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药文化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药文化意义

篇1

中医药文化翻译是加深了解、学习及掌握中医药技能的必备知识。本文将从近十年中医药文化翻译主要集中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中医药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中医药翻译过程中,大量承载文化意义的术语成为翻译的障碍之一,故此术语标准化研究也就成了中医药文化翻译过程中的热点。中医药术语国际标准化的制定,大量词典的问世都彰显出国内外学者对中医药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不懈的努力。1980年由谢竹藩,黄孝楷主编在北京医学院内部发行的《汉英常用中医药词汇》是第一本中医英语词典,标志着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的开始。在WHO协助下,经过各国学者不断努力《针灸经穴命名国际标准》于1991年1月1日开始实施,为中医药术语英译标准化奠定了基础。《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于2007年颁布实施,这标志着中医名词术语英译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的广泛开展。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中医药术语标准化的态度各不相同。GiovanniMaciocia认为中医术语翻译的研究应该注重术语内涵的解读,而不应围绕字词本身论争不休。不同的译法丰富了对中医的理解。核心概念的翻译必须一致(如阴阳、五行、脏腑等),一般术语的翻译则不必强求统一[3]。李永安比较早期西医名词统一的历程和目前的中医名词英译标准,以古今对比的形式,从多方面探讨了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过程中应该向西医名词标准化过程借鉴的内容[4]。李照国认为术语翻译固然很重要,但显然不是中医翻译的根本问题。

《黄帝内经》五部译本译名均不相同,体现出在中医药典籍翻译过程中不同译者对中医药文化具有不同的理解。除了对《黄帝内经》进行翻译之外,国内多位学者还对其英译版本进行评述性研究、描写性研究和语料库研究。2002年施蕴中对Veith翻译的《黄帝内经.素问》作出客观的评述性研究,她详细剖析了该译本的结构、举例说明译者处理难译问题的手段、并分析了该译著存在的问题[8]。肖平也给予了该译本高度的肯定。他认为该译本贴近原作,保持风格;层次分明,逻辑连贯;表达确切,生动传神;译笔灵巧,大胆创新[9]。兰凤利对《黄帝内经•素问》采用多元系统理论及相应的描写性翻译批评方法论进行研究,运用这一全新的方法对跨越近80年、产生9种译本的《素问》英译事业进行了描写性研究,包括不同时期译本的全面历时性描述以及对翻译历程脉络的勾勒。她认为用多元系统论的描写性翻译批评方法能够有效地解释一些由历史语境影响和决定的翻译现象,尤其适用于多年以前产生的翻译作品或是同一原作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不同译本进行研究。这一翻译批评的新方法可以弥补规定性翻译批评方法的局限性[10,11]。施蕴中对于建立汉英中医语料库的模型进行了构想,对其意义、知识结构、语言材料的选择、语言材料单元的构建及功能特征、智能结构等进行了详细描述[12]。至此,中医药古籍翻译以《黄帝内经》为主要研究对象,进入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阶段。

中医药语言特性研究中医药语言特性概括为哲学性、抽象性、恒久不变性、模糊性、文学性,高度概括性[13~17]。李照国对中医语言特性分别从比喻(明喻、暗喻、借喻)、对比、比拟、代称、避复、复用、分承、举隅、避讳、连珠与双关等十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以大量实例进行分析比较,内容详实。但暗喻仍然作为一种语言修辞进行研究[18]。赵阳以音韵为切入点,对《素问》中的音韵修辞格进行了整理,并运用英汉音韵对比的研究成果,对《素问》英译本中的音韵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医典籍英译应兼顾其科学性与文学性,在确保译文内容正确的前提下,要利用音韵等修辞手段,增强译文的可读性[19]。傅灵婴指出中医语言是典型的模糊性语言,是中医模糊思维在语言上的体现,并且从术语、修辞以及数词三方面对中医模糊语言的英译进行探讨[20]。产生中医语言模糊性、哲学性、高度概括性、文学性和抽象性的原因,仍局限在对不同修辞格的深入研究中。中医药思维方式研究早在1986年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史教授UnschuldPaul就在其巨著《难经》前言中提出中医语言具有隐喻的作用,并强调中医用语隐喻形象对中国人接受中医理论具有决定性意义。指出如果想最大限度的再现其原文信息和内心感受就不能忽略中医用语的社会和生活关联性[21]。直至2008年,闫舒瑶在其文章中提出以已知喻未知、以熟悉喻陌生、以简单喻复杂、以具体喻抽象、以通俗喻科学为思维手段的隐喻是中医语言的特征[22]。至此,隐喻作为中医药理论构建的思维手段才摆脱修辞格研究的束缚,逐渐受到国内学者重视。汤思敏指出隐喻是中医语言非常普遍的现象,中医语言的病因、病症、治疗、用药等术语中存在许多隐喻[23]。甚至可以说“唯象”的中医语言“无譬,则不能言”[24]。中医学是在古代中医典籍的基础上系统化形成的;绝大多数代表中医学专门知识的概念在中医典籍中首次通过隐喻(metaphor)、以类比(analogizing)的方式命名、形成,体现着中医学特有的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25]。谢菁认为中医文化是基于隐喻的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学具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即在援物比类的背景下中充斥了大量的隐喻式思维模式,她将《黄帝内经》中普遍存在的隐喻思维表达方式进行归类,将其分为自然型、社会型、哲学型隐喻,并提出相似性是中医药理论中普遍存在的战争隐喻构建的认知基础,体验性是战争隐喻构建的哲学基础[26,27]。肖建喜对建构针灸学经典理论的阴阳、五行、藏象、精气学说到针灸学经典理论体系中的经络、输穴、刺法灸法、治疗学等子系统进行全面深入分析,认为隐喻是无处不在的。可以说,隐喻从根本上建构了针灸学经典理论体系[28]。殷平善、贾春华、屠金莉还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的概念隐喻对中医药理论中的隐喻思维模式以及文化进行分析,对比[29~31]。对中医药理论中隐喻思维模式的研究,有助于翻译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为作者和读者建立起尽可能接近的心理空间,有助于揭示先祖在与疾病抗争过程中认知客观世界的心理过程。

综上所述,通过回顾中医药文化的概念、研究范围、研究目的和中医药文化翻译相关文献,总结出中医药文化翻译主要集中于中医药英译术语标准化、中医药典籍翻译、中医语言特性研究以及中医药思维方式研究四个方向。翻译过程中对中医药文化的界定,研究范围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拓宽。

作者:王雨艳 张斌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

篇2

为促进我院中医药文化发展,我院组织广大职工认真学习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及相关文件,根据各级卫生主管部门部署和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要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中医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育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特色。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我院中医药文化特色。

坚持统筹规划。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

坚持因地制宜。按照总体要求,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建设工作充分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

坚持促进发展。紧紧围绕医院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主要目标

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价值观念

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主导着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认清自身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医生和护士是直接为病人服务的人,必须确立和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各科室要在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切实改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医德医风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

(二)医院宗旨

医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我院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诚信为本,仁德为先,人性关怀,科技兴院”的宗旨,推动医院文化建设,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弄虚作假。仁德即是要对患者做到想起所想,急其所急,心系患者。这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前瞻性;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建院方针

年来,我院坚持“科技打造医疗,疗效树立品牌,服务善待患者,关爱铸造人生”方针,不断强化科技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营造专科特点,打造专科优势,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现代化的医疗服务。同时,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灵魂,不断改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增强员工凝聚力。这是提高医院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中医药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四)行为规范

1、诊疗行为规范

医务人员要加强法律意识,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隐私权;在医疗活动中,要遵守卫生管理条例、行政法规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免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事件;

要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书写;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避免在诊治过程中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发生。

2、言语仪表规范

我院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和家属时,必须遵循文明服务用语规范,使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配合”等文明词语,做到一要有称呼,二要有礼貌,三要用亲切的语言,大力提倡文明敬语,坚决禁止使用禁语。

医生上岗统一着装男性必须配长裤、皮鞋,夏天不得穿大短裤、露脚趾凉鞋。女性也可搭配裙装,裙边不能超过隔离衣下摆。冬天不得穿长统靴上岗,夏天不得穿鞋拖。冬夏装更换按医院统一时间要求,不得擅自更换。隔离衣保持整洁无皱褶,每周换洗一次,特殊情况下随脏随洗。

3、教学传承规范

规范教学传承行为,有利于我院中医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我院人才的培养和医院的长期发展。教学传承规范,是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应弘扬中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老师应为人师表、修身正行,平易待人、乐育英才,乐教敬业、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示人规矩不示人以巧;学生应尊师重道、谦逊恭敬,持之以恒、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贵专一、思贵沉潜,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4、特定礼仪

我院建立健全保障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发挥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将各种行为规范通过制度固定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体现中医医院特点的《员工手册》。

同时,将《员工手册》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全员培训中,定期开展讲座,并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提高培训效果。将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纳入目标管理,制订考核指标,建立奖惩办法,落实考核结果。

我院曾多次开展此类竞赛及考核,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执行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立标杆,树典型,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动作用。

(五)环境形象

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我院在进行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结合,达到医院内部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建筑外观和庭院建设

我院占地面积40余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上采用全新的环保材料,独特的建筑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建筑的色彩,结合中国古代建筑习惯,选用红、黄、米、灰、褐色等,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庭院中草木茂盛鸟语花香,碧绿的草坪中还有一弯浅浅的小水塘,水中还有小鱼在游动嬉戏,一派和谐景象,尽情展现了一排和谐文化。

内部装饰

我院内部的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住院部的大厅、走廊、护理站,办公区域等都有许多的装饰品,包括一些国画、毛笔字画等含有中医药元素的陈设及装饰,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尤其是一些医院发展史和成功病例的展示板,弘扬中医药历史和我院发展历程,同时也让患者更加了解我院的办院理念和中医药治疗的特色。

还有宣传*知识和介绍治疗*的特殊方法,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和我院特色治疗方法。

(六)医院标识

标准院名

我院的标准院名为“xx中医*医院”,这是医院标识中最直观的基础要素。医院名称按规定经有关部门核准的名称,并由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吴阶平题写,汉字使用规范,字体端庄易识别,外文字母应规范。

医院网站

我院也通过建立医院网站来扩大医院知名度,宣传中医药文化。网站版面简洁,样式风格非常具有中国风,让人感到中医药的特色,棕色的色彩渲染了古香古色。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党和政府振兴中医、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对促进文化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人体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院在充分认识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的中医文化建设的领导,医务科、护理部和门诊部统筹协调,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各科室主任负责各科门诊室内、病房的文化建设,门诊楼走廊、大厅由门诊部具体负责,楼外庭院由总务科具体负责,办公楼由医院办公室具体负责,明确工作职责和内容,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计划,形成职责分明、分工协作、有效落实、逐步推进的医院文化建设责任体系。

(二)形式多样,内容广泛。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把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一方面充分利用院内会议、学术讲座等各种场合与途径对医院文化进行宣传,以医院网络和宣传栏等作为宣传阵地,采用书法、图版、标语等多种表现形式,切实把中医经典、医德警言警句等富含中医哲学思想内容渗透到医院文化建设中来,开设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科学实用的中医药科普教育专栏,介绍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诊治原理,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宣传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中医药知识、方法、观念,力争使人从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氛围,接受中医药文化的陶冶。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养。

各职能科室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从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加强对职工尤其是青年医护人员的中医药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训,努力提高全员的中医药文化素养,使其言行、举止、思维、诊疗工作无不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鼓励各科室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科室文化。

(四)长远规划,持续发展。

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医院对此要有一个长期规划,建立长效机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力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从建筑风格、内部装潢、诊疗环境、形象识别等方面入手,通过传统文化元素和艺术手段(书法、绘画等)展现中医药文化,营造中医药文化环境的氛围,体现中医药古朴典雅、简约大方的特色,体现中医院的与众不同。塑造优秀的医院形象,鼓励广大职工积极参与,使长期规划得到具体落实,中医药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

篇3

    中医与京剧、书法、武术并称“四大国粹”,中医药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有着重大影响,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热爱和欢迎。作为基层中医医院可根据群众的需求,结合本地实际和业务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增强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推动中医药的业务不断发展,巩固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成果和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工作成果,掀起中医药事业发展热潮,以利提升中医药业务技术水平,开创中医药工作新的局面,同时造福社会。基层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工作的基础和动力,在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底子簿、基础差、起步晚,这项工作的开展有一些难点和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组织保障,政策引领,明确重点,统筹兼顾 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医院须成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院长亲自挂帅,由专人具体负责,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评审标准》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具体计划和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针对继往进展慢、内容少、投入低、特色差、措施弱等情况,强调“三个重点”,做到“四个坚持”。“三个重点是”:培育医院核心、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优化医院环境形象;“四个坚持”是:一是坚持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二是坚持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结合,努力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三是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从现状、人员、资金、设备、程序、范围、方式方法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四是坚持紧紧围绕医院业务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医院管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等工作水平的提高。

    2 多措并举,扩大宣传,营造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几千年来人民群众在认识生命、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形成了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思想基础、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和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核心价值。从实践来看,中医药文化建设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关系到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到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理解与支持,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和幸福。中医医院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更应当从传承发展中医文化的高度,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基层中医医院可以结合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强力支持下,扩大宣传,加大中医药文化建设力度,以中医药政策、理论、技术、演变、特色、成果等为内容,院内采取图板、视频、讲座、带教、参观、自学、培训等形式,院外采取城乡义诊、电视专题、知识竞赛、对口支援、理论培训、技术推广、发送资料等形式,丰富内容,形式多样,长期宣教,力求实效。

    3 充分做好三项工作,努力夺取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新成果 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基层中医医院更加光荣的、艰巨的历史使命,必须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让中医药事业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得到新的更大的发展。为烘托中医氛围,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需长期侧重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经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普遍认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可以概括为“仁、和、精、诚”4个字,即: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可把这些理念融入到医院发展规划、院训、院歌、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员工手册》、医院管理及环境形象建设的方方面面,并以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活动;二是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业务建设。主要是招聘中医药院校毕业生,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创办中医特色学科,鼓励中医传承创新,设立中医发展基金,购置中医诊疗设备等,不断探索和完善诊疗行为、医患关系、言语仪表、教学传承、同道相处等方面的行为规范;三是在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上注意突出中医药元素,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在院内显着位置布展华佗、李时珍、扁鹊、张仲景等中医药先辈的图像资料、中医名家名言警句、院训、院歌、中医药防病治病图板等,并向群众制发宣传图册资料;在新院建设上可与设计单位一起进行了整体筹划,在建筑外观、庭院建设、内部装饰、医院标识等方面,以彰显中医药文化为主线。

    总之,中医药文化建设需要有良好的内外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加强组织,统筹协调,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细化要求;同时,基层中医医院应在中医药的文化建设及业务发展上积极发挥龙头作用,扶持、带动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的中医药业务的发展,使中医中药的影响更加广泛、深入。

篇4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文化;学术价值;时代价值

前言

中医药学能够在根本上揭示人们身心出现的冰冰,同时也能够按照人们身体呈现出的变化规律进行疾病的防治,在中医药快速发展的漫长历史中,这一文化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贡献,同时也为人们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其价值不仅仅限制在此,还需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并且有着强大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因此这也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以及在分析的过程中所想要了解的内容,希望能够在根本上保证中医药文化的快速发展。

一、深刻了解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学术价值

(一)中医药传统文化建立在认知生命之上在中华的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其关怀生命是其中最为基础的内容,所以中医药文化也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宝贝。而对于中医药传统的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间依然有着一定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很多人认为中医药是中华文化在发展阶段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能够在广阔的社会中发挥出特有的作用,这也是中医药传统文化中学术价值和时代价值的重要体现[1]。(二)中医药传统文化建立在古代哲学之上中医药学是现阶段很多文化的集合体,同时中医药学也在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改变,其中中医药学也能够和古代的哲学相结合,并且相互促进和影响,这样中医药学在哲学中的具体时间和使用,也能够在根本上展现出中医药学中的哲学思想。(三)中医药独特的医学价值在于治病理念中医药学有着其自己的特点,主要的就是其能够没病先预防,同时也能够强固人们的根本,这也是其中体现出的医学价值。很多人都认为西药需要建立在治疗的工作基础之上,但是中医缺失建立在预防的工作基础之上,所以中医学也可以被称作养生学,这也是治病先预防的一个重要理念[2]。

二、认知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主要意义和价值

(一)中医药传统文化关注生命中医药传统的文化中,主要的就是需要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按照中医中的人道来说,其关怀的也是健康的思想理念,所以归根结底,其中医药传统文化最关注的还是其中存在的生命,同时这也能够为居民和群众对于身体健康程度的重视,同时这也是人们心中中医药所发挥出的独特作用。(二)中医药传统文化强调协调中医药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和文化统筹和协调,同时也能够保证其具有科学的发展观念,以及高度统一的理念,这些情况都在根本上保证了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发展。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中医药文化依然强调其中的协调性,其主要指的就是天人合一的一个状态,以及心平气和的感受,只有保证这样才能够做到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协调[3]。(三)中医药强调道德理论在中医药的发展过程中,还加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特别是其中的荣辱观念发挥了其非常积极地作用,同时也在根本上对医生的品德和言行进行了制约。当然其中也包含着医生对于病人病情康复之后,心里的良好愿望和想法,这些都是医生道德和伦理的展现。

三、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

(一)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创新但是现阶段的社会中人们一旦出现身体上的疾病,就会采用西药的治疗方式,但是这种治疗手段严重阻碍人们的身体康复程度,也就是说人们表面上病情变好,但是身体却依旧受到了伤害。中医药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其价值的理性,同时也是工具理性的结合和统一,其中主要指的也是中医药学所体现出的基本理念。这不仅仅是中医治病救人的道理,还是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主要创新内容。(二)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普及虽然中医药传统文化中,中医药学是比较简便验廉的医学,这也是老百姓所能够接受的内容,但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这里面依然涉及到需要宣传的问题,所以这也是红医药学发展比较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因此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学术价值和时代价值想要展现出来,还需要保证其内容的被普及性。(三)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深入探讨中医学文化深入的探讨和了解就是关系到人类姓名的事情,但是中医药学也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学问,所以医学的领域中还有很多人难以涉及到其中,并且按照中医学的传统文化和背景都需要其中医学的发展给予支持,因此在中医药传统文化中还需要重点展开研究和分析。

结论

根据以上探讨和分析得出的结果能够看出,随着我国长久的发展和快速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中医药的内涵,以及中医药带给人们的价值,这也是现阶段中医药发展过程中需要人们进行发掘的重点。但是在中医药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也是现阶段严重制约和影响中医药文化进步的主要因素,所以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还希望能够改善这些问题,提出中医药传统文化在发展额过程中所需要注意和关注的重点内容,以此保证中医药文化的学术价值和时代价值能够被良好的展现。

参考文献:

[1]张宗明,孔卓瑶.从哲学探寻中医的时代价值从文化直陈中医的普及传播——全国第十七次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医哲学2014年学术年会综述[J].医学与哲学(A),2014,11:96-97.

[2]金凌,马洪瑶,王中越,申俊龙.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传播的困境分析及时代机遇[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06:120-122.

篇5

甘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祖始伏羲和中华医学之祖岐伯的诞生之地,且人文荟萃,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在中医学史上具有很高地位,被历代奉为“医家之宗”。该书的作者岐伯将几种中草药混装在布包里,让百姓戴在身上,通过中草药散发香味,趋瘟疫、避虫害。这一饰物流传下来就成了如今著名的庆阳香包。中医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灵台县是被尊崇为“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的故里。皇甫谧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历时25年写出了中医针灸疗法的最早的巨著,即《针灸甲乙经》[3]。

2中医药历史文化

战国时期,秦国的疆域已扩大到现今甘肃省的东南部(天水、陇南一带),因此甘肃省中药材里的秦蘅、秦归、秦皮、秦艽、秦椒等皆以“秦”字开头。古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丰富和发展了甘肃特有的中医药文化。《博物志》云:(红花)“张骞得种于西域,今魏地亦种之”。红花、大蒜、葡萄、石榴、胡桃(核桃)等均是由中西亚引进到中国的。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肃州境内有不少城镇和城堡。山上出产一种非常好的大黄,别处的商人都到这里来采购,然后行销世界各地。甘州出产最优良和价值高昂的麝香,再传入中亚和欧洲各国[3]。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医书《武威汉代医简》里记载的骆苏,即为骆驼奶制成的酥油,是甘肃少数民族喜爱的日常食品,又是现蒙古族传统食品。据《本草纲目》记载:驼奶能解热毒、解散发利;止烦渴热闷、润燥利肠等。

3影响甘肃省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3.1对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足

在发展中医药产业上,相关管理部门和学术界主要从中药材种植质量控制,中成药的技术改造等方面来研究。但对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足,一方面缺乏通过地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提升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策略研究;另一方面,对优秀地域中医药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不够。

3.2对地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资源挖掘、弘扬不够

中医药文化历来讲求的就是道地,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和道地药材是中医药的精髓,它们除了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外,还具有地域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5]。然而,具有地域特色的甘肃省中医药优秀文化和道地中药材还没能充分地得到挖掘、整理,并发挥其应有的经济作用,这已成为影响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3.3对地域特色中医药文化的内涵研究不深和对地

域中医药品牌的培养不力因为缺乏对地域特色中医药的文化特质和内涵的系统、深入研究,导致从悠久历史和长期实践中孕育出来的甘肃省优秀中医药文化和道地药材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中医药产业的发展需要善于发掘和弘扬地域中医药文化的特质和内涵,从而实现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另外,尚未有意识地全方位塑造甘肃中药材品牌产品形象,即对道地药材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等要素整合不够,没有有效地凸显道地药材的原产地特色和竞争优势,从而无法提高本地区特色中医药的知名度[5]。

3.4中医药学科发展落后,制约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由于中医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与现代医学迥然不同,所以让世界了解和理解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根本。然而,中医药学科发展落后,制约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体现在3个方面。①由于中医外语缺乏统一标准,且翻译人员因不懂中医中药,相关翻译只能让外国人不知所云。②虽然有国外学者研究中医,但中西方在语言、文化、价值观和思维逻辑上的差异,使其传播到国外的中医药文化并不完全准确。③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医药专业普遍存在专业外语翻译教学师资严重匮乏的现象。因此,如何突破中医药外语教学和翻译中的瓶颈,是当前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促进甘肃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4加快甘肃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思考

4.1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政府主管部门在对发展中医药产业政策的组织和安排上应该紧紧围绕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色来进行。以武威汉代医简记载为起点,对民间医籍、古方、验方、秘方重点挖掘、收集,探索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特色的道地中医药内涵,如掌握历史和秘方中对道地药材植气候、温度控制的要求和药物生产炮制的规律;归纳和整理出特定人群体质、生活环境、生活习俗、遗传谱系等因素在使用道地药材中的历史经验、忌讳等人文特点,最终形成甘肃省地域特色道地中药材的相关规律及标准,并将该省地域中医药精华弘扬海内外,创造性地开辟一条中医药文化强省之路。

4.2突出甘肃省道地中药材地域特色

我国中医临床中常有药物疗效不稳定、甚至下降的现象发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同名异物”的中药混用。如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孙红梅等人提出:造成当归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品种选育时的混乱,而甘肃省岷县的当归在外观形态、商品类型和化合物数量占优势,作为传统地道药材其质量较优[6]。因此,应突出具有特定疗效和功效的甘肃省道地中药材特色,大力宣传与疗效有密切关系的该省道地中药材内涵,文化和经济属性,进而促进其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4.3树立甘肃省中医药特色品牌

弘扬特色中医药文化,使消费者对产品有认同感,从而赢得良好的市场效益。中国驰名品牌佛慈制药秉持“国药佛慈,慈心好药”的理念,树立佛慈“安全、专业、健康、关怀、温暖”的品牌形象,形成了企业独特的文化魅力,受到中外消费者的喜爱,从而推动着佛慈不断地发展壮大。奇正藏药发展的核心优势是“纯净药源”的企业文化理念,加上奇正藏药立足于“向善利他,正道正业”的核心价值观,使企业快速发展。佛慈、奇正藏药的企业发展充分显示了弘扬中医药文化对发展中医药产业所产生出的巨大作用,体现了消费者在选购它们产品时的文化认同心理。所以,甘肃省要把中医药原产地保护作为品牌创建的突破口,通过开发特色品牌产品,提高竞争力,抢占市场制高点,获得品牌效应。为此,要抓住地域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建设如医祖岐伯、皇甫谧文化遗迹、甘肃中医药展览馆等一批重点保护单位,向公众免费开放,使之成为对外宣传甘肃中医药的重要名片,展示其特有的文化内涵,赢得消费者认同,走出一条以品牌提升中医药产业的路子。

4.4加强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

甘肃省特色中医药已有千年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征,应该加强如道地中药材炮制、种植技术、中医处方、中药制剂工艺、药物有效成分、文献及信息资源等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在全社会得到尊重和弘扬。同时,还要加强甘肃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灵台县皇甫谧针灸术、庆阳香包和甘南藏医药等甘肃省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

4.5提高中医药外语翻译教学与科研水平

针对当前中医药外语教学和翻译中的突出问题,一是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相关科研单位和高校通过国家专项重点社科项目立项研究,制定出中医药外文翻译标准,突破中医药外语教学和翻译中的瓶颈。二是实施人才战略,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在相关高等院校建立中医药翻译专业,大力培养中医药专业翻译人才,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4.6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篇6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坚持突出特色。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我院中医药文化特色;坚持统筹规划。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坚持因地制宜。按照总体要求,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建设工作充分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坚持促进发展。紧紧围绕医院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主要目标 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弘扬医院 “团结勤奋、敬业严谨、创新立业、博爱济世”精神,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我院独具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价值观念 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主导着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认清自身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医生和护士是直接为病人服务的人,必须确立和强化“文明行医、亲情服务、廉洁自律、人诚勤和”的服务理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各科室要在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切实改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医德医风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

(二)医院宗旨 医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我院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真诚关爱、信守承诺、规范服务、科学管理”的宗旨,推动医院文化建设,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弄虚作假。仁德即是要对患者做到想起所想,急其所急,心系患者。这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前瞻性;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

(三)医院方针(发展战略)近年来,我院坚持“科技兴院,树立品牌,患者之上,关爱生命”方针,不断强化科技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营造专科特点,打造专科优势,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现代化的医疗服务。同时,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灵魂,不断改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增强员工凝聚力。这是提高医院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中医药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四)行为规范

、诊疗行为规范 医务人员要加强法律意识,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隐私权;在医疗活动中,要遵守卫生管理条例、行政法规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免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事件;要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书写;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避免在诊治过程中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发生,在诊疗过程中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

2、言语仪表规范 我院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和家属时,必须遵循文明服务用语规范,使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配合”等文明词语,做到一要有称呼,二要有礼貌,三要用亲切的语言,大力提倡文明敬语,坚决禁止使用禁语医生上岗统一着装男性必须配长裤、皮鞋,夏天不得穿大短裤、露脚趾凉鞋。女性也可搭配裙装,裙边不能超过隔离衣下摆。冬天不得穿长统靴上岗,夏天不得穿鞋拖。冬夏装更换按医院统一时间要求,不得擅自更换。隔离衣保持整洁无皱褶,每周换洗一次,特殊情况下随脏随洗。我院曾多次开展服务窗口岗位技能竞赛及考核,今后这项工作还要继续开展下去,要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执行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立标杆,树典型,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动作用。

3、教学传承规范 规范教学传承行为,有利于我院中医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我院人才的培养和医院的长期发展。教学传承规范,是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应弘扬中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老师应为人师表、修身正行,平易待人、乐育英才,乐教敬业、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示人规矩不示人以巧;学生应尊师重道、谦逊恭敬,持之以恒、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贵专一、思贵沉潜,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五)环境形象 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我院在进行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结合,达到医院内部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1、建筑外观和庭院建设 目前,我院正在进行环境改造工作,建筑上将采用全新的环保材料,独特的建筑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建筑的色彩,结合中国古代建筑习惯,选用红、黄、米、灰、褐色等,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内部装饰方面,我院内部的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住院部的大厅、走廊、护理站,办公区域等都有许多的装饰品,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尤其是一些医院发展史和成功病例的展示板,弘扬中医药历史和我院发展历程,同时也让患者更加了解我院的办院理念和中医药治疗的特色。还有宣传中医药文化和介绍治疗的特殊方法,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和我院特色治疗方法。

(六)医院标识

1、标准院名。这是医院标识中最直观的基础要素。医院名称按规定经有关部门核准的名称,汉字使用规范,字体端庄易识别,外文字母应规范。做到整合医院精神,规范行为文化,彰显中医特色。

2、医院网站。我院也通过建立医院网站来扩大医院知名度,宣传中医药文化。网站版面简洁,样式风格非常具有中国风,让人感到中医药的特色,棕色的色彩渲染了古香古色。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党和政府振兴中医、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对促进文化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人体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院在充分认识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的中医文化建设的领导,医务科、护理部和门诊部统筹协调,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各科室主任负责各科门诊室内、病房的文化建设,门诊楼走廊、大厅由门诊部具体负责,楼外庭院由总务科具体负责,办公楼由医院办公室具体负责,明确工作职责和内容,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计划,形成职责分明、分工协作、有效落实、逐步推进的医院文化建设责任体系。

(二)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把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一方面充分利用院内会议、学术讲座等各种场合与途径对医院文化进行宣传,以医院网络和宣传栏等作为宣传阵地,采用书法、图版、标语等多种表现形式,切实把中医经典、医德警言警句等富含中医哲学思想内容渗透到医院文化建设中来,开设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科学实用的中医药科普教育专栏,介绍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诊治原理,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宣传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中医药知识、方法、观念,力争使人从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氛围,接受中医药文化的陶冶。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养。各职能科室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从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加强对职工尤其是青年医护人员的中医药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训,努力提高全员的中医药文化素养,使其言行、举止、思维、诊疗工作无不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鼓励各科室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科室文化。

篇7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旅游;亳州市;政府和市场;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4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从本质上讲,它是构成中医学的母体,是中国灿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兴起的中医药文化旅游便是以丰富的药物资源和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为载体,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为目标,集旅游、度假、休憩、养生、保健、疗养、科普等为一体的新型旅游产品。 [1]中医药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不仅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而且符合旅游产品的开发规律。安徽省亳州市作为“药材故里,华佗之乡”,目前正在积极地发展中医药文化旅游,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些许问题。

一、亳州市中医药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亳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老子、庄子、曹操、华佗等数百位驰名中外的历史人物。它是三朝古都,集史前文化、道家文化、曹魏文化、古商贸易文化、白酒文化等为一体。也是中国“四大药都”之一,拥有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产业集群和中药材交易中心,药材资源十分丰富,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开展中医药文化旅游具有强有力的依托。

1.资源与产品

根据国家旅游局提出的旅游资源分类标准,课题组总结了亳州市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亳州市在加大景区开发建设的同时,整合资源,围绕“药都”特色资源,开发了部分旅游产品,主要为中医药文化健康之旅与药酒养生文化保健品。亳州市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表1-1所示:

2.设施与服务

亳州目前正在积极建设星级饭店、星级餐馆,以此引导社会餐饮业的规范发展,形成以品牌饭店为龙头、星级饭店为主体、其他特色饭店为补充的饭店业发展格局。截至2012 年,亳州市有4星级以上3家,3星级以上9家,2星级以上21家。旅行社达到31家。另外,星级餐馆有7家,星级农家乐有14家,旅游购物店有23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服务态度不断改善。

3.市场前景

中国(亳州)中国药材中药材交易中心日上市量6000吨,上市品种2600余种,日客流量10万人。中药材交易作为亳州既有全国意义又有地方特色的市场,其巨大的客商流量为亳州市中医药文化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发展中医药文化旅游前景广阔。2011年,在中国(亳州)中医药博览会上,参会客商总量达16.5万人次,签约项目达73个,签约金额有187.95亿元。根据统计资料,2011年全市旅游总收入46.94亿元,国内旅游收入46.61亿元,旅游外汇497.77万美元,国内游客719.05万人次,入境游客15034人次。2011年亳州市文化旅游公司和旅行社共接待游客513.73万人次。发展中医药文化旅游带动了亳州市收入增长。

二、亳州市发展中医药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目前,亳州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产品的生产、销售已初具规模,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课题组通过问卷发放、访谈等方式,从不同点总结了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资源与产品

1.1 资源种类单一,吸引力不足

亳州市中医药文化旅游相关资源多为人文资源,其自然旅游资源相当匮乏,且人文景点中大部分又都是历史景点。故亳州市目前和中医药有关的景点观赏性和体验性不足,缺乏与游客的互动和交流,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

1.2 产品种类单一,附加值不高

亳州市中医药旅游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尽人意,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不高。首先,从数量上看,专门针对中医药旅游产品开发的产品很少,中医药交易市场里交易的绝大多数都是中医药原材料而不是经过深层加工、包装精美的中医药旅游纪念品或者自用品。其次,企业趋利突出,轻医重药现象比较严重。大部分民间企业的资金投入和开发都集中在药材交易和流通上而忽视中医医疗服务的发展。[2]

1.3 开发模式单一,特色性不足

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游客对于亳州市中医药旅游的形式大多偏向于养生型,观赏、购物、休闲型所占比例较小。发展中医药文化旅游,应侧重服务性和体验感。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亳州中医药旅游目前还处在旅游团队的观光游层面,而非深层意义上的康疗和连带购物。在对待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限于参观游览层面。亳州市中医药旅游尚未达到产品与市场的深层次结合水平,市场尚处在零散、不系统的状态,缺乏互动性,难以扩大规模,缺乏专业引导人们进行养生保健、强身延年的中医药机构。养生保健产业也呈现出自发的、混乱的、无序发展状态。配套和现代化设施的不足,开发模式单一,难以打造现代化的特色旅游区。[3]

2.服务与设施

旅游设施是指旅游目的地旅游行业的人员向游客提供服务时依托的各项物质设施和设备。旅游服务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是指旅游从业人员依托旅游资源和旅游接待措施向游客提供的各种劳务。亳州市在发展中医药文化旅游过程中,其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存在的问题如下:

2.1 交通运输:交通不便,车辆管理不当

据介绍,2006年国家评比文明城市时曾规定:风景旅游城市标准每万人应拥有出租车50辆。截至2013年4月,课题组了解到亳州市现有出租车2700多辆(包括三县),班车400多辆,城区公交1200多辆,常驻人口485万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每万人拥有仅5辆出租车,与国家规定的旅游城市标准差距很大。据统计,途经亳州市的火车班次共有61班(不包括临客)。调查显示,亳州周边地区及部分外省市的旅客到达亳州的交通并不太便利,尤其对散客和乘坐火车的游客而言。虽然亳州市的道路状况良好,但路面上三轮车偏多,车辆混杂,不利于方便出行。

2.2 食宿接待:档次低,数量少

实地探访中,亳州市的中医药文化旅游相关景点附近餐馆、酒店的数目较少,档次低。在亳州市内,星级宾馆和快捷酒店数目不多。餐饮方面,小餐馆的数量较多,但高档酒店数量少。药膳是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产品,而亳州市的药膳馆很少,一些高档酒店也只提供数量不多的药膳。此外,特色小吃多以摊位形式出现,较分散,不利于统一组织与安排。

2.3 游览娱乐:缺乏特色性项目

亳州市的中医药文化旅游景点附近均缺乏游览娱乐设施,如五禽馆,按摩馆,美容馆这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会馆。现存的足浴店规模小且不规范,难以吸引游客的消费。景点是最重要的游览设施,但亳州市的景点仍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对门票收入依赖性强,门票价格偏高。游乐设施缺乏及门票价格偏高不利于中医药文化旅游的持续发展。

2.4 旅游购物:缺乏高质量正规商店

目前亳州缺乏旅游产品购物的正规地点,旅游纪念品商店不多,多数是私人经营的小店,商品比较繁杂,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具有亳州特色商品较少,并且质量不高,游客消费欲望不强。另外,与中医药文化相关的展览被作为吸引游客前来购物的依附产品,常常不被中医药商品经营者重视。景点、购物场所展览手段有限,仅停留在简单图板、相片展示及少量演示上,灵活性和趣味性低,不能对游客产生强烈吸引力。

2.5 导游接待:导游专业性和服务意识低不高

亳州市中医药文化旅游服务的发展不平衡。首先,售前服务发展十分缓慢,正处在发展成长期。其次,售中服务已处在发展的成长期。在问卷调查中,课题组发现游客对导游人员服务质量不太满意。在旅游接待服务中,导游服务是最重要的服务,导游的专业性与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是必需的。

2.6 其他设施

除了以上的设施,亳州市其他旅游服务设施也不尽如人意。在调查中,游客对亳州市旅游景区绿化的满意度并不高。除绿化面积外,各种引导设施也很缺乏,如旅游解说牌、指示牌并不多见,景区外的公共厕所也很难发现。咨询服务系统不完善,有些景点没有游客服务中心。在访谈过程中,不少游客表示对亳州市的整体卫生环境不满意,对亳州市的“养生亳州”的印象大打折扣。

3.市场

旅游市场通常是指旅游需求市场或旅游客源市场,即某一特定旅游产品的经常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4]目前亳州市中医药文化旅游市场存在问题有:

3.1 产品服务质量不高、同质化严重

在亳州旅游市场,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都缺乏创新,产品以纪念品直接售卖为主,服务大多是导游和住宿、交通的常规服务。在旅游产品供给上,大多以古玩和食用特产为主,数量少,规模小,质量不高,大多是私人经营,店面和生活区连在一起,经营不规范,同质化严重,购物街都是一样的经营模式和内容。在服务上,亳州中医药文化旅游市场特色不鲜明,在模式上以参观游览为主,没有形成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产品服务一体化水平低。对于特色养生类服务项目,因为目前市场不成熟以及前期投资较多,尚未发展起来,与其他地市景区的个性化服务相比处于劣势地位。[5]

3.2 产品和服务的管理协调缺失

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亳州市目前在产品与服务管理与协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提高。产品和服务配套设施不足,缺乏相应的设施和物质保证,缺乏相应策略。政府兴建的工程大多为街道和广场,虽然工程比较大,但在细节上未能为游客服务。比如休憩场所、旅游专项线路、垃圾箱的数量等的缺乏。

3.3 旅游供给场所单一

大部分景点孤立开发,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亳州市的中医药文化旅游场所比较单一,除旅游旅游景点外,未形成规模化经营和连带的经济效益。对景点的开发停留在一般的保护和利用上,没有延长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主要以参观游览为主。

3.4 消费者分析与针对性不足

一般来说,中医药文化旅游主体为中老年人。但课题组根据调查发现,年轻人对待养生的关注不逊于中老年人。在针对游客群体年轻化方面,亳州市准备不足。另外,中医药文化旅游作为特殊的旅游方式,本来未被视为旅游主体的老弱病残也是潜在的旅游消费者,对此类人群的忽视,也是其存在的问题,亳州市未全面分析游客主体的广泛性,针对性不强。

3.5 经营者积极性与公民城市意识不高

城市形象是指城市以其自然的地理环境、经济贸易水平、社会安全状况、建筑物的景观、商业、交通、教育等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法律制度、政府治理模式、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质量和行为方式等要素作用使社会公众形成对某城市认知的印象总和。除了一定的规章制度和经济外,作为主体的市民是最灵活的因素。通过对华祖庵和曹操地下运兵道等周边当地原居民商户的探访,课题组得知,他们认为目前旅游并不能带来很好收益,积极性不高,大多只是顺带销售。服务的态度与水平不高,普通话的掌握程度不高,着装随意,经营不规范。

三、亳州市中医药文化旅游持续发展的建议

1.功能导向探讨

亳州市发展中医药文化旅游,当地政府应履行其服务与监管职能,具体如下。

1.1 提供公共产品服务职能

政府要推进自身的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就要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结合实际来看,亳州中医药文化旅游在基础设施上如交通运输、城市绿化等方面明显不足,而市场的自发力量没有充分条件发挥去兴建大规模公共基础设施,此时政府的作用应凸显。只有建立服务体系,完善基础设施,才能为中医药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1.2 监控市场运行职能

市场经济本身具有一定缺陷,会导致市场失灵,所以政府的监督和引导作用就十分有必要。政府既要和民间积极交流大众方针,又要致力于市场稳定和合法经营的维持,有效监督市场,为经营者和消费者搭建良好的交易平台。亳州市政府应积极招商引资、运用民间资本来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6]

1.3 履行社会管理职能

在目前的民主潮流的趋势之下,政府应由参与者转变为引导者。旅游作为一种以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或者商务为目的的非定居性旅行,不是政府能掌控的。此时民间资源尤为重要,如何积极调动民间资源与政府互补,促进亳州市旅游事业的发展,怎样积极运用民间资本、行业协会,处理好政府和居民的关系,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能力的体现。

除了政府应发挥其作用,市场也应该通过供求机制及相应的价格机制发挥作用。针对亳州市中医药文化旅游业的特殊性,课题组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市场的具体功能:

(1)传递反馈经济信息的职能

亳州中医药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当地经济的长期落后使得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做信息调查,有关商家的重视程度不足也导致亳州市中医药文化旅游业对信息的关注、敏感程度较低。此时行业协会虽然在法律上不具有约束力,但是在行业中却有着极高的威望,有着非常广的渠道和人脉来搜集和传达信息,应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2)合理有效配置资源职能

目前,亳州市中医药文化旅游业很多景点的运作机制都是政府主导,但是政府调控有其一定的弊端。市场配置资源是指一些运作机制可以不受政府调节,通过政府招标或者承包的方式让当地或者外商转接,这样为其融入大量资金,从行政化经营转为商业化运作模式,企业自负盈亏,提高了运作效率。

(3)连接宏、微观经济个体中介职能

市场作为微观经济活动的场所和总体形式,可以成为连接宏、微观经济活动的中介。亳州政府根据供给情况调节各种中医药旅游产品的供应,通过市场发出信号,间接引导和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向,实现对经济活动全面有效的控制。当中医药文化旅游行业通过市场表现出价格和供应量的改变时,政府应接收信息采取相应政策来调节。

(4)对企业的直接导向职能

市场运用供求、价格等调节机制引导企业生产方向,企业也根据市场供求信息决定生产种类和数量。企业要遵照公平竞争的市场法则,积极参与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同仁堂(亳州店)和华佗国药厂是两家知名度高口碑好的龙头企业,两家企业对于市场的反应程度是比较灵敏的,市场的导向功能在这里就比较明显。

2.具体对策探讨

2.1优化资源产品开发

2.1.1 加大宣传力度

亳州市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多为人文资源,在打造“养生亳州”口号的同时应加大对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如中药材交易市场等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发放传单、网络宣传、导游推荐等方式,丰富宣传渠道与提升景点吸引力。另外,亳州市旅游景点分散且规模小,应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如:中药材大市场--博物馆--曹操地下运兵道--华祖庵--花戏楼一日游,集休闲、养生、探秘于一体,让游客在有限时间能尽可能多的游览特色旅游景点。现有的中医药有关景点不能停留在观赏与简单介绍上,而应该发展成集知识型、体验性与康乐型为一体,建立游客互动交流平台。改变市场上药材浅层贸易的现状,销售相关特色中医药成品。培训相关从专业人士对中医药相关调理机制、养生配方等做详细说明,便于游客购买与体验。全面扩展旅游形式,多角度阐述中医药文化。

2.1.2 丰富中医药文化旅游产品种类

提高药业企业规模档次,推进药业企业认证工作。亳州市可在南部新区设立亳州药业产业园区,政府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引导、鼓励一批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入驻园区。完善中药产业项目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建设中药产业项目。大力发展中成药制造业的科技研发水平。依托企业加快旅游产品研发生产,掌握先进技术。提高中药饮片加工和中药提取规模与档次。引导饮片加工企业向精深差异高档品牌化方向发展,大力开发单味小包装、颗粒饮片等新型产品。重点发展中药日化产品。依托康辉药业、国一堂药业、亳广药业等中药提取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研发机构合作,开发生产一批中药日化产品。努力吸引省外知名企业来亳投资,加快保健洗液、保健膏霜、等化妆品及保健枕、保健香袋等保健日用品生产。大力培育中药保健食品、饮品品牌。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保健食品产业化项目,吸引外资投资,开发保健茶、保健酒、保健饮品、保健汤料、药膳、食品添加剂等系列产品。

2.2设施服务双基并重

2.2.1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力度

改善内外交通条件,提高出行便利程度。首先,应改善各地通往亳州的交通条件。政府相关部门应当联合起来,增加亳州通往外地的列车班次、汽车客运班次。努力扩大交通辐射范围,改善通往亳州市交通不便的现状,加大交通运输力度。其次,应改善景点间交通的条件,交通管理部门要对各类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进行严格规范管理。建立或增加景点间旅游公交线路,加大密集区出租车投放数量。另外,对景区的标识标牌进行系统完善,设立专门的路标和指示标牌。

2.2.2提升中医药文化旅游服务质量

增加亳州市的旅游景点附近酒店的数目,提升档次。建设更多高质量的酒店和宾馆,提供特色食谱,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提供特色药膳菜肴,提供药浴、足浴等服务。增设特色旅游产品、纪念品等商店,销售具有亳州地方中医药文化旅游特色商品。改善服务人员的态度,提供专业科学、价格合理的针灸、美容、护肤、减肥等服务,吸引游客购买道地药材、保健食品等特产。

除此之外,亳州市应安排组织相关旅游咨询服务,对于出境游客办好签证、货币兑换、保险服务等工作。旅游过程中,应提高旅行社、饭店等诚信意识,提高餐饮服务人员的素质。提高导游人员学历与知识要求,定期进行培训。合理定位景区门票价格。完善办理离境手续、送机、托运行李、旅客委托代办服务及旅游者返家以后的跟踪服务等新型服务。[7]

2.2.3 建立特色娱乐设施,宣传特色中医药文化

建立与扩大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旅游娱乐设施。亳州市可在中医药文化旅游景点附近建立美容馆、按摩馆、足浴、药浴店等,加大娱乐设施规模建设力度,利用亳州市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来发展养生服务,景点配备详细生动的中医药知识解说,吸引游客以旅游来带动经济效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2.4 增加市区绿化面积,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

扩大亳州市及景区绿化面积,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市内街道旁种植牡丹花、勺菊等草本植物并建立相关介绍牌。在美化城市环境还宣传亳州特色中医药品种。景区内应扩大绿化面积与规模,规范垃圾处理方式,营造舒适、怡人的旅游环境。

2.3 旅游策略科学变革

2.3.1 及时定位消费人群,科学制定营销策略

市场部门应适时开展调查,明确消费人群。近年来中医药文化旅游消费群体年轻化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抓住年轻人群的潮流和现代化的特点,推出相应现代化的旅游服务和产品,继续巩固中老年和特殊群体的市场优势。抓住时机创新营销方式:如在举办国际中医药博览会暨全国中药材交易会、亳州养生旅游文化节时,利用其宣传亳州“中华药都・养生亳州”口号,开展相关中医药产品推介展销会,举办亳州特有的诸如药膳大赛等活动,推出药浴、药酒等特色养生产品等。

2.3.2 科学规范市场管理,打造特色文化旅游

科学管理和规划中医药文化旅游景点,合理布局景点规划,统一协调管理,避免管理部门繁多冗杂,管理效率低下。政府部门应加大投资力度,规划到位,保持政策连贯性与持续性,监督与规范大型养生场所如“中华药都养生园”的建设。亳州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旅游公司应当打破各景点的孤立现状,形成特色的游览路线和产业链条,发挥规模效应。

3.2.3 提升市民责任意识,打造美丽城市名片

城市公民作为城市主体是旅游城市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城市公民热情好客,文明有礼是最好的城市名片。每个人都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在着装、语言等行为上突出亳州城市名片特征,并树立自身荣誉感与社会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张群.我国中医药专项旅游开发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

[2]张群,张玉华.在养生中体验旅游――中医药旅游开发探讨[J].商业经济文萃,2006(4):29-30.

[3]王景明,王景和.对发展中医药旅游的思索与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0.

[4]马勇,周霄.旅游学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5]张蕾,等.亳州市中医药养生旅游开发初探[J].中国城市经济,2011(1):235.

[6]张艳丽.基于SWOT分析的亳州市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12.

[7]张春丽.杭州中医养生旅游发展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1).

篇8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保定;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2001202 

文化产业属于绿色产业的一种,具有较低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有着较高的附加值和较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保护和扶植的力度的增加,和人们对于中医药价值认识的提高,中医药文化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1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市中医药文化产业SWOT分析 

1.1 竞争优势(Strength) 

1.1.1 资源优势 

保定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000多年历史。保定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医药方面,由保定市代管的安国市,古称祁州,在明清时期就已是国内北方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中药集散地,素以“药都”和“天下第一药市”驰名中外。近年来,作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被称为全国中药行业的价格“晴雨表”。此外,安国还具有悠久的药文化历史,安国药市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药戏文化业也是独一无二。在安国市发现的1914年木刻本《药绘图》是迄今为止全国首部完整的药戏剧本。此外,世界文化名人、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就诞生于此。安国良好的中医药产业优势和悠久的药市文化都为当地大力发展与中医药相关的文化产业,特别是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就将安国中医药文化列为保定休闲文化聚集区的重点发展内容,强调药依托医药文化资源,重点发展养生保健、旅游休闲等产业。 

保定不仅拥有丰富的药产资源,历代医家大家层出不尽,在中医学的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刘完素,字守真,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因其“寒凉派”理论而被冠以“金元四大家”之首。为了继承和发扬“金元四大家”之首的刘守真的学术思想,挖掘祖国医药文化宝藏,2006年,保定市刘守真祠被命名为全国中医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1.1.2 区位和交通优势 

保定,位于华北平原北部、河北省中部,自古是“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的“通衢之地”。北邻北京市和张家口市,东接廊坊市和沧州市,南与石家庄市和衡水市相连,西部与山西省接壤。京昆高速公路、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等使保定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京广铁路、京广高铁和正在建设中的津保城际铁路将实现到北京30分钟和到天津40分钟的公交化联系,使保定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港。 

1.2 发展机遇(Opportunity) 

1.2.1 京津冀协同发展 

当前,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之后,京津冀地区正逐渐形成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特别是2014年2月,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强调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自此,京津冀协同发展被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三地产业转接对接工作正式启动。在文化方面,2014年10月,北京市房山区文委与保定市文广新局在房山签署了《北京市房山区文化委员会与河北省保定市文广新居文化合作协议书》,协议内容涵盖文艺交流、文物保护等领域。 

1.2.2 各级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的出台 

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2011年,河北省人民政府也了《关于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决定》,其中提到,我省是中医药的发祥地之一,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中药材资源丰富,拥有一批知名现代中药生产企业和著名的安国中药材专业市场,是全国有影响的中医药大省。2015年4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其中,更是用了一节,详细阐述了培育发展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产业。 

1.3 竞争劣势(Weaknesses) 

1.3.1 特色不够突出、品牌不够鲜明 

前面,我们谈到了,中医药文化产业可以分为两大类产品:第一,中医药文化产品;第二,中医文化服务,如:生态养生旅游乐园、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文化会展等。尽管近几年来,我市加大了对中医药文化产业的重视,但目前我市的中医药文化产业无论是从文化产品还是文化服务角度来看,均存在着对我市的中医药文化挖掘不够深入,产品比较、粗放,整体品牌不够鲜明等现象。尽管我市广播电视系统中,也出现了一些中医药文化推广、中医药养生相关的节目和栏目,但是相比其他省市,如北京台的《养生堂》等栏目,我市尚未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节目或者栏目。另外,就中医药文化服务而言,截止到2014年,我市已建成保定刘守贞祠、安国药王庙景区和安国养生休闲游等中医药文化旅游线路,但数量相对较少,整个旅游业效益仍旧偏低。 

1.3.2 中医药文化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在与中医药相关的文化产业中,中医药文化旅游是产业附加值较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拉动就业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手段。一定数量的高档服务接待设施时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但是目前,我市主要的中医药文化聚集区内,高档的接待宾馆数量偏少,高档次接待设施不足,此外,随着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之后,中医药文化越来越受到海外游客的关注,但目前,我市虽有大量的中医药文化遗产和遗迹,但很多中医药文化保护单位的都没有外文介绍,或者只有非常简单的介绍,这极大地妨碍了我市开拓高端的客源市场,特别是海外市场。

1.4 面临的挑战(Threats) 

1.4.1 来自国内其它中医药大省的竞争 

旅游与中医药的历史文化背景都很悠远,史册中记述的有关旅游与中医药旅游的名人轶事也很多,两者相互映衬的文化元素延续至今,逐步形成颇具发展空间的中医药旅游文化产业。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以上时,文化消费会出现爆发式增长,因此从2012年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猛。据《中国旅游报》和国家旅游局网站显示,近来,广东省实施《广东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推进旅游与中医药融合发展,着力发展与中医药相关的文化产业,2011年广东省旅游局、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已评选出首批19家“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其中包括广东省中医药博物馆、罗浮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聚龙湾天然温泉度假村等。 

1.4.2 来自周边省市的竞争 

如上所述,尽管近几年来,我市加大了对于中医药文化产业的重视,一方面与国内其它中医药文化产业起步较早的省市相比,还是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上升的空间还很大;另一方面,我市也面临着来自于周边省市的巨大竞争压力,如北京市等。北京,这些年来,结合本地的实际,着力发展中医药旅游文化产业。北京市旅游委和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联合推出了7条中医养生文化旅游路线,分别为:北京中医养生文化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四日游各1条,五日游3条,包含同仁堂、北京药用植物园、地坛中医药养生文化园等地点。此外,北京还着力打造首批“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的京郊怀柔响水湖养生谷等景区。 

2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市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建议 

2.1 科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 

文化在京津冀协调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保定市有着十分丰富的农村传统文化资源,如中医传统文化等,还有很多传统文化年代较远濒临消失;因此,就需要归类总结传统文化,将原有传统文化给继承下去的基础上,大力创新,将传统文化的潜在价值给充分发掘出来。 

2.2 大力培养人才,促进产业发展 

针对人才短缺的问题,在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的过程中,需要大力培养和吸纳人才,构建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人才队伍;首先,要对中医药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大力培养,并且有机对接高校和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其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提升其开拓思维能力之外,还需要保证其能够深入了解国内外文化市场,既有文化创意,又懂中医药。京津冀协调发展是一个重要优势,因为天津和北京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等措施推动保定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 

2.3 结合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 

如今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保定中医药文化产业与养生贴近,还有很多内容是历史、民族等方面的,可以帮助缓解都市人群紧张疲惫状态。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结合农村生产生活休闲体系和特色民俗,大力创新文化创意产业,突出自身特色。这样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也起到了有利的促进作用。 

2.4 积极运用媒体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媒体影像有着越来越真实的视觉效果,还能够与受众积极的活动。因此,在发展中医药文化时,就可以有效结合各种媒体,让广大的民众积极参与进来,同时结合大数据等对大众意见进行分析,提炼和传播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打造精品项目,将保定地域特色凸现出来,促进经济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保定在京津冀商业圈中处于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并且中医药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对于保定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非常有利,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打造特色品牌,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旅游;基地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2(a)-0125-04

The designment and development on tourism base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 He′nan

JI Baoyu PEI Lixin CHEN Suiqing DONG Chengming

School of Pharmacy,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46, China

[Abstract] "The tourism base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s a new type of tourism, which has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ourism, not only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To promote the unique and long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 He′nan, change the resource advantage in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e the tourist brand culture of the central plains is growing, go deep into digging the resource of Chinese medicine in He′nan. Developing actively the tourism product was that the subject of Chinese medicineculture. Chinese medicine ecotourism tourism, Chinese medicine ndustrial tourism,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market tourism,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tourism and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tourism promote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with tourism organic confluence. Let the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 expanded rapidly for building the central economic zones.

[Key words] The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Tourism; Base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全人类医药保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中医药学以其独特的理论和现实的疗效生存发展至今,且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其中有着深刻的内涵。中原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历代名医辈出,中原文化浸润滋养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因河南地处中原,南北气候地理分界线从偏南部穿过,亚热带、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为众多中药材生长提供了适宜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东西南北药用植物均能在这里生长和种植,使河南成为中药资源大省。

同时河南也拥有丰厚的旅游资源:2011年,全省旅游系统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市场开发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等重点工作,旅游业发展继续保持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0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02.06亿元;全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253家,其中5A级10家、4A级74家、3A级113家、2A级56家;星级饭店共有503家,其中五星级11家,四星级76家,三星级263家,二星级149家,一星级4家;旅行社共有1101家,总资产7.72亿元,直接从业人员10430人,营业收入23.15亿元。

由此可见,河南的中医药文化与旅游市场的结合前景广阔。河南的中医药和旅游产业的潜力业非常巨大。应该大力挖掘潜力、激发潜能,通过整合优化、借鉴先进的经验,让中医药和旅游产业迅速崛起、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本研究能够给广大行内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从业者等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1 研究思路

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高度,从全面贯彻落实省委九次党代会精神的层面,全景式调研河南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2],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全面分析,系统诊断,把河南中医药和旅游产业这个两个主题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一整套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梳理形成解决和加速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办法和途径,希望它能够成为河南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和催化剂信息,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科学发展。相信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全面起航的历史大背景下,使河南省能够早日跻身中医药文化旅游强省行列,为中医药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效能。

2 研究内容

为弘扬河南厚重的中医药文化,变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依托于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大力开发以中医药资源为主题的旅游产品,积极推动中医药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增添一抹亮色,助力实现中原梦。结合河南省中医药文化养生资源,可提供游览、度假、休憩、疗养、科考、科普、文化娱乐等多层面的服务项目示范基地主要分为:中医药生态旅游基地、中医药工业旅游基地、中药材市场旅游基地、中医药养生旅游基地、中医药文化旅游基地等五大类。

2.1 中医药生态旅游

在河南中医学院的两个野外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伏牛山龙峪湾森林公园、老界岭自然保护区和太行山万仙山旅游风景区)建立几条可感受登山旅游、采撷百草乐趣的专线,沿途对常见、常用、道地的中药挂牌,详细介绍其植物名、科属、中药名、入药部位、地理分布、功效、临床应用等,以达到全民科普的目的。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地方,主要因为此处中药物种丰富、蕴藏量大、人为干扰小、生态环境多样性、交通便利、食宿经济、安全有保障[3]。如西峡县老界岭自然保护区位于县境北部,伏牛山南坡上部地段,以老界岭为界与洛阳市栾川县、嵩县相邻,东与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接连。保护区建于1982年,是南阳市面积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又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西长 23公里,南北宽16.7公里,总面积23万亩。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保护区森林面积为20.3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83.3%。在有林地中,天然林面积占92.9%。总计植物约2200种,其中维管束植物1600种以上,隶属125科516属,占河南省植物种类的一半以上。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连香树、香果树、杜仲、银杏、胡桃、水青树、黄连、金钱槭、领春木、水曲柳、天麻、野大豆、青檀、华榛、秦岭冷杉、紫茎、天竺桂、红椿、猬实等20种;省级保护对象有红豆杉、辛夷、河南毛葡萄、棱椤树、大叶三七、金钗、七叶一枝花、贝母、河南海棠等。区内分布的中药材种类几乎涵盖了植物志中涉及到的科属,盛产黄芩、黄精、连翘、茯苓、辛夷、山楂、山茱萸、杜仲、丹参、党参、柴胡、栀子、银杏、天麻、瓜蒌等大宗中药材[4]。

根据规划,可在伏牛山和太行山旅游精品线路中,嵌入中医药文化旅游养生产品,规划建设一个高标准的中医药文化养生中心,打造两条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线路,开创集文化体验、养生体验与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中医药养生文化旅游新模式[5],并逐渐向周边辐射。使之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中医药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

同时,抓住中药材种植这一传统强项产业,以药材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药材基地旅游模式。如河南省的焦作市政府近些年不断加大对四大怀药的文化宣传和品牌打造力度,广泛利用网络、影视传媒、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开辟专栏,多管齐下,大力宣传。成功运行焦作中药网,全面介绍焦作怀药产业化工作,强力宣传怀药品牌,面向国际市场,逐步将“焦作中药网”建成四大怀药产业的大型网络平台;先后六次邀请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乡村大世界》、《走遍中国》、《健康之路》等栏目拍摄并播出四大怀药电视节目,在《河南日报·中药材版》开辟专栏介绍“四大怀药”,在《农民日报》、《中国财经报》、《大公报》、《健康时报》、《北京晚报》、《郑州晚报》、《焦作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的大块通讯报道40余篇,利用报纸大力宣传四大怀药[6]。使怀药产业获得快速发展,怀药也走上了百姓餐桌,被公众所熟知。基于此,可以组织游客到药材的种植基地参观,让游客在体验到“进山探宝”的乐趣的同时还可以“入园探宝”,切实体会什么是“四大怀药”。其他诸如西峡县的山茱萸规范化种植基地、封丘的金银花规范化种植基地、南召的辛夷种植基地、济源的冬凌草规范化种植基地等都可以体验药农采摘药材的乐趣,还能领悟“药材好,药才好”的深刻内涵。

2.2 中医药工业旅游

首先,可以建设一座以发展历史、药材标本、诊疗器具、中医古籍、名医名方介绍为主要内容,集休闲、观赏、科普于一体的中医药展览馆[7],以展示河南省博大的中医药文化[8]。将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完美结合,使游客在参观、观赏、休闲之中认识、了解当地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发展历程。

其次,与中医院、知名中药制药企业合作,引进先进理念,建一座展示当地中草药的中药房,同时应用传统方法现场制作精优小包装的中药饮片,游客不仅能直视传统老药公的制药工艺,还可作为旅游纪念品销售。宛西制药南阳总部的张仲景大药房展示店就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再次,可在中医药工业企业、药市或商业场所等参观中药饮片、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膏方等的传统和现代制作过程。如在宛西制药的西峡生产车间,笔者亲眼看到了仲景牌六味地黄丸的生产加工流程:在国内最先进的中药制剂生产线上,从原料搅拌到丸粒成型,从精准检测到灌瓶包装,一切都是那么的规范严谨。消费者感叹:这样的六味地黄丸看着放心,吃着安心。再如禹州的中药材加工、炮制始于明代,荟萃了历代技艺,因药制宜,技艺独特,制作精细,注重药效,在“浸、泡、锻、煨、炒、炙、蒸、煮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加工炮制的“云片鹿茸”“百刀槟榔”“制蒌仁霜”等百余种中药炮制精品驰名中外,在1911年的“万国医药博览会”上禹州的“九蒸熟地”引起轰动。许多加工炮制技艺被载入经典。除每年的药交会外,游客也可以到开放性的饮片加工企业参观。

2.3 中药材市场旅游

河南是中药材重要集散地之一。历史上有禹州、百泉两大全国性中药材交易会,河南依托良好的地理和历史优势可以开发药材市场作为旅游的新型基地。

禹州是我国中医药文化发祥地之一,中药材种植、采集和加工历史悠久,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从上古时代,轩辕黄帝、雷公隐居具茨山尝草寻药、教民治病;唐朝时,一代药王孙思邈长年在此采药行医、悬壶济世、著书立说,去世后又葬在禹州,留下了“医不见药王不妙,药不经禹州不香”之说。禹州药市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延续200余年,在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形成春、秋、冬三季定期药材交易会,吸引了全国以及西洋、南洋等地客商云集禹州,各地药商多在此建立药行、驿栈,自然形成了中药材、饮片、丸散、山货四大市场,药帮组织还建立了商务活动的诸多会馆,如名气较大的有山西会馆、怀帮会馆、江西会馆、十三帮会馆等,呈现出“无街不药行,处处闻药香”的繁荣景象。

2002年,禹州市恢复举办禹州药交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8届,中医药交易额从最初的6亿多元增长到20多亿元,吸引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药商及医药界同行参展参会并进行学术交流。禹州市还与韩国山清郡结为友好城市,为禹州药业走向世界、扩大国际间的交往合作搭建了友谊的桥梁。2007年,“禹州药会”、“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禹州药会”还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禹州市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唯一的中药材加工示范基地。

百泉药会起源于隋大业四年卫源庙的河神祭祀活动,因太行山区盛产药材,药材交易渐成庙会上的一项重要内容。明洪武八年(1375年),药材交易日渐成为庙会之主,庙会也正式演变成药会。药会的鼎盛时期,会期长达一月有余,每日上会者多达上万人。素有“春暖花开到百泉,不到百泉药不全”之美誉。

2.4 中医药养生旅游

以中医保健养生为支撑,大力打造养生保健服务区。充分发挥温泉、水库等自然资源,开发药浴、沙疗、泥浴、中药浴、名花汤、盐浴、名酒汤、名木汤、奶浴、石板浴、天体浴等特色系列项目。如河南省卢氏县的汤河温泉,俗称“汤池”。汤河温泉绿山碧水,俊峰峭立,环境青幽,温泉天然溢出,水温达49℃,日出水量240立方米,水中富含硫 、氟、钙、铁等多种元素,可治疗常见的一般性皮胜病。长期洗浴对慢性胃炎、肠道炎及失眠等症有辅助疗效。当地村民有露天裸浴的风俗,逢阴历单日为男性,逢双日为女性,毫不避人,足可见泉水之优、民风之淳朴。现已建成露天浴池、温泉疗养院、人工湖等设施,还组建了具备中药热敷、中药熏蒸、穴位贴敷、冬病夏治、三伏贴、三九贴、推拿按摩等中医特色服务的国医馆。游客在登山劳累之余来此惬意小憩,身心怡爽,不胜美哉,确是澡身沐德、强身健体的新休闲生活方式的选择。

2.5 中医药文化旅游

通过建造一定规模或独特的中医药人文与自然景观,适宜开展中医药文化旅游活动,能充分体现出传统中医药厚重的文化内涵。

如伏牛山的中药文化旅游近两年热度持续增高,除了天然药库的自身吸引之外,医圣张仲景自然成为其至关重要的文化元素名片。张仲景东汉南阳人,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其所著《伤寒杂病论》更是被称为“众方之祖”,宛西制药的拳头产品仲景牌六味地黄丸,正是源于此书演化而来。进入南阳,才真正感受到医圣文化的浓厚氛围:南阳市内的医圣祠[9],西峡伏牛山上高达16 m的医圣像,宛西制药南阳总部的仲景之光紫铜文化浮雕强,都深刻记录了这位前世高人的风采。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0],曾经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众多的消费者在医圣像前合影留念,在医圣祠前的羊头旁流连忘返。

再如,洛阳龙门石窟的药方洞,始建于北魏,唐代建成,历时200余年,洞内刻有100多个药方,涉及动物、植物、矿物等120多种药材,可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科多种疾病。这些药方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洛阳药方洞见证了中原医学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通过建立旅游通道,成立专门组织,培训导游解说人员,把中医药历史文化名人、传说故事、现代制药工艺工序、绿色环保药品来源等有机结合起来,使观者感受中医药文化的恒久魅力。

3 创新性和应用价值

3.1 创新性

目前关于河南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还没有此类研究,特别是把中医、中药和旅游的综合研究更是空白。这也成为中医药事业、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不均衡的因素之一,当然也是本文需要提出并希望解决的众多问题之一。

3.2 应用价值

3.2.1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宝贵的旅游资源 河南旅游与中医药文化的结合是资源共享的强强联合,是旅游市场的需求,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符合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也将有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中医药文化[11],特别是在中医药科普方面所创造的社会效益是十分巨大的。

3.2.2 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前景广阔 “中医药文化旅游基地”是旅游多元化发展形势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业态,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具有旅游的特征。从国内发展看,中医药文化与旅游结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现实需求。从国际市场看,到中国旅游,体验“望闻问切”,必将为越来越多国外游客的最佳选择。

4 小结

通过笔者全面、多视角、回顾和前瞻兼具的系统研究,能摸清制约和影响发展的症结所在,辨证施治,提出解决问题的治疗方案。加强河南中医药旅游的研究与开发,既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也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12]。总之,本研究可作为有关部门的决策参考,也将成为产业发展的有力借鉴,从而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全面协调快速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燕,宁泽璞.略论中医药文化产业化[J].世界中医药,2011,5(6):372.

[2] 许东升,尹丽,张顺超,等.河南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J].中医学报,2012,(7):18.

[3] 纪宝玉,陈随清,裴莉昕,等.中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2,2(9):140.

[4] 杨春澍.药用植物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50.

[5] 李秀明,姚峥嵘,张洪雷.中医药文化传播之于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1,10(24):15.

[6] 张晓州,白永平.焦作四大怀药区域比较优势及空间分布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6(30):140.

[7] 江海燕,李培春,宁小清,等.加强展馆内涵建设、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及科普知识的推广[J].中外妇儿健康,2011, 19(6):503.

[8] 高婷婷.广东省中医药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17(9):134.

[9] 叶立军.公益性与产业化有机结合的典范—评十大中医药文化基地[J].中医药导报,2012,2(18):5.

[10] 宋欣阳,王群.挖掘中医药文化教育资源,服务医学人文精神教育[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4(26):101.

[11] 高彦彬,赵慧玲.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提高中医药文化软实力[J].世界中医药,2011,6(6):461.

篇10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中医药文化;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1?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256-02

爱国主义教育是爱祖国的教育,是爱国情感、理念、实际行动的历史积淀和时代的凝结。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担负着民族振兴与传承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其中中医药院校学生承担着传承中医药文化、振兴中医中药的光荣任务和历史使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医药院校应以大力发扬和传承中医药文化为主题,对中医药专业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中医药院校爱国主义教育与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关系

1.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是人们忠于祖国、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思想和意志行为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1]。爱国主义教育即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2.中医药文化的特点。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统称,从“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开始,在我国已有7000年历史。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实践、完善形成的一门医药学,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传统医学中理论最系统、内涵最丰富、应用最广泛、保留最完整的突出代表。

3.中医药院校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内在联系。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和特色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不可熄灭的生命之火。在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中,中医药文化传承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这一范畴,丰厚的中医药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因此在中医药高校甚至在全国宣传中医药文化是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学校通过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对优秀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传承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医药院校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的原因

1.是中医药文化的不可替代性特点所决定的。中医药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承载了浓重的传统文化气息,并且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医学文化体系。它是融会了中国五千年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天文等多种学科知识而发展起来的,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中医药政策的正确指引下,中医药事业在努力继承和保持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人民群众医疗卫生保健方面发挥了并且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是中医药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中医药院校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如此,讲继承是前提、基础,讲发展是创新、升华。没有继承就不会有发展,没有发展就谈不上很好的继承。把传承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医药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既是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也是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发展工作,大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必要前提。

三、传承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药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1.营造氛围,彰显中医药特色。作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医药高等院校,最根本的是要有中医药特色浓郁的校园文化,让学生――中医药薪火传人,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从而培育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自觉担负起弘扬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历史重任。我们要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中医药名著,开辟药植园,提供给学生实验平台,并且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活动,例如:中药方歌比赛;中药标本制作比赛;点穴位诊疗比赛;护理技能操作比赛等,全面展示祖国医药的博大精深。[2]新时期的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把弘扬中医药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和主旋律,引导大学生确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蓬勃向上、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

2.实践,体会中医药的价值,坚定学好中医药专业的信心。作为以追求真理、传承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的大学,必须有积极向上的理想、催人奋进的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才会有根基和灵魂,校园里才会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如果说爱国是校园文化的原动力,那么求知则是校园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大学从根本上来说是学生求知、学者研究之所,因此中医药院校的教师要率先接受中医药文化的教育,并要在施教中与自己的学生一起接受教育。我们与学生一起进行中医学誓言宣誓,增强责任感,并且组织医学生上街义诊,促进学生理论变为实践,向他们灌输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们能坚定不移地做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

3.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高校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强化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把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新时期形成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当前,在中医药院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在内容上突出中医药特色,创造一种浓郁的中医药氛围的校园文化,正确引导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学习中医药知识和有关理论,以激发大学生热爱中医药的情怀,着力培养青年投身于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去。

如上所述,中医药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要适时地启发学生为弘扬中医药文化而学,提升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兴趣和学习效率,并发挥他们的潜能,信心十足地为传播中医药文化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