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光合作用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篇1

方法:通过近三年来使用韦伦屈光度筛查仪和笔灯客观眼位筛查对4-6岁集体儿童4000-4500人的视力筛查统计阳性检出率10%与以往儿保医师眼宏观检查和视力表灯箱测查阳性率不足1%比较,学龄前儿童眼病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

结论:加强学龄前儿童眼保健工作,使用韦伦屈光度筛查仪和笔灯客观眼位筛查,对视力不良儿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 韦伦屈光度筛查和笔灯客观眼位筛查 视力保健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69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67-02

为了更好的开展集体儿童视力保健工作,我们近三年对城区幼儿园4-6岁儿童4000-4500名使用韦伦屈光度筛查仪和笔灯客观眼位筛查,开展集体儿童视力筛查工作。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玉田县城区幼儿园4-6岁儿童2011年4083人,四岁组1562人,五岁组1621人,六岁组900人,2012年4289人,四岁组1668人,五岁组1706人,六岁组915人,2013年4463人,四岁组1762人,五岁组1821人,六岁组880人

1.2 方法。

1.2.1 眼保健门诊医师深入到幼儿园使用韦伦屈光度筛查仪对儿童眼屈光度进行筛查,使用笔灯对斜视进行筛查。

1.2.2 对筛查的阳性患儿,我们预约他们到我院眼保健门诊进行进一步检查,由眼科医师进行散瞳,做眼科常规检查确诊,对斜视需要手术矫正的我们把他们转到上级医院进行治疗,对确诊为弱视的儿童由我们眼保健门诊医生给与综合治疗,对确诊为异常的所有患儿,我们保健门诊均建立档案,定期复查。

1.2.3 疗效评价标准:基本治愈:4岁视力≥0.6五岁视力≥0.8:进步:视力提高两行或以上:无效:视力提高一行或退步、不变。

2 结果

2.1 眼病检出率。2011年检出人数429人次,患病率为10.5%,2012年检出人数420人次,患病率为9.8%,2013年检出人数424人次,患病率为9.5%。

2.2 弱视发病情况。2011年患病人数为245人次,患病率为6%,2012年患病人数为240人次,患病率为5.6%,2013年患病人数为214人次,患病率为4.8%。

2.3 弱视治疗一年后复查情况。2011年在我院治疗的245人中,治愈166人次,治愈率为67.7%。进步68人次,占27.8%。无效4人,占1.6%,有7人未复查。2012年在我院治疗的240人中,治愈169人次,治愈率为70.5%。进步68人次,占28.3%。无效2人,占0.8%,有1人未复查。2013年在我院治疗的214人中,治愈152人次,治愈率为71%。进步60人次,占28%。无效3人,占1%。

3 讨论

3.1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儿童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发展,对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许多家长和老师都反映,现在孩子的视力越来越差了,高中以上超过80%的孩子戴眼镜,而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信息80%以上是靠眼睛获取的,所以保护儿童视力健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工作。全世界60亿人口当中,有四分之一是儿童[2],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儿童保健工作,把它作为社会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儿童视力保健工作,是我们儿童保健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现在全国多数保健机构儿童体检,眼部检查还局限于儿保医生对儿童眼部外观进行肉眼检查和使用“国际视力表灯箱”5米距离视力检查,我院2011年以前也是应用此方法,但检查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孩子不合作,有的孩子眼遮盖不认真,影响了检查结果,致使检查阳性结果不足1%,许多孩子视力异常没有被早期发现,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近三年我们使用韦伦屈光度筛查仪和笔灯客观眼位筛查比较客观的反应儿童眼部的真实情况,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筛查比较准确,对儿童眼病能够早发现、早治疗。我们筛查的眼部异常多为斜视和弱视。

3.2 弱视是婴幼儿时期,因为各种原因造成视觉细胞的有效刺激不足,黄斑功能受到抑制,视功能发育障碍。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大多数患儿是可以治愈的。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学龄前儿童是弱视的最佳治疗时期,7岁以后治疗效果较差,12岁以后效果极差[1],这就说明我们早期筛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3 做好儿童视力保健工作需要医疗保健机构、托幼机构和儿童家长的共同努力,我们保健机构需要加大眼保健知识的宣传,加强眼保健门诊与托幼机构、视力不良儿童家长的联系,指导他们对矫治的有效监督与配合,保护儿童视力,提高儿童视力。

参考文献

篇2

1.利用光合作用发现史,了解科学实验的方法 教材在光合作用一节中首先通过几个经典实验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教学时,我重点介绍了科学家的实验设计思路和方法。例如,在介绍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用水绵做实验材料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时,我简要介绍了水绵的生理特征之后,先请学生自己阅读“实验过程”,然后提出问题:此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何在?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实验操作过程上找答案,惟独忽略了“选择实验材料的重要性”这个问题。我就引导学生结合水绵的结构特点: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叶绿体在细胞中又呈螺旋状分布。想到这样的叶绿体不仅受光面积大,也便于观察、分析和研究,并且强调科学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联系前不久刚做过的“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观察不到细胞质流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实验材料选择不当造成的。这样使学生认识到选择一种理想的实验材料,可以使实验结果明显可靠,也是成功的先决条件。通过这些讲述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而且使学生清醒地意识到选择实验材料的重要性。接着提问:恩吉尔曼设计实验步骤时,为何要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并且是黑暗的环境里呢?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排除了氧气和光线的影响,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为什么要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检测?学生回答:这样能够准确判断水绵细胞中释放氧气的部位。再问为什么要做黑暗、局部、曝光的对比实验?学生回答:可明确结果全是由光照引起的。这样学生就自然得出氧是叶绿体释放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的结论。?

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创立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再实验再观察,直到找出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这不仅是光合作用发现的基本过程,而且还是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从科学的角度看生物学教学的实验,可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目的。?

2.利用色素的提取分离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而生物学正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生物学知识都是在实践中得到的。生物学实验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也是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的有效渠道。更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极好时机。如在光合作用中安排的“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及分离”实验中,毛细吸管划滤液细线不是太粗就是不齐,要不就是把纸划破,直接影响实验效果。后来学生自己想办法,不用毛细吸管,而是把滤纸在铅笔线处折叠,直接在滤液上划。这样的滤液细线不仅细齐,而且沾上的色素多,在滤纸上析出的色素带明显,学生不仅了解了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含量,巩固强化了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了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提高了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3.利用同位素标记法,了解学科间的渗透作用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研究的深入,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在教学中客观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促进知识的发散。生物学的发展与物理、化学的发展关系密切。也正是由于理化知识的介入,才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深入到分子水平。例如,光合作用关于产物之一的O2究竟来自反应物中的H2O还是CO2,就是利用物理学方法——同位素标记法来解决的。再如,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是利用化学方法——纸层析法来达到目的的。?

另外,在生物教学中我还经常运用哲学原理。哲学似乎与生物学毫不相干,事实上量变与质变、运动与静止、内因与外因、对立与统一辩证的观点在生物学中随处可见。例如,介绍光合作用过程时,我说虽然从新陈代谢的角度看光合作用是一个同化过程,但是其中也伴随着物质和能量释放即异化作用。如暗反应中ATPADP+Pi+能量,我从对立统一规律这一角度介绍说: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充满着矛盾。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正是在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中不断完成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实现自我更新的。?

这样处理教材的目的是通过教材具体的事例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及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篇3

一、教材分析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是七年级《生物学》中继“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之后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之前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教材编写及知识结构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通过对这一节内容的学习能为以后学习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探究实验阐明绿色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

二、教学目标:主要是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绿色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2.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3.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4.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掌握操作技能。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认识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及其原理,从中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探索,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的情感。

三、重点和难点

1.探索绿叶在光下能否制造淀粉

2.对实验的目的、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法、探究法。

五、教学步骤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学生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置疑:“植物体由一棵小苗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自身营养物质的积累从何而来?”“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联想小学自然课的内容,自己找出答案:植物体内有机物来源于植物体的光合作用。

第二部分:1.讲解探究实验的目的、方法和步骤――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说出探究实验的变量,怎样设置对照实验。然后,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最后,对照课本上的方法步骤,分析每一步操作的原因。2.播放实验视频:(主要是6个步骤)要重点观看和讲解。3.分析试验结果:(1)同样是天竺葵,叶片见光部分变蓝了,说明了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一种使碘液变蓝的有机物――淀粉(2)遮光部分未变蓝,说明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光。

第三部分:归纳总结:1.从实验题目中体会光合作用的三个重要因素――绿叶、光、有机物。2.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

篇4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第5章,在“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的内容中,安排了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教学内容。本内容包含的重要知识块之一是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编著紧紧围绕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的主题而设定教学内容,又与其他学科之间相应联系,现将对“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的教材结构进行解读。

1.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教材的编著特点,分析本教学内容中的重点有3个:其一,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种类(验证性实验);其二,色素对光谱吸收存在的差异;其三,叶绿体的结构。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验证性实验)中,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证明色素种类有4种,先引入物理学中的波峰、波谷的知识分析第99页图5~图10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光谱,再通过4种色素溶液,放在阳光与三棱镜之间的实验介绍,由于色素吸收不同光谱而变暗,证明不同色素对光谱的吸收存在差异,进一步了解色素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结构薄膜上,由于叶绿体基质和基粒中都含有酶,从而得出结论,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这是构建学习光合作用原理和应用的基础,没有特别使学生难掌握的内容,故没有教学难点。本节内容教学难点集中分布在“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中,根据对教材的重点分析,来确定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2.确定三维目标

由于本节内容为2课时,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重点,确定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通过“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学生能说出色素种类和作用;通过识图能简述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以科学家恩格尔曼对光合作用先后研究实验的时间为序,认同科学与技术的相互支持;是科学家在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上,开拓创新,践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结果;认同科学家是平凡而伟大的人;认同自己通过努力,将来也可以成为一名科学家。

(3)能力目标

以恩格尔曼实验,厘清对比实验和对照实验的区别;学会科学实验中,通过自变量的控制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学会提取和分离色素的方法。在本节内容的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实验探究等问题讨论中,注重语言表达能力和分享信息能力的培养。

二、课堂教学策略

内容“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的教学策略定位:用生物学中“物质组成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和“结构与功能和谐统一的学科思想”引领该内容教学。

1.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在本节内容教学中,要引入物理学、化学、哲学等基础知识,使本内容的重点内容得到有效突破。

(1)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学生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要求学生将实验成果(具有色素带的滤液纸条)夹在书中避光保存,备用;第二课时,除实验以外的内容,全部在一节课内完成。

(2)设置导言

以种在山坡阳面的小麦比阴面的小麦长得好,和课本中大棚蔬菜用红色的日光灯照射来引入课题,并进行光与植物生长关系的简单介绍,说明光的重要性,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外因,并处理好“问题探讨”栏目中的内容。

(3)全程教学中注重构建一个完整、符合生物学科的逻辑体系

即第二课时通过“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复习,证明绿叶含有4种色素,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但绿叶中色素随时间、叶龄不同,4种色素的含量是不同的。逻辑体系为:绿叶中4种色素对光谱吸收存在的差异(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色素存在部位(叶绿体)上叶绿体结构 叶绿体的功能(光合作用的场所),这是“结构与功能和谐统一”体现之一。

(4)幻灯片制作

教材中除练习题中的插图外,利用全部插图制作幻

灯片,解决因图片小,多数学生无法观察的难题,有利于学生识图,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还增加一幅叶绿体图,该幅图片还重点用于“光合作用过程”的教学(如图1所示)。

(5)色素对光谱吸收差异的教学流程

展示第99页图5~图10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光谱的幻灯片学生认识5种不同波长的光谱通过不同色素吸收光谱的波峰、波谷得到结论: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6)指导学生观察图1

学生识图归纳叶绿体的结构特点为:类囊体薄膜面积大;色素多;酶分布在基质、基粒上;这样的结构特点就决定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篇5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化石燃料几乎都是远古的植物以还原碳元素的形式固定下来的,因为有了植物这个载体,在燃烧时势必会产生废气、废渣等大量有毒物质以及随之而来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另外,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低,即使是转化效率较高的硅太阳电池也由于其获得电能的价格远远高于常规方法而不能大规模市场化。大家也许不知道,只要阳光照射地面1小时,就可产生满足所有人类1年所需的能量。一方面是日益紧迫的新能源开发需求;另一方面是现成的太阳能无法有效利用。这种种困境和矛盾促使科学家寻找更加可行的方法利用太阳能。其实,有一种方法就在我们身边,天天都在进行,大自然早就给我们做出了标准而高效的光转化作用模式,那就是――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奥秘

光合作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以绿色植物、海藻和蓝细菌等为依托,借助太阳光,通过叶绿体收集太阳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富有能量的有机化合物,并释放出氧气。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是由光驱动将水分子裂解为氧气、氢离子和电子的反应,这一反应向地球上所有复杂的生命提供能量和氧气,可以说是光合作用的核心。绿色植物依靠这一反应实现了地球上最成功的光转化机制――原初光能转换过程的量子效率几乎是100%。

然而,物种进化的伟大成就也成为了科学家几乎不可逾越的屏障。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科学家就开始尝试模拟光合作用储存太阳能,其中最为关键的那一步电解水,其实也早已能够实现,但却是在化学条件下,需要高温及强碱的苛刻条件,反应中使用的催化剂也是铂等贵重金属,还要给予足够高的能量,这一能量几乎能够摧毁任何生物分子。而且,得到能源的成本是天然气的10倍,汽油的3倍。反观我们身边的那些植物,它们在25亿年前就找到了利用太阳光高效分解水的方法,每一天都在悠闲自得地完成这一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这其中的奥秘一度困扰着各国的科学家。人工光合作用

比起植物,人工电解水的核心问题就在于缺少像叶绿体那样有效地电解水的媒介。最近,一些科学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的科学家诺塞拉和卡南成功完成了人工模拟光合作用研究,其最新研究结果已发表于著名的《科学》杂志。他们的突破之处在于将铟-锡氧化物做成电极,放置于钴离子和磷酸钾的水溶液中。通俗地说,就是以钴和磷为原料制造出了可在室温下促成水分解的催化剂。

在这项研究中,实验人员首先利用放置在水中的钴金属、磷以及铟-锡氧化物做成的电极建立了新型的催化装置,依靠外来能源(比如太阳光能、风能等)产生的电流,流经电极以及钴和磷酸构成的催化剂,利用钴和磷的催化作用,使水生产出氢气和氧气,并在两极收集。这一过程与光合作用非常相似,特别是利用太阳能作为电能的产生来源这一点。氢气和氧气可以直接用来燃烧供能,无污染。而且,氢气和氧气组合产生的能量可以贮存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实现白天和晚上不间断地供电。

相对于现有的昂贵并且条件苛刻的水解反应,新的人工光合作用的整个过程在pH值是中性的环境和室温条件下就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使用的材料也都廉价易得,更适宜工业化生产。因此,不论是研究者还是同领域的专家都对这一结果抱以很高的期望与赞赏,麻省理工学院的这两位科学家认为:

“这是我们期待了多年的愿望。一直以来,太阳能只能作为有限的能源供人类使用,工业化和产业化遥不可及。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把太阳能作为无限量能源的来源,就能实现了。”而伦敦皇家学院的一位生物学教授作为光合作用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也认为“这是一项重大的发现,它将对人类未来的繁荣昌盛起到巨大的影响。这项发现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它打开了能源开发新技术的大门,从而提供减少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手段。这项发现是朝着清洁、无碳能源方向发展的里程碑。”

虽然只是一个开端,还有更多的事情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但这一研究意义非凡,很可能在工业技术中引发一场能源革命。如果研究进行得顺利,10年内,家庭用户就能够通过这一装置享受日光的能量。

人工叶计划

与这个研究相似,英国在太阳能领域正式启动了“人工叶”项目的研究。顾名思义,所谓“人工叶”就是模拟天然绿叶的光合作用,创造出一个与之相似的人工系统,产生清洁燃料氢和甲醇,作为燃料为汽车等工业提供能量。

项目研究人员希望通过此项研究,可以使人工叶像植物一样,在常规的条件下,就能够从水中分离出氢气,从而彻底告别以往那些昂贵的操作手段并且没有繁杂工艺的要求。这个操作如果真的能够实现,那将是未来最可行的方案之一。人工叶作为一种原料,由它所获得的氢气,既可用于制造燃料电池,成为新一代无污染的高能燃料,又可以结合二氧化碳产生甲醇,逐渐减少人们对石油的依赖与使用。因此,氢气高效率、低污染、可流动等特点都深深吸引着科研人员寻找有效的电解水的方式。

人工叶的项目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模拟人工光合作用研究都是致力于解决将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氢气和氧气的这一过程,建立一种像自然界绿叶一样的人工叶,甚至比它更优化的装置,成为高效的太阳能转化设备。但是,研究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而且也有非常大的挑战性。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做过多种试验,比如他们曾尝试以其他原料作为催化剂,虽然也能催化水解反应,但效果却并不像起初期望的那样,只有通过多次实验,向其中添加其他物质,才能够期望催化效率能够提高。

人工叶项目研究的重点之一就是探求哪些蛋白质参与推动了光合作用――目前已知有两组参与了光合作用,分别被称为光合系统Ⅰ和光合系统Ⅱ,后者包含着使水分解的结构,科学家们希望以此为研究的突破点,他们采用一种被称为X光结晶工艺的光分散技术来分析光合系统Ⅱ在1/1010米层次上的组织结构,并最终观察到了微观清晰的结构,这一发现对掌握水的分解原理有非常大的帮助。另外,已经有科研小组尝试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来合成类似的自组装蛋白。现在这项研究遭遇的更大挑战是设计出一个完善的人工系统,甚至是借此找到办法将光合作用扩大到工业生产的规模。

地球每年经光合作用产生的物质有1730亿~2200亿吨,其中蕴含的能量相当于全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10~20倍,但目前的利用率不到3%。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化学家计算,倘若人工叶目标得以实现,一片人工叶只需分解数公升水,便可满足一户家庭一天的能量所需。人工叶计划适合在日照充分并且无人居住的沙漠地区大规模地推广,再通过光缆等设备输送到其他地方,这样就完全避免了占据耕地或与人抢地的矛盾,更具有实际的意义。

展望

人工模拟光合作用是当前面对世界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难题所提出的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解决方案。

篇6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生物学概念 教学策略

1.生物学概念的重要性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学思维和理论体系的基本单位,是对生物学事实共同属性的归纳概括,因此如何有效地对概念掌握和运用是生物学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

2.生物概念教学策略

2.1通过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实践证明:利用感性材料,如用多媒体、实物、模型、实验等,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更能为概念教学奠定扎实的感性基础,有利于开展有效的概念教学。

2.1.1实验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和归纳

“科学来自实验,概念源于实践”。实验既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特征,又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探究科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概念是物质或事物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而这一本质属性又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实验活动,在进行对比、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

例如:《血管》一节,为了加强对动脉和静脉概念的归纳和理解,我让学生进行了以下实验:每组找一位学生,先观察手臂上的静脉,再摸一摸手腕,感受动脉的跳动。用橡胶管扎紧这个人的前臂,过一会儿,摸一摸手腕,感觉它的跳动有什么变化,观察橡胶管以上和以下的部位静脉有何变化。这样通过实验现象,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很容易判断出动脉、静脉的血液流向,总结出动脉、静脉的概念,并且记忆深刻。

例如:讲解组织的定义时,先通过学生自制的洋葱表皮、番茄果肉细胞等临时装片进行观察,再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导管和筛管细胞等,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很容易得出并理解组织的概念。

例如:在讲反射的定义时:先让学生两人一组做膝跳反射实验,然后结合实验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反射?学生讨论后,得出:反射的主体必须是人或动物,必须有神经系统参与,必须有刺激,而且是规律性的反应。通过实验学生对反射的定义能够真正理解。关于草履虫、含羞草、鲫鱼对刺激发生反应的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如:光合作用这一概念,实际包含了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对初中生来说,能将这三方面有机联系起来,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即基本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而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是通过探究性实验和演示实验得出的,学生在观察及实验过程中已对有关的原料和产物等有较深印象和理解,再引导学生将这些实验结论归纳在一起,找出内在联系,光合作用的概念便水到渠成。

2.1.2利用实物引出概念

例如:对“水产动物”概念教学时,教师先出示买来的虾蛄、海蟹、墨斗鱼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并且进行提问:1.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2.它们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学生作答后我继续提问:你认为什么样的动物是水产动物?学生能很顺利地回答出:生活在水中对人类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野生或养殖的动物就是水产动物。利用实物刺激思维,很容易得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再如讲单性花、两性花概念时,给每组同学发一些油菜花和黄瓜花,让学生观察其不同并进行分析,很容易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定义。这种实物结合问题提问既生活化又可激发学生解决概念的兴趣。

2.2运用比较法,把握概念本质。

比较法是指“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的认识方法。它是各种认识和思维的基础,感性认识需要它,理性认识更需要它。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利用比较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其思维空间,因而有利于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免疫中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这两个概念,我在引导学生分析完人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后,提出问题: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有何共同点?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都是生下来就有的,都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这样顺理成章地得出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然后分析第三道防线,问:第三道防线和第一道,第二道防线的区别是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第三道防线是后天形成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从而引出特异性免疫的定义。通过异中求同比较和同中求异比较对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异同的认识会更深刻、更全面。这种方法在讲动脉血和静脉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血浆和血清、警戒色和保护色、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等成对相关概念时,都可运用,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3类比法有利于对陌生概念的理解。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通过生动形象的类比,可帮助学生在陌生的概念和熟知的事物之间建起适当联系,从而可较好地促进新概念的顺利内化。

例如:《多细胞生物体》教学内容中,出现了组织、器官、系统等一系列的新概念,对于这些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但是如果运用类比法教学则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把生物体比喻成一个大厦,那么系统则是一层层的楼房,器官则是一个个房间,组织则是每个房间的墙面,细胞则是一块块的砖。再如把保护色比作便于隐蔽的迷彩服,把警戒色比作令人敬畏的警服;将拟态比作隐瞒身份的伪装,等等。通过这样巧妙的类比,再陌生的概念也显得浅易易懂了。

3.概念的应用与深化

掌握概念往往是学习的开始,而应用概念则是学习的深入,是课堂教学和解决问题不可缺少的过程。

有些概念,如新陈代谢、基因、生物圈等,其内涵往往很丰富,不可能一次或在一个阶段完全加以揭示。因此,必须有意识、有步骤地安排教学,使得学生能逐步深入全面地掌握和理解,如细胞的分化,七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困难。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如在学习种子的萌发、根尖的生长、茎的形成等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巩固和强化这一概念,使得学生能加深对它的理解。

又如:新陈代谢这一概念,很难在一节课里把它完全讲清楚。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循环、消化、泌尿等章节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内容,那么,再进行新陈代谢的学习时,就不难接受这一概念了。

篇7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9—0074—01

从2012年的高考试卷来看,生物高考试题与前几年相比,无论从分值上还是题型上,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即便如此,从考卷中我们仍能感觉到其中稳中有变,渗透着新课程的理念。

1.近几年生物高考试题分析

甘肃省使用的是全国卷Ⅱ,就理综卷来看,生物试题的题型不变。一卷客观性选择题始终有1~5道,二卷非选择题(31、32、33、34)共4道。整个卷面考查点大都集中在主干知识,如“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和“免疫”上。看似没有太大的变化,但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其中渗透着新课程的理念:重视对能力的考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加强了对图表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

例如,2012年第31题:金鱼藻是一种沉水植物,有关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所示的净光合速率是指实际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之差,以每小时释放O2的微摩尔数表示)……题干是以金鱼藻净光合速率与实际光合速率坐标图的形式呈现,考查的是对图表的理解能力。其中第﹙1﹚小题的第2问完全引用了新课程的术语(自变量)。这道题是通过坐标图的形式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但其考查的核心是对图表的理解能力及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⑵突出考查综合分析能力

2010年第33题:“人类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患者家系的系谱图如图甲。已知某种方法能够使正常基因A显示一个条带,白化基因a则显示为位置不同的另一个条带。用该方法对上述家系中的每个个体进行分析,条带的有无及其位置表示为图乙。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这道题就要求学生不光会分析传统的系谱图,还要结合实验结果的分析才能得出答案。2011年33题:“探究不同条件对叶片中淀粉合成的影响,将某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耗尽叶片中的淀粉。然后取生理状态一致的叶片,平均分成8组,实验处理如下表所示。一段时间后,检测叶片中有无淀粉,结果如下表……”这道题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其核心也是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⑶突出考查探究能力

2012年第33题:“某同学为了研究pH值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这是一道考查“酶的实验”的题目,要求找出已设计好的实验错误。考查分值从前几年的6分上升到10分,已占到整个卷面分值的左右。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高考逐步加强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

2.备考策略

2013年是我们甘肃省新课改高考的第一年,教师应尽快改变教学理念。本人整理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后,有了以下几点想法。

⑴充分利用教材给出的素材培养学生对图表的解析能力。另外对“光合和呼吸”、“生态”、“免疫”这样的主干知识,在教学中尽量用图表、曲线等表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图表的解析能力,同时还加强了对知识的迁移、应用及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⑵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创造性思维结构包括: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六要素。教材几乎每节都有“思考与讨论”,这就是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基本素材。教材中几个重大的科学发现,如“细胞学说的建立”、“生物膜的探究历程”、“酶本质的探究”、“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都是用有形或无形的问题“串”起来的,意在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重视起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素材无处不在。

篇8

新美洲星液体肥料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引进美国有机矿化技术并进口主原料,经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根据中国实际研制生产的现代高科技产品。叶面喷施后,可显著增加农作物产量。正常年份喷施,粮食作物可以增产8%~10%,经济作物可以增产15%~60%;在环境条件不利情况下,增产效果尤为显著。现针对旱稻的特点,将新美洲星在旱稻上的应用技术总结如下。

1 旱稻的优势

1.1 耐干旱,节水

与水稻相比,旱稻具有耐旱、节水等优势特点。通常一生只需补充灌溉2~4次,不及水稻灌溉次数的1/4;而在雨水丰沛的南方地区一般无需灌溉,基本依靠雨养。

1.2 比一般旱作物高产

旱稻内生通气组织发达,而一般旱作物却没有这种构造。因此,旱稻比玉米、大豆、小麦等旱粮作物耐涝渍,很适于低洼易涝旱地种植,并且一般都能获得比旱粮作物更高的产量。近几年,由于旱稻很适于低洼易涝旱地种植,所以很受农民的喜爱。目前,安徽省推广的主要旱稻品种有“绿旱一号”“旱稻906”等。其种植面积在迅速地扩大,正常年份只要栽培技术得当,不仅达到稳产(7 500 kg/hm2左右),而且可获得高产(9 000 kg/hm2以上)。

2 旱稻的种植要求

2.1 灌溉

旱稻种植并非不需要灌溉,尤其在自然降水较少的淮北地区,水源条件是旱稻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保障。如果风调雨顺,旱稻在全生育期无需浇水。如遇长时间无有效降水,农田干旱,必须进行3次有效的灌溉,即播种后的齐苗水、孕穗水、抽穗灌浆水。

2.2 施肥

旱稻高产栽培,除需要正常的栽培管理外,重点是在根外追肥(叶面肥)上做文章。种植旱稻的区域,大部分都是水资源较缺乏的地方,那么在旱稻生长的各个生育阶段,肥水运筹就不能像水稻栽培那样得心应手,特别是在旱稻生长进入孕穗期和抽穗灌浆期,在无灌溉条件和降水的情况下,更显示根外追肥的重要性。

3 新美洲星增产增质机理

一是自身含有多种营养元素可以补充作物营养。二是其特殊配方可提高肥料利用率,能保证作物生长发育有充足的养分供应而增加产量。三是促进根系生长,扩展根群,使根系向土壤深层伸展,吸收土壤深层的水分和养分。因此,在旱稻栽培上适时适量地进行叶面喷施新美洲星,既能及时补充养分,又能增强抗旱能力,对促进旱稻高产稳产十分有利。

4 新美洲星在旱稻上的应用效果

4.1 平衡养分需求,提高肥料效率

新美洲星含有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多种营养成分。根据肥料利用最小养分率的木桶理论,施用新美洲星液体肥料后,由于多种元素合理配合使用,可平衡作物的养分需求,更能发挥肥料的最大效率。同时,可调节植物体的各种功能,以达到高产优质的功效。

4.2 显著增强光合作用,提高酶活性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一个主要生理过程。在形成作物产量的干物质中,占总干重的90%~95%是来自光合作用的产物。旱稻施用新美洲星液体肥料后,可促进旱稻体各生理过程的进展。主要表现在显著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和大大提高酶的活性。

篇9

生物CAI的设计和制作不能脱离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指导,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各种教学法的特点以及教学实际,进行合理选择,优化组合,实行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科学性、直观性 、能动性,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此问题谈谈我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1 生物CAI与范例教学法

范例教学的基本思想是选择基础的、本质的、具有实用性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范例教学在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知识迁移能力和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等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选择范例的要求是“三性”,既基本性、趣味性、范例性。基本性是指范例要与教学内容的基本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相联系,切忌不着边际或离题太远;趣味性是指范例要生动有趣、直观性强,要能引发悬念、激发兴趣;范例性是指范例要言简意赅、突出重点、目标性强。

基于以上要求,将某些范例设计成CAI课件,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目标。

如:在《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一节的教学中,我引用了17世纪初期比利时化学家、生物学家海尔蒙特的实验:将一株重2.3Kg的柳树苗栽培在一个放有90Kg土壤的大木桶中,只浇雨水,5年后,柳树重达76.7Kg,而土壤只减少了60g。据此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讨论:树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土壤中减少的物质又是什么?用此范例,可以使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无机盐的存在有一个具体的认识。但是用语言来描述这个实验,会显得繁琐枯燥,缺乏吸引力,我用powerpoint将其设计成幻灯片:蓝天白云,阳光普照,一卡通人物科学家在给木桶中的树苗浇水,树苗逐渐长大,重量增加为76.7Kg,而土壤的重量只减少了60g, 对此科学家很不解,于是提出要讨论的问题。由于动画表现出来的实验过程一目了然、趣味性强,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范例的作用也就充分体现出来了。由此我进一步提出目标问题:什么是无机盐?无机盐是怎样被吸收、运输和利用的?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心理,从而导入新课。

再如:《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学生在小学学习过光合作用,大部分都知道光合作用能合成有机物,但对于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和过程了解很少。我将“银边天竺葵的光合作用实验”设计成flas范例,播放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绿色见光叶片遇碘变蓝色,是因为叶片中含有淀粉,进行了光合作用;绿色不见光叶片遇碘不变蓝色,没有进行光合作用,这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备条件;见光银边叶片遇碘也不变蓝色,这是因为它不具备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这样导入新课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又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适合设计为动画的范例还有许多,它们除了符合范例的“三性”外,更为突出的优点是:形式活泼、直观性强、条理清晰,占时少,比用语言讲述的范例效果好。

2 生物CAI与图表教学法

图表教学也是直观教学的体现,好的图表必须是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层次分明、式样新颖,能将所要掌握的知识之间的各种联系比较直观的表现出来。图表教学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能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以往是将图表绘在纸上、小黑板上或幻灯片上,或作为课堂板书的组成部分来运用。这些形式都有些缺陷,如:不能动态表现、体积大容量小、字小看不清、现场操作耗时长、缺乏师生对话等。现在用flash和powerpoint等软件来制作动态图解和幻灯片图表能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适合制成电脑动画的图形图解,有以下几种类型:

1、生理过程图解:如光合作用的过程;血液循环过程;尿的形成过程;DNA的复制等;

2、分子运动的微观图解:如渗透作用;矿质离子的吸收等。

以上图解动画化使抽象的知识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形象、简洁,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地掌握知识重点,突破难点。

适合制成电脑幻灯的主要是文字图解(表)、文图图解,有以下几种类型:

1、形态结构图解:心脏结构图;细胞结构图等;

2、函数图:如食物消化顺序函数图。

制作这一类幻灯图解(表)要注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要留有信息加工的空间让学生讨论分析,老师控制答案的填充顺序。

3 生物CAI与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种手段和艺术手法,创设情景交融的科学意境,引导学生融入其中,进入角色,在情趣盎然中展开对知识的探索。生物CAI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为情景教学法提供了广阔天地。

如:《生命的起源》这节课内容很抽象,如果每一环节都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去学习,学生会感到疲累。而在生命的起源中,认识原始地球的条件对于理解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故一上课我就先播放了一段用GIF动画和powerpoint制作的情景声像动画:地面有许多火山在隆隆爆发,熔岩横溢,大量的气体喷射而出;天空中雷电交加,火光四射,大雨倾盆而下,铺天盖地,地面逐渐一片……。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集中在此情此景当中,顿生疑虑:“老师,这是什么呢?”然后我点出这就是原始地球的想象图。那么原始地球能为生命的诞生提供怎样的条件呢?在学生情绪高涨的状态下,我再通过复习生命诞生的物质基础切入主题,这样,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下积极地步入科学殿堂,牢固掌握了知识。

在讲《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课时,我用powerpoint制作了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生物世界,使学生对生物的适应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讲“生态平衡”时,我选用了几组图片向学生展示:1、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环境污染:某地山林被大量砍伐后残留的粗大的树桩实景;黄土高原实景;工厂烟囱排放的浓烟等;2、破坏和污染带给人类的灾难:沙尘暴、98长江水灾、赤潮、酸雨;3、珍稀或濒于灭绝的动植物图片;4、污染城市与花园城市的生态环境实景对比图;污染指数对比表。这些贴近生活的画面加上优美的语言描述,极强地渲染了课堂气氛,学生不仅掌握了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原因,也身临其境地理解了环境保护和创造良好生态对人类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4 生物CAI与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技能。故决不能让CAI实验课件的演示去取代学生实验。但是用CAI来辅助实验教学,却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用如下:

4.1 全方位演示实验过程,让学生观察思考。

通常教师现场亲手做某些实验,如:猪心脏解剖、观察小肠绒毛等,会由于实物太小或现象不明显而影响学生的观察,实验指导的效果不好。如果预先将老师的操作实景录下来,在学生进行实验前用大屏幕播放,老师边作讲解,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样,个别学生在实验操作不明白时,还可以再播一次给他们看,使演示实验更灵活,指导效果更明显。

4.2 实验理论分析更直观,更利于学生全面学习。

篇10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初中;生物教学

探究式教学主要就是一种充分发挥老师教学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并且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内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以往学生一直处在被动地位,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转变这种模式,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展开学习,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1、创设和谐环境,营造探究的气氛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转变“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展开平等的交流,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实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并且尊重、信任学生,这样才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提高,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老师可以在开学初的第一节课和学生进行一定的交流与沟通。比如,先进行自我介绍,之后要求学生进行自我介绍,说说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这样轻松的交谈,让学生理解“生物”、“生物学”的概念,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放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表现能力。之后让学生对教材前言进行相关的阅读,并且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内容,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初步的探究,了解生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与作用,进而对生物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以后的学习中展开相应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利用教材蓝本,点燃探究的灵性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越来越重视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等方面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比如,在学习“观察”这一内容的时候,在学生阅读完教材之后,老师不必让学生进行概念的死记硬背,可以利用具体的事物,让学生进行亲身的观察,进而对这一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掌握。如,让学生对一盆花进行观察,并且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可以明确观察方向,为什么花是生物?其具有哪些特点?其为什么不会开出黑花?……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进行细致、全面的观察。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不用对观察概念进行死记硬背,在开展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就进行了全面的理解与掌握。又比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这一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生活的空间有四季之分,相应的穿着也会随之改变,在四季中绿色植物也是不断进行着兴荣衰败,为我们提供氧气与食物,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些绿色植物,是否可以继续生存?为什么在人类滥砍乱伐之后出现了生物灭绝的现象?为什么南极与北极的动植物非常少?……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探讨,让学生可以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与影响关系,进而在学习相关生物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更加重视生物与环境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问题情境,拓展思维空间

提问是教学中开展创造性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根据教材重点与难点,设置有关问题,并且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观察与探究,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并且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除了设置有关问题之外,老师一定要加强对各种教学资源、工具等方面的利用,设置有关情境,为学生的高效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调动学生解决问题与探究知识的欲望。并且要求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会独立思考,对生物知识进行积极、自主的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逐渐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逐渐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同时逐渐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进而对生物知识进行全面的理解与掌握。

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对教材内容重点与难点进行巩固,还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可以在轻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展开全面的学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且予以相应的掌握。比如,在学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这一内容的时候,可以先向学生解释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内容,让学生先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进行有关问题情境的设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是什么?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对植物本身及大自然的影响?绿色植物是怎样进行光合作用的?在进行光合作用的时候需要什么条件?通常情况下,绿叶被称之为“绿色工厂”,那么这个“绿色工厂”的“机器”与“车间”分别是什么呢?提出的这些问题越是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就越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重点与难点的理解与掌握。同时,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明确的方向,让教材内容变得更加简单,帮助学生进行全面的学习。在问题提出之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户外的观察、实验操作、书籍查阅、网络搜索等,进行问题的解答。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通过这样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并且对生物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展开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生物水平。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这样才可以在探究活动中,不断扩展思维,培养自身的探究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相应的探究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环境的营造、教材内容的利用、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可以对生物知识展开全面的学习,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淼.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新课程(中旬),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