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素质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0: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身体素质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00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对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行政决定的期限作了明确规定,该解释对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的期限规定有以下特点:
1、明确申请执行的期限,促使行政机关及时申请,保证行政效率,但也留下了一定的灵活性。该解释第八十八条规定,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应当自被执行人的法定期限届满之日起180日内提出,逾期申请的,除有正当理由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赋予生效具体行为确定的权利人或者继承人,权利承受人在行政机关在法定申请执行的期限内未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情况下,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权利,该解释第九十条一款规定,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对平等主体之间民事争议作出裁决后,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作出裁决的行政机关在申请执行的期限内未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生效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权利人或者其他继承人、权利承受人在90日内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在司法实践中,笔者认为,上述规定也存在一些不足,不能完全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
首先,明确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的期限必须自被执行人的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180日内提出,也就是说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限限制在被执行人的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以后,在司法实践中,有些案件如果等到这个期限再执行,既要增加执行难度,还要增加被执行人的损失。如交通稽查征费部门对拖欠养路费车辆的行政处罚,按照规定,对欠费车辆在处罚时,除交清欠费外,每日还要处以欠费金额1%的滞纳金,该滞纳金按日累计计算,如果被处罚人对行政处罚不提起诉讼,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限也是三个月以上,那么被执行人应缴纳的滞纳金已远远超过所欠费的金额,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法院再去执行,既增加了人民法院的执行难度,又使被执行人的损失大大增大,又如在公路路政管理部门对在公路控制范围内建房作出的行政处罚案件,作为被执行人一般在公路边违法建房刚开始时就很可能被职能部门发现,路政管理部门作出拆除违法建房的行政处罚,如果这时可以及时申请人民法院执行,那么人民法院可以很容易执行,被执行人的损失也会很小,但按照自被执行人的法定起诉期满之日起180日内提出申请的规定,最短期限也是三个月以上,那时,被执行人的违法修建的房屋早已建完,执行的难度可想而知。
其次,司法解释对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限规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相应规定不完全统一。
篇2
关键词:技工学校 职业实用性体育 模块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技工学校是专门培养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培养直接面向建设、生产、服务、管理的一线技术性工人的责任。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对一线技术工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日益严格,然而,目前的技工教育要么还在沿用初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么选择高校的教学形式,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自我锻炼的需要。近几年高职院校的职业实用性体育研究和高中模块体育教学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经验,职业实用性体育有效促进学生就业能力,这对我们技工学校的课程改革来说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通过对技工学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块设计进行探讨,为技工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进行有益探索与尝试,对构建出适合技工学校专业特色的体育课程服务。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是专门培养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学校。始称工人技术学校,是在建国初期劳动部门举办的专业训练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职业实用性体育:
丁宗伟在《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与未来职业需求的结合》中认为:职业实用性体育是为使各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的适应未来职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目的进行职业所需要的体质、身体运动技巧与技能的锻炼,并开展有关理论知识的教育,
王苹聪在《中职体育课中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理论探索》中定义为:职业性体育是指适应和发展用于各种职业生产劳动与之相关体能、心理与道德所需要的一种针对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郭玉军、尉宏等在《实行职业实用性体育是中专卫校体育改革的切入点》中定义为,职业实用性体育,(VPPE)即“vocation practicability physical education”对VPPE的理解就是利用体育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在发展一般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注意加强对学生特殊身体素质、技能的发展和培养,以便更好地进行职业活动,并利用在校期间所学的实用性体育知识进行合理有效的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预防职业病的目的。
翁惠根在《体育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探索》一书中说: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是指以“准职业人”(学生)目前所学专业、未来可能从事的第一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工作综合能力为工作任务, 以培养和完善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体能、终身体育锻炼能力、职业特殊身体素质和综合职业素质为教学目标而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内容的总和。【1】
结合以上分析,本人对职业实用性体育定义为:“职业实用性体育”是体育与健
康课程的一部分,即在发展一般身体素质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注意加强对学生未来职业特殊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身体素质、职业保健知识的教育,达到强身健体和预防职业病的目的,更好地服务于未来职业的一种教育活动。
3.模块设计:
“模块”(module) 的概念是1976 年由美国教授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提出的。“模块”一词最初是建筑、家具、计算机等行业的术语,后来才被广泛地应用于其它各技术领域。所谓模块,是为了实现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而设计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 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对“模块”的概念定义为:每一科目有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应学科内容的逻辑关系。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2】
设计:《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 “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戈登.罗伦德在《设计与教学设计》中认为:“设计就是为创造某种具有实际效用的新事物而进行探索”。
本文认为: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块设计就是依据学生专业特点,进行岗位核心身体素质分析以后,对教学内容充新分解和构建,围绕核心身体素质所进行的一种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
三、模块设计理论构想
1.模块设计流程图
模块设计属于教学设计,目的就是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也是对教学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根据毛振明、于素梅两位老师的《体育教学计划编制技巧与案例》获得启发,从技校学生就业现实出发,在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各因素进行分析,然后进行目标的制定,教材的选取,场地器材的使用,将教学各要素有序,合理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图1 体育教学模块设计流程图【3】
2.技工学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块设计具体方法
2.1确立研究专业与该专业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核心身体素质。技工学校专业分类众多,每个专业的职业实用性性体育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所以我们要首先确立某个专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专业特点,专业职业实用性身体素质类型。
2.2确立该专业学生进行模块内容的选择。可以是某个运动项目,也可以是某几个运动项目,这取决于后续研究的能力水平。
2.3对该专业学生进行模块分析,包括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习者等分析。
2.4进行具体模块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等。
2.5进行模块评价部分的设计。包括教学设计的评价部分,一般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2.6对模块进行反馈与修正。为了保证模块设计的有效和完整,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根据反馈问题要及时进行修正。可以咨询专家和实际操作相互配合,以保证设计的科学性。
总之,技工学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块设计属于技工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一部分,在技工学校还是起步阶段,我们要借鉴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和高中模块教学的成功经验,结合技工学校自身特点,设计出适合我们技工学校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块设计,为技工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作出我们技工人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翁惠根、体育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探索[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篇3
摘 要 一个体质羸弱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两个世纪前的已经给出了最好的注解。2014,又一个甲午年,随着争端逐步升级,随时有爆发第二次的可能。当下我国学生的体质却不容乐观,令人担忧。电脑游戏,手机游戏成了学生的最爱,而各种文化的补习班、提高班充满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得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锻炼身体的时间也随之减少,导致了学生体质的不断下降。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如何能让他们愉快、高效地进行“课课练”并提高运动技能,增强体质,成为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教学问题。
关键词 小学体育 课课练
“课课练”这一说在体育教学中由来已久,20世纪80年代就有,当时定义为:为发展身体素质,选用一些简单易行的练习,并且要争取“课课练”。当代,对体育“课课练”的界定大致如毛振明教授提出的:“课课练”是在每堂的体育课中合理的安排有针对性的,可以对学生身体产生改善作用的身体练习,并科学合理地实施这些练习。
一、“课课练”遵循的原则
(一)针对性。内容要有针对性,要与主教材内容互相衔接。如:四年级体操单元的“跪跳起”,“课课练”可以安排各种跪姿的移动和各种跪姿的前后、上下跳动;又如五年级的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主要都是手臂、手腕和腰腹部练习,在“课课练”的时候,可适当考虑安排下肢各部位的练习内容,以求身体素质的平衡和全面发展。
(二)趣味性。内容应易学而又有趣味性。“课课练”在一堂课的时间只有5-8分钟,时间短,因而要选择学生未碰见过,但是一学就会的内容;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通过改变各种练习的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还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
(三)渐进性。要注重方法,更要循序渐进。任何事情不都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的体质更是如此。“课课练”的目的在于积累体能、技能,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提高身体素质,它有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只有“慢火焐煲”,烧出来的“粥”才会经久弥香。
二、“课课练”的内容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身体练习如柔韧性、灵敏性和小力量练习为主,帮助学生愉快、高效地进行“课课练”。
三、“课课练”的设计
体育课由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等三个部分组成,“课课练”内容也是根据体育课的三个部分进行设计的。此外“课课练”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场地器材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学情来设计,时间为5-8分钟。“课课练”的开展主要安排在课的开始部分和基本部分,“课课练”安排在开始部分,时间稍短为5-6分钟,而安排在基本部分则时间会稍长,为7-8分钟。
(一)主教材是体操类的前滚翻、跪跳起等内容,在开始部分可安排5分钟的柔韧性练习,如1组立位体前屈、1组弓步压腿、1组侧压腿练习、1组双人压肩、1组背部屈伸练习、1组勾脚跳等练习,通过这些辅助练习来提高学生的柔韧性;也可在辅教材中安排素质练习,如30米折返跑、跑跳组合练习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主教材是掷实心球等投掷类内容,可在基本部分的最后环节增加一些小力量的练习或者比赛,如8分钟的“植物大战僵尸”,学生掷出的实心球要经过固定高线击倒远度为3米、4米、4.5米、5米的“僵尸”,通过这种游戏性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手臂力量,也促进学生在比赛中提高投掷的能力;也可在辅教材中安排下肢的一些内容,如抓脚踝走直线、单脚跳、双脚跳等练习,主辅教材相辅相成,手、脚部位都能得到充分的练习。
(三)主教材是双手头上传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等球类课,可在开始部分安排5分钟的灵敏性练习,如“捕鱼达人”游戏,在规定的半个球场内,“渔网”通过追逐来捕“鱼”,“鱼”则要不断的加速、转弯、急停等动作躲开“渔网”,以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和灵敏性;在基本部分,可安排7-8分钟的抢球投篮比赛,三人一组,两人背对持球者,当持球者将球从两人中间扔出,两人第一时间去抢球,抢到球者可运球再传给持球者,未抢到者则防守,以提高学生灵敏性和反映能力;也可在辅教材中,安排素质练习,如抱两球30米跑、运球接力等等,以提高学生的速度素质。
总之,小学体育的“课课练”,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或者复原,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创新和提高。对于小学体育“课课练”,需要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具体教育教学情况,深入进行新的实践与研究,成为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的一种有效途径,使我们的少年胜于欧美,国家雄于地球。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体适能 研究 辨析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63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used the Internet and the journal retrieval methods to check up a large number of articles and books about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in the past 30 years,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research contents and emphases are different. In the first part, the from the fitness concep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overview begin, further to the fitness training of basic concept analysis, to finally be able to improve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effect for theoretical guidance.
Keywords physical fitness; research; 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is
1 体适能概念的研究概况
1.1 国外研究概况
李艳蕾在《太极拳运动对老年女性体适能和体质指数(BMI)的影响》文章中指出了体适能概念起源于欧美国家。19世纪,萨尔金特博士设计出了一整套身体训练课程,他对体适能下了一个定义,他也是最早的研究体适能概念的学者,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了身体状况对生活和工作的适应能力。肯尼迪总统召开的“体适能总统会议”中,第一次把“体适能”这一名称正式提出来。①
体适能的概念起源于美国,1971年美国的总统体育与竞技委员会把体适能解释为:它是指个人能够胜任日常生活工作,以及能够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及压力的身体适应能力。20世界70年代美国体育界对体质进行了重点研究,按照适用对象的区别,分为与健康相关的体质和与运动相关的体质。②程娟,李建设在《体适能理论进展与健康关系的相关研究》中指出:体适能的概念是美国科学家于1987年正式提出来的。③
每个国家和地区对体适能的定义虽不同,但总体上把解释为人的身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他们认为体适能包括了生活、机能、结构三个层面。德国对体适能的研究较广,M.Rakovac在(Physical Fitness or active and inactive women aged50-60)一文中指出,运动能够明显改善身体成分、有氧适能、平衡能力、肌肉适能等。④外国学者SchUrr认为影响工作效率有很多因素,所以有等级的区别,体适能好的人,其实就是所拥有的级别较高而已。⑤
1.2 国内研究概况
体适能的英文是Physical Fitness。Fitness一词可解释为适当、适应性,因此,有人把它理解为健康的意思。我国台湾省和香港地区的运动生理界把Physical Fitness翻译成体适能。经过多年实践证明,已经把它当作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体适能是从体育学角度评价健康的一个综合指标。它是指机体能够有效地适应环境,并充分发挥自身机能的一种能力。龚忆琳先生在《何为体适能》一文中指出:当人们的身体处于没有慢性疾病侵扰,有足够的体力和信心去应付工作的挑战及突发的紧急状况,并且还有余力去享受闲暇的娱乐生活的状态,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体适能水平较高。世界卫生组织将体适能定义为:除了应付生活工作,身体又不会感到过度疲劳且还有余力去生活娱乐的能力。这也就是说,如果拥有良好的体适能,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就会感到体力充沛,生活舒适并且远离疾病。香港学者钱伯光在其所著的《KEEP FIT》中详细解释了体适能的这一概念,文中指出体适能包括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两大类。技能体适能是健康体适能的延伸,健康体适能是技能体适能的基础,两者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关系密切。在中国大陆,对这一名词的探讨和解释较晚,目前对体适能概念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季浏在《体育教育展望》一书中,把体适能解释为:“使每个人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选择最适合本人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来增加体能,以保持住最佳的健康状态”。笔者结合前面大陆学者对体适能的解释,作出了新的定义即:“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出适合个人人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来增加体能,以适应生活、工作和娱乐”。这与运动训练中的运动处方较为相似。它包括了健康体适能和竞技体适能两大类,健康体适能主要包括:身体成分、肌力和肌耐力、心肺耐力和柔软素质五类;技能体适能主要包括:灵敏、平衡、协调、速度、爆发力和反应时间等六类。
2 体适能与相近概念的辨析
目前,与体适能相近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体质、体能、身体素质、身体适应能力等;只有搞清楚这些概念的的区别与联系,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体适能的概念,在全国范围内更广泛地推广“体适能”这一新观念。
世界卫生组织把体适能定义为:是指除了应付工作之余,身体又不会感到过度疲劳,并且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体适能与人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大辞海》中认为体质是人体在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长期的体育运动是提高体质的有效方式。《大辞海》中指出体能是体质的一个方面,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身体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良好的体能是完成各项工作和保持良好心态的基础。身体素质是体能的一方面,它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它包括了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五大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运动基本技术,提高运动成绩以及进行训练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础。《学校体育大辞典》把身体适应能力解释为:人体对所处环境的协调应变程度。它包括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两类。
体适能与体质、体能、身体素质、身体适应能力的概念较为相近,体适能较其他几个概念包括的内容多一些,包括了技能方面和健康方面,体能是训练中使用最广泛的概念,一般人也认为进行体能训练就是身体素质的训练,身体素质训练较前两个概念更为具体,主要是针对身体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等素质的训练,身体适应能力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概念,一个人身体适应能力突出意味着生存能力较强。
3 体适能训练与相近概念的辨析
目前,与体适能训练相近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体能训练和身体训练。体适能是指对生活、运动以及社会的适应能力,它包括了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两类体适能。因此,体适能训练就是加强对生活、运动及社会的适应能力的训练。吴萍在《民族高等院校体育教程》中,认为:体能训练是提高运动能力,提升运动成绩并避免运动损害的重要过程。进行体能训练,可以增加人的肌肉耐力、肌肉力量、心肺功能、敏捷度、协调性及自信心。科学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进行比赛前的必要准备。白永正,权黎明在《教学与训练》中指出:身体训练也称身体技能的训练,俗称体能训练。这一通俗解释被多数人所理解和运用。
体适能训练涵盖范围较广,既包括了体能训练,也包括了身体成分、反应时等测试,对身体成分测试可以检测出一个人目前的体质,因此体适能训练相对体能训练具有训练前的指导作用,可以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的身体状况作出运动处方。
4 体适能训练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4.1 国外研究概况
在研究的过程中,作者搜索出国外体适能训练有关的文献并不多,李艳蕾在《太极拳运动对老年女性体适能和体质指数(BMI)的影响》中指出:体适能训练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其中以美国的发展为主。19世纪,美国的萨尔金特博士设计出了一整套身体训练课程,当时,他对适能作了定义。这种训练就是最早的体适能训练,是体适能训练的最初发展。程娟和李建设在《体适能理论进展与健康关系的相关研究》中指出:体适能概念是美国的科学家在1987年提出的,当时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教育计划。这种教育计划也就是体适能训练计划。
4.2 国内研究概况
任渊,王润平在《足球运动员体适能训练研究》中指出:体适能训练主要由爆发力训练、速度训练、耐力训练、柔韧性训练及协调性训练五种训练所组成。李志宏等在《浅析“体适能”概念对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影响》中指出:体适能概念在运动训练领域的应用代表了运动训练的生物学观点。运动训练是对人体适应能力的开发,这个适应能力包括了对环境的适应、对运动的适应以及对社会关系的适应等。王峥等在《体适能对促进大学生竞技健美操训练的探讨》中指出:全面的体适能训练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途径;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适能训练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般体适能训练和专项体适能训练。曾灿文在《我国普通高校篮球体适能训练实验研究》中指出:根据体适能结构的划分,高校篮球课程体适能训练也可分为针对竞技运动体适能的训练和发展健康体适能的训练二大类。体适能训练在国内已被较多的学者所关注,目前欠缺的是互相之间的讨论太少,没有确立一个人们都能接受的概念和内容。
5 结论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体适能训练研究已经较为成熟,研究的核心思路是基本一致的。体适能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运用,也成为了学术界重点探究的对象。但当前在学校的运用尚不成熟,并且其概念尚没有一个权威的解释。文章通过研究,初步把体适能训练定义为: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身体状况,选择出最适合本人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来增加体能,以适应日常的生活、工作、娱乐、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体适能训练可以由自己制定训练计划,也可以由教师或者教练来制定。体适能训练的对象广泛,既可以是运动员也可以是一般群体,不同的年龄层次和地域国籍都可以进行体适能训练。对体适能训练的研究尚还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通过文章的研究为体适能训练提供了重要的概念和理论解释,从而能够充分发挥人体自身的机能。
注释
① 李艳蕾.太极拳运动对老年女性体适能和体质指数(BMI)的影响[J].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
② From Reprinted Principles&Labs for Physical Fitness and wellness,1st edition,byol999. with permission of Wadsworth a division of Thomason Learning.
③ 程娟,李建设.体适能理论进展与健康关系的相关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
篇5
摘 要 在本文中笔者主要针对广场舞的定义以及广场舞的特征进行讨论,以此来提出关于广场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建议,希望广场舞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关键词 广场舞 高校教育 体育教学 应用与研究
近几年来,广场舞已经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的娱乐活动。这种新的休闲娱乐活动因其具有强烈的开放性、娱乐性以及健身性,在短短几年的时间之中就已经风靡全国,并且逐渐向全世界扩展开来。广场舞无论是对场地还是对参与人员的技术要求都不高,并且简单易学,因此吸引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进来。而在今天,随着广场舞的热度越来越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广场舞的应用也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一、广场舞的定义
要想在高校体育教学当中更好的应用广场舞进行教学,那么首先就要了解广场舞的定义。在目前,普遍认为广场舞的定义是一种以舞蹈的形式来进行展现,并且具备强烈节奏感的音乐,在较为宽敞的露天场所开展的一种兼具娱乐与健身效果的群众性有氧运动。广场舞可以说是体育与舞蹈的艺术融合。
二、广场舞的特征
(一)自发性
广场舞的开展并不需要特殊的组织,也不需要某个人或者某个组织进行刻意的发动,广场舞的开展完全依靠参与者的个人喜好,并且通过共同的兴趣吸引参与者一起来进行广场舞的运动。
(二)开放性
广场舞的开展也不需要特定的场地,对于广场舞运动而言,只要拥有一块宽敞平整的空地以及一台音响就能进行。并且广场舞对于参与者的舞蹈技巧并没有很好的要求,动作也相对简单,也没有限定时间,任何年龄阶段、社会阶层的人士只要有兴趣都可以随时参与进来,因此可以说广场舞是具备开放性的。这也是广场舞在短短几年时间之内就能风靡全国的原因。
(三)健身性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于自身的身体健康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来,人们也开始有意识的利用空暇时间来进行身体锻炼。而广场舞做为一个群众性有氧运动,能够让人们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具备极强的健身功效。
(四)表演性
广场舞是一种体育与舞蹈艺术结合的运动,再加上由于广场舞所独有的开放性特点,因此在每次进行广场舞运动的时候都会引来围观的群众。而观众在进行广场舞观看的时候也能感受到广场舞中所蕴含美的体现。因此,广场舞不仅能够帮助参与者来锻炼自己的身体,同时也能够让观众得到一种美的精神感受。
三、广场舞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大多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的内容较为枯燥单一,教学的方式也较为传统,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以此来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而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引用广场舞来进行教学,不仅能够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同时还能够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进来,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要如何才能将广场舞更好的应用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领舞的挑选
在广场舞运动当中,领舞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挑选领舞就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笔者在进行广场舞领舞的挑选时既欢迎学生毛遂自荐,也可以由其他学生来进行推荐。如果以上这两种情况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则是由教师来进行随机安排。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规定时间让他们选择或者编排广场舞,并且由领舞学生来全权负责,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学生拥有压力来完成广场舞的编排与选择,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笔者也发现,当前有很多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羞于或者不愿意表现自己,参与教学活动的信心不足,这也极大的影响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参与。通过挑选领舞的方式,也能够刺激学生去表现自己,并且给予他们自信心,让他们能够在未来能够更好的去面对学习以及工作当中的任何问题。当然,领舞的挑选并不是指教师要完全的退出学生的体育活动,在练习以及编排广场舞的过程当中,教师也需要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去指导学生,并帮助学生的成长。
(二)广场舞的编排要求
在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对于广场舞的编排也是有所要求的。首先就是选择以及编排的广场舞不要具备太高的技术要求,一定要简单易学,同时兼顾男学生与女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参与进来。其次就是在广场舞的进行过程当中,少不了音乐的参与。而适合的音乐不仅可以缓解学生在学习时的紧张情绪,同时也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对于广场舞的热情,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广场舞活动当中。
四、结束语
在当前,广场舞已经成为一项国民休闲活动,因此将广场舞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当中是十分有帮助的。广场舞其自身兼备的健身性、表演性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热情,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当然,想要将广场舞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当中是有要求的,必须要注意对广场舞领舞的选择以及广场舞的编排,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场舞更好的应用在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实现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女子冰球运动;监测体系;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8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8-1143-03
女子冰球运动诞生于19世纪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发展十分缓慢。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女子马拉松、女子足球等项目的兴起,女子冰球在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兴起,从90年代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并在规模、格局、技战术以及比赛节奏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当今世界女子冰球运动发展的显著特征是比赛节奏加快,身体阻截日趋频繁,从而对训练过程的管理和训练效率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建立训练监测制度,能使教练员及时获得运动员健康状况、身体素质、身体机能以及训练和比赛活动效率等方面信息,从而对训练过程施加控制。训练监测体系由训练水平检测、比赛活动监测和训练活动监测三部分构成,其内容包括健康状况和机能状态诊断以及技战术训练水平、比赛负荷、比赛活动效率、训练负荷、训练活动效率的评价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课题是训练过程监测的综合性研究,主要研究对象为我国国家女子冰球队,也借鉴其他一些冰球技术和训练理念先进国家的经验,包括加拿大队、芬兰队、美国队、俄罗斯队、瑞典队、德国队等。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查阅和网络查询,收集国内、外女子冰球运动训练体系、年周期训练结构、训练过程管理、训练和比赛活动监测等方面资料和研究成果,然后进行归类和对比分析,揭示其基本特点和规律。
1.2.2观察法利用观察法通过对2005年中国女子冰球队参加的比赛临场统计,获取必要的数据,包括运动员进攻次数、推进速度、射门次数、得分手段、防守效率、身体接触次数以及动作次数。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分析,揭示发展趋势,制定我国女子冰球训练监测体系。
1.2.3实验法根据国家队的需要,在争得国家队教练员同意的基础上,将获取的训练理论研究成果和先进训练方法、手段,在国家队实施应用,通过应用前和应用后检验指标的对比,对应用的效应做出评价,逐步进行推广。
2结果与分析
2.1女子冰球运动训练监测体系的结构与内容在现代竞技运动中,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达到预期的训练目标,必须对训练过程施加控制。冰球运动训练监测体系由训练水平检测、比赛活动监测和训练活动监测三个方面组成,包括运动员健康状况评价、身体素质和技能状态评价、技战术训练水平评价、训练和比赛负荷评价以及训练和比赛活动效率评价(图1)。
2004/2005赛季,课题组根据女子冰球运动训练监测体系内容和2004/2005赛季比赛活动日程(图2),对国家女子冰球队的训练实施了监测,制定了年周期训练监测计划。该计划包括健康状况诊断、身体机能诊断、技战术和身体训练水平评价、训练负荷评价以及比赛效率评价6个方面,从而建立起了我国女子冰球训练监测体系,为教练员控制训练过程,修正训练计划(包括训练内容、各类别训练比例以及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等),提供了必要的客观依据。
2.2女子冰球运动训练监测的方法与评价标准根据诊断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我们将健康状况评价分为阶段检查、日常检查和随机检查三种形式。阶段检查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医学临床诊断,对运动员的健康状况和机能状态做出评价,时间安排在准备期一般准备阶段开始、专项准备阶段和年周期训练结束。诊断内容包括X光胸透、尿常规和血常规、肝功、心电、脑电、最大吸氧量等。检查由专科医生进行。日常检查是在一次或者一系列训练课后,通过队医对运动员负荷的反应、恢复及健康状况进行评价。随机检查则是在训练中完成一次或者一系列练习之后进行,这种检查能使教练员及时、快速地掌握运动员负荷过程中机体各系统的变化。
2.2.1身体素质评价主要采用测试法冰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是建立在一般身体素质的基础上,一般身体素质发展不高,专项身体素质也很难达到高水平。身体素质评价包括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两部分。为评价一般身体素质,采用了8项测试:陆地30米跑(速度素质)、综合测验(灵敏素质)、三级跳(下肢速度力量)、负重深蹲起(下肢绝对力量)、卧推(上肢绝对力量)、引体向上(上肢相对力量和力量耐力)以及12 min跑(一般耐力)。专项身体素质测试内容有:原地起动30米滑行(专项速度和速度力量)、原地起动54 m滑行和折线滑行(专项速度耐力)以及围绕球门“8”字滑行(专项耐力)。
实践证明,建立身体素质测试制度,不仅能为教练员提供必要的信息,及时掌握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对身体素质的发展做出正确的评价,而且可以激励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国家女子冰球队2004/2005赛季一般身体素质测试评价。通过测试,初步制定出我国优秀女子冰球运动员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标准(表1和表2)。
2.2.2技战术训练水平评价主要通过教育观察法为避免观察过程中的主观因素,我们对每一项观察指标都制定了操作定义,以避免评价人在概念理解上的差异。根据优秀运动队的特点,我们采用了等级评价法,即将运动员完成的技战术行动,依据效率划分为完成并制造有利时机、完成但没有制造有利时机、没有完成但没有造成严重失误、没有完成并造成严重失误4个等级。然后将观察所得综合出数据,通过计算求出技战术行动量、密度、质量、不足以及效率系数等指标积分。技战术行动量是在一场比赛中完成技战术行动的数量,密度是在1分钟时间内完成技战术行动的数量,质量为正、负总分间的分差,不足则是通过总负分评价技战术存在的缺陷,效率系数是利用正分相加除以正负分总和所得商数评价行动效率,其公式:
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方法比传统的两级评价法更为客观,可以为教练员提供大量的技战术训练信息,特别是通过积分指标的分析可以评价出每一名运动员或队每一项技战术行动的水平,如射门、传球、接球、运球和运球过人以及抢球、阻截等。表3是个人技战术行动评价标准。
为给国家队教练组提供更多的信息,针对邀请赛暴露出的问题以及2005年世界女子冰球锦标赛和2006年冬奥会资格赛面临的对手,课题组还从30多小时的录像资料中编制出国家队在邀请赛5场比赛中出现的严重失误及失分典型场次分析以及德国队、日本队、瑞士队、挪威队、法国队的阵容和技战术特点等典型场次录像资料4.18 h。同时针对各队特点,组织陪练队模拟比赛,并根据冰球比赛特点设计出多种特殊场面, 其中包括3打5;6打5;6打4以及4打6和5打6。
2.2.3训练活动监测是以评价训练负荷和训练活动效率为基础训练负荷评价主要是根据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包括训练日数、训练课次数、日平均训练时数以及训练的紧张程度(单位时间内完成技战术行动的数量和速度等)。训练负荷的大小决定于量的数量指标(小时、分钟、公里、公斤等等)和强度(心律次/分钟)。为了更有效和更客观地评价负荷的大小,按照训练的平均心律和时间,建立了等级评价法,将负荷强度根据心率划分8个等级,强度等级乘以负荷量(分钟)为总负荷分,根据总负荷分即可评价出最大负荷、次大负荷、大负荷、中等负荷或小负荷。
比赛活动监测是以评价比赛负荷和比赛活动有效性为基础。比赛负荷决定于比赛的数量。资料显示,加拿大、美国、芬兰、德国、瑞典等国家优秀女子冰球运动员每年约进行50~60场比赛,其中全国性比赛20~25场,检查赛和友谊赛18~20场,国际比赛14~18场。比赛负荷量的评定从赛前准备活动到比赛结束一般按3 h计算。优秀女子冰球队年周期训练比赛负荷量应保持180 h,最少不低于150 h。
比赛活动效率评价同技战术评价一样,主要采用观察法。评价的内容包括进攻总数、有效进攻数、编队进攻数、编队进攻有效数、快攻数、快攻有效数、阵地攻数、阵地攻有效数、有效进攻率、有效防守率以及射门次数和有效射门数等。据芬兰、俄罗斯等国家研究,优秀女子冰球队技战术指标平均每场比赛进攻80次以上,其中有效进攻40~45次;快攻24~26次,其中以射门结束不少于14次;防守效率50%以上;射门40~50次,有效射门不低于55%,射门命中率保持15%以上。
3结论
1) 冰球是一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运动项目。随着训练和比赛的强度及密度的不断加大,加强对训练过程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通过2005年一年的实践,基本建立起了我国女子冰球运动员训练监测体系,并首次采用了技战术训练水平等级评价法,为教练员控制训练过程,修订训练计划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并获得了外教的好评。
3) 女子冰球运动员训练监测体系由健康状况评价、身体素质和技能状态评价、技战术训练水平评价、训练和比赛负荷评价以及训练和比赛活动效率评价8个部分组成。实践证明,该体系的实施,为实现我国女子冰球运动的科学训练提供了保证。
参考文献:
[1] СПЕЦИАЛЬНАЯ ФИЗИЧЕСКАЯ ПОДГОТОВКА ХОККЕИСТОВ.М.П.Шестаков А.П.Назаров Д.Р.Черенков.СпортАкадемПресс[M].Москва,2000,105-122.
[2] ХОККЕЙ. В.П.Савин.φизкультура и Спорт.ГоскомпечатиСССР[M]. Москва,1992,103-130.
[3] COACH DEVELOPMENT PROGRAM.INTERNATIONAL ICE HOCKEY FEDERATION,2001.
[4] IIHFINTERNATIONALCOACHINGSYMPOSIUM,1998.
[5] COACH DEVELOPMENT PROGRAM. CANADAGUIDELINES FOR INSTRUCTORSOFINITIATION PROGRAMS,2000.
[6] ОСНОВЫОБУЧЕНИЯИТРЕНИРОВКИЮНЫХ ХОККЕИСТОВ.В.А.БыстровТерра-Спорт.ISBN 5-93127-095-7 ,2000.
[7] INITIATION PROGRAM. LessonManualACANADAGUIDELINES FORINSTRUCTORSOFINITIATION PROGRAMS.
[8] INITIATION PROGRAM. LessonManualBCANADAGUIDELINES FORINSTRUCTORSOFINITIATION PROGRAMS.
[9] INITIATION PROGRAM. LessonManualCCANADAGUIDELINES FORINSTRUCTORSOFINITIATION PROGRAMS.
篇7
关键词:自行车;运动员;基础训练
1.相关定义解析
1.1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包括五方面:速度素质,是人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或对外界刺激反应快慢的一种能力;力量素质,是身体某些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和抵抗疲劳的能力;灵敏素质:是指迅速改变、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柔韧素质,指人体活动时各关节肌肉和韧带的弹性和伸展度。
1.2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运动员心理训练是随着现代运动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培养和发展运动员在紧张的比赛和训练中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及个性心理特征,使运动员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争取在比赛中长时间保持最佳竞技状态。心理训练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个别心理训练两种。
2.自行车基础训练的作用
2.1正确的骑行技术动作
自行车运动要取得良好的运动成绩,首先要掌握正确的骑行技术动作,正确的骑行动作可以帮助运动员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保证运动员的力量和运动技术得到充分的发挥。正确的自行车骑行技术动作为:运动员上体前倾,双臂自然弯曲,在骑行的过程中要适当降低运动员的身体重心,运动员双手有力握把,臀稳坐车座,在骑行的过程中保持人和车子成流线型。
2.2自行车运动的力量训练的作用
2.2.1耐力训练
耐力指人对紧张体力活动的耐久能力。具体的来讲:耐力是衡量一个人长期的做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动作能坚持的持久多久的一个指标,一般可以从身体素质和意志方面来讲的。耐力训练对于自行车运动员来说,耐力训练对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有着直观重要的作用。
2.2.2速度力量训练
速度力量是指运动员在运动时运动员肌肉收缩的力量与收缩速度向结合的一种综合力量。速度力量对于自行车运动员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自行车运动竞技水平的提高,自行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也在不断的提高,对运动员的速度力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2.2.3爆发力训练
爆发力是指运动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动员全身或局部肌肉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力量,对于自行车运动员来讲爆发力在所有的力量结构中不占最主要的作用,但爆发力的训练有助于提高整体的速度力量水平。
2.3自行车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的作用
2.3.1心理素质训练定义
“心理素质训练”指的是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本性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为运动员更好的参加训练和比赛,争取优异成绩做好各种心理准备的过程。心理素质训练是运动训练的组成部分。
2.3.2心理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的影响
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保证运动员在正常甚至超长发挥自己运动水平;而心理素质差的运动员将对比赛成绩产生不良的影响。心理素质差对运动员的影响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2.3.2.1对生理状态的影响
在比赛的过程中,运动员心理素质差容易产生过度紧张,影响其运动成绩,通常表现为:呼吸急促,手心出汗,心率加快、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缓等。
2.3.2.2对技术动作发挥的影响
心理素质差会影响运动员正常技术动作的发挥,当心理素质差的运动员知道自己的实力不如对手时,在比赛中就容易产生技术变形,丧失获胜信心,从而最终放弃比赛;当遇到实力不如自己的对手时,就容易差生轻敌的心态,在比赛中往往会产生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心比赛等情况,并最终影响比赛成绩;当与对手实力相当时,由于意志力不够坚定,不能打持久战,特别在重要比赛中涉及到关键分和制胜点时,求胜心切,结果久战不赢,丧失斗志,输掉比赛。
2.3.2.3对情绪的影响
比赛时运动员由于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外部环境,易造成情绪波动,影响比赛中技战术的发挥。如比赛中观众的倾向性呼声,裁判误判、错判,对方运动员有意识犯规或者突然改变战术以及对场地灯光不适应等都会对运动员的情绪造成影响。对此,心理素质差的运动员便很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即不冷静、脾气暴躁,严重时还会与裁判争执等。
2.3.3比赛各阶段的心理素质训练
2.3.3.1赛前心理训练
一般情况下,如果思想、身体、技术和战术准备充分,知己知彼,认识统一,运动员在赛前的体力、技术和战术等方面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可能变化的是以情绪变化为主的不同心理状态。而造成赛前不同心理状态的原因主要有对竞赛重要性的认识问题和对成功的渴望与失败的恐惧。
2.3.3.2赛中心理训练
赛中心理状态:自行车比赛不仅要比智慧、比谋略、比体力、比技术和战术,而且还要进行心理上的较量。比赛不同于训练,除了要承受更强的身体负荷外,还要承受更强的心理负荷。赛中的心理状态一般有理想的、不良的和恐惧的。而赛中的心理战术是指根据比赛中的实际情况施加心理影响的策略,其目的是使本方在比赛的拼争中获得主动与优势,直至最后的胜利。
2.3.3.3赛后心理训练
竞赛结束后,运动员不仅会感到身体疲劳,而且也会体会到心理疲劳。因此,作为教练员在赛后要重视心理恢复。赛后心理调整的主要作用在于及时解决和消除直接影响下次比赛以及运动员整个身心健康发展的因素。随着现代自行车竞赛的日趋激烈,胜负的决定因素,运动员情绪也变化万千,因此心理素质训练显得格外重要,它不仅影响比赛的结果,而且反映着教练员的智慧才干和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吉.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员的力量训练研讨[J].少年体育训练.2004(04).
篇8
[论文摘要]在普通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飞猛进的形势下,高职课程改革相对滞后。目前高职课程的设置存在过于专业化、技能化、显性化等许多弊端,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并提出了高职课程改革的几点构想。
一、关于高职课程观的构想
要对高职课程进行改革,就必须把握课程的真正含义,确立新型高职课程观。传统的高职课程观认为:高职课程是分科性学科课程,其内容仅存在教科书上、课堂教师的讲解中。在课程的建构中总是以职业岗位设置课程,将课程分为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几种类型。这种课程观和构建模式其实是中专课程的复制或者是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移植。
关于课程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关于课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具有代表性的就有9种,《国际课程百科全书》所列的课程的定义也有9种。尽管对课程定义众说纷纭,但就其实质来说大约有三类:一是计划或方案说,这种定义强调课程的计划性和规范性,课程的内容主要是“教”与“学”的内容;二是经验说,把课程界定为学生在学校中实际获得的全部经验;三是活动说,把课程视为教育者给学生安排的各种活动。
也有学者从决定课程本质的课程内容的分析出发,将课程定义为:“一种为达到预期的教育结果而选择并不断重组的文化的序列”。还有学者按狭义、中义、广义把对课程定义的理解分为三类。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的科目,中义的的课程实是指教学教学内容,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习得的一切文化总和。新型课程本质观在理解课程时强调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课程不仅包括内容而且包括进程;二是课程的载体和形式既有教科书,又有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三是课程的内容既包括知识又包括某些经验;四是课程既存在课堂中,也存在其它的学校教育情景中。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高职课程:高职课程是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就读的各高等职业院校所获得的一切与将来从事职业工作相关的知识与经验的总和。它象空气一样弥漫在校园的各个场所,往往无法直接感受到却又无所不在。高职课程它既包括了相关专业知识,也包含着未来的从业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经验,还包括了他们在学习过程所参与的各种活动。也包括了对这些内容的先后顺序的安排、传递过程的设计等;它的载体不仅仅表现为各种教科书,而且也表现为与教学相关的各种资料,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它既包括了专业知识,也包含了某些从事未来工作的经验;它既存在于教学课堂中,也存在于各高等职业院校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各种因素中。
二、关于高职课程目标的构想
关于课程目标,在我国通常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是课程的总体目标,相当于教育目标和宗旨。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为国家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人才,同时提升全国人力资源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早在半个世纪以前,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就全面深刻的论述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思想,建立了大职业主义的教育观。他认为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沟通教育与职业,建立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教育体系。他并指出:“职业教育之定义,是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而其目的: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第二层是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即每门课程在专业、职业素养形成中的目标。第三层是指每门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三层意思的课程目标是紧密相连的,后一层次的目标的实现是前一层次目标实现的前提和条件。高职课程目标,对于每位任课教师而言往往更多强调的是第三层次目标,轻视或者忽视第一、二层次目标。即使作为高职院校管理者,能够重视第一层次的目标,但是往往只是理解到如何培养合格人才的层次,对于高职教育如何提升全国人力资源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很少顾及。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何为真人,不仅是“职业的人”、“技能的人”、“机械人”,而且是“道德的人”、“善良的人”、“责任的人”“情感的人”。只有做到两者的结合,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完善的人”、“和谐的人”、“全面发展的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对象的素质划分为:身心素质、思想品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社会活动素质。因此高职课程必须实现以下目标:
(一)促进高职学生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
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基本的物质基础。显而易见,一个没有健康身体的人,是难以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的;与身体素质相伴的是心理素质。在教育学意义上,心理素质主要是指性格、情感、动机、兴趣等心理特征。它参与、渗透、制约着人的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的行为的驱动力和“安全阀”,它直接影响行为者的行为及其效果。只有健全的心理素质与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谐发展,才能在人的素质统一体中形成最坚实的基础。
(二)促进高职学生社会素质的全面发展
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所谓社会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制素质等人们进行社会活动必备的素质。
(三)促进高职学生能力素质的持续发展
能力素质主要包括体能素质、智能素质、技能素质。体能素质是人从事劳动的体力状况;智能素质是指人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预测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等;技能素质主要指从事多种职业的工作技能、社交能力、管理能力等。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对人的创造力和人的潜能的最大限度的挖掘,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
(四)促进高职学生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创造世界的人也应当各有所长,因此当今世界的趋势是强调教育人道化和个性化,已有更多的人认识到人的个性差别存在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个体在不同的现实社会生活条件下,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发展充分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发出自己的潜能资源,才能真正成为自身的主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高职课程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重视课程的构建,高职课程的内容不能单一地指向科学世界,必须要注意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其内容不能单一地指向技能维度,其内容应指向三个维度:职业技能维、职业知识维、职业情感态度维,后者往往是在课程内容选择和设计时容易忽略的,但是它在职业素养中却非常重要。
三、关于高职课程改革的构想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决定了高职课程的改革必须服从这个目标。因此,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既要重视专业课程,也要重视通识课程
所谓通识课程,它是相对专业课程而言,泛指专业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这种课程具有通识性、综合性、多样性等特点,它的开设目的是通过科学与人文的沟通、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沟通,培养具有宽广视野、人文及科学精神的健全职业人。它着重培养的是“成人”而不是“成才”。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在整个高等职业教育中应该是“平起平坐、平分秋色”的关系。但现实中我们的高职教育往往重职业、专业、技能,而轻基础、通识。许多高职院校的一些通识课程被砍得支离破碎、体无完肤,完全成为了摆设。高职教育也希望实现“全人教育”的理想,希望培养出来的人是具有真、善、美、圣、健、富的人,而不希望培养出只有技能没有情感思想的“机器人”。如果没有对通识课程的重视,何来“全人”?
(二)既要重视正式课程,也要重视非正式课程
权威的课程观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及作用方式的不同将课程分为:正式课程(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和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 hidden curriculum)两类。
正式课程是指以学科或者教材形式出现的,通过文本课程以及课堂教学来实现课程目标的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体现在我们的专业教学计划中。非正式课程是指通过广泛开展 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以及校园环境、校园景观、校园文化、学校传统、校风校训等内容来实现课程目标的课程正式课程一般体现在书本上、课堂中,而非正式课程更多体现在书本外、课堂甚至校园外。正式课程给学习者学习的内容是具体的、固定,而非正式课程给学习者的影响是弥漫性的、潜移默化的、长远的。如北大的“兼容并蓄”、清华的“行胜于言、厚德载物”、人大的“严谨求实”等校训给一代代学子影响十分深远。
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既要重视正式课程的设置研讨,又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开发出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非正式课程。在校园环境、文化底蕴积累沉淀等方面多下功夫。
(三)既要重视课程内容组织与传授,又要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种人才要能实现“零距离上岗”,因此决定了高职教育要紧跟时展和社会需要,所开设的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要对学生上岗具有实用性,使其通过专业课程学习能熟练的掌握一到两门专业技术,真正实现毕业后就能上岗、上岗后就能靠技能技术立身。技能技术的掌握对于高职学生将来迈进社会十分重要,这也是衡量高职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方面,但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高职教育更应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美国劳工部一项研究预测,现在20岁的年轻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转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这种情况表明,一个人一辈子固定在一种职业或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时代即将消失,我国社会也发生着同样的变化4。职业或岗位的变换并非无条件的,它要求变换职业或岗位的人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变化了的工作,具有自学再提高的能力,否则就有失业的危险。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说会学。
篇9
关键词: 大学体育教学 终身体育 意识培养
1.终身体育的概述
有关学者这样定义终身教育:“一个人学会生存,就必须按照终身教育的理论来安排自己一生的学习、工作、闲暇和退休生活。” 目前,各大高校已经开始将终身教育理论应用到体育教学中,促使体育教学变成了“以健康教育为主”。根据终身教育的概念,我们可以将终身体育理解为,学生在没有老师指导及没有体育任务的情况下,可以愉快、主动地安排自己的体育锻炼。终身体育的概念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人们将体育锻炼作为其终身的目标之一,并且愿意不断地学习各种体育知识和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二是人们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从事体育活动时,都始终坚持以终身体育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从而最终实现不断提高自己身体素质的目的。
2.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现状分析
2.1大学生缺乏终身体育意识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23.8%的大学生很确定地认为体育教学能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而35.9%的大学生不太确定,40.3%的大学生完全否定;87.1%的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比较重要,10.1%的大学生认为有没有都无所谓,2.8%的大学生认为一点都不重要。虽然向大学生宣传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是因为他们缺乏这方面的认识而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体育教学中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方面,有70%多的大学生不太肯定和完全否定,可见,大学在宣传和实施终身体育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2.2“应试教育”阻碍了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现代大学生从小学开始到现在,一直都被“应试教育”思想所毒害,只有学习好、考分高,才能得到学校领导、老师、父母和社会的赞扬和认可,而体育好、身体素质好却得不到像学习好一样的荣誉,因此,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被大学忽略了。即使大学里有体育达标、体育运动等,但只在大一大二有,大三大四没有,致使许多大学生刚刚建立起来的体育兴趣逐渐消退。应试教育阻碍了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体育锻炼,更阻碍了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2.3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太过传统
通过对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措施等调查了解到,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太过传统,只注重每周几节课的学生身体锻炼和简单的体育技巧的传授,没有将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纳入教学中。往往是老师在场的时候学生才认真做体育运动,一旦老师不在,学生们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更喜欢聊天。另外,关于体育的理论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教授得比较少,使得大学生无法对大学体育产生兴趣,有的甚至讨厌上体育课。要想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难上加难。
3.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途径
3.1培养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是大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知识、坚持终身体育锻炼的动力。所以,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和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到各种体育运动中。“以老师为中心”要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求学生主动学习、沟通交流和不断思考等,只有他们在学习过程、沟通交流和思考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就感,才会从根本上提高对体育知识及锻炼的兴趣。
3.2注重教学的设计
一是注重体育理论知识的教授。向学生不断教授体育理论知识,才能使其明白“生命在于运动”的真谛,并认识到体育锻炼会使生命更丰富多彩,从而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决心;二是选择适合大学生的体育教材。主要是能够向大学生传授体育锻炼的技巧、锻炼时应遵循的原则、防止受伤的方法和处理伤口的方法,还应介绍一些重要体育赛事的规则。根据男生和女生的生理差别,体育教学应该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这样才能使体育运动充满弹性和欢乐,才能使大学生真心地爱上体育这个项目;三是尽量多举行充满趣味的体育比赛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举行趣味游戏、拔河、羽毛球、网球等比赛,还可以举行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传统比赛,通过比赛让学生不断感受到体育锻炼的快乐,提高体育兴趣。
3.3树立新的大学体育教学理念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因此大学体育教学应该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放在首位。只有向大学生传授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巧,培养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才能为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供条件。另外,大学是塑造大学生性格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向其传授更多的体育知识,可以为其以后体育思想、理念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为了满足终身体育发展的要求,大学体育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传授尽可能多的体育运动知识,为大学生离开学校后还可以进行体育运动提供条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兴趣并提供动力和知识支持。
3.4实施开放型教学
开放型教学是指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与体育老师进行良好沟通的情况下,确定自己的运动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民主,有些传统规则可以不遵守。比如,慢跑运动时,体育老师可以放些令人放松的音乐,以便让学生自主地组合进行慢跑,而不需要队伍整齐后方可慢跑。再比如,一些体育活动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使用不同的标准。如跳远中的起跳点,根据学生的身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从哪开始起跳。尤其要对学生的某些体育兴趣进行引导,并为大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体育运动环境,这样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兴趣。
参考文献:
篇10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有关生命教育的定义很多,其中较为全面的是从构建生命教育体系的角度对其定义,即“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活动。”
生命教育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肉体的生命,是生命的载体。第二是在大自然环境中的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第三是在社会交往中对生命价值的认可。
二、中学体育课中增加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信息化社会的不良信息的冲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近十年以来,全球迈进信息化社会,信息高速流通,各种信息冲击着整个社会,给人们生活带来方面的同时也带来很多的问题。其中教育领域内出现很多新的问题。例如,学生受到不良社会价值观念的冲击、有意无意地接触到不良信息等都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压力和困扰。
2.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特征
可塑性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特征。中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也是他们的品德、人格正在形成的时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尚未定型,极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特点。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特点,有利于生命教育的开展。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好好利用好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一切与生命有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在中长跑练习中,在跑前向学生讲述“极点”和“第二次呼吸”的感受,鼓励学生们努力克服“极点”,挑战“生命极点”,挑战成功后感受第二次呼吸带来的生命魅力。在足球、篮球课上,需要进行激烈的身体对抗,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教育学生既要有求胜的心向,敢于挑战困难,又要尊重别人,在合理范围内对抗,在此过程中体验到尊重生命和挑战困难的感觉。
3.体育教育的本质呼唤生命教育
体育教育的终极指向是人的生命,教育世界根本上来说是“精神的世界、生命的世界、文化的世界”。体育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身体的教育,而应是培育和谐生命的教育,是培育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意义的个体的教育。
有学者指出,我国的教育指导思想也应该由现在的“健康第一”向“生命教育”提升。正是由于体育教育的最本质的生命特征,要求生命教育回归体育课堂。在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下,设计体育课堂,丰富体育课堂的“生命力”。
三、中学体育课中生命教育的几个误区
1.过分强调生命教育,认为生命教育就是体育课堂的全部
在中学体育课中增加生命教育的内容,并不是将体育课中所有的内容都牵强附会地赋予生命的意义,都引起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而是在原有的体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设性地使之与生命教育发生关联,或者是在生命教育理念下设计与之相通的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体育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也是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即学生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真实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并通过多元评价方式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成长快乐。
2.偏重生命教育理论,轻视身体素质的练习
有的体育教师由于认识不足,单纯在体育课中增添生命教育的理论知识,空谈生命意义,而学生们却无法理解,不能亲身感受,同时占用过多时间,身体素质练习减少,活动时间减少,从而扭曲了生命教育的意义。
在体育课中施行生命教育,并不是让教师给学生增加生命教育的说教,而是体育教师充分利用体育课中身体练习内容,结合生活常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珍惜生命,从而更好地享受生命。
3.体育课中生命教育内容较少且形式化严重
学校体育课中生命教育的内容较少,主要是体育教师缺乏创造性,习惯于原有的体育教学的流程,很少主动地将体育教学内容与生命教育联系起来,不能站在生命教育的立场去组织体育教学,不能使体育知识生命化。体育教师缺乏将体育知识赋予生命的意识。
体育课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有很多都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使学生体验到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内容的形式化与体育教师缺乏创造性有关,体育教师对生命教育理解不深刻,体育课还是以身体素质、运动技术的为中心,体育课中的生命教育只是教师的一语带过,学生无法深刻地体会、反思体育过程中的生命意义。
四、结论
1.我国的信息化社会过程带来的教育问题、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特点、体育教育的本质等共同呼唤生命教育回归中学生的课堂,增强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感,提高学生爱护生命的意识。
2.目前中学体育课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形式化严重,体育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不深刻,仍然继续以身体素质和技术学习为核心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启学.谈生命视野下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3,(18):123-124.
- 上一篇:电力市场的基本要素
- 下一篇:环境工程主要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