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保护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产权保护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知识产权保护建议

篇1

关键词:中小企业 国际贸易 知识产权保护 误区 对策及建议

在我国,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不断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是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关系到我国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据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我国超过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先进技术创新、80%以上新产品的研究都来自于中小企业。我国的中小企业是知识产权的运用主体,但是,很多中小企业的经济实力较弱、发展规模也比较小。所以很大程度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80.2%的中小企业没有知识产权保护部门,知识产权问题已经使中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的处境更加艰难。导致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利益受到损害,如:电子产品、汽车、纺织等行业的专利权问题经常受制于国外企业,限制了我国企业自身的发展。还有我国企业研发出的技术成果,由于缺少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并未及时申请专利或进行保护,被国外其他企业抢注而成为他人的成果,这种事件在我国中小企业中屡见不鲜。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重点工作。

知识产权的含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特点

(一)知识产权的基本定义

知识产权概括的说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领域内,主要基于脑力劳动创造完成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企业是否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条件之一。知识产权已作为谈判的筹码出现在国际贸易的谈判桌上,同时还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行垄断的工具。

(二)知识产权保护的特点

知识产权保护是指利用法律和经济手段,使知识产权的创造者或拥有者在一定的期限内享有排他独占权,获得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保护这种排他独占权不受侵犯。知识产权保护具有以下特点: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过去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发明专利、注册商标版权等进行保护,而现代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已经扩展到包括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植物品种、商业机密、生物技术等多元对象。如:美国、德国等国家由于其在高新技术方面的绝对优势,已经将知识产权的范围扩展到基因专利授予业务。美国甚至还将网络营销新的经营模式理念也列入了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之内。

知识产权的保护正朝着战略化发展。过去传统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属于被动的防御阶段,而现代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已经进入了主动进攻模式阶段,出现了不同形式的知识产权运作方式。例如:对于商标专利的抢注,就能够获得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再例如:很多国家和企业自己没有专利技术或注册商标,但是他们将眼光放在了搜集别国的经济信息上,特别是不道德的侵犯别国的知识产权,然后再采用政府和企业结合的方式对别国知识产权进行诉讼,这样做可以使这些国家或企业收取到高额的知识产权带来的利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知识产权保护具有国际化的特点。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际贸易在我国企业中越来越频繁的开展,中小企业也不例外。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知识产权保护也在朝着国际化的趋势发展。世界各国都纷纷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间的合作,先后在国际范围内制定了《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条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世界版权公约》、《专利合作条约》、《TRIPS协定》等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世界性公约协定。随着各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各国开展了多边合作,国家之间结为知识产权保护联盟,来获得更多的国际合作化保护。

在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侵权的突出问题

在国际贸易中,产权争议的案件较为突出。在国际贸易中,各企业滥用知识产权的案件很多,如:发生在2009年6月的英力士萤石公司等两家原告在德克萨斯州南区联邦地区法院,中化宁波公司等公司的专利侵权案。这类事件已经屡见不鲜了。跨国企业滥用知识产权问题严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形式。这些跨国企业充分利用其手中所掌握的知识产权优势来加强国际竞争地位,于是就出现了各种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如:拒绝许可行为、搭售行为、价格歧视行为、掠夺性定价行为、过高定价行为。这些都为国际贸易活动带来了不良影响。

我国企业侵犯他国知识产权的案例增加。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伴随着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走出国门,面向世界,面对激烈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我国中小企业出现了侵犯他国知识产权的现象。如:2005年,国际电子巨头英特尔集团我国某企业生产的语音卡侵犯了该公司的专利权。再如:日本三洋公司与我国深圳的比亚迪关于电池的使用专利对簿公堂。2005年2月,美国电子娱乐协会向美国的商务代表提交了一份报告,该报告中称:中国、马来西亚、俄罗斯是世界上游戏软件盗版最严重的三个国家,尤其是中国已经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伪正版制造地、消费国、输出国。我国企业知识产权遭外国企业侵权案件日显突出。近几年来,我国几乎所有的著名商标、原产地保护产品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外企业的抢注。每年这类案件的数量超过百起,范围涉及很广,主要涉及到化妆品、饮料、家电、服装、文化等行业。如:我国的著名商标‘海信“就在德国被抢注,厦门的节能灯“东林’商标也在德国被抢注,“康佳”在美国被抢注、著名白酒“杜康”被日本人抢注,“五粮液”被韩国人抢注,云南的香烟在菲律宾被抢注。这些案件不胜枚举。

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误区

我国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是在面对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时,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就决定了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很多误区,这些误区严重制约着企业经济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对知识产权不够重视。很多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只是重视技术的开发和产品的质量,忽视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些企业在对新产品的研发、新技术的改革中投入大量资金,但是对自己的研发出的成果缺乏必要的保护意识,有的企业甚至不知道如何有效运用知识产权来保护自己的研究成果不被侵犯,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淡薄。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受到经营规模小、受经济条件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企业对自身拥有的商标、产品专利等知识产权,没有注册达到有法律保护的效果,直到自己的知识产权被别的企业抢注才会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缺乏对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认识。很多中小企业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信息十分匮乏,对于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并不知晓。同时,很多企业的经营者存在着一种侥幸心理,觉得侵权的事不会被发现,还有的企业为了追求高额利润,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不惜采取侵犯他人权利、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等手段,在市场经济中进行不正当竞争。不习惯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侵权问题。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较小,经济实力不十分雄厚,当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被侵犯后,极少采用法律手段来解决侵权问题,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很多企业认为维权的法律成本较高。企业没有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很多中小企业认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知识产权战略的理念在企业的发展中无足轻重,只要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企业的发展就可以一帆风顺,这种观念是严重错误的。

对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一)对我国政府部门的建议

1.建立健全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我国应快速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我国政府可以采用:宣传教育和培训的强化,营造出一种全社会保护知识产权的大环境。开展广泛而有效的教育活动,鼓励企业多进行技术创新、少剽窃、不使用盗版产品、不实施造假行为;同时对创新的企业进行财税、金融的支持,不断从政策上完善知识产权机制;另外还要设立起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援助中心和服务中心,使各中小企业更加积极地进行技术革新。

2.积极参与到国际标准的评议和制定工作中去。我国政府一定要积极参与WTO与各种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有关国家标准的评议工作中去,充分使用我国加入WTO而获得的发言权,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西方发达国家,使他们不能利用技术的优势或者是在标准领域中的丰富经验的优势来达到控制整个国际市场的目的。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鼓励我国中小企业或研究机构努力开展技术创新,开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标准,为我国的新产品能够顺利进入国际竞争市场创造有利的条件。对于在标准技术实施时所造成的各种国际贸易之间的摩擦,一定要积极利用好双边或多边的协调机制来解决这些矛盾,尽力避免国际贸易冲突。

使我国海关的监管职能充分得到发挥。我国政府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好海关进行打私和征税手段,控制国外那些非法入境贸易。对那些很容易涉及到知识产权的商品更要加强监控,加大打击非法进出口行为的力度,有效控制在进出口环节容易出现的侵权行为。同时还要求海关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发挥我国海关在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大作用。

(二)对中小企业外贸经营者的建议

1.转变消极的思想观念,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中出现的知识产权诉讼。我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在面对在国际贸易中出现的知识产权诉讼时,往往采取的是消极的态度,很多我国中小企业本身并没有出现侵权行为,但是由于害怕在诉讼时吃官司,失败后又怕会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于是就采取放弃应诉的权力,这不仅失去了维护自身权利的良好机会,同样也会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影响。有的中小企业曾经有过侵权行为,也是由于害怕在应诉中支付超出企业承受范围的侵权费用而采取消极应诉。各外贸中小企业可以加强与商会的合作,形成一个组织有效、协调一致、参与广泛的中小企业联盟,这样不仅可以很好的增强寻求政府及其他各方面的支持,而且还能较好地维护企业自身的利益。

2.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的转化效率。中小企业应及时进行新产品、技术的革新,并及时将自己企业的创新成果、核心技术、优质产品等知识产权在国内外申请注册,取得国内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有效保护。另外,企业要以自己的核心技术作为条件,构建出自身的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实施、保护的措施体系,不断加强对人才和企业资金的投入,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不断扩大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的国际贸易量,将知识产权最大化的转化成生产力,创建出拥有企业自己品牌和核心技术的产品。

3.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不仅涉及到国际贸易的知识,而且涉及到法律专业知识,尤其是知识产权发生纠纷和诉讼时,更是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因此,国家和企业应共同努力,积极培养出具有丰富经验的相关人才,并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资源进行发展,充分发挥这些人才在知识产权战略中的积极作用,培养并造就出一支包含各类知识产权知识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为企业和国家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维权之路不再艰难。

参考文献:

1.陈洁.国家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0(1)

2.赵婷婷,侯贵生.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下我国对外贸易的机遇与挑战[J].商业时代,2010(2)

3.蒋学莺.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争端的几点思考[J].时代经济,2008.2(6)

篇2

【关键词】民间文艺;知识产权;权利主体;地盘子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075-03

一、民间文艺概述

(一)立法实践中民间文艺的界定

关于对民间文艺的定义,许多条约、组织和国家作出了不同的界定。但无论何种概括,都涉及到创作的群体性、传统性、民族性和文学艺术性这些共同的特点。概念界定不同,导致划定范围不同,涉及到保护民间文艺的客体也不相同。民间文学艺术(folklore)属于传统知识产权的一部分,又称之为民间文学。它是在特定民族或特定区域间的群体间世代相传的、体现该民族或该区域群体社会历史和文化生活特点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音乐、舞蹈、游戏、礼仪、风俗习惯、传统手工艺等,是一定思想或情感的表述。我国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是指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造成果。著作权法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由此规定说明,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已纳入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内,它属于作品的一种,因此必须符合作品的构成要件,即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由特定人创作的,以某种方式反映民间文学艺术特征,具有独创性、可复制性的有形载体。这种作品的创作,直接借助于民间文艺的素材或创作方法、创作风格等形成的创作成果,具有明确的作者和创作时间。以上说明,民间文学艺术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均属于民间文学,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作者身份不明,后者具有个人独创性;前者处于世代流传、不断变化的没有固定的表达,后者具有特定的思想并以一定形式表示出来;前者保护的期限是永久的,后者则有一定的保护期限。

因此,在这里讨论的“民间文艺”,是指那些尚不能被视为“作品”的,无法享受现行著作权保护的民间文学艺术。

(二)民间文艺的特点

1.群体性

民间文艺是由一个特定群体经过不间断的创作完成的。一般有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共同的生活劳动过程中不自觉地共同创作,然后通过模仿等方式代代相传;还有一种是开始由某个个人创作,在以后的流传中,经过无数人的加工、修改和补充,逐步成为在群体内广为流传的民间文艺。

2.传统性

民间文艺大多历史悠久,其在时间上的连续性,使得其在历史长河中虽有一些变化,但是那些反映特定群体固有的独特之处的部分仍然被保留下来。“地盘子”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但至今仍然保持着最初的表演方式。

3.口头性,变异性

民间文艺在传承过程中往往采取口传心授的方式,它的形成是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其核心的风格和特质是不变的。

4.民族性

民族性是民间文艺与生俱来的,例如地盘子”是在鄂西地域文化多元一体化格局逐渐形成的历史背景下,在土家族文化、巴文化、汉文化长期交流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是土家族文化、巴文化和汉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产物。

5.区域性

民间文艺通常只在特定的群体内流传,而该群体有比较固定的生活区域,因此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质。“地盘子”舞蹈就主要在恩施地区流传。

二、关于民间文艺权利主体的不同理论观点

民间文艺知识产权保护的主体是在民间文艺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显然,落实民间文艺的权利主体是保护民间文艺的关键所在。在调研时发现当地政府、文化部门,“地盘子”的传承人和当地居民对“地盘子”的归属问题,均是模糊的,说不清,道不明。这也反映了我国学界对民间文艺权利主体问题的争议。目前主要存在三种学说。

(一)国家作为民间文艺的权利主体

持此种观点的人认为,民间文艺历史悠久,随着民族的迁徙和交融,以及民间文艺的不断传承,民间文艺的流传范围已经不限于某个地区,加之民间文艺的作者不确定,因而只能由国家作为整体的权利主体。如果采用这种模式,必然抹杀了民间文艺的权利主体,无法为民间文艺最具有厉害关系的主体带来实际利益,况且大量民间文艺存在于边远山区,同时分散在各个民族村落,如果国家作为其权利主体,实际上无法真正有效起到保护作用。

(二)民间文艺的创作群体作为权利主体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民间文艺的是群体共同的智力创作成果,是群体内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民间文艺与其来源群体之间具有最直接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因此,民间文艺的所有权应属于创作、发展和保存它的群体,属于不特定的多数人。在实际调研中也发现,恩施州咸丰县当地居民在被问起,“地盘子”应该属于谁时,听到更多的回答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我们大家的”。对此基本上是赞同的,但是不得不提出一个问题,事实上也是大量存在的。某一民间文艺的创作群体已经消失、无法认定,或者出现多个群体争夺的情况。这些情况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不能有效保护民间文艺,还势必造成民间文艺的消亡,影响民族团结。

(三)个人作为权利主体

这里的“个人”主要是指某一民间文艺的传承人,赋予传承人以权利主体身份。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并非所有的民间文艺都是群体集体创作,有些民间文艺实际上是由个人创作的,代代相传,而且只传内不传外,在继承中传承民间文艺,如同现行知识产权法上财产继承制度。我国民间文艺的多样性决定了其不可能为特定主体拥有。倘若完全地将传承人作为民间文艺的权利主体,势必造成“民间文艺”私有化,使民间文艺成为传承人的私有财产,不利于民间文艺的传承和发扬,对创作群体中的其他人也是不公平的。

三、构建民间文艺国家、群体与传承人多元权利主体模式

上述三个主体成为民间文艺的权利主体都有一定道理,但是由于我国民间文艺的多样性,和民间文艺自身的特点,单独的以某一主体作为其权利主体,都是不妥当的,不能全面有效地保护“民间文艺”。因此,针对“民间文艺”的特点,建立“国家主体为例外,创作群体和传承人共同主体为原则”的多元化的权利主体模式,才能行之有效的保护“民间文艺”。有关部门首先要对“民间文艺”进行分类,创作群体不明的,创作群体明确的,有明确传承人的。针对各种民间文艺的不同情况,确定合适的权利主体。

国家作为民间文艺的权利主体仅仅发生在以下特殊情形:一是当民间文艺的创造或保有群体区域界限不清楚或不确定时;二是非为特定传统社区或传统族群持有的民间文艺,对国家或社会公众有重大意义时。除此之外,有明确的创作群体和传承人的,二者可以共同作为该民间文艺的权利主体,对民间文艺共同共有的状态,只是在具体的权利义务规定上存在差别。下面对创作群体和传承人共同作为“民间文艺”权利主体进行理论阐述。

(一)赋予群体与传承人权利主体地位符合民间文艺的形成和传承的客观规律

我国民俗学界的学者认为,每个生活阶层的人都有可能是民间文艺的创造者,而且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每一个讲述者、表演者或演示者都可能对民间文艺的发展、变异做出贡献。有学者认为,民间文艺是一种与个体同在的文化,个体是民间文艺的载体和拥有者、继承者、发展和创新者。对民间文艺形成与传承的实际考察也能够佐证理论界的这些研究观点。例如,调研的民间舞蹈“地盘子”,有着几千的历史,从最初作为街头行乞的方式到现在被人们喜爱的民间舞蹈表演,是当地世世代代的“地盘子”艺人群体智慧的结晶。目前主要的传承人李仕州、李长清、艾申英等他们一生创作或编唱的许多“地盘子”舞蹈在当地广泛流传,并教授许多“地盘子”学徒,他们在传承“地盘子”的同时,又进一步创新,丰富了“地盘子”。这也表明,个人创造与集体再创造的结合是民间文艺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群体和传承人共同作为权利主体是民间文艺传承方式的必然要求

民间文艺的传承方式包括祖传传承、师传传承和社区传承。这3种传承方式都是不完全取得或有限制取得,这也导致了多个权利主体分亭同一知识产品的利益。

(三)确立群体与传承人权利主体地位符合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06年10月发表的《保护传统文似民间文学艺术表达草案:政策目标与核心原则》在第l条对民间文学艺术的定义中揭示,民间文学艺术的内涵特征之一是“个人和集体的智慧创造物”。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对该条的评论中,更明确地指出“个人在传统文化表达的发展和再创作中起着中心作用”。这些规定表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均认可创造、发展、实践民间文艺的社区、群体和个人是民间文艺的所有人。

四、民间文艺权利主体的权利形态建议及构想

民间文艺权利主体的知识产权立法保护是民间文艺立法保护的核心组成,是针对民间文艺传承人和群体的知识产权立法保护。从现代知识产权激励理论来看,能够对个人创造给予补偿的以集体为基础的所有权也可以达到激励创新的目的。同时,承认集体产权使群体能够防止本区域的民间文艺的减少,减小对民间文艺的损害。民间文艺的集体知识产权模式不仅保护了民间文艺本身,也保护了产生民间文艺的历史文化背景。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强民间艺术创作来源群体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其民族自觉性,并逐渐把维护民间文艺的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把保护民间文艺的政策性宣示转换为法律机制层面的操作,最终为传承、保护民间文艺提供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以民间舞蹈“地盘子”为例,为民间文艺权利主体――传承人和来源群体――提出了一些知识产权立法保护的建议,以供专家学者参考。

(一)成果确认权

鉴于民间文艺权利主体的特殊性及成果形式的复杂性,基于保护要求,可以通过特定程序对民间文艺的名称、内容、表现形式、权属等进行确认。在调研“地盘子”时,了解到咸丰县现有“地盘子”民间老艺人40余人,所属乡镇每年都给予了一定补贴。对州、县级“民间艺术大师”,同级政府和文化部门每人每年也给予了1000至800元的补助。这对“地盘子”的传承人经济上给予了支持,使他们有时间去传承民间文艺。

(二)原创维护权

人们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修改、补充,但不能背离原创主体和基本的表现形式,不能歪曲、滥用或不正当利用民间文艺,而要尊重民间文艺创作者的精神权利,在使用时明示原创人或原创地名称,如“地盘子”、“侗族大歌”、“苗族占歌”等。

(三)改编权

在民间文艺的传承过程中,无论是传承人还是群体都可能对民间文艺做出自己的贡献,即享有改编权,但是改编的前提是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改编的作品由改编人享有合法权益。

(四)演绎权及相关的邻接权

为了保持民间文艺的纯正,防止仿造和恶意歪曲,只有传承人或来源群体才享有演绎的权利。凡未经传承人或来源群体允许而使用(这里的“使用”是指营利性的使用)的行为均应视为侵权。从某种意义上说,民间文艺的艺术价值最早是由其演绎者实现的,因此应主张其演绎者具有相关的邻接权。

(五)传播使用权

民间文艺的传播使用必须取得传承人或来源群体的允许并支付相应的报酬,但为社会公共福利、传承民间文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除外。凡经国家认可或授予的持有人或群体可以使用民间文艺。

(六)无期限保护权

无期限保护权是民间文艺与其他文学艺术作品最本质的区别,这是因为民间文艺具有时间上的续展性和主体的不确定性。例如,据历史记载“地盘子”大约产生于隋唐时期,是通过历代歌师世代相传保留至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每个历史单元既是传播时期也是再创作时期,因而无法确定其时间起点和终点。

(七)经济利益的追偿及分享权

外姓民族要依法取得民间文艺的使用权并支付相应的报酬。对民间出现的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私人制作、销售民间文艺作品的行为,传承人或来源群体应持有经济利益分享权,即有权获得部分利润。可以通过经纪的方式,委托给经纪公司,通过经纪公司的操作,实现市场利益的最大化。

篇3

开源代码的专利侵权纠纷会涉及六个方面的法律问题

对于专利侵权纠纷的应对方法上,通常的思路是这样的:首先要分析告我侵权的专利有没有瑕疵,是否可以提出专利无效的请求;如果经过分析,这个专利的无效是打不赢的,那么,紧接着就需要考虑它是否在保护范围,有没有法律抗辩理由。

对于专利无效,大概有三个问题:一是专利本身的可授权的专利性问题。对于授权个体范围的要求,美国、欧洲的做法不一样。欧洲趋向保守。在司法实践当中,是否可以授权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二是关于新颖性的问题。研究发现,有涉及到计算机程序相关的很多发明都有所谓的技术特征,它与开源软件体现的完全是一段代码或者是流程的技术方案有区别。因此,在新颖性上,我们挑战基于开源软件申请的专利,可能性不是很大;三是关于创造性的问题。专利创造性的判断还是针对技术方案。基于开源软件产生的发明专利的创造性的判断是不是适用常规规则,还是适用新的规则,在理论和实践中还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

在侵权过程中关于无效也有三点:一是开源软件最顶层的法律文件是合同,针对许可条件签署协议。开源协议有很多类型,有些是带有传染性质的,并且要求基于开源软件产生的后续一系列的知识产权都为大家共享。如果是在这种情况下申请专利,它本身的合法性就有一定问题,我们觉得有可能构成有效的抗辩,甚至会提出另外一个确定效力的诉讼;二是专利侵权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限定特征保护范围解释的问题。很多企业申请了很多专利,这些专利能否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法院在确定保护范围的时候给予明确的规则;三是现有技术抗辩的问题。假设实施例是一段源代码,这段源代码又是开源软件,那么,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是不是使用了现有技术,现有技术的抗辩有没有可能成立的问题。

北京市集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周丹丹

所有公司都要考虑涉诉可能性

在我处理案子的过程中会遇到涉及权利怎么界定和侵权怎么认定的问题。这里存在着开源软件的原始著作权人,也存在再次开发的开发者,还存在着第三方。

篇4

内容提要: 在证券间接持有模式下,当中介机构破产时,如果缺乏相应法律制度支撑,投资者权益有可能被认定为中介机构的破产财产,这显然不符合间接持有模式构建目的,也违反法律正义。考虑到我国现有法律对间接持有模式下中介机构破产风险的规定较为简略,且存在法律上的不确定性和法理上的不圆满性等特点,我国立法者应从功能角度出发,在充分权衡投资者权益保护、中介机构运转需要、与其他制度协调和法理顺畅的基础上,构建避免中介机构破产风险的法律制度。具体而言,立法者应改进信托制度,明确如下法律规定:投资者与中介机构之间为信托关系;投资者之间对中介机构持有的中介化证券按比例享有权益;中介机构有义务按照投资者指示行事。

三、我国证券投资者免于中介机构破产风险的制度构建

从功能的角度看,无论是信托模式还是美国《统一商法典》模式都可以达到立法者目的。《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有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因此,我们要谨防橘生淮北而为枳的现象在此领域发生。下面就在我国引进两种模式的可行性与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信托模式的考量

信托源自英国的use制度,由于信托具有的隐匿性、免责性、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同一性、流动性和多样性等特征,信托成为了用途广泛的法律工具。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对信托制度强大功能的认识,许多大陆法系国家都引进了信托制度,包括我国。关于信托制度,我国的译著和专著都采用了同一个术语“信托”。但是,大陆法系的信托和英美法系的信托制度存在着区别。比如从字面上看,英美的信托制度是trust而法国的信托制度是la fiducie;英美法系的信托制度产生于衡平法院和衡平法,普通法上的法定所有权(legal ownership)和衡平法上的衡平所有权(equitable ownership)共存于信托标的物上。而大陆法系中的信托往往因移植而产生,不存在“双重所有权”,委托人需要将信托标的物转移给受托人。[1]我国的法律制度,从法律体系的角度看,大体上属于大陆法系。我国信托法也属于移植而且我国也不承认英美法系上的“双重所有权”。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我国信托制度,能否和英美法系的信托制度一样,支持间接持有模式的运作,达到相同效果。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首先,虽然我国信托法不承认“双重所有权”,但是通过规定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信托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使得我国的信托制度可以达到“双重所有权”的效果:第一,我国信托法明确的规定了信托财产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体现在信托法第三章的第十五条、十六条、十七条和十八条。信托法第十五条规定信托财产与委托人未设立信托的其他财产相区别;第十六条规定信托财产与属于受托人所有的财产相区别,不得归入受托人的固有财产或者成为固有财产的一部分,受托人死亡或者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被宣告破产而终止,信托财产不属于其遗产或者清算财产;第十七条规定除法定情形外对信托财产不得强制执行;第十八条规定受托人管理运用、处分信托财产所产生的债权,不得与其固有财产产生的债务相抵消。受托人管理运用、处分不同委托人的信托财产所产生的 债权债务,不得相互抵消。此外,因为受益人的权益是依照信托规定享有信托利益,因此受益人的债权人也不能直接对财产本身提出任何主张,最多只能代位受益人请求受托人依信托规定配发信托利益。依据这些规定和原理,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的债权人都无法主张以信托财产偿债。如上所述,信托财产的独立性足以从法律角度保障投资者证券免于中介机构机构破产风险;第二,我国信托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如此一来,我国的信托制度也可以轻松的解释间接持有模式,即中介机构为受托人,显现于发行人或者发行人委托人持有的证券持有人名册上,且以自己的名义持有、管理和处分中介证券,而投资者为受益人,享有证券权利和利益。其次,我国信托法吸收了信托制度中权利相对化的原理,即在信托法律关系中,受益人的请求权只能够向受托人行使,而不能向其他的主体行使,从而可以实现权利的相对化,即投资者和处于中间状态的中介机构只能够向与他们有直接法律关系的中介机构行使请求权,而不能够越级行使。再者,我国信托法承认了信托法的同一性,从而使得中介机构破产风险制度可以与证券权利和利益转移制度可以较好相容。我国信托法第十四条规定,受托人因信托财产的管理运用、处分或者其他情形而取得的财产,也归入信托财产。这样如果依据我国信托法构建间接持有模式,投资者获得证券权利和利益的时间从中介机构获得证券之时起算,而非记入投资者的账户之时。另外,关于短缺制度的设计,如上所述一般认为投资者对短缺按照账户中的头寸比例来承担比较合理。在信托模式中,如果投资者对信托财产也享有比例权益,则短缺制度和信托制度可以较好的协调。就我国目前的立法实践来看,立法者对于通过信托制度构建的金融工具往往规定投资者对于信托财产按比例享有权利。[2]所以,投资者对信托财产按比例享有权利这样技术规定对于我国立法者来说是驾轻就熟。最后,目前我国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银行、保险公司、私募基金等的诸多业务实质上都运用了信托法原理,比如资产证券化、银行委托理财业务、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等。这些立法和实务也证明信托制度在我国的运用是可行的。

另外,如果立法者拟采用信托模式,下面的问题也需要予以特别的注意:

第一,信托财产确定性问题

我国信托法第七条规定:设立信托,必须有确定的信托财产,并且该信托财产必须是委托人合法所有的财产。可见如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法律明确了有效信托必需满足信托财产确定性要求。[3]在间接持有模式下,以混合账户保管客户证券的实践较为普遍,一般只存在托管人的自有证券与全体客户证券之分[4],而没有客户之间的进一步细分;只能知晓某个客户在证券池中拥有多少证券,而无法确认是哪些证券。在这种情况下,中介化证券能否满足有效信托中信托财产确定性要求值得我们思考。

英美国家信托财产确定性问题来自于有形财产信托的判例。按照先前有关有形物信托的判例,除了特殊的安排外,如果买方购买一堆货物中的一部分,如果没有隔离和指定,有利于买方的信托不会存在。这一规则可以追溯到Re Wait案例判决。[5]在这个案例中,买卖双方达成了一个小麦买卖协议,由卖方向买方提供指定仓库中1000吨中的500吨小麦。上诉法院(the court of appeal)认为,500吨小麦不是特定或者确定的货物。Re Wait中的决定被枢秘院(the privy council)在Re Goldcorp Exchange Ltd[6]案件中认可。作为贵重金属交易商的Goldcorp与一些顾客达成协议,Goldcorp将黄金卖给这些顾客,同时替顾客保存这些黄金。它表示会将这些黄金单列并且将持有足够的黄金来满足这些客户的请求。但是它并没有遵守其诺言。这些黄金处于混合状态,并没有以每个客户个人名义分开存放。后来Goldcorp破产,客户希望对金块行使信托中的对物权。同时,银行提出了行使抵押权的请求,因为他们与Goldcorp之间存有浮动抵押合同。客户的请求没有得到支持,因为他们的金块并没有以个人的名义分开存放,在金块上没有客户的标签。

但是,在有形财产中产生的信托财产确定性问题在无形财产领域得到了突破。对于证券界的人士来说,令他们欣慰的是Hunter v.Moss[7]案例的判决。案情如下:某公司对外发行了1000股股票,其中950股为Moss所有。Moss宣布将公司所有的发行在外的股票的5%建立信托,受益人为Hunter。Moss争辩由于信托标的物缺乏确定性,因此信托不成立。但是法官认为,在无形财产上建立信托,不适用信托标的物确定性要求。“被告没有为原告确定特别的50股因为这样做是不必要和无关的。被告的950股股票具有同样的权利……对我来说,任何有关信托财产确定性问题仅是纯理论和概念上的问题,而不是真正的、实践上的问题。” Hunter v.Moss判决在Re Harvard Securities Ltd[8]案例中得到遵循。

很明显,法院对该案的判决采取了实用主义态度,更多地关注争议的是非曲而非更为宽泛的法律原则,因此存在着不严谨的地方。David Hayton 对Hunter v.Moss案判决提出批评,他指出当集合财产中出现瑕疵时,问题就产生了。即使某公司某类股票完全一样,但只要集合财产中的一部分是通过伪造的无偿转让获取的,财产瑕疵就会产生。那么瑕疵产生后,集合财产中的瑕疵属于谁?David Hayton提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短缺问题。当经纪商为多个客户存放着相同的证券,而没有把证券分配给特定的客户,当经纪商持有的股票总数不足以满足所有的客户的请求时,短缺就产生了。那么,短缺如何在各个客户之间分配呢?[9]其实,David Hayton所提问题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完全可以解决。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关有形财产信托确定性的规定是由枢秘院作出的,而有关无形财产信托确定性的规定是由上诉法院作出的,最后的决定还需要上议院(the House of Lords)作出。

美国联邦法院象英国的上诉法院一样,也需要面对同样的问题,即即使没有物理上的分配,也要允许当事人对可替代物享有财产权利。在Gorman v.Littlefield[10]案例中,经纪商把他为客户购买的某类股票放在某一铁盒中,此铁盒同样用来存放其他公司发行的股票和其他客户的股票。后来经纪商破产,其客户针对铁盒中部分股票提出对物请求权。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定尽管股票没有明确分给个人,但客户仍然对股票享有对物权。它认为,当经纪商为客户持有同一类股票时,客户不必为主张对物权而把手指放在经纪商为之购买的股票上。经纪商持有同类股票就够了。如果经纪商卖掉了股票,经纪商有义务和权利运用自有资金去保证数量上的完整,由于经纪商的债权人对经纪商为客户持有的股票没有对物权,他这样做不会损及经纪商债权人的利益。任何债权人都不能就此种要求提供正当性,即通过将他人财产错误地转化为经纪商的财产来确保自己的权益,或者要求用从来就不属于破产财产的财产来清偿破产债权。该案判决确定的规则在Duell v.Hollins[11]案例中得到遵循。美国联邦最高法在Gorman v.Littlefield案和Duell v.Hollins案中确立的规则已经被承认并且在联邦立法中得到进一步明确。1970年的《证券投资者保护法(SIPA)》规定:不管股票是否确定给特定客户,客户对金融中介机构持有的客户账户中的证券享有对物权。[12]

为了从法理上解决这个问题,有学者提出所有客户对混合持有的证券共同共有,形成一个特定的集合体。中介机构以信托方式为所有客户统一持有证券。Joanna Benjamin认为,在替代性安排中,如果客户资产与存管者资产是分开的,信托财产的确定性是可满足的。确定性要求由一个暗含的共有安排满足,通过这种安排托管者在一个信托下为所有客户持有证券,各个客户之间是一种衡平法上的共同共有关系。[13]如采用共同共有说,将会产生理论与实践不符的困境:在证券市场实践中,投资者可以自由处理自己的中介化证券,处理时,并不需要征得其他人同意;但按照传统共同共有原则,共同共有人如果要转让自己权益,则需征得其他人的同意。

2004年英国金融市场法律委员会报告,界定了在中介化证券市场中英国法律存在的不确定性。针对保护投资者资产免受中介机构债权人主张,金融市场法律委员会原则3规定:由中介机构为客户持有的证券免受中介机构的债权人追索。关于账户持有者是否对证券池中的证券享有对物权,原则2(b)规定:每个通过中介机构持有某特定种类证券的客户享有与他的权益相应的按份权利。此规定不仅解决了中介机构破产风险问题,也解决了采用共同共有说产生的转让困境。

综上所述,我国立法者可以借鉴金融市场法律委员会的经验,在法律中直接规定:第一,投资者与中介机构之间为信托关系;第二,投资者之间对中介机构持有的中介化证券按照其权益比例现有权益;第三,投资者通过中介机构持有的中介化证券免于中介机构债权人的追索。这样可避免因信托的确定性而引起争议。

第二,消极信托问题

在英美国家,消极信托是允许的[14]。所谓消极信托就是受托人没有积极义务需要履行。受托人仅充当法定财产持有人。在间接持有模式下,中介机构主要充当导管,权益由投资者享有,权利直接由投资者行使。此种情形下的信托基本上属于消极信托。我国目前的商业信托实践,基本上都是积极信托。投资人将财产交给受托人之后,信托事务都受托人决定,投资人不处理具体信托事务。另外,根据我国《信托法》第二条和第二十五条[15]的规定,我们可以判定我国目前的信托应属积极信托。但实践中存在例外。我国《信托法》第三十条规定:受托人应当自己处理信托事务,但信托文件另有规定或者有不得已事由的,可以委托他人代为处理。受托人依法将信托事务委托他人的,应当对他人处理信托事务的行为承担责任。实践中,有人将“他人”理解为非受托人。因此,他们通过约定由受托人将信托事务再委托给委托人处理来达到设立消极信托目的。但其法律效果如何?还无法判断。为了避免法律不确定性,立法者需要在相应法律中直接规定:中介机构有义务按照委托人的指示行事。

(二)美国《统一商法典》模式的考量

美国《统一商法典》模式反映了美国商业运作的现实,符合美国国情。正如James Steven Rogers所说,美国商法典的起草是先描述后命名。《美国统一商法典》第8-503条评述解说到,“由于证券中介人通常将自己的证券和客户的证券混合存放,因此难以确定哪部分特定的证券是客户持有的证券,所以本条采用“客户的证券”不受债权人的追索的表述方式是不现实的。”可见,在美国,证券中介人自己的证券和客户的证券混合是常态。

由于体制、机制上存在缺陷,我国证券公司随意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和证券、违规理财以及股东和关联方占用资金等违法违规现象屡有发生。2004年前后,证券公司长期积累的问题充分暴露,风险集中爆发,全行业生存与发展遭遇了严重的挑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2003年8月起证监会采取各种措施对证券公司进行了综合治理,[16]中国证监会一直努力的解决这些问题,如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国债回购、资产管理、自营等基本业务制度的改革。[17]从1998年《证券法》[18]到2005年《证券法》[19],立法者都贯彻着账户分开,严格监管的理念。无论是从理念还是实践角度出发,如果想让我国监管者同意完全借鉴美国做法,恐难做到。

因此,如果要以美国的证券权益(securities entitlement)为基础来构建避免中介机构破产风险的法律架构,恐还需根据我国的国情对之进一步的改进。

四、结论

从功能角度看,无论信托模式还是美国《统一商法典》模式都可以达到立法者目的。但考虑到我国现有法律资源、特殊证券市场发展历程、监管机构特有的历史记忆和立法的便捷性,笔者认为我国借鉴信托模式比较妥当。但在借鉴信托模式时需要重点解决信托财产的确定性和消极信托问题,以免带来不必要的法律不确定性。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在相应法律中直接规定:第一,投资者与中介机构之间为信托关系;第二,投资者对中介机构持有的中介化证券按照其权益比例享有权益;第三,中介机构有义务按照投资者指示行事。

注释:

[1] 按照大陆法系传统的物权理论,所有权是对财产的绝对支配权,对于财产的管理处分和收益是不可分离的。而在信托制度中,财产的收益权隶属于受益人。因此,信托财产上的所有权性质向来是民法尤其是大陆法系的民法关注的重点。我国立法为了避免此点的纠纷,采用了一个模糊词语“委托给”(信托法第 二 条: 本法所称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 或者处分的行为。)

[2] 如《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资产支持证券由特定目的信托受托机构发行,代表特定目的信托的信托受益权份额;《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第三条规定,基金份额持有人按其所持基金份额享受收益和承担风险。

[3]各国信托法对设立信托的要求基本相同。英美学者将设立信托的三个基本条件概括为“三个确定性”,即委托人意图的确定性、信托财产的确定性和受益对象的确定性。大陆法系信托法以不同的语言提出了类似“三个确定性”的要求。 何宝玉:《信托法原理研究》,第79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 在美国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的证券与投资者的证券混合存放并没有区分。

[5] [1927]1Ch606(CA),转引自Eva Micheler, Property in Securit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p123。

[6] [1995]1AC74(PC)at90-91。

[7] [1993]1WLR452(CA)。

[8] [1997]2BCLC369。

[9] David Hayton, ‘Uncertainty of Subject Matter of Trust’,[1994]LQR335。

[10] 229US19(1913)。

[11] 241US513(1916)。

[12] Eva Micheler, Property in Securit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131-133。

[13] Joanna Benjamin, the Law of Global Custody, 2nd den.(2002),p32。

[14] Richard Edwards & Nigel Stockwell, Tursts and Equity(影印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15页。

[15]第二条:本法所称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第二十五条:受托人应当遵守信托文件的规定,为受益人的最大利益处理信托事务。受托人管理信托财产,必须恪尽职守,履行诚实、信用、谨慎、有效管理的义务。

[16]周翀:《历时3年的券商综合治理收尾 券业10月新老划断》,载新华网news.xinhuanet.com/stock/2006-10/10/content_5184959.htm,最后访问于2010年4月17日。

[17] 中国证监会:《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页。

[18]第一百三十八条 证券公司办理经纪业务,必须为客户分别开立证券和资金帐户,并对客户交付的证券和资金按户分帐管理,如实进行交易记录,不得作虚假记载。

篇5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知识产权保护 科技企业 增强观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已从传统工业模式下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廉价劳动力,转向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优势,知识产权成为市场制胜法宝,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拥有量成为衡量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整个世界成为我国企业置身于其中的大市场。这种全球化市场充满了竞争与多变,要求我国企业必须遵循国际市场规则,以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企业能否有效地保护、管理和运用企业的知识产权,将直接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同时还面临着跨国公司在我国大量申请专利、对我国实行技术控制的新挑战。因此,作为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高新技术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除了不断强化自身的开发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必须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一、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社会,知识产权保护在企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是从总体上讲,高新技术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整体保护意识不强。企业在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中尚无完整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措施。例如,科研成果研究出来后,不是先去申请专利,寻求法律保护,而是先进行成果鉴定、、公开成果,造成新颖性的丧失,失去了申请专利的大好时机。企业领导重视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重视企业的有形资产,反而忽略了比资金、设备更为重要的知识产权。 但有一批走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前沿的技术型公司,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上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比方说朗科,除了对公司的核心技术申请了基本专利以外,又围绕基本专利申请了许多专利,从而形成了以公司核心产品闪存盘为主导的全方位严密的专利网。增强了公司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并取得了实际突破。由此可以看出,高新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观念的强弱,可以对公司长期持续的蓬勃发展起到关键性能的作用。

2.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严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加之行业间竞争的加剧,高新技术企业内的科技人员流动性非常大,因而在缺乏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措施的情况下,非常容易造成企业技术和成果的流失。由于企业管理的缺陷,加之科技人员法律意识薄弱,不少科技人员在流动过程中,将原先企业的关键技术或商业秘密当作给新企业的见面礼和提高自己身价的筹码,以期得到“新东家”的器重和今后工作的资本,或者是公司技术人员因为利益的趋使而向竞争对手出卖公司知识产权,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的缺陷和技术人员对保密行为的不重视,就可能导致企业大量的知识产权流失。

以上两个方面,阐明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缺陷,但结合以下的例子,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企业在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方面也有很多可供学习和参考的有价值的经验。众所周知,深圳比亚迪公司是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供应商,凭借优秀的产品品质和强大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及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比亚迪公司在面对其有力竞争对手日本索尼公司的侵权时,不畏强压,沉着应战,借助其深厚的知识产权保护管理的经验,用自己的实力去保护属于自己的东西,最终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根本上将索尼这一行业巨头的专利无效化,扎实地迈出了中国企业海外维权的第一步。这说明,中国企业在自身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包括企业知识产权创新和保护能力及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也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即使是在海外跨国企业擅长的知识产权领域,中国企业同样可以大展拳脚。这得归功于像比亚迪这样的企业,是它们在其艰难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出来的对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和保护方面的宝贵财富,为我国其它民族企业利用知识产权和国际规则树立了典范。

二、高新技术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虽然有部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成功经验,但不得不承认,中国高新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才迈出了第一步,与国际上通行的规则及其它海外大型跨国公司在这方面的完善管理还有较大的差距。笔者认为,其中比较大的一个问题在于企业内部没有专业的知识产权人员,即使有专门的部门,其员工依然缺乏系统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和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背景。这使得企业规避风险、专业维权、科学建议的力度有所下降。由此结合上述各项观点,针对目前高新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缺陷之处,笔者提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首先,知识产权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一种竞争力,需要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所遵循的一项国际规则,对企业而言,专利制度所保护的不仅是其发明创造本身,更重要的是给予其发明创造实施的市场垄断权力,直接影响着一个行业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对外开放、参与国内外竞争所绕不开的“槛”。

其次,就是要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制度,形成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行为变迁,加大知识产权管理的知识供给。

再次,要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入WTO后,我国要与国际接轨、公平竞争,要想在世界的游戏规则中始终处于有利地位,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刻不容缓。这就需要通过加强对企业管理和科技人员的培训,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使企业全体员工充分认识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企业领导者、决策者要树立知识产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改变落后的观念,增强企业的自我保护意识。

最后,必须完善技术保密制度。企业应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完善技术保密制度,对在研项目和尚未形成成果的项目加强技术保密,真正使企业的技术秘密得到保护。要明确企业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同时签订保密协议,以更好地维护企业的权益,避免因技术秘密的泄露给公司造成巨大损失。

三、结语

结合上述观点可以得出,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正因为如此,知识产权的保护更容易被忽视。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主体,要从根本上建立起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意识,把知识产权作为企业财产的一部分,同企业的其他有形财产一样建立起完善的整套保护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让知识产权更好地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壮大护航。

参考文献:

[1]郑成思.知识产权战略与知识产权保护[D].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

[2]王林昌,干婧.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3,(Z2).

篇6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 经济增长 ;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061.2 C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6-0017-05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随着知识产权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更多的文献开始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创新导致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Romer, 1990; Grossman和Helpman, 1991; 以及Rivera-Batiz和Romer, 1991)。企业通过投资于研究和开发,可以对已有产品进行改进,或者开发新产品,进而获取额外的利润。知识产权(Intelligence Properties)保护通过将收益限制于投资者,可以提高企业利润预期,进一步提高企业投资动机,进而增加企业创新,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除此之外,创新可以增加现有知识的公共存量,从而减少未来创新的成本。除了上述反馈创新之外,知识产权保护可以刺激对知识的获取和传播。因为专利信息是对所有潜在发明者都是公开的,降低了进一步创新的成本。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促进创新和增长。但是,强知识产权保护不一定总是会得到较高的创新和增长。如果给发明者以太多的保护,这可能限制新思想的传播,从而导致垄断。竞争对手的进入可能会被阻止,成功的创新者可能会降低进一步创新开发和利用的动力。

在全球经济下,国家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创新、许可证、贸易、外国直接投资、模仿和盗版等方式改进技术。但知识产权保护在不同技术获取途径中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时候甚至相反。因此,在经验中,强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获取和总量增长的影响后果是不确定的。一般认为,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后果可能因不同的发展水平而有所区别。在小部分发达国家,创新能力较强,因此,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够鼓励创新,促进经济进一步增长。但对于其他国家,特别是中等收入国家,模仿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强知识产权保护可能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

最近,我国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所引起的国际纠纷有所增强。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知识产权部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我国在强调自主创新的同时,正在制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中,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和不同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于制定合理可行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更好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利用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1-2005年的面板数据建立回归模型,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高收入的省份,我们发现知识产权保护显著改善经济增长,但是对于中低收入的省份,知识产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不明显,可能中低收入的省份对技术的模仿多,自主创新少,以至从知识产权保护中得到的好处比较少。

本文其余部分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讨论模型建立和数据分析结果;第四部分是结论和建议。

一、文献综述

知识产权具有公共品的很多特征,主要表现在具有很强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研究和开发是知识产权的主要来源之一,知识产权公共产品的性质使得企业对研究和开发投资的激励较弱,而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可以帮助形成激励。在实践中,研发创新大多数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中,模仿则是发展中国家创新的一个重要来源。此时,如果在发展中国家实行强知识产权保护,就会降低以模仿为主的国内企业竞争力。这样,强知识产权保护可能导致利润向国外转移,而降低对国内企业的激励 (Deardorff, 1992)。

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还会影响贸易水平、外国直接投资和技术许可,后者会通过技术转移影响一国的生产率和产出增长。Maskus和Penubarti (1995)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对贸易水平存在某种中介效应。[1]当激励企业出口其专利商品到强知识产权保护下的外国市场时,由于这种保护会降低模仿或盗用风险,企业可能会选择降低外国市场销售量以增加其利润,因为国内竞争对手对企业产品的模仿能力降低提高了企业的垄断力量。同样,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外国对内直接投资之间也不存在一种明确的关系。通过长期技术许可,强保护会降低技术泄漏的风险,从而降低了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需求[2]。当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认为,弱知识产权保护可能会影响投资环境,从而减少外国直接投资流入[3]。

概括来说,尽管理论强调了知识产权保护对全球经济创新和增长的重要性,但同时有大量理论表明,如果经济环境假设不同,知识产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能也会不一样,且很可能和它们的创新模仿能力有关。

一些文章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经验关系。Gould和Gruben (1996)利用95个国家1960―1988年的数据估计了一个回归模型。[4]模型中包含Rapp和Rozek (1990)开发的知识产权保护指数[5],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Thompson和Rushing (1996)利用112个国家1970―1985年的数据对包含Rapp和Rozek指数的增长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虽然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系数为正值,但并不是显著的。后者还发现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增长之间存在某个分界点,高于此分界点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关系[6]。

Kanwar和Evenson (2003)利用Ginarte和Park (1997)的知识产权保护指数估计了32个国家两个阶段的面板模型,他们发现知识产权对研发投资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够刺激创新和科技进步,而创新和科技进步反过来又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作用。

Falvey,Foster和Greenaway(2004)使用80个国家1975―1994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对高收入和低收入国家经济增长产生正的影响,对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增长没有影响。Chen和Puttitanun运用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实证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革新率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革新的影响可能与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相关。

国内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研究文献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分析,通过建立模型来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对一国经济发展和福利的影响,这方面可以见朱东平(2004),韩玉雄(2005)[7],李怀祖以及杨全发、 韩樱(2006)[8]。另一类是经验研究,譬如孙玉涛和杨中楷(2005)等[9]。此类经验研究大部分基于国内年度时间序列,很少利用省际面板数据。

二、模型及参数估计

1.模型和估计方法

对理论文献的回顾表明,对任何单个国家来说,知识产权保护强弱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取决于国家的具体特征。很多经验文献利用简单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很不一致。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采取了全国31个省市2001―2005年的面板数据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由于相关数据没有得到重庆的资本存量值,因此,我们将重庆和四川相关指标进行了合并研究。

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为人均GDP增长率,控制变量包括人均资本存量(单位:万元),人口增长率,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以及出口占总产值的比重。所有数据都进行了相关价格指数平减处理。我国尚未编制现成的知识产权保护指数,但Ginarte和Park(1997)认为决定一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因素包括:(1) 保护的覆盖范围;(2) 是否为国际条约的成员;(3) 权利丧失的保护;(4) 执法措施;(5) 保护期限[10]。尽管有学者估算了全国范围内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但是却没有估计各省市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7]。考虑到我国各地区在影响知识产权保护的大多数因子几乎处于相同水平,主要差异在于执法措施不同,因此,我们用知识产权侵权结案率来代替保护指数,即每年的侵权结案数占截止到2005年结案总数的百分比。这个指标在各地区不同年份之间也是不同的,因此,可以近似衡量各地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差异。

综合上述因素和数据,我们就有了一个待估计的基本面板方程。该方程形式为:

2.数据说明和分析

所有数据都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年鉴》等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供的相关统计资料。其中,关于各省市的资本存量数据来自于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数据库网站,其计算方法见张军、吴桂英和张吉鹏(2004)。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表2给出了两个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的检验结果。左边一列包含了人均资本存量作为解释变量,由于其T检验非常不显著。因此,右边一列剔除了该解释变量,进行了重新估计。估计的结果表明所有的解释变量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人口增长率对人均产出的影响是负的,这个原因很可能是新增加人口比较大,而新增加人口并不能对经济增长有贡献,反而会拉低人均经济增长率。如果能够可以得到各省市劳动力人口,这样的指标应该更具有说服力。出口对人均产出增长率的影响是正的,说明出口是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教育对人均产出的增长率最显著,其影响也是正的。

值得注意的是,以知识产权侵权结案率为知识产权保护指标来看,其对人均产出的影响是正的,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这表明目前的知识产权保护确实可以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为了研究经济发展程度对知识产权保护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影响,本文估计了引入地区虚拟变量后的情况。本文根据2005年的人均国民产出将所有省份划分为经济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划分是根据2005年各地区人均GDP划分的,经济发达地区包括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广东、山东、辽宁和福建;中等发达地区包括内蒙古、河北、黑龙江、吉林、新疆、山西、河北、河南、海南和湖南;经济欠发达地区包括宁夏、青海、陕西、江西、四川、安徽、广西、云南、甘肃和贵州。之所以这样划分是考虑到这种区分在2000年到2005年具有一定稳定性。,虚拟变量通过交叉项来引入,也就是说,

IPRi=IPR×Di,Di=1,属于i类经济地区0,其他地区

这里i =1,2,3分别代表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估计结果见表3。

表3给出了含有经济发展程度虚拟变量交叉项的面板回归方程,前面的列给出的是含有人均资本存量的估计方程,后面的列剔除了不显著的人均资本存量解释变量。从表3中可以看出,其余解释变量的估计结论和表2没有什么太大区别,这里,感兴趣的是地区虚拟变量和知识产权保护指数的交叉项的系数。综合两个方程的系数估计结果,可以看出,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地区发展程度是有关系的。虽然所有的地区虚拟变量交叉项估计系数都是正的,但发达地区的虚拟变量交叉项的估计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中等发达地区的虚拟变量交叉项的估计系数仅仅在15%的水平上显著,而欠发达地区虚拟变量交叉项的估计系数则表现为极不显著。这表明,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程度越高,一定强度的知识产权保护将会促进经济发展;经济越不发达,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发展就不会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对于中等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来说,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的影响,这可能是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正反两方面效应的结果。知识产权保护通过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知识产权保护也会限制知识的传播,不鼓励模仿,从而一定程度上减缓经济增长。

三、结论和建议

一般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影响经济增长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可通过自主创新、贸易、外商直接投资、许可证、模仿和盗版等渠道吸收新技术,并促进经济增长。这些渠道发挥作用的程度因地区发展水平不同而有所不同,具体来说,可能会受到不同经济地区诸如市场开放度、人力资本结构、基础设施完备程度、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这进而导致知识产权保护和地区经济增长之间表现出不同的关系。本文利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检验了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和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就我国总体来说,一定强度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但在考虑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之后,本文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受到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一般说来,经济越发达,强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明显;经济越欠发达,这种促进关系也就越弱。这和Thompson和Rushing(1999)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从研究结论中可以得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采取适合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TRIPs协议对WTO成员国制定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最低标准,考虑到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影响,因此,作为WTO成员国,我国可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履行TRIPs的义务,这样并不会限制经济增长。同时,我国应该扩大在TRIPs协议中的发言权,不要为TRIPs协议所局限,积极主动应对国际上关于我国知识产权的纠纷。

第二,对于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表现也不一样。因此,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要因地而宜,因经济发展水平而宜,因行业而宜,不要一刀切。要积极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制定适合各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第三,鉴于知识产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制定我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发展情况。既要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也要充分评估知识产权保护对欠发达地区和落后行业的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四,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的时候,要在知识产权各种保护手段中进行权衡取舍。充分研究不同知识产权保护手段对经济发展的关系,要考虑各地区具体的产业结构情况、市场开放情况等诸多影响因素。要充分研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模仿之间的不同影响,尽快形成可持续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本文用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囿于数据的限制,还有一些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一方面可以构造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检验。譬如知识产权保护如何影响外国直接投资,进而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可以在数据上进行完善。例如,针对各省构造更为详细的知识产权保护指数,利用新构造的指数来进行研究。也可以进一步细化各省市的劳动力人口数,来代替总人口数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Maskus, K. E. and M. Penurbarti (1995).How Trade-Related ar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39, 227-248.

[2] Yang, G. and K. E. Maskus(2001a).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Licensing, and Innovation in an Endogenous Product-Cycle Model[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3, 169-187.

[3] Smith, P. J. (2001).How do Foreign Patent Rights Affect U.S. Exports, Affiliate Sales, and Licens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5, 411-439.

[4] Gould, D. M. and W. C. Gruben (1996).The Rol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48, 323-350.

[5] Rapp, R. T. and R. P. Rozek (1990).Benefits and Cos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World Trade, 24, 75-102.

[6] Thompson, M. A. and F. W. Rushing (1999).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Patent Protection on Economic Growth: An Extension[J].Journ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24, 67-76.

[7] 韩玉雄,李怀租.知识产权保护对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J].世界经济,2003,(9).

[8] 杨全发,韩樱.知识产权保护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策略[J].经济研究,2006,(4).

[9] 孙玉涛,杨中楷.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12).

[10] Ginarte, J. C. and W. G. Park (1997).Determinants of Patent Rights: A Cross-National Study[J].Research Policy, 26, 283-301.

[11] Fink, C. and C. A. Primo Braga (1999). How Stronger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ffects International Trade Flows[R].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no. 2051, The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12] Grossman, G. and E. Helpman (1991).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M].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3] Maskus, K. E. (2000).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Case Wester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32, 471-506.

[14] Rivera-Batiz, L. A. and P. M. Romer (1991).International Trade with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35, 971-1004.

[15] Romer, P. M. (1990).Endogenous Growth and Techn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9, 807-827.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on Economic Growth

Liu yong , Zhou hong

Abstract:Based on the provincial level panel data of China, this paper tests the impac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on the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s shows that the strong IPRs protec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positive effect depends on the degree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developed regions, the IPRs protection can significantly push economic growth, and in the underdeveloped regions, the impact isn’t so much significant. In the last,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China should take the suitable IPRs protection strategy.

篇7

关键词:知识产权 特点 缺陷 意义

一、知识产权的概述

知识产权的含义,英文为“intellectual property”,德文为“Geistiges Eigentum”,其原意均为“知识(财产)所有权”或者“智慧(财产)所有权”,也称为智力成果权。在中国台湾,则称之为智慧财产权。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知识产权属于民事权利,是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有学者考证,该词最早于17世纪中叶由法国学者卡普佐夫提出,后为比利时著名法学家皮卡第所发展,皮卡第将之定义为“一切来自知识活动的权利”。

知识产权是指对智力劳动成果依法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它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一样,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有些重大专利、驰名商标或作品的价值也远远高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

二、知识产权的价值及其迷失

(1)知识产权的价值。知识产权的价值是指知识产权所具有的价值及其意义,主要是对科技和经济的促进价值。第一,知识产权的价值是创新,其初始动因是鼓励创新,保证一定期限内技术、智力成果的垄断。技术的垄断,可以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更好的刺激和鼓励人们不断的创新科技,从而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第二,公正、效益价值。维护社会公正效益,表现为最新的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若不保护智力成果,将不会有更多的创新出现。创新得不到保护,人们将会失去创新的动力。第三,利益均衡是知识产权价值的核心。第四,效率是知识产权的价值基础,保护好知识产权催生技术的发展,更好的促进和刺激人们的创新意识。第五,利润是知识产权价值,以专有权排除他人使用,以经济利润鼓励人们过多的创新。第六,和谐是知识产权的价值目标。

(2)知识产权价值的迷失。第一:利益分享机制的不合理。知识产权法在很大程度上保护智力创造者的利益,同时又出现了智力创造者过多的垄断其智力成果,从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如微软集团,从智力垄断到利益垄断,从而掌握了市场垄断,过分的垄断市场,阻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竞争机制的发展。第二:缺乏对传统知识的尊重。传统知识是基于传统而产生的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表演,发明,科学发现,外观设计,标志、名称和符号,未披露信息,以及其他一切基于传统的工业、农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内的智力活动所产生的创新和创造。传统知识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而且极具经济开发性。尊重传统知识,就是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也要为那些作为创新基础的资源及其拥有者提供适当的保护。现今由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使得传统知识没有太多的经济的价值,使得传统知识逐渐的在丧失,我们应当重视其价值。

三、知识产权的缺陷、建议措施及其保护意义

(1)知识产权的缺陷。其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 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我国企业每年取得省部级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有几万个项目,而申请的专利数却不到10%,企业较为重视有形资产的保护,却忽视了其作为无形资产的保护,从而导致我国每年有很多知识产权被“抢注” 。所以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已成为企业家的共识,加强企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也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和“分水岭”。目前,我国缺乏一套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如山西老陈醋商业秘密泄露事件的发生;景泰蓝、宣纸等民族绝技的泄密,国内大量的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因此,在大力保护国外的驰名商标时,应加强对国内驰名商标的扶植与保护; 其二:知识产权人才缺乏。 国内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没有专门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真正了解和懂得知识产权知识的人才不多。企业万一牵连到知识产权争端,要么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要么要支付高额费用聘请外部人员应诉。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包括专利申请、商标注册、产权谈判及分析工作,因为专业人才的缺乏而无人胜任;

其三: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亟待完善。我国有些法律和TRIPS相关法律还有很多不同甚至有许多空白。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的一种合法垄断。一些跨国公司企图利用知识产权中的非法限制和排斥竞争实现其垄断地位。针对滥用知识产权的非法垄断行为,许多发达国家都通过制定反垄断法进行制约,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反垄断法,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中也没有可操作的反垄断条款。这样,我国企业在遇到知识产权争端时就可能遭遇不利的被动状态,从而在国内市场上对其他企业的垄断行为束手无策、在国外市场上遇到严格的反垄断法控制而使自身陷入尴尬境地;其四: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我国的知识产权法是由一系列不同的单行法集合而成 ,从总体上看 ,由于缺乏完整体系的立法基础,严重缺乏体系的整体性和内在的协调性。实质上,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是知识产权的不同形式 ,具有其内在逻辑性 ,国家建立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目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对不同的知识产权都是一样的。因此 ,对于不同形式的知识产权在立法上不应再是松散的彼此独立的 ,而应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制定统一的知识产权法典 ,在知识产权法律的统一中 ,消除权利冲突 ,填补空白 ,统筹兼顾 ,以形成内在和谐的规范体系。即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客体,在统一的整体机制下也容易及时来规范协调。从长远和发展的趋势来看,三大部门也应合并在一起 ,统一为国务院知识产权局 ,全面负责知识产权行政事务 ,超脱于各部门行政事务和部门利益 ,消除部门立法的弊端 ,有效地解决单行法律、 法规彼此间的冲突和不协调的问题。

(2)知识产权的建议措施。第一: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大力的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的好处和意义,使人们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意识到对其保护就是保护好自己的经济利益和科技利益,可以带来更多的财富。首先要意识到这点的重要性。其次国家要大力的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最后来达到全民的重视;第二:加强立法,完善法律,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制定要以鼓励创新、优化环境为宗旨,进一步形成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抓紧修订和完善《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及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办法、保护遗传资源、传统知识等的立法。 同时,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程序,依法公正、高效地解决好知识产权纠纷。积极发挥跨部门执法协作机制和区域协作执法机制的作用,打击和防范群体侵权、反复侵权行为。巩固知识产权重大案件联合督办制度以及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间的沟通对话机制。加强“奥运会”和“世博会”等各类展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升我国农业技术、农用工具、农药化肥等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认真落实知识产权司法解释,依法追究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第三:突出特色,借鉴经验。发展经济有特色,保护知识产权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要有符合本国和地区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重点和方向。近年来,美国将打击盗版等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点,其中媒体盗版是重中之重。同时,它们根据现代标准改进美国知识产权法规――特别是刑事惩处手段,包括通过修订及更新美国签署的双向司法援助及引渡条约,让盗版者及伪冒者在美国受到法律的制裁。

(3)保护知识产权的意义。1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由于科技成果的形成成本具有明显的不完整性和弱相对性,其未来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技术交易中,交易双方往往对知识产权的价格争执不下,造成技术成果转化率低,并影响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如果能够对技术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形成交易双方愿意接受的交易价格,就能提高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促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日、韩等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是加快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完善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制度显然有利于技术引进方和出口方理性地衡量相关技术的价值,进而促进技术贸易。这点对于我国缺乏国际技术贸易经验的企业尤其重要。2维护正当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践中,由于对无形资产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不足以及管理混乱,我国很多企业在对外投资、技术转让、技术入股、产权交易、公司上市等经济活动中比较关注有形资产,往往遗漏了未予评估作价的无形资产,如企业的知识产权,结果造成国有无形资产大量流失。建立科学的知识产权评估制度,能够在各种交易活动中维护知识产权人的正当权益,在企业存在国有资产的情况下,还能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3有利于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商标或企业商誉进行价值评估有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可口可乐的成功堪称典范。可口可乐公司刚向全球扩张时,耗费了大量的广告费,但收效甚微。然而,当后来人们知道该商标价值244亿美元时,可口可乐公司的经济实力和获利能力很快名满全球,可口可乐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也随之急剧上升。

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我国也应该逐渐的完善我国的保护制度,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以促进我国的综合实力的提高。我相信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会逐步的完善的。

参考文献:

[1]吴汉东.科技、经济、法律协调机制中的知识产权法[J]. 法学研究,2001(6).

[2]吴汉东.知识产权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陈昌柏.国际知识产权贸易[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

[4]田晓菁: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摩擦及应对策略[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5]丁永刚 张海鹏:论国际贸易中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存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5).

[6]周安平.行政程序法的价值、原则与目标模式[J].比较法研究,2004,(2).

[7]曹新明.知识产权法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篇8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商标权

在目前追求文化精神的现代社会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完善的立法体系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增加了我国的软实力,维护了我国的民族尊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的体系构建,法学界及社会相关人士有着不同的见解。笔者认为应当顺应我国的基本国情,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以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法律为基础,量身定制一套能够有效起到保护作用的法律体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一)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权益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对传承人的权益保护主要在精神权益和物质权益两方面。首先,传承人的精神权益是指不受污蔑、精神上的不受冒犯等等,这些精神权益不仅仅代表着传承人强烈的民族荣誉感和归属感,对传承人物质权益的实现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次,传承人的物质利益因为现代科技力量的强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带了大量的复制、收集、滥用。因为法律保护的欠缺,致使我们面对这样无偿的使用甚至牟利无法拿出有力的法律手段捍卫自身的权利,只能通过外交方式解决。

(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

正所谓传内不传外,在过去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仅限于家族内部间流传,一些古老的技艺渐渐成为了一家人的生活经济来源。但是随着社会商业化的发展,若依旧以家族流传文化爱好作为主要传承方式,难免会偏离时展。所以为了避免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时刻需要新的动力以及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第一,著作权保护。著作权即版权,是对文学、科学作品作者精神上和经济上的权利保护,更倾向于作品表现方式的保护。但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其外在体现的多是精神层面的内容,而且文化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就这与著作权的要保护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偏差,使由著作权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了困境。例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剪纸技艺已经家喻户晓,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的不是我们欣赏的剪纸作品,而是传承人的技术以及精神信仰,但是它无法作为法律客体成为著作权的保护对象。所以从这一例子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著作权保护还有待完善。

第二,商标权保护。商标对产品的保护时间可以通过续展而持续存在,并且主体既可以个人、团体,也可以是法人。所以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商标权可以用作传统文化识别的保护,其保护主要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标志、字符、文字等等可以作为商标进行注册保护,其二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生的产品可以进行商品商标注册,具有独特性的文化服务也可以注册服务商标。此外一些可以代表传统工艺技术的招牌也可以成为标志,进行商标申请,以便后续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

(二)藏医药的商标权保护现状

藏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大量的临床疗效,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因为科技的不断前进,传统藏医药学文化面临着文献损毁、技术无法传承等严峻问题,其中关于藏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也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在未来的全球化发展中能否保有一定的地位,能否争取更有利的科学社会资源,还要依靠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力量。因此藏医药学如何在知识产权方面得到更有效地保护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藏医药中,那曲的冬虫夏草可谓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种药材原料,已经成为各民族人民都十分认可的良药。那曲冬虫夏草名声大噪带来的是藏药产品的好信誉,成为藏药产品质量可靠的标签,并且为当地藏族人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这一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商标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中起到的良好推动作用。因为在商标权的保护中只要满足可识别性这一个条件即可,其不受文字、颜色、图形、声音、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但是在这一事例中,藏医药在形成了商品化状态后才发挥了商标权的作用,商标权使藏药产品得到了保护,藏医药知识却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因此仅仅依靠知识产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不完整的,我们还需寻找其他保护之道。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建议

为了弥补知识产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缺陷,完善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笔者有如下建议。

第一,规范知识产权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及客体。对相关的主客体给予明确界定,不用再多加考虑其是否属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有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及时抢救、保护、发展。第二,完善我国现有知识产权体系。为了全面、长久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如在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有关律法内容中加强对传统识别标志的保护,避免遭到其他人恶性抢注。第三,笔者建议成立特别法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因为我国目前知识产权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到全方面的妥善维护,所以可以在某些方面,如民间艺术文化作品、历史科技等,针对其特点及发展前景有针对性地制定特别法进行保护。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有效协调各个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的空隙或部分交叉点。

综上所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如果仅仅依靠著作权法、商标法等个别法律的零散规定o法从根源上使其得到真正有效的保护,因此制定专门法律法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传统文化 知识产权保护 建立与完善

传统文化是指某一特定的民族或特定区域的人群世代相传,反映该民族或该区域人群的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心理特征及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群体特征、等诸多内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总和。“中华民族拥有丰富而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及品牌,它们承载的是一种地域文化的精神财富,凝聚了中国精神和中国风格,是区域族群在客观认识、反映自身文化进程的基础上持续分析、总结经验并不断走向进步的基础,是国家或地区文明及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保护传统文化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而知识产权保护是其中最重要、最有效,也是力度最大的一种保护方法。

一、知识产权保护与传统文化

知识产权通常是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知识产权所保护的客体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非物质性、法定性、地域性、时间性和专有性。一般是经过创造性劳动和投资所获得,具有标志性,具有原创性、表达性。知识产权通常包括文学、艺术和科学著作或作品;表演艺术家的演出、唱片或录音片或广播;人类经过努力在各个领域的发明;科学发现;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志和商号名称及标识以及所有其他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中的智能活动产生的产权。

中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民俗及传统工艺三类,如诗、词、曲、赋、民族音乐、国画、书法、古文、传统戏剧、曲艺、对联、皮影戏、灯谜等等,博大精深,数不胜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的客体范围在逐步扩大,一些本不符合知识产权客体要求的内容,也被纳入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受到了知识产权的保护。为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理应将传统文化纳入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只是传统文化有着不同于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客体的特征,决定了对其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确实存在许多问题。

二、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过度商业化地滥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统技能或民间艺术面临着年久失传的危险;一些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字和习俗正在消亡;一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物和资料难以得到保护等等,传统文化面临着快速流失、甚至消亡的危险。同时,发达国家可以任意获取某些传统文化,以盈利为目的,对其进行开发使用,并通过知识产权获得保护,而传统文化的真正所有者却得不到任何保护,甚至要被迫付出昂贵的使用费。民间故事“花木兰”被美国改编制作了电影、“端午节”被韩国一公司仅用280元人民币抢注了网络域名,种种此类让人痛心的案例,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一)只有少数国家承认用知识产权保护传统文化

突尼斯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知识产权法保护传统文化的国家。此后,大批的发展中国家通过版权法来保护本国的传统文化。2000 年,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WIPO 成立了“知识产权与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学艺术政府间委员会”。

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通常被视为公有领域的信息,是否应给予传统文化以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发达国家都不承认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理由是“公有领域内的一切成果包括传统知识是属于全人类共同所有的财富,人人皆可自由利用。”

(二)制度上的障碍

知识产权的保护规则多数都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是发达国家之间利益分配的产物与结果。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我们如何按照入世的承诺,修改和制定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始终赶不上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我们必须通过可能的方式和途径,在进一步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积极呼吁和参与国际上传统文化知识产权规则的制定,在国际舞台上争取主动。

三、建立与完善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议

尽管用知识产权保护传统文化存在着很多障碍,但是对于一个传统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的大国,我们没有理由跟随发达国家的意愿,否认用知识产权来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必须采取措施,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和制度。用知识产权保护好我们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宝贵资源。继承、发扬和保护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选择。

(一)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

为真正实现保护传统文化,应该采用知识产权特别立法的方式,把对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纳入法制的轨道。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质疑知识产权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当务之急是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弥补法律和制度上的漏洞。有关部门应对此加强研究、尽快立法。

(二)全面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要求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传统知识保护制度,扶持传统知识的整理和传承,促进传统知识的发展,完善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加强民间文艺的保护,促进民间文艺发展,深入发掘民间文艺作品等等,充分说明尽管用知识产权保护传统文化存在制度上的缺陷,但是我们已经在实际工作中承认了这种做法,并正在不断努力加大保护力度。各部门要按照纲要的要求,认真落实对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三)加强行政保护

在法律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用行政手段把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十分重要。例如对传统文化作品的搜集、整理、研究、存档等工作,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以及相应的财政和行政措施等等。

(四)合理确定保护对象

传统文化是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都适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关于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表现形式、防止不正当利用及其他损害的国内法示范条款》中就有相关的规定。不受私权机制保护的民间文学范围可包括: 世俗礼仪、、起居饮食等习惯行为本身;宗教礼拜的地点、祭祀物品;超自然现象;历法等,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传统文化应该受知识产权保护和合理确定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的一个具体意见。我们亦应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合理确定知识产权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范围。

(五) 权利保护期限不应该受到限制

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有一定期限限制的,比如对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等的保护期限,法律均有明确的规定。而传统文化不同于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客体,它世代相传,不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将永久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对权利的保护期限应该没有任何限制。笔者反对有学者提出的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期限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观点。

(六)权利保护内容应有特别规定

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传统文化的,必须注明出处并缴纳相应的使用费,可以像有人建议的那样,将收取的使用费以基金的形式留存,用作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知识产权的专项经费。

(七)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传统文化知识产权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知识权利主体的地方政府,应积极发挥作用,主动承担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对于不积极履行保护职能的,使传统文化知识遭遇毁灭的行为,应该追究主要责任人的行政甚至刑事责任;对传统文化遭遇侵权行为的,地方政府必须行使享有的权利,使其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如果无法解决,亦可通过诉讼解决侵权行为,采取多种措施,使传统文化享受全方位的保护。

参考文献:

①戴琳.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9)

②孙晓. 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论[J].中国商界(下半月) ,2010(11)

③陈彦均.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初探[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3)

④贺敏. 论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7)

⑤王焯. 传统文化品牌区域产业化解析与建构——以辽宁为例[J].中国商贸,2012(25)

篇10

知识产权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不言而喻的。能否建立起健全且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包括有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发展和反垄断等各方面的制度)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贸易的未来,更关系到中国能否在世界贸易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知识产权又一直是中美经济贸易关系中最敏感的关键问题之一。美国作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法律体制;相比之下,我国仍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中美之间多次发生涉及知识产权问题的摩擦,值得我国就知识产权保护这一问题做出深入思考和分析。

对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三次中美知识产权争端,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看法。就其发生的原因而言,李明德认为是美国的强权经济导致了争端的爆发,刘剑文进一步指出,只要其他国家同美国的经济差距继续存在,美国的强权经济就难以改变。其他学者大多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分别做出分析。陈昌柏运用政治经济学原理得出,政治上是美国通过强化知识产权稳定霸权,经济上是美国以知识产权为手段平衡中美贸易逆差。肖虹认为,在政治上美国通过要求中国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以遏制中国,在经济上美国以知识产权逼迫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刘文华认为政治上是美国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控制新兴工业化国家贸易方向、投资流向、创新程度和经济增长速度,经济上与陈昌柏观点一致。

就妥善处理知识产权争端的政策建议而言,李明德认为关键是寻求中国同外国经济利益的平衡点,尤其是要注意寻求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平衡点,以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陈昌柏指出要认真研究日美知识产权争端的谈判全过程,从中吸取有益经验,同时还强调中美知识产权标准应以TRIPs协议为基础。

本文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中美三次知识产权争端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分析争端产生的原因,第二部分提出妥善解决争端的政策建议,在最后的结论中对本文的论点加以总结和延展。

【关键词】知识产权;“特别301条款”;中美知识产权争端;TRIPs协议;“337条款”

一、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一)中美三次知识产权争端

自1989年5月25日美国贸易代表第一份“特别301条款”年度审查报告起的十一年间,中国每一年都在“特别301条款”名录上榜上有名。在1991、1994、1996、1997、1998、1999六年中被列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准入上问题最为严重的“重点国家”;在1989、1990、1993三年中也被列入“重点观察名单”;1991、1994、1996年几乎因为美国要对华实施贸易制裁而引发中美贸易战,最终由双方共同努力,特别是中方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才化干戈为玉帛。

第一次中美知识产权争端是在1991年4月26日,美国贸易代表的“特别301条款”年度审查报告中,确定在知识产权保护及市场准入方面有严重问题的“重点国家”时,中国被列在其中。报告称中国在对专利权、版权、商标权、著作权及商业秘密的保护都存在问题,尤其是对前两者的保护十分不力。例如,美国计算机软件是作为文字作品受到保护的,而中国的著作权法未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只保护首次在中国发表的作品。美国指出,中国国内盛行的仿制药品和仿制化学品、计算机软件盗版的猖獗,都与中国对专利权版权保护不力有直接关系。④在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中国是唯一一个既不对美国药品和化学品提品专利保护、又不对美国计算机软件提供有效保护的国家。⑤

1994年6月30日,中国第二次被美方列为“重点外国”,而且是唯一的“重点外国”。随即进行的中美谈判中,美方代表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一,建立执法队伍,打击主要侵权者,没收和销毁侵权产品,侵权者;二,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体制建设,建立一个真正起实质作用的法院系统;三,对美国知识产权产品开放市场。⑥

1996年4月29日,美国方了当年的“特别301条款”审查报告,再次将中国定为唯一的“重点外国”,原因是中国没有认真地执行1995年双方达成的知识产权协议,在知识产权及相关的市场准入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这意味着中方面临制裁,只有极短的时间做出反应。美方公布了报复清单,中方也公布了反报复清单。在贸易战争一触即发之际,中方再次用国内开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有效实际行动表达了履行1995年知识产权协议的决心。最终双方终于达成了第三个知识产权协议,此次知识产权争端被化解。

显然,三次知识产权争端的挑起者都是美国。实际上,美国也承认,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短短几年内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及其市场准入方面取得了极大进步。既然如此,美国为何再三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发难呢?连美国人自己都承认:“指名中国是违反协议的‘重点外国’,在很大程度上是有象征性的。”⑦知识产权争端应属于民事权利纠纷,美国却把它上升为国家关系的高度,不能不说有深层的经济原因。美国醉翁之意究竟在何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三次知识产权争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