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征地拆迁工作又快又稳进行为目标,通过全方位、立体化、高密度的宣传,最大限度地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参与,形成积极配合征地的浓厚氛围,为市重点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目的意义

通过集中开展依法征地宣传教育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工作,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地区的群众,充分了解国家土地管理、城市规划、房屋征收、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和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改造老城区、实施棚改工程和城防工程对经济建设的重大意义,消除群众的后顾之忧,使被征地、拆迁的干部群众理解支持并服从征地拆迁工作,力求达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目标。

三、组织机构

成立以区委常委,竟成镇、区社保局、区民政局、区就业局、区局、国土分局等为成员单位的工作机构,下设宣传工作队,队员从区有关部门和竟成镇镇、村两级政治素质强、群众基础好、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中抽调,市国土资源局、市人保局派业务骨干参加。

四、宣传形式和任务

征地拆迁宣传教育工作采取媒体宣传与社会宣传相结合,坚持以正面引导和鼓劲为主,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争取被征地和房屋被征收群众对征地拆迁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媒体宣传

时间:年9月12日至9月30日

1、协调市电视台、《日报》及时刊播征地拆迁工作有关通告,以及国家土地管理、城市规划、房屋征收、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政策解读;采取专栏专版形式,分阶段、分重点报道征地拆迁的进展情况,大力宣传棚户区改造、城防工程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

2、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法律、规划、国土、水务等方面的专家,阐述做好征地拆迁、改造老城区、建设城防工程、实施棚改工程的重要意义及影响,有针对性地解读相关政策法规。深入宣传被征地、拆迁群众欢迎建设项目实施、热切希望建设项目早日动工的心声意愿。

同时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动态,积极主动、引导舆论。

(二)社会宣传

时间:年9月12日至9月30日

1、宣传形式多样化。设立4—5块大型宣传栏,让干部群众进一步了解征地拆迁政策法规和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采取悬挂宣传标语、张贴宣传挂图、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城市建设给群众带来的实惠,宣传政府出台的各项社会保障优惠政策,形成全方位的宣传格局。横幅内容悬挂导向性和激励性的内容。悬挂的地点主要集中在村头巷尾、田间地头以及主支道沿线。前期横幅标语和宣传栏务必在9月15日前悬挂设立好。

2、印发《致被征地农民朋友的一封信》、《房屋征收补偿安置政策解答》、《土地管理法简明读本》、《城乡规划法简明读本》、《征地补偿标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操作问答》、《条例》、《集会游行法》等宣传资料,将征地拆迁的意义和相关政策明明白白告诉群众。

3、出动宣传车进行宣传。宣传车要保持较高的通响率,做到全覆盖宣传,有针对性集中宣传。宣传内容和宣传路线由政策宣传组牵头制定,宣传车及相关设备由项目指挥部负责。

4、在村委会、村人口密集地设立政策宣传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对群众咨询的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政策解答。

5、宣传工作队员分片、分组深入到每一户农民群众家中开展上户宣传,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眼前与长远的关系,认真了解群众对征地拆迁的态度,切实将征地拆迁政策法规普及宣传到千家万户。

6、在项目部成立政策宣传接待中心,委派专人负责,随时接待到项目部的群众,做好政策宣传,解疑答惑,消化矛盾。

五、几点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要站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高度,深刻认识开展好征地拆迁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把这项活动作为当前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摆上重要日程,切实加强对征地拆迁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要结合实际,锐意创新,对照方案,认真实施。

2、严格纪律,准确宣传。正面宣传、准确宣传、及时宣传,确保征地拆迁宣传不走样、不添乱。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协调组织新闻骨干力量,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协调各新闻媒体要按照统一的口径和内容进行宣传,对把握不准确的内容要及时请示,重大稿件要按规定送审。在采访报道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新闻宣传纪律,服从统一指挥。

篇2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壮大财政综合实力,推进公共财政建设,认真查找并切实解决机关效能和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升机关办事效能和服务水平,不断创优发展环境,进一步提升管理效能,努力建设“五型”财政,即建设发展型、公共型、调控型、精细型和效能型财政,全面提升财政发展质量,为促进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奠定坚实基础。

二、活动主体

全县财政系统发展提升年活动主体为:县局机关(单位)和全县各级财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具体包括县、乡(镇、街道办、园区)财政部门全体干部职工。

三、工作机制

为保障发展提升年活动取得实效,根据《县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和《市财政局机关和全市财政系统发展提升年活动总体实施方案》,结合财政工作实际,我县财政发展提升年重点工作共五项。按照全县及市局实施方案的要求,为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统一对外协调,完善工作机制、保障活动成效,这五项重点工作分别设立工作组,明确对口股室牵头负责,落实该项工作的内外衔接、联络、协调、考核,以及督促该项工作在全县财政系统的组织、实施、监督等事项,相关股室(部门)积极协助。其中,由我局牵头的第四项重点工作由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组负责,要完成全县牵头任务,落实该项工作在全县的实施、督导和考核。同时,建立分管局领导联系分管股室(部门)工作责任制,牵头抓好工作落实。

四、重点工作

根据县委、县政府和省财政厅统一部署,结合财政实际,本次发展提升年的重点工作为:

(一)围绕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提升办事效能和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好我县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循环经济引导资金等专项资金,围绕我县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规划,采用贴息、奖励、风险投资等财政手段,优先保障重大产业项目需要,支持全县重大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实施;支持有关部门不断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和组织的重大招商引资活动,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灵活运用财税政策,支持支柱产业和大中型企业加快发展;认真落实国家支持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和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农业现代化发展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重大产业项目规模发展、质量提升有新突破。

此项工作由郑健牵头,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组负责(经建股牵头,企业股、预算股等股室配合)。

(二)围绕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升办事效能和服务水平。结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目标,积极争取国家重点节能工程、新型能源产业、技术改造、自主创新产品、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的财政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支持工业发展力度;加大财政支农投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积极争取现代农业发展、林业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实施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大力支持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扶龙头、建基地、带农户,提升我县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支持担保公司加大对农业现代化龙头企业支持,促进银企合作,对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进行奖励;支持各项政策性农业保险,发挥财政保费补贴作用,提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

此项工作由涂涛牵头,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组负责(农业股牵头,经建股、企业股、预算股等股室配合)。

(三)围绕推进城镇化建设提升办事效能和服务水平。

进一步加大全县城镇化建设力度,支持相关管理部门在城镇落户、社保、就医就学、居民创业投资等有利于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各项举措,落实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城镇居民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资金,全力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努力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进一步推进新农村、示范镇基础设施、商贸流通和城镇化建设,推动县域城镇化集约发展;提升城镇化服务水平,提高县、乡(镇)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培养建设水平;积极加快推进城镇环境保护,污水管网建设,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生态保护等城镇环保节能建设各项投入,提高城镇示范镇建设水平。

此项工作由魏建明牵头,推进城镇化建设组负责(教科文股牵头,综合股、社保股、经建股、行政政法股、农业股、企业股、预算股等股室配合)。

(四)围绕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提升办事效能和服务水平。继续坚持公共财政“四个倾斜”和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可持续实施的原则,集中办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66件实事。对涉及民生工程各项政策,加快资金拨付,确保足额到位;加强督查,实施全过程跟踪落实,规范财经秩序,形成抓落实、重执行的体制机制,推行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过错责任追究制等效能制度的落实,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推进绩效评价,提高财政投入的实效性、安全性;及时协调解决民生工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调动各相关部门工作积极性,提高民生工程实效。

此项工作由陈连生牵头,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组负责(预算股牵头,社保股、综合股、行政政法股、教科文股、经建股、农业股、企业股、财监股等股室配合)。

(五)围绕创建最优发展环境提升办事效能和服务水平。继续落实县委、县政府创优发展环境工作涉及到财政部门的各项规定和措施,巩固全县财政部门创业服务年活动成果,创建优质高效的财政政务环境。积极推进财政票据电子化,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收费,改善行业服务水平;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步伐,大力推进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进一步巩固全县财政行政审批成果,按照限时办结制要求,高效办理全县财政行政审批事项;大力倡导优质服务,践行“八项服务承诺”,创先争优,进一步提升干部综合素质,增强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财政政务公开,高效沟通和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加强与服务单位联系,解决各项财政政策执行中的问题,提高财政部门服务满意度;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做好廉能风险防控工作,把廉能管理开展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加大投诉处理和查处力度,及时纠正和严肃查处财政部门和财政干部职工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现象。

此项工作由姜福畴牵头,创建最优发展环境组负责(人秘股牵头,机关各支部、综合股、财监股、会计股、信息中心等股室配合)。

五、工作步骤

活动分为学习动员、组织实施、总结考评三个阶段。

(一)学习动员(2012年1月4日—2012年2月28日)

1、成立县财政局发展提升年活动领导小组,由局党委书记、局长汪廷升任组长,其他局党委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股室(单位)主要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牵头组织开展全县财政系统发展提升年活动,局党委副书记姜福畴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综合组、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组、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组、推进城镇化建设组、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组、创建最优发展环境组共六个组,抽调精干人员参与工作。

2、召开全县财政系统发展提升年活动动员会议,组织学习全省创业服务年活动总结表彰暨发展提升年活动动员大会精神,学习市、县有关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方面的政策文件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对活动开展进行再动员,全面部署开展财政系统发展提升年活动。

3、局机关各股室(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围绕五项重点工作,加大对财政支持政策的梳理、调研和拟定,将已出台和拟出台的各项政策汇总,于4月上旬报局发展提升年活动领导小组,形成《县财政局关于支持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有关政策的实施意见》,向社会公布,并加强督促落实。

(二)组织实施(2012年3月1日—2012年10月31日)

1、各乡镇财政所、股室(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本所、股室(部门)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特别是财政部门牵头的工作重点“围绕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提升办事效能和服务水平”,各乡镇财政所、股室(部门)要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

2、局机关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由分管局领导牵头,五项重点工作组牵头股室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各配合股室主要负责同志也要亲自抓,通力配合,确保工作畅通衔接。各牵头股室要根据县效能办印发的各项重点工作实施方案,会同配合股室制定出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各项重点工作具体实施方案,于4月10日前报局发展提升年活动领导小组。

3、各乡镇财政所、股室(部门)要立足实际,上下联动,创新活动载体,多形式、多渠道推动活动开展,抓好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落实,确保发展提升年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三)总结考评(2012年1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

1、局发展提升年活动领导小组将不定期对局机关各股室(单位)和乡镇财政所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指导落实。

2、各乡镇财政所、股室(部门)要以五项重点工作落实情况为主要内容,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制定科学的、量化的、便于操作的绩效考核工作方案,严格进行绩效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之一。

3、县局对工作开展较好的牵头股室和其它股室,在年终考评中予以倾斜;对工作开展不力、造成重大影响的直接责任股室和直接责任人,取消该年度评先评优资格。

六、工作要求

发展提升年活动涉及面广,要求高,各级财政部门要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务求实效。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级财政部门要把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作为全县财政系统着力建设发展型、公共型、调控型、精细型和效能型财政的一项全局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领导小组组织协调,活动办公室具体实施,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工作人员人人参与,坚决防止仅靠少数部门做和少数人参与的现象,切实做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把发展提升年各项活动落到实处。

篇3

为全面落实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目标,根据广安市及华蓥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相关要求,结合阳和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上级相关文件精神,遵循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突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全力推进垃圾分类制度。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垃圾运行体系建设,逐步形成标准化要求、智能化监管、社会化运作机制,提高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促进生活垃圾分类系统与再生资源利用系统有效衔接,逐步提升垃圾分类水平,改善城乡环境面貌。

二、项目地点

华蓥市阳和镇广溪路沿线、偏岩子村新村。

三、实施内容

分类垃圾亭5座(结构待定),其中广溪路沿线3座、偏岩子村新村2座;果皮箱15个,均分布在偏岩子新村。

四、实施方式

由华蓥市阳和镇人民政府主管,负责项目建设总体安排和部署。

五、项目建设进度

6月25日前,完成“广溪路沿线、偏岩子村新村分类垃圾亭修建及果皮箱的在偏岩子新村投入使用,同时进行验收及资金拨付。

六、保障措施

篇4

更让外界关注的是,最近,安徽省委省政府推出的《关于合作共建皖北现代产业园的实施方案》,合肥、芜湖、马鞍山以及皖北的阜阳、亳州、宿州分别结成“对子”,携手共建3个现代新城。

显然,安徽省省长李斌主政安徽后,不仅更加注重打造皖江城市的龙头地位,还开始着手破解一直困扰全省的区域协调发展难题。

皖江热词:一体化、同城化

今年,“一江两岸联动发展”写入了马鞍山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在兴建中的马鞍山长江大桥,即将拉开马鞍山跨江发展的帷幕一依托长江北岸深水岸线规划而建的郑蒲港新区,即毗邻马鞍山长江大桥。

这只是皖江城市带联动发展的一个动作。安徽正在大力推进芜马(芜湖、马鞍山)同城化、铜池一体化和跨江联动发展,与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共同构建现代化滨江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2011年7月巢湖市一分为三的行政区划调整,为芜湖和马鞍山赢得极大的发展空间,也使跨江发展突破地域限制。

而不久前出台的《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则首次提到“芜马经济圈”,“加快推进芜马、芜宣一体化,实现芜湖、马鞍山与无为、和县和江北集中区的跨江联动发展。”“芜马经济圈”的设想为皖江城市群跨江联动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一种方向。

不过,安徽省发改委官员同时也提醒,在皖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中,最关键的在于“整合”,产业互补和对接尤为重要。

协调发展:皖江带动皖北

与皖江城市带飞速发展的势头相比,皖北发展一直比较温吞。

据安徽省统计局公布经济发展数据来看,2011年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11078.1亿元,皖北地区生产总值2976.2亿元,不及全省总量三分之一。而皖北地区有着丰富能源、资源以及粮食主产区,劳动力资源以及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理应是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但现实是,皖北拖了安徽的后腿。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工业化、城市化率低。”安徽省发改委的一份《安徽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如是概括:皖北地区工业经济总量仍然较小、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基础薄弱、工业经济竞争力不强、工业结构不够优化。工业经济中的大部分产业为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较低的工业化率相伴生的是城镇化发展不足。

篇5

提起宗地统一编码工作,相信国土资源系统的工作人员都会觉得陌生。它是在新形势、新时期下实施全国土地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准确性、科学性,满足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需求,促进土地统一登记的有效手段。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进入国土资源部年度重点工作,受到了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的高度重视。

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改革创新工程,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现的,有着怎样意义和效用,在湖南省的进展情况如何,本文试图为你解开这些疑点,真实、全面地展现宗地统一编码工作。

国土管理新形势推动宗地统一编码

宗地统一代码是在地籍信息化、城乡地籍一体化及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宗地统一代码存在于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确权等地籍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是地籍信息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宗地统一代码标识关联信息,实现对电子文件的归档、查询、共享和服务等管理工作。

长期以来,我国的宗地编码分别采用城乡两种不同编码方式,即农村采用“县级行政代码+乡镇+村+宗地号+宗地支号”的方式,城镇采用“县级行政代码+街道+街坊+宗地号+宗地支号”的方式。

城乡不同的编码方式,在构建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容易导致宗地编码出现重复或者空白。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难以做到宗地编号与实地的一一对应。各地在地籍数据库建设实践中,对编码规则的执行中也各不相同,导致目前各地的宗地编号形式多样,不尽统一,难以实现全国地籍城乡统一的信息化管理。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各地行政区划调整较大,尤其是乡镇一级调整变得频繁。以乡级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地籍号,在实际工作中很难保持稳定,进而影响到国土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保护利用。

更为重要的是,现行的编码模式,无法体现宗地的权利归属和权利类型,无法发挥土地权属的核心优势,不利于维护土地产权人合法权益。

基于此,前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曾多次指出,要加快开展全国统一的宗地编码实施工作,让全国每宗土地都有一个唯一的“身份证号”,实现全国宗地编码的标准化,满足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需求。

2011年5月,在国土资源部2010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汇总暨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部署会议上,王世元副部长提出加快推进全国宗地统一编码工作。在开展全国宗地编码研究的基础上,国土资源部逐步形成了《宗地编码规则》初稿,并完成了试点方案的编制。根据试点方案要求,天津、辽宁、上海、四川、广西、海南、宁夏及深圳市这8个各具特色且地籍工作基础较好的试点地区,将以二次调查数据库和已建立的城镇地籍数据库为基础,按照宗地编码规则,有针对性地选取2~3个县(区),采取对比试验方法,对辖区内全部宗地进行统一编码,重点检验编码规则的科学合理性。2012年1月5日,国土资源部下发《全国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实施方案》(国土资发〔2012〕4号),要求各地划分地籍区,启用宗地统一代码,开展省级示范区建设,加强地籍信息化建设,推动了我国宗地统一编码工68作的进一步发展。

湖南省宗地统一编码注重结合省情

在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下,湖南省启动了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湖南省的宗地编码工作是在深入研究湖南地籍管理工作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推进情况,以省级示范点建设为引导,在充分继承现有的工作基础上推进的。

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土地调查所的刘华平告诉记者,相对于天津、上海、辽宁等16个试点省市,湖南地籍管理尤其是宗地统一编码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江苏省在二次调查中全面采用1∶5000航测影像,同步完成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权属调查,地籍工作经费充足,农村集体所有权宗地统一编码工作已经完成;海南省在二次调查结束后就开展了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相关经费由省财政安排。

为了更好地契合省情,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编制了《湖南省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实施方案》,强调湖南的宗地统一编码主要做好五项工作:科学划分地籍区和地籍子区、设计各县(市)编码转换规则、推广编码成果应用、创建省级示范区、推动地籍信息平台建设。

刘华平表示,在设计技术方案时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充分考虑各地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工作基础和信息化建设水平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区分已建立和未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或地籍数据库两种类型,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法和工作流程,差别化制定宗地统一代码编制技术路线。

以试点推动宗地统一编码工作发展

2011年7月,在湖南省地籍工作会议上,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将宗地统一编码作为当前重点工作之一进行了部署。此后,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多次组织各市县国土资源局地籍部门学习了国土资源部的《宗地代码编制规则(试行)》与《全国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实施方案》。根据部要求,省国土资源规划院组织10名从事城镇地籍调查与数据库建设等相关业务的技术骨干,就《宗地代码编制规则》(征求意见稿)深入讨论,形成修改建议,上报国土资源部。

2012年4月,湖南省在地籍工作基础相对较好的株洲市天元区和长沙市望城区首先开展了省级试点,以期为全省工作全面铺开提供较为成熟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承担了株洲市天元区试点的技术支撑工作。经过充分搜集资料、与株洲地籍工作人员的详细讨论,初步确定了以“以现行乡镇街道为基础,结合典型线状地物”的划分方式划分地籍区和地籍子区。

2013年5月,在收集完最新的天元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成果和二次调查以来城镇区域已发证宗地资料后,按照部要求,结合试点区域实际,完成了天元区地籍区和地籍子区划分,以及农村所有权宗地的编码。

篇6

一、当前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市场机制的作用判断过高。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处于主导地位,需要加强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而有的地方财政偏紧,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较为困难,根本没有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往往寄希望于市场机制推进城镇化建设,而没有意识到这一过程需要政府对社会各部门进行统筹调动,用计划指导的手段构建良好的转化机制。

(二)金融支持的政策环境不佳。

目前,部分城镇特别是欠发达城镇,多为吃饭财政,其被动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对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严重短缺,亟需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但根据现有法律法规,银行机构不能对政府部门贷款,加之当前宏观调控,房地产行业被列入“慎入”行业,信贷支持明显减弱。另外,农村信用社受不得向公共基础设施提供贷款的限制,从而制约了对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的信贷支持,致使部分小城镇基础设施及环保设施不完善、不配套,影响小城镇的整体和谐推进速度。

(三)农村资金外流日益严重。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收缩面向农村的机构网点和业务,设在县及县级以下的网点大多只有组织存款的任务而没有贷款权,其吸收的大量农村闲置资金被层层上存,相当数量的农村资金被非农化,农村可用资金日益减少,难以满足城镇化发展的资金需求。

(四)银行资金流入的渠道受阻。一是收紧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贷款资金。近年来

,中央强化了宏观紧缩政策,先后出台了暂停土地审批、清理开发区、暂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并清理在建项目等措施,银行收紧了对县域社会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严格新增贷款审批。为落实国务院宏观调控政策,各商业银行强化了新增贷款的审批手续,使城镇化建设速度明显放缓。

二、银行业支持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建议

推进城镇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建立一种彼此间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互惠互利关系,共同加快推进我国的城镇化发展。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经济金融良性互动运行。

应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经济金融工作,不断增强经济金融核心竞争力,进而正确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深化改革和防范风险关系,正确处理好金融发展和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把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县域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经济金融的互动促进效能。

(二)加强对城镇化的政策指导和协调。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政府部门应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加强对各部门的政策指导和协调,促使各部门从大局出发,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大工作力度,通力协作,各司其职,推进我国城镇化积极稳妥地向前发展。

(三)加大对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投入。

银行业应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城镇化建设,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联系,积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通过运作一些有长远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和城乡建设项目,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项目,在支持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自身效益的提高。同时,应加大监管力度,保证信贷资金运作的安全性。

篇7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对2012年我局创业服务年活动进行总结,对2012年发展提升年活动进行动员部署。刚才,胡书记宣读了我局发展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2012年创业服务年活动简要回顾

创业服务年活动开展以来,我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创业、富民强县为主题,以服务交通运输重大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打造优质创业环境为目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服务创业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强化领导,提高认识,为交通创业提供组织保证。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召开了动员大会,对全局开展活动进行了整体部署;大力宣传,刊播稿件14篇,编发简报10期,播出政风行风热线视频节目1期,悬挂宣传横幅1条,在全局上下营造了人人讲效能、处处抓效能、事事高效能的浓厚氛围。

二是创新方式,稳步推进,为交通创业奠定扎实基础。做好服务创业的“加减乘除法”,即增加服务、减少环节、乘法效应、清除“三乱”;开展服务创业基层走访,帮助创业者解决创业难题;积极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为沟通创业搭建了精简、统一、高效、便民的服务平台;大力实施阳光政务,努力营造“尊重创业、扶助创业、支持创业”的服务环境。

三是提升服务,创优环境,为交通创业搭建圆梦舞台。开展“五查五看”,寻找优化服务方向;执行“三要三不要”服务准则,提升创业服务水平;开展创“四型”机关、做“四型”干部活动,深化机关作风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廉洁执法,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推行帮商护商举措,营造宽松交通创业环境;加大投诉受理和查处力度,净化服务创业环境。

通过创业服务年活动扎实开展,全局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转变,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投资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机关效能进一步提升,促进了全年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但在服务发展、创建最优发展环境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扎实开展好发展提升年活动

为巩固机关效能年和创业服务年活动成果,进一步提升机关办事效能和服务水平,优化交通运输发展环境,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今年在全局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

(一)要充分认识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的重要意义

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是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加快推进全县交通运输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要举措。虽然在创业服务年活动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创新意识不够,有特色的活动和工作不多等。为进一步巩固机关效能年活动和创业服务年活动成果,进一步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办事效能,进一步创优交通运输发展环境,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非常必要。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是我县站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要充分认识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全面提升发展质量,着力打造最优发展环境,促进全县交通运输事业健康发展,为建全省经济强县,创全国旅游名城提供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

(二)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推动发展提升年活动深入开展

篇8

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正式启动。据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在系统内部联合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下称《试点方案》),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已确定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根据《试点方案》,各试点要在2014年底前开始试点,并根据情况不断完善方案,到2017年各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8~202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

《试点方案》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五大主要任务,包括,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探索建立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管理模式,综合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在系统内部联合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下称《试点方案》),圈定安徽、江苏两个省级试点,宁波、大连和青岛三个计划单列市试点,石家庄、长春、哈尔滨、武汉、长沙、广州和重庆主城九区七个省会城市试点。

2014年9月1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会议确定新型城镇化建设从省、市、县、镇不同层级、东中西不同区域共62个地方开展试点,并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重点。

根据《试点方案》,各试点要在2014年底前开始试点,并根据情况不断完善方案,到2017年各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8~202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2015年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透露,在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之外,国家还将推进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在发改委内部,城镇化综合试点由发展规划司牵头,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由体改司牵头。”发改委的一位官员对记者介绍。

据悉,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只是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下称《城镇化规划》)的诸多举措之一。目前,国家已经制定并实施《关于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分工方案》,并正在落实《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

62+2试点名单

2014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

根据《通知》,国家希望各地提出符合条件的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建制镇等,从不同层面选择试点地区,每个省(区、市)的报送数量原则上控制在4个以内,应包含不同层级城市(镇)。对此,各地申报热情高涨,包括湖北、甘肃等地的申报数量突破了《通知》要求的上限。

国家发改委共收到169个市、县、镇的申报方案。《试点方案》提出,综合考虑申报地区的工作基础和试点工作方案,兼顾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和不同层级城市(镇),最终确定了64个试点地区名单。

具体包括:两个省,即江苏和安徽;3个计划单列市,即宁波、大连和青岛;7个省会城市,即石家庄、长春、哈尔滨、武汉、长沙、广州和重庆主城九区;25个地级市(区、县),即北京通州区、天津蓟县、吉林省吉林市、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黑龙江牡丹江市、上海金山区、浙江嘉兴市、福建莆田市、江西鹰潭市、山东威海市、山东德州市、河南洛阳市、湖北孝感市、湖南株洲市、广东东莞市、广东惠州市、深圳市光明新区、广西柳州市、广西来宾市、四川泸州市、贵州安顺市、云南曲靖市、甘肃金昌市、青海海东市、宁夏固原市。

同时,试点地区还包括25个县级市(区、县),即河北定州市、河北张北县、山西介休市、内蒙古扎兰屯市、辽宁海城市、吉林延吉市、浙江义乌市、福建晋江市、江西樟树市、山东郓城县、河南禹州市、河南新郑市、河南兰考县、湖北仙桃市、湖北宜城市、湖南资兴市、海南儋州市、四川阆中县、贵州都匀市、云南大理市、日喀则市桑珠孜区、陕西高陵县、青海格尔木市、新疆伊宁市、新疆阿拉尔市;2个建制镇,即浙江苍南县龙港镇和吉林安图县二道白河镇。

“入选的两个省级试点,主要是因为它们工作基础相对较好,积极性比较高,试点愿望比较强。其中,安徽是国家开发银行在全国第一个金融支持城镇化试点省份,双方正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开发园区产城一体化、现代农业、保障性住房、土地整治和土地储备等领域开展合作。”发改委的前述官员对记者解释,同时镇级试点也只有两个,这是因为镇级试点涉及到“镇改市”的内容,而“镇改市”意味着行政区划改革和行政编制改革,需要稳妥推进。

《试点方案》提出,国家将实行改革试点进展情况年度评估报告制度,并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我们初步考虑,在对第一批64个试点进行首次进展情况年度评估之前,不会扩大试点范围。”国家发改委的一位官员对记者介绍。

试点的五大主要任务

《试点方案》提出,上述试点地区既要统筹兼顾重点试点任务,又应从本地实际出发,选择本地区亟需突破的发展和改革瓶颈,通过综合和分类改革的结合,率先实验,强力推进。

为此,《试点方案》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五大主要任务。首先,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按照户籍制度改革要求,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出台具体可操作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标准,并向社会公布。建立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11部委要求试点,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类,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合理确定各级政府在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权,建立健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分担机制。

其次,《试点方案》要求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把地方政府债务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编制公开透明的城市政府资产负债表,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制度,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依据城市规划编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融资规划,针对不同项目性质设计差别化融资模式与偿债机制。理顺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放宽准入,完善监管,制定企业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行。

《试点方案》提出的第三项试点内容为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具体试点工作按照中央批准的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实施。

2014年12月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但该意见至今尚未对外公布。

探索建立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管理模式。按照城市设置与简化行政机构联动原则,在符合行政区划合理调整的前提下,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撤镇设市设区试点,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积极借鉴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试点的经验,探索更加精干和高效的组织架构和行政体制。推进扩权强镇改革,促进这些镇更好地吸纳人口、增强经济实力,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示范带动作用。

对此,发改委规划司城镇化处官员邬曦曾撰文指出,把符合条件的县和建制镇设为市的过程中,探索大部门制、开发区管理模式等的横向整合,控制行政机构和人员编制,优化行政层级和区划的纵向设置,提高行政效能。赋予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

最后,11部委要求试点地区综合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具体来说,鼓励试点地区从推进新型城镇化实际出发,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体制机制、农业现代化体制机制、城市“多规融合”制度、城市生态文明制度、城市社会治理体系以及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和创新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市、人文城市建设等方面开展多种改革探索。

试点配套政策待出

“为了推动试点的开展,国家也将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目前已经明确的主要有两项,一是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二是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的具体办法。”发改委前述官员对记者介绍。

《试点方案》提出,要完善转移支付办法,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转移支付时要考虑常住人口。省级政府举债使用方向要向试点地区倾斜。国家开发银行要发挥金融支持作用,运用信贷等多种手段支持城市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等工程建设。鼓励公共基金、保险资金等参与具有稳定收益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营。

篇9

关键词:PPP模式 公共基础设施 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基础设施及市政公用事业建设明显增多。大量的投资需求,政府财政投入越来越不能满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今年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要求,以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如何加快我国政府投资项目融资方式的改革,提高投资效率,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解决中心城市、功能区建设及城市协同一体化发展框架的资金供应需求,成为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一、PPP模式的内涵及作用

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实行PPP模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PPP,是Public-Private-Partmership的缩写,指政府通过特许经营权、合理定价、财政补贴等实现公开的收益约定规则,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公益性事业投资和运营,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为特征,发挥双方优势,提高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供给效率。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不仅有利于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社会资本投资渠道,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而且有利于推动各类资本相互融合、优势互补,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同时有利于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克服政府以投资者、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多重身份全面介入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建设管理中的弊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PPP模式以项目为主体进行融资活动,是项目融资的一种实现形式。在PPP模式之下,政府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期和运营期广泛采取与私人参与者合作的方式,引入民间资本,由民间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以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提高服务水平的目的。实行PPP模式,与过去私人企业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不同,PPP模式的合作始于项目的确认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并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双方共同对项目的整个周期负责。

二、PPP模式的分类及要求

(一)经营性项目

对于具有明确的收费基础,并且经营收费能够完全覆盖投资成本的项目,可通过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采用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BOOT)等模式推进。因此,要依法放开相关项目的建设、运营市场,积极推动自然垄断行业逐步实行特许经营。

(二)准经营性项目

对于经营收费不足以覆盖投资成本、需财政补贴部分资金或资源的项目,可通过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附加部分补贴或直接投资参股等措施,采用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等模式推进。为此,要建立投资、补贴与价格相互协同的机制,为投资者获得合理回报积极创造条件。

(三)非经营性项目

对于缺乏“使用者付费”基础、主要依靠“政府付费”回收投资成本的项目,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采用建设―拥有―运营(BOO)、委托运营等市场化模式推进。这就要求合理确定购买内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PPP模式的应用重点

PPP模式主要适用于政府负有提供责任又适宜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项目。从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已开展的PPP模式来看,对PPP模式的选择与应用,主要是在充分考虑因地制宜、科学设计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合理确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项目范围及模式。

各地在PPP模式的选择上,应结合本地发展的重点民生工程项目,考虑燃气、供电、供水、供热、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高铁广场、高速公路、普通公路等交通设施,医疗、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等公共服务项目,以及水利、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项目。对新建市政工程以及新型城镇化试点项目,更应优先考虑采用PPP模式建设。

四、建立健全PPP模式工作机制

(一)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地方政府应出台支持社会投资项目的管理办法及配套文件,实行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股权债权投资、建立PPP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重点项目。对于农业大市、人口众多的城市,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可以把有条件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为中小城市,加大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能力。还可选择若干具有产业基础、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的县城和重点镇推行试点,加大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引入市场机制的政策支持力度。

(二)有计划、分期选择关系民生的项目

根据本地实际和项目特点,先从关系民生的供水、污水处理、生态环境等项目作起,主要从方案审查、伙伴确定、价格管理、退出机制、绩效评价等方面,完善制度设计,增强吸引社会资本能力。同时建立协调推进机制,推动规划、投资、价格、土地、金融等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保障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积极稳妥推进。与此同时,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项目资金、投资基金的支持。

(三)建立联审机制

在明确行业管理部门、事业单位、行业运营公司或其他相关机构,作为政府授权的项目实施机构的基础上,应会同相关部门建立PPP项目的联审机制,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合规性、PPP模式的适用性、财政承受能力以及价格的合理性等方面,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估,确保项目实施达到预期效果。审查结果作为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这就要求相应的部门、单位在授权范围内负责PPP项目的前期评估论证、实施方案编制、合作伙伴选择、项目合同签订、项目组织实施以及合作期满移交等工作。

(四)发挥专业职能作用

要充分发挥各类专业中介机构在PPP项目的资产评估、成本核算、经济补偿、决策论证、合同管理、项目融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引导,从而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项目管理的专业性,以期达到项目实施效果。同时,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PPP项目的融资、保险等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基础设施、重点领域项目的发展。并且,要加强PPP相关业务培训,培养专业队伍和复合型人才,以适应PPP项目建设的需要。

篇10

【关键词】低碳城镇化 低碳社区 低碳城市 评价指标

1 低碳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气候安全方面屡次彰显了大国责任,2014年11月与美国共同发表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计划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预计在2015年上半年提出达到碳排放总量峰值的时间。由此可见,低碳发展是中国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2 低碳社区建设进展及评价指标体系

社区是承载城市人口最基础的单元,因此建设低碳城市必然不可缺少建设低碳社区这一重要环节。2014年3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4]489号),明确了开展低碳社区试点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低碳社区试点建设的主要内容,并计划到“十二五”末在全国开展1000个左右低碳社区试点建设。为指导和推进低碳社区试点建设,2015年2月国家发改委了《关于印发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5]362号),指南的核心内容关于指标建设及评价进行了阐述。针对既有社区,设定了9类一级指标和32个二级指标,覆盖了既有建筑、基础设施的改造和社区环境、运营管理和生活方式的提升等方面;针对新社区,设定了10类一级指标和46个二级指标,覆盖了社区低碳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全过程。这样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可以协助了解社区建设的碳排放情况“家底”,一方面可以准确监测评价社区的低碳建设及实施方案,从而可以预测引导低碳社区建设的下一步措施;将成为评估低碳社区建设的有效工具。

作为世界上节能最先进的国家,日本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经验可以供中国借鉴。在日本,“低碳”观念深入人心,习俗障碍减排方面的经验包括家电产品能效标签制度建立,以及能源诊断员制度,都将日常生活中的部分排放做到了指标量化,促进家庭节能。

3 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城市产生了全球7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学界一致认同低碳城市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对于“低碳城市”的概念和评价方式尚未达成普遍共识。从世界各国的低碳城市建设经验来看,城市规划、能源结构、交通方式、建筑质量、生活消费等方面都有所涉足。行之有效的评估考核标准和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无疑是监测评估国家建立的各低碳省市建设效果的有效工具。关于低碳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有多种学术观点: 如有学者认为从碳足迹维度、城市发展模式维度、经济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四个维度构成立体的低碳城市发展指数对低碳城市进行评价,形成系统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2014年12月,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等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0次缔约方大会期间共同了首个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用标准――《城市温室气体核算国际标准》(GPC),GPC将通过有力和清晰的框架、可信的排放核算和报告实践,帮助城市建立排放基线、设定减排目标、制定针对性更强的行动计划并追踪减排进展。

从中国低碳社区试点的建设经验来看,低碳城市的建设也亟需国家出台类似的《低碳城市建设指南》,搭建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4 结语

低碳城镇化将成为我国城镇发展的转型模式,有助于提升我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通过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及建立,对各地低碳建设的规范和引导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将有助于早日我国建成智能城市、生态城市,推动城镇化向集约、智能、绿色以及低碳的发展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任泽平.日本低碳城市建设的基本经验[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4(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