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解决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雾霾解决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工业化生产力度的加深加快,对于环境的污染程度也逐渐加大。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到雾霾的侵害,严重的雾霾不仅给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还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力度治理雾霾,重视雾霾造成的不良后果,为我国国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保证市民的健康。
关键词:雾霾治理;环境治理;现状;措施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水平的生产工程以及市场生活所排放的废气都对大气层造成严重的污染,这就导致越来越多地区遭受雾霾污染。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目前的雾霾现状做出具体的治理政策,为我国相关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
1雾霾的由来
在了解治理政策之前,应该了解雾霾的由来,只有了解雾霾的由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雾霾的污染问题。雾霾主要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造成,早在2014年就将雾霾天气列入自然灾情,可见雾霾程度已经达到灾情的地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雾霾主要由于市场生产所产生的废气以及自然环境中存在的过量废气进入空气中,使得空气质量急剧下降。正是由于雾霾将人们赖以生存的空气污染到影响健康的地步,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增强环保意识,加大环保措施,解决雾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生活环境并且保证身体的健康。
2雾霾天气的现状及危害
目前,我国的雾霾范围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从蓝色预警一直升级到黄色预警。相关部门的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已经有大范围的污染,污染程度甚至达到重度或者严重。当某地出现重度雾霾天气时,会导致许多生产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例如飞机停飞、企业停产等,也就是说雾霾天气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同时,雾霾天气中大颗粒粉尘会给人的呼吸道带来病患,甚至引起头痛、眼睛痛等症状,严重影响人的健康。通过前文对雾霾天气带来的危害的描述,我们深切认识到雾霾天气对人们的正常生活起居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所以,为了减少雾霾,降低环境的污染,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调整污染企业的产业结构,以保护环境为前提进行工作生产,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雾霾问题,使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为人类服务,而不是给人们带来伤害。
3针对雾霾问题的对策分析
3.1政府针对雾霾问题可采取的措施
3.1.1加大绿化面积,将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量加大。
3.1.2减少企业工厂的污染排放。利用政府的力量,监督并严厉管制企业和工厂的污染供需。对于不合格的企业,要求停产,并且提升其他企业对于环境的重视度,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从根本上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力度。
3.1.3强化监管。经过多年的治理与监管,仍然存在一些地区的治疗现状偏离治理目标。长期以来,我们在环境治理方面为了使其和欧洲的标准看齐,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如果没有符合西方的治污水平,汽车的排污尾管不能生产,不合格的烟囱需要推倒重建或者迁移到别处。
3.2社会针对雾霾问题可采取的措施
我们可以利用社会这个大集体来解决雾霾问题,比如可以增强雾霾的宣传力度,使群众提高对雾霾的认识度,强化群众的环保意识,使人们都能够从自身做起,减少环境的污染,都能为解决雾霾问题而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3.3个人针对雾霾问题可采取的措施
3.3.1雾霾时最好不开窗。
3.3.2外出时为了保护自己应该随身携带口罩。
3.3.3因为雾霾时严重缺少紫外线照射,会影响人体合成维生素D,所以应该适时补充维生素D。
4环境治理措施
调节能源结构为了彻底解决雾霾问题,我们需要的是从根本上认识雾霾的产生原因,通常情况下,环境学者会认为是化石燃料引起了环境的污染,尤其是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过度的燃煤,从而带来了废气的过度排放,导致雾霾越来越严重。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要求改变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使经济能够得到转型。
4.1优化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在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占主要位置的是煤炭,而天然气的使用量是极少的,这就导致煤炭燃烧时所产生的废气急剧上升。只有调整好石油、天然气与煤炭之间的消费结构,优化传统的能源消费比重,才能够有效改善现状。
4.2积极开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
在优化传统的能源消费结构的同时,还可以开发新的能源供人们生产生活的使用。例如可以开发生产清洁和可再生的能源。这样不仅仅可以降低传统能源所带来的污染,还能够为我国节省更多的能源。同时,使用自然能源比如风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大力开发和利用新能源,这样一来,还可以在国际能源产业竞争中占得高地。
4.3大力开展节能环保,实现低碳消费。
节能环保、低碳消费是目前社会上提倡的生活方式,为了治理雾霾,人人都应该提高环保意识,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真正地实现人人环保,人人低碳的生活方式。为我们共同的家园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4.4加大政府参与度
在环保事业的建设中,起领导作用的多数是政府。执政部门通过强制力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增砖添瓦,能够领导并指挥各个部门进行科学、合理的工作,防止在环保工作进行中出现差错。只有利用政府的强制力,才能够高效快速地提升我国的环保效果,改善空气质量。
4.5公众积极参与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污染环境的行为,根据新环保法规定,公众有参与并监督环保的权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身边出现污染环境的事件,应该及时制止,并且通过合法、合理的手段对其进行惩罚,或者可以向有关部门举报,利用自身的权利维护公众环境,为我们的生活创造美好。同时,我们也应该参与环保工作,减少自身对环境的破坏,在平时生活中尽量选择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
结束语
雾霾天气是自然对我们的惩罚,也是对我们的一种警告,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节能减排,低碳生活,从根本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我国的雾霾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明.我国雾霾治理的政府责任研究[D].河南:郑州大学,2014.
[2]孙鹏举.我国雾霾污染法律治理研究[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2014.
篇2
关键词:雾霾天气;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P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愈发严重,全国五分之一以上的国土遭遇雾霾天气的侵袭,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更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解决雾霾天气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迫在眉睫。本文将从自然因素与社会原因两个方面分析产生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为治理这一亟待解决的大气污染问题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我国雾霾天气产生的自然原因
据调查,去年我国大范围爆发的雾霾天气大多数出现在秋冬交替季节。这主要是由该季节特有的气候因素所决定的。一是当空气相对湿度较高,达到80%-90%时,雾滴易与空气中的细颗粒物相互结合,迅速推进污染的形成;二是水平方向的静风现象明显增多,随着城区高层建筑物的与日俱增,风速被减弱,导致悬浮颗粒滞留空气中,污染物不能及时排出;三是垂直方向出现频繁的逆温现象,即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大气层结稳定,上下层空气流动减少,从而使得近地面的大气污染物无法向高空扩散稀释,越积越多。
二、我国雾霾天气产生的社会原因
(一)生活污染废气排放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各地旧区改造、新区开发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展,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由于人们缺乏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建造过程中产生的扬尘、灰尘、粉尘等悬浮物的大量沉积导致空气不易扩散,无疑造成空气的严重污染,助长了雾霾天气的形成。
随着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机动车数量亦与日俱增,2013年我国机动车数量突破2.5亿辆。这不仅导致城市交通不堪重负,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也成为雾霾天气加重的首要因素之一。据统计,每千辆汽车每天排出一氧化碳约3000kg,碳氢化合物200~400kg,氮氧化合物50~150kg,而汽车尾气含量构成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烟尘微粒如某些重金属化合物、铅化合物、黑烟及油雾、甲醛等均是构成雾霾天气的主体。
随着秋冬季采暖期的到来,人们生活取暖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尤其是北方城市更需要使用采暖锅炉和生活锅炉燃烧大量煤炭来维持其正常的生活。然而煤的燃烧必然导致二氧化硫和其他烟尘、粉尘等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因此烧煤取暖亦势必加剧了雾霾天气的形成与恶化。
(二)工业生产废气排放
尽管自然因素与生活污染废弃的排放是我国雾霾天气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工业生产废气排放产生的污染才是造成雾霾的根源。以江苏为例,据绿色和平组织统计报告:2012年江苏水泥产量达到167754667吨,位居全国第一,占到全国总产量的13.3%。另外在钢铁方面,无论粗钢、钢材还是生铁,2012年江苏省的产量都是全国的三甲。 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过度发展必然依赖庞大的煤炭消费。长三角2011年共消费了4.83亿吨原煤,工业废气排放量达到86677.1亿立方米,工业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是居民生活排放的25.8倍;氮氧化物排放量是居民生活的116.2倍、交通排放的3.7倍;烟尘排放量是居民生活排放的 27.8倍、交通排放的15.9倍。而这三种大气污染物是形成PM2.5的主要前体物,也就是雾霾的根源。
三、我国雾霾天气治理对策
制定相关国家政策。首先,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在城市规划中,要根据城市自然地理环境,充分考虑大气扩散条件,预留空气通道.特别要注意研究城区上升气流到郊区下沉距离,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其次,减少机动车辆废气污染,政府部门要重视机动车辆的污染防治力度,实行奖励和制约两手抓政策,推动汽车使用的燃油质量和机动车排放标准开展速度相一致,提高汽车燃油清洁能力。另外政府要加大对机动车环保监管力度,完善车辆环保验收机构的监督机制,全方位控制汽车排气总量;同时开发取暖新型能源,发展新能源,减少煤燃料的燃烧和排放,不仅可以降低雾霾天气的产生,更是降低大气污染、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必要措施和手段。针对采暖期的北方,更应该发展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一方面使部分地区、部分生产生活用新能源来代替煤燃料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要提高环境和大气污染治理设施的投入,开发脱硫新技术,尽量减少和降低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粉尘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从而降低空气污染,减少雾霾天气的产生。
四、健全我国环境保护法律
空气污染的加重反映了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曾因工业污染废气排放,汽车尾气排放等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天气的出现而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但通过颁布《清洁空气法案》等相关法律法规,使得空气质量得到全方面有效的治理。而我国工业企业污染排放与治理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使其遵照严格的排放标准,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缺乏对企业排放的污染物的严格控制,导致了污染的加剧。因此,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强制执行,依法处置重度污染企业是治理雾霾天气的首要措施和手段。
参考文献:
[1]林云,李美玲,宋党育.焦作市城区雾霾天气成因与对策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41):27-31.
[2]李金岚.论雾霾天气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10):146.
[3]渠雪.浅谈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J].科技资讯.2013(11):144.
[4]董娜,聂英.雾霾天气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以长春市为例[J].吉林农业,2013:49-50.
[5]刘翠,薛科社.西安市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分析[J].地下水,2013(35):220-221.
篇3
【关键词】雾霾;生态伦理;生态文明
雾霾是一种因为环境污染,空气中含有大量直径大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而造成的能见度极低的天气状态,与雾及其相似却又根本不同。雾天空气中凝结的是水汽,霾天空气中富含的是灰层、硫酸硝酸等颗粒物;雾的厚度只有几十米或者几百米,霾的厚度则有1-3公里;雾会随着空气的上升而消散,雾霾现象相对于稳定,一般会持续几天乃至数周;雾对人类身体和生活没有影响,霾会引发呼吸系统慢性疾病。雾霾是我国对霾和雾霾混合天气的统称。雾霾属于空气污染的一种表象,发生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生态伦理观,才能解决问题。
一、雾霾的产生的生态伦理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实现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并进。但是经济的急速发展同样带来了环境的污染。雾霾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生态环境的产物。雾霾形成包括污染物的排放,气候环境的影响,社会的发展。
雾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们错误的生态观。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依赖自然界而发展。我们产生于自然,依靠自然界提供的食物而生存,发展于自然。自然界其它存在物也如此,所以我们也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高于其它任何其它存在物。人类的生活改变了自然,创造了“人工自然”。但是“人工自然”若不符合自然的规定也同样不能长久的存在。但是很多人却没有认识到这些。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满足了金钱的利益,生活的舒适和精神的愉悦等欲望。经济发展就像一张华丽的外衣,使我们忽略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后院。雾霾同样是人类的经济活动,来源于人类没有认识到人和自然的关系,错误的理解了发展的内涵,极端的追求物质化的进步而忽略了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以后面临了经济发展的任务,只有经济发展了国民生活才能提高,国家地位才能提高,所以发展成了国家的第一要务。虽然国家也制定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要求,但是因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有限的技术能力,可持续性发展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效。国家在针对环境保护方面没有制定严格的执行标准和惩罚措施。首先,经济发展初期有的政府为了眼前的利益而选择建立和扶持重污染的企业;其次,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没有对企业进行环境污染监控;再次,在对重污染企业的整治直到现在才有所加强。在这种大环境下,很多社会企业也加入到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的行列中:有的企业无计划的破坏树木、开垦山林;有的企业随意排放废气、废水;有的企业随意捕杀动物,引进外来物种。这些不计后果的经济行为带来的利益是暂时的,当前的雾霾,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需要人们付出更多的金钱、时间甚至健康都不见得能挽回。
二、治理雾霾的生态伦理途径
治理雾霾等环境问题的最根本办法是提高国民的自我认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只有全民都认识到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并落实到行动中才能解决问题。人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只有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证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人类不计后果的索取和破坏会导致不可逆的生态失调。对于国民正确的生态伦理观的建立主要通过教育的形式得以实现,分为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
直接生态伦理观教育表现在学校课程和社会培训两方面。铺设生态伦理方面的有关课程主要针对学生而言的。学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栋梁,担负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希望。如果这些将来的顶梁柱没有正确的生态伦理观,那么环境治理就无从谈起。从学生时代起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可以对提高全民环境素养有着积极作用。社会培训主要针对学生以外的其他社会成员。这些社会成员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劳动力,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我国现阶段的生态环境。对于这一部分人员的生态伦理教育可通过定时的培训完成,培训的组织机构即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社区等政府机构。
间接生态伦理观教育表现为社会的积极引导。政府等相关机构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网站等媒体机构定期相关信息,使人们深刻的认识到破坏环境的严重后果,并且普及如何保护环境的相关知识。
雾霾的治理是全民参与的过程,个人对于环境的保护也可以做出自己的贡献。在生活中做到不铺张浪费,减少资源的不必要耗损。对于其他污染环境的行为及时反映有关部分处理。雾霾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雾霾的治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提高全社会对于生态伦理的认识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在正确的生态伦理观的指导下,主动将对雾霾的监管,预防和治理工作落实到实际中才可以打破环境污染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顾卫东.中国雾霾特殊形成机理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 2014(6).
[2] 张鑫.华北地区霾长期趋势变化及其特征分析[ ]第31届中国气象学年会S11第三届城市气象论坛-城市与气象环境,2014-11-03.
[3] 陈南,吴小强,邓颖慧.高效公共环境教育课程中环境伦理观培养探索[C].第22次韩中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 2014.
[4] 张秋兰,马回,郑颖.国外雾霾治理的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鄱阳湖学刊,2014(2).
篇4
“生活与地理”是春晖中学校本选修课程,已被评为“浙江省第二届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和“浙江省第四批网络推荐课程”,主要在高一年级开设。“雾霾天气”为高中“生活与地理”选修课程教学案例,教授1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雾和霾的概念及其差别,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等;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成因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分析资料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实际,对当地雾霾天气进行分组调查;通过网络收集相关资料,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课堂交流,表达探究体会、见解和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起学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注,深刻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行为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等。
难点:雾与霾的主要差别,雾霾天气的成因,对地理数据、实例进行正确的分析与评价。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本选修课程前一课时结束前10分钟,发放“课前探究卡片”,布置学生自由组合,自主选择探究主题,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合作开展探究性学习,准备探究成果展示。教师在了解分组和自主选题的情况后,适当引导和调整各小组的选题,保证每个主题都有2~3个小组进行探究学习。
教师收到各小组制作的“探究成果展示课件”后进行审阅,对每个主题各精选1~2组成果备讲,指导小组学生讲解。并对备讲的“探究成果展示课件”做好点评和延伸讲解的准备。
点评:授课教师对教材内容在自身解读的基础上进行了提炼、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感兴趣又“熟视无睹”的生活中地理现象(雾霾天气)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运用多种手段搜集、捕捉、整理主题学习所需信息,让学生在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提升相应能力,在合作探究与研究过程中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观点,为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埋好伏笔。教师设计三个探究主题供学生课前分组自主选择探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选择感兴趣的主题探究,从而使学生学习不再处于被动状态,更富有自主色彩。
新课导入:播放雾霾版“北京北京”视频。
师:大家都听过汪峰演唱的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主题曲“北京北京”,下面一起来听听雾霾版的“北京北京”。
生:欣赏MTV音乐;视觉听觉冲击;关注歌词中的雾霾天气。
点评:通过音乐、歌词和自然风光影像创设情境,从听觉和视觉感受上引导学生认识雾霾。
图片展示:雾霾前后上虞百官城区的城市风光对比照片。
师:各地雾霾天气频发,网友调侃“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你在我身边我却看不见”。大家生活的城市也有这样的现象,处于雾霾天气中有什么感受?
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点评:通过展示身边城市照片,引起学生注意,拓展视野,激发学习动机,强化对雾霾天气严重性的直观认识。
引入主题: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许多环境问题的影响范围扩大到全球,如今天一起探究的主题“雾霾天气”。上周末,大家分组对“雾霾天气”三个主题进行了合作探究学习,每个小组也制作了“学习成果展示课件”,下面请主题一探究小组的同学,用他们的学习成果来专业地讲解雾和霾、雾霾、雾霾天气、雾霾天气预警等级标准等知识。
生:(准备最充分的小组进行主题一学习成果展示讲解,该主题学习的其他小组代表进行补充)利用数据,用专业的语言定义雾和霾、雾霾天气区别雾霾;通过图片介绍雾霾天气预警等级标准,并讲解预警分级的重要指标之一“PM2.5”相关知识。
师:教师对学习小组的讲解进行点评,强化全体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点评:把“基础知识由教师课堂讲解”转变为“合作探究学习基础上的学生讲解、教师点评”, 不仅达成学生“学会”的目的,更培养学生“会学”、“会说”的能力。
过渡:雾霾天气自古有之,刀耕火种和火山喷发等人类活动或自然现象都可能导致雾霾天气。不过在人类进入化石燃料时代后,雾霾天气才真正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急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能源迅猛消耗、人口高度聚集、生态环境破坏,都为雾霾天气的形成埋下伏笔。主题二探究小组的同学,运用他们已具备的地理知识与原理,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各地在入冬前后频繁出现大范围和长时间雾霾天气的原因,下面由小组代表展示探究学习成果。
生:(准备最充分的小组进行主题二学习成果展示讲解,该主题学习的其他小组代表进行补充)从气象条件(风速、相对湿度、气压、降水、逆温层等)、环境污染(汽车尾气、工业废气排放、冬季取暖等)等角度对影响雾霾天气的因素进行分析讲解。
师:教师对学习小组的讲解进行点评和归纳,补充讲解特殊地理位置因素(特殊地形、城市温室效应)对雾霾天气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构建“雾霾天气成因分析的思维模型”。
点评: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生活中,再用生活实践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即在生活中学习并建构认知,把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在探究过程中增强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过渡:春晖中学位于离城区大约10千米郊外的白马湖畔,四面环山。著名作家朱自清在“春晖的一月”中写道:“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他俩这样亲密,湖将山全吞下去了。吞的是青的,吐的是绿的,那软软的绿呀,绿的是一片,绿的却不安于一片;它无端地皱起来了。”作家笔下的春晖是好一幅“青山绿水白马湖”景色。可这些天老师来学校上班总看不见如此的校园美景。一起来看“汽车行车记录仪”摄录的老师到学校上班路上和校园的情景。
播放视频:“汽车行车记录仪”摄录的“老师上班路上”。(车出小区,城市雾气浓浓,能见度很低,前方车辆打着双跳灯。出了城区能见度好转,经过“路东工业园区”,汽车排成长队,灰蒙蒙的天,但能见度尚可。进入春晖大道,浓雾弥漫,能见度骤然下降,看不见前方车辆,只能看见雾气里闪烁的黄色车灯。一路缓行,进入模糊的校门,整个校园被浓雾笼罩,能见度比城区还低)
师:大家说说视频中老师一路走来遇到的雾霾天气在不同的路段有什么差异?
生:(七嘴八舌)数位学生发表观点。
师:正如刚才有同学说的,老师一路走来感到春晖的雾气最浓厚,能见度也最低,其实同学们日常在校园的生活中也感受到了。接下来请以前后四位同学为一个小组,从春晖的特殊地理位置、气象因素、环境污染等角度展开讨论,分析春晖浓雾天气多发且严重的原因。
生:学生思考后开展小组讨论(5分钟左右),请数名小组代表发表观点。
师:点评每小组观点,并对阐述观点进行系统的归纳梳理。
点评:“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目的,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处理社会问题是地理课程的一大任务。学生用上一环节构建的“雾霾天气成因分析的思维模型”分析身边“熟视无睹”的地理现象,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激起学生探讨的冲动,凸显地理课程的应用价值。
过渡:常言道“秋冬毒雾杀人刀”,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看得见、抓不着的“雾霾”出现频率增加,危害加重。那么它到底有哪些危害?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防御?课前有三个小组对主题三展开了探究学习。下面先请**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
生:(准备最充分的小组进行主题三学习成果展示讲解,该主题学习的其他小组代表进行补充)学生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传染病、心理健康、生殖能力等)、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公路、铁路、航空、航运等)、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等角度讲解雾霾天气的危害,并针对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出“逃、躲、捂、洗、抗、养”六字防御对策。另一小组从环境保护角度补充讲解,提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雾霾治理对策。
师:对学生的成果展示讲解进行点评和补充。最后用充满期待的语气向全体学生发出呼吁:学完这一课后,咱们每个人都应成为一名环保主义者,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自己,同时也爱护我们的地球!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具备的知识与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发现规律,总结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并拓展应用、领悟思想。
课外拓展:每位学生设计一条环保广告语,向人们宣传雾霾天气的危害与治理对策,并以小组为单位在百官城区适当场地张贴宣传。
篇5
关键词:雾霾;旅游形象;影响
2012年冬,中国17个省市有10-20天不同程度雾霾天气。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2014年1月4日,国家减灾办、民政部首次将危害健康的雾霾天气纳入自然灾情进行通报。10月14日到31日期间,吉林省148站次出现雾霾,较常年同期多56站次。上面数据显示,雾霾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给我们的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导致部分人群身体不适甚至生病。北二外旅游管理学院唐承财博士说:“长期严重的雾霾天气给旅游业带来的将是一种灾难,而这种灾难并不像火山爆发或洪水泛滥一样直接,它会透过整个旅游行业的产业链带来深刻影响。”雾霾给吉林带来的污染也严重影响吉林市的旅游形象。那么如何预防“十面霾伏”,并在“霾伏”中保护环境,维护吉林市的旅游形象就是这里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一、雾霾的基本理论
雾霾,是指雾和霾。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霾(mái),也称灰霾(烟雾),是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少,相对湿度较小时,由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气溶胶系统,能造成人的视觉障碍。
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量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二、吉林市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分析
随着冬季的来临,空气污染的不断加重,作为并未处于中国主要雾霾带上的吉林省,10月以来却屡中“霾伏”。吉林省气象台台长杨雪艳介绍,相较往年同期,今年10月中下旬吉林省出现雾霾天气的天数明显增多。10月14日到31日期间,吉林省气象台大雾预警3次,霾预警13次,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警4次,省环保局和省气象局联合重污染天气预警2次。在这个过程中,吉林市无一逃脱。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重度污染天气出现时,近地层存在着较强的静稳气象条件,风速小、大气层稳定等不利于污染物稀释、扩散和清除;冬季由于集中供暖,造成大量的锅炉污染物的排放,导致空气污染的加重;秋冬季节,吉林市区及附近农田里大量集中焚烧秸秆直接影响了PM2.5的浓度;近年来,吉林市私家车数量大大增加,使用汽油的小型车虽排放的是氮氧化物等气态污染物,但碰上雾天也很容易转化为颗粒污染物,加重雾霾并进一步催化雾霾天气的形成和发展,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排放PM2.5的“重犯”,包括大公交、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
三、雾霾天气对吉林市旅游形象的不利影响
在调查“雾霾天气是否会影响你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时,选择“影响很大”的占61%,选择“影响一般”的占38%,选择“没有影响”的仅有1%。可见雾霾正在影响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者心中的形象,雾霾也使得吉林市的旅游形象受到不良影响。这些不利影响主要包括:
(1)存在雾霾天气的城市,会威胁旅游者身体健康。雾霾的构成颗粒,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这一现象直接导致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负面印象。(2)旅游交通方面。由于雾霾天气影响,能见度下降,迫使高速公路关闭,这就使本来就没有机场的吉林市的旅游交通更加不便,同时给自驾游出行的游客带来较高的安全隐患。(3)雾霾天气里,由于空气浑浊,阴云密布,使得旅游者从视觉、到嗅觉、再到内心都受到影响,在低沉压抑的天气里旅游者的游览大减。尤其是对于吉林这种主推生态旅游的城市,旅游业发展主要依托的是雾凇、山、水等生态旅游资源,一旦出现雾霾天气,所有景观都成了灰色一片或者“视而不见”,促使其旅游形象直接受到严重影响。
四、防雾霾、保环境,维护吉林市旅游形象的建议
作为吉林省第二大城市的吉林市,旅游业发展依靠的是以“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著称的天然美景,其富饶的旅游资源是我国少有的山水环城的自然景象,堪称“东北的香格里拉”。然而雾霾的到来直接掩埋了发展旅游的一切资源,导致旅游者至而不游或游而不见,甚至拒绝再来。因此,要想保证吉林市生态旅游的平稳发展,就要维护好其良好的旅游形象,保护好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更要从预防雾霾开始做起。
从旅游角度来讲,具体建议如下:(1)减少旅游机动车数量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虽然预防雾霾是整个社会乃至全国的大事,但是我们也要强调从自身做起,从各行各业做起。因此,建议吉林市区内大力提倡“自驾游”,这里的“自驾”并不是指驾驶机动车出游,而是建议吉林市区内开展自行车骑行自助游,这样可以极大的减少旅游车带来的尾气排放,又为广大的青年旅游者(无机动车一族)出行提供方便和可能,最为重要的是,可以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吉林市的生态、环保旅游。(2)增加环保体验型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主管部门应多强调并提醒旅游企业要注重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注重开发偏向自然体验、有益于提升吉林形象的环保体验型旅游产品,在创新上深入互动,以提升游客的环保意识,并最终实现环保、防霾效果。(3)提高生态旅游意识,提倡旅游者从自身做起。在这里,向广大旅游者发出倡议,应养成文明出游、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习惯,减少一次性消耗,如牙签、筷子等的使用,自觉做到不乱扔垃圾,多做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事情,如减少私家车出行、多做公交车等低碳行为。
从宏观角度来看,预防雾霾、保护环境,维护吉林市旅游形象的建议如下:(1)制度上应进一步完善并进行长效管理。地方政府应尽快建立符合本地区的防治颗粒型污染通则和落实细则,督促城市管理部门和建设部门按标准落实,严格执行制度并奖惩分明。(2)执行上做到根治污染排放,减少污染排放源和大气污染物,坚持以防范颗粒性扬尘污染为环境保护第一要义,最大限度降低市区汽车车轮和路面尘埃的接触频率和面积,隔绝城外车辆和施工车辆带来扬尘,控制机制由对排放源的应急控制转变为以常态长效措施为主。(3)思想上充分认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雾霾污染治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决不能一蹴而就。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树立信心、明确目标,多部门精诚合作、公众广泛参与、全社会共同进行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吉林市要实现生态旅游的大力发展其前提就是保证生态旅游资源的长期存在,这就需要良好的气候和空气质量。同时,吉林市的旅游形象也是以空气质量和生态旅游资源为基础来树立的。因此,我们要努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来保证吉林市旅游业的平稳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雾霾污染;细颗粒物;危害;成因;防治措施。
2013 年 1、2 月份,我国中东部地区连续发生了多次中度、重度、极重度雾霾天气,该阶段雾霾天气呈现出持续时间长、影响面积大、污染浓度重、受影响人群多的特点,影响到全国 17 个省(区、市),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受影响人口高达 8 亿之多,使全国 70%城市的空气质量不能达到2012 年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因此,“雾霾”成为媒体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句之一,也成为国家和人民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从雾霾天气的概念、组成成分、危害及成因分析,对雾霾污染防治措施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雾霾的概念、组成成分。
1、雾霾的概念。
“雾”是指在水气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至一定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气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能见度下降的现象。“霾”是指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使大气层形成浑浊状态的一种天气现象。雾与霾的主要区别在于水分含量的大小,水分含量达到 90%以上的叫雾,水分含量低于 80%的叫霾,80%—90%之间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成份是霾。
2、雾霾的组成成分。
细颗粒物,即 PM2.5是形成雾霾天气的最大元凶,PM2.5包括固态和液态两种形态,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各种污染源和发生源向空气中直接释放的细颗粒物,包括烟、粉尘、扬尘、油烟、油雾和花粉等;二是部分具有化学活性的气态污染物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生成的细颗粒物,这些前体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碳氢化合物和氨等。细颗粒物的化学成份十分复杂,由于其比表面积大,PM2.5比 TSP 和 PM10 更容易吸附有机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碳、各种金属化合物及病毒和细菌等微生物,由于细颗粒物长期悬浮于空气中难以沉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降低空气的能见度。
二、雾霾天气的危害。
雾霾天气中的 PM2.5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富集空气中各种化学物质,以及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其通过呼吸系统被人体直接吸入,沉积到肺泡,甚至于可通过肺直接吸收而到达体内其他器官,对人体产生危害。
其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及生殖系统。
PM2.5能在肺泡区沉着,溶入血液,作用于全身,不溶性部分沉积在肺部,诱发或加重呼吸系统疾病;PM2.5刺激肺内迷走神经,造成主神经紊乱从而波及心脏,并可直接到达心脏,发生心肌梗塞;PM2.5可引起血液系统毒性,造成血栓的形成,还可能造成凝血异常,血粘度增高,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PM2.5上附着了很多重金属及多环芳烃等有害物质,易导致胎儿发育迟缓,直接影响胎儿。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潘小川的一个调研结果显示,PM2.5超标后,每增加 10微克/立方米,医院心血管的急诊及死亡率要增加 6%-7%,高血压病的急诊要增加 5%左右。
除此之外,PM2.5所携带的重金属和苯系物增大了患癌症的风险。
三、雾霾成因分析。
雾霾发生有两个条件,一是长时间静风、逆温的极端不利气象因素,使大气逆温层以下的污染物难以稀释和扩散;二是较大的污染物排放量,即细颗粒物排放量较大,在不能对外扩散时,污染物浓度大大超过环境容量而不能实现空气自净。因此雾霾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由细颗粒物排放造成的。
细颗粒物污染问题的复杂性远远高于传统工业污染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在环境领域的反映,是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的集中爆发,它涉及面广、成因复杂,来源广泛,与社会生产、流通、生活和消费活动都有直接关系,以北京市 PM2.5的来源为例,煤炭燃烧占 17%,工业喷涂挥发占 16.3%,工地扬尘占 16%,机动车排放占22%以上,农村养殖、秸秆焚烧等占 4.5%,此外,区域外输入细颗粒物占 20%以上。总之,细颗粒物污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环境保护领域的突出体现,其根本原因是社会性的,与产业结构失衡、能源结构单一、产业布局不合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环保等都有密切关系。
四、雾霾的防治。
雾霾发生意味着严重的空气污染,而空气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为避免或减轻雾霾对人群产生的污染影响,就必须防患于未然,将预防雾霾发生作为首要任务,而把个人防护作为应急补救措施。
由雾霾成因分析可知,雾霾是不利气象因素与大量污染物排放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目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尚无法对气象条件进行有效干预,因此说解决雾霾污染问题只能依靠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也就是要全方位地控制各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行为,不断减少各种细颗粒物及其前体污染物的排放量。
多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体系,在应对传统工业环境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实践证明,在雾霾来临之时,我们采用通常的、局部的、阶段性的治理措施,如公务车停运 30%、建筑施工场地暂停施工、重污染企业暂时关闭或限排等等,均收效甚微,因此可以说防治灰霾污染是一件涉及各个行业、千家万户和每个社会成员的社会工程,仅仅依靠某一个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奏效的。必须采取更加全面、更加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既要抓住重点,又不能死盯一个领域,要全面推进,多点开花,减少污染物排放,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要从根本上消除雾霾污染问题,必须抓住主要根源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产业布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大力发展资源消耗少、能源消耗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环境友好产业和服务业。二是要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实行煤炭总量控制,提高风能、生物质能源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在特大型城市核心区实行无煤化。三是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制定并实施大型排污企业的搬迁规划,严格实施“区域限批”制度和行业准入制度;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缩短市民出行距离,减轻社会交通压力。四是合理规划道路网络,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防治和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和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交通工具污染物排放量。五是改变不良的消费习惯,广大社会公众作为社会生产的最终消费者,其消费习惯、消费取向对生产者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公众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都在以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着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社会成员都既是环境保护的受益者,又是环境污染的制造者,更应该成为治理污染的积极参与者,因此,公众必须实行环境友好型消费方式,形成有益于环境的生活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雾霾污染治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树立信心、明确目标,多部门精诚合作、公众广泛参与、全社会进行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伦敦经过近三十年的减排治理,摘掉了雾都的帽子,伦敦就是一个样本,只要我们日常多下点功夫,不急于求成,稳扎稳打,长期坚持,雾霾一定能够彻底根除。
篇7
摘要:中国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逐年增多,研究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其成分,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的雾霾天气是由自身产业结构特点、社会发展、地形构造等多因素叠加造成。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污染情况,企业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建立生态补偿金制度;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
关键词:雾霾;经济;人口1.前言
1.1雾霾现状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常见于城市。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从地区结构看,雾霾严重的地区主要是沿海、沿江经济发达地区和重化工业突出地区,如京津冀、中国、江苏、上海等。雾霾的危害表面看是一种环境生态现象,实质与经济社会的严重失衡高度相关,尤其与人口及人类活动在空间上的严重失衡高度相关。
对雾霾(PM2.5)的来源与构成,大部分研究认为雾霾主要来自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汽车尾气、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建筑工地产生的扬尘。本质而言,雾霾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1.2形成原因
雾霾持续频发与我国进入重化工快速发展时期密切相关。高耗能工业发展迅速,部分行业也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在工业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建材、冶金、石油炼化、五大高耗能产业聚集地的京津冀地区雾霾情况相当严重。
雾霾持续频发与化石燃料消耗的大量激增密切相关。煤炭在能源结构中占比在2011年已接近七成。煤炭燃烧后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悬浮颗粒物、氮氧化物等是构成PM2.5的重要成分。对于有采暖期和非采暖期之分的城市,燃煤在冬季的贡献率远大于其他季节。
雾霾持续频发与快速粗放的城镇化进程及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在土地城镇化快速拓展、人口膨胀、城市发展过于依赖工业经济和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大气污染治理显得力不从心。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工业与建筑扬尘导致PM2.5大量产生,对大气环境造成较大污染,特别是在人口聚集、资源聚集、生产聚集的(特)大城市,雾霾更成为无法避免的“负外部性”。
2.雾霾对中国经济和人口的影响
2.1库兹涅茨曲线
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这种现象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中国目前很有可能就是处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前半段――污染程度随国民收入增加而逐步严重。在可见的将来,最为根本的办法还是要发展经济。只有当居民收入提高之后,我们才可能在环境上支付更多的成本,污染才能得到解决。
2.2雾霾对中国人口的影响
雾霾重灾区中东部,是我国经济最繁荣,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区域,其伤害绝对可观且不容低估。这也正是各地纷纷投入资金治理雾霾的原因。雾霾不但损害我们的身体和生活质量,也会损害我们的生产质量。雾霾造成如此大范围出现,必然会损及经济增长。中国雾霾严重的地区,恰是我国人力资本最集中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地区,人力对环境的敏感度相对更高。环境危机造成“人才外逃”,很多专业人才出国移民。这更加剧了中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雾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更为明显。
2.3雾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雾霾对经济的影响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一是雾霾经济主要起作用于第三产业,以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例,雾霾天气的出现,对交通行业的影响首当其冲,公路、铁路、航空等各种交通方式的效率大大降低,雾霾严重时甚至一度处于停滞状态,造成经济运行效率低下,阻碍全社会的有序运行,进而影响整个经济链条。同时,低效的交通效率会导致尾气污染物排放骤增,从而再次加重雾霾天气,形成恶性循环。受到直接影响的还有旅游业。由于雾霾天气导致景区能见度降低,空气混浊,使景区暂时性的失去观赏游玩价值,游客人数较往日呈现明显下滑,对于部分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之一的城市来说,雾霾经济的影响几乎是纯负面的。
3.中国应对雾霾应采取的措施
3.1建立省级生态补偿金制度
省、市两级均建立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资金,省对各设区的市实行季度考核,每季度根据考核结果下达补偿资金额度。市级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对全省空气质量改善作出正贡献,省级向市级补偿;市级环境空气质量恶化,对全省空气质量改善作出负贡献,市级向省级补偿。市级向省级交纳的资金纳入省级生态补偿资金进行统筹,用于补偿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市。
3.2推动产业升级转移、实现绿色能源替代
我国重化工业总体分布在西北、中部以及沿海地区,具有明显的集聚性。“过密”的工业布局,使有限的资源难以得到合理分配,加重地区环境污染的隐患。要通过推动产业布局调整,逐步疏散京津冀、鲁中南等大气污染严重地区的重化工业产能,逐步降低大气污染严重区域的煤炭消费量。
3.3降低汽车尾气排放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对公交系统进行多方面的资源配置,完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减少市区部分车流量,使交通环境保持顺畅。改进燃料品质、提高燃烧效率、大力发展以清洁能源为动力的汽车,控制汽车排放污染。
3.4倡导低碳发展理念,推动绿色新型城镇化发展
在生产领域,强化企业排放标准,加快与空气治理相关的低碳技术开发应用。在建筑领域,全面强制推广城市建设扬尘抑控措施和控制标准,控制、降低建筑工地扬尘,对于建筑工地施工的扬尘,各地政府对施工过程和施工现场进行监管;在施工过程中应提倡清洁生产。
参考文献:
[1]刘翠,薛科社。西安市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分析。地下水,2013,35卷,3期
[2]博庸,雾霾天气让经济“伤筋动骨”。防灾博览,2013.06
篇8
【关键词】京津冀雾霾防治 立法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与环保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大气污染严重,近年来华北地区频繁出现雾霾,危害巨大。京津冀地区是雾霾的重灾区,雾霾防治的过程中面临比其他地区更大的压力。北京、天津地理位置特殊,被河北所包围,而大气污染治理不同于其他污染,此地污染的空气随时可以流动到另一地方,要解决京津冀雾霾问题,势必需要三地携手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由于京津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因此三地在对雾霾治理的理念上存在差异,要实现三地携手治霾,构建雾霾防治合作法律规则是关键。
京津冀雾霾防治面临的难题
我国在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过程中,“重事后治理而轻事前保护”的状况十分突出。京津冀的雾霾防范与治理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相较于污染前对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后再来治理的周期长、成本高,甚至部分环境污染事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不可逆的,即使花M很大的成本,也不能恢复原生态的环境。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大气污染严重,频繁发生的雾霾对三地人民健康和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三地决定下大力气治理雾霾,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三地在雾霾防治的过程中合作意向不足,合作基础薄弱。
作为国家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北京,其定位决定了应当将改善环境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课题。天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工业发展相对走在前沿,经济发展的方式主要向能源节约型方向发展。相较于北京和天津,河北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仍以重工业为主,其中又以钢铁产业作为其经济支柱。京津冀三地在雾霾防治的过程中,协调各方利益,妥善解决各地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强化三地在雾霾防治领域协调配合的关键。要实现三地防治雾霾的协同作战,无论是雾霾防治政策的出台,还是联合执法等联防联控措施的执行,都需要改进现有制度、规则,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上做好保障。
与此同时,现阶段三地关于雾霾防治中,社会力量诸如公民、企业等单位多数是迫于行政权力而被迫参与,社会力量参与雾霾防治的主动性不足,也会直接影响着雾霾防治的效果。
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法规政策瓶颈
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法规政策缺乏统一性。京津冀三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不一致,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观念存在差异,直接导致雾霾防治法规政策上的各自为政,主要表现是京津冀三地在雾霾防治过程中的标准不统一,同时关于雾霾防治政策法规也缺乏有效的衔接性与关联性。这势必造成三地在协同开展雾霾治理,特别是政策法规的执行过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随着国家层面对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工作的推进,三地雾霾防治法规政策缺乏统一性的状况有所改善,但是仍存在法规政策碎片化的现象。大气污染的传输性,京津冀三地区域位置的特殊性,要求在雾霾防治领域必须走向相互合作的道路,立法上的合作尤为重要。
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法规政策呈现临时性。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法规政策中,存在大量的临时性草案,而部分临时性草案一经实施,则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存续。一些雾霾防治临时性草案的出台过程相对简单,出台时间较短,制定程序简化,缺乏法规政策的科学性与严密性。要实现京津冀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防治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要建立长期的、稳定的法律法规。京津冀三地携手治霾,需要立法先行,相对稳定的雾霾防治法规政策是保障雾霾防治工作稳步推进的前提,也是实现雾霾防治最为有效的法律保障。
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法规政策实施效果差。再完美的法律法规,如果没有良好的执法环境与执法行动,终将是纸上谈兵。京津冀三地雾霾的防治,既需要完善统一的立法作为后盾,更需要严格的执法作为保障。长期以来,违法成本低与守法成本高是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困难最为重要的原因。一些企业在环境污染违法行为发生后,其受到的处罚远远低于其因违法行为产生的收益。
随着史上最严《环境保护法》关于环境违法行为处罚力度的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予以警示起到一定的作用。实践中,在执法层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联合执法的过程中,踢皮球的现象并不在少数。京津冀三地雾霾的防治,需要执法部门的联防联控,实现治理措施、治理标准、治理手段、治理力度的统一,唯有如此,才能从末端制止环境违法行为,防止污染源在三地之间“打游击”,进而才能从根本上保障雾霾防治良好效果的实现。
构建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合作法律规则
保障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合作事宜的前提和基础是法律规则上的合作。三地应树立雾霾防治立法一体化的理念,摆脱各自为政的零散碎片化立法思维。对于已有的雾霾防治政策法规,应当加强相关法规政策的整合与衔接。除此之外,还应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雾霾的防范与治理。三地通过立法上的协调一致,辅之以执法层面的联合行动,共同构建三地雾霾防治合作法律机制。
树立京津冀雾霾防治立法一体化理念。京津冀雾霾防治在法规政策上已初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合作,包括三地联合的一系列行动指南与法规草案,但是距离统一的立法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整合原有的三地关于雾霾防治法规政策,结合防治工作实际需要出台统一性雾霾防治法规政策实属必要。在制定雾霾防治法规政策的过程中,应注重对三地实际情况的调研,重视三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法规政策的制度红利可向经济发展稍滞后的河北倾斜,以最大程度调动其雾霾防治的积极性。
强化京津冀雾霾防治政策的衔接。立法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对于现有的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法规政策,一味地将其全部推倒重来,不仅耗费时间和精力,而且也不能保障立法的质量。因此,制定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合作规则,应注意做好与现有的雾霾防治法规政策的衔接与整合。除此之外,对已有的合作程度不高的雾霾防治法规政策进行必要的修改与解释,同样是京津冀三地雾霾治理立法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严格京津冀雾霾防治联合执法。京津冀三地雾霾的防治,仅有立法保障仍不能实现有效的防控与治理,还需要执法部门的联合执法作保障。立法、执法和守法密不可分,在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立法一体化过程中,同样应当对执法的相关内容进行规定与监督。统一化极强的雾霾防治法规政策,还不能从根本上保障雾霾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落实到实施的层面。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合作法律规则同样应当包括三地联合执法的内容,从制度的层面上协调各部门共同作为,避免各自为政的情形发生。
发挥京津冀雾霾防治领域非政府力量。在京津冀三地雾霾防治过程中已初步形成雾霾防治协调机制,由中央政府统一协调,包括环保部在内的中央国家机关从法律、经济以及技术手段上予以全力支持。但在雾霾防治协调机制中,仍以政府及各行政部门为主导力量,而公民与企业等非政府群体发挥的力量甚微。雾霾防治的成果归于广大的公民个人,雾霾防治同样应当依赖于众多的企业和公民,事实上,企业和公民也是许多大气污染的实施者,他们环保的自觉意识和遵纪守法的意识,对于防治雾霾至关重要。迫于政府压力关停的企业,始终有死灰复燃的几率,即便是排放达标的企业,也可能存在偷排偷放污染物的情况,因此,通过法律法规层面,通过政策引导和宣传,调动企业和广大公民等社会力量参与雾霾的防范与治理,才是治本之策。
环境污染不但危害当前,更危害子孙后代。京津冀三地在大气污染治理的过程中,面临比其他地区更为棘手复杂的难题。构建京津冀三地合作法律规则,才能从立法上保障雾霾防治工作的长期有序进行。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①赵洪超:《雾霾的跨区域治理――以京津冀为例》,《改革与开放》,2016年第7期。
篇9
把握“五忌”
忌大水漫灌浇水追肥
深冬季节温度低,再遇上连续的雾霾天,使得棚室内的温度(气温、地温)只减不增,影响蔬菜生长。随着土壤温度降低(甚至达到10 ℃左右),棚内相对湿度增加,蔬菜根系生长点几乎停止活动,处在高湿的土壤中,极易产生沤根烂根现象。如果此时盲目大水漫灌来浇水追肥(特别是黄瓜等需水较多的瓜类蔬菜),土壤温度继续降低,根系停止生长。如果土壤温度长时间低于10 ℃,沤根、烂根后会出现植株死亡现象。因此,深冬连续雾霾天,棚室蔬菜生产忌大水漫灌。
解决办法:尽量不浇水,或采取膜下浇小水的办法。
忌喷水剂农药防治病害
连续的雾霾天使得棚室内温度降低,通风减少,相对湿度增加,辣椒疫病、番茄叶霉病、茄子褐纹病、黄瓜霜霉病以及细菌性病害各种病害发生几率增大,为防止和防治棚室蔬菜的病害,切忌再喷水剂农药,否则蔬菜吸收不好,药效下降,且进一步增大棚内的湿度,降低了棚内温度,诱发更多的病害发生。特别是哪些随着湿度增大扩散加快的病害:如黄瓜的霜霉病、番茄的叶霉病等。
解决办法:加大喷药间隔,一般10 天左右,尽量不要采取烟雾剂,因为雾霾天不便通风,易发生药害。最好采用喷粉机的办法进行病害的防止和防治。
忌晴天后突然拉开草苫
连续数天的雾霾天后,大棚内土壤温度势必会降低很多,个别达到10 ℃左右,导致蔬菜根系活力减弱,停止生长,不能正常吸收水分;突然晴天后,菜农为了尽快增加光照,迅速拉开草苫见光,使得棚室内的气温迅速升高到20~25 ℃,光合作用增加,呼吸作用加快,蒸腾作用加强,植株需水增加,然而土壤温度上升缓慢,与气温升高比例不同步,气温上升快,土壤升温慢,根系吸水能力提高缓慢,这样就造成了蔬菜生理性缺水,出现萎蔫现现象,以及泡泡病的发生。如:辣椒落叶增多,甚至出现光秆;黄瓜、茄子、番茄短时间内的萎蔫现象等。
解决办法:突然晴天后,不要一次性把草苫全部拉起来。为防出现萎蔫现象,机械卷帘机拉动草苫的应该分3 次拉开,中间间隔30 min,使得棚室内的气温上升缓慢,使土温也缓慢升高;人工拉草苫的,应采取揭花苫的办法,即间隔一床拉一床,时间间隔也是30 min,这样使得棚室内的气温上升缓慢,使土温也缓慢升高,光合作用增加缓慢,呼吸作用缓慢,蒸腾作用缓慢,植株需水不会猛然增加,避免出现萎蔫现象。若出现萎蔫现象,要及时采取回苫的办法进行补救。
忌棚室密闭不通风
由于长时间的雾霾天,棚内温度降低,许多菜农为保温减少了通风换气,导致棚内CO2气体不足,有害气体和积累。
解决办法:这种情况下,尽可能在中午时刻放小风,注意时间不要太长,排除和减少有害气体,增加CO2气体含量,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忌贪价高不疏花疏果
连续的雾霾天导致蔬菜植株营养吸收不足,生长缓慢,产量明显降低,价格迅速升高,挂果较多的蔬菜(如黄瓜、番茄、茄子等)势必造成果实之间的营养竞争,果实的商品率降低。个别菜农认为蔬菜价格高,不舍得疏花疏果,势必影响植株的生长,造成落花、落果,化瓜、畸形果增多。
解决办法:此时应注意适当疏花疏果,首先保证植株生长的可持续性,采收时间提前,减少植株体内养分消耗,使植株渡过困难时期。每棵植株挂果率减少,黄瓜为原来的1/4左右、番茄每个花序保留1~2 个果实、茄子保留3 个果实比较合适。
牢记“八注意”
注意采取措施提高保温能力
长时间的雾霾天使得棚内的温度降低,注意及时采取措施保温增温。拱棚生产的要增加覆盖的层数,由3 层覆盖增加到4 层覆盖,即大拱棚内套小拱棚,有条件的在拱棚四周1 m高度遮挡草苫,增加保温效果。日光温室可以再增加一层外膜,以免草苫子被弄湿,草苫子一旦着潮湿,整个冬天都难以风干,不仅影响了保温效果,而且降低了草苫子的使用寿命。有条件的可适当人工增温,如用暖风炉加温等,注意不要太高的温度,一般15 ℃即可,否则对植株伤害极大。
注意尽可能增加光照
长时间的雾霾天,植株一直处于弱光照状态,光合作用弱,导致植株生长不良,出现徒长、落花落果、化瓜、甚至死亡现象,只要条件允许,就要及时拉开草苫,并且清扫棚膜附着的尘土等,增加透光率。散射光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只要揭苫后气温不下降,都要适时揭苫让蔬菜见光。可趁中午前后,让蔬菜见光1~2 h,切不可连续数天不揭草苫。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设置生物效应灯人工补光,特别是甜瓜等处于果实成熟期,或在墙上张挂镀铝反光幕、铺设地膜(如番茄、茄子等),以此增加光照,着色效果好。条件具备的地方,可在番茄行间地面铺设红外电热膜(宽45~50 cm)的办法,既补充了光照,有提高了温度,效果非常好。
注意科学防治病害
冬季连续雾霾天喷药容易产生药害,注意多数农药的最佳喷药间隔期在10 天左右,且浓度按平时用药浓度的3/4来配比,最好不要多种农药同时混用。另外,在连续雾霾天时,切勿喷药过勤,最好应掌握10 天左右喷药一次,以防止诱发其他蔬菜病害。连续雾霾天烟雾剂熏棚须谨慎,因为雾霾天棚内通风较差,空气不流畅,可能造成有害气体的积累而产生气害。蔬菜嫩叶叶边发白或叶片发黄、花蕾、幼果等容易脱落等。所以说,阴天熏棚要结合天气预报,如果连阴天熏棚就更要谨慎,要结合天气预报,保证熏棚后第二天能安全通风。如果在熏棚后的第二天,不能及时拉草苫通风,很容易使蔬菜遭受气害。雾霾天是灰霉、菌核、疫病、霜霉、细菌性等多种病害的高发期,可采用喷粉尘剂防治病害,注意严重时不要一次性喷粉过量而产生药害,采用在蔬菜的行间上方喷粉,不要直接对着叶面或植株喷洒。晴天后不要马上喷药,因为连续雾霾数天突然转晴后,蔬菜的叶面由于长时间处于光合作用强度较低的状况下,造成叶片薄、黄而嫩、纤维组织柔弱,这样很容易产生药害,应通风见光2~3 天后再喷药。
注意适当通风换气降湿
由于长时间的雾霾天,棚内温度降低,一旦通风就会降低棚内温度,许多菜农为保温减少了通风换气,导致棚内CO2气体不足,其他有害气体积累,这种情况下,尽可能在中午时刻放小风,注意时间不要太长,排除和减少有害气体,增加CO2含量,减少病害的发生。雾霾天湿度大,蔬菜尽量不要浇水,若需浇水时也要在膜下浇水。原来的地面用地膜全覆盖,有效的降低棚室内的湿度。
注意连续雾霾天后不要立即浇水追肥
连续雾霾天中棚内蔬菜减少或停止了浇水追肥,有菜农认为连续雾霾天后晴天,应该立即浇水追肥,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反而进一步加重植株病情,且浇水量越大,肥料养分含量越高,症状会越严重,这种现象在瓜类、番茄、豆类等蔬菜上表现突出。因为这时浇水, 地温提升更缓慢, 地温与气温的温差更大, 萎蔫情况就更加严重,而且这个时候植株根系比较弱, 耐肥能力差,冲施复合肥料等,容易出现伤根,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一定要注意不要着急浇水追肥。最好是等晴天后的第2~3 天再浇水追肥,既可减少肥料对根系的伤害,又补充了水分。对于已出现萎蔫的植株,采取叶面喷温水,缓解萎蔫症状。
注意收看天气预报
看天、看地、看苗进行管理,是搞好蔬菜生产的基本要求。看天就是要及时收看天气预报,把握未来几天的天气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做到根据天气情况适时进行浇水追肥、喷药等相关环节。特别是浇水追肥一定要注意浇水后至少保持3 天的晴天,及时通风去湿,减少病害发生。否则不看天气预报,浇水后遇到连续雾霾天,将对棚室蔬菜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注意减少植株调整
连续雾霾天,棚内温度低,湿度高,极易诱发蔬菜病害,此期尽可能减少植株打叉,因为伤口愈合慢,极易感染病害。如减少番茄、茄子打叉,减少瓜类老叶的采摘等。
篇10
关键词:雾霾;产生机理;防治对策;霾离子。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工业及交通运输设备污染物大量排放,大气环境污染严重,使得人类社会的进步以环境为代价的惨痛教训不断重演。
近年来,每到秋冬季特别是 2012 年入冬以后,中国中东部地区不时出现雾霾天气,大气环境质量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造成人群呼吸系统疾病频发、视程障碍,甚至引发交通事故。 同时由于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防治雾霾污染已显得相当重要。
1 雾霾产生的机理。
1。1 雾与霾的区别。
雾(Fog)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1]。 雾的气象学定义为: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常呈乳白色,使水平能见度小于 1畅0km[2]。 霾(Haze),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 成 的 视 程 障 碍 称 为 霾 或 灰 霾 (Dust -haze)[3 -4],香港天文台称烟霞。
雾霾天气是一种新的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混合物[5]。 早上或夜间相对湿度较大时,形成的是雾;白天气温上升、湿度下降时,逐渐转化成霾。 雾与霾均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区别在于霾发生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发生时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或饱和。
霾发生是相对湿度小于 60%,且能见度小于 10km时的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 雾发生是相对湿度大于 90% 、能见度小于 1畅0km时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6 -7]。 因此,霾和轻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大多是在相对湿度为 60% ~90%时的条件下发生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这点与雾存在差异,霾粒子的直径比较小且分布较为均匀,其粒子是肉眼看不到的空中飘浮颗粒物,直径为0畅001 ~10畅000 μm,平均为1 ~2 μm。
[5]1。2 雾霾产生的条件及原因。
一般我们所见到的低能见度雾霾情况都是雾和霾的混合物。
其中雾产生的条件是:一、低空湿度大,空气接近饱和;二、大气层结很稳定(大气稳定度为F),风速小,风力只有一二级,空气不产生对流,低空水汽漂浮在这一地区,不向周围扩散;三、存在冷却条件。
每年秋冬季节,在中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地区风力较小;大气层结稳定,通常都有逆温层出现;部分地区受降水和地面水汽蒸发的影响,使得近地面空气的相对湿度增大;在上述地区,夜间天空晴朗少云,辐射降温幅度比较明显,湿空气饱和凝结,形成大雾。 在外因作用下,可加速雾的形成,如尘埃、烟雾、污染细微颗粒物容易使雾变得更浓。
霾产生的条件是:一、控制当地的气团性质稳定;二、空气中存在大量灰尘、硫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细小霾粒子,使大气混浊。 当空气中存在大量霾粒子使大气混浊,造成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 10km时,就会出现霾或雾霾天气。 霾的出现表明大气已受到污染。
在实际中,雾霾的产生往往与大气逆温现象(大气层结稳定的一类现象)相伴发生,由于逆温层的出现会加重环境空气污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产生雾霾天气。 这是因为逆温层是非常稳定的气层,阻碍气流向上和向下扩散,在空中形成一个扇形污染带,一旦逆温层消退,会产生短时间的熏烟污染,从而加重地面空气污染程度。
从雾霾产生的条件来看,其中雾产生的三个条件均受天气或气候影响,目前人为难以控制;而霾产生的两个条件其中当地气团性质稳定受天气或气候影响,人为难以控制,但空气中存在的大量灰尘、硫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细小霾粒子主要来自于人为大气污染物排放,重点与车辆尾气、燃煤烟气、扬尘等污染物有关。 另外,也与部分地区农村大田植物秸杆焚烧有关。 由于在稳定的天气形势下,空气中污染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不容易向外扩散,使得污染物在大气的近地表层积聚,从而导致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这是导致中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雾霾的重要原因。
2 雾霾防治思路。
雾霾天气产生的各基本条件中除细小霾粒子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关外,其余各条件均是人类难以控制的天气或气象条件,因此对其防控主要是通过减少大气中的霾粒子,由于大气中的霾粒子主要来自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重点是车辆尾气、工业废气、燃煤烟气、扬尘等污染源。 因而首先必须从源头上控制,减少污染源的产生及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对这些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减少各类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其次是对已排放的污染物(如路面降尘)进行稳定化治理,防止产生二次污染,消除雾霾产生的条件。
3 雾霾防治对策措施。
3。1 国内外防治雾霾经验。
从19 世纪开始,伦敦就被称为“雾都”。 1952年的伦敦,无数个家庭与工厂成千上万个烟囱排放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从 12 月 4 日开始,城市连续五天被浓雾笼罩,能见度只有几米,造成1畅2 万人死亡,成为 20 世纪全球最严重的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造成污染的最直接原因是发电站和普通家庭使用的煤炭以及汽车尾气。 为了治理雾霾天气,英国首次推出严厉措施控制污染。 1954 年伦敦通过治理污染的特别法案。 1956 年枟清洁空气法案枠获得通过,该法令禁止使用多种燃料,关停大批重污染工厂,提高工业烟囱的最低限高,并将发电站搬出城市。 同时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从英国中央政府到伦敦市政府相继出台多项法令法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清洁能源利用。 1968 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减少了烟尘和颗粒物。 伦敦市长鲍里斯· 约翰逊专门在 2010 年签发了有关减少可吸入颗粒物(PM10)与氮氧化物等空气污染源的行动纲领。 目前,伦敦市政府正大力采用灰尘抑制剂的化学手段清洁空气,醋酸镁和醋酸钙被投放在伦敦市内污染最严重的玛丽勒博路与上泰晤士街,实验表明,抑制剂可以减少高达14%的污染水平。
北京在承办 2008 年奥运会前对首钢等重污染企业进行了搬迁,奥运会期间采取限行措施,规定只允许50%的机动车在市内行驶,有效保证了奥运会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 2011 年,第 26 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深圳逾 43 万辆汽车停驶,同样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限行措施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雾霾污染,但由于效果明显,可在秋冬季污染严重的城市作为应急措施借鉴。
3。2 雾霾防治对策措施。
(1)污染源控制与治理措施。
雾霾的防治首先要从目前人类可以控制的污染源(重点是车辆尾气、工业废气、燃煤烟气、扬尘等污染源)入手,淘汰现有高污染企业及设备,严格产业准入条件,控制新增污染源,鼓励低污染项目及替代产品,禁止大田焚烧植物秸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及产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产生。 其次要采用先进高效的污染治理设备,加强汽车尾气治理,对拟排放的污染物进行治理后达标排放。 最后,要对排放后的大气污染物进行吸收稳定化治理,如采用吸附方式、冲洗方式对地面等处灰尘进行清理,防止遇风或车轮携带成为二次污染源。 另外,可以通过采用灰尘抑制剂的化学手段等方式来清洁已被污染的空气。
(2)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雾霾天气的产生与中国当前所处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有关,与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有关,也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其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废气、交通尾气、生活废气等多个行业,其产生的污染具有发生范围大、影响面积广的区域性特征。 在中国的影响范围主要是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区域,一次影响多个省区。 而且大气污染治理是一个多环节密切相关的系统性工程,只要一个环节出问题,大气污染物减排就会受影响。 因此必须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来应对雾霾天气。
首先应建立雾霾发生区域跨省区联动法规政策,制定更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及政策,采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城市公交系统优化等综合手段,实施跨省区、多部门(工业、能源、交通、环保等)联动机制,政府与民间合力,实现多项污染物协同减排目标,达到防治雾霾目的。
其次是各级能源部门提高燃油、燃气、燃煤等各种能源产品质量,鼓励开发和采用清洁能源,限制高污染能源的供应及使用;发改委及工信委对落后产品、设备实施更严格的淘汰制度,防止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及设备排放大量污染物;交通部门对车辆进行严格管制,淘汰尾气排放不达标车辆,雾霾天气限制车辆出行,对低出行率私车实行奖励制度;环保部门加大排污企事业单位监管,划定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不能达标的地区,实行区域工业项目限批;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力度,治理大气污染。
(3)完善和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制度。
建立健全各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及评价体系,完善清洁生产法制,扩大目前强制性清洁企业及行业范围,进行节能评估,对清洁生产、节能评估不能达标的企业严格实行关停,从源头上减少大气污染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的控制转变,促进企业能源消费、大气污染物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控制大气中霾粒子的目的。
(4)倡导绿色生活理念。
保护环境,治理雾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该全民动员、人人参与,从我做起,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共同保护我们周围大气环境的绿色生活理念。 坚持“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过节”的绿色生活理念,养成节水、节电、节碳、节油、节气,不用一次性的筷子、饭盒、塑料袋, 减少粮食的浪费,随手关灯、关好水龙头等良好习惯。 尽量选择地铁或公交系统、减少私车出行;节日期间拒绝燃放等。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珍惜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
(5)建立霾预警制度,制定应急方案。
建立霾预警制度,把雾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进行预警预报,制定应急方案。 在大雾出现前启动应急预案,通过公共媒体告知公众,减少出行,合力应急,采取私车限行、学校停课、部分电力、重污染工业企业停产等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目前上海、广州等城市已在着手制定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
(6)研发新技术,防治雾霾污染。
①加大科技投入,研发人类影响天气新技术,消除雾霾污染。 通过人类干扰和影响雾与霾产生的条件,造成其中某个条件缺失,从而达到消除雾霾污染影响的目的。 如中航工业航宇公司利用航天航空技术,正在研究利用无人机播撒催化剂降低空气相对湿度,消除雾霾产生条件。
②研发污染治理先进工艺技术及设备,提高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污染治理水平,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控制空气中霾离子的来源。
③研究大气净化新技术,通过吸附等手段来清洁已被污染的大气,降低空气中的霾离子。
4 结语。
雾霾的防控目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从国内外现有技术研究可以看出,主要是通过完善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规及体系,减少和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但是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这些措施目前并不能彻底解决雾霾的污染影响问题,例如具有几十年雾霾治理经验的伦敦目前仍未摆脱雾霾的困扰。
在中国雾霾的产生与中国当前所处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有关,与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有关,也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需要我们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共同应对。
参考文献:
[1]姚丽华。气象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2]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3]吴兑。霾与雾的识别和资料分析处理[J]。环境化学,2008,27(3):327 -330。
[4]吴兑。再论都市霾与雾的区别[J]。气象,2006,32(4):9215。
[5]王润清。雾霾天气气象学定义及预防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