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创新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改革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加快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生产。重点扶持食用菌、蔬菜等主导特色产业。对工厂化新发展食用菌生产,年产100万袋以上,并配套安装变压器等装置的,经农业、财政部门验收合格后,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补助,每新增50万袋增补2.5万元(包括老厂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在大、中型城市设立食用菌固定销售点且投资额50万元以上的,经农业、财政部门验收合格后,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补助;对由村集体利用山地建设50亩以上、水电路配套齐全的新建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且达到安全生产要求的,经农业、财政部门验收合格后,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补助;对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低收入农户贷款发展温氏养鸡,符合一定条件的,市担保中心和市农村合作银行分别给予担保和贷款,市财政给予其初次贷款50%的贴息补助,时间最长不超过2年;对种植大户或专业合作社新发展山地蔬菜50亩以上、设施蔬菜10亩以上(不含大棚西瓜)的连片商品基地,达到标准化生产要求的,经农业、财政部门验收合格后分别给予一次性100元/亩和200元/亩的补助;对利用钢网结构新发展特色渔业网箱养殖400平方米以上的,经水利、财政部门验收合格后,给予一次性80元/平方米的补助;对在新开发土地上新发展优质茶园50亩以上的连片基地,达到标准化生产要求的,经农业、财政部门验收合格后,给予一次性150元/亩的补助。
2、切实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切实抓好粮食生产、流通和储备,建立健全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开展地力培肥,坚决制止粮田抛荒,确保标准农田数量、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逐年增加对农民的种粮补贴,并重点加大对种粮大户的补助力度,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对市内种粮合作社、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高产示范片、高产示范户,给予适当的奖励补助。继续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扩大粮食预购定金发放范围。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对购置列入省农机产品购机补贴目录的大中型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及配套设备,除享受上级规定补贴外,市财政按实际购置价格的10%给予追加补贴,单机追加最高不超过3万元;对购置列入*市农机产品购机补贴目录的小型农机具,市财政按实际购置价格的20%给予补贴,单机补贴最高不超过1000元。
3、加快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基地建设等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自确认之日起,五年内由市财政给予等额贴补,后五年减半贴补。农业龙头企业新建或扩建生产性项目需使用土地的,应优先保障用地。市里每两年确定一批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视其发展潜力列入重点培育对象,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动态管理。
4、扶持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新评定的*市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省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分别给予一次性1万元、3万元补助,并在农业项目及龙头企业申报、技改贴息安排、评先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优先扶持开展代育秧、代耕种、代插秧、代植保、代收割等“五代”服务的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对统防统治面积达500亩以上的植保专业合作社给予一次性5元/亩的奖励,总额最高不超过1万元。对农机服务面积达2000亩以上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给予2元/亩的奖励,总额最高不超过1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社员和非社员(不超过社员部分金额)生产和初加工的农产品,视同农户自产自销,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的技术服务和劳务(包括机械化作业服务)所得的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
5、加快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市财政每年安排的科技三项经费中,用于农业科技的投入不少于30%。对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有突出贡献的农业企业或其他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奖励。农业企业用于研究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各项费用,按实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同时允许再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加计在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对支持非关联的研发机构的投入资金,按有关税收政策法规扣除。
6、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对被有资质的认证中心新确认为国家绿色食品的农产品,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被有资质的认证中心新确认为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万元;对被有资质的认证中心新确认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给予一次性5000元奖励。新制定一个农产品标准,经认定并组织实施的,按国家标准、省级地方标准、县级地方标准等三个级别分别给予标准制定单位10万元、5万元、1万元工作经费补助。
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7、扎实推进村庄整治。围绕城乡规划全覆盖,积极做好农村规划编制工作。加大对整治村的垃圾处理、村道硬化、户厕改造、污水治理等项目及环境提升村建设的支持力度,给予平均每个村不少于10万元的以奖代补资金支持。加大以工促农力度,实行市级骨干企业挂联帮扶新农村建设制度,每年一次对成绩突出的企业给予表彰。允许有条件的村集体实行“级差排基”建房,所得资金专项用于村庄配套设施建设;允许有条件的村通过建设“民工公寓”、标准厂房等,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保障基层组织建设。高度重视解决农村住房问题,按《关于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若干意见》(浙委〔2009〕56号)要求,完善政策措施,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加快农村电网建设,提高新农村电气化水平。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支持和引导“农家乐”旅游景区(点)建设、农业旅游商品开发和农家旅馆、农村特色餐饮等旅游服务产业的发展(具体奖励标准按江政发〔2009〕29号规定执行),奖励资金主要用于公共环境的提升。
8、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省“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高产优质农田比重。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病险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和屋顶山塘水库的安全管理,整合灌区,提高防洪防台抗旱和农田排灌能力。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对列入千里渠畅建设计划的项目,市财政根据实际完成的工程量,给予50%的补助。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抓好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加快林区道路建设,实施好《*市千里富民林道建设规划(20*—2012年)》,对列入千里富民林道建设计划的项目,经验收合格后,按平均2万元/公里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
9、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引导和鼓励畜禽产业走小区化发展之路,对按照规划和建设规范要求新建的畜牧小区,面积在100亩以上水、电、路配套齐全,且搬迁安置面积已达50亩以上的,市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20万元。大力推进沼气建设,对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8立方米/个以上),经市行业主管部门审核,给予每立方米50元的一次性奖励;其中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新建造50立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沼气池达标排放的,优先上报省财政补助。支持禁养区外的规模养殖场(户)应用零排放养殖技术,对新建或改造的生物发酵猪舍给予每平方米30元的补助。
10、积极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市级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按7元/亩予以补助。扶持绿化造林,对连片新造林5亩以上,营造针叶纯林(松类除外)的补助50元/亩,营造针阔混交(阔叶林占30%以上)或阔叶纯林的补助60元/亩,营造马褂木(含马褂木密度达40株/亩以上的混交林)的补助80元/亩,杨梅的补助100元/亩,毛竹(含林中造毛竹)的补助150元/亩,良种油茶的补助300元/亩;对在疏林地、天然更新迹地上进行补植造林,补植量达常规造林密度60%以上且分布合理的补助40元/亩(保存率不合格的未成林造林地补植不享受);以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毛竹林为目标林种的更新改造(含次生林抚育改造)和毛竹低改、油茶低改的补助100元/亩(杉木留萌不享受);对防火林带建设的补助70元/亩。
11、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认真落实相关政策,加大对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低收入农户的扶持力度,给予每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一定的扶持资金,通过发展种养业、来料加工业、家庭工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小额扶贫贷款贴息和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改善基础设施、发展集体经济等扶贫开发工作,大力推进低收入农户创业增收致富。每年要发展一批扶贫龙头企业、扶贫专业合作社、低收入农户产业发展特色村、低收入农户发展示范户、来料加工扩散基地,全面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到2012年,70%以上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多渠道、多形式推进山区农户下山搬迁,加大对下山搬迁农户的建房补助力度,加快完善下山搬迁安置小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
12、加快推进土地资源开发整理。加快推进土地资源开发整理。有计划开发城镇规划区范围以外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耕地连片面积50亩以上的可申请立项土地整理。加大建设用地复垦力度,加快低丘缓坡开发,满足全市耕地占补平衡的需要。鼓励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力量开展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纳入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并优先满足集体经济发展、村庄整治建设和下山脱贫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三、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农村服务体系
13、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按照对新增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的要求,加大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力度,着力培育一批技术蓝领;根据农业特色产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来料来样加工等新兴产业发展和农民素质提升需要,抓好各种实用技术和农民道德法纪、文明礼仪、文化知识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对近五年内高中、初中毕业未升学的农村青年参加培训,原则上分别给予免费培训和减半补助,资金的发放按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人数计算。凡是退役军人、低保对象、残疾人、失地农民、下山搬迁农民和贫困户,参加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和绿色证书培训的,一律给予免费。对参加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获得证书且有创业项目的,其贷款在3万元的额度内,由市财政给予三年的贴息补助。为缓解本地企业用工短缺,市外人员经市内培训机构培训并在市内企业服务一年以上的,其培训费可参照市内人员的标准予以减半补助。
14、加强农村计划生育。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符合奖励扶助对象享受每人每年720元的奖励扶助金。实施和完善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对在1980年9月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在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后,独生子女发生意外死亡而女方年龄未满49周岁,其父母并不再生育和领养,在女方年满49周岁时,一次性补助1万元;对独生子女发生意外死亡而女方已年满49周岁的家庭,只执行特别扶助制度,不再给予一次性补助。对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而女方年满49周岁后,子女未康复的,只执行特别扶助制度,不再享受计划生育公益金政策。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妻双方发生意外死亡,且最大子女未满18周岁的困难家庭,每年给予补助1000元至其最大子女年满18周岁止。对从事计划生育工作者因公发生意外伤害或伤残的,视情况给予一次性补助3000-5000元;因公发生意外死亡的,给予一次性补助1万元。对有其他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视情况给予补助。
15、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制度,构筑坚实的社会救助网,确保农村困难群众“因贫施救”。建立健全困难群众帮扶信息平台,实现低保、医疗救助等工作网上运行;建立敬老院长效管理机制,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90%以上;规范城乡低保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村(居)委会或村(居)民小组长低保评议制度、公示制度,提高低保工作透明度。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新建、改建、整合,在全市建立起集管理、服务、教育、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15个乡镇社区服务中心、180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着力推进社保体系建设,逐步实现社会保障从城镇为主向覆盖城乡转变、从职工为主向城乡居民转变;实现被征地人员“即征即保”,切实保障被征地人员的权益。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增加市财政投入,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实现参合率达90%以上。
16、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继续扎实推进学校布局调整。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稳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幼儿教育提升工程,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推动民办幼儿园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启动实施教育“新四项工程”,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对新认定省级文化示范村的,给予每个村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继续做好“送文化下乡”活动,完成全市行政村广播并网,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启动广播电视低保户实施工程,免费为覆盖区低保户安装有线电视。认真实施参合农民健康体检,加快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并且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报销向社区卫生服务站延伸。加快推进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对集中式农民饮用水工程,其进村入户率在60%以上的行政村实行以奖代补,每个村奖励2-5万元。对独立式农民饮用水工程,其进村入户率在60%以上的行政村实行以奖代补,每个村奖励7万元,同时按受益人口数每人补助100元(行政村和人口数以2004年调查时为准)。
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17、深化农村生产要素流转机制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和“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布局区域化、规模化,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切实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市级土地流转管理中心,乡镇(街道)要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行政村要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按照规范化操作标准,加强管理和服务。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为出发点,探索完善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收益分配和监督管理体系;鼓励异地承租大田、森林资源等农村生产要素实行规模经营,其子女就学、生活用水用电等享受当地村民同等待遇。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搞好农村宅基地和农民住房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全面盘活农村土地存量资源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户宅基地置换试点,探索建立农民建房、建新拆旧、一户一宅、宅基地退出和流转机制。通过宅基地置换、选位竞价,盘活存量,减少农民建房占用耕地。结合下山脱贫整村搬迁,城中村、园中村、城郊村改造,鼓励农民自愿放弃农村合法住房,置换城镇住房,并享受相应的补贴和奖励政策。有条件的乡镇、街道要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
18、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机构扶持“三农”发展的信贷比例,力争“十一五”期间“三农”贷款有较大幅度增长。抓紧制定鼓励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实施办法,建立独立考核机制。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村镇银行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深入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开展建立低收入农户集中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各金融部门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多种适合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方式,拓展有效担保物范围,依法开展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四荒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仓单等权利质押贷款,探索开展农房抵押贷款,努力解决农业企业、农户贷款难问题。进一步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19、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化落实乡镇、街道重心下移五项制度,扎实开展村(居)组织“五新争先”活动,积极创建“和谐创业型”班子;坚持完善民情沟通日和民生服务日制度,努力打造服务型组织;不断深化“万名党员创业致富工程”建设,培育一支创业型党员干部队伍;深入实施村级五项规划,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不断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按照“三年一轮审”的要求,每年安排100个以上的村进行财务审计。鼓励各地继续深化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加快资产融合进度,优化整合农村各种资源,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篇2
一、规模农业会产生什么样的金融需求?
农业组织方式是农村社会经济的基础,是农村金融发展与创新的逻辑起点。以小农户为交易主体的农村金融,一般呈现出以下特点:(1)期限短,频率高,数额小,融资成本高;(2)缺乏可资抵押的抵押品,谈判成本高;(3)农户面临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的约束,风险程度高。满足这种小农户金融需求的主要方式包括:(1)提供政府的扶贫资金,发展社会保障体系;(2)创新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产品,发展民间小额信贷等民间金融组织;(3)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进一步开发农业政策性金融产品。因此,近些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为了实现农户的融资需求与供给方式的相互匹配,在金融机构、利率机制、进入壁垒等方面进行了边际调整。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
但是,农村金融体系的调整与改革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1)随着农村金融准入门槛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在地方政府推动下迅速增加,但是,农户与农村企业的融资条件并没有获得更大程度的改善;(2)大量新型金融机构涌入农村金融市场并采取超高利率策略,导致了没法满足收益率要求的“三农”投资,无助于增加“三农”信贷供给,并使整个市场中高风险投资者聚集,增大了金融机构的破产概率;(3)作为“边际增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只是简单地增加了资金的投放,并没有为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的、能够实现长期自我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新机制(陈雨露,马勇,2010)。那么,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瓶颈是什么?为什么近十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逻辑没有遵循需求导向型改革,而是走了一条将城市金融体系向农村延伸的道路(刘祚祥,2012)。因此,对农户而言,新型金融组织并不是内生的,而是嵌入的。新兴的农村金融组织难以实现改革的初衷也就包含在其改革的逻辑中了。
规模农业需要什么样的金融需求?与小农户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相比,规模农业,即使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家庭农场,其金融需求也将发生很大的改变。首先,从事规模农业的经济组织,对金融的依赖程度将比小农户更高。规模农业需要通过土地流转市场获得土地,需要种子、化肥、农药等一系列生产资料的投资,需要雇佣劳动力,需要将耕地、播种、收割等环节的工作外包给专业化服务企业,所有这些经济交易行为,都需要货币的媒介,需要资金的支持。由此可见,随着规模农业发展起来的农业专业化分工,扩大了市场边界,内生出更大的金融需求。其次,规模农业需要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无论是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还是设施农业,都需要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尽管农业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政府投资占了主要部分,其资金来源于各级政府的财政以及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但农业经济组织依然需要进行部分投入,而且投入的资金量还比较大,其自我储蓄、自我积累的资金往往不能满足资金的需求,因而,产生了融资需求。再次,规模农业需要更为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规模农业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经济组织方式,自然就不再具有小农经济的那种通过兼业化经营而形成的自我风险分担机制,而目前的农业政策性保险不但面窄量少,而且效率低下,因而,规模农业产生了农业风险分担的市场需求。最后,规模农业需要提高农业生产组织的创新能力。农业生产组织是农民企业家理性选择的结果,提高其创新能力需要降低农民企业家行为的成本,其创新行为需要金融的支持,特别是低成本的融资机制,对于诱发农民的企业家行为尤为重要。因而,激发农民的创新能力产生了资金需求。
二、规模农业会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供给?
发展规模农业不仅仅是土地的规模化经营,而且也是农业产业链的进一步分工与专业化发展。其产业的分工与专业化演变过程中,低成本的融资机制起到了支持与加速的作用。那么,规模农业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供给,如何才能够实现这方面的供给呢?目前支持我国农业的金融体系包括了以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商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村镇银行等为内容的银行体系,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的保险体系,以民间借贷为主要内容的非正规金融体系。但是,随着规模农业的发展,现有的金融供给模式将难以适应规模农业的金融需求。
首先,规模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基础,需要现代设备予以装备,现有涉农金融的合约与规模农业的金融需求难以匹配。农信社(或农商行)的涉农合约,绝大部分是根据种植业或养殖业产品的生命周期而设计的,故一般贷款年限为一年,而且合约展期都有比较严格的限制。随着规模农业所需的专用性资产投资数量增加,已有的金融合约期限与农民对资金使用的期限已经难以匹配,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规模农业的资金需求特点来设计其合约期限。此外,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越来越难以满足农户规模经营日益增加的资金需求量,以满足其对大额资产的投资需求,例如土地流转资金、机械购买资金、技术改造资金等等。其次,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中,中小农业企业经营者的资产不能成为抵押产品,从而导致农户及其他中小农业经营者难以获得金融体系所提供的服务。农民通过长期的积累,创造了许多的财富,但这些财富却入不了现代金融体系的法眼,不能成为获取金融服务的筹码。农民如果希望在现有的金融体系中获得金融服务,就必须提供能够满足其金融服务条件的可资抵押的资产,因为抵押担保是联接贷款需求与供给的桥梁与纽带。如何使不能抵押的资产具有抵押功能,是一个赋权过程,也是一个金融创新过程。目前,对于规模农业经营者而言,所经营的土地是最重要的资产,如何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和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将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承包权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贷款,已基本不存在法律障碍,目前的关键是金融机构的技术及其金融创新能力。在实践中,部分地区的农民通过土地承包权、自建住房以及林权抵押已经获得了金融机构的贷款,并以此作为扩大规模生产的资金来源。第三,降低农民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应该充分应用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功能。尽管农村商业银行以其他金融机构在农村区域进行物理网点的布局,但是,在交通网络已经十分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时代,农村金融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瓶颈,已经不是网点布局等金融资源的配臵不合理,而是正规金融体系的服务能力问题。以商业银行代表的金融体系,鉴于运营成本过高、利润过低等原因,对农户、农业小微企业、农业服务公司等农业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不屑一顾,从而导致这些客户希望通过传统金融机构或其贷款等金融资源的努力经常无功而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普惠金融将不再是一种金融关怀,而能够成为一种金融模式。例如P2P信贷平台,借助于互联网技术能够规避传统金融体系在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的高成本,降低交易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互联网金融凭借其自身的信息优势,吸引客户自主注册成为会员,由客户自主决策借贷交易,P2P信贷平台本身不参与资金借贷的链中,从而使之成为银行体系、证券交易体系之外的第三种金融模式(谢平,邹传伟,2012)。规模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城镇化的基础,与互联网金融能够贡享网络的信息基因,互联网金融与规模农业能够形成内在的互动机制。
三、为什么农业产业基金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
随着城乡经济二元发展趋势日益收敛,城乡一体化融合进程加速,农村金融将逐步演化为农业金融。在土地流转成本日益下降,规模农业经营业已成为农业主要组织形式的条件下,农业效益的提高将取决于农民的企业家创新行为。如何将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低成本的金融资本、及时的市场信息配臵到农业领域,是未来农业能否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迄今为止,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各种专业组织相互之间是分割的,有些是市场行为,有些属于政府行为,还有些行为内生于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合作组织。但是,在所有这些经济组织中,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基本上没有有效的配臵渠道,以至于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在不断下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合约,农业产业基金能够将资金与人力资本在农业中进行优化配臵。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是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为规模化农业企业提供股权融资的制度安排,在“共同投资、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基本原则上,各交易主体通过讨价还价之后所达成的金融合约。从合约的内容来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运用现代信托关系机制,通过发行基金券的方式集中分散的资金,并以股权形式直接投资于农业,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促进农业企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经营,从而给投资者以回报。
篇3
自2000年中央决定在安徽开展以省为单位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后,至今已有20多个省和直辖市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2003年7月1日广东省全面启动农村税费改革。据统计,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全面推开之后,广东农民年负担由税改前的55亿多元减为目前的9亿元,年减负总额达46亿多元;人均年负担税费由106.93元降为17.4元,减负率达83.73%,居全国最高。
税费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规范农村税费制度,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分配关系,这种分配关系,具体表现为乡(镇)、村、农民的财务关系。税费改革后,农村财务管理的主体也由过去的村或乡镇经管站转变为基层财政和农村会计核算中心,村级财务收支范围逐渐减少,财务管理的重心也由事后核算转变为事前监督和收支并重。强调农村财务管理法制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村级财务会计制作为农村税费整体配套改革的生理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节约财务管理成本,而且是“建国以来时期沿袭下来的财务管理体制的突破,保证集体资金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高度集中,缺乏相互监督制约的弊端”。同时,以民主理财作为农村财务管理的核心,切实加强农村财务管理。
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充分暴露出来,如收益分配的不合理导致上访增加、财务收支矛盾突出、村级债务难以消化甚至反弹、相关部门及财务部门的职能转换和性质不明确、集体经济薄弱等。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都不同程度地要求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甚至将财务纳入乡管理和全面实行财务公开化,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控和对资本运营相关指标的考核与评价,尤其是在发达地区,财务透明度不够,现象逐渐增多,村级集体资产流严重,负债过高,出现了农民收入停滞,甚至因负债过高,又重新步入贫困,严重地抑制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广东省来看,2001年广东农村集体经济资产总额达4661亿元,占全国的18.5%,居第一位,其中85.6%的资产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618.7亿元,集体有收入的行政村占了92.9%,无收入的行政村总数的84.6%。财务管理作为农村经营与服务的核心,其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所以,建立创新性财务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在国外,农村财务管理都体现为合作社的财务管理,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调整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财务管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农村集体财产、集体资金的按理,而是重点考虑资金的投放与投资项目所需资金的筹集和风险管理。国外现有文献有的从农业合作社的资本形式探讨农村财务管理,以及从合作社的税务负担与融资的角度进行分析;还有的从某一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的费用与收益进行分析,以及从合作社合并时的合并报表各因素进行分析。与我国不同,发达国家的农村财务管理已经没有了发展中国家农村财务管理低层次、混乱、目的性不强的缺点,它们的财务管理目的明确,管理具体,且多以融资与投资为管理对象。因此,运用当前最流行的金融工具,尽量提高合作社的融资、投资效率,是国农村财务管理的实践特点,也是发展中国家农村财务管理的方向,它对建立我国创新性管理模式有着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创新性财务管理模式的建立
(一)创新性财务管理模式的特征
1、社会性。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铺开,不单纯是农民减负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三者利益分配协调问题、土地问题、税制体系的构建问题、财政体制问题、农村债务化解问题、农村义务教育投向问题等等。
2、民主性。税费改革与财务管理的创新必然体现民主性,因为改革和创新的目的就是要理顺各方面的财务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如目前实行的村民诈治和民主理财,就是民主性的具体体现。
3、复杂性。由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具有社区性、封闭性、合作性、股份性、多样性、民主性的特征,使得农村财务管理更具复杂性,尤其是税费改革后,农村原有的分配格局被打破,原有的财务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和财务关系等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所以,需要将农村税费改革与财务管理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更深层次的问题。
4、长效性。农村税费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国策,要巩固改革的成果就必须建立农村税费改革的长效机制,其中有效监控、债务化解、科学理财、理顺关系等都是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
(二)创新性财务管理模式的内容
1、观念的创新。观念创新是一切改革与的源泉,新时期农村财务管理的内外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资源环境等都有了新的变化。如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农产品销售额增加或减少给农民带来收益的增减,农村各业因扩大生产规模而增加资金筹集或因销售额下降、产品卖不出去而占用更多资金,资金周转不灵。又如资源环境尤其是土地资源,土地作为主要劳动资料,其地理位置、肥活程度、土壤结构等都直接影响到对农业的投入,以及由于信息技术的发使得农产品交易更加便捷等等。因此农村财务管理必须适应这些变化,不再局限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和财务管理模式,树立新型理财观念,如财务资源观念、人本化理财观念,信息化理财观念、知识化理财观念等。如目前农村资产经营中出现的资本、土地、人力、智力等资源的重新组合,实行民主理财、电子政务、财务信息网络化、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等,都是创新性财务管理的具体表现。
2、财务管理体制的创新。体制改革是创新的基础,为配合农村税费改革,各地区纷纷从体制上入手,彻底理顺关系,其目的就是通过建立健全一个新的运行体制,形成一种新的机制,为农村的长治久安、稳定发展奠定稳固的、规范的财务制度基础。如目前各省推行的“村账镇管”、财务双代管、会计电算化、会计集中核算和财务人员选聘制等,都是新形势下财务管理体制的创新。
3、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现阶段农村财务制度主要包括财务计划管理制度、开支审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承包合同管理制度、财务档案管理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财务人员管理制度、财务监督制度、收益分配制度等。其中收益分配制度是农村财务管理的矛盾点,它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随着农民收入来源日益多样化,不仅包括劳动收入,而且还包括经营收入、管理收入、资产收入和权益收入等等;在财务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等,这些都必须通过财务管理的创新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加以妥善解决。
4、组织的创新。财务管理组织创新,包括组织体系创新、组织机构创新。创新性农村财务管理组织体系,应是在乡镇一级建立两个中心,即农村财务管理中心或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和会计结算中心。前者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和监督其执行情况,指导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监督财务公开的落实情况,协调县、乡、村的财务关系等;后者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协助乡(镇)、村做好财会人员的选聘和会计核算。两者职责明确,互相配合。
5、技术与服务的创新。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必然推动财务管理技术与服务手段的创新,这就要求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研发财务动态管理软件,建立网络运行系统,实现财务工作信息化和网络化。
6、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创新的财务管理目标和指导思想必须通过创新的方法才能实现。创新的农村财务管理方法体系应包括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监督与检查、财务分析与评价、财务预警、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等。尤其是发达地区农村更要建立财务监督与评价体系,并通过其规范运行,降低管理成本,从制度上防止管理混乱、滋生腐败现象的发生。
7、财务监督体系的创新。通过建立多层监管体系,对农村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具体包括:第一,加强村民民主监督,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制度,坚持财务公开,确保财务管理规范运行;第二,强化会计监督,推行会计委托制,通过多种形式公开招聘财会人员;第三,发挥下令监督的职能作用,具体可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代表政府对农村的财务收支、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定期的轮审;第四,对重大事项的审计评估可以通过社会中介机构来进行。
三、建立创新性财务管理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创新的财务管理必须围绕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来开展。创新的目的是要通过创新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财务管理的创新必须围绕着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这一中心目标来开,必须以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机制环境为出发点,针对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转变资产管理观念,注重价值形态的管理,从盘活农村集体资产等方面入手,在保值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增值,不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巩固税费改革成果。
(二)正确处理三者利益关系。税费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规范农村税费制度,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分配关系,而农村财力管理直接体现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尤其是在收益分配方面。所以,必须在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约束下农村中的各项事务。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财经法规和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财务管理的创新,保证农村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经营、依法理财,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国家、农村集体和农民的利益不受侵犯。
篇4
[关键词]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初探
[基金项目] 本文是2011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广西农村金融体制创新研究——以广西田东县农村金融改革为例”(项目编号:11BGY0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代洪丽,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财税金融系经济师、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学(农村金融、区域金融),广西 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 F830.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5-0020-0002
农村金融发展必须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持适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主要面对的对象是大量的分散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农村金融的特点是:交易规模小、次数频繁、缺少担保品和抵押品,难以获得征信信息,金融服务简便、灵活、及时,交易成本、资金使用成本和交易风险高,收益又比较低。
一、农村金融发展运行概况
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农村金融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提出很多改革措施,积极扶持农村金融,有效弥补市场机制缺陷。比如通过完善金融体系,进行农村金融机制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免除农业税,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对农业生产中的申请贷款所付的利息也进行了财政贴息,减轻了农业生产者的利息负担;对政策性的农业保险给予支持。财政部还了《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对农村金融机构减免金融机构营业税、所得税等优惠措施,鼓励农村金融积极服务当地经济的发展。针对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对经营这些业务的部分金融机构贷款利息收入减免营业税,进一步放宽政策,农民融资难的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国家高度重视,各类金融机构也积极配合,但是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村金融供不应求
在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是目前农村居民、微小型企业,养殖专业户获得金融服务仍比较困难,他们需要的资金额度相对城镇各类贷款单笔额度不高,总量多,缺少担保品。究其原因,已有的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大银行贷款发放审批比较严格,大型商业银行经营的各项业务在县域以下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不具备优势,其业务活动往往没办法适应小农经济、微型企业,也无法解决因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高风险和巨额成本等问题。中国有很多的大银行,但真正贴近基层的中小金融机构却非常少,特别是根植于农村的微型金融组织是少之又少;对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了解甚少。
(二)农村金融资金严重外流
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两大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资金的支持,但是支持形式比较单一、规模偏小,两大农村金融机构出于商业化经营的考量,将信贷资金投向城市,造成农村资金的严重外流。以广西为例,201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665.11亿元,其中在农村地区存款4648.95亿元,占39.85%;各项贷款余额9186.07亿元,其中在农村地区贷款2913.69亿元,占28.62%。从广西存贷款的区域结构观察,农村金融资源严重分流,资金流向非农领域现象普遍。
(三)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作用未真正发挥
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2006年试点以来,目前已在全国各省份普遍建立,但是在服务县域经济过程中暴露了很多问题。比如定位不清,重企业轻农户;吸储难,竞争力不足;放贷风险高,银行经营成本高,赢利能力差,宣传力度不够。
(四)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空间有限
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受到层层限制,只发放贷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且不稳定,发放贷款额度受到限制;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缺乏金融监管,准入门槛过低,不利于风险控制,种种因素使这两类新型金融机构很难成为促进金融发展的主力军。
(五)农村金融专业人才匮乏
在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具有深厚金融理论基础和精通银行实务的专业人才,更缺少既熟悉传统金融业务,又熟悉投资和风险管理等现代银行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使农村金融创新的理论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处于较低的层面。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差,制约金融创新能力。
三、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对策研究
(一)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体系
首先,加强农村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村政策金融、合作金融、商业金融组织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其他小型金融组织,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在农村建立营业网点。其次,完善政策性金融组织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功能,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充实农业发展银行的资本金,给予优惠的税收和利率政策;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和覆盖面,加大政策性银行的专门立法力度,全面规范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再次,发挥合作金融组织的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金融制度;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户信用评价机制。最后,建立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农业信贷激励机制,坚持以商业性运作为主的方针,对具有公共产品特性的农村金融业务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篇5
是我国长久以来取得较好成果的新农村建设制度,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许多的弊端,这成为了阻碍我国小康社会进一步建设的一大障碍。由此可见,当下最紧要的是不断改革和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使得资源合理有效的进行配置,比如明确产权基础,创新农村流转体制,完善等。
一、土地流转制度的研究背景
党的十指出,要统筹三农建设,推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对于农村流转体制健全,激活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分配等带去了福利。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流转可行性强的、明确权利以及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体制,从内部就可以提高农业的发展活力。因此在十以后土地流转问题显然是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经济方面也存在有一些联系。从具体的研究情况而言,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显然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以及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制约因素。
土地流转工作较为复杂,其所涉及的范围较广,需要考虑的政策因素较多,不单是与农村利益及稳定发展存在关系,还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存在着很大关系。最主要的是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在我国现阶段土地制度改革条件下,土地作为农村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提出,也是在致力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流转的面积的扩大,使得农村土地使用率的上升,优化了生产,达到了很好的土地配置效果。
二、土地流转制度的理论基础
1.土地转让
土地流转指的是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的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顾名思义,就是保留其承包权,转让其使用权。土地转让是指一些所拥有的、而没有到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承包商再达成一定的协议,以某种有利的条件转让给其他农户主体。
2.土地入股
土地入股,是指在整个承包期间,就土地承包经营权而言,承包方有权对其进行量化处理,可以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股份,再通过具体的股份以入股的方式同其他的主体进行生产活动,最后根据所持股份的份额进行分红。
3.土地转包
土地转包,是指在承包期间承包商可以将全部土地或者部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通过条件限定,将其转让给同一经济组织中的某个农户个体用于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使得土地集中利用,流转较为便利,农户负担较轻。
4.土地出租
土地出租,是指承包商作为出租的一方,把自己所持有的属于承包期间内的所有的土地或者一部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限定一定时间后再租给其他的主体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再向租入土地的一方收取租金。这样的土地利用较为灵活,避免了许多地方出现荒地的现象。
5.反租倒包
反租倒包,是指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农户所拥有的承包地进行反租之后,将反租过来的单个承包地再进行集中,然后对相应的农户作出一些补偿,之后再把集中的土地发包给个人或者企业。这样的方式使得土地利用较为集中合理,大面积的产出保证了相对应的收入。
6.土地托管
土地托管,是指承包商把自己拥有的所承包的土地委托给农户个体或者专门的农业服务组织代为进行具体的经营管理活动,与此同时承包的一方和受托管理的一方应在达成协议后签订具体的合同,以及受托方会向承包方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
7.土地互换
土地互换,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可将其拥有的经营权交换给另外的主体进行使用,而自己则可行使从其他主体那交换过来的土地经营权。大多数的农户都可自行交换土地使用权,使得土地利用更加的充分有效。
三、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与创新的选择
1.适度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为了给土地流转制度提供必要的产权基础,政府必须适度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措施。农村土地产权具有有效性、预期性、可分性以及可转让性等特点,就我国目前而言,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农民依法进行承包经营,对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但是许多人在享受这些权利的同时,却故意回避对土地的处分权。所以这还是一种不完善的土地经营产权,必须进一步明确农民承包土地的权能与职责,真正做到权责分离。政府在确保农民集体享有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同时,必须赋予农民更多的权益,使得农村土地充分归农民所有,政府要给予肯定和保护。只有土地承包经营产权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农户土地制度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地确立起来,才能促进我国土地流转制度的和谐发展。
2.继续稳定
想要稳定土地的承包关系,就必须保持的稳定,这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也很适合我国的国民状况,所有必须继续稳定这一政策,并在一定程度上使之进一步发展起来。由于就大多数农民而言,土地依然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谋生手段,也是保障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所以,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把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决策权界定给农民,使农户成为土地流转使用权的主体,获得长期使用该土地的权利,保护好、利用好土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增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商品性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土地政策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使得土地承包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相应的法律地位也凸显不出来,所以,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的相关法律条文需要做进一步的完善。第一,应该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相应的法律地位;第二,取消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户籍性限制;第三,积极探索满足新增人口土地诉求的新途径。
篇6
一、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必然性
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农村宅基地制度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并且目前在许多农村仍然适用,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现行的农村宅基地制度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变化,它的欠缺和弊端也正在逐渐显现:
(一)现行的宅基地制度与节约集约用地的基本国策不相适应。 法律规定农村村民符合条件可申请户均120至130平方米地宅基地。农民向集体申请宅基地可以无偿取得,由此造成宅基地供应上的“大锅饭”。由于缺乏约束机制,使广大农民群众产生了“不要白不要”的心理,致使宅基地占地面积不断扩大,大量占用农用地。致使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寸土寸金的耕地资源无法承受按规定审批新宅基地,许多地方早在5年前(有的甚至10年前)对城镇规划区内农村居民停止审批新的宅基地了。按现有人口增长率,其它不少地方今后也将同样面临无地可供的窘境。还有,多数地方长期来缺乏村庄布局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宅基地建房土地指标少,农村建房基本处于见缝插针,无序发展状态。这期间许多农民家庭孩子长大了,要结婚,人口增加了住房成了大问题,建房没地,买市场价的商品房经济上难以承受。农村住房保障的缺失,将成为农村社会不稳定的一个因素。
(二)现行的宅基地制度与现在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已不相适应。传统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是适应以农耕为主就业结构的社会形态,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其中发达地区农民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__总体来讲八成以上农村劳动力在已二三产业就业,农民收入85%左右是来自二三产业,近半数的承包农田已流转实行了规模化经营。生产方式决定了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在城镇居住成为一种趋势,特别是年青一代,多数人的工作、生活、读书已完全市民化。但虽在城镇居住,又不愿放弃农村宅基地房子,至使农村“老龄化”、“空心化”问题日趋严重。而现行的宅基地制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扩大了城乡差别。
(三)农村宅基地市场流转面临体制。与较为完备的城市房地产管理相比,农村宅基地的管理与立法滞后,不仅存在大量的法律真空,而且内容比较粗浅,这加大了农村宅基地管理的难度。而事实上目前不少地方宅基地和房屋的流转已十分活跃,形成了自发的宅基地隐形市场。据慈溪市调查通过地产所交易的农村住宅仅占实际交易量的一半。由于缺乏法律法规规范,一方面宅基地私下流转,扰乱了土地市场的正常秩序,加剧了土地权属混乱和产权纠纷;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房租收入成为近郊农民收入重要来源,近郊农村农户房屋出租普遍,有些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房屋出租,租房客超过了本村人,丰厚的经济利益,反过来助长农村违章搭建,使农村无证经营增加,加重治安、消防隐患。
(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滞后影响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滞后,直接阻碍着了农民住房财产进入市场流通的进程。目前,城市房地产早已实现了“一户两证”,被金融信贷认同,可以进入市场自由买卖。而农村宅基地属集体所有,房屋归农户私有,房屋不能单独作为完整的房地产产权进入市场交易。农民住宅产权的不完整性,使农民家家都有拥有的最大财富不能作为资本来运作,这不仅影响了金融资本进入农村,在被扭曲的市场(尤其是隐型地下市场)交易中,农民住房很难保证交易公平和保值增值。
二、我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探索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城镇近郊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在稳定现有农村宅基地政策的同时,为破解农民住房难,对传统的农村宅基地制度的改革创新作了积极的探索。
(一)涌现了一批以集中居住、多层住宅为主的社区式农民居住区。__农村居民以多层为主集聚式农村居民公寓式住宅小区建设于20__年开始起步。鄞州区以村庄改造新家园工程为载体,至20__年底,有126个村开展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建设,已拆除农村旧房子368万平方米,已竣工447万平方米,为农户提供了5万余套新居。余姚市已经建成以农民为居住主体的多层公寓住宅小区13个,在建多层公寓住宅小区6个,建筑面积近150万平方米可为农户提供1.5万套新居。江北区也建成了慈湖人家、姚江花园等农民居住小区近100万平方米。慈溪市开展效益型集中居住小区建设,已规划实施36个农民集聚建房项目。北仑区、奉化市等也相继建成了一批多层为主的农民集中居住小区。
(二)形成了集体农民自筹为主、各方让利、政府支持的建房筹资机制。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资金筹集,集体农民自筹为主,主要是指利用村旧宅基地、集体其它闲杂地等土地的级差优势,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进行置换,实施拆旧建新。农民一般以自己宅基地和旧房折价置换新房,或以成本价购买。政府则在外部的基础设施配套和规费收取方面给予让利,大大降低了建房成本,使农民以较低的成本价购买农村居民公寓房。
(三)探索了对“新人”和“新房”实行新的宅基地供给模式。各地对符合申请建房条件的“新人”和建“新房”的指标,探索试行不再按传统供地模式批给宅基地,停止单家独院式住宅审批,集中建房指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农民建房标准由原来的以户为标准向以人为标准相结合;农民建房审批标准由原单纯以批建筑占地面积为主向建筑占地和建筑面积双控相结合;农民建房供地以集体土地为主向国有(国有行政划拨或国有出让)和集体用地相结合。以国有划拨性质供地的农村居民公寓,在农民补交土地出让金后,取得土地证和房产证可以上市交易。
(四)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创新成效明显。一是盘活了农村的存量建设用地,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原农宅户均一般占地在0.3亩至0.4亩左右,采用新模式安置农户后,比原占地节约20至40%。
并且退宅还地后盘活了存量土地,缓解了工业用地紧缺的矛盾,既节省了砂地面积,又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二是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近几年新的农村公寓式住宅小区都有是参照城市居住小区标准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齐全,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品质。三是培育了农村新社区,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用新的宅基地置换模式形成了一批新型农民居住社区,在改变了千百年以来农民单家独户、封闭的、以农耕社会为基本特征生活方式同时,大量新增的生活公共设施为农民开展文体活动、享受休闲娱乐提供场所,这为构建农村社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面向农村、农民以集中居住为主的宅基地制度,在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建设资金收支平衡难度大,建造成本与拆迁安置价、以入与住房困难户之间的购置价,存在较大差价;二是农民的传统居住观念影响制约;三是住宅建设用地安排困难;四老房和宅基地退出机制不完善。 二、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创新的思路与对策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是整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农村宅基地制度创新的探索,着力解决农民住房难和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促进农民由就业型转移向居住型转移,从制度层面推进城乡融合和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一)加强宅基地规划管理,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农宅集聚化建设。一是按照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的要求,加紧制定并实施县域范围的城镇和村庄空间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布点规划,以其为基础强化城乡空间联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切实有效地解决镇村聚落分散、人口集聚度低的问题。二是以城镇和村庄空间布点规划为依据合理确定政府投资农村公共性基础设施的重点区域,力避低效或无效投资,从基础设施的改善方面把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发展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三是发挥村庄规划的控制和引导作用,统筹规划各街道(镇)农民公寓式住宅小区建设的选址及范围、规模。实行分类指导,引导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对地处工业规划区、城镇规划区的农村,要加快村庄改造步伐,鼓励建设与城镇建筑风格相融合的多层住宅为主新型农村居住社区。对于地处农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的农户,应控制单家独院式建设,在规划居民点内支持建设公共设施比较完善的户均占地集约型的联户联排式农宅。积极引导分散居住农户、新建翻建农户以及已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户向城镇及其周边地区的新社区集中居住,提高城镇人口集聚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
(二)加大政策扶持,加快农村住房制度改革推进力度。一是要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市政府已出台了《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目前余姚、慈溪、镇海和鄞州等10余个试点已开始启动。各地应根据市政府意见精神,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制定和细化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增强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同时要做好政策的宣传,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住房制度改革。二是要落实好农民建房的各项规费收取优惠政策,切实降低农村居民公寓建设成本。各县(市、区)要本着让利于民的精神,核定建设项目和优惠标准,原则上除上缴国家、省部分外,市及以下的行政性规费、城建配套费等全额免收。三是落实好用地政策,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对于在旧村落翻建多层公寓中产生的复垦指标,不能原地开发建设的由政府以市场价予以收购,以补充农村公寓式住宅建设的资金平衡问题。
篇7
关键词:农村小学新课改;存在问题;创新;发展
随着我国教育进行深刻的变革,对农村小学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作为农村学校要跟上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和需求,努力探索新的发展之道,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农村学校教学的整体质量。但是在实际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创新与发展的存在问题
首先,虽然大部分小学教师已经认可新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案,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方式和习惯的影响,有相当于一部分教师对过去的教材情有独钟,在课堂上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在进行更换新教材过程中,备课的教案却无从下手,无法合理做到以学生为主,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却无法得到广泛的应用,没有科学有效途径可循。
其次,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通常的课堂教学方法有愉快教学法、成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研究性学习法以及灌输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有利有弊,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依然是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存在着很大的不满情绪,降低了学习的兴趣;还有的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相应的科学指导,综合实践课程很少,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再次,在农村小学改革校本资源很难开发。在小学改革过程中,要重视校本资源和乡土资源的开发,但是由于农村小学资金缺乏,地方政府没有引起很高的重视,对农村小学教学改革拨款较少,现代化教学设备落后,部分教师认为农村小学教育可开发的资源比较少,不利于新课改的更广范围的推广。
最后,农村小学生的基本素质较差。大部分的教师认为新课改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生的基本素质。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农村地区学校经济条件差,基础比较薄弱,有部分学生买不起相应的学习工具和课外的阅读书籍,导致学生阅读层面较窄,储存的信息来那个很少。虽然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成才的关键与家庭的影响和作用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有的小学没有和学生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互相通报学生的基本情况,没有建立学校和家长的相互联系的有效机制。
二、如何加强农村小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创新与发展
农村小学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发展,缩小城乡教学之间的差距。
(一)要正确合理的进行课堂设置
在进行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把课程改革和课程调整结合起来,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门类和课时的充足的情况下,在农村小学要配备各种门类的教师,要重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设,比图书法、绘画以及能够体现地方特色文化的课程,这样不会额外增加学生的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就会丰富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校园生活,保证学生能够全面健康的成长。
(二)要实行长短课相互结合的方式。农村小学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等具有针对性和教化性的教改的试验,同时为了保证课改的质量,可以适当采用长短课相互结合的方式,首先,积极对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强化他们对现代教学理论的认识和学习;教师要提高组织能力和教学水准,对短课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小学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备课要全面,具有深度,减少在课堂中重复的程序;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建立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实现教师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管理,要重视对课堂教学结果的指导、研究和检查,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三)对教学的综合评价制度进行改革。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不能仅仅重视班级统考和毕业考试,要根据农村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推行等级、发挥学生特长以及鼓励性评语的综合评价标准改革,改变以往传统的采用成绩评定等级的分制方法,有效消除一卷定成绩和分数当质量的评价方法。农村小学教师要对学生表现和成绩进行合理的质量分析,不断调整教学进度,要重点对学习差的学生进行辅助和教导,不能存在歧视的现象;另外,针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可以适当的采用等级制度,对学生要多采用鼓励性的评语,避免言辞激烈,伤害小学生的自尊心。
(四)要全面推行高效课堂教学改革
要强化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农村课堂教学质量。因为课改的难点在农村,要把农村学校、尤其是规模小的农村山区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我市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首先,以文化引领课改,要因地制宜发挥学校自身优势推动课改教学工作的进行,以德育工作为切入点,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创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其次,要推行跟进式的专题教研模式,重点构件活力课堂,遵循教学并重的原则,有效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最后,要针对课改的难点、热点问题,不断推进教育科研课题和教学策略研究实验。
在实际的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要积极推行分层教学方式,尤其是在班级人数比较多的农村小学.推行分层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承认学生之间是由差异的,不仅包括学习成绩的差异,还包括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第二,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要个别对待,因材施教;第三,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能够理解和认识学习成就上的多样性和相对性,利用教师的机制积极发挥学生的潜能,通过分层教学使每一位学生能够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这要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小学教学改革,达到事半功倍的目标,实现农村小学教学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而不断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
三、农村小学发展规划要符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
第一,要确立的科学合理的指导思想
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学校的指导思想,保障农村小学生能够公平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要优化整合学校经费、设施和师资等资源,要不断加强小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要努力实现农村小学教育的基本目标,缩短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提高办学质量。要关注好农村困难和弱势群体的子女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自助体系和制度。
第二,要建立合理的目标和任务
要实现农村小学的校舍、仪器、图书、经费和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有效合理的解决学生的择校和大班配额的问题。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作为出发点,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要保证农村小学义务教育经费的均衡发展,完善教师、补充、交流、研究以及科研方面的制度,不断促进新课改工作顺利进行。实行校长负责制,健全教职工大会制度,推行科学的民主管理。要加强城镇和农村各小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努力农村小学教职工的待遇。
结语:综上所述,农村小学要建科学化、人文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做好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积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
参考文献:
[1] 龚云昌.农村小学教学管理的困境及对策[J].教师.2013(19)
篇8
一是全会科学准确地判断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决定”提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一个“发展阶段”、一个“关键时刻”、一个“重要时期”的科学判断,表明了农村改革仍然是国家改革的关键环节,农业发展仍然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基础。
二是全会描绘了未来农村发展的美好图景。“决定”提出了今后12年,也就是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__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为核心的六大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群众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六大目标任务涉及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对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构想的进一步细化,为农村发展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奋斗目标。
三是全会作出了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的三大部署。“决定”指出“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这三大部署,既切中了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又有力应对了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绘制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蓝图。
四是全会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制度保障。“决定”指出“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要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以这六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为重要抓手,将会从根本上优化农村改革发展的制度环境,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篇9
能力作风建设:一是加强学习,组织劳动法和扬州文史专题讲座;二是组织服务对象对本办能力作风建设情况进行测评;三是评选“十佳农经干部”;四是全面总结今年能力作风建设工作。
新农村建设:组织对27个市级示范创建村和300多个全面小康创建村的考核验收工作;做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全市新农村建设情况总结;督查市级帮扶部门(单位)帮扶资金到位情况,做好扶贫工作年度总结;开展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年度工作考核考评,布置2010年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轮换工作;布置2010年新农村建设市级示范创建村和全面小康创建村的申报工作;组织开展20强乡镇工作情况调研。编发第二期《扬州农村通讯》。
三大合作:一是出台撤村建居农村集体资产处置的指导意见;二是下发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落实情况检查的意见;三是商财政部门审核下达市级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项目的资金;四是做好省第二届农民合作社产品展销会的各项准备工(!)作;五是与工商部门共同做好“三大合作”创新创优奖的申报工作;六是重点做好“三大合作”、农业保险的总结工作;七是做好相关业务工作年终报表汇总。
经营管理与财务管理:做好省厅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合格乡、村检查的迎查和接待工作;认真开展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选活动;下发《扬州市农经综合服务示范乡镇命名决定》;继续抓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账工作;指导各地抓好2008年度农村财务年报统计汇总工作;继续配合市金融办指导相关县市小额贷款试点工作。积极鼓励在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农村行政村和乡镇范围内进行农民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试点。
篇10
我是学生会工程系督察部的一名08级新干事,刚来到这美丽的校园,陶院便举行了一次特殊而富有意义的活动,而该活动是由学校给我们学生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机会,由各个系学生会进行辅助和监督,而这该活动目的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思想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共同创建社会发展,学习怎么样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并学以致用,用来破解学校的某些学习与工作的发展难题,鼓励同学努力学习并积极参加团内活动,带动全校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提高同学团结合作,培养同学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习是为了让我们懂得该活动的精神,而我是作为一名督察工程系团支部书记是否举行了该项活动的一员,我看到有几个班级办的挺好的,他们不仅将该活动很好地灌输给班级学生,而且将活动举办得非常有意义。
首先是06机设的活动,展开得非常顺利,他们班的团支部为了响应学校团委的号召,配合院团委的工作,积极参加了此次“团日活动”,该班团支部12月9号的晚上8点半全班集合开会,并安排每个同学回去看十七届三中全会内容,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11号在下沉广场择优来读自己的稿子,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内心感受,该班都很努力,经过细心学习之后,很多同学都写下了自己的亲身体会,并且都非常的有感觉,有情感。这样的展开活动不仅让每位学生都有了对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了解情况而且并能知道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内涵,能够使自己有所这方面的意识,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的忧患意识,也增强了学生应对社会的责任感。了解国家的问题,走向未来发展的前景,不仅是对我们的未来有帮助的,而且能够让我们能身处社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开展完这个活动后,问及他们的感触,他们说:“十七届三中全会都是因为党关心农村,建设农村,关心民众的结晶,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看到政府的正确决策,全国人民的辛勤汗水,党总是以其敏锐的目光和发展的观点,在每一个机遇期,始终不渝的坚持实事求是和改革创新的态度做出一次次伟大而正确的决策,是我们的党发展了中国,强大了中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放眼国际,审视国内,我们党深刻地认识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很多矛盾和问题的根源,也是未来改革发展的“瓶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正是在总结农村工作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新时期农村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在新的起点上推出农村改革发展必经遵循的五项重大原则,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支持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的根本动力,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完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而我有幸能够成为督察他们是否举行活动的一员,看着他们举办的活动,我的感触很大,感触的是党的伟大,是党对人民的关怀,是党的魅力,是党时时刻刻关心着我们的温饱,是党并没有忘记我们,真心实意的解决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农民对耕种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这样能够使我们的国家逐步强大,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中国必将成为全球的强国。
对于我个人,四处联系着各个班的团支部书记,这不仅加强了我个人的交际能力,也加强了我的组织能力,使我从中得到了不小的锻炼。我觉得这次活动对我的益处是很大的,足够锻炼了我,处理事情的能力和态度,有时在这个活动中会碰到一些意外的情况没,但是这只是一个小小的锻炼,从而达到能让我个人变得在各方面的处理都应该恰当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