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中医药学生;中医药文化传承;自觉性;路径

中医药文化传承千年,凝聚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实践经验、健康养生理念以及哲学智慧。它是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中医药院校学生不仅仅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还承载着中医药文化继承发扬的历史重任。所以在校期间,有必要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开展中医药文化自觉性教育。

一、中医药院校学生应具有的中医药文化自觉性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中医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医药文化包括中医理论、本草学、针灸学、病证与治法、养生、医家、医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周易、儒家、道家、太极哲学等文化的融合。[1]传承性是它最重要的特点,它不仅传承精湛的医术,还教导学生修身、立品、济世,传承高尚的医道。

所谓文化自觉性,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势。”[2]费孝通先生不仅对文化自觉性做出定义,他还指出,文化自觉性不是随波逐流,不是全盘接受外界影响,也不是简单的固守文化传统,而是始终保持一份自知之明,清醒而自主的认识文化谱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取得自主的文化地位。

中医药文化自觉性是当代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必备素质,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关键。目前,西方医药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已成为医药体系的主导,本文就中医药院校学生应该具有的中医药文化自觉性概括为三点。

1、主动性

学习中医药文化的主动性是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基础。具体表现能主动阅读中医药典籍,自觉学习中医药文化相关知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厚重浩然。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其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以及发展规律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被世界称誉为中国第一“国粹”。[3]中医药早已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而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自觉主动学习中医药文化相关知识是对中医药院校学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2、甄别力

中医药文化的甄别是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的甄别包含两方面,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及优胜劣汰。深入研究是优胜劣汰的前提。

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指深入精髓,研究其核心价值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指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大家普遍认为,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4]具体表现为博及医源、精勤不倦,淡泊名利、悬壶济世。

中医药文化的优胜劣汰是指对中医药文化所包含的思想、人文精神、理论方法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是对经典文献文本进行演绎,承者通过对经典文献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启发,不断实践,有了新的领悟与发现。二是基于师承教育模式,师徒之间相互理解,通过耳濡目染、口传心授、观摩体会、临床实践,不断形成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在不断地互动中得到新的理解、体会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思路和风格。

3、融合创新

目前,一方面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全球文化一体化,西方医学强势崛起;另一方面,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认可。目前中医已被74个国家承认,并同176个国家进行了中医学术交流,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中医医疗机构,其总数已超过8万家,从业人员达20余万,每年有3成当地人和7成以上华人接受中医药服务,全球约有三分之一人口接受过针灸、按摩、中草药等中医传统疗法诊治。[5]

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270个最具推广价值的中国文化符号中,“中医”列位第三。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标签,中医药文化推动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舞台上要坚持中医药文化主体地位,增加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克服对外来文化的排斥抵触情绪,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借鉴和融合世界各民族医药文化,博采众长,在时代的背景下赋予中医药文化新生命及活力,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世界文化,让中医药文化为世界所知、所用、所爱。

二、当前中医药院校学生欠缺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表现

当前中医院校及学生大都注重中医药理、医术等知识技术层面的学习,忽略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理解,更不用说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培养。对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主动性欠缺

文化理解和认同感的欠缺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中医药院校学生课程繁多,课业繁重,大多数同学了解中医典籍及典故主要靠课堂的教授,只有极个别的同学能在课后主动阅读;二是很多中医药专业学生由于受到成绩限制,无法报考西医相关专业而被迫选择中医药相关专业,缺乏对中医药典籍学习的动力;三是中医药典籍大多晦涩难懂,学生对其缺乏阅读的兴趣,自学难度大,不求甚解。

2、甄别力欠缺

首先,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多为理科背景考生,重理轻文,多数只重视中医药技术的学习,忽略其价值核心和文化内涵;最后,由于条件限制,多采用西方医学教学模式,一名教师授课,50多名学生学习,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师徒之间的互动更不用说得到新的理解、体会,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思路和风格。

3、文化融合观念欠缺

文化的融合是文化的传承的动力,目前存在两个极端:一是我国的医学教育以西方医学为主体,中医药院校授课是较多采用西方医学授课模式教学,学生习惯用西医的思维和视角来审视中医药文化,用西方医学的长处来对比中医药的短处,仅把中医药当作西方医学的补充。二是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尤其在“取消中医”论战之后,更是对西方医药文化产生抵触心理。很多学生认为西方医药仅仅是医疗技术,根本没有文化可言,而且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而中医以病人整体为治疗对象,辨证施治,不仅疗效好,对人体伤害小,更是能治病根的绿色医疗。片面狭隘的眼光最终导致的是文化的断灭。三、传承中医药文化,全面提升中医药文化自觉性

从温病学说到体质学说,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师古不泥古”,这就是中医药文化能传承两千多年的原因。当代,中医药仍在不断创新发展,不仅用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更被利用在抗击SARS、H1NI甲型流感等重大疫情中。这都是中医药文化不断创新与发展的结果。全面培养和提升中医药文化自觉性是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内在需要,是全面提升中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

1、师者为先,文理并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医药文化重在师承,更是讲究言传身教和尊师重道,一名缺乏中医药文化认同感的教师难以教育出具有中医药文化认同感的学生。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提出:“医者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李时珍《本草纲目》言:“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文理并重,方能成就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中医药专业人才。中医药院校的各科教师都需博览中医药文化典籍。如要求刚入校的非医药学专业的青年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学习《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等中医药典籍,了解中医药相关知识,熟悉其哲学思想、思维模式及价值观念。在教师讲课比赛中,将本专业知识及中医药文化的结合程度也作为考核的一项标准。如在进行西方临床医学教学时,介绍西方“牛痘接种术”是在中国创立的“人痘接种术”的理论之上形成的,最早的外科麻醉术是华佗研制的麻沸散等等。

授课时,教师需将中医药文化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如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中引入《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等中医药经典,介绍董奉、张仲景、华佗等中医药大家悬壶济世之事。如陕西中医学院将体育和中医相结合,开设了选修课程――中医传统保健体育,其《孙思邈健身法》获取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并于2008年8月进一步成功举办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第九届传统体育保健运动会,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校园里掀起了学习太极、五禽戏、八段锦、长拳的高潮,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中医药文化的自觉性,将中医药文化及其精髓潜移默化的渗透到课内,为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做出了贡献。

2、精勤不倦,无私奉献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云:“学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

欲博及医源必先精勤不倦。这要求广大师生不仅勤于学习中医药文化,更是要勤于剖其精髓,解其内涵,甘于奉献,用生命诠释内涵。如陕西中医学院将“精诚仁和”的价值核心进一步的演化,对学生提出应在品德、行为、学识、才能方面具备“精、诚、仁、朴”的要求,并以此作为校训。“精”即“精勤不倦”研学问;“诚”即为人诚笃修医道;“仁”即仁心仁术济苍生;“朴”即淳朴质朴济世人。学校入学教育时组织新生举行《医学生誓言》宣誓仪式,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历年来,学生们也用自己的行动,在奉献中实践着当初的誓言。上世纪80年代的大三学生邵小利因救落水儿童而不幸牺牲,她英勇献身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陕中医人。目前,学校坚持每年开展“邵小利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学生志愿服务及义诊,尽自己微小绵薄之力。老一辈德艺双馨的陕中医人更是淡泊名利,奉行“仁心仁术济苍生”的思想,精勤治学,精研医道,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学校充分发挥师承教育模式,设立“导师论坛”、“名师名医讲坛”,举办“分享名人经验、成就中医梦想”系列讲座并邀请邀请“国医大师”张学文做了题为《对中医人才成长的几点体会》的讲座,学生们深受勉励及启迪。

3、以中为主,和而不同

篇2

为促进我院中医药文化发展,我院组织广大职工认真学习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及相关文件,根据各级卫生主管部门部署和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要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中医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育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特色。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我院中医药文化特色。

坚持统筹规划。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

坚持因地制宜。按照总体要求,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建设工作充分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

坚持促进发展。紧紧围绕医院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主要目标

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价值观念

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主导着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认清自身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医生和护士是直接为病人服务的人,必须确立和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各科室要在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切实改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医德医风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

(二)医院宗旨

医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我院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诚信为本,仁德为先,人性关怀,科技兴院”的宗旨,推动医院文化建设,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弄虚作假。仁德即是要对患者做到想起所想,急其所急,心系患者。这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前瞻性;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建院方针

年来,我院坚持“科技打造医疗,疗效树立品牌,服务善待患者,关爱铸造人生”方针,不断强化科技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营造专科特点,打造专科优势,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现代化的医疗服务。同时,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灵魂,不断改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增强员工凝聚力。这是提高医院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中医药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四)行为规范

1、诊疗行为规范

医务人员要加强法律意识,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隐私权;在医疗活动中,要遵守卫生管理条例、行政法规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免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事件;

要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书写;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避免在诊治过程中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发生。

2、言语仪表规范

我院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和家属时,必须遵循文明服务用语规范,使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配合”等文明词语,做到一要有称呼,二要有礼貌,三要用亲切的语言,大力提倡文明敬语,坚决禁止使用禁语。

医生上岗统一着装男性必须配长裤、皮鞋,夏天不得穿大短裤、露脚趾凉鞋。女性也可搭配裙装,裙边不能超过隔离衣下摆。冬天不得穿长统靴上岗,夏天不得穿鞋拖。冬夏装更换按医院统一时间要求,不得擅自更换。隔离衣保持整洁无皱褶,每周换洗一次,特殊情况下随脏随洗。

3、教学传承规范

规范教学传承行为,有利于我院中医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我院人才的培养和医院的长期发展。教学传承规范,是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应弘扬中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老师应为人师表、修身正行,平易待人、乐育英才,乐教敬业、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示人规矩不示人以巧;学生应尊师重道、谦逊恭敬,持之以恒、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贵专一、思贵沉潜,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4、特定礼仪

我院建立健全保障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发挥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将各种行为规范通过制度固定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体现中医医院特点的《员工手册》。

同时,将《员工手册》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全员培训中,定期开展讲座,并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提高培训效果。将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纳入目标管理,制订考核指标,建立奖惩办法,落实考核结果。

我院曾多次开展此类竞赛及考核,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执行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立标杆,树典型,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动作用。

(五)环境形象

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我院在进行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结合,达到医院内部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建筑外观和庭院建设

我院占地面积40余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上采用全新的环保材料,独特的建筑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建筑的色彩,结合中国古代建筑习惯,选用红、黄、米、灰、褐色等,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庭院中草木茂盛鸟语花香,碧绿的草坪中还有一弯浅浅的小水塘,水中还有小鱼在游动嬉戏,一派和谐景象,尽情展现了一排和谐文化。

内部装饰

我院内部的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住院部的大厅、走廊、护理站,办公区域等都有许多的装饰品,包括一些国画、毛笔字画等含有中医药元素的陈设及装饰,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尤其是一些医院发展史和成功病例的展示板,弘扬中医药历史和我院发展历程,同时也让患者更加了解我院的办院理念和中医药治疗的特色。

还有宣传*知识和介绍治疗*的特殊方法,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和我院特色治疗方法。

(六)医院标识

标准院名

我院的标准院名为“xx中医*医院”,这是医院标识中最直观的基础要素。医院名称按规定经有关部门核准的名称,并由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吴阶平题写,汉字使用规范,字体端庄易识别,外文字母应规范。

医院网站

我院也通过建立医院网站来扩大医院知名度,宣传中医药文化。网站版面简洁,样式风格非常具有中国风,让人感到中医药的特色,棕色的色彩渲染了古香古色。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党和政府振兴中医、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对促进文化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人体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院在充分认识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的中医文化建设的领导,医务科、护理部和门诊部统筹协调,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各科室主任负责各科门诊室内、病房的文化建设,门诊楼走廊、大厅由门诊部具体负责,楼外庭院由总务科具体负责,办公楼由医院办公室具体负责,明确工作职责和内容,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计划,形成职责分明、分工协作、有效落实、逐步推进的医院文化建设责任体系。

(二)形式多样,内容广泛。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把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一方面充分利用院内会议、学术讲座等各种场合与途径对医院文化进行宣传,以医院网络和宣传栏等作为宣传阵地,采用书法、图版、标语等多种表现形式,切实把中医经典、医德警言警句等富含中医哲学思想内容渗透到医院文化建设中来,开设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科学实用的中医药科普教育专栏,介绍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诊治原理,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宣传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中医药知识、方法、观念,力争使人从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氛围,接受中医药文化的陶冶。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养。

各职能科室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从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加强对职工尤其是青年医护人员的中医药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训,努力提高全员的中医药文化素养,使其言行、举止、思维、诊疗工作无不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鼓励各科室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科室文化。

(四)长远规划,持续发展。

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医院对此要有一个长期规划,建立长效机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力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从建筑风格、内部装潢、诊疗环境、形象识别等方面入手,通过传统文化元素和艺术手段(书法、绘画等)展现中医药文化,营造中医药文化环境的氛围,体现中医药古朴典雅、简约大方的特色,体现中医院的与众不同。塑造优秀的医院形象,鼓励广大职工积极参与,使长期规划得到具体落实,中医药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

篇3

中医药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 中医药人才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医药人才培养重点与难点分析

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的需要,决定了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小生产式的传统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而西方医学生院校教育制度所取得的成效,则加快了我国移植西方培养模式和方法的进程。但更加侧重人文修养,感受体悟,长期临床,大器晚成的中医药学,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模式要求较之西医学又有着更为复杂的内在诉求。笔者认为,理想信念教育实为人才教育的根本,加之现行社会体制下,院校教育将会长期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流教育,这必将进一步凸显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思想占领高地,行动才会势如破竹,也更会为培养模式的创新创造条件。

王小云等认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具有以下规律:“早期培养、大器晚成的规律;师承为本、博采众长的规律;文化底蕴、通晓人文的规律;熟读经典,指导临床的规律;长期临床,坚持不懈的规律。笔者赞同此观点,并认为其每一种规律的背后,都有坚定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作为精神支持,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坚定中医学子理想信念,磨练中医学子意志品质,进而培养优秀中医人才的重要方法。

二、中医药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刘彦晶认为,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就要从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创新教育的培养和深化教学改革三方面入手,其认为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导向、动力作用,是人的灵魂,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首要条件。作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药文化,其不仅具有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专业特点,亦具有“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育人功效。概括而言,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隐性内化需要,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则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显性外在表达,而二者的有机结合则为满足现阶段社会需求的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一)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隐性内化需要

笔者认为,中医药文化通过以下几方面对中医学子产生隐性内化的影响:第一,中医药文化所包含的天文地理,医案掌故,人情风土等知识不仅能够引起学者的兴趣,进而激发其研究的欲望,而且更容易使学者产生联想和顿悟,更有利于中医的创新。第二,中医药文化中所蕴藏的德育、励志的内容,如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等,对于形成中医学子高尚的医德,坚定其持之以恒学医的信念具有鼓励和促进作用。第三,中医药文化中的一些修身养生的观念,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能够引导中医学子对简约生活的追求,从而自觉抵制各种诱惑,专研学术,学究天人。

所以,进行循序渐进的中医药文化建设,不仅对学子能否坚定信仰、坚持勤奋产生影响,而且还深刻影响着中医学子的精神内涵和中医素养。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显性外在表达

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哲学教授加塞特在《大学的使命》一书中提出,大学应走出“象牙之塔”,主动关注社会、服务社会、改良社会。作为救死扶伤的中医学子,社会实践能力、需求判断能力、统筹兼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服务奉献能力等等,都会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医疗效果,所以,中医学子在注重身心修养,独善其身的同时,还要以马列主义的光辉思想武装自己,主动走进社会,深入社会,弘扬道义,惩治歪风。思想政治教育则通过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人类活动的分析,有利于引导广大中医学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医学子把握学好中医药学的本质规律,拓宽其发展创新中医药事业的视野和渠道。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医学子将中医药技能顺利正确输出的思想保证,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显性外在表达。

(三)中医药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多数大学生并未对其引起足够的兴趣和重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张耀灿、郑永廷等教授对其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构成的、连接的、完整的活动过程,通过有效的接受,社会和社会群体的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就可以被内化为接受主体品德思想并外化为品德行为。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与接受主体的自身需要、接受环境以及内在价值取向等有关,而中医药文化建设通过其隐性内化作用,形成学者救死扶伤的内在需要,兼容并蓄的学术环境,天人合一的终极目标,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创造条件。而单纯的中医药文化建设,虽然加强了中医学子个人修养,但其服务输出形式若无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外在表达,其服务的范围和被理解程度将大打折扣。

总之,将中医药文化建设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能够弥补二者单纯实施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不足,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其实效又大于二者单纯实施效果总和。

三、中医药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举例

笔者对自己所管理的学生进行以下改进措施:

1.党员帮扶活动,以成绩优异,思想先进的学生党员为基础,与成绩较差学生形成帮扶小组。

2.将各班级中的2~4名优秀同学组合到一起,形成一个近30人的精英团队。该团队在相关同学的带领下,开展晨读中医经典、国学经典、中医药文化知识的活动,以此来形成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并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以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3.组织大家抄写论文摘要,学习综述、论文撰写技巧,借此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4.策划组织了寝室、班级、学院等不同层次的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学生各个活动层面的健康向上的和谐氛围等。

经过半年上述尝试,整个本硕结合系平均成绩上升,学生挂科率同期相比下降13.6%;半年的时间,晨读团队也由30人发展到过100人。这个团队的成员占了我系国家、省、市、校、院、系等各层次荣誉奖励的全部名额。

总之,将中医药文化建设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二者结合途径和方法的探索以及如何建立二者结合的长效机制的研究,成为所有中医教育者应承担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小云,许英,秦莉花.师承教育――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J].中医药导报,2010,16(4):126-127.

篇4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教育 德育 渗透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11-01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属于非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而非专业特色工作方式虽然带有普遍性可操作性,但与具有专业特色的工作方式相比较,缺乏因材施教,与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所以,笔者认为对于相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采取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对我校来说,因该以中医药文化教育为依托,把中医药文化教育渗透进平时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去,丰富思想政治的工作内涵,开展以中医药文化教育为特色的德育工作。

一、医药卫生教育渗透学校德育的可行性分析

1.中医药文化教育和德育的关系

德育作为一个大概念涉及范围很广,可以指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等教育,其内容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行为规范、伦理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内容,方式多种多样。而中医药文化教育根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中国哲学内容只涉及人道主义仁爱精神公益思想博容理念,因此从范围上来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较德育要狭窄的多,德育和中医药文化教育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中医药文化较教育是中医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医药文化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关系

职业教育是我们从事的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是我们职业成功的保证,职业道德就是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每一个行业都有相应的职业道德,作为现代医护人员,其职业道德就是救死扶伤、热爱专业、廉洁奉公、关心病人、工作严谨、精益求精。而这一切和我们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一脉相承。中医药文化强调医者仁心,悬壶济世,致中仁和,大医精诚等等,都和现代职业医护人员的道德相吻合。因此,中医药文化教育其实质就是古代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医药文化教育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价值观具有一致性,中医药文化教育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具有现代意义。

从中医药文化教育和学校德育关系和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关系的分析中我们看出中医药教育是德育的组成部分,其实质就是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因此,中医药文化教育具有德育功能。中医药文化教育可以作为有特色的教育方式,渗透进学校的德育中去。克服传统德育工作中死搬硬套灌输说教等方式,化被动为主动,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开展德育工作。

二、渗透教育的内容

1.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中医药文化渗透教育的核心。主要包括中医文化源流,中医药学的观念系统如世界观、生命观、疾病观、养生观、治疗观,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中医药学的方法论,中医道德精神等。

2.规制文化:规制文化是中医药文化健康运行的制约导向因素。包括中医法律法规、中医药规章制度、中医伦理、中医药学运行的社会机制等。

3.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中医药文化在个体上的折射,是中医药文化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中医传统行为习惯、名老中医医德医风,始祖祭典、拜师带徒等中药传统礼仪,中医药行业各个领域不同职业序列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职业礼仪及形象等。

4.物质文化:作为中医药文化载体的中药资源、器具设施、文化典籍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信息,是中医药文化教育的中医内容和重要载体。这些物质既有自然之物也有人造之物,人们在发现、营造这些物质的过程中,给其加载了许多中医药文化的主观信息。

中医药文化几千年来沉淀积累下来的精神、物质、行为、规则、文化都是渗透教育的内容,都能在德育过程中把这些内容有机的融入并在整个德育教育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发展作用。

三、渗透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发挥主渠道作用,进行中医药精神文化的渗透。

所谓主渠道就是中医药学课程教育。我们要求中医药老师在提升专业素质的同时,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中医药伦理教育,进行中医药精神文化的渗透。要求老师在备课过程中都要结合中医药的起源、学术流派观点、医药名家救死扶伤的名人轶事进行伦理道德。例如“孙思邈大医精诚”、“范彬救人”、“何澄医德高尚”、“张仲景望诊侍中”。中医药文化教育渗透到各学科课程中,使教育更生动直观,取得良好的效果。

2.以医药企业文化贯穿实践教学过程中,强化医药职业规则文化教育。

实践教学也是进行医药职业道德教育的关键,每一项实践内容都包含着医药职业岗位职责与规范。加强校内实践环节的医药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实训老师在备课时必须结合企业的岗位的职责、专业特点,结合中医药的法律法规、中医伦理、中医药规章制度渗透中医药规则文化教育。如在我校中药房实习点,在实习中指导老师不仅要介绍药品的性状、产地、功效等知识,还要给学生增加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规则文化。中医药规则教育使学生养成了严谨、规范、尽责、求真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3.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渗透中医药行为文化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易于广大同学接受。我校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特性,在活动中渗透了中医药文化教育,强化了医药行为文化。如我校每年开展的医药科技节,在科技节中,不仅有各种操作技能大赛,还请老中医到校进行医德医风、中医药传统礼仪的宣讲,反映了中医传统习惯。这些活动的开展规范了学生的行为规范,充实了中医药的行为文化,使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谦逊和蔼、待人热情等职业礼仪形象。

4.以中医药文化为背景,实施校园文化工程,强化物质文化渗透。

校园物质文化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校园文化不仅丰富了环境,更重要的在这种物质文化的熏陶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道德规范,把中医药文化渗透进校园文化中,更具有感召力,能使医药学生形成共鸣。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地尝试,在教学楼、教师、宿舍统一悬挂中医药名人画像,名言谨句。几栋教学楼也以时珍、仲景、思邈古代名医大家等名字来冠名。学校在绿化过程中,也增加了一块药用植物园,种植了桔梗、桑树、决明子、无花果、万年青等药用植物。并且标以品名、产地、功效。这些物质文化渗透绿化、美化、亮化、药化了环境,学生在这环境中处处体会到了中医药风格。学生耳闻目染起到了影响熏陶作用。

总之,在医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目的依托中医药学校的优秀资源,开展以中医药精神物质行为规则文化为特色的德育工作,德育工作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更丰富具体易于接受。这有利于中医药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形成健康的生命观,大医精诚恻隐之心,符合现代职业的道德观。不为良相,便作良医,形成爱国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境界,也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审美情趣,提升修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5

(一)指导思想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要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中医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育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特色。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我院中医药文化特色。

坚持统筹规划。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

坚持因地制宜。按照总体要求,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建设工作充分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

坚持促进发展。紧紧围绕医院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主要目标

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价值观念

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主导着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认清自身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医生和护士是直接为病人服务的人,必须确立和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各科室要在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切实改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医德医风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

(二)医院宗旨

医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我院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诚信为本,仁德为先,人性关怀,科技兴院”的宗旨,推动医院文化建设,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弄虚作假。仁德即是要对患者做到想起所想,急其所急,心系患者。这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前瞻性;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建院方针

年来,我院坚持“科技打造医疗,疗效树立品牌,服务善待患者,关爱铸造人生”方针,不断强化科技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营造专科特点,打造专科优势,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现代化的医疗服务。同时,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灵魂,不断改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增强员工凝聚力。这是提高医院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中医药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四)行为规范

1、诊疗行为规范

医务人员要加强法律意识,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隐私权;在医疗活动中,要遵守卫生管理条例、行政法规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免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事件;要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书写;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避免在诊治过程中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发生。

2、言语仪表规范

我院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和家属时,必须遵循文明服务用语规范,使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配合”等文明词语,做到一要有称呼,二要有礼貌,三要用亲切的语言,大力提倡文明敬语,坚决禁止使用禁语。

医生上岗统一着装男性必须配长裤、皮鞋,夏天不得穿大短裤、露脚趾凉鞋。女性也可搭配裙装,裙边不能超过隔离衣下摆。冬天不得穿长统靴上岗,夏天不得穿鞋拖。冬夏装更换按医院统一时间要求,不得擅自更换。隔离衣保持整洁无皱褶,每周换洗一次,特殊情况下随脏随洗。

3、教学传承规范

规范教学传承行为,有利于我院中医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我院人才的培养和医院的长期发展。教学传承规范,是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应弘扬中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老师应为人师表、修身正行,平易待人、乐育英才,乐教敬业、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示人规矩不示人以巧;学生应尊师重道、谦逊恭敬,持之以恒、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贵专

一、思贵沉潜,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4、特定礼仪

我院建立健全保障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发挥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将各种行为规范通过制度固定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体现中医医院特点的《员工手册》。

同时,将《员工手册》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全员培训中,定期开展讲座,并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提高培训效果。将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纳入目标管理,制订考核指标,建立奖惩办法,落实考核结果。

我院曾多次开展此类竞赛及考核,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执行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立标杆,树典型,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动作用。

(五)环境形象

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我院在进行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结合,达到医院内部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建筑外观和庭院建设

我院占地面积40余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上采用全新的环保材料,独特的建筑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建筑的色彩,结合中国古代建筑习惯,选用红、黄、米、灰、褐色等,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庭院中草木茂盛鸟语花香,碧绿的草坪中还有一弯浅浅的小水塘,水中还有小鱼在游动嬉戏,一派和谐景象,尽情展现了一排和谐文化。

内部装饰

我院内部的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住院部的大厅、走廊、护理站,办公区域等都有许多的装饰品,包括一些国画、毛笔字画等含有中医药元素的陈设及装饰,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尤其是一些医院发展史和成功病例的展示板,弘扬中医药历史和我院发展历程,同时也让患者更加了解我院的办院理念和中医药治疗的特色。

还有宣传*知识和介绍治疗*的特殊方法,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和我院特色治疗方法。

(六)医院标识

标准院名

我院的标准院名为“xx中医*医院”,这是医院标识中最直观的基础要素。医院名称按规定经有关部门核准的名称,并由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吴阶平题写,汉字使用规范,字体端庄易识别,外文字母应规范。

医院网站

我院也通过建立医院网站来扩大医院知名度,宣传中医药文化。网站版面简洁,样式风格非常具有中国风,让人感到中医药的特色,棕色的色彩渲染了古香古色。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党和政府振兴中医、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对促进文化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人体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院在充分认识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的中医文化建设的领导,医务科、护理部和门诊部统筹协调,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各科室主任负责各科门诊室内、病房的文化建设,门诊楼走廊、大厅由门诊部具体负责,楼外庭院由总务科具体负责,办公楼由医院办公室具体负责,明确工作职责和内容,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计划,形成职责分明、分工协作、有效落实、逐步推进的医院文化建设责任体系。

(二)形式多样,内容广泛。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把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一方面充分利用院内会议、学术讲座等各种场合与途径对医院文化进行宣传,以医院网络和宣传栏等作为宣传阵地,采用书法、图版、标语等多种表现形式,切实把中医经典、医德警言警句等富含中医哲学思想内容渗透到医院文化建设中来,开设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科学实用的中医药科普教育专栏,介绍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诊治原理,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宣传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中医药知识、方法、观念,力争使人从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氛围,接受中医药文化的陶冶。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养。

各职能科室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从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加强对职工尤其是青年医护人员的中医药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训,努力提高全员的中医药文化素养,使其言行、举止、思维、诊疗工作无不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鼓励各科室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科室文化。

(四)长远规划,持续发展。

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医院对此要有一个长期规划,建立长效机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力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从建筑风格、内部装潢、诊疗环境、形象识别等方面入手,通过传统文化元素和艺术手段(书法、绘画等)展现中医药文化,营造中医药文化环境的氛围,体现中医药古朴典雅、简约大方的特色,体现中医院的与众不同。塑造优秀的医院形象,鼓励广大职工积极参与,使长期规划得到具体落实,中医药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

篇6

九万里风鹏正举

采访一开始,司富春教授即兴奋地谈起了他之所以对“中医药文化建设”这个宏大话题如此执着的原因。他首先兴奋地向记者介绍了一些“背景资料”,并由此导入了我们谈论的话题。

司富春教授说:“中医药文化建设,可以说是处于‘九万里风鹏正举’的大好时机,可以说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在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即明确了把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上。早在2009年,国务院还下发《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也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并强调:‘推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弘扬行业传统职业道德。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因此,我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研究的‘业内人士’,无疑对于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些举措,感到由衷的高兴。”

随后,司富春教授又向记者谈及了他本人对于中医药文化的认识,他告诉记者:“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原创文化,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医药学的灵魂和根基,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由此,司富春教授认为,“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将对中华文化的复兴和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内在的文化驱动力,将会促进中医药事业为人类健康服务。”

同时,司富春教授还认为:“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还是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促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是满足人民群众健康和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

沉舟侧畔千帆过

司富春教授兴之所至,滔滔不绝:“说到我们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我想起了刘禹锡的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用来形容中医药事业、中医药文化目前面临的发展契机,十分贴切。由于种种原因,以前,我们错失了许多大好时机,但现在,已经是今非昔比了。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兴旺发达的盛世,一个国家的强盛,首先要建立在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上,只有文化的厚土,才能承载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脚步。因此,鉴于我刚才提到的诸多和风惠雨,我认为,就目前而言,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这关系到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关系到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伟大复兴的重要问题。对此,我对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曾经做过详细的梳理和总结……”

随后,司富春教授详细介绍了他“梳理和总结”的结果,他先伸出了右手的食指,接着才开口说:“首先,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需要。因为,历史已经证明,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通过国外民众介绍中医药知识和中医药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加大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力度,中医药文化才能更快更好地走向世界,增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培养外国人对中医药文化的热情,不断扩大中医药文化在世界世界上的影响力,从而提升国家软实力。”

“其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还是中医药继承和发展的需要。”司富春教授又伸出一根手指继续说,“因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载体,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普及教育,深入挖掘、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尤其是以我国历代名医、流派的学术特点和学术思想,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诊疗技术,重视确有疗效的民间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的收集、整理、研究,为中医的继承、传播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助推我国中医药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讲到这里,司富春教授伸出了第三根手指说继续说:“再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更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需要。因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弘扬中医药文化,有利于推动应用中医药整体思维和辨证论治的精髓和特色诊疗技术,拓展中医药服务范围,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其‘上工治未病’的思想理念,也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发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继续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让中医药的特色和精髓惠及更多的群众。”

“最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也是中医药产业化的需要。”司富春教授把一直蜷着的小手指伸出来,与右手的其他手指并在一起说:“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深化和对中医本质的正确认识,中医药文化中的养生思想、保健方术越来越为人们喜闻乐见和身体力行,因此,中医药文化具有产业化的核心元素和社会基础。应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开发中医药文化产业,形成中医药文化产业链,创造中医药文化新价值。”

直挂云帆济沧海

自然,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司富春教授并不仅仅是在就“中医药文化建设”这一话题,解说意义,空发感慨。其参政议政的职责,驱使他不但能阐释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深远意义和其必要性意义,他肯定还会向“两会”提出一名长期沉醉于中医药文化海洋的学者的建议。

果然,他谈完如上话题后随即说道:“你刚才也看到了,我在提案中,很详细地罗列了我经过长时间、大量的调研工作后,所提出的几项建议。”接着,司富春教授又从重新攥起的拳头里伸出了食指,“首先我认为,国家应投入专项资金,分地区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建立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第一可以形象地展示中医药学从形成到繁荣、从继承到创新的轨迹,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的缩影,使之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公共教育场所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窗口;第二呢,是能够加强中医药文物保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传习条件,从而更加深入地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传承中医药文化产业,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第三,能够统一建设中医名家学术研究室或者工作室,系统总结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成长之路,以记录和保存著名中医的学术资料,发掘和保护地方特色的中医药技术,为后世人员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可以使中医文化走进全民,升化其在民众中的文化认同感,向全民展示祖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风采和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优势,从而使人们对祖国中医学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向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推广中医药,打造世界中医药文化品牌。”

“其次,我认为,国家还要加大经费投入,设立中医药文化研究专项资金,研究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自身规律,准确把握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实质和核心价值观。”司富春教授接着说,“因为加强中医传统文化研究和教育,是保持中医优势和特色、提高临床疗效的根本。我认为具体应该采取的措施有:第一,要加强中医药文化源流及内涵研究。中医药的文化源流与我国传统古代哲学文化密切相关,也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梳理中医药文化源流脉络,挖掘、整理、研究中医药文化内涵和原创思维,为搭建中医药理论构架提供资源和依据;第二,要继续加强开展中医药文献、文物、古迹资源普查工作,系统搜集和整理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加大资金投入,在国际上加强我国的中医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第三,要加强系统研究中医药典籍、古今名医、各流派的学术思想及其文化素养,传承好中医药四大学术经典著作独特的学术思想,并不断创新和发展。”

司富春教授沿着他的话题接下来介绍说:“再次呢,我认为,国家还要加紧培养中医药文化专业人员,注重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造就一批中医药文化名家大师。因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专员,要培养中医药文化名家大师,‘以文化人’,是根本,用中医药文化‘铸魂化人’,培养真信、真懂、真用中医的临床人才,让中医药事业‘有人信、有人干 、有人管’。政府机构应当激发中医药文化人才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有利于中医药文化工作者潜心研究的政策和制度,对高水平中医药文化创新团队和个人给予大力支持;建立国家中医药文化工作者荣誉称号制度,表彰在中医药文化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单位与个人,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员的培养,为文化传承和优秀人才培养搭建重要平台。”

“最后一点,我建议,”司富春教授再次把小手指伸出来,由拳头并成手掌说,“国家要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建立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开发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富有特色的生态健康旅游产品,打造中医药文化产业链和中医药文化品牌。首先一步,可以汇集古代中医药文化精华,融合当代科学文化和中医药学术最新成果,通过创作包括图书、影视、电子读物、动漫等形式多样、科学实用、健康向上的中医药专题文化精品,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打造中医药文化产业链和中医药文化品牌。接下来,各地政府还要组建中医药文化传媒公司,使之成为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推动中医药文化建设。同时深入推进‘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之类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活动,充分发挥中医药人力资源优势,开展‘中医文化大讲堂’,建立中医药文化科普长效机制。这样,不仅能够宣传中医药文化,扩大中医中药影响,普遍提升群众对祖国传统医学和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 而且能够促进全社会形成‘信中医药、爱中医药、用中医药’的浓厚文化氛围。”

谈到这里,司富春教授长舒了一口气继续说:“以上这些,就是我今年‘两会’最重要的建议。我们光认识到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还不行,还需要有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策略和措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下,作为具有五千多年璀璨历史的中医药文化,一定会有它‘大发展、大繁荣’的那一天!”

向阳花木易为春

在采访中,我们的话题还触及了司富春教授另一个与弘扬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密切相关的提案――“建议国家优先考虑中医学院更名大学,促进中医高等教育发展”。

提及这一话题,司富春教授首先说:“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发展史上,中医药以其独特的诊疗方法、确切的疗效、低廉的费用以及用药的安全性等优势,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并于2009年4月专门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层出不穷并出现高度综合、高度分化的趋势下,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和社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等的改变,出现了人才需求多样化,学生就业多元化,职业更换经常化的现象。如何适应科学技术和医学科学发展的趋势,满足社会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成为中医院校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古语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论语・子路》中也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所以我认为,中医学院更名大学,更有利于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助推中医药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有利于完善中医高等教育结构,促进中医教育发展。”

随后,司富春教授向记者谈了他提出这一建议的理由。他说:“首先,中医学院更名大学,是提升和保障全国人民健康水平的需要。前面我们聊到,中医药学是伟大的宝库,是中华民族自主创立和不断创新的生命科学,且‘简便廉验’的中医诊疗和康复保健技术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特别颁布了‘国发22号文件’,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学院更名大学对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吸纳优秀学生,培养高水平中医药人才,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至关重要,是努力满足全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的迫切需要。其次,更名是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的需要。我们都知道,中医药是中国具有原创优势的重要科技资源,也是我国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之一。更名大学有利于促进中药产业发展,有利于推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第三,更名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既然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医药学的灵魂和根基,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更名大学,将有力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第四,更名还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需要。中国作为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为中医药在世界的传播和全人类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独具特色的中医药优势,得天独厚的中草药资源,疗效独特的专科技术,在国内外影响深远。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世界各国对中医药认识的深化,中医药对外交流和合作日趋活跃,所以说,更名大学有利于助推中医药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最后一点,更名更是完善中医高等教育结构,促进中医教育发展的需要。从全国范围来看,建校较早的中医学院除‘河南中医学院’外,其他均已完成更名。更名后大学院校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有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充分发挥大学学科综合,人才荟萃,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的优势,扩大了办学影响,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针对以上理由,司富春建议:“首先,国家要加大对中医院校的投入力度,完善其软件和硬件建设,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中医药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鉴于中医院校的特殊性及中医药专业的特殊性,建议国家在大学更名上考虑有利于中医药教育发展的标准和条件,给予政策上倾斜,优先考虑符合条件的中医药院校,促使我们的国粹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在采访中,司富春教授一直激情澎湃,一连串地使用排比句,一条条逻辑清晰的论述,一个个的铿锵手势,再加上他声震屋宇、中气十足的语气,从言谈举止中,记者强烈地感受到了司富春教授对于我国国国粹――中医药的深厚感情。

篇7

〔论文摘要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大潮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基础。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关键在于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促进中医药教育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相结合,推动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担负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的重任,必须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积极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加速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在世界医药学宝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人类回归自然、重视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热潮的兴起,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再度引起世人瞩目,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中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踏上了国际化之路。了解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化解其矛盾与问题,提出其办法与思路,对于加快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机部分。中医药教育,尤其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的传统优势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在内,层次、科类齐全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目前,全国拥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44所,另有设置中医药专业的西医药院校75所,非医药院校、研究院所126所,在校生达30余万人。因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时,总是把中医药连同中国传统文化一起作为最有条件首先走出国门的两个领域来规划。高等学校也完全有能力、有责任率先走上世界,实现与国际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对话与交流,并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和发展自己。实际上,我国中医药院校从1957年起就开始招受外国留学生,此后中医药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范围持续、稳定扩大,目前已有10多所中医药院校设立了承担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国际教育学院,招收的留学生遍及世界各地。留学生教育层次也有了很大提高,学历教育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等层次,非学历教育包括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和短期进修生等多种形式。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影响的日益扩大,中医药学成为来华留学最热门的专业,其规模已牢牢占据我国自然科学留学生教育人数之冠。同时,在走出国门方面,经过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二)中医药国际化

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和中医药国际化是同一进程的两种力量。它们互为基础、互相推动,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了世界。实际上,尽管经济全球化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潮流,但中医药学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却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有史可查的范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9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徐福东渡扶桑,首次将中医药带出国门。从公元6世纪起,针灸学开始传向国外,先是朝鲜、日本,17世纪后传人欧洲,长期领先于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直到进人近代,现代医学兴起之后,传统医学的地位迅速衰落,中医药学也逐渐沦落为“民间医学”甚至被讥为“伪科学”。近年来,“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成为时尚,天然药物在世界各国开始成为医疗保健的首要选择,中医中药在世界医药市场中重新受到重视。特别是在预防、保健、治疗人类疑难病症方面,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中医药正以其科学价值和确切疗效,不仅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和各国政府的关注。在机遇面前,我国政府积极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努力使中医药重新走向世界、融人各国的主流社会,并在国际医药保健领域取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正在实现从传统医药大国向现代中医药强国的跨越。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科技支撑、文化渗透、医疗服务、产业开发和人才培养是其五大支柱,而人才培养更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基石。在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布局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一方面,他们要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将其输送到国外从事中医药国际化工作,同时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药学;另一方面,还要在各国政府推动下与国外高校合作举办各级各类中医药教育,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培养本土化的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通过这些有效工作,最终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取得主导地位、发挥更大作用。

二、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关键环节

(一)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前提,也是推动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迫切要求。目前,世界上约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医药教育,中医药院校达数百所,为各国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了贡献。仅在美国,就有60余所中医学校通过了美国教育部教育评审委员会的认定,拥有在校学生上万名;在欧盟诸国,有全日制中医学校11所、非全日制中医药培训机构近200所,每年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达4万人。即使在遥远的非洲,在我国援非医疗队及华人中医的努力下,也已开始接受东方传统医学,并不断派出留学生到中国留学,这些国家包括利比里亚、坦桑尼亚、贝宁、利比亚等。但总体看,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标准化程度低下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除港台及少数东南亚、欧美国家外,各国多数中医药培训机构办学层次混乱,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互通性不强,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缺乏对学生中医药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医药学术交流不足,中医药术语翻译标准极不统一。因此,制定一套包括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置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在内的中医药教育标准体系,并逐渐实现与现代医学教育的接轨,已经成为推进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当务之急。实际上,医学教育标准化早已成为国际惯例。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就已经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GUMEWPR);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颁布《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对指导和规范世界医学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出台《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也了《中医学专业(本科)中医药理论知识与技能基本标准》。借鉴这些经验,制定出通用性的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是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奠基之作。2008年11月,在天津召开的首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上,我国学者公布了《世界中医学本科(CMD)教育标准(草案)》,标志着世界中医本科教育标准化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今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将依照这一标准进行中医药教育的行业约束,规范中医药教育市场,保证中医药本科教育的基本质量和办学水平。当前的任务,是加快“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工作,并积极开展中医药教育标准的系列化工作,开展国际通用、符合中医药教育需求的教学大纲和基本教材编写工作,开展各种类型、各个层次中医教育资格认证体系的建设和教育质量评估工作,促进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的规范、健康发展。

(二)中医药教育与文化传播相结合

从形态上看,中医药学虽然具有自然科学的一般属性,但同时也表现出深刻的人文学科特征。中医药学以其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坚持个体化辨证论治、求衡性防治原则、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功能的角度、运动变化的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已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中医药学与西方医药理论在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而且限于目前科技水平,对于中医的治疗效果、物质基础、作用机理,还不能完全做出科学说明,尤其不能按照西方科学主义的观点来解释中医药概念体系及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加上以古汉语为基础构成的中医药术语表述古朴深奥,国外的普通学生一般很难理解和领会其中蕴含的博大文化精髓。因此,要实现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有必要将中医药知识纳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推广的大系统之中,逐渐推进世界各国和地区民众对中医药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认同。当前,随着我国的迅速和平崛起,东方文化正在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重视,孔子学院等文化机构在世界遍地开花,与中医药一起成为盛开在世界文化园地的两朵奇葩。中医药教育要与中国传统文化汉语言教育互相造势、互相推动,使世界各国人民在接触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古代的自然观、认识论与方法论,进而理解中西医学的差异,信任中医药诊治疗效,让更多有志青年自觉自愿地选择接受中医药教育、从事中医药推广工作。

(三)加速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中医药是我国对外开放中有望取得原始性创新突破、对世界医学乃至科学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为此,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把“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作为重要内容,把“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列为“优先主题”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药的新药研发能力已基本形成,中药产业已初具规模。据2006年公布的数据,我国中医药制造企业1384家,产值1234.64亿元,中医药企业的发明专利迅速增加,其数量已与化学药品制造业大体相当。但总体看,我国中医药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制药技术落后,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薄弱,与我国几千年的中医传统和中医药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尽管我国目前拥有各类中成药6000余种,每年还推出不少新药品种,但其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很少。在国际草药市场中,我国中药出口额仅占世界的3%左右,且主要以中药材和饮片为主,中成药出口仅占中药出口总额的15.400。即便如此,对欧美国家,我国的中成药只能以食物补充剂的身份上市。目前,在这一领域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是欧洲、日本、韩国,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占有90%的份额。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均一性是进人国际市场的必要条件。要想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不但要选择适销对路的产品,更要加强产品药材的可控化、制剂的现代化、工艺的工程化、质量控制的科学化、安全评价的规范化、疗效标准的严格化和产品包装的国际化等方面的研究,使中药产品符合国际标准,达到出口国食品及药品管理部门的基本要求。同时,中医药的研发工作还要加强与现代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西方医学的结合,尤其要加强中医药科学原理和机理的研究,加强中医药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此,要积极推进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医院、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共建双边甚至多边的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诊所等,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在中医药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能力,取得我国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应有的权威地位。

三、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要解决高等中医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一大批胜任高等中医药国际化推广的高水平人才,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教育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是相伴相生的。那些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无不重视国际化通用人才的培养。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美国在其90年代制定的《美国200。年教育目标法》提出要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在韩国,其“21世纪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国际化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国际化的意识,包括提高外国语言能力,增强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识,加深学生对各国多种多样的社会、文化知识的理解,等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起步较晚,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把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努力贯彻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努力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向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观点;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使其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尊重外国的风俗和,维护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培养熟练的外语交际能力及对异域文化和国际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其在充分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前提下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世界。

(二)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

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重要形式之一。近年来,教育部先后批准上海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都市大学合作举办药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批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举办护理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本科教育项目,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医学院合作举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教育、医疗、科研三个类别在全国遴选首批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等11所高校被首批命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基地”,使其成为承担国际合作任务,开展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和技术服务等国际合作交流的骨干机构,政府间开展高水平项目合作的平台,以及中医药国际化高层次人才的孵化源地。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强与各国高校在多层面的合作,不断拓展中医药教育的合作空间,不仅与亚洲中医药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合作,也面向欧美地区和澳洲国家,甚至面向非洲国家开展中医药教育合作。其形式也从传统的以民间、小规模的个体或团体性质的伙伴性合作为主,转向以各国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和高校为主。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高校自身的努力和国务院主管部门的推动,促使世界相关国家政府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开放中医药教育市场,帮助这些国家建设中医药教育、考试、注册和认证机构,通过这些具体工作促进中医药及中医药教育事业在各国的兴起。

(三)推进高校的中医药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一所高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犷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紧紧围绕中医药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建立健全我国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一方面,要重视中医药理论与基础研究,在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领域寻求新突破;另一方面,要以临床重大疑难疾病研究为切人点,推进中医药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同时,要努力弘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重视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多学科集成创新推进新药创制。为此,要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学术大师和科技领军人才,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文化,着力推进科教经、产学研结合,力争在解决中医药关键问题、实现理论与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篇8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坚持突出特色。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我院中医药文化特色;坚持统筹规划。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坚持因地制宜。按照总体要求,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建设工作充分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坚持促进发展。紧紧围绕医院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主要目标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弘扬医院“团结勤奋、敬业严谨、创新立业、博爱济世”精神,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我院独具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价值观念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主导着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认清自身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医生和护士是直接为病人服务的人,必须确立和强化“文明行医、亲情服务、廉洁自律、人诚勤和”的服务理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各科室要在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切实改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医德医风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

(二)医院宗旨医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我院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真诚关爱、信守承诺、规范服务、科学管理”的宗旨,推动医院文化建设,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弄虚作假。仁德即是要对患者做到想起所想,急其所急,心系患者。这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前瞻性;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

(三)医院方针(发展战略)近年来,我院坚持“科技兴院,树立品牌,患者之上,关爱生命”方针,不断强化科技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营造专科特点,打造专科优势,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现代化的医疗服务。同时,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灵魂,不断改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增强员工凝聚力。这是提高医院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中医药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四)行为规范

、诊疗行为规范医务人员要加强法律意识,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隐私权;在医疗活动中,要遵守卫生管理条例、行政法规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免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事件;要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书写;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避免在诊治过程中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发生,在诊疗过程中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

2、言语仪表规范我院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和家属时,必须遵循文明服务用语规范,使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配合”等文明词语,做到一要有称呼,二要有礼貌,三要用亲切的语言,大力提倡文明敬语,坚决禁止使用禁语医生上岗统一着装男性必须配长裤、皮鞋,夏天不得穿大短裤、露脚趾凉鞋。女性也可搭配裙装,裙边不能超过隔离衣下摆。冬天不得穿长统靴上岗,夏天不得穿鞋拖。冬夏装更换按医院统一时间要求,不得擅自更换。隔离衣保持整洁无皱褶,每周换洗一次,特殊情况下随脏随洗。我院曾多次开展服务窗口岗位技能竞赛及考核,今后这项工作还要继续开展下去,要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执行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立标杆,树典型,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动作用。

3、教学传承规范规范教学传承行为,有利于我院中医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我院人才的培养和医院的长期发展。教学传承规范,是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应弘扬中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老师应为人师表、修身正行,平易待人、乐育英才,乐教敬业、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示人规矩不示人以巧;学生应尊师重道、谦逊恭敬,持之以恒、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贵专一、思贵沉潜,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五)环境形象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我院在进行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结合,达到医院内部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1、建筑外观和庭院建设目前,我院正在进行环境改造工作,建筑上将采用全新的环保材料,独特的建筑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建筑的色彩,结合中国古代建筑习惯,选用红、黄、米、灰、褐色等,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内部装饰方面,我院内部的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住院部的大厅、走廊、护理站,办公区域等都有许多的装饰品,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尤其是一些医院发展史和成功病例的展示板,弘扬中医药历史和我院发展历程,同时也让患者更加了解我院的办院理念和中医药治疗的特色。还有宣传中医药文化和介绍治疗的特殊方法,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和我院特色治疗方法。

(六)医院标识

1、标准院名。这是医院标识中最直观的基础要素。医院名称按规定经有关部门核准的名称,汉字使用规范,字体端庄易识别,外文字母应规范。做到整合医院精神,规范行为文化,彰显中医特色。

2、医院网站。我院也通过建立医院网站来扩大医院知名度,宣传中医药文化。网站版面简洁,样式风格非常具有中国风,让人感到中医药的特色,棕色的色彩渲染了古香古色。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党和政府振兴中医、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对促进文化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人体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院在充分认识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的中医文化建设的领导,医务科、护理部和门诊部统筹协调,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各科室主任负责各科门诊室内、病房的文化建设,门诊楼走廊、大厅由门诊部具体负责,楼外庭院由总务科具体负责,办公楼由医院办公室具体负责,明确工作职责和内容,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计划,形成职责分明、分工协作、有效落实、逐步推进的医院文化建设责任体系。

(二)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把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一方面充分利用院内会议、学术讲座等各种场合与途径对医院文化进行宣传,以医院网络和宣传栏等作为宣传阵地,采用书法、图版、标语等多种表现形式,切实把中医经典、医德警言警句等富含中医哲学思想内容渗透到医院文化建设中来,开设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科学实用的中医药科普教育专栏,介绍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诊治原理,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宣传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中医药知识、方法、观念,力争使人从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氛围,接受中医药文化的陶冶。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养。各职能科室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从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加强对职工尤其是青年医护人员的中医药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训,努力提高全员的中医药文化素养,使其言行、举止、思维、诊疗工作无不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鼓励各科室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科室文化。

篇9

1.1医学属性

中医药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同时具有社会科学特点、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影响的医学科学。中医药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深、系统、完整的理论,建立起了成熟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式。它不是经验医学,只是一种包含了经验医学成分的理论医学。

1.2科学属性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原创和独有的一门科学。中医药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而非病,其理论体系的基础也并不完全是物质属性的人体,它更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人的思想情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以动态、系统、整体的思想对人的生命状态进行研究和分析。

1.3时代属性

中医药学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自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形成以来,就一直指导着中医药学的临床实践活动。药浴、饮剂、刮痧、刺络、点穴、针刺、推拿、拔罐等诊治手段在今天的医学界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医药学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如,张仲景基于《素问热论》创立了六经辨证,有效地解决了当时热性疾病的辩证问题;吴鞠通、吴又可等人基于张仲景创立的理论提出了一种戾气学说,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辩证学说,有效地解决了瘟疫的辩证和治疗。在近几年急性流行性感冒病毒、急性呼吸综合征流行期间,中医药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4文化属性

中医药学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药学中调和致中、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等理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以中医药为载体,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是提升我国软实力和凝聚力的有效手段。

2.中医药学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药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已成为一种具有辩证论治个体化、用药取向天然化、防治原则求衡化、给药途径多样化、治疗方案人性化等独特优势的综合性医学体系,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中医药学的特色和优势主要有:

2.1理念先进

中医药学的主要理念是人本理念与整体观念。人本理念是指以人为本,即“医乃人学”,将患者作为研究的中心。整体观念是指人体自身具有完整性,人和自然、社会环境具有统一性,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脏腑之间可互相协调、互相影响。中医认为,在探讨疾病、生命及健康等问题时,不可单单将研究对象局限为人体自身,还需重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在防治疾病时,应遵循自然法则,注意调整患者的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导致的生理及精神上的异常。

2.2诊治手段独特、灵活

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原则是辨证论治。辩证论治的核心是为患者进行个体化诊疗。中医认为,不同的人患有相同的病,其证可能不同;不同的人患有不同的病,其证可能相同;同一种病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能因不同的病所引起。因此,病异证同的患者,治疗的方法可能相同;病同证异的患者,治疗的方法可能不相同。中医药学中有药浴、饮剂、刮痧、针刺、推拿、艾灸、药熏等多种防治疾病的方法。这些方法均由历代中医学者发明和创造,并由多年的临床实践而证明有效,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防治疾病的方法。

2.3安全环保

中医诊治疾病时所用的中药大部分是绿色药品,其使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也是绿色医学,安全性较高,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和影响较小。

3.中医药学的发展前景

由于近现代西医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以药养医”等不良风气的形成、不良商贩造假贩假等因素的影响,中医药在我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近几年,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中医药再次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青睐。在中医药学今后的发展中,应重视以下两个方面:

3.1继承传统

继承传统中医药学的科学思想,不断积累经验,保持中医药学原有的特色,充分发挥其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心身同调等特点。

3.2深入挖掘

深入挖掘中医药学的内涵,完善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改变以往单一的医学模式,为中医药学的实践和发展创造条件。也可以将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中先进的科学技术恰当地融合,互相补充,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

4.小结

篇10

关键词:洋中药;中医药营销;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233-01

中医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与“瑰宝”,也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最为系统的传统医学体系。自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中医药市场与国际医药市场的全面接轨,国际医药需求向天然药物回归的趋势日益强劲,天然药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每年以20%~30%的速度递增,中药体系也成为全球各国开发新药的“金矿”,对于我国中成药企业来说,是一个拓展国际市大好历史机遇[1]。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药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大力开展中医药的国际化营销战略已是业内共识。目前,全世界使用中草药治病健身的人数达4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80%,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应用中医中药,12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中医药机构,亚洲、北美和欧洲已经成为我国中药出口的主要市场[2]。然而,在我国积极开展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的同时,国际甚至国内的中药市场均不同程度受到国外自研自产的“洋中药”的冲击。近几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日本、韩国、东南业、欧洲、北美等国的“洋中药”大举进军中药市场,“正宗”中药国度真正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性。日本厚生省批准的210个汉方制剂的处方主要来自我国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医要略》,其生产原料大部分从我国进口,甚至许多中医药品牌业成为口本人的专利产品[3]。即使欧美等曾经排斥中药的国家,如今却也全面参与其中,这充分说明,我国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正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严重冲击,国内中药企业正面临着恶劣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因此,为应对“洋中药”带来的挑战,我国中医药国际化营销策略必须有所调整。

一、“洋中药”的市场优势与局限性。(一)“洋中药”的优势分析。1、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含量高。开发“洋中药”产品的国家(除中国外),一般多为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财政支持,其医疗体系和医药市场制度较为完善,其国内的国际著名医药跨国公司吸收高新技术、高素质人才以及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极强,国际市场化运作经验丰富,中药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科技含量高。2、用料考究。不少“洋中药”的用料和选材甚至要优于国产中成药,并不一味考虑原料成本,而是注重选择品质好的地道药材,大多进口于中国。3、临床应用指导性强。“洋中药”的品种多样,产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出产,附有详尽的服用说明(包括注意事项、禁忌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这是不少国产中成药产品所不具备的。4、市场营销方案完善。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洋中药”的市场营销经验极为丰富,均可针对不同产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拥有雄厚经济实力支撑的可操作性强的营销网络体系和一系列广告宣传活动。5、外观精美,附加值高。“洋中药”产品很重视产品的外观设计,其包装都很精美,成为吸引购买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此外,通过采用先进的制药工艺和名贵的药材,使之成为高附加值和高利润类产品。(二)“洋中药”产品的局限性。“洋中药”产品正是靠质量、资金、技术上的优势,形成开展国际化营销和进军我国中药市场的实力,但仔细分析后也能够发现“洋中药”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1、产品生产过程中缺乏对中医药理论的深层次理解。不少“洋中药”产品的研制者对中医药传统理论并非十分精通,尤其是年轻的研发人员,缺乏对中国中医药经典古书籍的深入钻研体悟,缺少中国本土“老中医”所拥有的中医药文化积淀,因此很难深层次领悟中药组方中的“玄机”。2、性价比和消费市场的局限。“洋中药”的价格一般会高出国产中药的数倍或十数倍,但其实际临床疗效是否优于中国国产中成药,还普遍缺乏令人信服的数据证明。加上进口关税等,使得产品零售价格昂贵。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缺乏针对大多数潜在低消费人群的消费能力刺激策略。3、中医药文化背景的先天缺陷。在相同产品、相同价格、相同疗效的前提下,左右消费者购买选择的不仅是营销策略,更包括消费者心理的好恶倾向,而“洋中药”生产国家多数不具备悠久的中医药历史,在文化积淀与传统知名度上,“洋中药”的产品背景缺乏可信度,这种中医药文化背景的先天缺陷很难通过短时间的营销策略来弥补。

二、应对“洋中药”挑战的国际化营销对策。“洋中药”严重影响我国中药企业占领国际市场,并对国内的中药市场冲击也很大,因此,为应对这一严峻的挑战并能占领国际先机,就要坚定不移地按照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部署,积极地拓展市场,加强宣传和合作,促进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合法化和竞争力,加强国内中医药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加快科技成果生产转化,建立和完善国际公认的中药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中药产品的国际营销策略和水平,强化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从战略高度切实落实中医药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就现阶段而言,国内中药企业应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调整我国中药产品国际化营销策略。(一)重视中药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研究。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中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中医药专有人才队伍培养,并做好人才保护工作,杜绝关键人才的大规模外流;加强对国外医药产业法律、法规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二)加强在WTO框架内和绿色贸易壁垒环境下的应对策略研究。重点开展国产中成药产品知识产权与专利保护的应对策略,按照国际化产业运作模式进行接轨,制定和实施与国际性规则一致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广使用进出口产品绿色标志,国内中药企业要坚决执行国家药品质量管理的强制性标准,并按照国际化质量检测标准生产检验,提高产品质量;积极采用原产地域产品的保护策略,保证道地药材的国内使用。(三)开展改善国产中成药国际化市场营销策略的创新性研究。科学进行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市场定位策略;运用品牌营销提升中药知名度,重塑我国中药产品的国际形象;改进产品包装,提高出口产品规范化,实现包装的国际标准化,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包装的民族化;拓展销售渠道,紧扣消费者心理取向,借助中国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悠久历史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全球营销策略。

结束语:面对目前“洋中药”对于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市场冲击,我国实力雄厚的大型中成药企业在探索国际化经营方式、抢占国际市场、推动中药产业和文化站上国际化大舞台、使中医药造福于全人类等方面,责无旁贷。因此,只有将中医药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的高度,才能成功实施中医药国际化营销策略,增强国产中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冯夏红,康庭国,林秀玉.中药国际市场营销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药业,20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