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的背景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并购的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并购的背景

篇1

全球企业并购的新动向

一般认为,企业并购在西方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就已经出现。自19世纪至今,全球已发生了五次企业并购浪潮。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此次并购以横向并购为主,表现为有竞争关系、经济领域相同或生产的产品相同的同行业之间的并购。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15至1930年之间。此次并购则以纵向并购为主,其形式是大企业并购小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并购交错共存。第三次并购浪潮是在20世纪50-60年代之间,60年代后期为阶段。此次并购的特点是以混合并购为主,即大的垄断公司之间互相并购,并产生了一批跨行业、跨部门的巨型企业。第四次并购浪潮出现在1975-1992年间。此次并购的最大特点是并购后所形成的产业规模达到空前的程度,并购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第五次并购浪潮始于1994年,自1998年以来,并购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和新动向。

1、首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并购。西方经济界普遍认为,1998年以前的企业并购浪潮,严格他说只能称为美国企业并购浪潮,因为美国之外的区域基本上都未卷入。自去年以来,企业并购浪潮几乎席卷全球。去年,亚洲地区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的并购额大幅度上升,如日本1998年前9个月的并购额就高达63亿美元,而1997年同期不足8亿美元。1998年欧洲企业的并购总额8500亿美元,比1997年上升了60%还多。今年初以来欧洲再掀并购之风。分析家指出,目前欧洲大陆的企业正在向美国企业在80年代所经历过的方向发展。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欧洲出现企业并购狂潮的真正原因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全球性的合并浪潮给欧洲企业带来巨大压力;二是欧洲资本市场的膨胀给企业合并提供了足够的资金;三是欧洲优秀企业的管理者们已经在价值创造方面学会了一种新的盎格鲁-美利坚方式,即把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欧洲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2、发展中国家加入企业并购浪潮。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受本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和为了迎接来自外国企业竞争的挑战,也加快了企业并购和资产重组的步伐,其中东南亚遭受金融危机打击的几个国家表现尤为突出,这些国家的银行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并购之风日盛。

3、跨洲和跨国并购频繁。1998年以来,国际上许多巨型公司和重要产业都卷入了跨国并购,美国的许多大企业在欧洲和亚洲大量进行同业收购,如美国得克萨斯公用事业收购英国能源集团;美国环球影视公司收购荷兰的波利格来姆公司等。而海外公司收购美国公司也同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和快节奏,如德国的戴姆勒收购了美国的克莱斯勒;英国石油公司对美国阿莫科石油公司的并购。发生在欧洲和亚洲内部的跨国并购之风也出现了空前未有的增长势头,如英国制药企业收购瑞典的制药企业;法国的石油公司收购比利时的炼油厂;菲律宾黎刹水泥公司与印尼锦石水泥厂的合并等。进入1999年以后,跨国并购更是异常迅猛,先后出现了福特收购沃尔沃、英美烟草公司收购荷兰乐福门和法国雷诺汽车收购日本的日产汽车等跨国并购案例。

4、强强联合迭起,巨额并购案例增多。去年末,艾克森以近790亿美元的价值收购了美国的美孚公司,创下西方企业并购史上的最高纪录,从而缔造了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今年4月,美、英、日三国的通信企业联手合作,成立了全球最大的通信集团。经济学家们认为,这种强强合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十分巨大,它极大地冲击了原有的市场结构,刺激更多的企业为维持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不得不卷入更加狂热的并购浪潮之中。

5、同行业横向并购多,跨行业并购少;合作型并购增多,恶意兼并减少。1998年以来的全球同行业横向并购几乎涉及所有行业:石油、化工、钢铁、汽车、金融、电信等等重要支柱产业和服务业。在同行业并购中,有两个重要趋向:第一,电信业成为并购最频繁的行业。以去年的美国为例,该国信息产业的合并总额较上年增长了386%;第二,服务行业并购案例居多。这充分说明了各国企业正加紧调整本国产业结构,并试图在服务行业争夺更多的世界市场份额。

企业再掀横向并购之风的动向表明,规模效应随着跨国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值得指出的是,自1998年以来,企业在出现并购行为的同时特虽强调合作。据调查,去年以来,几乎所有重要的并购协议,都是在当事双方经过谨慎选择、长时间接触、耐心协商和洽谈之后达成的,没有再次出现80年代的恶意并购行为。

6、跨行业并购在高新技术领域兴起,并出现了一股引人注目的产业融合潮。

自1998年底至今,高新技术领域的并购出现了十分明显的产业融合现象。通过并购实现产业融合是当今世界经济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动向。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业同传统媒体相互融合,并使数字化技术向通信业、娱乐业等许多行业迅速渗透,给产业性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甚至创造出一些新的产业。例如雅虎与福克斯公司联手以及美国在线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联合等,就是媒体业同网络业相互融合的实例。并购使产业融合迅速进行,必将对产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发展带来极其深刻的影响。西方经济学家对此已给予了极其充分的关注和研究。

此次全球并购浪潮的另一显著特点表现为,并购是一种战略驱动型的经济活动,是企业着眼于未来竞争的战略性行动,不是出于目前的经营或财务压力,而进行股票市场炒作的短期战术行为。因此,经济专家们指出,只要跨国重组和结构调整没有完成,全球性的并购活动就会继续下去。国际经济专家还指出,此次并购浪潮是以合作型和换股方式为主,并不需要大量的现金投放和股市交易,因此不会出现像30年代早期或60年代后期那样的由企业合并引发的大的股市动荡。这一特点也为此次并购浪潮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全球企业并购的原因及背景 1998年以来全球企业并购出现新动向并非偶然,它是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变化的反映,也是全球一体化程度加深、国际竞争力加剧、技术进步加决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全球一体化、国际竞争和技术进步。据分析,全球企业并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90年代初,区域经济集团化打破了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传统的国际贸易壁垒呈现被区域壁垒取代之势。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贸易转移效应,导致原来以出口方式进入市场的区外公司因受到歧视而只能以直接投资代替商品出口,并选择在一体化区域内部并购企业进行直接生产。

·世界市场的供给能力增长快于需求能力的扩大,是导致企业并购的必然结果。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传统产业也焕发生机。产业迅速发展与市场扩张缓慢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扩展自身实力,增强竞争力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另外,高技术的迅速更新、计算机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和世界金融市场的迅速扩张也为本次企业并购提供了前提。

·作为全球一体化的一部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也为本次跨国并购带来了压力和动力。据分析,1998年欧洲许多并购案都是着眼于欧洲一体化所带来的更加激烈的竞争态势而着手的。一体化完成后,欧洲的经济国界将逐渐消失。统一货币欧元的面世,使欧洲的洲际型金融和股票交易市场的建立也势在必行。可以想见,欧洲金融市场的建立,将为欧洲内部及跨大西洋的融资提供更多的便利,同时也为欧洲跨国并购带来新的便利和动力。

·信息技术突破性发展已经并正在成为企业的组织结构变革的方向。由信息技术突破而引发的组织管理制度创新洪流,正将企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这种推动在金融业、银行业的效果最为明显。在1998年全球并购中,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占整个并购总额的40%以上。 ·西方国家政府近来对企业并购放松限制,对本次并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企业并购尤其是横向并购容易形成垄断,西方国家对此一向比较慎重。但随着国际经济的迅速发展,国界的约束力不断减弱,在一国国内某种商品独霸市场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基于此,近年来,从美国到欧洲、从西方的商界到政界都开始对企业并购变得容忍,甚至支持。 全球企业并购可能造成的影响

本次全球并购浪潮可能会对国际经济和其他有关方面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首先,它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区域集团化的分隔局面,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增强在对地区经济的合作和整体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妨碍了不同集团的国家间商品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大规模跨国企业并购不仅是对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贸易保护主义的突破,也是对当今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地区经济集团化运动所产生的封闭性不良后果一定程度的纠偏。

其次,它将对当今处于低迷的世界经济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随着企业并购之后自身实力的增强,企业的科技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通常也将得到提高。这些合并后的企业群对所在国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最终带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 第三,它将进一步加速生产国际化进程。二战以来,跨国公司的发展已经促成了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的国际生产协作体系,此次企业跨国并购无疑将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跨国公司的发展进而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第四,它还对国际间的反托拉斯法和企业管理制度发出了挑战。目前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有反托拉斯法及管理机构。但管理重点、标准和程序各不相同,给跨国并购带来障碍,甚至相互冲突,而且使并购案耗费时日和行政费用,增加并购成本。目前,美国司法部正着手研究同其他国家的跨国并购协调问题。一旦具体方案出台,必将对许多国家企业和外贸的立法和司法造成重要影响。

篇2

【关键词】欧债危机;财务风险;识别;控制

1.经济背景

2007年,次贷危机席卷美国、欧盟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并在2008年演化成了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对各行业都造成重创,也成为2009年欧债危机爆发的导火索。尚未走出次贷危机阴影的世界经济在欧债危机更强劲的冲击下陷入了持续疲软的恶性循环,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周期进一步延长。

从目前情势来看,中国持有的欧元区金融资产非常有限,持有欧债、美债的银行大多已计提减值准备,因此,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金融层面的负面影响有限,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出口贸易。2009年至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同比上年分别减少34.2%、6.4%、14.5%,贸易顺差连续3年下降,主要原因在于欧元区的需求放缓,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持续处于低迷状态。

“危”和“机”从来都是并存的,危中有机,机可克危。国内外大量案例表明,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着老企业兼并破产和新企业重组重生。欧债危机为中国企业投资欧洲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与欧洲大批资金链断裂的企业相比,中国银行资本金充足率良好,大多企业现金流充裕,发展平稳,如果能够寻求到合适的并购机会,以投资带动出口,对于推动国内经济转型、加速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提升民族产业的世界影响力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数据显示,2010年较2009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从约300亿美元增加到394.3亿美元同比增长30%,2011年海外并购交易总金额达到429亿美元,同比增长12%。

但是,在海外投资日趋活跃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潜在的并购风险。从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石油失败,到力拓撤销与中国铝业的合作,到腾中收购悍马失败,再到华为并购3Leaf受阻,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活动的始终,其中财务风险是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企业应对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及早识别并控制。

2.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定义

企业海外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并购评估、定价、融资、支付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相应地,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评估风险、定价风险、融资风险、支付风险和整合风险,各种风险来源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决定着财务风险的大小。

3.企业并购在不同阶段存在的财务风险

3.1并购准备阶段

并购价格是并购决策的核心,因此,并购准备阶段的财务风险主要是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即评估风险和定价风险。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不当而导致并购企业财务亏损主要原因在于,海外并购双方处在不同的国家,双方的运营背景有着较大的区别。收购方对目标企业所在地区的人文环境、经济环境、行业竞争环境和居民消费能力等问题了解有限,因此无法对目标企业进行完善的价值评估,导致风险的存在。尤其在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的经济背景下,资本市场瞬息万变,给企业并购前的评估和定价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3.2并购实施阶段

并购实施阶段的风险主要体现为融资风险、支付风险和偿债风险。

跨国并购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并购企业能否按时足额地筹集到资金保证并购的顺利进行,资本结构、财务杠杆、融资成本都是影响融资风险的因素。融资方式单一化一直都是我国企业并购融资市场的首要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逐渐繁荣,融资工具已比较齐全,但是在实际的并购活动中能选择的融资方式非常有限,企业并购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这一外部融资方式和自有资金这一内部方式。

支付风险主要是指与资金流动性和股权稀释有关的并购资金使用风险。支付风险主要在于企业未来的资金结构问题。因此,在充分考虑并购双方资本结构的基础上,企业应充分降低支付成本和未来资金流动性风险,并结合并购动机选择合理的支付方式。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支付方式主要有三种:现金支付,股票支付和混合支付。其中,以现金支付比例最大,相应地企业融资来源也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和自有资金。单一的支付方式和资本结构会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困境,不利于海外并购后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3.3并购整合阶段

整合阶段的财务风险一方面来自对并购后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存在主观估计误差而产生错误的经营战略,主要来源于企业重组后资本结构的不合理。通常情况下,被合并方在融资方式、资本结构上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性,重组后企业规模的增大,也使得融资难度进一步增加, 导致合并方也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进而导致合并失败。

另一方面来自偿债风险,重组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导致的缺乏足够的资金偿还在并购中支付的大额债务,继而导致新企业资本结构恶化的财务风险。对于企业的偿债风险主要考察以下三个指标: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和产权比率。对于以现金支付为主要支付方式的中国企业,原本在并购过程中就已经使用了大量现金,如果并购后没有足够的现金还债,会导致本就不合理的资本结构继续恶化,负债比例过高而导致破产倒闭。

4.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控制

4.1针对评估风险

评估风险是在企业并购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性产生的,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真实信息的了解永远少于目标企业对其自身信息的了解。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是产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根本原因,因此并购方应尽可能加强信息的收集,在并购前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要充分利用公司内外的信息,包括对财务报告附注及重要协议的关注。收集的信息越充分、详细,信息不对称的风险越小,并购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

4.2针对定价风险

并购方应对目标企业的经济环境、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进行详细的分析,合理预期目标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价值评估模型,做出接近目标企业真实价值的定价,从而降低定价风险。

按照并购目的和被并购方实际情况的不同,可参考以下定价方法:当并购目的是取得海外资产或者被并购方为破产清算的企业时,使用以资产价值基础法为主的定价模型比较合理;当并购属于战略性收购时,应采用以收益法和贴现现金流量法为主的定价模型;其他情形下,并购方可以综合运用多个定价模型分别给出定价并赋予相应的权重,取加权平均后的定价为最终定价。

4.3针对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主要源于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渠道单一,因而采用多种融资方式,合理规划融资结构,改善资本结构状况,是防范融资风险最有效的手段。一方面要控制融资成本,另一方面要比较不同融资方式的利弊,通过将不同的融资渠道相结合,做到内外兼顾,以确保目标企业一经评估确定,即可实施并购行为,顺利推进重组和整合。

4.4针对支付风险

企业在选择并购的支付方式时,需要结合自身的利益,保持公司最佳的财务结构的同时降低资本成本,根据自身获得流动性的能力和各种支付方式的优缺点,对支付方式进行结构设计。

现金支付简单、迅速,不会改变并购方原有的股权结构,可以使其迅速获取并购企业的有效控制权。但是如果企业无法通过外部融资取得现金支持,仅以企业内部资金进行支付,短期内巨额的现金支出会给公司运营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股票支付不需要并购方支付大量现金,对企业的营运现金流不产生压力,但是会稀释原有股东的股权,股本扩张可能稀释每股收益,导致股价下降。混合支付是并购方对目标公司的支付采取现金、普通股、优先股、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及债务凭证等多种组合形式,可以吸收各种支付工具的长处,克服其缺点,优化资本结构。

如果并购方财务状况欠佳,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较差,而企业的股票市场价格被高估,则适合采取换股等权益交换方式来进行并购,或者采用换股并购为主、现金支付为辅的混合支付方式。如果并购方自有资金充裕并拥有雄厚而稳定的现金流量支持,同时本企业股票处于被低估的水平,适合采用现金支付方式,或者采取现金支付为主,股票支付为辅的混合支付方式。

4.5针对整合风险

控制并购后企业的财务整合风险,首先要管理流动性风险,建立流动性资产组合,不断调整资产负债匹配关系,以弥补企业债务到期时资金需求。其次建立新的财务管理体系,以对被并购方实施有效的管理控制。

【参考文献】

[1]蒋燕辉.金融危机背景下对企业合并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9(11):34-35.

[2]陈志兵.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不同阶段的财务风险与防范[J].对外经贸,2012(3):150-151.

篇3

企业并购动因研究起步早、成果丰、流派多,通过对各主要流派的总结分析,我们认为,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的进路具有如下七个方面的特点:

(一)从客观动因论到主观动因论

企业并购的客观动因论认为,驱动企业并购的动因是具有经济与管理上的客观逻辑性的;而主观动因论认为,驱动企业并购的动因完全是并购决策者的主观想象,并无内在的经济逻辑性。如效率理论认为并购可以发挥主并企业和目标企业间的协同效应从而提高效率、并购可以获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并改进其低效的管理,效率理论对并购驱动因素的解释是有理论根据的,是符合逻辑的;而自大理论(Roll,1986)[1]认为驱动并购的是并购决策者的内在的自大心理,而基于自大心理的并购本身并无理论根据,因而也缺乏逻辑性。并购动因理论的大部分都属于客观动因论,但诸如自大理论、荷尔蒙理论①[2]等属于主观动因论。

(二)从价值创造论到利益分配论

并购的价值创造论者认为,并购可以通过发挥协同效应、节省交易费用、获得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获取资源与提高能力等效应来创造价值,并购的动因就在于通过并购以创造更多的价值。与此相对应的是,并购的利益分配论[3]认为,并购根本不会创造价值,但并购可以导致利益的重新分配,而正是有利的利益重新分配导致了并购。

(三)从追求战术协同到追求战略调整

并购的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并购可以通过发挥主并企业与被并企业间的协同作用以达到1+1>2的效应,正是对这种效应的追求驱动了企业并购。协同有生产、管理的协同、财务的协同和债务担保的协同等。与此相反,并购的战略驱动理论[4]认为,并购并不能带来主并企业与被并企业间的协同,企业并购的目的是要进行战略调整或战略布局。

(四)从追求静态价值到追求动态能力

追求静态价值论者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在于追求因并购带来的静态的价值增加,主要有以下流派:①预期价值差异论[5];②信息理论[6];

③市场时机理论[7];④资本市场错误定价论[5]等。而追求动态能力论者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并不在于利用并购带来的简单的价值加、减机会,而在于追求动态能力的增强。Toxvaerd(2004)[8]认为,由于目标企业拥有稀缺的,对主并企业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因而企业并购的动因在于获取稀缺性战略资源,而稀缺性战略资源的获取能提升企业的动态能力。

(五)从企业内动因论到企业外动因论

传统的企业并购动因理论都趋向于从企业内部探究企业并购的动因,如效率理论着眼于通过并购提升企业的效率;理论通过考查企业内部的经理人员的动机来探究企业并购的动因等等。而并购动因的浪潮理论主要从宏观的经济层面来解释企业并购。Lambrecht(2004)[7]认为,在经济繁荣时期,市场交易显著比经济周期的其他时期要旺盛,因而市场需求总量大,进而推动了企业并购。

(六)从单动因论到多动因论

学界大部分研究都是以单一驱动因素的范式来考查企业并购的动因。事实上,企业并购是由复杂的多因素决定的。近20年来,多因素驱动企业并购的事实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如:Narayanan(1993)[9]认为,协同效应驱动并购同时,问题和管理者自大行为也在起作用;Weston(2004) [10]认为,税收只是并购的一个加强因素,而不是主要因素。Berkovitch and Muller and Sirower(2003[11])认为,、自大和控制权市场理论都是并购的驱动因素。

(七)从一般意义上的研究到各国别的并购动因研究

企业并购的动因大多是基于一般意义上的对企业并购驱动因素的探讨,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具有国别特性的并购动因逐步被挖掘。如基于我国转型经济的特征和发展中的证券市场的特性,我国学者认为[12],我国企业并购具有如下的特殊动因:①并购是为消除目标企业的亏损与代替破产;②并购是为了获取稀缺的“壳”资源;③并购是为了能享受优惠政策;④并购是为符合政府对公司上市设定的条件;⑤并购是为了炒作题材。

二、系统思维视域下企业并购动因研究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国内外学者对并购动因的研究尽管丰富,但存在如下问题:

(一)企业并购动因“丛林”[13]问题

上述诸多的并购动因确实花色齐全,门派林立,已显并购动因“丛林”之势。如:有的理论认为企业并购动因是为获得某种效应、效率或利益;还有的认为是为了获取资源、优势;有的认为是知识与经验的作用;有的认为是自大心理;有的认为是降低风险;还有的甚至认为是人体内的荷尔蒙。并购动因“丛林”现象一方面说明了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的百花齐放,同时又说明了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缺乏应有的统一性,这不仅让人无所适从,也会限制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二)对各并购动因间的关系缺乏研究

企业并购动因“丛林”和前文提及的单个企业并购的多动因现象说明,企业并购动因不论是在整体层面上,还是在单个企业层面上都不是单一的。然而,面对企业并购丰富多样的动因,各并购动因间关系却被忽略,各并购动因间关系被忽略的现状说明目前的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缺乏应有的系统性②。

(三)缺乏动因对并购决策形成的作用机制分析

对于动因如何作用于并购决策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并购的成败。然而,这一问题只引起了学界的低度关注,如Wenston(2004)[10]认为,税收只是并购的一个加强因素而不是主要因素,然而主要因素如何与次要因素一起作用于并购决策等却未能引起学界应有的关注;Berkovitch和Narayanan(1993)[14]认为,在协同效应驱动并购的同时,问题和管理者自大也在作用于并购决定,然而上述诸因素如何一起作用于并购决策的问题却并未解决。

(四)缺乏基于动因的并购决策的科学性分析

对于基于动因的并购决策的科学性问题,也只引起了学界的低度关注。如张迹(2002)[15]指出了我国企业并购动因中的路径依赖问题,并认为动因的路径依赖是不科学的,对并购的成功率会有大的影响。还有学者关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务界存在的归核化并购[16]问题,认为归核化并购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肯定了归核化并购;但归核化并购仅从企业能力层面探讨了基于动因的并购决策的科学性问题,而对并购动因与并购决策科学性间的关联缺乏彻底的分析。

(五)对时代特征影响并购动因关注不够

企业并购是一种经济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下进行的。根据德国社会学家贝克的观点,当前世界已进入到后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时代,“现代风险”使人类开始了一场“从短缺社会的财富分配逻辑向晚期现代性的风险分配逻辑的转换”[17]。“风险社会”的时代背景无疑会影响到并购,而已有的并购动因研究显然没有关注这一时代背景对并购的影响与作用。

三、企业并购动因研究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企业并购动因研究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该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经验归纳”研究范式和“片段思维”范式。

(一)“经验归纳”研究范式和“片段思维”范式的关系及其缺陷

“范式”一词最早由美国哲学家库恩于1959年在《必要的张力》一文中首次提出,之后“范式”概念逐步演变,其含义从前库恩时期的“科学共同体成员共同的东西”发展到后库恩时期的“理论和方法的可通约性”[18]。根据“范式”的内涵,笔者认为,“经验归纳”研究范式是指研究以经验观察为基础,以归纳逻辑的运用为主的方法论范式。在“经验归纳”研究范式中主要应用的是“片段思维”范式。所谓的“片段思维”范式是指在对思维对象进行研究中,仅就思维对象的局部进行研究思考的思维范式。系统学教授苗东升认为,研究人员大都工作于某个局部,总有自己直观经验不到的整体,如不自觉,都有可能搞片段思维[19]。因此,经验归纳研究范式和片段思维范式间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

归纳逻辑和片段思维具有缺陷。早在古希腊,斯多亚学派就认为,归纳不能为我们提供关于事物的知识,而皮浪主义者认为,通过归纳获得的知识不是理性知识;中世纪,邓・司各脱对归纳能否为我们带来确定性知识提出质疑;培根认为,归纳逻辑是“孩子气的”,归纳只能导致猜测,通过归纳并不能获得确定的知识;莱布尼茨认为,归纳绝不能为我们带来任何完全普遍的知识与必然性知识;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归纳逻辑是概率确证理论,归纳只能带来一定概率下的确定性知识[20]。就片段思维范式而言,其缺陷主要表现在该思维范式只着眼局部,而忽视对整体结构、整体中要素的相互作用与整体功能的考查。归纳逻辑的缺陷主要源于支配该逻辑的片段思维的缺陷。

归纳逻辑和片段思维的缺陷性导致基本只运用归纳逻辑对经验进行片段式归纳的“经验归纳”研究范式不可避免地存在如下缺陷:经验归纳研究范式不能带来统一性的、系统性的确定性知识。

(二)“经验归纳”研究范式和片段思维范式在企业并购动因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后果

1.“经验归纳”研究范式和片段思维范式在企业并购动因研究中的应用

一百年来,全球共发生五次企业并购浪潮,学界对企业并购动因的探讨也呈浪潮式的发展,对企业并购动因的解释也明显带有与各次并购浪潮特点相对应式的特点(见表1)。此外,笔者分别以“企业并购动因”和“motivation of M&A”为关键词分别在CNKI数据库和“http://scholar.省略”进行模糊搜索,获得相应的中、英文文献,并随机抽取中、英文文献各50篇,以检验相关文献的研究范式。笔者发现,所有被抽取的文献均遵循“从并购实践到并购特点再到并购动因”的研究逻辑。因此,笔者认为,经验归纳的研究范式和片段思维范式在企业并购动因的研究中得到普遍的应用,在方法论上占据着支配性地位。

2.“经验归纳”研究范式和片段思维范式在企业并购动因研究中应用的后果

由于“经验规范”研究范式和片段思维范式的缺陷,其在企业并购动因研究中应用的直接后果便是导致对企业并购动因缺乏统一性、系统性认识。由于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考查各具体动因间的关系也不具有现实性;对影响并购决策的动因的理解也具有片面性,基于并购动因的并购决策的科学性难以保证;动因主观世界和并购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相互建构关系也被忽略。因此,企业并购动因被认为是单一的,尽管该领域研究的新近发展表明,多动因的现象已得到重视,但多动因间的动态关系依然处于被忽略的状况。

四、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的范式转换

根据库恩的科学发展过程理论,范式的转换是一个革命性的过程,在学科发展出现巨大的危机时,范式转换具有必要性。前文论及的企业并购动因研究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表明,该研究领域出现了较大的危机,具有转换研究范式的必要。笔者认为,企业并购动因研究应由“经验归纳”到“系统演绎”范式转换,相应地其思维范式也应由片段思维转换到系统思维。

(一)“系统演绎”研究范式与系统思维范式

演绎是用一般原理证明个别性论断的一种方法,即利用已知的一组事实或理论假设为前提,以逻辑推理为基础,推断出真知性的结论。“系统演绎”研究范式是指在研究中运用系统思维的整体主义整体思维方式和本质主义分析思维方式进行演绎推理的逻辑范式。苗东升教授认为,系统思维范式是把整体思维和分析思维结合起来,做到在整体观照下分析,在整体观照下综合,在分析与综合的矛盾运动中实现从整体上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范式[21]。

(二)“系统演绎”研究范式和系统思维范式在企业并购动因研究中的应用

1.本质主义分析思维下的系统演绎逻辑的

运用

从哲学视角看,企业并购行为是并购决策者的意向性行动,企业并购动因研究无非是探讨企业并购这一意向性行动背面的意向性原因。根据塞尔的行为哲学的因果关系理论,意向引起行动,行动满足意向,意向产生的原因在于意向被行动满足后能给施动者带来好处;行动与意向间的关系是心理因果关系;心理因果关系与典型的因果关系不同,对于后者,原因是结果的充分条件,而前者不是;意向引起行动的关键在于非休谟式“自我”,休谟认为,“自我”无非是肉体和经验的结合;而塞尔认为,作为施动者的“自我”,其行动除了受肉体和经验影响外,还受意识场的作用[22]。

根据上文分析,作为意向性行动的企业并购行为,不同的并购决策者及其各自的意向就是企业并购动因研究在“系统演绎”研究范式下的演绎前提,意向的本质是意向被行动满足后能带给施动者效用的特性。因此,根据本质主义思维的分析演绎逻辑,无论企业并购形式如何,也无论并购在何时发生,并购的最根本动因都源于并购决策者对并购能为自己带来特定效用的期待。并购决策者不同,并购意向实现带来的效用也不同,相应地并购动因也会不同如表1所示。

2. 整体主义整体思维下的系统演绎逻辑的运用

由于不同的企业并购有不同类别的决策者或实质性的决定者,而决策者是有着特殊肉体和经验的并受并购行动时的情境意识场作用的。因此,根据整体主义的系统演绎逻辑,企业并购的动因同时具有三个维度:决策者的肉体、决策者的经验、决策时的意识场。其在并购中各自的表现形式和相应的并购动因如表2所示。

资料来源:笔者从整体主义视角对企业并购动因的整理。

五、基于“系统演绎”研究范式和系统思维范式的企业并购动因研究展望

恩格斯认为,“不同的理论思维形式会导致非常不同的内容”[23]。基于研究的逻辑范式和思维范式的转换,笔者对企业并购动因研究做如下展望:

(一)并购动因的本质将得到拓展

对于并购动因的本质,学界研究得较多的是股东、管理者、政府因并购意向被满足而获得的效用,而根据“系统演绎”逻辑和系统思维范式,不仅股东、管理者、政府,还有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效用以及各主体利益的相互作用都会作用于并购决策,并成为实质性的并购动因。

(二)并购动因的系统性将得到加强

并购动因的系统性有两个层次:一是企业并购动因整体层面的系统性;二是单个企业并购的多动因层面的系统性。如在决策者心理状态方面,学界只关注自大动因现象,而根据整体主义的系统演绎逻辑,也会有因自卑导致的企业并购。因此可以预见,企业并购动因的全面性、层次性、各动因间的关联、各动因间的主次转化及其如何一起作用于并购决策等方面将得到拓展。

(三)并购动因与并购成功的关联

并购失败率高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提高并购成功率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前文的“系统演绎”研究范式应用表明,基于提高企业绩效的、不介入决策者个人因素的、心理正常状态下的、符合经济规律和企业能力的系统性动因下的并购的成功概率将更高。但这样的结论显然很粗糙,并购动因与并购成功间的关联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篇4

【关键词】政府干预;企业并购;绩效

在市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并购是一种独立的行为,政府并不直接的介入企业的并购过程。而在我国,由于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特别是资本市场发展也不是很成熟,各种金融中介组织发育也不是很完善,再加上投资银行体制的不健全,这些都妨碍了企业并购的规范化发展路程。在这样一种经济环境和体制背景之下,政府在企业兼并中所起到的作用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必然的。但是不可否认,政府在发挥正面促进作用的同时,会出于政府部门利益的考虑,往往用行政性的手段直接干预影响企业的兼并流程与效果。在政府有干预的前提下,企业并购的绩效究竟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众说纷纭。本文通过梳理有关企业并购绩效的概念、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方法及已得出的研究结论、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等等相关文献,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最后得到自己的结论,并对我国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国外文献综述

作者梳理了国外的相关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性研究:首先是理论研究方面的创新:如政府干预理论中的公共利益理论的提出(Michael,1988;Utton,1986;Breyer,1990;Williamson,1975),自身利益理论的发展完善(Sitigler,1971;Posner,1974;Peltzman,1976),其次还有对并购绩效理论的综述(Jensen,Ruback,1983)。

2.探索性研究:在政府干预下,一些学者或者是利用20世纪70年代新发展起来的事件研究方法来建立一个股票价格波动的模型(Mandelker,1974),或者是利用超额收益率法来对企业并购的短期效益进行评估(Magenheim,1998;Jensen,1983),还有通过事件研究(Bradley.M,Desai.E,1988;Jafferson,1992;Agrawal,2000)来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发现企业并购后的绩效有所提高。而另一些人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认为并购确实能够使得企业的规模扩大,但绩效却并没有得到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但高层管理人员在并购后的实际收入却大幅翻高(Goldberg,1983)。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国外的研究文献对我们的帮助不大:主要原因是国外的市场机制相比我国来说先进许多,他们的研究具有广泛性,而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于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导致了政府成为企业并购行为的内在构成因素。中国已然成为并购史上的特例,而中国出现的问题也成为带有中国特色的问题,适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的相关文献大致也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规范类研究:在研究并购分类方面,并购可分为敌意并购和善意并购(郭永清,2000);相信政府在无偿划拨类企业的并购事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故将其归类为“政府干预型并购”,而将股权有偿转让的并购归类为“市场化并购”(梁卫斌,2005)。在绩效概念界定方面,有人认为并购绩效就是对由并购所形成的实际经济效果的全面反映(于春晖,刘祥生,2002);有人认为并购绩效是通过并购形成的企业财务和非财务价值(朱宝宪,朱朝华,2003);并购绩效可从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两个方面来理解(石原峰,2006)。2.实证类研究:首先是采用会计研究方法:如通过比较企业重组前后的几个特定的会计指标(原红旗,吴星宇,1998;檀向球,1999)或对上市公司的重组动因或目标进行分析研究(彭志刚,1999),也有人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来计算企业并购前后的绩效稳定性指标(李心丹,2003)。其次是采用事件研究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如采用上市公司并购通知公告前10天至之后20天内的累积超常收益作为事件指标(陈信元,张田余,1999)。还有采用事件研究法和主成分综合评价法综合全面地研究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张文璋,顾慧慧,2002)及同时采用事件研究法和会计研究法,分别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行为是否创造了价值进行全面完整的分析研究(张新,2003)。对于政府干预与企业并购绩效的关系进行直接研究的文献尽管不多,但终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终极产权论”的提出(,刘芍佳、孙霈,刘乃全,2003;夏立军,方轶强,2005)。

通过对上述国内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国内的研究文献有以下几点不足:第一,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可靠性与真实性有待加强。第二,有些研究没有直接的考查政府干预控制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最终也没有追溯至终极控制人,属于典型的虎头蛇尾类。第三,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利用并购前后的财务指标的变化趋势来分析企业的并购绩效的,方法单一,没有创新点与闪光点。第四,样本的选择缺乏系统性,样本的处理缺乏科学性。不同的人对并购的界定不一样就使得样本的选择缺乏系统性,而许多学者由于对样本的数据采集处理缺乏具体严格的标准。

三、结论及建议

回顾了国内外有关政府干预与企业并购绩效关系的文献,我们知道,政府的干预行为不仅可以对企业并购得过程起到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而且对调整经济走向、优化产业结构及打造规模经济效应等可以产生比较明显的鼓励。但政府对企业并购行为的干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弊端,如果政策允许政府过多地干预企业的并购行为,必将产生许多风险。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对未来深层次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政府职责的限定及并购市场建设及等提出建议,并对全流通时代企业并购的新特点进行展望。首先,塑造真正的并购主体,进一步改革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地方政府及其有关官员的干预,才能真正的保障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其次,进一步发展完善并购市场,弥补其功能缺位要发展完善我国的并购市场。在外部监督方面,要建立全面的监督管理机制;在企业制度方面,要全力构筑“防火墙”等。

参考文献

[1]Agrawal A,Jaff J F.The Post-merger Performance Puzzle.Advances in Mergersand Acquisition,2000:7-41.

[2]陈善朴.企业并购绩效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

[3]黄兴孪.政府干预,内部控制与上市公司绩效[J].工商管理,2009.

篇5

随着国际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需要不断扩大其经营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以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并购重组作为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优化企业资源分配的同时,也改变了企业原有的组织关系和结构,几乎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必选方式。正如美国经济学家George J.Stigler所说:“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公司,都是通过某种方式、某种程度的并购发展起来的,而不是靠内部扩张”。而税务筹划作为企业并购决策的一部分,也引起了理论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有效的税务筹划,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减少相关成本,更可以帮助企业形成一个合理可行的并购重组决策。企业并购重组与税务筹划相辅相成,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二、企业并购重组中税务筹划存在的问题

上个世纪,国际上先后发生了五次大的并购浪潮,税收筹划在西方企业并购重组中已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理财手段。但在我国,企业并购重组中税收筹划研究的真正兴起,也是近十来年才提出,而国内对于新税法下并购活动税收筹划的专门研究就更少,在理论、实践以及认知上都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税务筹划在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发展。

(一)并购重组中税务筹划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

我国经济在从以前的计划经济转型到现在的市场经济飞速发展这一过程中,关于并购重组的相关政策法规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这样一个飞快的发展过程,企业并购重组中税务筹划也是一样。但是我国并购重组以及税务筹划起步较晚,起点相对也较低,就使得我们在建立并购重组以及相关税务筹划相关法律法规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合法的税务筹划与不合法的偷税漏税的概念划分、税务筹划的方式界定、错误的惩罚力度等等都面临的实践的考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殊背景,政府有很强的参与并购重组的动机,这样使行使监督职能的政府缺乏足够的独立性,也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这些都影响着税务筹划在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以合规的方式发展。

(二)企业并购重组中税务筹划理论脱离实际

上个世纪,西方经济、金融等方面的理论界与实务界发展飞速,并购重组理论以及税务筹划理论就是建立在西方发展程度以及制度建设都较完善的资本市场上,有较多经验数据支持理论假设,对我国相关方面理论体系的建立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是我国对于企业并购重组中税务筹划方面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虽然不少专家应用西方经验验证的的理论、模型来检验中国市场,也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观点,但是大多与我国实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联系较少,缺少就目前我国企业状况而言现实的指导意义,使得企业在并购重组过程中找不到恰当的理论引导,还需自己摸索适合自身的方式方法。

(三)企业对并购重组中税务筹划的认识不足

我国并购重组起步较晚,从1993年的“宝延风波”之后,并购重组才在我国企业中逐渐发展起来。理论界一直认为税务筹划在并购重组中不仅可以减少成本,减少税收增加收益、促进企业长远发展才是其最终目的。但是大多数企业对并购重组中税务筹划的作用认识还停留在第一层面,仅将其看作是一种节税的工具。而正是因为对其作用的认识不足,使得企业内部对税务筹划不够重视,相关专业人员配备不足,知识体系建立不健全。即便是现在大多企业选择交予第三方来做税务筹划工作,他们也无法正确把握企业想得到的最终目标。使得税务筹划在企业并购重组中无法发挥其最重要的作用。

(四)相关人员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较低

由于自身专业知识欠缺,大多数企业在进行并购重组决策中涉及的税务、法律等方面都会选择第三方来做,例如会计、律师事务所、证券发行公司等。企业并购重组中税务筹划工作这项工作更需要专业精英人员完成,这些人员应该都是兼容科技与管理知识的,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创造思维的高智能复合型人才。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环境、企业等方面对这方面的要求模糊,认识不足,使得企业内部、第三方服务公司中相关专业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背景仅局限于其本身的业务知识,缺乏复合型知识人才,整体综合素质不高,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完善企业并购重组中税务筹划的措施

我国在企业并购重组中税务筹划研究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税务筹划要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得到有效开展发挥其战略指导作用还要经历一段时间。而且,上述的不足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还会引发市场经济原则遭到破坏、中小股东利益受到损害等问题。再者,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已日趋激烈。中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但是我国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进行战略重组及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得税务筹划在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完善并购重组中税务筹划相关政策法规建设

我国现有关于企业并购重组中税务筹划的法律法规层次较多,加之各相关部门规章制度的不明晰,使得税务筹划整体法律体系不完善。而企业并购重组中税务筹划相关政策法规的不完善将制约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的发展。而且并购重组中税务筹划相关概念的划分、行为原则的建立、对违法行为惩罚的力度和措施等问题如果得不到一个明确的界定,可能导致并购过程中税务筹划行为方面质的变化,例如,企业人员可能会选择利益大而违法的方式因为不了解其行为的法律性质。因此,只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才能在监督惩罚违法行为的同时,引导公司再并购重组的税务筹划中做出正确合法的决策,促进税务筹划在并购过程中以合法合规的方式发展。

(二)促进企业并购重组中税务筹划理论体系建设

只有正确的理论体系才能促使实践更好更快的发展。虽然我国关于企业并购重组中税务筹划理论体系建设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但近年来我国经济政治发展迅速,企业也不断向国际化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加快相关理论研究的进程,而且要注意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模型的同时,应考虑到我国实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理论体系,指导企业在并购重组中正确运用税务筹划,更好的发挥其战略作用,更快的与国际市场接轨。

(三)加强企业对并购重组中税务筹划的认识

税务筹划在企业并购重组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前提是企业人员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其应有的作用。我国应该在建立相关理论体系的同时促进理论的传播与学习,树立企业人员对并购重组中税务筹划的正确认识,即在减少税收的同时增加企业收益才是税务筹划在企业并购重组决策中最终的目标。这样,企业人员在并购重组中实施税务筹划时才会注意与企业以后的发展相适应,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发挥税务筹划的战略性指导作用。

(四)提高税务筹划工作质量和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并购重组中税务筹划不仅需要充足的人员进行调派,还需要相关人员知识结构的多元化。税务筹划是一项企业战略层次的决策活动,相关人员需要具有经济、管理、财务、金融、税收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对并购重组计划的安排能力、与各部门公司的合作能力以及对市场前景的预测能力等。我国企业和相关第三方公司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建立相关的部门机构,储备相关人才来提高税务筹划工作质量,促进税务筹划在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进一步专业化发展。

四、总结

我国企业在继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并购重组是必续要考虑的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税务筹划在企业并购重组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由于我国在企业并购重组中税务筹划研究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税务筹划要在并购过程中得到有效开展并发挥其战略指导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我国企业在并购重组过程中实施税务筹划时,要充分认识到现在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促进并购重组中税务筹划相关政策法规建设和理论体系建设,加强企业对并购重组中税务筹划的认识,提高税务筹划工作质量和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为税务筹划在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有效开展创造积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艾华.纳税筹划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篇6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企业通过并购、资产联营、企业收购、控股以及参股等方法,使企业逐渐壮大。而就目前企业发展整体来看,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壮大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并购浪潮也逐渐增多。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企业并购发展较晚,发展背景复杂,并购体系也不够完整。许多企业大多都是被动进行企业的并购,加大了企业并购风险,财务并购作为影响企业并购成败的重要因素,其防范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金融危机中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含义及特征

金融危机中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进行并购的过程中,受环境及一些特定因素影响而引发的财务风险。就当前我国企业并购市场整体来看,企业并购主要分为以下两种:一是企业兼并,二是企业收购。企业并购虽然能有效摆脱企业困境,为企业赢得融资,但风险也相对较高。就企业发展来说,企业并购不仅是一种投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融资行为。而企业投资或者是企业融资时,都会对企业财务状况造成一定影响。经济市场中常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或者是一些不确定的信息,常常造成企业管理者决策失误,严重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加大了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不避免的经济损失,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甚至直接导致企业破产。

由于企业并购其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动态性以及可控性等特征。受经济市场中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和不对称性信息的影响,很容易引发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尽管企业风险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但企业仍可以进行风险预估,随时注意企业并购过程中定价、支付、融资以及财务等环节变化。提前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从而减少企业并购活动损失。

二、金融危机中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主要来源及风险类型分析

就当前我国企业并购整体来看,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主要分为三大类:定价风险、融资风险以及支付风险。定价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进行并购活动时,对于即将实施并购的目标公司价值评估过程中的风险。融资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并购中进行融资活动中锁面临的风险,而支付风险主要受企业融资方式影响,而引起的并购财务风险。

由于我国企业并购市场发展较晚,经验不足。在企业并购活动中,问题诸多。其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管理者很容易出现失误,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并购财务风险。一些企业在对并购目标公司资产预估过程中,没有结合企业本身财务能力,对企业目标公司资产与盈利设置较高,企业难以承受,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

其次,企业并购需要大量资金,一些企业资金不足,必须进行融资,而企业融资资金获取较慢。加之,融资的方式和融资的渠道对企业控制权也有一定影响。当企业并购活动结束以后,企业背负大量外债,一旦企业出现经营不善,不能达到预期收益状况。很难及时偿还债务和利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了财务负担,使企业面临巨大风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最后,企业在进行融资时,许多企业未结合企业自身财务状况,盲目的选择融资方式,从而引发并购财务风险。另外,企业在选择并购时,常用现金进行支付,给企业财务带来巨大了现金压力,使企业流动资金受到严重影响。加之,企业在并购活动中,未制定长远发展目标,受眼前利益蒙蔽,通过借款凑资的渠道达到并购目的,在并购完成后,一旦目标企业经营收益达不到预期目标,企业将面临了巨大的债务危机。

三、金融危机中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主要防范措施

为了有效降低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避免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企业管理者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企业管理者应加强并购信息渠道优化,提升信息的准确性。充分应用专业并购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在进行并购决策前,企业管理者应先对目标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考察,对目标企业的收益进行准确评估。将考察评估信息作为决策主要参考。充分结合企业自身经营发展目标,选择适合企业经营发展的评估方法,确保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准确性。从而降低企业并购活动中的财务风险。

其次,企业管理者提高资金融资意识,扩大资金筹集渠道。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合理地进行融资结构的设置。同时,我国政府应加大银行建设力度,开拓更多的融资渠道,为企业现金流入与债务流出创造良好条件。从而保证企业能及时偿还债务,确保企业经营发展正常运行。

最后,企业应加强现金流动管理,结合自身能力,进行企业并购活动,合理把握债务支出。科学合理的选择企业并购目标,降低后续经营风险。充分运用当前先进的管理技术,进行企业管理。同时,企业管理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管理素质,加强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意识。充分运用专业的风险评估人员,进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评估管理工作。提前做好风险防范措施,对于以出现的风险,要及时予找出解决措施。避免使企业面临不必要的风险,从而降低企业并购风险,减少企业财务损失,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篇7

摘要:企业并购的成功与否,并不在于并购本身,并购后的整合尤其是文化的整合占据了重要地位。了解企业并购后文化整合的定义,分析企业并购后实施文化整合的动因,探析企业并购后的文化整合的模式,对于企业并购的成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企业并购;文化整合;文化整合的模式

当今世界企业并购案例层出不穷,但与此同时,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根据著名企业咨询公司的调查,约有70%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约有50%合并后利润甚至下降。症结在于,企业兼并时忽略了“软性的”企业文化对并购行为的影响。泰坦鲍姆则认为减少并购后企业文化的冲突是实现并购后文化整合的7个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可见,研究企业并购后的文化整合对企业并购的行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企业并购文化整合概述

沃尔曼和彼得斯在《成功之路》中将企业文化概括为:“汲取传统文化精华,结合当代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策略,为企业员工构建一套明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创设一个优良的环境氛围,以帮助整体的、静悄悄的进行管理活动。”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

企业在并购之前,都已形成各自的文化,这些文化已深深植根于原企业中。各企业的文化既有共同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原有文化并不都是合适的、有效的,或多或少存在某些不合理的成份。这些都需要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加以克服和改造。企业并购之后,一种共同的文化不会自动产生,必须在创立一致的新整体文化与原有企业文化之间寻求平衡,这就要求进行企业文化整合。

二、企业并购后文化整合的动因

(一)失当的企业文化整合的不利影响

失当的企业文化整合必然会导致企业整体绩效的下降,甚至会导致企业并购的失败。许多企业在进行并购决策时更多考虑的是企业的营销、生产、技术等企业资源能否实现资源的互补,而忽略了企业文化整合对并购活动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并购要取得成功,就要进行一系列的重要整合,如组织结构的整合、经营战略的整合、企业文化的整合,而文化的整合极为关键。任何失当的文化整合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是极危险的,势必会影响企业并购的成功率。

(二)企业文化一定条件下的可融性

企业文化一定条件下的可融性使得并购后的文化整合成为可能。不同企业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成长轨迹也不同,以致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这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但是,矛盾的另一方面是文化在一定条件下的可融合性。所谓的可融合性,是不同企业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得不同企业之间文化整合成为可能。当今世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环境不断发展变化,企业的文化也要适应这种需要而不断变化。一方面,企业要保留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更有利地位的而文化精髓;另一方面,要丢弃不适应本企业发展,过时的文化。这一过程就体现了文化的融合。

(三)企业文化的协同效应

企业文化的协同效应成为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驱动力。事实证明,企业并购的规模效益不仅来自于经营、管理的协同,也来自于企业文化的协同效应。企业文化的协同效应,指的是积极的企业文化由于对某些企业的消极文化具有可输出性而存在规模经济的潜能,从而在企业的并购活动中通过对消极文化的扩散、渗透和同化来提高整体效率,产生企业文化的规模效应。由此可见,正是企业文化的协同效应的存在,鞭策和驱动着并购后企业文化的整合,通过影响所有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是并购双方融入一个有着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共同价值观的大集体。

三、企业并购后文化整合的模式

在企业并购后文化整合应采取怎样的模式,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既然并购企业能够在经营业绩、管理绩效等方面胜过被并购企业,那么,并购企业的文化也应该比较强势,对企业文化的塑造占有主动性。所以,企业文化整合就是改造被并购企业文化,并与并购企业的文化保持一致。但是,也有人指出,这种将并购企业的文化强行植入被并购企业的做法不合理,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并购活动,应该秉承“权变”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可以根据并购双方的接触程度及其解决冲突的方式不同,将并购后的文化整合划分为:同化模式、一体化模式、隔离模式、破坏模式。

(一)同化模式

同化模式是指并购企业将自己的文化移植到被并购的企业中,同化被并购企业的文化,是被并购方完全放弃自己原有的价值观、经营观念等,全盘接受并购企业的文化。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被并购企业的文化处于弱势或是需要一种新的文化时,这也与并购企业解决冲突的方式方法有关。此种方法使得并购方对被并购企业拥有最大的控制权、整合风险极小。

(二)一体化模式

一体化模式又称融合模式。它是指并购双方的文化相互融合、渗透和共享,最终形成一种全新的混合型企业文化,它适用于并购双方各有优缺点,彼此有比较欣赏对方的企业文化的情况。但是并购方将放弃部分控制权,承担的风险较大。

(三)隔离模式

隔离模式是指并购企业限制自身对被并购企业的文化干预,让被并购企业保持自己的文化,实现文化自制。隔离模式一般发生在并购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巨大,没有融合的可能性或者成本很高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当被并购企业拥有优质强文化且不愿放弃原有文化时,常采取隔离模式。但是,并购方面临的风险很大。

(四)破坏模式

破坏模式将对被并购企业进行巨大变革,使得被并购企业作为一个文化和组织实体都不复存在。但是,这种模式可能会引起被并购方的巨大反感,不愿意接受被并购方的文化而产生摩擦和冲突。另外,这种模式容易造成被并购企业文化迷失,可能成为并购失败的定时炸弹。

总之,企业在并购时,要充分认识到文化整合的重要性,掌握文化整合的模式,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文化整合模式,以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增长。

参考文献:

[1]李弘澜.浅析企业并购后文化整合的模式及选择[J].商场现代化,2011.

[2]廖晓雪、李效真.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问题探析[J].企业研究,2006.

篇8

论文摘要:企业并购是企业实现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金融危机危机背景下,研究我国企业如何通过企业并购方式,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从企业并购基本理论出发,探讨了企业并购方式、并购战略以及需考虑的问题。

南美国次货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在给我同企业带来严晕冲击的同时.也为加快购提供了机遇。美国著名学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勒说过:“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米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我同目前相父政府部门开始审视干思考国内业国际化。研究企业并购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并购的概念和分类

企业并购一般是指以取得被购业的控制权作为目的,通过现金、证券以及其他形式方式取得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股权或者资产。企业购实施后,被并购企业控制权转移给并购方,被并购企业丧失法人资格,或者保企业法人资格。一般来说,企业并眦J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根据合并与被合并的意愿分为敌意并购与善意并购敌意并购有两种情况情形:一是并购方在并购前没有与被并购方进行充分协商一致,而直接向被并购方开出价格或者收购要约;二是并购方在收购被并购方时遭到被并购方对抗拒而进行强行并购。善意并购是指并购双方在并购前,充分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进行的并购方式。

(二)按照合并者或被合并者在产业链或供应链中关系,可以分为纵向并购、横向并购以及混合并购横向并购主要是指处于相同行业,或者经营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双方之间发生的企业并购。纵向并购主要指经营者的或者生产者处于上下游关系或前后关联的企业并购行为。混合购主要指兼有横向并购不纵向并购特征的企业并购。

二、企业并购决策依据

任何海外并购的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目的,任何购都是不妥当的。决定企业是否进行并购要关注以下两个方而:

(一)关注并购收益

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决定企业是否应进行并购关键是看并购净收益是否大于零。并购收益是指为企业并购后,新成立的公司的整体价值与企业并购前并购方双方整体价值之和的余额。也就是,并购后新公司价值一并购前并购方价值一并购前被并购方价值大于零。

(二)并购净收益

"购净收益是指并购收益减去并购前被并购方价值后的差额减去用于并购活动的顾问费用、律师用、谈判费用等后的余额。用公式表示是:并购净收益r购收益购赀用购溢价。

三、企业并购需考虑的因素

(一)企业并购的优势

企业外购后,必须选择适当的模式,从制度、机制、文化和心理等多方而,对企业进行整合,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成功的企业有助于企业整合资源,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有助于快速度扩大规模,巩同在行业fll的优势地位;有助于企业改善财务结构,降低资金成本;有助_丁企业在技术、财务、人才等方面优势互补,提高效率和管理水平,增强创新能力;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在此基础上谋求更大的战略价值等。2009年,石化成功收购英国Addax公司境外股票;巾石油斥资购买澳大利液化天然气;据悉,油也与中国石油拟联合竞购两班牙石油公司旗下阿根廷子公司YPF。而早先的成功案例则更多,2007年12月12日,以中国国家电网为首的财以约296亿元人民币赢得了菲律宾电网未来25年的经营权。2007年,小国移动成功收购了米雷康姆公司持有的巴基斯坦巴科泰尔公司股权。2007年5月,中投斥资约3O亿美元以29.605美元/股的价格购买了黑石近10%的股票。

(二)企业并购的风险

展现在中国企业而前的事实却是国际化道路并不平坦。中国企业缺少并购整合的经历或成功经验,经常存在对于并购企业的文化、国外商业环境和法律制度不了解,对并购对象的规模和复杂度超过制能力等问题:企业海外购风险要引起足够重视。

1.并购后的企业出现新营运的风险。指企业完成并购后,并购双方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互补,并不能发生协同效应,甚至出现被合并企业拖累,产生新的不景气。2004~tlz10月28日,上汽以5亿美元的价格高调收购了韩国双龙48.92%的股权。上汽借此巩同了其世界500强地位。然而,2009年2月6日,韩国法院宣布双龙汽车进入破产重组程序。这意味着双龙的大股东上汽集才永远失去了对双龙的控制权。在并购双龙的5年时间里,上汽累计投入42亿元人民币之多,目前已损失大半。上汽海外折戟的重要原阕之一或许是忽视了对海外市场的了解和把握,上汽过高估计了收购后的收益,低估了收购后整合的难度。可以看出,企业并购动机要单纯,不能因为贪便宜或是手中有钱就并购,应做好充分准备,不要超出自己的整合能力。

2.遭遇被并购企业反收购的风险。并购中,如果被并购方不惜代价设置障碍,企业合并演化成敌意收购,可能导致收购失败或者增加收购成本。例如9月初,收购拥有利比亚油的加拿大Verene~源公司时,该公司在给中石油的同应中称,他们面临巨大压力,不得不考虑将公司折价出售给该国一家当地的投资基金。“中石油、中石化最大的失误可能是目标暴露得太早,而且方式过于直自。当l_l|石油表明要收购利比亚、安哥拉的石油资产时,一下子把收购价拍了出来,别人看到的不是你很有实力,而是感觉到压力,感觉到威胁。”国内某媒体刊载的专家观点如此认为。

3.与国家安全压力的对决。近几年来,中国能源企业的行动已经令人眼花缭乱,然而遇到的阻力也显然越来越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当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的担心。例如,中国最新的一次国际化并购发生在非洲。,因为利比亚政府反对,中国石油不得不放弃以4.6亿美元收购以利比亚业务为主的加拿大Verenex…l~源公司。

4.被收购企业人员安置风险。实施企业并购时,如果对被并购方人员处理不当,就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和经营成本,企业因此也会背上沉重的包袱。2004年4月26口,TCL通讯宣布已与阿尔卡特签订谅解备忘录,双方将组建一家公司从事手机及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研发、生产。该消息出炉后,引发的雀跃无数——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收购海外著名品牌的部分业务。然而,没过一年,裁员、财务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TCL。结果是Tc通讯乃至TCI集团都于2006年陷入大幅亏损:

篇9

【关键词】并购;反垄断;启示

随着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发展,各国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各国市场与全球大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一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迫使企业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企业对经营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和反应速度成为企业生死攸关的问题。企业并购正是企业对经营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及提高企业反应速度的最快、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20世纪世界经济中发生了五次企业并购浪潮,这五次并购浪潮的范围、内容和背景都是不同的。

一、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

19世纪70年代起,美国企业在铁路、石油、钢铁、公用事业等行业率先开始了旨在扩大企业规模的行业内部的横向并购,并于1898到1904年间出现了并购。这次并购浪潮几乎席卷了美国所有行业,被并购企业达3010家,被并购资产额达69亿美元。这次并购浪潮大大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彻底改变了19世纪美国产业“小而全”的现象,使工业部门更加专业化并进行大规模生产。据穆迪1904年的研究,在92个大规模合并中有78家企业控制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诞生了入美国钢铁公司、杜邦公司、美国烟草公司、美国橡胶公司等行业巨型领导企业,而这些大公司实际上都是通过并购几千家公司形成的。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此时正值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这次企业并购浪潮形成和演变的背景主要有:(1)电力、铁路和通讯等技术革命为企业规模经济的形成创造了物质条件,新发明、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大量涌现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资本集中。(2)股份有限公司的广泛发展,为企业的迅速扩张提供了制度保证和组织载体。(3)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的发展,为企业扩大规模创造了融资条件。总的说来,为追求规模经济、谋求垄断优势而进行的横向并购成为这次并购浪潮的主要动机。第一次并购浪潮不仅导致了企业垄断,而且逐渐形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各自的现代工业结构,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第二次企业并购浪潮

第一次并购浪潮直接的后果就是经过同类企业间的横向并购,产生了不少行业垄断寡头,它们为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对价格、产量、市场进入等方面进行控制,从而阻碍竞争效率的发挥,损害了中小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在此背景下,美国国会先后通过了《谢尔曼法》、《克莱顿法》等反托拉斯法律。1904年以后,经济严重衰退和美国政府反托拉斯政策的执行结束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随后美国企业并购进入低谷。1916年起,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美国掀起了以跨部门的纵向并购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并购浪潮。与第一次并购浪潮相比,这次并购浪潮涉及行业更广、数量更多、规模也更大。在1919到1930年期间,约有12000家企业被并购,在并购高峰期,制造业和矿业部门有5382家企业被并购,至少2750家公用事业公司和1060家银行被并购。美国第二次企业并购浪潮的形成和发展与政府反垄断政策限制同一行业内部垄断并购有密切联系,因此具有规避反垄断政策、推动并购向纵向发展的动机,经济学加斯蒂格勒将其称为“寡头垄断的并购”。第二次企业并购浪潮进一步提高了美国主要产业部门的规模经济水平,使美国经济完成了向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分配的转变。因此美国第二次企业并购浪潮改变了美国工业和经济结构,不仅提高了大公司的垄断程度,而且促使一些行业向寡头垄断转变。

三、第三次企业并购浪潮

在第二次企业并购浪潮之后,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以及造成空前豪杰的二次大战,世界经济陷入低谷,企业并购大幅较少。然而,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迅速复苏,纷纷进行规模庞大的固定资本投资,经济实力得到很大程度的加强,相继形成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子计算机、激光、宇航、核能和合成材料等,企业并购活动再度活跃。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又掀起了第三次企业并购浪潮。这次并购浪潮具有并购规模大、速度快和混合兼并的特点,诞生了一批生产经营范围囊括相关或非相关的多个产业部门的多元化大企业集团。第三次并购浪潮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有:(1)新技术革命所推动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国际公司和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经过前两次的并购浪潮的洗礼,美国的主要产业部门已经形成了有少数大规模企业垄断统治的局面,因此战后新技术革命、新产业兴起所推动的产业结构调整的载体主要是大企业。他们以并购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转换,并购后形成的具有垄断优势的大企业不仅有可能集中大量原材料和资金等生产要素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而且有能力投入巨额资金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2)降低经济风险是这次混合并购的主要动因。因此,这次企业并购浪潮从根本上来说是大企业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业结构调整之机,谋求更大范围内的资本集中和垄断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四、第四次企业并购浪潮

1973年石油危机以后,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并排挤传统产业,企业纷纷进行经营结构的调整,整个世界经济也进入了产业结构大规模调整的时期。与此同时金融市场发展迅速,投资银行业高度发达,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出现了历时长、规模大、以通过发行次级债券甚至垃圾债券提高财务风险进行杠杆式并购为主要特征的、近乎狂热的第四次并购浪潮。引发这次并购浪潮的主要原因有:(1)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不断涌现,各种新兴产业部门不断形成,需要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新的调整和配置,并且社会分工逐渐细化,客观上要求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第三次并购浪潮中产生的大量多元化混合型公司逐渐无法适应技术变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带累的冲击,亟待进行新的内部结构调整,从而诱发了第四次企业并购浪潮。(2)由于金融市场日益发达,金融创新不断发展,以及投资银行等金融企业的不断推动,使得有活力的中小企业可以用“以债权换权益”的杠杆方式并购大企业,取代了以往现金并购或“以股票换股票”的并购方式。第四次并购浪潮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比以往任何一次并购浪潮的规模都大,方式也更为多样化,并购活动几乎遍及所有西方发达国家。从以上四次企业并购浪潮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前三次并购浪潮中企业追求的主要是规模经济效应和市场份额的垄断地位,而带有明显套利投机色彩的第四次并购浪潮则是对以往企业单纯追求规模扩张、忽视提高企业股东利益的一种冲击和修正。(2)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根本转变、政府管制及税收政策的重大改变以及资本市场和金融创新的迅速发展等制度变迁往往成为企业并购浪潮形成和演化的制度因素。

五、第五次国际并购浪潮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消除了,和平与发展重新成为世界的主题。世界政治经济领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经济、技术和制度变迁。例如,西方发达国家加快了全球化战略,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普遍实行了对外开放和依靠市场机制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产业不断涌现,技术革命引发了全球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传统紧急结构和企业管理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世界各国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本国经济,纷纷采取积极吸引外资的各种政策,使得许多阻碍国际生产发展、国际资本流动的制度障碍和政府管制纷纷被消除。在全球性制度变迁的推动下,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发展的新时代;而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跨国公司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政府公共政策转变以及企业制度变革等的推动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国际上掀起了以世界市场为舞台、主要由大型国际公司发动的、以国际并购为显著特征的全球第五次企业并购浪潮。国际公司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其最初形态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期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但是从17世纪一直到19世纪初期,早期的国际公司还仅仅是作为英国为首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资源掠夺和殖民统治的工具,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公司。现代国际公司则产生于大工业革命以后,先驱者是德国的拜耳公司。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当资本国际化实现从国际流通过程深化到国际生产过程时,现代国际公司才真正成立,而国际并购几乎是伴随着现代国际公司共同成长和发展的。

六、当前经济形势下国际并购趋势

由于国内经济高速成长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高,以亚洲、拉美位代表的新兴经济国家的企业逐渐成为全球并购市场的重要力量,而来自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并购美国资产的交易金额在2007年更是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仅在2007年1到9月期间,不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企业,在美国宣布的并购案金额,已攀升到161亿美元,超越了2006年全年的39亿美元和2005年的18亿美元。而在这一来自亚洲的并购潮中,10亿美元以下的较小交易数量也迅速成长,使并购交易数量达到了历史新高。

这些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美欧等发达国家市场上大显身手,而且在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并购活动也极其活跃。在此综合背景下,不仅亚太和拉美的众多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引进国际直接投资的规模都在增加,连一向在国际投资格局中微不足道的非洲地区,国际公司在那里的投资活动也日益活跃。

具体而言,资源开发、金融、电信、房地产等领域一直是资金流向比较集中的部门。在运输、仓储和信息等新兴产业之间、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并购显著增多,其中的突出表现是企业为追求技术垄断的所有权优势,纷纷利用资本市场赋予的高溢价收购拥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中小企业或价值低估的素质优良的传统企业。实际上,这种模式的并购有助于强化国际公司的知识与技术垄断优势,或者有利于其寻求更好的盈利模式,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

全球企业并购将有继续扩大的态势,全球并购规模继续增加。我国作为最具有竞争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市场,已经成为了众多跨国公司和一般国际投资者向往和进入的重要目标。笔者以我国为立足点,对跨国并购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综合分析,借鉴发达国家优势理论和成功经验,认清其对跨国并购与反垄断规制的本质,坚持追求公平的竞争秩序的理念。

对于能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并购应持宽容姿态,同时对于外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并购应当加强监管和控制,防止其进行形成市场垄断的并购,争取在并购的洪流中,积极发展壮大自身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我国的外资并购法律法规很不完善,严重影响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而刚出台的反垄断法还需要相应法律规范出台才能保证有效实施,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外资并购立法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要求。我国应当在吸收国外规制跨国并购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依据本国国情,尽快完善对规制外资企业的并购行为的法律制度,制定反垄断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来可以抵御外国垄断势力,把外资并购对我国市场竞争和国家经济安全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降至最低,并在此基础上与其他国家和区域组织在规制跨国并购方面展开广泛的双边和多边合作。

七、结束语

企业并购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独特现象,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并将贯穿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全过程。跨越国界的企业并购行为是垄断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重要方式,是市场经济从自由竞争的低级阶段走向高级垄断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各国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容置疑的影响。为应对这一趋势,企业合并浪潮应运而生。这不仅可以使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而且使各国的产业结构得以重组优化,但同时也为各国的企业并购与反垄断规制提出了挑战。

参考文献:

[1]何培华.外资并购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

[2]苏三永.公司分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

[3]李磊.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的法律规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

[4]吴茂见.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7.

[5]吴树斌.东北老工业基地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8.

[6]郭清宝.外资进入中国进行并购引起的风险及法律问题[D].华东政法大学,2008.

[7]张翼飞.公司结构性变更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

[8]肖蓓.企业并购中劳动者劳动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9]彭静.论我国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10.

[10]史册.平衡的艺术[D].华东政法大学,2010.

[11]罗爱珍.外资并购国有企业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

[12]吴国瑞.跨国并购中我国反垄断立法完善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13]刘晶.论外资并购国企中国有资产流失的法律防范[D].湘潭大学,2004.

[14]万晶云.我国外资并购立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15]赵阳.论我国外资并购涉嫌垄断事前申报制度的完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篇10

    【论文摘要】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在并购的失败案例中.80%以上直接或间接起因于新企业文化整合的失败。企业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文化整合策略,才能真正达到1+1>2的协作效应。

    在近代工业史上出现了多次的企业并购浪潮,并正在经历新一轮的并购浪潮,每一次并购浪潮都会使一些企业的规模和竞争能力得到迅速提升。但是,据统计企业并购的成功率不足30%,大多数的企业并购是失败的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全球范围内,在并购的失败案例中,80%以上直接或间接起因于新企业文化整合的失败。企业文化整合不是将原有两个企业的文化进行简单叠加和拼凑,而是将其优秀部分进行最优融合与升华,其实质就是要重新塑造一种新的企业文化,以便在新的企业组织中充分发挥新企业文化的功能。企业文化是长期沉淀形成的,它具有强烈的个性,不同文化相碰撞必然会有冲突,因此并购中文化的整合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逐渐磨合的过程,同时,由于企业对文化整合的认识与实践比较晚,这就使得企业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主要归结出其中的几个显着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文化整合对策。

    一、相关概念界定

    1、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是兼并、合并与收购的统称,泛指企业为获得目标企业的全部或部分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其结果是使目标企业法人地位消失或控制权改变。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并购前的准备工作、并购中的谈判阶段和并购后的整合阶段。本文所指的文化整合存在于企业并购的全过程中。

    2、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ln,1984)。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兴起发展的,与企业创始人的品格、创业意识、经营思想、工作作风有直接关系。

    3、文化整合

    文化整合是指不同企业文化之间的磨合和新型文化的培育过程,对于并购中其他方面的整合也有一定的影响,且文化整合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文化协同效应的大小。由于将原来具有不同企业文化的企业合成一个全新的企业,两种不同风格的企业文化必然在劳动人事、价值观念、经营模式、管理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形成文化冲突,影响企业并购绩效的实现和提高,文化整合恰恰是解决文化冲突的根本。

    二、文化整合过程中存在问题

    1、企业管理者对文化冲突重视不够

    一些企业管理者对文化整合无意识或认识模糊,他们往往认为企业文化是很虚无的东西,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是“软性化”的,只要并购双方将资产、技术、债务、产品等“硬性”的东西解决了,“软性”问题则不攻自破,文化整合中遇到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而另一些实施国内并购的管理者则认为双方同属于一个国家,文化环境相同,企业管理方法、制度、员工工作氛围一致,并购双方就不会存在大的文化差异,对文化差异重视不够。这些都可能导致并购中的企业双方产生文化冲突,具体表现为:行为文化冲突、制度文化冲突和精神文化冲突,而文化冲突是企业冲突的集中体现。如果并购双方对文化冲突处理不好,则直接影响企业并购效果的好坏,甚至可能导致整个企业并购的彻底失败。

    2、对文化整合的“全过程性”认识不足

    企业并购前,并购双方宴充分了解对方的企业文化,明确并购双方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如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声誉等;并购中的谈判阶段,并购双方应列出各方的文化要点,提出对对方公司对待文化差异、解决文化冲突的期望,并找出各自文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正视文化整合过程中存在问题;并购后的整合阶段则主要是对员工进行跨文化的培训,进行公司的变革,诸如:建立新的组织结构、调整管理层、人员的精简等,该阶段是双方文化逐渐融合的阶段。一些企业实施文化整合时并未认识到文化整合的“全过程性”,致使文化整合在并购中所处的阶段选择不当,往往实行先并购后整合的策略,这导致并购有时会因文化冲突的存在而难以进行。

    3、企业文化整合流于形式

    虽然并购行为已经完成,但有些并购后的企业(包括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仍然各行其是,各自员工独立保持原有的企业文化,没有真正地融为一体,企业文化整合流于形式。一些企业仅仅是提出口号,制定文本规章却很少实施,缺乏文化整合的具体措施。还有一些企业只强调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与创新而忽视精神文化整合与融合。

    4、员工参与度不高

    一些企业领导者独断专行,员工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难以主动参与公司事务,当然更谈不上主动参与文化建设,从而导致员工对新企业和企业文化的低认同,对新企业的各项措施的不理解。并购企业~些文化整合策略实施以后,由于信息传达不及时或不通畅,员工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导致员工对文化整合策略的实施采取不支持、低配合甚至是不配合的态度,从而加大文化整合的难度。

    5、文化整合模式选择不当

    企业在进行文化整合时可以采取不同的整合模式,如注入式、渗透式、隔离式或破坏式,影响并购企业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诸如企业的并购战略、并购双方规模的大小、企业家对待风险的态度、并购方原有企业文化包容性、并购双方原有企业文化的强弱程度等等,并购企业应该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分析判断具体采取那种方式。但实际中,根据国内学者的调查,我国大部分企业并购案例中,普遍采用注入式模式作为企业文化整合的模式,这些并购企业认为自身的企业文化各方面都优于被并购企业,企业员工也带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感”,因此,形成文化整合模式选择单一的状况,导致被并购企业员工产生抵触心理,加大文化整合难度。

    6、缺乏创新性

    在文化整合过程中,一些并购企业在未对目标企业文化进行考察和评估的前提下,模仿其他文化整合成功的企业,建立了自身的文化整合方案。在此过程中,并购企业不考虑自身特性,而是一味地模仿其他成功企业的整合策略,其结果往往是失败的。其所建立的文化整合方案轻创造,缺乏企业个性,缺乏创新性,从而导致文化整合效率不高,效果不佳。

    三、文化整合对策

    1、注意文化整合的速度

    并购中文化的整合不会是短期快速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文化整合操之过急,就会使员工感觉是并购企业在强迫他们改变原有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他们就可能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加大文化整合的难度。但同时,如果文化整合操之过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购企业员工依然各持自己原有的文化信仰,企业内部难免会出现冲突,使得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并购企业应找准一个合适的契入点,选择适当的整合速度,不断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逐渐接受新的企业文化。

    2、将文化整合贯穿于企业并购全过程

    文化整合应贯穿于企业并购的全过程。首先,做好并购之前的企业文化调研工作。在企业并购前应进行文化调研,充分了解被并购企业的文化状况,合理分析企业文化的差异,让双方员工接受此次并购,并能互相了解、相互理解,接受各自的差异;其次,制定适宜的文化整合策略并进行有效实施。并购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文化整合理论,制定切实有效的文化整合策略,并与员工积极沟通,使整合策略不仅存在于规章制度之上,更重要的是要在企业并购全过程中真正实施下去。再次,作好并购后的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企业文化是不断发展与创新的,文化整合是一个动态过程,并购企业应建立危机意识,大力宣传新企业文化,使员工逐渐认同、接受,这需要较长时间的不断努力。

    3、加强与员工的沟通,提高员工参与文化整合的积极性并购企业在文化整合过程中应不断与企业员工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积极听取员工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使员工形成群体意识,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形成共同的企业文化意识。同时,企业领导者要建立良好的信息传达机制,避免层层传达而导致的信息失真问题,使员工及时了解企业的各项文化整合措施,不断的去引导员工,使员工从心理上真正认同企业的各项措施,积极配合实施,促使企业文化建设全面系统地开展。

    4、重视非正式组织在文化整合中的作用,

    企业中,都存在一定的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具有相对较强的凝聚力,对其成员在心理上产生重要影响,其作用有时甚至超过正式群体。非正式组织在企业并购后文化整合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企业只在正式组织中灌输自己的企业文化,力求实现文化的整合,而忽视非正式组织,不向非正式组织渗透企业文化,或灌输的企业文化受到非正式组织的抵制,往往会导致文化整合的失败。

    5、合理选择文化整合模式

    首先,并购企业要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尊重被并购方企业文化,积极汲取其中的文化精华。双方员工之间平等交流,逐渐磨合,消除彼此之间的不信任。其次,并购企业要认识到文化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际操作中,应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文化整合理论,结合影响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诸项因素,选择适宜的文化整合模式。

    6、进行必要的企业文化培训

    当前我国并购企业中,绝大多数都偏重于对员工的纯技术培训,却忽视对员工的企业文化培训。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文化的认识或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冲突的处理方法和地区环境模拟等。企业不光要对员工进行跨文化培训,有效解除双方员工的文化障碍,加强每位员工的文化适应能力,使两种不同文化能更好的融合,同时也要对企业领导者进行培训,使领导者意识到文化整合对企业并购成败影响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文化培训还可以提高领导者的思维灵活性,使其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改变一味模仿其他成功企业整合策略的做法,增强创新陛,善于同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友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