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的劣势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居家养老的劣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居家养老的劣势

篇1

[关键词]河北省 居家养老服务 推进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024-02

为了让全省的老年人都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近年来,河北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强化政策支持,大力推进“虚拟养老院”和城乡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但如何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持续性、经济性仍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一、河北省居家养老发展中的主要难题

河北省近年来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极大地改善了部分居家老年人晚年生活,但要长期并惠及全省所有居家老年人口,“居家养老”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一)社区内养老服务设施不健全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配餐中心等是老年人居家就近就便养老的重要服务设施。河北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就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已提出明确的要求。目前来看,政策的全面落实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最初设计施工时,没有预留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如今高起的房价和房租困扰着地方政府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完成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愿望。一些老旧小区的类似为老服务站功能单一,基本的娱乐场地都没有,很难满足社区居民居家养老的基本需求。而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开发商没有动力在新建小区中拿出一定面积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即使新建居住(小)区也有很多没有执行配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相关政策。社区居家养老还存在大量“欠账”,作为建设主体的地方政府仍需加大投入,大力推进本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进程。这给本就薄弱的各地财政又增添了一份压力。

(二)未富先老,居家养老服务有效需求不足

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服务收入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居民自费购买,一是政府购买。河北省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居家养老服务潜在需求大确是不争的事实。但真正支撑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有足够经济收入作后盾的有效服务需求却明显不高。2013年,河北省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1916元,而城镇居民月人均消费性支出约1137元;2014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虽上调至2100元/月左右,但上半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又上涨1.9%。对于大多数主要依赖退休金养老的城镇居民来说,去除日常基本开支,结余不多,自费购买日托尤其是长期护理等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缺乏充足的经济支撑。而作为当前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重要收入来源的政府购买,因受地方政府财力所限,规模并不大,各地大都还是在为为数不多的特定人群埋单,且压低了养老服务项目价格。仅依靠政府购买还不足以维持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持续运转。除经济因素外,依靠子女养老的传统观念以及对现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家养老服务购买规模的增长。有限的市场加之高涨的社会用工成本,使得河北居家养老“看上去很美”,实际运营情况却并非都那么理想。一些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坦言:“现在并不挣钱。”都急盼着工单多起来,服务量升上来,达到满负荷运转。事实上,居家养老服务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需要一个过程,那些业务单一的中小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能够坚持多久呢?

(三)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缺乏,志愿服务不足

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差,情绪波动较大,精神也相对脆弱,因而,居家养老护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应资质。目前,河北省的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多为下岗或农村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大都缺乏专业而规范的训练,只能从事些简单的日常生活护理工作,医疗康复、心理咨询工作仍欠缺大量专业人才,阻碍了养老服务机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扩展以及养老服务业业态的多元化,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此外,志愿服务力量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还有很多人从未参与过养老服务志愿者工作。当然,有些人是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不愿参加志愿者活动,但也不乏有志愿服务愿望、仅仅因为没有相应的组织机制而至今未有相关志愿服务经历者。目前,省会石家庄全市常住人口已超过1000万,市区常住人口近300万,而市养老服务中心平台注册志愿者仅40万,志愿服务的潜力仍待挖掘。

二、河北居家养老持续发展的路径

未富先老增加了我们养老的难度。只有充分动员政府、市场和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完善养老服务市场运作机制,建立起较为“经济”“持续”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幸福的“居家养老”生活才能走近更多中低收入人群。

(一)深度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

政府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旨在利用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体娱乐等全方位的服务,提高养老质量和水平,让全社会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目前,河北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老年人群的需要,政府在加紧建设的同时,还应深度整合现有社区各种资源,以便减少服务的生产成本。

首先,做好城镇养老服务设施摸底清查工作。各地应由民政部门牵头,联合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财政等相关部门,对已建成居住(小)区配建社区养老服务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清理检查,摸清服务设施供给状况。

其次,围绕“步行10分钟”服务圈,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各市(县)政府要统一规划、协调,将机关、学校等文化娱乐、就餐资源,社区卫生院的医疗保健资源,纳入居家养老服务范畴,并明确服务规范,以弥补老旧社区为老服务配建设施的不足。

第三,继续加强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居委会、老年人、困难群众、志愿者、社会组织、加盟服务企业等数据库,加强数据库管理。利用中心服务平台广泛吸纳志愿服务队伍、各类服务企业、社会组织,与医院、医疗救助机构等建立网络联系,形成助医、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困、助学、助乐、助游、助聊等功能齐全的上门服务体系,在市民需求和社会服务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优质、便捷的服务吸引辖区更多老年人成为中心呼叫服务网络的用户。

(二)壮大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

志愿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不可或缺的力量,特别是在未富先老的中国,志愿服务的大力参与能够保障低收入者、困难群体得到更多的居家养老服务,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居家养老需求。河北省是人口大省,但还不是志愿服务的大省。应该千方百计利用好人口优势,以大规模的志愿服务来弥补政府财力薄弱、居民平均收入较低的劣势,提高本省居民居家养老生活整体水平。

1.加强为老服务志愿者组织建设。各地宣传部门要切实做好宣传、组织工作,依靠地方工会组织、行业协会、社团做好志愿服务者的动员、登记、注册工作,建立起覆盖机关、企事业单位、辖区大中专院校、居民社区,包括党员干部、工人、青年学生、社区健康居民等所有人群在内的为老服务志愿大军,并根据志愿服务者的专长组成医疗保健、法律维权、文体健身、亲情陪伴、护理照料等各种志愿服务队伍,按照社区老年人需求开展各类专项服务。

2.建立健全为老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志愿服务精神是可以被激励、强化的。恰当的激励机制不仅不违背奉献精神,而且是对志愿者志愿服务行为的认可、鼓励,能够对志愿服务产生引导作用,确保志愿服务长效发展。在加拿大,是否参与志愿服务是青少年入学、成年人工作录用的重要参考标准;近年来国内一些地方也推出了“时间银行”的做法激励为老志愿服务行为。上述做法都值得借鉴,河北省应该尽快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具体措施,大力推广,让志愿服务成为我省居家养老服务服务体系长期而稳定的重要力量。

(三)大力培育居家养老服务市场

1.提高养老消费支付能力,改善居家养老服务市场规模。提高老年人经济能力是改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促进养老服务市场发展的根本。从近期来看,我省应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规模,根据社区三无、残疾等特殊老年人养老实际需求,适度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补贴水平,扩大政府补贴范围;从长远来看,还要积极建立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已成为世界各国老年人长期护理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它有效解决了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障问题。尽管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的发展还有很多困难,但着眼未来,立足长远,必须迎难而上。为了满足不同收入人群多种层次老年长期护理的需要,我们应借鉴德国做法,尽快建立起强制型长期护理保险(社会保险)与补充护理保险(商业保险)相结合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既可缓解医疗机构被当做长期护理场所而带来的医疗资源紧张,又能减轻政府和家庭长期护理负担,还能带动老年人长期护理市场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2.着力培育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养老服务行业可以微利,但做成纯慈善不现实。鉴于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刚刚起步,政府应做好市场调研工作,针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现实困难和问题,在现有政策基础上继续研究、完善,以恰当的扶持政策鼓励处于市场开拓阶段的养老服务机构进行盈利模式探索,获得合理的盈利,维持其生存发展需要。同时,还要给予专职养老社工更多关注,给他们一定的社会地位;保障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和社会保障等权益的落实,增强职业吸引力,从而为养老服务机构吸引并留住服务从业人员,促进该行业良性循环发展。

3.规范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秩序。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的规范化不仅可以保障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而且还会提高居民的信认度,促进服务购买行为,扩大市场规模。对老年人和养老服务机构而言可谓“双赢”。河北省应加紧制定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明确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尽快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纠纷处理机制、养老服务机构信用评级制度;完善养老服务定价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让养老服务机构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制定价格。总之,要发挥好政府对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的宏观引导和规范作用,让老年人享受到居家养老的乐趣。

4.加大“居家养老”宣传力度。“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对河北多地来说还属新生事物,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还处初创期。各级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运营商等各方面要共同努力,利用电视、报纸等手段,积极做好入户宣传,让更多老年人以及他们的家人了解居家养老惠民政策,了解12349养老便民服务平台,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接受“居家养老”的新理念,并加入到这种新型养老方式中来。

【参考文献】

[1]仝利民.社区照顾:西方国家老年福利服务的选择[J].社会学与社会工作,2004(04).

篇2

关键词:社区养老服务;SWOT分析

我国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亿大关,还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不断增长,1990年65岁以上的老龄化人口占全部人口的5.6%,2000年上升到7.1%,2020年将达到10.6%。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相关需求也是与日俱增,现实矛盾和未来需求的巨大缺口使得完善现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任务刻不容缓.在此基础上对于新型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探寻也迫在眉睫。

一、社区养老服务现状

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从开始出现、发展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形成的主要服务模式是包括日间照料、上门服务、农村幸福院等。截止到2013年,我国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13万个,社区服务志愿人员2100多万,从规模收看是十分巨大的。但是,如果从服务的层次和水平上去考察,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的水平整体上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上,尤其是各个地区的发展水平非常不平衡。

通过问卷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多数的老年人主要还是依靠配偶及子女照顾,事实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来。深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1.社区养老服务主体存在的问题

从社区养老服务主体来看,社区作为其服务主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由于居委会在时间和精力上能力都是有限的,无法分配出更多的资源应用到社区养老服务上。(2)缺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启动资金,这从根本上限制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3)社区居委会本身的管理水平有限无法满足社区养老服务的合理需求。这类现象说明,社区养老服务仅仅依靠社区居委会是远远无法满足服务的需要。

2.社区养老服务客体存在的问题

从社区养老服务的客体的角度来说,老年人作为社区养老服务的客体自身存在许多差异性,因此而产生的问题。主要包括:(1)收入状况。许多老人由于没有足够的收入支付养老服务的费用,因此而无法得到相应的养老服务。(2)身体状况。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参差不齐,因此所需要的养老服务也各不相同。需要根据不同的状况安排适宜的社区养老服务,这就给社区养老服务带来的了更大的困难。(3)家庭状况。有些情况下,如果老人属于失智、丧偶、独居等特殊情况,因此就需要特别的照料。但是现实情况下由于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的有限,使得个性化养老服务的提供举步维艰。

3.社区养老服务环境存在的问题

最后是社区养老服务的环境。社区是老年人开展文娱活动的重要环境,同时也是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撑和载体。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严重缺乏供老年人进行交往和活动的室外活动空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和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对于生活的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吃饱和穿暖,而是更多的转向精神文化层次的提高。提供更多的适合老年人参与的室外活动空间,不仅仅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还可以帮助老年人恢复体力促进身体健康。(2)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不够健全。随着我国老年人数量的增多,除了基本的生活照顾需求,还需要精神的,文化娱乐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但是目前政府和民间组织对养老设施的支持力度较小,特别是适合老年人使用的社区福利设施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社区养老机构设施还存在很多不足。(3)人人尊老,人人敬老的社区养老服务文化氛围还没有形成。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所高度崇尚的社会美德,但是在很多社区中还没有形成一种浓厚的帮助老人、爱护老人的文化氛围。更有甚者有些社区竟然出现了歧视老人和虐待老人的事件,从文化的角度来讲,缺乏尊老和敬老的社区养老服务文化氛围不失为是这种事件最好解释。

二、社区养老服务的SWOT模型分析

1.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势(strengths)分析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相比,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势在于:(1)不脱离老人原本的生活环境。“百善孝为先”是中国自古以来所崇尚的美德,子女对于老人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藉是不可或缺的。忙于工作的子女可以在回家看望老人时尽到孝心,而在工作繁忙无暇照顾老人时放心的托付于社区养老服务进行料理。对于“空巢老人”、“留守老人”、“鳏寡孤独”老人可以得到更加无微不至的照顾,尤其是在子女不能达到完全赡养的情况下,社区养老服务可以实现对老人的入户服务、紧急援助、日间照料、保健康复、文体娱乐等所有生活需求[5]。(2)随着“银潮”的凸显,各种老年人群社区养老服务的针对性越来越强。对于失智老年人有专业的失智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对于独居老人社区会专门提供一对一“结对子”的服务为帮助其解决生活的难题,在农村会有专业的农村幸福院为老人各项服务。(3)各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按月按人头发放的补贴可以基本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2.社区养老服务的劣势(weaknesses)分析

社区养老服务的开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差异,主要表现在:(1)社区养老服务的活动和空间不足。许多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活动地点与社区居委会办公地点重叠,因此会差生交叉影响。(2)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不足。政府提供的资金主要是针对高龄、特困老人支持和照顾,可以说还没有能力顾及到大量普通老人。只有在个别社区所提供的服务是面向本社区全体老人的。因此存在明显的供求差异。(3)大量社区缺乏高素质的专业老年人服务人员。首先是资金上无法满足大量高薪聘请的需要,其次是目前来说专业的从业人员较少,没有足够的从业经验是无法胜任照顾老年人的工作的。

3.社区养老服务的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社区养老服务是最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模式,也是最具有潜力的养老服务模式。目前,许多地方社区与所在地家政服务公司大量合作,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个性的、专业的服务。在这种长期合作下,一种新的、更符合老年人需要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已经逐步形成。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成果和优秀经验,为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进一步探索提供宝贵经验。

4.社区养老服务的威胁(threats)分析

随着民办养老机构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民办养老机构,因为其提供的服务的质量和多样性更加吸引老年人群,因此从一定比例上吸收了部分的市场份额,因此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同时传统的子女应尽孝的思想根深蒂固,还是有相当比例的老年宁愿选择要求儿女在身边照顾,从思想上将社区养老拒之门外。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文范.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战略意义[J].城市管理,2004(6).

[2] 周伟文,等.城市老年群体生活需求和社区满足能力的现状与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1(4).

[3] 黄艺红,刘海涌.城市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实证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2006(2).

[4] 赵东霞.基于SWOT分析的城市社区养老保障体系研究_赵东霞[J].党政干部学刊,2012(1):52-55.

篇3

的智能养老服务。SWOT的分析。南京市

·

的《2017年南京市老年人口信息与老龄化事业发展纲要》显示,2013年至2017年,南京市老年人口数量从120多万增加到141多万,就老年人口比例而言,从18.78%增加到20.85%[1],如图1所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保障水平的提高,南京市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将延长,深度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图1南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户籍及其比例变化(单位:%)

,由于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南京市的养老服务面临更大的压力。智能养老服务弥补了传统养老服务的不足,为当前养老困境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智能养老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在信息交换、处理、存储、维护等方面的优势并大量挖掘,借助计算机、服务器、信息管理中心、移动终端设备等物联网,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服务[2]。

1.1优势分析

1.1.1丰富南京市养老服务内容

的传统养老服务有基本生活服务,如在南京市的膳食援助、沐浴援助、医疗援助、紧急援助、清洁援助和步行援助,但老年人需要更加注重细节、安全、优质、功能齐全的养老服务,加入现代养老技术元素可以使养老服务全方位、立体化。例如,智能养老服务可以通过智能手镯、一键通话等智能养老产品24小时监控老年人的健康和安全,收集的老年人健康数据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智能养老服务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和APP手机社交平台,老年人可以与亲友在线交流,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老年人还可以向智能养老信息平台提交其过去的职业、技能等信息。这不仅充分利用了老年人的资源,也使老年人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养老服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不仅可以弥补传统养老基本生活服务的不足,而且更注重精神服务需求

1.1.2提高南京市养老服务的效率

南京市养老服务的信息沟通主要依靠线下,导致供需信息不对称,需求方很难迅速找到合适的养老机构。由于缺乏养老机构的信息来源和线下实地考察,养老服务机构容易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通过智能养老服务应用信息平台,可以在线展示各公司的服务内容介绍、图片、视频等用户评价。老年人或其家庭可以通过在线平台选择合适的养老服务公司,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匹配效率。同时,供应商可以通过平台获取订单信息,安排就近的服务人员提供服务,实现线上线下结合,降低信息沟通成本。例如,南京市浦口区通过虚拟养老院的建立,依托信息平台和第三方运营,加强线上数据流和线下服务落地,提供更便捷的养老服务。综上所述,服务供需双方都可以通过智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降低各自的成本,从而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

1.2劣势分析

1.2.1投资成本高,利润难。

养老服务业的早期投资成本相对较高,无论是养老院等传统服务机构和社区服务中心,或使用信息技术的智能养老服务。对于智能养老服务行业,其服务产品(如智能服装、智能家电)在远程医疗的研发(等)将消耗巨大的资金。除了早期的研发,后期的设备和软件调试、维护和编程,以及专业人才团队的建设,都将导致运营成本的增加。高昂的成本使得老年人购买的服务价格昂贵。这不仅是引出了老年人的参与,也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低下,难以迅速收回成本。

1.2.2缺乏产品技术标准。

智能养老服务的发展还没有形成大规模。它只是在一些领域的试点,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商业模式全国化,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原因是市场上政府对智能养老产品没有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导致不同地区的产品差异化,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产品不兼容,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缺乏标准化的技术标准指导将阻碍产品研发和经验总结,不利于产品优化和推广,也制约着智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1.2.3

专业服务人才短缺y智能养老服务行业发展迅速,市场对养老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但据调查,从事养老行业的从业人员中,有只有不到20%的服务人员具有专业资格,大部分养老服务人员只有初中及以下学历。这使得养老行业人才队伍整体专业素质较低,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且,目前社会对老年护理服务人员的要求已不再是简单的保姆式护理。社会期待的是更全面的人才。除了服务知识外,他们还应具备医疗、互联网等方面的专业技能。

1.3机会分析

1.3.1养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南京市老年人口比例高,老年人口数量多,对养老产品和服务的刚性需求强,客观上促进了养老市场的发展。此外,老年人也经历了生活财富的积累。同时,他们有家庭作为物质经济的后盾,有隐性消费能力。此外,社会进步将潜移默化地改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老年人的购买力将不断提高。由此可见,中国养老服务市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老年人口的数量和预期寿命将不断增长,这也表明养老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稳定性和巨大的开发潜力。

1.3.2政府的优惠政策支持

南京市政府向养老服务业释放优惠信号,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养老服务市场,包括预留养老建设用地、补贴养老服务、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等,这些政策积极引导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引导社会所有资源进入养老产业,说明养老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如表1所示。

1.3.3技术有助于智能养老的发展

·

的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的不断突破也有助于智能养老产业的发展。借助技术手段,为当前养老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或解决方案,为老年人提供智能化、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实现智能化服务,促进社会养老资源的高效配置。同时,科技在其他行业的应用,如金融业,也有很好的成功示范作用。借助其他地区或行业的成功应用案例,总结成功经验,避免一些错误,帮助南京市智慧养老服务业发展。

1.4威胁分析

1.4.1智能养老服务的接受度较低。根据

的主观分析,由于文化水平、社会经验和年龄等因素,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产品的心理接受度较低,对高科技产品的排斥。客观上,一些养老科技产品确实有着复杂的使用方法,不考虑老龄化问题。甚至一些所谓的智能养老产品“玩概念”在市场上也没有真正考虑到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实际需求。这不仅无助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导致老年人对智能养老的抵制,因此他们更不愿意接受和使用智能养老服务和产品。智慧养老服务普及率低,只有少数老年人了解智慧养老相关概念,接受智慧养老服务。

1.4.2政府法律法规缺失

智能养老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法律法规尚属空白。一方面,虽然政府了有关智慧型养老的标准文件,但大多是建设性意见,没有实际约束力,主要体现在缺乏顶层统筹、资本参与、市场运作的具体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政府的监管体系并不完善。对于使用智能技术的养老服务,政府仍然关注传统养老服务可能带来的问题,没有及时补充智能养老服务的监管内容。不完善的监管体系将损害老年人和智能养老服务企业的权益,降低市场参与的积极性。

2.1改进养老服务产品核心竞争力

表1南京市利好政府政策总结(2015-2019)

在“银发潮”背景下,养老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因此,智慧型养老企业应积极把握优惠政策,跟上时代科技的发展步伐。发挥智能养老的固有优势,注重提高对老年人的服务质量,给予精神关怀,帮助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在产品服务层面,养老企业应充分调研养老服务市场,了解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研发智能养老产品,形成养老服务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开发的产品,企业应加强营销推广,提高服务质量,打造老年人信赖的养老品牌,拓展和细分智能养老服务市场。

2.2改变老年人的认知方式

老年人对新事物的认知是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要让老年人接受并愿意使用智能养老服务,最大的障碍是老年人思维和认知方式的转变。在这方面,我们应该首先呼吁老年人的子女帮助他们建立求知欲和信心,帮助他们克服对高科技服务和产品的恐惧,让老年人拥有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社区在为居民服务时,可以开展老年人应用科技知识的宣传指导、培训课程等活动。第二,研究人员可以开发适合老年人的人性化产品,让科技适应人而不是让人适应科技,让产品成为“傻瓜化”。最后,政府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公共服务提供,加强对网络安全环境的监管,改善老年人网络的生活环境。

2.3提高人才培训团队的规模和质量

针对智能养老服务行业人才匮乏的现状,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密切合作。各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应及时拓展与智慧养老服务业高度相关的学科,继续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积极与企业合作,根据市场需求设置相关专业,系统实施分层人才培养,充分满足智能养老服务行业需求。政府要做好智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和引导,落实养老服务生助学金、降低学费、设立专项奖学金、毕业生就业创业等优惠政策。

2.4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市场准入机制

为整个智能养老服务市场,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健全智能养老法律法规,完善监管机制,明确政府、社区、企业、家庭在智慧养老服务中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市场准入机制,积极鼓励社会资源进入智慧养老服务行业,通过建立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利用资本力量反向推动管理规范化、效率提升,智慧养老产业的科学治理和资源配置优化,为智慧养老服务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和充足的资本动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老龄化;民办养老机构;养老需求

一、问题提出

我国早在1999年便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05年以后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渐加快;2007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3亿,占总人口的11.6%;2010年以后则将进入迅速发展期;到205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更会达到30.7%。此外,高龄化、失能化趋势愈益明显,目前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已达1619万,到2020年将增至3067万。全国完全失能老年人已由2000年的799万增加到940万;部分失能老年人由1461万增加到1894万。“未富先老”的国情使政府难以独力承载养老服务供给的负荷,老龄化、高龄化以及家庭规模小型化等因素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传统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已不能满足日渐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长期以来,国家和集体福利包办的公办养老机构存在财政压力大、养老机构少、服务水平低等问题,同时养老资源供给严重不足。截至2010年底,全国城乡共有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和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机构4万个,总床位312.30万张,与老年人口之比为1.49:100,平均每千位老人才拥有十五张左右床位,这与发达国家每千名老人拥有50至70张床位差距甚大。由此可见,仅靠传统的居家养老和公办养老院已远远满足不了巨大的养老需求,因此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机构养老行业势在必行。

民办养老机构是指由政府以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兴办并经营管理,自筹资金、自行运作、自负盈亏,提供非营利的养老机构。作为介于“政府”与“家庭”之间的新型养老形式,民办机构养老能够弥补传统居家养老和政府机构养老的不足,是在老龄化背景下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重要途径。2011年3月21日,入保部部长尹蔚民指出,“在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当中,投入应该是多元化的,既有政府的支持,也依靠社会资金的支持,老龄事业、产业发展有广阔前景”。可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前景良好,市场需求广阔。因此对于民办养老机构的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二、民办养老机构的类型和作用

1 目前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类型

按投资主体和所有权归属划分,民办养老机构可分为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和政府购买服务等三类。公建民营是指由社会力量管理运营国办养老机构,这种委托类型有利于整合国有资源、盘活公办养老机构存量。民办公助是目前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主要类型,即对处在建设阶段的民办养老机构,国家财政按照规模、投资额等指标给予相应资助;对于正式开业的民办养老机构,按床位数和实际收养人数给予一定补贴。政府购买服务是对经济困难老人、高龄老人、病残老人、独居老人、生活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人等,政府采取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相结合方式,以提供补贴、发放服务券等形式,购买养老机构的服务,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料理、精神慰藉、老年维权、信息咨询等服务。

按服务类型划分,民办养老机构可分为日托型、寄养型、治疗型三类。日托型养老是指老人白天在托老所享受看护服务,晚上则回家接受家人照料。寄养型养老是指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或长期或临时进行吃住方面的照顾。治疗型养老是针对高龄老人或需要治疗康复老人或缺乏自理能力老人,提供康疗或休养为主的养老服务。

2 发展民办养老机构的作用

第一,这是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一种组织革新,是养老领域的一大突破。民办养老机构可以弥补政府统包养老中责任缺失和资源有限的不足,是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的一种进步和创新。第二,引导和积聚社会资源,缓解老龄化给国家带来的财政压力,增加老年服务供给,弥补国有资源的严重不足。第三,加强竞争,打破公办养老的垄断局面,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第四,有利于提高社会对老人的关注度和发展夕阳产业,有利于社会慈善意识、道德水准和善孝文化水平的提升。

三、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种新兴事物的发展必然先天力量相对弱小、后天发展有所局限,民办养老机构从其建立到壮大同样面临发展中的很多问题,其表现如下。

1 自身投资回收效益差,社会资本吸引力弱

从投资回收时间角度来看,民办养老机构初始投资额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需要大量流动资金补给新的投资需求,面临较高的财务风险:从投资回收效益的角度来看,民办养老机构投资往往利润低、效益差、护理要求高、经营风险大等一系列问题。由于养老服务的微利性和风险性,我国金融机构普遍不愿为民办养老机构提供融资服务,同时民间借贷规模小,利率高,融资问题先天性地限制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由于资金匮乏,民办养老机构大多基础设施简陋、专业护理人员短缺、必要医疗设备不完善等,导致对老人入住吸引力不够;老人入住率低又导致养老院收益低,如此循环发展减弱了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

2 社会认可度低,慈善事业不发达

近年来,社会资本注入养老行业促使民办养老事业发迅速展,但由于历史传统和老百姓观念影响,我国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社会环境酝酿不足,还未达到全社会认可和支持的高度。首先,大部分民众认为个人对养老服务进行投资是谋利行为,只是借“非营利”之名行“营利”之实,最终会损害老年人的利益。其次,我国缺乏像西方社会那样大规模慈善捐助的历史传统,民办养老机构几乎得不到社会资金的无偿支持,民众对将资金捐给私营团体的行为不能接受,社会对民办机构捐助产生福利冷漠。第三,像民办养老机构这种非营利性的第三部门在我国还缺乏良性发展的土壤。

3 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管机构重叠

目前,民办养老机构主要受民政部门和老龄委管理,还未成立专门的行业组织进行协调管理,缺乏专门的行业标准和行业管理规范。许多民办养老机构直接套用其他行业的服务模式进行服务,如“宾馆式”、

“医院式”等,然而这些服务与老人的需求并不适应。由于行业组织的空缺,服务对象与养老机构发生纠纷时,不知如何投诉,常常采取私下了结或媒体曝光等方式解决,这影响了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整体形象。同时,政出多门会出现“多龙不治水”的现象,在我国现行行政体制下,民政、老龄委和审计等部门是民办养老机构监管主体,但各个主体的监管权利、责任、程序和方式在法律上缺乏可操作性,

各部门在管理上互相推诿,处于被动和消极的状态。

4 缺乏专门型人才

养老服务是“夕阳行业”,但却也是“朝阳产业”,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现实是,养老院专业护理人员的供给不能满足入住民办养老院的老人对照料护理的专业化服务需求。再者,相比公办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待不能提供正式编制,在招募人才方面的劣势显得尤为突出。调查发现,一些养老机构受成本限制,多聘用下岗或退休人员进行养老看护工作,人员素质与其工作岗位的专业要求相距甚远。且其护理员流动频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缺乏人力资源基础。另外,一些民办养老机构的优秀专业人员还受公办养老机构的“人才挖角”,造成专业人才的流失。

5 政策扶持力度小,现有政策落实不到位

在养老服务市场中,民办养老机构相对公办养老机构缺乏竞争力。公办养老机构由政府投资兴建,环境优美、设施精良、空间开阔并能享受到政府所有的优惠政策与财政支持;由于其具有公有性质及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上的优势,容易组建起一支优秀的管理、技术和服务队伍。相比之下,民办养老机构在硬件设施建设上无法与公办机构相比;由于单位性质和待遇等问题,它们很难找到和挽留优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在既有政策方面,《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了民办养老机构在建设规划、土地使用、税收减免、水电使用等多方面可以享受优惠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政府对这些政策的落实缺乏有效地协调、引导和监督,加上有些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落实优惠政策上往往推诿扯皮,各项优惠政策难以得到落实或最终落实受到种种限制。

四、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对策

民办养老机构能够为日益严重的老龄化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养老需求,促进我国养老事业的多样化发展。对于目前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 政府落实相应优惠政策,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把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优先立项,统筹安排,从根本上保证养老机构的快速发展。二是在公益用地和建设用地中优先安排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减免为老服务设施建设配套费和机构照料服务税收优惠。三是必须把“民办公助”的政策落到实处。加大政府对养老机构发展的资源配置,制定具体落实“民办公助”的措施和办法。四是深入推进“公办民营”的改革步伐。按照政府与企事业分离原则,改革过去政府对养老机构包办包管的僵化管理体制和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作法,鼓励和指导各类公办服务机构的改制、改组。

2 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要按照政策指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市场化、社会化为导向,逐步建立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大力推进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不断满足老人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养老服务的需求。

3 规范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制度管理。在养老机构的建设、管理、服务和监管等诸方面需要制定出一整套的标准和规范,明确各部门之间的管理职责,加强政府的监管。同时出台关于养老服务机构人身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办法,为保护老年人权益和养老机构利益提供基本依据,推进民办养老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4 培养专业护理人员。专业养老护理人员是发展养老事业的基础,针对我国目前缺乏专业护理人员的现状,政府和社会应当承担起培养养老从业人员工作的责任。从业人员必须了解老年学、护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医学的一般理论,了解老人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老年保健知识。我国既可以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让各大学参与培养专业养老管理人员和专业护理人员的任务,也可以利用财政支持方式让社会承担培训各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毕素化,陈如勇:发展民办养老机构的若干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2005(5).

[2]张晓峰:民办养老机构:在机遇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J].社会福利,2006(12).

[3]严浩:中国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趋势与展望[J].社会福利,2004(4).

篇5

【关键词】新兴养老模式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 对接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老有所养,不仅反映着中国传统伦理美德的精髓,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体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养老模式,应当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逐步构建起以新兴养老模式为主、以传统家庭养老为辅,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

传统家庭养老与新兴养老模式的利弊及现状

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拥有数千年历史,基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形成。从优势上来看,家庭养老保证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家庭成员对老人的脾气、秉性及生活习惯比较了解,可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养老需要。同时,家庭养老还能增进家庭团结,促进社会和谐,更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情感需求。此外,家庭养老还能减轻国家的养老负担。从劣势上砜矗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更多是依据一种文化氛围和伦理传统,缺乏以法律为基础的制度保障,且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会因家庭条件差异而存在较大差距。在世代同堂的大家庭中,老年人与晚辈之间还容易产生家庭矛盾。毕竟代际之间因社会发展、人生阅历不同,在人生观、价值观及一些具体事项上看法会不同,只要条件允许,青年人分居的倾向一直存在。另外,在家庭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社会参与度不高,容易感到孤独寂寞。

而新兴养老模式,是以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险等为基础的市场化和社会化养老模式,基于城镇化和工业化而产生,目前已逐步成为占据主导地位和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养老模式。然而新兴养老模式也面对诸多问题。首先,城乡差距成为其发展制约。目前,我国城市居民被纳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比例和保障水平普遍较高,而广大农村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上尚处于探索阶段,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其次,容易造成空巢现象。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老人主要依靠领取养老金或其他养老补贴生活,在经济上摆脱了子女供养,且一般与子女分居。如此一来,易导致空巢老人大量出现。再次,国家负担加重。新兴养老模式主要依靠国家供养,需要国家通过构建社会化养老资金筹资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产品和服务。养老由家庭向社会的转移,意味着国家负担不断加重。

新兴养老模式与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对接的必要性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虽不可持续却仍有存在之必要。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产业结构及文化观念的城乡差距及地域区别,决定了家庭养老模式在中国依然拥有存在的必要,并在城镇化和工业化未达到构建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前,在一些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发挥主导作用。即便是在城市,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依然没有达到全面覆盖,与发达国家相比,既存在保障水平的差距,也存在保障能力有限的弊端。因此,在城市中家庭养老依然发挥重要作用。在现代化趋势下,产业结构的转变和社会形态的快速变迁决定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难以在养老保障中长期发挥主导作用,然而其在目前的中国经济社会现实中依然具有存在之必要,这决定了两种养老模式的转型只能走对接之路。

新兴养老模式代表未来主流趋向,却面对诸多发展普及难题。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健全,构建社会化的市场化养老保障机制条件基本具备,且其代表了未来中国养老模式变革的主流趋向。然而,在既有发展水平和社会现实下,新兴养老模式的完全普及依然面对诸多发展难题:庞大的老龄化人口规模极大地加重了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障负担,导致社会养老保障中的供需矛盾愈发突出;专业护理人员匮乏,配套人才培育体系尚不健全;目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障主要依靠政府,民办养老机构数量少、发展迟缓。

传统向新兴养老模式的转型虽必要却不可一蹴而就。老有所养既是中国传统政治文明追求的社会发展理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更是现阶段中国面对经济新常态,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实现经济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将现代化成果惠及民众的重要途径。事实证明,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行之有效,不仅对老人提供了完美的养老服务,还形成了中华民族孝敬亲长的传统美德。然而,新兴养老模式代表了主流发展趋向,传统养老模式向新兴养老模式的转型不仅必要,且要不失时机,关键在于要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转型需要时做好对接工作,而此过程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

新兴养老模式与家庭传统养老模式的对接路径

依据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做好两种养老模式的对接工作。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作为农业文明中孕育的养老方式,更加适合于我国当前的农村老人,而新兴养老模式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更加适合于城镇老人。为此,各地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应将养老体制变革纳入发展规划。如在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中,允许土地流转已成为创新农村发展模式和推进农村产业升级的重要政策,而传统家庭养老正是基于传统土地制度的养老模式。既然允许农村土地进行合法流转,就必须在土地流转前提前为农民构建完善的养老保障机制,以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新兴养老模式为农民养老提供出路。

立足发展水平,构建以新兴为主、传统为辅的养老体系。在养老模式选择中,各地有不同的实际情况,既存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拥有产业结构上的不同。不同地方应立足本地的发展水平,在养老体系建设中坚持以新兴养老模式为主、以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为辅的原则。传统家庭养老可以作为新兴养老模式的有效补充,因其在为老人提供亲情温暖和情感慰藉上不可替代。对于城市来说,“空巢老人”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政府和社区应当高度关注并采取切实政策为其提供家庭般的温暖。

增加公共产品及服务供给,构建多元化的社会化养老机制。要不断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借以切实保障老年人养老的实现。对此,政府要积极创新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以市场化的第三方供给模式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质量和效率,还要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养老相关服务产业发展。另外,还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鼓励居家养老、社区家庭养老等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发展,形成传统家庭养老与新兴养老模式相互结合、灵活取舍的养老格局。同时,要鼓励企业、社区及慈善机构等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养老模式构建,形成多元化的养老融资机制,以多种渠道、不同模式实现老有所养,确保两种模式在对接中不会出现隔断。

走市场化之路,在兼容创新中探索中国特色养老模式。构建以新兴养老模式为主的现代养老体系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下的必然趋势。为此,在养老模式构建中要积极开拓思路,本着兼容创新的姿态,吸取各种养老模式的优势,结合中国目前的经济及社会发展现实,探索符合中国需要的养老模式。同时,还要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将养老中的资金、产品及服务供给等问题交由市场解决,以市场化下的产业化机制创新养老保障机制,鼓励第三方平台介入养老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供给。

(作者为常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背景下的农村幸福院文化构建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5YSB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