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身体素质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身体素质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身体素质问题

篇1

【中图分类号】 R 339.35 R 194.5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132-02

【关键词】 体质;运动活动;生长和发育;学生

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原国家教委曾对12万名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80%的学生近视,23.3%的学生因心理压力而患心理疾病,每年因病退学、休学和自杀的学生也在不断上升[1-3]。为此,笔者根据2005年全国大学生体质调研工作的规定及遵义市“十一五”攻关课题计划要求,对遵义市1 500名大学生2006-2008年身体形态、机能与素质等方面进行了追踪调查,了解其身体健康状况及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提高遵义市大学生体质水平及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遵义市大学生1 532名,剔除残疾或有严重慢性疾病(如心脏病、肾病等疾病)的学生,共计1 500名,男、女生各750名。

1.2 方法 按《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手册》[4]的要求和规定进行,检测人员经过统一培训,测量前所用仪器设备全部经过校对。身体形态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胸围,生理功能指标主要为肺活量检测,身体素质指标为《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要求的5项指标,包括100 m 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1 500 m跑(男)、800 m跑(女)、铅球。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身体形态指标变化 3 a来,男生的身体形态、维尔维克指数[(体重+胸围)/身高×100]有明显增长 (P

2.2 身体机能变化情况 经过连续3 a对反映生理功能的肺活量进行跟踪观察,发现男女生肺活量指标总体呈增长趋势,说明遵义市大学生在校期间呼吸系统功能的发育情况良好。见表2。

2.3 身体素质指标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男、女生5项素质与第1年比较,第2年上升,第3年下降。

表1 遵义市不同性别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2006-2008年比较(x±s)

性别指标2006年2007年2008年

男 身高/cm166.72±5.62168.10±5.86*169.12±6.05*

体重/kg58.14±5.5658.55±6.66*59.56±8.34*

胸围/cm82.23±3.8383.10±4.57*84.89±5.51*

维尔维克指数84.2084.27*85.41*

女 身高/cm158.55±5.25159.15±4.58*159.18±5.69*

体重/kg49.50±5.1651.66±6.25*51.69±6.56*

胸围/cm80.25±3.5881.60±4.25*81.60±5.56*

维尔维克指数81.8483.73*83.74*

注:*P>0.05。

表2 遵义市不同性别大学生3年肺活量比较(x±s,mL)

性别人数2006年2007年2008年

男 7503 550±525.503 560±570.22*3 735±513.50*

女 7502 389±98.022 418±399.88*2 488±12.87*

注:与2006年比较,*P

表3 遵义市不同性别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比较(x±s)

性别项目2006年2007年2008年

男 100 m/s14.15±0.8214.10±1.25*14.19±1.20*

1 500 m/s607.52±25.25606.94±26.15*608.17±26.28*

立定跳远/cm236.13±17.07238.31±17.52*235.10±19.03*

铅球/cm771.00±0.26785.60±0.28*770.13±0.32*

引体向上/个12.55±3.8412.93±4.65*12.40±5.12*

女 50 m/s9.30±0.709.36±0.68*9.16±0.89*

800 m/s224.85±23.74224.31±23.64*225.54±27.49*

立定跳远/cm177.30±17.07178.55±16.67*174.46±18.03*

铅球/cm516.88±0.36521.66±0.52*513.40±0.58*

仰卧起坐/个40.59±9.6041.69±10.26*40.39±10.47*

注:与2006年比较,*P

3 讨论

遵义市在校大学生身体形态与生理功能各项指标正常,呈增长趋势,但身体素质令人担忧。总体上,男女生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且有明显下滑趋势,究其原因可能为,大学生生理与心理正处于上升阶段,身体发育趋于成熟,各方面功能处于人生的最好时期,对健康没有任何担忧;一部分学生不但不参加体育锻炼,还染上吸烟、喝酒、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等种种不良生活习惯;面对日渐激烈的考研竞争和就业压力,平时仅注重专业课的学习,却没有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的热情,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大学生身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不仅是为了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要求和对疾病的防范,更关系到全民族的整体素质问题[2]。大学生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是普遍存在的事实,由于缺乏体育锻炼,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已经普遍下降,对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影响。但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并没有造成严重影响,未能引起教师及学生的关注,因此有必要采取宣传、鼓励等各种措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5-8]。提高国民身体素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青少年身体素质问题,而解决青少年身体素质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大学生身体素质问题。建议学校体育教学应以培养学生主动健身能力为主使其能够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而不仅仅是满足达标项目测试。为了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的热情,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学生普遍喜爱的体育活动,如球类、健美操、踢毽子、拔河、集体跳绳等课外体育锻炼活动[9-11]。

4 参考文献

[1] 史慧秋.某校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中国校医,2006,20(6): 613-614.

[2] 杨彦平,董轩.某大学2002-2007年新生体检结果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0):960-961.

[3]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课题组.1985-2005年我国汉族学生身体机能、素质的动态分析.体育科研,2008,29(3):17-25.

[4]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手册.北京: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05:21-40.

[5] 韦柳惠,殷国前.1991和2000年广西医科大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02,23(2):177.

[6] 赵联和.山东省大学生身体发育及体成分研究.中国校医,2007,21(3):247-250.

[7] 商厚姝.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模糊综合评判.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11-113.

[8] 樊雅民.浅析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和对策.山西科技,2009(5):68-69.

[9] 王慧丽.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6):142-144.

[10]杨现新,凌文杰,李玉周.普通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原因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1):2147-2147.

[11]许良.我国青少年各个时期5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动态分析.体育学院学报,2005,24(1):95-101.

篇2

摘 要 近几年,青少年“三高”的病例不断增多,青少年体质问题开始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现有的一系列措施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如:繁重的课业、学校对体育的不重视、“静态化”的生活等,国家应该重视青少年健康问题,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 青少年体制 学校体育 思考

根据近几年的青少年健康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体制在持续下降,学生的耐力、速度、力量、心肺功能等都在持续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不断增多,“三高”疾病已经将魔爪伸向了青少年,另外,一部分青少年的营养状况有待加强,尤其是女生,有些女生为了减肥开始绝食,甚至最后得了厌食症,体质下降已经成为了普遍性,在军训中我们经常看见很多学生因为站立时间稍长或者无法忍耐夏季阳光的照耀而晕倒的现象。视力状况更是不容乐观,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个班,戴眼镜的人数居然占到了大部分,青少年体质现状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关乎中华民族的复兴,应把增强青少年身体健康素质当作全民健身的重中之重。

一、发挥国家的导向作用

第一,采用制度引导国民体质。坚持以人为本,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问题纳入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纳入教育工作和体育工作的规划中。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使其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引导社会的重视。如:在当前就业标准中对于应聘者的身体素质提出要求,目前《国家职业标准》包含:职业道德、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缺乏对应聘者身体健康素质的要求。

第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现在对应试教育做出了改革,要求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育工作者要从思想观念上彻底改变,以提高青少年的素质为目的,将以升学为目的的教学观念,转变为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各自成才。不再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评价。从填鸭式的教育观和题海战术,转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的教育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第三,重视学校的体育工作。首先,加大资金投入,尤其是农村,加大对学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投入,配备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体育器材和场地,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将该部分的经费纳入到教育经费中,并随着教育经费的不断增长而增长。同时如果条件允许,为青少年办理保险,为校园事故解决了很多难题。其次,落实体育法规的有关规定,国家为了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都没有落实形同虚设,国家应加大对这方面的监督,使法律法规得到落实。同时根据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有关规定,建立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评估标准,包括:评价方法、标准、指标等,并将这些纳入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

二、应加强学校体育改革

第一,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为学习体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学习体育改革应当以“健康第一”为前提,达到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统一的健康新观念。同时鼓励学生学习知识与健康的内容,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确保按时上体育课。首先,保证体育课不会被占用,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课历来不受到教师和家长的关注,认为体育课只是学生玩耍的时间,因此大部分体育课都被占用,体育课形同虚设。学校要制定规章制度,并且严格执行保证体育课不被占用。其次,提高体育课上课质量,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探索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模式,不但要按时上课,而且要提高上课质量,使教师和家长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第三,加强课文体育锻炼。学校领导要积极主动推动课文体育锻炼。首先,要将体育锻炼纳入到课程规划中,保持体育锻炼的经常性。其次,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学习的体育设施和场地,提高体育活动的质量,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情,使学生热爱体育,加强体育锻炼。最后,突破体育活动的局限性,使体育课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家庭,让学生的青春活力感染其他人,鼓励全面健身。

三、让家庭社会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

学生的身体健康不仅仅到学生未来的身体健康、事业、幸福等,而且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应当让家庭社会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家庭与社会发挥各自的职能,形成合力。社会上的各种体育设施和体育场所免费向青少年开放,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家庭中,家长应该为青少年合理搭配饮食,禁止大鱼大肉暴饮暴食,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健康观,鼓励父母与学生共同锻炼,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当前,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甚至出现危害生命的疾病,因此身体青少年的素体问题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普遍观众。国家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保证体育课的质量,社会的体育锻炼场所应免费向青少年开放,鼓励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学校应当转变体育观念,积极探索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模式,家庭应当青少年合理搭配饮食,禁止大鱼大肉暴饮暴食,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参考文献:

[1] 赖小玉,刘海金,刘尚礼.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原因分析及抑制措施[J].体育学刊.2014(8):125-128.

篇3

一、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培养是全民健康建设的基础工程

如果解决了青少年的身体素质问题,就对未来全民身体健康的建设工作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我通过多年的教学与训练得知,初中生对身体素质如何提高的探索需求远远超过了教师给他们的学习任务。初中生的体育教育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自主学习及探究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中考的实施中发现学生已具备了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在应试的条件下,他们照样考的十分满意,这也是我做这份工作受到赞同的一个原因。

二、体育老师和家长在中考中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体育课程

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认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收获很多,不仅对学生个人发展有好处,而且对家庭有好处。通过体育活动学习以后,思想全都转变了,跟家长相处如同师生一样融洽,大家都能认识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众所周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中学阶段通过学校体育提高各学科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这样照样能够崭露头角。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最好是通过学校体育教育、锻炼和家长的共同认可来完成的,之后再引进到各学科的同步学习中,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又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最好途径。

三、教师通过体育课程的生动教学,可以让学生提高对体育课程的兴趣

1.教师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动听的语调感染学生。教师的讲解对学生形成动作的正确概念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讲解时,除了讲动作要领外,还可以介绍一下所学的动作对健身、健美的作用,对于培养各种心理素质(如勇敢、果断、不怕因难等)的作用以及审美价值。教师的讲解要用准确、优美、生动的语言,有时可穿插些幽默的语言,语调要亲切、动听,注意抑扬顿挫,注意节奏。教师的讲解切忌背书般的平铺直叙、枯燥乏味,更不能在课堂上讲粗话、骂学生和讽刺挖苦学生,因为这会大大挫伤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会使师生关系恶化。

2.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仪表美、行为美。体育教学中教师着装应该整齐、清洁、朴素大方,仪表、动作都要注意一个“美”字。要落落大方、精神抖擞,又要显示威严,教师在体育课上的一举一动都要有规有矩、举手投足都要给学生一个美的感觉,让学生感到羡慕,这样才能用教师的行为举止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家长要正确引导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

篇4

摘 要 力量是一切运动的动力源泉。力量在篮球项目里的尤为重要。篮球运动员身体力量的大小并不是天生的,科学的训练对运动员的力量增长起着很大作用,青少年时期又是增长力量的一段重要时期,这个年龄段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对力量的增长和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尤为重要,特别是科学的运动负荷对运动员的影响。

关键词 篮球力量 体育教学 科学训练

篮球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同场竞技项目。篮球比赛不仅是篮球技、战术的较量,同时也是身体力量的较量。像篮球运动中的起跳投篮、运球突破、运动中的传接球、争抢篮板球等动作都体现出力量的重要性。当今篮球比赛的最大特点就是“高”、“快”、“准”、“灵”,其中除了“高(身高)”之外都与力量素质有着直接关系。青少年时期是运动员力量素质发展的重要时期,因而青少年力量素质问题越来越被教练员们所重视。本文是研究温州体校男篮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训练情况。

一、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力量训练的特点与要求

现代青少年篮球运动中,高大运动员越来越多,他们需要一定的最大力量来维持庞大的身体参加运动,同时,篮球又是准确类项目,小肌肉的敏感性也十分重要。要全面体现篮球技术和战术,就要全面发展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因此,树立力量共同发展的整体观,不单是发展主动肌,而且还要发展小肌群的力量和躯干的力量。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力量训练的阶段性任务确定力量训练的目标、内容、方法应根据青少年力量发展的各阶段而定,以满足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不同种类力量的需要,有助于最合理地提高运动成绩。因此,力量训练的计划性、系统性和连续性是训练中的核心问题。

二、青少年男篮运动员力量训练的要求

(一)基础阶段力量训练。在这个阶段应采取多种形式的练习。训练负荷从小到适中,逐步增加,持续时间可安排为3~6周。通过该阶段的训练后,一方面为后继训练做好准备和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以后训练中的运动损伤。

(二)提高最大力量阶段。这阶段目标应当是将最大力量发展到运动员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最大力量训练阶段的持续时间为3个月左右。最大力量训练不是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力量训练的目标,它是为快速力量和弹跳力服务的。

(三)全面发展阶段。根据青少年篮球运动的需要和特点,训练获得的最大力量必须转变为专项所需要的爆发力和快速力量耐力,即以爆发力为主,以力量耐力为辅。最大力量的转变阶段则应开始于提高阶段的后期,并持续到比赛阶段的开始。

(四)保持阶段。该阶段的力量训练计划可根据青少年篮球专项运动特点的要求、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技能能力和力量训练水平,选择2~4种练习。保持已经获得的力量训练水平,并为在整个比赛期中发挥作用做进一步努力。

(五)过度期。主要任务是消除疲劳,全身各部肌肉的营养性训练。

三、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训练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负重训练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训练时严格要求,加强保护、预防损伤事故,对不同年龄和不同训练程度的运动员,应该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训练时集中精力,注意保持动作规格。

四、温州体校男篮力量训练的现状

(一)温州体校男篮力量训练环境

从表1中可以看出温州体校男篮的力量训练器械简陋而且陈旧,只能满足一些简单的力量训练,而且器械数量匮乏,训练人数较多,不能够满足所有队员同时进行力量训练,再加上全队就一名教练员,这样的训练条件存在问题。

(二)温州体校男篮力量训练的时数

温州体校男篮力量训练为一周一次。主要的训练手段就是卧推和深蹲,以及较长时间的耐力训练,具体的组数和次数根据不同队员的力量水平不同而有所不,但耐力跑的时间和圈数对所有队员的要求都是一样的。

(三)温州体校男篮力量训练的手段及负荷

温州体校男篮力量训练的手段主要是器械训练,器械训练主要是上肢力量训练,及下肢力量训练,手段较单一,除了卧推和深蹲训练器材外没有其他训练器材和方法。教练对力量训练时的负荷量没有特意的规定,一般的力量训练都由队员自己安排进行,只做一些简单的指导。耐力训练也比较单一,就是长距离的耐力跑。

(四)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从表2中发现现阶段温州体校男篮力量训练的三点问题,首先是球队目前只有一位主教练,并没有体能教练,这对于一个少年体校来说是不应该的。第二点也是由于没有体能教练所连带的原因,队伍中教练没有力量、体能的训练计划,教练员只有短期的力量训练计划,对于球员的长远发展欠加考虑。第三个问题是教练对本队球员的日常饮食没有具体安排,也是不合理的。通过本次的调查问卷发现我国少年体校男篮的一些潜在问题。

五、结语

温州体校男篮力量训练的时数较少,缺乏相应的力量训练时数,教练员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教练员对队员进行力量训练时的负荷要求并不科学,青少年男篮运动员应该多加强快速力量的练习,而温州体校男篮队员的力量训练精力过于投入在绝对力量和耐力的练习上。教练员对队员训练后的体能恢复缺乏关注,没有定期对队员进行相应的身体状态测评。

参考文献:

[1] 王郓,张军.对篮球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训练的分析与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3.06(30).

篇5

1.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是日益增多,发展文化产业是改善民生,文化产业的发展远没有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这个朝阳产业能够满足青少年的文化需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青少年的素质,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趋势更加明显,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这样才能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逐渐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特别是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关注程度就加深了,但随之而来的关注也加重了我国所承载的国际责任,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必须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我国可以将企业作为主体、将文化贸易为主要方式,从而推动我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并走向世界,参与到国际的竞争中,形成我国特色的品牌,不断扩大我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二、我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少年,他们是众多青少年的榜样,是祖国的未来。不可否认,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格魅力有待完善

实践考察发现,一些青少年不懂得起码的文明礼貌,忽视社会公德,对起码的法律知识缺乏了解,以致在学习生活中错误连连。例如,不久前,北京市动物园的几只黑熊就被一北京高校的高材生用浓硫酸烧伤,而该学生的作案动机也极为荒诞:该学生声称自己在书中了解到,黑熊的嗅觉非常灵敏,分辩能力极强,所以想试一下看看是不是真如书中所说。这种不懂得珍爱动物生命的青少年,连起码的做人做事的道理都不懂,不仅不利于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会毁其一生。

2.处事能力欠缺

一些青少年在做事情时经常表现出焦虑浮躁的心态,缺乏持之以恒的耐力,不能够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做好属于自己的工作,更没有水滴石穿的魄力。甚至一些青少年眼高手低,不屑于做一些简单、基础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态度很难在未来的岗位上得到认可,不养成正确做事的好习惯,终究也不会得到社会的青睐。

3.诚信意识淡薄

诚实守信是每一个都应该遵守的道德底线。一些青少年在与他人交往中,不能严格做到守时守信,辜负了周围人的期望,难以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导致自己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孤立无援,难以成功。

许多青年学生在学习中还明显表现出了急于求成的心理,不能踏踏实实的学好当代青年本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读书,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显现,学生们在这种大环境下更是抱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心理,只注重教科书知识的学习,而没有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中,解决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问题。二是一些青少年学生过早的为未来考虑,一心想着考取驾照、获得英语等级证书,对学校的课程却不感兴趣,脱离了基本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分不清轻重,本末倒置,终究也很难被社会所接受。

三、促进青少年素质全面提高的策略

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青少年担负着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素质教育的提高能够弥补青少年在其它方面的不足,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可以起到补充和改善的作用。在我国如火如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如何采取理论讲授和实践践行相结合的方法,塑造出合格的新时代青年,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强健的身体素质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也为青少年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这一优势,在繁荣文化产业的同时,促进青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净化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大环境

提高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它牵扯到方方面面的许多环节。我们必须看到当代青少年积极乐观向上的一面,也要在发现和解决青少年素质问题上找到新的方法。因此,首先我们发展的文化产业必须是先进的、科学的、健康的文化产业,为青年人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不仅能实现文化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而且能使更多的青少年受益匪浅。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创造出更多适合青少年的文化产品,组织青少年参与更多的文化娱乐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干净、健康的素质教育环境,使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提高相一致,让青少年建立对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在学习生活中才能产生严格律己的动力,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建设国家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让文化产品走进青少年的身边

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增进企业效益,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更主要的是让国民享受到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巨大福利,让更多的人体会到繁荣文化产业的巨大益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让文化产品走进人民群众中去,走到青年人中去。作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份子,青少年在社会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让他们接受的文化产品也会立足于文化市场。因此,要让健康、先进的文化产品走进校园,走进青少年的身边,使他们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的巨大魅力。而这不仅需要企业敏锐的捕捉到青少年的文化需求,更需要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使青少年经受高雅文化产品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改善自己的不足,逐渐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动员文化企业提高青少年素质

政府和文化企业应加强多方面协作,举办促进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活动,以调动青年人热爱高雅文化产品的热情。学校和发展文化的企业也要多组织青少年普遍参与素质达标活动,增进对高雅文化的研究兴趣,努力形成相对稳定的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合作机制。发展文化的企业应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在获得收益的同时积极的投身于培养青少年素质的教育中。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体质;高校学生;体育课程;干预手段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217-03

在2006年8月19日举行的“首届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论坛"上,杨贵仁出示了一组数据:最近一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报告表明,学生肥胖率在过去五年内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 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视的比例,初中生接近六成,高中生为七成六,大学生高达八成三。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和民族的盛衰。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不但要加强德、智方面的培养,而且还要从战略发展的角度认识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体质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大学生体质状况如何,倍受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就高校大学生而言,每隔一个时间段,在形态、机能身体素质方面就有显著性的变化,那么,高校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处于什么状况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评价、分析对大学生体质造成的不均衡性进行多角度、深层次、整体性的专题研究,目的是有针对性地、尽快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尽可能地发挥教育的潜力和能动性。对如何更好地结合素质教育改革和发展我国学校体育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大学等大学生1298人,其中男生469人,女生814人。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统一规定的《检测细则》于2006年6月对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指标进行检测。

1.2研究方法

1.2.1量测法测量指标:形态(身高、体重、胸围);机能(血压、肺活量);身体素质(50 m跑、立定跳远、立位体前屈、800 m跑或1 000 m跑)。在测试过程中规范了测试内容、方法,统一测试要求和测试尺度,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1.2.2文献资料法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大学生体质现状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文献资料。

1.2.3调研分析法立足我国经济体制中,大学生体质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通过对高校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有效的措施及方法。

1.2.4数理统计法根据测定所得的原始数据,用计算机SPSS.11软件处理系统。

2大学生体质现状的研究

2.1体育课内锻炼现状调查

高校体育课基本上是每周2学时,学生按照所选择体育俱乐部项目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从每次活动的持续时间看有70%的大学生能保证在40 min左右活动时间,其中40 min左右的人占30%,男生每次锻炼的平均时间高于女生。大学生每周两学时的体育健康课90 min,有效练习密度按40%计算,学生每周的直接身体练习不超过45 min,所以很难达到增强身体素质的目的。调查表明,有7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身体不好的原因是缺乏体育锻炼,其中怕累的原因占到了所有不参加体育锻炼原因的首位,在调查者中达到了45%。学生中只有26%左右的人愿意参加力量及长跑训练。对于不愿意参加力量及长跑训练的原因,80%的学生回答怕累,嫌枯燥。对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多种原因进行选择时,学生中52%选择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48%选择怕累,30%选择没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8%选择没有时间、家长不支持,10%选择没有场地和器材。

2.2体育课外锻炼现状调查

每周1~2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每次30 min以上)的人数比例最高占总人数的36.5%;偶尔参加,时间不定的占35.4%;每周3次以上(每次30 min以上)的占23.4%。而不参加课外锻炼的占5.6%,说明学生只要有体育锻炼环境,正确引导还是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情况低年级好于高年级,每周3次以上的一、二年级占35%和33%;三、四年级占17%和15%,每周1~2次的一、二年级分明占43%和36%;三、四年级占34和30;偶尔参加,时间不定的,三、四年级高于一、二年级,三、四年级分别占38%和42%;一、二年级分别占23%和29%;不参加锻炼者明显是三、四年级多于一、二年级,三、四年级分别是5%和6%、一、二年级分别是2%和3%。说明了随着年级的增长,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比例加大,这与高年级不开设体育课有直接关系。

3大学生体质研究结果与分析

以1995-2007年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检测统计的结果为案例,剖析大学生的体质呈现的变化趋势。

3.1从经济发展上看

进入80年代国民收人均值从618元(1980年统计数据)增长到8,558.4元人民币(2006年统计数据),国民收入均值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营养丰富,饮食结构大大改善,从“温饱型”逐步向“小康型”转化,尤其是少年儿童时期营养充足,为身体生长发育提供必要的条件。可以明显看出,形态指标中的身高、体重呈上升趋势。

3.2影响机能主要因素之一是大学体育课的内容和形式高校公共体育课由以竞技性的田径、体操、足球、篮球、排球项目向健美操、网球、武术、乒乓球、羽毛球方向转化,实行1、2年级必修课,3、4年级选修课,男女分班上课,授课时间90 min。体育教学逐渐趋于快乐体育,使体育课运动量、强度逐渐减小。

3.3从1995-2007年的8年间,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只开设两年体育课,到3、4年级以后只依靠自我锻炼,许多学生都会出现体力下降现象。表明,大学生体质多数呈这种现象:1)年级较弱;2) 年级最强;3) 年级下降;4) 年级最差。

3.4大学体育课向俱乐部形式过渡阶段因为目前大学生自我锻炼意识还没有提高上来,还没有完全离开教师的“拐棍”,造成自我锻炼效果不理想。

3.5体育课结构变化大球项目引入课堂造成耐力性项目减少,造成心肺功能下降。

3.6机能下降原因高校体育课由竞技性体育为主的项目逐渐向趣味性体育活动方向转变。由田径、大球项目向小球项目和游戏项目转变。目前场地设施不足,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空间的需求,与南方省市相比还有差距。

3.7高校体育课以传统授课形式为主线而南方发达省市以项目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和体育俱乐部并重形式出现,加大学生锻炼时间,增加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发挥学生自我锻炼的积极性、提高了锻炼效果。

3.8身体素质呈下降因素分析高校体育教学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多年来一直以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为主,由于是必修课程,不论学生喜欢与否都得接受,且教学死板,管理严格,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不利于发展学生个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与国外发达国家丰富的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和学生丰富多彩的体育俱乐部相比,势必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全国高校也是共性问题,应引起教育界足够的注视。

4结论

形态:总体呈现出增长趋势。

机能:血压呈上升趋势(在正常范围内)。

素质与运动能力: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5干预手段

1) 改革考核的内容与方法,完善体育教育评价机制。根据课程评价体系的要求,按《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强化激励,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变过去单一的技术考核决定学生成绩的作法,改为技术考核(40%)、身体素质达标(30%)、理论知识考核(20%)、平时课堂表现(10%) 的综合评定,这样不仅能激励体育能力较好的学生,同时对体育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起到促进作用。

2) 要多加强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使高校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尽快得到改善。

3) 体育课开设项目,没有切合实际贴近素质内容。只有系统的体育教学能够全面、明显地改善学生体质状况。那些不适应时代的东西,需急待解决。

4)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目前,高校的体育制度不健全、不合理。高年级不开设体育课,从制度上减少了学生在生长发育期间,接受体育教学的时间,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育和运动机能的改善。

5) 学生喜爱并从事的体育运动项目与目前体育教学的内容,有较大的差距,是造成学生对体育课不满足的客观因素之一。

建议,体育教学改革注重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方法改革向娱乐方向引导。

6) 学生的体育活动方式以个人和参加学校有组织进行为主,并处于较低的消费水平,尚没有形成全社会的体育行为。要加强投入,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性社会环境。

7) 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增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把早操、课外体育锻炼和校外体育活动视为“潜在的体育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续,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 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因此,学校应重视课外体育,把学生早操、课外俱乐部活动都纳入到体育教学考核之中,加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工作的力度,创造校园课外体育活动的氛围,完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8) 高校大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应引起教育界足够的重视,希望各级领导多关心、了解当代学生体质现状,形成关心学生体质的大环境,使我校、全省,乃至全国高校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快扭转这种局面,使高校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肖学林,等.北京市学生身体机能状况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1998,18(3):8-11.

[2] 姜丽萍.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发展与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06:171-172.

[3] 曲宗湖,等.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7.

[4] 秦椿林,等.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293.

[5]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76-80.

[6] 曲宗湖,等.跨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10(3):1-8.

[7] 吴燕丹,等.对影响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因素的调查[J].闽江学院学报,2004(5)

[8] 赵开尔,等.谈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思路[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3,(1).

[9] 龚正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44.

[10] 陈连珍.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演进与发展方向[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4).

[11] 体讯.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明显改善[J].中国学校体育,1996(3):101.

[12] 赵建英.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公布[J].中国学校体育,2001(1):41.

[13] 黄力生.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1).

篇7

关键词:初中体育;新型教法;固定模式

再穷不能穷教育,每位家长都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初中就是第一个分水岭,学生从初中起便面临课业压力大,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差等问题,然而近年来,学生的体质问题逐步得到重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和方法的多样性便越来越多地得到认识,虽然体育教学的效果与教师的素质、状态和业务水平息息相关,但除此之外体育教学仍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教学的多样性具体实施,充分发挥个人才华,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体育教学。

一、什么是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就是教学方法在体育教育领域的具体化的原则和方法。更具体一些地讲体育教学方法就是体育老师和学生共同为了实现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完成体育教学的学习任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是体育老师组织和管理学生时所运用的方式、方法、手段、程序等。这其中包括了教法和学法共两部分。教法是体育老师组织管理课堂的方法,而学法是学生在体育老师教学的过程中训练自我的方法。

二、体育教学方法分类

1.传统的教学方法

语言法包括讲解、阅读等,直观法包括参观、演示等,还有提问法、练习法、比赛法等。

2.新型的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信息化学习法等,长久以来还形成了“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全场指导―结后评价”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在运行和实践过程中渐渐暴露了忽视学生主动性的教学弊病,所以新的教学方法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才能真正产生发展起来。

三、结合实际合理运用,使教学方法进一步多样化

1.讲求实效地选择方法

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每种教学方法达到了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性地发展和运用不同类的教学方法。首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段选择相应的方法。如: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方法以观察模仿为主,老师以直接指导为主。在中学时学生以自主练习为主。其次可以根据不同的教材选择相应的方法,应结合教材的内容选择方法,武术和球类的教材教学方法肯定有所不同。再次,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相应的方法。基础较好的可以以创造性学习为主,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对比学习方法为主。最后还可以根据教师的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上要结合实际、扬长避短,不要好高骛远,有的教学方法是好,但是教师自身素养没达到可以熟练运用的标准,就不要盲目应用以防适得其反。

2.结合学生实际寻求多样化

如:某校负责高一教学的A老师、B老师和C老师在前半学期分别上完教学大纲规定的其他教材内容后,共同在后半学期进行“球类选择制教学”,内容有篮球和手球(由A老师)、排球和足球(由B老师)、乒乓球和羽毛球(由C老师负责)。高一整个年级统一安排,打破了班与班之间的界限,学生的学习有自主性。上课形式以训练课的形式为主,追求的是细节精致的学习和练习,达到迅速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理想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套路,主要是对课程目标进行全方位的定位,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切合实际的选择,又在此基础上对教法提出了多方面的设想。可根据实际上课场地及周边环境、器材的选择和学生身体素质的特点,因地制宜选择体育课。以初中三个年级的年龄段为例,初一阶段主要进行的是身体的基本练习,初二阶段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一到两项体育项目以学习技能为主。初三阶段为结合体育中考项目来进行身体全面的练习。灵活地、具体地、有针对性地对操作的教学内容产生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多样化方法。这种变化带来的有益之处受众包括了教师和学生群体等多方面。

总之,教学方法没有固定模式,认识到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了。方法是为了达到效果目的的,为了内容而服务的,教学方法的多重变换不过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我们不是为了追求方法的数量或者华美而去变换教学模式,而是尽量使内容与教学方法得到完美的统一。社会仍在发展与进步中,体育教学方法也自然不会固步自封,面对新时代的体育教育,体育教育若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守住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向着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根据每位教师的不同风格和特点,形成不断进步的动态结构,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篇8

[关键词]终身体育;高校体育教学;理念渗透

[DOI]10.13939/ki.zgsc.2015.45.190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学校应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技能和习惯。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不重视对意识、能力培养的弊端导致学生在走向社会后,缺乏体育锻炼的能力和习惯,由此而导致的普遍健康水平下降、人才素质降低的后果令人担忧。高校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理念的主要宣传者,是培养和落实“终身体育”理念的关键环节,因而渗透和落实“终身体育”理念,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终身体育”理念及其内在的必然性

1.1 “终身体育”理念的内涵

所谓 “终身体育”, 是指人在一生中,即从人的生命开始直至结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理念旨在培养人们终身参与体育实践的能力和习惯,以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目的,是一种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体育理念。

1.2 “终身体育”理念的内在合理性

作为贯穿于人一生教育的“终身体育”理念具有其内在的合理性。首先,“终身体育”理念符合现代社会人类健康的需要。由于科技的进步,人们在生活中的生物活动减少,生物能的消耗也越来越少,这使得原有的生物功能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衰退,加上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为了维持一个好的体质水平,就必须不间断体育锻炼和对身体活动进行必要的调节的行为,来保持一个良好的体质水平。其次,“终身体育”是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知识和观念更新加快、社会竞争激烈,这就对现代人类的精神和身体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需要有充沛旺盛的精力、积极健康的心理以及强健的体魄,不仅是人自身身体上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因此,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为了适应这些需要,人们就不得不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锻炼。最后,“终身体育”理念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闲暇时间增多,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和意识上的改变,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全新的休闲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体育运动的休闲具有健康、文明、充满活力的特点,不仅可以使人们在休闲时增进身心健康,还能够抵制不健康的娱乐方式介入生活。

2 高校体育教学渗透“终身体育”理念的必要性

2.1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不足

我国高校体育传统教学是以运动技术为中心、以体育成绩为目的的“应试”式教育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体育理念、锻炼方法及思想意志方面的培养,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高校体育教育思想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评价体系不合理等方面。

在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下,高校体育旨在以体育技术的传授为主,在教学中不重视对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和培养,忽视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过分单一、古板,体育教学的考核体系也不尽合理。例如,在教学中对技术的完美、成绩的达标视为直接的教学目的,在体育技能和成绩的考核上只看重运动技能、运动成绩方面的评价,忽略学生的自身锻炼的兴趣培养和实际锻炼能力的提高。这种对“规范”和“成绩”的单一追求,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压力感甚至逆反心理。尽管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和教育方向已有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但在现有高校体育的教学大纲中,健康第一、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并没有太多体现,相反,原有的考核标准仍是高校体育教育关注的首要。尽管教育改革大纲中已提出了很高的思想境界,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高校体育对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方面的培养体现得并不多。这种旧有的“应试”教学模式无法完全胜任培养能力、增强体质的教学任务,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住了学生,降低了他们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终身体育”理念的意义

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质量的高低关系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民族的命运,然而目前我国国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却颇令人担忧,据《上海教育》报道: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健康状况连续下降趋势,在6~18岁的学生中,肥胖发病率高达15%,部分地区的学校发病比例甚至突破了30%,同时还出现了与肥胖相关的一些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等中老年才出现的病症。另外,当前我国知识分子的体质也普遍不佳,体弱多病,平均寿命仅为58岁。许多作出卓越成就的中青年知识分子的英年早逝则更是令人心痛不已。因此,实施提高全国国民身体素质的措施已是刻不容缓。人的健康状态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高等院校里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教育对其思维和心理意识以及行为方式的形成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青少年们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树立并形成了终身体育教育的理念,掌握了运动的方法,培养了对体育运动的意识和强烈的兴趣,形成了终生体育运动的生活方式,那么对于他们体质的改善和身心健康的提高将大有裨益。这对我国当前人口健康素质降低的现状将会有很好的现状将会有很好的改观,并对增强我国整体国民素质、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和综合国力有效地发挥作用。

3 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终身体育”理念

3.1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纳入“终身体育”理念

在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有相关的内容明确指出,要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在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及运动技能的同时,发展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将“终身体育”理念纳入在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中,使其有意识地加以体现,是确保“终身体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贯彻和实施的前提。

在将“终身体育”理念纳入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中,重点是需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在开展教学改革时,着眼点应从以往的仅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和在校学习期间的健康体质方面转为兼顾从长期的、终身的角度来考虑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问题。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还应包含学生在毕业后走入社会乃至终身的独立而长期的体育运动的问题。因而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中,应加强体育教学的短期效果与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完成体育教学设置的着重考虑学生长远锻炼与健康的目标任务,为“终身体育”理念在学生毕业后人生中的实现打好基础。

3.2 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落实“终身体育”理念

将“终身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开展中实现有效的落实,首先要在教学内容上有所调整和改变。这要求高校的体育教育要在考虑学生实际需要和教学情况的基础上,选择丰富多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其次,在落实“终身体育”理念的过程中,要注意采用避免呆板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并保证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比较有利于激发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学习兴趣,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则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最后,应注意“终身体育”思想在教学评价中的渗透和落实。在教学评价中是否真正渗透“终身体育”的理念是决定其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必须避免以往对量化指标过分强调的做法,应重视综合评价,确保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指标多元化的特征;并关注个体差异,采取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真正保证教学评价中 “终身体育”理念的渗透与落实。

参考文献:

篇9

摘 要 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游戏都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项体育活动,大多数的游戏带有竞赛因素,其中会将跑和跳等各种活动融为一体,比较适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在中学体育中进行游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机智和勇敢,顽强与果断等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并且能巩固学生已掌握的运动技术和技巧。

关键词 体育 游戏 教育

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能使学生放松并快乐学习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并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更有效的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里,体育游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体味游戏的轻松

快乐和轻松是体育游戏教学的目标之一,由于中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时,会产生种种不愉快的心理。这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厌烦的心理,导致学习成绩上不去,学生的精神也受不了。体育游戏是很多学生喜爱的娱乐性活动,它能够使学生完整的投入到游戏之中,忘记了课堂学习中带来的不愉快,这时,学生感到充分的放松。在体育游戏教学中,有趣味的活动就有了极大的吸引力,学生会从中享受到体育游戏教学给他们带来的巨大乐趣,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满足体育活动的需求和欲望。放松了自己,从而使体育教学生动,并有良好的成效。

二、其能充分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性和积极性

每一个人的爱好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体育游戏却是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当一个人对一件事产生了兴趣爱好时,他往往会全心的投入到其中。所以体育游戏会使学生的情绪高涨,从而产生了对体育游戏的积极性,全身性的投入其中。教师要利用体育教材的内容,结合实际的情况,把学生积极性和爱好充分的调动起来,让学生发挥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体育游戏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并可以自己编排。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脑能力,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初级中学的学生一般是12至16岁,这一期间的孩子是心理和生理发的展期,在这期间,他们会有一种强烈的进取心,如果在体育教学中能够以最完美的形式来充分调动他们的进取心的话,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有很多竞争性的体育游戏,学生会最大限度地投入进去,通过自我表现和自我努力来争取最好的成绩。这些游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达到了最佳的体育教学效果。

三、体育游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体育游戏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合作精神与集体教育内容。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游戏教学中能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体质问题。体育游戏中通过模仿各种角色学会处理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生活,遵守社会规范。特别是在一些集体性的游戏中,学生就会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和必然性。在游戏中,学生需要通过互相帮助配合,共同完成一些规定性的动作,这使学生懂得与人合作的道理。这种游戏对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样,游戏的规则对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和规则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体育游戏中,竞赛性和对抗性较多,通过规则把活动者组织起来,并要求他们遵守纪律,履行一定的职责,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守和游戏规则,要求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从而增强行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体育教学中融合游戏增强智力发展

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型人才,为了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青少年,我们教师就要充分重视学生素质与体质方面的发展。体育锻炼能提高人的大脑思维能力,并加强了人的身体素质。人的智力需要一步一步的锻炼发展起来,体质也是。不同的游戏,不同的学习环境能够使学生去感受到不同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参与体育游戏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学生自身的智力发展,提高整体水平。

五、游戏教学增强了学生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通过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对体育游戏教学很感兴趣。他们学习和锻炼的热情极高。大部分学生在体育游戏课上都能够做到在注意力集中的同时放松心情,并在快乐的游戏氛围中主动的去完成一些运动量比较大,技术难度比较高的一些游戏。体育游戏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能使学生们的情绪高涨。学生的积极性高,老师也将会是心情愉快的。体育活动能发挥学生们的能力与智力等技能,体育游戏教学的方法丰富多样,这些都有助于训练学生们的注意力于灵敏度,增强学生们的机智于速度,力量与耐力的素质。特别是一些大型的集体游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综上所述:学习压力卸去之时,每一个学生在进行体育游戏时都表现的非常自然,因为那时身心的放松。体育游戏能够充分将学生的积极和消极等各方面的性格特征充分的展现出来,这有助于教师更好的去了解学生,更有效的去开展体育教学工作。作为一名体育教学老师,要充分顾虑学生的感受于爱好,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到学生的身上。为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体育教学能更好的开展,我们教师就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正确的认识体育游戏的积极作用,根据体育正确的教学的要求,有效的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灵活地开展体育游戏活动,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参加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体育教育;健全人格;培养

当今社会是一个压力较大的社会,要造就更多顺应时代的弄潮儿,消除社会不良隐患,推动社会稳定、快速、健康地发展,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应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课程。

一、体育与人格的关系

现代体育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体育能促进学生生理发展,为其心理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健康的心理,又为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对学生而言,要想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强健的体魄,尤其是以健康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为基础。所以我们说,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是心理健康发展,健全人格形成的首要前提。

体育运动能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而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个人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在运动的过程中有所体现,这对学生切实认识自身是一个契机。同时,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更能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

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健全人格的必要组成部分。体育项目一般都具有艰苦、紧张、激烈的特点,有些项目甚至是高强度、强对抗的。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作风,有助于培养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勇于抗争等优秀的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二、体育教育与人格教育的关系

体育作为一门学科的学科性质,从价值目标上看,现代体育已不仅是单纯的体质问题。从价值功能上看,体育的作用亦在于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关切人的生存与价值,促进个体发展和指导精神文明建设。从价值实现形式上看,体育是通过教育和学习等途径,转化为人的身心素质、价值观念和文化人格。从价值评价上看,体育的评价标准更加注重精神、民族、主体等。可见体育的人文价值趋向已清晰展露。我们不难看出,在较深的层次上看,相对于传统理论上的体育教育,现代体育教育的人文性显得更为突出。

多年的基层教育经验告诉我们,主体性教育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等始终作为各种教育和各科教学活动的目的。道理是明显的,但是实施起来却并不简单。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动学习促进主体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育教育可以说“是人把自己身体的健康、强壮和优美作为文化目的的结果”。所以我们不难看出,体育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就是教导学生对自己身心进行自我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完善的人格的一个过程。

三、如何通过体育教学来进行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思、统一协调发展成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

体育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应创设和保持一种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使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自我实现的持续过程和社会生活的自律进程,把关注学生的运动技能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健康和发展,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改变过去体育教学的一些模式,实施民主施教,对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审美观念

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特点,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体操、球类等);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如韵律操、体育舞蹈等)。

3、发展社会认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人是社会的一员,人需要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体育运动是种社会现象,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认识体育的本质,打开一个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的窗口,培养人的竞争意识、拼搏进取的人格精神。在体育教学中,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让学生体验体育运动中的不同角色,学习体育角色的技能。体会体育角色的责任,实践角色与同伴、与全队、与对手的各种关系,在体育的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从而发展自身的社会认知能力。这是个现代人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和人格品质。

4、积极参与,自强自立,发挥人的自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