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主要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0: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工程主要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特色专业课 环境工程 本科生 教学 矿业
1973年,国务院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我国高校从1977年开始设立环境类本科专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化,在高校扩招大背景下,结合目前国内外广泛存在的环境问题,社会对环境类本科专业的需求增加,造成许多高校纷纷开设环境类专业(其中环境工程专业尤其典型)。随着竞争加剧、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出现,一些学校开设紧缩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甚至出现了部分高校环境类专业一度停止招生的现象。因此,结合传统优势和行业特色对进行专业定位是关系到专业发展水平和前途的关键。而特色专业课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内涵,充分发挥其在构建专业特色、明确主攻和服务方向上的作用,必将对专业的发展将直至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普遍致力于培养可从事企事业、城乡、区域及全球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的规划、设计、运行管理和研究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及应用复合型人才,可在各级政府机关环境保护部门、规划部门、科研院所、工矿企业、事业单位等从事环境管理、教育、环境监测与评价、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环境工程本科生专业课设置一般分三部分,即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综合不同高校的课程开设情况,总体有代表性课程设置见下表(化学类、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等公共性专业基础课除外)。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三大部分中,专业基础课重点介绍主要的环境学原理、环境与生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知识,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专业必修课则基本上各高校均为围绕水、气、固等环境工程重点方向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并结合环境监测和微生物学等基础测试评价体系和微生物学知识,对本科生在重点方向上的基本专业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行培养与训练;专业选修课则囊括了环境评价、质量分析、环境信息系统等现行的环境工程主要内容、方法和一些新兴的边缘学科、研究领域以及手段。以上三个部分由基础带动专业,基于原理和方法论来解决环境工程的主要分支方向具体问题,从问题的产生到新技术、新思维支持下的环境与生态相关问题的解决与处置。再辅以相关教学实践环节如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本科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全面培养本科生的素质和技能,以达到培养计划的要求。
分析我国高校现行的环境工程本科生教学体系,大体能满足本科生教学的基本要求。但纵观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基本上以共性为主,虽有部分高校开设了与学校传统优势或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如中国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农业生态工程课程),但总体说来,全国高校依旧普遍缺乏在主干课程体系支撑下的特色课程体系。通过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调查与沟通发现矿业类高校大部分学生对矿山、煤矿利用加工企业等存在的环境与生态问题、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方法等普遍缺乏基本知识和认识,不清楚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与其他学校相比优势与特色所在,定位不明,这对于行业特色明显的高校而言,无法突出其为行业服务,有目的、有方向培养高素质、强技能人才的特点和优势。
2 特色专业课开设的必要性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重共性的特点,应有计划、按办学重点和侧重点逐步开设相关的特色专业课程,增强学生在相关行业和部门工作中的能力,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
众所周知,特色决定优势,这一点在本科生教育中也有明确的实例体现。如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作为矿业类大学(学院)的特色专业,经历了数次辉煌与沿革,其本科生招生分数近5年屡创新高,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也达到100%,居学院几大专业中就业率之首,甚至出现其他专业本科生考研不少同学转考矿物加工工程的情况。环境工程专业也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薄弱到壮大的过程,部分教师和人员转自传统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因此开设基于传统优势学科的特色专业课程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借鉴矿物加工工程等成熟、高水平的传统特色专业的发展模式,环境工程专业也应着力发展特色,如矿业类高校应着眼行业特点,立足厂矿及相关研究院所、教育机构等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特殊要求,以特色专业课的开设为契机,结合与相关厂矿企业的交流、实践,全面提升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水平,有目的、有方向的培养可为行业服务,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突出专业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尤其在我国高校环境相关专业本科生招生数量高居不下的客观形势下,找准特色、突出优势、明确定位必将对不同行业、不同优势学科高校环境工程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积极推进特色专业课建设,全面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水平
基于现行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主干课程体系,在完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和基本知识结构的前提下,有目的、有方向性的在矿业类高校环境工程本科生教学环节开设如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或矿业环境保护)、煤化学、矿山环境问题及实用修复技术类讲座,结合与矿区相关的社会实践环节,同时改革现有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及研究方向,优先开展与矿区生态和环境问题相关的设计与实验研究工作,如矿井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开发与设备研制、焦化废水处理技术与工程设计、矿区污染土壤生态修复与工程设计等,全方位开设立体、有侧重点的特色专业课带动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与培养体系。
各高校从2005、2006年开始分批按专业大类招收本科生,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生按环境大类招生,入学前2年修同一课程,从第3年开始自主选择专业。这就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也开始有针对性地相应调整、完善各专业的本科生培养计划,以特色突出优势、以优势体现水平,为全面提升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在专业技能、社会竞争力、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能力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宏,吴春笃,诸金宇.环境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高等建筑教育, 2007,16(4):69-72.
篇2
1.1固定化微生物在废水处理中的运用
一般来说,在针对废水处理的过程中,可以应用的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活性污泥法,另外一种就是生物膜法。而微生物主要是分布在菌胶团上,同时在一些固定的物质是能够也有一定的分布。而微生物这样的分布方法,并不是靠人工完成的,而是自然形成的。在1980年,人们开始进行人工固定化微生物的研究,将微生物固定在特定的空间网络中,减少菌体的脱落现象,使得微生物可以长期的固定在一个载体上,并且保持较高的浓度。同时,在保障微生物固定化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微生物中所具有的活性物质以及絮状物质等来进行废水的处理,使得废水可以得到有效的净化。我国的相关专家针对废水处理中,固定化微生物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宋雪等相关的研究人员主要利用活性炭来作为酵母,将其混入到菌群中,在低氧状态下以及好氧状态下对菌群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从观察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废水处理中应用固定化的微生物,会使得废水中存在的有机物质得到有效的降解和转化,提升废水处理的效果和质量。除了我国对固定化微生物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外,国外的一些专家也针对这项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Vanotti等相关的研究人员合理的利用PVA冷冻法来对硝化污泥进行了固定化实验,从实现中可以看出,利用该冷冻方法,可以使得硝化污泥能够有效的固定在聚乙烯醇小球上,这样就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来对一些养殖业的废水进行处理。从研究观察中可以了解到,在固定时间为4h的时候,则硝化污泥的有效率可以达到567mg/1.d。而在好氧的状态下,如果硝化污泥能够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那么CODcr就可以有效的实现对污泥的硝化处理,硝化的有效率可以达到70%以上。这样的固定化微生物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微生物固定化的效果,也可以使得相应的负荷冲击减轻,使得微生物的固定时间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
1.2固定化微生物净化大气的研究现状
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研究固定化微生物净化大气,目前仅有同济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少数机构在研究。同济大学的马红采用固定床反应器,以海藻酸钠包埋活性污泥进行含NH3臭气处理,气相NH3去除率大于92%,硝化速度大于0.63gN/kg固定化湿颗粒#d。硝化速度最高可达2.93gN/kg固定化湿颗粒#d。同济大学的邵立明等采用海酸钠包埋,CaCl2胶联法,利用滴滤塔反应器净化含H2S气体,最大有效处理H2S的体积负荷可达6000-6500g/(m3#d),净化效率保持在87%以上,袁志文等采用固定化微生物处理含甲硫醇恶臭气体,颗粒填充床生物脱臭塔运行试验表明:在空塔停留时间不大于13s时,对低浓度甲硫醇气体(<.2.9mg/m3)的去除率在99.0%以上,对高浓度甲硫醇气体(>2.4mg/m3)去除率在99.0%以上,当空塔停留时间减少到6.5s时,对低浓度甲硫醇气体的去除率仍可维持在80.0%,脱臭塔对由于浓度和进气量升高造成的冲击负荷具有较强的缓冲能力。
2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特点和研究方向
2.1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应用特点
首先,在环境工程中,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将微生物的浓度进行有效的提升,也可以使得微生物中存在的活性物质得到有效的增加。利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来对废水实施有效的处理,可以使得水质得到极大的改善。其次,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可以有效的进行生物育种,利用生物育种,可以使得一些较难区分的微生物以及污染物有效的区分开来。再次,微生物在进行固定化处理后,微生物本身所具有的抗毒性会得到明显的提高,有效的防止了病毒对微生物的侵害。最后,微生物在固定化反应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反应容器也相对较小,这样就可以有效的达到节省空间的目的。
2.2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前景是不可估量的,但目前此类技术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研究,相应地就形成了今后一段时间里固定化技术的研究方向。(1)载体是固定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载体价格仍然令人难以承受。而且一般固定化微生物半衰期较长的也仅能达到100多天,实际运行要频繁更换载体,显然既不经济,运行管理也麻烦。因此进一步开发新型性能优良的固定化载体,对固定化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2)对固定化细胞的稳定性问题尚缺乏研究,提高固定化细胞的稳定性、改善固定化技术处理效果及使用性能也是今后的一个研究重点;(3)实际污染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混合体系,用单一菌种处理一般很难达到要求,因此对于复杂的污染物体系,是采用混合菌还是单一高效菌分级处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4)固定化技术目前应用的范围比较小,如何把基因工程菌和固定化技术结合起来,拓宽可处理污染物的种类,从而使固定化技术可以广泛地运用于工业污水、生活废水处理,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5)固定化颗粒的相对密度是影响处理效果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如何改善和调节固定化微生物颗粒的相对密度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结论
篇3
摘要:双语教学是近年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以笔者所在单位近年来环境工程专业的双语教学课堂实践为基础,提出了当前环境工程教学的主要问题和未来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双语教学;高校;环境工程;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60-02
一、引言
2016年6月2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相认可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这不仅为工科学生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础,更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将真正走向世界。同时,加入华盛顿协议也对高等学校工程专业教育思想转变和教育模式改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和考核评价等方面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其中,双语教学是近年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主要方式之一,正在并将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1-3]。
自2001国家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倡在大学本科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以来,全国高校的各类工程专业掀起了双语教学的热潮。随着环保概念渐入人心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全国高校普遍组建专门的环境院系,开设环境工程类专业,而全国范围的环境工程双语教学也应运而生,并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学生专业领域国际视野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双语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双语教学是许多高校在实施环境工程教育质量控制中所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4]。
二、环境工程双语教学理念和模式
在环境工程专业课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是我国环境类专业现行教学改革的新课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发现,要使学生持续得到有效的专业领域内的英语培训,仅仅靠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把英语深深扎根于专业知识当中,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因而我们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基础上设计并开展了环境工程领域的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指除了母语教学以外,同时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的以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在目前我国的环境工程专业双语教学中通常选择英语。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快我国高校教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熟悉专业名词的英语表达方式,掌握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的能力,最终深入体会英语思维和交流的习惯,为未来日益国际化的环境工程实际工作奠定坚实基础[5]。这也是笔者所在单位设置环境工程双语教学的初衷。
不同于传统的单纯的专业英语课程,而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专业词汇,深化应用专业英语的能力。通过环境工程双语课程的教学,我们希望可以把外语学习和环境专业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提高学生理解文献资料以及专业英语写作的能力。
三、环境工程专业双语教学实践
近年来,我国大多数高校环境工程专业都尝试着开展了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根据调查,几乎所有的双语课程都采用的英文原版教材、幻灯片和板书,但在讲解方式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而有区别。在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实际教学实践中,双语教学就是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单列的双语专业课时,用英语编写教学讲义、板书,同时用汉语和外语交叉讲解、组织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在笔者所在单位,环境工程双语课程是以“环境工程专题(双语)”的名义开设的,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本科生。课程内容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是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的一些基本的专业英语词汇,具有对科技及专业有关的资料和书籍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为今后从事环境工程的研究及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英文基础。教学目标是熟记环境工程专业常用的语法及表达方式。对科技及专业文献有正确的理解和较快的阅读速度,并能准确且较为流畅地翻译成中文。区别于面向大二、大三学生授课的专业基础课“环境工程原理”,该课程主要讲述水、气、固等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工程原理基础、分离过程原理和反应工程原理三部分。“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目的在于系统、深入地阐述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即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中所涉及的具有共性的工程学基本过程和现象,以及污染控制装置的基本原理,为后期相关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与其他高校的环境工程双语课程相比,具有一定的特色。首先是课程以培养兴趣拓宽视野为主,不设置固定的英文原版教材,避免了过于艰涩难懂的填鸭式授课,给教师和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其次注重与《环境工程原理》等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联系,并从基础课程导向未来的实际应用。此外还重视科技论文写作与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文献阅读能力,针对学生考研等实际需求做一些方向性的对接和指导。
四、专业双语教学收获与问题
从课程效果上看,双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外语应用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学生能接触到国际上最新的最前沿的知识。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实践中也是较为共性的问题,有待教学改革深入过程中逐步改善。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双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学生的接受度问题。环境工程内容的专业知识性比较强,有的课程对学生来说本来就很难,再加上用双语形式,更难理解和适应。如无清晰的专业深度设计和对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充分了解,双语教学成为一种形式而没有达到我们本身的教学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在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双语教学中,不宜设定过高的英语讲授要求,而是应该循序渐进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第二,教材选择问题。一方面目前我国教育市场上能采购到的原版环境工程类国外教材非常少,且国外原版教材一般设计大量的原始公式推导导致教材艰涩难懂,另一方面国内编写的外文版专业教材存在较多拼凑现象,缺乏连贯性和条理性。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自编教材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且授课教师应注意逐步完善充实教材内容。
第三,师资水平和双语教学要求之间存在差距。目前,由于受教育经历的关系,绝大多数环境工程授课教师并不具备较好的英语口语能力。在笔者所在单位的教学实践中,一般由具备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承担双语教学任务,一方面基本满足专业英语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也更习惯于展开多种灵活的教学形式,丰富课堂内容。
五、结语
随着我国政府和民众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环境工作者在实际工作汇总和国际上的交流也会越来越密切,在此背景下推行环境工程领域的双语教学实在必行。结合专业特色和教育发展趋势,当前我国环境工程专业双语教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推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第一,循序渐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第二,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逐步积累完善配套教材和质量控制体系。总的来说,在对双语教学的评估时,应当以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在此指向下完善成教学大纲设计要求,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最终有效提升我国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俊岭,彭书鸽.环境工程专业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2,(7).
[2]罗旭.对环境工程双语教学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18).
[3]钱家忠,李如忠,武君,等.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5).
[4]胡小春.双语教学在高校工科类本科教育中的实践与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1).
[5]赵兵涛,张忠孝,金晶.关于《环境工程与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9).
收稿日期:2016-11-23
基金项目:本文工作受到上海理工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研究项目(编号CFTD17045y)资助
篇4
(1、2.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4;3.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针对目前教育观理念及环境就业市场对人才培养、选拔的要求,本文结合西安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实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交流、提高实验室信息化程度、增加“中试”实验、整合专业课实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与教师实验课题相结合等创新与改革,旨在提升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 :环境工程;实验教学;教学创新;教学质量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3.018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039—03
项目编号:西安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JG1244)。
收稿日期:2014—10—08
作者简介:赵璐(1988— ),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聂文杰(1981— ),男,河南项城人。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工程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与管理。
刘晓玲(1989— ),女,陕西汉中人。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岩土体稳定及环境地质灾害评价。
21世纪,全球性环境恶化带来的极端天气、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迫使各国政府和民众在环境领域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金来应对。为解决这一系列环境问题,社会急需培养一批高质量的环保领域的优秀人才,因而将理论知识、应用技术及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环境工程专业应运而生。[1]西安科技大学作为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地方骨干高校,旨在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素质、较强的创新意识与独立的工作能力的应用型工程领域人才。专业实验教学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来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专业操作技能,因而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现行的实验教学体系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2]因此,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教学的创新性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在综合考虑我校环境实验教学现状和其他高校相关教学实践及理论创新经验的同时,总结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方法。
一、实验教学体系现状分析
(一)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缺乏重视及有效管理
首先,对实验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重视程度不足。长期以来,实验人员在教学中一直被视作教辅人员,严重缺编,很少或根本无法直接参与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自身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晋升、成长慢,享受的待遇差,队伍难以稳定。以我院实验示范中心为例,共有八名专职实验人员,仅占学院教职工总数(78人)的10.3%,八人中高级工程师一人,具有中级职称的有三人,其余四人均为初级职称。没有形成一支具有充分凝聚力、层次衔接紧密的梯队,实验人员应有的价值便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其次,对实验人员专业水平的培养力度低。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要求实验人员应为学生提供最贴近现代科技的平台,科学合理地开展教学,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充分发挥其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成为“三师型”(技师型、讲师型和工程师型)实验师。[2]但仅靠实验室人员自身的不断学习是不够的,还需学校、学院提高对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力度,着力于提高每一位实验人员的业务水平、实践能力和教学素养。
(二)实验室信息化水平低
在高校管理改革日益推进的新形势下,现行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弊端:1.管理体制落后,多头管理,分工不明确,信息反馈、信息共享不及时,工作效率低下;[3]2.实验经费投入失衡,资源配置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实验设备老化与闲置;3.药品、仪器的管理方法落后,未能实现数字化和自动化,这使得管理工作繁琐、效率低;4.教学系统未实现网络化、数字化,不利于学生更直观、快速地理解课程内容,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三)实验安排开放性、整体性和系统性欠缺,与实际生产环节脱节
传统的环境工程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方法陈旧,创新不足,实验安排缺乏组织性、系统性,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实验项目单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受到教学模式和条件限制,创新性、设计性、开放性和综合性强的实验较少;贴近实际生产的“中试”实验没有开设,学生很难真正了解实验所涉及的工艺或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以上问题使得学生消极地对待实验课程,导致其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对实验项目的操作能力以及在实验设计方面的发散思维能力都无法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
(四)各门专业实验课独立开设,缺少综合性实验
实验教学安排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仅仅为本课程的某一个知识点服务,有时存在与其他专业课实验重复的现象。例如:分析化学中铜离子的测定与环境监测中铜离子的测定实验仅仅存在样品预处理的差异,大部分为重复实验。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将这些实验课程相互联系,未能形成一个有很强综合性的整体。此外,多门专业课之间的知识点可以相互联系,形成1+1>2 的结果,例如:利用环境微生物实验中讲到的菌藻培养,结合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中水质检测的内容开设微生物对某种废水的处理效果研究的综合性实验。
二、创新方法探讨
(一)加强具有工程背景的校内外实验教师梯队建设
为了更好地培养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有阶梯层次的师资队伍是尤为重要的。引进高水平人才,建立一支分别由学术带头人、中坚骨干教师、有培养潜质的青年教师组成的实验教师梯队是必不可少的。[4]实验室教师除了需要掌握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因此,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应重视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加大对具有深厚工程教育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的引进,以壮大实验师资队伍,并努力增进企业和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组织实验人员去企业参观、培训,聘请专家对其进行实验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与本专业实验发展相关的前沿动态。第二,创新用人机制,拓宽进人渠道。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可聘请专业背景深厚、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足的工程技术人员,定期为专业的培养方案把关,完善培养环节,并将其供职单位发展成为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平台,为学生和实验师提供提升自身的平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二)提高实验室信息化程度
可以通过加强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力度的举措,提升实验室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5]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要将各种资料、教学软件、药品、设备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结合,实现实验室工作的现代化、开放化和高效化。
提高实验室信息化程度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构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降低实验人员重复工作的强度,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充分利用实验资源,增加信息交流途径,建立起便捷、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从而规范实验室管理工作,实现实验室的标准化管理。[6]2.优化仪器设备配置。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投入到了环境工程实验室,必然要求实验室对仪器设备实现合理配置,提高其使用率和投入产出比。大型仪器设备要分类、分人管理,根据实验需要,在不同功能的实验室中建立固定资产档案并确定管理人,将基本信息(如产地、价格、设备生产厂商、型号、规格、存放地点、性能、保管人、维护状况、开放时间和可预约时间等)进行登记,教师和学生可根据需要,按时段预约,经管理员批准和确认后,按时使用。3.危化品管理科学化。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危化品数量较大,品种较杂,难以管理,对此应采取实验中心、实验室、实验员三级管理模式,将安全管理工作分解落实到个人。由实验中心统一购买后,在化学药品档案库系统中入库,登记化学试剂的信息(如库存化学试剂名称、生产厂家、存放位置、注意事项、性能、规格、数量、产地等),各实验室、实验员需要使用时,必须按照规定流程申请、领用,并将领用品种、数量及使用情况、退还情况录入系统,做好记录与跟踪工作。4.开展网络教学系统。学生通过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可以浏览实验教学大纲、讲义、课件等;此外,还可以将实验步骤录制成相应的视频,放在互联网上,供学生随时观看。同时,开设网络课堂,设置网络作业,让学生的学习更方便,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增加“中试”实验,整合专业课实验
传统实验课主要以演示型实验、验证型实验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一状况,在实验教学中增加“中试”实验将是一项重要的举措。将实验课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及时进行扩充、整合和更新,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7]设计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的“中试”实验,由学生完成。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思想,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验证理论正确性的同时,对工程应用中的设计方法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一方面,可将实验室拓展为生产模拟现场,在课程中增加“中试”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的重中之重,实践环节是每一个工科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阶段。例如:在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实验教学中,为了再现工业生产过程,除了絮凝沉降池、生物膜转盘、普通快滤池等传统的水处理设备模型外,可增加一些“中试”实验设备,如成套的反渗透过滤系统装置,让学生针对不同的废水水源,自行设计运行参数,并对水质进行监测,验证设备运行结果。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更清晰、直观地认识装置的内部构造、功能和运行原理,这是参观生产场地无法做到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中试”实验,模拟污水处理等实际生产过程,这能够让每一位学生深刻理解生产中各个环节的重要作用,在充分认识专业理论的基础上体会实践的重要性,加深与实际生产的亲近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技能。
另一方面,打破传统的按理论课划分实验的方式,将各科目实验整合,增加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环节,尝试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科研”。综合实验的题目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选择,以“大学生创新实验大赛”、“挑战杯”等学生竞赛为契机,申请部分实验经费。在此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在实验开始前,首先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文献,确定选题,提出立项依据,完成项目报告书,教师协助审查;在操作过程中,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合作的能力。课题涉及到的实验综合性较强,知识点较多,实验操作较复杂,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查阅文献、设计安排实验、实际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等多方面的能力,训练学生整理、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可以保证学生及时了解国际前沿研究动态,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及创新意识。同时,通过训练,学生可以了解科研项目书的编写思路及过程,为日后参与教师实际科研项目及企业工程项目打下基础。
(四)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与教师实验课题结合
本科生毕业论文多以综述性研究为主,这类论文的撰写多以堆积文献为主,[8]学生总结知识、大胆创新、小心求证的科研思维无法得到培养。教师应积极倡导学生撰写以工程研究为背景,通过工程实验或综合性实验得出相关结果或结论的毕业论文(设计)。此前,经过多门综合性实验的实习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可将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与教师主持或参与的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相结合,完成项目的一部分工作,或基于自己之前完成的某个综合性实验再进行进一步探究。在此过程中,如有需要,可聘请校外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将学生的实验研究与工程项目巧妙结合,从而使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性更强,研究意义更大。如我院2014届毕业生以教师现有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煤/聚乙烯亚胺交联复合螯合吸附剂制备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协同作用机制研究”作为毕业论文实验研究素材,撰写本科论文《不同变质程度煤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研究》,该项目涉及学科广泛,如材料学、化学等,因此,不但要求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具备充足的与环境相关的知识,还要求其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并能够将二者有机结合。在实验具体操作前,学生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的,根据目的查阅和总结大量国内外文献,提出实验设计方案,并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材料,学习实验方法,测定、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研究结论,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要求学生在此过程中积极思考、充分交流,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所得到的实验结果有利于丰富教师的科研数据,补充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1]汪怀建,周跃龙,熊江波等.新世纪高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探讨[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学研究,2007(1).
[2]刘潘,李圣楠,任百祥等.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5).
[3]穆松梅.对高校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2(58).
[4]李玉刚.关于实验室队伍建设的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5).
[5]刘锡建,徐菁利,唐博合金等.化学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探索[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9(5).
[6]曹威,姚湘娥.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3).
篇5
【关键词】环境工程 教学改革 环境系统分析
【Abstract】Environmental Systems Analysis is the basic curriculum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 in Jiangsu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some measures of the course reformation, such as teaching ideas, teaching methods, and examination form were brought forward.
【Key words】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aching reform; Environmental systems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19-01
环境系统分析课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课之一,综合性很强,涉及到数学、化学、工程学等相关领域的背景知识,主要研究环境质量模型、内陆水体模型和大气质量模型等[1]。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难以满足目前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2]。因此,本文结合本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考核形式三个方面, 分析探讨了本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当前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观念陈旧。
目前本课程教学还是以教师讲为主,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不仅没有达到培养学生自我思考与学习的目的,而且还会造成沉闷的课堂学习氛围,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科技的进步,环境系统分析课程相关知识的发展与更新愈来愈快,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启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专业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二,教学方法单一。
本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具有一定抽象性的综合性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即黑板书写、课本阅读等,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随着科技发展、高校硬件水平的提高,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新型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简化复杂的课程内容,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化,方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运用[4]。
第三,考核方法不足。
目前,本课程考核方法大多数是单一的期末考试。这种考核方法造成了学生总是临近考试才去学习,使学生感到像是在应付考试一样,而不是在学习知识,从而缺乏积极性[5]。这样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缺乏相关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本课程考核方式应该改进,应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将平常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最终成绩应该由课堂作业、期中测试、期末考试多个方面决定[4]。
二、教学改革方法探讨
第一,转变教学观念
从灌输式教育转变为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式教育,挖掘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比如,课堂上可以采用“你问我答”的方法,教师提问题,学生们进行讨论,如果持有不同观点,可以展开辩论,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及点评,找出原因,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掌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第二,改革教学手段
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网上学习和沟通,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丰富度和信息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可将自己整理后的电子版的课堂笔记给学生,节约记笔记的时间,使学生可以更加集中精神听课,增加学生接受、消化、思考知识的时间,大大提高学生听课效率[4]。比如,在数学模型学习阶段,需要用到电脑表格作图,可以让学生带笔记本电脑上课,既方便又实用,老师通过电脑进行实践教学,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注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学习流域非点源模型时,我们带领学生去镇江附近长江流域学习,比如焦山、北固山等,了解学习该流域的具体参数与相关知识。还在学校周边进行实例讲解,或者请其他老师现场讲解一下有关教学项目的实例。这样不仅有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还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接触实践应用,提高学生应对实践问题的能力。
第三,改变考核方式
应加强平时课堂知识的考核力度。课后作业是督促学生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部分,所以作业理应占总评分的相应分值。比如,在讲解一维河流水质模型时,我们设计一道河流(金山、焦山、北固山附近)概化的真题,让学生现场调查,并写一份调查报告作为实践作业,评定打分。在学期中旬,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实际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考核,占成绩的一部分。这种测试可以以期中考试的形式进行,考察学生对之前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对以后知识的了解程度,题型不宜太难,注重基础考察即可。同时,本课程在期末考试形式上做了如下改进: 采用笔试考试,其中50分的考题是对本门课程学习的一次总结和实践应用,主要考察学生从本课程学到的知识及应用。或者给出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建模型进行预测,从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考察[5]。
三、总结
环境系统分析在循环经济、环境规划、生态城市等多个领域有着诸多应用,在环境管理、规划以及国家的环境决策上都发挥着重大支撑作用[5]。因此,本课程的改革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注重学生科学素质、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6]。 目前,江苏大学以环境系统分析课程为骨干课程的环境工程专业是江苏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本课程改革就是要以培养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人才为目标,强化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注重全面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相信通过对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和改革,能够充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环保行业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园.环境系统分析课程教学过程的思考与改革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08):186~188.
[2]丁树荣,袁培国,陆根法.国外环境科学教学改革与发展[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5,(1):44~46.
[3]孙成访,吴运建,李国彬,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08,(13):335~342.
[4]朱小娟.环境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0):95~96.
[5]刘飞,任世英.浅谈高校环境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10,(2):97~98.
[6]李国莲.如何提高《环境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效果[J].科技教育创新.2010,(17):210.
作者简介:
篇6
(湖南工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1)
摘 要:针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和就业中存在的矛盾和主要问题,将“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讨论了“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提出了实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位证”和“职业技能证”双证结合、政产学研用合作办学等的实践教学“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环境工程专业“三重一高”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 :“三重一高”模式;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9.033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4C0317)。
*作者简介:李大军(1979-),男,湖南理工学院,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工程专业方面的实践教学及环境污染监测与治理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2015-03-20
长期以来,经济的增长被视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日趋严峻,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最新的《环境产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研究报告(2013版)》显示,2010年环保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420万人左右,预计2015年达到840万人,2020年将达到1 690万人,环保产业未来的人才缺口巨大,这预示着环保类技术人才需求将不断增长,就业前景十分看好。而在我国传统教学体制下培养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在就业时普遍受到冷遇,各高校普遍面临着较大的办学压力。环境专业为何会“叫好不叫座”?这是一个值得高校管理层和业内人士思考和探讨的课题。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不合理,培养的毕业生实践技能满足不了环保单位的用人要求。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因此,新世纪的环境工程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时应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前提,以就业为导向,教学过程要联系生产实际需要,着力构建“重基础,重技术,重能力,高素质”的“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 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重理论教学,轻实践锻炼
根据现有企业对本科人才实践能力要求,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大多为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锻炼,实践教学时数较少,并且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甚至有的往往流于形式,并未开展专业实践教学。另外,环保企业在用人方面,青睐于实践能力丰富,具备专业应用型的人才。为此,为培养出更多的、更好地适合环保事业需要的人才,需要适度改革现行环境工程实践教学模式。
1.2 教、学、做分离,供需脱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及其办学规模的迅速增大,由于经费、场地设备、师资、机制等原因的影响,高校的实践教学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特别是校外实习,普遍存在基地少、执行难等困惑,导致教、学、做分离,供需脱节,企业用人出现“有人用不上,要用找不到”的现象。
此外,用人单位所需要的环保岗位一般由于专业性要求高,需要实验动手能力较强,致使实习单位愿意提供的实习岗位有限,学校与大多实习单位之间的合作仅限于参观实习,缺少与实习单位建立更深入的合作框架,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推进缓慢,落后于学生对岗位实习的需求,学生在实习期间,根本无法动手操作。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时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时应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前提,如何在校内创建具有实际工程规模的模拟实训场所,将是发展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新方向。
1.3 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结构不合理
按照人才结构,通常将人才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其中学术型人才是最上层次,但为少数;工程型和技术型处于中间,技能型人才则为最下层次,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工程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将加大,技能型人才将逐渐减少。为顺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教育规划的同时,应用型教育的办学模式应以应用型为核心,形成其办学特色。
1.4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脱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而言至关重要,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摆脱教学方法单一和教学内容枯燥的“闭门造车”现状,就应该主动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另外,高校环境工程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内容趋同,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现象较多。比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专业课中,关于催化还原法脱氮工艺(NSCR、SCR)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极为广泛,但由于实验室缺少相应的仪器设备或模型,加之多数教师自身也缺少相应的生产实践经验,故而在授课计划中无课时安排或授课时走马观花,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其工艺过程和原理,更不会有兴趣去探索和研究这类环保设备的工艺参数。
2 “三重一高”办学模式的内涵
2.1 课堂教学应注重基础教育
所谓“重基础”,即重视学生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达到基础理论扎实,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提供够用的科学知识基础。因此,高校教学应加强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基础厚实、适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素质人才。
2.2 实践教学应注重技术教育
“重技术”,即重视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达到专业技术精湛,能够解决生产、管理和服务实践中的具体技术问题。
2.3 注重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重能力”,即重视学生职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强,能够适应职业、社会发展需要。环境工程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培养学生从事工程设计与实践的能力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重知识,轻能力”,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能力,再渊博的知识都是无用的。因此教学除了要准确反映学习领域的内容和排序,并实现具体的教学情境,还要体现基于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特点,宜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组织教学,教学内容要以学生为中心,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2.4 人才培养要具备高素质
“高素质”,即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的培养,达到综合素质高,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可见,“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是保持一致的,它符合社会的需要,也符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其中,重基础是根本,重技术是实质,重能力是保障,高素质是前提。四个方面共同形成合力,开创“三重一高”的应用型人才教学新模式。
3 “三重一高”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3.1 注重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效果和和实践效果能否得到保证的关键因素,是学生能力得到最大限度提高的保证。培养具有一定实验动手能力的应用型环保人才,首先必须配备一支既具备专业知识、又熟悉工程实际应用技术的“双师型”教师。很多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师趋于年轻化,虽具备一定的实验教学能力,但在企业实际锻炼较少,对工程现场不够熟悉,导致实验教学与实际工程联系不够紧密。因此,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应作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重点。学校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专业教师接触社会和行业,增加社会经验、行业知识,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提高专业技能等实践能力。另外,学校可以组织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师资培训基地或劳动部门组织的培训班等进行专门学习培训,让他们更新知识和观念,掌握新工艺和技能,增强科研能力,且对于取得相关专业技能证书的教师实行一定奖励等。
3.2 “学位证”和“职业技能证”双证结合
实践证明,在高校特别是地方普通院校可以进行职业技能教育,是提升就业竞争力有效方法。采取“学位证”和“职业技能证”双证结合,可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职场的竞争力,使这些学生成为用人单位的“抢手货”。
3.3 “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模式
根据湖南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现状,结合专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学校在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模式上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1)学院从企业的人才需求、技术需求、市场需求出发,广泛开展与企业的对接和合作,主要形式可以包括科研及咨询服务、技术成果转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技术工人岗位知识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技术工艺改进或派遣教师担任企业技术顾问等。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与社会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双赢”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机制,大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的转变,逐渐形成学院的办学特色,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2)积极探索企业课程嵌入式培养、工学交替培养、校企双向参与和分段培养、以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订单式定向培养、以科研基地为依托联合培养、直接服务于企事业生产和管理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协同育人机制;推行工学结合、交叉培养等模式。
(3)要积极扶持学院科技产业的发展,要鼓励各二级学院积极发展“产中校、校中产”,将学院的科研成果产业化,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学院创收。与此同时,还要发挥基地在教师业务能力、科研水平提高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方面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开展各类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岗位技能训练和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4)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本课程技术应用的实际,开展教学研究和科技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环境工程的实际运行状况和操作过程进行讲解,课堂上要广泛运用图片和动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同时应适时配合现场参观、讲解以进一步加深对有关工艺、设备和技术的理解,并组织相互讨论以保证训练的实效性。要加强与企业及兄弟学校的联系,及时了解本专业科技发展趋势与需求,教学中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技术。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每年制订计划,开展一定数量的全校性学术交流活动。
(5)注重校企合作,推进国际合作。学院应积极探索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及企业合作办学的发展模式,与国内外名校名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导部分优秀的学生到国外继续深造或与国外名校联合培养。
4 “三重一高”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重要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重要算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培养环节,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环境工程专业“三重一高”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由图中可知,“三重一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和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素质与能力拓展体系,而强化实践教学是实施“三重一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途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毕业生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工程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尽快转变实践教学的传统模式,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切实重视和加强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构建“三重一高”的全方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表明,其专业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均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5 结论
“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它符合社会的需要,也符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本文在对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其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结合湖南工学院“三重一高”办学模式的内涵,提出了构建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在教学上强化课程技术应用的实际,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及“产学研”合作,以此构建新的环境工程专业“三重一高”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表明,其专业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均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惠芳.产学研合作教育与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理论研究,2013(6)
2 皮科武,万端极,高林霞.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现状比较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
3 廖兴盛,裴习君,李雪.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企业技术开发,2011(30)
4 N.J.Brookes,S.S.Morton,A.R.J. Dainty,et al. Social processes,patterns and practices and project knowledge management: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6(24)
5 徐学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探究[J].教育探索, 2012(2)
6 邹雄伟.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J].水利科技,2007(2)
7 李奕.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26)
8 梁存珍.环境工程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8)
篇7
在经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后,每个专业课都要附加实验教学,实验能够很好的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到各种仪器的操作方法,并对实验原理、过程有了更加充分的理解,这无疑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专业课的实验课题可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使使学生感到有兴趣,并能全身心投入到实验探究中来,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实验讲解改变学生的一些错误的操作方式,为以后的厂房实训奠定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我校曾多次建立创新小组团队,由责任老师负责管理,以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实验探索。
2厂房参观、厂房实习
外出参观往往会给学生一种新鲜感,离开熟悉的学习环境,来到一个新的地方进行参观学习,往往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验探究的双重教学后,本专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以接受一些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相关专业知识。通过在污染物处理厂的参观,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厂房的实际操控技术相联系,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结束厂房参观后,可组织学生做参观演讲,让学生总结在参观中所学到的知识,通过总结和交流达到强化专业知识的目的。厂房参观能够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强化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承接作用,通过厂房参观,学生将对厂房的一些仪器操作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的厂房实习奠定了基础。通过厂房参观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会对本专业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厂房实习可以强化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实习是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基本技能训练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生产实习是环境工程本科教学的一门重要实践课,通过该教学环节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设计、厂房实践、组织管理的基本技能,还能使学生了解环保治理设施以及设备的运行管理知识。学生的厂房实习需要通过学校联系实习单位,由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好实习计划,针对实习内容有目的地选择实习指导教师,选择所带核心课程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实习中遇到相关专业知识,指导教师可把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来进一步讲解,丰富实习内容。通过生产实习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做好生产实结,确保学生在厂房实训过程中学到了真本领,同时促进理论知识的升华。
3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系统的全面的归纳、总结、应用和提高的重要环节,即是总结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也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情况选择毕业设计导师,导师则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学生确定论文题目,论文题目采用一人一题,毕业课题要来源于科研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毕业课题确定后,由学生在接下来的一学期内,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通过实验等方式进行毕业设计的探究,最终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要严格要求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由负责课题的老师之外的教师参加论文的评定,从学生的选题、查询资料、开题、实验设计、开展试验、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严格要求,严令禁止论文抄袭的现象,最后综合各个老师的意见,给出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4考核方式
专业课传统的考察方式为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形式,为了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可适当的增加期末考核中平时成绩的比重,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综合考虑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做出最终的期末成绩评定,避免学生因考试而学习,最终导致学生“学得快,忘得快”,无法掌握专业相关知识的问题,将传统的“应试型”教育理念转化为以注重学生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育理念。
5结语
篇8
关键词:渔业工程;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39-02
随着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强调科技创新与工程背景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培养的重点。华中农业大学针对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研究生提出了校企联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实践与对策;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从招生政策、培养方案、指导教师和学位论文等四方面构建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北京林业大学提出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推动产学研结合项目的实施、校企创办联合实验室等的联动机制;广东海洋大学在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双师型导师制及培养课题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大连海洋大学2011年获批农业机械化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自2012年开始招生,截至目前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授权点招生数量基本稳定。大连海洋大学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结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立足渔业工程特色、面向工程应用需求,对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一、构建渔业工程背景下农业机械化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1.强化渔业工程背景下的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意识。立足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点,进一步探索和建立较完备的具有渔业工程背景的创新与实践培养体系和实践成效考核方式,强调考核过程实行校内外双导师负责制,以及校院两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以导师、农业机械化专业授权点所在学院和实践基地的管理为主体。同时,还强化对学生实践意识的教育,有效调动和激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和工程实践环节的热情。
2.构建完善的多形式创新和实践教学体系。结合渔业工程背景,明确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环节主要采用集中实践或分段实践的多种方式。根据其培养方案要求确定实践计划,明确要求研究生在实践基地通过在岗或顶岗实习、挂职锻炼等方式进行,承担或参与如实际问题调研、应用课题研究、案例编制与分析、实践观摩等实务性工作,时间不少于12个月。并对实践考核实行分级管理:由学校的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的具体要求;农业机械化专业授权点所在学院负责向实践基地派出研究生及负责组织实践成效考核;学院与研究生实践基地所在单位通过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专业实践状况。
3.加大投入,改善校内创新与工程实践教学条件。农业机械化学位授权点通过加大创新实践教学资金投入,增加校内已有的创新实践教学基地的开放利用率。同时,借助大连海洋大学的渔业装备机械学科优势,加强渔业工程背景下企业实践与教师科研的相互融合,并依托相关的,如辽宁省渔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现代设施渔业生产过程与装备工程综合实验实训平台、机械工程实验室、动力工程实验室等多种专业及大型综合实验室等,加大校内渔业工程类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训范围,并发挥相关教师高水平科研项目和科研团队的引领作用,吸引学生参与相关项目及任务,明确创新与实践具体内容,加强其科技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4.加强工程背景师资建设。注重“双师型”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加强。农业机械化专业授权点所在学院结合大连海洋大学规定40岁以下教师晋升技术职务岗位时,需完成在相关企业实践锻炼半年以上的特定要求,鼓励教师取得“双师型”教师资质,并优先担任研究生实践教学。同时,学位授权点还鼓励教师通过工程技能培训或与相关农业工程、渔业装备工程等企业开展合作交流的方式获取工程锻炼机会。对于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的遴选与管理,则强调应具有丰富工程项目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素质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力争与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形成优势互补。
二、渔业工程背景下农业机械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
1.确定具有渔业工程行业特色的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求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研究生适应渔业企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渔业机械装备领域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等工作的能力,能够掌握解决渔业动力和机械工程、渔业设备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渔业工程管理等解决农业机械化(渔业工程方向)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
2.完善课程设置,突出工程特色。课程设置分别涵盖农业机械化(渔业工程方向)领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中课程涵盖学位公共课8学分,学位专业课6.5学分,专业实践和学术规范的必修环节分。选修课中涵盖公共选修课1学分,专业选修课7.5学分。另外,培养方案还对必修环节中实践要求的4种形式进行了明确规定。基础知识分别包括工学学科基础课(包括应用数理统计、数值分析、机械强度分析技术、渔业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渔业信息技术等)和人文管理学科基础课(包括自然辩证法概论、生产管理学、渔业企业经营与管理等);专业知识课程主要包括现代渔业设施与环境工程、高等农业工程学、农产品加工新技术及装备(侧重海产品加工设备及技术)、冷冻冷藏节能技术(侧重海产品冷藏及保鲜技术以及船舶制冷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等专业特色课;工程实践课及实践环节强调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
3.明确研究内容,突出培养方向。在渔业装备现代化技术的研究方向中,强调对学生开展渔业装备、渔业机械化生产与过程控制、船舶动力装置性能优化、智能化检测与控制、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等渔业设备电气化与自动化方向的研究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近海和陆地集约化水产养殖机械、设施、装备及自动化技术;渔获物加工、贮藏及运输装备;水产饵料加工工艺及成形设备及精准捕捞采收机械装备等方向的研究。在节能减排新技术的研究方向中,强调对学生开展能源环境系统优化与控制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侧重海产品冷藏保鲜及节能技术)等研究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环境调控、生态修复、环境工程优化设计、渔业生产领域的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热泵调温技术、相变储能技术、燃料电池及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向的研究。在渔业信息化技术的研究方向中,强调对学生开展渔业生物环境及其环境因子的信息智能化测量技术、评价以及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信息综合处理技术等计算机测控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开展渔业企业人工智能及专家系统、生物生产机器人等方向的研究。
4.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渔业工程背景下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要求具有明确和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实践经验丰富。校外导师的任职挝痪要求来自涉水涉海、具有海洋渔业工程特色的企业实践一线。在工程实践中,农业机械化学位授权点的实践基地为每名研究生安排了行业经验丰富、具有高级职称的实践指导教师,全程指导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工作。在研究生实践期间,校外导师给学生布置任务,明确考核出勤及完成情况,实践结束后在实践考核表中填写评语并对其实践工作评分。实践地点亦可在校外导师工作地或校外导师合作企业进行。截止目前从实践成效结果来看,学生能够完成实践任务,且执行情况良好。
三、小结
修订后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培养体系立足学校涉海涉水的渔业工程特色背景,面向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经过探索和实践,构建了一套具有渔业工程背景特色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侯红玲.工科硕士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方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7(26).
篇9
关键词:厌氧;人工湿地;农村污水
引言
伴随新农村建设脚步的逐步开展,广大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态度发生了极大改变,由此也使得农村各式各样污水相继增多,增多了生态环境的负荷,加大了生态环境污染的可能。因而,迫切需要开展好农村污水治理工作[1]。厌氧结合人工湿地处理技术作为一类投资少、工艺流程简单、耗能低的污水处理系统,近些年在我国各大农村地区得到广泛推广。由此可见,对厌氧结合人工湿地处理农村污水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厌氧概述
厌氧是依托厌氧微生物水解、产酸作用,将污水中固体、大分子和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转化成易于生物降解的小分子有机物,达到在接下来处理环节中对污水展开低耗能、迅速处理的目的。
2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概述
人工湿地依托物理、化学以及生化反应协同作用对污水杂质开展清除,进而达到清除营养盐NP等的目的。人工湿地处理技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表面流湿地。表面流湿地指的是污水于调料表层展开漫流,相较于自然湿地,该种人工湿地去污效果更好,池深在0.6-1.5m范围,具备操作便捷、投资少等优点,然而却有着占地面积大、去污效果一般等不足。
(2)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由一个或者若干个填料床组合而成,将基质填充进床体中,同时于床底建设防渗层,防止对地下水造成污染。该种人工湿地水力负荷、污染负荷相对大,可有效作用于去除COD、BOD、重金属等污染物,同时不会产生滋生蚊蝇、恶臭的现象。
(3)垂直流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污水自湿地表层纵向流进填料床底层,使床体处在不饱和状态,氧经由大气扩散、植物传递进入该湿地系统中。垂直流人工湿地可有效作用于处理氨氮浓度相对高的污水,不过同时存在去污能力一般、操作复杂以及易滋生蚊蝇等缺点[2]。
3 厌氧结合人工湿地在农村污水处理中的实践应用
全面农村污水处理工作在时展新形势下,要紧随社会发展脚步,大力开展改革创新,引入先进科学技术、成功发展经验强化厌氧结合人工湿地在农村污水处理中的科学合理应用,如何进一步促进农村污水处理工作有序开展可以从以下相关内容着手。
3.1 处理工艺
本次研究采取厌氧结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处理湖南省某地区农村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为收集系统化粪池格栅池调节池厌氧消化系统人工湿地出水系统。
3.2 厌氧池设计
依据农业部门相关污水净化沼气池标准图,再结合农村污水处理实际情况,进而选择箱型3格折流厌氧发生装置,每格长宽深分别为1.52m、1.5m以及2.5m,中部设立挡板用以对污水流向进行变更。对每格顶层予以密封,并设置入孔。厌氧池填料充分考量各方面因素,选择应用普遍的竹编材料。
3.3 人工湿地设计
本次农村污水处理采取垂直流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设计长5.0m、宽2.0m、高0.5m,结合地区环境实际情况,于湿地表层种植各种水生观赏植物,诸如菖蒲、伞草、美人蕉等。湿地内填充各种粒径的多孔介质,由下至上分别填充25-50mm卵石、15-25mm碎石以及砂质土壤,各层为0.3m。
3.4 污水排放情况及特性
(1)污水排放情况。农村污水排放情况受诸多一系列因素影响,诸如居住环境、水资源情况、生活水平等,结合本次研究湖南省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生活水平等,对农村污水排放量开展如下计算:Q=kq1V1/1000,式中,Q指的是生活区污水排放量(t/d);k指的是污水排放系数;q1指的是每人每天生活污水量定额(L/人・d);V1指的是生活区总人数。
(2)污水特性。本次研究污水选自湖南省某地区农村化粪池出水,污水进水为雨污分流,在人口、季节转变等因素影响下,使得污水浓度发生变化。本次检测水质指标涵盖了COD、TN、TP、NH4+-N。
3.5 结果分析
(1)对TN的处理效果。检测结果得出,TN系统进水浓度为(37±11)mg/L,处理系统平均去除率为72.1%,TN的处理主要依靠的是人工湿地环节。厌氧池部分,依托填料中微生物作用达成对TN的处理,然而在数量、生长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下,微生物对TN的去除率相对较低,污水进入人工湿地环节中,依托基质吸附、植物以及微生物吸收等作用,可实现对TN的有效去除,且植物在人工湿地脱氮环节可发挥极大作用。相关研究指出,约30%的湿地脱氮是出于植物吸收、存储的作用,而微生物硝化反硝化机制则是人工湿地脱氮的首要形式[3]。
(2)对TP的处理效果。检测结果得出,TP系统进水浓度为(5.4±1.8)mg/L,处理系统平均去除率为77.1%。处理系统运行一开始,TP的去除率相对不足,伴随处理系统的稳定及植物的生长,处理系统对TP的吸收水平得以显著提升,污水中TP去除率显著升高。值得一提的是,受秋冬气候影响,一些植物生长缓慢甚至休眠枯萎,微生物降解速率放缓,造成TP去除效果减弱。
(3)对COD的处理效果。检测结果得出,COD系统进水浓度为
(315±124)mg/L,系统平均去除率为93.4%。依托处理系统微生物降解作用、人工湿地植物吸收作用,全面系统对COD去除效果上升趋势,不过伴随季节的转变,微生物活性、植物生长状况转变,使得COD去除率不尽相同。
(4)对NH4+-N的处理效果。检测结果得出,NH4+-N系统进水浓度为(47±13)mg/L,处理系统平均去除率为78.3%。在处理系统运行还没有进入稳定状态前,受厌氧池填料微生物作用不充分影响,使得NH4+-N去除效果一般,等到处理系统进入稳定状态后,污水转至人工湿地环节,依托人工湿地中基质吸附、植物以及微生物吸收等作用,NH4+-N浓度显著降低。
4 结束语
本次研究得出,厌氧结合人工湿地处理农村污水效果可观,可收获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具备在广大农村推广应用的价值。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厌氧、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特征内涵,结合农村污水实际情况,强化厌氧结合人工湿地在农村污水处理中的科学合理应用,积极促进农村污水处理工作有序开展,营造绿色健康的农村环境,推动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吴磊,吕锡武,李先宁,等.厌氧/跌水充氧接触氧化/人工湿地处理农村污水[J].中国给水排水,2007,23(3):57-59.
[2]李军幸,张克强,张洪生,等.厌氧/人工竦刈楹舷低炒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效能[J].中国给水排水,2011,27(23):18-20.
[3]李希希,宋官勇,张伟,等.农村污水的厌氧跌水人工湿地组合处理[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7(3):139-114.
作者简介:刘君晔(1989,04-),女,汉族,浙江龙泉人,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龙泉市世行农村污水项目管理办公室,研究方向:环境工程。
篇10
关键词:紫花苜蓿;水土保持;栽培价值
多年来,学者对紫花苜蓿进行研究和总结,发现它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蓄水保土功能,对生态的保护具有很好的效果。它具有耐干旱的特点,年降水量在250mm~1000mm的地区也能够生长紫花苜蓿,并且适合中性或者微碱性的沙质土壤。它生命力顽强、营养丰富、品质优良、产量大、再生快,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
一、紫花苜蓿蓄水保土功能分析
1.紫花苜蓿的水土保持功能。紫花苜蓿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功能,它的根系非常的发达,根系中78%都分布在0cm~30cm深的土层之内,其根系的密度能够达到3.4g~9.5g,根系入土较深,在贫瘠的土壤也可生存。它的根系在生长过程中通过会产生机械穿插、代谢功能,产生分泌物质,其分泌物质对土壤具有疏松土壤的作用,使得土壤的通气状态良好,加深土壤活土层,坚固保持土壤,使得土壤团粒水稳定性、土壤的疏松性能以及土壤的团粒结构都得到很好的改善,对于土壤表层和浅层的不稳定性也有很强的控制功能,并且提高土壤的抗虫性,避免水土流失。在提高土壤抗侵蚀和保持的功能上看,紫花苜蓿和玉米的功能是最大的。紫花苜蓿的生长速度极快,茎叶也相当的繁茂,能够将地面很好的覆盖上,减少地面的水分蒸发量,增加土地的含水量,对降雨进行很好的吸收,减少地表径流,紫花苜蓿腐烂后,还能够提高土壤的孔隙度,对土壤的蓄水保土作用巨大。经研究,紫花苜蓿的吸水力较高,与一般的农作物相比可以更好的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冲刷量。因此紫花苜蓿非常适合种植在荒山、荒坡等土地贫瘠又较为干旱的地区,它生长年限较长,寿命平均在20年~30年,因此紫花苜蓿据有很高的水土保持价值。
2.紫花苜蓿土地肥力改良功能。(1)改良土壤的功能。紫花苜蓿是生长年限较长的豆科草本植物,它的根系入土深并且非常茂密,在新陈代谢的作用下会产生很多分泌物,生物量较高,它的细跟和根瘤菌具有很快的更新速度,并且多年的生长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枯枝烂叶渗入土壤中,对于土壤的有机量具有很高的提升作用,对土壤的土质改善具有很明显的效果,另外,紫花苜蓿的适应力较强,在较为贫瘠的土壤中也能很好的生存,这对于土质较差,和土质退化的土壤具有很好的改良作用。(2)紫花苜蓿增强土地肥力。研究表明,生物固氮可以提高单产量,和增加土地肥力,对于生态循环具有一定的效果。豆科植物的植物固氮可以大大提升土壤的生物固氮量,可以很好的维持系统的生产力。紫花苜蓿具有很强的固氮能力,在相对干旱的条件下,可以达到其他植物不能达成的固氮作用。因此,可以将紫花苜蓿与其它的牧草进行轮种或套种,对于土质的改良和其它牧草的种植都具有很好的作用。他对于退耕还林还草,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都具有强大的利用价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化肥对土地的污染。另外紫花苜蓿的根系分泌物可以对土壤中的硝酸盐进行分解,对当今农业的土壤土质改良创造很高的利用价值。
3.紫花苜蓿的修复功能。对生物修复所采用的技术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它具有投资低、效果好、操作简单、生态安全的特点。植物修复主要指利用植物的根系所产生的分泌物对土壤中的有毒物质进行转化或吸收。紫花苜蓿的生物量较大,生长速度快,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对于多品种重金属都具有较强富集能力,很有可能对植物修复技术提供重要的资源。
二、紫花苜蓿的栽培的经济效益
1.紫花苜蓿的生物量。对植物上部分的生物量的测定是指对干物质现存量的测定,不包括每年的收割茎叶以及枯损的茎杆和落叶量,而土壤的生物量指的是在土壤中的全部根系的干物质含量。下表是紫花苜蓿的生物量测定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紫花苜蓿的生物量含量及其丰富,一年生的紫花苜蓿每年的收割次数可以达到三次,其中第一茬在每年的六月初,紫花苜蓿的开花时期最佳,这个时期的紫花苜蓿蛋白质含量和总体的消化率,都是最高的,它占据全年收割产量的55%。第二茬最好在汛期,其产量占全年的20%,第三茬在邻近下霜的头20天为最佳,能够使得其各部积累充足的养分,并且可以安全的度过冬天,其产量占全年的15%。
2.紫花苜蓿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紫花苜蓿生长年限较长,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豆科植物,一般情况下,可以生长7年到8年,每年可以进行4到5次的收割。根据对地上部分的生物量收割进行测算,在退耕还林的土地进行种植,其每年的鲜草产量可达到120吨到150吨,其折干率一般为25%,按这个数计算,每年的干草产量为30吨到37吨。另外,紫花苜蓿的营养价值较高,将紫花苜蓿作为饲料仅需要很少的精料就可以到达所需要的营养标准,这样就可以节省大量的粮食,有利于引导山区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
紫花苜蓿对环境的适应力较强,对水土具有很好的保持和改善作用,对于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都有巨大的贡献。另外,紫花苜蓿的产量高,生长年限长,一年种植多年收花,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另外,它的营养价值丰富,利用它作为饲料可以节省很多粮食,可增强农民的退耕还林的意识。
参考文献:
[1]赵瑞林,蔡立群.紫花苜蓿根系分泌物的鉴定及羟基苯甲酸的化感效应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35:34-41.
[2]王振南,陆姣云,赵玉信,罗崇亮,张曦,杨惠敏.紫花苜蓿光合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特征的时间变异性[J].西北植物学报,2013,12:2492-249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