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中医药“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欧美收获”的尴尬处境下,在惊悉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消息时,在2006年尘嚣至上的“废除中医”论调氛围中,三生御坊堂在震惊后陷入了深思。“我们该为弘扬传统中医药养生文化做点什么?于是就有了这次的万人签名启动大会,万人的誓言和呐喊。” 三生董事长黄金宝表示,御坊堂万人签名活动的意义在于使中医药对世界文化发展和人类健康做出的贡献得到更广泛的认可,让更广泛的民众参与传播中医药文化,以促进中医药事业的长远发展。
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开中华医药之先河。中医药是中华先民在长期的医疗、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的医学科学体系,是解开中国古代科学方法之谜的一把钥匙,具有“突出的世界性的价值”。并且中医药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珍宝也将是全世界的宝贵财富,因此,取消中医药,无异于数典忘祖。
有人说,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但或许只有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才会逐渐认识到这一点。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其目前尴尬的境地不得不让我们每个国人深思,弘扬中医药养生文化已刻不容缓!
然而,要传承文明火炬,弘扬中医药养生文化,绝非一企业之力,也非万人签名就可以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参与,需要政府的支持,特别需要医药、保健企业的积极参与,自觉地承担起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使命,这样才能使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更加发扬光大,让古老的中华中医药焕发出时代的青春。
记者认为,弘扬中医药文化首要的是传播和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让国内民众充分认识中医药的发展历程,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医药的了解。其次是要顺应中医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承传和创新,做到科学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激发其与时俱进的活力。
企业的主动参与、民众的广泛传播是中医药事业振兴的不二法则。
篇2
中华中医药源远流长,护佑中华民族五千年繁衍不断,步入21世纪的中国,尤其新时代快速发展的中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是全面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必然要求,对全面建设健康中国意义重大,是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内容,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保护人民健康治未病,促进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7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实施3周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同时我院结合实际,积极安排部署中医药法宣传活动,现将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积极部署
我院对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3周年宣传活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积极部署,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二、多种形式、广泛宣传
我院充分利用各类现有平台多途径、多层次、多角度的广泛宣传和普及中医药法,使广大患者、居民、职工全方位了解中医药知识,收益人群1万余人次,其中,通过院内电子屏24小时滚动播出中医药法宣传口号,让来院就诊患者、患者家属、和全院职工时刻感受到中医药就在我们身边,时刻保护这我们健康;
同时,利用候诊大厅电视滚动播出中医药文化历史、知识和此次疫情中中医药发挥的空前作用。
并进行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及中医药健康服务;发放中医药特色宣传手册并向前来看病就医的群众广泛宣传,讲解中医药法相关制度及中医特色诊疗,让群众真正了解并感受中医药特色的优势。
篇3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坚持突出特色。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我院中医药文化特色;坚持统筹规划。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坚持因地制宜。按照总体要求,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建设工作充分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坚持促进发展。紧紧围绕医院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主要目标 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弘扬医院 “团结勤奋、敬业严谨、创新立业、博爱济世”精神,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我院独具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价值观念 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主导着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认清自身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医生和护士是直接为病人服务的人,必须确立和强化“文明行医、亲情服务、廉洁自律、人诚勤和”的服务理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各科室要在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切实改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医德医风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
(二)医院宗旨 医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我院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真诚关爱、信守承诺、规范服务、科学管理”的宗旨,推动医院文化建设,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弄虚作假。仁德即是要对患者做到想起所想,急其所急,心系患者。这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前瞻性;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
(三)医院方针(发展战略)近年来,我院坚持“科技兴院,树立品牌,患者之上,关爱生命”方针,不断强化科技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营造专科特点,打造专科优势,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现代化的医疗服务。同时,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灵魂,不断改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增强员工凝聚力。这是提高医院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中医药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四)行为规范
、诊疗行为规范 医务人员要加强法律意识,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隐私权;在医疗活动中,要遵守卫生管理条例、行政法规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免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事件;要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书写;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避免在诊治过程中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发生,在诊疗过程中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
2、言语仪表规范 我院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和家属时,必须遵循文明服务用语规范,使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配合”等文明词语,做到一要有称呼,二要有礼貌,三要用亲切的语言,大力提倡文明敬语,坚决禁止使用禁语医生上岗统一着装男性必须配长裤、皮鞋,夏天不得穿大短裤、露脚趾凉鞋。女性也可搭配裙装,裙边不能超过隔离衣下摆。冬天不得穿长统靴上岗,夏天不得穿鞋拖。冬夏装更换按医院统一时间要求,不得擅自更换。隔离衣保持整洁无皱褶,每周换洗一次,特殊情况下随脏随洗。我院曾多次开展服务窗口岗位技能竞赛及考核,今后这项工作还要继续开展下去,要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执行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立标杆,树典型,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动作用。
3、教学传承规范 规范教学传承行为,有利于我院中医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我院人才的培养和医院的长期发展。教学传承规范,是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应弘扬中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老师应为人师表、修身正行,平易待人、乐育英才,乐教敬业、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示人规矩不示人以巧;学生应尊师重道、谦逊恭敬,持之以恒、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贵专一、思贵沉潜,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五)环境形象 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我院在进行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结合,达到医院内部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1、建筑外观和庭院建设 目前,我院正在进行环境改造工作,建筑上将采用全新的环保材料,独特的建筑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建筑的色彩,结合中国古代建筑习惯,选用红、黄、米、灰、褐色等,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内部装饰方面,我院内部的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住院部的大厅、走廊、护理站,办公区域等都有许多的装饰品,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尤其是一些医院发展史和成功病例的展示板,弘扬中医药历史和我院发展历程,同时也让患者更加了解我院的办院理念和中医药治疗的特色。还有宣传中医药文化和介绍治疗的特殊方法,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和我院特色治疗方法。
(六)医院标识
1、标准院名。这是医院标识中最直观的基础要素。医院名称按规定经有关部门核准的名称,汉字使用规范,字体端庄易识别,外文字母应规范。做到整合医院精神,规范行为文化,彰显中医特色。
2、医院网站。我院也通过建立医院网站来扩大医院知名度,宣传中医药文化。网站版面简洁,样式风格非常具有中国风,让人感到中医药的特色,棕色的色彩渲染了古香古色。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党和政府振兴中医、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对促进文化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人体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院在充分认识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的中医文化建设的领导,医务科、护理部和门诊部统筹协调,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各科室主任负责各科门诊室内、病房的文化建设,门诊楼走廊、大厅由门诊部具体负责,楼外庭院由总务科具体负责,办公楼由医院办公室具体负责,明确工作职责和内容,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计划,形成职责分明、分工协作、有效落实、逐步推进的医院文化建设责任体系。
(二)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把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一方面充分利用院内会议、学术讲座等各种场合与途径对医院文化进行宣传,以医院网络和宣传栏等作为宣传阵地,采用书法、图版、标语等多种表现形式,切实把中医经典、医德警言警句等富含中医哲学思想内容渗透到医院文化建设中来,开设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科学实用的中医药科普教育专栏,介绍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诊治原理,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宣传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中医药知识、方法、观念,力争使人从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氛围,接受中医药文化的陶冶。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养。各职能科室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从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加强对职工尤其是青年医护人员的中医药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训,努力提高全员的中医药文化素养,使其言行、举止、思维、诊疗工作无不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鼓励各科室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科室文化。
篇4
为促进我院中医药文化发展,我院组织广大职工认真学习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及相关文件,根据各级卫生主管部门部署和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要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中医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育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特色。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我院中医药文化特色。
坚持统筹规划。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
坚持因地制宜。按照总体要求,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建设工作充分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
坚持促进发展。紧紧围绕医院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主要目标
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价值观念
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主导着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认清自身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医生和护士是直接为病人服务的人,必须确立和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各科室要在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切实改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医德医风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
(二)医院宗旨
医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我院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诚信为本,仁德为先,人性关怀,科技兴院”的宗旨,推动医院文化建设,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弄虚作假。仁德即是要对患者做到想起所想,急其所急,心系患者。这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前瞻性;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建院方针
年来,我院坚持“科技打造医疗,疗效树立品牌,服务善待患者,关爱铸造人生”方针,不断强化科技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营造专科特点,打造专科优势,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现代化的医疗服务。同时,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灵魂,不断改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增强员工凝聚力。这是提高医院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中医药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四)行为规范
1、诊疗行为规范
医务人员要加强法律意识,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隐私权;在医疗活动中,要遵守卫生管理条例、行政法规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免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事件;
要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书写;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避免在诊治过程中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发生。
2、言语仪表规范
我院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和家属时,必须遵循文明服务用语规范,使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配合”等文明词语,做到一要有称呼,二要有礼貌,三要用亲切的语言,大力提倡文明敬语,坚决禁止使用禁语。
医生上岗统一着装男性必须配长裤、皮鞋,夏天不得穿大短裤、露脚趾凉鞋。女性也可搭配裙装,裙边不能超过隔离衣下摆。冬天不得穿长统靴上岗,夏天不得穿鞋拖。冬夏装更换按医院统一时间要求,不得擅自更换。隔离衣保持整洁无皱褶,每周换洗一次,特殊情况下随脏随洗。
3、教学传承规范
规范教学传承行为,有利于我院中医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我院人才的培养和医院的长期发展。教学传承规范,是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应弘扬中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老师应为人师表、修身正行,平易待人、乐育英才,乐教敬业、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示人规矩不示人以巧;学生应尊师重道、谦逊恭敬,持之以恒、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贵专一、思贵沉潜,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4、特定礼仪
我院建立健全保障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发挥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将各种行为规范通过制度固定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体现中医医院特点的《员工手册》。
同时,将《员工手册》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全员培训中,定期开展讲座,并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提高培训效果。将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纳入目标管理,制订考核指标,建立奖惩办法,落实考核结果。
我院曾多次开展此类竞赛及考核,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执行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立标杆,树典型,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动作用。
(五)环境形象
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我院在进行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结合,达到医院内部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建筑外观和庭院建设
我院占地面积40余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上采用全新的环保材料,独特的建筑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建筑的色彩,结合中国古代建筑习惯,选用红、黄、米、灰、褐色等,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庭院中草木茂盛鸟语花香,碧绿的草坪中还有一弯浅浅的小水塘,水中还有小鱼在游动嬉戏,一派和谐景象,尽情展现了一排和谐文化。
内部装饰
我院内部的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住院部的大厅、走廊、护理站,办公区域等都有许多的装饰品,包括一些国画、毛笔字画等含有中医药元素的陈设及装饰,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尤其是一些医院发展史和成功病例的展示板,弘扬中医药历史和我院发展历程,同时也让患者更加了解我院的办院理念和中医药治疗的特色。
还有宣传*知识和介绍治疗*的特殊方法,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和我院特色治疗方法。
(六)医院标识
标准院名
我院的标准院名为“xx中医*医院”,这是医院标识中最直观的基础要素。医院名称按规定经有关部门核准的名称,并由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吴阶平题写,汉字使用规范,字体端庄易识别,外文字母应规范。
医院网站
我院也通过建立医院网站来扩大医院知名度,宣传中医药文化。网站版面简洁,样式风格非常具有中国风,让人感到中医药的特色,棕色的色彩渲染了古香古色。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党和政府振兴中医、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对促进文化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人体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院在充分认识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的中医文化建设的领导,医务科、护理部和门诊部统筹协调,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各科室主任负责各科门诊室内、病房的文化建设,门诊楼走廊、大厅由门诊部具体负责,楼外庭院由总务科具体负责,办公楼由医院办公室具体负责,明确工作职责和内容,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计划,形成职责分明、分工协作、有效落实、逐步推进的医院文化建设责任体系。
(二)形式多样,内容广泛。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把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一方面充分利用院内会议、学术讲座等各种场合与途径对医院文化进行宣传,以医院网络和宣传栏等作为宣传阵地,采用书法、图版、标语等多种表现形式,切实把中医经典、医德警言警句等富含中医哲学思想内容渗透到医院文化建设中来,开设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科学实用的中医药科普教育专栏,介绍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诊治原理,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宣传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中医药知识、方法、观念,力争使人从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氛围,接受中医药文化的陶冶。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养。
各职能科室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从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加强对职工尤其是青年医护人员的中医药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训,努力提高全员的中医药文化素养,使其言行、举止、思维、诊疗工作无不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鼓励各科室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科室文化。
(四)长远规划,持续发展。
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医院对此要有一个长期规划,建立长效机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力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从建筑风格、内部装潢、诊疗环境、形象识别等方面入手,通过传统文化元素和艺术手段(书法、绘画等)展现中医药文化,营造中医药文化环境的氛围,体现中医药古朴典雅、简约大方的特色,体现中医院的与众不同。塑造优秀的医院形象,鼓励广大职工积极参与,使长期规划得到具体落实,中医药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
篇5
[关键词] 中医翻译;传播文化
一、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发展,但在软实力上仍低于一些发达国家。发展、繁荣文化软实力,加强软力量的积累与传播,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中国成为世界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重大战略课题。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于其是否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当今时代,只有使我国优秀的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广泛传播,才能够在国际竞争中掌握话语权,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十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文化传播取得很大进步,但与我国目前的大国地位和形象相比还远远不够。因此,必须坚持“走出去”的文化战略,深化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二、传播中医药文化是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方式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融道、儒、佛等中国传统文化于一体,展现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中医药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独有的自然观念和人文情感。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系统整体的养生防病思想、独特的保健治疗方式等等传统文化的元素,是朴素唯物论与自然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集中体现,反映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与特色。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又具有巨大的医疗保健的实用价值。因此,中医药既是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又是科学技术的硬实力,是体现综合国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三、如何在中医翻译中突出文化因素
向世界推介中医药文化,让中医药“走出去”,中医翻译是第一道关,发挥着重要桥梁的作用。中医翻译是很复杂的一个问题,它远远不只是语言转换这么简单。表面上看,翻译的是文字,实际上传递的是文化。中医与西医相比,有着其巨大的特殊性,中医是受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宏观的医学体系。中医文章里的词语不仅能够传递出信息,而且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文化意义。
1、在中医翻译中突出文化因素,首先要注意翻译的策略。传统的中医翻译为了照顾西方读者,尽可能地借用西医中原有的词汇和概念来解释传统中医理念,导致翻译过程中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和精髓无法完全、准确地传达出来,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中医药文化的魅力,甚至会引起误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的国际传播,也影响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发展。因此,作为中医翻译工作者,不能一味地迎合西方的思维定势和阅读习惯,不能一味的“比照西医”,牵强地以西医概念解释中医,而应在翻译中保留中医的原有概念,强调中医药特色,采取一种有别于西医的、科学合理的翻译方法和原则,以彰显中医药文化的华夏特色和东方特质,让使移入语读者真正进入中医的世界来准确完整地感受和理解中医文化。
2、其次,中医翻译工作者应深刻领会中医的文化内涵,并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强调其文化内涵,包括中医药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人文精神、医德伦理等。要让西方人理解中医,首先必须让他们理解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形态。
中医药学深深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气质、品格和特征。其天人相应的自然观,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从时间、空间的整体系统把握疾病的方法,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因此,中医翻译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强调中医药文化的以人为本、致中和及道法自然的核心价值观,强调调和、扶正劫邪、阴阳平衡的理念以及“救民济世”的传统医德。只有让移入语读者理解了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文化心理和思维模式等,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中医,实现中医药文化的规范导向、同化功能,加强深层次身份认同,进一步促进西方人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支持,从而切实增强中医文化的影响力和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几千年传承不衰的为数不多的载体之一,是具有内在创新动力且实践性很强的鲜活的文化。中医药以其特有的医疗保健作用成为中国真正对西方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有影响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世界崇尚天然、回归自然潮流的进一步发展,中医药文化价值观和理念也将会进一步深入人心。作为中医翻译工作者,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调整翻译策略,彰显中医药文化浓厚的民族色彩,展现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和精粹,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和精神,为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技巧》,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12月。
[2]赵海滨,《以中医药传统文化提升中国软实力》,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4-5.
[3]李照国.中医翻译导论[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
[4]李照国.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篇6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天人合一;校园文化
大学,是文化发展传承的重要基地.校园文化具有文化“化人”的基本功能,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创造良好的“化人”环境,成为高校育人的有效载体,是一所大学最鲜明的标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宗旨和出发点.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理念贯穿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浓厚中医药氛围的校园文化,对于提升校园软实力,增强校园向心力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的重塑,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医学生的专业兴趣,有利于形成潜移默化的中医学术氛围,从而满足新时期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这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的历史使命.
1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重要性
1.1.1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其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曾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1]1.1.2中医药文化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桥梁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独有的文化形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古人智慧的结晶,其保健、养身、“天人合一”等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所接受.目前,中医药文化正日益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卫生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桥梁,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医药特色环境、文化阵地、文体活动建设;把握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律、创新中医药文化载体、建设中医药文化推广队伍以及探索社会化校园文化措施等方面.各高校在校园硬件建设上实现了量的扩张,普遍扩建了新校区,建设富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实施中医药文化“上墙”工程,悬挂历代名老中医画像、雕塑,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等方面内容.虽然近年来中医药院校重视并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但仍然存在以下三个方面主要问题.1.2.1重硬件,轻软件当前中医药院校普遍重视校园景观建设,路、亭、湖、像等景点设置较多,但缺少规划,没有凝练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思路,体现中医人文精神、中医特色的系统规划较少;绿化程度越来越高,普遍种植观赏性植物,缺少可为医学生提供实地辨认药材的药用植物园,没有将绿色景观与中医实践教学融合.1.2.2重校风,轻学风许多中医药院校重视校风建设,如校歌、校训、校标等内容较为完善,且具有深意.与此同时,校园文化仅仅局限在物化的表现,物化的校园文化最终目的在于化人、育人,因此学术风气、中医研究氛围是中医药院校优秀校风化育学风的灵魂,在这一方面许多院校较为缺失.1.2.3重文化,轻特色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医学的根基与灵魂,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本质,而且决定了中医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中医药文化必然成为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灵魂.而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至今,每一所中医药院校因其地域、文化、疾病分布等不同,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当前中医药院校普遍重视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但缺乏对本校历史发展、中医文化、地域优势的研究,不重视特色提炼.
2“天人合一”理念的精神内涵
众所周知,“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观念,其思想所表现出来的有机整体观对于现代生态文化建设有着特殊的意义,是当代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天人合一”思想识中国古代文化精华之所在,渗透于中华民族文化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中华思想大辞典》说:“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2]《周易•乾卦•文言》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3]这里讲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人生的最高的理想境界.汉代的董仲舒明确认真地提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思想,《阴阳义》中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4]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把“天人合一”理解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5]《吕氏春秋•应同》中说:“成齐类同皆有合,故尧为善而众善至,桀为非而众非来.”[6]《商箴》云:‘天降灾布祥,并有其职.’”这里又说:“山云草莽,水云鱼鳞,旱云烟火,雨云水波,无不皆类其所生以示人.”[7]儒家各代思想家阐明了自己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认识,并赋予“天人合一”思想以丰富多彩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许多思想智慧为现代人所称赞,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尤其是这些思想家都认为天人是应当和谐相处的,二者之间的协调是他们追求的美好蓝图.对校园文化建设而言,“天人合一”思想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化育理应成为校园内各种组成成员和谐相处、相得益彰的思想指导.
3运用“天人合一”理念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3.1内外兼修
“天人合一”理念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药院校的外在形象宣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周易》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主张把万事万物始于一阴一阳的合而为一,“天人合一”思想把天、地、人看做一个无穷变化和发展着的整体,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强调其中各个元素的变化发展都制约着另一种元素的发展.广义校园文化建设可分为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从另一个角度可归纳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内外兼修”,即重视外在表象建设的同时加强内涵建设.
3.2教学兼长
《礼记•学记》中提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的师生关系是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是一个圆融的生命共同体,应共同体悟进行互动,师生不应该处于对立的两面,不是单向的、机械静止的,而是平等的整体.孔子也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没有把学生看做是单纯的受教对象,更注重在彼此交流中的互相学习,是谓“教学兼长”.“天人合一”注重自省与自我体悟,强调的是价值自觉能力,《论语•里仁》中提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重视学生的内省自悟,通过自我认识、评价、激励等一系列教育因素协调,最终提高医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塑造良好的医学生人格,培养道德认知感,增强道德内化能力,做到由他律转变为自律的境界.建设“天人合一”校园文化,其核心思想倡导的正是这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通过内省自悟、自我修养从而获得道德规范和内心自由,最终塑造优秀的医德,达到“天人合一”的至上境界.3.3德才兼备“天人合一”理念融入了道德的含义,认为人尊重自然也是尊重自身,关爱其他生物的生命就是关爱自身的生命,即一种“仁爱”的情怀.孔子从仁学出发,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8],要求人们热爱自然,体现了其仁爱的精神.孟子提出:“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把“仁爱”由人与人的关系推广到人与物的关系之中.董仲舒则主张把“天人合一”的“仁”从爱人扩展到爱物,“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9]他认为“仁”就是对自然万物一视同仁,体现了其生态伦理思想,把道德关心从人扩展到自然万物.宋代张载“民胞物与”的命题最能体现“仁民爱物”的生态道德观.医学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要求医务人员既要有精湛的技艺,又要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中医学本身就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要学好中医,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社科知识,“德才兼备”,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黎民的医学人文态度.
4“天人合一”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活化
围绕“天人合一”理念,融入中医药文化,以贯通“和”的思想,融入“仁”的情怀,恪守“诚”的美德为主要原则,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
4.1贯通“和”的思想,协调人与自然
“和”是中国文化与哲学精神的思维特质,其本质是和谐、调和、中和的体现,其中蕴含着中国哲学思维广大而精微的深层奥秘,对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理念体系中,其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相通、和谐、融为一体,做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10]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中医药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宗旨和出发点,如水之源、木之本;同时中医药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水之情、木之华.首先要更新观念,根据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本质、规律,厘清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完成校园整体规划修编,做好大学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其次围绕中医药发展历史中的名医、名家、名言警句或中药名启动校园主体楼栋、广场、景观命名征集活动,诸如董奉广场、修园路、宋慈湖、至善楼、五行楼等校园景观.要有中医药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如医史馆、校史馆、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等,将校园建筑融入在校园景观、中医药文化中,达到“和”的目的.
4.2融入“仁”的情怀,关爱生态万物
“天人合一”理念十分注重“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念,把天地万物视为统一的生命系统,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被看做“仁”的崇高道德.“仁”是中华文明重要的道德范畴,也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髓.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融入“仁”的情怀,坚持孟子的“仁民爱物”主张,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唱响主旋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利用诸如国庆节、教师节、五四青年节等时间节点,开展诗歌会、演讲比赛、红歌合唱比赛等活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民族精神;倡导爱心文化、志愿服务精神,组织学雷锋系列活动、志愿者在行动主题活动月、福乐家园行、农民工子弟学校、中医药文化“进高校、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使大学生从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强责任.二是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爱.要赋予新时期“仁”的新涵义,融入“仁”的情怀,对自然万物赋予同情心、仁爱之心.这也是医学生“仁爱”教育、推动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途径.校园文化承载物不仅要有植物、建筑、雕塑,而且要引进部分动物,诸如可在广场放养白鸽、在校园湖水景观中饲养鸳鸯、白鹅、黑天鹅、麻鸭、锦鲤等,让动物与大学生和谐相处,培养大学生“仁爱之心”,营造“天人共生、天人共美”的校园文化.
4.3恪守“诚”的美德,提升医德修为
“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崇尚的一种基本美德,是面对天、地、人、物的一种责任和敬业精神.正如《礼记•中庸》中说道:“诚者,天地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国古代的中医名家,无不奉医德为安身立命之道.李时珍于《本草纲目》中道:“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唐代孙思邈也用“大医精诚”揭示了真正的中医是高尚的医德与精湛的艺术的高度统一,强调了中医伦理追求,故中医药院校建设优良校园文化,培养合格中医人才,必须加强中医医德教育.一是要以《中国医学史》、《医学伦理学》等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以医学伦理学教育为重点制定合理课程安排,突出安排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医德教育的内容.二是要将医德教育贯穿到临床实习的医疗实践中.医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医院的最后一站是医院实习,要通过参观医院、医院实习、社会实践、送医送药下乡等活动,使大学生多渠道、多角度接触社会、医院和服务对象,接受医德熏陶,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增强医学职业责任感.三是进行医德文化熏陶.硬件方面,可以在校园内设置一定数量的中国古代名医语录灯箱、路牌,以便时刻提醒大学生医生所肩负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软件方面,可通过举办中医文化节、“宋慈湖畔话中医”讲座、中医病案讨论等活动,也可邀请名老中医分享成长经历、举办宣讲会等,让大学生们更好地深入中医文化,提升专业自信、医德修为.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N].人民日报,2015-12-23.
〔2〕曾小五.人与环境———如何重新解读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理念[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1):24-25.
〔3〕〔4〕王丽娜.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7.
〔5〕佘正荣.儒家生态伦理观及其现代出路[J].中州学刊,2001(6):52-53.
〔6〕蒙培元.中国的天人合一哲学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哲学史,1998(3):24-26.
〔7〕朱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攀登,2005(3):51-52.
〔8〕(清)刘宝楠.论语正义•雍也[M].北京:中华书局,1990.237.
〔9〕(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M].北京:中华书局,1975.308.
篇7
关键词:五力 中医青年 人才特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57-02
中医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在中医不断发展和不断改革的过程中,中医药材低廉、中医治疗方法灵活多变、中医保健作用突出等特点日益显著,显示出了我国中医学的独特优势,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中医药传统文化包含了大量的传统人文和哲学内涵,是我国软文化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支持中医药发展,对促进人类健康、弘扬中医传统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中医药事业也在不断的突破和改变,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例如,我国中医药特色优势不再显著,老中医药专家的技术和思想得不到很好的传承,中医改革和创新不足,中医青年人才匮乏等问题日益明显。因此,是否能够培养出现代中医人才,是继承和发展我国中医事业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对现代中医青年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培育好中医青年人才,让更多的青年人成为名中医,是当今中医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1 培养现代中医青年人才的必要性
1.1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
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指出:“所有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祖国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用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这就是对我国现代人才培养的总的标准和要求。同时,国内外快速发展的形势都对青年人才的需求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中医青年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不断适应新的变化和要求。
1.2 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的要求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不断的迅速发展,医药事业也在不断的取得进步,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中医药也在不断的走向世界,而且不断的显示出中医的优势和特色,尤其,在当今社会不断倡导绿色环保、健康保健的时期,中医药在许多国家兴起,中医推拿按摩、针灸、保健逐步盛行。但是,同时中医药事业也面临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未来的中医青年人才具有较高的实践和操作技能,要求我们不断的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快速发展、满足社会整体需求的中医药人才,不断的将中医药事业推向世界,取得更大的成就。
1.3 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广大青年大学生是促进社会不断进步、科技不断发展的骨干力量,他们在知识储备上更应有竞争意识,同时在青年时期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如何引导和培养他们是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应该根据青年大学生发展的时期特点、身心要求,抓住内在规律来确定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抓住学习的关键阶段,增强本领、提高素质、发挥潜能、激发创造性和创新精神,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提高广大中医青年适应未来的能力,促进青年全面发展。
2 “五力”塑造现代中医青年人才特质
五力,从构成要素来看,可以把五力释义为“一个优秀中医青年人才所具备的传承力、学习力、创新力、国际视野力、领导力的总和”。是中医青年从继承传统文化和中医技术、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不断变革创新、拓宽知识和视野、使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动态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强弱的标准和尺度。是中医青年自我继承、自我学习、自我变革、自我超越、自我发展的不断前进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五力。
(1)具有传承力。
中医经典文化的传承。我国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五千年发展史的学科,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科学和人文精神,尤其是中医经典,其中浓缩了自古到今中医学发展精髓,是哲学与医疗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不仅仅有科研价值,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承,因此培养中医药人才,首先要注重文化底蕴的积淀,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将我国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古为今用。
中医技术的师承。近年来中医的生存陷入一种尴尬境地,由于“从书本到书本”,中医经典无法应用到临床,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变成了“书本中医”,读中医经典只知其然,师承学习,可知所以然,临床知识不能只读书本,师承技术才能学到真正技术。中医“师承”的培养模式是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经验、技术的有效方式。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创造“个人知识”一词,而中医本身这种难以让西方人理解的“个人知识”,更适合“手把手”的言传身教,目前,出台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继续开展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不断完善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给中医师承给予更大的支持与保障。
(2)具有学习力。
导入学习理念,增强主体意识。中医事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自觉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发展动力。这要求中医青年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认知方式,提高自己思维水平。中医青年以往学习的知识有可能现在已经过时了,而新知识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广大青年比以往更注重新知识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积极地寻求自我发展的途径,有意识的提高自己。
坚定学习毅力,明确学习方向。学习不是什么都学,因为人的精力有限,只能有所选择,即学习要有一定的方向。作为新时代的中医青年,首先,向“专”纵深挺进,即沿着开展业务工作、提高专业本领上学习专业前沿知识,努力在专业、业务方面上成为权威。其次,向“广”四周延伸,即围绕开展业务工作、提高专业本领上学习相关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知识,触类旁通,胜任业务内的各项工作。同时,把坚定的学习方向和钉子般的钻劲儿相结合,把自己打造成“T”的复合型人才。
(3)具有创新力。
现代中医药发展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和挑战,中医理论是前科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中医药现代科学基础薄弱,尚未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研究、评价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多学科结合研究的欠缺和中医教育的缺陷,需要中医青年不断创新。
作为21世纪的中医青年人才必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着眼于科研创新意识培养,树立为医学献身的崇高理念;着眼于科研创新能力发展,设立各类科研创新实践训练;着眼于科研创新精神凝聚,建立完善科研培养制度。能够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现代医学知识来发展中医,批判的对待一切,独立地解决问题,打破旧的框架,提出新设想,不墨守成规,具有独创性,激发青年人的好奇心是中医青年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提倡大胆怀疑是中医青年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
(4)具有国际视野力。
中医药要走向世界,中医青年如何提高自我,走向世界非常重要,现在中医中药,作为传统医药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中医成为风靡全球的健康新时尚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中医的理论还有一些科学的内涵,尚未被国际社会广泛理解和接受,常常有一些晦涩难懂的尴尬状况。因此,中医青年担负着把中医药事业推向国际的重任。
首先,中医药的接班人、中医药的青年人才应该掌握现代化工具和各个领域综合知识,通过学习外语、法律、计算机等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我,开阔国际视野力,适应国际经济化的要求。其次,努力推动科研文章在SCI的发表,向国外同行展示中医的科研水平,展示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弘扬、传播中医药的文化。最后,21世界的中医青年人才应该掌握现代交往工具,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提升自己的国际交往能力。中医青年应着眼于国际视野的开拓,在坚持中医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国际现代医学成果和其他民族传统医学精华。
(5)具有领导力。
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力、一种引领改变的能力。领导力应当成为当代中医青年诸多素质中的一种重要素质。在培养中医青年领导力的过程中,要确立领导力这一核心价值,并通过提升中医青年的“服务”能力,从而提升中医青年领导力的“影响力”。
中医青年领导力的建立,一定是要建立在对专业的熟悉上,还应上升到对中医药的社会责任、中医药学术历史使命的基础上。在对中医的认知不断深入过程中,中医青年应把自己融入中医事业之中,更多地开拓视野,从自我的定位、国际视野、多元合作、“面对面”、技术的精益求精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通过很多途径的培养,致使自身领导力不断得到提升与开发。
3 结语
总之,现代中医青年发展方向是回归传统,追求时世,掌握创新,开拓视野,扩大影响。中医未来的发展,还要通过现代中医青年的不断努力,只有科学合理地造就具有现代中医特质的中医人才,才能真正的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医事业,并使之在诸多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段金龙.对中医人才培养的三点建议 [N].中国中医药报,2012.
[2] 张炳升.培养实用型中医人才刻不容缓[N].光明日报,2008.
[3] 藤应超.中医人才培养现状探析[N].光明日报,2008.
[4] 王庆华.中医青年人才开发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5.
篇8
关键字:中药国际化营销
一、我国中药国际化营销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我国的中药资源非常丰富,中药复方在应用上品种繁多,对新药和保健食品的开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对一些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有独特的疗效,引起了世界的重视。并且我国在中药方面有着极为漫长丰富的历史,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编纂了例如《神农本草经》、《唐本草》、《本草纲目》等中医药著作,对我国的中医药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加之成本较低,并采用望闻问切的治疗方式,药物原料大多是天然的动植物原料提取,也符合当代社会绿色健康的养生观念。
2.劣势分析
GMP是国际医药市场准入的首要条件,而我国中药企业通过其认证的数量极少,因此造成我国中药一直得不到国际认可,阻塞了其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中药药品质量没有得到国际信赖。文化差异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药主要包涵很多东方文化,所以在语言表达上很难为其他国家所理解和接受,并且中医学的诊断技术、标准和疗效判断标准都与世界主流医学存在很大差异,对其传播、交流造成了很大困难。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在很多国家都未被认可。近年来,加上印度、韩国、日本等的竞争,中药市场的国际化道路举步维艰。
3.机会分析
中国成功加入WTO为中药走向国际化开启了新的大门,根据自由贸易协定,加入WTO后,各成员间的关税壁垒和人为限制将被取消,我国中药可以凭借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价格优势进入各国市场参与公平竞争。同时,WTO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中药企业应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此外,外国民众也开始普遍认可中医药,据WTO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医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而且预期将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国力的增强,经济水平的进步,国际地位的提升,使更多的人开始重视东方文化,并开始学习汉学,近些年来,到中国访问学习的学者、留学生不断增加,为中药的传播发展也作出了不小贡献。
4.威胁分析
国际中草药的年销售额为160亿美元,但我国仅占其中3%的市场份额,这与我国中医药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由于缺乏对中药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致使一些有价值的古方、验方、祖传秘方及蒙药等特殊品种长期流落民间或者被外商低价收买,并且外商还利用我国在知识产权管理上的缺陷,无偿侵占中药资源牟取暴利。由于国际上竞争激烈,日本和韩国抢占了国际中成药70%以上的市场份额,甚至还向我国出口,造成我国中药进出口的逆差。中药煎煮法极其考究,而外国人很难掌握适当的时间火候,也很难买到相对齐全的工具,这对我国中药的发展也非常不利。
二、我国中药国际化营销的策略
1.政府职能性引导
组织各相关方面力量,建立高起点、高水平、国际化的中医药标准,以保证我国中药质量。此外,国家应对中医药进出口企业给予如政策、税费上的优惠待遇,以支持其大力发展,提供稳定的后台支撑。
2.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在中医药的研究、生产、经营等活动中依法取得权利,包括中医药著作权以及相关权利,中医药工业产权以及未公开中医药信息保护权三方面内容。要尽快形成一个中医药知识产权三维保护体系,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性,形成完整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3.中药方面复合型人才培养
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应根据国际市场变化,按照行业需求培养多种类、多元化、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4.市场多元化战略
近年来,由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区域集团化的消极影响,单一的市场格局不利于我国中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实施多元化战略,可以改善或避免外部市场不平衡的状况,根据各个市场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
5.文化战略
中医的传播是中国文化的传播,只有把中国文化渗透到世界,才能推动中药现代化,才能真正以药品的身份进入世界市场。中药国际化首先必须是中国文化的国际化和中医理论的国际化。由于中西医思维方式大相径庭,给中药国际化带来了一堵难以消除的文化壁垒。只有大力宣扬中国文化,才能推动建立一套以我为主的中药国际标准和统一的中医国际立法。同时,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扩大中医药国际影响力。
6.国际专业展会
篇9
这是曾经手肿指麻、失去作画能力的工笔画大师李芸生,在经过司徒植义诊并用其发明的“飞磁整脊宝垫”的治疗,在病情大为好转,手指活动灵便起来后写给司徒植的“感谢信”中的话。
司徒植为“中国针灸手力治疗学院”及“飞磁整脊宝垫”这“两项中医奇迹的开创者”。长期以来,司徒植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西医相结合、自编教材,学以致用相结合等“三结合”的办学方针。他一手创办的“中国针灸手力治疗学院”素有口碑学府之称;另外他成功研发出“飞磁整脊宝垫”更是将中医理论进行了很好的传承和创新,“是一种可以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创立学院
为了弘扬中医文化,司徒植于1977年在香港创立了开埠以来第一所私立针灸和手力治疗专科学院并附设诊所,之后致力于人体十四经脉的循行路向研究并开创了手力治疗“三点联按”特效疗法的先河。
司徒植介绍,疗法体现在人体病症上,其原理就是“经络不通”或“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其实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成为了中医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最好证明。随着现代医学的逐渐发展,中医不能如古老的文物般被束之高阁,而应把它“搬”出来赋予其现代的科技力量,从而让它焕发出新的光彩,这才是中医发展的必然之路。
正是遵循这一理念,司徒植经过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努力,发明了“飞磁整脊宝垫”。而“飞磁整脊宝垫”的创新发明,也实现了他创立“中国针灸手力治疗学院”曾立下的让患者“舒舒服服医好病,活在康宁快乐时”这一“校训”的初衷。
在实践中,司徒植的手力治疗产生了很好的口碑。1978年,杨励贤议员的中文书记张伟光先生,不幸中风,经一家医院抢救后半身不遂而留医,其后病情恶化,已告病危。在其家属要求下,请司徒植出诊,经中医手力治疗不仅起死回生,而且行动自如。张先生愈后亲自书写“万家生佛”牌匾,而杨议员又致送了司徒植一个“指压功深”的奖牌,以资赞颂。
给病人带来的切实帮助让司徒植不断获得认可和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也是司徒植创立“中国针灸手力治疗学院”的出发点。 等多个专利证书,而且还荣获全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特别贡献奖”、“中医药发展特色创新及成果成就双金杯奖”等。
据专业人士介绍,“飞磁整脊宝垫”专利发明以其独到的科技价值成为了未来医疗器械产业中的一大亮点,其潜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巨大。
大医精诚结硕果
多年来,司徒植始终致力于提倡中西医学的相互交流和促进,并提倡走中医新医学的道路,在针疗学上更是不遗余力地研究和实践。
突出的贡献,也让司徒植不断地获得各种荣誉:2001香港世界大城市医药团体能力建设首脑会议“卓越医家学术奖”; 2002印度尼西亚国际传统医药针灸学术金奖; 2007全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特别贡献奖”及中国百名医学终身成就奖; 2008中国国际专业科学家“金牛奖”及“与时俱进,与澳运俱进金奖” 中医药发展特色创新及成果成就双金杯奖,评为共和国功勋人物;全国首批优秀模范人才; 2009 “中国百名创新功臣”及全国首届百佳国医名师仲景医圣奖;“中华爱国英才长城贡献奖”及“中华爱国功德人物”; 建国60周年共和国建设十大突出贡献人物;中国针灸手力治疗学院被誉为“中华爱国先进示范单位”等。
司徒植说,中国科技的腾飞,离不开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而对于司徒植来说,其研究的理论正是庇佑了华夏子孙几千年的传统中医,而其创新成果和不懈地探索精神,不管是在中医传承发扬上的意义,还是在为人类减除病痛的意义上,都极具社会价值。所以,司徒植也非常希望他的这些成果能够产业化,以更多为华夏儿女们胞造福,并为中医在走向世界的征程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飞磁整脊宝垫”
让工笔画大师李芸生重新焕发活力的“飞磁整脊宝垫”,是司徒植对中医传承上的又一贡献。其独特的疗效正是由于其独特的治疗机理:“飞磁整脊宝垫”主要遵循针灸飞经走穴的方法,按照人体经脉的循行规律,以磁动力学、脈动磁场原理,结合人体解剖、生理和形态学特性等传统、科学原理研制而成。在这个基础上,通过采用世界先进的中西医结合方式方法,并将人体经脉与神经系统”五线合壁“整脊技术充分联合,光大创新中医针灸理疗精髓,体现了传统 针灸和手力治疗的核心技术,并创新自我按穴理疗等多项贴近实际、易于运用的新功能。
据司徒植介绍,“飞磁整脊宝垫”的显著作用是,能够促进全身经络畅通、气血运行,调节脏腑阴阳和生理平衡功能。并设有流线型整脊槽,集发挥人人自我保健舒适理疗、消痛祛病和整脊功能为一体,达到中医先贤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治未病”的要求和世界卫生组织“防重于治”的方针。
“飞磁整脊宝垫”的整脊功能是基于人体脊柱直立活动,保持人体脊柱的正常生理弯曲。由于长期的学习、工作和劳动,人们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身体不适。飞磁整脊疗法,有效预防和改善脊柱生长发育不良、运动伤害、脊柱侧弯及脊椎病变而引致的并发症和后遗症。一般因劳损而造成颈梗膊痛、腰疼腿痛的人士,只需平躺在“飞磁整脊宝垫”上十多分钟,痛楚就会减轻甚至消失。据司徒植介绍,“飞磁整脊宝垫”是他经过长达30年的临床试验,按照中医人体经派的循行规律和手力治疗“三点联按”的特点,以脉动动磁场和磁动力学原理,以飞针走穴的方法,结合人体解剖生理特性,采用中西医结合医学技术而成功研制发明的。
因经济环保、舒适安全、镇痛快、疗效高,“飞磁整脊宝垫”不但荣获中国发明奖专利、中国实用新型专利、香港发明专利和实用型专利、中国台湾和日本实用型专利
等多个专利证书,而且还荣获全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特别贡献奖”、“中医药发展特色创新及成果成就双金杯奖”等。
据专业人士介绍,“飞磁整脊宝垫”专利发明以其独到的科技价值成为了未来医疗器械产业中的一大亮点,其潜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巨大。
大医精诚结硕果
多年来,司徒植始终致力于提倡中西医学的相互交流和促进,并提倡走中医新医学的道路,在针疗学上更是不遗余力地研究和实践。
篇10
但是由于中药组成成分繁多而且复杂,加上对实际起作用的药物单体结构认识不清、作用机制模糊等研究现状,传统的筛选方法是将各成分分离提纯出来测其分子结构并进行相应的药理试验,其工作量巨大、盲目性、耗时长、成本高且只能是小规模筛选,这些都使得中医药学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有助于新药研究
近5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运用计算机技术模拟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从最初只能模拟小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到如今能实现分子量巨大的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从最初只能模拟几个皮秒的变化到如今模拟几十个纳秒的变化,这些发展历程表明分子模拟计算正朝着高精度、大体系、长时程的方向发展。
这为我们从现有的中药数据库中数以百万计的分子中筛选出新的药物先导分子,研制新的药物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我们可以将中药或复方看成天然组合的化学库,在目前已知的中药或复方有关化学成分信息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药物虚拟筛选技术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为实验的进行提供重要的信息,如有效分子的构象等,这会使得实验具有比较强的导向性,提高药物设计的命中率和减少盲目性,同时减少大量人力物力的消耗。
可以说,应用分子模拟技术筛选药物改变了传统的盲目性的药物筛选模式,极大地减少了药物筛选的时间,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安全性,加快了研究过程,并增进了对分子具体作用机制的了解。
分子模拟利用理论方法与计算机技术,是指运用一定的软件,通过超级计算机模拟或仿真分子运动或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现代技术,可广泛应用于计算化学、计算生物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计算机分子模拟技术通过分析和计算一系列活性药物分子的三维构象,可以了解某一类药物分子所具有的空间结构,这一技术对新药研究有很大帮助。
以国际大型药厂为例,在采用计算机模拟筛选以前,研制一种新药,平均需要花费10~12年的时间,耗资2. 0亿~3. 5亿美元,而新药上市成功率只有17%~20%,但由于模拟计算的加入,新药上市的时间缩短了2~3年,成功率提升至50%~60%。这些都表明,模拟计算大大加快了新药研发的进程,也为中药新药物的发现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
三种主要的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出台,生物医药研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想在医药方面有重大突破,中医药有效成分研发势在必行。
在医学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技术进步和人文理念的转变,生命科学的研究正在飞速发展中,全球化组织也纷纷出台相应发展战略,如WHO提出“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这些都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中医药经过长期积淀,其临床疗效显著,对人体健康毒副作用较低,而且部分药物单体表现出了广泛的药理活性,对多种疾病均具有治疗效果。而分子模拟计算的高通量和高精度等特点很好解决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诸多难题。模拟计算不仅能够实现中药单体的大批量筛选,而且能够探究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这为阐明中医药的药理活性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由此观之,在模拟计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药产业实现现代化是大势所趋。
众所周知,传统的实体的药物筛选需要构建大规模的化合物库,提取或培养大量实验必需的靶酶或靶细胞,并且需要复杂的设备支持,因而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虚拟药物筛选是将药物筛选的过程在计算机上模拟,对化合物的活性做出预测,这样就能够集中目标,大大降低实验筛选化合物的数量从而缩短研发周期、节约经费开支。
将虚拟药物筛选技术应用在中医药研发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阶段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基于分子对接的筛选方法。具体而言,这个方法是基于一个靶点(通常是酶、受体、离子通道、核酸等)的三维结构,常常采用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方法从小分子数据库中找到能与之匹配的候选化合物。
所谓分子对接,就是小分子与受体大分子通过几何匹配和能量匹配相互识别的过程,即在药物分子和靶点产生药效的反应过程中,两个分子先充分接近,然后采取合适的取向,使两者在必要的部位相互契合、发生作用,进而通过构象调整形成稳定的复合物。这就好比是锁与钥匙的原理,特定的钥匙(药物分子)只与特定的锁(蛋白质)作用,而筛选出来的新的先导化合物就是与特定的钥匙类似的药物分子。
另一种是基于药效团搜索的方法。药效团的概念早在1909年由德国科学家提出,特指载有活性特征原子的分子框架。现在泛指生物活性分子(一般指小分子)中对活性起重要作用的“药效特征元素”的空间排列形式。这些“药效特征元素”可以是某些具体的原子或原子团,比如氧原子、苯环等,也可以指特定的功能结构,如亲水基团、疏水基团、氢键供体、氢键受体等。在得到某类抑制剂的药效团模型后,就可以以药效团作为一个参照标准进行数据库搜索。从数据库中筛选得到符合该药效团模式的候选分子,而在这些候选分子中可能包含新的先导化合物。
此外,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方法在现代药物设计方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设计方法,其目的是利用理论计算和统计分析工具来研究化合物的结构与其生物效应之间的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推断受体活性部位的结构,并在计算机中建立起这样的一个结构,以这个结构为模板,对药物进行筛选。
利国利民
模拟计算在中医药产业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推动该领域的科研进程和市场发展,是一件利国利民的措施。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基础资源缺乏,每年有不计其数的患者在饱受疾病痛苦的同时还要面对药物带来的诸多毒副作用。根据有关临床研究,天然药物比合成药有较小的毒副作用和更加全面的人体保健功能。我国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合理开发利用,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医学文化,造福患者,同时可以节省巨额的医药研发经费和生产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