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产业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通用航空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项目,其依托于通用航空产业的整体发展而快速发展起来,随着国家及地方一系列鼓励和支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为通用航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政策支持和重大机遇。
一、通用航空旅游概念及发展主体
1.通用航空旅游概念内涵
目前,国内、国外对通用航空旅游都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国外主要集中于对航空旅游组成部分的定义,如空中旅游、空中观光、景区飞机观光、飞机游览、休闲飞行、娱乐飞行、空中运动等。国内学者主要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对通航空旅游进行定义,如黄金利等将航空旅游定义为以航空器及相关设施为载体开展的空中飞行和地面参观娱乐的新型旅游形式,其目的是获得愉悦、探险、求知、学习、休闲、放松等。王珂(2011)在其硕士论文中对通用航空旅游进行了明确定义,认为通用航空旅游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并将狭义的通用航空旅游定义为了获得愉悦,人们在异地进行的,通过通用航空器实现的与通用航空有关的时间短暂低空观光游览活动;广义的通用航空旅游定义为通过通用航空器实现的与通用航空相关各类旅游、娱乐、运动等活动;从定义可以看出两种定义有使用的工具相同,目的也相同,区别是包含的旅游活动范围不同。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学者给出的通用航空旅游的定义都是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进行概念的界定,将其界定为一种使用通用航空器实现的旅游娱乐活动,而恰恰忽略了通用航空旅游产业中的主体及其发展通用航空旅游产业的经济性和效益性目的。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从通用航空旅游发展主体角度出发将通用航空旅游定义如下:为了实现传统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提升旅游竞争力,依托通用航空器,开展的低空观光旅游等活动,是一种新的旅游服务形式。从定义可以看出通用航空旅游的发展主体是提供通用航空旅游服务的企业,客体是游客,目的是通过对传统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新的旅游项目提升市场竞争力。
2.通用航空旅游发展主体
通用航空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目的是通过第传统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对传统旅游运营模式的改革,带动整个旅游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从通用航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体分析,当前,通用航空旅游产业发展主要有旅游资源管理部门作为发展主体、航空产业主导部门作为发展主体、通用航空旅游企业作为发展主体、多元合作型发展主体四种发展主体模式。四种通用航空旅游发展主体的区别和特点如表1所示。
二、西安通用航空旅游产业发展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旅游资源优势。西安市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有大雁塔、钟楼、鼓楼、秦始皇兵马俑坑、古城墙等一系列古迹,也有大明宫遗址公园、汉城湖、未央湖等公园风景区,此外南有秦岭山脉、东有华山、北有黄土高原风情,都为通用航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自然资源优势。
(2)航空产业优势。西安是航空类企业、科研院所众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航空技术类人才,西安国家航空产业基地是国内唯一涉及航空全产业链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已初步形成集飞机设计、生产制造、试飞、维修、教育培训、航空旅游等为一体的航空产业集群,将为西安通航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
(3)人力资源优势。西安市高等院校众多,其中航空类高等院校2所,能够保障西安通用航空旅游产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2.劣势分析
西安市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在传统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重视“量的增长”,而忽视“质的发展”,存在发展方式粗放、配套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
3.机遇分析
国家和地方鼓励和支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各类政策,为通用航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政策支持和重大机遇。如【2016】38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各地在适宜地区积极开展通用航空空中游览活动,大力发展通用航空旅游产业。陕西省旅游业“十三五”规划,到2018年将将建成西安阎良中航国际航空城展示中心,建设航空博物馆群、航空主题公园等一系列与航空有关的旅游项目。各类政策支持为西安通用航空旅游产业带来发展动力和保障。
4.威胁分析
随着全国各地和陕西省内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出境旅游爆发式增长,使西安旅游市场面临较大竞争压力,直接影响西安市旅游市场需求,给西安通用航空旅游产业开拓带来挑战。
三、西安通用航空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1.以多元化发展模式为主体,通过政策支持鼓励各通用航空旅游发展主体组建合作联盟,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互补,促进西安市通用航空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
篇2
关键词:旅游活动;属性;构成要素;特征
学术界一直把旅游活动或旅游现象的研究作为认识旅游的起点,通过分析旅游活动的产生、本质、属性、构成要素、特征等方面来深化对旅游的理解,作为建构旅游学科的一个主要方面。
一、旅游活动的产生
旅游活动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其产生是随着旅游的产生而形成的。原始人为了生存繁衍与自然界进行斗争,他们斗争的主要方式是迁徙活动。这种迁徙活动形成了最早的“旅游”。当时所谓的旅游只是为寻找适当的定居场所,一旦找到适合的居处便不再进行,而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是寻找一种愉悦的短暂的生活方式。就本质上讲,两种意义上的旅游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笔者认为,旅游产生的根源是一种人类改善生活水平的本能,由于生活的时空性特点,旅游产生的根源具体是指:人类与生俱来的转换生活空间与开拓生活领域的本能。而每个时代的旅游只是人类转换与拓展生活空间在那个时代的表现形式。
二、旅游活动的属性
旅游活动属性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大概有以下观点:田里先生认为旅游活动是人类在基本生存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活动,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李天元先生认为旅游活动是涉及经济和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还有学者认为旅游活动的属性应该是一种以文化为主,带有经济属性和政治色彩的综合社会现象等。
笔者认为,旅游活动属性是社会文化性、政治经济性、综合的社会现象等说法都是正确的,只是未能体现其本质属性。旅游活动的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旅游活动的自然属性是指旅游活动是一种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的经济活动。在旅游业系统内、外的经济运行体中,旅游活动的经济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所谓旅游活动的社会属性是指旅游活动是一种改善生产关系的活动。旅游正是通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等的人文沟通来达到发展人、提高人及改善生产关系的目的。
凡是人类所参加的活动,其本质属性无不是社会属性。笔者认为,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即旅游活动是一种改善生产关系的活动。这种属性可以通过文化运动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政治、经济运动来实现,所以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可以体现在属于生产关系方面的,并与旅游有关的所有活动类型中。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对立统一地存在于旅游活动之中,自然属性属于科学范畴,社会属性属于艺术范畴。所以旅游活动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同时,旅游活动是生活的艺术化,艺术化的生活。
三、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一)旅游者
关于旅游者的概念定义很多,说法不一,其理论定义是指离开常住地到异地旅行和访问的人,其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其外出的目的可以是消遣性旅游,例如观光、度假等;也可以是非消遣性旅游,如公务、会议,但主要不是为了赚钱。其技术性定义是针对国际旅游者与国内旅游者的概念而提出的,概念中定量语言较多,在此不一一叙述。笔者只对旅游者的概念进行理论性定义:旅游者是指出于休闲、娱乐或工作等原因而对自己生活空间进行相对自由的转换或拓展的人。
(二)旅游资源
学术界中很多关于旅游的概念,其核心非常清晰,但边缘很模糊,人们往往是认同某些概念的核心,只是进行关于概念边缘认知的争论。笔者认为,旅游资源的本质是文化资源,可以称为旅游资源的自然存在。
笔者对旅游资源进行了定义:由诸多具有吸引旅游者、可创造价值、可被旅游产业利用的因素所组成的有一定文化背景的旅游时空组合体,包括自然景观、历史遗迹、自然现象及人造景观等。
对本定义的几点解释:旅游资源要具备旅游吸引功能,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资源的非凡性或差别性越突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与价值创造功能就越大;旅游资源是可被旅游产业开发利用的经济资源,并具有价值,能够产生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旅游资源的本质是文化资源,没有文化背景与内涵的事物不能称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整体性很强的综合体,综合性包括它的时空性与构成要素的复杂性,时代性很强不是指旅游资源会因时代变迁而消失,只是说它吸引力强弱的增减。
(三)旅游产业
旅游产业是旅游者旅游经历的缔造者,是为旅游者打造新奇的、愉悦的、并有所收获的生活空间的产业。
1.产业定性的双重性。旅游产业是文化与经济融合的具有双重属性的产业。旅游的本质是文化,文化是游客出游的出发点和归宿。旅游者的文化需求是旅游产业必须经营和提供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使旅游产业具有文化属性。另外,旅游产业需要以一定的物质产品为依托,组织旅游活动,形成供需双方,从而产生经济效应,使旅游产业具有经济属性。
2.行业聚集性。这是旅游产业最显著的特征,旅游产业囊括了景点、饭店、宾馆、交通、旅行社等行业,具有行业的综合性特征。从旅游者旅游的需求角度来讲,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要通过多个行业共同打造,这就决定了旅游产业的行业聚集性。
3.产业产品的组合性。整体旅游产品融合了旅游行业及关联部门的单个旅游产品或产品要素,产品具有组合性。旅游产品从构成上可分为核心旅游产品和组合旅游产品。核心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的初级状态,满足旅游者愉悦需要,而组合或整体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的完整状态,是旅游企业或旅游相关部门围绕旅游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做的价值追加。
4.效应外部性和关联带动作用。旅游产业的效应外部性主要说明了旅游产业的旅游影响,旅游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由于旅游影响的客观存在,其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就表现出来了,主要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产业的永续发展性。旅游产业依托于旅游资源来发展,而旅游资源具有可创造性,虽然自然资源有其发展的生命周期,但某些人造景观可以再生。相对于其他产业所依托资源的有限性,可以得出旅游产业的永续性。另一方面,旅游是人类永远的追求,只要人类生存与发展就有旅游的动机,只要人类生活进行,旅游同样进行。
6.产业结构层次性。游产业有着极其严密的结构体系。横向涵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旅游产业的各个组成部分,虽然规模不一、水平各异,但为旅游者提供满意的旅游产品,都可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纵向上,这些企业或行业因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时序各异,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由里向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提供核心旅游产品的旅游观赏娱乐业、提供组合旅游产品的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等旅游媒介行业,以及为旅游业提供相关服务和支撑的旅游关联行业。
7.产业发展的敏感性与弹性。产业的综合性与旅游的特性决定了旅游产业的敏感性,旅游要借助综合的社会资源,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旅游产业。旅游产业的敏感性主要由社会动乱、经济危机、自然灾害与旅游辅助产业的发展状况等因素导致。由于旅游产业的敏感性决定了其弹性较大,其发展有波浪式前进的特性,某个时期旅游进入低谷后,势必迎来一次发展。
四、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
1.异域性。旅游活动一般要离开日常居住地到另一个地方,要有空间位置的移动或变化。可以称为异域活动,这是它的主要特性。
2.暂时性或流动性。旅游是流动的,通过步行或交通工具达到“游”的目的。而且在异地停留时间是暂时的,最终须返回生活常住地。
3.综合性。旅游是人们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一点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综合性。
4.审美性或愉悦性。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去寻找并感受美、奇特、快乐或愉悦。
5.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旅游活动始终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是人们不断追求与向往的,是转换生活空间与拓展生活领域的表现,是追求短暂而美好的生活或对生活现状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宁泽群.旅游经济、产业与政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56-85.
[2]保继刚,楚义芬,彭华.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7-64.
[3]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8-45.
[4]厉新建,张辉.旅游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06-132.
[5]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76-128.
[6]章海荣.旅游文化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156.
[7]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3-9.
篇3
关键词:郑州;航空港经济区建设;旅游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1-0175-02
前言
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各个产业的带动,而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其发展与多个因素相挂钩。如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区域人才素质以及本地交通环境等。一个城市的交通环境能够反映该城市发展状况的同时也能影响各个产业的经济效益。本文从当前郑州市旅游发展现状来试分析航空港经济区建设对该城市旅游产业所带来的影响和作用。
一、郑州航空港经济区建设战略定义及战略意义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许多行业正在不断趋向全球化发展。航空运输在现当代来说已经成为国家发展中极具重要意义的一门行业,它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顺利来往交流,还为本国各产业的发展提供的便利的交通运输之道。郑州航空港经济区建设是作为我国首个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其建设和发展目的是为加快中原经济的发展和稳定。此外,航空港经济区的建设不仅给城市带来了交通运输上的便利,其推动扩大对外开放也促进了该城市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首先,对于郑州航空港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地位可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1)以航空港建设逐步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实际上,在大同连接世界重要枢纽机场以及主要经济体制的航空物流通道,对于我国航空运输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故郑州航空港的建设在国家的指引下能够逐步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实现中原地区地处内陆发展外向型经济运输通道的顺畅;(2)能够作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航空港的建设不仅是要打通连接各国货物运输的通道,还要对其提升开放门户功能。
二、郑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郑州旅游产业发展目前效应分析
郑州市产业结构在当前来说已经达到了三级分割的高级化建设,其中,旅游行业的发展占据了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然而,在近几年来,郑州市旅游行业的逐步稳定发展为其总体经济带来了有效的促进作用。郑州市作为大多数旅客前来河南游玩的首站,当前已经成为河南省旅游消费的重要集散地。该市始终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政策,在各种旅游方案、宣传语促销形式下实现了赢得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局面。据2013年的统计来看,仅不到半年时间,就实现了国内游客5 427人次的接待率。
(二)郑州市旅游行业的发展意义分析
旅游即是指人们为了休闲、商务活动等其他目的离开常住地,到达其他地方并且将停留在那里低于一年时间的活动。一般而言,旅游产业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而不断发展的,故可以说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是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的,经济增长带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旅游业也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郑州旅游产业的服务所覆盖的行业相对较大,并且具有关联性、综合性,其产生的效果也更为有优势。按照促进就业量的角度来看待,旅游行业每吸纳一个旅游人才,则相关行业就必然要吸纳5个就业人员。而从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结果来看,旅游行业在收入上,其每1元的收入意味着相关行业就势必会增加4 633元。当前, 郑州市旅游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虽然已经将该效用进行发挥了。但就具体状况而言,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规划下,该区域的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旅游行业的总体发展还需要做进一步调整。
三、航空经济区建设对郑州旅游产业的影响
(一)航空经济区建设对郑州旅游产业的优势影响
1.郑州市旅游行业所依赖的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并且资源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观意义性。如巩义石窟寺、黄治三彩遗址以及大唐嵩阳观等等景点,都作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支撑。并且其涵盖古代、近现代文明又都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往。就少林寺作为一项旅游产业而言,其在近十几年来武术文化几乎是闻名中外,也由此创建了自己的王牌产品效益。而伴随着我国4E级民航干线机场的建成,以及京广线、陇海线的贯穿南北的通行,郑州便形成了便捷的十字交叉枢纽,加上107线和310线高速公路的建设,更是将海、陆、空三线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优势,使得郑州旅游在浇砼问题上变成了顺畅无比。
2.郑州是河南的核心城市,自古以来就有着浓厚的政治、文化、经济效益,并且其历史文化之悠久,非常具备承担起全国性商品流通和跨区域旅游的职能。而郑州在每年所举办的全国交易会、博览会等活动中更加展现了其作为国家级别的商贸中心。这样一个商品资源丰富的都市自然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旅客,因此在这样一种情形下,旅游设施的构建,以及对旅游市场的拓展、旅游活动促销等也就成为了必须。
3.当前,对于郑州市来说,区位优势和住宿设施已相对完备,并且能够为不断前来的游客提供基础保障。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建造综合实验区的规划方案,而郑州市当前的经济发展又符合了为航空港建造提供坚实基础的优势条件。与此同时,航空港建设使郑州作为我国首个航空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引来新一轮的市场竞争热潮也是必然之势。故在不断吸纳外来人才的同时也带动了一批批知名企业的纷纷入驻,可见,航空港经济区建设在促进郑州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该城市旅游客数量的引入产生了一定的助力。
篇4
关键词:旅游卫星账户 旅游业增加值 旅游统计
旅游卫星账户是由世界旅游组织、欧盟统计委员会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合作开发的一种新的国际旅游统计标准,于2000年3月得到了联合国的正式批准。四方共同颁布了指导各国开发旅游卫星账户的官方文件:《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
旅游业增加值(Tourism Value Added, 简称TVA)是反映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一个重要指标。国内有些资料在论及旅游业发展时,将旅游业总收入、旅游创汇和旅游业增加值三项指标并列,用以说明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
目前,国内关于旅游业增加值的测算方法,已有不少主张,许多文献做了深入的论述。笔者在此提及的旅游业增加值的测算方法,是按照《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进行的。
旅游卫星账户的定义
针对旅游卫星账户,各国的学者和有关国际组织曾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商业学院市场营销与旅游专业教授、《旅游研究》的编辑Charles R. Goeldner提出:“旅游卫星账户是一种系统化的、统一的方法,它的目的是提供分析旅游消费的框架,把旅游需求消费与生产旅游产品的服务产业联系在一起。”2000年3月,联合国统计司(UNSC)、世界旅游组织(WT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欧洲共同体统计处颁布了《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它指出:旅游卫星账户“是一种新的统计工具,使概念、定义、总量、分类和表格达到国际国民核算的标准,这将允许区域、国家或国际集团之间进行有效的比较,且也能使这些估计值与其他国际公认的宏观经济总量和编织方法进行比较”。
旅游业产品和活动的分类
旅游卫星账户必须对旅游供求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所以在统计供给和需求时,必须使用相同的定义和分类方法。加之,为使有关结果具有国际可比性,所采用的关于旅游业产品和服务的定义、分类和评估原则必须一致。有关的分类可概括为图1。
《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强调:“任何想编制本国产品清单的国家或编辑人员,都应从旅游业特定产品暂定清单中选择产品”,“任何想编制其本国旅游业特定活动清单的国家,应参照适用旅游组织为了数据的国际可比性而编制的《标准国际旅游业活动分类》。”表1和表2是《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中列出的旅游业特征产品和旅游业特征活动清单。
旅游业增加值的测算
旅游业增加值测算的思路
按照《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中的定义,旅游业增加值是“由旅游产业和经济体的其他产业为响应境内旅游消费而产生的增加值。”
旅游业是综合性的产业,其效益体现在与其相关的产业中。它不仅仅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旅游业。按我国的统计制度规定,代码为74110的旅游业“指为社会各界提供商务、组团和散客旅游的服务,包括向顾客提供咨询、旅游计划和建议、日程安排、导游、食宿和交通等服务”。而旅游活动中消费所形成的增加值还包括在住宿业、餐饮业、铁路旅客运输业、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航空旅客运输业等当中。这样,就必须将这些行业中由旅游产生的增加值分离出来,才能完成旅游业增加值的计算。
《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旅游卫星账户的基本结构是以一个经济体内旅游所产生的产品需求与其供给之间存在的基本平衡为基础”。按照它的推荐意见,旅游业增加值的测算思路是:通过需求信息的汇集,测算出境内旅游消费;通过建立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生产账户,得出国内生产者的产出合计;考虑进口及国内产出、进口产品税减补贴等因素,得出国内供给;将境内旅游消费与国内供给进行比较,其目的是从供给中将旅游业所占份额剥离出来,结果是得到一个表示旅游者消费在每种产品的供给中所占份额的旅游业比率;通过计算每种产品的旅游业份额,可以汇总出每种活动的旅游业份额以及美中活动中的中间消耗的旅游业份额;计算产出中旅游业份额和中间消耗的差额,可以计算出此种活动的增加值,将所有活动的增加值相加,就能得到旅游业的增加值。
《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的工作内容
旅游卫星账户中采用了10个表格。这10张表基本上概括了创建旅游卫星账户的人员需要做的工作。这10张表包括:表1、按产品和游客类别分列的入境旅游消费;表2、按产品和游客类别分列的国内旅游消费;表3、按产品和游客类别分列的出境旅游消费;表4、按产品和游客类别分列的境内旅游消费;表5、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的生产账户;表6、按产品分列的国内供给和境内旅游消费;表7、旅游产业的就业情况;表8、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的旅游业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表9、按政府职能和政府级别分列的旅游业公共消费;表10、非货币指标。
按照旅游卫星账户的建议,表8和表9可作为第二阶段的编制目标。本文着重讨论表1至表6。这几张表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需求部分:表1、表2、表3和表4;供给部分:表5;对比部分:按产品分列的国内供给和境内旅游消费的表6,这也是旅游卫星账户体系的核心。
从以上表格情况可以看出,旅游业增加值的测算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将来自需求方的调查数据和来自供应旅游商品的产业,即供给方的数据,一同放入一个针对旅游的投入产出框架当中,使旅游相关的供求之间实现合适的平衡。
需求方面
需求方面的资料汇总是为了得出境内旅游消费的数据。表1、表2和表3这些有关需求的表格中的数据必须通过调查得来。但是,因为这些调查不是主要针对建立旅游卫星账户来设计的,所以每个相应的微观数据库都需要经过一系列处理,才能估算出在旅游上的花费。
《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中指出表4的“最后一列指的是境内旅游消费(现金加实物),它是提供编制一国旅游消费最广泛的计量的总量,而且是求出旅游业增加值和旅游业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基础。”
供给方面
供给方面有关数据汇总是为了得到:国内生产者产出总计(按基本价格)。表5是一张供给表,是旅游业特征产业和其他产业(即与旅游业有联系的产业和非特定产业)的生产账户。
这个表中的数据要从国民账户制造和使用矩阵的数据库中求出,即要将已经存在与国民账户中的信息“转换和划分为”面向旅游业的信息。当然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抄录,比如关于包价旅游、旅行社服务等等,还必须按规定进行数据的处理。表5的表式设计采用了便于与旅游消费进行比较的形式,表5和表6在表式上有不少相似之处,表5上部列出的产出(按产品细分,按基价估价),然后列示中间消耗。这两个价值之差就是按基价计量的增加值。
这样,表5最重要的结果是得出该表最后一列所示的国内生产者产出合计(按基本价格)。
测算旅游业增加值
旅游业增加值可以通过表6的填制求出。
表6列示了按产品分列的国内供给和境内旅游消费,有关需求和供给的情况都集中表现在表6中。
我们可将表5种有关产出的数据填入表6中,并将表5中已得出的国内生产者产出合计转换为表6要求的国内供给(按购买者价格计量的),影响此转换的因素有“进口”及“国内产出和进口的产品税减补贴的价值”两项。
这时应将表4中的境内旅游消费的有关数据填到表6当中来,这样供需的情况就十分明确了。由于国内供给中不全都是供旅游者消费的,旅游者消费只占供给的一定比例,我们用旅游需求来代替旅游消费,这样就可以引出表6中的旅游业比率这个概念。旅游业比率“表示旅游者消费占每种产品国内供给的份额。”
沿着表6的横行,比较国内总供给与逐项产品的旅游消费,得出按活动和产品划分的境内旅游消费占供给的每个构成部分的份额,进而确定中间消耗构成部分的旅游业份额。
《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在提及关于旅游业增加值的测算时,指出“根据与可归于旅游者消费中间消耗产出价值的差额,可以测算旅游者消费产生的增加值”。而且“将对应于所有活动的国内旅游消费的增加值相加就得到旅游业增加值。为了得出境内旅游消费所产生的国内总产值,应该在旅游业增加值上加上减去产品补贴的税收和与旅游产品相关的进口。”
与旅游业增加值相关的若干概念
旅游业增加值和旅游产业增加值
关于增加值,在目前国内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到三种提法:旅游增加值、旅游业增加值和旅游产业增加值。有主张旅游业增加值与旅游产业增加是一致的,也有文章认为旅游增加值与旅游业增加值是相同的概念。
在旅游卫星账户中,和旅游有关的增加值有两个。一个是Tourism Value Added (简称为TVA),我们将之译为旅游业增加值;另一个是Value Added of the Tourism Industries (简称为VATI),我们将之译为旅游产业增加值。
这是两个以增加值为基础的与旅游业有关的指标。如前所述,旅游业增加值(TVA)是“由旅游产业和经济体内的其他产业为响应境内旅游消费而产生的增加值”。它不包括向非旅游者提供的服务中所产生的那部分增加值。然而,它的编制要运用对增加值比例的估算。它是一个真正以旅游卫星账户为基础的指标,但是它的测算要求使用一些估算:它不能直接从统计信息当中得出。旅游产业增加值(VATI)是完全建立在供给方法的基础上。它是所有旅游特征活动的增加值之和。它的测算不受境内旅游消费的控制。它没有考虑一个事实,即并非所有的特征活动的生产都提供给了旅游者,它就没有将旅游者获得的非特征活动的生产考虑在内。
为了进一步阐明旅游产业增加值(VATI)的定义及与旅游业增加值的区别,我们引用《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中两段准确的论述。“旅游产业的增加值只是合计所有特征生产者的总增加值,而不管其产出的全部是否提供给旅游者……。” “将这种计量与旅游产业的增加值比较,后者将包括餐馆产生的全部增加值,因为这些活动作为旅游产业而列入,另一方面,尽管旅游业增加值将包括餐馆中供应旅游者的饮食所产生的增加值,但将不计对应于这些餐馆供应非旅游者的饮食所产生的增加值,它也不包括餐馆在任何其他次要活动中产生的增加值,例如向当地企业供应伙食,向第三方出租场地等等,也不包括在任何其他不提供给旅游者的产出中产生的增加值。”这两段引言讲清了旅游业增加值与旅游产业增加值的区别。
直接增加值和间接增加值
对于在直接增加值之外,是否还需使用间接增加值,存在颇多争议。
直接增加值是与构成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的生产相关联的。伴随着直接增加值产生的必须投入的国内投入的生产,又产生了增值,又需要有国内投入发生,这样就出现了间接增加值的概念,即间接增加值包括所有这一系列在经济体中通过提供这些国内投入而产生的增加值。
在遵守某些条件及用来划分商品和活动的分类方法的前提下,测算间接增加值,在数学上是可行的,所有活动的间接增加值必然比起直接增加值高。
绝大多数情况下,以及比较绝大多数活动时,使用的是直接增加值,而不是间接增加值。旅游卫星账户不推荐使用间接增加值,主张只测算直接旅游增加值。
计算旅游业增加值,决不是建立旅游卫星账户的唯一目的。旅游卫星账户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其向我们清楚地揭示了旅游业内部各种信息,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我们相信旅游卫星账户作为一种新的国际旅游统计标准,将指导我们完善旅游业统计体系,并会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关于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1981年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在《旅游与文化》中曾指出:“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生活,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业不仅是一种经济事业,也是一种文化事业”。林洪贷(1990)也指出,仅对旅游业作经济上的定性和表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经济分析无法衡量旅游业在社会方面、心理方面,特别是文化方面的影响,也无法阐明这些影响对于经济的反作用,因此需要以经济分析为基础,逐步采用经济分析与文化分析相联系的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但是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发现,对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的分析阐述往往是从文化旅游或旅游文化的视角,缺少对旅游者需求和对旅游产品方面的讨论,而且经常混淆使用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概念。本文认为如何理解文化是旅游产业之魂,不能简单地从文化旅游或是旅游文化来说,而是应该在清楚地界定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再来探讨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
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学术界很多学者和组织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定义已达二百多种。本文采用的是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给文化下的定义:文化在今天应被视为一个社会和社会集团的精神和物质、知识和情感的所有与众不同显著特色的集合总体,除了艺术和文学,它还包括生活方式、人权、价值体系、传统以及信仰。可以看出,文化是人类历史的积淀、活动的记录、生活的反映,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理想,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
另一方面,关于文化的最新研究显示,文化不是一个有明确界限、一成不变的实体,它是联系其他事物的纽带和桥梁,并与它们密不可分。当然,这种趋势也会对旅游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不管文化如何定义,我们都可以说文化包括了已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
明确了文化的定义,我们还要对“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做一个简要说明。“旅游文化”,中心词是“文化”,“旅游”是定语,是把“旅游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体现在旅游产业的方方面面;“文化旅游”:中心词是“旅游”,定语是“文化”,是把“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体系。
Jarmison(1994)认为文化旅游应该包括:手工艺、语言、艺术和音乐、建筑、对旅游目的地的感悟、古迹、节庆活动、遗产资源、技术、宗教、教育等。因此,从旅游产品角度看,文化旅游内容非常丰富。
三、文化是旅游产业之魂
在对“文化”、“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有了清楚的界定后,可以看出我们要探讨的既不是旅游文化、也不是文化旅游,而是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中的文化对旅游重要性的认识。《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文化与旅游的关系,认为文化实际上涵盖了旅游的各个方面。对于如何准确认识文化对旅游的意义,2011年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与文化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
接下来,本文将通过旅游活动主体――旅游者需求、旅游活动客体――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两个角度来探讨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
(一)旅游者需求的角度
随着生活水平和人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当代旅游者开始从传统的物质需求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而正是那些富有文化性的旅游产品才可以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动机。文化以多样的形式、深刻的内涵在旅游中展示出无限的魅力与强大的生命力,不论是观光、休闲、度假、探亲或是商务等方式的现代旅游消费,旅游者出游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下几个方面。
放松消遣的需要:投身到大自然中欣赏美景获得美的熏陶、洗涤心灵;参与各地民俗文化活动来放松身心、获得愉悦。社交探索的需要:旅途中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结交新朋友;探索未知的事物,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满足人们的好奇之心。养生健身的需要:跋山涉水,强健体魄;回归自然,消除疲劳、缓解压力。求知启智的需要:零距离接触未知,学习知识,启迪灵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是对旅游知识价值的高度概括。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些需求都属于高层次的文化需求。
实践表明,对文化的追寻是旅游者出游的最初动机和最终归宿。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企业间的竞争不是资源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无论是原始景观、还是人造景观,只有充分利用文化特色,赋予旅游产品以更多的文化价值,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旅游发展才具有持续性。因此,如何开发、提升旅游景观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角度
从旅游资源的角度看,文化的发展也具有决定作用。历史遗迹、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都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是很难有吸引力的。由于旅游资源多是大自然赋予或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保留下来的,我们把旅游资源分为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
一方面,人文旅游资源本身就属于文化的范畴。大量的文化产物,规划师、旅游商要开发利用,旅游者要欣赏感悟,这些过程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宋城以“建筑为形,文化为魂”的经营理念,通过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的演艺还原了宋代都城的风貌。墨西哥政府借助地域优势、通过对当地“玛雅文化”的挖掘,开辟“玛雅之路”旅游项目,让游客沿着玛雅文化遗址比较集中的地区观光,领略古代玛雅人的生活习俗和灿烂文化。
另一方面,自然旅游资源本身虽然不具有文化属性,但自然风光的美无疑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用科学知识来解读,而自然山水转化为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也必须借助文化手段来实现。“烟花三月下扬州”、“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些诗词影响着旅游者对旅游资源认知;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向世人展现了桂林山水的万种风情,这是无形自然美与有形艺术美的完美融合,是渗透于山水景观中一种全新的文化景观。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赖以发展的基础,是遗产资源世代传承、永续利用的关键。文化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旅游者日益增强的环保价值观和追求高品质旅游体验的强烈愿望促成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过程;另一方面,政府行为可以对旅游资源的经营使用者形成一定的约束规范和激励机制。西班牙政府为了保护城堡,以国有方式购买古城堡改建为饭店,还专门成立古建筑饭店管理公司进行管理。这样既保护了文化古迹,又得到了经济收益。
不论是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保护,旅游资源与文化密不可分、交相辉映,文化性是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文化通过辐射效应与渗透效应,提升了旅游资源的品味和内涵,赋予旅游产品差异性,使旅游变得丰富多彩。
四、结论
篇6
关键词:地域性;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4-0001-05
1 文化产业与文化旅游
当人们物质层面的需求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追求物质背后的符号附加值及精神文化层面的消费需求,因此文化产业应运而生。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20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20世纪60~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格局和经济构成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生产的中心从过去工业时代的物质生产转移到了后工业时代的文化生产,经济的中心也从生产转为消费。文化生产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要么挖掘物质背后的文化意义或为产品注入文化内容并将其变为主宰人们消费的卖点,要么直接将文化与产业挂钩,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文化产业的兴起主要是由消费领域的变革引起的,当物质商品的生产大大超出人们的需求时,人们的消费不再满足于纯粹的物质消费,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和对文化品味的追求成为人们消费的热点,消费点的转移以及不断爆发的资本主义商品过剩的经济危机迫使资本重新寻求新的投资领域,文化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文化因此也就变成了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从不同的角度,对它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为: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2004年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的特点是文化本身可以不需要投入劳动就具有价值,不需要耗费能源、不带来污染就可以创造价值,因此,资本的投入可以获得最大的收益,甚至文化本身就是资本。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人类从资本经济转向符号经济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科技社会化和知识资本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崛起更受到世界范围的普遍关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各大资本主义国家的首选经济增长点,好莱坞、迪斯尼等就是其成功的范例,相应地,高耗能、高污染、劳动密集的传统产业被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而第三世界国家还将其当作发展本国经济的外资大力引进)。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提出经济与世界接轨的口号,一方面,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物质产业依然是主导,另一方面,在世界经济潮流的影响下,生产和经济都在发生着转型,我们应该意识到不发展文化产业就意味着落后、意味着被资本主义后工业殖民的危险。文化产业在我国方兴未艾,正成为许多城市竞相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文化产业是低能耗高产出的新型绿色产业,也是当前畅销消费品(精神产品)的制造者,市场前景十分明朗,盈利空间非常广阔。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大大减轻因发展经济而给资源带来的压力,同时也能极大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对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国家也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的兴起是一个明显的标志,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远远不够。文化产业要靠文化消费作为动力,文化消费的实质是符号消费,把商品的文化价值变成可以产生认同的符号标志,人们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之外格外注重商品的符号价值,符号成为买点和卖点,这样就出现了商品符号化和符号商品化,从消费成为当今经济中心的角度我们也可以根据符号消费的特点把当今的经济称为符号经济。为一种产品赋予一个符号并阐明其背后的文化附加意义就等于为这个产品注入新的活力,比如,为产品寻找形象代言人、为企业添加经营理念均属符号经济行为。相较而言,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但是,在这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我国的文化产业具有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因为它的背后有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旅游产业就是要考虑如何利用文化资源产生效益,同时又在开展文化旅游时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文化旅游产业既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对一个国家和地区从历史文化中留存下来进入旅游市场的物质和精神遗产(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宗教民俗设施以及有关的风土民情、民俗礼仪等)进行开发、营销和推广。世界旅游组织对文化旅游的定义是:文化旅游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而前往日常生活以外的文化景观所在地进行的非营利性活动。文化旅游就是最大限度地获取旅游文化的产品价值,重新确定游客的经历和经验,确定旅游的文化影响,适应旅游产业的文化变化。国内的看法则认为广义的文化旅游是指在寻求和参与全新或更深文化体验基础上的一种特别兴趣旅游,与一般的旅游活动区别甚微,因为旅游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一次旅游经历都是一次对新文化的体验。
篇7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的消费的需求日益旺盛,文化旅游类公司发展形势大好。在新常态下认真审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和方向,既可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国家。从文化旅游类公司自身的发展特点来看,文化旅游具有其他产业难以比较的复杂性、综合性和渗透性,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新的要素的投入用来拉动整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带动金融、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文化旅游类公司的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形象的提升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正相关作用。可以说,文化旅游类公司的发展所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其带来的社会效益更是全方面、多层次的,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和效果。这种相互促进的作用还表现在经济腾飞的同时,金融市场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优势又有反作用与文化旅游类的公司,因此这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文化旅游企业要想健康快速发展,绝对离不开大环境的支撑,包括金融环境和政策环境。一套有序、积极的国家政策,会使得一个行业的发展更具活力。相关行业的公司可以紧紧抓牢政策性的优势,投入国家政策的洪流,充分利用机遇,促进自身的发展。为了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文化旅游类公司发展,陕西省人民政府 2013 年 9 月提出《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第十四条提到:完善文化旅游类投融资机制,整合现有部分文化资金,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充分发挥省文化旅游投资基金优势,通过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等多种投资方式方法参与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根据发展需要,省文化旅游投资基金可下设各种子基金,推动构建完善的文化旅游类公司投融资机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外国学者的研究重点倾向于酒店与宾馆,并在宏观层面对于融资的阶段性困境,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决策。外国学者更多的倾向于研究政府行政干预与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之间的联系,以本国的客观国情,对于融资产生的影响要素展开分析。J.A.Bodlender 对旅游项目融资问题从宏观、微观方面,从政府和私人机构的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1]Larry Dwyer and Peter Forsyth (1994)通过分析行业动机,确定了外部资本对于全球旅游业发展的积极影响。他指出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在合理利用外资的情况下,其旅游业发展都会从中受益;但他忽略探讨了对外资投资的负面影响。[2]Kumi Endo (2006)研究表明旅游企业投资中,与其他产业的外资引进成度相比,旅游业的外资所占规模较小。但作者表示,在未来旅游企业引进外资是今后发展趋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势头会更明显,但吸引外资也不能掉以轻心,应当警惕外资带来的消极作用。Sanford and Dong (2000)分析了美国的旅游业融资状况,得出其旅游业经济的增长与其外部的融资量呈现同方向增长的结论。[文秘站:]然而不同行业的准入标准又反作用于这样的正相关关系之中。服务与旅游在融资发展中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微妙,因果分析没有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体现。[6]Song[7](1997),Witt[8](1995) Shan and Wilson[9](2001)釆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建立联立方程研究投资和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投资激励影响投资力度,其减少资金成本,运营成本,加强投资担保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投资激励的主体。
第二章 相关理论
2.1 文化旅游融资概念与特点
为推动旅游产业向一个新兴方向发展,全面提高旅游业的景区质量和服务水平,“十二五”期间,一个响亮的名词出现在公众视野,那就是“文化旅游”。从此,全国旅游相关部门把“文化旅游”的地位提高到以往旅游的顶峰。一些着名的旅游资源大省也纷纷将文化旅游列为今后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文化旅游的和谐发展制定了方针政策。“文化”是文化旅游产业的精髓,传统的旅游产业是其必不可少的载体。早在 2005 年,Khalid 在已经提出了“文化旅游”这个概念,但他并没有给出一个清晰、官方的定义,国外多数学者也是以“文化旅游”作为研究对象,证明了“文化旅游”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文化旅游以及旅游景区的相关文献的进行深入研究后,可以看出文化旅游与历史文化遗址、遗物、建筑等具有密切关系。顾名思义,文化旅游来源于带有历史文化颜色和旅游景区的双重结合,根据世界旅游组织以及欧洲旅游与休闲教育协会(ATLAS)文化旅游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而前往日常生活以外的文化景观所在地进行的非营利性活动[2]。根据《2010-2015 年中国文化旅游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所述,文化旅游是以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为诱因,以文化的摩擦为过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为结果,具有独特性、差异性、教育性。文化旅游实际上可以说成是游客亲临某种文化资源,亲身感受文化所带来的心理满足,这种满足是以某个景区作为支撑的。某项文化旅游景区拥有一定的核心景点,并且可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比如本文案例中的 QJ 文化旅游景区,除了以景区为中心的服务以外,还衍生出
篇8
关键词:旅游产业集群品牌 旅游企业个性品牌 品牌塑造
品牌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经济实力的大小和竞争力的水平。对旅游企业来说,品牌是其实力、地位、信用的体现,是打开市场,赢得竞争力,取得利润的重要保证。
从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看,旅游产业仍存在着“散、小、弱、差”的问题,大部分地区仍处于旅游特色不明显、旅游企业集中度低、竞争力不强的经济发展阶段,因此,对我国旅游产业实施品牌战略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旅游产业集群和旅游产业集群品牌
旅游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是各国提升综合国力和竞争力而争相借鉴的新经济形态。我国近几年涌现出一批产业集群,浙江、广东、江苏、福建等地都出现了大量专业化区域,尤其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尤为迅猛。
旅游业虽属第三产业,但是一个宽产业,它更具有“集群经济性”。美国北达科他州旅游集群、加拿大的葡萄酒及农业旅游集群、阿尔卑斯山的健身旅游集群等大量国外旅游集群的成功案例显示,旅游业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具有聚集特征的产业。当代旅游的最主要特征表现为信息化、协同化、网络化,它也为旅游产业集群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目前,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文献不多,本文借助产业集群的定义,同时结合旅游产品的特性,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是指以旅游核心吸引物为基础,旅游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支持企业、机构在一定旅游目的地区域内大量集聚而形成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就是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旅游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支持企业、机构等可以利用的公共资源。而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塑造,实质上就是把旅游产业集群整体作为一个品牌来经营。
旅游产业集群品牌
对于旅游业而言,旅游产业集群品牌是一块金字招牌,其积极影响表现为:
提高了旅游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带来更多的客源。对旅游企业而言,客源就是生命。由于我国旅游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在创业之初是无力打造自有品牌的,要想招徕客源,必须依靠旅游产业集群品牌这块金字招牌。
有利于旅游产业的主导产业在旅游市场格局中占居有利地位。旅游产业集群必须依托一个主导产业的,它可以是吃、住、行、游、娱、购等旅游产业链上任何一个企业,当这个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就能形成品牌,也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由此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品牌。而依托这块金字招牌,必然带动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有利于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我国旅游业仍存在着“散、小、弱、差”的问题,大部分地区仍处于旅游特色不明显、旅游企业集中度低、竞争力不强的经济发展阶段,因此,旅游产业实施集群品牌战略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只有通过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塑造,才能有效地提高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
旅游产业集群品牌与旅游企业个性品牌的关系
关于旅游品牌的塑造的两种倾向 关于旅游品牌的塑造,地方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行业协会以及旅游企业都十分重视,但他们的着重点是不同的,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方面是地方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行业协会等不重视旅游企业个性品牌,而是热衷于地方旅游形象的塑造,比较重视集群品牌,另一方面表现为旅游企业,主要是旅游企业家,不重视集群品牌的塑造,而是热衷于自身品牌的塑造。
对于前者,这主要在于他们没有看到个性化品牌支撑着集群品牌。因为没有单个旅游企业在自创品牌上的努力,企业就不可能发展壮大,旅游产业集群也就没有了强劲有力的企业作为骨架支撑,这样的集群品牌是短暂的,是没有生命力的,旅游业也是很难真正可持续发展的。这也是一些地方好大喜功,热衷于搞旅游形象的塑造,但旅游经济效益却没有跟上去的重要原因。
对于后者,这主要在于他们没有领悟到集群品牌可以摧生个性化品牌。纵观我国企业集群发达的地区,可以看到:众多企业的合作与竞争,客观上的压力和动力带来了单个企业的持续改进,也带来了个性化品牌的成功。
旅游产业集群品牌与旅游企业个性品牌相辅相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旅游产业集群品牌与旅游企业个性品牌都十分重要。地方政府要实现打造休闲旅游之都、文化旅游之都、水电旅游之都等等的战略目标,离不开旅游企业在财力、人力和物力上的支持。而旅游企业要发展壮大,要逐步实现从主业向相关产业的拓展,也离不开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与倾斜,以及在规划、营销等方面的重视。因此,旅游产业集群品牌与旅游企业个性品牌缺一不可,旅游产业集群品牌需要有旅游企业个性品牌作为支撑,同时又要把握众多旅游企业个性品牌的本质定位。品牌的这二个方面,互相促进,既对立又统一。
关于塑造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思考
由于旅游产品大多为公共产品,因此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塑造首先必须依赖政府、旅游管理等公共管理部门的运作,他们是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创造者和推动者,通过旅游管理部门来调动旅游企业进行集群品牌的塑造。
良好的环境是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塑造的保证
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旅游产业集群的塑造在实际推进中还存在一些障碍,其一是体制障碍,类似“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各地沟通协调不畅;其二是政策,一些城市怕被矮化、弱化、吞食掉,存在有意无意的“克隆现象”,形成恶性竞争,为此,必须在体制上创新。一方面,制定公平高效的竞争规则和规范旅游企业竞争行为的惩罚约束制度;另一方面,消除体制障碍,明确财产权制度,消除政府对旅游企业过度的行政干预,同时取消各种地方旅游企业保护制度,如大型旅行社可直接到地方办分社,逐步取消地陪制,同时鼓励外商进驻旅游产业集群,提高旅游产业竞争力。此外,各地要拆除市场壁垒,搭建合作平台。
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旅游产业集群得以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诚信而产生的社会资本是产业集群中的重要资源,它是旅游企业之间交易与合作的基础。因此要积极宣扬诚信文化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同时完善信用规章制度。
创建良好的融资环境 旅游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它们是旅游企业集聚形成的关键力量。但是,由于中小旅游企业发展主要靠自身资金的积累,通过银行获得贷款难度较大,其竞争力提升受到严重的制约。为了有效促进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除银行信贷外,在政府的倡导下,可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对旅游企业进行扶持,使旅游企业和本地机构共担风险和投资,同时也分享收益和回报。
营造良好的投资政策环境与硬件环境 注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通讯网络及交通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学校及一些培训机构的设施投入,特别是建立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
完善的区域旅游产业链是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塑造的基础
目前,国内正呈现一种旅游企业集团加速组建的趋势,尤其是2004年以来我国旅游企业的集团化进程出现了明显的加速,例如首旅、中旅、国旅等旅游企业在集团化进程中纷纷惊现重大举措,这必将进一步改善我国旅游业长期以来“散、小、弱、差”的局面,也必将提升我国旅游企业国际上的竞争力。
我国旅游产品竞争力不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规模化、实力强的旅游企业集团,使丰富的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开发利用,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旅游品牌竞争优势。为此,我们应当根据各地经济特点和旅游资源的集中程度以及产业链的关联效应,加大对旅游支柱产业的投入,加快组建跨行政区域的区域性旅游企业集团,以提升我国旅游产业竞争力。
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度很强的行业,其核心层、紧密层和辅助层相互依托,共存共荣。从旅游产业集群的核心层和紧密层发展考虑,应立足于旅游产业最基本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联合打造各地旅游集群统一品牌,在市场运作的基础上,高层次、大规模地实行相关旅游企业的战略重组,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形成由大型旅游骨干企业集团主导和规范市场的格局。
从旅游产业集群的紧密层和相关层发展考虑,可着重发展旅游产业价值链相关的信息服务、文化、教育、会展、中介服务业、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与相关行业相结合,释放这些行业的潜在优势,形成新型旅游业态,如,旅游电子商务、文化旅游、会展旅游、旅游保险等,从而延伸旅游产业链,推动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加强旅游产业集群内各类企业组织的有效交流和合作,并由此进一步推动旅游企业的战略重组和大型旅游骨干企业集团的形成,以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品牌旅游企业和产品是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塑造的关键
以品牌旅游企业,打造旅游产业集群品牌 旅游企业是创建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主体,目前我国旅游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竞争乏力,创建品牌旅游企业一方面要按现代企业制度设置、改建和治理企业,另一方面要通过收购、兼并等形成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使其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知名企业。
以特色旅游产品,打造旅游产业集群品牌 各地应根据市场需求,充分挖掘各地文化内涵,开发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产品的品牌化,努力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从而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名牌。
以主导、高品质和系列化的旅游产品,打造旅游产业集群品牌 各地应根据其旅游资源优势,打造都市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会展旅游等旅游品牌,共同策划和推广精品旅游线路,以组合合理、品种多样的高品质、系列化旅游产品带动整个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形成。
高素质旅游人才是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塑造的智力要求
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塑造,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只有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一方面应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科教优势,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支撑体系,特别是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同时,实行人才的开放政策,鼓励人才的合理流动,为旅游集群培养和输送不同层次旅游人才。另一方面应加强与国际国内一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大力引进具有先进知识、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具有先进理念、经验的管理人才,以保证旅游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尹贻梅等.旅游产业集群: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4(8)
篇9
金华地区旅游产品种类多样,不仅有传统的观光旅游,而且涌现了符合现代人生活需求和品位的新型旅游方式,如武义温泉休闲旅游、磐安绿色生态养生旅游、义乌商务会展等各种综合型旅游项目。同时,金华地区文化产业内涵丰富,有市区网络文化服务、东阳影视和木雕、义乌文博、浦江书画、武义扑克牌等地方文化特色明显的文化产业。金华地区现有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个示范基地;有32项国家级非遗、102项省级非遗项目。当前,金华地区已经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如何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促使两个产业的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扩大,则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而这正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一、产业融合、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
产业融合的思想最早源于罗森伯格对美国机械工具业演化的研究,后来这一概念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我国产业研究领域的权威性和代表性人物厉无畏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产品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的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其突出特征在于新的产业形态的出现或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在本质上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旅游产业是以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为基础,以旅游者需求为导向,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吃、住、行、游、娱、购提供服务,满足旅游者精神和物质需求的综合性产业。文化产业具有文化和经济的双重属性,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社会在对其基本概念的界定和行业分类的标准方面都不尽相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虽然我国学者们对文化产业的概念并非完全一致,但普遍认同这样的观点:文化产业是一种借助生产、流通、消费、再生产的过程,将文化产品转化为文化商品的产业。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机制
(一)产业的高度关联性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均属于第三产业,二者融合的基础在于两者都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性。旅游产业不仅涉及行、游、住、食、购、娱等旅游内部的核心行业,还与金融、物流、会展等多个行业存在交叉依存的关系,旅游行业的发展既需要其他产业提供支撑和协调,同时又对其他产业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文化产业的特殊规律之一,就是“越界——扩散——渗透——联动”,它能够与其他多个产业进行渗透和关联,进而直接或间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存在高度的关联性。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经过开发可以转化成旅游资源,而一些旅游资源经过整合也可以转化成文化产品。旅游产业能为文化产业提供渠道和载体,促进文化产业链的延伸,文化产业能为旅游产业提供文化内涵,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利润空间。
(二)创意理念的盛行
创意是一种通过创新思维意识,从而进一步挖掘和激活资源组合方式进而提升资源价值的方法。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创意已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意理念已被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多维度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创意理念的盛行,具体方法就是用创意将某一地域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特色提炼为具有辨识力的文化符号,再将之应用到旅游产业,实现两者的嫁接与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富有创意的提炼是融合的基础和关键。如台湾的诚品书店就是在售书的基础上融入了创意元素,现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是许多游客到台湾旅游时参观体验的必去地之一。
(三)科学技术的创新
科学技术的创新是产业融合的重要推力,它通过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扩散促成产业融合的基础,从而模糊不同产业的边界,最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科学技术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开创中国山水实景演出的先河之作《印象•刘三姐》便是以真山真水为演出舞台,以当地文化、民俗等旅游资源为主要内容,通过声、光、电等高新技术对其传统的舞台背景、灯光等进行创新改造,融合演艺界、商业界大师为创作团队,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旅游模式。在当前“互联网+”的热潮下,网络技术在旅游业的广泛应用则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旅游方式,形成了智慧旅游的新局面。智慧旅游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大大降低了传统旅游业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能够及时传递、整合、获取旅游目的地的各类信息,极大地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四)市场需求的促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闲暇时光的增加,人们外出旅行的需求愈加强烈,对旅游产品的形式和内容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传统单一形式的观光游览已经日渐衰微,而个性化、多样化、精神化、体验化的旅游产品则愈加受到人们的青睐。市场需求的转变促使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和创新旅游形式和旅游产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创新旅游模式、丰富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科普教育、增长知识、休闲娱乐的不同层次的需求,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长足发展。
三、金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现状
(一)融合氛围良好
近年来,金华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1、在政府制定的相关文件如《关于印发金华市文化影视时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培育旅游业成为万亿产业的实施意见》中均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相关部门也对这些政策进行了积极的实践。2015年4月,金华市文广新局和旅游局联合开展了首批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的申报评审工作,最终义乌佛堂镇等19个村、镇成为首批金华市非遗旅游景区。2、政府围绕土地、资金、人才、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陆续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为产业的融合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3、在工作机制方面进行突破,如成立了由多个部门的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市文化影视时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以此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融合成果显著
金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在各自发展良好的基础上融合效果显著。各县市在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模式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旅游与文化因素的紧密结合。如磐安县在开发休闲养生旅游的同时十分重视文化因素的融入,深入挖掘人文景观、古村落、文保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先后完成了茶文化博物馆建设、玉山古茶场与孔氏家庙布展提升工程、双峰清德堂维修等重大文旅融合项目。东阳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较为成熟,有横店影视城、卢宅古建筑文化游、木雕竹编文化游、东白山生态文化游、古生物文化游等多种旅游门类、层次丰富、投资主体多样,文化旅游市场繁荣。据统计,2015年,东阳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824.85万人次,同比增长16.93%;实现旅游收入137.68亿元,同比增长21.67%。
(三)融合模式多样
金华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历史积淀厚重,如宗教文化、婺商文化、戏曲文化、古建筑文化等;同时,金华地区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横店影视城、金华双龙洞、永康方岩、兰溪诸葛八卦村等。以这些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为基础,金华地区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形成了多样的融合模式。1、渗透型融合。旅游或文化产业的元素部分或完全地渗透到另一产业中,二者相互交融,形成文化旅游产业的新形态,这种融合方式为渗透型融合。如义乌佛堂古镇旅游,便是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形成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旅游,也为义乌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与经济保障。2、延伸型融合。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具有互补的领域,两者在产业链上通过相互延伸进而打破各自产业的边界,最终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如横店影视城便是在影视拍摄制作基地的基础上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创新旅游服务,丰富影视旅游内涵,拓展了文化产业的外延,实现了产业链的深度延伸。3、重组型融合。重组型融合是指“发生在具有紧密关联的不同产业之间,使得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某一共同利益的刺激下,通过重新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体的整合过程”。磐安休闲养生旅游便是此类融合的典型代表。磐安县结合自身在传统农业领域的发展优势和自然环境优势,将中药种植与古老的中药文化、流行的养生文化等结合在一起,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满足了游客的多样性需求。
四、金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融合层次不高
虽然金华地区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种类较多,但融合层次较为浅显,大多停留在两者的浅表层融合,少数项目会涉及到技术融合,而文化创意、高科技元素在融合中的应用较少,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则更是不足。例如,金华虽然有旅游商品、纪念品和工艺品的制造基地和购买场所,但具有金华地方文化特色的产品却较为少见。
(二)品牌项目不足
除了横店影视城作为影视文化旅游的品牌项目广为人知外,其他种类的文化旅游领域发展则较为散乱,项目虽然繁多,但缺乏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项目,起不到行业引领和示范的作用,难以形成产业集群优势。这样的发展现状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极为不利。
(三)企业实力不强
金华地区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数量众多,但具有“小、散、滥”的特征,大多数产业主体以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主,并且仅仅分布在文化旅游、娱乐、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方面,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层次和效益较低,生产的产品附加值较低。
五、金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政府确保协调机制
产业间的高效、优质融合需要主管相关产业的政府部门打破行业分割,通过统一管理、统一执法,形成各政策主体相互协调的机制。为促使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进一步融合,确保融合发展的进度和效率,相关部门应当协调配合,形成相互支持、共同协作的保障机制。首先要从整体上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合理布局。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需要相互沟通协调,确保两个产业规划具有良好的衔接和配套,使其在产业发展思路、产业发展目标、产业发展举措、具体时间安排以及空间布局等各方面保持同步配合,确保融合高效有序进行。其次,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文化与旅游部门之间应保持密切联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工作会商,讨论重要文化旅游产品、重大互动项目的开发建设,共同筹划重要的旅游文化宣传活动,共同商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二)企业增强创新意识
企业是产业发展中的主体,是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重要力量。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应意识到传统的技术、管理、经营理念都在一步步走向衰落,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有创新的理念和精神。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单纯的文化资源的消费已走向衰亡,而融入了文化创意元素的产品及服务则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通过创新创意,文化基础的吸引力会大大提升,与之相随的消费也会大大增加。在“互联网+”的浪潮推动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企业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客户需求,不断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注重提升客户体验,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积极培育品牌项目
篇10
关键词:旅游产业集群 区位商 桂林
桂林自古就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至1973年,桂林开始发展了旅游业,已经走了三十多年的辉煌历程。在这三十多年的发展中,桂林旅游业已经由一个产品单一、设施落后变成了现在要素发达、档次齐全、规模强大、品质优良的旅游产业体系。
一、旅游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把旅游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特定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根据众多学者对于旅游产业的概念的提出,可以认为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界定为:以旅游核心的吸引物为基础,在地域上相对集中的旅游企业和部门,围绕着旅游者进行旅游产品和服务,彼此之间存在着竞争和合作的关系,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旅游经济集聚的现象。旅游产业集群的定义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空间的集聚性,二是旅游企业之间存在的彼此联系。旅游产业集群具有以下特征:地域集中性、关联性、经济外部性、环境共享性等特征。
二、桂林旅游产业区位商分析
区位商是产业集群积聚度各种分析方法中,综合性比较强,衡量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和集聚度最常用的指标,也是学术和专家比较认可的指标,因此,选取区位商作为桂林旅游产业集群关于集聚度的分析。
区位商公式:LQ=(Eij/Ei)/(Ekj/Ek)
式中Eij指i地区产业J产值,Ei指i地区总产值,Ekj指国家k产业j的产值,Ek指国家k的总产值。LQ大于1。意味着给定区域的产业相对专业化;大于1.12,即表示高水平的专业化。在产业集群的识别中,LQ大于1,就可以认定产业集群形成。
根据区位商公式,我们把广西和桂林的相关资料列入下表,并计算出桂林旅游业相对于全国的区位商。
由计算出来的结果知道,相对于广西的旅游产业LQ,从2001-2009年桂林的区位商均大于1.12,我们把产业集群的识别用在旅游产业集群当中分析,本身旅游产业的集群相对来说比其他行业都要高一些,因为旅游产业的相互关联比任何行业都要高些,因为用区位商分析时,应该排除一些旅游产业本身具有高集聚度的干扰。从上表桂林旅游区位商的计算结果来看,2001年到2009年桂林和广西的旅游收入比较,在广西大旅游收入总产值中占有很高的比重,计算出来的区位商均大于1.12。排除掉一些旅游本身集群的外在因素影响,桂林已经具备比较高的区位商,因此可以得出桂林旅游产业集群程度相对比较高的结论。
三、桂林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桂林旅游产品结构上来看,桂林观光型旅游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精品旅游有待开发。桂林旅游一直以观光型产品为主,“漓江风光”、阳朔西街、兴安灵渠、龙胜民俗文化等观光型产品长期处于垄断地位,使得其他的旅游产品如商务、会展、度假、文化、美食、探险、修学、狩猎、蜜月、购物、疗养等旅游产品开发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长期制约在观光型旅游产品之下,开发不足,规模小、发展水平低、产品开发分散。导致了桂林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其他精品。
其次从桂林旅游产业结构上来看,讨论桂林的旅游业的产业结构,主要讨论设计桂林旅游业发展的基本产业,包括旅行社、住宿接待业、旅游交通业、旅游餐饮业、旅游商贸业等对旅游发展有直接相关作用的基本行业。桂林旅游产业结构目前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基本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在横向配套发展上不协调,纵向上没能跟随市场需求变化的发展变化而进行升级换代。主要表现在:桂林的住宿业(星级酒店、宾馆等)、旅行社业的数量扩张与质量升级的不匹配。二是旅游基本行业与旅游相关行业产业之间的发展不配套,彼此缺乏合作,互为依存、互相促进的产业结构链尚为形成。主要表现在:旅游基本行业主导功能不强,关联带动作用不明显;旅游工业与旅游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二者之间还没有实现有机的结合,工业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不尽符合旅游城市的特点和要求,所提供给旅游基本行业的工业制造品竞争能力不强;旅游农业没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主动适应旅游市场需要的变化来推动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产生出更大的经济效应。
再次是桂林旅游业品牌推广存在的问题。桂林旅游的宣传主要是靠以往老牌景点的宣传和广告,新的旅游景区、各地县城旅游的宣传和促销工作做的不足,使人们一提起桂林就想起桂林山水、漓江风光,桂林各地方发展旅游产业缺乏联动性、互动性发展的观念,缺乏“大区域、大旅游”的协作经营和宣传促销的观念。桂林旅游没有形成整体促销的合作意思,形象宣传也不够生动,缺乏煽动性,在旅游宣传的投入上不足,旅游促销手段和方法比较单一,海外和国际宣传促销力度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没有运用创新的旅游促销方式。
最后是人才和旅游管理方面的问题。旅游从业人数众多,但是桂林旅游从业人员的质量不高,很多旅游人员的文化水平低、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上岗培训,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缺乏,导游人员没有受过严格的培训,不能满足世界各国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此外,旅游旅游行业管理职能不完善,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统一性、权威性和社会性。旅游市场秩序需进一步净化和整顿。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措施不到位,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缺乏有效保护。
四、发展桂林旅游产业集群的对策措施
1、发挥政府在旅游产业集群中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加强区域合作,突破行政界限。桂林市区和各县结成合作联盟。桂林市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市区和县政府之间组成旅游合作联盟,统一调配,引导整个大桂林旅游精区的规划、新景区、点的开发开发和宣传促销活动。加强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加快改善以往政府职能的转变,强化旅游管理部门的权威、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制度创新、改革管理模式促进旅游开发和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等部门对旅游管理的重要作用。加强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作用。通过宏观指导和具体规划,建立健全旅游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发展中介机构,为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技术等支持。
2、发挥企业自身的能动性
加强旅游企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旅游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效益化方向发展。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根据不同区域产品结构不同,推出差异化的旅游产业。优化集群区域产品结构,推动企业与企业之间差异化发展的形成。加速旅游市场的开发、培育,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
3、实施集群品牌战略,拓展区域竞争力
对于旅游业而言,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建设十分重要,旅游品牌会影响整体的旅游产业发展。强化市场定位,突出桂林山水旅游的品牌形象。树立现代的旅游品牌营销观念,发挥区域品牌效应。通过举办各种节事、会展活动,扩大桂林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4、实施完善的人才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