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道路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道路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03年以来,长兴县为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以实施农村康庄工程为契机,加快了乡村公路建设。到2006年,完成通村公路等级化改造322公里,路面硬化338.3公里,使全县通村公路等级化和路面硬化率达到100%,基本形成了乡村道路公路化,村村通公交,农村道路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方便了群众的出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但由于全县乡村道路里程数远远超过境内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的里程数,县政府职能部门因管理工作量大面广而管不过来,乡镇政府因职责不明而无法管理,村级因资金问题而无力管理。乡村道路这种缺乏维修基金保障、管理缺位的现状,使得一些新建乡村道路通车不久就出现路面破损的现象。另外,交通条件改善了,管理工作却没有及时跟上,乡村道路交通事故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为加强农村道路养护,延长道路使用寿命,保障道路安全,在今年长兴县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沈华堂等多名代表提出了《关于出台乡村道路管理办法的建议》。
代表们建议,政府要重视乡村道路的养护问题,加大管理力度,确保乡村道路的交通安全。要制定乡村道路管理办法,把乡村道路管理纳入国家公路管理体系,明确管理主体,成立专门管理队伍,建立康庄工程管理养护专项基金。
办理结果
出台管理办法明确管理职责
对沈华堂等代表提出的建议,长兴县政府高度重视,县政府分管领导亲自领办,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对乡村道路养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调研,并到周边市县进行学习考察。随后,县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对乡村道路养护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会议认为,加强乡村道路养护管理工作,是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切实为民办实事的具体行动。在充分吸收周边县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长兴实际,县政府出台了《长兴县农村通村道路养护管理暂行办法》。具体规定是:
一、明确乡村公路的管理主体。《办法》规定,按照公路法“县道县管、乡道乡管”的规定,确定乡镇人民政府是乡村公路的管理与养护主体,负责本辖区内乡村公路的养护、路政管理工作以及经费筹集,设立乡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落实专人具体负责本辖区内乡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对每条乡村公路明确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建立养护档案,并在醒目位置设立养护公示牌,公开职责和联系电话。《办法》还规定,县人民政府负责全县乡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统一领导,县交通局负责全县乡村公路行业管理和技术指导,县公路路政大队协助乡镇做好乡村公路的路政管理工作。
二、明确乡镇政府的管理职责。《办法》规定,乡镇人民政府作为乡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具体职责是负责本辖区内乡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领导、组织、实施;推行乡村公路养护管理目标责任制;进行乡村公路养护及大中修计划编制,组织设计、招投标、工程管理等工作;负责乡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和绿化工作,筹集、安排乡村公路养护管理经费;搜集整理养护工程有关资料并建立大中修台帐;加强沿线群众和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做好乡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以保护公路路产权不受侵犯等。
篇2
关键词:千汾线;精品带;道路绿化
千汾线自2007年12月26日建成通车以来,不仅打通了淳安南北交通大动脉,开辟了千岛湖景观新走廊,而且为打造休闲度假胜地和环千岛湖经济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县千汾线拥有绝美的沿湖自驾、骑行旅游资源,为中外游客所称道,而公路两边的上、下边坡还有部分没有绿化,部分建设期间遗留下来的施工场、堆土场、取土场也没有进行整治,给千汾线沿线美丽的风景留下不好的映象。为进一步改善千汾线沿线景观,提升我县对外的整体形象和发展环境。对千汾线全线上、下边坡及沿线施工场、堆土场、取土场进行整治,使千汾线真正成为山青水秀、生态良好的绿色走廊,淳安县美丽乡村精品景观带。
1 道路绿化现状
1.1 道路两旁植物配置不合理
在构成乡村道路景观的所有元素中,植物是唯一有生命的物体,有着其他物体无法替代的作用。植物不仅具有自然生长下的姿、型、叶、色、果、味的美,也具有一日之内、四季之中各种景色的变化,各种植物之间的协调和配置不仅能够绿化道路周围的环境,们也能够对环境进行别具一格的美化。道路景观中应用植物对环境进行绿化和美化,一般都是以乡土树种为主,因为这样不仅能够满足植物的适地适树的原则,也能够充分体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植物文化。在千汾线美丽乡村精品带道路建设中,虽然道路两旁的树种多种多样,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道路的绿化,但是由于苗木的规格不一,参差不齐,与千汾线周边的景观不能够很好的协调,这就导致道路两旁植物的配置,只能满足绿化的效果,却满足不了美化道路的效果。
1.2 未经规划的施工场地与景观走廊不协调
乡村道路景观是道路与周围环境的一个综合景观体系,是由道路两侧的垂直景观和水平景观构成的,例如道路周围的绿化、建筑、农田、山体、路面、边坡等,而乡村道路景观空间则是由景观廊道和景观节点构成的。廊道作为道路景观空间的主体,如果道路周围的景观与廊道景观不协调或者廊道本身景观存在缺陷,那么对整个道路的景观则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千汾线乡村精品带公路建设期间遗留的施工场地,未经统一规划,给人“杂、乱”的印象,与千汾线景观走廊的定位不匹配,这给整个乡村精品带的景观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1.3 道路美化景观效果不明显
道路绿化建设不仅仅是为了保护道路周围的生态环境,也是为了营造更加美丽、更具特色的精品景观。千汾线为了迎合“美丽乡村”的建设活动,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出了依托生态优势、依靠技术创新,打造“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的战略部署,为了进一步推进这一战略部署,千汾线着手打造美丽乡村精品带道路绿化工程,提升乡村道路景观。在道路具体绿化过程中,虽然在千汾线填方路段建设期间已对下边坡也作了撒种草籽绿化的处理方法,从下边坡实施效果来看,还是取得了一些实效,但从打造精品景观的角度来看,仍有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说道路绿化效果是相对明显的,但是道路美化效果却不够明显。
2 道路绿化设计原则
2.1 功能第一原则
在道路绿化设计过程中,应充分满足公路本身对绿化设施的功能要求。除普遍适用的基本功能要求外,不同路域环境,不同路段对绿化功能的要求存在的差异也应加以重视和考虑。
2.2 因地制宜原则
应根据不同路段所在地气候、地理和土壤条件选择适于在该地生长的树木,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适地适树。应优先选择适用于公路特殊环境,具有一定观赏价值,以当地乡土树(草)种为主体的绿化材料,以提高种植成活率,降低建养成本,保证绿化效果。
2.3 合理引进优良品种原则
在选择植物时,尽可能的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强健、管理粗放的植物,一般来说,行道树种应该具有寿命长、抗性强、树冠冠幅大等特色。应遵循合理、妥善、积极地采用经训化原则,采购表现好的外来优良绿化植物品种,以不断改良绿化用材,丰富和改善公路绿化景观。
2.4 环境和生态保护原则
道路绿化的设计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景观的构造,道路绿化规划设计道路绿化应远近期结合,要有长远观点。在实际规划中,应遵循美观大方、易于成活、便于管理的原则,通过必要整治,最终达到坡面的植被在视觉和环境上与周围的区域生态融为一体。
3 道路绿化设计方案
3.1 低边坡复绿
针对自然岩石低边坡,采取人工生态种植绿化,快速恢复治理区的自然生态面貌,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3.2 高边坡复绿
(1)坡顶处理:边坡绿化点多处顶开口线2m内的碎石、杂草、枯枝。
(2)坡面治理:消除坡面上悬浮、倒挂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岩石。
(3)复绿布局:
①石质边坡:边坡坡度≤0.5时,用挡土翼超厚层基材,边坡坡度>0.5时,直接喷厚层基材,在边坡脚种植爬山虎、黄芯等植爬藤类植物。
土质边坡:0.51时,直接喷厚层基材,在坡面上打孔种植乔灌木。
②填方路基路肩、挖方路基边沟外侧碎落台处,原已种植乔木的符合要求的路段,补种紫微。如没有种植,则按桂花(樟树)+紫微布置。在第二层平台处种植女贞+海桐,第二层以上的平台种植马尾松+火棘。
③上部较陡坡面采用基质喷播加植生孔复绿,下部缓坡采用打孔种植小灌木,小灌木按设计形状种植形成色块的种植灌木及藤本植物,边坡坡面将形成一道植物根茎交错而成的网,使边坡岩土体可以抵抗一定程度的雨水侵蚀、冲刷,阻止局部岩石掉块的发生,同时对物种进行一定的技术组合,可以达到一年四季有绿色,使之与整个周边环境相协调。
3.3 空地绿化
对公路旁边的每一块空地做好规划,争取每块空地的绿化都各有特色。树种的规格应选取胸径在10cm以上的苗木。
3.4 下边坡绿化
淳安2~6月是一年中雨量最为充沛的季节,水位上涨快速,千岛湖水位一般在95~105m之间,最高水位达108m。因此,本次规划对全线103m以上高程下边坡实施绿化。建议在下边坡距路肩外边缘1.5~2.5m处再种一排乔木(白杨、水杉、落雨杉、池杉)。
4 道路绿化实践的时序规划
千汾线全长75.6km,道路绿化提升规划分三年实施。2012年实施K0+000~K36+000段即千汾线起点千岛湖大桥头至界首乡;2013年实施K36+000~K56+000段即界首乡至浪川乡;2014年实施K56+000~K75+600段即浪川乡至淳安县和开化县交界处。
5 投资估算、资金筹措
5.1 投资估算
本项目投资估算按交通部发《公路基本建设高程概、预算编制办法》(JTGB06-2007)、交通部交工发(1996)611号通知公布的《公路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执行。估算指标采用交通部交工法[1996]611号通知公布的《公路工程估算指标》。本项目建安费4200万元,估算总投资4746万元。
5.2 资金筹措
该项目投资较大,属非收费项目。淳安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相对困难。为保证本项目顺利按时建成,由于上级交通部门没有相关的补助政策,因此建议县财政对资金筹措问题予以高度重视。
篇3
**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全市人口102万,面积2004平方公里,市境内318国道和沪蓉高速公路横贯东西,省道潜监线和荆新线纵跨南北,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近年来,我市以交通部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示范工程和省交通厅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试点为契机,通过培育发展农村道路客运市场、开展农村客运市场结构调整、加强规范管理等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工作,为全省农村道路客运网络化建设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目前,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到1708公里,实现了乡镇通二级路、管理区通油路及村村通公路,形成了以宜黄高速公路和318国道为主动脉,以二级公路为骨架,以乡镇、乡村等级公路为分支,辐射城乡、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结构。在交通基础设施改善的同时,农村客运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全市拥有农村客运线路65条,运行车辆387辆7175座,日发班次1161个,城区通往乡镇班车通达率达100,所有通公路的村都通了客车,实现了“让农民从家里出发,步行15分钟有车乘,乘车30分钟可到乡镇,从乡镇乘车1小时能到市政府所在地”,一个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连接城镇,辐射乡村,方便快捷,多种选择的农村道路客运网络已初步形成。
一、加强农村客运市场硬件建设,为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打好基础
道路客运市场是以客车为运输工具,以公路为运行基础,以客运站点为作业基地,以旅客为运输对象的有机结合体。因此,要发展农村客运市场,要实现农村客运网络化,就必须建好“三网”,即路网、站网、车网。一是建好路网。2000年以来,全市先后投入交通建设资金4.5亿元,使全市建成二级公路和三、四级公路分别达到327公里和1335公里,构筑起市域内干线公路“五横三纵”及干支线公路连通成网的构架,形成了干支相通、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实现了在市域内任何一个地方一个小时内就可上高速公路,从而达到了交通发达地区的交通公路水平。二是建好站网。全市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广辟建设资金,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乡镇客运站建设进程。目前,全市已建成乡镇客运站19个、候车棚15个,基本实现了客车通到哪里,乡镇客运站就建到哪里。三是布好车网。在以城区为始点发往乡镇的县乡道路客运线路上,大力发展中档舒适型客车,在宏观调控的前提下,鼓励车辆加快报废更新、提档升级的步伐,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舒适、便捷”的客运服务。在以乡镇为节点,镇与镇之间、镇与村之间、村与村之间的乡村道路客运线路上,积极争取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培育和发展乡村道路客运市场的意见》,明确规定对乡村客运车辆给予3年的培育发展期,在培育期内各种税费视同农用车对待,培育期满后再根据经营情况适当收取税费。大力鼓励车头向下,充分利用行政和经济手段,降低税费标准,让经营者在利益驱动下,主动将购车资金投向乡村客运市场,以方便农民出行为目标,大力提高乡村客运班车通达率,为农民朋友提供“经济、方便、安全”的客运服务,实现了路修到哪里,客运车辆就通到哪里。
二、加强农村客运市场结构调整,提高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的质量
从2000年开始,全市就着手从“运输组织结构、运力结构、车辆技术和从业人员结构”三个方面进行调整,从而实现了农村客运市场运输组织优化、运力结构合理、车辆技术等级和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农村客运服务质量优良的总体目标。
1、优化运输组织结构。全市在农村客运市场的早期培育和发展上,由于提倡“有路大家行车,国有、集体、个体一起上”,从而导致经营主体过多,弱小分散,服务质量低,抗风险能力差,很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为此,全市积极稳妥地推行了农村客运线路公司化改制,引导经营者以线路为依托,以资产为纽带,组建公司制客运企业,通过推行一线一公司、一公司多线的管理模式,即一条客运线路统一由一家公司经营,一家公司可以经营多条客运线路,从而逐步实现了农村客运市场主体公司化。经过调整,全市农村客运经营业户由304家调整为7家,实现了农村客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2、制定客运发展规划,合理调整运力结构。针对我市农村客运市场运力大于运量以及乡村客运农用车参营、缺乏统一规划的现状,本着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调查、整顿、调整等多种方式来合理制定客运发展规划,有效实施运力调整。一是在对农村客运市场整顿中,通过采取报废更新、更换车型、延伸现有线路等办法进行运力结构调整。近2年报废更新客运车辆192辆,占车辆总数的50,并将原有的105辆农巴车平稳地清退出了农村客运市场,以乘坐舒适、运行安全的中巴客车代替了农巴车,促使农村客运市场运力结构上档升级。二是结合我市乡村客运市场实际,组织专门班子对全市22个镇、场、处、区深入实地进行调查,拿出了各镇乡村道路
客运市场调查说明,形成了一镇一策一说明,并根据市交通局编制的《**市乡村道路客运发展规划(2004—2008)》,制定了《乡村道路客运市场2004年规划》和乡村客运线路登记制办理程序下发各乡镇交管站执行,为我市农村客运发展提供了规划发展的方向。
3、严把车辆技术等级和从业人员素质关。通过加强对营运客车的技术性能检测,禁止技术状况不合格或达到报废规定的车辆进入农村客运市场,通过强制维护,提高在营客车的技术性能,确保车辆安全运行。同时,对从事农村客运的司乘人员必须在开业、上岗前进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取得资格证书后方可参营。
三、加强农村客运市场规范管理,促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有序发展
围绕农村客运市场网络化建设的主题,我市提出了行业管理规范化、车辆运行公交化、客运管理一体化的规范管理目标,从而进一步加快了我市农村客运网络化发展步伐。
1、强化农村客运市场监管,确保运输秩序良好。在农村客运市场监督管理上,积极争取市政府重视,由市政府每年与各乡镇签订监控管理目标责任状,增强了乡镇党委政府管好农村客运市场的责任。同时,针对农村客运车辆的经营场所主要集中在乡镇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交管站的“前哨”作用,由交管站直接管理本辖区农村客运车辆,市运管处实施业务领导。交管站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常年深入到车站、业户家中,做到了宣传运输法规到源头,行业管理到源头,办理营运手续到源头。在经营行为规范上,我市对农村客运车辆严格实行了“十统一”,即统一线路牌、统一道路运输证、统一班次时刻表、统一收费标准、车内喷统一的票价、车头喷统一的线路起止点、车身喷统一的监督电话、使用统一的车票、办统一的进站证、签统一的进站协议。
2、积极推行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提高农村客运服务水平。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更好满足和方便人民群众的出行,我市积极探索推行农村客运班车公交化运作。2002年,首先开通了园林至竹根滩公交化客运线路,对经营园林至竹根滩的44辆道路客运班车,按照两条线路分开,每天循环的方式运行,并严格规定开班、收班时间,统筹安排班次时刻,合理调度上下班高峰期运行车辆,使该线的客运秩序有了明显好转,沿线人民群众出行和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了。今年,又积极向市政府汇报,取得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市政府专门研究出台了跨区域公交由交通部门管理的会议纪要,并制定了《东西城区道路客运公交式运作实施方案》,要求按照总体规划,总量控制,保持稳定的原则,仿照城区公交车辆的运行模式,实行公交式运作,公交式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运输要求,进一步提高农村客运服务质量。
3、改革行政审批政策,对农村客运线路实行登记制。作为全省农村客运线路报备登记制试点县市之一,我市在大力开展农村客运市场整顿的同时,制定了《**市乡村客运线路登记制管理暂行办法》。对于经营者申请的镇处之间、村组之间的乡村客运线路,只要是符合我市长期客运发展规划的,其参营车辆达到二级车况以上、从业人员符合从业标准,均可进入农村客运市场,并办理相关营运手续。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经营者投资农村客运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客运的发展。
尽管我市在农村客运发展上作了一些的探索,但真正实现农村客运网络化的任务还很艰巨。今后,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培育和发展乡村道路客运市场的意见》,不断加大发展农村客运力度,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早日把**建成富裕型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农村客运网络化试点工作经验交流发言》来源于,欢迎阅读农村客运网络化试点工作经验交流发言。
客运市场调查说明,形成了一镇一策一说明,并根据市交通局编制的《**市乡村道路客运发展规划(2004—2008)》,制定了《乡村道路客运市场2004年规划》和乡村客运线路登记制办理程序下发各乡镇交管站执行,为我市农村客运发展提供了规划发展的方向。
3、严把车辆技术等级和从业人员素质关。通过加强对营运客车的技术性能检测,禁止技术状况不合格或达到报废规定的车辆进入农村客运市场,通过强制维护,提高在营客车的技术性能,确保车辆安全运行。同时,对从事农村客运的司乘人员必须在开业、上岗前进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取得资格证书后方可参营。
三、加强农村客运市场规范管理,促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有序发展
围绕农村客运市场网络化建设的主题,我市提出了行业管理规范化、车辆运行公交化、客运管理一体化的规范管理目标,从而进一步加快了我市农村客运网络化发展步伐。
1、强化农村客运市场监管,确保运输秩序良好。在农村客运市场监督管理上,积极争取市政府重视,由市政府每年与各乡镇签订监控管理目标责任状,增强了乡镇党委政府管好农村客运市场的责任。同时,针对农村客运车辆的经营场所主要集中在乡镇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交管站的“前哨”作用,由交管站直接管理本辖区农村客运车辆,市运管处实施业务领导。交管站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常年深入到车站、业户家中,做到了宣传运输法规到源头,行业管理到源头,办理营运手续到源头。在经营行为规范上,我市对农村客运车辆严格实行了“十统一”,即统一线路牌、统一道路运输证、统一班次时刻表、统一收费标准、车内喷统一的票价、车头喷统一的线路起止点、车身喷统一的监督电话、使用统一的车票、办统一的进站证、签统一的进站协议。
2、积极推行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提高农村客运服务水平。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更好满足和方便人民群众的出行,我市积极探索推行农村客运班车公交化运作。2002年,首先开通了园林至竹根滩公交化客运线路,对经营园林至竹根滩的44辆道路客运班车,按照两条线路分开,每天循环的方式运行,并严格规定开班、收班时间,统筹安排班次时刻,合理调度上下班高峰期运行车辆,使该线的客运秩序有了明显好转,沿线人民群众出行和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了。今年,又积极向市政府汇报,取得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市政府专门研究出台了跨区域公交由交通部门管理的会议纪要,并制定了《东西城区道路客运公交式运作实施方案》,要求按照总体规划,总量控制,保持稳定的原则,仿照城区公交车辆的运行模式,实行公交式运作,公交式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运输要求,进一步提高农村客运服务质量。
3、改革行政审批政策,对农村客运线路实行登记制。作为全省农村客运线路报备登记制试点县市之一,我市在大力开展农村客运市场整顿的同时,制定了《**市乡村客运线路登记制管理暂行办法》。对于经营者申请的镇处之间、村组之间的乡村客运线路,只要是符合我市长期客运发展规划的,其参营车辆达到二级车况以上、从业人员符合从业标准,均可进入农村客运市场,并办理相关营运手续。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经营者投资农村客运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客运的发展。
篇4
【关键词】公路养护;见解;对策
一、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就普遍认识到了乡村公路建设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大批曾经经济十分落后的农村地区,依靠改善了的道路交通条件,快速地实现了致富奔小康,于是,“要想富,先修路”。也就成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最具说服力的经验总结。客观地讲,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国的乡村公路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农村公共产品,和同时期许多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相比较,其建设水平则明显的落后了,恶劣的道路交通条件已经构成了当前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阻碍。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乡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二、乡村公路养护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公路事业蓬勃发展,除国道、省道、县道里程不断增加和路况不断改善外,乡村公路也在国家和地方双重积极建设的条件下,里程逐年增加,标准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几年,政府加大了“村村通”建设的力度,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乡村公路养护问题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三分建,七分管”,建而不养,等于不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公路养护工作在公路管理中的重要位置。
(2)“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过分依赖公路管理部门,造成了乡村公路养护管理上的严重漏洞,与当前加快农村公路高等级路面的速度和养护需求极不相称。
(3)部分群众爱路护路的意识较差,打场晒粮,摆摊设点,倾倒垃圾,公路两旁乱占乱建严重,超限运输等,既危及安全又影响交通。
三、加强乡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必要性
乡村公路建设的成绩越大,养护管理工作任务就越需要加强。要全社会都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观念。加强乡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实质是巩固来之不易的大规模建设成果,提高公路网整体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建设投资效益。没有乡村公路养护工作保障,国家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最终目标也难以实现。
四、进一步改善乡村公路建设的对策建议
1 多渠道筹集道路养护资金,切实落实乡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的管理资金
做好乡村公路的管理工作,理顺管理体制是前提,而要形成长效管理机制,落实资金是关键。乡村公路里程占了忠县公路总里程的一半还多,建设、改造和养护管理任务面广、量大,需要很多的资金投入,仅仅依靠各个乡镇人民政府的有限财力,短时期内无法根本解决乡村公路危桥多、行路难的状况。乡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资金难以落实是制约乡村公路发展的关键。建立资金保障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筹集:
(1)从企业销售收入征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划出一定比例资金用于乡村公路维护资金。
(2)各乡、镇从乡、镇财政提取一部分资金用于乡村公路维护建设。
(3)县财政每年在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公路维护资金。
(4)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多支持,从有关部门争取对公路投入的一部分资金用于乡村公路维护。
2 建立激发农民自主自愿集资投劳的工作机制
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的同时,也要切忌政府大包大揽,要实行项目申报、自主投劳、以奖代补部门服务的新模式。一是要建立项目报审批制度,让农民明白项目来之不易,从而珍惜机遇,提高参与积极性;二是完善以奖代补制度,让农民积极参与自主管理项目,确保工程质量;三是建立部门优先扶持乡村道路建设制度,让国土、林业、交通、水利等职能部门多为乡村公路建设开绿灯,从而提高村民参与乡村道路建设的积极性;四是用活用够农村“一事一议”办公益事业的政策,重点要搞好农民的思想动员和组织发动工作,让广大农民明白自已的权利和义务,增强投工投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加强农村公路的绿化管理工作
公路绿化是公路养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做好路基路面养护的同时要切实做好农村公路的绿化工作。一些农村公路因路过水田,村庄而存在着绿化空白的现象。要发动沿线群众,投工投劳,进行义务植树,绿化、美化好公路。
4 加强行业服务和技术指导工作
各级公路管理机构应该从行业服务的角度出发,做好乡村公路及桥梁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协调、指导工作,提供有关政策、法规、信息、技术和咨询等方面的服务,组织进行有关方面的业务培训工作,从技术上给予指导,提高乡村公路养护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组织乡村公路养护管理总体水平提高。
5 克服重建轻养的意识
长期以来,乡村公路重建设,轻养护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就使得好不容易修起来的路最终因为缺乏必要的养护而很快失去了其应有的效能,因此,一定要坚持公路修到哪里,养路护路的知识就宣讲到哪里,要把对农村客观环境的改造和对农民主观意识的教育结合起来,逐步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走上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
6 创建民主化的监管体制
一是加强基层民主监督。把党政加强领导与坚持村民自治结合起来,既坚持加强党委、政府的领导,又决不采用行政措施取代“包办”“村民自治”。二是交通政务公开。对乡村道路建设的经费既坚持专账、专户、专管和民主、公开,又按“村账乡管、乡账县管”的规定管理。四是坚持防腐倡廉。在交通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严格坚持基本建设的“五制”,严格坚持“质量终身制”,请纪检监察、检察、审计等部门参与全过程的监督,注重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真正把交通建设项目“优质”、“清廉”工程。
五、结束语
随着农村公路规模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也成为摆放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养护方面要尊重科学,从使用效果和延长使用周期考虑,真正把养护工作落到实处,创造洁、美、质高的行车环境,为行车舒适、安、全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5
按照中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重大战略部署和实施“村村通”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为进一步加快全镇交通建设步伐,夯实发展基础,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全镇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切实抓好散杂居民村委会村民小组村村通道路建设,xx镇党委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乡村道路建设。现将xx镇村村通道路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乡村道路建设的基本情况
xx镇辖槟榔、红土、长街、法块、务龙、石洞、足法、额则、路撒9个村委会,64个村民小组,有9351户41581人。其中农业人口38897人,非农业人口2684人,占总人口的6.45%;少数民族2712人,占总人口的6.78%,其中,路撒村委会及槟榔村委会佐舍村、大乃邑村,石洞村委会小石洞村,足法村委会白泥塘村,额则村委会路雄村、柒村均为少数民族村。全镇境内有砂石路面的县道公路两条计47公里,其中温窑线上29公里,连着足法、石洞、红土、槟榔、长街、路撒6个村委会;尚师线上18公里,连着石洞、额则、务龙、法块4个村委会。有砂石路面的乡镇公路7条计38公里;有在册的砂石路面的村道12条计18公里,不在册的通村公路20余公里,全镇累计有农村公路120余公里,xx镇的农村公路“四通八达”,但由于养护资金严重不足,许多乡村道路年久失修,路况较差,存在晴通雨阻现象,路面等级较低,至今120余条公路的农村公路还全部是砂石路面或土路,交通现状明显滞后。
二、少数民族杂居村的交通情况:
1、路撒得乐坡经小路撒至所依格公路全长6.8公里,路况一般。
2、路撒得乐坡至居者乐公路长2公里,路况一般。
3、大路撒和法宜村在温窑线上,路况较好。
4、槟榔至大乃邑公路3.6公里,路况较差。
5、长房子经新民村(二分厂),王家庄(小乃邑)至佐舍公路全长5.6公里,至王家庄路况较好,王家庄至佐舍路况较差。
6、大石洞至小石洞公路长0.75公里,路况一般。
7、xx经老紫薇至羊格公路长3公里,路况较差。
8、师弥线至大色土、大以则公路长5公里,路况较差。
9、温窑线经足法至白泥塘公路长3.2公里,路况一般。
10、额则经路雄至柒村公路全长8.3公里,至路雄路况较好,路雄至柒村路况较差。
三、主要措施
1、精心组织,相互配合,把村村通公路作为“爱民工程”实施。在公路建设过程中,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成立了全镇道路建设指挥部,加强工程建设的领导和指导,各站所和村委会也相应成立了村村通公路建设工作机构具体负责。
一是重调研,强规划。为保证村村通道路建设的顺利开展,我镇及时组织人员深入到各村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了xx镇少数民族村道路建设的实施方案和初步规划,各村委会也初步制定了各村的具体详规,提出了具体的建设任务、工作思路和措施办法。规划上既注重地方特色,又体现区域特点,既考虑各村的现实基础,又注重村村通道路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是重宣传,强舆论引导。群众是村村通道路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建设的主要参与者。结合阳光政府活动的启动,镇党委、政府及各村委会充分利用广播、群众会、标语、专栏、广场电影、印发倡仪书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村村通道路建设的意义和目标任务。目前,全镇共召开群众会20余场(次),制作永久性宣传标语10条,广播宣传200余次,印发倡仪书4万余份。通过强有力的宣传发动,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带头 宣传、带头建设、带头捐资捐物,使村村通道路建设要求成为当地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了群众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党员干部的工作激情,营造出了全党动手、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在全镇上下形成了讲、盼、干的工作格局。
三是重示范建设,强典型引路。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我们选择了基础条件相对薄弱、少数民族群众相对最集中的路撒村委会作为示范村建设。为抓好重点村建设,镇党委政府专门组织路撒的村组干部和党员、群众代表到外地先进村小组实地学习参观,统一了全村干部群众思想认识,激发了大家的筑路热情。
2、多法筹资,政策配套,把村村通公路作为“亲民工程”落实。在通乡公路建设中,镇党委政府果断决策,采取“城市支援农村,机关支援基层,干部支持农民”的方式。县直部门通过支援农村小康建设纷纷向驻点村伸出援助之手,缓解了通村公路建设资金矛盾。于此同时,全镇各站所和村委会积极贯彻优惠政策,做好了涉及道路建设的征地、拆迁和施工环境保护工作。
3、精心施工,保证质量,把村村通公路作为“示范程”建设。一是大力推行“五个一”的工作方法,即实行一条通村村路一名联村领导或一名班子成员、一个工作专班、一名专业监理人员,做到建一条通村公路,在人民群众中树一座丰碑。二是加强道路质量监督管理。抽调工程技术人员派驻各施工段,对工程所用的材料,各工艺流程现场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工程质量问题,同时镇交管所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经常到施工现场巡回检查,发现质量隐患,限期整改,不留后患。三是加强村村通公路建设的财务管理。为保证村村通公路建设资金的安全、合理、有效使用,提高投资效益,实行单独建帐,专人管理,单独核算,同时积极争取地方配套资金的到位。
4、建管结合,大胆尝试,把村村通公路作为“长效工程”管理。一是采取“谁受益,谁养护”。乡村公路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地方,所以乡道由乡政府负责,村道由村委会负责,通过突击养护、日常养护、抓示范路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乡镇、村组和广大农户养护的积极性。二是大力推行“农村公路民养化”。对农村公路实行分段招标,分村组、分户承包,以承包养护、委托养护形式,确保减少养护成本,增大社会效益。
四、主要困难和问题
1、xx镇农村公路路线长,等级低,路况较差,对公路建设、管理及养护存在较大困难。
2、xx镇总体地势平坦,公路沿线村子、农田、道口较多,大多数公路雨天排水不畅,沿线乱堆乱放较为突出,对公路的水毁和损毁较为严重。
3、公路养护资金严重不足,养护成本逐年大幅增长,对公路养护质量的提升造成较大困难。
4、交通管理所人员少,没有工作经费,也没有交通工具,难以正常开展工作。难以进行突击维修、保养及养护。
5、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制不够健全,配套资金严重不足。
五、下步工作打算
1、确保质量,加快进度。加强乡村道路建设质量管理,全面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坚持以镇政府监督、村小组管理、群众监理的质量保证体系,按照“畅、洁、绿、美、安”的要求,确保建一条,成一条,受益一条,做到建成一条公路,美化一片乡村,带动一方经济。xx镇村村通道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也将适时召开研究会,落实解决加快全镇少数民族村小组乡村道路建设中的普遍问题,为加快全镇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许可范围内,在不新增债务包袱的前提下,通过以下办法筹集通村村通道路建设资金。一是交通部门争取一点;二是财政部门补助一点;三是村委会、村小组自筹一点:在群众自愿的原则下,用好用活一事一议政策,用民主方法筹集资金;四是社会捐资一点;五是部门帮扶一点:利用县直扶贫对口单位、市直联系单位、新农村指导员驻点单位帮扶修建通村公路,解决部分通村公路建设资金。
3、建议相关部门配合支持,给村村通公路建设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充分利用上级交通公路部门人才资源,通过对农民的帮传带教,提高农村公路养护技术含量。
篇6
3月初,为摸清我县机耕道路建设现状,县农机局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县10个乡镇的机耕道路建设情况进行了为期10天的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及建议综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现状
二、乡村机耕道路建设缓慢的主要原因
1、规模集约化生产意识不强,维护措施不力。一方面,实行农村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丘稻田分成几块,农户对田间机耕道路的维护越来越少,有的为拓宽种植面积,将田埂挖得越来越窄,连行走都不方便;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外出经商或务工的人数日益增多,农田出现荒芜,机耕道路缺乏维修,甚至被人破坏也无人问津。同时政府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保障和维护本村机耕道路建设。
2、政策支持力度不大,投入不足。由于地方财政吃紧,用于乡镇机耕道路建设的投入很少。近年来,全县的城镇建设、公路建设有较大改观,但乡村道路投入仅限于修修补补,对田间机耕道路投入更是微乎其微。
3、机耕道路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全县现有机耕道路都兴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机耕道路特别是田间道路主要用于人、畜力车的通行。加之多年来自然损毁和养护不力,致使一些大中型农业机械根本无法通行。
三、措施及建议
1、要有农田机耕道建设的规划。农田机耕道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量大面广任务重,国家应列入经济社会长期发展计划,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必须作出具体的建设安排,把它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篇7
一、*镇乡村道路建设的基本情况
20*年末,*镇辖*/9个村委会,64个村民小组,有9351户41581人。其中农业人口38897人,非农业人口2684人,占总人口的6.45%;少数民族2712人,占总人口的6.78%,其中,路撒村委会及*村委会佐舍村、大乃邑村,石洞村委会小石洞村,足法村委会白泥塘村,额则村委会路雄村、柒村均为少数民族村。全镇境内有砂石路面的县道公路两条计47公里,其中温窑线上29公里,连着足法、石洞、红土、*、长街、路撒6个村委会;尚师线上18公里,连着石洞、额则、务龙、法块4个村委会。有砂石路面的乡镇公路7条计38公里;有在册的砂石路面的村道12条计18公里,不在册的通村公路20余公里,全镇累计有农村公路120余公里,*镇的农村公路“四通八达”,但由于养护资金严重不足,许多乡村道路年久失修,路况较差,存在晴通雨阻现象,路面等级较低,至今120余条公路的农村公路还全部是砂石路面或土路,交通现状明显滞后。
二、全镇少数民族杂居村的交通情况:
1、路撒得乐坡经小路撒至所依格公路全长6.8公里,路况一般。
2、路撒得乐坡至居者乐公路长2公里,路况一般。
3、大路撒和法宜村在温窑线上,路况较好。
4、*至大乃邑公路3.6公里,路况较差。
5、长房子经新民村(二分厂),王家庄(小乃邑)至佐舍公路全长5.6公里,至王家庄路况较好,王家庄至佐舍路况较差。
6、大石洞至小石洞公路长0.75公里,路况一般。
7、*经老紫薇至羊格公路长3公里,路况较差。
8、师弥线至大色土、大以则公路长5公里,路况较差。
9、温窑线经足法至白泥塘公路长3.2公里,路况一般。
10、额则经路雄至柒村公路全长8.3公里,至路雄路况较好,路雄至柒村路况较差。
三、村村通公路建设实施措施
1、精心组织,相互配合,把村村通公路作为“爱民工程”实施。在公路建设过程中,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成立了全镇道路建设指挥部,加强工程建设的领导和指导,各站所和村委会也相应成立了村村通公路建设工作专班,具体负责。
一是重调研,强规划。为保证村村通道路建设的顺利开展,我镇及时组织人员深入到各村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了*镇少数民族村道路建设的实施方案和初步规划,各村委会也初步制定了各村的具体详规,提出了具体的建设任务、工作思路和措施办法。规划上既注重地方特色,又体现区域特点,既考虑各村的现实基础,又注重村村通道路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是重宣传,强舆论引导。群众是村村通道路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建设的主要参与者。结合阳光政府活动的启动,镇党委、政府及各村委会充分利用广播、群众会、标语、专栏、广场电影、印发倡仪书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村村通道路建设的意义和目标任务。目前,全镇共召开群众会20余场(次),制作永久性宣传标语10条,广播宣传200余次,印发倡仪书4万余份。通过强有力的宣传发动,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宣传、带头建设、带头捐资捐物,使村村通道路建设要求成为当地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了群众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党员干部的工作激情,营造出了全党动手、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在全镇上下形成了讲、盼、干的工作格局。
三是重示范建设,强典型引路。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我们选择了基础条件相对薄弱、少数民族群众相对最集中的路撒村委会作为示范村建设。为抓好重点村建设,镇党委政府专门组织路撒的村组干部和党员、群众代表到外地先进村小组实地学习参观,进一步深化全村干部群众的认识,统一思想,激发了热情。
2、多法筹资,政策配套,把村村通公路作为“亲民工程”落实。20*年,在通乡公路建设中,镇党委政府果断决策,采取“城市支援农村,机关支援基层,干部支持农民”的方式。县直部门通过支援农村小康建设纷纷向驻点村伸出援助之手,缓解了通村公路建设资金矛盾。于此同时,全镇各站所和村委会积极贯彻优惠政策,做好了涉及道路建设的征地、拆迁和施工环境保护工作。
3、精心施工,保证质量,把村村通公路作为“示范程”建设。一是大力推行“五个一”的工作方法,即实行一条通村村路一名联村领导或一名班子成员、一个工作专班、一名专业监理人员,做到建一条通村公路,在人民群众中树一座丰碑。二是加强道路质量监督管理。抽调工程技术人员派驻各施工段,对工程所用的材料,各工艺流程现场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工程质量问题,同时镇交管所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经常到施工现场巡回检查,发现质量隐患,限期整改,不留后患。三是加强村村通公路建设的财务管理。为保证村村通公路建设资金的安全、合理、有效使用,提高投资效益,实行单独建帐,专人管理,单独核算,同时积极争取地方配套资金的到位。
4、建管结合,大胆尝试,把村村通公路作为“长效工程”管理。一是采取“谁受益,谁养护”。乡村公路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地方,所以乡道由乡政府负责,村道由村委会负责,通过突击养护、日常养护、抓示范路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乡镇、村组和广大农户养护的积极性。二是大力推行“农村公路民养化”。对农村公路实行分段招标,分村组、分户承包,以承包养护、委托养护形式,确保减少养护成本,增大社会效益。
四、村村通公路工程实施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镇农村公路路线表等级低,路况较差,对公路建设、管理及养护存在较大困难。
2、*镇总体地势平坦,公路沿线村子、农田、道口较多,大多数公路雨天排水不畅,沿线乱堆乱放较为突出,对公路的小毁和损毁较为严重。
3、公路养护资金严重不足,养护成本逐年大幅增长,对公路养护质量的提升造成较大困难。
4、交通管理所人员少,没有工作经费,也没有交通工具,难以正常开展工作。难以进行突击维修、保养及养护。
5、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制不全,配套资金严重不足,上级部门依然存在重建轻管、轻养现象。
五、加快村村通公路建设的下步打算
为加快*镇全镇通村公路建设步伐,尽早实现村村通目标,我们下步打算如下:
1、确保质量,加快进度。加强乡村道路建设质量管理,全面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坚持以镇政府监督、村小组管理、群众监理的质量保证体系,按照“畅、洁、绿、美、安”的要求,确保建一条,成一条,受益一条,做到建成一条公路,美化一片乡村,带动一方经济。*镇村村通道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也将适时召开研究会,落实解决加快全镇少数民族村小组乡村道路建设中的普遍问题,为加快全镇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许可范围内,在不新增债务包袱的前提下,通过以下办法筹集通村村通道路建设资金。一是交通部门争取一点;二是财政部门补助一点;三是村委会、村小组自筹一点:在群众自愿的原则下,用好用活一事一议政策,用民主方法筹集资金;四是社会捐资一点;五是部门帮扶一点:利用县直扶贫对口单位、市直联系单位、新农村指导员驻点单位帮扶修建通村公路,解决部分通村公路建设资金。
篇8
【关键词】农机 安全管理 监理 策略
随着国家把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和谐社会的详和氛围,加快农业手工业转向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为农业机械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乡镇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意识得到转变,更加重视使用农业机械,以及尝到应用农机的甜头,享受现代机械带来的效益,农业机械产业的体制的转型。在企业以及个体农户在操作农业机械过程中,难免出现一系列安全问题,如何监理好各地农机安全工作呢?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注重安全第一,建设安全生产氛围和条件,杜绝死亡和避免工伤,极大限度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最大可能地把财产损失降低到最小,企业生产成本相对减小,也是打造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依法管理是第一要务。
一、分析当前各地乡镇农机企业在农机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1.农机操作者法律意识薄弱,不履行,不承担法律责任,田间的收割机,播种机,基耕路上的农用拖拉机等户主,怕办理一系列手续麻烦,而忽略办理,对安全生产的监管不配合。
2.部分农机企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亦或效益,完全忽略了生产安全,个别农用车司机疏于安全意识而非法改装车型,在乡村道路上超速,酒驾,醉驾,超重,超时运作人车疲劳现象。存在着诸多安全引患,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农用机械和机车缺乏常规保养,疏于做年检,存在侥幸心理,技术状态得过且过,而导致农用机械和机车在非良好的技术状态,无未雨绸缪意识,增加了惨剧发生情况,机器零件磨损未及时修复和更换而酿成大祸,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 农机安全生产科学管理策略
语本《易・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本人在基层农机安全岗位上工作了数年,不断在总结工作经验,详细地阐述了在当前形势下,一系列农机安全管理的科学策略和措施,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大力宣传农机生产安全,加大安全监理力度,重点对乡镇农业机械的安全检查和农用机器的年审以及对农机操作者的安全技术培训。
1. 加大对各地农机安全监理部门的指导力度,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学习,做到依法监理,照章执法,对农机驾驶操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年度业务技术知识和技术培训,进行交通安全法规的深入学习,加强乡镇农机驾驶员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严把考核、发证与年审关,做到安全驾驶,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2.加强对广大农机操作人员的安全操作常识宣传力度,增强农机安全意识,详细消化农机安全常识,在操作中遵守安全规章,避免不必要的交通违规事故。农机驾驶员必须遵守交规,在田间作业的农业机械操作者,或在道路上行驶的驾驶员,一定照安全规章操作,确保利于安全生产。
3.具有未雨绸缪的意识,着力加强安全宣传,工作重点放在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诗经・豳风・鸱》:“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我们要全方位地向广大农民以及农机操作者宣传交通法,有关农机法律,以及维护农机的操作技术,保养技术,保证机器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4.加强农机监督检查职责,把具体安全工作落实到各地基层农机监督机构,是农机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特别是技术指导人员必须尽到教学职责,是重要的基础工作。各级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必须务实,工作做到们,定日期或不定期,定岗位,定人员对农业机械以及农具操作安全进行检查,重点在乡镇基耕道上,和农忙时期,做好宣传服务和安全监督检查。交通监理部门千万不能忽视乡村基耕道或播种,收获耕地里,都应细细周密地监理到。相比之下,基耕道的路况不及城市交通主干道的路况好,如果农业机车内部存在着机械隐患,极易出现重大交通事故。特别是在农忙季节,农机安全管理部门要花大力气对基耕道,农田田间作业进行监管,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5.借助互联网平台,运用软件来维护交通安全,农机管理部门把农机操作者和机车驾驶员信息加入农机安全微信,在这个平台里,即时公布国家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适时播报交通路况信息以及驾驶员应掌握的检查机车的技术,展示农机交通事故的场景,具有警示作用。宣传农用机车限载安全问题,很多车常超载人客,犹其有些乡村道路路况不好,极易发生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以及财产损失。在微信朋友圈里,农机操作员以及驾驶员都可以参与讨论,建议以及交流维护交通安全的经验。建立专家答疑平台,对于操作员提出的的交通安全问题以及法制问题进行现场答疑,以便教育农民朋友安全第一,做到遵守安全规定,细致检查机械机车及时消除各种农机事故隐患,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6.农机安全监管机构工作人员监理道路包括:乡村道路、农忙场院、基耕道路,田间地头,对这些地方要分季节酌情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各基层农机管理站都要负责,具体管理各自的地段,对于无驾驶证,机车无牌号,农机机械无产地厂家、未参加年检的农业机械必须勒令其停止动作,对于情节恶劣的以法律手段强制执行,以增强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的法制性及威严性。
总而言之,各基层农机管理机构和农机操作者共同努力做好农机安全工作做好农机安全,道理其修远,我们农机人将上下而求索,树立平安农机理念,着力构建和谐农机的意识,利于建设现代化和谐新农村有着重大的意义,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借鉴外国的一些先进的安全措施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去研究和探索,为维护农机生产交通安全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乡村绿化;树种选择;树种配置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256-2
乡村绿化包括乡村的村屯和乡村道路绿化。树木种类的选择是乡村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绿化的主要材料是树木,树木需要经过多年的培育生长才能达到预期的绿化效果。树种选择恰当,树木生长健壮,则随着树木的生长,绿化效益发挥越来越好。如果选择失误,树木生长不良,就需要多次变更树种,乡村的绿化面貌就会长时间得不到改善,既浪费时间又造成经济损失。现将吉林市乡村绿化的树种选择与配置总结如下:
1 自然概况
吉林市位于吉林省中部稍偏东北,东经125°40′-127°56′,北纬42°31′-44°40′,处于东北腹地长白山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东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临长春市、四平市,北与黑龙江省接壤,南与白山市、通化市毗邻,总面积27120km2。
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形成中山山区、低山丘陵区、峡谷湖泊区、河谷平原区,海拔高度依次递减的地理景观。第二松花江穿过中部丘陵地,流经吉林市405公里。丰满水电站的阻拦所形成的“松花湖”,面积500km2,是吉林省乃至黑龙江的重要水源地。
吉林市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3-5℃,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5℃, 极端最高温度36.6℃,山区无霜期120天,平原区可达130-140天。全年平均降雨量650-750mm,6-9月份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2%。
吉林地区主要土壤类型有暗棕壤、白浆土、草甸土、生草森林土和沼泽土。其中分布较为广泛的是暗棕壤,其次是白浆土。
吉林市植物较为丰富,有73目2400多种。
2 绿化树种选择与配置
绿化树种的选择及配置要遵循科学性、观赏性、文化性及实用性的原则。
2.1 选择当地树种为主
在绿化树种选择上,要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要达到绿化树木数量的70%以上,乡土树种充分体现了绿化树种的选择原则。一是乡土树种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与当地其他物种已经形成了食物链网关系,有效缓解病虫害,保证了成活与保存率。二是乡土树种充分代表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乡土树种是经过长时间沉淀积累下来的适宜本土生长的植物种类,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与当地生活、文化密切相关。三是乡土树种运输费用以及种植费用低,维护管理成本也低。为了增加生物多样性及观赏性,要适当地引进部分外来树种。
根据多年绿化的保存率、景观效果及地域代表性调查,适合我市绿化的树种有。
2.1.1 乔木乡土树种 红皮云杉、红松、沙松、紫杉、榆树、旱柳、垂柳(吉林市市树)、白桦、柞树、紫椴、康椴、胡桃楸、怀槐、黄菠萝、胡桃楸、白扭槭、拧筋槭、山杏、山梨、山桃稠李、山楂、暴马丁香。
2.1.2 乔木引进树种 青扦、白扦、青海云杉、樟子松、班克松、圆柏、杜松、桧柏、加杨、银中杨、新疆杨、梓树、刺槐、五角枫、火炬树、京桃、桃叶卫茅、皂角。
2.1.3 灌木乡土树种 接骨木、柳叶绣线菊、迎红杜鹃、东北山梅花、东北珍珠梅、榆叶梅、毛樱桃、紫穗槐、树锦鸡儿、卫矛、茶条槭、玫瑰、重瓣黄刺梅、刺攻蔷薇、刺五加、山里红、毛榛。
2.1.4 灌木引进树种 沙地柏、铺地柏、女贞、连翘、小叶丁香、锦带花、中华金叶榆、垂榆、紫叶稠李、紫叶李、金叶绣线菊、金焰绣线菊、小檗、玫瑰、多花蔷薇、黄刺梅、红瑞木、柽柳。
2.1.5 藤本植物 山葡萄、五味子、软枣猕猴桃、五叶地锦、三叶地锦、蔷薇
2.2 树种配置
树种配置要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乔、灌、草、花相结合。
乡村道路、河流两侧的树木一般采用列植,村旁和宅旁一般采用丛植、片植。乡村的村头及显要部位,配置具有本地代表性的孤植树木,该树木树龄要高,树体要大、树形要奇特。
进入乡村路口两侧一般采用花镜进行过渡,乡镇政府、大型企业、村民住宅及公共广场的入口及内部布置花丛花坛、模纹花坛。
乔木树种做为乡村绿化的骨干树种,要选择树干通直、树姿端庄、树体优美、枝繁叶茂、冠大阴浓、花艳芳香的树种,还要考虑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并且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速生树种可以在短期内发挥生态保护功能及景观效果,但是寿命短,慢生树种虽然生长慢但是寿命长,二者应合理搭配。速生树种选择落叶阔叶树如杨柳、梓树、椴树、火炬树等,慢生树种选择常绿针叶树和阔叶树如松、柏、云杉类及槭树类。选择的灌木花期要长,春秋叶色变化明显,如茶条槭、紫叶李、玫瑰、接骨木、绣线菊、卫茅等。
为了扩大种源,增加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的稳定性,可以积极引入一些当地相对缺少,而又能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经济价值高、观赏价值高的外来树木品种。但必须经过驯化引种实验,才能推广应用。
由于乡村绿化没有专业的园林管理员,因此,选择的景观植物要有较强的抗逆性及一定的耐干旱、耐瘠薄性,其次考虑其观赏性和生态保护功能。村屯周边配置杨柳树时,要用雄性植株,减少飞絮污染。
为了降低绿化成本,选择树种时一定要考虑当地及周边的绿化苗木市场行情和各种绿化苗木的供应数量,不要因为苗木价格过高,造成绿化成本攀升。
通过科学、合理的配置,形成春花、夏绿、秋色(果)、冬姿的景观效果。
2.3 绿化树木有害生物防治
绿化工作是三分种、七分管,除了防止人为破坏之外,防治有害生物和气象灾害也是管理的重要内容。每个村屯要设有专、兼职绿化护林员,定期检查树木的病虫鼠害和气象灾害。发现有害生物发生时要及时喷药治理,发生干旱及时浇水。对耐寒差的引进树种要做好前期管理,保证及时的水肥供应,亦可以早期追肥和根外追肥,补给养分以尽量使树体恢复生长。对受冻害树体要晚剪和轻剪,给予枝条一定的恢复时期,对明显受冻枯死部分可及时剪除,以利于伤口愈合。对受冻造成的伤口要及时喷涂白剂预防日灼,同时做好防治病虫害和保叶工作。为减少病虫危害,新植树木,在秋季要刷白。
3 问题与建议
3.1 问题
3.1.1 绿化资金投入不足 乡村绿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我省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推进生态省建设的根本措施。但是从省到乡,资金的投入方式一是财政投一部分,林业投入一部分,地方财政投入的资金很少,多数资金是由林业系统投入的,不仅投入不足,还给林业的正常生产带来很多困难和问题。
3.1.2 绿化树的品种和质量无法保证 由于我省的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任务前几年完成的不好加之保存率很低,后两年突击完成,需苗量大增,造成绿化苗木严重短缺,促使苗木价格不断攀升。再加上绿化资金投入不足,一些地方无法按照绿化标准购置树种,为了应付下达的绿化任务,购置一些价格低廉,质量不好的树种,既无法保证成活,更达不到绿化效果。
3.1.3 园林专业技术人员短缺 乡村绿化工作主要是由林业系统负责,园林设计及施工的专业人员非常短缺,由于缺少专业设计人员,很多设计没有体现出绿化效果来。
3.2建议
3.2.1 制定好规划,寻找多元化投资渠道 乡村绿化是长期的工程,因此一定要搞好规划。调查绿化的村屯数量、乡村道路的长度及分布,掌握各地的气候、土壤等生态环境因子,此外还要调查各地的绿化苗木市场现状及发展预测。制定详细的、可操作的科学发展规划。
同时要多方寻找投资渠道,让政府投入一部分、当地企业投入一部分、乡村投入一部分,集各方之力解决绿化资金不足的问题。
3.2.2 规范苗木市场,加大苗木供给 近年来由于绿化任务的不断增加,各种绿化苗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是多数苗圃的技术和规模没有达到标准,并且很大一部分没有办理苗木生产经营许可证,为了保证绿化苗木的质量,有关主管部门要进行清理整顿,对不符合标准的要坚决取缔,对符合条件的没有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苗圃补办生产经营许可证。为了保证绿化苗木的供给,各地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利用林地建立苗圃,对现有的苗圃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在用地及资金上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
3.2.3 建立管护体制,保护绿化成果 实施绿化的村屯及乡村道路,要设专职或兼职管护人员,负责绿化树木的看护和经营管理,由乡镇或村委会负责管护费用。使管护形成长效机制,保护绿化成果的持久性。
3.2.4 引进专业人才,培训绿化队伍 有条件的单位,从城市园林部门引进专业设计人员,提高乡村绿化的设计能力,同时加大培训力度,聘请专业人士培训从事绿化设计人员,也可以将他们送到专业院校培训,从而培养出林业自己的绿化设计和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
[1] 李宇宏.景观设计基础(植物设计篇).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1.
[2] 周繇.中国长白山植物资源志.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01.
[3] 金巧玲,等.园林绿化植物类型与养护管理.园林植保,
篇10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经验借鉴
Abstract:Currently,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s one of the hot and difficult issues in city development. From the world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stepping into the advanced stag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while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also started a series of exploration o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ese countries have accumulated a lot of useful results and experience besides having obtained initial effe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e as well as research progres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 in views of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The development theory,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modes are summarized here. Through understanding the comprehensive and historical properties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specially about their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lanning, we here provided a reference experience and route of development to China on current urban-rural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thus enriching the research fruit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China.
Key words:urban-rural integration;development mode;experience reference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11-38(6)
1 发达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特征分析
1.1 英国
1.1.1 城市村庄是联系城乡统筹建设的纽带
自20世纪末以来英国的居住郊区化持续蔓延,为扭转传统中心城区的破败迹象,欧洲人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复兴运动,力图让中产阶层重新回归城市,“城市村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最初的倡导者认为,英国城市的建设应努力营造出一种具有传统乡村特色的环境特征,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村庄可以看作联系英国城乡之间的纽带[1]。城市村庄思潮产生初期,在空间建设上强调规模适宜、形式紧凑、密度合理,强调在土地、空间和建筑物混合利用的基础上让不同阶层的居民能够更好地生活在一起,并提供便利的服务设施和优美的乡村环境,让那些不同邻里的人群集合起来,即城市设施布局在城乡最佳融合区域。城市村庄规模一般大致3000-5000人,村庄中心地带布局广场、绿地等开放性空间。
1.1.2 配置适合于乡村居住的规划建设标准
除了在空间建设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外,英国政府在城乡规划管理领域也非常注重城乡环境公平发展,英国政府在题为《我们的乡村:未来》的《2000年乡村发展白皮书》中,对未来英国乡村的发展进行了描述,那就是“适合居住的、有工作可干的,环境得到保护的、居民社区参与的(乡村)”[2]。针对这个目标制定了相关规划指标:①每个乡村社区要配置若干商店,给予一定的政府奖励;②每个乡村社区都应配置邮局、流动图书馆、社区办公室、托儿所等;③教堂是乡村的开放中心,围绕教堂布局其它开放性设施;④现有乡村中小学全部保留,不能合并或者关闭,同时政府给予全额的教学补助;⑤设置公共汽车站牌、紧急救护车、消防车等生命安全设施;⑥过境道路不能穿越乡村,建有标准的乡村道路安全设施。
1.1.3 通过市镇规划发展多样化的乡村经济
英国政府非常注重乡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要提高就业率,必须解决乡村经济发展问题,通过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然而英国乡村产业发展潜力受交通、信息、资金、劳动力等因素的影响,发展缓慢。政府选择环境和区位优良的小城镇作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通过市镇(Market Town)[3]为大量的农村腹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机会,让乡村人口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农产品通过市镇交通枢纽获得进入市场。1996年起英国政府开始研究建设市镇规划标准,围绕乡村零售业发展目标,强调市镇对乡村的引导作用,主张从新鲜地方食品市场、零售和服务中心、公共交通枢纽、保持历史文化特色等方面进行规划建设。
1.1.4 制定完善的城乡一体发展政策和法规
英国在城乡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其所制定和实施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是密不可分的。一系列的政策都得到很好的实施,如《斯科特报告》(Scott Report)、《中心居民点政策》、《城乡规划法》、《英国绿带政策》、《国家公园与乡村进入法》等[4]。早在1942年提出的《斯科特报告》就强调乡村保护和发展,着重对乡村社区提供社会服务,挽留乡村人口,注重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严格管理乡村土地利用,保障和满足农业用地的基本需求等[5]。在《斯科特报告》出现以后,英国开始提出了《中心居民点政策》,主张把乡村居民点划分为可以扩张的和不可以扩张的,政府要集中精力发展可以扩张的居民点,类似今日中国的“拆村并点”。1947年英国又颁布了《城乡规划法》着重从城乡土地利用层面控制大城市对乡村地区的无序蔓延。其后一直到1990年,又出台新的《城乡规划法》,但核心内容基本没有变化。1947年之后,为了更加有效地配合《城乡规划法》的实施,英国又出台了《绿带政策》、《国家公园和进入乡村法》[6],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乡村自然和历史景观,有利于城乡和谐发展。
1.2 美国
1.2.1 注重分散式乡村居民点的建设
美国乡村居民点地处美国国土面积95%的广袤空间中,从美国城市出发约半个小时的车程,就可以到达美国的乡村。虽然美国是世界城市郊区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但是美国的城乡规划非常注重乡村保护与建设,乡村的大量土地被用作一种战略的安全策略加以农作物种植,而不是用于开发。美国乡村居民点的人口规模大约7000人左右,全美国的注册农户大约650万人,大约6000万人居住在乡村居民点里。[6]美国乡村居民点建设还非常注重人居环境安全,如每个乡村居民点都有由地方政府委托的污水处理设施、消防安全设施、医疗卫生设施、集中供水水塔、垃圾收集设施、商店、邮局、小企业等,乡村道路是按照村民的自愿性进行随意改造,而不是统一的乡村道路建设标准。
1.2.2 注重相关规划对居民点的管理
总体而言,美国乡村建设相对于英国乡村建设较为随意和自由,但是美国的乡村建设并不是随便而建的,也是受到相关规划指引的,如《清洁空气法》、《分区规划》、《清洁水法》、《濒危物种法》等,这些法规统领着美国的乡村规划建设。美国的乡村居民点的土地使用是受《分区规划》控制着的,从而减少每一块宅基地的规模和退红,规定中要求尽量降低道路宽度、营建适合步行道路等级,而且乡村住宅也围绕乡村道路进行适当布局[7]。由于美国乡村土地是私有制,因此在利用分区规划做相关建设管理的时候,一般要充分考虑原住民的意见,进行公众参与;在分区规划中还特别注重对乡村土地使用功能的分区,道路一般被看做是各功能分区的分界线,主干道和高速公路通常用来划分居住区和农田,开放空间通常成为农业生产区和居住区之间的缓冲地带,商业区点缀在居民区中间,组团式的布局模式把乡村居民区和周边的开放空间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开放空间规划建设受《清洁水法》的控制,目的就是营造出一种具有乡土自然特色的优美乡村。
1.2.3 注重城乡不同发展模式的探索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美国就着手开始进行城乡规划改革,力图摆脱传统分区规划对乡村土地开发的硬性指导,并积极关注乡村建设。美国联邦农业部就公布了乡村发展的一些政策,主要包括农业发展、乡村设施、乡村住宅、乡村企业、土地开发权等计划。在土地开发权方面,购买开发权是一项重要的措施,通过开发权购买程序来保护美国乡村农田[8]。1990年代这项提案在美国密歇根、加利福尼亚等重要农业州新增的保护项目非常盛行。土地开发权价值评估决定了拥有开发权和没有开发权之间的土地市场价格差。相对于传统美国区划,这种方法能较好地保留住大片农田,并给予农场主一定的补偿。同时,美国联邦农业部还专门针对乡村发展提供若干资金支持,如乡村公用设施的资助、乡村道路建设的资助、乡村社会福利等,充足的乡村建设资金是美国城乡发展的一大特色。
1.3 德国
1.3.1 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
德国的规划体系由综合性的空间规划,以及城市、交通、土地利用等专业领域的规划构成。规划领域主要与政府公共职责密切相关,对主要靠市场调节的领域,政府一般不编制规划。通常德国的空间发展报告是每4年编一次,在1999年通过的空间规划主要内容涉及乡村建设内容有:①乡村居民点规划:包括乡村居民点的规模及相关商业和服务设施配置情况;②乡村绿色开放空间保护的基本原则;③乡村基础设施规划等。不仅如此,德国还非常注重城乡规划法律法典的系统完善,国家层面有专门的宪法进行保障,联邦和州层面的相关法典,有《建筑法典》、《土地建筑利用条例》、《空间规划法》等。除联邦法律之外,各州享有制定本州空间规划法律的权利[9]。
1.3.2 城乡等值化均衡发展理念
德国的城乡发展经验主要在于其倡导“城乡等值化”的发展理念,并且扎实地付出实践建设[10]。
(1)城乡空间布局的均衡化
德国城乡规划体系在空间布局上强调按照主城区、新(副)城区、小城镇、乡村聚落的等级模式进行合理布局,围绕大城市建设众多小城镇,但是大城市并不拥挤和庞大,大城市人口占据全国人口的1/3,其余2/3的人口大都分布在小城镇当中。为了防止大城市过度拥挤,大城市周边专门建有不同大小的副中心城镇,这些城镇集聚了功能齐全的相关服务设施,而且有便捷的交通来链接中心城市[11]。在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周边又分布有众多的小城镇,通过小城镇的枢纽传导,实现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小城镇与乡村聚落的一体化;在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方面也非常强调等值化,在乡村和小城镇建设方面,都比较注重对基础设施的完善化建设,尤其注重设施一体化、生活水平的均衡化建设。宪法保障德国公民,无论乡村居民还是城市居民都应享有在选举、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利,没有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异,从而使得德国乡村和城市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方面和大城市并无多大差别。
(2)土地发展的规模合作化
德国在乡村土地利用与开发上强调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从而促进乡村农业稳定发展。德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制定了专门的《农业法案》、《土地整理法》[11],允许城乡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和租赁,规划调整零星小地块并集中连片,从而使得原本规模较小、经营分散的小农场变为规模化农场,既盘活了土地资本,又实现了农业规模化。为鼓励土地集约化经营,地方政府通过信贷和补贴方式鼓励小地块土地所有者进行土地置换买卖,实现土地自由流通,促进德国农场规模化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1967年德国又多次修改了《合作社法》,通过合作社的建设实现德国农业的购销合作、流通合作、生产合作、资金合作 [12]。德国农民自愿加入合作社,通过分红和资源共享获得较高农业经济利润,从而推动农业发展。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德国已经形成了“地区合作联盟”,农业合作组织已经达到了3500多家,大部分农民成为合作联盟的成员分子。
(3)城乡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
德国非常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尤其表现在农业用地结构上。德国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农业发展,在农业产业规划上,往往根据自然资源特点发展生态可持续农业,如畜牧业、小麦、玉米、大麦、牧草、葡萄等种植业,这些种植业不仅满足当地的需求,还具有高度国际化特征,属于高效优质类型的农业产业。在整个德国乡村农产品当中,初级产品占据很少一部分,大部分都是为了满足国际农业市场需求以及迎合国际贸易政策调整而种植的相关农产品[13]。在德国的巴福利亚州,大约有75%左右的村镇都布局有乡镇企业,围绕农产品加工和规模化农业经营为主。在优美的田园风光中镶嵌一些乡镇企业,成为德国村镇产业发展的特色。为了积极带动就业,当地还特别专门开辟一些景观优美的村镇发展旅游、餐饮、娱乐等,从而壮大村镇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目标[14]。
1.4 韩国
1.4.1 统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在韩国的城乡统筹劳动力转移模式当中,主要凸显以下几个方面[14]:
(1)建立工业区人口集聚区:20世纪60年以来,韩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众多的工业区,有的分布在城市郊区,有的分布在部分村镇当中。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韩国已建立各类工业园区达50多个,这些工业园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集聚节点,对韩国的城乡统筹发展起到了集聚带动的作用。
(2)规模经济助推人口集聚:早期发展工业园区大部分是较小规模的园区,为了实现更大经济带动效益,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实施了培育大企业集团的五年发展计划,韩国政府在政策、资金、产业引导等方面针对乡镇企业园进行合并和重组,形成规模化的经济形式,从而壮大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增强了工业区在城乡统筹中的带动作用。
1.4.2 依托“新村运动”统筹城乡发展
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韩国出现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特征,加上当时农业现代化水平还比较落后,农业发展出现衰退的迹象。为此,韩国政府在1970年代开始,着手开始“新村建设运动”,重点解决乡村社会发展问题,并实施五年发展计划,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试点的重点,并进行一系列农业开发项目。政府提高资金和对口保障支援,有条件的乡村进行自主开发,通过新乡村建设,实现“政府+农业+企业+工厂+学校+城市+……”为一体的新村建设活动,从而促进韩国城乡统筹发展步伐。通过新村运动,韩国农民素质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农民获得了启蒙教育,农民更加自信自己赖以生存的乡村的发展价值,更加自发地融入建设新乡村的运动当中[13]。新村运动对乡村发展的重大贡献在于韩国的农村环境得到了很好地改善,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使乡村生产环境、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从而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1.4.3 实行城乡统筹的社会制度保障
韩国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当中,另一个重要的亮点就是实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体化,乡村居民养老、健康医疗保障、社会保险、公共救济、社会福利分红等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方面不存在和城市居民之间的差异,而是相统一的[15]。在韩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当中,社会保险则是最为主要的社会保障方式。韩国政府在社会保险方面实现了农民基本利益的全保障,“国民年金”扩大覆盖面到农村、农民和渔民范围之内,对65岁以上的老人无偿提供土地补助,从而置换闲置农地,既提高了农田的利用效率,还提供较为完善的保障利益来保障社会公平;医疗保险则有专门的《医疗保险法》,并通过自愿性保险,较早在农村进行试点,使得大部分农民能够获得保险的收益。除了在社会制度方面提供保障,城乡规划建设技术规范上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以确保韩国农村建设具有统一的规范和规定。如为提高乡村环境,相关规定要求针对乡村环境应改善农村排污系统、卫生系统、提供公共浴池、公用水井、道路兴修与扩展、灌溉工程和水坝修建、统一进行房屋屋顶改造、房屋维修和乡村重建等,从而切实保障每个村庄的发展权益。
2 中西城乡统筹发展的比较性分析
2.1 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
2.1.1 城乡统筹编制技术
目前国内社会学、地理学、人口学、经济学、城乡规划学等学科学者根据学科特色构建了不同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由单一的层次分析法逐渐转向客观赋权法、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比较法等方法综合应用,评价模型逐渐多元化、科学化。在城镇体系之间的城乡空间发展模式上,注重空间发展绩效的系统定量化研究,城乡指标体系的制定综合考虑整个区域以及不同类型区影响因素的不同。
2.1.2 城乡统筹动力机制
国内城乡统筹发展注重基于不同地域导向下,从乡镇企业发展、乡村工业化、小城镇发展、乡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进行关注,形成了具有时代意义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机制。今后应主要加强对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空间因素的分析和关注,如城乡间历史文化的联系、意识形态、共同发展意向等,重视对城乡统筹发展的空间基础性因素研究。
2.1.3 城乡统筹空间模式
目前大部分地区所编制的城乡统筹规划相对来说都具有典型特征,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小城镇发展模式、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农村全面发展模式和城市带动发展模式,对不同地区城乡统筹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今后应转变城市的优先发展和农村的自我发展的传统发展意识,重视城乡联系对城乡统筹发展机制、模式和动力促进的影响,遵循城乡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1.4 城乡统筹实施途径
目前大部分学者从乡村城镇化、文化整合、城乡信息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特色产业集群、相关政策制度等各个不同角度探讨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多种途径,有利于指导不同地区城乡统筹发展,即所谓的地域导向下的城乡统筹模式。今后实施途径应强化宏观、中观、微观实施策略的结合,注重对不同类型区城乡统筹发展途径的研究,尤其针对山地城乡统筹发展策略的研究,根据地域特色,提高城乡统筹规划建设的可操作性。
2.2 中外城乡统筹发展比较经验分析
通过对国外城乡统筹发展经验和国内关于城乡统筹研究进展的梳理,可以发现,自城市和乡村诞生以来,城乡关系问题就一直存在着,关于城乡问题是多学科共同研究的话题,各国针对城乡发展建设模式和特征也是存在差别的,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经验之处:
(1)城乡发展不能就城市论城市或就乡村论乡村。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看,城市发展必须要有适当的发展规模,城市不可无序蔓延扩张侵占乡村领域,城市应有适当合理的控制范围。乡村发展也不能单纯从乡村基础设施上着手,还应考虑如何借用城市发展的活力来激活乡村发展的潜力,同时应建设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并制定适宜的控制指标来保障社会公平与公正。
(2)应建立完善、系统的城乡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城乡统筹发展基础,支持农村快速发展。如果仅仅靠规划建设,而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加以保障,所有的蓝图到最后只能是一张空头口票,在实践中难以得到有效执行。发达国家都建有比较系统完善的城乡规划体系,从区域到乡村规划设计都有相对成熟的规划体系来支撑,并有相应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来保障执行,从而保证战略规划的最终实现。
(3)在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当中,发达国家的乡村建设都比较注重对乡村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营造方面,创造具有广域开放尺度的乡村开放空间景观是欧美乡村景观的重要特征,这不仅塑造了优美的乡村生活环境,也为永续的城乡生态安全格局提供了保障,相对于我们国家的部分地区的乡村城市化建设趋势而言,具有值得深思和借鉴之处。
总之,中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中国的城乡统筹发展研究是一个开放性的学术课题,针对中国城乡建设模式的探索,既不能完全照抄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经验,也不能完全否定西方经验。同时,中国幅员辽阔、地域特色明显,那些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深入探索,从而创新世界城乡发展的中国典范。
参考文献:
[1] 叶齐茂.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叶齐茂.发达国家郊区建设案例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Quality in Town and Country: Urban Design Campaign[R].London: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1994.
[4] 佚名.英国城市规划史上的三个重要报告[EB/OL]. (2012-08-11)[2010-1-09] http://:8080/international/message/showmessage.asp?id=1543.
[5] 杨小鹏.英国的绿带政策及对我国城市绿带建设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0,(1).
[6] 叶齐茂.美国的乡村建设[J].城乡建设.2008,(9):74-75.
[7] 朱晨,岳岚.美国都市空间蔓延中的城乡冲突与统筹[J].城市问题,2006,(8):87-92.
[8] 黄河新闻网.借鉴德国城市化理念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EB/OL]. (2012-09-11)[2010-11-04]http:///comment/comment_content/2010-11/04/content_692197_2.htm.
[9] 周季钢,阳炆杉.德国:“城乡等值化”理念下的新农村建设[EB/OL]. (2012-10-11)[2011-09-09]:http:///20110909.shtml.
[10] Tang, W. and H. Chung. “Urban-rural transition in China: beyond the Desakota model”, in China's Regions, Polity, and Economy: A Study of Spat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Post-Reform Era[M]. ed. S.Li and W.Tang,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 Press.2000:309-350.
[11] 易鑫.德国的乡村规划及其法规建设[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2):11-16.
[12] Richard T.T.Forman.Land Mosaics[M].U 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30-40.
[13] 郝万喜.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价值工程,2011,(21):59-64.
- 上一篇:产业经济学主要理论
- 下一篇:简述通货膨胀的治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