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统计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统计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统计分析

篇1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材;生物词汇;高词频;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3-0155-03

Abstract:The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plays the role of subgrade in biology study in the future. Teaching material,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ource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based on course. The author obtain four copies of electronic Uyghur's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ical teaching materials' content by scanning and neatening. Then use statistical software statistics the words and its frequency in four copie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fter that, get the biological vocabularies from them by manual statistics, choose the biological vocabularies with high frequency, refer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 published in 2011, analysis the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xtbooks in line with the degree of knowledge points through the word frequency of professional vocabulary,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yghur language, giving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four copies in Uyghur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materials.

Key words: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materials; Biological vocabularies; High frequency; Curriculum standard

生物学科是初中阶段重要的课程,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材中的专业词汇及应用状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有教材是否符合教育部课程标准要求。

笔者通过对纸质版的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进行扫描和整理,得到电子版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的文本,使用统计软件统计得到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词汇和词频,参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词书编纂办公室审定的生物词典,经过手工处理从中提取出生物词汇,对提取出的生物词汇进行词频统计,从中选取高词频的生物词汇,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分析现有教材中的专业词汇是否符合教育部课程标准规定的初中阶段重要知识点,然后结合维吾尔语言的特点,对现有教材提出了改进建议。

1 概念界定

本研究中的生物词汇是指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出现的生物学领域的专业词汇,是笔者参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词书编纂办公室审定的生物小词典(该生物词典中包含中学教学的生物专业词汇),从获得的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所有词汇中筛选得到的。

本研究中的词频是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的词汇、生物词汇在教材中出现的次数,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生物词汇词频的高低反映着其在教材中的重要性,并且,其重要程度与它在教材中出现的次数成正比。因而,本研究通过选取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高词频的生物词汇进行统计,分析与之对应的教材中的知识点,与教育部的课程标准要求进行了比较,从而推断出现有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的符合程度。

2 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

在课程内容方面,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每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科学探究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生物体的结构层次部分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细胞的知识,初步学习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细胞的方法和技能;生物与环境部分要求学生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圈等概念和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生存需要的条件,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粮食作物,蔬菜,瓜果,花卉等知识;生物圈中的人这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人体的器官,组织,结构,系统,各大系统之间的联系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动物的运动和行为部分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动物的运动形式,动物的行为,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等知识;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人的生殖发育,动物的生殖发育,植物的生殖,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知识;生物的多样性部分要求学生掌握生物的分类,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等知识;生物技术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及其分类,发酵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知识;健康地生活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有关青春期生理和保健,传染病和免疫,医学常识等知识。

3 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生物词汇的词频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的语料来源于维吾尔文初中生物的四册教材。笔者首先对纸质版维吾尔文初中生物的四册教材扫描和整理,得到电子版初中生物四册教材的文本。由于OCR文字识别软件不完备等原因,使得获取的电子版教材文本中存在错误和缺失现象(扫描后的语句不完整,字母有遗漏、错写等),因而,需要对语料中的错误和缺失的信息进行手工处理。处理完成后,再使用统计软件统计四册电子版教材中所有的词汇及其词频,由于维吾尔文中存在词缀和时态等问题,还需要对同一词的不同时态、不同词干的表达方式进行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词汇及其词频的统计和汇总,最终得到了教材中所有词汇以及生物词汇和词频的统计结果。对于复合生物词汇,其词频是对已有的电子版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的文本语料进行手工统计得到的。统计时是将生物词汇的词干作为标准来进行的。

3.1 生物词汇统计

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词汇总量和生物词汇数量进行统计,得到生物词汇在所有词汇中所占的比例,统计结果如下: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生物词汇数量约占词汇总量的15.1%,其中七年级上册中生物词汇数量的比例在15.5%左右,七年级下册中生物词汇数量的比例在15.6%左右,八年级上册中生物词汇数量的比例在15.8%左右,八年级下册中生物词汇数量的比例在13.3%左右。从比例分布上来看,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物词汇相对较为均匀地分布在四册教材中。

3.2 高词频生物词汇对应的知识点分析

笔者对维吾尔语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词汇进行了各种校对、筛选处理,得到维吾尔语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4000多个生物词汇,对所有的生物词汇进行分析比较耗时且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因而笔者从四册教材的生物词汇中分别选取了词频最高的20个生物词汇,共80个高词频的生物词汇作为样本,分析得到教材中与之相对应的知识点。

以下是选取的样本生物词汇和频次:

由以上高词频生物词汇分析得到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如下:

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要求,由以上知识点分布图可以看出:

1)七年级上册教材所有生物词汇中词频最高的是细胞,对应的生物学科知识点主要是生物圈、生物、环境、生物的种类、生物体、细胞、绿色植物、绿色植物的组成部分以及绿色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水、空气、光)等,对应课程标准中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三部分内容。

2)七年级下册教材生物词汇中词频最高的是血,对应的生物学科知识点主要是人体器官、人类生存需要的环境(水、空气)、疾病等,对应课程标准中生物圈中的人这部分内容。

3)八年级上册教材生物词汇中词频最高的是动物,对应的生物学科知识点主要是生物的几大分类(人、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对应课程标准中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这三部分内容。

4)八年级下册教材生物词汇中词频最高的是疾病,对应的生物学科知识点主要是人与动植物的繁殖、繁育以及人体健康(疾病,传染病),此外还包含基因、染色体等,对应课程标准中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健康地生活这两部分内容。

从总体来看,四册教材中的高词频生物词汇中都包含水、环境和人,充分说明了水这个概念在整个初中教材中的重要性,符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水是万物之源,任何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这一概念的要求;生物的生存需要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万物。

由知识点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存在不完善之处:(1)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细胞这部分内容属于微观层面的知识。对于刚接触生物知识的七年级学生来讲,难以理解和接受。(2)七年级下册的主要内容是人体器官,八年级上册跳转到生物的几大分类等,到八年级下册又跳转回来,学习人体疾病和人体健康方面的知识,使得这两部分关联性较强的知识点没有很好地衔接。

4 结论及改进建议

4.1 结论

通过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生物词汇进行词频统计,从中选取部分高词频生物词汇进行分析,得到教材中与之对应的知识点,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要求,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1)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物词汇相对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四册教材中,每个学期需要学习的生物词汇总量基本相同,有利于知识的分步掌握。

2)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要求,根据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选取的高词频生物词汇分析得到的知识点分布图可以看出,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基本涵盖了课程标准中包含的课程内容。

3)从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来看,教材内容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

4.2 改进建议

通过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生物词汇进行统计分析,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结合维吾尔文语言学的特点以及维吾尔族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笔者针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给出如下改进建议:

1) 从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方面考虑,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细胞这部分微观层面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建议向后续学期调整。

2)从维吾尔族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方面考虑,在教材内容设置上,应该增加一些维吾尔族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等作为示例,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从每一册教材内容的衔接方面考虑,应该将七年级下册中人体器官这部分内容调整至八年级上册,使其与八年级下册中人体健康方面的知识很好的衔接在一起;将八年级上册中生物的几大分类(动物、植物、细菌、真菌)调整至七年级下册,使其能够与七年级上册中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部分的内容衔接起来。这样调整以后,方便学生将知识点关联起来学习。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生物词汇进行统计,并从中选取部分高词频的生物词汇进行分析,通过统计结果证明了现有的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的内容围绕着教育部的课程标准进行,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对知识点的学习要求;综合考虑维吾尔族学生生活学习的自然环境以及初中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知理解能力,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针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提出了改进建议。希望能够通过对教材的改进和完善,提高维吾尔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维吾尔语初中生物教材,2011.6.

[2] 吐尔根・依布拉音,袁保社.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研究与应用[J].中文信息学报,2011(1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http:///link?url=-zWJlwUESJW0Fr34Ln7qnje62gyfFY4RPTQNlfIzUhqHWXal2BVAo3ry-b9ts6krHOzvOHDC-SKhdBR_TB_uAAYnEsklHghcoZmRmg5POca.

[4] 生物小词典[M].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5] 现代维吾尔语统计软件系统.新疆师范大学网络信息安全与舆情分析重点实验室.

[6] 汪京芳.学好初中生物的策略[J].生物技术世界,2013(11).

[7] 吴丽莹.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下的新课标教学理念[J].中国校外教育,2014(4).

[8] 陈坚,范新新.从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版)看概念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7).

[9] 王金刚,崔鸿,李娟.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科学探究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5月.

[10] 艾孜尔古丽,李晓,玉素甫・艾白都拉.中小学维吾尔语文教材用词数据分析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4(3).

[11] 谢元花.语料库与词汇研究[J].外语教学,2002(5).

[12] 李镗.中小学语文文本字词分布统计及应用价值[J].语言文字应用,2000(3).

[13] 常红.现代维吾尔语基本词汇研究概述[J].语言与翻译,2013(3).

[14] 宋矗马德元.现代维吾尔语词汇构成途径新探[D].新疆大学,2006.2.

[15] 郭锐.词频与词的功能的相关性[J].语文研究,2001(3).

篇2

分析其课程不如人意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学生不注重平时的练习,对学过的统计分析方法不理解、不掌握,生搬硬套公式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究根结底,与该课程以前所采用的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不无关系。

传统的“一考定乾坤”的成绩考核模式明显已不适应现在高等教育的形势和人才培养的需求[1],尤其是对生物统计学这种理论与实际分析结合的课程。如果只是通过一次考试来进行评价,学生若平时再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很容易在最后复习的时候出现心理负担过重、课程理解难度加大等问题。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形成性考核,则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督促和考察,能够真正发挥考核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引导和激励等功能,达到教学和考核互相支撑、紧密配合、有机结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2006年开始,我们在生物统计学教学考核中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本文就形成性考核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做了初步的探索分析,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一、形成性考核方法介绍

所谓课程形成性考核,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并将考察和评价的结果作为评定学生课程学业成绩依据的过程[2]。

与传统的考试考核模式相比较,形成性考核具有以下优点:(1)更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将过程与效果紧密结合起来。(2)考核机会更多,避免了传统考核模式重期末、轻平时的缺点,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问题,并给予其补救机会,最终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其更认真学好功课,杜绝部分学生铤而走险在考试中舞弊的侥幸心理。(3)考核形式多元化。传统的考核模式往往形式单一,绝大部分为开(闭)卷考试。而形成性考核可以在平时开放的学习环境下融合各种各样的考核方式,鼓励学生自发学习。也就是说,课程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能更全面、更客观、更公正地反映学生学习的状况,其将过程考核结果与课程终结性考核结果相结合,能更合理地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和课程学业成绩进行评定。课程形成性考核是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加强学习过程控制,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反馈教学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客观地评定学生课程学习效果和成绩。

二、生物统计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实践

在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的具体的课程考核方式很多,按照类型划分,主要有平时作业考核、平时课程学习表现考核、阶段性小测验考核、特别作业考核、实践性作业考核、期中期末考试等。其考核最终成绩计算方法为:最终成绩=(平时与小测验总成绩×30%+期中成绩×40%+期末成绩×30%)×准确率+其他加分。其中,平时作业考核是在每一章学习结束后下发这一章的作业,并规定交作业的最后期限,按照作业完成的数量及质量进行评分,实行推迟一天交作业,成绩扣除10%的惩罚。平时课程学习表现考核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出勤率、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等各方面的情况评定其成绩。如果课堂发言积极,与教师互动较多,给予一定的奖励,包括加分或书籍、礼物等物质上的。同时,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亲自体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辛劳,使之珍惜教师的劳动以及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阶段性小测验考核是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随机进行的小测验,以检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并可兼做出勤考察用。具体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的实际情况确定,次数不宜过多,结合课程内容需要进行。特别作业考核,一般是在期中考试后进行的,以自愿为原则参与考核,主要目的在于给予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一次补救的机会。其内容一般是针对该课程所学内容或对课程本身的某一方面谈谈感想或是给学生一个实际问题要求运用统计知识给出一套解决方案。这种考核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对课程的思考,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考虑给其最后成绩加上0~2分。实践性作业考核,和特别作业考核相似,一般也是在期中考试后,期末考试前进行的。一般是提供给学生一些原始数据,如几个班的学生成绩资料,某养殖场的生产性能测定数据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分析知识进行分析,并尝试形成书面论文。按照学生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及论文写作质量,考虑给其期末成绩加上0~2分。期中、期末考试与传统考核模式基本相同,采取闭卷考试、统一阅卷的方式进行。此外,为了激发学生对生物统计学的兴趣,我们还特意设计了一项激励机制,给出了一个复杂的期中考试成绩的补救公式。

之所以给出如此复杂的公式,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去,以融会贯通。期中考试的补救成绩将替代原期中考试成绩,鼓励那些在期中考试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继续努力学习提高成绩。

如果采用形成性考核,则教学工作量会呈数倍增长。我们采取的解决办法是吸纳汲取研究生力量。研究生参与作业批改、教学和答疑也是我们采用的一种方式。一来借鉴研究生同学本科学习的经验,对本科生进行学习过程教育,起到另一种言传身教的作用;二来创造更多的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促使研究生在独立完成课题的同时,完成知识输入到知识产出的过程,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的形成性考核的内容涵盖了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各方面,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其中,学习态度主要指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这从出勤、完成作业的时间和质量以及期中考试后是否采取补救措施的角度进行衡量;学习能力主要指学生选择学习资源、学习媒体、学习方式与方法进行课程学习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水平;学习效果主要指学生独立完成课程学习内容、课程作业、课程实践环节的质量以及课程考试的成绩。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三方面的课程形成性考核,较符合生物统计课程教学实际。

三、目前形成性考核方法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几年来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形成性考核方法的持续实施,督促学生加强平时的练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及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学生普遍反映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恐惧心理已经不复存在,并且该课程的及格率也大大提高。学困生更加积极认真学习,许多优秀的学生甚至开始学习阅读国外生物统计学课本,并与教师交流,教学相长。但是其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一直存在着平时作业准确率普遍偏高,而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较低的不合理的情况。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通过对形成性考核的构成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平时书面作业考核方式占据了形成性考核内容的大部分,但是由于这种开卷类考试本身就存在互相参考或抄袭不容易被发现的缺点,因此书面作业成绩存在一定水分,只能反映大多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而且我们安排作业答疑,鼓励同学针对作业进行讨论,助长了一部分学生被动学习的惰性。此外,本着大学生自尊心强的前提,对不按时交作业或者抄袭的同学,没有采取措施进行严格的处理。

四、对形成性考核方法实施过程的几点建议

1.分组考核。可以将每班同学随机分成小组(最好男、女混合),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平时作业或课堂小测验,各小组的作业题不同,增加学生抄写作业的难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之间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

2.校验考核。在期中考试后,对那些平时作业准确率比较好而期中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进行一项小测试,测试内容为以前各次作业中的原题,以推测其是否有抄作业的行为。对抄写平时作业的同学进行严肃的处罚,如降低平时成绩、增加学习任务等。

篇3

【关键词】云计算;服务器;网络系统;应用技术升级

云计算的概念源自于2007年,在当时被当做一个非常新颖的概念,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云计算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各种各样的领域中,在互联网经济大行其道的现状下,创造了数额极为巨大的经济效益。云计算的应用在于对复杂计算的分散处理,通过网络技术将重要的计算程序划分成为可扩展的计算模块,从而打破传统的计算机单体运算模式,将计算上传到服务器,利用服务器的强大运算能力进行远程多浮点运算。

1云计算的发展现状

云计算的应用领域是在数据比较多的运算框架中才能充分体现出其运算的特点。目前大多数企业都有数据运算的需求,但是针对这些需求购置数据运算的相关设备就有些大材小用,因此负责专业数据计算的云计算公司就有了大量的商机,但是随着互联网企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云计算企业在疯狂的掠夺着这片蓝海,因此如何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性创新或者以更低成本吸引相关的用户才能在这个领域站住脚。云计算一般包括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等多个计算领域,同时基于先进的软件技术和网络服务,基于虚拟化技术和效用计算理念,云计算可以在多种平台上发挥相当巨大的作用。云计算所使用的大型服务器集群实现资源上的共享,就可以在普通用户调动的过程中耗费最少的计算资源达到最大的计算效果。在云计算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狭义和广义的两种云计算概念,其中狭义的云计算概念是指云计算的服务提供商利用虚拟化技术和分布式计算的方法建设超级计算机进行计算,向有需求的客户提供服务,而广义的云计算则是通过建立大型的服务器集群,针对用户的各种计算需求提供云计算相关的各种服务。

2云计算服务器的网络系统升级技术研究

2.1网格计算的相关技术探讨

网格(grid)计算是互联网技术中云计算相关的分布式计算模式之一,随着云计算服务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发现网格计算可以弥补以往云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网格计算很好地融合了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新技术,如对虚拟化技术、数据库技术、互联网以及远程计算机技术的融合,让比较高的计算力在各种设备之间共享,具有可伸缩和多架构的特点。网格计算的计算模式准确来说是一种偏向公共服务的计算模式,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大量闲置计算能力进行集中计算。而根据目前的云计算发展趋势,网格计算将会在进一步商业化的基础上提高相关的计算效率,在技术的应用中,云计算和网格计算会进一步融合,最后形成商业化和应用程度都比较广的云格计算模式。

2.2云计算服务器的系统优化方向

云计算作为一种分布式的计算方式,在管理统筹方面要采取集中管理的模式,服务器的系统升级与优化也要向更加便于集中管理的方向发展。针对云计算服务器中的一些技术特征,应该对系统优化进行多方面的统筹与规划。云计算的服务器有着虚拟化、扩展程度高、任务分配可靠性强的特点,因此服务器的系统升级要侧重云计算的高校和灵活方面的特化,提高云计算服务的性价比,通过改善硬件和软件将云计算中服务器机组的可靠程度和维护成本做出一定程度的优化,从而实现云计算服务器的全面优化和升级。

2.3云计算服务器的海量数据管理技术升级

云计算需要在服务器端同时管理大量的数据,对数据管理的准确度越高,其计算的效率也就越高,所以数据库的性能也是云计算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应该具有高效率和高容错率的特点,在异构的网络环境下也应该能够正常运行。传统的非云计算模式下的海量数据管理技术使用数据库服务,利用数据的索引与缓存以及数据分区的理念进行相关的数据管理工作,但是这一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云计算的发展模式。目前云计算服务器的网络系统升级技术主要基于谷歌公司研发的Bigtable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通过列存储的分布模式,将数据管理和应用过程中的并发性和相应时间的管理模式提高,从而实现传统管理模式的革新。

3结语

云计算服务器的网络系统升级包括多个方面的核心技术购入和实践探究,对于云计算的相关企业来说,应该从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出发,在一些新的核心技术上投入适当的人力物力,实现云计算效率的增强和整体效益的提升。云计算服务器的网络系统升级应该注重整体的数据管理统筹与规划,力求在云计算服务的使用过程中尽量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参考文献

[1]李丹,陈贵海,任丰原,蒋长林,徐明伟.数据中心网络的研究进展与趋势[J].计算机学报,2014(02):259-274.

[2]裘莹,霄,肖刚.中国云外包产业升级策略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J].宏观经济研究,2013(12):105-112.

[3]张佩英.云计算及其应用探讨[J].制造业自动化,2010(09):78-80+100.

篇4

[中图分类号] R44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220-01

生化检验作为临床中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对于协助诊断与指导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如何尽最大程度地降低或避免检验结果的误差率就成为目前检验工作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鉴于此种情况,我们在对生化检验的每个环节与步骤进行了仔细调查与误差统计,结果发现在标本的采集、送检、处理、分析、甚至报告等环节均存在着能够对检验结果造成误差的隐患,这样便给医疗工作质量带来了较大干扰,所以我们认为加强对生化检验结果误差进行统计与分析就成为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方案之一,现总结与报道如下:

1 生化检验资料

于2009年2月-2010年8月在本院抽取生化检查结果共计7632例次,通过二次复查后发现存在误差较大的生化常规例数为62例,约占0.81%。62例生化常规误差可分为两类,即临床误差与实验室误差,其中临床误差包括严重溶血、采集方法(如输液侧抽血)、标本送检不及时以及标本与申请单存在误差,而实验室出现的误差主要含有标本处理不当(水溶时间过长、温度>37°C、离心不完全、纤维蛋白未完全析出)以及样本出现加错现象的误差,一旦发现以上重大误差时,立即再次给予化验检查。

2 研究方法

对本次研究存在较大误差的62例患者生化检验结果再次给予化验检查,并按照现行的试验设计方案规定,设计《生化检验结果误差统计调查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套表,其内容包括:存在误差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疾病史、造成结果误差的临床原因和实验室原因;并由专业检验人员对其结果进行复查,然后对其误差和复查的各项数据进行详细记录与统计,最后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3 统计方法

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4 误差统计结果

4.1 临床误差统计结果见表1所示。

5 分析

通过本次所抽取的7632例次生化检验结果发现有62例结果存在着误差现象,其中临床误差占32.26%、实验室误差占67.74%,另外从表1及表2中的结果可以看出临床误差以严重溶血和血液采集方法不当较为常见、而实验室误差则以对血液标本的处理欠妥当为主,且此种误差明显高于其他误差(P

出现此种误差情况,我们对其分析如下:⑴临床误差,比如①在采集标本时患者不当(正确应为坐位或卧位[1])以及为了使血管更加明显暴露而过度使用止血带(如时间过长超过1min、止血带过紧)、患者反复握拳以及对患者血管进行过度拍打而造成严重溶血等,这样就会造成严重误差的出现;②由于在在输液侧进行标本采集,这样也会造成生化检验结果的误差,比如本次所抽取的检验结果中就存在着于输液手臂采集标本者2例、占所有采集方法不合理的28.57%;采集时间不合理,为了更好的反应机体状况应以早晨空腹采集为好。③血液标本储存与送检,首先对于血液标本的储存应选用抗凝管且为了防止血液凝固标本量应以适量为度,同时需注意采集容器不得重复使用;其次对于标本的送检应坚持及时的原则[2],因为标本过久放置极易引发溶血现象而给造成误差(如本次统计中就存在1例标本送检不及时、占1.61%),一旦标本不能及时送检应尽快分离血清,并立即放入3°C-6°C冰箱中予以保存(分离血清时应保证一个吸头一管血,防止交叉污染)。 ⑵实验室误差,比如①质量控制含有[3]室间质控和室内质控,以上两方面的质控工作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至关重要,因为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误差率、同时还能够保证实验方法的可靠性以及结果的准确性,所以也就能够避免表2中标本处理欠妥当的问题,那么误差率也就会下降;②仪器质量和性能,例如我院所使用的日立7180仪器,为了使其能够达到最佳运行状态,我们定期对该仪器进行保养及校正,同时严格遵守仪器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从而尽最大程度降低误差率;③试剂选择、储存,首先对于试剂的选择应以稳定性良好、线性范围较宽、正向型试剂空白吸光度低、反向型试剂吸光度高、试剂空白速率低、瓶间差小、终点法反应速度快为原则,而在试剂的使用上需要注意其用途、有效期、性能特点和检测步骤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其次对于试剂的储存应注意勿将试剂放在阳光直射或潮湿的地方以及对于储存试剂的容器应给予密封。

6 体会

总之,临床生化检验质量往往涉及到诸多步骤与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降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所以给临床诊疗带来了一定难度,且阻碍了整个医院医疗水平的提高。鉴于此种情况,我们认为加强对生化检验结果误差统计与分析才能减少人为不规范操作和控制造成生化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因素,进而提高结果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左安业.浅谈做好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的体会[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22):3306.

篇5

关键词 口算 调查 策略 

期末考试结束后,本人主要负责本校四年级的数学质量调研,在监考以及批阅四个班大约160份学生考卷中,我发现当前我校学生的口算能力不容乐观。在这次质量检测中,12道口算题有少数学生2分钟时间内没有完成,甚至有部分学生直接采用了笔算,而且正确率较低。全正确的有132人,只占总数的82%,个别学生错的还不止一道。 

一、口算错误的原因调查 

从学生的口算情况来看,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做得慢,正确率也低,他们对计算的方法掌握不够好,而且不能正确地使用简算。分析他们错误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习信心不足。部分学生对学习没有信心,做题时怕做错,而越怕错就越紧张,越紧张越容易看错算错,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2.学习品质不高。看错题目、抄错、漏写数据、遗忘进位或退位等,这些错误,被我们习惯上称为“粗心”,其实与学生的注意、感知、记忆、思维的学习品质都有关系。如120×4有人看成了除法,得出30的荒谬结果。还有的学生把数字看错抄错,把3看成8进行计算的现象也有发生。 

3.受强信息干扰。小学生的视、听觉是有选择性的,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他们的思考。强化了的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180÷20,很多学生受到被除数末尾是0的影响(强信息),而忽视了商不变规律(弱信息)的思考方法,把答案算成了90。 

4.思维定式影响。定式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比如简便运算能使计算过程又快又好,所以当学生遇到同类问题时,思维定式容易使他们“得心应手”。比如:240-40÷2这道题,有人觉得凑成整百数计算比较简便,就先算减法,得到200,再除以2得到100,这完全是受简便运算的思维定式影响。 

二、应对策略 

口算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一个必要条件,口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因此决不能忽视口算能力的培养。认清了小学生产生口算错误的原因,我们需要采用切实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学生提高口算能力。 

1.熟练掌握口算的方法,力求达到“三化”。⑴基本型口算自动化:在低年级教学表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时,对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要求学生人人过关。不仅计算要正确,而且要达到答案“自动化”,即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并且要记忆一些计算中的常用数据,如25×4=100,125×8=1000等,灵活运用。 

⑵发展型口算算理化:要学习运算规则,不仅要知道该怎样算,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口算20×4时,可以先算2×4=8,再把“8”后面添上一个“0”。教学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算理。在算2×4时,实际算的是2个十乘4个一得到8个十,也就是80。把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的计算方法与新知的算理相结合,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认知水平的发展。 

⑶灵活型算法最优化:《数学课程课标》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多样化算法中,找到一个普遍能接受、能理解掌握的算法,促进算法最优化,为后面的笔算打好基础,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可持续发展。 

2.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确保过“四关”。良好的计算习惯是防止口算错误、提高口算正确率的重要保证。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要确保学生过“四关”,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⑴审题关。要认真细心地审题,先看清本道题目的数字和符号,仔细观察每道题目的特征,再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切忌一味图快。⑵抄题关。书写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特别是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避免因为书写不规范造成看错题、算错题的情况,杜绝“粗心”的毛病发生。⑶简算关。学生不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而且要能合理、灵活地进行巧算才能省时、省力,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⑷验算关。口算完,注意对原题进行细致验算。养成计算后必然验算的意识和习惯,对于减少计算错误,提高口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丰富口算练习的形式,努力做“二式”。⑴常规式。每节数学课前利用几分钟,做20道口算接力题,并比一比哪组做得又快又对,成绩计入小组的竞赛评比中。并做到长期、常规式训练。⑵多样式。可根据每节课的内容选择开火车、做游戏、投影、卡片、竞赛等形式进行口算练习。 

篇6

关键词:人社 基层 公共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225-02

基层稳则社会安,基层人社机构承担着辖区内公共就业、社会保障、劳动争议调处等民生一线的重要工作。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是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所谓基层,一般来说,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含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该文所指的基层主要涵盖县(县级市、市辖区)、乡镇(街道办)、行政村(社区)三级。

人社系统基层公共服务能力主要涉及基层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机构办公场所、办公设备的“硬件”设施配置方面的基本信息,以及基层人社机构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的掌握、业务流程的经办、服务态度等“软件”方面的基本情况。

1 影响人社系统基层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具体因素

1.1 机构职能权限不明

目前各级基层人社机构都面临着双重管理现状,职责不分、权限不明,职能相互交叉、重合,很多基层人社机构工作人员多是双重身份,一方面是县级人社部门的派出人员,但另一方面又隶属所辖乡镇(街道办)党委、政府的领导,这种双重领导就意味着基层人社机构工作人员的本职工作与乡镇(街道办)工作混为一谈,他们不仅要承担人力资源和各项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同时还要承担乡镇(街道办)诸如经济普查、人口普查、劳动卫生、低保录入等工作,而且当两者的工作时间发生冲突时,基层人社工作人员有时不得不先去完成乡镇(街道办)党委、政府的工作,以致造成辖区居民的诸多不满。机构职能不确定也成为基层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发展的瓶颈。

1.2 人员编制紧缺、业务能力不强

随着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业务的不断拓展,人社系统的职能也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各基层机构的人员编制较少,专业人员极为紧缺,空编与超编现象并存并且日趋严重。从经办力量的配置结构来看,越是基层,服务对象越多,经办力量却越是薄弱,在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很多基层机构不得不聘用了大量临时人员。而临时人员流动性较强,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经办队伍人均工作量超负荷且不均衡,人员配置欠合理且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不能做到专职专用,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现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基层人社系统干部职工虽整体文化水平较高,但专业技能不强。基层很多干部职工都未经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专业培训,乡镇(街道办)劳动保障所从业人员和行政村(社区)协理理员虽分批次安排培训,但培训时间短,人员变化大,老龄化突出,不熟悉相关政策法规和业务的同志仍然占很大比重。加之,最近几年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更新变化,更使得基层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急需予以更新。

1.3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县、乡镇(街道)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场所普遍存在面积不足、场所布局分散的问题,无法向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一些乡镇服务窗口虽已设立,但大多狭小拥挤、设施简陋,群众查询办事很不方便。另外,一些基础性的办公设施如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电子化办公设备并未配套齐备。例如,办理业务所需的身份证复印件无法直接在窗口复印,延误了办理效率、降低了群众满意度。综合来看,无论是从窗口设置、服务环境、硬件设施,还是标准化管理程度都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1.4 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

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是社会保障系统一项全新的工作,正确认识这一工作的性质,精准把握其发展方向,有利于各级政府以较低的成本完成系统建设,实现公共服务目标。我国已经确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发展方针,而社会保障信息化的功效主要体现在对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起技术支撑作用,所以,“一站式”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则无疑是各级政府的努力目标。目前,各地社会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滞后,互联互通程度较低,部分基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计算机设备普遍老化,业务操作系统落后,信息系统的管理程度很低,严重影响办事效率,部分地区部分险种至今没有信息化,办理业务仍需要手工操作,难以满足业务发展需要。

1.5 保障经费不足

各级政府对基层人社机构的经费投入普遍不足,工作人员待遇水平较低,经费标准不明确,没有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和物价变动等情况,合理调整经费拨付标准。另外,部分基层机构属于财政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或者所需经费虽然列入了财政预算,但当地财政拨付能力有限,很难落实。

2 提升人社系统基层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

2.1 严格规范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机构的名称和职能

由于前述提到的基层人社机构内部职能设置“条块化”,内部运行不畅,因此统一机构的管理模式非常必要,在这一问题上可以借鉴基层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国土资源所等其他垂直管理单位的成功经验,将乡镇(街道办)、行政村(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所(站)纳入各级人社部门垂直管理,逐步实现名称统一、规划统一、制度统一,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和业务范围,规范工作程序和流程,实行对口垂直管理,确保“机构名称、基础台帐、工作流程、规章制度、服务标准”五个统一。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目标,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通过有效整合资源,健全完善县(县级市、区)以下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坚持公益性质,注重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均等化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

2.2 逐步强化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人员力量

一是依据基层县(县级市、区)乡镇(街道办)服务对象多少,并按照国际国内通用的人头比予以测算,在此基础上拟定具体标准,从而合理配置基层人社机构从业人员编制。二是规范从业人员的借调和任用安排,明确工作职责和业务流程。三是逐步开展省级、市级相关人社职能部门牵头,并采取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有针对性的开设基层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人员业务培训,采取专题讲座、现场教学等方式,以国家最新出台的业务政策法规为契机,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重点学习公共就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政策及业务知识,及时通过培训不断提升县、乡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和业务水平,保障政策法规的有效贯彻和执行。

2.3 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服务场所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结合各县(县级市、区)、乡镇(街道办)的实际情况,分步实施,全面推进各地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的标准化建设。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办就业{2010}672号文件明确规定:各试点县(县级市、区)建设规模原则上按 以下标准控制:每个县(县级市、区)总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县本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乡镇(街道办)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 心建筑面积300平方米。配置满足工作需要的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电话、传真机等办公设备,建成“一站式”标准服务大厅,为基层求职者提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宣传咨询、职业介绍、求职登记、养老、医疗等险种查询等各项服务。

2.4 加快推进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信息化建设

当前,基层部分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它只不过是简单地用计算机去代替手工操作,用键盘代替人工抄录,这是非常浅的认识,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和业务流程等进行重组和再造,将原本条块分割、壁垒森严的传统组织结构整合成为有弹性、扁平化的网络式组织结构,目的在于实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转型,建设服务型政府。借助省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府网站,建设基于互联网的查询服务系统,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省、市、县(县级市、区)、乡镇(街道办)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进度,在业务网络向乡镇(街道办)、行政村(社区)延伸的基础上,面向农村参保居民就近提供个人账户、养老金标准等信息查询服务。

2.5 着力确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服务经费投入

保障建设资金和工作经费,建立省、市、县各级财政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服务工作的财政正常投入和分担机制,积极争取将街道、乡镇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的工作经费、人员经费和项目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经费来源,确保工作人员享有合理的工资待遇。各级财政预算中要优先安排就业和社保专项资金,加大对基层服务项目的投入力度,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率。

2.6 创新服务方式,简化业务办理流程

在人员编制和财政经费无法短时间内突破的情况之下,服务方式上要实现三大创新。一是在前台服务全能化上要有所突破,通过建立“综合服务窗口”,实现基层人社机构的所有业务可在一个窗口实现“一站式”办理;二是在服务平台网络化上要有所突破。推行分散式、下沉式的服务方式,实现经办服务功能向街道和社区延伸,使服务离服务对象更近,服务更方便。三是在服务手段多样化上有所突破,改变原来单一的服务手段,使网上办理、就近办理、“一站式”办理、“一卡通”办理成为现实。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归根结底就是要解决好民生问题,让全体人民在就业方面各尽其能,在社会保障方面个得其安。因此,当前亟需加强基层人社系统服务能力建设,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层服务功能。建设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惠宁.提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服务能力问题的探讨[J].科学咨询,2007(1).

[2] 杨燕绥,杨娟.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J].社会保障制度,2010(3).

[3]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M].人民出版社,2011.

篇7

关键词 工业污染;复合生态系统;企业生态工程

中图分类号 X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2-0010-06

在人类向工业经济不断大踏步迈进的过程中,伴随着生活质量提高,人类也面临和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和挑战。近几年的墨西哥湾海上溢油污染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部分地区出现的“癌症村”等,更是让人们直接感受到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工业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工业污染,对我国的生态与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据估计,工业污染占我国总污染负荷的70%。如何有效地控制工业污染,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一、我国工业污染的现状

根据相关统计,我国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其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严重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污染物大量排放,不仅使我国54%水系成为无法饮用的水源,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干净的饮用水,1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清洁的空气,35%的国土受到酸雨影响,90%的天然草原退化,而且每年造成与环境污染相关的经济损失高达GDP的6%以上。工业污染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及各种噪音,其中工业“三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图1描绘了我国近30多年来工业“三废”排放变化的趋势。

(一)水污染

通过近些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环境公报可以看出,我国地表水污染较重,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204条河流409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9.9%、23.7%和16.4%;近岸海域监测面积共27.92万平方千米,其中Ⅰ、Ⅱ类海水占62.7%,Ⅲ类海水占14.1%,Ⅳ类和劣Ⅳ类海水占23.2%。我国水污染主要以有机物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大大超过水环境容量(见图2)。

(二)大气污染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炭占能源结构的70%。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用煤量的加大,环境空气质量开始下降。我国工业废气污染物主要有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见图3)。2010年环境公报显示,全国471个县级及以上城市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其中3.6%的城市达到一级标准,79.2%的城市达到二级标准,15.5%的城市达到三级标准,1.7%的城市劣于三级标准;监测的494个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市县占50.4%,酸雨发生频率在25%以上的占32.4%,酸雨发生频率在75%以上的占11.0%。

(三)固体废物污染

工业固体废物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入环境的各种废渣、粉尘及其他废物。工业废物消极堆存不仅占用大量土地,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且许多工业废渣含有易溶于水的物质,通过淋溶污染土壤和水体。控制固体废物对环境污染和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主要途径是实行对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处理。随着我国节能减排措施加强和治理污染投资的增大,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逐年增加(见图4)。2010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24.09亿吨、排放量为498.2万吨,其中比上年产生量增加了18.1%,而排放量减少29.9%;综合利用量、贮存量、处置量分别为16.18亿吨、2.39亿吨、5.73亿吨,分别占了产生量的67.1%、9.9%、23.8%。

二、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情况及分析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就充分注意到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工业源污染治理的投资(见图5),对工业“三废”治理效果明显。

Grossman和Krueger(1995)利用回归模型对66个国家和地区的多种污染物进行了研究,发现大多数污染物的污染水平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倒U关系,类比库茨涅茨提出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库茨涅茨曲线,从而提出环境库茨涅茨假说。污染排放量的变化与工业增长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种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通过规模、技术、结构和治理等与工业生产特征直接相关因素的共同效应来体现。

为了便于分析,本文按照通用的分析方法把全国内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地理位置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如表1所示,尽管从工业污染总量上看各项污染都在增加,但各地区工业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了工业总产值占比与“三废”占比的不同变化。基本上呈现空间转移的现象,工业废气排放和工业废水排放先由中和西部向东部转移、再向西部转移,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由东、中部向西部转移。

为衡量不同地区之间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差距,本文采用资鸿沟系数进行度量。即先将全国内陆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包含自治区)人均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排序,计算人均投入最高的10个省市区的平均值与最低10个省市区人均值的比值,该比值即为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鸿沟系数;并以类似的方法计算工业总产值鸿沟系数。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从时间上看,各地区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水平和当地工业发展水平都保持高速增长趋势。从全国范围来看,在各地经济普遍发展的同时,各区域间的差距仍十分明显,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全国人均工业增加值(或工业总产值)最高的10个省市区基本上是人均水平最低10个省市区的4倍。虽然个别份鸿沟系数略有降低,但由于各地区人均工业增加值的绝对量差距不断变大,因此各地区工业增加值差距实际上一直在加大。尽管各地区人均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一直保持增长趋势,但由于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鸿沟系数较大,2003-2009年鸿沟系数基本都超过2,但其系数呈不断减小的趋势,这表明各地区工业污染治理都在加大投资,特别是最低的10省市区由于受国家政策支持而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三、工业企业复合生态系统的内涵

西方工业化走的是一条高消耗、高污染道路,在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却付出了巨大环境代价。我国作为快速发展的国家,没有注意借鉴西方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仍然走先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早期工业化国家的做法,是以全球资源的掠夺换来的。而在全球环境不断恶劣、传统资源逐渐匮乏的今天,面对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追求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即社会、经济、环境的协同共生。复合生态系统,也就是社会一经济一自然生态系统,是由社会系统、经济系统、自然系统组成的一个复合的复杂的巨系统。

1984年,马世骏和王如松首次提出了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认为它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系统组成,并且三个系统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制约与互补的关系。在随后的研究中,他们又进一步明确了复合生态系统中三个子系统通过生态流、生态场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的耦合关系,并绘制了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格局和生态秩序,并由此提出了水、土、气、生、矿等环境因素的耦合和生产、流通、消费、还原、调控等人类活动的系统分析方法,揭示了以资源代谢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滞留和耗竭,系统藕合在结构、功能关系上的破碎和板结,社会行为在局部和整体关系上的短见和调控机制上的缺损为主的生态动力学机制以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的生态控制论机理。

工业企业作为非物种生态因素,不仅需要自身的持续发展,而且需要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协调,与自然生态相平衡。工业复合生态系统是通过对自然资源进行加工制造物质资料的所有企业及其关联行业、部门的综合,促进工业子系统与整个复合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一切生产活动都必须从自然环境中输入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资源,从社会环境中输入劳力、资金和信息,经系统内部功能的驱动、运转,使物质、能量在循环和转换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和信息调控,最终在向社会环境输出产品的同时,向自然环境输出各种废弃物。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实质上就是该系统输入输出的转换效率;工业企业的环境效益也就是使排出的废弃物小于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从而保护和维持一个有利工作和生活的良好生态环境。

从一般系统理论的角度分析工业系统,它应具有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动态性等特点;而从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工业生态系统,就不难发现工业系统还具有复合性、开放性和“两重性”等。就单个工业企业来讲,首先是投入产出系统,它需要投入人、财、物等资源,通过企业系统的内部资源转换功能,产出符合市场需求及社会、生态要求的产品、服务、劳务、信息、技术等;其次是开放式人造系统,通过发挥人对系统的作用,实现企业与外部的交换,实现企业目标;再次是动态系统,其目标、条件需要不断地适应外部环境,实现内外的动态平衡;第四是耗散结构体,通过“耗”与“散”,与外部交换能量,即通过吸收转换排出而向外辐射经济、科技能量;第五是具有自组织功能的系统,独立承担责任,获取利益,并通过自组织活动增强自身生命力,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按企业生态与经济系统相互关系,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低级协调发展模式——企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生态功能较强而经济功能较弱,经济的发展虽然影响着生态环境的质量,但其影响甚微,企业生态系统的质量保持相对稳定状态。(2)不协调发展模式——企业在发展经济时并不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及其承载力的问题,而且此时企业的经济功能较强而生态功能十分脆弱,企业的经济生产力大大超过企业自然生态生产力。(3)强制协调发展模式——政府通过对企业行为的限制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但由于科学技术及管理方法的局限,企业经济增长以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为代价,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又以牺牲企业经济增长为代价。(4)高级有序协调发展模式——企业能自觉地有意识地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综合统一,使企业生态经济处于良性循环运转之中,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处于和谐一致的协调状态。

工业企业生态工程与传统工业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工业主要考虑社会环境,其文化基础是自由的市场体系,企业的价值观、组织结构、战略与决策、产品开发、产品的生产与营销都是以此为基础的,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很少考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而工业企业生态工程则是以可持续发展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其价值观、组织结构、战略与决策、产品开发、产品的生产与营销等活动建立在时常位与生态位并重的基础上。

四、实施工业企业复合生态系统的条件

环境污染少和经济效益好恰恰是工业污染防治所需要的“双赢”结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我们作出更多的努力,尤其是大力发展工业企业生态工程。工业企业复合生态系统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统一的目标,欲达此目标必须硬件、软件、心件三者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一)硬件

硬件指的是技术、设备的改进与创新,工程设计优化等技术手段。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且又处在资源消耗比较多的工业化中期阶段。伴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城乡建设广泛开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资源需求量与日俱增;由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强度大,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浪费严重。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增长,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过高,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能耗比重居高不下,主要资源长期处于负担过重的状态,我国已有45种主要矿产资源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促进技术创新、开发新能源、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是解决我国能源长期供应、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石。

1 技术。科学技术进步是影响工业企业实施生态工程的重要因素,比如组织清洁生产就不仅涉及新的技术、新的工艺与新的方法,还涉及新材料、新能源、新设备、新产品等。ISO环境管理标准体系就对企业的生产技术、工艺、原材料、产品性能、工艺流程、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提出了要求,这对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重视生态技术创新,不仅是降低企业环境污染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2 资金。资金投入是生态工程建设必备的物质基础,我国用于治理工业“三废”的投资逐年增长,2008年工业污染治理投资达到了542.6亿元,“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投资3.4万亿元用于环境的治理与保护。为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国家还制定了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针对主要区域实行“受益者补偿和破坏者付费”的政策。企业发展节能工艺、绿色产业、循环经济等,不仅需要相应的科学技术水平,更需要以雄厚资金作为支撑。

3 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增长较快,但第一、二、三产的结构却不合理,工业占大头,尤其是重工业占大头的经济结构,对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承载力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南方工业发达于北方,沿海工业发达于内地;有些品种过剩,有些品种紧缺。有大量的小型厂家,造成重复建设,资源达不到最优配置,资源浪费严重,单位产量耗能大,生产成本高。

(二)软件

软件指的是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条例的修订,体制改革,综合规划等社会保障,政策法规是推动企业生态工程的有效手段。在发展工业生态环境中政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任何一级政府决策及活动中都应纳入对保护环境资源的考虑、对发展计划和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估、采取经济激励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立绿色GDP指标体系、加强监测并推行污染排放报告制度等。

1 规划。生态规划包括生态概念规划、生态工程规划和生态管理规划。生态概念规划包括自然和人文生态因子规划;空间、时间、数量、结构、序理的生态关系规划;生产、生活、流通、还原、调控的生态功能规划;物质代谢、能源聚散、水系统、交通运输、景观肌理、社会纹脉、管理体制、安全保障的生态网络规划。生态工程规划包括水、能源、景观、交通和建筑等系统工程规划;生态服务管理规划包括生态服务、生态代谢、生态体制、生态文明的管理。

2 政策和法规。工业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它不仅受到国家及区域市场环境、体制、政策的影响,还受到行业协会等中介的制约。尤其是市场及环保方面的政策是影响工业企业是否实施生态工程的“指挥棒”。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要求我国工业企业实施生态工程。近几年来,我国区域发展的政策与地方法规考虑了环境保护的要求,也加大了环境治理与监管力度,但只有让工业企业主动实施生态工程,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复合生态系统。

3 监督与管理。国家环境保护政策需要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制定相关条例,以保证该政策在地方的实施。然而,一方面,由于污染控制成本过高,同时又缺乏相应的激励,某些地方政府出工不出力的监管导致了国家政策的失效;另一方面,面临既定的污染管理条例,某些企业因为自身利益而隐性抵抗会进一步加大环境污染治理的困难。生态工程的开展必需借助一些有效的管理方法,以便使企业更加有效地组织和计划环境活动,识别、评估环境的改进机会,比如:可以尝试管理体制变化,采取环保部门垂直管理;加强对外资企业、中小企业的监督,避免成为“污染天堂”等。

(三)心件

所谓心件,就是指思想、意识及行为的诱导和能力建设等行为措施。工业企业不能等经济水平到达一定高度后再以数倍的财力、物力来重新治理环境。影响企业生态工程的因素包括人口规模、人口分布及人均资源占有量、人类文明、参与行为、管理调控方法等。环保意识的提高,不仅体现于企业的领导决策者,更体现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还体现于企业员工及全民的参与。

1 人力资本。类似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人力资本和环境污染呈现倒U型曲线。在工业企业发展初期,由于教育水平处于较低阶段,教育水平与污染排放强度呈正相关性;当教育水平达到一定阶段后,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加强,企业开始重视污染控制。提升全民的受教育水平,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倡导以生态为导向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态文化对现代工业企业的影响是深远的。

篇8

关键词:锅筒腐蚀分析 腐蚀处理 腐蚀预防

某生物质锅炉型号为NC-75/5.3/485-T型,是单锅筒横梁式角管式链条锅炉,配置正转链条锅炉,设计燃料为沙柳木。运行3年后检查汽包封头有严重腐蚀。 该锅炉补给水为除盐水,配备一台热力除氧器。

1、检验与分析

1.1 宏观形貌分析

汽包左侧封头内部前侧有面积约为0.5平米的氧腐蚀区,有明显的圆形腐蚀坑和氧腐蚀迹象,且在中间部位有一个直径为φ2mm,深度为4-5mm的腐蚀深坑。

1.2 化学成分分析

对材质分析结果结果见表1.

由表可见材质符合。

1.3 显微分析

对封头的腐蚀部位进行了显微分析的金相组织为索氏体+珠光体,从组织和夹杂物分布认为是正常的。

1.4 腐蚀产物分析

从腐蚀产物分析可知,腐蚀产物主要是铁氧化物. 腐蚀产物成分分析结果见表2.

1.5 水质数据分析

检查该锅炉运行水质分析记录,正常运行情况下,锅炉给水溶氧合格。

1.6锅筒内部构造

该锅炉为单锅筒横梁式角管式锅炉,汽水混合物经汽水引入管进入锅筒,由汽水挡板将汽水混合物向锅筒两侧分离,汽水混合物仅从两侧分离,水侧直接冲刷两侧封头。

2、腐蚀机理分析及结论

2.1 氧腐蚀

由于进入锅筒的水含有溶解氧(含氧量合格),含溶氧的汽水进入锅筒,经两侧进行分离,经分离的锅水对锅筒封头形成冲刷,对应汽水混合物冲涮的位置便形成氧腐蚀。只要有溶解氧存在,腐蚀就不断进行下去,越腐蚀越深。

2.2 腐蚀过程

锅筒内的铁腐蚀产物的来源主要有3 个途径:一是自身的氧腐蚀产物,一是未排出的停炉腐蚀产物,再就是给水带入的溶解氧。 铁氧化物中的Fe2O3 ,成了锅炉内腐蚀的去极化剂,这时锅炉内会发生下列电化学腐蚀:

这样,只要炉内存在Fe2O3 ,就会使腐蚀反应不断进行.

3、采取的措施及建议

3.1对于腐蚀坑的处理

锅筒的检验按照《在役电站锅炉检验及评定规程》进行检验,检验过程中发现:汽包左侧封头内部前侧有面积约为0.5平米的氧腐蚀区,有明显的圆形腐蚀坑和氧腐蚀迹象,且在中间部位有一个直径为Φ2mm,深度为4-5mm的腐蚀深坑。对于直径为Φ2mm,深度为4-5mm的腐蚀深坑,应按照《火力发电厂锅炉汽包焊接修复指导导则》进行修复。对于小于4mm的腐蚀坑应按《在役电站锅炉检验及评定规程》进行处理。

3.2 对于挡水板的改造

腐蚀的形成直接原因是水中的溶氧,腐蚀形成的只要原因是设计原因。汽水混合物的分离主要是靠两侧封头处的挡板进行分离,以至于汽水混合物集中冲刷锅筒两侧封头,虽然锅水溶氧合格,但大量水的集中冲涮,为溶氧的腐蚀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果将汽水混合物的分离分为多点分离,可以减少溶集中氧腐蚀。

3.3化学防腐

锅炉在停用期间,根据情况采取停炉保护措施,短期(1~3 天) 不放炉水,维持0.12~0.13 MPa 压力,带压保护. 超过3 天, 采用Na2SO3 (200~300 mg/L) + Na3PO4 (质量分数为0.13 %~0.15 %) + NaOH(质量分数为0.11 %) ,添加NaOH 主要是因为NaOH 可在金属表面形成碱性吸附保护膜. 而且重新启动锅炉后应加强对不合格炉水的排放。

参考文献:

[1] 窦照英. 电力工业的腐蚀与防护[M]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

篇9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 生物活性 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是药用植物中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在医药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如抗氧化、消炎抑菌、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等作用,用于治疗心脑血管、抗肝脏病毒及治疗癌症等方面。还可作为天然添加剂,如天然甜味剂、食用色素等。正因其在医药、食品及化工方面的重要研究价值而得到的人们普遍关注,本文主要对其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一、定性分析

1.盐酸-镁粉法

大多黄酮醇、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显红~紫红色,黄酮类显橙色,异黄酮及查尔酮类无变化。如芦丁的盐酸镁粉反应中溶液由黄色变红色。

2.色谱-质谱联用法

色谱-质谱联是以色谱作为分离手段以质谱作为检测手段一种高效分析方法。目前MS联采用的方法主要有GC, HPLC, CE等。Sari Hakkinen [1]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电喷雾质谱联用分析浆果中的黄酮醇糖苷配基和黄酮醇糖苷。

3.平面色谱法

平面色谱法包括纸色谱法和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分离速度快等特点。余戟[2]等通过纸色谱法分离和检测桑色素、杨梅黄素等8种黄酮苷和苷元。

此外还有核磁共振谱法、单晶x-射线法衍射等定性分析方法

二、定量分析

1.分光光度法

硝酸铝比色法是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方法。有操作方便,易于测量计算的特点,但是硝酸铝比色法具有专一性差,测定和处理过程中易受颜色变化影响等缺点。其作用原理是黄酮类化合物与AlNO3进行络合显色,再以芦丁为标准溶液,并在一定的波长处测定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

2.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以其工作效率高、自动化、测量准确快速的特点成为测定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方法可以分析黄酮苷元的含量。侯镜德[3]等以芦丁为标准物,检测毛竹叶中的总黄酮含量。此外还有超临界色谱法,但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因其仪器价格高昂,而在我国尚未普及使用。

3.高效毛细管电泳

HPCE具有检测方便、工作效率高、分辨率高等特点。在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中,该方法在药物研究、生物技术方面应用前景广阔。

三、黄酮活性研究

1.抗氧化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机理是单线态氧和含氧自由基具有清除的作用。此外类黄酮还可作为自由基消除剂以及单线态氧消除剂,来抑制脂质的过氧化,广泛应用于抗衰老的化妆品等方面。

2.提高免疫力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但其中的机理目前尚不明确。杨凤华等[4]观察黄芪水溶性黄酮类物质对小老鼠细胞免疫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此外黄酮类化合物可作为抗肝脏病毒、止咳平喘、抗菌消炎、抗心血管病,抗糖尿病等药物,可应用于食品安全方面如天然天然甜味剂、天然食用色素,亦可用于生产发展方面如无公害农药。

四、应用前景及展望

黄酮类化合物对人体具有多种生理活性,不良反应少,具有极大的开发和应用前景,比如在食品、医学、化学生产等方面。随着分离提取技术的突飞猛进,大量的新黄酮类化合物为人们所发现,也掀起了对它们开发研究的革命热潮。由此开发了数种含有该物质成分的产品,比如黄酮的口香糖、黄酮茶叶、天然色素等,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福。

参考文献

[1] Sari Hakkinen, Seppo Auriola.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and diode array ultraviolet detection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flavonol aglycones and glycosides in berries.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1998, 829: 91一100.

[2] 佘戟,陈杰,莫丽儿等.胶束纸色谱法分离和鉴定黄酮类化合物[J].广东医学院学报, 1999, 17(2): 102-104.

[3] 侯镜德,张廷志,肖军.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苦竹叶中总黄酮[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13增刊:89-91.

篇10

关键词 Excel;生物统计学;方差分析;双因素;无重复观测值

中图分类号 O2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2-0279-01

生物统计学是畜牧、兽医、农学、林学、微生物、医学等生命科学领域中的统计工具,数据分析离不开生物统计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有更多的软件被应用于生物统计学,如SPSS[1-3]、Excel[4]、SAS[5]等,但是不同的统计软件具有着不同的统计特点,如Excel统计功能虽然简单,但是操作方便,分析出来的结果更为直观,更适合生物统计学的初学者。生物统计学是对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解释的科学[6-7],在生物统计学教材中不仅提供了如何通过合理的试验设计获得理想的数据资料,还提供各种数据资料的分析方法,是所有高等学校本科生的必修课。生物统计学由于其公式比较多,理论深奥,所以高等学校本科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相对不高。因此,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利用Excel进行双因素无重复观测值的方差分析,以案例的形式详细阐述了其分析过程,希望能提高学生对生物统计学学习的兴趣,并增强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1 分析工具库的安装

Excel一般不直接装配“分析工具库”这一模块,需要在Excel的基础上自行安装。安装步骤:Excel的工具加载宏分析工具库确定。

2 双因素无重复方差分析

双因素无重复方差分析一般适用于双因素试验设计的数据分析,而且是不同因素水平组合(处理)的观测值只有1个时才可以运用此分析模块。

2.1 数据资料的建立

例:60~90日龄时期猪的日增重(g)数据如下,4种饲料(A1、A2、A3、A4)、3个猪品种(B1、B2、B3),试检验饲料及品种间的差异显著性[6]。数据资料建立见表1。

2.2 单因素方差分析过程

在Excel中,工具数据分析方差分析:可重复双因素分析,点击“确定”进行分析。输入区域:选择原始数据(包含行和列的标志在内);标志:指的是在建立数据的时候在数据第1列和第1行有数据的变量名,而且在输入区域选择的时候将变量名也选上,这时候可以进行勾选,否则就不选择此项;?琢(显著水平):0.05(或者0.01),输出选项:输出区域处选一空白处,单击确定按钮,具体选项见图1。

2.3 结果分析

结果部分见表2,表2中只是对数据进行了描述统计量的分析,只是简单地列出了不同因素和不同水平的样本大小、平均数、方差、总和等信息。从此结果可以初步看出,在不同品种中B1的日增重均值(542.5)是最大的,在不同饲料中A3的日增重均值(545)是最大。

方差分析的最终结果见表3,针对所有数据资料的变异来源分为样本(列:在此例中为不同猪品种B)、行(本例中为不同种饲料A)、误差(随机误差),分别列出了平方和

(SS)、自由度(df)、均方(MS)、F值(F)、相伴概率(显著性概率,P)、F的临界值(分位数,Fcrit)。根据表3的结果可以有2种方法判断结果,其一是直接根据显著性概率来判断,也可以根据F值来判断。由表3可以看出,利用相伴概率来判定结果如下,不同品种(列):P=0.006 343F临界=4.757 055,因此不同饲料的日增重差异显著。如要确定是否会差异极显著需要返回到图1,在?琢处输入0.01,然后再重新判定其结果。

3 讨论

Excel在结果输出时给出了相伴概率P和F值这2种结果,可以以2种方式对结果进行分析,而SPSS只是以相伴概率P为依据来判定结果,相对单一[7]。在双因素方差分析中Excel数据资料的建立十分方便,基本按照将一个因素放在行上,另一因素放在列上建立数据资料即可,而SPSS统计软件的数据建立[7]需要将同一因素的所有水平建立在同一列里。利用Excel进行双因素无重复观测值的方差分析虽然从数据的建立、分析过程、结果分析等方面来看,操作相对比较方便,但当方差分析结果是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时,不能够对数据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多重比较。

4 参考文献

[1] 白俊艳,贾小平,张小辉,等.生物统计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 (10):57-58.

[2] 白俊艳,武晓红,张小辉,等.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5):369-370.

[3] 秦立金.SPSS统计软件在生物统计课程中的探索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3):198-199.

[4] 韦若勋.生物统计学上机实验课中Excel互动教学方式的应用[J].高等教育,2013(8):185-186.

[5] 黄中文,张丹.生物统计与SAS教学中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l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5):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