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形象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深度访谈法、案例研究法对西安市的城市形象进行了分析研究与设计。
一、西安城市形象的swot分析
西安市有着3100年建城史和1100年建都史,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2009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西安列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如何整合这些城市符号而构建科学的城市形象成为西安市城市发展的新课题。
1、西安城市形象的优势
(1)丰富的人文资源。丰富的人文资源是西安构建城市形象的基础。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朝代在西安建都。目前,西安境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4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20余座,古遗址、陵墓4000多处,出土文物12万余件,被誉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天然历史博物馆”。同时,很多耳熟能详的文化典故和文化艺术也都起源和发展于西安。
(2)自然资源较为丰富。西安市地处中国西北地区东部、关中平原中部,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具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市区总面积3582平方公里,平原占全市总面积的43.7%,秦岭山地与渭河平原界限分明,构成西安市的地貌主体,周边分布着渭河、泾河、浐河、沣河、灞河、河、河、涝河等河流。
(3)人才众多,高等教育比较发达。西安现有各类高等院校近百所,各类科研技术机构3000余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余万名,两院院士46名。位于市内的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美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每年向社会输送30多万名毕业生,为西安城市形象设计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4)相关新闻报道与影视作品的数量较多。新闻报道往往直接介绍西安城市形象以及与城市形象有关的城市景观、人文居住环境等等,而影视作品通常以西安城市为背景进行拍摄,同时,大型纪录片《法门寺》、《大明宫》在全球发行。
2、西安城市形象的劣势
(1)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西安市2009年gdp全国城市排名第30位,与国际大都市的定位有一定的差距。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经济总量偏小,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对外开放力度不够;传统制造业仍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区域资源仍在不断整合,较难迅速形成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西咸核心。
(2)关于西安的刻板错觉。很多没有来过西安的人都会对西安存在一定的负面的刻板印象,例如漫天黄沙、缺水、缺少绿色植物、经济落后、治安较差等。这些刻板印象绝大多数来自于大众传媒公开传播的、以旧时西安为背景的影视作品,致使现代人对西安产生了陈旧刻板错觉。
(3)大多数人文资源未被广泛认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兵马俑、华清池等文化价值相近的曲江池遗址、法门寺、大唐西市等文化遗址,尽管也拥有渊源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却长期得不到国内外大众较高的认知度与关注度。
(4)缺少复合型人才。随着现代传媒、数字视听、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影视、网络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缺少既懂城市形象设计和城市文化,又懂城市形象传播的复合型传播人才。同时,优秀的复合型城市形象设计人才外流。
3、西安城市形象的机会
(1)国际大都市的定位。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于1915年提出“国际化大都市”概念,而后国际上的学者和城市规划专家普遍认为国际化大都市应是国际机构和跨国公司所在地、金融中心、人才中心、信息中心、交通枢纽、有独特城市文化的地方。西安市借助国际大都市的定位,会得到更多的国家和陕西省的政策倾斜和产业支持,并汇聚海内外人才。
(2)西部大开发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宏观背景。西部大开发10年来,国家对西安实施了相关的政策支持、税收优惠、专项补贴等多项有利于城市发展的措施,西安的经济翻了两番。同时,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51.02亿元,较上年增长18.5%。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形象呈正相关,文化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发展得越好,越容易构建城市形象。
(3)承办世界园艺博览会。 2011年4月28日至10月22日,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浐灞生态区举办。承办世园会既可以使参观、参展人员亲身领略西安的城市形象,又通过全世界媒体对世园会的报道,西安的城市形象被全世界更多的群众了解和认知,同时,世园会举办单位浐灞生态区的景观与人文生态理念以及西安市的其他景观也会被广泛传播。
4、西安城市形象的威胁
(1)人文资源的不合理保护与开发。西安市文化遗址和文物较多,怎样合理保护与开发是目前城市规划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城市出现了一些不成功的做法,即围绕新发现的文物或者文化遗址,在周边简单开发出一些与之相关的旅游项目或者博物馆,完全以盈利为目的,没有注意到只有深入地挖掘文化内涵、科学地扩展文化外延才能使人文资源得到合理的保护与开发,粗糙的场馆或景点设计在无形中加重了参观游览者对城市形象的负面印象。
(2)旅游行业的激烈竞争。旅游是西安大众认知城市形象的直接途径之一。西安的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是拥有众多的人文旅游景点,但国人更愿意游览自然景观,例如丽江、九寨沟等,因此对西安城市形象的认知并不深刻。在人文旅游竞争方面,很多城市也都领先一步推出配套服务,例如白天参观名胜古迹,晚上提供歌舞表演等娱乐服务。
(3)大众传播构建负面的拟态环境。关于西安的新闻报道或者影视剧都会出现“破坏”西安城市形象的现象。以法治节目为例,常常播放西安发生的偷盗案件,为观众构建了西安的城市治安存在隐患的拟态环境,而一些影视剧也为观众构建了陕西环境差、经济落后、地域封闭的拟态环境,这些都促使大众形成西安城市形象的负面印象。
二、西安城市形象设计
根据上述的swot分析,结合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总体定位,提出如下西安城市形象设计:
1、人文西安的城市形象
西安市的城市定位“盛唐风格的国际化大都市”凸显了西安的历史文化优势,因此构建人文城市形象是西安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人文城市形象是传统人文城市形象与现代人文城市形象的混合体。对于西安这样一座古都而言,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是其传统人文城市形象的表现,而科技园区、高校等是其现代人文城市形象的表现。目前,西安市充分整合了传统人文资源和现代人文资源,同时注入了生态、低碳、绿色等大环境理念,构建了“培育三大街区、建设四大园区(基地)、打造五大特色产业带、培育六大重点行业”的新格局,打造人文西安的城市形象。
2、绿色生态西安的城市形象
在很多影视作品中,西安的城市形象被塑造成为环保程度较低的形象,例如漫天黄沙、缺少绿色植物等,以至于尽管西安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人们因其城市的刻板印象而不愿意前往。针对这种情况,西安通过市政改造和发展文化产业来塑造绿色城市形象。以浐灞生态区为例,开发前,浐河、灞河是西安东部区域的污水汇集地,沿浐、灞河岸有10余处河段垃圾成山,垃圾堆放量近500立方米。开发后,生态区累计形成水域湿地面积594公顷,河流湿地覆盖率达到9.8%,新增绿化面积418公顷,累计形成林地近1964公顷,林地覆盖率达15.1%,区内生态用地比率达到22%,清理垃圾120万方,铺设截污管道23公里,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0万吨,年中水回用量900万吨。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并成功举办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浐灞已从原来的生态重灾区转变为西安市的新亮点、新名片,是绿色西安城市形象的代表。
篇2
广告语的设计策略
1.在城市名字上做文章。一些城市的名称本身具有喜庆吉祥的特点,或者城市本身就具有广告商标的特点,所以,在城市名字上做文章,或者直接用城市名字点题,可以加深受众对城市的印象。但这样的广告语如果不能融入文化内涵,往往流于肤浅,有的甚至留下笑柄。如“福州,有福之州”(福州);“惠州,惠州,惠民之州,中国惠州”(惠州);“创业之城,圆梦之都,成都创业,创业都成”(成都);“西施故里,美丽诸暨”(诸暨)。
2.注重文化内涵。文化底蕴是一个城市永远的Logo。彰显文化特色,既是城市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市民自豪感的心理诉求。如“丝绸之路的起点,华夏文明之源”(西安);“人文古城,诗画扬州”(扬州);“孔子故里,东方圣城”(曲阜);“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临沂);“李白出生地,中国科技城,绵阳欢迎您”(绵阳);“愚公移山,河南济源”(济源)。
3.突出旅游资源优势。在旅游资源上做文章,可以增强城市的影响力,扩大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创收。如“心随帆动,驶向成功”(青岛);“山水甲天下,魅力新桂林”(桂林);“太湖明珠,魅力无锡”(无锡);“世界的重庆,永远的三峡”(重庆);“海上花园,温馨厦门”(厦门);“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齐齐哈尔);“灵秀邕江水,八桂百花城,南宁——成就梦想的地方(南宁)”。
4.凸显地方经济特色或科技实力。一些经济上发达或者有特色的城市,在广告语的设计上往往凸显地方经济特色或科技实力。如“每天给你带来新的希望”(深圳);“小商品的海洋,购物者的天堂”(义乌);“南海珍珠之乡,滨海度假胜地”(北海)。
广告语言特征
广告语在语法上多使用判断句式,在语音、词汇、修辞方面有可以发挥的空间。
1.语音上注重押韵、谐音。语言押韵,音乐性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吸引受众注意。如,“心随帆动,驶向成功”(青岛);“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临沂);“美丽三亚,浪漫天涯”(三亚);“愚公移山,河南济源”(济源)。
2.词汇上多整齐工整的四字语。四字语句式上整齐工整,既有节奏感,又增强了广告的文学艺术性。如“孔子故里,东方圣城”(曲阜);“人文古城,诗画扬州”(扬州);“纵情竹海,养生长宁”(四川长宁)。3.修辞上多用对偶、比喻、夸张、反复。修辞使语言插上想象的翅膀。广告语多用对仗工整的句式,所以使用最多的修辞是对偶。另外,也使用比喻、夸张、反复等,如“小商品的海洋,购物者的天堂”(义乌);“山水美如画,堪称东方日内瓦”(肇庆)。
广告语存在的问题
城市广告语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笼统抽象,表意不清,不知所云或夸张失当。平庸无特色,过于笼统,是很多城市广告语存在的问题,如“爽爽的贵阳,避暑的天堂”,爽在何处?避暑只有贵阳?“唐山,想不到的美”,故弄玄虚,大而无当。“一个让人敞开心扉的地方”(盐城);“奇山秀水,时尚之都”(温州);“太阳升起的地方”(丹东),从广告词根本看不出是这三座城市,不知所云。“红耀中华,客迎天下,江西赣州欢迎您”,红色之都很多,赣州特色不凸显。“追江赶海到南通”“世上湖山,天下常熟”,“江”“海”“湖”“山”太笼统太空泛。有些城市形象广告语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过于夸张,骇人听闻。如“山水美如画,堪称东方日内瓦”(肇庆);“一日读懂两千年”(广州);“齐鲁神韵,豪情山水”(东营);“东方小巴黎”(哈尔滨);“世界腾冲,天下和顺”(云南腾冲)。
2.用词不当或搭配不当。如“风水金华,购物天堂”(浙江金华);“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风水”“拜水”“问道”用词不当,易引起歧义。“游吴江美景,品江南神韵”(吴江),“游”与“美景”动宾搭配不当,“游”应改成“赏”。
篇3
关键词:城市;个性;旅游;苏南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苏南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一体化研究――基于江南文化视角”(编号:2013SJB630055);江苏省社科运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全域旅游视角下江苏省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策略研究”(编号:16SYA-009);江宁区软科学研究计划“供给侧视角下的江宁区全域旅游发展策略研究”(编号:2016E04)
城市旅游需要领略城市的个性特点。而城市的个性可以类比为艺术作品的风格,因为“一座城市具备一件完整艺术品的全部构成要素――这里的艺术品既具有隐喻的意义,又具有字面上的原意”。城市的个性归根到底是一种审美的个性,那么包括苏南城市在内的当代中国城市个性的丧失,也可以在“个性与共性”“熟悉与陌生”这两组概念的辨析中寻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旅游开发的方式。
一、城市的个性与共性概念辨析
苏南城市既然称为“城市”,自然具有“城市”的共性,以区别于荒野和乡村;同时又需兼备“江南文化”的个性,以区别于其他区域的城市。可见,“共性与个性”在苏南城市美学特征的彰显中是同时存在,彼此交织的。
以共性与个性在“典型江南城市”中相互统一的观点来审视当代苏南城市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统一性的剥离正是造成当代苏南城市典型性不足的内在动因。从共性角度而言,除了城市作为“人类居住与生活”之地的功能性亘古不变以外,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城市之间也必然存在着某种审美特征的统一性。这是由这一时代的特定矛盾、所盛行的趣味风尚、所涌动的精神情绪所决定的。就像雪莱所言“在任何时代,同时代的作家总难免有一种近似之处,这种情形并不取决于他们的主观意愿。他们都少不了要受到当时时代条件的总和所造成的某种共同影响,只是每个作家被这种影响所渗透的程度则因人而异”。在现代性语境下,面临着用地紧张,资源枯竭的现状和人类在“认识一切,改造一切”的启蒙主义自信心鼓动下追求高科技的运用,讲求城市设计的“现代体系”,提倡直耸云霄的高楼大厦对纵向空间充分利用的时代风尚。因此,在这一时代审美共性的场域之中,苏南城市与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都市一样呈现出一定的现代性风貌,本是必然的,也是无可厚非的,是时代性发展的要求。但是,共性的彰显并不意味着个性的泯灭,这是百余年来美学大师们历尽艰辛寻觅到的规律与真理。因此,中国的民族特色以及更为微观的,苏南的地域特点也同样需要在当代城市的建设中加以体现,并与时代的共性特征彼此和谐统一,相互交融,以达成“典型性”的要求。但事实是,当代苏南城市的规划与设计者往往只注重共性,而忽略了个性特征,在“走向国际”“融入世界”的口号中,迷失了自我。这种偏执的行为是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不自信,也是对“个性与共性”美学关系的误读。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指出“典型的普遍性是符合事物本质的规律性,类型的普遍性只是数量上的总结或统计的平均数”。只关注共性,而忽个性的城市建设,实现的只能是“类型”,而并非“典型”。 因此,只强调与国际大都市的共性,一味模仿、盲从而打造出的城市,充其量只能是现代性语境下面貌模糊,千城一面的“广普城市”,而不会是那个草长莺飞,个性鲜明的“典型江南城市”。
二、城市的熟悉与陌生概念辨析
“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要求如何在苏南城市的构建中实现呢?别林斯基“熟识的陌生人”的观点为我们指明了思考的路径。别林斯基指出“创作中的典型是什么?它同时是一个人和许多人,一副面貌和许多副面貌,这就是说,它是这样一种对一个人的描绘,其中包括多数人,即表现同一理念的一整系列的人”。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它应该使审美者产生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是因为共性的存在,陌生是由于个性的彰显。正是由于城市间的共性所产生的“熟悉感”使得审美者不会在一座新的城市面前显得手足无措,而在惊慌失措的恐惧中失去了审美的平和心境;而一座城市的个性所带来的“陌生感”又会使审美者不因美学特征的雷同,产生审美的疲劳,反而被激发起主动探寻的兴趣。当然,“陌生化”本身也是有限定性的,一味标新立异,嗜怪求僻也同样不能被审美者所认同,所以对于文艺作品而言,无论结构布局、语言技巧、修辞手法如何有个性,也必须在一定的规范和法度的制约之下,这一规范和法度就是作为艺术作品自身的共性要求。一味追求个性的“陌生化”,全然不顾共性的制约,只会对艺术风格的发展产生负面作用。城市作为“巨构”的艺术品,也同样应该用个性审美特征所体现出的“陌生化”来激发起审美的主动性,用共性审美特征所表现出的“熟悉感”来维护城市美学的基本规范。
当代苏南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往往注重了“熟悉性”而忽视了“陌生感”,从而使得共性的特征完全取代个性的彰显,导致城市审美意象的雷同。巴里・萨德尔对城市建设中出现的个性丧失问题痛心疾首,他指出“景观必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生转变。但是令人忧虑的不是那些千奇百怪的造型和那些难以言状的人工元素的泛滥,而是它们之间精心地相互复制……大多数北美城市景观,在市中心毫无特色,而在郊区中又相互雷同……即便那些保留一定视觉连续性和人性尺度的城市区域也遭受玻璃与混凝土的袭击……在城市的边缘,单结乏味、毫无修饰的建筑样式被毫无顾忌地大量复制,毫不考虑与该处环境的和谐”。无穷无尽的复制和对复制品的再复制,使得城市的设计与建设仿佛成了流水线上的作业,在程式化、快餐化的进程中丧失了地域性的差异。而当代江南城市的营造无疑必须打破这一印刷式生产的怪圈,实现鲜明的、独特的地域个性同集中、深刻的现代城市共性的统一,成为城市审美者眼中“熟识的陌生人”。
三、苏南城市个性彰显与旅游开发策略
影响城市个性的要素是多样性的,但起主导作用,最为鲜明和突出的,我们认为是城市的自然环境、城市的人文景观、城市的生活空间这三个方面。对于旅游开发而言,也同样需要从这三个角度出发。
(一)苏南城市自然环境个性彰显与旅游开发
先天赋予城市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特点等等自然风貌不但本身是醒目而鲜明的城市个性特点,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方向。城市的别称通常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美学个性特点,通过对一些中国著名城市别称的梳理,可以发现很多别称都直接体现了城市自然风貌的个性特征。因此,旅游开发过程中,苏南城市个性的彰显要符合江南地区自然风貌的特点,顺应自然的要求,做到因地制宜,以在个性鲜明的“本底”上绘制出更具魅力的画卷。
(二)苏南城市人文景观的个性彰显与旅游开发
城市的文化是城市个性的灵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虽然代表着两个时间段,但是在文脉传承的维度上,是一脉相承的,共同塑造着一座城市的审美个性。即使是苏南城市群内部,不同的苏南城市之间在拥有“苏南城市共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审美个性的区别,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人文景观个性的打造,为当代苏南城市群审美个性的丰富性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苏南城市生活空间的个性彰显与旅游开发
城市的生活空间也同样塑造着城市的美学个性。城市本身是生活的容器,生活的方式和需求对于生活空间的打造具有最直接的影响,所以通过一座城市的生活空间,就可以探析到在这座城市中所展开的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城市的生活空间往往能够体现出一座城市的功能性。城市的功能是复杂的,很难找到功能单一的城市,但其最突出的功能却又是很容易辨识的,因此,旅游开发需要注重城市的生活空间个性。
综上,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生活空间是从城市与自然、城市与文化、城市与生活的三个角度切入城市审美个性特征分析的。这三者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彼此融合,彼此影响,共同构成了城市个性的主要维度,呈现出城市之间的差异性,共同彰显出城市的个性魅力,而旅游开发也要从这些维度入手。
参考文献:
[1]鲍世行.城市学与山水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吕文强.城市形象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尹继佐.世界城市与创新城市[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篇4
城市建筑视觉形象的研究多是在静态慢速中展开的,而且建筑设计、建成阶段的推广宣传也更强调静态的最佳角度,加之对慢速步行生活的提倡,对于城市建筑形象视觉,快速状态下的设计研究则显得不足;这是导致建筑设计片面追求独特性、标识性、个性化,甚至一些建筑细节繁冗的部分原因。快速条件下,城市空间视觉的相关研究,部分是在交通领域展开的。熊广中在《城市道路美学》中,结合国内外研究探讨了道路交通特性与道路及建筑的尺度,提出了不同车速下辨认景物的最小距离,5s注视时间获得景物印象的车速与距离关系、不同车速下司机辨认距离及物体的尺寸等一系列基础性研究内容,并提出建筑应与道路线性、道路的方向及连续性等相匹配。当代一些道路交通学者更深入探讨了“公路空间围合度”“高速公路视觉空间”“道路环境单调性对驾驶疲劳的影响”“城市道路环境中汽车驾驶员动态视觉特性”等方面,上述研究的部分内容与城市建筑形象具有一定相关性。总的看来,当前研究,缺乏立足城市建筑形象,结合速度状态下视觉需求的相关研究,本文试图从此方面加以探讨,以打开城市建筑设计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2.研究方法
2.1心理认知与集体访谈法心理认知法是利用人的直接感受去认知和评价,速度状态下城市建筑形象的视觉要素特征;本文采用集体访谈的方法收集公众在汽车机动条件下,对建筑形象视觉效果及其客观环境影响的心理认知偏好。即访谈受访者在车行区域内,自己认为美或者不美,舒适或者不适,或者印象深刻的城市建筑形象视觉及其环境要素的直感特征,并通过音像设备记录。最后,将这些特征及其代表建筑进行整理,探讨机动快速情况下,城市建筑形象视觉需求。2.2调研实验本研究选择在车速50km/h以上的交通性道路展开,主要包括西安城市二环(限速50-70km/h),城市新区的高新、曲江、经开等区域的交通性道路(均限速60-70km/h)等。调研形式以集体访谈为主,按照男女1:1的比例,通过选取专业学生(建筑专业本科或研究生)12人,非专业各年龄层(20-65岁)的人员12人,采用乘车4人集体访谈的方式展开。
3.城市建筑形象速度视觉的三种强化需求
研究中发现,机动快速状态相较步行慢速,人对建筑或者建筑群的视觉感受更加强调规整、简洁、光亮三种需求,这对城市建筑形象的视觉舒适感有很大影响。3.1速度视觉的规整需求与城市建筑形象设计在快速运动的状态下,调研发现,人的视觉有较为强烈的追求规整需求,具体表现在速度状态下,希望城市建筑形象能够更加规整,给人以较清晰的整体视觉形象体验。城市建筑的形象变化的不稳定态、形体关系模糊往往导致速度状态下的视觉较强的不适感。比如,西安南二环与西二环转角处,路北采用形体错动造型的莱安逸境住宅群(图1),路南采用波浪状编织造型的嘉天smart(图2)大楼,都因为形象变化的不稳定态给人速度状态下的较强不适。东二环的金花饭店(图3)则是因为全反射玻璃,对周边环境的反射从而导致其形体边界及形体关系的模糊,带来速度状态下的视觉形象模糊,从而给人以较强的视觉不适。与之相较,单体建筑简洁清晰的形体关系,如方形几何体造型的南二环高科广场大楼(图4)都以规整的形象,给人速度状态下的视觉以较强印象及舒适感。城市建筑风格、样式缺乏整体特色则也会导致速度视觉很不适,比如南二环(太白路到永松路段)建筑(图5)的样式风格各具特色,步行慢速时受沿街二、三层商业的影响还不很明显,快速时这种不适就凸显了出来。与之相对,整体区域化的建筑形象更能满足速度视觉的要求,比如西安曲江新区,其建筑风貌包含唐文化区以及具有新中式风貌区,汉长安城的汉风建筑区(图6)等,都以整体区域的传统建筑风貌形成良好是速度视觉感受。据上述看,单体建筑规整清晰的形体关系、群体或者区域化的特色建筑形象设计都能满足速度状态下视觉的规整需要。3.2速度视觉的简洁需求与城市建筑形象设计在快速运动的状态下,研究发现,人的视觉有较为强烈追求简洁的需求,具体表现在速度状态下,希望城市建筑形象细节能够更加简洁,避免繁复的细节。调研中发现,线脚式的细节较多时给人在速度状态下的感受尤为不适。如西二环的西城芳洲小区、曲江的雅居乐•御宾府小区(图7)建筑均以繁复横向线脚带来速度状态下强烈的捆绑感,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建筑的步行体验均显得造型丰富。同时,采用密集的格子式装饰文景路科立置业大楼(图8),满墙面符号装饰文艺路群众艺术馆(图9)也都给速度状态的视觉以较强的拥塞感。反之,南二环的金石大厦(图10)讲求块面对比和考究的形体细节比例关系,形成简洁的形象,给快速状态下的视觉以良好的感受。由此,考虑速度状态下的观感,建筑设计应避免繁复的横向线脚以及密集的满幅装饰,力争简洁。3.3速度视觉的清亮需求与城市建筑形象设计在快速运动状态下,人的视觉较步行慢速具有更为强烈的追求清亮的需求,具体表现在速度状态下,希望城市建筑的色彩、材质等要能够清亮,避免过于晦暗,能够给视觉对象以明快的印象,同时也不希望城市建筑具有过于鲜明的对比。调研中发现色彩发暗过于黑重的建筑,往往造成速度视觉状态更加强烈的不适,如大寨路的中华世纪城商住楼(图11)以及曲江的万众国际都是如此。大寨路中建群贤汇(图12)则以夸张的色彩对比造成速度状态下视觉的不适感增强。由此,考虑速度状态下的观感,建筑色彩应避免过于黑重及强烈对比,力求清亮。
4.总结与思考
篇5
关键词:项目 全过程 跟踪审计 可行性 内容 方法
1、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重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通过全过程跟踪审计,可以及时规范项目建设单位的工程管理工作,控制工程成本,保障工程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项目投资效益,防范腐败行为的发生。全过程跟踪审计完全可以从熟悉全过程跟踪审计的特点及把握立项、设计、施工、竣工、结算等各个阶段主要审计内容入手,抓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以点带面,达到对工程实施全部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有效审计监督的目标。
2、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重要特点分析
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具有其突出的特点。首先,全过程跟踪审计是全过程对工程造价和工程管理行为进行的控制,比单一的竣工结算审计增加了事前、事中的控制,更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防范各类风险。从项目立项开始,到设计、施工,直至办理竣工结算,整个过程审计人员都要介入,通过事前和事中控制,较好地达到预期控制目标。
其次,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把审计着力点前移到事前、事中,更强调控制过程。与单一的工程竣工结算审计比较,后者属于事后审计,缺乏超前防范功能。工程竣工结算审计只能在工程结束后,依据施工和监理单位提供的结算资料进行审计,而对工程建设中大量的隐蔽工程以及众多的变更施工无法准确掌握,从而使工程造价容易存在很多水分。
再次,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相对于竣工结算审计工作,审计过程更多地带有咨询性、服务性特点。实施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后,审计人员业务量有较多增加,根据项目建设单位的需要,及时提供咨询服务,从而有利于在事前防范盲目超预算、违规操作、管理不规范等情况的发生。
3、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及各个阶段的重要内容进行分析
(一)项目前期阶段跟踪审计的主要内容
1、在项目前期应重点关注设计概算,审查工程项目的造价是否合理,编制概算采用的各种编制依据是否合法、合规,费用的完整性和造价的合理性如何,设计标准、造价水平、工程总造价是否与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相符合。
2、检查招投标程序及其结果是否合法、有效。招标文件的编制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既是投标文件的编制依据,也是签定合同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发出招标文件前,审计人员要对其认真审核、把关,审查其内容是否严谨、合法、规范,特别是提供的工程量是否准确、真实、完整。评标时,要重点检查投标方资质资信状况,投标文件对招标文件的响应程度,投标方提供的工程量清单报价有无缺项、漏项,报价是否依据《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编制,调整、换算的内容是否符合规定。
3、审核工程项目相关设计、施工、监理合同。合同审查的重点是:合同主体是否合法;合同条款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合同条款是否完整、准确,特别是专用条款,要认真审核,如在投标时不考虑,而在结算时需调整的项目,对赶工措施费、优质工程奖等如何计取,在履约过程中出现的设计变更、签证等如何结算费用,如何界定违约及相应的法律责任等。
(二)项目施工阶段跟踪审计的主要内容
1、检查履行合同情况。检查项目实施单位是否认真履行合同条款,有无违法分包、转包工程情况。如有变更、增补、转让或终止情况,应检查其真实性、合法性。
2、检查项目概算执行情况。检查有无超出批准概算范围投资和不按概算批复的规定购置自用固定资产,挤占或者虚列工程成本等问题。
3、检查内控制度建立、执行情况。检查是否建立健全并执行了各项内控制度,如工程签证、验收制度;设备材料采购、价格控制、验收、领用、清点制度;费用支出报销制度等。应督促、指导有关方面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项目建设规范运行,工程资金合法使用。
4、检查工程设计变更、施工现场签证手续是否合规、及时、完整、真实。
5、参与隐蔽工程验收,并做好记录。
6、检查建设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按照工程进度付款,有无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等问题。
(三)工程竣工验收、结算阶段跟踪审计的主要内容
1、工程竣工验收,审计人员要重点参与验收工程量。工程量的准确程度是影响竣工结算的重要因素,工程量多计常常是一些施工单位加大工程造价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主要环节,为此,审计人员应全程参与工程量验收过程,确保工程验收按规范进行。
2、结算审核,重点审查是否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结算各项费用,审计人员要根据全过程跟踪审计掌握的具体情况,开展结算审计工作。一是审查工程材料,包括实际使用的材料与原设计有无变化,是否存在以次充好的情况,变更后的材料单价是否合理,合同中对主要材料单价有约定的,结算时是否遵照约定,有关甲供材的扣减是否正确等。二是审查工程量,按照竣工图计算实际工程量,检查设计变更、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现场签证等是否真实、可靠,防止发生施工单位事后补办签证或虚假记录。三是审查变更项目费用的结算,合同约定变更项目套用定额的,应审查套用定额子目是否恰当,有无高估冒算,四是审查各项取费是否合理、合规,按规定取费必须办理的各项手续是否完备等。
4、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方法进行分析
(一)审计人员的职责是履行监督、服务职能,应制定明确的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办法,跟踪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严格按职责分工行使职权。通过跟踪审计,达到加强工程建设的各项管理、严格控制工程造价,随时纠正和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建设资金。
(二)审计人员应做好跟踪审计工作计划安排,确定跟踪审计工作重点,包括项目前期准备阶段审计工作,参与工程招标、合同签订商务谈判、审核工程合同,进行施工过程跟踪监督,参加竣工验收,实施结算审核等过程的工作。
(三)要重视做好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宣传工作,使建设单位及相关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了解跟踪审计的程序、内容,积极配合审计工作的开展。
(四)审计人员应全程参加工程项目有关重要活动,包括参加图纸会审、现场技术交底、单项工程验收、隐蔽工程验收、设计变更的审查、工程建设例会、相关专题会议等,以便及时了解、掌握项目有关情况,提出审计意见。
(五)审计人员应经常深入施工现场,掌握工程进展、变更等真实情况,并且作好相关记录。
(六)一般可采取两种形式,即口头提出审计意见,书面提出审计意见。对一般性问题,发现后有关单位可以立即整改的,审计人员可用口头的形式向建设单位和相关单位发表审计意见,并视其重要程度在事后做好审计记录。对重要的需要建设单位和相关单位改进的管理问题,应在与建设单位和相关单位充分交换意见的基础上,通过书面审计意见书的形式表达审计意见。对发现的重大问题,经查证证实后,应及时通过书面审计意见书的形式表达审计意见,同时要求建设单位、相关单位予以处理。
参考文献:
[1].董冰霖.对跟踪审计的几点认识与思考.现代审计与经济,2010;3
篇6
【关键词】干点;露点;渐次汽化
1.采样准确性对石油产品馏程分析准确性的影响
石油产品的采样,是指按一定的方法,从一定数量的整批物料中采集少量有代表性试样的一种行为、过程或技术。因为石油产品分析是在采取足够的试样后对试样所进行的分析,所以,石油产品的采样是石油产品分析的基础性工作。
样品抽取及制备是检测工作中重要的一步,正确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均匀样品,是保证检测数据准确性的重要环节。因此,抽取样品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方法或经批准的抽样实施方案规定进行,以确保检测数据能真实反映样品的情况,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样品的制备也应严格按照检测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使所制备的样品保持原始样品的特性,提高后续检测工作的准确性。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涉及到的采样主要是采取管线内液体样品、采取油罐内液体样品以及采集有限空间内爆炸气这三种方式。
根据日常工作需要,我站采集管线内液体样品采用的执行标准是:GB/T4756-1998 液体石油产品采样法(半自动法)。根据该标准要求,我们在采集管线内液体样品时,首先要将取样口出死油放出,并且,这个放油的过程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
如果不放死油,可能导致管线中少量的水聚集在采样口处,导致所采样品含水量严重大于管线中流动的油品含水量;如果我们放死油的过程过快,可能导致死油放不净,并且有可能产生静电,导致爆炸等危险;如果我们放死油的过程过慢,那不仅耽误了采样时间,也有可能导致采样口管壁上附着的水珠等杂质进入取样瓶,同样导致所采样品含水或杂质偏多。
针对石油产品采样的这些特殊性,为克服因石油产品采样不准确导致的石油产品分析不准确,应该做到认真学习采样的相关操作规程,并且无条件的严格执行这些操作规程,严格控制上述影响采样准确性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源上确保我们对石油产品分析的准确性,并且确保我们的人身和公司的财产安全!
2.油产品馏程分析过程中的准确性的影响因素
影响汽、柴油馏程分析准确性的因素,有很多。只要是不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它就会成为影响汽油馏程分析准确性的因素。比如:蒸馏烧瓶的安放,整个设备的气密性等等。在这里,简单讨论影响汽油馏程分析准确性的几个主要因素。
2.1温度计的安装
温度计是获知实验温度的工具,一旦其安放错误就会影响所测温度的准确性。正确的安放位置是,水银球必须位于蒸馏烧瓶颈部的中央,毛细管的低端与蒸馏烧瓶的支管内壁底部的最高点齐平。毛细管低端安放过低,则可能引起测量值偏大。对于含大量轻质成份的油,温度计的正确安装与否的影响更大。
2.2冷凝管
每次做样前,必须通冷凝管。对冷凝管的擦洗工作,看起来好像不重要,其实它对实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不通冷凝管,或者通的不彻底,就会使冷凝管中的残馏液进入量筒,容易造成观察到的体积数比实际体积数大,以至于测量的温度就不对了,直接造成检验结果的不准确。同时,实验结束后还会引起最大回收体积计数的不准确,造成实验结果严重失真。
3.干点电压不同对汽、柴油干点的影响
汽油流程曲线测定中,干点是生产装置参数调整的依据,蒸馏烧瓶中最后一滴液体气化时一瞬间所观察到的温度计读数即为干点。它直接反应了分离效果和产品质量。在测量的最后阶段,干点电压对干点测量结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液体混合物在一定压力下,平衡汽化的特点之一,是液体混合物全部汽化温度(即露点)是介于该混合物纯高沸组分的沸点和纯低沸组分的沸点之间,并与该混合物的组成有关。
液体混合物在汽化过程中,如果不像平衡汽化那样让汽相与液相不断保持接触,而是当蒸汽一旦形成就自蒸发空间不断引出,使之冷凝下来。随着汽化的进行,液体量逐渐减少,而液相中高沸点组分的浓度逐渐增加,最后所剩少量液相的组成必然接近于纯高沸点组分的组成,最后达到完全汽化时的温度(即干点)。汽油馏程测定采用的恩氏蒸馏是典型的渐次汽化过程。
在恩氏蒸馏的最后阶段,由于烧瓶中剩下的是较重组分,所以通常都要加干点电压。干点电压加的小可能导致油气不能及时馏出冷凝管而产生回流,多少有一些精馏作用,从而造成干点测量结果偏向露点。干点电压加的过高会造成裂化。所以国标规定干点时间为3~5min。但由于操作人员操作习惯不同,就会带来较大的人为检测误差。以下就是相同条件下不同干点电压测得的常顶汽油干点。
在实际操作中GB/T6536未对干点电压做出严格的规定,在日常生产检验时如果没有统一规定,导致测量结果波动较大,干点时间为3-5 min较为合理。经多次试验总结,干点时间为4.0min,结果更准确,此外,根据不同样品、不同季节电压应略有调整。总之,干点电压高比电压低时的测量误差要小,结果也更接近恩氏蒸馏的干点。
4.克服影响的方法
作为一名化验工作者,在常年累月对石油产品样本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很可能行成一些错误习惯,或因麻痹大意出现一些错误操作,但往往,就是这些错误习惯和错误操作成为了导致影响石油产品分析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克服这些错误习惯和错误操作给化验分析准确性带来的严重影响,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必须坚持学习标准,严格执行标准,行成标准化意识,杜绝习惯性违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分析结果是准确的,可靠的!
5.结论
鉴于石油产品分析对化工企业的重要性,针对影响石油产品分析准确性的因素,进行了一系列讨论。得到如下结论:
(1)影响石油产品馏程分析准确性的因素有:石油产品分析标准的选择,石油产品采样以及石油产品分析标准的执行。
(2)石油产品分析标准的选择对石油产品分析准确性的影响是本质上的,只有选择了正确的石油产品分析标准,才能使分析结果具有公信力。
(3)石油产品的采样是石油产品分析的基础,被测的油品采集时应注意其是否具有代表性,并确保采样容器的清洁度,只有严格按标准采取正确的石油产品,石油产品的分析才有意义。
篇7
关键词:统筹城乡;乡镇企业;土地流转;新农村;户籍制度
一、苏南模式:乡镇企业为动力
苏南地区历史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人民极具重商意识;召开以后,集体企业抓住市场空白和工业基础薄弱的间隙快速发展壮大,初步具有了其自身特色。同时,凭借苏南地区良好的区位优势,吸引了许多上海的技术工人,他们作为“星期天工人”受雇于乡镇企业,带来了大量的生产和管理技术;80年代至90年代间,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苏南地区乡镇企业的工业产值增长了30多倍,逐渐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实力。
在这一时期,苏南地区将集体农业积累转化为工业起步资本阶段,发展起的集体经济为主的乡镇企业,还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及农民的非农业化转移;通过以工促农、以工建镇,苏南地区小城镇迅速崛起,工业化极大的推动了当地城镇化进程。这一时期政府的角色是直接介入主导社会经济发展,一方面对乡镇企业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又将乡镇企业的税收用于当地交通、教育、医疗等的基础设施建设。
进入90年代后,经济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需求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内外部环境跟80年代相比也有很大区别,集体经济为主的“苏南模式”乡镇企业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产权模糊、政企权责不分,乡镇企业发展动力明显不足。在此情况下,苏南地区政府敏锐把握了日益对外开放的市场环境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抢先抓住市场化、国际化、城市化的发展机遇,主动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实现了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从组织生产资料到任命企业负责人,政府直接大范围干涉企业生产。改制后,企业职工购买部分企业股权,企业改组为股份合作制,购买大部分股权的企业经营者掌握企业控制权;而政府在企业生产中扮演的角色明显弱化,退位为企业的服务者,主要规范管理者行为,保障市场秩序和提供社会。
“苏南模式”乡镇企业的改制过程是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式经济改革的优秀示范。在所有制结构上,由原先的集体经济为主转向多种经济结构并存;在经济运行机制上,由初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政府职能上,由最初的政府直接干预、参与企业管理到政府放权,有决策者变为服务者。
乡镇企业是苏南经济的支柱,使苏南可以通过以工补农的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协调工农关系;同时乡镇企业又作为统筹城乡的桥梁,使小城镇得能够作为城乡连接的枢纽,有效的改善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和水平,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城市化进程。
二、天津华明模式:宅基地换房
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天津市同样遇到了土地和资金的制约问题,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政府财政和农村自身积累不过是杯水车薪;天津市政府创新思维,决定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农村土地流转改革”,提出“宅基地换房”的办法,让土地资源流动起来,让农村土地蕴含的财富成为推动城乡统筹的动力。
“宅基地换房”即按照承包责任制不变、可耕种土地不减、尊重农民自愿的原则,高水平规划、设计和建设有特色、适于产业聚集和生态宜居的新型小城镇。农民自愿以其宅基地,按照规定标准换取小城镇的一套住宅,迁入小城镇居住。农民原有的宅基地统一组织整理复耕,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新的小城镇除了农民住宅区外,还规划出一块可供市场开发出让的土地,用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小城镇。
华明模式的“宅基地置换”具体方法为:首先由政府在一定土地周转指标下组织编织小城镇建设规划,用整理出的建设用地向银行进行抵押贷款,用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安置房建设;接下来,农村居民可依照自愿原则用宅基地置换小城镇住宅,迁入城镇;之后,政府对原农村宅基地进行整合复耕归还建设安置房占用的土地周转指标,实现占补平衡;剩余的建设用地通过拍卖等途径进入城市房地产市场,获取的收益偿还银行对政府的贷款。
这项改革是否可在全国推广,亟需通过实验检验;本着试点先行,逐步展开的原则,华明镇因靠近机场和东丽湖旅游区,区位优势明显,从2005年开始该地成为天津“宅基地换房”的首批试点镇。通过编织华明示范小城镇规划,将镇域内所有建设用地指标都集中在津汉公路以北和杨北公路两侧,需要占用的耕地通过土地周转指标实现;规划中需要为建设安置房和基础设施投入的资金通过向银行抵押贷款获得;农村居民于2007年开始入住小城镇安置房,整合节余的资源原有宅基地通过土地出让收益40亿元,偿还银行贷款。相比于建设前,华明镇通过土地整合,既实现了土地的占补平衡和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还新增耕地49公顷,耕地没有减少,土地承包关系也没有改变;此外,华明街道依托临近空港发展加工、物流业,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政府还将土地增值收益用于还迁农民的社会保险,当其达到规定年龄可每月领取一定的社会保障金,切实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总的来说,华明模式解决了大城市郊区农村建设散、乱、脏的难题,在整合土地的基础上既保护耕地,同时提高了城市土地利用率;华明镇“宅基地换房”试点的成功对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为农村集体土地的整合及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提供了新模式。
三、赣州模式:新农村建设
赣州市使江西省面积最大、农村人口最多的行政区,属于典型的欠发达地区。2004年9月,赣州市委、市政府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的决定,创造了“江西经验”和“赣州模式”。
“赣州模式”初期以“三清三改”为切入点,即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和改水、改厕、改路;后期,则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好一新”为主要内容,即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以“亲民、为民、富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
“赣州模式”经验的特点有:一、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创建了群众自治组织,实现农民的自主管理、自主实施、自助服务;同时,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起领导、监督、奖惩作用;形成了一套“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政府在财力、技术上适度给予支持和指导,却避免了过度干预、大包大揽的现象。二、赣州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方式方法得当,赢得农民认同感;“五好一新”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故赣州市政府选取了最易实施和取得成效的村庄整治作为切入点,“三清三改”有效的治理了农民脏、乱、差的居住环境,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备感实惠,充分激发了农民的积极参与性,使得后期实施的“五好一新”也能受到农民的认可和支持。三、赣州在本身经济欠发达、金融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建设资金筹措犯难,政府创新渠道建立市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财政、群众、社会共同筹资、政府统筹安排资金的方式。
新农村建设原本是一项政府自上而下发起的行为,“赣州模式”使该行为转为自下而上,从政府包办转变成农民主导,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参与性,取得实效不再流于形式;“赣州模式”更是针对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发展的探索,中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城乡统筹上侧重点不同,如何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发展,“赣州模式”给出了参考。
四、嘉兴模式: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
在户籍制度改革外以前,嘉兴市农村和城镇人口大约各占一半,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城乡之间存在很大差别,户籍制度实质是资源在城乡间的不同分配方式,且这种分配方式的差异造成了城乡不公平问题,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2004年,嘉兴市出台《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率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加速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是户籍管理制度上的重大创新,对全国的统筹城乡工作产生重要借鉴性意义。
嘉兴市户籍制度改革经历三个阶段,在初步推进阶段中,凡是在城镇有固定住所和稳定职业的公民,都可自愿在常住地申报登记城镇户口;在深化改革阶段,逐步取消捆绑在户籍制度上的社保、就业、教育、生育等的政策差异,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为基本条件,以法制化、证件化、信息化管理为主要手段的统一的城乡户籍登记制度,实现了外来人口的本地化;在全面推进阶段,采用了直接将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统一为居民户口改革方案,取消农业户口,基本消除了附加在户籍上的不合理社会功能的现象,实现了居民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医疗教育、退伍安置等领域的城乡一体化。当地公安部门还简化了户口迁移手续,凡是在一个县(区、市)场内迁入、迁出户口,可直接在本地派出所办实行一所办理。
篇8
【关键词】 时间;新鲜尿液 ;红细胞形态
Influence of the Time of Urine Specimen on the Analysis Result of Urine Forming Elements
【Abstract】 Purpose: Detect how different urine staying time would affect the number of the urine cell and the form of the RBC. Method Use full-automatic urinary sediment analysis instruments UF-1000i to analyze the number of RBC , WBCand CE in urine right after it is displayed and after1h, 2h, 3h, 4h, 5h, ect. Result Compared with the fresh urine, the number of RBC has an obvious change after 4 hours while the number of WBC and CE did not show much change within 5 hours; The morphosis of microcyte did not alter in the
5 hours while the form of the macrocyte changed after 3 hours. Conclusion To ensure a reliable and exact result, specially,to ensure the morphous of erythrocyte in urine is accurate and reliability,the submitted urine should fresh and inspection must be completed within 4 hours.
【Key words】 time factor; fresh urine; RBC morphosis
在日常工作中,因各种原因许多尿液标本无法及时送检,尤其是病房标本,在病人清早留取后未能及时送检,致使其检测结果发生改变,从而失去了其临床参考价值。国内有学者提出尿液标本必须新鲜,并在2h内完成检验[1]。我们认为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下,2h内完成检验不符合我国国情,另外也缺乏科学依据。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不同放置时间新鲜尿液中细胞的数量及红细胞形态的变化,预期获得一个合理的检验时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随机收集富含红细胞、白细胞及上皮细胞的肾内科门诊患者尿液标本共40例(男20例,女20例)。 1.2 仪器 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指控品;奥林巴斯相差显微镜。
1.3 方法
1.3.1 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 用一次性清洁塑料尿杯随机收集肾内科门诊患者清洁中段尿,倒入清洁的尿沉渣试管中测定即刻、1h、2h、3h、4h、5h各时间点尿液中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的数量。
1.3.2 相差显微镜镜检 取富含红细胞的样本轻轻混匀后加一滴于玻片上再加盖玻片镜检,观察各时间点其形态的变化情况。
1.3.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与即刻测定结果比较红细胞计数随放置时间延长呈趋势性降低,并在4h后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见表1.
表1:不同放置时间尿液细胞计数结果比较(n/μl,x±s)
注:与即刻组比较,p<0.05
2.2 与即刻组观察结果比较,大红细胞在3h内形态基本保持一致,3h后出现皱缩、异性红细胞增多等形态的改变,小红细胞5h内形态基本稳定,未发生显著变化。
3 讨论
尿液检验在临床应用广泛,它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以及其他系统疾病有辅助诊断价值。另外,对某些药物治疗的监护,健康人群的体检的筛查,也能提供重要的信息,特别是尿液中的各种细胞是肾脏病患者尿沉渣的主要成分之一,对这些成分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是进一步研究其临床意义的关键。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标本放置时间对其检测结果影响较大,尤其是某些结果呈阳性的标本放置一段时间后,其结果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2-5]。
本实验结果显示:与即刻组比较红细胞计数随放置时间延长呈趋势性下降,并在4h后发生显著性变化(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白细胞、上皮细胞5h内无显著变化(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新鲜尿液在4小时内完成检验对尿中细胞的计数无显著影响。实验结果还显示大红细胞在3h后开始出现皱缩、异形红细胞增多等形态的改变,小红细胞5h内形态保持稳定,未发生显著变化。其机制可能是由于不同比重或渗透压引起。大红细胞出现皱缩等变化,而小红细胞多为肾小球性红细胞为主,特别是棘形红细胞,形态呈不可逆转[6-9]。
晨尿的检测结果较可靠,尤其适于可疑的或已确诊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测及治疗期间的动态学观察。就目前我国的医疗体制,住院病人在清晨6时甚至更早的时间留取的新鲜尿液,到检验科工作人员8时上班,完成送检一般要3-4小时[10-12]。
综上所述:本实验提示新鲜尿液应该在4小时内完成送检,这样较符合现行医疗实际,并为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数据。
参考文献
[1] 李勇, 吴轮治. 不同留尿时间对尿液分析与尿肌酐测定结果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06,(15):2647-2648
[2] 蔡玉玲,钟海英. 尿液放置时间对其检测结果的影响探索[J]海南医学 , 2005,(10):149,162
[3] Chan RW, Szeto CC. Advances in the clinical laboratory assess-ment of urinary sediment. Cin Chim Acta,2004, 340: 67-78.
[4] Mclenman J, Ross M, Hawkins T, et al. Urine Microscopy; ItsClinic Value. Sysmex J Intern, 1996, 6: 41-43.
[5] Nanni-Costa A, Iannelli S, Vangelista A, et al. Flow cytometry evaluation of urinary sediment in renal transplantation. TransplInt, 1992, 5 (Suppl 1): S8-S12.
[6] 范卫华, 冯念伦, 苏本华, 尹聪.尿沉渣中红细胞影像分析研究[J]. 中国医学装备, 2009,(04):19-20
[7] 罗福东;廖焕兰;吴新忠;邓云飞.尿红细胞位相检测在肾脏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8(4):64-65
[8] 于传海; 尿液红细胞形态在血尿鉴别诊断中的意义[J].中外医疗2009(6):159
[9] 张婵. 相差显微镜尿红细胞形态观察的临床价值[J]. 昆明医学院学报 , 2008,(01):142-144
[10] 高菲,王德春,周友泉.尿液检测时间对其结果的影响[J]. 2004,(536):393-394
篇9
关键词:山地城市,交叉口,通行能力,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U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
Study on Index of Irregular Intersection Capacity’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Mountain Cities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Chongqing Jiao to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74,China)
Abstract:Intersections in Mountain cities are always abnormal intersections by topographic factors, the intersection repository has been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es in Chongqing abnormal intersection. and impact deformity mountain intersection capacity indicators were selected .Using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main factors of their traffic capacity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tudy to improve mountain deformity intersection capacity improvements
Keywords: Mountain cities Abnormal Intersection Capacity Evaluation Index
0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城市人口的高速膨胀,机动车保有量的剧增带来了城市交通的拥挤问题,尤其是城市路网中的平面交叉口更是成为交通的瓶颈,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在有限的空间内交汇行驶,导致此处的行车秩序混乱,交通事故高发,通行能力低下。
重庆地处山区,超过90%的市域面积为山地。与平原城市不同,受地形限制,市区路网多沿地形布置呈自由状,造成相交道路交叉不规则,畸形交叉口众多。
作为城市道路交通中的“咽喉”,平面交叉口又是路网中通行能力的“瓶颈”和交通事故的多发地,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大部分与平面交叉口有关。交通拥堵直接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增加居民出行成本,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城市环境质量,而交通事故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社会影响更是难以估量。随着建设“畅通重庆”和“平安重庆”的新目标和新要求的提出,研究山区城市畸形交叉口通行能力影响因素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平面交叉口基本信息库
首先对重庆市区的多个平面交叉口进行现场调查和实地勘察,逐渐建立交叉口的信息要素库,为了能更全面地分析交叉口的各种信息,采用多面透视分析(Multiple Perspective Analysis)[1]方法来界定问题。
结合多面透视法,从交叉口的基本构成要素出发,建立交叉口的基本信息库,如表1所示。
表1 交叉口的基本信息库【2】
Tabal 1 The basic information database of intersection
2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在建立评价体系时,应充分考虑交通运行系统的特性。为了科学、准确、全面和客观地描述治理方案的效果,其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3】【4】:
① 系统性
要从机动车、行人等交通使用者以及管理者和基础设施等角度,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合理地构造评价层次数量和指标数量,全面的反映交叉口改建后所带来的畅通程度、安全程度、对城市交通需求的贡献程度等。
② 实用性
评价方法应紧密联系实际,能体现目前的山区城市道路交通现状,便于实际应用。而且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要应用到实践中去,去指导实践,因此指标必须具备实用性。
③ 综合性
单一的指标只能从某一侧面反映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运营情况,而不能全面反映交叉口使用状态下的整体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力求全面,否则评价就会失效,给决策者带来误导。
④ 独立性
为了得到综合评价的结果,需要将各指标归一化后加权求和。因此,各指标之间的独立性就十分重要,否则就会给权重确定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并可能造成综合评价的失真。
⑤ 可比性
该原则反映了评价指标的敏感性程度。所选用的评价指标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客观的反映出不同改善方案下或治理前后所取得的效果的差异,从而为可以对交叉口的运行状况做出公正合理的比较,进而做出评判,改善城市交通组织与管理水平提供决策支持。
⑥ 充分考虑地区特点
山区城市由于地形受限因素较多,道路改扩建难度较大,充分发挥道路设施的现有能力,已成为城市交通建设者与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因此,在交叉口治理评价体系中,指标选取将偏向于交叉口功能的发挥、交通畅通及交通安全等方面。
3评价指标的选取与分类
对交叉口进行评价时出发点有很多,不同的出发点构成不同的评价和分析准则,本文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① 从交叉口功能发挥角度出发,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② 从交通畅通角度出发,缩短车辆延误时间;
③ 从交通安全角度出发,希望冲突较少,事故率低;
④ 从环境角度出发,希望交叉口周围的噪声、空气污染、振动等公害影响最小;
⑤ 从经济性及实施的可行性角度出发,希望投资较小,方案易于实施。
从影响交叉口通行能力出发,其分析时具体指标的选取见表2。
表2交叉口评价指标的选取【5】
Tabal 2 Selection of intersection evaluation index
4评价模型建立
畸形交叉口通行能力影响因素有很多方面,通过广泛的查阅资料及听取专家的意见,根据分析需要,在遵循客观、科学、可比、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下,采用相交道路车道总数、左转车及大型车所占比例、主支路不平衡系数、延误、最大排队长度、最大纵坡、交叉角度、冲突点数及交通渠化组织情况10个指标。
评价采用主成分分析法【6】【7】,主成分个数提取原则为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的前m个主成分。特征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是表示主成分影响力大小的指标,如果特征值小于1,说明该主成分的即使力度还不如直接引入一个原变量的平均解释力度大,因此一般可以用特征值大于1作为纳入标准。
表3评价样本各指标的原始变量值
Table 3 Original variable value of evaluation samples each index
表4 相关系数矩阵
Table 4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matrix
表5 成分矩阵
Table 5 Component Matrix
表5中第一主成分中交叉口角度、左转车比例及相交道路车道总数3个指标值大于0.85,说明第一主成分主要表达这3个指标的信息。同理,第二主成分主要说明最大纵坡延误及最大排队长度3个指标的信息。第三主成分主要说明冲突点数、渠化组织和交通组成指标信息。3个主成分基本包含了总体的全部信息。
由表6(总方差解释)可知,提取3个主成分,即m=3。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44.992% ,24.009%,22.017%。累计贡献率为91.019%,累计贡献率>90%,说明3个主成分基本上保留了原数据的方差信息。
表6 总方差解释
Table 6 Total variance explanation
表7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Table 7 Score coefficient matrix of component设主成分向量为βi(i=1,2,3),则特征向量(i=1,2,3),根据得分矩阵(表7)可以求得特征向量。
综合主成分:
主成分(ZX为X标准化后所得矩阵),则得到主成分综合模型为:
F=0.25543ZX1+0.21304ZX2+0.25266ZX3-0.2018ZX4-0.17901ZX5-0.16081ZX6+0.00121ZX7+0.22536ZX8+0.06004ZX9+0.28044ZX10。
模型表明影响畸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为相交道路车道总数、左转车比例、大型车比例、最大纵坡、交叉角度等5个因素.
5结论
通过对畸形交叉口影响通行能力的10个不同因素进行主要成分分析,根据具体运算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 交叉口角度、左转车比例及相交道路车道总数三者的相关系数皆大于0.85,这3项指标有较强的相关性,在提高畸形交叉口通行能力时应弄清楚三者之间的特殊联系和因果关系,这样有利于更有效地对此3项指标进行控制;
② 由主成分综合模型F知:相交道路车道总数、左转车比例、大型车比例、最大纵坡、交叉角度5个指标系数都大于0.2,即这些指标对畸形交叉口通行能力影响较大,在提高其通行能力的改善措施中应主要考虑。
参考文献:
[1] Highway Capacity Manual (2000) [M].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Washington,DC.2000.
[2]徐家钰.城市道路设计[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3]石京,周念,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与方法,铁道工程学报,2010.9
[4] 王炜,高海龙,李文权.公路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 江欣国,倪立.城市道路交叉口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1999
篇10
关键词:低碳出行行为;计划行为理论;行为影响模型
一、引言
随着城市人口激增、私家车的快速普及,加强对城市交通主体出行行为的规范与引导已经成为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挑战。近年来,在交通出行理论的基础上,将城市交通主体出行行为与碳排放进行关联分析,试图揭示个体交通出行碳足迹的影响机制。例如,苏涛永指出识别城市交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是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的首要前提;Chatterton等通过对英国交通部个人碳足迹计算工具的态度调查,分析了环境信息对不同成员出行行为造成的可能影响;马静等通过对北京居民日常出行行为的实证研究,以结构方程模型挖掘居住空间、主体行为与交通碳排放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然而现有研究在低碳出行模式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同时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也相对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
因此,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依据,构建城市居民低碳出行行为影响模型,对影响城市居民出行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旨在发现低碳出行意愿与低碳出行行为之间的影响关系及影响路径。
二、研究模型与假设
由Ajzen Icek(1991)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是目前广泛接受的解释个人行为模式的基础理论,并在环境行为领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本文主要探讨的城市居民低碳出行行为属于个人行为模式的研究范畴,故以计划行为理论为依据展开对低碳出行影响因素的研究。
据有关环境态度的文献,人们对环境的基本态度决定了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低碳态度是指个人对客观存在的低碳事物支持与否的一种情感状态,对未来低碳社会的期待程度,其可以解释城市居民低碳出行意愿。本文假设:
H1:城市居民的低碳态度与其低碳出行意愿直接正向相关;
Schwanen等指出广泛而可持续的交通行为转变可能受群体习惯的影响,因此将从众心理对低碳出行情况的影响考虑到研究模型中,假设:
H2:城市居民的从众心理与其低碳出行意愿直接正向相关;
孙岩指出我国居民环境知识和生活经验变量较之心理因素对环境行为的预测力要高。因此低碳知识技能可以反映城市居民对低碳出行的主观控制能力,对低碳出行意愿存在一定的影响力。本文假设:
H3:城市居民的低碳知识技能与其低碳出行意愿直接正向相关;
最后,我们对城市居民的低碳出行意愿对其低碳出行行为的影响作用进行验证;
H4:城市居民的低碳出行意愿与实际低碳出行行为直接正向相关;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构建了低碳出行满意度、低碳出行意愿以及低碳出行行为之间关系的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三、研究设计
(一)调查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检验上述模型。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依据已有研究中使用的设计题项,确定低碳态度、从众心理、低碳知识技能的调查题项;在归纳总结城市居民日常出行行为的基础上,依据环境行为定义,设计低碳出行意愿、低碳出行行为的调查题项。根据预调查问卷收集到的数据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删除不符合要求的题项,形成正式问卷。
(二)描述性统计
本文借助专业网络调查平台以及实地调查获取样本数据,被调查者主要是江苏、安徽等省的城市居民。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486份,剔除填写不规范、缺省值较多的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48份,回收率91.2%。
受访者的人口统计特征如下:男性居民占49.3%,女性居民占50.7%;18岁以下的居民占4%,18~30岁的居民占78.8%,31~45岁的居民占15.2%,46~55岁的居民占3.1%,56岁以上的居民占2.5%;初中以下学历占1.1%,高中或中、高专占15.2%,本科占54.9%,本科以上占28.8%;月收入1500元以下占5.8%,月收入1500~2999元占32.1%,月收入3000~4999元占29.7%,月收入5000~9999元占20.8%,月收入1万元以上占8%;无私家车的居民占56.7%,拥有私家车的居民占43.3%。调查样本涉及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和不同收入层,其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收入结构与东部城市整体状况较为接近,在东部城市居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四、实证分析
(一)信效度检验
信度(Reliability)是衡量问卷测量数据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的指标。其中,Cronbach’s Alpha是目前应用较广的信度系数,其最小临界值为0.6。如表1所示,各潜变量的(系数均在0.7以上,表明所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组合信度值(Composite Reliability,CR)可有效评估量表的组合信度,表中所列各潜变量CR值均大于0.70,满足检验标准。因此,本文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效度分析采用收敛效度、区别效度来衡量。据表1数据分析结果所示,各潜变量的AVE值(平均变异抽取量,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均大于0.5,表明所测模型收敛效度较好。对于区别效度而言,各潜变量AVE的平方根均大于其与其他相关变量的相关系数,则模型区别效度较好。据表2所示,各潜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符合这一检验标准。因此,本文量表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
(二)实证分析
图2为低碳出行意愿与低碳出行行为的关系模型。本文使用Amos17.0对假设模型进行路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的主要拟合度指标为:x2/df=1.442,GFI=0.959>0.9,AGFI=0.943>0.9,IFI=0.959>0.9,TLI=0.985>0.9,CFI=0.988>0.9,PGFI=0.696>0.5,PNFI=0.785>0.5,RMSEA=0.031<0.5,说明研究模型整体拟合程度较好。
低碳出行行为模型标准化路径系数如图2所示,除测量模型中某一观察变量与其潜变量的路径系数被设为1,其显著性检验中没有该路径的P值外,各路径的P值均小于0.005,即拒绝路径系数显著为0的假设。因此,假设H1、H2、H3、H4支持度显著。其中,低碳出行意愿与低碳出行行为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470,呈显著正相关,二者在这一模型中的回归方程为:Y=0.502X+e1。
五 结论
结论1:在影响居民低碳出行意愿的三个决定因素中,低碳态度、从众心理、低碳知识技能对低碳出行意愿的路径系数分别是0.371、0.437、0.134,这说明低碳态度和从众心理对低碳出行意愿的影响显著,低碳知识技能对其的影响相对一般。
结论2:该模型的各种整体性指标和内在性指标检验显示,假设模型与城市居民低碳出行的样本数据拟合度较好,模型解释数据能力较强。文中模型的回归方程为:。其中,X为低碳出行意愿,Y为低碳出行行为,则说明若低碳出行意愿增加1个单位,那么低碳行行为增加0.502个单位,这表明低碳出行意愿对低碳出行行为的正向影响显著。
在复杂性成常态、不确定性激增的时代背景下,各级政府更应在充分尊重城市居民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的基础上,紧密围绕低碳出行意愿,建立微观出行主体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结论1可知,城市居民在城市出行过程中形成对低碳出行的积极态度将会对其低碳出行偏好形成有直接显著的影响;城市居民因感知社会群体趋向于对低碳出行持积极或反对态度,会提高或降低其低碳出行的可能性。据结论2,低碳出行意愿对低碳出行的正向影响显著。因此,片面追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或单纯依赖出行主体环境意识的引导,无法真正实现居民低碳出行情况从“治标”向“治本”的嬗变。需要将城市居民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纳入到政策制定中,围绕低碳交通服务能力的提升,制定行之有效的城市需求管理引导措施,进而实现低碳交通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均衡与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涛永,张建慧,李金良等.城市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来自京津沪渝面板数据的证据[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05).
[2]Chatterton T J, Coulter A, Musselwhite C, et al. Understanding how transport choices are affected by the environment and health: Views expressed in a study on the use of carbon calculators[J]. Public Health,2009(01).
[3]马静,柴彦威,刘志林.基于居民出行行为的北京市交通碳排放影响机理[J].地理学报,2011(08).
[4]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
[5]Schwanen T, Banister D, Anable J. Rethinking habits and their role in behavior change: the case of low-carbon mobility[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2(24).
[6]孙岩,宋金波,宋丹荣.城市居民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