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量经济学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量经济学的作用

篇1

摘要: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电子电工技能竞赛的过程中,促使教师去学习掌握一些新技术、新技能,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了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参加技能竞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以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检验学科的教学水平,完善和提高专业技术技能教学,是提高电子电工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技能竞赛;教学能力;学习主动性;有效手段

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技能竞赛,可以检验中等职业学校的各专业教育教学水平,最终促进学校综合实力的提高。对于中职学校的电子电工专业来说,组织学生参加该专业的各项技能竞赛,能全面提高专业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

一、技能竞赛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师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才能保证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教育教学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主体。“名师出高徒”,只有业务精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各种专业技能竞赛都是要通过指导老师和参赛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的,电子电工专业的技能竞赛也不例外。对于负责电子电工专业各项技能竞赛指导工作的专业教师来说,首先要掌握竞赛项目所涉及的各方面的专业知识,要根据技能竞赛项目内容,学习新技术和新技能,才能有效地指导和培养学生。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竞赛过程中要广泛收集学习资源,制定培训计划,研究短时间内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方法,所以指导老师只有努力进取才可胜任竞赛的指导工作,这利于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老师通过参与技能竞赛,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充电,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尤其是年轻教师,参与学生技能竞赛指导工作,会迅速提升他们专业教学能力。教师的责任心也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学校对于取得优秀竞赛成绩的教师和学生给予肯定与奖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就会提高,也进一步加强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专业科组具有了师德高尚、积极向上、有工作责任心、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就能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就会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二、技能竞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中职学校的各专业教师经常研究探讨课改,课改必须先从教学课程内容入手。电子电工学科专业各项技能竞赛体现了该专业发展的最前沿的技术,也体现了最新的电子电工专业技能。专业技能竞赛的内容是根据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来设计的,电子电工专业的各项技能竞赛非常贴近于生产实际,学生了解到所学习的知识是非常实用的,就能产生想学习的意愿,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日常教学上能结合技能竞赛,把技能竞赛的内容和标准作为参考,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开展一些新的教学项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此可对专业教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我们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始终都鼓励与大力支持各专业科组积极参与省、市里举办的各项中职技能竞赛,从2007年开始,我校电子电工专业科组每年均选派教师与学生参加了每年省、市举办的“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等项目的中职技能竞赛,取得优秀的竞赛成绩,在日常教学上参考各项目技能竞赛的规范与要求,推行项目式小组教学,加强了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成绩有很大的提高,教学成效显著。

三、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技能教学水平

中职学校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通过参加各专业技能大赛可检验学校各专业的技能教学水平。电子电工专业各项技能竞赛具有科学有效的学生教学评价标准,学校参考其规范和要求,可M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的落实与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培养过程和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及时调整教学行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既能考察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也能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还能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进行考核,将企业、行业要求作为专业教学的标准。学校也可利用政府主导,企业、行业协助举办中职学校技能大赛这一平台,加强与企业、行业的联系,深化校企合作,发挥企业技能培训功能,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行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成立了电子电工专业技术技能指导委员会,参与的成员有中国移动梅州分公司,梅州市博敏电子有限公司,南方电网梅州分公司,梅州钜鑫电子有限公司,梅州市国威电子有限公司等数家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对我们学校的实训室建设和实验课程的开展进行了多方面的指导,提升了电子电工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

四、开展技能竞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中职学校以技能竞赛营造校园的育人文化,提升技能教学质量。学校要建立健全各专业技能竞赛长效机制,可以先由学校开展各层次的校内技能竞赛,通过校级竞赛来选拔参与市级技能竞赛的参赛队伍。对各专业职业技能竞赛进行制度化与规范化,提高教师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的积极性,可以把更多专业和课程纳入校级技能竞赛的范围,让技能竞赛覆盖到每个专业,每位教师,甚至每位学生,全校师生重在参与、重在提高,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我们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每年下半年都专门为全体高中二年级的师生举办校园竞赛活动,开展各学科各层次的技能竞赛,如:1、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的分组竞赛,重点考察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2、专业科组各项目技能比赛,重点考察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3、市级、省级大赛前集训淘汰赛,对专业科组各项目技能比赛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选拔市级、省级竞赛参赛选手。对被淘汰的选手,也会给予他们鼓励,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通过校内技能竞赛,促使了师生共同成长成才。我们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通过参加技能竞赛,使他们有了充足的学习动力,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日常行为规范也明显好转,他们的维修电工职业资格等级考核和电工上岗证考核方面有较高的通过率。技能竞赛在提高中职电子电工专业的教学质量方面,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以赛促教,促进职业学校技能融合发展[J]. 刘相龙,王锦.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7(04)

[2高职院校电工电子技能教学探讨[J]. 苏泽宇. 科技信息. 2013(16)

篇2

摘要:本文在对计量经济学内容模块及课程体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基于新兴的教学方式――微课,以经典计量经济学中单方程模型最小二乘估计量的最优线性无偏性质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微课教学设计,并且在微课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了“互联网+”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认为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理论与应用脱节、学生理解效果较差等一系列问题,而基于微课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设计可以在教学安排、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微课;教学改革;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与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081-06

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定义是,以经济学为基础,运用数学方法,构建计量经济模型,阐述经济中隐含的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是经济理论、数理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的有机结合体。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中,计量经济学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计量经济模型的创始人克莱因、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等著名学者都多次指出了计量经济方法的重要性。

1980年,以经济计量学“颐和园讲习班”为标志,计量经济学开始进入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作为一门专业课程,计量经济学陆续进入国内高等院校的经济类专业课程体系中。1998年,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教指委将计量经济学纳入经济学类专业的8门核心必修课程。同年,教育部在经济学科中审定了“应用经济学(一级)数量经济学(二级)”的学科分类,明确了数量经济学的学科设置。此后,计量经济学作为数量经济学中的主干课程,在各高等院校中广泛开设。目前,在各高等院校的经济学类、管理学类等专业中,计量经济学被教师和学生评为最重要、最实用的方法。计量经济学的学科人才也深受社会青睐,其就业面广泛,在管理、社会、医学、生物、统计等各个领域都有涉及。

计量经济学之所以得到学者、教师、学生及社会的广泛接受,一方面是因为计量经济学方法具有科学性和普适性,如前所述,其方法已经在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甚至是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将经济学、统计学、数学及一系列相关学科紧密联系到一起,不仅实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高度统一,更为重要的是推动了经济学由探讨变量之间的定性关系向研究变量之间定量关系的转变,并成为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共同进步的重要工具。

目前,计量经济学在各高等学校中越来越受重视,从某种程度上说,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全国各高校相继将计量经济学及其相关课程列为重点建设目标,在课堂教学、教材编写、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验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是,目前国内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对前期储备知识要求较高且理论性较强,出现了学生学习效果参差不齐等问题。本文将在梳理计量经济学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基于新兴的微课方式,对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进行梳理,提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改革方案。

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及学科体系

(一)计量经济学发展的四大分支

计量经济学的主要作用在于利用现有数据资源,构建实证模型,不仅定性地判断各个自变量(解释变量)对因变量(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方向,同时定量地求出了自变量(解释变量)对因变量(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这种研究方法不存在时代局限性,在任何一个时期对于所有学科来说都是成立的,因而计量经济学从出现至今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相当多的经济学者进行科W研究的重要手段。

以20世纪70年代为界,计量经济学大致可以划分为经典计量经济学、现代计量经济学两大类。早期的计量经济学经过多位研究学者对其概率论基础、理论框架、数据模型、模型应用等内容进行扩展,形成了完整的经典计量经济学方法体系。从理论方法角度而言,经典计量经济学是在经济理论基础上,对所获得的时间序列样本数据或者截面样本数据建立线性化的参数模型和随机模型,运用最小二乘(OLS)等方法对所构建的实证模型求解,得到模型的估计结果。在应用实践方面,计量经济学属于经验分析、实证分析,模型结果可以用于分析经济结构、评价经济政策、预测经济趋势走向、检验并进一步发展经济理论等。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遭遇了经济滞涨、石油危机、利率自由化等一系列变动,经济活动更为复杂,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经典经济计量模型受到严重挑战,模型的预测性和解释力大大降低。在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基础上,现代计量经济学应运而生,实现了对此前计量经济学的传承。

目前,现代计量经济学已经逐渐发展为4个主要方向:微观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模型、非参数计量经济模型。目前,上述分支已经成为经济学类专业研究生的独立课程,且相应的教科书也已相继出版,这标志着它们作为计量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已经成熟。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是现代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方面。经典计量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假定就是解释变量的非随机性,这就要求解释变量的数据满足平稳性这一条件。而在实际的问题中,时间序列数据往往是非平稳的,因而采取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的估计和分析就会得到“虚假回归”的结果,即在经济理论中本来不存在任何关系的两个变量,却能够通过回归得到较高的相关性,但这种高度相关的结果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就是在上述问题中,以研究时间序列自身的变化特征为主线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于多个非平稳(有单位根)的时间序列而言,如果其线性组合是平稳(无单位根)的,则可以称这些序列之间具有“协整”关系,那么这些时间序列所表征的宏观经济变量之间行为上的均衡关系就是真实的。

与单独的横截面数据模型或者时间序列模型相比,面板数据模型包括了上述两类模型所不能表达的内容,更能反映经济活动的行为特征和变动规律。此外,面板数据模型还可以反映个体效应,即揭示不同个体之间的确定性或者随机性差异。同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可以构造更为复杂的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也减少了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

与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先验地设定模型的结构不同,非参数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形式要通过估计之后才能得到。非参数计量经济模型一般可以划分为完全非参数模型与半参数模型两大类,其估计方法通常为权函数方法,常见的权函数估计方法主要是核估计与局部线性估计。目前该方向发展的重点仍然在新的参数估计方法及其性质上。

(二)计量经济学的三个教学层次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计量经济学通常被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分别适用于不同学历背景的学生。其中,初级计量经济学一般以经典计量经济学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解,介绍单方程线性计量经济模型,并进一步对放松经典模型假定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教学对象为没有接触过任何计量经济学内容的本科学生,教学周期为一个学期。对于研究生的教学而言,重点讲解的内容一般都放在中级计量经济学以及高级计量经济学上。鉴于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背景不尽相同,因而在中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中,除了要求没有接触过计量经济学的学生对初级计量经济学的内容进行自学外,还需要穿插讲授初级计量经济学的某些重要内容,以确保计量经济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方向性问题和核心模型理论有更好的理解。在课时比较充分的情况下,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又在中级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中单独列为一门课程,进行更为详细、更为深入的讲授。与初级、中级计量经济学课程不同,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中侧重于对最新发展或者较为前沿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讲解。

在上述理论课程结束后,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高校还继续增加部分应用课程,通过经济研究中的具体案例,讲授如何运用理论部分所学的概念和方法进行实际的计量建模、估计和检验;增加上机课程,演示讲解主要计量经济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实际应用,让学生熟悉计量软件的操作过程,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熟练使用。

除了课程的讲授之外,在计量经济学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作为一门综合类的交叉学科,计量经济学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经济学功底,还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统计学、数学,特别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基础;其次,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操作至少一种计量经济学软件进行模型构建;最后,计量经济学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估计得到模型结果后,能够发现结果背后所隐含的经济规律,理清逻辑,进行深入分析。

当然,根据“教学相长”的理论,计量经济学的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计量经济学的开设不仅为学生综合分析、研究经济问题创造了条件,也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打下了较好基础。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作用与价值体现在:一是提高了学生对经济科学方法的应用技能,特别是应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二是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基于先进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符合经济现实或者社会发展状况的模型,从中挖掘、发现新知识;三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因为建模所需要的知识是多维度、全方面的。

二、“微课”改革的兴起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课程应运而生,教学领域“互联网+”促使了“微课”的产生。“微课”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现在已经迅速成为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热点。“微课”的主要传播手段为微型教学视频,同时综合了影像、动画、幻灯片、音频、图片、文本等不同媒体,通过自主学习、在线学习等方式将零散化、碎片化的教学内容清晰、明确地传达给学生,具有“主题突出、短小精悍、针对性强”且“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等特点,有助于学习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习,同时照顾到了学习者的“注意力模式”,更加符合广大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而言,进行相关的“微课”设计与改革,可以使得这一理论性强、相对枯燥的课程更便于理解和学习,因而“微课”计量经济学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P于“微课”的起源,大多数学者普遍认同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1993年由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课程”是“微课”的开端。作为化学专业教授,McGrew希望简单的有机化学常识能够得到普及,然而当时的有机化学教材晦涩难懂且篇幅很长,没有化学基础的学生及民众需要花费大量精力研读。因此,McGrew教授希望能够让人们在课堂以外的其他地方也能方便、简捷地学习到化学常识,为此提出了“60秒课程”,并且他还将“60秒课程”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概念引入、解释、结合生活列举例子,同时建议其他学科的教授也用相似的方法对各自的专业知识进行推广。第二种说法是,1995年由英国纳皮尔大学的Kee教授提出的“1分钟演讲”是“微课”的起源。具体而言,Kee(1995)认为在知识量与信息量大爆炸的时期,能够快速准确地从各学科中提取核心概念满足学习需要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个关键能力,因此他提议让学生针对知识的核心内容进行一分钟的精练演讲,并要求演讲具有良好的逻辑结构且包含一定数量的例子,一分钟演讲不仅促进了学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同时还将所学内容相互联系起来,从而避免了学习的孤立性与片面性,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此基础上,微课程开始迅速发展。2008年美国圣胡安学院的教学设计师Penrose最早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也就是现在的“微课”,他还将微课程的概念解释为“知识脉冲”,经过研究表明,通过配合一定程度的作业、讨论、实践,微课程的学习效果完全可以与长时间的授课相媲美,甚至更好。

胡铁生(2011)将“微课”引入我国,对“微课”的概念、特点、分类、适用范围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自此以后,“微课”开始了在中国的蓬勃发展。随着“微课”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有关“微课”的教学专题网站迅速涌现,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微课”网站是2006年国外创建的可汗学院。在国内,最知名的平台是“中国微课网”以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站。截止2013年6月28日,各地重点大学、本科等在内的高等学校1600多所、教师12000多名参加了“微课”的教学比赛。此外,另一个重要的国内“微课”平台是网易云课堂,目前,该网站开发“的课程数量已经达到了1100多门,且每门课程是由系列“微课”组成的,各个“微课”之间以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高级的进阶方式呈现。

三、基于“微课”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设计

计量经济学课程具有结构化、模块化等特点,即每一章节的完整性较强,包括性质、估计方法、检验等内容,体系较为完整,适合进行“微课”的设计。一节完整而优质的“微课”需要很多准备工作和开发工作,再具体到应用过程。就计量经济学而言,该课程既包括基本的理论方法,又可以应用到具体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中,与“微课”的设计理念高度一致。

与其他“微课”一致,计量经济学“微课”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分类,可以分为问答型、演示型、讨论式、实验式等类型;根据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式分类,又可以分为答疑型、解题型、证明型等类型;按照计量经济学“微课”的制作方式,则可以分为智能手机拍摄、专业摄像机拍摄、录屏软件拷贝等类型。

“微课”的基本要素包括6个方面:微视频,即“微课”的教学录像或者教学视频;微教案,简言之,就是微视频教学的教案;微课件,即辅助教学的素材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通过统一的教学平台,采用“互联网+”技术,将这些资源综合为“非常6+1”,如图1所示。

如前所述,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前期储备知识要求较高,因此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吸收课程内容。经过对比分析各种类型的“微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可得,计量经济学最好应该采用“融合式”的教学模式进行“微课”的设计,即在计量经济学“微课”的设计中,基于“互联网+”的理念,根据胡新生等(2012)、孟香惠(2013)提出的一体化基本设计思想,将课程分成面授学时、网上学时两大主要部分,先通过网络课程让学生进行课前网上预习,然后教师进行课堂上的重点、难点讲解,最后再让学生进行课后的网上复习,回顾整个教学过程的全部内容。其中,相邻两个环节互为联系、相互补充,前一环节对学生起到指导作用,后一环节为教师和学生同时提供准确的反馈信息,计量经济学“微课”的教学步骤如下。

(一)网络课前预习

此阶段需要依靠学习者自己独立进行,一般是通过互联网将该阶段的“微课”放在教学平台上,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在网络课前预习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应该主要集中于对新知识、新内容的介绍,无需过于细致,但应对整体性和方向性的知识框架进行讲授,使得学习者大体了解所学内容的整体概念、基本思想、估计方法、理论模型等基础知识。此外,由于学习者的教育背景不尽相同,因此本阶段的内容还需对所授内容的前置知识点和问题背景进行回顾。同时,授课者应启发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思考,特别是适当讲授如何应用计量经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或者例子,使其产生学习兴趣。在课程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在课程中提出问题,或布置简单的预设任务,以便在面授时检查学习者的预习情况,提高预习效果。教师也可根据预习情况有计划地安排面授课程的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上课计划,更多地发挥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使得课堂教学更有效果,也更有效率。

(二)面授课中学习

将“微课”应用到计量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并不是让“微课”取代教师教学,而是把“微课”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教师围绕“微课”所授内容,引导学生进入W习情境,并且根据“微课”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解析,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思维方式,对于计量经济学这样一门具有较高适用性的课程而言尤其如此。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在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情况等进行课程内容的讲授、调整,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般而言,在面授课学习阶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知识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或是对计量经济软件进行示范操作和过程演示,以及对例题进行讲解,从而学习者可以跟随教师一起解答问题,深入了解计量经济方法的内涵与实质。同时,在面授课堂上,学习者与老师可以进行直接互动,对“微课”所展示的内容与知识可以进行更为深入与广泛的讨论。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反馈,积极改进计量经济学“微课”设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网络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阶段也是计量经济学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在课后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点进行反复的巩固与练习,学生才能全面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因此,本阶段计量经济学的“微课”内容以巩固和习题为主,基于“互联网+”带来的资源优势和信息优势,为学习者提供充足的复习资料与习题,并进行要点提示和分析讲解,以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由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对于吸收消化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对其提供开拓性和思考性较强的“微课”。

一般而言,学生在最初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中,接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就是经典计量经济学中的最小二乘估计方法。由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得到的估计量具有何种性质和优势,从而使得该估计量能够在计量经济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是学习者接下来会关心的问题。本文基于上述教学框架与“微课”特点,以经典计量经济学中单方程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量的最优线性无偏性质一节为例,进行了面授课中学习阶段的“微课”设计,基本内容列于下表1。

四、有关计量经济学传统教学方式的思考

(一)计量经济学传统教学的不足

鉴于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在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对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重视程度应进一步提高。基于目前国内各高等学校的教学情况分析,在实际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授课方式为主,即以幻灯片演示、板书讲授为基础,采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或者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测验。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建设如何顺应时展,基于“互联网+”、“微课”等新技术和新模式做出相应改进,是非常现实并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在这一部分,本文将对传统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类典型问题进行思考,并进一步说明、验证计量经济学“微课”设计与微课改革的重要性。

由于受到课时限制,传统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内容主要涉及计量经济的基本方法与基础理论,如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而对于如何建立符合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现实的实证模型,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计量分析软件的操作却甚少提及。很多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后,只了解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概念、模型、性质、检验方法等知识,但并不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与经济预测。学生在进行本科和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时经常出现模型中变量选取、模型形式设定以及数据处理等问题,这都是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学生无法做到学以致用导致的。同时,目前大多数的计量经济学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基本上只与本章内容相一致,不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而案例教学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在教学安排方面,传统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课程安排与时长安排也并不合理,例如,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中设置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课时为54课时。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要求学生预先学习必要的微积分、概率论、统计学等相关知识,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往往发现,学生对一些先修课程的相关内容已经遗忘、甚至还未学习,对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需要用到的基本知识并不熟悉,导致该课程的教学在规定学时内很难完成。

虽然国内大多数高校在计量经济类课程教学中构建了多分类的教学体系,例如,根据讲授内容的深浅程度、讲授知识的范围将计量经济学分为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与高级计量经济学,但是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的规范、教学日历的制定、重要教材的建设与课程体系的设计还有很多不一致、不协调甚至脱节的地方。传统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授课时长一般为45―50分钟,授课时间固定,学生若由于某些特殊原因错过课程,则需进行自学,而自学中没有教师的指导和提示,在理解上将会存在很大困难。特别是,学生的理解与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之间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从而导致学生学习上的不连贯性和无效性。

在教学手段方面,计量经济学授课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一般是“多媒体+板书”形式,以多媒体为主,例如在进行计量经济学课程讲授时,部分原理、定理的推导和演算过程中会存在大量的矩阵,不利于板书的书写,因此类似于这样的内容都使用多媒体的方式讲解。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教师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教师能够快速更新教学内容而不必书写板书,从而减少上课时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但是,计量经济学中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得教师不容易把握教学进度,不了解学生是否理解内容,在短时间内将不易理解的教学内容“填鸭式”地“塞给”学生,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不深,从而不能及时吸收理解所学内容。

(二)“微课”改革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势

基于“微课”的框架下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设计具有诸多优势。首先,从教学内容上来讲,“微课”对于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内容更加宽泛,所授知识并不受到课时限制,因而不局限于理论推演与数学推导。更为重要的是,“微课”可以对传统课堂上无法或是没有时间传授的内容进行讲解,且讲解内容可以更加细致,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微课”内容可以作为教师面授课程的补充,学生既能够在课前对教师即将讲解的课程内容进行预习,了解课程整体思想,做好衔接;又可以在课后积极复习,以解题型和答疑型的“微课”内容为辅导,巩固课堂内容。

其次,计量经济学的“微课”教学能够满足不同能力、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需求。“微课”的教学更加方便灵活,对于不同教育程度与教育背景的学生来说,“微课”的内容更具针对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自由选择需要观看的“微课”内容。例如,数学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直接学习计量经济学课堂讲授的“微课”;而基础薄弱、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统计学知识的学生则可以先通过学习前置课程弥补知识缺陷,而后再进行正式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相对于传统计量经济学教学,“微课”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持续性注意力。“微课”将授课时长控制在10分钟左右,在较短的时间里对某一突出知识点或难题进行系统、细致地讲解,学习者能够集中听讲,亩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而不会感觉到课程冗长,信息接收也不会产生相互干扰。“微课”视频能够反复多次观看,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学习者不用担心错过的课程无法弥补,可以通过微视频进行自学,且学习内容一致,具有连贯性。

最后,“微课”以多种形式、丰富多彩地展现学习的内容,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偏好与学习习惯。“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这种呈现方式不仅可以将课程的重点全部展现到视频中,而且可以排除其他无关的视觉刺激,加强学习者对知识的记忆力。例如,可汗学院所制作的“微课”教学视频,画面中突出强调了一个黑板,没有教室和教师,只能听到老师对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也只能看到黑板上简练列出的教学内容。同时,“微课”运用了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与当前课程内容有联系的各类信息,例如影像视频、动画片段、音频、图片、文本等,均能够通过“微课”视频得以展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了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效果。

五、结论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统计学、数学多学科相互融合形成的交叉学科,在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具有科学性和普遍适用性,其理论与方法已经在社会经济的各个范畴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微课”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计量经济学适宜采用融合式教学模式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本文以经典计量经济学中最小二乘估计量的线性、无偏性、有效性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微课”设计。另外,通过对传统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进行深入思考,本文发现以“多媒体教学+板书演示”为主要方式的传统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在教学安排、教学目标等多个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与之相对,基于“微课”框架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有效提高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效果。

如何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计量经济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和教学实践的重点内容。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微课”为基础,开发、扩展、充实计量经济学相关教学资源,丰富和完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是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高等教育经济管理学科内涵发展的重要方向,值得教师、教学工作者进行深入思考与深度开发。

参考文献:

[1]Kee T.P.The One Minute Lecture.Education in Chemistry,1995,(32):100-101.

[2]Shieh,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55(26):1-13.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张同斌.高等学校经济计量分析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5,(9):103-104.

篇3

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实际作用和意义不容忽视。而在新疆高校教育中,不仅存在内地高校计量经济学的共性,而且存在一定的新疆特殊性。笔者以塔里木大学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提出新疆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

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新疆高校与内地高校不同,其少数民族学生占据相当比重,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更多的抵触与消极情绪。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大学生并未接受英语教学活动,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接受计量经济学教育过程中对软件的应用就十分吃力。从而影响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效果。如何改进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凝练适应本地区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特色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探索本地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对于推动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本文以新疆塔里木大学经管院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为例,提出了新疆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和教学改革的建议。

二、新疆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单一,学习积极性差

计量经济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更好地解释说明问题,往往会对经济模型公式进行步步推导分析。这样的过程对于实际的计量经济学应用意义并不大,学生受制于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影响了他们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新疆高校本科学生因此将高校计量经济学与数学化为一等,学习枯燥乏味,抵触情绪强烈。笔者在教授计量经济学与学生的实际接触中,了解发现学生们面对计量经济学教材中与微积分、概率与数理统计、高等代数内容相关的数学推导,会产生恐惧与反感心理,学生很可能因为对这门课程性质认识的偏差,认为计量经济学太难太枯燥,以后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也很少能用到这些知识,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此种认识尤为明显。而计量经济学是融合了数学知识、统计学知识以及经济学知识的交叉性学科,归根结底它是一门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的经济学学科,复杂的理论公式推导并不是教学的目的,运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才是根本,注重案例分析与软件操作解决实际的问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计量经济学的学习。

(二)软件应用障碍较大

计量经济学实际操作软件eviews中并未存在相当大的词汇量需求,但是由于缺乏一个详细的指导手册,造成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英语水平相对较低的本科学生对其产生抵触情绪。

(三)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

计量经济学应当在高等数学(函数与极限,一元函数微积分,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级数,常微分方程等)学习之后安排,但却存在有计量经济学先于高等数学教学的现象。

(四)教学课时安排不合理

计量经济学体系庞大,实际的教学中存在时间短而教学任务量大的基本情况。但是在此基本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继续压缩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课时的倾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束掉教学大纲的教室学习后准备要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就已经要结课了,留给学生自己进行实际上机操作的课时太少,致使新疆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通病是,学生貌似学了很多计量经济学方法,却不知道如何应用与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有的不知如何建立模型,该建什么样的模型;有的是理解不了模型数据结果的经济意义。因此,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是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欠佳的一大关键问题。

三、新疆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意见与建议

(一)教室上课与机房操作“间作”教学

高校教务管理层应当根据具体的课时安排,采取上课与上机间作式的方法进行课程安排,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两个手段,及时反映问题,在良性互动中实现高效计量经济学的学习。

(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不仅要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培养提升,同时要对高校教师的思想态度进行引导,要树立学以致用的方法,并重计量经济学理论来源与放大使用,同时以实际使用与操作效果为考核的根本。

(三)扩大计算机教室承载力

高校计算机教室实际承载能力的提升需要硬件与软件的同时跟进,只有具备充足的实际承载能力才能更好地给高校学生的实际操作阵地,对于提升计量经济学的实际操作应用效果意义重大。

(四)合理安排课程与课时

计量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类专业的重点课程,对于经济类专业学生的论文答辩以及考研升学或毕业工作意义重大,应当适当压缩非核心课程而加大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增强高校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实际掌握与应用能力。建议将总学时增加到64—72学时之间,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学时分别占总学时的二分之一。实验教学学时应当穿插在理论课教学之间,通过软件应用与操作及时消化各章节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另外,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坚实的课程基础,在开设该课程之前,先修课程的协调与衔接尤为重要,必需的先修课程有微观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微积分、高等代数、概论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打破各课程主讲教师各自为教的局面,增强彼此间教学信息的沟通交流,使得这些数学学科以及计量经济学学科作为经济学工具为经济学服务。

作者:连旭 单位: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长青.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4).

篇4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计算问题;进展

在现代的管理学教育和经济学教学中,计量经济学可以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如何进行计算是确保计量经济学能够有效发展的重要保证。对此,文章通过下文对相关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究。

一、计量经济学的相关阐述

计量经济学为经济学的基础,经济学各个分支的发展,例如,金融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都离不开计量经济学些支撑,对该理论进行应用,对该模型的结论检验假设与理论进行应用。所以,在学习和应用计量经济学,对于金融研究人员和从事经济方面的工作人员必将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二、计量经济学相关计算内容分析

1.人工智能方法的应用

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经济分析,将理论假设总是努力考虑的合理而复杂。主要目的是将具体的经济人行为展现出来。但是,如果可以用数学模型来定式化处理此种行为,我们就能够觉察到,这是难以解出的,将这种情况用计算机专业语素表示出来,即为:NP-完全现象。只有细微的增加这种问题的规模,就会大大的提升其计算量,而且极易造成计算机过载停止工作,除非有着无限大的机器容量。为了将这种困难解决掉,就可以应用智能化的方法,在一个模拟的经济环境内,将人融入进去,并且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确保通过理论假设中的行为可以保持一致。

在应用了这种方法能够发现,人类交易者的真实市场和智能工作中所呈现出的内容大体相同,所以,就能够证实,经济环境中的行为模型可以利用简单的智能方法营造出来。在经济学理论中,必须要将计算机技术充分的应用进去,在研究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模型时,对于信息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方法必须要适当的进行应用,确保在计量经济学中可以或多或少的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2.动态规划形态分析

有关动态规划模型的相关内容在20世纪80年代前还没有取得研究性进展,在这方面,实质性的工作几乎还没有出现。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开始逐渐深入,DP模型估计理论框架开始被人们提了出来。其构想非常简单:这种算法主要是通过内部和外部的密切结合,将数据最佳拟合状态喜爱的DP模型参数在N维空间中收索出来,这属于外部优化算法。在各个参数试算值的基础上,将动态的规划问题解决掉,即为内部DP算法,并且,有着极高的维数空间存在于内部。例如这样的案例,在对动态规划出来退休问题时,在一个大量的维度空间中将问题定式的进行压缩,然后进行不动点的计算分析。这就表明,需要通过大量的计算量与计算存储量才能够更好的求解DP问题。

现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因此,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来进行操作,并且,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经济研究领域内,例如选择投资组合与储蓄,控制人类生育、更新专利等。通常的时候,在对计量经济模型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对于包含不确定性和实践的动因模型需要进行估计分析,其实,这种模型同自然规律之间是存在矛盾的,由于模型是把处理自然运动规律以外生的状态呈现出来,然而,随着一些含有对全局和整体能够带来一定影响的多动因模型的出现,大大的提升了其应用的功能性。其中,动态博弈理论模型和理性预期模型就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分析交互式图形数据

采集与分析基本的数据,对数据的变量指标、数据的登录、数据清理、统计报表的匹配盒清理等方面都会带来很大的帮助,可以说,这些工作在计量经济学中也属于难点,比较繁重的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应用软件、计算机系统及数学应用软件的出现,大大的提升了操作性能,从繁琐的数据处理中人们逐渐的实现了自我超越,在Unix与Windows平台的基础上,开始大量的涌现出交互式图形数据功能软件包,例如,、Matlab、MathCAD、Maple?、Gauss、Mathematica等,可以通过键盘将数据直接输入进去,在制表、特征图形化和数据整理编辑的过程张也可以通过简易的程序质量来完成。同时,将软件Eview应用到计量经济学中,使数据分析工作变的更加高效、实用。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力度不断增加,计算是计量经济学的核心所在。那么,如何通过正确的计算方法确保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计算有着非常广泛的含义,它包括网络计算、计算机硬件技术和计算机软件计算等。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科技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计算机技术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开始发挥作用,计算和计量经济学之间与生俱来的联系。为了有效的促进计量经济学计算的有效发展,文章通过上文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探究,从而为有关单位及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子奈:《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的若干问题》《经济学动态》.2011第10期。

[2]洪永淼.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经济学研究.2013(03):569-571.

[3]李子奈李鲲鹏.《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随机扰动项的讨论》.统计研究.2009年第2期.

篇5

关键词: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

作为经济管理类博士研究生的必修基础课程———《高级计量经济学》是以介绍、研究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辅以相应的数学证明推导和统计推断结果,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以此刻画、分析、检验及预测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为主要内容。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训练博士研究生对于不确定的、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的认识和发现能力,特别是实证分析能力。国内众多高校都非常重视《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就《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及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2010)[1][2][3];厦门大学洪永淼教授分析了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2007)[4];中山大学王美今教授等对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的可信性和切适性问题进行了阐释(2012)[5]。南开大学张晓峒教授也多次讨论《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式。而笔者在多年的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博士研究生在学习《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过程中,由于其理论基础知识、学科专业需求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探索适合学科特点的《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如何合理有效地组织《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增强博士生的科研能力,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因此,本文从笔者自身教学实践情况出发,分析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思路。

一、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高级计量经济学》是跟随北美研究生教育体系所开设的一门课程,本质上是一门集理论性、方法性和应用性且要求较高的经济学类核心课程。其主要内容是,伴随着重要理论、概念和方法的是众多的统计分析思想和复杂的数学推导证明,因此要求前序课程应具备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初中级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的基础。在多年的博士研究生的《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高级计量经济学》对于培养和训练经济管理类不同专业的博士生,运用数量方法和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增强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确起到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现实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情况是,多数博士生并不满足真正意义上《高级计量经济学》学习的基本要求,其学习的基础、专业背景和要求均不一致。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本科或硕士阶段学过计量经济学的知识,但在深度、广度和学习要求等方面有所不同;另一类是根本没有接触过计量经济学,或者本科或硕士的专业不是经济类或管理类。面对这种情况,《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关于一些计量经济学基本问题的处理,如果教师点到即止,不加以深化,对于已有计量经济学基础的博士生而言,学习没有新鲜感;如果讲解中偏重于方法性质的推导和证明,对于毫无计量经济学基础的博士生来说,认为课程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感觉压力很大,不知道如何应对。最终这两类博士生,都对高级计量经济学失去兴趣,教学效果不佳。毋庸置疑,无论初级、中级和高级计量经济学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课程。对于高级计量经济学而言,对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要求,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数学化的教学内容,大幅度的数理方法证明推导;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重方法介绍,轻能力素质培养,使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有一定困难,感到与经济学课程有相当距离,对如何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感到茫然。究其原因,主要是计量经济学教学过于强调数学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二、教学改革思路探索

应当说,《高级计量经济学》在经济管理类博士学历教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现代经济学对计量经济学又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博士研究生知识结构与基础的较大差异性,对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笔者以为,其教学改革,应在授课对象实际背景的基础上,从一级学科的理念切入,分别从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体系几个方面进行,以到达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之目的。

(一)教学理念

笔者认为,适合于经济类各专业博士生教学实际的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理念依然是“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证分析能力”。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均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要从教育思想和博士研究生教学目标去明确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念。应当强调是,计量经济方法是为解决经济问题服务的工具,方法手段要服从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这是与数学根本不同之处。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数量规律,当然离不开数学和统计学方法,但是,如果离开了计量方法所提出的经济背景、离开了计量方法本身的经济学解释、离开了计量方法应用的经济对象,计量经济学只不过是一些无用的数字和符号。因此,计量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经济学课程。因此要树立“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证分析能力”的教学理念。“重思想”是指重计量经济分析的基本思想,注重问题提出的经济背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思路,注重计量分析结果的经济学解读。对于高级计量经济的理论方法,重要的是提出问题的基本思想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尽管《高级计量经济学》中,数学推导证明过程是博士生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学生着重掌握的应该是思路,详尽的数学过程可以通过自学搞清楚,而思路则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掌握;更重要的是,思路是反映理论方法产生和发展的精髓,掌握思路才是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所在,才可能有所发展和创新。能否把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博士研究生能力素质的具体体现,这正是我们《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重方法”是指重在用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不同方法(即“具体怎么去做”),重在各种计量方法怎样通过在计算机上的具体实现。《高级计量经济学》在不同数据类型、各类设定、估计、检验方法等方面,已形成了庞大、复杂的方法论内容体系,而且新的方法论正在不断地出现。重方法就是要重各类方法的发展沿革与演变过程,关注其各种方法的前提条件和适应性的不断进化过程,并在重思想理念下予以明晰。“重应用”是指能正确选择和使用各类计量经济方法,借助计算机技术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各类方法的计算机软件实现是重方法的重要要素。现有的计量经济学软件(如Eviews、Stata、R软件等),也在不断地吸取计量经济学方法论发展前沿的成果,充实其内容。对于多数经济学类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而言,应当能够正确使用分析软件,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对部分有特殊要求的博士生,应在编程方面有所训练,以实现其在方法论方面的探索需求。

(二)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实验教学、课程论文”三结合,从多方面提高博士生计量经济方法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应是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或范式。“高级”是相对于中级和初级而言的,因此在课堂讲授环节就应突出“高级”特色。“高级”的特色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但是,笔者以为,无论高级、中级还是初级,教学方式应存在共性。这就是要求教师在不同章节的讲授过程中,应当注重问题导向型的讲授方式,即从实际经济背景出发,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从方法论体系发展沿革出发,讨论研究问题的经济学背景和计量经济学特征,从各类计量经济方法的前提条件、适用性等方面提出将要讨论的主要问题,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尽量用鲜活的经济事例说明问题的原由,使抽象的高级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具体化。通过实际经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体验计量经济学方法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即,问题导向,工具驱动。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博士研究生驾驭各种计量经济软件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在过程控制和目标管理双重约束下,提供对教学理念和课堂讲授教学的有力支持。各类算法的计算机实现,在有助于对方法论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出新想法新思路。课程论文也是实现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目前,一些高校在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课程论文并答辩的教学方式。应当说,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也应在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实施。这是因为,尽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博士研究生在其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方面,从深度和广度方面看,远远高于非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各个层次的学生,但是,在定量分析或数量关系分析方面,仍需要与其专业理论知识训练相匹配水平的训练。因此,通过自己选择研究题目、自己设计研究路线、自己收集数据资料、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自己撰写课程论文等多个要素层面的训练,应当达到充分理解和掌握高级计量经济学方法论,作为博士学位论文或学术论文前期工作基础等多种目的。

(三)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一级学科建设与学校特色相结合是精选《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基本定位。目前,国内外关于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有其不同的组成。就其内容体系看,在不同的分类标志下,有着不同内容的名称称谓。例如,理论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经典与现代计量经济学、宏观与微观计量经济学等。同时,现代计量经济学又有不同的各类分支。如何选择适合于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博士生《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内容体系,是实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改革的基础。笔者认为,在《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设计过程,应遵循以下原则:1.一级学科和学校特色相结合原则。从高等教育长期发展角度看,笔者认同按照不同门类一级学科建设的思路来设计《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就目前而言,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对象主体是经济学和管理学门类下的不同一级学科属性下的各专业博士研究生。这些博士生中,除数量经济学和统计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外,多数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基本需求是在自己专业中应用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同时,考虑到高级计量经济学具有经济学的基本特征,以及管理学中各一级学科与应用经济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基本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进行取舍。不同学校应用经济学科有其不同的研究特色,因此,在高级计量经济学内容体系设计时,应凸显自身应用经济学方面特色。例如,以金融为特色的应用经济学,应在现代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等内容方面有所显现。2.确保高级计量经济学的“高级”原则。高级计量经济学中“高级”特色,主要是指中级和初级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或是没有涉及,或是涉及了但仍需加深深度的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应突出其发展前沿,使之成为名副其实“高级”计量经济学。基于这种认识,笔者以为,高级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应主要在现代(或非经典)计量经济学中进行取舍。基本内容应覆盖金融时间序列分析、微观计量经济分析、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以及这些分支间的交叉发展方面等的内容。另外,专门的估计方法,非线性估计、广义矩估计、贝叶斯估计以及分位数回归估计等方法可作为这些内容的基础,也将涵盖其中。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不同学历教育层次中的计量经济学内容体系通盘考虑,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建设前提下,进行高级计量经济学中“高级”部分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3.“山峰”与“平原”结合的原则。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山峰与平原”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这里的“山峰”,主要是指现代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前沿,“平原”主要是指成熟的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需要指出的是,经典计量经济学中相关部分的内容,正是现代计量经济学发展的起源,现代计量经济学也是经典计量经济学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延续。例如,沃尔德(Wald)、拉格朗日乘数(LM)和似然比(LR)检验,应属于经典计量经济学中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在不同数据类型、不同的现代计量经济学分支中,有其内涵和外延的扩充与发展,形成具有不同用途的新型检验统计量和统计方法,成为现代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新内容。因此,“山峰”和“平原”两部分的内容,在不同授课对象中,依据其教学目标,统筹安排合适的教学比例和讲授方式。

三、结语

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一方面是以建立及应用计量经济模型为主要内容,强调应用模型的经济学和统计学基础,侧重于建立及应用模型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处理;另一方面则应讨论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一定程度上探究理论与方法的数理逻辑关系及证明推导。《高级计量经济学》不仅要使博士生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而且要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分析的核心———实证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拥有进行实证分析的思维,培养具有应用实证分析方法的创新能力。对于《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如果学生能够明白所讲授的内容,仅仅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学生能够对所讲授内容中没有讲到的内容产生更多的问题,才是《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最大的成功。《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对挑战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子奈,齐良书.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10,(2):69-83.

[2]李子奈,刘亚清.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J].经济学动态,2010,(5):22-31.

[3]李子奈,齐良书.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功能与局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9):133-146.

[4]洪永淼.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经济研究,2007,(5):1-14.

篇6

证伪主义原则是由波普尔提出来的。他的证伪思想是在归纳主义方法论的批判过程中产生的。归纳主义方法论重视归纳和经验,认为经验是科学理论的唯一可靠的来源。而波普尔则认为归纳主义通过经验来证实理论,实际上就是在用自身的论据来证明自身的结论,犯了循环逻辑的错误。波普尔认为归纳法并不能使人们获得理论上的新知识,也不能促使理论的发展。在对经验归纳法做出批判和质疑后,波普尔提出了“经验证伪原则”。他认为科学的理论不可能被经验所证实,只能被经验所证伪。他强调普遍性命题的经验证实与证伪之间的不对称性,但是他又过分的夸大了证实的相对性,证伪的绝对性。理论是在证实和证伪的双重作用下共同发展的。这点是波普尔的证伪观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二、计量经济学方法论中的证伪观

从方法论的角度上来说,计量经济学可以分为证实方法和证伪方法。由于计量经济学传统的检验理论的功能,其主要目的被认为是通过数据来检验和发展理论,因而其被大家认为是证伪主义。计量经济学被认为是证伪的有其合理的部分在其中。首先,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和提取,从中得出的结论本身是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的,其本身就可以证伪。其次,经验数据的检验和模型的估计主要采用统计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目的是为了检验模型和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其也具有证伪的性质;最后,通过检验来评价理论和改进理论,最终完成证伪的全过程。因而,从计量经济方法论的基础上,我们有理由相信计量经济方法论中的证伪性是一直存在的。

三、对计量经济学方法论中的证伪主义的批判

虽然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的范畴中证伪主义是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但其仍然有很大的缺陷。究其实质,计量经济学并不是完全的遵循证伪主义,其也包含着证实主义的成分。首先,波普尔的科学哲学观对知识采取了一种极端经验主义的态度,他认为仅仅依靠经验的数据就可以决定性的证伪科学命题,但证伪仅仅是某一种结论,而不能对此结论进行改进与发展。因此,计量经济学的前提—理论的发现是不断的演进与变化的过程,其经验数据的证实也是可以确定和发现理论的。

其次,经验数据的特性也使得证伪性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数据选取过程中存在着观察和记录中的误差,以及观测过程中的信息和设备的缺陷,经验数据往往是不可靠的。其一,经济学理论是社会科学理论,由于不能向自然科学那样在实验室严格控制下得出精准的结论,因而是需要一系列的前提假设框架下来进行分析的。由于假设往往离现实很远,因而运用现实的数据来进行判断,即使得到了不同的结论,也很难对理论作出绝对的判断。其二,即使理论是可取的,实际数据只是从总体中随机抽样的,因而其不能代表着整体情况,最终会因为数据的选取问题而证伪了本应该是正确的理论。

第三,计量经济学的数理基础使得其方法论不能是证伪主义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检验是以数理统计作为基础的。拒绝和接受原假设都是基于一定的概率基础上的,而不是绝对的结论。即使计量结果没有通过检验,也不能据此而完全否定待检验的理论假说。第四,计量经济模型的功能也不是完全的证伪主义,而是兼有证实和证伪的成分。计量经济学的模型作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与理论的发展和检验。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并不以检验理论作为主要的依据,其中包含了对理论的分析和发现,以及从结论中对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因而有证实主义的成分。

四、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的一点启示

篇7

1.教学方法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的课程,经典线性回归部分的内容前后之间逻辑联系较为紧密,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会较为注重课程内容的系统与连贯性。这对于学生全面掌握经典回归模型的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正是如此,部分教师在讲授普通最小二乘估计相关知识时,十分重视其中的公式推导与逻辑关系,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基本以理论讲授为主,依然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式方法,启发式教学、学生课堂讨论采用得较少。这样的教学方法较为呆板,上课气氛沉闷,很难引起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难以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导致的后果是部分基础稍差、自制力不强的同学由于理解相关知识存在困难,上课时精力不集中,或玩手机或睡觉,有的干脆以逃课来逃避学习压力;而基础较好、求知欲较强的同学可能会将侧重点放在计量经济学相关的公式推导和逻辑关系上,忽略其具体的应用。这种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传授知识”这样一个基本目标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可能会偏离“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不利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应用回归分析的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2.案例不够丰富,没有考虑专业差异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直接运用教材上的案例进行讲授。案例主要涉及一元、多元线性回归及放宽古典假定的内容,一般都是经济问题分析,如居民消费问题、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等。这些案例的突出特点是适用性广泛,只要学生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都能很好地通过案例掌握相关数据分析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案例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和学生的专业基础密切结合,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部分同学会误以为计量经济学只能应用于经济学,而对于以后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应用相关知识缺乏相应的了解和实践。

3.课程难度大,学生重视程度不一由于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三门学科的结合,在经典线性回归理论部分,需要用到矩阵、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大量知识。对一般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并不轻松,文科背景的同学学习起来更加困难。调查问卷中关于计量经济学难度的问题中,有28%的同学选择了很困难,有43%的同学选择了比较困难,选择一般困难的有27%,只有2%的同学选择了不困难。从调查结果看,选择比较困难和很困难的学生高达71%的比例,充分说明对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方面,有41%的同学认为计量经济学对以后的工作学习有用,高达54%的同学认为用处不大,5%的同学认为没有用。当今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功利性,如果学生认为某门课程在目前对就业、考研没有直接作用,往往不太重视,也不会投入太多精力。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目的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通过考试,这是无可厚非的,但需要注意,选择通过考试的同学中,有10位同学除了通过考试外,其他的选项均没有选择,说明这部分同学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考核,拿到学分;还有5位同学选择了所有的选项,说明这5位同学是希望通过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能掌握相关知识。排在第二位的是为以后学习数据分析方法打基础,当今是大数据时代,许多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学习计量经济学能为数据分析打下基础,学生对此也有较清晰的认识。此外,掌握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和软件使用方法排名在第三和第四,而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进行实证分析排在最后,说明学生对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信心不足。

4.先导课程基础差异大为了探明学生畏难情绪的原因,在之后的调查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计量经济学课堂上,您能否跟得上授课老师的思路,教学内容能否及时消化?从学生调查的结果看,选择完全跟得上的只有9%,选择勉强跟得上的有58%,有33%的同学选择了跟不上。说明在课堂上计量经济学的授课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占比例最大的是每节课信息量太大,其次是没有及时预习和复习课堂内容,第三是先导课程没有学习,理科基础不好。由于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征,上课会用到线性代数、数理统计的知识,学生只有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才能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实际情况中,一般院校都将计量经济学安排在第5或者第6个学期,正是学生大量学习专业课的时间,课程压力较大,因此,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预习和复习,导致学生对于每节课的信息不能充分接收。此外,目前本科院校中,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安排有一定的差异,大多数专业是在第3个学期学习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课程,但数理统计部分由于课时的限制,在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部分授课教师一般不作深入介绍,学生也很少去主动自学这部分内容,掌握程度不是很理想;更有个别院校,将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统计学安排在同一学期学习。这样的教学安排,导致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时,由于存在大量的数学符号,本来就心存畏惧,加上数理统计知识不够扎实,容易对计量经济学课程产生厌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对教师而言,在上课过程中需要专门抽时间补充介绍数理统计基础知识,影响教学进程。

5.课时安排偏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一般的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为48个学时,其中包括40个学时的理论授课,8个学时的上机实验。一些重点院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安排多一些,如清华大学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为54个学时。郑州航院计量经济学安排了48个学时,这样的学时安排,调查中有14%的同学认为课时够用,而有39%的同学认为理论课时不够,有47%的同学认为上机时间不够。计量经济学既需用到大量的矩阵和数理统计知识,又需要一定的经济学基础,同时又是一门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将理论知识讲授与软件使用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面对数理基础和经济学基础程度不一、接受能力有别的学生,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将经典的回归理论能够全面、系统地给学生介绍清楚,已属不易。通过短短几个学时的上机实验,让学生能掌握相关的软件操作技能,也显得勉为其难。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缺乏充裕的时间进行案例分析和介绍前沿的研究成果,这种拓展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增强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但因课时限制,一般得不到实施。

6.实验教学效果难以保障现有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性的,教师讲授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SAS等)操作方法,给定学生数据,学生验证经典回归模型的估计、检验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对学生掌握具体的软件操作过程是十分必要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也是使学生掌握相关软件操作方法,学会利用软件实现数据分析,但对学生而言,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尤其是将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应用于专业相关的数量分析,缺乏实践。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1.做好课程衔接和课时安排从调查的结果看,许多学生觉得计量经济学课程困难的原因一方面是信息量太大,另一方面是先导课程没有学习,基础不好。因此,在前期的课程安排方面,一定要做好课程的衔接,学生后期要学习计量经济学,一定要在前期安排数理统计学的课程内容。可以采取增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时或者专门开一门数理统计学课程来解决。从课时安排看,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适当增加计量经济学的课时,尤其上机实验的课时。增加理论课时一方面可以讲授如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协整、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非经典线性回归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简要介绍计量经济学前沿知识,如向金融学专业学生介绍金融计量、向经济学专业的同学介绍空间计量经济学等,开阔学生的视野,走上工作岗位后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自学相关知识,有条件的院校可将计量经济学理论课时增加4~8个。从上机课时看,一般8个课时的上机基本能保证学生熟悉一个软件的基本操作,完成经典线性回归的相关验证性实验,如能增加2~4个学时,学生会对软件操作更加熟悉,对相关分析结果的分析更加深入,以后的应用较为得心应手。

2.改革教学目标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本科院校,学生毕业后一少部分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是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经济管理类的工作。根据调查结果,学生多数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度较大,主要是课程信息量太大,难以取舍,因此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上,应当定位在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相关的软件操作方面。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介绍计量经济学相关方法的基本背景,在授课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介绍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应用范围,尤其是这些方法的经济背景。在介绍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和相关检验方法的时候,要把侧重点放在思路和结论方面,而尽量减少或者简化相关的推导过程,要求学生“知其然”即可,而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通过课下自学的方法“知其所以然”。

3.改革教学方式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是要教给学生学会利用相关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因此,要把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等教学方式充分结合起来。理论教学部分,要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等方式。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课堂讨论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提前定下讨论内容,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前做好课下准备,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案例教学则需要任课教师提前做好准备,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案例分析过程要尽量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提前选择好专业方面的问题。可以安排部分同学进行前期的理论分析,部分学生搜集相关数据,最后在教师的带动下完成案例分析的全过程。

4.改革实验教学计量经济学应以学生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为目标,对于基本的操作,可以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加以学习。而学生若要真正掌握具体的应用,必须经过一个完整的搜集数据、建立模型、估计和检验、模型应用的一个过程,只有这样以后才能学以致用。因此,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包含学生在实验室里完成验证性实验的过程,建议增加课程论文。在学期初就给学生布置好任务,要求就本专业的相关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分成小组,依据经济理论,选择相关变量,搜集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一个完整的数据分析过程,最后以课程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结果。这个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和监督。自己动手进行实践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由于整个过程是结合理论教学逐步进行的,也对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起到了有益的补充。

篇8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学时偏少

    我校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课时为32学时,这远远低于很多高~60学时的安排。课时安排偏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水平的发挥、教学内容的设计,学生对于该课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会大打折扣。

    (二)课程定位不清晰

    我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究竟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目前有不同的意见。从目前该课程的学时安排来看,显然是将该课程设定为理论课,在教学中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严谨性。但是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其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在掌握模型建立、参数估计、模型检验和运用的理论与方法之后,在自己的研究中结合研究课题实现将现实经济问题抽象化和模型化。因此,目前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定位难以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上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运用不够,实验教学

    与案例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计量经济学是以数理统计为基础,数学方法为手段,经济理论为指导,考察现代社会中各种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预测经济发展趋势,检验政策效果等。也是经济学课程中唯一一门对学生提出知识、方法、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能力要求的学科,这就决定了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当前,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外加演示Eviews软件以熟悉各种估计和检验方法的流程。计量经济学研究思路包括建立模型、估计参数、模型检验及模型应用。目前的教学中主要就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介绍,而对如何从专业领域的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如何应用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学生的应用能力差。此外,目前应用广泛的一些计算机软件的实际操作训练仍然是薄弱环节,学生上机操作训练不够,主要限于每节课最后学生的操作演示。

    二、对完善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

    (一)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建设的重点是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这需要明确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定位。计量经济学教学要尽量做到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并重,同时要联系实际的研究情况。核心问题是如何优化课程内容体系使之适应创造性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需要。为此,需要处理好以下4个方面的关系:首先,在整体思路上,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关系。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发展很快,前沿性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既要介绍基本的经典理论与方法,又要讲授一些非经典的理论与方法。经典理论方法是非经典理论方法发展的基础,而且至今仍然被普遍应用,在课程内容建设中理应受到重视。同时,应当指出经典理论方法的主要特征及其与实际经济问题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阐述以微观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和动态计量经济学为主要内容的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从而追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介绍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动态。同时增加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不断补充和优化课程内容体系,既保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基础性,又体现其前沿性和时代性。其次,在内容结构上,处理好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的关系。研究生能够结合各自研究方向应用所学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课题研究中的问题是我们的主要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计量经济理论与方法和现实经济问题的结合,坚持理论与应用并重。在讲完单一方程和联立方程理论方法之后,还要讲解单一方程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和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及其在生产、供给、需求、消费、金融、贸易等主要领域的应用,同时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与课题,设置不同类型的专题讲座与案例讨论。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又能加深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再次,在理论与方法的讲授上,处理好思路剖析和数学推导的关系。阐述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需要借助数学推导过程,然而要认识到,最重要的是思路而不是数学推导过程。很多数学推导过程都可以通过自学掌握,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则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掌握,只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理论方法产生和发展的方法论,才有可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因此,在时间极其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着重掌握的应该是常用方法及其思路,而不是详尽的数学推导过程。一些较繁琐的数学推导和更多的方法可以在课后针对有研究需要的学生另行安排。最后,在模型应用的讲授上,处理好理论模型介绍和发展过程分析的关系。计量经济模型在每个领域的应用都有其特定的演变与发展过程。通过各种应用模型的讲解,可以让学生熟悉常用的计量经济模型及其估计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有关模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便其在未来的研究实践中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和改进模型。所以在应用模型的讲授上,应重点介绍模型演变与发展的方法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真正了解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是如何发展的。

    (二)在积累丰富素材的基础上加强教材建设

篇9

1.1存在的困难。如前所述,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具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张益丰、周卫民(2010)通过序次Probit模型,得出学习统计学等前期课程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贡献显著。对于一般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数学基础薄弱,更有一些学生是以文科生身份进入大学学习的,数学基础不扎实进一步导致学生在经济学、统计学上的欠缺,尤其是繁冗的数学推导过程,估计参数的多种方法的差异,模型结构的复杂关系等都使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望而生畏,同时正是由于自身相关理论基础薄弱致使学生缺乏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勇气和兴趣,这些均制约着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其教学一般包括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个环节,我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共计4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0,实验学时10,通常情况下,理论教学完成后安排实验教学。课堂教学侧重理论知识讲授,一方面数学公式繁多、逻辑推理冗长,另一方面理论学时不足,课堂讲授仅能安排最为基础的内容,有时,为完成教学计划,课上任务过多,学生接受起来难度较大。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践掌握主要体现在相关计量经济学软件的应用与估计结果的统计分析上。实验教学通常是在理论学时完成后根据实验室应用情况安排,理论与实验教学上的时间断档使得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模糊导致实验教学效果欠佳。

1.2.2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计量经济学教学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验环节注重的都是方法的讲授,而假定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经济学、数学以及统计学基础,尤其是经济学,然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以及实际应用并不清晰,并且,在实际研究中,应用的计量研究方法并非30学时理论教学中的基本内容所能满足,真正涉及的是更为高深的计量经学模型方法,如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等,有些学校针对这些具体模型设置了专门课程,仅计量经济学相关课程多达几门。因此,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脱节致使学生对这种以模型分析为主研究实际经济问题的方法更难掌握,因此,教学任务完成后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基本入门,很难收到满意的效果。

2计量经济学分层教学模式

胡静波(2014)认为分层教学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条件,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根据不同群体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对分层教学概念的理解有不同的认识,但其共性即是突出学生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计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生基础的差异性决定了对该门课程有必要进行分层教学。

2.1分层走班模式的实施。所谓分层走班指学生在进行某一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打破原有行政班的限制,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在本科中学习程度的不同层次以及对该学科的不同学习能力和兴趣等,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同一科目同时授课,学生分别到相应的班级进行上课的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我校计量经济学一般为大三、大四年级开设,并且每学期均安排此门课程开课,一般情况下,每学期5-6个行政班,分层走班模式的想法是可将这些行政班分成3个层次,分别对应高、中、低层学生,划分标准兼顾学生意愿与其理论基础,但应以前者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分层走班并不打破原有行政班建制,它本身就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刘树仁,2001)。三个层次中,第一层次设置1个班级,学生数量可规定为学生总数的20%(并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第二层次2个班级,约占学生总数的35-40%,第三层次2-3个班级,学生数量约为总数的40%-45%。第一个层班级人数最少,属于小班制授课,根据学生数学、经济学、统计学课程成绩进行综合排名,并结合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兴趣进行组合,课堂讲授与实际应用都要求精求深。鉴于学生基础较好,因此可以适当增加讲授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计划,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利用所学知识达到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目的,以及为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激发同学们的科学研究兴趣,可以考虑增设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的研究性论文的讲解与撰写,切实提高该层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与能力。对于第2层次班级与第3层次班级,原则上理论授课内容一致,但要求掌握的知识深度会有所差异,第3层次班级教学以计量经济学基本入门为目标,少一些理论推导,多增设一些应用所学基础的实际案例的讲解。

2.2班内分层模式。同一班级,学生的理论基础、认知能力、学习兴趣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分层走班模式可以使班级内部人员差异缩小,教学效果更容易体现,但学生整体差异仍然存在。对于公共基础课程实施分层走班模式的高校较多,而对于专业课程则相对甚少,有时源于条件不足分层走班模式并不容易实施,此种状况下,可以考虑在原有教学班级内部进行分层。具体分层的环节涉及目标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分层、评价分层等。所谓目标分层就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高层次高标准当然也要高要求,具体分层目标可以结合本专业学生实际情况而做出相应调整。无论是分层走班还是班内分层模式,其共同点就是承认学生差异,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进而因材施教。通常情况下,会将学生分成三层,即高、中、低层。对于高层学生,(1)适当扩大并加深课堂教授内容,梳理、明晰计量经济学知识结构,为学生进一步学好《计量经济学》指引方向;(2)增加使用计量经济方法的研究性论文的讲授与撰写,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3)加大课后练习,强调软件应用在计量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对应的软件操作能够熟练掌握,由于课堂理论与实验学时均有限,若要达到预期目标,学生需适当利用课后时间进行练习。对于中、低层学生,不太容易区分与定位,但课堂讲授应尽量避免繁琐的原理推导,学生应能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软件应用。

篇10

一、文献综述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通的主要研究成果在于他为国民核算体系的进步贡献了突出的基础性力量,并且推动了经验经济分析的发展;诺贝尔奖获得者赫克曼和麦克法登在微观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理论方法方向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对微观数据进行统计并且能够分析出其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亨德里认为,对于计量经济的整个分析过程来说,可以认为是一个客观数据生成的过程,上面这些研究成果都说明了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统计学的发展带动了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反之,计量经济学的进步也有力的推动了统计学的发展,尤其是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数据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方面。

二、模型类型设定对数据的依赖性

在对各种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一旦确定研究的对象,也要高度重视相关的研究数据的确定。例如,研究人员进行我国的经济增长因素研究的过程中,模型研究的对象就是表征经济增长结果的GDP时间序列;在对学生大学期间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研究的时候,尤其是挂科情况研究,那么表征不及格的数据0、1、2等自然就是模型研究的对象;研究农民的贷款方式的时候,农户借款的途径选择结果的离散数据0、1、2等就是模型研究的对象。因此,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想要更加深入的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必须要高度重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深入研究,数据的类型决定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类型。我国的经济学家李子奈提出,要想更好的对计量经济学进行研究,正确的总体回归模型是至关重要的,并且指出了一些建立正确总体回归模型的条件。在实际的研究中,应该根据最新的模型方法体系来建立总体理论模型,只有这样才可以完成经验实证。

三、总体回归模型设定对数据关系的依赖性

李子奈在研究中,使用图表达出了数据对于总体回归模型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学理论的支撑下,对经济主体动力学关系进行认真的研究,从而分析出影响研究对象的恒常、明显的因素。怎样才能够说明这些关系是存在的呢?这些因素怎样才能够引入到模型中?显然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数据的支撑。可以认为,对于经济关系的确认,其前提条件为数据之间存在的统计关系,这也就是总体回归模型设定对于数据的依赖性,因此,在进行经济主体动力学关系研究的时候,必须要高度的重视数据统计的相关性检查。以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深入的对研究对象的经济行为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数据完成统计分析,这样就可以对行为分析的假设进行验证。如果只用数据关系来确定经济关系,明显不够严谨,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统计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经济关系存在的充分条件,只能说必要条件。

四、数据质量对于模型估计的重要意义

在确立了模型并且设定了正确的总体回归模型后,接下来就应该根据总体模型的要求来收集用于模型估计的样本数据,样本数据的质量高低对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估计结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研究的早期,研究的重点一般在于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但是,实际上数据质量不仅仅包括数据的准确性,因此,在后面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也从多个角度来对数据的质量进行研究,这也就使数据质量有了众多的维度。李子奈通过対计量经济学数据的质量的分析,将它们分为一致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可比性四个方面。一致性,指母体和样本应该保持一致,样本的来源应该是母体,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往往经常会有违反一致性的情况出现;完整性就是指包含于总体模型中的变量,其样本观测值的容量应该是一样的,这既是模型参数估计所必须要求的,也是经济现象本身应该具有的特点;准确性包含了这样的含义:数据应该可以体现出它所描述的经济变量的状态,强调数据本身的科学性;数据对于研究工作应该是准确需要的关系,也就是说满足模型对变量口径的要求。一般来说,后一个因素容易被忽略;可比性,其实就是数据口径的问题,这个问题是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研究中是普遍存在的,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找出经济活动存在的客观规律,加入数据是不可比的,就会导致无法准确的的反映出实际的经济规律。

五、外生想定数据对模型应用的重要意义

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应用大致上包括了这几个方面:结构分析、理论检验、经济预测和政策评价。如果要将模型应用在经济预测和政策评价中,想得到科学的结论就不仅仅只需要正确的模型,想定的外生变量值或政策方案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只有通过数据,才能将它们表现出来,被称“想定数据”。实际上,没有一个既能够用于预测又可以应用在政策评价的模型,但是,在实际的研究中,这种模型却出现了很多次。

六、结论

在上面,对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数据的依赖性进行了简单的探讨,看上去没什么深度,但是实际上,这些问题是目前非常值得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数据问题,对于计量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一项计量经济学课题,大部分精力都应该放在数据上,否则就不能够体现出课题的价值。当然,在突出了数据的重要性的同时,还要注意避免掉入数据陷阱,数据必须是客观的,这才能够表现出客观的活动规律,任何数据的来源都应该经过科学的前期调查,希望本文对相关的研究人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子奈.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数据的依赖性[J].经济学动态,2009,08:22-27.

[2]刘丽艳.计量经济学涵义及其性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3]李子奈,齐良书.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10,02:69-83,221-222.

[4]李长平.计量经济学模型在卫生资源研究中的应用[D].天津医科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