些节日还有一个共同点:都带有策划的成分,都希望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不管是大众还是小众,只要名为“节日”,热闹是必要的因素。所以,不管什么节,只要策划者的工作做到位了,总会迎来熙熙攘攘的人群。哪怕没有普通的参观者,起码组织方也会邀请到足够多的业内人士和媒体。可是,虽然场面上是热闹了,很多这种策划出来的节日却并没有如策划者所愿的盈利,或者说,有些策划者从一开始只是为了吸引眼球,并没有把商业放到应有的地位。

“做节”就是为了赚钱

曾经采访过一位满脑子奇思异想的艺术家,而且他的奇思异想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上,还体现在商业上。这位艺术家很喜欢策划活动,而且策划了不少商业性的节日。他在言辞之间让我确信,做出一个节日是活动策划的最高境界,因为这样的活动一旦成功就可以成为一个每年都举办的常规性活动。而且,像这样的策划者在脑子里浮现出创意雏形的时候就开始考虑活动的盈利模式了。

从一开始就考虑赚钱是举办大型活动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因为大型活动必然要有巨大的投入,如果没有相应的产出回报的话,活动就无法持续下去,也就无法成为每年都举行的节日。

在人造节日的盈利问题上,音乐节算是做的很不错的例子。和众多免费向公众开放的人造节日不同的是,绝大多数的音乐节都需要买门票的。比如国内最著名的几大音乐节:迷笛音乐节、摩登天空音乐节、草莓音乐节、热波音乐节,每个音乐节单日的门票最少需要100块钱,而音乐节现场动辄几万人。算下来,音乐节的门票收入已是非常可观,这还不包括场内的餐饮、衍生品及广告等收入。

要说起来,音乐节最开始的时候也是以理想主义姿态出现的。第一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是免门票的,而且成为音乐和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但这并不能作为通用案例,赚钱和音乐精神并不冲突,英国的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最初就是一位农场主为了吸引游客增加收入而策划的,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户外音乐爱好者的天堂,泥泞也成为这个音乐节最显著的标志。

电影节也有自己明确的盈利模式。世界著名的电影电视节都有商展和交易项目,像戛纳电影节,一般的小公司甚至花钱都抢不到展位。还有,像戛纳、柏林、威尼斯这样的成熟电影节,各种赞助广告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当然,中国的电影节也开始了商业模式的探寻。比如去年的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吸引了超过200家海内外电影机构进驻,600余家机构参加洽商活动,更注重对产业的实际推动,形成了北京国际电影节最鲜明的特色。国际制片人协会前来考察后,赞扬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电影洽商市场规模能达到去年的5倍。从2011年的第一届开始,北京电影节的电影洽商环节就让这个电影节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电影交易市场。北京国际电影节去年的交易额超过了50亿,商业效果十分不错。

跳出只为赚眼球的思维

现在中国的各种策划出来的人造节日非常多,表面上十分热闹,可除了成熟的音乐节、电影节之外,多数都是纯粹为了吸引眼球,并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比如很多地方耗费巨资举办的旅游节、文化节除了造成一时的媒体效应之外,很少能给当地带来切实的经济利益。相比较而言,那些没什么文化内涵的商场购物节倒是实实在在地赚钱了。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在主导一件事情的时候并不需要过多考虑经济利益,本来很好的想法最后只会成为一次次热闹地表演。说政府不需要考虑经济因素也并非绝对,如果政府在做一个活动的时候考虑了经济利益,或者在做的过程中带来了意料之外的经济效益,那么这样的活动就可以更健康地进行下去,否则可能中途夭折——毕竟政府的资金预算也不是随意和无限的。

导演何平也通过电影节的案例说:“因为我们的奖总是让人感觉到有政府行为在里面,所以它不是一个纯粹商业公司来操作,你像奥斯卡也好,欧洲的三大电影节——戛纳、威尼斯、柏林——也好,它都有一个商业的公司专门来操作,全年公司的工作就是干这件事情,所有的员工一年就干这一件事情,所以它就要把这个盈利模式想得非常非常好。”何平说,这样的电影节除了广告的赞助商,还要考虑电视版权怎么卖、网络上怎么推广盈利等等。

虽然中国的电影节,比如北京国际电影节也已经有了盈利,但这种盈利还停留在政府层面,如果能像音乐节一样完全交给市场,政府只是帮助提供便利的话,一定可以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节日”要让创意落地

我们再回过头来总结一下传统节日的一些要素,那就是:规模大、参与人数多、具有连续性、有文化底蕴。

篇2

家庭终端联网化的发展与未来演进

从并购AMC看万达海外并购的产业逻辑

同城兴趣社区:杭州19楼

中国漫画产业如何可持续发展

西安旅游新亮点关中民俗产业经

刘明清:市场化出版有利可图

出版业上市公司可持续盈利能力分析

谁主沉潮——肆增髟、华渲核心竞争力比较

陕西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分析

中国综艺节目制播分离路径探析

移动互联网将进入关键阶段

乐视三问:发展的逻辑

融合求变:传媒再造的七个方向

文化企业经营的六个关键环节

文化企业管理的五大课题

图书出版发行企业试水电商

艺术品市场未来:搭建产业平台

绍兴、洛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比较

野性张北:音乐节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数字出版产业版权纷争解析

英美独立书店的创意经营之路

盛中国:娱乐消费不能替代文化消费

安东尼:中国的动漫产业太过浮躁

方所:独立书店的非典型样本

数字出版产业版权纷争解析

野性张北:音乐节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扩大文化消费的现实难题与政府应对

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共舞之路

图书出版发行企业试水电商

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反思

风雨三十年路—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体育产业

数字时代的中国动漫发展问题认知

江苏文化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研究

文化产业园区运营的国际经验

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设计要点与完善之道

亚中心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我国舞台剧盈利模式现状探析

内容设计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命题

宁伟群:我国文化标准制定严重滞后

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研究

保险业助推文化产业大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新机遇

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

国家战略助推文化产业腾飞

全国两会之后:文化产业发展新思路

文化企业海外并购,机遇与风险同在

篇3

本文作者从运营、业务、盈利模式及内容建设等角度,对CMMB的业务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热忱期待您就CMMB相关话题发表观点!来稿请发.cn

[摘要]本文就移动多媒体广播的运营模式、产业链、盈利模式、内容建设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CMMB合作运营 业务

由于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涉及广电、移动两大运营商及多种网络结构,运营复杂,因此其运作模式需要进行深入探索。

1 合作运营:利大于弊

虽然合作运营有一定难度,但从广播电视的发展及三网融合的大趋势来看,合作运营利大于弊。

1.广电独立运营模式

该模式是指广电运营商利用数字广播电视网,向手机等小型接收终端提供单向广播电视业务的运营手段。优势为业务质量及接收效果较好,且非常适合传输长时段的实时电视节目,但存在如下缺点:

(1)互动能力弱,商业模式单一。由于其独立利用广播网络提供多媒体业务,因此无法提供节目定制及互动等个性化服务,只能沿用传统电视的商业模式,即盈利来源为按频道收取月租及广告费。

(2)室内接收存在一定问题。由于手机等移动接收终端的接收灵敏度低于传统电视机,故其对网络覆盖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室内接收。

(3)用户认证问题无法解决。由于没有上行网络的支持,用户的身份信息不能传递给前端,因此系统无法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

(5)计费和收费问题。由于不能对用户进行身份识别,因而也就不能按用户进行计费。

2.合作运营模式

合作运营即利用广电的卫星及地面传输网络传送广播式电视节目,利用移动的蜂窝网络进行用户互动。其中广电网络实现内容管理、加密、广播等功能;移动网络实现用户认证、业务订购、计费、互动等功能。

该模式的优势为:管理精确、成本效率高,同时可通过与用户的互动,提高节目内容的收视率。但这种模式的实现难度较大:首先,共同参与使得产业链链主不明确,合作及协商的成本均较高;其次,网络管理难度大,且容易出现利益分配不平衡等问题。

2 如何推进CMMB产业链发展?

尚处于市场培育期的CMMB业务,面临终端、网络、内容、商业模式等诸多瓶颈,如何推进相关产业链共同发展是广电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CMMB的完整产业链包括手机生产商、广电运营商(包括中央和地方)、移动运营商、增值服务提供商及终端用户等环节。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与完善,需要产业各环节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并建立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笔者认为,作为CMMB业务的主导者,广电促进CMMB相关产业链发展可采用以下几种模式(见表1)。

3 业务及盈利模式思考

个性及互动是CMMB业务与传统电视业务最本质的区别,如何针对这些特性推出更有吸引力的业务及商业盈利模式,是广电运营商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

1.CMMB业务预测

由于CMMB既具有数字电视业务的共性又具有小型移动终端的个性,因此笔者预测未来的CMMB业务将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实时新闻、大型活动直播;

体育竞赛(如足球射门)的精彩点播;

交通导航服务(直接告知驾车人前方路况);

互动教学(如使用户利用坐车时间学习英语等);

“量身定做”MTV;

实时股票行情提供;

手机电视短信服务(短信内容含文字、清晰的活动图像及悦耳的声音等)。

2.盈利模式

与传统电视业务相比,CMMB业务将有更多的盈利模式。根据国内外手机电视运营的情况及对市场的调查分析,笔者总结出如下几种盈利模式

(1)用户订阅模式(包括包月及计次两种模式)

包月制:包月制主要针对大众型用户,内容以新闻及娱乐、影视类节目为主。包月制能够长期有效地吸引用户使用,在资费上也可以为高、中、低档用户提供不同费用、不同内容的套餐服务。笔者认为,在业务开展初期,应保留一些免费节目,以圈住CMMB终端用户群,不要急于加密。

计次制:即按点播下载次数进行计费,为用户提供一次性或有限次数的视频资讯服务。其用户群为对该部分内容有特定需求的用户。内容以特定的资讯及影视服务为主,如影视大片,如可在终端上提供与院线同步的播放服务。

(2)广告盈利模式

CMMB的商业广告可与电视节目捆绑推广,也可开辟专门的分类广告频道,还可以部分借鉴互联网广告的模式。如个性化是CMMB终端(尤其是手机)的优势,运营商对用户的消费行为进行挖掘,积累一定的数据后,可把广告与用户的个性需求结合起来。当CMMB终端用户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可以尝试开发更多新的增值服务,如利用广告插播系统及用户管理系统,根据用户喜好向目标客户播放不同类型的广告,收入来源即可是用户对分类广告的有偿收视费,也可作为用户获得其它服务的附加条件。如收看一定时间量的广告可获得相应积分,以此支付随容费用。具体的收入模式见表2。

(3)增值服务模式

购物频道模式:根据国内外电视购物频道及互联网购物交易平台的运营实践来看,购物频道将成为CMMB重要的增值业务模式。如用户在CMMB终端收看音乐节目时,可通过相关介绍购买节目录像、歌曲或类似于手机铃声的片段,还可通过订阅或在线点播获得音像制品的数字媒体产品,运营商可通过与音像制作公司进行销售分成,分享用户的订阅费、点播费。

数据广播模式:数据广播作为广电特有业务,有线数字电视运营商对其寄予了较高期望值,结果却不尽人意,其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数据广播不太适合客厅中集体浏览。但对于CMMB个人用户来说,其显然更有用武之地:如可为用户提供衣食住行和教育、医疗、法律等方面的服务;通过建立数字化、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有偿的信息和联络,同时与这些服务的提供者分享利润;通过用户数据库,帮助相关在线销售型企业锁定目标客户群,从而获得增值服务费。

4 内容建设:CMMB生存基点

内容是媒体生存发展的核心,如何为用户提供有吸引力的内容,对CMMB这样的新型媒体来说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CMMB的内容建设应满足多样性、调整性、差异性和翻新性要求。

多样性:CMMB平台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可吸收和集成各种优势内容资源,用一流的内容来带动平台的成长,以形成竞争优势。这方面,上海文广基于移动通信网的手机电视运营带给我们一些启示:首先,联合国际一流的传媒机构(如与新闻集团、探索频道、环球唱片等)开展合作。其次,购买重大体育赛事版权。第三,在终端平台上提供多个精彩频道。如与环球音乐及SONY-BMG合作的“音乐专题频道”,与东方卫视合作的“东方流行风频道”及与TVB合作的“TVB明星频道”等。第四,上精品栏目。如策划制作手机电视贺岁剧《新年星事》及互动情景剧《白骨精外传》,推出“加油好男儿”、“2005上海大师杯”、“我型我秀”等有影响力的栏目。

调整性:内容建设的重要一环为内容调整,每日调整投入太大,且不易锁定目标用户群,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一定时间段内,对用户选择的内容进行统一分析,根据情况以日为单位进行个别节目调整,以月为单位进行栏目调整,以年度为单位进行电子业务指南页面调整。

差异性:即针对目标人群推出差异化的套餐组合。对运营商而言,套餐的最大优势是可维持相对稳定的ARPU值;对用户而言,套餐选择可享受更专业化的服务,且费用更优惠。

翻新性:在节目资源丰富的情况下,使各节目都能获得用户的关注,较有效的做法为:

a.节目的“物理性”翻新。即在栏目菜单、界面风格相对固化的情况下,不断变换节目的排列次序,同时将互动点播率高的节目保持在相对优先、第一时间到达的位置,使之易于查找。

b.节目的“化学性”翻新。即从看似零散的节目中提炼主题,加以精心组合后以专题形式推荐给用户。如将奥斯卡最新获奖影片与往届奥斯卡的经典影片组合为一个专题,并重新命名。

5 有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广电来说,要顺利实施CMMB业务运营,还有很多道坎需要跨越。

未来,CMMB业务的顺利开展将面临以下几类问题:

管理问题:中央和地方在广播及通信领域一般均有不同的要求,由不同的政府部门来管理,并对相应领域的企业有严格的限制,这增加了管理CMMB业务的难度。

资源问题:模拟电视完全关闭后,如何分配空闲出的数百兆频率资源(VHF、UHF)?

漫游问题:由于电信为全国一张网,管理服务体系统一;而广电网络为地方各自独立经营,单独由广电系统发展CMMB业务在漫游中不可避免将带来收费定价等一系列问题。

篇4

“上工人体育场开演唱会。”2015年春天,当经纪人奚韬在北京三里屯将这个大计划告知好妹妹乐队的两个主唱秦昊和张小厚时,两个人都说“别闹了”。 好妹妹乐队的两个主唱张小厚( 左)和秦昊(右)

周围的人也怀疑自己听错了:“确认是工人体育场?不是工人体育馆?”――两者能容纳的座位数分别为7万和1.5万。

绕开“工体馆”、北展剧场和万事达中心,直接进大牌歌手也不敢轻易拿下的“工体场”,这对于自称“十八线艺人”的好妹妹乐队来说,就像从合租屋直接搬到了海景别墅。

奚韬选择与专注小众歌手的民营演出商聚橙网以及京东众筹合作,并将票价统一定为99元“白菜价”。结果拥有3.7万观众席的工人体育场几乎满座。

那晚,恒大音乐企划制作总监刘乃铭坐在观众席上。他对《t望东方周刊》感叹:“他们玩到了前面,传统唱片公司没想到的、想到了却没做到的,好妹妹都做到了。”

降低的成本和票价

成立于2010年的好妹妹乐队凭借其清新优美的音乐特性、草根形象和自媒体宣传手段,积累了大量以大学生为主力的受众群。奚韬希望进一步把他们推向主流。

他认为,对于安静弹唱的好妹妹乐队来说,参加竞赛性电视选秀是“以卵击石”。而工体场演唱会若能成功,将使让他们的主流化之路“至少少走五年”。

在京东“东乐计划”的助力下,好妹妹乐队发起众筹:最终筹资236..856万元,比目标超额近40万元。

然而作为演唱会总策划的奚韬还是内心忐忑。2015年9月12日,距离这场名为“自在如风”的演唱会开场还有一个半小时,他接到电话询问上座率能不能达到一半,回答是“我也不知道”。他当时的估计是七成上座率。

当许多行业人士认为这场演唱会并不具备复制性时,奚韬却觉得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首先,成功的关键是对受众群的精准分析:“对大学生和刚工作的年轻人来说,99元的票价让他们觉得物有所值,让我们获得了99%的上座率。”奚韬说。

在此之前,工体演唱会的最低票价是180元。这种价位的座位离舞台之远需要观众自带望远镜。

奚韬认为,高票价现象并不合理,体育场级别演唱会的传统运作方式下,百万元以上成本要投入在宣传上,观众手里的每张票都在分担广告牌的费用。

好妹妹乐队不做实体宣传物料,用网络自媒体宣传取而代之,并进入校园做沙龙讲座。最终宣传投入不到10万元,只有常规运作成本的十分之一。

对于转型期的唱片公司来说,好妹妹乐队已经成为他们最感兴趣的个案之一。

“短暂的自我麻痹之后,清醒过来的人都在转型。”刘乃铭这样告诉本刊记者。

音乐平台的上游革命

“自在如风”的运营商是由票务起家的聚橙网。在此之前,他们还合作过马、宋冬野、陈粒、金玟岐、陈珊妮等独立音乐人。

聚橙网的市场逻辑是:相当一部分艺人或许没有天王巨星的公众影响力,但有更加稳定的商业价值。因为在中国,每一个“分众”的背后并不是“小众”的人群。

当阿里巴巴、京东、腾讯、乐视等财力雄厚的互联网公司开始进军线上音乐产业时,野马现场创始人李宏杰认为,中小型的音乐公司想要突围,便要认准“小而美”的目标。

作为张北音乐节的创始人,李宏杰在2015年也加入了互联网创业大军,开发了野马现场这款专门做高质量、多视角音乐现场直播的APP。

“野马”的内容避开了乐视等直播平台主推的主流歌手大型演唱会,以国内外独立民谣、摇滚、电音和音乐节现场为主。

谈到做“野马”的初衷,李宏杰告诉《t望东方周刊》:“是为了让没机会到张北音乐节现场的朋友获得具有现场感的直播体验。”

李宏杰发现,做线上直播其实也能为音乐人提供新的盈利渠道,通过观众的付费观看和线上打赏,野马现场与音乐人的利益分成能达到四六开。

越来越多的线上音乐平台正在切入线下演出市场。连豆瓣网也在2015年成立了大福唱片为音乐人录制发行唱片,组织演出与巡演。

豆瓣网目前已推出90后民谣“网络红人”花粥的首张专辑,从专辑制作、国内外发行、宣传推广到30站全国巡演,大福承担了一个唱片公司的几乎所有功能。

“可以视为音乐平台上游革命的试金石。”资深乐评人陈贤江这样评价。

音乐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筹款

互联网俨然已是后唱片时代音乐产业人士重新探索市场的一件新鲜又好用的武器。如今从事独立音乐人经纪和运营此类服务平台的群体里,有过去的门外汉、曾经的音乐媒体人,也有从传统唱片业走出的人。

“本着学习观摩的心态。”乐童音乐副总裁郭小寒去现场观看了好妹妹演唱会,她告诉《t望东方周刊》,这场演唱会是独立音乐圈年度最佳案例,“在策划概念制作上看到了主办方的诚意和精良制作”。

乐童音乐也是新民谣的重要幕后推手。这家由音乐众筹网站起家的互联网公司目前正在升级为“替音乐人打造的新型在线经纪平台”,已经深度合作过超过10名民谣音乐人,包括程璧、赵雷、莫西子诗等。

作为以市场营销起家的互联网创业者,乐童音乐CEO马客起初是音乐产业的门外汉。从一个爱好者的角度出发,他发现互联网仅仅作为分享平台并不能为音乐产业带来新的盈利模式,“最后还是卖广告和流量,这对音乐人没什么帮助。应该用互联网方式解决他们的问题。”

“从产品的刚需角度来讲,独立音乐人更需要我们的平台,因为他们没有唱片公司、签约厂牌,甚至没有经纪人去帮助他们,如果有一个在线功能齐全的平台,他们自己就可以自我经营。”乐童音乐CEO马客向《t望东方周刊》介绍。

当大家都在听五月天时,一批认为这些音乐“太土了”的年轻人对于独立音乐的需求越来越明显。马客认为,有必要为民谣和受众建立一个互相寻找同类的平台。

乐童这类最初便以音乐为内容中心的中小型网络平台,正逐渐织起一张贯通线上线下的产业网络:他们不签约艺人,以项目制合作。从专辑制作经费的融资到宣发预售,从演出企划、乐队资源整合到巡演场地的对接,都可以交由他们负责。

将乐童转型为打通线上线下服务音乐人的云经纪平台,马客认为最大的动力来自音乐人的需求:“他们产出内容,有时并没有渠道和营销思维,需要的不只是筹款,而是对接资源。

目前,线上众筹项目给乐童带来的盈利大约占50%,每个用户都是实打实的消费者。这部分业务让乐童维持了稳定的资金流,支撑其多元业务的开展。

随着日渐好转的音乐产业成为资本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2014年1月,乐童获得一笔百万元的天使投资,在2015年夏天完成了2000万元的A轮融资。

经验可能是一种束缚

一位如今名气很大的民谣音乐人,大学期间曾被经纪人评价:“你长得不帅,唱歌也一般,我把你带到电台你也不会火起来。”

然而,由于互联网的出现,靠脸和嗓子在主流媒体出道已经不是音乐人的唯一选择,乐童这类线上平台提供的经纪服务便取代了传统模式。

对于程璧来说,以往小型Live House巡演的走江湖感,并不符合她沉稳细致的调性。这时,乐童音乐找到了她。

“有必要帮程璧这样新出现的高起点音乐人再上一个台阶。”马客说,这是乐童和程璧筹划合作巡演时最初的共识。

程璧在网络电台荔枝FM开设“庭院电台”后,由荔枝FM出资赞助、乐童承办,完成了程璧2015年新专辑的千人级别剧场巡演。

荔枝FM也在切入线下演出市场。其口号是“人人都是主播”,提倡用户自行生成内容,录节目做主播,每个主播都可以聚集自己的小圈子。

程璧在荔枝FM的音乐收听次数近80万。事实上,这样可以借助粉丝经济绕过传统线下渠道,直接从线上发行专辑唱片,甚至是其他音乐类衍生品。

奚韬原本从事时尚行业,刚和好妹妹乐队合作时,他还不了解音乐产业是如何运作的。他想边学边做,最后发现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学习过去的经验也许会束缚手脚,他决定做不一样的事情。

他请来湖南卫视的电视导演做好妹妹工体演唱会导演,让好妹妹在工体的舞台上不仅唱歌,更是说学逗唱十八般武艺。

拿郭小寒的话来说,这“更像是一场结合了民谣、港台流行音乐、KTV、迪厅、唱吧、相声、脱口秀、广场舞的综合表演秀”,而非一场“正统”的民谣音乐会。

奚韬认为,好妹妹乐队的定位是音乐人,但音乐只是其符号之一,他们比纯粹的音乐人有更多潜质。

“最高明的包装就是不包装,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高手,无招胜有招。”奚韬认为,新型经纪人要了解音乐人的个人特质,以真实为出发点找到合适的推广模式。

篇5

关键词:音乐综艺节目 创新 悬念 大众心理

2012年夏天,《中国好声音》红遍了大江南北。2013年年初,《我是歌手》又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视听盛宴。据央视索福瑞收视数据显示,《我是歌手》2013年2月15日第五期节目的全国网收视再次问鼎全国第一。与此同时,城市网也以收视率2.11%、收视份额8.37%拿下了全国第一。无论是从受众、媒体的反响,还是从官方权威数据来看,《我是歌手》都是继《中国好声音》之后的又一巨大成功。

一、节目模式分析

1、购买海外版权,将其本土化

《中国好声音》由星空传媒旗下的灿星制作公司购买下荷兰音乐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的中国版权后制作而成,可以说是中国电视历史上首次真正意义的制播分离。而《我是歌手》则引进自韩国MBC电视台顶级歌手竞赛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节目团队在借鉴原灯光、舞美、节目包装等元素的基础上,结合本土实情进行大胆和大手笔的创新改革,以专业的音乐水准、认真的音乐态度以及开创性的节目形态,高标准打造全新的歌唱竞技类节目。

2、整合营销。吸引关注

芒果台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整合营销。节目播出前,七条概念宣传片在湖南卫视多个时段滚动播出并在各大网站进行病毒式传播。“非实力唱将,此地危险,非天籁歌喉,无立锥之地”的剽悍宣传语在前期就吸引了广大受众的眼球。每期节目前后,又有许多新闻报道出炉,话题极具争议性。线上线下炒作,持续的事件营销,让节目热度经久不息。

3、独特的创新,反其道而行

自2004年《超级女声》红火以后,娱乐创收的鲶鱼效应也在各省级卫视中纷纷显现。各种草根选秀节目充斥荧屏,主打讲故事、煽情牌,让一夜成名的美梦成为现实。就在跟风现象正盛、节目类型雷同、娱乐元素饱和、观众审美疲乏的情况下,《我是歌手》反其道而行之,将一贯由专家评委审判草根选手的选秀节目进行了大逆转,把生杀大权第一次交至普通观众手中,闪光灯下被宠坏了的专业歌手站上风口浪尖,也来品尝一把淘汰出局的滋味。由500名经过严格筛选的观众组成的“知音听审团”投票决定选手排名、去留。正如参赛歌手沙宝亮所言,“这是真歌手才敢来的舞台,如果所有的人都会唱,都能唱,要我们这些专业的歌手做什么。”比起很多电视台明星选秀节目良莠不齐的阵容,湖南卫视的确是铆足了劲儿,兼顾了各路流派、台风、唱腔,简约的舞台着实上演了一场无比奢华的听觉盛宴。于歌手而言,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实力切磋;于观众而言,是纯粹的音乐对决。《我是歌手》总导演洪涛认为,“关注音乐本身,真实的力量起到撼动人心的作用,不编故事而是崇尚实力,会让大家认认真真关注节目本身――这是市场的趋势。”在操作上,洪涛用简单几个字来总结这档节目――“用全景纪实大片的方式表现音乐。”大腕云集的真唱,殿堂级乐队的伴奏,8台机位同时录播,来自5个不同年代的500名听审,无论从视觉和听觉都与以往的选秀差异明显。节目组还善打心理牌,选择各个年龄段的歌手,演唱经典怀旧、通俗歌曲,扩大了节目的受众群。

4、完美的舞台,艺术的效果

《我是歌手》栏目组力邀全国最具实力的七位“音乐大国手”共同参与,配置了全国最顶级的演唱会现场音响设备,启用了世界顶级乐队、音响、调音师、灯光师,使受众享受到绝无仅有的超震撼豪华演出。

5、巧设悬念,剪辑精妙

首期节目中,每个参赛歌手都不知道其余歌手是谁,节目组对他们出入演播室也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另外,由于这500位听审对音乐的感受都不尽相同,因此票选结果无法预测,这更增加了比赛的紧张程度。而替代淘汰歌手上来的未知新晋歌手又为节目增添了神秘感。比赛之外,《我是歌手》在内容编排上对半加入了参赛明星的心路历程全记录,由此将充满神秘感的明星瞬间拉回到普通人的境遇――赛前的忐忑,对细节的苛求,排练时的失误,观战时的复杂心理,成功卫冕时隐藏不住的狂喜和放松,离开擂台时的不舍和失落――这样一种静观的记录,有意拉近了观众和明星的距离,弱化了比赛本身的机械竞技,恰如其分地增补了节目的情感元素,达成了一种技艺和精神的中和。观众不仅仅是“刽子手”,亦是明星重新被锻造的见证者。

6、主持人扮经纪人,增加节目看点

节目中还有一个特别环节,就是湖南卫视的7位主持人组成的经纪团队。这七位经纪人的工作就是在歌手比赛期间,分别拿出各自的看家本事为自己的歌手说话、争夺资源、选歌等等。七位“经纪人”的欢乐出场调节了节目的紧张气氛,同时也让刚从舞台上下来,紧张未消的歌手们释放出来。如果演唱完就立刻投票,宣布排名,别说歌手,就连电视机前的观众也会看得喘不过气。

二、节目成功的启示

1、在这个电视节目同质化严重的时代,能够抓住大众心理,迎合大众口味是电视节目胜利的王道。一味地跟风、模仿、因循,最终将会被时代所淘汰。唯有大胆创新,做出差异化的节目才能引领潮流,走在发展的前列。后选秀时代,媒体需要探寻节目模式的蓝海地带,借助“全球在地化”的节目制作趋势,引进国外优秀的节目模式,将其中国化,甚至在借鉴的基础上打造出中国创造的原创精品。

2、台网联动激活电视和网络两部分受众人群已经被电视节目所重视。这次《我是歌手》亦如《中国好声音》一样在微博上引起很大反响。从2012年《中国好声音》火爆荧屏后,社交媒体传播逐渐成为电视节目口碑传播的一个绝佳途径。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应当顺应三网融合的发展大势,借助融合的春风旗开得胜。

3、后期剪辑和制作也是影响外购节目模式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节目的叙事结构和节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后期创造出来的。通过后期剪辑,将那些看似不重要但是有看点的花絮,按照中国观众视觉习惯的戏剧冲突和节奏进行组合、创新,讲述背后的精彩。这样的悬念设置,直接引导出预测、评论等话题内容,而这正是社交媒体传播的热点。

篇6

关键词:短视频;PGC;原生广告

短视频是指时间长度在30秒至20分钟之内的视频,具有视频短、传播快、生产流程简单、制作门槛低、参与性强等特点。PGC即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也称PPC,Professionally-produced Content,专业内容生产者,也以专业身份(专家)贡献具有一定水平和质量的内容,PGC往往是出于“爱好”,义务的贡献自己的知识,形成内容,并不领取相应报酬。PGC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团队,其提供的内容往往制作精良,有专业拍摄技术及水准,甚至发展成一个视频频道,独立运营一个微博号或微信号。但是PGC最开始不以创收为目的,而内容生产需要成本(时间、人力和物料)因此PGC资源是稀缺的,长期没有报酬恐难以为继,PGC如何转型实现经济收益获得持续发展效益是当务之急。

2016年8月,微博热门视频“罐头视频”获得来自钟鼎宝捷会消费基金领投的2000万元Pre-A 轮融资,估值达到1亿元人民币。这在内容创业领域创下一个新的纪录。近年来随着手机移动用户的爆发式增长,移动互联网的深入普及和粉丝经济的兴起,适合移动端社交媒体传播形式的短视频,成为越来越火爆的信息传播载体。本文主要讨论的生活类PGC短视频在2016年下半年表现亮眼,具有行业典型性,这类视频制作更加精良,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然而面对不同于UGC的盈利模式,生活类PGC视频未来发展前景不甚明朗,值得探讨。

一、生活类PGC短视频的制作特点

(一)选题为“生活类”吸引都市人

本文研究的短视频主要输出内容均为“生活类”,贴近受众生活,在5―7分钟的时间里,内容上涵盖美妆技巧、快手美食制作、小物品妙用等,不仅包含了比文字更多的内容,也更加适应现代生活的碎片化时间传播。

生活技巧类的内容天然带有吸引受众的特点。第一,这类视频比较轻松愉悦,选取的内容满足城市小家庭受众轻松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第二,标题吸引人,例如《微在涨姿势》中“新技能get”等题目,用一种最直接、最平白的方式呈现视频的核心内容,同时也让受众产生可以较为容易的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感觉。

(二)通过背景音乐进行快节奏的剪辑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受众接受信息的时间成碎片化趋势,因此,短视频的剪辑趋向快节奏是适应现代信息接收习惯。这类短视频通过音乐的节奏进行镜头的衔接,配合具有动画效果的字幕,全程没有解说词,节奏明快,内容充实,区别于以前日韩系柔和舒缓的视频,给人以新鲜感。因此这类短视频在制作的时候对音乐的要求非常高,音乐节奏决定视频节奏,用户看起来音画完美同步,如行云流水。

(三)将员工打造成网红

视频的内容和拍摄手法可以抄袭,但是让制作视频的工作人员出镜,不仅可以形成自己品牌的特色,也成为其他竞争对手不能抄袭的部分。

例如《罐头饰品》里的“罐头妹”“帅无敌”等,在短视频开头和结尾加上员工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为视频增添了色彩。再比如《微在涨姿势》 “王中王”丑萌贱的人设深受受众的喜爱。这些员工的创意出镜,不仅给视频内容增添了新的元素,也使自己成为“网红”而为视频品牌带来更多的关注。

二、生活类PGC短视频的发展

PGC短视频爆红以来受到各方关注,因为其具有的专业性和无偿性使其成为各种平台争夺的稀缺资源。但是对于PGC的发展来说,长期没有报酬的现状也成为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些生活方式类短视频项目最开始都是通过优质的内容来获得粉丝,然后走视频定制的方式,再通过广告来导电商的路线来实现变现的过程。

虽然短视频被资本看好,但也存在这非常明显的短板。如果仅仅作为线上的内容输出者,能否持续产出优质的内容是关键问题,否则粉丝将会转到其他内容出口,没有受众浏览量,短视频将无法生存。这种内容产出和追究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是短视频项目或多或少呈现出的问题。

三、短视频利用原生广告的模式

据eMarketer和BIA/Kelsey的统计,在美国社交媒体的营收结构中,原生广告预计将从2014年的31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50亿美元。预计2017年,原生广告占美国社交媒体整体广告营收的比例会超过四成。

原生广告(Native Advertising)是一个2012年新提出的概念,主要通过在信息流和内容流里具有相关性内容的营销行为,原生意味着与原本的内容高度融合,是一种让广告作为内容的一部分植入到实际页面设计中的广告形式,以不打扰用户体验为前提。即使原生广告的定义模糊,但原生广告必须以消费者的用户需求为根本目标,利用大数据对用户进行精准分析。另一点则要求原生广告提供优质的内容和创意。这与PGC短视频不谋而合。短视频因其源源不断的原创内容立于互联网洪流中,或许结合原生广告可以打破没有经济来源的窘境。

“微在涨姿势”有一期视频就加入了原生广告的内容。在这期视频中,节目组利用某品牌的全能型锅具做出了一日三餐不同地区的创意美食。这种广告与视频内容结合紧密,广告痕迹明显但是却被受众所接受,视频所表现的内容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可谓一举两得。

生活类PGC短视频通过原生广告将内容和广告进行有机的结合,即无损段视频内容也起到了广告产品传播的效果,是目前比较取得经济效益较有优势的一种方法。但是原生广告发展实践较短,其模式不成熟,定义也很模糊,目前短视频使用的原生广告模式比较单一,若是滥用原生广告,会损失粉丝的热情,造成掉粉的后果,因此如何将视频创意和广告结合的天衣无缝,使消费者欣然接受,这个“度”的把握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

篇7

关键词:电子杂志功能性艺术性

近几年全球传统媒体电子化速度迅猛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转变了阅读方式。不仅仅是那些追求方便、快捷、信息化的时尚达人,众多纸媒受众群和拥护者也纷纷被拥有大量图片、视频、音乐、Flas的电子杂志吸引着。企业通过电子杂志拓宽自我宣传的渠道,丰富了营销形式。一些成功的商业网站也拥有自己的电子杂志,一方面可以丰富网站的内容,另一方面结合网站的其它项目,带来非常好的效应。名人相继开办自己的网络杂志代替了写博来增加人气:2005年,以杨澜名字命名的电子杂志《澜lan>正式上线,创刊4个月即突破200万份发行量;2007年陈鲁豫的电子杂志《豫约》创刊;同年静蕾主办了综合性电子媒体杂志《开啦》;姜培琳、高圆圆、秦岚、周笔畅也纷纷加入电子杂志的大军……电子杂志已经成为主流的网络宣传新媒体!

那么什么是电子杂志?目前外界对电子杂志有很多种叫法,包括数字杂志、网络杂志、多媒体杂志等。它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跨人多媒体时代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出版物,是在互联网发展到Web2.0时代,采用先进的P2P技术发行,可以在电脑上模拟阅读杂志的效果,用鼠标一页一页地翻着看的杂志。特征是一定要有专业的技术,加上专业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发行。可以说电子杂志是传统媒体同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有力结合。

一、电子杂志的功能性

电子出版物具有纸读杂志的属性,也是有固定栏目、按顺序连续出版的刊物。但是,由于它借以存在的载体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不再是普通的纸张,而是以互联网为载体,这就使得电子杂志与一般的纸读杂志相比,在视听等多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更强大的功能。

1.首先从便捷上来说,它是一种可以在线阅读又可以下载收藏的杂志,即使网络不能上网也可以离线浏览,存在笔记本里在火车、飞机、酒店等任何场合都可以阅读。文件按照内容的不同大小从几兆到上百兆不等,相对于现在硬盘的承载量,文件量是很小的,所以我们可以下载几十本杂志,这可比拿着又厚又沉又占地方的纸质刊物轻巧多了。

2.电子杂志和门户网站一样,主要靠人气聚集扩大其影响力,比如中国电子杂志在线阅读发行第一品牌(Polo)就有7400万注册用户,同时在线71万,并以每日超过18万新注册用户的速度不断增长,汇集了中国90%以上的宽带用户,是国内用户数最多、杂志下载量最大的顶级电子杂志传播分享平台。其旗舰杂志((Pocozine>>就有570万读者,比传统杂志的阅读者高出很多。而且电子杂志传播速度很惊人,可以实现短时间内在互联网的大规模传播。

纸质媒体的气质决定了其目标人群——群对阅读情境有特定要求的人群。相比之下电子杂志用户范围更加广泛,客户市场遍及全世界每个角落。想要阅读的朋友只要能上网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杂志,在刊登的第一时间阅读到喜欢的内容。这比起在报亭,书店,邮局邮购更加方便。

3.电子杂志不用承担印刷成本,可以有效降低宣传投入。根据体现形式及页数核算价格,价格从几百到几千不等,比起印刷和电视广告,其费用显得微不足道。

电子杂志和传统发行刊物一样主要收入都是广告,随着电子杂志用户量的逐日递增,已经受到广告商的重视和青睐。广告商看好电子杂志里面插入的链接、视频、音频以及互动项目,因为相对于印刷版,电子版刊物给广告商的网站带来了更多的点击量,盈利还是很可观的,可以作为其它宣传媒介以外的有效补充及新的收益渠道。

4.杂志的内容是人们衡量其价值的核心。相比早期电子杂志的不成熟,内容贫乏,广告堆砌等现象也有了较大改善,在涉及的门类上,电子杂志比起传统杂志毫不逊色,受欢迎门类也几乎与传统市场相呼应。现在一个电子杂志平台均提供上百种杂志,例如zcom(佐罗网)就是全球最大的电子杂志平台网,涵盖了时尚生活、影音娱乐、IT资讯、商业财经、动漫游戏、摄影、汽车旅游、运动休闲、新闻人物、家居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5.电子杂志是数字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数字音乐、数字电视一样,是数字时代生活的象征之一。技术含量的增加就使得电子杂志在排版,发行格式上更加灵活,视听更多元和丰富,充满了现代感。

6.电子杂志可以很好的配合网站的其它资源,其宣传效应和实际效果都非常好。比如在电子杂志上加入网站的其它资源的图片或文字介绍和链接或者放上电子信箱,会员加入等等程序。订户觉得有兴趣,可以通过杂志上的加入程序加入。也可以在杂志里放上调查系统,留言等来收集订户的反溃建议,通过总结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还可以在杂志里放上交友系统来增加订户间,订户和网站的联系。

7.电子杂志的制作其实并不是专业公司才能做的,门槛较低,我们只要对Flash有一定的了解,再加上专业电子杂志制作软件,完全可以制作出品质优秀的电子杂志。网上还有专门的素材库,模板可供下载。而且发行流程非常简单,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只要拥有电脑,能够上网就能创办自己的电子杂志,将自己整理的信息分发给订户。

8.纸媒刊物在制造过程会产生大量污染,对木材资源的消耗有目共睹,因此电子杂志的流行符合当今提倡的环保主题。

二、电子杂志的艺术性

1.内容的丰富是电子杂志艺术性的基础。

电子杂志和传统杂志都是传播文化和信息的一种载体,都以文字为主要内容的,要保持电子杂志的生命力就要加大对内容的拓展。

内容的缺失会导致用户从最初对电子杂志的好奇,眼前一亮到兴趣逐渐丧失,久而久之进入盈利模式的瓶颈。现在市场上的电子杂志大部分都过于注重形式,内容和内涵乏善可陈。读者们觉得电子杂志虽有可看性,却无可读性,虽然形式精美,但内容却很空洞。尤其是大量的电子杂志都不是原创的,只是网上找来素材配上图片和效果而已。

很多成功的电子杂志从创刊至今都把内容当成首要问题来解决,喜欢设计的人都差不多知道来自中国香港的(Newwebpick),它是关于数字印刷、网站设计、FLASH、3D、插图、uI、试验性艺术、码摄影的优秀电子杂志。从全世界范围内收集各类设计资讯与信息,汇集了全球设计精英的原创内容,里面的每一幅作品都会给人以启发,无论在产品设计、包装设计以及街头艺术方面,无不富有创意和启迪。外加它独特的前卫设计引导着设计师的创意,是个极具艺术性的内容丰富的电子杂志,是成功的电子杂志典范。

为了让杂志内容极具诱惑,现在很多电子杂志和同名同期发行的纸质杂志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例如《瑞丽》在内容饱满的前提下,读者可以用鼠标点击放大想要看的图片、文字或者展开链接,不同内容有不同背景音乐相伴,声情并茂,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得到读者长期的信赖和拥护。

2.艺术性

是电子杂志的附加值。

阅读杂志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是一种审美活动,主要来自视觉,一个优秀的杂志往往通过版面设计的有序性、平衡性、装饰性、和谐性、趣味性来体现自己独特的魅力。无论是纸质杂志还是电子杂志都要追求美的内涵和美的表现形式,使刊物达到从内容到形式展现一种整体的和谐美,目的都是要提高刊物质量,增强刊物特色,呈献给读者不同感受。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面对具有艺术感的事物都是抱有积极的态度而不是抵制情绪。市场经济学中有个AIDA定律:首先唤起人们的注意(A—Attention=注意力),唤起人们的兴趣(I-Interest=兴趣),然后唤起对商品的占有欲望(D—Desire--欲望),最后使他们产生购买行为(A—Aciton=行为)。所以精美的电子杂志本身就是一个广告,就像一位优秀的推销员,将艺术的魅力作为传递信息的方式打动读者。出版者由于商业目的,也从不反对加大杂志的艺术性,因为艺术性总是会给增加很高的点击量和下载量,很多读者也甘愿掏腰包订阅自己心仪的充满艺术性的电子杂志,这给出版者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重视视听效果,与读者密切互动是电子杂志艺术性的集中体现。和传统杂志比较,电子杂志十分注重视觉效果,加强图像的表现力,利用flash、音效和视频等技术,精彩视听内容夺人耳目。有人甚至说,做好了一本电子杂志就是一部小电影,这说明了电子杂志的表现力已足够丰富。《豫约》整个目录的感觉是悬浮在页面上的,鼠标一过就会转到一个类别,非常美观好看;视频效果也很吸引人,因为有明星幕后花絮,这是在电视中也未必有的独家爆料;背景音乐节奏舒缓,让人心情平静,也不会打扰读者文字阅读的流畅性。

由于网络的互动性,电子杂志也能及时通过留言板等和读者进行更密切和互动的联系。编辑能通过留言板和读者进行沟通,甚至能马上改变内容,这些都是传统杂志办不到的。另外,电子杂志平台还设有论坛,注册会员后可以随意发帖发表意见交流心得。

三、电子杂志现状和发展

虽然电子杂志优势显而易见,但印刷文字的权威和认可度依然无法取代。人们长期积淀下来的对纸张的信任,使得纸质媒体仍然有着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权威。网络媒体在知识产权的认可上也远远无法与纸质媒体相提并论。

由于国内的网络环境,我国的电子杂志还处在起步阶段,很多大型网站和传统媒体都没有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有些没有开展这项服务,开设这项服务的也只是应用了电子杂志的一些基本功能。同时电子杂志也有一定缺陷,Xplus的总经理夏鸿就直截了当地对《赢·生活》记者表示,目前电子杂志最大的缺点是形式大于内容,再就是内容同质化严重。

篇8

关键词:电子杂志 功能性 艺术性

近几年全球传统媒体电子化速度迅猛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转变了阅读方式。不仅仅是那些追求方便、快捷、信息化的时尚达人,众多纸媒受众群和拥护者也纷纷被拥有大量图片、视频、音乐、flash动画的电子杂志吸引着。企业通过电子杂志拓宽自我宣传的渠道,丰富了营销形式。一些成功的商业网站也拥有自己的电子杂志,一方面可以丰富网站的内容,另一方面结合网站的其它项目,带来非常好的效应。名人相继开办自己的网络杂志代替了写博来增加人气:2005年,以杨澜名字命名的电子杂志《澜lan>正式上线,创刊4个月即突破200万份发行量;2007年陈鲁豫的电子杂志《豫约》创刊;同年静蕾主办了综合性电子媒体杂志《开啦》;姜培琳、高圆圆、秦岚、周笔畅也纷纷加入电子杂志的大军……电子杂志已经成为主流的网络宣传新媒体!

那么什么是电子杂志?目前外界对电子杂志有很多种叫法,包括数字杂志、网络杂志、多媒体杂志等。它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跨人多媒体时代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出版物,是在互联网发展到web2.0时代,采用先进的p2p技术发行,可以在电脑上模拟阅读杂志的效果,用鼠标一页一页地翻着看的杂志。特征是一定要有专业的技术,加上专业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发行。可以说电子杂志是传统媒体同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有力结合。

一、电子杂志的功能性

电子出版物具有纸读杂志的属性,也是有固定栏目、按顺序连续出版的刊物。但是,由于它借以存在的载体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不再是普通的纸张,而是以互联网为载体,这就使得电子杂志与一般的纸读杂志相比,在视听等多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更强大的功能。

1.首先从便捷上来说,它是一种可以在线阅读又可以下载收藏的杂志,即使网络不能上网也可以离线浏览,存在笔记本里在火车、飞机、酒店等任何场合都可以阅读。文件按照内容的不同大小从几兆到上百兆不等,相对于现在硬盘的承载量,文件量是很小的,所以我们可以下载几十本杂志,这可比拿着又厚又沉又占地方的纸质刊物轻巧多了。

2.电子杂志和门户网站一样,主要靠人气聚集扩大其影响力,比如

很多成功的电子杂志从创刊至今都把内容当成首要问题来解决,喜欢设计的人都差不多知道来自、码摄影的优秀电子杂志。从全世界范围内收集各类设计资讯与信息,汇集了全球设计精英的原创内容,里面的每一幅作品都会给人以启发,无论在产品设计、包装设计以及街头艺术方面,无不富有创意和启迪。外加它独特的前卫设计引导着设计师的创意,是个极具艺术性的内容丰富的电子杂志,是成功的电子杂志典范。

为了让杂志内容极具诱惑,现在很多电子杂志和同名同期发行的纸质杂志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例如《瑞丽》在内容饱满的前提下,读者可以用鼠标点击放大想要看的图片、文字或者展开链接,不同内容有不同背景音乐相伴,声情并茂,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得到读者长期的信赖和拥护。

2.艺术性是电子杂志的附加值。

阅读杂志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是一种审美活动,主要来自视觉,一个优秀的杂志往往通过版面设计的有序性、平衡性、装饰性、和谐性、趣味性来体现自己独特的魅力。无论是纸质杂志还是电子杂志都要追求美的内涵和美的表现形式,使刊物达到从内容到形式展现一种整体的和谐美,目的都是要提高刊物质量,增强刊物特色,呈献给读者不同感受。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面对具有艺术感的事物都是抱有积极的态度而不是抵制情绪。市场经济学中有个aida定律:首先唤起人们的注意(a—attention=注意力),唤起人们的兴趣(i-interest=兴趣),然后唤起对商品的占有欲望(d—desire--欲望),最后使他们产生购买行为(a—aciton=行为)。所以精美的电子杂志本身就是一个广告,就像一位优秀的推销员,将艺术的魅力作为传递信息的方式打动读者。出版者由于商业目的,也从不反对加大杂志的艺术性,因为艺术性总是会给增加很高的点击量和下载量,很多读者也甘愿掏腰包订阅自己心仪的充满艺术性的电子杂志,这给出版者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重视视听效果,与读者密切互动是电子杂志艺术性的集中体现。和传统杂志比较,电子杂志十分注重视觉效果,加强图像的表现力,利用flash、音效和视频等技术,精彩视听内容夺人耳目。有人甚至说,做好了一本电子杂志就是一部小电影,这说明了电子杂志的表现力已足够丰富。《豫约》整个目录的感觉是悬浮在页面上的,鼠标一过就会转到一个类别,非常美观好看;视频效果也很吸引人,因为有明星幕后花絮,这是在电视中也未必有的独家爆料;背景音乐节奏舒缓,让人心情平静,也不会打扰读者文字阅读的流畅性。

由于网络的互动性,电子杂志也能及时通过留言板等和读者进行更密切和互动的联系。编辑能通过留言板和读者进行沟通,甚至能马上改变内容,这些都是传统杂志办不到的。另外,电子杂志平台还设有论坛,注册会员后可以随意发帖发表意见交流心得。

三、电子杂志现状和发展

虽然电子杂志优势显而易见,但印刷文字的权威和认可度依然无法取代。人们长期积淀下来的对纸张的信任,使得纸质媒体仍然有着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权威。网络媒体在知识产权的认可上也远远无法与纸质媒体相提并论。

由于国内的网络环境,我国的电子杂志还处在起步阶段,很多大型网站和传统媒体都没有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有些没有开展这项服务,开设这项服务的也只是应用了电子杂志的一些基本功能。同时电子杂志也有一定缺陷,xplus的总经理夏鸿就直截了当地对《赢·生活》记者表示,目前电子杂志最大的缺点是形式大于内容,再就是内容同质化严重。

篇9

关键词:新媒体;互动移动;数字化;微博

中图法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7-0068-02

一、新媒体传播规律

(一)什么是新媒体

在新媒体发展的过程中,至少出现过三种理解新媒体的主要倾向。第一种,从时间纬度进行理解新媒体。新媒体永远是个相对的概念,是个不断发展的概念。相对于报刊,广播是新媒体;相对于广播,电视是新媒体;相对于报刊、广播和电视,网站、手机等是新媒体;另外一种比较流行的定义是从传播技术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界定,认为新媒体就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是信息科技与媒体产品的紧密结合,是媒体传播市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最后一种对新媒体的定义则是从新媒体的具体特征出发进行界定,认为“新媒体”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的通俗说法,“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同时这种观点具有整合性,认为从技术上看,“新媒体”是数字化的;从传播特征看,“新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

尽管上述不同的定义由于人们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存在这样和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却代表了人们对新媒体认识的不断深化,是人们对新媒体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认识层次的产物。

(二)媒体发展的三个阶段

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精英媒体、大众媒体和个人媒体。这三个阶段分别代表着传播发展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

精英媒体时代,信息由少数人生产、少数人消费;大众媒体时代,信息由少数人生产,多数人消费;个人媒体时代,信息由多数人生产,多数人消费,生产和消费界限模糊。个人媒介完全以个人为中心,是个人性和社会性之间的博弈,是真正的P2P(Peer–to-Peer)传播方式。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新媒体的传播特征就是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传播。新媒体说媒介就是个人,传播从个人开始,到个人为止。

(三)微博将是未来几年最给力新媒体

由于微博的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以及低成本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可以让每个人发挥新媒体的特点,实现创造与传播、关注与交友、尊重与满足等人类的基础需求和精神需求。一个消息通过微博可能被迅速无限放大,达到最快速最广泛的传播,微博是人人可以参与的社会化、低成本的新媒体,微博也将是未来几年最给力新媒体。

二、广电媒体必须与新媒体结合才能焕发新的活力

新媒体羡慕传统媒体说“你们有品牌、有权威性、有新闻采访权、有信息权”,传统媒体却经不住新媒体的诱惑说“你们有机制、有用户、有收入”,所以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各个互联网公司,甚至包括电信运营商都在业务中不断消化媒体属性,而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却纷纷转型,都想借用互联网技术使自己焕发出新的活力。媒体开始走向融合,这种趋势势不可挡。

但不管怎么样,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我们都应该坚守我们之所以存在的价值——一个成功媒体的使命,它的价值就在于不断推动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追求新闻信息的真实,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对内容、版权等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我们也相信只有坚信这些媒体价值的媒体才会有公信力、影响力以及持续的发展能力。

谁都不会否认,我们应该搭上新媒体的快车。是不是在互联网上有了我们的节目,在手机里能听到我们的广播就是进军了新媒体了呢?不是,将来我们手机终端就是数字广播的终端,我们的图文节目、音频节目,我们的网络电台,网络宽频,都会接收到,这也不能说我们进入了新媒体,因为它没有给我们带来利益,讨论产业发展就是要有盈利模式,如果我们成为移动增值服务商,介入了SP,才能说我们介入了手机这个中国市场用户增长最快且数量最大的媒体形式,也同时介入到了发展最快的互联网。

什么是SP?(Service Provider)对手机来说,除了语音以外的数据服务就是移动增值业务。主要的增值业务就是:短信、彩信、彩铃、手机上网等等。SP就是面向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网通等)的增值业务提供商。北京电台,中央台,国际台,河南台、山东台,都有自己的SP。手机媒体的优势毋庸置疑,它就是新的生活方式,就是最有生命力的新媒体。作为传统的电台,进入手机媒体最直接的方式或者说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应该先占有SP这个营销平台。

电台具有丰富的内容资源,广播节目直接性、及时性的互动方式很容易跟手机发生联系。一批知名主持人拥有稳定的听众群体和规模数量的客户群体。资讯、娱乐、音乐都是电台的优势。

三、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初步尝试

截止2010年12月31日,中国已经有约4.5亿网民,网民草根意识不断觉醒,话语权逐渐增强,已成为全社会无法忽视的力量。可以说,在信息网络化传播时代,抓住网民,刻不容缓。

那么,如何能用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在网络上展现广播节目,让更多的网民接触广播、养成收听广播的习惯,正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打破广播以时间为轴的形态,打包组合、形成专题

在保持目前网络广播节目线性播放模式的基础上,将全台资源、节目分主题、分特色、分类型进行打包组合,形成特色专题产品。如全运会专题、蓝调音乐主题、冷笑话集锦、“老罗语录”特辑等等。这样能让网民更加方便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以选择。

(二)在受众匹配的基础上,增强与多种网站的合作

根据新生代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2008年北京人经常浏览的网站前十名为:新浪、搜狐、腾讯、百度、新浪新闻、网易163、QQ游戏、谷歌、淘宝、搜狐新闻等,而北京的广播听众经常浏览的网站与其基本相同。

在分析广播节目与网站受众匹配度的基础上,可以将相似内容、相似形式、相似受众的节目与受众喜欢的网站捆绑,如在体育网站插入体育频率的专题节目,在开心网推广适合白领群体收听的音乐节目等,以降低找寻受众的成本,提高受众接触率。而这种捆绑又分为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结合。在内容方面,可采取在新闻、专题后面配以音频点击的方法推广广播新闻及节目;在形式方面,可采用悬浮窗口、固定播放条、弹出播放器、专门板块、分享等多种方式与网站进行融合。

(三)拓展网络广播的载体形式,关注网络播放器的发展

在线广播是目前网络广播所采用的最主要的形式,但需要长时间打开页面且不能断网,也是其现存的问题。而现在市面上的多种网络音乐、视频播放器则为网络广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即像音乐产品一样,可将广播产品内嵌于网络播放器当中,并且也可按专题等方式将其分类便于受众挑选。这样做既免去了受众专门寻找节目的烦恼,又方便使用、易于切换。

广播与网络的完全结合,可能仍受到政策或现实情况的限制,而且这种与网络相伴的广播节目适宜采用怎样的形式等也需要进一步讨论。但毋庸置疑的是,在这个资讯时代,人们越来越习惯于被铺天盖地的信息包围。而人们在上网时,耳朵仍处于空闲状态。将沉睡的耳朵叫醒,让网民习惯广播的声音,必将是广播与互联网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融合的结果。新媒体发展速度一定会超过传统媒体,但是新媒体一定不会取代传统媒体,同时,新媒体发展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一个机会。如果说传统广播在新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即“有线互联”的黄金十年已然输掉了比赛,3G带来的“无线互联”时代则给传统广播提供了一个全新机会,大家又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奔跑。这次,成为“无线互联的服务提供商”是新广播的一个华丽转身,而机会并不总那么多,并且,机会永远垂青那些有准备之人。

目前传统媒体的转型,以及与新媒体融合,不能简单理解成是渠道向平台的反向入侵。媒体融合时代的主题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个媒体都长成影响力巨大的超级怪兽不可能也不现实,在媒体新旧融合中,传统媒体要深刻认识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并调整相应的策略:第一,在提升渠道广度基础上增加自身平台宽度;第二,要善于借力于大平台或与有助提升自身实力的其它平台或渠道合作;第三,平台的扩大,不局限于网络。同时,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公信力和精英文化,这不是一般的网络媒体能够获取的。这些都能增强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10

谁会注意不到呢?此前8年,Google I/O一直在加州旧金山充满商务氛围的Moscone West会议中心举行;而今年,会议挪到离Google总部办公室不远的Shoreline Amphitheatre。加州猛烈的阳光和澄澈的蓝天,配上这片露天场地,会让人觉得这里召开的不是一场给开发者的技术会议,而是一个露天音乐节。

但,最大的变化是,这一次Google I/O大会上Google CEO变成了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

2015年8月,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宣布新建一家叫作Alphabet的公司,好让那些充满创新但还没有盈利前景的业务能从Google中剥离出来成为子公司独立发展;而Google作为Alphabet旗下唯一盈利的公司,由桑达尔・皮查伊作为CEO管理。

在大会主题演讲上,桑达尔・皮查伊一开场就说,“我觉得我们处在一个关键时刻。”并用一堆数字说明现在和Google初创时期多么不 同。

桑达尔・皮查伊在这两个小时主题演讲中给外界带来的信号再明确不过:Google要进入一个新时期,人工智能是搜索业务的下一站,Daydream可以成为下一个Android。

无法确定在任命桑达尔・皮查伊之前,佩奇和布林是否已和他商量好了Google的下一步。但Google的一个问题依然存在了有一段时期―其过去成功的盈利模式在这些年遭到挑战。

Facebook和移动应用程序是Google最初的挑战者。它们令Google搜索不再成为互联网的唯一入口;它们分流走网络流量的同时,也相应分流走了可观的广告收入。

而最近,Facebook和微信这样的聊天应用也在动摇Google和苹果应用程序商店的商业模式:在拥有庞大用户群后,这些聊天应用开始为用户提供更多服务,让用户无需下载各种应用程序。事实上,Facebook的下一步,就是想让第三方能通过带有人工智能色彩的小机器人(bots)在Facebook Messenger上为用户提供服务(详情请见《第一财经周刊》2016年第16/17期合刊《小机器人要给你当管家,喜欢不?》)。

对于Google而言,如果Facebook们能通过bots对自己产生威胁,那它为什么自己不能做点什么―它恰恰在人工智能上有着诸多积累。

Google内部一直有着庞大的机器学习团队,而且,它早在2012年就推出Google Now。但Google Now一直是作为沉默的卡片躺在智能手机中,如果用户要使用Google Now,那就需要打开相应的应用程序,或者对着Android操作系统的手机说“OK,Google”。

对于桑达尔・皮查伊而言,他要的不仅仅是一款人工智能产品,而是一个能像曾经的搜索引擎一样成为公司核心的产品―在2010年之后,佩奇就意识到,当Google变得庞大,能有一个将各种业务都整合在一起的支点产品极其重要。

在这次主题演讲中,人工智能助手Google Assistant是唯一一个由桑达尔・皮查伊自己宣布的产品。这个产品看起来也的确像是一个“支点产品”。他说,Google Assistant可以出现在很多地方,例如手机、可穿戴设备、汽车,以及人们的起居室中。 >> Google作为Alphabet旗下唯一盈利的公司,由CEO桑达尔・皮查伊管理。

为了实现这一点,Google甚至还了两款新产品。

一款是Google Home。这款音箱一样的产品可以默默聆听主人召唤,在主人口述时将一件待办事项放入清单,或帮助主人更改餐厅预订的时间。除此之外,Google将这款产品作为智能家居的中心,它可以用来控制不同房间的音乐和灯光,也能用来控制电视。

另一款产品是聊天应用程序Allo。用Allo聊天时,Google Assistant可以分析聊天内容甚至是图片,并提供回复让你选择,省却你打字的烦劳。它也能接入第三方服务,例如直接在对话框中向你建议餐厅,并帮你直接预订餐厅座位。

但Google没有像对手那样给自己的人工智能助手起一个人性化的名字,例如苹果的Siri,亚马逊的Alexa,微软的Cortana。Google只是将自己的人工智能助手朴素地称为“Google助手”(Google Assisstant)。如果你要召唤它,依然得说“OK,Google”。

Google期望人工智能助手能成为搜索下一步的愿望如此强烈,桑达尔・皮查伊在演讲中也许解释了这一点,他说,“(现在)将一些网络链接作为搜索结果给到人们是不够的,我们得真帮人们完成一些事情。”在他看来,Google的搜索和人工智能助手本来就不是两个产品,如果曾经人们想到搜索会想到“Google一下”(Google it),那他希望现在人们想召唤人工智能助手时也会想到“Google一下”(OK,Google)。

除此之外,桑达尔・皮查伊的雄心壮志也体现在虚拟现实(VR)上。 Google Assistant的合作伙伴 Daydream平台会成为下一个Android吗? 历届Google I/O的主要产品 Google的竞争对手

虽然Google早早推出了虚拟眼镜Cardboard,和GoPro合作推出了360全景摄像机Jump,并在YouTube平台上推出了VR频道360°Videos,但看起来一直在小打小闹。

而这次,Google所的VR平台Daydream看上去就是VR上的Android平台。VR团队的高级产品经理Brahim Elbouchikni在演讲时非常直接:“Google的决心是要把Daydream运营成相当于Android规模的平台。”

和运营Android类似,Google对支持VR的手机、头戴设备、控制手柄都给出了参考设计,并将一大批上下游生产商纳入到自己的生态系统中来,这其中包括芯片厂商高通、台积电,硬件制造商三星、华为、小米,以及内容提供者NBA、HBO等。

在Google内部,VR的部门非常独立,一如当年独立的Android王国,其负责人Clay Bevor直接汇报给桑达尔・皮查伊。这次Google I/O的日程安排也体现出VR在内部有多受重视:大量讲座和VR有关,内容包括Google对VR的看法,Daydream的设计原则、开发条例、商业化建议,以及Google对于自己在教育、电影等领域尝试后的经验分享。

即使如此,这次Google I/O在主题演讲中亮相的新产品并不能说多么让人眼前一亮,也不能让人确信Google的前景会比以前更明朗。

Google Home看上去和亚马逊的Echo非常相似。Echo在2014年11月,2015年夏天第二版,它最核心的功能是用户可以用Echo直接在亚马逊下单。其次,内置的助手Alexa可以回答用户关于天气、日期之类的问题,同时可以实施一些操作,例如调节室内温度、开关灯等。

Google说其人工智能技术能让Google Home回答更具情境感的问题,例如你问“谁是李小龙”,接着问“他演过什么电影”,Google Home能自然理解你说的“他”是李小龙。

但当用户需要通过支付来获得服务时,亚马逊就显得更有优势:作为北美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大量用户已在其系统中有现成的支付账户;而Google旗下的支付系统Android Pay一直没有推广开来。

Google Home是否足够成熟也令人怀疑。当产品经理Mario Queiroz在主题演讲中Google Home时,他甚至反常地没和Google Home来一段现场对话和演示。

新的聊天软件Allo也和Facebook Messenger的目标极其相似―期望你在聊天应用程序中通过与小机器人聊天做完一些事情,例如电子商务的小机器人给你推荐你最喜欢的衣服,你可以直接买下;或者直接让小机器人帮你预订一份比萨。

Allo要到夏天才推出,但Facebook以及其他聊天应用的用户数已经非常庞大,Facebook Messenger有超过9亿的月活跃用户数,微信有着6.95亿的月活跃用户数。Allo是否能赢得用户的心也未可知―在它之前,Google倾尽全力开发的聊天软件Hangouts现在用户寥寥无几。

在虚拟现实方面,Google看上去也是一个十足的迟到者。

HTC Vive在今年4月开始发货,Facebook收购的Oculus的产品Oculus Rift也在不久后发货。现在Oculus还宣布将和百思买合作,在线下实体店中销售Oculus Rift。

如果说Google更看中基于手机的VR体验,那么基于Oculus软件的三星Gear VR在2014年年末就已经发货了。最新的消息是,Oculus已售出超过100万个虚拟现实头戴设备,其中绝大多数是和三星合作的Gear VR。

在内容探索方面,Oculus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内容制作团队Story Studio,并挖来皮克斯的动画团队。这个团队在今年的西南偏南互动大会上公开讲述Oculus Story Studio拍摄VR电影Lost和Henry的过程,前者在去年的圣丹斯电影节放映。

相比之下,Google一片空白。

没人怀疑Google的研发能力。

在人工智能方面,Google无疑是领先者。

几个月前战胜韩国棋手李世石的DeepMind可能是最广为人知的一个人工智能例证;而在这之前,Google Brain的神经网络曾在观看YouTube视频一周(自我学习方式)后学会辨认哪些是关于猫的视频;事实上,早在1999年,Google就有团队参与机器学习研究。现在Google X旗下部门Google Brain的负责人Jeff Dean就在1999年加入Google参与机器学习研究,而在主题演讲最后出现的能习得“手眼协调”地挑出玩具的机器人,就出自他的部门。

除了这些外界所熟悉的事情,Google内部ATAP(Advanced Technology And Projects Group)部门的Project Tango(现已并入VR部门)和Project Ara,在某种程度上,才代表着Google真正的“酷”。

你可以去TED上搜一下Johnny Lee,他是Project Tango的负责人,曾任微软Kinect主要技术负责人。他在这次Google开发者大会中展示了Project Tango的最新进展:当一个人拿着载有Project Tango的平板电脑走进一个大型商场,这个平板电脑可以实时描绘出空间模型;如果要在线购买一把椅子,想看它和自己的起居室是否搭配,可以将这把椅子的图片拖拽到起居室的图片里,以实物比例大小呈现。

还有Project Ara―这款模块化手机可能才是今年Google开发者大会上最亮眼的创新。工程负责人Rafa Camargo在大会一个分会场中演讲时说,Google想用这款模块化手机来解决现有手机的问题。现在它可以做到什么程度?Rafa Camargo对着演示的机器说了一句,“OK,Google,弹出摄像头模块”,手机应声而动。

但问题是,如何将这些转化成一款受欢迎的产品。Google一直面对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能集中资源,集各个部门之力来制造一款受人欢迎的产品。

2011年拉里・佩奇接替埃里克・施密特成为Google CEO后,他就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他砍掉Google内部大量通过“20%时间”创造出来的项目,好让优先级最高的项目能有更多的资源;他还试图将Google整合为一个整体,例如通过设计,让Google Maps和Google Now等产品看上去风格一致。

但这个问题显然很棘手。拉里・佩奇担任CEO时集合公司各种资源之力的Google+看起来已经失败了,这款产品融合了Google多款现有工具产品,一度Google让新用户也自动成为Google+用户。

而Hangouts这款集合全公司之力的产品看起来也失败了。在Hangouts之前,Google先后有Gtalk、Google Voice、Googleplus等通讯工具,做这些产品的工程师散布在Google公司的各个部门中。待Google开始做Hangouts时,它在事实上将各个部门的工程师集合到了一起。

待到时,这款产品能在Android、iOS和桌面端跨平台使用;依靠Google强大的云服务能力,无缝切换设备的体验比其他SMS应用程序更好。

但现在,结果已经很清晰。这款曾被Google即时通讯产品总监Nikhyl Singhal称为由“复仇者联盟”般团队创造的产品,用户少得可怜。现在它还多了一个来自内部的竞争对手:Allo。

正如很多想集公司资源之力终因整合失利而挫败的案例一样,桑达尔・皮查伊能否解决这个问题是个十足的挑战。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这次后,许多产品在Google内部会有两个类似的项目同时存在。

聊天应用软件方面,Google本来有Hangouts,现在又增加Allo;智能家居平台,Google花32亿美元收购来了Nest,现在却增加了Google Home……就连地图也有两个,一个是Google自己的Google Maps,一个是收购来的Waze。

一位Android Auto的工程师告诉《第一财经周刊》,2016年Android Auto最大的更新是给系统增加了Waze,事实上Waze被Google收购后,其数据已逐渐被整合进了Google Maps,但两个产品依然同时共存的原因,这位工程师说是“因为用户提出要用Waze”。

Nest的处境更为尴尬。两年前,这家公司被Google以32亿美元高价收购,被视为一场Android级别的收购。但据Nest员工透露,由于收购后受制于用户对隐私的担忧,Nest并不能接入Google的全部数据,再加上Google在智能家居方面没什么大动作,Nest现在看起来更像是Google手中一个烫手山芋。一些媒体甚至调侃说Google应尽快把Nest转手卖掉。

而Nest负责推广的员工在Google开发者大会上告诉《第一财经周刊》,Google Home后,他们不断被人问到两个部门间是否存在竞争。“两个团队有交流,他们在硬件设计和软件方面都向我们学习过,不过Nest在Alphabet下是独立于Google的,而Google Home是Comcast团队做的。”据称Comcast所做的项目叫作Living Room,这和Nest智能家居的概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