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素质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身体素质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大学生 身体素质 心理
一、 问题提出
学生群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在关注大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同时还应该关注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状况。我国每年都会对各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达标进行研究,根据最近几年各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状况达标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各高校整体男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总体是下降趋势,去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各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目标,会同全国各高校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研究内容,以问卷调查为研究手段,看重了解大学生身体素质为研究内容,以问卷调查为研究手段,着重了解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以研讨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因素,对大学生进行身体素质调查,了解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为以后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一) 身体素质的基本含义
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经常表现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劳动力中,自然地表现在体能锻炼方面,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
(二) 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评价标准
大学生身体素质评价标准以在学校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以开始试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参考。
(三) 有关大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研究
1.社会因素。已有研究认为,实现生活中社会中大学生中天上网,很少去参加锻炼,还有一些学生整天泡网吧、打游戏,整晚不休息,再加上学校普遍学业负担重,学生又不锻炼身体,学校也不太重视体育锻炼,甚至有的学校取消体育课的情况,造成学生整体体质下降。
2.家庭因素。主要由于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普遍增多,大多数父母望子成龙,而急于追求子女的学习成绩,不注重子女的锻炼时间,甚至限制反对子女进行锻炼,有的家长对子女比较溺爱,回家也不让干一点点家务活。尽量不让孩子干活,而代文以社会上各种“补品”造成各高校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下降原因。
3.学校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市场经济潮流了大学校园,一些学校的运动场被用于商业,同对学校用于体育设施投入不足,致使体育设施器材老化,学校注重文化课教育,不注重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严重影响了体育锻炼的开展。
4.自身因素。在一些大学生中,由于怕吃苦怕累的思想比较严重,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欠缺,加上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体育课生科请假、逃课人较多,好有一些学生养成晚上不睡觉,早上不起床的习惯,这也是造成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
5.教师因素。研究认为,体育教师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执行者和组织者,体育教师是体育课堂上对学生体育锻炼状况的直接影响者,在当前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一些教师出现了下海经商,热衷于炒股、做生意,出现在体育课上精力投入不足的现象,这较大的影响体育教育教学质量,这也是造成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
三、 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增加大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加强体育宣传,指导大学生强化体育参与意识不断汲取健身知识,理解体育的价值与意义,优化大学体育教育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使广大学生且能量身于自然和谐的体育环境中,让体育锻炼意识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自然地渗到美味大学生的言行中,使学生了解体育认识体育的价值,把体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来提高大学生自身身体素质。
(二)转变高校体育教师的思维
创新体育课针对学生身体素质存在的问题,重视选择具有一定运动负荷,能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项目,以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从学生兴趣和爱好出发,选择那些喜爱并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项目,新兴体育运动健身项目的开展当前体育课程与教材走出困境,满足学生不同层次需要的必经之路,同时把学生的各种体育协会活动纳入体育课范畴,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把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就业紧密联系起来
如今社会就业压力增大,劳动负荷加强,很多大学生一走出校门没时间适应,就要投入到紧张繁忙的工作当中。有一些平时不注意身体素质锻炼的学生会出现强烈的不适应,身体吃不消,心理承受能力大的问题。要加强学生对这方面的认识,要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工作的前提摆在学生面前。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大,工作不好找的现实问题,很多人出现了心理疾病,忧愁,失眠,急躁,甚至还有跳楼等极端事件发生。锻炼身体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的心情,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体制。使得学生毕业后更够更好的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顺利的完成从学校到工作的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青少年 运动素质 敏感期
我国中小学生的课业繁重,健康尤其重要。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诸如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及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超重与肥胖学生的比例增加,学生视力不良比例呈上升趋势。出现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小学生缺乏身体锻炼,运动能力较低,参加体育运动达不到相应的技术要求,从而缺乏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这就要求中小学体育教师在青少年各项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给予相应的体育锻炼方式,达到运动中的技术要求,增强锻炼的信心,培养对运动的兴趣,全面身体素质。
1.身体素质敏感期的含义及其特点
1.1运动素质敏感期的概述
“敏感”是相对于“迟钝”而言的。两者都是人体神经系统对外界条件刺激所作反映的描述。敏感,就是一个很小的刺激就能使被刺激对象产生较大的行为反映;迟钝则相反。敏感期则是指一个人处于一定水平的敏感状态所持续的时间段。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中,各项身体素质的增长速度不同,把运动素质增长速度最快的年龄阶段叫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我们在其各项运动素质敏感期进行合适的体育运动方式,就能迅速发展该项运动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影响敏感期的因素
1.2.1性格和体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和体质,因而不同个体其交感神经和植物神经的敏感程度和敏感期长短也不同。
1.2.2年龄。同一个人,处在不同的年龄段,其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不同。
1.2.3外界环境。不同的环境对于中小学生的刺激不同。
1.2.4刺激的频率。该因素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短时期内的多次刺激,可以提高敏感的程度,并延长敏感期。另一方面,一旦超过刺激对象的承受极限,就可能对刺激由敏感转化为迟钝。
1.2.5刺激的强度。不同的刺激强度,学生的反应是不同的。
1.3青少年敏感期的特点
敏感期和敏感程度会因人而异,但处于同一年龄段的青少年有一定的共性,掌握这些共性,对青少年如何实施体育锻炼的方法有很大的帮助。
1.3.1敏感程度高,但敏感期短。因此,在中小学体育中,对学生的“刺激”强度要循序渐进,频率要适当高一些,也就是说,要注意保护青少年的敏感程度高的优势,同时注意设法提醒,以便延长其敏感期。
1.3.2对新东西敏感,对熟悉的表现迟钝。因此,在中小学体育中,即使对同一项身体素质,如需要反复锻炼,也要注意练习方式多样。
1.3.3对自己能掌握的敏感,对难掌握的迟钝。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动作要加以鼓励,对难掌握的动作要进行简化或分解教学,使其掌握更多的技能。
1.3.4不同运动素质,有不同的敏感期。
2.中小学体育对青少年运动素质敏感期的运用
2.1培养学生对各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动机
根据青少年敏感期的特点,根据少儿敏感期具有“对自己能掌握的敏感,对难掌握的迟钝”的特点,要善于运用少儿求知上进、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多进行正面教育,以表扬鼓励为主;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使得学生快速正确掌握技术技能。还要根据少儿“敏感程度高,但敏感期短”的特点,抓住各种时机,进行启发诱导,及时发现优点、给予表扬、鼓励,使学生在较高的敏感程度上,有较长的敏感期。实践表明,青少年喜欢表扬,热衷鼓励,一经表扬,便会信心倍增。
2.2善于利用各项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运动素质是人体在活动中所表现的基本能力,其可以分为基本运动素质和复合运动素质。基本的运动素质主要包括力量、速度、柔韧和耐力等。
青少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运动素质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各器官系统机能的不断完善而发展,且有明显的波浪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即客观上存在着不同的敏感期,7―25岁各项身体素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其中在青春发育期(男15岁,女12岁左右)增长的速度快、幅度大。要求在体育教学或训练中,善于利用身体素质的敏感期,安排体育的内容和练习的方式,达到最好的锻炼效果。
2.2.1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发展运动素质的首要任务,其发展较其他素质为早,我国男子速度素质发展最快阶段为7―14岁,女子为7―12岁,若从小不注意发展其速度素质,则14岁后增长率渐慢,16―18岁不再出现明显增长。所以在此年龄阶段,应注重发展其速度素质,为运动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2.2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运动素质的基础,力量素质的发展敏感期,男子是14―20岁,女子是12―18岁,抓住这一时期发展力量素质会取得明显效果。发展力量素质时要注意全身各部分肌群力量的均衡协调发展,包括上肢、下肢、躯干、腰肌、腹肌、背肌的力量。
2.2.3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的发展敏感期,男子是16―20岁,女子是14―18岁,在中小学体育中可采用连续训练法,利用匀速持续跑练习发展有氧耐力,以脉搏频率为指标,控制训练强度,使心率维持在120―160次/分。
2.2.4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发展的敏感期男子是6―12岁,女子是5―11岁,在这时期发展柔韧素质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体育运动中应特别注意处理好柔韧与力量素质的关系,切忌肌肉韧带拉伤、关节扭伤。
2.2.5灵敏协调素质
灵敏协调性是灵活性、学习能力、空间定向定位能力、反应能力、节奏感、平衡能力和准确性等的总称。灵敏协调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素质的制约与影响,是各种素质能力的综合表现,也是掌握动作技能、运动技术的基础。灵敏协调素质的发展敏感期,男子是7―14岁,女子是13―16岁。
3.结语
抓住青少年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实施合理的体育运动刺激,将对青少年的运动素质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中小学体育教师应该掌握青少年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制订科学的体育计划和实施的方案,使得中小学生的运动素质飞速发展,培养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金灿等.运动选材原理与方法[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6:81-82.
[2]刘艳秋.中学体育的理念和方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6,(3):94-96.
[3]王翠兰.浅谈少儿时期运动素质[J].福建体育科技,2003,22,(4):17-19.
篇3
一、异质分组教学法的相关概念含义及特征
异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小组内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方面都存在差异。异质分组不同于传统体育教学中要求学生统一进步型模式的随机分组,而是人为地将不同运动技能水平、不同体能和有某种特别需要的学生分为一组。这样缩小了各小组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开展公平的游戏或竞赛活动。
异质分组教学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异质分组通过对具有不同体能、技能、兴趣的学生的调整安排,增进学生间的学习交流。学生通过相互沟通帮助,能够促进合作学习和彼此竞争的循环进步,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基础薄弱的学生的学习自信和技能水平。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来说,在异质分组学习中,能够培养出责任感、进取精神,并提高他们对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
教师在进行异质分组时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各组间没有差异性,小组内各具差异;小组成员在技能水平、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搭配组合要科学合理;根据不同的任务类型和学习目的,每个小组应该民主选举小组长并轮流担任;采取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尤其是多元化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利用,有利于教学和评价的结合。
二、研究目的及方法
1.研究的目的:异质分组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验,其目的是增强全体学生体质,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
2.研究方法:(1)实验观察法:将初二年级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部分,实验组进行异质分组教学;对照组进行常规教学。(2)查阅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通过查阅图书、互联网等途径,查阅国内外相关的体育教学方法论、科学研究方法论等书籍和参考文献,并进行收集和整理,为实验的选题、设计和写作提供相应理论依据。(3)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分为实验前和实验后两种类型,为提供教学实验的基础情况和分组依据。(4)数据统计法:用Excel对实验数据进行详细的整理统计,对两组教学效果的观察资料进行分析比较。
三、研究结果
实验前学生在体质和身体素质方面均无差异,经过异质分组教学实验以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各项指标都有所提高。具体项目:实验之前,实验组的身高、体重、肺活量等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经异质分组教学后,实验组的身高、体重及肺活量等各项体质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短跑50米、长跑1000米、立定跳远、实心球及仰卧起坐等身体素质情况比较时,两组实验对象的身体素质情况并没有显著差异,但通过异质分组教学的有效应用之后,实验组各项身体素质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这表明异质分组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体质及身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异质分组教学法对初中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
1.在初中体育课堂上施行异质分组教学法,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面对一个个充满活力的青少年,教师的思想态度和教育方式会对学生的知识水平、价值取向和性格爱好等产生影响。教师不仅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提升新理念,创造新思想,而且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和品德素养。体育教师在教育事业中扮演重要角色,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实施都需要具备较高素质的教师的实践落实。教师在异质分组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吸取新理念的养料,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进步,才能使教学更好地适用于学生。
2.异质分组教学法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踊跃地参与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学生加入到异质分组学习中,能够感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功。同时,传统的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学的教学方式被打破,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性和参与度,使学生在集体中找到归宿感,并成为课堂的主人。尤其是在一些学生人数多,个体差异较大的中学体育课堂上,教师运用好异质分组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课堂练习密度,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体育教学的开展更为有效。
3.初中体育课堂上施行异质分组教学法,能够强化教学目的,优化教学过程,符合中学生在这一年龄阶段的生理及心理特征,顺应学生个体差异。在体育学习中有的学生天生热爱运动,喜欢体育;有的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差,希望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有的学生认识到初中各学科均衡发展的重要性,渴望在体育学习中取得好成绩。通过异质分组教学,各个学生都能够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学习方式和发展平台。
4.初中体育课堂上施行异质分组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使学生增强责任感和荣辱感。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推进。
5.初中体育课堂上施行异质分组教学法,有利于实现和谐创新教育。异质分组教学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践,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升华,它成为教与学和谐统一的典范。初中体育异质分组教学的开展,不仅能够使学生懂得互助互爱,关心他人,而且能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篇4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模式;模式创新
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其中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近年来由于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怎样才能对原有的课堂进行创新已经成为社会教育界探讨的重要问题,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这样的形势下,高中在体育教学方面上也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改革,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良好状态,拥有完善的心理素质,用正确的人生态度面对自己的生活,这是体育教育应该负责的教学过程。体育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根据具体问题研究教学对策,最终实现教学改革,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高效率的教学改革。
一、高中体育教学进行创新改革的重要性
由于我国新课标改革的不断发展,创新式的教学模式普遍被人们接受,高中体育教学为了有效适应新课标的发展要求,也要进行课堂创新改革,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创新精神。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看,教学方法较局限,运动项目较少,学生根本不能得到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对于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十分重要。
二、现今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育教学不能很好地与课堂教学相适应。高中是学习知识的最好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青少年这一阶段,是人生中智力发展的有效时期,对于新鲜知识点的接收能力较强。但是,这一时期是学生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因此,要在学生学习知识点及体育锻炼的时间上合理分配,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现今由于对知识点学习的重视,学校往往忽略体育课堂的教学时间安排,为了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体育教学课堂逐渐被排挤。
2.高中体育教学中有关体育训练的活动项目较少。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活动项目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怎样对体育项目进行选择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但是,在现今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却出现项目短缺及落后的现象,每个地区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都趋于相同,具体活动项目也十分相似,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也较简单局限,样式较少,这样会降低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
3.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体育锻炼是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却很少注意体育训练的精神,最终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体育训练与心理健康联系在一起,缺少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三、对高中体育教学进行创新的主要策略
1.对高中的体育课堂的教学方案进行有效的创新。
要推动高中体育教学的改革,需要对教学方案进行有效的创新,要对教学方案进行创新,首先要对高中体育课堂的标准化要求进行详细的了解。高中体育课堂的主要目的是要促进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要在这一基本要求下进行创新才能有效符合新课标改革的具体要求。
2.在高中体育课堂上引入一些现代化的技术与信息。现如今的社会,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有所普及,而且在应用过程中也产生巨大效益。
3.适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体育教学的目的,除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外,还应该锻炼学生的思维及反应能力,这对学生的智力有开发作用,传统体育教学教师只是对所要学习的动作进行简单介绍,学生根本不能理解动作的基本含义。因此,创新型的教学应该让学生知道动作的基本要领,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例如,在体育教师讲解关于跳高及跑步的体育动作时,应该针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对动作进行详细讲解,讲述所要进行跳高动作的基本规律及要领,学生听过讲解之后能够很好掌握身体的用力特点,将姿势做到规范,这样才能对学生的身心及智力发展起到作用。
4.进行小组之间的学习合作及交流。在高中体育课堂上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这一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但是,这一模式只适用于进行课内教学,教师可以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将有关体育知识问题布置给每个小组,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用批判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将一些体育方面的专有名词提供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对这些名词进行查询及理解,然后与教师及同学进行扩展,了解体育知识,综合大家所搜集到的知识点,对体育知识进行深入理解,这样不但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而且让学生学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5.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教学,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这样能够有效适应学生不同个性的发展。在教学模式上也较灵活,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在应对教学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
篇5
摘 要 小学生是个层次复杂的教学群体,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措施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需要,以促进他们身体素质的提高,保证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 分层教育 小学体育 教学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达到身体与身心的健康发展。然而,小学生在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差距较大,分层教学就是针对学生的不同特色,开展教育教学,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分层教学的含义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并针对各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及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等,促进全班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落实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
分层教学的核心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专业知识,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正视学生差异的客观性,明确每个学生在练习上都有各自的潜能和发展的可能性,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以促进他们运动水平及身体素质的提高。选择不同的学习速度、练习难度,以及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意识的观念,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二、分层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一)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分层教学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摆在首要位置。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满怀信心地努力实现目标为此应加强对学生学习目标的指导,明确目标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保证。使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好处。
(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体现人体体质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提高运动水平的基础。在分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安排合理的教学方法,让他们的身体素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提高。
(三)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每一个学生不仅有受教育的权利,更应该有受到平等教育的权利。既能让优秀生“吃得饱”,又能让希望生“吃得好”,还能让中等生再提高,克服了以往“抓中间,丢两边”的弊端,使学生在求知中感受乐趣;较好地处理了面向全体与照顾个体的矛盾,互相帮助合作,共同进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提高教学质量
有利于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充分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练习兴趣,全面提高技术水平。可以消除两极分化,减轻进步缓慢学生的心理压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参加锻炼,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学生在受到老师的表扬后会更加有兴趣,更加愿意提高自己,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分层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分层教学的目标就是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并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要准确掌握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了解学生需求,能够有计划地实施分层。分层教学后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和变化,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寻找学生的进步点。采取多元化的评析,实现教育学的动态平衡,实现素质教育中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原则。让不同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减少学习困难,增强自信心和荣誉感,体验成功感和喜悦感。
(二)制订分层教学目标
目标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全班学生的体育兴趣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不强行规定学生达到哪个教学目标,只是规定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的最低基本目标,但是要鼓励学生向更高的层次目标努力。有些学生课上的一些基本动作和课程内容都完成的很好,这时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之后就可以为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单独授课。
要切实搞好教材分层,遵循学生的认知、技能、素质形成的规律,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实质,突出重点,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备课时应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运动技术水平、身体素质水平,并以此为依据预定不同层次水平在教学中所应达到的相应层次目标。在教学中可采取基础知识整体讲解,以保证全体学生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基本内容。应注意每次课的总体层次目标大致一样,但具体到每个学生应在动态中进行调整。
(三)优化教学环节
对于学生的差异,教师应了解差异产生的根源,是生理原因、心理原因,还是学习态度、思想认识的差异,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
加强课外活动。体育课堂的教学时间毕竟有限,要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需要学生自觉地在课外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评价方法上都应慎重考虑,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
四、结语
分层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确定不同层次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体教学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障碍跑;教学渗透;以学为本;方法策略
障碍跑是在田径赛场上跑越一定障碍的竞赛项目,其将长跑和跨越障碍相结合,可以锻炼人的身体灵活性,使人能够自由灵活地运用跑、跨、爬、绕等一系列技能,并且可以训练人的速度、肌肉力量、身体平衡以及协调能力。在小学体育课中引入这一项目,对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是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每位学生的心理、身体素质都具有一定的差异,如果不根据学生的承受能力盲目地进行训练,只会让学生对其产生恐惧心理,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在障碍跑教学中必须要渗透“以学为本”的思想,遵循每一位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适合每一位学生承受能力的训练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障碍跑教学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一、激发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练习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始然,只有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喜欢学,才愿意学,才会认真学,教学效率才会提高,教学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而“以学为本”的观念就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的特点,发挥每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而这些所有的前提,都是要学生喜欢,因此,老师在进行障碍跑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障碍跑的乐趣,体验进行障碍跑获得的成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学生的身体灵敏性和平衡性。例如,小学生处于多动、喜欢玩的年纪,老师就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障碍跑教学中引入游戏的因素,以此来提高学生对障碍跑的兴趣。老师将学生分为人数相等的四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想三个进行障碍跑的方案,最后,抽取一个作为学生进行游戏的方案,由想出这个方案的学生告诉其他学生游戏规则,老师在学生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及时进行鼓励、引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这样学生就会将障碍跑当成是在做游戏,学生兴趣自然就会提高,也愿意积极主动地去进行障碍跑练习。并且,笔者在课堂上进行障碍跑游戏之后,发现学生也将这一游戏带到了课下。
二、进一步理解“教材是载体的含义”,发挥障碍跑的多功能作用
老师一定要充分理解“教材是载体”的含义,了解课前教材设计对课程的巨大作用,并且做好教材工作,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将奔跑、跨栏、攀爬、绕过障碍物等活动与奔跑完美地整合在一起。老师的教材要素包括很多方面,不能只是练习的规则和过障碍的方法,还应该提前设计好跑的距离应该设多远,障K物应该隔多长的距离比较合理;设计小组如何分组,如何合作。老师课前设计好这些,会节省很多课堂时间,给学生留更多的时间,在进行完准备工作之后,老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尝试每个要素,并且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以及心理产生的一些问题、矛盾,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并且在课堂中,老师不能只让学生进行障碍跑训练,还应该让学生进行场地布置、人员分工安排的工作。经过提前设计、整合的课堂,能更好地应对突况,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共同合作进行障碍物的搭建,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通过在障碍物中奔跑可以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通过提前设计的课堂,能够充分挖掘出障碍跑教学的作用,不仅训练了学生跑、跨、爬、绕等基本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了学生心理素质。
障碍跑教学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身体以及心理素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强制性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障碍跑谈之色变。为了使学生改变这种状况,在障碍跑教学中渗透“以学为本”的思想成为必要途径,将课堂完全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注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障碍跑这项运动,能够自主进行训练,从而让学生掌握跨、跑、绕、爬等技能,训练学生的身体灵敏度和平衡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周屹嵩,周文凯.关于“以学为本”体育思想的新思索[J].考试周刊,2010(55).
篇7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人们的身体素质却呈下降趋势,原因是人们对体育的不重视,不管是课内抑或是课外,体育都没有得到重视,导致现代人的体育意识薄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是不受重视的科目,要改变这一现状,当务之急就得加强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使学生在体育中快乐、健康地成长。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所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创新体育教育形式,使学生真正爱上体育,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民族地区因为人力物力的因素教育水平都是比较落后的,所以要根据和民族地区特色找到适合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二、临夏地区的体育教学现状
1.学校及教师的不重视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教育目标是?浴⒅恰⑻濉⒚廊?面发展,但是现状是只有对?院椭堑闹厥樱?轻视体和美,在升学考试中不会对它们进行书面测评,以至于教师和学生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考试科目上。体育被认为是副科,开展的课程相比于主科少得多,课时少加上教师的不重视,自然学生也不会对它加以重视,甚至会出现教师占用体育课去抓文化课的情况,这样学生一周能得到体育锻炼的机会少之又少,身体素质自然会呈下降趋势。而对于民族地区,本身条件不好,师资物资的缺乏就更没有保障,学校也没有专门的体育教师,都是其他科教师兼扮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缺乏,体育课的质量就自然得不到保障。
2.体育设备的缺乏
虽然国家对素质教育日益重视,对体育教育进行改革,体育教育也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作为体育课上所必需的体育器材的缺乏,导致临夏地区体育教学不能很好地开展。体育器材是教学中的关键也是体育课程成功的因素,不过少数民族地区条件缺乏,没有专业的运动场,更别说体育器材。所以要落实临夏地区的体育教育,前提是投入大量的资金修建专业运动场,要有专业的跑道、草坪、篮球场、足球场等,但是对于临夏的现状来说,对各临夏地区的学校落实还是困难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期间会遇到各种问题。
3.少数民族的观念落后
临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目前的经济发展落后,完全不能与发达地区相及。生活水平、文化观念的落后,在教育上是落后的。少数民族陈旧落后的观念,受教育程度不高,所以自身对教育重要性的意识不足。目前少数民族都还是传统的封建思想,重男轻女的思想比较严重,都认为上学是男孩的事,女生是没有必要读书的,这些陈旧的观念会导致对体育的不重视,也为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教育改革增加障碍,要贯彻落实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就要转换人们的观念,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需要时间、精力落实的。
三、临夏地区体育教育改革
面对临夏地区的体育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只有从根源上解决这些困难问题,才能真正让体育得到改革,得到重视。首先思想观念的转变,要从意识上重视,加强临夏民族地区对体育的重视。其次可以结合回族自身的优势:大多喜欢篮球和武术,所以体育课上可以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他们所擅长的项目进行教学,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临夏地区四季分明,教师根据季节不同选择不同项目,例如:春天选择风筝,冬天选择滑雪等。临夏地势不平坦,但是也有他们的作用,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带领学生爬山。总之,体育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所以它的教学模式要灵活多变,有创新,传统模式已不适合当代的体育教育,只有适合的才能达到目的,使学生爱上体育,并提高身体素质。
四、终身体育意识及重要性
终身体育是体育改革中的新概念,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并接受体育教育。时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意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终身体育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终身体育的含义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体育作为教育中的关键部分,在学生成长中占重要的地位,学生的各种观念都尚处于形成阶段,这阶段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及形成终身体育思想有重要的意义。在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今天,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终身意识,是目前教育的趋势。学校要适应这一转变,促进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在学校对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上,兴趣培养是关键,学生缺乏兴趣,自然就不会形成体育意识,对体育的态度也是不积极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培养这种兴趣,为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做铺垫。临夏地区受地势条件、设备设施、师资力量的影响,体育课程的开展较艰巨,不过他们也具有自身优势,有山有水、四季分明这样都可以与体育课结合起来。其次,教师在教学上可以就地取材,可以自制体育设备,做简易的篮球筐,乒乓球台等,例如昆明的一名山村教师,31年来自制的体育器械多达8000多件,用塑料管、破皮球、废铁丝制作而成的,训练学生的协调性与弹跳力的弹力球,所以少数民族地区完全可以变废为宝,以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自制体育器材,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质 合作精神
一、引言
就目前来看,我国教育事业呈良好发展态势,体育作为教育事业中的一门学科,在各教育阶段占据不可取代的位置,尤其在小学教育阶段,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对学生的健康、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质的增强
现阶段,小学生的学习任务呈明显增加的趋势,小学生进行自我锻炼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少,教师与家长过于重视小学生数学、语文及英语等课程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因此身体素质处于不断下滑的趋势之中。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重视体育教学对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性,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1.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体育课程教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体育实践课教学与体育理论课教学。体育理论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与掌握体育锻炼的含义、意义及方法,使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体育理论课教学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拓宽学生的眼界,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体育课程学习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体育实践课教学实质上指课堂以外的体育教学,体育教师将学生带到学校操场上进行体育训练,进行如跑步、跳远、足球等一系列体育运动项目,使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增强身体素质;同时,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一些体育活动,教会学生将体育理论课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体育实践课中,例如:踢毽子、跳长绳、羽毛球等。将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此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与质量,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2.加大教学管理力度,调动积极自主性。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体育课程学习兴趣的激发,加大体育教学力度。要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仅仅依赖学生自身的自主性是很难实现的,尤其是一些长期缺乏体育锻炼的学生。所以,不仅要重视学生体育锻炼的自主意识,还要加强体育教学监督与管理,制定合理的体育教学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行动。例如:制定早操制度,对每一个学生每一学期需要参加早操的次数做出明确规定,对于一些未达到要求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还可以制定一系列政策支持、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例如:加分政策,根据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在期中考试或者期末考试中酌情加分,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自主性,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体育教学中合作精神的培养
1.明确体育教学合作精神培养目标。
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确定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师还应当对小组活动进行合理安排、组织,采用适度讲授、教学示范及考核评价等一系列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知识与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自主性,为学生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由被学习动转变为主动学习。
2.重视学生合作意识、精神的培养。
小学体育教师应当明确学生是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课程知识,参与体育活动,有效增强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小组活动、合作学习时,应当重视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精神与意识的培养,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及主动合作的欲望。体育教师还应当关注每一位学生,发掘学生自身的潜在优势,给予学生自主、自由的发展空间,重视学生思维、个性的培养,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之外,还应当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还可以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体育活动中团结互助。
3.加
体育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管理。
体育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时,教师应当加强体育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管理,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只有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才能够了解与掌握什么时候该进行体育练习与合作。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示范体育练习动作,以小组形式开展体育活动,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相互配合、合作。例如:开展“长跑接力”活动,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每组分为4人,进行200米赛跑比赛,每人负责50米,每两组比赛,使学生在“长跑接力”中感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结语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分组活动方式,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及实践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表达自身意愿的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体质。
参考文献:
篇9
辅助教材是小学体育课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所设置的教学环节,这个环节的教学应与主教材一样,要有教学目标、技能展现、严密组织、趣味性、教育性和安全性。本文旨在为小学体育教师更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展辅助教材提供借鉴。
关键词:
小学体育;辅助教材;策略
因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一般在体育课的基本部分除了学习主要内容外,会安排另一种学习内容,这种学习内容我们称之为辅助教材。既然称为辅助教材,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主教材的辅助、补充和延续,其类似于“课课练”的补偿性体能练习,但又广于“课课练”,可以是技能学习的延续。不管是哪一种,都应目标明确、组织严密、形式活泼,上好辅助教材是实现高效体育课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组织小学体育课辅助教材的教学进行探讨。
1定位目标,丰富手段
辅助教材的安排与设计应与主教材一样有学习目标,通过这个练习可以发展学生的某项身体素质。我们在各类公开课中常可看到执教者的教案中写着“通过某练习发展学生柔韧、灵敏、力量等身体素质”,在设计中也采用了丰富多样的练习手段,如一节武术课的辅助教材中,教师安排了立卧撑、推小车、跳短绳、蹲跳起等练习内容,这些项目涉及了上下肢和腰腹等部位的力量。通过分组循环的形式轮流练习,乍一看形式多样、组织连贯、场面热闹,可较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仔细分析后发现并非如此,在总共10min的时间里,教师需要分别示范讲解4种练习的方法和要求,然后每一组之间轮换时需要用到一定的时间调动队伍,期间还需要踏步调整呼吸,以实际练习时间6min计算,每项平均用时1min多一点,试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如何能较好地发展某一项身体素质呢?虽然发展身体素质要遵循全面性原则,但也要考虑各项素质的练习是否扎实有效。任何一项素质提升都是在一定时间、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刺激下才能产生效果,而上述案例中的每项练习却犹如蜻蜓点水一般,各项练习所产生的刺激无法对相应素质的提高起较好效果。笔者认为,因时间有限,以重点发展某一项身体素质为宜,组织形式和练习方法可多样化。例如,以发展腿部力量为目标,教师可安排多种形式的腿部练习,如各种形式的连续向前、向左右的单、双脚跳,可集体练习、分组练习、分组轮换练习、游戏等不同形式。如此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又有足够时间和强度的刺激的练习,将获得理想的锻炼效果。
2延伸技能,深入拓展
辅助教材的选择应结合主教材展开,根据主教材的技术合理安排,既能巩固和提高主教材所学技术的关键动作,又能发展相应的专项身体素质,使技能和体能双丰收。但是所选内容应考虑教材特点和主教材的练习密度与强度,如主教材为跑、跳类项目,且有较高练习密度和练习强度时,安排专项辅助教材则可能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而其他如体操、球类、投掷等项目,即使练习密度高,其练习强度和运动量也不会很高,所以安排专项辅助教材比较适宜。例如,排球垫球教学中脚步移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考虑到学生的掌握程度不高,运用能力较差等实际情况,可在辅助教材中安排脚步移动练习,进行进一步学习,既可以是“弓步、并步与滑步、交叉步”等单纯的步法练习,也可以在步法中结合手臂的垫球动作,使体能练习和专项技术练习相结合,延伸了主教材的技术学习,又发展了身体素质,可谓一举两得。但是应考虑学生掌握技术的实际情况,如果技术掌握不熟练,则不能进行速度过快的组合练习,如蹲踞式跳远课中安排接力跑与单跳双落动作相结合的比赛,因为接力跑时学生追求的是比赛的速度,所以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跑的更快上,对单跳双落的跳远动作敷衍了事,不但不能对主教材所学技能起帮助作用,还非常容易造成动作不规范、不到位等负面影响。因此,此类练习应具有比快为主的竞技化、切实发展体能的实用化和便于上手的简易化,使学生能以规范的技术进行练习,真正得到有效的锻炼,避免流于形式。
3讲究密度,追求实效
辅助教材并非是简单地玩一玩、练一练,应追求对体能、技能、兴趣等方面实际产生效果,所以如何设计、组织,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增加练习数量,使其产生最佳效果,是体育教师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简化练习方式,降低练习难度,这样不但利于教师讲解示范,还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方法和要求,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其次,应合理布置场地,避免从主教材的学习场地到辅助教材学习场地进行较长距离的队伍调动和繁琐的场地布置,从而减少无效时间。再次,需合理分组,增加练习组数,使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机会,如接力跑,分4组和分8组练习密度相差1倍,所以在场地器材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增加练习组数,以提高练习密度。最后,尽可能一物多用,使课堂更加简洁、紧凑,避免过多的器材摆放和拿取造成时间浪费。
4重视趣味,延续学习
辅助教材的游戏化和趣味化是广大体育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此法避免了单调枯燥的训练化模式,使学生在大汗淋漓的同时,还能自觉地参与到运动中来。它不但是上课的需要,也是延伸学生学习兴趣,将练习方法积极运用到课外的有效手段。在学生身体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下,辅助教材的设计,一方面是要“低起点”,这可让学生觉得实现目标并不遥远,容易和教师达成共识,建立在自觉性、主动性的基础上的体育课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另一方面是要“小步子”,这是从为学生创造容易成功的角度出发,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减少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经常碰到的失误、失败和落后,使他们对体育课更感兴趣。调整、改变练习的难度和条件,逐步提高,达到循序渐进。例如,学习山羊分腿腾跃前先进行原地跳背、助跑跳背等练习,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习山羊分腿腾跃打下基础;然后逐步过渡到跳低山羊,使学生不惧怕腾跃障碍,从而消除恐惧心理,减轻心理压力。在适应和熟练过低山羊后,逐步提高山羊高度和踏板距离,可更好地学习山羊分腿腾跃技术。
5渗透德育,延伸价值
体育锻炼是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良好途径,如团队协作、互帮互助、勇敢果断、坚忍不拔等精神品质都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或体育游戏进行培养。辅助教材作为小学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教材本身所能体现的品德价值外,教师在课中的适时引导和利用突发事件进行的教育引导显得更为重要和有效。例如,“开火车”游戏,该游戏自身所体现的是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游戏使学生知道团队与协作的重要性,并形成合作意识,而缺少教师引导,学生则很难体会其深层含义。例如,有个别学生随意性强,对自己组是否能快速成功地完成比赛无关紧要,对自己组最终的名次也不屑一顾,这不但对此类学生没有教育意义,还会影响其他原本想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学生。如果教师发现该现象后,及时停止游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顺利、快速地完成,如果游戏中途跳不动了怎么办,如果发现自己跟不上节奏了怎么办等,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员,只有通过每个人的努力才能成功到达终点;当你感到累了只有坚持住才能成功到达终点;当队友摔倒时帮助他快速站起。只有自己跟上团队的节奏才能成功到达终点时,无形中学生的团队意识、助人为乐精神和坚毅品质才会形成,使教材的价值也进一步扩展。
6消除隐患,确保安全
安全是体育课的头等大事,体育教师会在课前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对场地器材、学生着装、学生是否携带危险物品、教材本身的安全性、天气状况等进行排查,并做好准备活动。但主要从主教材的角度进行考虑,对辅助教材中可能产生的危险则警惕性不足,而辅助教材是课的重要部分,其运动量、运动强度、练习范围等很多时候都要高于主教材。由于安全隐患有一定的隐蔽性,所以要对辅助教材中可能产生的安全事故提前预设,了解哪些方面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例如,以游戏的形式展开时,活动强度和幅度是否会太大、组织是否会太难、站位是否正确等;作为“课课练”形式的体能锻炼时,则要考虑是否需要专项准备活动,练习难度是否适合大部分学生等。不管以何种形式开展,教师在课中的观察和调控都非常重要,对有安全隐患的苗头要及时制止,如学生不遵守纪律、捣乱搞破坏、注意力分散、错误的方法等。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与面色变化,如出现表情呆滞、嘴唇发白等现象时,要及时调整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或者增加休息时间等。所以,体育教师要正确认识辅助教材,从多方面考虑以规避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王海达 单位: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胜利小学
参考文献:
[1]学校素质教育指导小组.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1(5):13.
篇10
(一)国内服装表演的发展状况及其形体素质要求
在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如中国纺织大学、苏州丝绸工学院等也率先开设服装表演专业,为国内的高等教育服装表演专业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截至目前,国内开设该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百所之多,成为服装表演模特发展的摇篮。从该专业的形体素质要求分析,大多院校对男女服装模特都有明确的要求,主要强调学生对美的感知与理解,通过自身的肢体语言将服饰的情境与感觉展示出来,以沉稳且大方的气质使个人魅力得以彰显。
(二)形体塑造的基本概述
1.形体塑造的概念界定
根据以往学者研究,对形体塑造的概念主要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从广义角度,将涉及形体动作的训练称之为形体塑造或形体训练,这种概念融合了多样的动作,甚至包括许多服务行业中的礼仪姿势、迎宾姿势等。而狭义概念则将其理解为形体美的塑造,又称为形体美训练。针对高校服装表演专业,主要采用的为狭义上的概念。根据形体塑造的标准以及身体形态的改善过程,以科学的方式促进学生身体形态以及形态美感的增强,同时帮助学生习得基本的知识技能。
2.形体塑造课程内容分析
以《形体训练纲论》为依据,目前的形体塑造课程内容主要集中知识与实践两方面。从知识角度,形体塑造主要包括形体训练的基本内容、人体测量的相关知识、形态美的具体标准、形体塑造中的注意事项与防损伤知识以及形体训练需遵循的基本原则等。从实践角度,形体塑造过程中需注意个人素养的培养、形态控制的训练、娱乐性练习、涉及持械的形体训练以及健康减肥等内容。另外,高校服装表演形体塑造课程往往还以《青少年学生形体教育》为基础,其中将身体姿势、形体测量、异常形体矫正以及许多基本的姿态与锻炼方法都囊括其中。
二、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塑造的重要性分析
(一)对学生气质的培养
人的气质通常体现在自身的个性、风格与气度方面。从个人走路的步态、待人风度等举手投足间,都可判断个人的气质美。尤其对于时装模特,气质是其表演的灵魂,只有具备良好的气质,才能使服饰的情境及个人独特的魅力实现更良好的效果。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塑造课程集音乐、舞蹈、体操于一体,以丰富的内容与特殊的形式将学生融入快乐且富美感的课堂氛围中。在音乐播放过程中,通过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运动,使学生实现舞步与姿态趋于完美,从中陶情养性,而且在联系过程中的协作交流帮助学生得到感情上的升华,进而在气质风度、形体与动作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
(二)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帮助
服装表演的过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服装设计师的构思以及服装的整体效果,还需具备优美的形体与姿态。而实现形体与姿态的优美主要以学生协调性较好、节奏感强且灵活度高的肌肉。服装表演中涉及的动作包括跑、转、蹲、站等变化,并进行四肢与髋的交替变化。因此,只有保证肌肉能够协调用力,才会形成更具激情与活力的服装表演。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塑造课程主要通过与学生审美活动进行结合,将动作与学生的意识完全深入到学习过程中,这样既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可实现锻炼身体的目标。因此学生运动过程中所收获的益处以及对运动兴趣的增强,使终身体育得以形成。
(三)身心全面发展
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塑造的内容对学生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其原因在于训练过程中涉及的组合动作或单个动作,能够使学生不良的身体姿态得以纠正,而且作为课堂中的有氧运动,学生的骨骼系统、心肺功能以及神经系统方面都会得到明显的提高与改善。另外,从心理健康角度,高校学生进行形体塑造过程往往需教师的正确引导,当学生以自己良好的气质与身体形态进行成功的训练或表演时,内心会随之获得成功的喜悦,对缓解学习过程中的焦虑、紧张以及克服自卑心理等都有很大的帮助。由此分析,形体塑造课程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塑造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的忽视
据近年来许多高校相关数据表明,服装表演专业形体塑造课程在课时方面,总课时中技术课时基本保持在90%以上,而理论课时不足10%。大多院校教学过程中仍以传统的理论思想为指导,即:“形体教学内容需以技术传授为主”,因此高校学生的培养更趋向于技术型,在知识理论方面极为匮乏。
(二)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不足
形体塑造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需以学生基础知识能力、教学课时以及课程设置的目标进行确定。许多高校在理论知识内容、技术技能内容以及涉及形体塑造的其他内容等方面比例设置不合理,对如形体塑造的概述等论述过多,对技术动作等方面的重要内容没有突出重点,对相关的如舞蹈训练等内容中的动作特点没有展现出来,导致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呈不足状态。因此教学过程中需正确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注意学生形体塑造与个人气质的培养,这样才可促使其深度与广度的确定。
(三)学生创新能力的忽视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适应当前教育发展主流的主要内容。然而大部分高校形体塑造教学中,教学时间多集中在技术内容传授方面,忽视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出现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现状。因此,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首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从思维上得到一定的启发。
(四)评价考核方式不合理
区别于高校其他学科,形体训练课程的评价方式往往集中在学生技术方面。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涉及的心理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培养、运动参与积极性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增强等各方面缺乏相应的评定。评价结果重视中性的评价,导致学生学习的各阶段得不到正确的鼓励与引导,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五)课程设计不合理
从培养目标方面,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提高;从课程设计内容方面,知识不具联系性。艺术自身具有互通性,能够对高校服装表演专业产生触动包括很多专业课程如戏曲、体操以及武术等。因此,设计过程中需注意内容的灵活变通,不应完全集中在专业课程领域内。
四、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塑造课程的设计
针对前文中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塑造课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高等院校应注意结合现代教学方式与先进的教学理念,构建符合自身特点并满足市场人才需求的专业教育体系。具体在内容设计过程中需从课程设计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方面进行完善。
(一)设计课程目标
作为课程体系的关键内容,课程目标能够为课程内容的设置提供方向,很大程度上决定课程体系的实践效果。特别在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课程设计的目标不仅需要立足于实际,同时需兼顾其对学生个性的发挥以及对社会发展与就业的影响作用。具体课程目标设计过程中需将形体塑造对学生形体训练相关知识、技术动作以及塑造方式等融入其中,使学生通过形体塑造课程能够正确把握节奏感、协调性与规范性,并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其兼具教学与示范的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这样才能突出师范类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塑造课程的独特性。但现阶段形体塑造的基本内容与服装表演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也需建立统一的标准。
(二)课程内容的设计
1.形体塑造课程理论内容
根据当前高等院校中涉及的理论内容,可从四方面对其进行设计优化。首先在形体塑造的基础知识方面。课程内容应涵盖形体塑造含义、目标与意义、具体内容及方法、功能与作用、课程特点、训练过程中的损伤及防治措施、训练过程中需注意的饮食卫生等问题。只有学生掌握形体塑造课程的基本理论内容,才可将其与技术技能部分的学习实现相结合。其次,关于形体造型与形体美方面的理论内容。该部分需将形体构造的原理、含义、方式、基本审美原则囊括其中。同时也需将T台表演与镜前表演中形体造型的体现以及形体造型中饰物的作用等内容加入其中。另外,在形体美方面,主要包括形体美的含义、具体内容与标准、分类与评价、人体比例关系以及人体美学等内容。最后,关于形体塑造中音乐与动作的编排内容。进行音乐与动作编排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动作知识的前提下,还应了解音乐中的节奏、和声、旋律、节拍,以此增加学生的音乐素养。这样在音乐与动作组合过程中,才会具备一定的灵感。因此,形体塑造课程内容中,教师应注重音乐知识的引进,注重与基础动作的结合。
2.形体塑造课程技术方面的内容
形体塑造课程技术方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在形训、力训以及气质训练方面。其中的形训主要指通过训练身体各部位的姿态、动作路线等,促进各部位的协调与灵活,进而保证学生体型与姿态更加优美。力训则训在形训的每个环节中体现,并以此进行学生形体的强化。而气质的培养需要不断的知识积累与实践操作进行提高。一般形训、力训与气质的训练会在课堂内容中实现如学生身体基本位置与体态的训练、形态控制训练、芭蕾基础训练、基础台步的训练、其他如平衡练习与足踝训练的辅训练、舞蹈组合训练以及健美训练等。第二,在身体素质训练方面。作为形体塑造过程中最终的形体素质训练一般体现在肌肉的标准联系、表现力的训练、普通身体素质的练习以及素质技巧联系等。第三,在形体造型训练方面。该部分课程的内容设计需保证学生能够进行实际的锻炼,如教学过程中的舞台表演实践或社会企业时装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时装模特的表演比赛等。
3.形体塑造课程技能方面内容
学生技能的培养需贯穿于形体塑造过程始终,而且该部分内容设计应根据形体塑造课程的基本目标为基础,对学生具备对错误形体纠正的能力、对基本形体动作的示范与讲解能力、形体造型与形体表演的能力、合理选用音乐的能力以及编制形体套路组合的能力等。
(三)课程评价方面
形体塑造课程的评价内容主要体现在教室的教学评价以及学生的学习评价。在进行教师教学评价过程中,一般需对课堂的内容讲授与教学方式进行评价,或对教师的教案内容与具体操作方法进行评价。在评价学生过程中,可采取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小组评价的方式以及教师评价的方式,但需注意评价的内容应结合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不应单纯集中在理论或技术方面。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