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老龄化带来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老龄化带来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篇1

【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经济影响

一、中国人口发展的现状

1.我国是一个人口规模庞大国家

我国拥有13亿的人口, 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

2.流动人口规模庞大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 中国国内人口流动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据专家预测,农村劳动力中还有1/3可能转移出来,成为流动人口。

3.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已经升高到118.06,严重偏离了正常值106。

4.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中国目前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地区( 或国家)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它以老年人口系数作为衡量的指标,指的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的数量在该地区人口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如果老年人口系数越大, 说明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就越高。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中国目前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按照国际老龄化标准来看,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三、人口老龄化来的问题

老龄化社会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突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现在我国的退休养老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仅仅覆盖了少数的国企职工和城市人口,而广大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群陷入了着既不能依靠国家养老,又难以依靠子女养老的两难境地。

2.社会老龄化使得作为社会财富生产者的劳动人口将相应减少,由此降低整个社会的财富生产能力。我国的许多企业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需要供养的退休职工大于在职职员,这就成为企业生产与发展的重大负担。

3.与此同时,社会老龄化必然导致人们必须储备更多的资金来应对老年医疗的需要,这样就会降低社会的消费能力。

4.社会老龄化对社会公共物品的提供和国家财政也带来了挑战。在老龄化的过程中,我们慢慢会发觉,养老设施变得越来越缺乏而育儿设施会变得越来越富余。同时全社会的医疗费用也将大大增加,财政就要承受更大的负担。

四、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速度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有不利的影响,即由于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国家必须增大税收和财政预算来确保社会保障制度,这样就会加大企业的成本,影响企业在扩大再生产方面的投资。

(1)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劳动力的供给方面。中国现阶段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仍在增加。据专业人士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将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从1998年劳动年龄人口7.9亿增加到2020年的9.2亿。因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面对的将是劳动力过剩,就业难的问题。

(2)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因为年长劳动者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不如年轻人,因此劳动力的老龄化容易给技术更新和行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在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发展变得十分被动。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分配的影响

在人口老龄化和现代化的影响下,老年人与中青年一代人之间在利益分配的矛盾可能会更突出一些。退休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了社会保险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大幅度的提高,在职人员逐渐感觉到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和医疗费用的压力过大,于是出现了两代人之间究竟“谁养活谁”的说法,反映了我国当前代际矛盾的特点。

3.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储蓄和投资的影响

就对储蓄的影响而言,首先由于工作年龄人口的相对减少和老年消费人口的大量增加,使社会和个人储蓄能力相对下降。其次,国家、企业和个人增加对养老保险的投入,也可能会减少在职员工的实际收入水平。再次,人口老龄化会使社会总的消费人口增加和个人消费时间延长,因此也可能导致社会储蓄的下降。

就和社会投资的关系而言,老龄化使社会的储蓄出现相对或绝对下降,因此国家或银行的投资必然受到影响。人口老龄化对投资的影响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应该是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

4.人口老龄化为市场发展提供的机遇

(1)老龄化为消费品市场提供的机遇

老年人的消费需要一般体现为保健、实用和方便。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口占社会总的消费份额的比重在不断提高,而且由于老年人消费的特殊性,因此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也要发生明显的变化。我国老年市场虽然有所启动,但几乎还是一块未被开发的领域。我们更应该看到,在人口老龄化的后期,有关老年医疗保健的市场将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2)我国老年市场发展的人口学与经济因素

篇2

衰老是生理性的,而老龄是社会性的

《智慧城市》:如何正确地看待社会老龄化的问题?

田兰宁:寿命是指在自然的情况下生物体从第一次呼吸到最后一次呼吸的时间,衰老是指信息的丧失和自由能的下降。衰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个体的变化并非遵循着一致、单‘、确定的规律。在你的身体中,身体某一个器官可能已经开始衰老,但是你还很健康,只不过需要更多的健康管理。

衰老是一个连续的、不易察觉的、渐进的过程,具有普遍性,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一过程。我们常常说衰老确确实实是一个过程一一年龄不断增长,生活能力从高到低。在这个过程中曲线总体是往下走的,但是我们可以康复,我们还可以健康地生活。这就需要有介入的手段一一轻度、中度、高度的。

那么社会意义的老龄化是什么呢?老年人群又到底需要些什么呢。实际上,在生理老化和心理老化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个体老化以后就将退出生产领域,所以从个体层面来说,其角色是中断的。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个爸爸,当你的孩子长大以后,他会离开家,你会出现空巢,你的家庭角色就模糊了。社会角色也是这样的,你本来是总经理,一天工作12个小时,很多人都尊敬你,突然有一天你退休了,孤独等问题就会出现。实际上个体在社会老化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就是角色丧失的问题。

同样,老龄也是阶段性的,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老年角色会慢慢固化,而固化的过程中老年的特性角色也会中断。到了高龄老年,社会角色完全丧失。所以在谈养老的时候,应该意识到个体社会老龄化有一个特别大的特征,就是差异性。

《智慧城市》:那在老龄化巨大的差异性下,针对老年群体,技术方案应该是怎样的?

田兰宁:收入地位会变化,按规定大家都要退休,退休了社会角色就停止了。一般意义上,老年人的收入会明显减少,社会角色停止,就没有了社会价值,在社会上往往存在忽视老年人合法权益、忽视老年人价值和作用的现象。老年学常常说,当你忽视老年人口的作用,也就损害了社会的自我控制系统,老年人是整个社会大家庭大系统不可缺失的。

《技术的变革》一书中描述了人类的预期寿命一直在升高,技术的浪潮不断迭起更新,技术推动了人类寿命的延长,长寿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这是好事。如果人类科技继续发展,人可能活得更长,会有更长的时间处于老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无法逃避的。技术发明越多,大家的生活条件越好,科技进步越多、医疗技术越发达,我们的寿命会越长。而技术不应该只是带来寿命上的延长,更应该用技术去服务关爱老人,为他们健康长寿有质量的生活提供必要条件。

养老信息化之路是全新的,是循序渐进的

《智慧城市》:养老信息化到底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田兰宁:人的一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家都很健康,生活工作都可以完成的很好。而到了中间阶段,随着年龄增长就开始退休,生活能力开始退化,发生角色中断。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寿命变长,角色中断的时间几乎与第一个阶段・样长。到了第三个阶段,大部分人町能会需要高度护理。我认为,养老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角色中断的过程中起到突破性的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未来30年,我们的社会会有大批角色中断这个阶段的人群,他们是我们服务的人群,是我们产品的消费者,他们的需求将是我们技术创新的动力。

社会老龄化遇到信息化的时候有一些东西可能会发生改变,比如现有的很多IT应用会消失,因为养老信息化整个交互的过程、数据的形式、处理的方式会完伞不同。虽然现在我们还不知道社会老龄化遇到信息化会发生

什么,但是我非常确信,这将出现完全的、新型的模式,也希望大家在实践、在探索养老信息化道路的时候,要用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去走这条路。

《智慧城市》:当下养老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如何?

田兰宁:目前,国内出现了很多很成功的医疗信息化方案,一般来说医疗信息化场景是围绕疾病治疗展开的。而养老信息化的场景是围绕老人要吃、行、穿衣、娱乐、购物展开的,从医疗信息化走到养老信息化,其实已经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从2012年成立养老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以来到今天,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案例,养老信息化的应用更是层出不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养老信息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的阶段提高了服务效率。到了整合阶段,便出现了很好的养老机构管理软件,整合了社会的服务资源,表现为一种集成式的居家养老照护。

今天养老信息化正在走向一体化的阶段,这便是“互联网+养老”。目前,养老信息化是否能迈入一体化的阶段?能不能引领养老服务的模式,为绝大部分的老年人提供便捷的服务?这些都有待于解答与尝试。

养老信息化“互联网+”新动态

《智慧城市》:“互联网+”的浪潮对养老信息化有何影响?

田兰宁:在养老信息化领域,目前有很多IT公司开始做服务,很多的服务提供者也着于创建了自己的信息部门、信息公司,很多养老机构设置了信息处、信息科,这都是非常大的突破。在讲互联网突破的时候,大家都非常兴奋,那是因为“互联网十”让老年人有机会成为虚拟的年轻人。互联网是年轻人最喜欢的,但如果有一个互联网真正把老年人连接起来,当现实的障碍消失的时候,老年人和社会的竞争将是头脑的竞争。有些老年人即使80岁了,头脑依然很灵活。如果“互联网+”能够把老年人的资源发挥出来,不仅对老年人来说是个福音,在“互联网+”时代,老年人还会变成宝贵的社会资源。

今后几十年我们每个人都会和网络有关,我难以想象现在没有手机我们会是什么样子。我们要作好准备,“互联网+”一定是大浪潮,会冲击我们的社会。

《智慧城市>:如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信息化?

田兰宁:福利司和发改委最近一起推出的文件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居家养老服务机制相融合,对传统业态养老服务进行改造升级。信息技术的融入会推进一体化、开放,一定会引领出新的模式,这也是构建理想老年社会的重要性。福利司推出了三个试点,对整个养老信息化道路有巨大的推进,重点项日、试点工程,在作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养老信息化之路的建设必将加速进行。

在推进养老信息化的过程中,主管部门也提出了一些要求。首先便是制定标准,标准先行,使得养老信息化建设有据可依。配合养老信息化发展需求,还需要养老信息化建设的指南,有了指南,会使得养老信息化道路走起来更有方向。

其次,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和清华大学老年学研究中心共同开发了老年人能力评估工具,以数据为主的服务模式已启动。根据老年人需求制定老年人照护服务的计划,以人为核心的服务。在实际的老人生活中,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需要看护和辅助。我们服务质量怎么样?老年人养老机构生活状况是更差了还是更好了?尤其是居家服务,是不是老人待在家里就是居家服务了?这些服务的质量都一定要有测评,由评估数据产生的质量指标和服务基点,对服务的改进是有客观依据的,非常重要。

利用评估的数据计算成本组合,到现在为止,每一个国家的老年人群都是成本巨大的、消耗社会资源的人群,如何用信息化的手段、数据优化资源配置是非常大的课题。所有的IT系统一定要知道数据要服务的不仅是老年人,更要为国家政策的制定、社会资源配置服务。统一的平台下要互联互通,要形成数据的重组,真正提炼出为政府来制定政策的依据。

养老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造福老龄社会

《智慧城市》:最后请您谈谈信息化之于社会老龄化的重要意义?

田兰宁:每个人的价值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含义,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相信信息技术为老年人提供了全新的价值实现方式。手机现在就好像一个人工器官,由于身体能力的低下丢失了社会角色之后,长谷川敏彦先生退休三次也可以工作,他在家里工作,睿智的头脑、丰富的阅历被释放出来,这是信息技术时代给老年人带来的好处。信息技术会使老龄化社会更美好,当谈到老龄化社会的时候,一方面我们说人类进步了、长寿了,另一方面,现在是421的家庭结构,有这么大的社会负担,那么多的老人要养。信息技术可以使我们维持老年人的尊严,支持他们的生活,为他们提供生活的便利和照护。当然还有可穿戴技术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舒适。

篇3

[关键词] 参保人员;老龄化;医保基金;压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42.6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110-3

人口老龄化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健康、快速、有序发展的因素之一,随着老龄化人口比例的不断增大,社会各要素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老龄化对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压力巨大,并且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加深,从而影响到整个医疗保险的有序进行。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人口比例逐年增大,逐年增多的老龄人口是我国的医疗费用负担增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我国实行的医疗保险制度,特别是还未达到积累规模的医保基金带来深远影响。研究参保人员老龄化对医保基金的压力和对策,对缓解当前医保基金压力,促进医保基金快速积累,保证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医保基金参保人员老龄化现状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推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至今,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以基本实现了全国全领域覆盖的总体目标,建立起了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及特殊的社会成员构成、社会发展状况,使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存在着医保质量不高,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医保基金的管理滞后等相关问题。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截止2010年,我国医保基金收入虽有较大幅度增长,且收入大于支出,但在医保基金的增长率上远远低于支出增长率,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医保覆盖面积大,受益面积广,人口老龄化率不断增高。从城镇医保基金收入与支出率来看,2008年城镇医保基金收入率大于支出率0.1个百分点,收入支出率分别为30.3%、30.2%;2009年城镇医保基金收入率低于支出率11.7个百分点,收入支出率分别为18.5%、30.2%;2010年城镇医保基金收入率小于支出率8.8个百分点,收入支出率分别为15.6%、24.4%。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由于参与医疗保险的人数不断增多,覆盖面积不断增大,对医保基金的压力也逐年提高,就当下形势而言,医保基金的支出自2009年起已超收入率,使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长期发展,必将导致医保基金的亏空。

二、人口老龄化状况下医保基金压力来源的原因及问题分析

截至 2010 年底, 我国总人口已达到 13.7 亿人,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 1.19 亿人, 占人口总数的8.87%,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0 年间增长了 1.91 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规模大、发展速度快、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等特点。由此而产生的医疗保险基金问题越发更加明显,主要显示在随着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多,医疗保险的惠及面的不断扩大,致使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大于收入,为医疗基金的积累、运用带来许多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状况下医保基金压力来源的原因分析

1.人口老龄化现实下不断增加的医疗费用支出

由于我国特殊的人口年龄构成,随着人口红利窗口期的减退,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据2010年统计显示我国总人口已达到 13.7 亿人,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 1.19 亿人, 占人口总数的8.87%,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0 年间增长了 1.91 个百分点。从医疗卫生角度分析,由于不断增多的老龄化人口,使我国医疗保险制度面临更多的挑战,就目前而言,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积在不断增大,参保人员在不断增多,医疗保险缴费人数不断减少,医保基金增量减缓,而老龄化人口比例的不断提高,产生的医疗费用支出量逐年增大,支出率不断提高,使医保基金在收支上难以实现平衡,给医保基金的积累带来较大压力,影响整个社会医疗保险的健康、有序发展。

2.管理制度的缺陷导致基金累计不足

现行的医保财务管理制度只对医保基金本身实行管理,但缺失了整个医保基金链的管理,从医保基金的积累来看,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医保基金积累主要以单基数筹资为主,该筹资方式主要以工龄作为个人缴纳医疗保险费用年限,在工龄内为统筹基金互济作贡献,在退休以后享受代际转移资金,并且个人账户部分积累,在退休以后使用,实现时间上的转移。但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基金管理上的缺陷,使基金积累过程中由于制度实行时间及制度本身漏洞等问题,造成基金积累过程中出现医保缴纳不到位,出现缺缴、不缴等现象,对医保基金的积累产生了不利影响,这些人群对基金而言,实际存在欠缴,形成了债务,这种隐性债务导致了基金平衡上的缺口,从而影响到整个医保基金的积累及管理。

3.医保覆盖面积扩大下医保基金支出量不断增大

当前医保覆盖面积几乎涵盖了社会各阶层,在覆盖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医保参保人数也不断增加,在我国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加的大环境下,医保在老龄化人口中的支出量不断提高,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 65 岁及以上年龄居民的平均两周患病率15年间上升了215.9‰ ,慢性病患病率上升了105.1‰。数据显示,老年人口的患病几率在逐年上升,而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老年人口患病几率的升高,使我国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压力逐年增大,其中对医疗保险及医保基金的压力尤其明显,主要表现在,医保基金支出量大,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上。另外,由于老年居民占用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年轻人的 3~5 倍,参保老年人数量的增加必将对医保基金运行造成压力。

(二)人口老龄化状况下医保基金压力来源的问题分析

1.社会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年龄结构便决定了我国的社会福利政策执行难度大,运行成本高,运作过程复杂。从影响医保基金积累预分配的角度分析,人口年龄结构是决定医保基金是否能够实现收支平衡的关键,据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人口结构中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上升1.91个百分点,由此不难发现,我国现阶段老龄化人口不断升高,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结构老年人比例增大,呈现出老化趋势,对医保基金的收入和支出压力不断增大,从收入角度分析,由于社会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多,缴纳医疗保险的人口数量逐年降低,严重制约着医保基金的增量,从支出角度分析,由于老龄化人口的增高,社会对老龄人口的医保要求不断提高,加之老年人口患病几率上升,医疗费用支出量较大,使医保基金存量逐年减少,为医保基金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2.医保基金的总量略升,但增量减缓

从医保基金的总量与增量角度来看,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人民生活水品的不断改善,就从我国现阶段医疗保险政策角度分析,由于我国现阶段实行单基数筹资的医保政策,虽然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但是由于我国良好的经济氛围,单基数筹资中各参保人员在医疗保险的缴纳积极度及缴纳数额上都有很大提高,是我国医保基金总量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大环境的影响,老年人口数量逐渐增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参与医疗保险的职工,需缴纳直至退休前的医疗保险费用,到退休后可享受社会医疗保险,且无需继续缴纳保险费用,该政策的实施,使社会医疗保险缴费人群逐渐与老年人口脱离,使社会保险缴费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由此导致社保基金的使用人口与缴费人口间出现了一个较大空缺,严重影响了医保基金的增量速度及基金总量,另外由于老龄化人口的患病率升高,大量医疗基金消耗等因素,致使医疗基金在增量上呈现逐年放缓且增量减小的趋势。

三、化解参保人员老龄化对医保基金压力的对策

参保人员老龄化对社保基金的压力从压力来源的原因和其中产生的问题角度出发,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对社保基金的压力不容小觑,要想彻底解决人口老龄化对医保基金的压力,就必须要从现行医保基金管理角度及医保政策出发,针对出现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对策。

(一)解决社保基金增量问题,平衡医保基金收支平衡

解决医保基金增量问题,实现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关键有以下两点:一,首先要从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大力发展地区经济,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经济发展作为地区壮大的首要条件,大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才能增加地区经济收益,社会才能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社保基金中去,实现社保基金总量的持续增大,从根本上解决社保基金增量放缓及基金收支不平衡的状况,单纯社会老龄化给医保基金带来的风险完全可以靠经济发展来解决。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不仅能够提升地区医疗保险水平,还能为医保基金持续注入更多血液,保证地区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甚至盈余。二,延迟职工退休年龄,延长医保缴纳时间。作为保证医保基金增量及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的一项举措,延长职工退休年龄虽然能够保证医保基金的收入和增量,但是该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从根本上讲延长退休年龄,对职工身体状况具有一定考验,而且还增加了职工在职压力,要延长退休年龄,可以用养老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越多,退休年龄越大,享受的退休金越多,医疗待遇越好,晚年生活质量越高,吸引人们在身体许可的情况下继续工作,推迟退休。以实现提高社保缴纳年限,解决社保基金增量问题,平衡医保基金收支平衡。

(二)完善管理制度,保证社保基金有序累积

由于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实行及管理政策缺陷,导致社保基金累积过程中出现,隐性债务,严重制约社保基金的累积,因此,地区应该完善社会保险管理制度,出台相应法律法规,根据新老制度转接时老人的数量与结构来确定资金总量用一次性清偿或逐步偿还的方式由制度外资金来解决。从制度角度分析,完善管理制度,需要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我意识,根据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从地区实际出发,防止隐性债务出现,实现医保基金的持续补入。

(三)扩大医保覆盖面,保证医保基金的面式供给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自实行以来,覆盖面积不断扩大,但主要体现在国家政策、制度层面,但是在执行过程仍未做出强制参保的规定,有病参保、无病不保、投机参保等情况不利于发挥医疗保险“大数法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医保基金的共济作用。根据实际情况,从落实扩大医保覆盖面积的政策出发,在根据地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因时因地的对医保政策进行适度改进,调整医保政策目标定位,从政府到医保单位实现一条线的医保执行监管政策,保证医保的覆盖面,做到诸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全方位覆盖。落实医保政策的全方位覆盖,增加了医保基金的供给面,为医保基金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更为广大的支持。

(四)合理调控医保基金支出,加强医疗及医保监管

作为医保基金储量的重要环节,医保基金的收入和支出是保证医保基金总量稳定,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的重要保证,从医保收入角度来看,扩大医保基金供给面,延长退休年龄、促进就业是主要手段。从医保支出的角度来看,首先要加强医保基金管理,做到每项支出有据可查,查有所依,其次应该加强医疗监管,严格控制过渡医疗,保证医疗过程中的严格用药,同时还需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开展保健宣传、建立健康档案,做好疾病预防和保健工作,引导合理就医,控制老年参保职工医疗费用上升势头,调控医保基金。

参考文献

[1]张易.人口老龄化对医保基金收支影响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3(6):148-149.

[2]林森,张军涛.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的影响及对策――基于国别比较的视角[J].社会发展,2013(6):57-59.

[3]林枫.参保人员老龄化对医保基金的压力与对策[J].社会保障,2005,24(4):22-23.

[4]万淑红.浅谈人口老龄化对医保基金的风险预警[J].丝绸之路,2011,213(20):121-123.

[5]林枫.参保人员老龄化对医保基金的压力与对策[J].社会保障,2005,24(4):22-23.

[6]王询,刘广彬.人口老龄化与医疗费用上涨的实证研究[N].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6):30-33.

[7]马晓莉,乔岭梅.综合性医院住院病人老龄化现状与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1,(5).

篇4

【关键词】多媒体 老年广播 老年化

《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指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趋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①

社会老龄化趋势对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负影响,但无疑为广播开辟了新的发展机遇。广播具有移动性、伴随性和易操作性等优势,况且无线收音机是老年人对青年时代的一种记忆,他们将收听迅速、操作简单的广播作为消遣空闲时光的最佳载体。“银潮”催生源源不断的广播受众群体,多媒体时代的广播业必将迎来与社会老龄化和谐共舞的春天。

一、老年节目:多媒体时代广播的新机遇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已经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的阶段,而是乐于主动接受新鲜事物。根据北京赛立信公司2008年对某省会城市老年听众的媒介调查:在城市约有75%左右的老年人有经常收听广播的习惯,其广播接触率仅低于驾车人士(99.4%),居各类听众群体的第二位。在受访的老年听众中,有92.86%表示喜欢收听广播,回答“一般”态度的仅占7.14%。②以上数据说明广播在老年听众中的影响力非常大,积极开发老年节目是多媒体时代广播媒介的新机遇。

老年人是广播最大的受众群体。首先,老年受众群体的生活范围普遍相对狭窄,需要通过信息交流带来精神慰藉。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老年人在脱离了社会性生产活动之后往往容易陷入精神孤独,而其子女又无法兼顾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虽然平面直观的报纸和声画合一的电视能够提供外界丰富多彩的信息,但基于老年群体特殊生理、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原因――纸媒、电视和网络只占据小部分的老年受众市场。相反广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传播方式更得老年人的欢心,老年人各种愿望和需求通过小小的收音机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晨练的老人们手里拿着收音机一边锻炼一边听广播已成为城市公园一道独特的风景。收音机也俨然已成为空巢老人的生活伴侣。

其次,老年群体有足够的空闲时间保持对媒体的接触。老年人一般无固定的工作时间,没有8小时内外的区分,也就是说老年人对媒介所强调的“黄金时间段”是相对模糊的。时间是受众保持接触媒介接触行为的先决条件,这一点上老年群体比其它群体拥有更多的媒体接触率。赛立信媒介研究公司在2006年全国调研的数据显示:全国的听众中,10-19岁的听众每天收听广播的时间约62分钟,20-29岁的听众约64分钟,30-39岁的听众约61分钟,而60岁以上的老年听众收听广播的时间则高达77分钟。③老年听众平均每天的收听时间明显高于其他各类听众。

最后,近年来银发产业蓬勃发展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广告市场是广播经营的重要支柱,广播的发展要求每个频道的节目都有特定的广告消费群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也逐步改善,从一味的节俭慢慢转变到开始注重自身的生活质量,甚至还产生补偿性消费心理――通过提高消费来磨平以往清贫生活的印记。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张振华预言:“随着银潮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养老规模的扩大,老年服务行业将是一个朝阳行业”。④

二、老年广播节目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老年广播节目市场呈现以下特点:

1、老年广播节目仍是“弱势群体”

纵观全国电台的节目设置,有些地区没有设置老年节目而是依据广告收入将重点放在其他受众群;有些地区电台将老年节目直接归到综合频道;只有少数地区电台设置了老年频道(例如江西民生广播)。

2、老年广播对老年人的影响存在较大局限

虽然某些地区设置了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广播频道,并以频道为基础平台开辟了一系列好栏目,在局部地区也掀起了一些热潮。但这样的频道和栏目毕竟是少数,而且零星分散,很难成大气候,引起广泛的社会共鸣和重视。这样的局面不利于培养老年广播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3、老年广播的广告市场存在“鱼目混珠”现象

现阶段的老年频道广告主要是各种医疗器械和保健品。许多广告商利用广播媒介的广告业务漏洞和老年信息辨别能力低的弱点,通过广播为假冒伪劣产品进行宣传,老年人上当受骗的案例呈逐年递增。

4、节目存在的缺陷较为明显

由于缺乏对老龄问题的调查研究和长期以来的忽视导致在做老年节目时出现一些缺陷。比如栏目的整体包装缺乏创新意识、内容和表现形式单一、选题缺乏胆识和眼光、报道缺乏深度、主持人风格难以被老年听众接受等等。这导致很多老年节目脱离了老年人的真实生活,不能够真正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5、老年节目发展滞后,老年人的媒介诉求得不到满足

预计到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会达到1.74亿,而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老年听众规模也日益壮大,老年听众的整体素质与需求也将不断提高。⑥

三、如何做好老年广播节目

面对社会老龄化趋势给广播媒介带来的发展新契机,广播媒介从业人员应该审时度势,对老年受众群体市场有新的认识,应该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摆脱受众局限,努力开拓老年受众市场。在推动银发产业经济的同时,努力配合国家和政府的政策宣传,引导和呼吁全社会对老年群体的重视和关爱,努力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广播业界应该将“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作为开办老年广播节目的理念和宗旨,进一步实现社会、老年受众和媒体的三方共赢。

1、培养新时代的老年广播节目主持人

节目主持人对节目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节目主持人是节目的核心,是节目对外宣传的形象。广播只能通过主持人的声音来完成对外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这种言语交流对老年受众而言,恰恰是广播的优势所在。老年广播节目的主持人应走进老人群体,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苦乐,要灵活运用声音来使节目张弛有度,做到个性的张扬与收敛相结合,和老年人“心连心”。

2、立足老年人的真实需求,加量又保质

老年受众群体规模不断增加决定了对老年节目需求的扩大。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张振华曾指出:“中国社会的现实是: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老年人人口越来越多;而广播电视的现实是,本来开办老年节目的电台就不多,各台的时间也较少,现在则是越来越少。”⑦现有的广播节目已经满足不了广大老年受众的需求。因此,立足老年人的需求,不断提高节目质量才是业界所要致力的。我国第一家健康老年频率的江西健康老年广播,始终倡导“为老年和民众健康服务,促进身体与精神共同健康”的媒介理念,以“服务民众健康,关爱老年人身心”为节目宗旨。节目内容多为医疗健康方面的权威咨询、新闻信息以及戏曲,凸显服务特色、贴近老年生活。

3、重视互动环节,做老年听众忠实的“倾听者”

“互动”是老年广播节目谋求发展的关键。生活环境和心理的差异使得老年人在信息选择方面存在差异性,这就要求广播媒介必须提供贴近老年人需求的多样性信息。好的老年节目都是让老人做节目的主角。黑龙江卫星广播电台的老年节目《与长者聊天》,为黑龙江省内的老年听众建立了档案,储存他们的生日、结婚纪念日,并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给他们送去“金色祝福”。杭州人民广播电台针对老年听众关注时事新闻的特点,着力打造了《晨报天天读》、《今日新闻之最》等新闻栏目,满足老年受众的需求。

4、利用跨媒体合作经营老年广播节目

开办专业性的老年广播节目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撑,这就涉及到电台的广告经营。广播应该顺应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通过和新媒体合作完成自身的拓展,为老年受众打开新视野。另外,老年问题不再是家庭问题,它涉及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如养老、子女孝道等。这既是媒体该关注的,也是政府和社会要解决的问题,政府应该给媒介一定的政策倾斜和经济支持。

参考文献

①申启武:《广播生态与节目创新研究》[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②夏云艳,《浅谈老年节目的策划》[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3)

③唐耀文,《办好老年节目 追求效益最大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1(3)

④彭红平,《安抚沧桑唱响“夕阳红”――试谈新时期对老年广播节目的定位和运营》[J].《声屏世界》,2005(3)

⑤李威,《让“夕阳”节目彰显“朝阳”态势――关于精办老年广播节目的几点思考》[J].《记者摇篮》,2009(4)

⑥韩郡,《为老年朋友做好生活服务节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3)

⑦宗戎,《关于创办老年频道的思考》[J].《新闻传播》,2004(12)

篇5

我国是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老龄人口的绝对数在世界占第一位,而且增长速度快,高龄人口(指80岁以上的)增长速度更快。

据我国老年学会预测,到2015年,我国将有2亿老年人。今后,各国人口的结构,无一例外都会是老年型。据有关权威资料预测,从1990年到202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增长2.2倍。

再看一看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增加到14%所用的时间,美国经历了68年,而中国只需要27年。

面对一个庞大的老年人口群体,必须重视并研究“健康老龄化”问题。

1987年5月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将这一问题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保健纲要》;1990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把健康老龄化作为一个战略目标。从此,一个真正重视老年健康,并使老年健康能得以持续发展的全球性纲领形成。因此,可以说提出并逐渐实现这一目标,是维护老年健康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如何理解“健康老龄化”

曾任中国老年学会会长的邬沧萍教授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健康老龄化有6个要点。

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是老年人口群体大多数健康长寿,体现在健康预期寿命的提高。健康老龄化着眼点是群体的健康长寿,而不能仅满足于个别人的高寿记录。但群体的健康长寿是以个人的健康长寿为基础的,因而,创造条件保证大多数老年人均达到健康长寿时,群体的健康长寿才能得以实现。

健康老龄化不仅体现为寿命的长度,更重要的是寿命质量的提高,老年人口健康寿命的质量是有客观标准的,是可以量化的。欧洲老年学会主席戴尔指出,这一标准包括:减少由衰老带来的疾病,使急、慢性病得到治疗和康复,尽量减少长期患病和需要人长期护理的时间,延长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增加老年人独立的时间,减少老年人受歧视的时间等。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寿命提高得很快,但生命质量不够高。一是老年期死亡率比发达国家高;二是进入老年期后,存活时间短,或者说,老年人的更替较快;三是进入老年后的17年左右余寿中,预期的健康寿命只占1/3左右。

人类老龄结构向老龄化转变,一方面要求有相应的“健康转变”来适应;另一方面,要求把健康的概念引申到社会、经济和文化诸方面。

这里所指的“健康转变”,实际上是指“第一次健康转变”和“第二次健康转变”。前者旨在使死亡率下降,这可以通过提高公共卫生水平,改变不卫生习惯,降低婴幼儿死亡率,对儿童推行计划免疫,消毒杀虫以及使用抗生素等措施来保证。

而“第二次健康转变”,则指解决已存活到老年的庞大人口,如何延缓衰老的保健问题。此外,人口老龄化客观上要求把健康涵义的外延延伸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即我们平时常说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过程,要从个体和群体增龄的过程中,认识老年人群健康状况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及发展趋势。老年期的健康状况,其实是婴幼儿、青少年和成人后各阶段所有制约健康的因素,最综合、最集中和最终的表现。要历史地、全面地认识老年人的健康,它与所有人的福利都联系着。

健康老龄化是人类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而提出的一项战略目标和对策,它是建筑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由于人口老龄化正在或者已经成为现实,大量的老年人口向科学家提出了很多问题,这就自觉、不自觉地促进了老化生理学、老化心理学、老年医学与社会老年学的研究以及生物工程学的发展。健康老龄化是同每个老年人、同各行各业都有关系的一项全民性保健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民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逐步实现。

实现“健康老龄化”是全社会的责任

由于老龄化是一个过程,要实现健康老龄化就必须从青、中年开始,就应重视老年性疾病发病前期的病因预防。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一级预防”。

对已进入老年的人群,要及时做好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控制疾病的发展。这就是所谓“二级预防”。

对已患病的老年人,为了防致残、防恶化,尽快促进康复,必须做好“三级预防”工作。

健康老龄化是人类的永恒主题。老年人口健康水平是全民健康状况的最终和最集中体现,也是最客观的检验尺度。今天老年人的健康,是其中青年时期健康的积累。今天中青年乃至青少年、儿童的健康也就是明天的老年人健康的未来。

因此,必须从全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老龄化。而且全社会都要来关心、支持老龄人口的健康化。

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己

贯彻“预防为主”,是全球疾病控制的战略思想。

为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对病因明确疾病的预防,应是最重要的,因为绝大多数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都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那么,减少和改正这种生活方式,就是预防这些疾病的最好办法。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结果提示:个人的健康和寿命有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的影响。

由于健康受诸多因素影响,科学家就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

健康状况=函数(环境+医疗保健+个人生物学因素+生活方式)

公式中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医疗保健包括预防、治疗、康复和自我保健等;个人生物学因素包括机体生理、遗传因素等;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活动、睡眠、娱乐、社交及有无不良嗜好行为(如吸烟、酗酒、性乱、药物依赖等)。

从上述公式的内容看,有些因素是个人不可控制的(如环境因素、个人生物学因素等) ;而个人的生活方式,则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这一因素对健康状况的好坏起到关键的作用。

健康在你手中

篇6

【关键词】老年住宅;建筑环境;老年人

引言

近年来,一个新的社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冲击。一些地区如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山东、辽宁等省市都相继步入老龄化社会,至2010年底,全国老年人口已达1.74亿。当然,我们西部也存在这方面问题,我国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 然而“老龄化”的脚步却不会停留,而是继续向“高龄化”迈进。“老龄化”和“高龄化”的来临会给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财政收支、社会结构与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影响,因此是全世界都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对我们所从事的建筑行业来说,老年人住宅设计这个新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1 老年住宅设计外部环境

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和社区文化设施。目前在大多数居住区中服务设施十分欠缺,社会服务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老年人仅有的娱乐场所就是条件简陋的麻将室。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建议在居住区规划中配套建设老年人活动设施,如修建老年人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和交往场所;修建老年人日托中心,白天可为老年人提供餐饮等服务,晚上老年人可回到家中与儿女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建立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卫生保健等服务,同时可吸收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中应注重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根据老年人的行为特点,设置晨练场、门球场,各种形式的休息空间、交往空间等,尤其应鼓励老年人与青年人、儿童等不同年龄群体的相互交往,使老年人融入社会大环境之中。户外空间宜相对开放,使老年人与社区有更多的视觉和心理上的互动,避免过于封闭造成心理上的社会隔离感。住宅设计利用架空层及楼梯休息平台等,稍加改造即可做为交往空间。其次,老年住宅的所在位置要有便利的交通。

2 老年住宅室内外的无障碍设计

老年公寓应该更注重无障碍的设施。如在出入口、过斤、走道、楼梯、坡道、电梯、居室房、卫生间、阳台、门窗等各种细节的设计。但有许多老年公寓由于资金和管理方面的不足,无障碍设计还未得到充分重视,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和隐患。设计中,以人的生理心理位基准,涉及到每个细节才能彰显出设计的人性化。重视无障碍设计,以此来满足室内外衔接,在国外很多类似的设计中,最大细节化来预防老年人腿脚不便,行动迟缓,易摔跤等带来的问题,已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我们现在的无障碍设施绝大多数都是按普通人使用要求设计的,仅仅是设计建成后提供给老年人使用而已。有的老年公寓设计几乎完全套用工厂的单身宿舍,厕所设在走廊的一端,而且全是蹲位,还要上几步高台;有的区级老年公寓就设在为普通居民设计的独立式住宅楼里,楼梯很陡、踏步偏高,有的虽有坡道,可是坡度太大,自助轮椅无法上下;有的公寓或福利院用床下空间代用贮藏柜,老人要弯腰取物,十分不便,或者柜橱按人上下分段,而上格太高不便使用。

3 老年住宅建筑内环境的设计

首先对于安全问题,住宅入口处面积要适当增大,门的宽度要适当增加,地面力求平坦,便于轮椅通过,并在老人经过处预留安装扶手的埋件;老人容易摔倒,地面和浴池底都应防滑,浴池、厕所、楼梯及走廊两侧应设扶手,改变方向和高度的地方应用明显色彩;厕所宜用推拉门,不用平开门;

要遵循使用方便的原则:(1)、厨房及卫生间面积要适当加大,便于坐凳或坐轮椅使用;(2)老人容易失禁,卫生间应靠近卧室,并设长明灯;(3)老人身高会缩短,有时高达6~7cm,因此,开关、门铃和门窗把手应适当降低安装位置;(4)老年人视力下降,易患各种眼疾,应提高房间照度,并抑制眩光,据有关资料提出,照度需提高2倍;(5)老人听力降低,应提高报警响;(6)老人体温低于常人,采暖地区应考虑提高供暖温度;(7)厨房内洗涤及灶台和卫生间洗面台下应凹进,以便老人可坐下将腿伸开操作;(8)各种设施上的文字说明应加大,以利老人识别。

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要使用无毒、无味、无刺激性及环保的建筑材料;建筑颜色:使用老年人喜欢的色彩类别和色系,不能用偏冷,偏暗的色彩类别和色系;重视公共空间:在老年住宅的设计中,应尽可能多地为老年人考虑相互之间的交流空间,减少孤独感和寂寞感。一般在设计中可考虑结合门厅、过厅、电梯厅等设置各种公共交往空间,如“谈话角”、“休憩角”等,适当安排桌椅,为老人们提供休息和增加互相交流的公共交往空间。可考虑将公共交往空间扩展到合设或邻近的其他设施之中,或考虑将共用部分作为公共交往空间,同时在小区的整体规划中,还应考虑有机地布置公园、广场、散步道等室外公共空间。

4 老年人建筑住宅类型

现阶段我国有如下老年人住宅类型:专住形:是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建筑。混合型:一栋一般的住宅中,拿出几个单元来作老龄住宅,同时在住宅内设有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并可向附近的老龄住宅提供服务。通用住宅:大多数人都不愿频繁地搬家,而更愿意在自己从青年时就拥有的家里渡过晚年,这里还包含有心理寄托的需要。老龄人口的日益增多,相当一部分住宅必须考虑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于是一种通用住宅就应运而生。在这种住宅中,从设计和建造时就将老年人的需要考虑进去,让老年人能自己照顾自己,但是并不需要从一开始就把这些考虑全部做上去,而是逐步来实现。所有这些考虑的实现当然会增加投资,据有关文件估计,全部考虑这些要求,所增费用不会超过房屋造价的10%,如在开始时只考虑基本要求,则所增费用不会超过房屋造价的1%。

长期以来我国基本是采用养老院形式,即专住型的,但是从环境心理学的观点出发,同时根据国外的经验和教训,针对我国人均收人较低(老年人尤其如此),政府补贴不足,建设用地紧张,人口基数巨大,以及传统的与子女同住的家庭养老模式等现实问题,我们应将这种住宅作为现在的设计重点。

5 结语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舒适安逸的居住环境,才能使老年人更好的享受晚年生活。同时也能构建出一个和谐的社会大环境。重视老年建筑与环境的研究,不仅可以积极面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浪潮,同时也可以为和谐社会添上一笔色。解决老年人的居住问题,必须从老年人自身特点出发,适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现有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特殊情况,建设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居住环境,为老年人创造出一个安度晚年的幸福乐园。

参考文献:

[1]张志莹. 浅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老年住宅[J]中国房地产, 2001,(01) .

[2]张秋舫. 中国老年住宅公寓的发展趋势及特点[J]中国房地产, 2003,(03) .

篇7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化明显增多,给老龄人的健康问题带来严重影响,而我国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尚未改善,给我国的老年护理事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研究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要,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老年护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已成为我国老年护理的首要任务。

1 我国老年护理现状

1.1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是简称人口老化,它是指社会人口年龄结构中一定年龄(6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即老年人口系数)较高的一种发展趋势[1]。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已近1.3亿,占总人口数的10.09%,据预测,2025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24.00%,2050年将达到25.50%,将成为世界上老年人绝对数最多、老年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延长,目前已接近70岁,其中男性为67岁,女性为71岁,女性老年人增长速度较快。

1.2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社会人口老龄化所带老的问题,不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问题,它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诸方面,带来一系列的问题[2]。如:社会负担加重,据联合国统计预测到2030年2个劳动人口就要供养1个老年人。社会文化福利事业的发展跟不上老年人的需要,家庭养老功能减弱,老年人将更多的依赖于社会等。

1.3 老龄化社会对护理需求大大超过其他人随着老年人年纪的增大身体机能将逐渐下降,患病几率将逐渐上涨。据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70%以上的人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而且因慢性疾病而影响活动能力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根据我国城市老年人医疗服务调查,老年人2周就诊率为23.75%远远高于其他年龄组14.66%的水平;老年人住院率为7.62%,比其他年龄组4.36%高得多。再加之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增多,理解能力的下降将大大增加我国医疗和护理的需求量。

1.4 老年护理医疗保障制度不全、保健体系不明确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针对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建立了相关的保障体系,而我国由于经济不发达,针对老年人健康问题的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全、体系不够完善,远远满足不了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健康问题日益增长的需要。我国老年人口中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老年人基本上不能享受退休金和公费医疗,其供养和医疗费用主要由家庭承担。

2 我国老年护理展望

2.1 完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确保老有所医 早在1965年美国在社会保障法中就建立了老年人医疗保障计划:建立老年人医疗保险,并建立了一系列的服务机构,如:护理之家、日间护理院、家庭保健、老人养老护院等[3]。日本在1975年就开始着手老年保健的立法,一系列老年保健措施,如老年人健康检查制度,卧床老年人的功能康复,家庭护理和访问知道基本形成一个体系,并于1982年建立老年保障法,1983年完善了老年保健对策的综合体系[4]。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社会、社区和家庭等整个体系共同参与老年人的护理,建立老年人福利制度和老年医疗保障法,大力发展老年医疗保险事业,确保老有所医。同时还要在社区建设上增加老年人社区护理服务。加大政府的专项资助和扶持,老年人家庭养老护理不再难,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便有了保证。

2.2 加强老年护理教育,培养专业老年护理人才老年护理学是研究、诊断和处理老年人对自身存在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反映的学科。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老年人健康问题也具有特殊性,因此在我国医学院校、中职护理院校中普及老年护理学和社区护理学,有条件的院校应开办老年护理专业,让学习护理的人员学会老年疾病的护理知识和技巧,掌握促进老年人健康的知识和方法,以维持老年人的最佳功能装套,提高其生活质量。已从事老年护理和社区护理的护士,可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进修,补上老年护理的专业知识,实现向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转型[5]。

2.3 加大医疗投入,提高老年人医疗护理服务大家都知道,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是相对的,医疗保健系统立马当先迎接了严峻的挑战,为更好的服务老年人,医疗机构应引进先进的医疗护理器材和设施,如各种助行器、可推、坐、洗澡、排便的多功能轮椅等,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确保老年人安全。

2.4 维护和增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护理是人对人的帮助,所以要用心去体会,注意互相间的心理活动及沟通。依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变化与发展的特点,应加强老年人自身的心理保健。在对老年人进行心理护理时应勤快、细心、耐心、周到、不怕麻烦,要充分考虑老年病人的特点与习惯,尊重、关心老年人。同时还应改善和加强社会的老年心理卫生服务,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做到既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要,又尽量让其参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满足其精神需要。

2.5 通过社区宣教,帮助老年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古人云“饮食有节、起居有节、不妄作劳”是很有道理的。为维护老年人自尊需要应进行适当的修饰,改善外貌形象;老年人退休后面临一“空巢”期,应适当扩大社会交往,多交知心朋友,多接触大自然的良辰美景,或欣赏有没的音乐艺术,获得爱与归属感;搞好起居卫生,养成良好的休息、睡眠习惯,做到学习与运动相结合,这对发挥老年人的智力、增强老年人的体力、提高老年人的青春活力是很有效的。

总之,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为老年人提供更为全面、系统、规范的护理服务是老年护理的最终目标。我国应建立完善的老年医疗保健福利体系,如;老年人护理院、老年人疗养院、日间老人护理站、敬(养)老院、老年公寓等,运用老年学知识,开展老年病防治工作;知道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健身锻炼,延长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殷磊.老年护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9):644-645.

[2] 张多来.人口老龄化及老年护理伦理思考.衡阳医学院报,2000,4(1):47.

[3] KeisterK.J,BlixenC.E.Quality of life and aging.Journal ofGeron to logical Nursing,1998,24(5):23.

篇8

中国人很可能将成为世界上最不愿意生小孩的。实际上,中国人口出生率已经降到了15%以下,中国新出生人口正在迅速下降。1990年,中国新出生人口达到2600万的高峰,之后就一路迅速下降,1994年降到了1600多万,到2000年,新出生的人口只有1300多万。

一言蔽之,中国已经进入低生育率期,导致中国年轻人口迅速减少,人口结构严重失衡和老化,那么这样的人口结构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年轻人口

如此剧烈的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未来的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

首先,影响劳动力市场。1990年出生的2600多万人口中,有500多万考上了大学,剩下2100万是低技能劳工,这些人是在2005—2008年进人劳动力市场。所以,2005年到2008年还是中国新增劳动力非常旺盛的几年。四年以后,1994年新出生人口只有1600万,其中有700万上大学,新增的低技能劳工只有900万,不到四年前的一半。这就是为什么2009年后中国出现了用工荒的主要原因。今后,随着出生人口进一步减少和大学生人数继续增加。中国低技能的劳工将越来越少。与此同时,服务业又需要大量的低技能劳动力(如服务员、保安、保姆、护工等),于是留给制造业用的低技能劳工将加速减少。据测算,中国将在10—20年内完全放弃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而只保留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另一个年轻人口萎缩的副作用是,虽然可以通过提高录取率来维持大学生的数量不减,但是由于生源急剧减少,大学生的质量也会随之下降。

第二,影响税收和财政。20年后随着寿命延长,中国的老人激增,国家的财政中老人的医疗和社会保障的支出将迅速放大。但由于年轻人口萎缩,劳动力或者说纳税人却迅速减少。同家必须通过加重税收来贴补老龄化带来的社会抚养成本的。那时,中国的独生子女们不仅要担负起照顾四个老人的重任,也将面临更高的税负。

第三,影响各种商品的需求。先看房价,通常一个人是在30岁左右成家和买房。中国新出生人口的高峰是在1990年,所以对房屋需求的高峰将在2020年左右,而以后将开始萎缩。所以,10~20年以后的房产业将是一个夕阳产业。事实上,和房子一样,许多商品(健康和旅游产品是例外)消费最旺盛的年龄都在30~40岁。所以很多产品和服务,包括教育产业都将在10~20年出现需求增长缓慢或者萎缩的状态。

第四影响环境和资源。和房子等其他商品需求同步,中国人对资源的需求也在10~20年内达到顶峰,然后开始下降。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年后,中国的人均收入将达到20000美元左右,是个中等发达国家,也将有更多的财力去治理环境。同时,一些新能源的技术也逐步成熟,并开始推广。所以20年后,环境和资源的矛盾将大大缓解。

第五,影响创新能力。中国经济在10~20年后放弃了劳动密集型行业后,将依靠中高技术水平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这些行业需要的是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一个人最具创业和创新能力的年龄是在30~40岁,所以1990年出生的2600万人将在2020年到2030年,发挥出最佳的创业和创新能力。但是到了2030-4#以后,年轻人迅速减少,整个经济的创新和创业活力也随之下降。这不仅仅是年轻人数量少的问题,而且是个结构性问题,如果一个社会(或公司)中五六十岁的人远远多于二三十岁的人,那么年轻人的晋升和历练的机会将大大减少。那么这本来就少的年轻人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就更低了,这种状况很像现在的日本。

老龄化让创业疲软

低生育对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分析下日本经济便可看出端倪,因为日本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这对中国和世界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情况发生了逆转,随着人口结构。的老化,日本企业的创造能力似乎突然停滞了。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日本二十年经济萧条的根本原因是其创新和创业能力的缺失。而这是与日本企业和社会老龄化因素密切相关的。

90年代后,随着人口老化,企业中老人的比例越来越高,原本富有创造力的日本企业逐步变得保守。日本企业中普遍存在论资排辈,资历重于能力的现象。随着企业中中老年人比例增高,年轻人的提升空间越来越小。本来就在迅速减少的年轻人,还得不到足够历练以及社会关系和资本的积累,其创业的能力大打折扣。

数据表明日本年轻人的创业欲望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降低。日本新企业的数量占比从60、70年代的6%~7%,降到了最近几年的3%~4%。美国十大高科技公司有六家创办于1985年后,而日本在最近二三十年再也没有出现全球性的高科技公司。一项调查表明,日本年轻人的创业意愿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里面最低的。

日本不仅缺少新的企业,而且现有企业也显得保守,僵化和迟钝。当然在一些传统行业,只要用户需求和技术变化不那么快,像传统的汽车行业,高龄的日本企业像本田、丰田还是可以做得很好。但是在越来越重要的新技术领域,日益老化的日本企业似乎已经跟不上世界技术进步的步伐了。

分析世界上几十个发达国家的创业数据,可以发现年轻人的创业意愿和一个国家的老龄化是显著负相关的。也就是说越是老的社会,年轻人的创业活力就越低。同时。我还分析了主要发达国家风险投资的数据,发现人口结构越老的国家,风险投资的活跃程度越差。另外我还分析了本土互联网公司的竞争力,也发现人口结构越老的国家,本土互联网公司的竞争力就越弱,往往竞争不过外资的互联网公司。

多生一个的探讨

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如果中国听任生育率继续下降,中国的人口结构就会变得很像现在的日本,成为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长此以往,经济发展的活力就会衰退。美国和印度则将凭借其年轻的人口结构和开放的移民政策,在很长一段时间具有相对的人口结构优势。

篇9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日本;出口比较优势;RCA指数;误差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F43/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2458(2013)03-0034-06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快速下降和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加严重。根据世界银行WDI(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数据库的调查显示,2011年日本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占到总人口的23.39%,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地国家。人口老龄化能够通过影响日本的劳动力供给、劳动力年龄分布、消费和人力资本积累对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发挥作用[1]。文章在对日本人口老龄化和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变动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对二者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探讨人口老龄化是否削弱了日本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从而为分析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出口比较优势的影响提供借鉴和启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效果的显现,中国已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认为,至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率将达到17.17%,至205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老龄化比率将达到30%以上。可见,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要面临严重地老龄化形势。伴随着老龄化而来的是劳动供给的减少和雇佣成本的上升,这对中国过去依靠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较低的人口老龄化比率发展出口贸易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巨大地冲击[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认清人口老龄化对出口比较优势的影响,对中国这种依赖充裕的劳动力禀赋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大国产业结构调整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日本作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地国家,与中国一样同属于东亚地区,二者在经济社会的很多方面都存在共性,为我们研究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一、日本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劳动力市场影响

(一)日本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成因

图1是日本1960年—2011年人口老龄化变动趋势图,人口老龄化程度用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衡量(下同)。1960年日本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占5.73%,10年之后,该比重超过了7%,日本进入到老龄化社会,之后老龄化程度继续加剧,至2005年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并维持至今。值得注意的是,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年均增长率从之前的2.36%增加到3.10%,远高于同期0.17%的年均人口增长率。

图1 1960年—2011年日本人口老龄化变动趋势图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数 据库。

形成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人口出生率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育意愿下降,出生率从1960年的17.3‰下降到2010年的8.5‰,下降了超过一半,直接后果就是0~14岁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二是人均预期寿命延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以及食物的极大丰富,使日本人均预期寿命从1960年的67.67岁增加到2010年的82.93岁,平均寿命的延长使日本社会老年人口增加[3]。

图2 1960年—2010年日本人口出生率变动趋势图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数据库。

(二)日本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1.劳动力供给不足

由于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日本社会同时面临着“少儿化”与“老龄化”两种现象。少儿人口作为潜在的劳动力供给人口,比率过低会减少劳动力供给数量,引起劳动力短缺[4]。从劳动力总量上看,1960年日本劳动力数量为4511万,之后呈上升趋势,至1998年达到顶峰6793万,之后呈下降趋势,至2011年劳动力总量仅为6261万人,具体见图3。作为生产投入的重要因素,劳动力数量减少不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投资,不利于规模经济的发挥,必然会降低日本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比较优势。

图3 1960—2011年日本劳动力数量变动趋势图

数据来源:OECD劳动力统计数据库。

2.劳动力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不仅使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也使劳动力内部结构趋于老化。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定义,45岁及以上年龄劳动力为大龄劳动力。图4是日本劳动力年龄结构分布图,2011年日本老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比重为48.47%,远高于1968年的29.84%,且45~49岁、50~54岁、55~59岁、60~64岁、65岁及以上等各年龄段劳动力分布比重,均比1968年显著提高,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凸显。由于劳动力直接与生产挂钩,老龄劳动力分布比重高将限制行业生产率的提升和创新活动的开展。劳动人口内部结构老化会给生产带来3个方面的消极影响:一是劳动生产率随年龄增长而减退;二是劳动力老化使劳动力流动性减弱,职业变动少,不利于新技术革命;三是大龄劳动力由于身体素质下降、智力衰退,往往创新性不足,难以胜任行业竞争需求[5] 。这些不利影响会限制日本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开展。

图4 1968—2011年日本劳动力年龄分布结构图

数据来源:OECD劳动力统计数据库。

3.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

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高,政府在医疗、卫生安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也相对较高,而在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方面的支出就会相应减少,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6]。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也意味着老年抚育比高,个体劳动者的抚养负担加重,没法将收入更多的用于人力资本投资和职业技能培训上,这些都对社会平均劳动效率的提高不利。70年代日本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4.39%,80年代为3.70%,90年代为2.40%,进入20世纪之后进一步降低到1.75%。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不利于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将限制日本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的发挥。

图5 1971年—2011年日本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

数据来源:OECD生产率统计数据库。

二、日本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现状及变动趋势

在对日本人口老龄化现状进行分析后,本部分将利用3种出口比较优势指数分析日本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的现状及变动趋势。

(一)出口比较优势指标度量

1.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Balassa提出来衡量一国出口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指数[7]。具体计算公式为:

(1)

其中,Xmt表示t年日本制造业的出口额,Xt表示t年日本总出口额,Xmwt代表t年全世界制造业出口额,Xwt表示t年全世界总出口额。RCA指数实际上是指日本制造业出口在全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与全世界制造业在全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之比。该指数大于1,说明日本制造业出口比重大于世界的平均出口比重,日本制造业具有比较优势。指数小于1,说明日本制造业具有比较劣势。

2.Michaely指数(MI)

由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并没有考虑进口的作用,尤其是在进口规模较大时很容易导致计算偏差,因此我们利用Michaely指数和净出口率指数同时考虑进口和出口因素。Michaely指数具体计算公式为:

(2)

其中,Mmt和Mt分别表示t年日本制造业的进口额和总进口额。MI指数是指日本制造业在全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减去制造业在全部进口产品中的比重。指数变动幅度为[-1,1],越接近于1表示越具有比较优势,越接近于-1表示越具有比较劣势。

3.净出口率指数(NEX)

净出口率指数也称为贸易竞争力指数,具体计算公式为:

(3)

NEX指数是指制造业的净出口差额占制造业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与MI指数类似,指数变动幅度为[-1,1],指数为1时说明该行业只出口不进口,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指数为-1时说明该行业只进口不出口,贸易竞争力较弱。NEX指数与MI指数不同在于,NEX指数衡量日本制造业的净出口能力,而MI指数衡量日本制造业进出口在全国的相对位置。

(二)出口比较优势变动情况

表1给出了日本制造业1962年—2011年3种出口比较优势指数计算结果。首先,从RCA指数来看,在样本期内,日本制造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都大于1,日本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日本制造业约占日本GDP的20%、就业的20%、研发的90%、出口贸易的90%。尤其是电气机械、运输机械和信息通信机械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比较优势最为明显,在1998年—2008年间3个行业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9.9%、3.8%和29.6%[8]。但随着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老龄劳动力占比增加,行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受到影响,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开始放缓,日本制造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呈下降趋势。1962年日本制造业的RCA指数为1.47,而到了2011年该指数只有1.29,可见,日本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呈下行态势。其次,从MI指数来看,该指数也大于0,说明在考虑进口因素后,日本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仍然具有出口比较优势,与RCA指数相同的是,MI指数也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下降趋势尤为明显。最后,从NEX指数来看,均值和变化趋势与MI指数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日本确实在制造业具有出口比较优势,但该比较优势呈下降趋势。

三、实证结果分析

在对日本人口老龄化和出口比较优势现状进行描述后,本部分我们将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对二者的长期和短期关系进行实证检验,考察人口老龄化是否削弱了日本制造业的出口比较优势。

(一)单位根检验

由图1 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口老龄化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速度明显加快,是一个存在结构突变的时间序列。对结构突变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既要确定是否是单位根过程又要确定时间突变点,而且其分布也不再服从DF分布,需要对照着突变点发生的位置,查麦金农临界值表。因此,存在结构突变的单位根过程,研究过程复杂性大大提高[9]。

从人口老龄化序列变化趋势来看,这可能是一个含有均值和斜率双突变的单位根过程,我们将结构突变点定为1990年。在模型中加入阶跃式虚拟变量DL和渐进式虚拟变量DT对这种变化进行描述,得估计结果如下:

因为-5.44

因为人口老龄化序列存在结构突变,所以其单位根检验过程比较复杂,而对于不存在结构突变的3种出口比较优势序列来说,过程相对简单,可以直接用ADF检验式进行检验,具体结果见表2。可知,3种出口比较优势序列的水平值接受了单位根原假设,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但其一阶差分值在1%水平上拒绝了单位根原假设,其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过程。所以,3种出口比较优势序列与人口老龄化序列一样,都是I(1)序列。变量的单积次数相同,可以继续进行协整检验,分别考察人口老龄化对3种出口比较优势的长期影响。

(二)协整检验

1.协整回归

我们利用EG两步法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首先用人口老龄化变量分别对3种出口比较优势变量作OLS回归,具体结果见表3。可见,人口老龄化变量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为负,说明人口老龄化加剧在长期对日本出口比较优势不利。人口老龄化变量每增加1个单位,日本制造业的RCA指数在长期将下降0.0192个单位、MI指数将下降0.0263个单位、NEX指数将下降0.0236个单位。下面,继续通过检验误差项的平稳性检验人口老龄化和3种出口比较优势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3个方程的AEG统计量分别是-3.87、-3.92和-3.58,查麦金农临界值表,协整检验临界值为:

C0.05=-3.3377-5.967/50-8.98/502=-3.46 (10)

AEG统计量小于麦金农临界值,说明人口老龄化变量和出口比较优势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协整向量分别是(1 0.0192)'、(1 0.0263)'和(1 0.0236)'。尽管人口老龄化变量和出口比较优势变量是一次非平稳的,但它们之间的特定线形组合却是平稳的。

2.误差修正模型

非平稳变量的非均衡误差是平稳的,说明变量存在协整关系。根据格兰杰定理,如果非平稳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则变量必有误差修正模型表达式存在。利用OLS回归中的非均衡误差( t)作为误差修正项(ECMt)估计误差修正模型,具体结果见表4。可见,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并且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当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变量和3种出口比较优势变量偏离均衡状态时,该经济系统在短期将分别以这种偏离的0.0507、0.0531和0.2503倍强度在下一期朝着均衡点调整。可见,人口老龄化加剧对3种出口比较优势的短期影响要大于对它们的长期影响,在短期人口老龄化对出口比较优势更加不利。

四、结论及启示

(一)基本结论

文章首先介绍了日本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日本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其次介绍了日本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的发展趋势,最后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对二者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以下结论:

(1)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老龄化程度明显加快,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育意愿下降,而且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以及物质极大丰富也使人均预期寿命极大地延长,这些因素都加剧了日本人口老龄化的程度。

(2)人口老龄化对日本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巨大地冲击。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老龄化”和“少子化”并存使日本有效劳动供给不足,引起劳动力短缺,1998年之后日本劳动力总量开始呈下降趋势;二是人口老龄化使就业大军中高效率的青壮年劳动力占比下降,老龄劳动力占比上升,影响了行业的创新性和流动性;三是人口老龄化限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使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这些影响都对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不利。

(3)虽然日本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出口比较优势,但该比较优势呈现下降趋势。无论是只考虑出口的RCA指数还是既考虑出口又考虑进口的MI指数和NEX指数来衡量出口比较优势,日本制造业都表现出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随着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日本制造业的出口比较优势开始下降。

(4)单位根检验发现,日本人口老龄化序列存在结构突变。1990年之前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平均每年增加0.2084个百分点,而在1990年之后,人口老龄化程度平均每年增加0.5456个百分点。而且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每增加1个百分点,日本制造业的RCA指数在长期将下降0.0192个单位、MI指数将下降0.0263个单位、NEX指数将下降0.0236个单位。说明人口老龄化加剧对日本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不利,这一结果对于不同的出口比较优势衡量指标来说都是稳健的。

(二)对中国启示

1.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与日本不同,中国在较长的时间里都维持着较低的人口老龄化程度。196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只有4.00%,远低于同期日本5.73%和世界平均5.08%的水平,直到1986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才达到5.74%,与日本1960年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持平。但中国年均1.46%的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世界平均水平。见图6。1998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超过7%,进入老龄化社会。

虽然说从程度上和速度上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都要慢于日本,但不可忽视的是,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加快。而且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效果的显现和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将大大提速。《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认为,至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老龄化比率将达到30%以上。

图6 1960年—2011年中国和世界平均人口老龄化变动趋势图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2.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出口比较优势的影响

中国作为劳动力丰富、人口老龄化程度低的发展中大国,在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贸易理论的指导下,在过去三十年中依靠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步提高,这种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尤其是最近几年,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向低老龄化的东南亚和南亚国家转移的趋势。尽管中国目前可能并没有达到“刘易斯拐点”,但人口老龄化加剧必然会促使“刘易斯拐点”提前到来,这对中国过去依靠丰富的农村劳动力和较低的人口老龄化比率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贸易发展模式带来了巨大地冲击。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导致高效率的青壮年劳动力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工资面临着较强的上升压力。

在当前的人口年龄阶段下,维持中国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要做到几下几点:(1),打破户籍制度,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让更多的年轻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降低大龄劳动力分布比重;(2),稳定房价,加快城市化进程,吸引年轻劳动力在城市安家落户;(3),提高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增加职业培训,通过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劳动效率,抵消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伟.人口老龄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及日本政府的对策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2007.

[2] 姚洋,余淼杰.劳动力、人口和中国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J]. 金融研究,2009(9):1-13.

[3] 王莉莉.新时期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国际比较研究[J]. 日本问题研究,2011(2):50.

[4] 王晓璐,傅苏.日本超老龄社会及其影响[J]. 现代日本经济,2012(5):65-71.

[5] 武元晋,徐勤.中国人口老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家庭的影响[M].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8:26.

[6] Peterson, Peter G. How the Coming Age Wave Will Transform America--and the World[J]. New York:Times Books,1999.

[7] Balassa,B.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J].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 1965(33):99-123.

篇10

关键词:老龄化;住房需求;养老地产

Abstract:The change in the demographic structure has an effect on the demand of the housing market. Under the backdrop of an aging population in China,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preferenc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using demand of the elderly.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ension real estate market,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and advice on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ension real estate market.

Key Words:aging population,housing demand,pension real estate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11-0028-05

收稿日期:2013-10-15

作者简介:杨巧,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房地产研究所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房地产市场、房地产金融。

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编著的《人口学词典》对人口老龄化的界定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超过7%,则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或地区。从发达国家发展历史看,人口老龄化对国家经济发展、公共政策设计、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不亚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制度红利与人口红利的释放使得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而随着人口结构拐点的到来,理论界与实践界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住房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位置,近年来的住房市场调控政策大多从需求角度出发,人口结构变化会对住房市场需求产生系列冲击。本文拟从人口老龄化的角度分析这一趋势对住房市场需求产生的影响,为养老地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建议。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一)老龄化程度指标

按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标准,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比重达到7%;同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0.33%,两项指标均意味着从2000年开始我国正式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当年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1.1894亿,占总人口比重为8.9%。

我国老龄化程度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但从全国水平看,这一指标远低于其他国家。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美、英、法、德、日5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分别为13.3%、16.84%、17.07%、20.59%和23.39%,金砖四国中巴西、俄罗斯和印度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分别为7.19%、12.76%和4.99%,考虑到我国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因此从当前数据来看,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较,老龄化程度均相对较轻。

虽然从整体水平上看尚可,但国内个别城市老龄化问题已较突出。以一线城市中的北京和上海为例,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沪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增至367.3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5.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5.27万人,占总人口的17.2%;截至2011 年底,北京市户籍总人口1277.9 万人,京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7.9万人,占总人口的19.4%,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77.6 万人,占总人口的13.9%。此外,从65岁及以上人口的区域分布来看,城市、镇和乡村65岁及以上人口占到老年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26%、18%和56%,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老龄人口所占的比重却最高。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从全国范围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尚不算太高,但一方面存在人口老龄化的地域差异,结构性特点较为突出,另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整体比例虽不高,但老龄人口的总数量较多。

(二)老龄化速度指标

国际上通常以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由7%增加到14%所需要的时间来反映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从发达国家老龄化的历史看,日、美、英、德、法这5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由7%增加到14%分别经历了24、69、46、42、114年。由于1949—1957年是我国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这期间出生的人口从2014年开始将依次达到65岁,即仅保持当前速度,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也远快于美、英、德、法4国。从联合国2010年的估计和预测看,20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提高到13.6%,2030年达到18.7%,2040年达到26.8%,2050年则会高达30.8%。此外,如表1数据所示,截至2012年底,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9.4%,2000—2012年间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年均增长3.1%,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于全国总人口的增加速度。和目前老龄化严重的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呈现速度快、来势猛的特点。

(三)社会经济影响指标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龄人口呈现总数量高、区域分布不均衡、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的特点,这为社会养老事业和经济增长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用来测度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影响的指标包括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和总抚养比。表1数据中显示,2000年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呈不断增长趋势,截至2012年底,老年人口抚养比达到12.7%,与老年抚养比的增长相对应,近年来少儿抚养比不断下降,且下降速度远快于老年抚养比的下降速度,这也使得总抚养比指标呈现下降趋势。从今后趋势来看,计划生育的执行、人口寿命的增加以及第一次、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的人群逐步迈入老年,将进一步带来少儿人口的减少和老年人口的增多,这也是导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再进一步向高龄化发展的根源。

从其他国家发展历史看,经济发展与老龄化基本同步,对老龄化产生的影响能从经济上负担。而我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在老龄化问题最为严重的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10%、14%时,人均GDP数据分别为1967美元、11335美元和38555美元;而我国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为840美元。同时,2011年数据显示我国人均GDP水平远低于金砖四国中的巴西、俄罗斯,也低于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相当的新加坡和斯里兰卡。未富先老的格局对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支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会对劳动力供给质量、居民消费结构和经济增长水平造成一定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对中国住房市场需求的影响分析

我国当前的人口老龄化状况决定了其对经济系统各环节各部门的影响会持续增加,而在这个过程中,人口老龄化对住房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需求领域。

(一)家庭养老模式下住房市场需求

比较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见表2),可以看到这10年间城市家庭户数增加迅速,2000年城市一代户家庭占家庭总户数的比例为28.4%,2010年这一比例增加到41.2%,2010年比2000年增加了1.2倍,而同期二代户家庭、三代户家庭数量的增加倍数分别为0.23和0.32。一代户家庭数量的迅速增加有婴儿潮一代成家后独立成户的因素,另一方面独生子女政策与城镇化进程也使得大量二代户家庭在子女异地求学或者工作后形成空巢家庭。从全国数据来看,2010年一代户中65岁以上的一个老人户和只有一对老夫妻的家庭户数量相比2000年增长了一倍,北京市和上海市这一数据分别增长了1.21倍和0.69倍。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0年和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也显示,无论城镇还是乡村,老年人①独立居住比例呈上升趋势,2000—2010年,城镇空巢老年人的比例由42.0%上升到54.0%,农村由37.9%上升到45.6%,增幅均较为显著,其中城镇独居老年人比例由7.4%上升到8.6%,农村从8.3%上升到10.6%;城镇仅夫妻同住老年人的比例由34.6%上升到45.4%,农村从29.6%上升到35.0%。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家庭分裂速度的加快使得开发商进行住房市场需求研究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北京润土咨询公司《2012中国城市养老居住模式报告》显示,在来自于上海、北京、石家庄、济南的1000个样本中,平均的养老金金额为2600多元, 60%的老人希望与自己的子女居住在同一小区或邻近。这一调查结果显示,老年群体仍倾向于和子女距离较近的家庭养老模式。对于城市空巢家庭老人来说,虽然大多拥有自己的房产②,但是房屋建成年代较早,房屋质量和功能已经老化,也没有老年人生活所需的电梯、健身等设施,单独居住并不方便,且当前人口流动的状况使得很多空巢老人与子女并不在同一城市,在大多数老人和子女更倾向于居家养老的模式下③,将原有房屋在二手市场上变现,而在与子女生活较近、环境熟悉的城市和区域购置房产是其较优选择,此类住房需求的特点在于需求区域集中在大中城市、需求产品类型上偏好中小户型,此外对居住环境和房屋设施有一定要求。而对二代和三代户家庭,子女与老人共同居住,除了房屋功能分区、户型设计减少互相干扰的要求外,在小区设施和物业管理上也需要提供针对老年人群体的服务。

表2:全国不同规模的家庭户类别(城市)(户)

[\&一代户\&二代户\&三代户\&四代户\&2000年\&24089165\&49344394\&11168865\&286614\&2010年\&52968879\&60675840\&14703720\&312275\&]

(二)社会养老模式下住房市场需求

随着老龄人口规模的迅速上升,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满足多样化和专业化的养老需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亟待发展。国务院《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中国将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即3%的老年人要在专门的养老机构养老。这一比例意味着到2015年,中国需要近700万张养老床位,而截至2010年底,中国只有314万张养老床位。养老床位供给稀缺为养老地产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老龄人口年龄不断增长,家庭的421结构使得家庭养老负担不断加大,老人年纪越大,对社会化养老的需求也越高。根据社会化养老需要提供的护理水平的难易程度由高向低排列,社会需要的养老地产项目包括老年康复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养老院和托老所几类。老年康复中心服务对象是由于疾病失去了部分自理能力的老人,养老服务中心针对要求较高水平的生活照料和全面医疗护理服务的老人,养老院和托老所的服务对象为生活基本自理、身体较为健康的老人。从服务对象的差异性可以看到,未来我国社会化养老不仅面临需求总量快速上升的特点,还有着各类不同层次的需求,需求结构在不断细化中。当前社会养老在我国主要依赖政府出资建设的养老院与福利院,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需要改变当前供给主体单一的格局,鼓励企业进入,保障养老床位的供给并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综合起来,无论是在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对住房功能上的需求已不仅仅是居住功能,还包括医疗护理、生活休闲、文化沟通、精神与价值诉求等方面的要求,因此从需求特点出发进行的养老地产开发,除了从设计上要能满足老年人对居住的安全性和私密性的要求外,还需要建立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较为丰富的运动娱乐配套和方便学习交流的场所环境等。

三、我国养老地产的发展现状

(一)养老地产产品类型与运营模式单一

从目前养老地产业的项目定位和运作情况来看,主要产品类型包括老年公寓、老年社区。养老公寓是在住宅小区内,专门规划出几栋楼,按照老年人居住的要求来设计并建造,将居家养老和小区针对老人的物业服务相结合,如北京万科“幸福汇”下的活跃长者住宅,专为老年人设计,并在小区内有配套“活跃老人之家”,由专业养老团队上海亲和源运营管理,为老年人生活、医疗等提供服务;老年社区与老年公寓类似,但老年社区项目出售后并不对居住者有年龄等限制,建筑设计上也兼顾了老年人和家庭成员共同居住的需要,如北京太阳城,项目设在北京顺义,户型设计考虑共同居住需要,多为大户型,针对老年人的项目配套包括大型康体中心、社区农庄、老年大学等。从养老地产业项目运营模式看,有全销售模式、销售+持有模式、会员制管理模式和只租不售模式。全销售模式下,一次性收回投资资金并实现利润;销售+持有模式下,部分项目完全出售回笼资金,解决资金瓶颈后,部分项目和配套对外出租获取长期经营收益;会员制管理模式通过会员卡的销售,使购买者获得一定期限内的居住权;租赁模式下根据租住者承租时间、租住者的生活自理状况和健康状况分级别收取租金。

从国内养老地产项目类型和运营模式看,目前养老地产业的产品类型较为单一,定位主要针对高收入老年群体;由于缺乏成熟的开发经验和盈利模式,养老地产项目大多采取全销售或者销售+持有模式以期快速收回投资实现利润,采取会员制管理的上海亲和源项目和只租不售模式的燕达国际健康城项目均受制于土地使用权性质(前者为公共建筑用地,后者为医疗用地)而不能出售,亲和源通过会员卡形式一次性购买20—30年房产使用权来收回投资实现利润,燕达国际健康城从出租经营情况来看收益较差,投资回收期较长。

(二)养老地产亟待金融支持

养老地产涉及的产业链较长,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较长。在其规划、投资、开发、持有、运营和服务环节都需要金融业提供支持。

从国际经验看,养老地产融资模式较为多样化。养老地产的开发管理主体包括三大类:投资商、开发商和运营商。以美国为例,开发商根据投资商或运营商的要求为其定制开发养老地产项目,并按照事先约定的价格将项目出售给对方;投资方有私募基金、非盈利性组织和REITs几类,私募基金面向机构投资人,关注资产升值收益,非盈利性组织主要利用政府补贴并接受捐赠资金用于补贴中低收入群体,解决这一群体老年人的住房问题,REITs强调资产的长期持有,以获取持有期内的稳定租金收益和资产的长期增值为目的;运营商则利用自身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的规模效应盈利。由于资金来源多样化和长期化的特点,再加上税费减免和贷款利率优惠,国外养老地产业的发展有着足够的金融基础。

当前参与我国养老地产发展的主体主要是房地产公司,此外还有部分保险公司也在进行养老社区的开发与建设④。养老地产业具有复合性,管理组织也较为复杂,其产业链的各环节都需要金融业的支持。从定位看,目前我国养老地产业投资商、开发商和运营商的角色存在重合,金融业对养老地产的支持仅在前期开发环节体现,并且金融支持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来自银行贷款,支持力度也较小。

四、我国养老地产发展方向建议

人口老龄化对住房市场需求总量、需求区域、产品结构和配套要求均产生一定影响,当前养老地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从需求角度出发来推动其发展。

(一)完善推动养老地产发展的政策和商业环境

发展养老地产是解决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养老问题的重要思路。政府应促进和完善当前的政策体系和商业环境。如设立有效的养老地产行业进入退出机制,将老年住宅建设纳入政府居住区规划管理控制范围等,目前国家出台有《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这一指导性文件,但缺乏具体明确的ISO标准,实践中还需要将设计规范的实施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管制等结合起来。养老地产的发展需走产业化的道路,因此在商业环境的培育上,还可通过税收减免、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利率优惠或贴息等方式促进金融业对该行业的支持。最后政策设计上应鼓励非盈利机构的成立,接受社会捐赠和政府拨款,以社区义工等形式提供服务,改进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

(二)从需求特点出发促进养老地产供给类型的多样化

从我国实践出发,今后需要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不同的养老方式对居住的要求也存在差异,以此为前提,养老地产的供给也应分别基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角度对住房要求的特点出发。在家庭养老地产产品上,向日本学习,推进大型社区的“住宅适老化”,除了在老年公寓和老年社区的户型设计上注重居住的舒适性、安全性(如卫生间扶手杆的设计、厨房与餐桌的距离较近、楼房通道的无障碍通道设计等),还要在社区和物业服务中提供必要有效的医疗设施、活动设施、老人看护及餐饮服务等,让独居老人和几代户家庭都有较好的居住体验。在社会化养老地产项目供给上,老年康复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养老院和托老所分别针对有着不同要求和支付能力的养老群体,政府福利型的社会养老模式主要应集中力量针对中低收入和积累少的老年人群体,通过政策优惠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中端市场提供社会养老地产产品。

(三)促进养老地产运营主体的独立化和连锁化运作

养老地产的运营需要专业的管理服务经验,目前国内养老地产业的后续运营主体和投资人、开发商的角色是重叠的,大多数项目出售后的后续管理无法得到有效保证。由于养老地产产品消费过程中不仅是房屋使用价值的维护,还需要提供各方面的专业服务,因此需要有独立专业的运营主体来完成。从规模效益角度看,连锁化的运作模式也有利于有关运营主体降低管理成本,分摊经营开支,总结提炼管理经验,进一步促进养老地产业的发展。

(四)以“反向住房抵押贷款”金融创新产品推动养老地产业的发展

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现实下,传统养老观念也在改变。在推动养老地产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引入反向住房抵押贷款这一金融创新产品,老人将产权房反向抵押给金融机构,以此获得养老院的居住权益,费用由金融机构承担,金融机构委托房屋银行对房屋进行日常出租管理,获取房屋租金。该模式既可以推动社会化养老业务的发展,又有利于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和房屋中介的业务拓展,老年人也比较能够接受以个人房屋产权换取社会专业化养老服务的模式。

注:

①该调查针对的老年人年龄为60岁及以上。

②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对城镇老年人在住房、居住意愿与环境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城镇老年人拥有自己产权住房的为75.7%,属于子女的为14.8%,租公房为4.9%,租私房为1.6%,其他占3.0%。

③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城镇老年人愿意住养老机构的比例2000—2010年10年间从18.6%下降到11.3%,农村老年人则从14.4%下降到12.5%。

④中国人寿在河北廊坊投资1000亿元在建设中的养老社区,合众人寿投资100亿建设的合众健康社区等项目。

参考文献:

[1]裘旭波.中国养老地产存在的问题及突破途径[J].中国房地产[J].2013,(5).

[2]陆秋虹,邓用林.我国养老地产开发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建筑经济,2012,(12).

[3]罗福周,韩言虎.我国养老地产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12,(10).

[4]蔡昉.未富先老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J].国际经济评论,2012,(1).

[5]闫克峰,彭亚.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住房需求[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