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

篇1

中华中医药源远流长,护佑中华民族五千年繁衍不断,步入21世纪的中国,尤其新时代快速发展的中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是全面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必然要求,对全面建设健康中国意义重大,是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内容,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保护人民健康治未病,促进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7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实施3周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同时我院结合实际,积极安排部署中医药法宣传活动,现将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积极部署

我院对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3周年宣传活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积极部署,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二、多种形式、广泛宣传

我院充分利用各类现有平台多途径、多层次、多角度的广泛宣传和普及中医药法,使广大患者、居民、职工全方位了解中医药知识,收益人群1万余人次,其中,通过院内电子屏24小时滚动播出中医药法宣传口号,让来院就诊患者、患者家属、和全院职工时刻感受到中医药就在我们身边,时刻保护这我们健康;

同时,利用候诊大厅电视滚动播出中医药文化历史、知识和此次疫情中中医药发挥的空前作用。

并进行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及中医药健康服务;发放中医药特色宣传手册并向前来看病就医的群众广泛宣传,讲解中医药法相关制度及中医特色诊疗,让群众真正了解并感受中医药特色的优势。

篇2

[关键词] 糖尿病;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a)-094-02

中医药在长期临床实践积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对糖尿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由于中西医理论的巨大差异、中医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的质量问题及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尚未统一,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和疗效难以得到广泛认可。

1 治疗糖尿病的中医药物

1.1 中成药

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有玉泉丸、参芪消渴颗粒等。随着现代药理学的发展,降糖模型建立,中医药工作者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结合降糖效果,经过药理筛选,又开发了一系列以降糖为主、改善症状为辅的中成药方剂。适用于轻、中型糖尿病的中成药,如降糖甲片等。具有明确降糖效果的中成药,例如以番石榴叶提取物制成的消渴降糖胶囊,以黄连、黄芪、金银花组成的金芪降糖片等。后者不仅能改善机体糖代谢和脂质代谢,同时恢复了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乳酸和促进肝糖元合成。

1.2 单味中药

中医治疗糖尿病常使用复方,而较少使用单味药。但单味药是组成复方的基本要素,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是复方发挥整体临床疗效的物质基础。因此,无论从提高组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还是从开发治疗糖尿病新药的角度出发,对降糖单味中草药的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中医药工作者对中医古籍所记载的治疗消渴病的中药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写的《中华本草》[1]记载,现代药理实验证实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有100余种,临床上常用的有人参、地黄、知母、黄连、大黄、马齿苋、荔枝核、黄芪等。其中《中国药典》[2](2005年版)收载42种,均为临床和民间常用药物,以植物药为主,有人参、三七、山茱萸、山药、女贞子、天花粉、五加皮、川乌、紫草及黄连等40味;动物药为白僵蚕、蛤蚧2味。陈仁寿[3]曾对以上药物进行性效分析,其中以苦、甘和寒、凉性味为多,其功效以清热、滋补为主,这与消渴病的治疗原则基本相符。

2 糖尿病中医疗法的优势与不足

2.1 优势

2.1.1 中医治疗糖尿病作用缓慢,但属治本范畴,对慢性并发症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中药可以把养阴、健脾、益气、活血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从而可以根治糖尿病。

2.1.2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较单用中药或单用西药为优。从目前临床所用或即将应用的降糖药物来看,西药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良反应,甚至是很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导致低血糖、乳酸中毒等,中药正好有自己的优势,并且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2.1.3 中医治病强调阴阳平衡,整体调节。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明显改善症状,标本兼顾,疗效稳定,而且能更有效地防治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产生。

2.1.4 药物内服与药物外敷、针灸、气功、按摩、体育运动等多种疗法的结合运用,可达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

2.2不足

2.2.1 许多中药的抗糖尿病有效成分及机制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深入。

2.2.2 中医药绝大部分是复方汤剂或中成药,全国统一的辨证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不一,这就为疗效判定、经验交流带来很多不便。

2.2.3 中医药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较差。

2.2.4 目前,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药物尚无像胰岛素那样疗效肯定、降糖迅速的中成药或单验方问世。

2.2.5 剂型有待改革。传统的汤剂和口服液不易保存,给慢性糖尿病患者的长期用药带来不便。

3 现代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前景和发展趋势

3.1 强调综合治疗

限于目前的医学水平,糖尿病还是一种不可根治的慢性疾病,因此糖尿病需要持续的医疗照顾。与现代医学类似,中医也应强调综合治疗。节制饮食、避免高粱厚味,具有基础治疗的重要作用。根据身体条件,制定合理、适当的运动计划,亦为消渴的基础治疗措施之一。在治疗全过程中,应贯穿对消渴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教育,使患者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从而坚持长期合理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3.2 开发治疗糖尿病的中药新药

糖尿病并发症重在预防。寻找既能降糖又能防治并发症的药物是目前最理想的选择。由于糖尿病并发症的病变多呈慢性过程,所以开发作用持久、价格便宜且几乎无不良反应的中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虽至目前尚未发现疗效高于或等同于降糖西药的中药,但中医药工作者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建立药学界认可的、不同机制的降糖模型和选择好相应的对照药物,广泛地从单味药、验方、小复方、活性部位及单体成分中筛选,开发具有多种降糖机制的、可以治愈糖尿病的中药新药。

4 小结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即消渴病)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现代中医的发展既要立足中医药自身特点,不断挖掘中医内涵规律,还要充分运用现代医学科技及多种学科知识,最大能力地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我们新时代的医者既要秉承历史传承的优秀经验,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借鉴西方研究方式,用科学的方法推动中医对糖尿病临床与治疗的新时代,得到世界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6389,6264,6666.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25.

[3]陈仁寿.降糖中药的性效探悉[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2):959-960.

[4]赵晖,陈家旭.浅谈中医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中医药导报,2005,11(11): 1-2.

[5]潘长玉.中国糖尿病控制现状――指南与实践的差距[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5,25(3):174-178.

篇3

关键词:中药;分子中药学;分子中药;方证组方;现代中医药

1 引言

一个毋庸置疑的趋势――作用缓和,具有适应多样性的中药制剂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药物。其原因,一是因为基因组织学、组合化学、高通量化学、计算机化学等新技术的发展及对人体生物过程认识的深化,加速了新药研制的进程;二是全球人口老龄化,导致预防和治疗慢性及老年性疾病、代谢失衡、神经退化性疾病和癌症的药物成为研究的重点。

中药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具有神奇的功效,我国几千年来的人民健康得益于此。中药对机体的影响机制主要呈现出多器官、多组织或多经络水平上的多个药物化学分子的胁同作用,并达到生理适应与平衡。由此可见,中药在体内的物效基础是以中药中的有效分子的作用来实现的。所以,采用现代药学检测技术,探讨和发现中药体内的有效分子,并在原食中药中表征后,再进行方证组方和研制新药,将成为未来创新药物研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这是一条反向思维的研究思路,笔者认为该思路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施起来还有许多技术难题需要解决,如中药体内有效分子的 “捕获”与检测;有效分子与原食中药的药学处理之间的联系;有效分子的表征方法等等都是棘手的问题。

我国的传统中医药业在19世纪以前曾闻名于世,甚至一度引领世界医药的发展方向。然而,进入20世纪,中华民族因战争连绵贻误了传统中医药的发展,而西方医药工业迅猛崛起,特别是现代医学技术的空前发展,人们对疾病谱和药物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导致目前我国中医药事业面临巨大压力,甚至生存问题。那么,造成这种窘迫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第一是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与现代中医药新观点缺乏有效地传承或契合。如传统中医药理论“八纲辨证”和“辨证论治”是谈用药须根据临床发病特征,进行标本兼治的组方与治病的原则,虽然这一理论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传统中医药临床实践,其重要性不仅是传统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精髓,而且对形成现代中医药理论体系亦具重要指导作用;但它们同时也明显存在“应用抽象”和“随证变方”等不确定性缺陷。所以,传统中医药理论比较适于中医药临证医学的实践,对于现代中医药学的发展特别是研制中药新药明显不相适应。第二是缺乏传统中医“证”的实验模型,致使传统中医药理论难予研究与求真,同时也导致现代中医药理论的创新乏力。第三是中药多以复方治病即使是单味中药,其有效成分也是多组分的;基本不能解释其物效基础。由此可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创建正确的现代中医药理论体系,以及设计和建立能够揭示传统中药治病物效基础的方法或模型。

2 “分子中药学”概念的形成

2.1 中药的药性特征

众所周知,中药的性味是由中药中的多组分化学成分所决定的。正因为这样,导致了中药临床药性的多靶点(同时作用于机体的多个器官或多个组织、多个基因或蛋白质等)和多样性(即多效应,特别是有效性和毒副反应等)。对此,岳凤先[1] 给现代中药赋予的内涵是“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相适应的特征,包括药物本身性能(以中医药学独特术语表述,如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脏腑、经络、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沉、浮等);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对人体状况认识的对应术语表述(如滋阴、壮阳、理气、活血、疏肝平胃、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治实秘或虚秘、治寒喘或热喘等);与药物的配伍遵从君臣佐使等关系,并组成一个功效整体,施治于人,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具备上述三点基本内容,并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的药物称为中药”。岳老还指出,中药治病同时存在“宏观”优势和“微观”劣势;故提出“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概念,其内涵一是具备上述中药基本内容,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二是中药基本内容,须用现代科学阐述其物质和生物活性两方面内容。

李石生[2]认为,中药常以混合物或分子群中各成分的协同、增效或拮抗的方式治疗具体疾病。现代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尽管一味中药含有多种化合物分子,但并非全部分子都是有效成分,而往往是其中一些具有一定骨架的化合物或不同骨架分子组成的分子群表现出特定的生理活性或治疗作用。李氏把这种治疗作用用中药理论概括并归纳为一定的性味体现;即从分子水平上确定了中药所含有的分子群或主要成分与中药性味之间的对应关系。基于此,李氏团队提出了“分子药性假说”;即一是分子具有药性,其药性具有规律性;二是中药化学成分具有分子多样性指分子骨架的多样性和特定骨架分子个数的多样性;三是中药的药性多样性具有多靶点作用机制。

2.2 中药的药性基础

岳老和李氏团队的观点提示我们:中药化学成分分子多样性的本质是中药药性多样性。所以,一味中药的性味、归经所具有的多样性主要取决于起作用的化学成分的性味。由于组成中药的分子多样性及其药性的多样性,决定了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往往是多靶点的机制。由此说明,中药是由特定药理活性的分子组成,这些分子不仅具有特定结构,而且分子或分子群作用于人体能产生构效反应。

2.3 分子中药学概念

依据中药是由特定药理活性的分子组成这一事实,笔者2002年提出“分子中药学” 理论[3]。其内涵是研究和分析中药的分子组成、结构、理化性质及其药理活性规律。分子中药学理论,其意义一是最大限度地应用了现代生物医学工程技术,诸如层析、液质、超微粉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新吸附、膜分离和浓缩技术,喷雾或冷冻干燥以及发酵工程等技术,来研究中药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理化性质及其药理和毒理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就;二是该理论有助于解释中药多效应和多靶点的特性机制,并为现代中医临床的辨证论治赋予新的内涵;三是分子中药学理论不仅是对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更重要的是指出了现代中医药科学的研究内涵;四是有助于创新中药即“分子中药”的发现和研制。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医药一定是在继承和发扬了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现代中医药系统观念”指导下的飞速发展的“分子中药”。必将开创中药现代化与产业化新时代。

3 分子中药学的内涵

分子中药学是现代中医药的重要理论。由于分子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的分子药学、分子药理学、分子毒理学、分子制剂学和分子药物临床药理学等内容,就必须采用现代医学,特别是包括相关或不相关学科的科学技术与之适应。如血清药理学、基因表达、分子探针等理论与技术正被用于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计算机自动控制,图像分析处理、KDD等技术为建立更敏感和规范化的中药药理模型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生物芯片可用于中药成分的真伪鉴定,有效成分筛选及药理药效研究等领域;研究源于中药中具有特定化学结构和明确药理活性的分子,探讨两个或多个分子的复方制剂、药理、毒理及临床疗效等等,均属于现代中医药学研究范畴。

4 分子中药学研究的必要性

4.1 分子中药学研究是现代中医药学发展的必然

中药是治疗疾病的重要物质基础,而中药的药性即疗效是中医治病成功的关键。因此,现代中医药学的发展不仅要求继承、发扬传统中医药理论,发挥其临床优势及制剂特色;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借鉴现代医学、药品标准和规范,开发和创制既符合中医药理论又能合法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的现代中药;只有传统中医药的大“革命”,才能使传统中医药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中医药临床的实际需求。

4.2 节约和保护中药材资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

人类的生存有赖于自然生态的平衡,这是世人皆知的道理。据文献记载[4]全球可以入药的中药材共有12807种,其中植物药有11146种,动物药1581种,矿物药近100种,此外还有加工类药50种左右。目前,仅有不到1%中药材可以人工栽培并能入药使用,可见大量的中药材是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并被使用的。由于人类对中药材资源保护不利,加之生态环境被破坏,植物药材被过渡采挖,再加上违背生态规律的不科学采收等行为,已至少造成3000种中药材物种消亡或濒危绝种的境地[56]。另外,中药材在传统临床应用过程中,一方面解除了人们的疾苦,但同时也存在自然资源极大的隐形浪费。所谓隐形浪费指的是中药单行或复方制剂治愈一种疾病不可能是制剂中的全部成分或有效部位,而往往仅是其中的某个或某几个,甚至代谢产物等活性分子产生疗效。那么,与制剂一同食入的非活性物质对受治疾病是无用的,但对于其它疾病未必无用。所以,我们把随制剂带入体内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中药中的分子称为中药材资源的隐形浪费。不论中药材物种的自然消亡或濒危,还是中药材资源的隐形浪费均暴露出直接使用中药(或饮片)煎汤剂,或者中药复方仅粗提取后制成制剂在临床使用中存在的严重缺陷和弊端。所以,加快分子中药学的研究进程,尽快推进中药的分子化和研制分子中药新药,将是节约和保护中药材资源、促进现代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最明智的策略。

4.3 分子中药学实施策略

具体的对策:一是最大限度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分子中药。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成果,建立高效、准确、快速的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方法;研究化合物或有效部位等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探索和建立分子中药(或分子复方中药)物质基础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建立规范的分子中药药理作用评价动物模型,评价方法和指标;开展分子中药的方证组方理论基础研究,科学地阐明其药效,作用机理及方证组方规律的科学性。加强分子中药毒理学理论和方法论研究,以探讨分子中药的配伍、禁忌及配伍使用减毒增效的作用机理。二是分子中药的生产工艺工程化。分子中药学研究能够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已经成熟的先进生产和检测技术。如超临界液体萃取、树脂吸附、膜分离和浓缩、喷雾或冷冻干燥、一步造粒、毛细管电泳等技术,并在分子中药的生产中应用,提高分子中药的生产质量和效能。改造目前中药生产中相对落后的提取、分离、精制等技术,采用计算机和标准程序控制或优化生产工艺,逐步实现分子中药的工业化生产。三是分子中药产品化和标准化。从中药中获得分子中药是传统中药的集约放大,更是传统中药方剂的指数富积,必将极大地丰富传统中医药学概念意义上的中药产品,而同时使标准化的产品比传统中药产品更科学、更严谨、标准的检测方法更易操作。对于大量分子中药的数据与信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库加以收载、分类和编目,是分子中药的产品化和标准化重要任务之一,这不仅利于总结现代中医药学研究成果,而且还可以在借鉴中药及其方剂的传统使用经验的基础上,分别建立国际分子中药、天然药物市场、中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副反应、临床疗效、药用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等现代中医药信息数据库,促进现代分子中药的产品化和标准化;此举对促进我国乃至全球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结语

分子中药学概念的产生是时展的必然结果,或者说现代的人需要现代的思想和使用现代的中药。所以,现代中医药学的精髓在于新时代赋予传统中医药学现代的新理念和新科学。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造就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样,伴随着分子中药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分子中药的广泛使用,分子中药新药的不断创制和面市,现代中医药学的进步和发展必将促进现代中医药学的繁荣和昌盛。然而,现代中医药理论体系还是初步的,特别是分子中药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需要同道们的认可,更艰难的是尚需业内人士付出时间和卓越的努力去实践、检验和发展。振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医药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 李石生,邓京振,赵守训,等.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分子药性假说的提出[J]. 中国中西医结合,2000,20(2):8384.

[2] 岳凤先.中药与西药的未来[J]. 中国实验方剂学,2002,(S1):568577.

[3] 王四旺,谢艳华,孙纪元. 中药现代化与“分子中药学”[J]. 中国医学月刊,2002,1(9):743745.[4] 杨光. 试论中药现代化[J].北京中医, 2000,(1):1315.

[5] 索风梅,陈士林. 论濒危中药替代品的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2006,2(4):6872.

[6] 黄璐琦,郭兰萍,崔光红,等.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理论研究[J]. 中药研究与信息,2005,7(8):46.

Molecular Composition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ngSiwang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in In School of Pharmacy,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 China)

篇4

中医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

记者:毛主任。作为我国专业从事中医文化研究与推广的专家。您对“文化”的概念和内容是如何理解的?

毛嘉陵:世界上对“文化”的解释有很多,虽然实质上人们已经对“文化”太熟悉了,但要给“文化”下个定义却并不容易。迄今为止,世界上有一定影响的关于“文化”的定义就高达数百种之多。在这些繁杂的定义中,有一个较为普遍接受的观点,即“文化是一个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与人类有关的一切都可以纳入文化范畴”。所以,有专家说,“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化。”总体来说,文化就是人类智慧成果和实践活动的概括。包括不同国家、地域、民族所特有的道德情操、学术思想、价值观认知、思维、审美、宗教、信仰、习俗习惯、行为方式、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各种制度等要素。

记者:有了对“文化”的基本认识,您又是怎么理解“中医药文化”的呢?

毛嘉陵: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人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等特有的智慧成果和实践的概括,包括对生与死的价值观、健康理念、认知思维模式、诊疗方式、养生方式、生活方式、药物处方、医患关系和运行体制等医学知识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

记者:发展中医是不是必须从发展中医药文化入手?应该注重哪些方面?

毛嘉陵:“从文化人手发展中医药”,目前已成为业内的共识;但往常不少人认为,中医药文化工作就是讲中医历史故事,写名医传奇,传授中医养生知识,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儒释道对中医药的影响等。我们认为,这些虽然没错,也很有必要,但仅仅如此却还不够,因为这没有抓住“文化”的核心。可是如果再按照“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化”来理解,那么,中医药的一切都应属于中医药文化,似乎有关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等一切中医药工作都可以纳入中医药文化的范畴。很显然,这样又太宽泛了,在现实中也没有任何可操作性。因此,中医药文化工作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高谈阔论、附庸风雅,而必须抓住问题的关键,即挖掘和把握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中医药文化工作,从而强有力地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记者:什么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呢?又有哪些具体工作呢?

毛嘉陵:根据以上对“文化”的理解,我们认为,中医药文化具有三大核心――“中医的价值观、认知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一是价值观,即“天人合一”;二是认知思维模式,即“象思维”;三是行为方式,即“道法自然”。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不仅是中西医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也是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之所在。

因此。我们必须围绕这三大核心,做好中医药文化的三大中心工作:一是,大造声势,宣传中医药的“价值观”。创造中医药文化氛围,为中医药发展提供“推力”和“造势”;塑造良好形象,维护中医药利益,与有损中医的言行进行“斗争”;宣传中医药的健康观和临床上的特色优势;二是,合理解读中医药“认知思维模式”形成的知识体系。例如。在现代科技文明背景下,如何认识中医药知识体系,如何认识科学,科学应是一元化还是多元化,中医药是不是科学,为什么说中医药是东方科学,中医药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规律是什么……三是,创意策划和推广中医药的“行为方式”。汇集中医药发展思路,为中医药行业发展战略、规划、标准、产业模式的制定,发挥咨询参谋作用;发展中医药创意产业,构架面向国内外的大型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和连锁机构;实现中医药学术和科普信息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的有效传播。

以上这些,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的主要工作和奋斗方向。我们希望更多的业内人士认识到围绕“中医药文化”核心开展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共同探索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中医药文化的中心工作。同时,也为提升国家的“软实力”而努力。

记者:为什么说做好中医药文化三大中心工作可以提升国家“软实力”?

毛嘉陵: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首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后,人们发现,在信息时代,仅将眼光盯住GDP、军事、资源等“硬实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关注“软实力”,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软实力”甚至比“硬实力”更重要。“软实力”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文化。正因为如此,“文化”成为现在使用非常普遍而又十分热门的一个词汇。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中医药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一是中医药是我国的原创科学知识体系;二是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知识方面唯一延续至今、仍然自成一体的一个行业;三是中医药是具有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不断扩大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东方科学”:认识发展的新主张

记者:毛主任。您首先提出了“中医属于东方科学”的概念,您能否解释一下“东方科学”指的是什么?

毛嘉陵: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东方科学”的概念,据我所知,最早是由中国科学院朱清时院士和新华社高级记者姜岩提出的,而我仅仅将其引入到了中医药领域,以对中医药学术体系进行更准确的诠释。现在有人认为,只有文化才能搞多元化,科学不是文化,只能有一个标准,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使在西式的现代科学体系中。也难以用一种方式解决所有问题,就连英国科学家霍金也承认:“不太可能建立一个单一的、能协调和完善地描述宇宙的理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学的认知形式、科学知识体系的形态、科学的标准和科学的模式也应当是多形式的,单一的科学认知和管理模式已不适用于当今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

因此,在世界向多极点、文化向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科学并非只有西方现代自然科学这一种认识方法、一种表述形式和一种评价标准,它也有多元性。不同的国家和地域都存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文化传统影响下形成的认知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认知方式必然会

产生不同形态的知识或科学。

基于以上学术观点,我认为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是东方和西方两大文化体系,它们有着不同的表述形式、认知思维模式、评价方法和学术标准。甚至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难以相互“沟通”的。以此形成的知识体系或科学。必然是两套不同的体系。为了促进科学研究和知识创造的“百花齐放”,我们认为有必要将东、西方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进行区分。分别称为“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

记者:那么,“西方科学”和“东方科学”的具体界限或区别是什么?

毛嘉陵:“西方科学”有着鲜明的西方文化背景,起源和盛行于欧美等西方国家,对世界各国具有较大影响,为目前国际上的主流知识形态,也即现代主流观念所认可的“知识真理”。它以现代逻辑思维方式为主,强调以物质为中心的可证实性: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分解、还原研究而形成的知识体系。“西方科学”常常通过对低层次物质运动的研究来解释高层次的物质运动,但这种方式并不能解释所有高层次物质运动的问题,这也是其局限性所在。“西方科学“强调可视的物质性、理化性、空间性、结构性,重视普遍规律性,具有微观化、定量化、标准化、统一化、机械化、线性化等特征。其优势是能够得到精确的数据,了解到较为准确的物质变化情况,从而得到针对性强的解决办法:不足是忽视了对人体整体的把握,忽略了对人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

“东方科学”起源和盛行于中国,流行于亚洲地区的日本、韩国、朝鲜及东南亚等东方国家,目前处于弱势地位。“东方科学”以“象思维”方式为主。包括灵性思维、模糊思维等,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整体的形象概括而形成的知识体系。“东方科学”常常通过一些宏观的观念、经验和理论来诠释所有的事物变化,但也有部分知识来源于微观研究的认识;强调事物的整体性、类别属性、时间性、功能状态,重视个体特性,具有宏观化、定性化、非标化、个性化、随机化、非线性化等特征。其优势是能够在不破坏对象整体的基础上,进行宏观的研究,并获得有关知识:不足是难以避免一些较主观的臆想,缺乏数据的支持。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等是“东方科学”最重要的价值观,“太极”、“阴阳”、“五行”、“气”是“东方科学”最基本的学术表述形式。“东方科学”的这些特色和以“人学”为中心的世界观,与“西方科学”以“物质”为核心的还原论思想正好相对应,可以完美地形成优势互补,共同造福人类。

记者:您提出“中医属于东方科学”,是出于何种思考的呢?

篇5

1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精髓是建立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核心

广义的中医药文化涵盖了整个中医学学科体系、与学科发展和医疗行为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人文精神方面的历史传统、精神氛围、理想追求和人文气象等,包括哲学文化、历史文化、学术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文学艺术等内容。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曾说:“一个有水平的中医必须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熟谙中医经典,精通辨证论治。”中医药文化是中华历史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医药不断融合渗透发展形成的,是我国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因此,中医药文化的建设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它是提升中医药院校文化品位的最有效方法,也是传播中医理念和中医思想的最优桥梁。金阿宁与陈川认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精髓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在教学改革中彰显中医药文化传统;办学思想中彰显中医药文化精神;环境建设中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学科建设中彰显中医药文化传统;学术活动中彰显中医药文化特色;社会实践中彰显中医药文化使命。赵力从中医的东方文化特性出发,认为中医药院校要真正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要着力抓好校园隐性文化建设:首先是通过物质环境烘托良好的校园氛围,体现中医药文化魅力;其次要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通过隐性文化建设灌输“医德”教育理念。徐超伍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应把握的几个原则,即导向性、主体性和和谐性原则。王萍则认为在建设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方面应该从办学历史中汲取绵远悠长的中医药文化营养,在办学实践中整合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于办学理念上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创新与交流,才能走出一条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各位学者一致认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精髓是中医药院校的立校之本,是研究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立足点。传统中医药文化元素要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它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富的智力资源,这是打造具有鲜明中医药人文特征校园文化品牌的基石。更为重要的是,当传统的中医药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会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学术氛围,这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专业兴趣,从而培养中医药工作者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创造一种独一无二的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出真正的中医药星火车传承之人。

2全面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环境是构造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基础

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学术环境、生态环境、精神环境、生活环境等,从中医药院校校园环境着手建设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与学校特色相吻合,充分发挥环境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作用,这是大部分学者对建设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一致观点。翁峰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从校园的物质环境、生态环境、学术环境等方面阐述了中医药院校校园特色文化的内涵建设,并指出校园文化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中医药院校就是要把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融入到高等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秦祖杰等学者就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例,简要探讨了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生活文化建设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阐述了中医药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精华的沉淀。艾卫平[10]等学者以江西中医学院为例,阐述了江西中医学院如何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培育校园文化精神、完善校园文化行为等方面突出中医文化特色,走出一条将中医药特色融入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彰显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此部分研究多是在实例中结合具体的中医药院校校情,把校园文化的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这一大背景下来设计和实施,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到学校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探讨了怎样来建设富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提炼出理论、原则,用于指导实际工作,这对我国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3重视对文化载体的建设和文化资源的挖掘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文化建设的灵魂

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校园植被作为重要的校园物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的承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是一所学校展现于外最直观的东西。特别是对于中医药院校来说,这是展现自身特色的最佳途径。建设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研究,基本是从图书馆、中医药博物馆以及中药材植物园等人文景观等方面展开。郭新农论述了图书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的馆藏资源与声像阅览、设置中医药历史文化展厅、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与阅览服务、建立中医药科普教育基地等方面探讨了图书馆参与和促进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王一帆和刘海全两位学者在建设校园人文景观方面,着力强调中医药博物馆的发展与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之间的关系,指出了中医药博物馆对于加强校园文化的科研内涵、辐射功能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多方面的意义,并且建议将校园的“药化”落实,将校园建设成为大药圃,方便学生的中药课程学习,也扩大了博物馆的内涵和外延。李上、吕培霖则从更加具象化的角度提出了在校园广泛种植中药材,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常用药材有生动形象的认识,成为校园中药特色文化建设思路的一部分。此部分的研究从特定的角度探讨了中医药院校怎样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强调对文化载体的建设和文化资源的挖掘,这是建设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灵魂,可以直接反映一所学校内在的文化素养与气质。同时,对中医药院校的学子们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育作用:流连于具有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的中医古籍、金石碑帖、器具实物、字画手稿间,往返于清香秀丽的中药材植物园,对牢固其专业思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有裨益。

篇6

发展中医药,人才是关键。毫无疑问,与传统师承教育相比,当下,高等中医院校才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不过,以“个性化”为特征的传统中医师承教育和以“标准化”为特点的院校教育相比较,哪种更适合培养出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在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如何做到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并重?关于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一直是中医药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

师承+院校 融合中寻发展 拷问 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要回归到毕业生就I率的高低和就业质量的好坏。2017年6月11日,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招生开放日。学生与家长最为关心的就是未来就业方向与继续教育的发展潜力。

师承教育,即“师带徒”,是中医两千多年来传承至今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造就中医药人才的有效模式,师承教育对中医学术发展、医术继承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

朱婉华教授,国医大师朱良春之女,同时也是朱老的学术继承人、南通良春中医医院院长、南通良春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在她看来,争论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二者之间孰优孰劣并没有太大意义。“我的父亲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说明在当时就认为院校的系统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朱婉华院长说道。

“师承教育的优势是在临床,可以在侍诊中学习到师父在临床上积累了独到的诊断思辨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朱婉华院长谈起了对中医药人才教育模式的理解。她强调,师承教育的精髓,其实就是一个师父领进门的过程。要成长为一名良医大师,最重要的还是靠自身的悟性和努力。“除了在老师身边耳濡目染之外,还需要通过自己的学习、体悟,内化所学并将其展现出来。我们常说‘仁心仁术’,古今中医大师为人济世之道才是中医能妙手回春的关键所在。而现在很多人只注重‘术’的问题,忽视了对‘道’的践行。”

千百年来,中医药学薪传不断、名医辈出,师承教育功不可没,但传统“师带徒”的局限性强、培养人数少,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等弊端也的确存在。1956年,国务院批准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建立4所中医学院,由此开创了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新纪元。时至今日,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已经走过了一甲子的征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已初具规模,日趋完善。据2016年底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高等中医药院校42所,其中独立设置的本科中医药高等院校25所,设置中医药专业的高等院校238所,中医药类专业在校生数已达到70余万人。为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及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各个领域提供了高质量的专门人才。毫无疑问,院校教育已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主体。

客观地说,师承教育主要强调临证技能、技艺训练,而院校教育则主要解决学术与知识的大量积累,两者各有侧重、各有所长。在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则明确提出要“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将师承教育全面融入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医疗机构发展师承教育,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

正因如此,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进一步探索与推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闫永红向记者介绍道,在实践“院校+师承”方面,北京中医药大学自2007年通过自主招生形式,招收有家学渊源的学生或对中医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成的中医教改实验班,2011年起设置中医学专业(9年制)本硕博连读的岐黄国医班,都实施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形式。学生本科阶段入校即跟师。研究生阶段,即从第五年开始选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手把手指导学生课程学习,以提高他们的临床水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谷晓红直言,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中医文化的传承。推广“院校+师承”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师承教育有机融合到院校教育中,才是中医人才的最佳培养模式。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从基础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均有导师。“这种影响不仅是学术的,更多是为人、为学、为医的,甚至是精神、爱好、人格的传承都放了进去。”

中医学生为什么学西医?

王立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级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的学生,目前正在中日友好医院见习。尽管她就读的专业是5+3本科硕士连读,目前刚刚本科四年级,但她早已打定主意未来要继续考博。“有些导师可能倾向于优先选择西医专业的学生。一般来说,中医专业的学生考上西医专业的硕士或博士是很难的。所以像我这个专业,如果不早点确定目标,将来会很被动。”王立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在中医教育界,关于中医和西医的教学比例应该是“几几开”,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有观点认为中医药教育“西化”倾向加剧,中医传统特色越来越边缘化。也有观点认为,在“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发展趋势下,中医必须要掌握足够多的西医基础理论和诊病、防病、治病的能力。

据王立娟向记者提供的课程表显示,从入学到大三上学期,两年半的时间,她的课程安排主要是学习基础课程。其中,中医方面的基础课程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四大中医经典,即《伤寒论》《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和《温病学》。而西医方面的基础课程则包含《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如果再结合课时长度算下来,中西医课程比例大致是“四六开”,四成为西医,六成为中医。三年级下半学期开始临床教学课,中西医的比例大致在“五五开”。五年级开始进入医院转科实习,深入学习中西医每个科室的特色。六年级后开始规范化培训,白天规培,晚上上课。整体算下来,中医课程能占到学量的六成。

不过,即使是四六开的比例,包括王立娟在内的不少同学仍旧认为西医的课程开少了。“低年的时候是有些不理解,因为医学本来就很难学,我们学中医的学生,还必须中西医两样各学一半,很容易哪个都没学好。但后来随着临床实践多起来,观念也就慢慢发生转变了。”王立娟告诉记者,令她想法发生转变的原因和见习经历不无关系:“像中医妇科,完全可以用中医方法来治疗,但检查手段仍然是西医的。如果不了解西医,在医院里几乎寸步难行。”

谷晓红也表示,新时代的好中医,除了掌握望闻问切,还要懂得CT、核磁等现代诊疗技术。让中医的学生多学些西医的医疗知识,掌握更多技能,有助于中西医结合,在今后从不同角度理解疾病、治疗疾病,才能满足现代患者的需求。

2014年2月,我国正式启动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制度(以下简称规培制度),由此我国医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然而,“规培制度”毕竟属于舶来品,由于中医“规培”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有人担心此举可能会制约中医药人才的成长。根据中医“规培”的要求,三年的培训过程中,先接受24个月的通科轮转,再根据学生即将从事的专科进行9个月的专科训练。这就意味着,中医学生要多学三年西医。对此,朱婉华指出,中医“规培”不能忽视中医人才成长规律。

闫永红同时也强调,“规培”的目的,是要培养医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她回忆起自己1983年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时的状态,与现在相比,“五年本科生毕业后,学生就已经能独立临床看病了。而且过去一门课占的学时能达到200课时,现在降到了70课时。短期看来,现在的中医药学生走出校门不会看病,似乎是不如以前,但其实课程种类、实践环节、大环境下教育理念和人才评价的观念都已发生变化。对中医药学生来说,更重要的,则是具有再学习的能力和潜力。”

就业 几家欢喜几家愁

忙完学业,忙就业。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要回归到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质量的好坏。

康利高阁是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级中医内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明年即将毕业。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继续读博,二是工作就业。他的目标是要报考东直门中医院高颖主任的博士生,攻读脑病方向。在接受采访时,康利高阁对记者坦言,对于很多中医内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几乎一半的人都会选择继续读博。“硕士学历想要留在三甲医院估计很悬,如果留在社区医院或者卫生服务中心也许可以,但那样的话本科毕业时就可以去了。所以衡量下来,内科的硕士生有点高不成低不就,很尴尬。”

由于医学行业的特殊性,很多单位的就业门槛就是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处长田润平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从目前的就业去向、就业质量以及相关的用人单位反馈情况看,中医学、中药学相关专业的高层次学生,就业优势明显。另外,这几年新衍生的一些岗位,如药事管理、妇科、儿科,还有社区医院的等,这些专业也是非常受青睐的。”

不同的专业,就业难易程度也各有不同。2017年6月11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招生开放日上,刚刚结束高考不久的刘浩宇和妈妈在现场咨询了很多问题。除了考虑孩子的兴趣能力等因素,刘浩宇的妈妈最为关心的,就是未来就业方向与继续教育的发展潜力。记者也从现场看到,除了中医学、中药学、药学等传统优势专业之外,康复治疗学和针灸推拿学这两个专业的展位也颇为火爆,前来咨询的家长和学生普遍对这两个专业的实践教学、海外就业前景、国际接轨的专业培养模式等兴趣十足。

田润平告诉记者,在目前的大环境下,以技能类见长的专业科室具有明显的就业优势。如中医骨科、针灸推拿等。“护理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非常高。针灸推拿专业的就业前景也很不错。这些学生的就业去向更广,既可以出门诊,也可以去一些康复机构,并且海外就业形势也非常好。”

“我们学校的就业率去年是97.69%,近三年的就业率也都是在95%以上。从全国的中医药高等院校来看,这个就业率是比较高的。这些数字反映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也得到了普遍认可,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证明,当前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方向和特点。现在整个中医药行业的复兴,有国家的政策支持等,前景还是非常不错的。”田润平说。

篇7

1 中医院校英语教师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 

第一,近年来,中医与英语成为教学领域的热门,各大中医院校生源不断增多,在校人数也逐年增加,给中医院校英语教师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中医院校就职的英语教师,每年的工作量大约是400课时左右,导致很多英语教师没有除了教学外没有其他的精力去进行科研工作,在职位晋升方面造成较大的制约。同时,中医院校扩招后,往往采用大班上课制度,英语教学的质量下滑严重,而教学质量也是当前对教师工作评价的主要标准。因此,可以看出,中医院校英语教师在新时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与挑战。 

第二,中医院校英语课程分科分化也给英语教师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学科建设是中医院校发展的基础环节,也决定了中医院校办学的水平与特色,在科学不断进步的同时,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专业方向与分支学科。中医学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对培养更多中医+英语复合型人才十分迫切,而英语教师首先必须是这样的复合型人才,这就给中医院校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现阶段中医院校英语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医院校英语教师在经过了教育工作改革后发展较为迅速,但是与目前中医院校教学的整体要求仍然具有一定的差距,中医院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教学理念落后、职业倦怠等问题依旧存在,成为制约中医院校英语教师健康发展毒瘤。具体来说: 

2.1中医院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化 

知识结构单一问题是现阶段高校英语教师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制约我国高校英语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中医院校在新时期教学目标,其需要培养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而复合型教师人才的缺失成为制约英语教学不断发展的问题。中医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社会对既有扎实的基础专业技能,又具有一定的英语交流能力人才十分紧缺,为了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中医院校英语教学需要在普通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向着中医专业学科倾斜。实行专业英语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为今后职业发展集聚力量。现阶段,中医院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在英语教学方面具有较为扎实的基本功,但是对于中医药相关的专业知识不甚了解,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向专业知识倾斜,不能将英语与专业知识有效的结合起来,与专业英语教学要求不符。 

2.2职业倦怠显现普遍存在 

中医院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基础知识反复地讲,依照教材的内容重复地讲授,长期以往,教师难免会形成一定的职业倦怠问题。具体表现为工作积极性低、工作满意度低等,不仅严重影响教学创新,对中医院校整体的英语教学水平也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2.3教学观念与新时期中医院校英语教学目标不符 

新课改实施后,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阶段中医院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主体地位不够重视。具体来说,一方面,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与新时代的教学理念不符,学生在这种模式下专业知识以及英语水平得不到提升;另一方面,课堂仍以教学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可想而知。另外,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往往将四六级考试以及期末考试的成绩作为对学生的评定依据,教学观念缺乏与时俱进。 

2.4 中医院校英语教学科研力量较为薄弱 

第一,受到中医院校扩招的影响,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没有更多的精力进行教科研工作;第二,一些教师将科研工作视为额外的负担,没有将教科研工作作为教学的一部分,缺少明确的研究方向;第三,由于缺少科研带头人,导致科研方向不够明确,教学研究的课题与中医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的内容联系不够紧密。 

3 促进中医院校英语教师健康发展的对策 

针对现阶段我国中医院校英语教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基于多年的工作经验,现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3.1中医院校英语教师必须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一名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英语教学工地以及专业技能,同时也需要具备较高的教学实施能力以及教学组织能力。教师的品格以及幽默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兴趣的关键所在。另外,现代化的英语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的吸收新的知识,并将这些新型知识传播给学生。 

针对现阶段中医院校英语教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其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建立坚定的英语教学信念,杜绝职业倦怠问题的发生,同时还必须这对中医专业教学的内容特点等,不断的吸收更多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英语水平。可以说,中医院校英语教师的学习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根据时展的需要,不断的更新自我知识库,为自身职业发展不断的充电。

3.2英语教学需要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中医药发展国际化,社会需要更多的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又能用英语交流的复合型人才。为了能培养复合型人才,中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师也必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掌握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如果英语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不合理,就难以为社会培养适用人才。因此,重构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成为了中医药院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3.3注重教科研工作,加强科研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联系 

第一,中医院校领导需要意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对英语教师科研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第二,在英语教师科研工作过程中,应该主动形成更加多元化的科研方向,突出中医院校的教学特色,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临床带教等模式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第三,将科研工作与专业英语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不断地提升中医院校专业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第四,英语教师还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请教他人、阅读材料、进修、到医院实习等方式,不断的提升自我的综合能力,适应中医院校英语教学的具体需求。 

4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中医院校英语教师在新时期面临更大的挑战,这与中医国际化发展以及现阶段中医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直接的关系。为了促进中医院校英语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为了为社会培养更多中医+英语复合型人才,必须重视中医院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教师从自身知识结构出发,不断的充实自己,加强科研与专业英语教学的结合。 

参考文献: 

[1]李涛按,赵永红.浅谈中医药院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5(9):125-126. 

[2]涂玉明,李涛按,韩璐.中医院校复合型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的构件及其意义[J].鸡西大学学报,2013,26(12):99-100. 

篇8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人文素质;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74―4721(2009)02(b)058―02

中国医药不仅是中医药千年积累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外延,而且还内涵丰厚的人文科学知识底蕴,涉及文学、史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特别是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石,是医学人文素质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它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形成产生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是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基础内容。因此,重视和加强中医药文化精髓的学习,对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仁心仁爱的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质与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人文道德培养

在中国历史上,仁学的产生常常以孔孟儒家学派的产生为标志。首先将医学定位为“仁术”,赋予医学以仁慈至善的精神内涵,同时也强化了医生职业的神圣与高尚。其次,将医生良好的德行称为“仁心”,鼓励、鞭策医者以仁爱之心,尊重生命、善待患者、博爱群生。第三,将“德性”好的人或医德好的医生称为“仁人”,把“仁”作为评判医生资格及其道德操守的基本标准。由上可见,“仁心”、“仁人”、“仁术”是中医传统文化仁学内涵的三大要素,只有“心存仁义之心”的“仁爱之人”,才能将医学真正变成济世活人的“仁术”。

尊重生命是医学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最突出的人文特征。《黄帝内经》指出:“天复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张景岳在《类经图翼・自序》中论及:“医之为道,性命判于呼吸,祸福决自指端,诚不可猜摸尝试,以误生灵”;“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医者赞天地之生者也,人参两间,惟生而已。生而不有,他何计焉?”医学生无论在实习或是医疗实践中都要胸怀仁善,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理解其心情,以善良的心地和科学的态度,关心患者疾苦,能一视同仁,高度负责。每个医学生当扪心自问“我是为什么而学医的,是为救人,还是为自己”;在给病家治病时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我是患者又怎样?

2 清廉洁爱的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质与淡泊名利、诚实守信的人文情操培养

祖国医学认为,一个负有责任感的医生在行医中必须具有清廉的情操、洁爱的品格。清廉诚信与仁爱是相关的,一名仁爱的医生在其行医服务于患者时,必须具有杜绝名利、清廉诚信的道德品质。反之,为名为利的医生必然缺乏仁爱的精神,缺乏清廉、洁爱的人文品质,这样的医生是被世人所鄙视的庸医和下工,必然为人民所唾弃,决不可能成为造福于社会的合格医生。在历史上关于医家清廉诚信的杰出事例不胜枚举,有些已成为民间美丽的传说,至今流传。三国时代,江西名医董奉,不但精于医术,而且情操高尚。他隐居庐山,专为贫民治病,不取报酬。患者痊愈后,凡来感谢者,病轻的使其种杏树一棵,病重的使其种杏树五棵,不到十年,董家周围的杏树蔚然成林。杏子成熟后,董奉把杏子换成粮食,然后再接济给贫民。这一美事广为传颂,后人称为“杏林佳话”。患者常用“杏林春暖”来表示对医生的敬意。

医学生要想成为苍生大医,当则淡泊名利,提倡以天下为公、义为利上、先义后利。同时,还将诚实守信作为做人的根本,视为做人不变的信条。在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市场经济冲击的今天,培养当代医学生重义轻利、诚实守信的人文素质尤其重要。

3 博识圆通的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质与融会贯通、全面发展的人文知识培养

祖国医学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医家除了要具有仁爱救人之心、清廉洁爱的高尚情操外,还必须有广博的人文知识素养。知识素养是衡量一个人才学的重要尺度。古代中医名家的知识素养有着一些共性特点,坚实的医学知识为主干,加上丰富的民间常识,是精专和广博的辩证统一。张景岳涉猎广泛,精通《易经》,并时天文、历法、音律、兵法、战术等皆有研究,其潜心岐黄之术,以医终其身,扬其才,是明代根底较深、知识结构颇为合理的著名医家,也是在中医史上做出突出贡献的难得的杰出人才。

当今医学生人文知识素养包括哲学修养、历史修养、文学艺术修养、心理学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化礼仪修养、社会经济修养等。其中,哲学修养能让医学生用特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自己的学习、研究与实践,用哲学思维分析各种疾病现象;历史修养能让医学生了解医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人类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从而激起强烈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文学修养能让医学生深谙人类病痛和治病中的复杂感情和关系,用真情真意对待病人,解决病人的痛苦;心理学修养能让医学生运用心理学方法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激发病人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文素养绝非只是一种知识特征,更是一种性格特征和行为状态。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作用,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作为一名即将在医院承担重任的青年医学生,不注重全面发展,就很难应付未来工作环境提出的各种挑战。当今世界,各国有识之士也认识到只有知识与能力、为学与为人、理性与价值有机统一。才能使人达到和谐发展,才能给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并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提高人文素质修养已成为时代潮流。

4 推陈出新的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质与勇于探索、与时俱进的创新素质培养

篇9

【关键词】图书馆员 中医五行学说 锻炼方法

图书馆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存储地,是人类的百科全书,也是人类灵魂的宝库。高校图书馆是在旧式藏书楼“以书为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新的服务理念是以“读者第一,服务至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电子化、数字化对高校教学科研的服务有了质的变化。但这种全新的工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员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图书馆员也由于现代化的服务工具使之不能有更多的体力活动,造成肌肉肌饿而出现种种富贵病[1],影响了身体健康。寻找适合高校图书馆员锻炼身体的方法,这是当今高校图书馆员能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促进高校图书馆稳步发展的研究课题之一。经检索增强高校图书馆员体质方法的研究论文匮乏。这一研究对改善图书馆员身体健康状况,营造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更上水平,提高馆员文明和谐的最佳工作状态及服务素质有现实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2年3月-2013年6月,对河南省高校随机抽取3所大学37名男女职工进行了调查,其中女性30人,男性7人。35-45岁占39%;34岁以下占46%,46岁以上占15%。

1.2方法 实地调查法。利用查阅文献和学生毕业实习做论文机会,对河南3所图书馆馆员有意识进行交谈访问,从锻炼时间、锻炼方法、工作压力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2.结果与分析

2.1目前高校图书馆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办学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保证教学、科研上水平的必备条件。随着学生招生人数和藏书量的不断增多,图书馆员的工作量在不断加大,其身体健康存在以下问题:图书馆员具体存在身体过少运动和心理压力两方面问题。具体表现在:①工作时间延长,从上午到晚上连续性开放,每周开放7天;②工作特点,长期久坐。由于坐班制,馆员人少而学生接阅、看书人次频繁,馆员不仅要通过电脑进行进出阅读人次统计,而还要对图书进行进出监管;③一切以读者为中心,不同部门馆员的服务对象重点不同,如怎样帮助读者提高检索效率和正确处理信息;④在服务内容上,馆员要提供不同专业更多学生需要书籍或专业性强的信息;⑤在服务态度上,要提倡“一切为了读者”的精神,服务耐心、热心、细心[2];⑥心理压力增加,由于工作随时代变化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素质,按时完成岗位任务也给图书馆员带来了新的心理压力。

2.2存在压力的问题。“压力(stress)”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tringere”,原意是困苦。拉扎勒斯的压力交互作用理论[3]。压力感是一种应激情绪状态,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如工作倦怠、工作满意度低,以及失眠等身体反应。了解高校图书馆员在工作中的压力,分析他们所受压力的主要来源找到应对措施,将进一步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工作质量和科研水平,推动图书馆的发展有益。调查中得知,图书馆员工作中压力较大的人数占10.3%,中等压力占80.1 %,较小压力占9.6%。了解到压力因素是:感到掌握电脑知识、职称文章撰写,经济待遇也与老师经济收入与其他部门的差距较大等;其中感到压力最重在于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废除了职务、职称终身制,实行聘任上岗,馆员不适应日渐激烈的竞争,自身角色冲突不断激化。因此,目前图书馆员存在身体过少运动和心理压力两方面问题。解决压力办法,,调适心理,积极乐观,摆正位置,淡泊名利,积极向上,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消除个人领域的各种压力,自我挑战、自我突破的心态。

2.3存在健康的问题。调查中得知,馆员的工作性质在闪动的电脑荧屏前不停的为读者办理借还手续,过度的用眼使睛疲劳,引起眼睛干涩发胀视力减退,有时头痛恶心,久坐不动还使部分馆员有腰颈椎病、肩关节疼痛等退行性疾病,肩部活动受限等健康问题。以下从中医五行学说理论针对高校图书馆员体质增强锻炼方法叙述如下。

3.讨论

3.1中医五行学说的概念。中医学的五行概念。旨在说明人体结构的各个部分,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属医学科学中的哲学概念。中医五行学说的实质是运动变化的理论在对五脏生理、病理关系上得到进一步阐述[4]。中医五行学说运用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及功能特点,而将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体现着相互资生与相互制约的关系,比如在相互资生方面,木生火,对应于肝生心,表现为肝血可以营养于心神;火生土,对应于心生脾,表现为心神可调节脾的运化功能;土生金,对应于脾生肺,表现于脾运化水谷精微可儒养于肺;金生水,对应于肺生肾,表现为肺主肃降有利于肾主纳气;水生木,对应于肾生肝,表现为肾阴可滋养肝阴,五脏归属体现了运动的变化,是中医按照五行学说中的“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的特性、功能与人体各脏腑组织的主要生理功能、特性来相配,让 “木、火、土、金 、水”与人体中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相对应[5]。

3.2 中医五行学说理论与图书馆员工作特点的久坐伤气。根据中医五行理论,针对高校图书馆员工作久看电脑、久坐少动的工作性质,给图书馆员身体健康带来的则是眼睛容易疲劳、头晕、心悸、频繁感冒等问题。中医五行学说理论认为过度用眼,必然会伤血,因为“肝开窍于目”而“肝受血而能视”,所以久视伤血;而“久坐伤气、伤肉”,长时间久坐,不活动,周身气血运行缓慢,可使肌肉松弛无力,而“动则不衰”,动则气血可周流全身,使得全身肌肉尤其四肢肌肉得养;久坐使肺气调节失常,也可出现血虚、血瘀等症[5]。血液运行是依赖于心、肺、脾、肝等脏腑共同作用,心肺之气促进血液运行,脾、肝之气统摄、控制血行。所以久坐影响人体阳气升发,容易出现头晕、肌肉酸痛等不适可得到理解。

4.中医五行学说与锻炼方法

4.1中医五行学说与按摩腹部法。按摩腹部主要对五脏中的肾脾有良好的作用。针对图书馆员工作久坐特点,中医五行中久坐伤脾和中医认为缺乏运动脾的运化功能差[6] 理论,久坐会造成对脾的伤害,吃饭不香,然后脾虚。脾生血,心主血,心脾不足,肝血亦可亏虚,可导致血不养筋[7]。过于久坐,久看电脑眼睛就容易生病,影响消化;影响五脏器官的通畅。增强脾的功能锻炼方法为:自然站立,十手指交叉按在腹部,绕脐顺时针和逆时针运动。顺时针揉时鼻吸气,逆时针揉时口呼气,顺逆为一次,早晚各9次,揉腹力度适当。按摩腹部促使丹田之气壮大,对肺的功能也有增强作用。

4.2中医五行学说与提肛练习法。提肛练习对肾功能有增强作用。肾在五行中属水,肾主藏精。肾助脾,脾的运化功能需要肾阳的帮助才能正常进行,如果肾阳虚导致脾阳虚,中医学认为人的衰老与“肾”的功能密切相关[8]。脏腑功能活动以气血作为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9],气血足人体正气则强,而提肛练习能增强肾功能、增强阳气。30~39岁中有40%出现肾虚征候,40~49岁肾虚出现率为60%,以后年龄每增长10岁,肾虚比例递增10%。按照五行相生规律,40岁起人体五脏开始出现逐一趋向衰老[6]。我们在对高校图书馆员调查显示也说明了这一点,46岁以上占总人数25%;35~45岁总人数29%;34岁以下总人数46%年龄分布看,需要对肾脏加强锻炼保健,提肛练习是个好方法:身体站立放松,双手自然下垂。用鼻子吸气时,收紧周边肌肉,坚持1~2秒钟,然后用口呼气,全身放松。吸气,呼气练习为1次,早晚各50~81次,长期坚持。若能采取胸膝卧位(双膝跪姿,胸部贴床,抬高臀部)做提肛练习,效果则更佳。按摩腹部法可利用早晨醒来练习,提肛练习法适合任何时间练习。

4.3中医五行学说与有氧锻炼法。慢跑属有氧锻炼法,经常练习能增强内脏器官的健康。针对图书馆员工作以坐为主,安静少动特点选择有氧锻炼适宜。因为有氧运动能使心、肺器官得到充分刺激,功能提高,能让全身五脏器官得到良好的氧气和营养供应,五脏器官得到健康运行。锻炼方法为:工作闲暇时间做有氧跑步锻炼。练习程序为3阶段,准备活动——跑步——整理活动。准备活动先做摆臂、弯腰、转体、下蹲,目的是为了全身有发热感不使身体受伤;跑步要掌握好一定的运动量,34岁以下者跑步心跳次数为每分钟180-年龄,35~60岁之间,每分钟心跳次数为170-年龄,每周锻炼3~5次,每次15~20分钟,距离为1500米左右或更长距离,以锻炼后感到上班不累,有精神,睡觉香,吃饭香为适合身体实际练习运动量标准;整理活动的目的是使人体各器官从运动状态逐步恢复相对安静状态,方法为跑步后先慢走一段距离,做深呼吸3~5次。慢跑有氧锻炼法可利用上班以外时间的早晚锻炼。另外要注意合理营养搭配和保持心情愉快,不因久坐和久看电脑而使五脏器官之间相互造成不平衡而影响身体健康。

总之,高校图书馆员在面临新时代服务挑战的同时,从中医五行学说理论指导锻炼身体,掌握科学锻炼方法,经常参加锻炼,克服一切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使身体气血充盈五脏和谐平衡,让好身体不断为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上水平服务,为学校整体工作再上台阶作好本质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秀荣主编.运动与健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1

[2]叶爱菊,蔡静慧.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工作的变革与走向[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0,(4):24-26

[3]樊荣.从心理角度调适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的压力[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3:24-27

[4]魏丹霞,施兴黔.陆家龙老师论中医五行学说的实质[J].云南中医中药杂,20l0,(3l)2:8-8

[5]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主译.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24-36

[6] 林水森,周如倩. 中医论衰老机理.上海中医药杂志[J] .1994,(12):14-15

[7]上海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15~29

[8]陆金宝,周如倩,林水淼,等. 老年人肾虚及其证型的调查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6:(1):22-23

[9]李露露,颜新,等.论气血病机学说的演变与创新[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240-243

篇10

关键词 毕业实习 质量监控 信息反馈 人才培养

Abstract Graduation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link of Chinese medicine institutions and a significant period when classroom teaching turns into the linking of theory with practice. What’s more, it can help students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skills which should be had in their own majors. Besides, it is beneficial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all-round and cultivating Chinese medicine technical person who are in the need of modern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mak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graduation practice management as a breakthrough, then, Through strengthening up the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of graduation practice,to explore and build up a quality monitoring and information feedback system for graduation practice.Hoping it be good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raduation practice and developing practical talents in line with the Chinese medicine needs of the new era.

Keywords graduation practice; quality control; information feedback; personnel training

毕业实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走上社会的预演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毕业实习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学校、 教师和学生都应非常重视这个教学环节。本文通过分析毕业实习存在的管理症结,就如何建立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为切入点,阐述了建立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并从管理模式、信息反馈方式、毕业实习质量评价、制度保障等四个方面对如何构建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进行了探讨。

1 毕业实习存在的管理症结

我省是教育大省,有120余所高校,在校生约109万人,由于在校生的校园环境较单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规律容易把握,学生管理工作也因此相对容易开展。但到了学生实习期间,大部分学生离开校园进入其他实习单位,成为“半社会人”,管理上的“真空”现象让部分学生思想上出现松懈,在生活和工作上相对散乱,影响了毕业实习质量。近几年国内外研究发现,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社会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需求,使得学生感到就业的压力以及前途的迷茫,激发了考研的决心,而就业、考研与毕业实习在时间上的重叠度高,引发了学生们在三者时间分配上的矛盾。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毕业实习这一动态教学环节出现错综复杂的矛盾,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环节的学生毕业实习质量大幅下降,影响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就业竞争力的增强。③④

2构建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

如何应对当前形势下的毕业实习管理,_保学生毕业实习的质量;如何协调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考研的矛盾,是目前国内外高等教育工作者亟须思考的问题。对学生毕业实习进行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的管理工作模式思路过程,实质上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教育需求的过程,而体系的构建也有有助于学校对实习生的监控管理,可进一步的加快、满足社会和教育的需求。因此,建立合理的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能够有效解决毕业实习中的管理症结,是加强学校教育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同时,能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管理提供大量反馈信息,为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的提升提供科学的调节、控制和决策依据。因此,加强中医药院校毕业实习的组织管理,制定切实可行且科学的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 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的构建策略

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以促进毕业实习质量的不断提高为最终目的,以学校、教师、学生和实习基地为主要对象。在体系构建思路中,我们首先必须理清他们各自对体系的需求、理清社会和教育对体系的需求。初步考虑可以从管理模式、信息反馈方式、毕业实习质量评价和制度保障等四个方面构建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以满足各方面需求。⑤具体的实施策略如下:

3.1 管理模式

按照三层次、三阶段进行实施管理。

三层次:学校管理部门、各实习辅导部门和老师、各实习学生小组。

(1)学校管理部门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与实际情况,统一部署实习任务,制定切实有效的实习方案。

(2)各实习辅导部门和老师通过充分学习学校有关管理部门制定的实习方案,进一步对实习内容进行组织与安排。

(3)各实习学生小组通过认真学习实习内容,并且根据实习内容的指示,认真完成具体的实习任务。

三阶段:实习前、实习期、实习结束。

(1)实习前:学院开展实习动员活动,并进行实习前学生心态的调查,适时地调整实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习积极性、加强实习管理质量的目的,进一步提高毕业学生实习的效果。

(2)实习期:打破传统的实习模式,将实习期分散分配。将实习期前段时间安排给学生在校内进行毕业设计培训或其他与毕业实习相关的培训工作,从而有效地缓解学生考研与到外单位实习的时间冲突矛盾。此外,在校内进行毕业实习有关知识培训的同时,学院相关管理部门能够进一步对毕业实习任务进行调整,从而更好地为实习期的后一部分做好准备工作。学生也能够在前段时间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以此来更好地进入之后的实习阶段。

(3)实习结束: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实习结果进行总结,规范实习后的学生论文答辩等流程。同时,及时总结,找出毕业实习过程中学生与学校管理部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出问题出现的具体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下年实习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经过以上过程实施,最终形成科学的管理模式、规范的管理流程。

3.2 信息反馈方式

各种渠道或信息源反映的与实习方面有关的问题、建议、改革思路和现状能够及时地反应出学院整体教学工作的质量状态。

学院管理部门需要及时地收集有关信息,并且根据毕业实习生的跟踪调查结果呈现的信息,及时调整实习方针与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充分调动学校各个部门、相关教师、应届和往届毕业生、实习基地的各个部门、学生家长等对象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明确分工、拓展渠道的效果。

同时,设立院主管教学领导信箱、教学办公室主任信箱、党支部书记信箱等相关领导信箱。公开相关职能部门的电话,使信息的收集更加简便、快捷、直接,更加有效地提高信息反馈的效率。

3.3 毕业实习质量评价

建立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主要涉及学校、实习基地、教师、学生四个方面的相互评价及自我评价。

采用量化质量监控指标,按照对实习生的要求将实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种必须掌握的实习技能赋予一定的分值,并且要求在各科实习完成后必须达到一定的分值,对实习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

对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制定出合理的评价指标,使其具体化和量化,具有可测量性,最终反映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综合能力、投入幅度、技术掌握熟练程度等,在此基础之上,对毕业实习生的实习过程进行量化的评分,以此评分作为毕业实习生实习考核的最终成绩。同时,对带教老师的工作情况在组织与管理方面进行思考,具体考虑带教老师工作过程是否到位、是否按时填写工作情况汇报、是否及时解决学生碰到的问题等,从而形成一种规范化的建设模式。

3.4 制度保障

始终坚持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及信息反馈的全部要素、要求和规定纳入文件,形成文件系统,制定相应的制度,并汇编成册。如《毕业实习应注意的事项》、《药学专业毕业实习流程》、《学校毕业实习管理及考核规范》、《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等,为及时发现毕业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习质量和效果、体系的运行畅通提供保障。

4 展望

我校药学院每年毕业生高达800余人,其中药学专业的有200余人。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的成功构建将打破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加快学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能。同时,能极大的提高我校学生毕业实习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增强就业竞争力,并能进一步促M我校院系及学科的发展,为社会提供大批新时代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此外,在省内乃至国内推广优质教学管理模式,构筑的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可供其他院校借鉴,以进一步提升我校在国内知名度。

*通迅作者:屈勇

注释

① 谢丽莎,梁天坚,黄茂春,黄红泓,苏丽丽.独立学院药学类专业学生实习质量监控体系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9):33-34.

② 王艳艳,谢海龙,李永吉,马薇薇,胡艳波,匡海学.药学类本科毕业专题实习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哈尔滨医药,2013.33(1):43-44.

③ 邢茂,王琴,胡雪莲,雷健.药学专题实习带教方法探讨[J].中国药房,2013.24(32):3071-3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