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药文化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

篇1

“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是对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全国旅游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所做的目标性定位,当然也是对海峡西岸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性要求。“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应是全国性旅游中心之一,结合我国旅游业发展规律及福建实际,我认为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必要条件:

游客首选的旅游目的地。游客首选率是衡量旅游中心的首要条件。“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应当成为我国游客的首选旅游目的地,以及福建周边的台港澳地区和日、韩等境外游客到中国大陆旅游的首选旅游目的地,也应当成为全球范围游客主要选择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作为一个跨省区域,要成为游客首选旅游目的地,一方面,从公众认知的角度看,要具有独特和鲜明的市场形象,在全国范围及境外主要客源国家和地区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从旅游指标评判的角度看,区内游客数量与结构应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世界级旅游精品富集地。所谓旅游精品,是指精心规划、设计、打造、管理、服务,品位价值高、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吸引力强的旅游目的地及旅游产品。旅游精品是旅游吸引力、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成为游客首选旅游目的地的关键因素,显然也是构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的根本支撑。要成为世界级旅游精品富集地,一是要有高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的世界级、国家级旅游品牌体系,二是要有数量较多,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功能完善,游客首选率高的次级旅游目的地体系,三是要有类型丰富,结构优化,富有特色,以自然和文化旅游为主体且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体系。

全国性旅游集散地。旅游集散功能是“旅游中心”的主要功能之一,“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应当具备全国性旅游集散地的功能。成为全国性旅游集散地,首先,应是全国性旅游目的地。其次,一般应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这样,一方面可以带来商务会展客流,有利于旅游业发展,另一方面居民出游量较多,有利于旅游集散地建设。第三,旅游交通枢纽功能完善,空港、海港、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先进配套,功能齐备,属全国一流,成为全国通枢纽,适应未来旅游发展的需求。第四,旅游产业发达,对周边区域乃至全国范围的旅游发展都具有辐射带动作用。

篇2

【关键词】中医医院文化核心竞争力

自20世纪80年代,CI由日本传入我国,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而言并不陌生,而且不少成功企业如海尔形成了自身极具个性的企业文化,成功赢得市场竞争力。

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所以企业以文化论输赢,中医医院以文化定胜负,如果一个医院没有文化就像身体没有了灵魂。中医传统文化精神内容非常丰富,可以有力地促进中医医院的创新与发展,成为中医医院独特品牌特色。

目前医院文化已日益成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现代医院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中医医院如何利用文化的力量,全面提升中医医院的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制定和实施中医医院“文化强院”新战略,已成为中医医院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

一、构建中医医院文化的时代背景

在当今新形势下,新医改政策中“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技术”和《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要求中医医院须高举中医药文化旗帜,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中医医院很大的政策支持,因此中医医院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实现更大的飞跃。在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中医医院必将参与医疗市场的竞争,塑造和构建中医医院文化,创建优良的就医环境,提高医护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对内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对外提升中医医院在公众当中形象。构建良好的中医医院文化是中医医院永葆核心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1.构建中医医院文化是中医事业发展的时代需要。中医药学一直处于曲折的发展历程中,甚至有人提出“废除中医”等言论,虽然这其中存在着各种层次的原因,但是不可否认,中医在宣传方面不如西医,对中医药基本理论和特色优势知之甚少,传统中医药文化有被边缘化的倾向,中医药的群众基础逐渐削弱,因此构建中医医院文化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当务之急。

2.有利于区别西医医院,塑造中医医院品牌形象,增强中医医院核心竞争力。有朋友说,但从建筑风格和内部装饰上,根本无法区分中医医院还是西医医院,因此构建中医医院文化尤为重要,要使中医医院有别于西医医院,应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中西医的区别源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每一种医学都打上了厚重的文化烙印,塑造中医医院品牌形象就从中医医院环境建设着手。中医医院文化体现了一个中医医院形象和精神,良好的医院形象,需要依托文化为载体。中医医院通过做好中医药文化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建设,让更多的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中感受中医、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提高医院的知名度。正如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所言,任何企业如果想创造一个长盛不衰的品牌,必须有文化的支撑。

3.构建医院文化有助于增强医院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医院的无形资产。企业的发展源动力来自于企业文化,中医医院的发展需建立适合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为“仁、和、精、诚”四字概括,医院文化是医院在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文化管理模式,会使医院职工大大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员工的归属感,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二、构建现代中医医院文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加强中医医院文化环境建设,中医文化环境能充分体现中医的职业特点、人文情怀,让中医文化起到凝聚人心、团结力量的作用,对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打造中医医院品牌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中医医院建筑物外观设计,古朴大方,具有中国传统特色,成为中医医院标志性建筑。医院在环境形象设计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增强了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达到医院内部、医院与社会的和谐,为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供有力保障。

2、弘扬中医文化,制定办院方针。确定办院理念,要把医院文化体现在办院理念、办院特色和办院定位上。中医医院文化是医院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浓缩的精华,就我院而言办院方针(中医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体现了我院的医院文化。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医院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办院理念、办院特色、办院定位。当今新形势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体现自己的办院理念、如何强化自己的办院特色、如何进一步准确定位,需要医院根据自身的文化而制定。

3、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理念,更新观念,努力构建现代中医医院文化。“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营造一个关心人才、尊重人才的发展环境。我院的“人才强院”的办院方针,就是坚持了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重视人的本质和个性发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促进职工的价值实现。中医院文化建设离不开创新,在继承中医传统文化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技术创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多种中医药服务形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让人们能享受到中医“简便廉验”和“绿色疗法”。同时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形式,传播中医药文化,以满足多方面、多层次对中医的渴求。

篇3

[关键词]中医医院;绩效管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绩效考核

中医医院是培育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重要场所,通过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引领和指导,提高医院绩效管理效能,推进绩效考核有效进行,对切实提升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凝聚医院发展合力,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医药继承与创新,促进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瑰宝。2009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中提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1]。仁(仁心仁术)、和(调和致中)、精(精研医道)、诚(诚信求真),每个字既有不同的内涵,又有共同的意义。“仁”,是指医者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品德和信仰,强调医护人员应以人为本,救死扶伤;“和”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灵魂所在,是指在处理医者与患者或同道的关系时,要做到信和、谦和、温和,不可妄尊、矫饰;“精”是指医者必须掌握精湛医术,刻苦钻研,学无止境;“诚”是指规范医者伦理道德和行为言举,医者必须“真诚恳切,守信戒欺”地对待患者;医者必须“诚信求真,慎独自律”地对待自我。

2中医医院绩效管理现状

中医医院绩效管理是医院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深化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改革政策落地见效的重要保障。2019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制定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以下简称《指标》),引导三级公立中医医院进一步落实功能定位,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中医医疗服务[2]。《指标》包含一级指标4个(也为4个维度):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二级指标14个:功能定位、质量安全、合理用药、服务流程、资源效率、收支结构、费用控制、经济管理、人员结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信用建设、患者满意度、医务人员满意度;三级指标66个(定量指标61个、定性指标5个)。目前大多数中医医院绩效管理以此为“指挥棒”,开展院内绩效考核工作,虽然中医医院越来越重视绩效管理,但由于整个绩效管理缺乏文化使命、核心价值的引领和指导,容易导致绩效管理流于形式,直接影响管理效能,影响并制约着医院的高质量发展。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混淆是目前公立医院绩效问题的主要表现[3],在中医医院更为突出。绩效管理内容大多只体现在绩效考核上,由于中医特色显著的科室与西医外科系列的科室,临床医疗业务科室与医技辅助检查科室,行政职能管理科室与后勤保障科室等的绩效考核指标没有侧重,难以区分,只能简单统一,并且往往只在原有考核体系和制度的基础上,设立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指标(中药饮片使用率、院内制剂使用率、中医非药物疗法比例)、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患者满意度评价等多个单项绩效考核指标,未能将中医药科研、人才培养、医疗服务能力等绩效考核指标与国家绩效考核指标进行统筹、系统、融合,造成医院碎片式绩效管理,无法体现提高医院运营管理水平、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激发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凝聚力等医院管理的全过程,难以发挥绩效管理效能,使绩效管理结果不尽理想。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指标并未将不同科室的重要性、各科室内不同岗位职责权重,以及医院总体规划目标纳入设计范围,考评指标与绩效管理只是对原有管理制度的简单拆分与拼合,难以发挥应有的激励效果[4]。体现在医院经济运行管理上,只注重财务指标,未能兼顾医院管理的各个层面;科室负责人、重点学(专)科带头人、业务技术骨干、普通医护人员等在科研学术、住培带教、医德医风等科室的管理方面未能体现;缺乏动态长效管理机制、改进保障机制及持续改进提升机制,直接影响绩效管理效果。

3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嵌入中医医院绩效管理路径

医院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医院的绩效管理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医院要将文化建设与绩效管理充分结合起来,让所有医院职工有着高度统一的意志并形成强大的执行力,努力达到更优的绩效管理效果,促进医院不断向好向上发展[5]。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是中医医院文化精髓,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激发医务人员潜能,达到最佳绩效管理效果,增强中医医院核心竞争力。

3.1仁心仁术嵌入医疗质量实践

坚持制度管理,着力强化医疗质量。制订、完善《关于调整综合目标责任制病历质量考核细则的通知》《关于印发病历书写质控管理制度的通知》《南通市中医院病历全程质量监控、评价与反馈制度》《南通市中医院关于修订<“危急值”报告和处理制度>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2020年检验科通过国家室间评价的临床检验项目174项,申报率100%,合格率100%。重视中医护理,深化护理内涵。全院开展穴位贴敷、中医定向透药、隔盐灸等中医护理适宜技术32项,制作专科特色四诊评估单,运用中医四诊评估方法收集病情资料、评估病情,将辨证施术、辨证施教、辨证施食、辨证施养、辨证施情贯穿整个护理过程,提高中医护理辨证水平和临床思维能力,提升护理质量。全面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优质护理服务病房全覆盖达100%。

3.2调和致中嵌入医院科学管理实践

坚持科学管理,着力提升发展后劲。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鼓励支持“西学中”,适当引进基础领域的多学科人才,为中医临床和研究提供专(学)科的人力支持;加强中医医疗骨干、中医复合型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储备,实现中医医院可持续发展。目前医院高层次人才占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为38.94%,2021年新增14名南通市名中医,14名南通市医学重点人才、市青年医学重点人才。充分发挥护理、药剂、中医等院内科研团队力量,加强与科研所、各大中医院校、企业等的战略合作,提升医院科研水平,同时不断完善国家中医规范化培训的师资力量以及推进各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等,不断提升医教研竞争力,赋能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立项自2020年实现零的突破,今年又新增1项;顺利通过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省级督导评估,在全省15家培训基地中总分排名第7,其中基地教学能力单项得分全省第1。

3.3精研医道嵌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实践

坚持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疫情防控、疾病预防康复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国医大师和全国、省、市名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工作,优秀中医药临床研修人才项目,住院中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各种途径和方式的跟师学习;不断加强推进中医经典病房建设;积极探索中医药古籍古方以及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方的挖掘、研究和传承。加强中药制剂研发能力,积极推广针灸、穴位敷贴、火罐、刮痧、中药熏洗、耳穴埋籽等中医适宜技术在临床的使用。强化中医药在急诊抢救中的运用,组建“西医一流、中医更精”的急诊诊疗团队,并获“国家中医急诊与重症医学区域诊疗中心南通市中医院分中心”授牌;充分发挥中医医疗联盟的龙头标杆作用,做好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目前已拥有13家成员单位;加强院内中药制剂临床运用,医院现有43种常用中药制剂,并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充分发挥国家中医医院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通过加强门诊中药处方比例、出院患者中药饮片使用率、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总数比例等特色指标的考核,2020年门诊中药处方比例62.43%,同比增长10.51%,出院患者中药饮片使用率54.69%,同比增长7.33%,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总数比例59.85%,中医药优势不断凸显。

3.4诚信求真嵌入医患满意度实践

坚持增强医院收费透明度和规范度,严格落实费用清单制、查询制、告知制;努力提高后勤保障水平,特别加强病员伙食供应的质量和服务;强化医务人员服务意识,及时、有效化解患者在就医、服务过程中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进一步加强亲情回访工作,多渠道多形式加强沟通,及时消除误解等举措,有效提升患者满意度。不断完善职工之家建设,开展职工迎新春联欢会,摄影、书法等兴趣小组,诗歌朗诵比赛等文体活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完善患重病职工档案动态管理,组织安排劳模、优秀职工参加职工疗休养活动,发放生日卡等关爱慰问福利发放工作;积极推进基层工会小组建设,开展技能竞赛活动,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增强医务人员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提高职工满意度。2018年度医院在全省三级医疗机构出院患者满意度第三方调查(153所三级医院)中位居南通市第一名、全省第四名。2020年医务人员满意度97.86%,上升20.98%。

4讨论

4.1完善绩效管理制度

中医医院不断完善绩效管理制度,提高绩效管理效率。落实责任清单制度,医院党政主要负责人要齐抓共管,将国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66个指标分解到相关科室,做到定指标、定条线、定责任科室、定责任人;落实定期分析会制度,每月召开统计分析会、每季度召开全院分析反馈会、每年召开年终综合目标绩效考核会,在院周会、科主任会、护士长例会等会议上进行现场反馈,通报点评。制定长效绩效管理制度,落实考核奖惩制度,与上级主管部门绩效考核、奖励制度密切结合,和医院内部绩效考核相结合,形成常态化绩效管理。

4.2细化绩效考核体系

新医改形势下,绩效考核应当以公益性质和运行效率为核心,贯彻落实“医药分开”政策,坚决摒弃将医务人员收入与药品和检查收入挂钩的做法[6]。中医医院将国家绩效考核与院内绩效奖励共同推进,强化绩效考核体系,调整收入结构,加强中医优势病种执行、中药使用率、中医临床路径实施、中医病案首页质量等与中医医院功能定位相适应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指标的考核。加大高风险的医疗项目难度系数和病种难度系数激励,加强岗位绩效考核,把工作量、岗位风险、技术难度、工作成效以及医德医风、患者满意度等考核结果直接与薪酬分配、评优评先、职称晋升、职务晋级等挂钩,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长效激励机制。绩效管理是医院为了进行有效管理,提高医院竞争力的必要手段,既能促成组织和个体绩效的提升,又可以通过绩效管理促进管理流程和业务的优化,从而有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7]。通过弘扬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仁和精诚”理念融入到医院管理的各个层面,不断完善中医医院绩效管理制度,强化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体系,有利于增强医院绩效管理效能,提高中医医院整体管理水平,实现中医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中西医并重,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增强综合竞争力,促进中医医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医药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的通知[J].海南省人民政府公报,2010(8):16-20.

[2]罗乃莹.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指标[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9):45.

[3]黄梅娜.分析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经贸实践,2017,17(11):184.

[4]张宇.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模式的研究[J].商讯,2021,37(24):173-175.

[5]杜策.医院文化建设对于绩效管理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1):293-295.

[6]梁研,张男,杨国旺.新医改形势下中医医院绩效管理的挑战与策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22):46-47.

篇4

中医是我国古代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与疾病和自然做斗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对于中医药文化的定义我们可以引用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上首次对中医药文化进行的阐释,即“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文化中包含的追求道法自然的思想境界,以及救死扶伤、扶危济困的道德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价值观方面的追求,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蕴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

二、中医药文化对促进立德树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立德树人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对立德这样描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国•魏•李康《运命论》“: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由此可以看出立德的重要性。从本质上讲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医院校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将中医药传统文化自觉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工作实践当中,是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实践成效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利用中医药文化促进立德树人工作在中医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医药院校承担着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重任,文化育人重在内化于心,贵在外化于形,传统中医药文化包罗万象,蕴含了丰富的思想精华和育人理念,将中医药文化运用在日常的育人工作中,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古代对医德的论述在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充分发挥丰富的中医经典医籍对于培养中医学生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坚定学习中医信念、巩固其专业思想及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甘肃中医学院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中医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

甘肃中医学院在长期教学工作中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将中医药文化纳入立德树人工作体系之中,发挥文化陶冶人、感染人、培育人的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效。

1.以系列中医药文化课程为核心,构建立德树人的人文基础。

通过梳理学校开设课程,笔者发现,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构建中医药文化课程群为核心,构筑了立德树人的人文基础,主要从学习中医必备的3个背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中医专业背景,以中医文化课程群为核心,培养深厚的中医药人才文化素养。通过不断建设,形成了以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药文化3门课程为核心,由20门课程组成的课程群。它们分设中国医学史系列课程、专业能力拓展系列课程、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等,见表1~表3。中医药文化系列课程突出了中医特色,加强了对于经典医籍的学习,不断加深学生的中医文化积淀,丰富学养和人文精神,筑牢文化基础,课程群的建设,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夯基础、着长远的作用,成为中医药院校立德树人工作的人文基础。

2.以中医药文化研究为重点,打造立德树人的新领地。

学校建有敦煌医学馆,馆中陈列有敦煌遗书中的医药文献、敦煌壁画中的医学内容以及敦煌医学的近现代研究成果,突出了古丝绸之路地域特色,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敦煌医学与转化实验室,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敦煌医学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等一系列研究机构,学校将敦煌医学研究的学术优势和特色转化为教学优势和“以文化人的”独特优势,对巩固学生专业思想、提升专业素养,树立献身中医药事业的坚定信念起到了积极作用。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三板块”分方案项目成立甘肃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已经开展了传统文化与中医相关性研究、中医文化传播研究、中医药行业文化建设研究、中医药文化保护与相关法律研究等。学校坚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让科研成果进课堂,把高水平的中医药文化研究融入到立德树人工作中来,这极大地拓展了学校立德树人的视野,有效提升了立德树人的层次,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新的文化高地。

3.以学校老一辈中医专家、中医名家治学思想和成长经验为基础,丰富立德树人的内涵。

甘肃中医学院历来重视中医文化传承,将老一辈专家、中医名家的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作为学校极为重要的特色文化发扬光大。在学校发展历史中,涌现出了一批名老中医,如西北针王郑魁山、真气运行学创始人李少波,以及于己百、黄正良、席与民、王文春、杨廉德、王德林、周信有、张士卿、王道坤等医学名家,他们有高尚的医德、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湛的医术,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20世纪80年代学校制作了老一辈专家学者的教学录像片,2013年对这批教学录像片进行了重新数字化和抢救性保护工作,为学生学习老一辈中医专家、中医名家提供了宝贵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了更好地传承老一辈中医专家、中医名家的治学思想和诊疗经验,学校设立了14个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和1个甘肃省名中医工作站,通过收集整理、挖掘研究、总结继承、发扬创新、推广应用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一步加强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与创新,这些老一辈专家学者的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为中医学子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启迪和精神指引,进一步丰富了立德树人的内涵,在学校立德树人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4.以各类文化展馆为立德树人营造浓厚中医文化氛围。

学校建有中国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国医学史馆、中药标本馆等一系列文化展馆和古籍文献室,这些展馆在塑造大学精神、繁荣校园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营造了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给学生提供了感知中医药文化的平台。

四、总结

篇5

    笔者试从以下三个层面来总结中成药名英译的目的。其一,在医药学层面上,其英译是为对外传播及推广中医药学知识。由于中成药是以中医药名词术语为核心概念进行命名的,中成药名便体现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而这些始终未被国外人士普遍认识和理解;其二,在文化层面上,中成药名的英译目的尤为重要,即是为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发展。我国的中医药文化深植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太极丸”、“木香顺气丸”等都能体现出中成药名中涵盖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中成药名的英译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播,也为中西方文明的交流搭建了桥梁。其三,在商贸层面上,中成药名的英译是为促进药品更好地流通海外市场,促进中成药品的国际流通和推广,以提升中医药产品在世界商务环境下的软实力和经济硬效益。

    二、“目的论”指导下中成药名英译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探讨

    以“目的论”作为理论指导,并结合中成药名英译的目的,笔者拟对中成药名英译的原则和方法做出如下探讨:1.标准性———统一核心概念如前所述,中成药名英译目的的明确是为了最终达到理想的翻译结果,使翻译标准、规范。中成药名英译是否标准规范将直接影响其对外传播与推广的质量。标准性的意义之重大,自不必说。然而,何为标准性?怎样使其标准化?目前,在理论及实践中,对于“标准化”的认识仍未达成一致。有学者认为,中医药术语英译的标准化即是统一中医药术语,保持同一英语译名。笔者认为此观点值得商榷。例如“三焦”的英译有“threeburners”,“threeheaters”,“threewarmers”,“tripleenergizer”,“threejiao”,“triplejiao”,“sanjiao”等,若是按其理论,要标准“三焦”的英译,就必须为其选择一个统一的英译名。这明显不太现实,因为作为英语中的普通名词,“three”和“triple”意义相同,若是强求统一,势必引起又一争论。因此,笔者认为,对中医药名词术语的标准化范围的厘定,不应是术语的翻译本身,而是其核心概念,如“三焦”中的“焦”,这与李照国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中成药名是由中医药术语加上功效、剂型名称等构成的,对其英译实行标准性原则,也应是统一其名称中的核心概念,而非翻译本身。在这里笔者认为,中成药名中的核心概念,除了中医药术语,还应包括药物剂型。目前中药和方剂名称的翻译日趋统一,已基本实现了规范化的要求,包括剂型的翻译国内外也较为统一,这些都能为中成药名英译的标准化提供借鉴。2.普遍性———以英语普通名词代替拉丁文翻译中医药核心概念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必须得创造出能够被译文接收者理解并接受、且在译入语文化环境中有意义的文本。中成药名英译的译文接收者是将接受、使用、购买或服用中成药的海外人士,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对中文及中医药文化缺乏了解和认识。因此,其英译应首先达到通俗易懂,能被译文接收者普遍理解和接受。在具体的翻译方法上,用英语普通名词而非拉丁语来翻译中医药术语的核心概念可达到通俗易懂、普遍接受。拉丁语虽规范、易于区别,但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仍十分陌生。如“当归”的拉丁文译法为“RadixAngelicaeSinensis”,英语普通词译法为“ChineseAngelica”,两相比较,后者自然比前者更容易被普遍接受。3.民族性———音译保留源语文化特色“目的论”强调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忠实性法则”要求译文必须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中成药名英译的一个重要目的即是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发展,这一目的就决定了译文应最大限度地保留并彰显源语中的文化内涵,从内容到形式上力争凸显中华民族文化,以达到历时文化传承和共识文化传播的成功。针对中医药名词术语中的文化因素,许多学者提出了具体的翻译方法。如李照国先生就提倡用音译的方法来翻译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中医用语,因为这类词语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均无法准确解释其内涵。笔者认为,音译用来翻译中成药名,能保留中医药文化特性和民族性,但有其适用范围。其一,音译可用于药名中核心概念具特殊文化内涵的中医药术语上;其二,当药名直译会带来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解时,宜采用音译;其三,当药名中含有文化因素而直译又会使译文复杂冗长时,宜采用音译。然而,单纯的音译有时不仅未能使译文接收者理解其含义,也不能成功传达文化信息,因为音译或许并不能使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被理解和接受。鉴于此,笔者认为,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可供借鉴。如“牵正散”英译为“QianZhengSan(PowderforTreatingFaceDistortion)”既保留了文化和民族特性,又能保持回译性,利于理解和接受。

篇6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中医药文化;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1?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256-02

爱国主义教育是爱祖国的教育,是爱国情感、理念、实际行动的历史积淀和时代的凝结。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担负着民族振兴与传承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其中中医药院校学生承担着传承中医药文化、振兴中医中药的光荣任务和历史使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医药院校应以大力发扬和传承中医药文化为主题,对中医药专业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中医药院校爱国主义教育与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关系

1.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是人们忠于祖国、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思想和意志行为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1]。爱国主义教育即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2.中医药文化的特点。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统称,从“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开始,在我国已有7000年历史。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实践、完善形成的一门医药学,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传统医学中理论最系统、内涵最丰富、应用最广泛、保留最完整的突出代表。

3.中医药院校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内在联系。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和特色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不可熄灭的生命之火。在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中,中医药文化传承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这一范畴,丰厚的中医药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因此在中医药高校甚至在全国宣传中医药文化是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学校通过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对优秀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传承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医药院校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的原因

1.是中医药文化的不可替代性特点所决定的。中医药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承载了浓重的传统文化气息,并且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医学文化体系。它是融会了中国五千年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天文等多种学科知识而发展起来的,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中医药政策的正确指引下,中医药事业在努力继承和保持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人民群众医疗卫生保健方面发挥了并且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是中医药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中医药院校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如此,讲继承是前提、基础,讲发展是创新、升华。没有继承就不会有发展,没有发展就谈不上很好的继承。把传承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医药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既是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也是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发展工作,大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必要前提。

三、传承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药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1.营造氛围,彰显中医药特色。作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医药高等院校,最根本的是要有中医药特色浓郁的校园文化,让学生――中医药薪火传人,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从而培育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自觉担负起弘扬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历史重任。我们要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中医药名著,开辟药植园,提供给学生实验平台,并且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活动,例如:中药方歌比赛;中药标本制作比赛;点穴位诊疗比赛;护理技能操作比赛等,全面展示祖国医药的博大精深。[2]新时期的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把弘扬中医药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和主旋律,引导大学生确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蓬勃向上、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

2.实践,体会中医药的价值,坚定学好中医药专业的信心。作为以追求真理、传承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的大学,必须有积极向上的理想、催人奋进的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才会有根基和灵魂,校园里才会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如果说爱国是校园文化的原动力,那么求知则是校园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大学从根本上来说是学生求知、学者研究之所,因此中医药院校的教师要率先接受中医药文化的教育,并要在施教中与自己的学生一起接受教育。我们与学生一起进行中医学誓言宣誓,增强责任感,并且组织医学生上街义诊,促进学生理论变为实践,向他们灌输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们能坚定不移地做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

3.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高校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强化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把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新时期形成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当前,在中医药院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在内容上突出中医药特色,创造一种浓郁的中医药氛围的校园文化,正确引导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学习中医药知识和有关理论,以激发大学生热爱中医药的情怀,着力培养青年投身于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去。

如上所述,中医药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要适时地启发学生为弘扬中医药文化而学,提升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兴趣和学习效率,并发挥他们的潜能,信心十足地为传播中医药文化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1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精髓是建立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核心

广义的中医药文化涵盖了整个中医学学科体系、与学科发展和医疗行为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人文精神方面的历史传统、精神氛围、理想追求和人文气象等,包括哲学文化、历史文化、学术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文学艺术等内容。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曾说:“一个有水平的中医必须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熟谙中医经典,精通辨证论治。”中医药文化是中华历史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医药不断融合渗透发展形成的,是我国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因此,中医药文化的建设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它是提升中医药院校文化品位的最有效方法,也是传播中医理念和中医思想的最优桥梁。金阿宁与陈川认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精髓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在教学改革中彰显中医药文化传统;办学思想中彰显中医药文化精神;环境建设中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学科建设中彰显中医药文化传统;学术活动中彰显中医药文化特色;社会实践中彰显中医药文化使命。赵力从中医的东方文化特性出发,认为中医药院校要真正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要着力抓好校园隐性文化建设:首先是通过物质环境烘托良好的校园氛围,体现中医药文化魅力;其次要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通过隐性文化建设灌输“医德”教育理念。徐超伍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应把握的几个原则,即导向性、主体性和和谐性原则。王萍则认为在建设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方面应该从办学历史中汲取绵远悠长的中医药文化营养,在办学实践中整合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于办学理念上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创新与交流,才能走出一条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各位学者一致认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精髓是中医药院校的立校之本,是研究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立足点。传统中医药文化元素要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它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富的智力资源,这是打造具有鲜明中医药人文特征校园文化品牌的基石。更为重要的是,当传统的中医药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会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学术氛围,这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专业兴趣,从而培养中医药工作者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创造一种独一无二的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出真正的中医药星火车传承之人。

2全面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环境是构造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基础

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学术环境、生态环境、精神环境、生活环境等,从中医药院校校园环境着手建设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与学校特色相吻合,充分发挥环境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作用,这是大部分学者对建设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一致观点。翁峰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从校园的物质环境、生态环境、学术环境等方面阐述了中医药院校校园特色文化的内涵建设,并指出校园文化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中医药院校就是要把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融入到高等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秦祖杰等学者就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例,简要探讨了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生活文化建设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阐述了中医药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精华的沉淀。艾卫平[10]等学者以江西中医学院为例,阐述了江西中医学院如何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培育校园文化精神、完善校园文化行为等方面突出中医文化特色,走出一条将中医药特色融入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彰显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此部分研究多是在实例中结合具体的中医药院校校情,把校园文化的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这一大背景下来设计和实施,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到学校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探讨了怎样来建设富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提炼出理论、原则,用于指导实际工作,这对我国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3重视对文化载体的建设和文化资源的挖掘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文化建设的灵魂

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校园植被作为重要的校园物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的承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是一所学校展现于外最直观的东西。特别是对于中医药院校来说,这是展现自身特色的最佳途径。建设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研究,基本是从图书馆、中医药博物馆以及中药材植物园等人文景观等方面展开。郭新农论述了图书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的馆藏资源与声像阅览、设置中医药历史文化展厅、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与阅览服务、建立中医药科普教育基地等方面探讨了图书馆参与和促进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王一帆和刘海全两位学者在建设校园人文景观方面,着力强调中医药博物馆的发展与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之间的关系,指出了中医药博物馆对于加强校园文化的科研内涵、辐射功能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多方面的意义,并且建议将校园的“药化”落实,将校园建设成为大药圃,方便学生的中药课程学习,也扩大了博物馆的内涵和外延。李上、吕培霖则从更加具象化的角度提出了在校园广泛种植中药材,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常用药材有生动形象的认识,成为校园中药特色文化建设思路的一部分。此部分的研究从特定的角度探讨了中医药院校怎样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强调对文化载体的建设和文化资源的挖掘,这是建设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灵魂,可以直接反映一所学校内在的文化素养与气质。同时,对中医药院校的学子们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育作用:流连于具有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的中医古籍、金石碑帖、器具实物、字画手稿间,往返于清香秀丽的中药材植物园,对牢固其专业思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有裨益。

篇8

关键词:中医院;中医药文化;经济效益

医院文化是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持续、科学发展的精神支杜和基础。医院文化不仅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宝贵的物质及精神财富,也是提高医院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因素。中医文化建设能否给医院带来效益,文化建设是否适应国情,如何体现中医医院的文化建设,近年来,我院围绕上述主题,就中医文化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与创新。实践证明,中医文化建设不仅能树立医院在社会中的良好形象,也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以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为平台,通过中医“物质文化”建设提升外在形象力

1 在环境形象建设方面,我院在庭院、大堂、走廊、候诊区、诊室等区域设计文化长廊、橱窗展柜等。此外我们正在规划新门诊医技楼及整体医疗环境视觉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下一步将设计中医药历史展厅、百草园等,融中医文化、办院理念、传统美德、时代特色、人文精神于客观环境之中,营造和谐稳定、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2 我院还加大医疗设备投入力度,购进先进设备,具有中医院特色的诊断、治疗设备,更好的利用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3 以“媒体传播”为窗口,宣传中医文化与树立医院形象相结合

中医药知识普及离不开媒体的传播,我院在开展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工作中,积极与省市等各级媒体合作,利用多种载体和多种形式,开展以中医药知识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力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达到“听得懂、学得会、用得着”的效果。

我院组织医院专家们定期撰写养生保健文章,定期向省内外报刊杂志投稿。《燕赵都市报》健康版几乎每周都有一个中医药养生话题向我院专家约稿,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燕赵都市报一年发表文章34篇。据统计,2009-2010年在媒体发表稿件360多篇。此外我院还与《燕赵晚报》健康专刊联合举办了糖尿病防治科普讲座,每次听讲座的群众就达300-400人;与《燕赵老年报》开展“周周乐,健康大讲堂”活动,为老年朋友开展了《感冒的正确治疗及中医预防》等科普讲座,这些讲座普及了正确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常识,不仅使广大群众了解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巨大作用,而且也建立了一个科学传播中医药知识的有效途径。

二、以人为本。通过中医人文精神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

中医药文化建设,必须根据本院实际、社会条件、经济条件,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医院工作的全过程,持之以恒地进行医院文化建设,充分调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医院的规范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得到最佳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潜能,不断增强医院的综合竞争力,使医院与时俱进,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

1 坚持以人为本,培养职工的高尚医疗情操

医护人员是医院精神的行为主体,要用正确的思想武装职工头脑,使其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教育职工牢固树立共存共荣的主人翁精神,自觉关心医院的兴衰荣辱,培育职工的群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情操,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钻研业务、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当职工自觉地将个人的追求与医院的目标趋于一致,将个人的利益和医院的利益趋于一致时,才得以充分发挥人的精神力量。

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水平

做好人才业务培养,一方面,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作为现代医院发展的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加大中医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名师带为培养年轻人才。建立医院人才梯队,形成人才集聚、技术平台多元发展的格局,才能不断提高医院医疗水平,保证医院医院可持续发展。

三、通过中医文化建设,促进医院经济发展

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医院的精神文化决定医院的经营行为,经营行为决定医院的发展前景。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并发扬光大,几年来,我院培养了一大批刻苦钻研中医理论和技术,决心干好中医的中青年接班人,为中医药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人才保障,中医药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医院的综合实力稳步提高,事业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轨道,如期实现了三年三大步的发展目标,自2007年以来,我院诊疗人次,住院人次年均递增15%以上,急诊人次三年增长了5倍,业务总-收入实现了三年翻一番,中医药收入三年增长了2.5倍。

中医院未来的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弘扬中医药文化入手,只有这样才能稳住中医的根。只有把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更好的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不断升华中医院文化建设内涵,提升中医院的社会形象,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医院科学、可持续发展提高动力,使医院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传统医药产业 传播途径 发展研究

1 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现实环境及战略定位

2006年10月17日,据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披露:近些年来,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新进展。中国已与70多个国家签订含有中医药条款的卫生合作协议,另外还签订20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与42个国家和地区及世界卫生组织开展274项中医药合作项目。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中医医疗(针灸)机构达5万多所,针灸师超过10万人,注册中医师超过2万人,每年约有30%的当地人、超过70%的华人接受中医药保健治疗。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出口的主要产品,出口总额呈不断上升趋势,2005年达到8.2亿美元。目前英国约有中医诊所3 000多家,每年约有250万人采用中草药、按摩、针灸等传统的中医疗法。法国有中医诊所2 600余家,有针灸师8 000人左右。荷兰有中医诊所1 500多家,接受针灸治疗的人数约占荷兰总人口的15%。美国有中草药专营公司400余家,每年有100多万人接受中医针灸疗法。中医教育和学术活动也发展迅速,世界上至少有40个国家开设了中医针灸学校。许多国家的政府开始关注中医药,在与我国卫生部的双边合作协议中,有50多个协议含有中医药合作内容。

然而另一方面,我国中药出口创汇最高的1995年,出口贸易额达7.7亿美元,当时世界天然药市场约为150亿美元,约占市场份额的5%。1996~2001年,中药出口贸易额一路下滑,徘徊在4~5亿美元之间。与此情形相反,进口草药却呈上升趋势,海关统计数据表明,2001年中药进口总额达6.51亿美元,出口4.6亿美元,逆差1.91亿美元。这种现象与我传统中医药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沈志祥介绍,我国的中医药只是“进入了缓慢的增长期”,我国每年7.2亿美元的中医药出口额,仅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量的0.3%;而作为药品进入美国市场的中药,至今还一个都没有。如果仅从世界贸易额中所占的份额看,我国的中医药的确面临被全球化和现代化“边缘”的危机。

中医药是我国少有的核心的原创性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核心的少有的原创性软实力之一。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排名全球第四,但是软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还比较大,而能够站得住脚的能和西方国家相抗衡的软实力之一就是中医药。所以,仅仅认识到中医药是原创性的文化遗产还不够,应该再加一个定语,即中医药是具有生产力性质的文化遗产。很多文化遗产是不具备生产力性质的,只能保存,但是很难发展,而中医药不同,它的生产力性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竞争力,中医是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的,作为核心文化遗产,不但要保存,还要发展。所以要使中医药发展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软实力。

2 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传播

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还牵涉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特别是传统文化自身的延续和发展,这是文化产业在转型时期的一个特点,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目前学界对此展开了全面地研究和深入地探讨,这也是在文化产业化时代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在传统医药文化领域其产业化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文化传播的问题,然而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大众化传播有很大的差别,我国政府针对这一问题曾经专门有相关的政策出台,“中医药境外传播资料编译系列项目”于2004年10月18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中国中医药卫星电视传媒网在京联合举办的“中国中医药境外传播项目工作会议”上启动,会议提出:第一,要从思想上重视中医药对外传播工作,对外传播是低投入高回报的战略行动,中医药对外宣传,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好的问题;第二,要全面正确地宣传中医药,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对外宣传的每个专病电视片,每份专病临床资料都能反映我国中医药的真正水平;第三,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好对外传播的每一项工作,使观众喜闻乐见,国外医生才愿意使用我们介绍的中医方法诊疗疾病。“中医药境外传播资料编译系列项目”将编译一批适合国外传播要求的中医药对外宣传示范资料,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介绍资料和中国中医药年鉴境外版、中医药法律法规汇编、中医药专科专病最新经验及科研成果的电视片和资料汇编、中医药基本知识介绍及科普宣传材料、全国中医院校、中药厂及著名中医介绍手册等。资料编译后,将通过国内外媒体对外传播,或通过代表团互访、驻外使馆、国际组织等途径对外赠送。显然这一举措是在对国际文化交流讯息做出充分研究后作出的正确决定,这为传统医药产业化的国际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也为配套的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传统医药产业传播中注意的问题

中医药传播不是为了传播而传播。在传播的同时,要在立足发展中医药的基础上,发挥媒体优势,做一些调查性的、研究性的报道,反映中医药在发展中切实可行的疗效和实用价值。为此,在发展传统医药产业必须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篇10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杏林文化;继承;创新

杏林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当代人的历史使命,杏林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不仅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中医药文化,更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

一、杏林文化的由来

1、杏林

一千多年来,“杏林”一词已成为中华传统医学的代名词,自古医家以位列“杏林中人”为荣,医著以“杏林医案”为藏,医技以“杏林圣手”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誉,医道以“杏林养生”为崇。[1]杏林早已和岐黄、悬壶一样,作为中医的代名词。

“杏林”来源于葛洪《神仙传・董奉传》,它主要记载了东汉医者董奉济世救人的典故。董奉作为“建安三神医”之其一,悬壶济世,免费救死扶伤,很多患者病愈后登门道谢,都应他要求在山上种杏树。经救治的患者越来越多,杏树越来越稠密,竟有十多万棵。一株杏树,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色。人们见到杏林就联想到董奉,董奉虽早已仙逝,但“杏林”之佳话却流传至今,成为历代医学从事医道,鞭策和激励自己的信条。 “杏林春暖”和 “橘井泉香”等词也被用来称赞如董奉般,既有高超医术,又有高尚医德的中医大家。

2、杏林文化

目前,“杏林”早已不仅仅作为中医大家的代名词,而是抽象成一种文化符号,具体来说即大医精诚、精勤不倦,医德高尚、淡泊名利。

首先,是大医精诚、精勤不倦。欲治病救人,必须具备精湛的医术,要有精湛的医术,就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中医治学有“七重”:重经典、重临床、重师承、重流派、重勤求、重博采、重悟性。[2]正如孙思邈所言:“学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中医学强调为医者,必须精诚,方能承受生命的托付。欲达其“精”,则须以“博极医源”为目标,终身精勤不倦,上下求索,才能日益精进;唯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才不会为道听途说所误;唯有小心谨慎、虚怀若谷,才能够永远前进。[3]

其次,是仁心仁术、淡泊名利。龚延“十要”中写道“十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云:“凡大医治病,必当……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这些都是历史上医德高尚、淡泊名利的典范。

二、杏林文化的精神与继承

王维诗云:“董奉杏成林,陶潜菊盈把。彭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明李时勉诗亦云“山边种树绕林垌,几处曾看此独名。花近药栏春雨霁,阴浮苔径午风清。岩前虎卧云长满,树底人来鸟不惊。遗迹尚存仙路杏,只应怀古独含情”。

清征士放《杏林诗》云:“吾亦知医术,平生慕董君,药非同市价,杏以代耕耘。山下虎收谷,溪边龙出云。芳林伐已久,到此仰余芬。”这些不同时代的诗人都通过描写杏林仙境之秀美风光抒发和表达了对董奉及其杏林文化精神的崇敬之情。时光荏苒,杏林文化也随之不断地发展,发展即最好的继承。

杏林文化体现的是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效法自然、和谐平衡、济世活人”,可概括为“精、诚、仁、和”。杏林文化的继承即是杏林文化价值内涵的继承,是杏林文化价值内涵不断的发展。

1、精

精即精勤不倦、至精至微。

葛洪《神仙传》卷十曾将董奉精湛的医术表现的淋漓尽致。董奉从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入手,将患者的症状病情与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相结合,运用外敷、熏蒸、沐浴、心理等多种治疗手段治好了患者的皮肤病。除此之外,《神仙传》中还有“妙手活燮”等,均展现董奉精湛高超医术,其运用食疗、心理、运动、沐浴、外敷等多种疗法相结合的例子彼彼皆是。

无论是急危病症还是疑难杂症,历代大医都有所建树。古有张仲景《伤寒论》、吴鞠通《温病条辨》、葛洪《肘后备急方》、孙思邈《急备千金要方》均针对急危病症有着诸多良方,沿用千年,经久不衰。不仅医法药方在当代不断地传承,

更有很多当代医者都以精作为医者的最基本的要求,更进一步发展杏林文化。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安医学家族即传承精湛中医药技术的典型代表。“张一帖”因善治急症而闻名,对症一剂即可痊愈,人送名号“一贴”,张一帖的医术、医方先是由国医大师李济仁尽数掌握,再传至张舜华夫妇。精湛医术药方就是这样,传承千年。国医大师张学文,凭借治疗温病方面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中医脑病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成就。他认为中医四诊及辩证论治是综合运用多因素进行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医的精,精在四诊搜集精心、辩证精细、逻辑思维精密。一个环节不精,都会导致诊疗错误治疗效果不佳。并对当代中医药大学生提出要求,必须刻苦钻研、不断实践、探索,不断积累临证经验,成为优秀的中医药继承者。

2、诚

诚即至诚至信、德才兼备。

董奉“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董奉的杏林,即是对董奉为人至诚至信、德才兼备最好的诠释。他为患者医治,关注患者的心理感受,不仅诊治仔细,每次都亲自为患者煎药、敷药,侍奉左右,开导患者,给予患者心理安慰。他的大医苍生的高尚医德受到了百姓和医家的崇敬。继他之后,唐医者谢景先曾免费在杏林故地为百姓医治,明医者郭东亦曾效仿董奉种植大片杏林在其所居。淡泊名利、德才兼备方能承受患者的生命之托。

当代,国医大家是杏林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他们非常注重自身的医德修养。

国医大师朱良春以“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儿女性情是指医生对待病人要怀有儿女对父母的爱,关心他,爱护他;英雄肝胆是指医生遇到危重病人要胆大心细,当机立断,敢于承担责任;神仙手眼是指医生要观微处,对疾病有准确预见及判断;菩萨心肠是指医生要以慈悲为怀,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怜惜病人。

3、仁

仁即仁心仁术济苍生。

董奉是之所以能被后世历代医家列为“医乃仁术”的典范,其“杏林春暖”“敷浴治疠”“斩鼍除魅”“杏茶治癔”等故事均体现了其对寻常百姓的仁爱之心。“仁”体现了中医仁者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其济世救人的宗旨,表现了医学人文精神。这些精神,在当今时代仍然是医学精神的核心。

医者应做到: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国医大师邓铁涛曾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题词道:“四大经典为根,各家学说是本,临床实践是生命线,仁心仁术乃医者灵魂。”在他看来仁心仁术是对医者的首要要求。在他看来,医学人文精神是对患者生命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关注患者的生命与健康;二是了解患者的权利与需求;三是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医学人文精神在当代大力弘扬,是对患者在感情上的体恤与同情,是在态度上对患者的尊重和关心,是医者主动、真诚与病患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体现,更是当代医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

4、和

和即和谐社会和谐生命。

《神仙传》这样描述杏林:“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郁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耘治也。”恬静、惬意,不是仙境胜似仙境。董奉顺应自然法则,将返璞归真的道家理念与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相结合,打造了和谐杏林。杏林,无一不渗透出董奉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医患矛盾冲突尖锐的当代,和,更是当代医者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部分。

三、杏林文化创新及中医药文化的发展

传承中医衣钵,弘扬杏林文化,传承中医药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杏林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即当代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中医药类院校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要做好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首先,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医传统文化的核心,教学时,中医药文化应以中医传统文化为基础,与其他相关学科交叉渗透,从而扩充中医药文化学科的范围及内容;其次,除教授中医药文化,探索和钻研中医药文化理论基础外,更要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中医药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如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等;再次,中医药类院校在办学科研之外也需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更好地向大众普及中医药文化相关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文化;最后,随着人们对养生保健概念的重视,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产业日益蓬勃发展。“杏林文化”应将文化与产业相结合,以文化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扩大文化传播,利用中医药文化资源打造地域特色的文化经济产业链,发扬杏林文化。

【参考文献】

[1] 舒长兴.冯模健.陈辉.杏林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中医药文化,20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