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居家养老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居家养老建设方案

篇1

为积极应对本镇人口老龄化,破解日趋尖锐的养老难题,提高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有效满足全镇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根据《县关于推进城乡一体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精神,结合本镇实际,现就本镇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为老解忧”的工作宗旨,努力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籍等服务需求,重点帮助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整合社会资源,完善服务网络,拓展服务内容,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促进老年事业的发展,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工作原则

(一)服务大众,以人为本。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人性化的服务,努力提高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

(二)依托村(社区)、整合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村(社区)层面普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场所和服务队伍,努力营造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环境。

(三)监管并举,规范推进。加强对各服务实体的监督和管理,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绩效,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规范发展。

三、服务对象

居家养老服务面向全镇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并分层次开展服务,对经济困难且符合《若干意见》中第四款15条规定的老年人,由政府采取发放服务补贴的形式,为其购买服务,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居家老年人,主要通过个人购买服务的形式,提供低偿、有偿服务,倡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开展志愿者结对活动,为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无偿的公益。

(一)对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老年人,政府采取发放服务补贴的形式,为其购买服务。

1、居住在本镇区域内的县籍60周岁以上老年人;

2、低保户、低保边缘户、特殊(因病、因灾致贫)困难户、重点优抚对象、县级以上劳动模范;

3、独居(子女在县外)且生活不能自理或子女因客观原因无法实施有效照顾(子女弱智、肢残、重病等)。

(二)对自费购买服务的老人,提供其所需要的居家养老服务。

(三)村(社区)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邻里实行结对互助关爱活动,在村(社区)形成一张关爱老年人的爱心网络。

对符合政府补贴条件的服务对象视其需求程度,经本人或家属提出申请,由村(社区)报镇老龄委居家养老服务部,经初审同意后,提交县社会化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进行身体自理能力评估核准后分别提供每天一小时至每周一小时不等的无偿服务,近期服务券的标准为10元/小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扩大补贴发放范围,并提高补助标准。

四、服务内容

根据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和天凝镇特有的社区人文环境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循序渐进、稳步推进。通过在全镇合理设置居家养老服务网点,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就近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因地制宜确定服务模式和内容,为本镇老年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生活照料服务。通过专业服务人员、志愿者和其他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向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顾和生活护理方面的服务,如:日托服务、定制菜肴、洗衣被、购物、打扫卫生、家电维修等。

(二)医疗康复服务。通过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室、医疗志愿工作者,为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咨询,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为一体的医疗服务等。

(三)精神慰籍服务。通过村(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和村(社区)工作人员、老年协会、志愿者等人力资源,为老年人组织各类文体活动,以及定期上门看望、电话问候、谈心聊天等情感沟通服务。

五、运作方式

在县社会化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的管理、指导下,镇成立居家养老服务部。村(社区)依托“星光老年之家”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站,并根据实际,实质性地开展本村(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镇居家养老服务部负责管理、指导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服务实体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一)镇根据县政府制定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制定本镇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成立领导机构,全面负责本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二)由镇民政办负责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日常组织与实施。服务网点的规划和建设;服务对象的审核、服务质量监督评估等工作;对村(社区)申报服务对象的资格确认和补贴标准的复审,负责“服务券”的发放和兑换结算;建立信息库,汇总有关数据;做好服务站的检查监督;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日常管理。

(三)村(社区)居委会根据本实施方案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确定专人负责受理服务申请,搞好入户调查,初步确定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及所需服务时间,负责“服务券”发放对象及标准的初审,按县、镇的有关工作要求,分门别类建立居家养老工作服务信息。成立由党员、社长、村民代表、计生联络员、青年团员中的骨干组成的居家养老志愿者队伍,开展为老志愿服务。

(四)服务实体负责对服务对象开展上门等各项服务。专业服务人员应经技能培训后持证上岗,努力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人性化的优质服务。

六、实施步骤

(一)构建服务网络

1、在县社会化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的管理与指导下,镇居家养老服务部负责全镇居家养老服务的日常组织、协调、监管、业务指导和人员管理等工作。

2、各行政村(社区)依托“星光老年之家”建设,按照“四有(有专门场地、有专人管理、有专业队伍、有管理制度)”要求,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组织居家养老志愿者开展相应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二)调查、评估、审核

各行政村(社区)组织人员对辖区内的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进行调查摸底、归类,确定本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及具体内容。对老年人的家庭收入、人员结构、健康状况等情况进行核查,对符合政府补助条件的服务对象,开展身体状况、居家环境等评估,然后确定补贴标准、服务时间、服务方式,并按本人申请、村(社区)进行初审、镇政府复审、县社会化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核准、并按公示的程序做好审核工作。

(三)组建服务队伍

居家养老服务采取聘用服务员定向服务、志愿者关爱服务,周围邻里互助服务等形式展开。

1、村(社区)根据服务需求设立居家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组建上门服务专业服务队伍、专业服务人员优先择用本辖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和“4050”从业困难人员,经集中培训后挂牌上岗,逐步形成专业化优势。

2、志愿者服务队伍应登记注册,并制订具体的工作规程,按照就近原则,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服务,充分发挥本辖区内健康低龄党员和热心人的作用,为居家养老服务营造良好氛围。

3、提倡和鼓励开展邻里互助服务,对邻里提供的照料服务,村(社区)纳入相应管理范围,制订必要的管理制度,把邻里“义工”提供的服务时间统计存入“义工银行”,以弘扬美德。

4、服务人员的配备:需生活护理的特殊人群一般按1:5比例配备;一般人群的服务按1:30比例配备。

(四)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资料台帐,通过实践积累工作经验,逐步规范,同时重视制度的建设,不断完善服务费支付管理制度、规范服务公约、服务人员工作质量考核办法等,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保证该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七、经费筹措

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资金的来源按“三个一点”的方式筹集,即县镇两级财政、集体经济、社会和个人出一点。

(一)对村(社区)依托“星光老年之家”或老年活动室设立的“居家养老服务站”给予的一次性资金补助,以及政府以“服务券”形式发放的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其所需资金由县、镇财政各按50%比例承担。

(二)支持、鼓励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为本辖区内服务对象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补助,原则上低偿、有偿服务运作中资金缺口部分由各村(社区)自筹解决(政府购买服务之外部分)。

(三)动员和吸纳民间资本捐助居家养老服务事业,鼓励单位、个人对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慈善捐助。

八、服务结算

“服务券”由县民政局统一制作,根据本镇居家养老服务对象所需服务的时间,核准后发放到镇民政办,下发至服务对象,并做好发放登记工作。

服务人员上门服务后,根据服务时间及服务质量收取一定数额的“服务券”。每月底服务人员凭“服务券”经所在村(社区)服务站汇总后,向镇民政办兑换服务报酬。

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经费必须专款专用。各居家养老服务站要严格把关,及时掌握服务券的使用情况,适时跟踪服务质量。

九、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强化保障。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举措,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各村、社区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积极推进。在审核把关、协调管理、具体实施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切实保障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整合资源,加强协调。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针对老年人最需要的日间托管、配餐送餐、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服务项目,要注意整合和利用现有各类服务资源。村、社区按照本区域老年人的情况,做好结对服务工作,将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基层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内容。

(三)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是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一种新探索,采用试点先行、示范引路的方式逐步展开。

1、试点先行。洪溪村作为试点单位,根据居家养老的有关实施方案,结合本村的具体情况,确定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组织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其他各行政村(社区)依托“星光老年之家”,按照“方便实用、资源共享、功能配套”的原则,全面开展此项工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篇2

【关键词】老年福利 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

一、南昌市老年福利现状

(一)老年人福利津贴

根据《南昌市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实施方案》,南昌市给具有南昌市户籍且年满80周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的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发放标准如下:80至89周岁老人,每人每月发放现金80元;90至99周岁老人,每人每月发放现金150元;100周岁以上(含100周岁)老人,每人每月发放现金500元。

并且方案中还表明今后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建立自然增长机制,由市老龄办、市财政局、市民政局联合提出方案,报市政府批准后对补贴标准进行适当的调整。

可以看出南昌的老年人福利津贴是一种普遍养老金,为所有超过规定年龄的社会成员提供养老金,而不管他们的收入、就业状况或者经济来源如何。我认为这种发放方式也应该成为我国未来发放高龄津贴的主流。

还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南昌市特别规定在核定低保、低收入居民等困难对象时,高龄老人生活补贴不计入家庭收入。

(二)社会养老

据市民政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0月,南昌正在运营的各类养老福利机构370余家,养老床位数1.4万余张。从数据上看,截至2014年,南昌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18张,低于全国20.5张的水平。

其中南昌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养老服务机构共计34家,包括社会福利院6家,民办养老服务机构28家,正在筹建的养老服务机构11家(公建民营2家,民办养老服务机构9家)。

并且南昌市正在建设的这一批相对优质的养老服务机构,主要表现为一般照顾、居家养老、乡村养老和医养融合这几种模式。这一批优质养老机构的建成,将为南昌新增近2万张养老床位。

此外,南昌市意见中还提到要加大县区公办养老福利机构建设力度,到2020年,每个县区都要建成一所政府主办、功能完善具有示范引导作用的社会福利中心(床位数在150张以上)。

(三)居家养老

目前,南昌市正在探究的居家养老是一种“白天入托,晚上回家”的社区居家养老新形式。老人们一切的日间生活都可以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得到照料,中心还给每一位孤老免费发放了手机,以便他们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一键拨打中心的电话或者亲人的电话进行呼救。据了解,这种新型的居家养老模式已在南昌铺开,并进入到每个社区,建立社区内的居家养老服务站。

还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南昌市对农村“五保”、城镇“三无”老人、低保或低保边缘家庭中的失能和空巢老人、80岁以上特困老年人及重点优抚对象,实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并根据全市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之前在意见中确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对全市70周岁及以上的困难独居、空巢老人,全部实现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二、南昌市老年人福利存在的问题

(一)福利建设缺乏持续的资金投入

江西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起步晚,供需之间差异较大,资金投入不足。2001年至2003年间,民政部实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旨在为家庭养老提供帮助,为社区照顾找寻依托,为老年人活动提供平台。在该计划的推动下,江西省社区老年福利服务站点覆盖了993个社区,但由于缺乏后续资金的支持,站点运转困难,大多已名存实亡。

在南昌市,属东湖区政府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最大,但每年划拨的20 万元用于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依然是左支右绌。例如每月向符合条件的独居、困难老人每人发放56元居家养老服务券,只够每周两个小时的家政服务费用。这对多数服务对象来说,肯定是不够的。同时由于资金匮乏,社区老年服务事业也无法扩大活动交流场所,添置和更新公共服务和活动设施,从而进一步导致服务供给不足。

(二)社区服务设施设置考虑不周全

2001年民政部推出“星光计划”时,不少社区为了应付任务才添置的养老服务设施,而这些设施当时并没有切实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和生理特征,例如服务设施应具备防滑、防摔跤、防碰伤等安全功能。无障碍通道和无障碍设施的缺乏,使一些有残疾或身体状况较差的老年人在社区中行动不便。

然而目前南昌市有的社区在设置老年服务设施时,就没有考虑这些因素,例如有些医疗机构设置离老人的生活区较远,导致老年人看病不方便。这种服务设施不符合老年人的需求,从而常被空置,使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

(三)养老理念宣传不到位

政府不能一味的按照自己的目标进行南昌市的老年人福利建设。社区老年服务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推行社区老年服务之初应从加强舆论宣传着手,通过各种渠道,例如报刊、杂志、电视媒体、宣传栏等,宣传新的养老理念和敬老爱老的思想,推选社区的敬老爱老模范,同时加强对社区养老优越性、重要性和迫切性的宣传教育,让人们懂得今天的老人就是明天的自己,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

三、南昌市老年福利评价总结

总而言之,南昌市作为江西省这样一个中部欠发达城市来说,老年福利方面已经是做的比较好的。也可以看到南昌市正积极走在建立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道路上。不仅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并且在逐步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真真切切的在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逐步提高老年人的福利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慧玲,中国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实证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3,(4).

[2]苟晓霞,提高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路径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

[3]许海风,中国城市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4).

篇3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按照“低标准、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总体要求,提升我县居家养老尤其是困难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水平,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切实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加快建设“四个____”创造积极条件。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考虑我县县情和困难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立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困难老人补贴制度。

2.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条件界定对象、确定标准,完善审批程序,建立公示制度,增强工作透明度。

3.坚持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原则。既要实事求是地将符合条件的困难老年人纳入保障范围,又不搞盲目攀比、加重财政负担。

4、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在优先做好困难老年群体服务的同时,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推动养老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二、困难老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发放范围和发放标准

发放范围:具有本县户籍,城乡低保、五保对象中年满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享受发放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

发放标准:符合条件的困难老年人按每月50元标准发放。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待遇水平根据本县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适时调整。

三、发放程序

(一)申请。符合发放范围的困难老年人,应在年满70周岁当年3月15日前,凭本人有效身份证(无身份证明的,需到公安机关办理有关证明)和近期两寸免冠照片二张向其户籍所在地的村(居)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老人行动不便的可委托近亲属,凭相关证明代为申请,并填写《____县政府为困难老年人发放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申请登记表》(一式二份)。

(二)受理并公示。村(居)委会收到申请人的材料后,在5个工作日核定申请人的相关资料,确认无误后,将本村(居)所有申请对象公示3-5天,无异议后,村(居)委会提出初审意见,将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材料于每年3月30日前报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社会事务局。

(三)审查。乡镇、开发区社会事务局负责对村(居)委会上报的申请人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和信息录入,建立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信息数据库。审查结束后,将申请审批表连同本地区发放困难老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人员花名册和汇总表,一并上报县民政局审批,同时上报电子版。上报截止时间于每年4月15日前。

(四)审批。县民政局负责申请材料的审批工作。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将有关材料退回乡镇、开发区社会事务局,由乡镇、开发区社会事务局或村(居)委员会通知本人,并说明理由。

(五)发放。符合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发放条件的人员经县民政局核准,自年满70周岁的当年计发补贴,每年分上下半年两次打卡发放。由于申请人自身原因,延误申请时间的,从提交申请年份的当年(8月份以后提交的,次年计发)计发补贴。

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补贴人员死亡后,其近亲属和其户籍所在的村(居)委员会应当及时向当地乡镇、开发区社会事务局通报情况,终止享受补贴。享受困难老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待遇人员退出低保、五保的,同时停止享受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待遇。

享受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待遇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对享受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待遇的人员,各乡镇于每年两次打卡前完成复审工作,复审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按照相关规定予以纠正。

四、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资金筹集和管理

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所需资金县财政列入年度预算。各乡镇民政办对经过审批符合补助条件的每位困难老年人,建立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个人档案。县民政局商县财政局根据审批确认的汇总名单,每年分两次将全年居家养老服务补贴通过低保、五保帐户打卡发放。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资金应专款专用,并建立健全财务、会计管理制度。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依法监督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保障金的使用情况。

从事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审批、发放工作的人员和申请人(包括受委托人)违反法律规定,对符合享受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待遇条件的申请人提出的申请拒不签署同意享受待遇意见的,或者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签署同意意见的,以及、,或者贪污、挪用、扣压、拖欠困难老年人居家养

老服务补贴的,将依法处理。对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非法手段,骗取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待遇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严肃处理,依法追回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资金。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乡镇、开发区社会事务局,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谋划,周密部署,认真抓好落实。各级民政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发挥好综合协调职能,积极争取各相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实施。

篇4

—由人口老龄化问题引发的对社区居家养老建设的思考

【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与老年人口规模的日益扩大,全社会对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问题更为关注。各地开始对养老福利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应运而生。“老有所养”成为十七大报告中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内容之一。我街道根据港民[20__]36号文件《关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操作方案》,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积极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取得了“三定”(表现出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一定的好评,反映出了一定的问题)收获。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 交流 服务

前 言

“居家养老”是指由民政部门牵头,通过街道安排社区内的大龄下岗女职工以家庭养护员的身份实现再就业,进入生活有困难的孤老家庭,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以“家庭养老院”的形式帮助老人度过健康安乐的晚年生活。“居家养老”由大连市首创,是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它最大的特点是解决了目前社会养老机构不足的困难,将大龄下岗女职工和缺乏生活照顾、需要居家看护的孤老这两个困难群体的需要相结合,调动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出资建立家庭养老院,成为老人、养护员、政府和多方受益的良好模式。我街道自20__年以来,加强工作,仿效学习,基本形成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方法体系,成为今后深化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有力依据。同时,我们就发现,要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体系落实到实处,保持社区居家养老工作顺利健康发展,我们还必须进一步探讨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中的交流与服务。

一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回顾

黄石港街道地处黄石港区北段,东临长江,南至青山湖1号湖与4号湖;西到老虎头;北与鄂州接壤,面积约13.4平方公里,居民19969户,人口63825人。街道现有60周岁以上老人6310人,占街道总人口10.1%,另外,“空巢”老人、困难老人、低保老人、残疾老人约503人。人口老龄化日趋加剧,银色浪潮来势迅猛,养老压力越来越大。

1、提供家政生活服务。主要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问题。根据老人需求设立“五洗”(洗头、洗脚、洗澡、洗衣、洗被)、打扫卫生、做饭等“保姆式”服务项目。

2、提供安全保障服务。主要解决老年人在社会治安方面的担忧,尽可能地为老人提供生活中各方面的安全保障。

3、提供精神慰籍服务。主要解决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需求,提供各种问候式的服务。安排专门居家养老护理员每天上门问候与交流,与老人聊天解闷儿。为独居、空巢、困难老人担任帮扶信息员,把老人的困难情况和救助要求及时反映给街道养老服务站。

二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社会反响

空巢即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当别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转变当中产生的一种客观必然的现象。按比例数据,城市空巢老人49.7%,国外有的已高达80%,甚至更高。从趋势讲,这是必然。像过去那种多子女家庭来共同照顾老人是不可能的。因此随着老人年龄增长,身体功能退化,需要人照顾而身边无人照顾,这就体现了社区居民养老服务的意义所在。身边无子女或者子女照顾不过来,从这个角度,社区对老人、对家庭成员的支援就显得尤为重要。发展居家养老是对这一现象所作出的一个正确选择。

在走访的我街道的一些居家养老老人中,他们大都对现在党和政府采取的这一“便民、利民、惠民”的好政策深表赞赏和感激,称颂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情,让他们有吃、有住,有了温饱,不再受寒挨饿。每逢春节或是佳节,这些老人都会送上表达自己心声的祝福或是感谢信,并且对我们护理员的护理工作也是拍手赞好,认为她们就是自己的“好女儿”。

三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由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尚处于“雏形”,相关制度和体系还不够完善,所以在现有状况下,居家养老服务还存在一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居住条件差。从走访的情况来看,我们的老人大都住着棚户式的房子,面积一般在30—40平方米,室内都没有降温和取暖设备,甚者连照明设备都没有。当然也存在自有房,但多半为政府出资(30元/月到80元/月不等),自己觅房。随着旧房改造工程的开展,一些老人犯起了“愁”(居住于沿江社区的老人),不愿搬迁,因为对于在这里有居住了几十年感情,住久了,路熟了,感情也深了。

2、时间标准难。对于有些脾气古怪的老人来说,作为护理员,不能去早也不能去晚。所以服务“准时”成了护理员一个头痛的问题。

3、用水“如油”。城市生活用水不是免费的。而对于这些老人来说,自有的那些“勤俭节约”的优良习惯,反而成了护理员工作的一大难题,因为担心在为他们洗衣、洗被时会浪费“贵如油”的水,所以护理员只好将衣被带回自己家中清洗。

4、印章“如宝”。护理员每日工作都要有“凭证”——服务对象的印章。但是对于这些老人来说,他们视印章为宝,不会随意拿出,只按手印,或是保管很“精心”(这里指“防诈”)。这样以来,导致印章易丢失或是给街道养老服务站的监管工作带来不便。

四 街道为顺利进行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倾向

1、有效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室,聘用一位有医务资格的专业人员,最大限度地为社区老人提供医疗保障。还可以社区卫生室为平台,提供帮助老年人测量血压、健康咨询等服务,并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走访检查,联系街道卫生站对行动不便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2、开设社区志愿者服务日,为老人免费服务。社区每月应开展一次志愿者服务活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服务项目要贴近居民的日常生活。如理发、裁剪、测血压、修锁、磨剪等项目。

3、开展各类活动,丰富老人生活。社区应组织开展大

型为民服务活动,如为老年人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提高老人对健康的认识,从而有效的、合理的自我保护。同时,还可以培养不同老人各自的兴趣爱好,如听广播、听收音机、唱歌等,让老人不会再“听寂寞在唱歌”。

4、以贴心服务为落脚点,推出居家养老“四个一”行动,为老人提供精神食粮。在老年人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立一个“老年人康复室”;社区不定期的举行一次“独居老人联谊会”;为高龄独居老人安装一个“爱心门铃”;进一步开展一对一牵手结对活动(即社区主任和工作者与困难老人接队、低保人员与老人结对、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结对、单位与困难老人结对的形式)。

社区居家养老在实施中还存在几个方面需要探索:

(1)社会化养老能否出台一个规范化实施方案,政府是社会化养老的支撑力量。推动建立以市场为主导,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的社会化养老体系。

(2)政府能否出台一些社会化居家养老的优惠政策,帮助、支持护理员做好这项服务。

(3)社会化居家养老这项工作必须专人专职管理。

(4)“居家养老”虽然是在家养老,可实际上需要庞大的社会资源支持,需要各方面的支持配合,包括家庭子女的参与才能落实完成这项工作。

(5)“居家养老”的对象应当普及化、广泛化,不仅包括“三无人员”、低保对象,还应囊括所有60周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困难老人。

(6)“居家养老”服务应重在“攻心”,加强交流,为老人解除心理障碍。

结束语

篇5

关键词:需求层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特色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2

一、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站概况

家庭养老在我国居家养老模式中一直扮演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然而,近些年来,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由原本的多个子女奉养老人到目前年轻人生活压力增大,两个人同时俸养四个老人,给年轻人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和心理压力,也正因为如此,导致家庭养老呈现弱化趋势,长久以来问题的不断加剧,使家庭养老模式渐渐弱化,也使养老模式出现了一定危机。如今,社区居家养老应向西方有经验国家学习,倡导社会养老,结合老年人的需求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建立及发展给出中肯解决方案。

南京作为我国最早一批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南京市也格外重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社会养老的不断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使养老模式得到了改进,目前,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实现1200多个社区全覆盖,养老服务业也围绕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养老服务发展政策,强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等方面展开,服务内容涵盖助餐、助浴、助医、助行等方面,而如此多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否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帮助仍有待商榷。

二、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问题

(一)老年人参与情况不高

南京市社区养老参与度不高,申请条件有限制,如消费较高、提供服务时间有限等,且服务人群基本体现在退休后高退休金的人群。且目前还有许多老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这一养老模式并不是很了解,有人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就是类似于养老院的养老机构,这一观念的认知,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发展以及服务群体的确定有着很大阻碍。

(二)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单一

大多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单调,设施缺乏。在社区建设和规划过程中,没能更多地考虑养老设施的配套问题,很难配备有一定规模程度的养老设施,并且这些设施并不具有综合服务型,如:长期住宿、日托、理疗康复、日常护理、陪聊解闷、户外健身等功能,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社区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服务项目比较单一、规模小,虽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立的很多,但服务受众小、档次参差不齐,医疗网点条件差,设施设备不全、水平低;而且在救助服务的过程中医疗技术难以满足需求。

(三)养老服务工作人员水平低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工作人员的专业度不够高,满足不了需求。且各类教育培养这方面专业人才设置的相关专业不多,与人数众多的居家养老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大部分服务人员针对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不难解释,工资待遇的偏低很难找到高水平、高层次、高服务质量的专业工作人员。

(四)公共服务政策保障缺失

很多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不能完善的原因,主要因素也在资金不足方面,因此可丰富资金来源,通过政府、社会等多方面筹集资金,对于资金量需求大的服务站可以考虑实际情况给予额外的扶持。没有完备的公共政策及扶助金做保障,相关人员对相关政策了解程度较低,因此也反映出政策不完善、监督不到位、规划滞后等问题,制约了居家养老服务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建立及完善建议

(一)改善社区居家养老的观念

以宣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以及社会养老为前提、引导为主向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改善居家养老的观念,增强对社区的主体感和责任感,使社区内的居民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产生一定的感情和归属感,将自己融入社区的集体中,并愿意对自己居住的社区的发展和荣誉做出自己的贡献。相关部门加大思想引领力度,从观念上改进社区居家养老误区。

(二)以需求为导向,建立特色养老服务项目(见表1)

(三)多元化拓宽筹资渠道

必须有效地组织政府各职能部门直接参与居家养老有关政策、法规的调研、论证、制定和颁布施行。制定的公共政策体系应该是多项具体政策法规的集群,具有较强的操作力、公定力和约束力,应该明确、具体、细化。将视野放宽,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与社会上的公益组织,单位合作,给老人提供一些服务,如慰问演出、无偿捐赠等活动。积极推动在养老服务产业领域建立稳定的银企合作机制,获得银行贷款支持。

(四)建立高素质服务队伍

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应具备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等专业知识,对现有的管理与服务人员进行有计划地培训。社区可以从内部发展一支自己的志愿者队伍,鼓励社区里40、50、60年龄段的居民参加志愿者队伍。和南京市的高校建立长期合作,高校可将志愿者服务作为学生综合测评中的一项,按照服务时长设定不同的评分标准,并加大力度鼓励大学生志愿服务推动力度。

(五)多方面共同监管

严格规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构建标准,加强政府、社会等方面的监督。没有硬性的规定、框架的约束对实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存在着巨大的隐患,用标准和规定来约束才能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健康长久的发展下去。政府、第三方应当不定时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进行监督、评估,各项评估结果透明公开,并设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参考文献:

[1]张辛梓.构建我国城市社区化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D].山东经济学院2011.

[2]马冬菊.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看居家养老模式在中国的实施[M].华北电力大学,2007.

篇6

关键词:保定市;居家养老;策略

基金项目:2013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302053)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保定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路径与策略

收录日期:2013年9月16日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

21世纪必将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全球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是严峻。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作为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不仅老龄化的速度快,而且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 “未富先老”必然使中国社会的养老面临巨大压力。

保定市是河北省人口第一大市。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到2010年底,全市人口共计1,119万,60岁以上老年人有14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3.07%,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

二、居家养老服务的意义

目前,社区养老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照料和医疗需求,机构养老成本昂贵,“未富先老”的国情和相对较高的住养成本,也使多数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望而却步。再加上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影响,以及居家养老的亲近性、自由性和经济性等优势,使居家养老方式成为社会养老的主体。

居家养老是一种利民、便民、亲民的养老模式,具有成本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等诸多优点,而且能够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提供适应老年人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便捷服务,也大大减轻了家庭照料压力,从而对稳固家庭、稳定社会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据调查,选择居家养老方式的老年人超过90%,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这一群体还将日益壮大。发展居家养老,不仅有利于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和完善,更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三、居家养老面临的难题

虽然在居家养老方面做了很多开拓式的尝试,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在调查中我们仍然发现面对如何养老的这一世纪难题仍然面临诸多的难题。

(一)居家养老资金来源单一,且严重不足。居家养老一开始就是由政府主导的,政府不仅在居家养老的机构设置、运作方式等方面处于主导地位,在资金的投入方面也是主力军。目前,社区各种养老服务都是依靠政府资助才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中国人口的基数大,老年人口是一个庞大的绝对数目,仅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模式无法满足社区养老服务日益壮大的需求,致使社区养老处于资金短缺的困境。而且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大多数都没有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仍然觉得国家和企业应该为他们退休后提供一切的保障,还没有形成自己规划老年生活,购买养老服务的意识。再加上,我国的居家养老模式一开始就是由政府来主导的,更加强化了“养老是政府的事情,老了就靠政府”的这一观念和意识。

社区三无老人(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养或扶养人)、低保老人、特困残疾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且经济较困难的老人可享受无偿服务。由于资金紧张,政府买单,为这五类老人提供的服务也仅仅是日常生活照料方面的,例如烧饭、买菜、打扫卫生、日常护理等等。不在这五类老人中的广大的老人并不能享受到这些服务,他们如果有需要,必须自己购买服务。

(二)服务内容单一,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各种现实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衣食住行的获得和满足是我们作为一个人的最低层次需要。日常生活照料需求仅是我们最低层次的需求的一小部分。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到,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安全需求、理财投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不断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其中,最凸显的是情感需求。由于老龄化的加速、剧烈的经济改革、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大规模国内移民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传统的孝道在今天的中国受到了很多现实的限制和侵蚀。

(三)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低,志愿者严重不足。由于居家养老目前由政府买单的部分主要是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顾,所以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一般除了对服务人员进行一些必要的家政服务培训之外,很少进行其他的专业培训。当然,从业人员的年龄、学历、素养等本身也没有达到进行更高层次、更专业化层次培训的可能。陪护和家政都是属于流动性很强的行业,在很多人眼里,那都是“伺候人”的活,好像低人一等似的。如果能进企业或工厂,就没人愿意去干这种工作。一般能招到的员工都是50岁左右的家庭妇女,而且很多都是外来打工人员,她们本身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没有一技之长。家政和护理工作对她们来说比较容易上手,培训内容也能接受。目前,我国仅家政服务这一块的服务人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更不要说对老人居家养老所需的专业人才培养了。为解决当前的巨大需求,很多社区都动员居民加入志愿者行列,为身边的老人提供爱心和帮助。

四、保定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路径与策略

保定作为人口大市,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全市目前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149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2.9%,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总数全省第一。在保定市当前“未富先老”的大背景下,为了应对老龄化趋势,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模式。着眼为97%的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依托市社区服务中心网络平台,免费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生活帮助(家政信息服务)以及主动关怀(为老服务)等服务,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居家养老服务道路。

为了加快推进保定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保定市提出“十二五”期间按照“五有(有机构、有场地、有网络、有服务、有高龄津贴)”、“三统一(统一名称、统一标准、统一标识)”建设标准,建立具备老年人临时托养、日间照料等功能的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

(一)政府主导,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网络平台为居民提供服务。在社区养老服务上,保定市在城市街道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社区建立不少于30平方米的居家养老服务站,通“12349”便民服务热线和老年人紧急救助服务系统,建立覆盖城乡的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居家老人提供就近、方便、快捷的紧急救援、家政服务、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和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

为满足社区居民服务需求,2009年11月,保定市民政局对社区服务中心进行改制,联合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由民营企业投资建立了新的民办非企业――保定市社区服务中心,实现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根本转变:由政府投资、管理变成政府主管、社会组织投资、运营。市社区服务中心探索建立的老人救助系统与120急救中心联动,形成了市、区、街、居四位一体的综合救助服务体系。中心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手段,无偿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终端(用于家庭救助的无线固定电话和陪护老年人所有活动范围的移动终端),针对所有有需要的人群免费提供服务,不收百姓一分钱,而且在通讯方面给予比市场更优惠的资费政策(无月租赠来电,月最低消费10元);并且使用科学的紧急救助方式:一是老人及其亲属、救助指挥中心和急救中心120的多方通话,紧急现场救助,监听老人状况,同时讨论确定急救方案,多渠道保障老年人急救信息通畅;二是老人健康档案在第一时间发送到指定的医疗机构,缩短急救时间,挽救生命;三是精准的卫星定位确定老年人所在位置;四是贴心的生活帮助和特色的主动关怀服务,多渠道、多角度助力老年人生活。

(二)创新模式,实现多方共赢、群众受益。社区服务中心网络平台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相结合,服务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政府实行监督管理,企业投资,社会组织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实现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多方共赢,百姓受益。

1、政府不用投入任何费用,全部依靠中国移动与运营企业投资,只需要提供政策指导、业务监督和市场监管,即可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建立起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既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又为群众办了实事。

2、中国移动公司虽然在此项目中投入大量资金,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老年人使用的无线固定电话、移动救助终端和与老年人绑定的亲情号码,都必须使用移动号码才能享受服务,这对于中国移动公司来说可以扩大用户、占领市场、稳定客户群,能够保证其长期效益。

3、社区服务中心作为民办非企业,承担着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为群众服务、为企业服务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树立企业公益形象;另一方面可以从中国移动通讯功能费中获得一部分佣金,得到相应的利益回报,为自身持续发展增添动力。

4、对于居民来说,一方面对于“三无”老人等采取政府埋单和社区志愿者上门服务等方式为其提供无偿服务,为经济比较困难的提供低偿服务,对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提供有偿服务。无论哪种服务,只要拨打12349服务热线或者登录社区服务网站下单,即可得到便捷、高效、贴心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老年用户可免费得到老年人救助终端,享受无偿的紧急救援和生活帮助信息服务,而且可以享受比市场更优惠的通讯资费政策。

5、对于中心加盟企业,中心免费为其介绍客户,不但扩大企业的影响,同时增加企业的收入。企业还可利用平台宣传其企业形象,接受社会公众监督,让居民享受更好的服务。

(三)市场运作,保证了社区服务中心持续发展的能力。保定市社区服务中心采取政府主导、社会组织承办、企业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利用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手段,整合社会资源,为群众提供便民和老年救助服务,实现了群众、企业、政府多方受益的目的。

政府规划服务项目,确立服务标准,中心为全市居民提供便民服务和老年救助服务的同时,也可以从中国移动通讯功能费和增值服务中获得收益,为通讯运营企业业务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另外,中心拥有便民服务和为老服务软件开发的专利权,为与其他地市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社区中心以网络平台为依托,依靠功能强大的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络,凭借自身造血功能(通过获取通话功能费用佣金、开发各种增值服务,如用药提醒、生日祝福等),拥有了稳定长效的自我生存发展能力。同时,中心还可对加盟的服务企业通过资格审核、服务回访、信用评估淘汰等管理制度,帮助市场规范服务企业,真正使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享受到更规范、更优质的服务,使老年人晚年生活无忧。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颂.解析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终极目标及运作路径[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

篇7

关键词:居家养老;物业企业;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8.060

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 研究背景

老龄社会的到来和快速发展,带来老年人口扶养比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提高和扩大。家庭结构小型化、代际分居和人口流动加速,造成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单纯依靠家庭的传统养老方式难以为继,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

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中央政府出台系列文件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2008年以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思路逐渐清晰,顶层设计逐渐成型。我国已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基本思路,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也面临许多困境。养老作为社会公共事业,政府的主导作用毋庸置疑,但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养老事业发展困难重重。养老服务建设需要社会、市场等多元力量的共同参与。2013年中央政府出台文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但由于养老产业是一个微利行业,投资大,利润回收周期长,且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社会力量介入意愿不高,甚至许多先期介入的企业因入不敷出,最终退出市场。如何既降低社会力量投入成本又发挥市场效率,成为探索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突破点。对养老相近功能资源的开发与共用成为一些学者探索的介入点。物业服务企业由于具备上述特点,成为近年养老服务产业探索、发展的新方向。

1.2 研究综述

整体而言,关于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起步晚,资料少。已有研究多集中在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的优势意义以及部分典型实践模式运营方式介绍上。在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优势研究中,大部分学者认为: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与物业服务工作相结合将是一个双赢的选择。物业服务企业驻足社区,面向社区提供服务,特殊的地缘和业缘优势,使物业服务企业对社区人口结构、居民信息、服务需求比较了解,能够提供有效匹配服务。物业服务企业对已有资源的开发与共用,如对社区公共资源的整合,对已有服务队伍的改良、增能,将减少资本投入,降低运营成本,减小运营风险,拉底服务供给成本。物业服务公司以企业效率提供服务,能够保证服务质量。物业服务企业在社区的普及性,保证了住宅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

在实践模式研究中,被学界广泛介绍的几个典型案例主要有“卓达式”物业养老模式、“青藤式”物业养老模式和“绿城式”物业养老模式。这三种模式基本代表了当前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方式。卓达物业主要通过整合内外部养老资源,建立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为老年群体提供养老服务。卓达物业养老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基础,通过委托经营、承包经营的方式整合开发目前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力、专业化程度较高、符合社区养老理念的其他行业资源,组成满足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需要的资源体系。同时组织动员社区内部力量与社会志愿者提供公益。在开展动力上,卓达物业通过养老服务配套设施的完善推动了楼盘的热销。青藤物业主要以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运营居家养老服务。青藤物业服务人员承接政府的购买服务项目,为小区内特殊老年群体提供养老服务。绿城物业以物业现有功能与人力资源为主,利用已有资源为老年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如社区老年文化教育服务、老年兴趣爱好发展服务、社区保健类服务、社区门诊、紧急救助类服务、医疗绿色通道、社区购物服务等。

这三种运营模式分别代表了三类不同的社区类型和不同经济承受能力的老年群体。“卓达式”物业养老模式代表了大规模中高端品质社区,这类社区定位于经济状况较好,注重社区服务配套的业主群体。“青藤式”物业养老模式代表了原国企、集体单位家属小区模式,这类小区建立时间长,社区配套设施陈旧,老年人口比例高,社区居民经济条件普遍处于中低水平。“绿城式”物业养老是普通现代商品房小区的典型代表,小区规模、物业公司规模和功能都十分有限,物业企业利用有限资源尽力满足社区居民需求。

2 调查数据与分析

2.1 资料来源说明

本研究以西安市九城区的住宅小区物业服务企业为研究对象,将住宅小区以现代商品房小区和单位家属区(原国企集体企业家属区、企事业单位家属区)为标准分为两类,在九城区中采用滚雪球的方式在每个城区以上述标准各选择一个小区进行问卷调查和重点访谈。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27份,与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深度访谈9次,回收问卷2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89%。本次问卷调查主要从物业服务企业运转方式、对社区资源的支配管理权限、服务内容、社区类型、社区人口结构、与业主关系、参与居家养老意愿等方面进行了资料收集。深度访谈对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不同意愿背后的原因、可能的参与模式、需要的支撑条件以及未来预期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2.2 经验分析

2.2.1 不同类型住宅社区物业企业对社区资源的支配管理权限差异较大

物业企业对社区资源的支配管理权被看成是物业企业运营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优势。对不同住宅社区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社区物业企业对社区资源的支配管理范围存在明显差异。2000年以后至今建成的中小规模(1000户以下)普通现代商品房住宅小区,配建的公共设施十分有限,部分物业服务企业甚至办公场所都是在小区租赁的,基本没有配套设施可供支配与管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小于一千户的现代商品房社区公共配套室内面积基本介于100―400平方之间。大规模住宅社区(1000―5000户),尤其是具有一定品牌效应和高品质的住宅社区,拥有的社区配套设施规模优于小规模普通商品房社区,公共配套室内面积在500平方以上。单位家属区配套设施规模最大,不管是原国企集体单位家属社区还是现代企事业单位社区,其社区公共配套设施规模面积都比较大,基本在1000平米以上,拥有较大的空间满足社区居民的公共需求。例如位于电子城电子二路已破产的八七七厂家属院,通过问卷与深度访谈了解到,八七七厂家属院拥有两栋楼的公共场所,目前全部由物业管理并经营,主要用于向外出租。

2.2.2 不同类型社区物业企业的组织运转方式存在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现代商品房社区物业企业基本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不受外界牵绊,对自己的经营方向,经营模式拥有完全的自。而仅有不到10%的家属社区物业企业拥有独立经营权,90%以上的家属社区物业企业都隶属于企业、单位的一部分,受企业单位领导和指挥,仅有执行权而缺乏决策权。不同的组织运营模式对物业企业能否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产生重要影响。西京公司家属区物业经理表示,他们对于如何运营物业管理有很多想法,包括开展老年服务,但由于缺乏决定权,很多想法难以实现。企业单位在家属区的物业管理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社区的管理能简则简。

2.2.3 物业企业服务内容分析

在功能上,物业企业负责小区的基本管理,其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房屋公共部位以及公共设施的维护、小区居民家庭基础设施维护、环境卫生绿化管理服务、代收代缴收费服务等。在差异化服务上,不同的物业企业因管理理念不同而对服务内容有所延伸。调查结果显示,45%的社区物业企业能够提供紧急救援服务,在社区居民家庭遇到紧急事件时能够及时赶到提供帮助;38%的物业企业定期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社区文化活动;30%的物业企业逢年过节会探访老弱病残家庭困难者;60%的物业企业提供简单的便民信息服务;40%的社区能够提供助老服务。不同类型社区延伸服务分布呈现差异化。现代商品房小区和企事业单位家属院小区延伸比例高于原国企集体企业家属小区。

2.2.4 社区人口结构分析

西安市的住房改革制度始于2000年前后,2000年以后随着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实施,商品房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时期。现代商品房开始成为西安市居民获得房屋拥有权的主要形式。西安市现代商品房的购买者以进入婚姻阶段的年轻人为主。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类型住宅社区人口结构差异明显。现代商品房小区人口结构以年轻人为主,比例在70%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不足30%,在居住方式上,大部分老年人口是为辅助子女照看下一代的老漂一族,与子女同住,也有少量以改善住房,提升生活品质为目的空巢老人家庭,比例较小,不足6%。原国企集体企业家属社区人口结构主要以老年群体为主,人口类型主要以原集体国企退休职工为主,老年人口比例在80%以上,且高龄、贫困老年群体比例偏高。企事业单位家属区一般可以为分两类,一类是原有家属区,另一类是新建家属区。原有家属区中,老年人口比例较高,新建家属区主要以60岁以下在职职工为主。

2.2.5 物业企业对社区的了解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现代商品房小区与单位小区物业企业对业主状况掌握比较详细,60%的现代商品房物业企业掌握了小区内住户的分布类型,比如空巢家庭比例,两代家庭比例,一代家庭比例,保存有每户业主的紧急联系电话。尤其是小型现代商品房住宅社区物业企业员工甚至能准确说出大部分业主的具体门牌号。50%的企事业单位家属区物业企业对住户信息有较为详细的了解。原集体国企家属小区物业企业对社区住户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30%的物业企业了解住户信息。原因在于这些小区各项管理运作依赖于原单位,福利性质较强,住户与物业打交道的机会有限,同时并存的离退办也承接了大量小区公共事务,住户与物业企业的联系不如其他类型社区紧密。

2.2.6 物业企业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意愿

以五级测量量表为工具,测量物业企业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意愿,结果显示,5%的物业企业表示“十分愿意”,8%的物业企业表示“愿意”,10%的物业企业表示“一般”,70%的物业企业表示“不愿意”,7%的物业企业表示“十分不愿意”。从以上测量结果来看,77%的社区物业企业不愿涉足居家养老领域。分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二,各类家属区物业企业缺乏独立性,没有决策权,运营思路自己难作主;三,观望状态。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是物业企业不愿涉足居家养老领域的最主要原因。中小规模现代商品房社区物业企业普遍表示,小区内老年人口比例较小,且多与儿女同住,养老服务需求不足,即使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也难以维持。大规模社区物业企业因养老服务行业的微利性质处于观望状态,期待同行的破冰。家属社区物业企业一方面自身没有决策权,难以对经营方向进行决策,另一方面,认为老年群体受传统家庭养老观念和节俭思维影响,购买养老服务的观念还没有形成,养老服务缺乏市场。

2.2.7 物业服务企业与外界联系

对外交流是物业企业拓展视野、整合资源、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方式。调查结果显示,50%的物业企业与自己所在社区的社区居委会有所交往;40%的物业企业与同行有所交往;20%物业企业接触过物业协会;90%与政府职能部门交往过;5%与养老服务机构交往过,70%与其他便民服务机构有所联系,如开锁公司、家政公司、维修公司等。

2.3 结论

地缘、业缘特征是物业企业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主要优势所在,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物业企业地缘优势程度差异明显。地缘优势不仅指物业企业驻足于社区内部,更加强调物业企业在社区内可支配、管理的公共服务资源。由于社区类型不同,家属社区呈现出理想的地缘优势,拥有较大规模的公共服务资源。现代商品房社区公共资源相对欠缺,中小型规模社区甚至缺乏可用的公共资源。业缘优势普遍存在并且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物业企业公益服务项目和便民服务信息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服务,对物业服务队伍的改良、增能将易于实现物业企业居家养老服务的领域开拓。物业企业对社区住户信息的了解与掌握较为详细,与其他养老服务机构相比拥有绝对优势。不同类型社区老年群体比例差异明显,对社会养老服务的认知存在差异。社区物业企业组织类型存在差异,影响养老服务业务的开展。家属社区类物业企业缺乏业务选择自。

分析调研结果可知,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可行性既与理论假设存在差异,又有共通之处。所以,在现实实践中,不能完全依赖理论假设盲目推进,需要根据复杂的现实情境,依据客观现实合理设计参与运营模式。同时,又要吸收理论模型的合理之处,将其与实际相结合,推动实务发展。

3 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索与对策建议

本研究结合西安市社区现状,借鉴其他地区已有实践经验,提出以下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运营模式,以供参考。

3.1 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索

(1)社会化养老服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老年群体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有限,养老服务有效需求不足,市场较小,这是目前各地存在的普遍情况。基于这一现实,目前通过物业服务企业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之一,应以培养龙头企业,树立典范为思路。具体方式为,鼓励大型房地产集团(拥有多处地产)物业企业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大型房地产集团一般拥有多处地产,物业企业服务覆盖面积大,能保证基本的客户源。同时大型房地产集团资源相对充足,社会责任感更强,有实力有能力支撑居家养老服务。开展方式可以是自行设立养老服务公司,由物业企业直接提供养老服务,也可以整合外部资源,搭建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引入外部资源提供服务。

(2)鼓励中高品质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家属社区搭建养老服务平台,整合外部资源提供养老服务。中高品质社区注重社区服务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健全,同时注重满足不同人群的服务需求。这种社区条件和理念为微利公益性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提供了条件。中高品质社区可以通过搭建信息平台或者以免费或低偿的形式为外来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基础设施,与外来养老服务机构合作为本社区老年群体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这一模式在西安已被个别社区和养老服务机构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亲养老服务集团与多个社区以企业与社区合作的模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在西安产霸地区通过物业企业免费提供空间,如亲养老服务集团自己承担水、电、气、物业费用等,在社区内开展起了居家养老服务。如亲养老服务集团与荣华地产集团以合作的模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荣华地产提供基础设施,如亲养老服务集团负责运营,两者通过一定比例分配利润。

企事业单位家属社区以满足职工利益为出发点,在社区建设中一般也配建了较大规模的公共设施,同时家属社区物业企业的公益服务性更优于其他类型社区,所以在企事业单位家属区搭建养老服务平台,引进养老服务机构具有可行性。

(3)在老年型社区尤其是原集体国企退休职工集中的地区,鼓励物业服务企业以一定的半径为覆盖范围,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在此类型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应赋予物业企业承接养老服务的职能,优先向物业企业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物业企业维持运营,营造物业企业提供养老服务的氛围,培育养老服务市场。

(4)鼓励中小规模现代商品房社区物业企业加强与社区养老服务站的联系,建立长效沟通联络机制,利用现有资源和优势拓展为老服务范围,满足老年群体的刚需求。中小规模现代商品房社区由于公共资源和潜在客户资源有限,直接开展和引进外部资源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难度较大,所以,建议现代商品房社区加强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以及其他养老服务机构的联系,为社区老年群体搭建有效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同时开展刚性养老服务,如紧急救援、空巢老人定期探访、社区助老服务等。

3.2 推进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1)建议民政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鼓励物业企业积极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意见与相关扶持政策。对物业服务企业工作人员提供免费或低偿的养老服务职业培训,降低物业企业进军居家养老服务业的成本。对积极参与养老服务的物业服务企业给予优惠、扶持政策,并进行年终评比,实施以奖代补政策,以引导、激励物业服务企业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2)建议西安市政府通过政府补贴形式对提供社区养老服务的物业企业予以扶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对向“三无”、“五保”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务。应扩大现有养老券的使用范围,允许用于购买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的养老服务。

(3)有效落实住宅小区同步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和在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增设养老服务设施政策,为开展社区养老服务不断创造条件。

(4)设置合理的进入门坎,根据不同类型社区的实际状况,合理设置进入标准。建立健全物业企业为老服务管理办法,制定物业企业为老服务标准、规范和退出制度,规范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

参考文献

[1]卢子敏.社会嵌入理论视角下物业养老模式研究[J].经济论坛,2014,(12).

篇8

 

1 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共品属性

老人由于收入下降、家庭经济活动或资源交换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成为社会经济弱势的群体。传统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改变,家庭供养减少,影响到退休后生活质量。此时,单靠市场力量无法纠正偏差须由政府干预,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是第一份引导老年政策和方案的国际性文件。计划强化了政府和公民社会的能力,依照老人需求、处理老化问题,使其能平等分享社会资源、权利和分担责任。

居家养老属于个人消费行为,但政府参与意在解决市场失灵。这是因为一方面,养老基本服务应当能使符合资格的老人受益,需满足一定数量的消费,为非排他h};另一方面,当使用量过多时会造成其他人满意程度降低,具有不充分的非竞争性。因此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得以由社会资本投资参与。

经济效率是经济体关于生产品的投入和产出关系,一方面为资源利用能力、另一方面为资源配置能力,反应经济体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居家养老服务的经济效率可以从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探讨。生产效率受投入和产出影响。其中投入的成本包含固定和变动成本,如住宅改造建设、社区服务设施投入等固定成本和社区服务供给的人力、物力等变动成本;而产出主要为服务的品质和数量。

配置效率为在市场给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生产产品满足社会的需求,使资源从生产率低的地方流向高的地方,最终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状态,提高社会总价值。在不减少某些商品或服务的产量限制下,不可能多生产其他种商品或服务。

受准公共产品属性影响,政府不以追求营利性为目的,而是以追求服务的正外部性和达到服务的配置效率为主要目标。解决老人养老问题,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因此,居家养老经济效率优化应是在确保或促进配置效率的前提下,追求生产效率,即在当前产出水平下投入最小化、或在当前投入水平下产出最大化。

2 合同外包的经济限制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也称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是政府与营利或非营利性组织签订承包合同,约定公共服务的数量、质量和内容等,依照合同进行监督和管理,承包商则获得政府支付的采购费用。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存在3种模式。其中,委托性购买(公办私营模式)和形式性购买(民办公助模式)都是采用非竞争性购买模式,而契约性购买(公开招标模式)则是采用竞争性购买模式。公办私营模式为政府设立机构,社会组织运营和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并且由政府承担相应费用。由于住宅适老改造服务不是完全经营项目,其特点就决定了这种模式使用的局限性;民办公助模式强调由社会组织自发组织承担服务生产者角色,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经费担保或补贴形式支持社会组织。但是,这种模式下服务生产者对购买者依附关系强,容易使民办公助的目的流于形式,并且在有限利润的约束下,社会资本不愿意自发性主动发起投入改造;公开招标模式则由政府发起,以公开招标形式使企业竞标,符合条件者得标生产公共服务。在北京,政府一直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有些学者将公开招标模式称为北京宣武模式。这种模式避免了公办私营缺乏市场竞争、资源垄断,也避免了民办公助缺乏公开招标的浓厚“雇佣”、“被动”色彩。一方面是通过公开形式招标,由具有产出质量优势的社会组织胜出;另一方面招标透明公开,有利于防止腐败,降低政府成本;同时有助于实现产业汰换更新。

本文合同外包模式乃指政府公开招标的模式。居家养老服务合同外包是将住宅适老改造和社区养老服务分开外包给一个以上的企业,分别提供公共服务。在住宅适老改造部分,由政府的专案计划发起,基金会和其他民间组织提供部分资金支持,使市场潜在竞争者竞标项目。符合条件的企业得标,政府购买承包商提供的改造服务。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外包则是由符合条件、资质的承包商担任居家养老服务单位,提供社区养老服务。

篇9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社工;社区居家养老;优势视角;角色

中图分类号:G64

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方式,有学者针对老年人照护服务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养老机构为补充”的养老体系,以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①从近十年来“社区居家养老”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实践看,社会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有原来的直接服务单向提供,逐渐向照顾护理及服务购买的角色转变,其理论源头与“英国社区照顾”的理念相近。可以看出,在为老年人养老服务过程中的专业社工的参与度与受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专业社工深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是值得推广和借鉴的。

在面对我国现阶段社区中专业社工凤毛麟角的事实的同时,社会工作者如何深入社区在对居家家养老的服务输送方面做到更专业化和人性化是现实中值得实践与探索的问题。从目前形势看,大学生社工成为我国加强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措,那么从优势视角出发,大学生社工如何介入社区居家养老体系;凭借其自身的专业优势,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塑造什么角色正是本文着重探讨的。

一、优势视角下大学生社工如何介入社区居家养老

美国学者丹尼斯提出的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优势视角”②,在西方运用于不同的人群和各种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它的实践意义是社会工作者秉承一种寻求案主“优势资源”的理念,而不是以“问题视角”看待案主,协助案主发现其自身优势、协助他们实现自身的目标,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抗拒社会主流话语权的控制。而针对老年人养老问题,专业社工也应逐渐摒弃以“问题”视角对待老年人,应协助发现其自身的优势资源,秉承着“赋权,抗逆力,整合”这优势视角的三大核心理念帮助老年人积极寻找自身优势资源,拓展生活空间。

(一)正视现实

老年人首先在生理上,生理功能和机体结构形态等方面都趋于老化,身体机能退化后的疾病困扰是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疾病不仅仅对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造成影响,也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摧残。在心理上,大多数老年人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往往没有再社会化的意识甚至有较强的抵触情绪;他们面对自身机能的衰老会有深深的恐惧与悲观。

所以从优势视角出发,社会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帮助老年人认清现实,帮助他们分析年老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让老年人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对生活的兴趣上,提高生活信心,争取实现“自助”。社会工作者要有对老人逆抗力的坚定信念,当老年人的生活激情被激发,他们的社交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感、期望感都会增强,参与贡献的机会也会增多,从而促进居家养老工作顺利的展开。

(二)挖掘老年人的优势资源

从优势视角出发,社会工作者更多的是发现老年人的自身优势,让他们知道老年人一样可以有所作为,比如说老年自身阅历丰富,可以教导晚辈;身体状况好的老人可以参与社区内的事物管理等,由被动达到积极活的参与各种活动。

(三)将老人自身的优势运用到社区居家养老中

社会工作者在帮助老年人群体挖掘到自身优势后,鼓励老年人按照自己的期望,结合实际环境把优势资源发挥最大效用。一些老年人到晚年,随着闲暇时间增多,家务负担减轻,他们可以实现自己多年想做而未能实现的愿望,如参与教育、医疗、法律咨询、著述、科研等高智力领域的工作,参加各类社区服务活动,还可以上老年大学,琴棋书画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如果老年人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其本身就为居家养老服务的推动和完善提供了动力。

二、大学生社工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的角色塑造

所谓的社会角色,指的是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③惠特克从微观层次提出:社区照顾中应存在治疗者、倡议者、辅导者、顾问。还有学者认为,专业社工在社区中应当承担服务提供者、支持者、教育者、调控者、资源获取者、中间人的角色。④老年人有其自身年龄段的特殊需求,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笔者认为,凭借其专业优势可以主要担任:老年人需求预估者、组织老年人活动的策划者、整合社区资源的实践者

(一)老年人需求的预估者

预估是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是在个案的接触上,收集案主的相关资料,并对案主的问题、案主系统的功能、案主和环境的互动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形成暂时性的评估结论的过程。⑤大学生社工利用个案方法具体介入,在与老年人建立相互信赖的情感关系下,引导老年人表达自己的兴趣爱好,需求困难等,大学生社工与老年人一起评估资源,制定目标并实践目标。在此过程中,预估不是单一层面的,是多层次涵盖三个维度:生理,心理和交际。体现在三个层面:老年人自身需求,社区环境与资源,社会工作者自身专业伦理。由此可看,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大学生社工有过专业化的价值理念与专业技能,那么为保障老年人更高质量的晚年生活,为老年人需求的预估者角色发挥的潜力很大。

(二)组织社区老年人活动的策划者

社会工作大学生经过专业的课程训练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在社区活动策划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大学生社工比青年志愿者更能从专业视角出发关注案主的自助能力,而非仅仅是人道精神或体力上的帮助。专业社工在对老年人活动的策划时,会紧密的结合前期做的需求预估基础上,策划符合老年人的需要和身体承受能力的活动。例如在组织老年人健身运动活动,如果缺乏专业社工的支持,就会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理解和认识十分狭隘,缺乏组织管理,就发挥不了服务老年人的作用,而大学生专业社工以小组工作的自主与互动原则引导老年人参与活动,最重要的不是有多么丰富的专业技巧,是策划服务方案要紧密结合老年人的需要,在这方面,大学生社工的专业优势是很明显的。

(三)整合社区资源的实践者

在西方社会,社会工作者是社区资源的整合者,使服务对象能够在所处的环境中得到自身的发展。西方的社会工作是先服务再有专业培训,而在中国却恰恰相反,所以在中国的大学生社工,以目前现状来看,为服务对象寻求所需的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有限。大学生社工能做的就是在对老年人的需要做出专业评估后,只能通过与社区行政工作者沟通,由他们为其寻求更高的社会网络资源,进而对老年人进行社区照顾。同时,大学生社工要重建老年人的社会生态位,帮助他们实现与其生活环境的整合,让他们丰富日常生活,如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小组活动,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等各种活动,争取达到个人优势与社区内的环境优势相结合,创造出更有优势的社会生态位。所以,大学生专业社工作为社区资源的整合者,为其提供良好的社区养老环境,尽可能的整合社区内优质资源。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体系中,专业的服务是无法取代来自伴侣的互相扶持(有伴侣的老年人)子女、亲属及邻里等的非专业照顾。这是即使在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也无法改变的中国重情重义、亲疏远近的文化内涵。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只有社区、政府、专业社会工作的的共同参与,社区照顾的网络才得以良好构建。

三、结论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老年人如何养老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担心与关注的问题,由于大学生专业社工自身能力与资源有限,对社区养老的服务也会受到限制,在本文中其影响因素及发展现状不过多探讨。我们应关注的是在有限的服务空间中,应嵌入社会工作元素,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需要大学生专业社工这一环节的支持与支撑,需要其秉承优势视角的理念积极充当老年人需求的预估者、组织老年人活动的策划者、整合社区资源的实践者。社工不但要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服务,更要持有“助人自助”原则,深入社区。大学生社工为社区带去的不仅是青春四射的年轻劳动力,更带去了专业的知识与践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建议。大学生专业社工深入社区不仅为我国社会工作实践获得宝贵经验,更是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助力。

注释:

①张良礼.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14.

②丹尼斯著.李亚平,杜立婕译.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③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106.

④⑤朱眉华.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2;32;44.

参考文献:

[1]赵罗英.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优势视角”模式[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2).

[2]杜立婕.使用优势视角培养案主的抗逆力――一种社会工作实务的新模式[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篇10

关键词: 创业型大学 养老服务业 体系 思考

在加速发展的全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已成为各国关注的重要且紧迫的问题。养老事业已经不再只是过去养老行业自身的问题,需要创业型大学的介入,更需要创业型大学参与地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高校是文化、思想传播的集中地,更不能置身于养老事业之外,

一、概况

齐齐哈尔市总人口570万,其中,60岁以上老人达86万,占人口总数的15.1%,已经成为典型的人口老龄化城市。在城市养老方面,目前,全市现有城市养老服务机构102个,床位近1.5万张,其中,国有养老机构3家,床位2356张;民办养老机构99家,床位1.25万张。

齐齐哈市有5家高校,本科3家,专科2家,5家高校分别在不同层次参与齐齐哈尔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或实践中建立养老机构,或提供配套科学、功能齐全、服务质量达标的养老服务体系具体的实施对策,或高校志愿者联盟参与养老服务的社工服务。

二、高校参与地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特点

(一)高校组建“文化型养老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创新中心”联盟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以创建老年友好城市为引领,推动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快速健康发展。齐政函【2012】54号文件已批复成立了“文化型养老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创新中心”,此中心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为主体,融合齐齐哈尔市高等学校组建养老服务的“协同创新联盟”。

(二)高校举办养老机构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开设了养老服务专业(含老年服务与管理方向),护理学专业并将其作为学院重点专业之一。同时,学院为适应家政服务行业和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需要,于2010年成立了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产学研机构――百草家园老年公寓,并于2010年加入了我国老年服务教育联盟。既能满足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多种需求,又可以为社会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全方位的优质养老服务。

(三)高校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社工服务

齐齐哈尔大学项目组于2013年11月撰写了《齐齐哈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可研报告》,已得到了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批复。报告中对齐齐哈尔市人口老龄化主要特点、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面临形势严峻、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人口老龄化对齐齐哈尔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初步论述,这为齐齐哈尔地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指导。

齐齐哈尔医学院、齐齐哈尔大学、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齐齐哈尔理工职业学院5家联盟根据《齐齐哈尔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条目中明确指出的:引导各类志愿者组织开展居家养老志愿者服务活动[2],以及《齐齐哈尔市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中:志愿者参与居家老人的养老服务,依据其规划及方案内容成立全省首家“居家养老志愿者服务队”,已走入居家开展养老志愿服务。

三、高校参与地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意义

(一)发挥了高校“养老服务”思想传播的引领作用

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从整个社会来讲都对大学教育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大学不仅要实现它原有的功能――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人才”[3],更重要的是它是传递思想、知识的工具。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同时,老龄社会悄悄到来。高校在承担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应具有服务老龄社会、宣传老年文化的功能。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学院老年服务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百草家园老年公寓,践行培养人才、服务老龄社会、宣传老年文化的功能。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集中地,也是“文化养老”思想传播的新领域。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应充分利用高校优质的文化资源、人才资源、设施资源为老龄社会发展,“文化养老”实现贡献力量。

(二)有利于推动地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当前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举措。建立协同创新平台,有利于政府部门出台促进养老服务人员招生与就业的政策,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养老事业长远、高水平发展,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政府主导,创造发展环境,制定相关政策,增加投入,提供条件,加强监管,支持养老服务发展,维护养老服务业的秩序和服务质量。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设施、服务队伍和老年人互助服务,为所有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安全援助和社会参与等多元化服务。

(三)高校推动了养老服务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

依托高校养老协同创新平台,走进家庭,以社会服务进家庭为标志,为老年人提供情感交流、精神慰藉和照料服务,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发展社区日间照料服务,切实发挥养老机构为支撑的作用,满足有需要的老年人的集中服务需求。同时,养老机构可以利用设施、人员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辐射周边社区,支持居家养老和社区照料服务,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推进协同创新项目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整合和有效利用各方面资源,更加重视养老机构发展,重视以需求为导向。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效能,积极推动社会专业服务机构开展规模化连锁经营服务,或者输出管理团队、开展承包服务,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和效率。同时,加强社会养老服务运行机制创新,建立适应老年人服务需求、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公平竞争、充满活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四)高校推进了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水平决定和体现养老服务的发展水平。高校是“信息化的集结地”,高校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加快建立全市养老服务信息系统,构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推动农村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扩大信息化服务覆盖范围,为政府实施行业管理提供依据、为社会参与养老服务提供咨询、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信息、为人员培训提供支持,有效改变目前养老服务管理手段落后、服务效率不高、基础数据不足的状态。

(五)高校提升了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

养老服务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质量高低,关系老年人的切身利益。立足解决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化水平低等突出问题,大力推进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高校依托养老协同创新联盟,发挥高校的人才教育优势,加强养老服务专业学历教育,对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在岗培训,并逐步对养老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建立职业资格制度,实行养老行业持证上岗制度。

参考文献:

[1]唐晓英.传统视阈下我国社区文化养老方式探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2):44-48.

[2]力.山东烟草系统“文化养老”长效机制建设的探索与实践[N].东方烟草报,20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