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家养老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居家养老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居家养老现状

篇1

【关键词】 老年社会工作;农村居家养老

近年来,学者进行了老年社会工作在养老机构中的应用,分析了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的趋势,并提出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议;关注并切实解决农村老年人口居家养老的问题;指出农村居家养老需要强有力的道德支持〔1〕,要加强农村的老年社会工作,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2〕。本文基于对吉林省农村居家养老状况的调查,提出老年社会工作在农村居家养老中应用的路径。

1资料与方法

通过文献法收集我国和吉林省老年人口信息,了解吉林省养老服务的经验和不足,以及开展老年社会工作的客观条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2010年1月,课题组在吉林省农村开展了“农村居家养老需求情况”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围绕对居家养老的选择意愿、养老中的需求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没有接受过老年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服务为核心问题展开。通过简单随机抽样方式确定吉林省不同地区农村村屯为调查范围,如农安县三岗乡、辉南县抚民镇七社、兴隆山镇杏花村、三岔河市西三家子村、榆树县陈家村、高家村、龙井镇村、珲春市马川子乡等共计20个村。调查对象限定在60岁及以上的农村村民,以偶遇抽样结合判断抽样的方式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员由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组成。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57份,问卷回收率为89.25%。由于有无子女照顾对于养老的选择差别很大,所以,将调查对象分为两类:有子女照顾老人为子女与其同住一院之内或者在同一村里;无子女照顾老人为子女在城里安家的空巢老人、子女在外打工的留守老人或没有子女的老人;分别对有子女照顾老人和无子女照顾老人调查200人。其中前者收回有效问卷160份,后者收回有效问卷164份,共计有效问卷324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1%。在发放和回收问卷的同时,通过访谈法,了解农村老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认知程度、老年社会工作在农村的开展情况。

2结果

2.1我国和吉林省老龄化严重,开展老年社会工作具备客观条件通过文献查询,截止2006年6月1日,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4657亿人,其中城市老年人3 856万,农村老年人1.080 1亿;2006年末,吉林省60岁以上老龄人口321万,占总人口近 12%,其中农村老年人口144万〔3〕。截止2005年末,吉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307.7万,老年人中生活在农村的为134.6万,占全省老年人口的43.73%;在有老人的家庭户中,有一个老年人的占57.30%,有两个老年人的占42.18%。 在有老年人口的家庭户中,老年人口与成年子女或其他亲属共同生活的家庭占70.10%,他们的日常生活可以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照顾。无人照顾老人户占29.90%,其中:单身老人户占8.37%,一对老年夫妇户占19.51%,老年人口与未成年的亲属共同生活的家庭占1.50%〔4〕。截止2009年末,吉林省兴办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福利院657所,床位数4.37万张,入住老年人2.72万人,服务人员3 748人;全省建有农村老年活动室5 936个,总面积28.55万平方米,平均每个活动室面积48.1平方米;吉林省老龄办在延边州和白城市开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大院试点工作,以村屯养老服务大院为载体,依托老年人协会为村屯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临时托养、文体娱乐、学习教育、卫生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在村老年协会中,建立

3 065个老年文艺活动组织,3 150个老年体育健身活动组织〔5〕。珲春市马川子乡是吉林省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大院工作的试点乡,目前,全乡9个村分别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大院,以各种方式开展起为老服务工作并取得了实效。吉林省将在2010年底有30%的村建成居家养老服务大院,2011年底有60%的村建成居家养老服务大院,2012年底全省所有的村都将建有居家养老服务大院〔6〕。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266元,比上年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02.90元,增长13.4%;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2.79平方米,增加0.86平方米;农村低保标准和年人均补助水平分别达到1 200元和760元,同比增长41.0%和40.7%,有效保障了农村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48.37%的老年人主要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7〕。由于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扶持的福利,许多乡村已经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即便有收费项目,费用很低。农民收入和居住状况良好为农村居家养老创造了条件。

2.2农村养老需求多样,无子女老人倾向居家养老问卷调查表明农村老人喜欢住在自己家里养老,包括传统家庭养老(这里指仅依靠子女提供帮助的养老方式)和居家养老的占多数;选择机构养老的很少;大多数人希望来自子女或社会的帮助(愿意接受帮助指遇到困难时是否会期望得到帮助的情况),有9%左右的老人有“遇事宁愿靠着不求人”的心理;无子女照顾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的迫切。见表1。表1农村老人主要需求和养老意愿

2.3老年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低、老年社会工作在农村的开展尚处于初始阶段通过入户访谈,除有子女在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大学生家长的老人和少数文化程度稍高的老人知道社会工作这个新兴职业外,90%以上的农村老年人不知道社会工作和老年社会工作是怎么回事;老年社会工作的实践体现在村委会为老人问寒问暖、提供各种帮助中,但是缺乏专业的理念和方法;目前调查所在的农村还没有专业的老年社会工作者在农村从事精神慰藉,维权等养老服务;在介绍了老年社会工作的理念、作用和具体做法后,90%以上的老人愿意接受老年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但是他们担心服务费用的支出。

3讨论

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是符合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对于有子女照顾老人,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仍在延续,愿意到居家养老服务场所去主要是参与娱乐活动、满足人际沟通、消磨时间的需要;无子女照顾老人采取居家养老的方式更为迫切,其中子女在城里安家的老人认为农村的住房相对于城市来说比较宽敞、空气清新,老年人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空间,比起住进城里儿女家里那较小如“鸽笼”的房子里,他们感到憋屈、不舒服;即便老年人子女住房宽敞,他们常觉得生活习惯不同、长期住不方便;对于进养老院养老,只有经济条件好的、老人和儿女双方均有现代意识的,觉得去养老院是不给子女添麻烦的好的选择,但是,又担忧养老院的服务质量,这种担心也是可以理解的。“黑养老院”事件的曝光,反映了“黑”养老院不善待老人,侵害老人权益的恶劣行为。这种严重不道德行为虽然不能代表全部,但是反映出养老服务机构需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职业道德〔8〕;多数老人认为去养老机构养老会丢子女的面子让人笑话或者令儿女不高兴,因为在他们眼里养老机构都是无儿无女老人的归宿或是那些有残疾没有自理能力的、儿女没有时间照顾的老人的选择;老人对权益保护咨询的关注主要涉及农村医疗保险、低保政策等;无子女照顾老人在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排解孤独;文化娱乐;解决留守老人代际隔阂、赡养等纠纷;权益保护咨询;排除年老恐惧等方面的需求明显多于有子女照顾老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适合吉林省农村社会状况、适应中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老年社会工作的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个人自决原则、赋权和发展的原则、维护人权和社会公正原则,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助人自助,能够被老年人接受,在解决养老中出现的问题上具有优势和可行性;农村老人有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并具备居家养老的居住条件,具备大力开展居家养老的客观基础。由于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还不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对老年社会工作的认知程度低和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程度相对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的原因,专业的老年社会工作在农村尚处于起步阶段也是正常的,这同时也为老年社会工作在农村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吉林等省已有很多为老服务实践经验和政府规划,这为老年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居家养老奠定了基础;可见,老年社会工作理念的引入和方法的应用对于满足农村养老需求,改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提高养老服务实效性,解决农村居家养老问题是必要和可行的。

3.1有针对性地开展老年个案工作老年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的价值观指导下,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巧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帮助和支持,以使当事人减轻压力、解决问题和达到良好的福利状态的服务活动;针对农村“农村留守老人”,因子女成年累月在外打工,很长时间才能回家看望老人一次,老年人会出现孤独寂寞、对年老恐惧,渴望与人沟通的现象,老年个案工作者深刻理解老人的需求,运用会谈的技巧,专注、主动倾听老年人的心声,使老年人心理上得到支持,并对老年人模糊不清的问题进行澄清,给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鼓励老年人勇敢面对老年的身心变化,引导他们进入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氛围,协助老年案主认识及接受老年,帮助老年人建立科学、健康的晚年生活方式和心理准备,积极地应对人生晚年期各种生活事件,如有的子女干涉丧偶独居老年人再婚、家庭经济赡养中出现纠纷等问题,工作者针对不同的个案进行区别性的工作,站在老人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帮助老人解决矛盾。

3.2开展主题突出的老年小组工作

老年小组工作是指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与指导下,利用老年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小组凝聚力,帮助老年组员学习他人的经验,改变自己的行为,正确面对困难,恢复自己的社会功能和促进自己成长的专业服务活动;开展老年小组工作的主题紧紧围绕老年的需求,如增进人际交往、排解孤独、充实闲暇生活的“老年社交康乐小组”;解决年老恐惧的“生命认知小组”、“治疗小组”,组建“自身价值提升小组”、“动机激发小组”;达到使老年人认知改善、行为修正、情绪疏导及能力提升充分认识老年自身价值的目的;进行小组工作前小组工作者要充分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和各自特征;将小组活动的相关内容对老年人进行耐心讲解;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小组活动、引导老年人陈述自己的问题,倾听其他成员的陈述,自身从中获得情感支持;适当选择运用互惠模式、交流模式等。如老年人在互惠模式小组活动中担当各种不同的角色,通过观察他人的表现,借鉴或接受其他组员积极的思想价值观念、情感,从而有利于塑造个体的行为,促进老年组员自我调适、自我完善和发展。

3.3推动老年社区工作的发展老年社区工作是指通过社会工作者运用各种工作方法,改善老人与社区的关系,提高老人的自助、互助能力,促进老人的社区参与,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的一种服务活动和服务过程。重视社会制度对社会成员提供平等机会和福利责任;帮助农村老年人了解低保政策,对于享受低保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协调;鼓励老年人参与农村社区组织的社会活动,提升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引导老年人建立邻里关系、强化互相照顾。通过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为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对成年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遇到身体不适时,带老年人去医院等多种服务;吸引生活自理的老人到村办居家服务场所,利用为老服务设施接受服务和参加活动;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派专人上门进行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促进老年人对他人正面的态度,提高对他人和社区环境的关心,使老人获得更大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对于贫困老人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医疗、贫困等问题,改善老年人的生存环境和质量。

3.4加强老年社会工作方法的推广和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农村各级干部要率先了解老年社会工作的理念、宣传老年社会工作的优势、增加老年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了解,提高老年社会工作的社会认知度;鼓励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到农村去实习和就业、开展专业服务;利用农村人力资源,以村干部、文化程度较高、身体健康的中年人为核心,建立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开展老年社会工作方法技能培训;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科学界定居家养老服务中职业社会工作者的岗位和职责,逐步改善和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地位和待遇;结合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的实行,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落实相应的物质待遇;努力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农村社区服务,建立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老年社会工作者运用老年社会工作的知识与技巧,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问题,将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提高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效性,对建设和谐农村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洪香,赵立新.农村居家养老需要强有力的道德支持〔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4):89-91.

2凌小萍.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困境与选择〔J〕.理论界,2008;7:208-9.

3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J〕.中国网 china.com.cn 2007-12-17

4吉林省统计局.吉林省统计信息:tjj.jl.gov.cn:2010-03-01

5杨奇.老年.吉林年鉴2010.吉林省人民政府,jl.gov.cn:2009-11-19 17:10

6翟晓峰.吉林省推广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大院新模式〔J〕.中国老年报,2009-07-07:001

篇2

【关键词】政府引导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 服务体系

一、前言

据调查,1999年我国进入国际公认的老龄社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1]如何让老人安享晚年,享受必要的生活保障,不仅传递着民众最朴素的情感诉求,同时也考验着政府能否有魄力与智慧,缓解、消融这一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困境。社区养老概念的提出,便是基于此背景,该方式很好的解决了国人所认为的养老院养老亲情淡泊、传统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社会网络中断引发事故等问题,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之间的新型模式。

二、农村社区居家养老的概念

社区居家养老,泛指农村地区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养老方式。它以农村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2]帮助老年人提高晚年生活质量,老有所养的同时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受到群众的认可和市场的支持。目前,很多城市地区已经开展相应的服务工作,但是对于农村地区而言,该模式依旧较为前沿,实践开展较少,期待进一步的推广。

三、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居家养老实践的意义

中国人传统的孝道观念,十分强调老人与子女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既体现在情感上,也体现在空间和时间上。因此,养老机构养老,容易让儿女遭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同时也让老师心生情绪问题,不易被宗族观念浓厚的农村地区所接受,推广阻力较大。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引入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它有利于延生老人的社会人情网络,也不容易让儿女背上情感包袱,比较容易让农村居民接受,易于推广。基于此考虑,开展必要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实践,具备十分积极的意义。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让老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农村居家养老充分尊重老年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环境不做改变,使老年人可以时时刻刻与自己的亲朋好友保持必要接触,避免了老年人因不熟悉的生活环境而在精神上感到寂寞和孤独,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养成;同时,对子女少或者子女不在身边的农村老年人而言,与左右邻居保持密切互动,有利于缓解老人精神压力,排除潜在的安全隐患;还可以发展农村邻里关系,增强居民之间的友爱团结。

(二)有利于促进农村养老社会化进程。当下政府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农村社区居家养老作为实现社会养老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促进农村养老社会化进程的早日实现。这是因为该模式一方面缓解了在集体经济欠发达的压力,为农村社会养老资金的积累赢取必要的筹备时间;另一方面,通过养老手段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农村居民开展和利用社会化服务的意识,积累社会养老的经验。

(三)有利于促进农民更新落后的生育观念,帮扶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把经济供养的责任留给老人自身的家庭,而同时把养老的服务责任转移到社会。只要经济条件适宜,子女数量的多寡、以及子女的性别问题并不会影响老年人的晚年生存质量。因此,农村旧有的“养儿防老”的落后观念将会得到很大改善。莱宾斯坦的边际孩子合理选择理论以及贝克尔的孩子数量与质量替代关系理论表明,当孩子的养老效用下降时,人们会自觉减少生育孩子数,从而实现对人口数量的有效控制。[3]

四、如何在政府引导下,构建和谐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十分契合当下的农村人口发展现状。具体来说,可以考虑通过以下一些措施来加以实现:

(一)给予必要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应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要求的是地方政府一定要加以落实。同时,地方政府要能够配套相应的政策支持,让民间资本愿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项目投资,在盘活农村经济的同时,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为优质的养老服务。

(二)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通畅养老资金筹集渠道。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这是制约农村社区居家养老的一大瓶颈。地方政府应当多方筹措,通畅养老资金筹集渠道,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农村老人社会保障机制,让老人能够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基本的养老待遇;另一方面,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完善农村的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包括农村社区医院、社区文化中心、社区体育中心等,让农村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同城镇居民一样老有所乐。

(三)引进和培养专业的人才服务队伍。农村社区居家养老体系的构建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就是人才服务队伍的打造。该种模式需要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项目,尤其是助医服务,需要的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而目前农村的现状是,青壮劳力基本出外打工,农村留守人口大都是老人和儿童,养老服务力量严重不足。政府可以考虑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将周边村落的闲散劳动资源统一协调调配,通过聘用等方式,灵活多变的盘活留守农村的劳动力,尤其是留守妇女,既解决了养老服务力量短缺的燃眉之急,同时又刺激了当地的人口就业工作。

五、结论

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每个老人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一个和谐社会应有的担当和义务。政府下大力气研究如何帮助农村老人安享晚年,体现的是当代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因此,基于此开展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实践以及相对应的服务体系的构建,实在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王秀花,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12年

[2]左安琪,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方式的困境及解决措施[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1

篇3

关键词:政府购买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 模式

一、闽侯县养老服务现状

(一)基本现状

1.闽侯县作为作为福州的下辖县,常住人口为66.2万人,其中老年人也占有很大比例,老龄化也成为闽侯县的一大问题。当下闽侯县老年人的养老方式还是家庭子女养老为主,这种靠子女的养老方式在农村还是相当普遍,农村养儿防老是思想根深蒂固,仍然对子女养老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相对认可。

2.闽侯农村老人的经济主要是退休金(养老保险),还有部分老人仍然有劳动收入,当然子女补贴也是经济来源的一部分。

(二)存在的不足

1.家庭养老功能的降低。因为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家庭规模变小,更多的独生子女,使一对独生子女夫妇需要照顾两个家庭的老人,再加上小孩,让儿女的经济负担大大增加。很多农村老人需要依靠自己劳动或者政府补贴来解决养老问题,子女所提供的无法完全达到其养老所需。如今更多的子女愿意来城市发展,这也大大增加了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

2.医疗保障不足。如今老人看病挂号难的问题也成了老人养老的一大难题。在农村医疗水平比较低,农村老人大多数也没有职工医疗保险,主要靠农村医疗保障,而农村医保所能报销的费用比较有限,而且小病大多不能报销,所以在农村的老人往往小病不去医院。

3.村委会、社区的敬老院设施落后。农村养老相对于城市公共设施往往比较落后、老旧,无法满足老人养老所需。而且村委会对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并不是很重视。农村落后的养老设施,不能完全给老人提供相对良好的养老环境,使得老人养老区域受到限制。

4.缺少社会公益组织的关怀。随着传统观念的不断改变,许多老人喜欢和儿女子孙安享晚年,但又害怕给子女过多的负担,精神上和物质上总是产生冲突。农村老人更加需要社会的关怀,但闽侯农村地区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很少去,很多农村老人其实很需要社会的关怀,需要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关心他们。

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的三种模式

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将我国政府向民间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模式进行以下分类:

(一)形式性购买模式

是指购买方是政府官方,承接方是政府为了该模式的实施成立的社会组织,存在着依赖的关系,它是依赖于政府财政拨款,政府还是作为实际承担者履行社会全部责任,还没有形成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生产者分离的职责分离模式。形式性购买虽有一定的存在价值,但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二)委托性购买模式

是指购买和承接方是两个完全没有关系的个体,不存在依赖关系;在购买的机制中,政府用的是双方都不进行竞争的方式,政府依据大众的反响、政府根据民众的意愿,并对被进入选择的组织进行实际评估,然后选取一个组织进行承担,来给大众提供优秀的,值得信赖的服务。

(三)契约化购买模式

购买和承接方是独立的个体,不存在多方面的依赖关系;在政府选择承接方的过程中,多家社会组织通过竞标的方式来参与选择,由最契合社会组织承接,用较小成本来谋取较大的利益,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他们签署协议,确定服务内容;他们都用自身的作用为社会公众发挥最大的作用,从而实现契约化购买模式。

三、闽侯县购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一)实地调研情况

为了了解闽侯地区的养老现状,我们小组首先完成设计养老针对性较强的调查问卷并且发动闽侯县的同学帮我们进行相关调查问卷的分发。在这个期间,我们组织小队前往闽侯县,进行实地考察,在闽侯县下辖的一个街道、八个镇、六个乡中,我们首先选择白沙镇,以为到白沙镇的交通较为方便,并且距离荆溪等镇较近,方便我们接下来的调查。在经过对各县的实地考察,与当地乡政府交流,并且到老人家中与老人交谈,并且填写相关问卷,也有与子女访谈相关情况。虽然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是我们也得出了很多结论。

当地的大部分老人文化水平较低,处于小学及小学以下的老人居多,这致使他们对于我们问卷的内容了解不够深入,所以我们采用访谈法对老人做了相关了解。根据调查发现,并且由于闽侯县当地年龄段不同的老人对于养老方式有不同的需求想法,也有因为老人一部分是独居或者与配偶居住,还有一部分是与家里的子女居住在一起,也有一些老人还在工作并且在自给自足的闲余还资助儿女,但是毕竟很多都是少数情况,在这里我们反应大部分老人生活状况以及大部分意见情况。

(二)契约化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可行性分析

1.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该模式的实现,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利于闽侯县政府前景发展,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提高了政府的供给能力和行政效率。并且该模式是两个主体,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下通过公平竞争,相互扶持实现的。政府向管理者、监督者转变,并且利于执政方式的转变。

2.从民间组织的角度出发。该模式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优势。不仅有利于闽侯县政府组织的权力下放,转向服务型。更有利于为闽侯县民g组织提供更好的空间,拓宽了民间组织的发展前景。闽侯的民间组织企业,会在这方面获得发展,不断督促使其提高和突出自身的专业优势,从而推进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并且促进当地的生活水平提高,也会带动其他的第三产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现如今闽侯县的经济发展较差,正好弥补当前的劣势。同时增强他们相互的竞争意识,并且竞争会让各个民间企业相互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有助于提供更好地服务,为闽侯县的老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3.从公众的角度出发。该模式的实现,有利于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让更多的公民体验到政策实施的公共福利。这个模式下的养老,会改善当下闽侯县老人的养老情况及其医疗情况,减轻他们子女的负担,也会减少一些老人自己的负担,政府花更少的钱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并且减缓当下年轻人的就业问题以及老龄化问题。

当下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大部分老人目前的养老照顾是由配偶及子女来负责,并且很多老人都是属于低保,生活正好可以满足最基本生存需要,比且对于现在的养老情况不太满意。他们觉得在现有的养老基础上增加一些更好的服务,比如解决看病难、有专业的人可以定时定点对老人进行R档恼展说鹊任侍庖约靶枨螅并且在关于他们可承担支付相关照顾服务的费用为500元至800元。并且大部分老人认为政府可以自建养老院,但是可以提供相关私立养老院对等的服务。我们小组在对这次调查的老人数据分析时,发现少有部分老人听说过政府购买服务,但是目前闽侯县的养老情况却没有相关居家型养老的措施。

就此模式众多的优点以及当下闽侯县的现状结合来讲,闽侯县需要契约化模式的政府购买的养老服务模式。

四、具体措施

当实施一种新的社会公共服务政策时不只是需要政府对政策的,更需要各个角度的共同努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近年来渐渐发展的一种养老服务新型制度,该公共服务的兴起以及发展都是基于更完善的政策措施的制定。

(一)政府对中标组织的监督

政府选择购买服务中合作的组织过程中,存在最核心的问题是,政府对选择各个组织的投标经常存在预定门槛留给指定组织。从而将潜在的竞争组织忽略在竞争行列内。所列的条件越详细,则组织选择导向越明确。除此以外,在服务合同中对其中的条件进行更细致的限制。例如,对达成目标标准方面,可以对意向组织倾斜。以上问题最常出现在有政府背景的社会组织上。

1.规范信息披露。福州市交易中心将与相关的公共管理局共同协商依照法律法规指定出信息披露条例。首先,明确主体的具体责任,并公开制度信息的内容以及时间。最大力度的发挥共享资源交易网站的信息共享主要环节的效用,及时、依法最新的相关资源信息。与此同时,福州市交易中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在共享资源交易网站相关信息时,统一向福州市政府官网、福建省工程建设招标信息网站等相关的媒体网站推送信息。最后应郑重声明,只办理在制定媒体网站上推送过的交易项目,除此以外的信息项目皆不予受理。同时政府应确保在制定媒体推送的交易信息内容相同。

2.加强交易现场管理。政府交易中心应该合理并强化的设置服务窗口。加强对开标窗口以及评标窗口的管理进行有效及时的、准确并完整的记录入场人员的信息情况。一旦发现问题马上对上级汇报请示。政府公共管理局应在交易中设定监督操作流程、开展良好的招标竞选,对现场的安全、公平进行公开督查。

3.提高评标质量。各个参与投标竞选的项目组织、企业、单位等应当遵守投标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项目组织可以自行依照相关规定委派具有投标评判认证并且符合市公共管理局下发的评判规定和评审条例的人员。另外,也可以向市交易中心申请委托相关的随机选派专家进行项目的评标。

4.强化招标机构管理。参与投标竞选的项目组织依照相关法规根据自身情况派出投标中介处理招标项目的具体事宜。政府的相关行业主管单位要对投标中介的资质信息进行核实严格管理。市公共管理局要对整体的中介活动的动态行为进行规范监管。另外,是交易中心要对政府采购活动统一管理

5.严格项目备案审查。市公共管理局应加强督促对负责重大的投资项目以及涉及专业复杂的建设项目的项目组织或投标中介的评审。同时,可以将部分专业的技术信息参数和评审方式在官方媒介中公示,征求来自社会的多方建议。通过该竞选方法可以将通过徘徊在技术边缘的项目组织排除在竞选范围之内。

6.加强平台建设。福州市交易中心根据国家同一标准所建设的电子交易服务系统,而建立起的福州市共享资源交易平台。政府应多多推动电子交易系统发展整合、积极更新共享信息促进市场资源广泛共享。其次,除了促进信息更新共享外,更要督促信息分享时的合法原则。

(二)企业应正确从合理合法的角度出发

企业在投标的过程中,应遵循“公正、公开、公平以及诚实信用”。在投标竞选的过程中应该从一而终的坚定这一基本原则。否则,就偏离了投标活动的正常轨道。企业在该活动中应该正确摆正自身所在的位置,最大程度的保护国家和社会利益。发挥出最高潜能提高各方的利益。最核心的是保证项目的总体质量。

(三)从服务对象出发各方面的措施

篇4

【关键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邳州市;问题与对策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结构也随着改变,逐渐迈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便意味着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①2014年末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数为212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55万人,占比10.1%,首次突破10%。②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如何构建适应老龄化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已成为政府和全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工程。本文所选取的邳州市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原因是邳州市所在的江苏省是全国最早进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五个试点省市之一,具有先进行;另一方面也因为邳州是人口较多的县市级城市,具备人口老龄化处于加速期、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不断增多、老龄化区域和城乡差异显著等特点,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较于苏南地区并不是那么发达,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对于其他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现状

截至2015年底,邳州市总人口为186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2.1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7.26%,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0.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1.01%,不仅远高于衡量老龄化社会的的标准,也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5.5%),且近三年保持不断增长的态势。③鉴于此,根据省民政厅的目标部署,结合实际邳州市实际情况,不断加大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其具体发展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投入不断增加。2015年,邳州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为1.16亿,相比2014年的9959万元保持了持续加大投入的趋势。专项资金主要来源于两部分:省级的财政资金和市县的配套资金,财政的持续支持增加,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在财政资金支出的方面,主要花费在了养老机构的扶持、居家养老的建设、信息建设、消防安全的改造方面。特别是对于养老机构的扶持方面,资金的投入主要以“以奖代补”的形式,针对达标的养老机构根据其床位数和硬件设施情况给与其资金奖励,充分发挥政府导向的作用。

(二)政策制度支持不断完善。邳州市政府及民政局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关于落实养老产业扶持政策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建立和完善了养老服务监管制度、养老服务调查评估制度、老年人政策性保险制度、老年人精神关爱制度、养老服务教育培训制度、专业人员激励制度等,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从上层设计角度,为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良性有序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日渐完善。在体系建设方面,政府有效的发挥了政策指导和建设兜底的作用,对于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从政策层面、财政资金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扶持、人员培训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在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上,形成了包括居家养、社区养老、公办与民营共建、虚拟养老院、助餐点等较为完备养老服务体系,截至2015年底,邳州市已建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0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16家,其中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为178个,城市和农村覆盖率分别达到了100%和70%,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城市、农村老年人助餐点数分别为8家和11家,逐步让更多的老人受益。④

(四)养老服务的类型不断丰富。在养老服务方面,除了传统上的意义上的农村敬老院和城市养老机构,还有更加丰富化的建设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突破了单一的集中供养形式,更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建立了虚拟养老院和老年信息管理平台,为行动不变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服务种类上,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虚拟养老院为依托,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家政服务、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紧急救护等多种类丰富的服务,满足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的不同需求。在服务层次上,建成了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城市公办养老机构、民办养老院、高端老年公寓和医养融合综合体,满足了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

三、现阶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入住率低。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即从前的农村敬老院,在社会养老体系的建设中,完成了“三有三能六达标”⑤改造,在硬件设施和服务人员保障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扩大了其服务范围,开始对社会开放服务。但实际上,农村养老服务中心的入住率仍然很低,从实地调研走访的4家农村养老服务中心来看,入住率均在30%左右,并且入住的全是农村五保老人,对外开放服务并没有起到实际效果。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上对农村敬老院的观念尚未改变。在广大农村群众的观念中,敬老院是无妻子儿女的老人入住的,是政府救济的一种形式,入住养老院在农村的人情生活圈里会显得很“不光彩”,观念里存在抵触,所以造成了农村一些留守独居老人,即使儿女不在身边自己行动不便,也不愿意入住养老院。

3、农民收入低。调研发现以邳州市为代表的经济水平不是很发达的苏北地区,农村老年人的收入,主要来源儿女的供养金和部分养老补贴,大多数老人没有要老金,平均月收入不足600元。按照当前农村五保老人的供养标准,每月成本大约在800元左右,随着农村养老中心面向社会开放服务,服务标准的提高,月收费最低也要在1000元作用,对于农村老人来讲,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范围。

(二)公办养老机构服务水平还很低。目前养老服务中心,护理服务人员无论是在数量还是服务水平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养老护理行业具有工资低、劳动强度大、服务对象特殊、社会职业认同感低等特点,护理人员多数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和“4050”人员,服务能力和质量不高,每年还有一定比例的人才流失。以邳州市为例,截至2015年底,据统计共有养老护理员188名,而正在使用的养老护理床位数为2310张,平均每名护理员要负责12.29名老人,仍低于最低护理比例1:10,服务人员缺口很大,很难保证服务的质量。并且188名护理员中持证上岗的只有77名,持证上岗率仅为41.6%,服务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存在瓶颈。另外,公办养老机构中护理服务人员的工资水平较低,苏北地区基本执行省最低工资标准月1400左右,且没有“五险一金”的保障,造成人员流动性较大,服务水平较高和持证上岗的跳槽到民办养老机构,人才流失。

(三)公办转民营的瓶颈制约发展。虽然政府一直在号召公办养老机构的转制运营和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建设。但事实上存在着门槛高(资金要求、建设要求)、审批严格、补贴不好申请等制约,束缚社会参与的活力。按照《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规定,申请设立养老机构,应当向许可机关提交消防验收合格意见或者消防备案文件。而租赁房屋、学校厂房的改造房屋以及农村敬老院难以具备土地证、规划证、产权证等申请消防验收的条件,具有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在消防设计审查方面标准更为严格,部分养老机构在消防安全技术指标达标的前提下无法取得消防许可。

(四)医养深度融合难。养老机构内设医疗设施标准高,多数养老机构难以做到,已经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也反应存在医保报销不畅等问题,医保部门对越来越多的养老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心存担忧,居家失能半失能老人难以得到医疗保险的护理服务。家庭病床和家庭医生具体实施效果并不明显。

(五)养老服务金融支持难。虽然2014年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但涉及到很多具体项目难以落地。究其缘由,一是养老机构为争取税收优惠,多数选择在民政部门注册为民非机构,法律规定民非组织不能分红,且所属资产无法抵押至金融机构获取贷款;二是养老服务业具有周期长、投资大、回报慢、风险高的行业特性,在金融风险日益攀升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因担心出现违约或坏账,对养老服务行业的融资仍持审慎态度。

五是居家养老主体作用发挥难。由于养老服务业发展处在初期,有的地方只注重机构养老床位的建设,而忽视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性地位,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存在明显边界。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由于缺乏运营资金和专业人才支撑,服务功能比较单一,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组织承接服务的能力不足,导致服务功能较弱,难以适应和跟上老年人多样化服务需求。

(六)一刀切式的政策指标要求,地方政府压力较大。以助餐点为例,按照省政府的文件要求,2015全省要建立1000个老人助餐点,按照城市县区划分具体到每个市县民政局都有相应的建设数字要求。通过调研走访邳州市的情况发现,为了完成指标求,大肆新建和补贴助餐点,但实际上助餐点的运营情况不足30%,单独新建的助餐点更是很难运营下去。当前的情况是,在城市里已有许多餐馆可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单独设立的老人助餐点并不能发挥实际作用,在农村的老人不方便做饭的也更习惯邻里亲友的帮助,很少会到助餐点用餐,从而造成了助餐点建设上资源的浪费。

四、对策建议

(一)更加重视运营管理方面的投入。从目前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来看,无论是养老机构的覆盖、养老床位的数量,还是基本硬件设施的配备情况,都已基本满足当前的需求情况,并且现在养老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入住率过低。所以,当前应该着力对运营管理方面的投入。首先,应该加强对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培训,通过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挖掘现有人力资源,提高其技能与水平用专业化服人力资源队伍做支撑,由政府牵头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平台与高校合作或建立专业的培训基地,做好人员的培训资金投入和相关资格制度的建设。其次,在培训人员的前提下还要适当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提高社会对养老服务人员的认可度,减少养老服务人员的流失。其三,在养老服务人员的考核和资格认证上实行差异化标准,对于管理型人才着重相关理论上的培训与考核,而对于一般的护理人员应侧重于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的考察,且培训和考核考虑多以现场模拟的形式,考虑到一般“4050人员”的文化水平,尽量减少笔试单一形式的考试。

(二)放宽政策支持,降低准入门槛。虽然一些有财力的企业已经开始投资布局养老产业,但是对于小的民间资本确认然很难投入到养老服务业的建设之中去。尤其对于以邳州为代表的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区,农村乡镇所占比例较大,人口相对分散,收入水平不高等情况,较大型的养老院很难扎根,而恰恰是民办乡镇的养老中心更有活力。政策上应对小型的民办要老机构相应的照顾,改变当前高门槛的现象,使民办机构在享受补贴上获得与公办养老机构同等的待遇,坚决他们获得补贴难的问题。在消防验收上,着重考察消防的改造、消防设施的配备、消防演练上,改变一味的要求具备土地证、规划证、产权证等申请消防验收的条件,才能加强对租赁房屋、学校厂房的利用,才能使社会力量更加积极有活力的参与到社会养老体系的建设中去。

(三)权力下放,因地制宜建设。针对江苏而言,苏南、苏中、苏北的老龄化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不一样,在养老服务建设要给与不同的要求。在发展建设上权力下放,给予地方更多的自由度,各地方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发展规划,报上级政府审核,省级政府更多发挥统筹控制的作用。在省级财政资金投入和市县地方财政配资要求上,因地制宜根据社会经济情况,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注释

①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

②数据来源于2014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③数据来源于2015年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④数据来源于邳州市民政局老龄办整理所得

⑤即敬老院每个房间内有卫生间、有保暖降温设备、有电视机,老人不出院门就能洗澡、能看病、能康复娱乐,消防、卫生、环境、五保老人供养标准、管理服务人员配比、管理服务人员工资待遇达到相关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孙文基单晓敏,财政支持江苏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和思考[J].财政研究,2012(12)59:63.

[2]张国平.加快完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J].唯实,2015(1)65:66.

[3]闫晓英.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困境与重构[J].中国民政,2010(8)20-24.

[4]杨明华.切实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力度[J].江苏政协,2012(6)28:29.

[5]2015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篇5

【关键词】农村养老服务 空巢老人 社会养老 诸暨市

随着农村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和“空心化”,农村家庭自助型养老服务功能正在逐渐弱化,传统的养老模式难以为继,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现状使得日益高涨的养老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在这一背景下,养老服务社会化成为缓解供需矛盾的最佳途径。近年来,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浙江省诸暨市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幸福诸暨”这一主题,按照“一切为了发展、发展为了民生”的理念,不断探索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农村空巢老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了“政府主导、社区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中心治理模式,确保广大农村空巢老人老有所养、安享晚年。

政府主导,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首先,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考核。从2007年开始诸暨市人民政府就出台一系列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文件,并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民政、财政、卫生等多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还将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列入市委、市政府对市级机关各部门和镇乡(街道)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

其次,多途径保障养老服务机构的用地。对福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项目建设用地,采取政府划拨方式供地;对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项目建设用地,可根据土地用途,依据养老服务机构具体类型,参照成本逼近法等方法进行地价评估后,采取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供地;鼓励用地单位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学校、办公楼等存量房产和土地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村级建设留用地兴办养老服务机构。

最后,切实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养老院提供的育养服务免征营业税;对符合条件并认定为非营利组织的养老服务机构的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向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的公益性捐赠支出,按规定予以税前扣除;对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养老院占用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服务机构,缴纳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确有困难的,报经税务部门批准,可予以减免照顾。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是养老服务补助。即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的失能、失智空巢老人,政府给予养老服务补贴。据笔者调查,2012年7月牌头镇发放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合计332户、467人、总金额111103元,遍及全镇27个村。根据年龄和困难程度的不同,最低每月补贴100元,最高每月补贴426元;对集中供养和散居代管的“五保户”、失能或半失能的空巢老人每月给予580元的供养补贴,分别补贴给敬老院或代管的农村社区,分两次发放,集中供养的年初第一次发放100元,年中再发放余下的480元;散居代管的年初第一次发放250元,年中再发放余下的330元。位于西山下村的牌头镇敬老院是由镇政府按每位老人每月580元补贴给敬老院,用于老人的日常生活所需开支;另外还有由老人自我支配的补贴,每人每年200元,是由镇政府通过银行打进老人自己的帐户里、由老人自我管理的。①二是建设资金补助。对新建(改建)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根据面积、设施、功能等情况,经验收合格后,由市财政一次性给予1~3万元的建设经费补助。三是床位设置补助。从2012年起,市财政在省财政补助的基础上,对用房自建床位数达到50张以上,取得各项资质并有50%以上床位投入使用的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按实际使用床位数一次性给予每张床位4000元的补助;对租用房屋且租用期5年以上并取得各项资质的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按实际使用床位数给予每张床位每年1000元的补助,连续补助3年。四是政府购买服务。诸暨市对空巢、高龄、困难老人的养老服务实行政府埋单,自2010年4月“诸暨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式运行仅5个月时间,已有32位无生活来源、无子女、无劳动能力的“三无”老人享受到了由政府埋单的居家养老服务,政府为他们每人每天出资10元,购买相应的服务②。

社区推动,探索“银龄互助”居家养老新模式

诸暨市现有农村社区502个,至2010年底“星光老年计划”覆盖率已达100%,同时,每个村都成立了“农村老年协会”。在社区的组织和推动下,依托“农村老年协会”和“星光老年之家”,设立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和日间照料中心,在服务中心(站)里,设有食堂、卧室、娱乐室、电影室等,面向全村老年人开设,每个老人都可以在那里接受“日托”式养老服务;通过银龄互助、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最基本的养老服务。同时,通过建立“市财政补贴、镇街配套、福彩公益金资助、村集体资助、社会捐赠”等多渠道融资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有钱办事。③

地处诸暨南部的王家井镇,是典型的“空心村”,这些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如何解决呢?2011年4月,诸暨市首先在王家井镇23个行政村开展试点推行“家庭照料为主体、社区服务为依托、志愿者帮扶为补充”的居家养老模式,在每个村设立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每个行政村拥有老年活动室,使农村老年人和城里老年人一样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如新旭社区有60岁以上的老人312人,点全村总人口的20.3%,已有287名老人成为村老年协会会员。村里还专门成立了一支30多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其中既有村干部、党员、留守妇女、民兵,也有不少“年轻的”老年人。志愿者分头与村里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结对,为他们提供各种生活帮助,其中身体残疾或家庭经济困难的老人是帮扶的重点。在“银龄互助”模式中,志愿者们经常上门探视结对的老人,定期为他们送米、面、油等生活用品。

机构托养,市场运作,走社会化之路

为有效解决农村养老服务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与养老机构资源利用率不高、微利甚至负债运行之间的矛盾,诸暨市政府积极引导、鼓励并扶持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走“公助民办、公建民营”的社会化发展之路。

知名民营企业接管敬老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海亮集团有限公司是诸暨一家跨地区、多元化、外向型的知名民营企业集团,2011年,接管了店口两家敬老院,改名为浙江海亮慈善基金会店口敬老院。这所敬老院是由海亮集团投资2000万元修建的,主体建筑面积为6000多平方米、户外花园面积为5000平方米的,共有70个标间,面积都在30平方米以上,可同时容纳140名老人。2012年9月19日,店口镇首批22名“五保”老人正式入住。

民办养老机构托管公办敬老院,实现养老服务的规范化和档次化。诸暨市富润老年康乐中心是由诸暨市人民政府和富润集团共同投资兴办的老年社会福利机构,2003年7月1日,正式落成启用,从2007年开始,康乐中心通过与镇乡(街道)协商洽谈,以协议的形式陆续托管了五泄、草塔、街亭、陈宅等10多家敬老院,挂牌市老年康乐中心分院,在继续照顾“五保”、“三无”老人的同时,吸收自费老人,这些受托管的敬老院中,自费老人比例已经达到一半以上,共计150人左右。在这种模式下,敬老院运营实现了规范化、档次化,把其成功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服务模式由城市延伸到了农村,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社会化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公办敬老院转型为区域性托养中心,拓展养老服务对象和范围。随着社会老人要求入住养老机构的逐渐增多,乡镇(街道)敬老院主动转变观念,利用闲置床位主动接收社会老人自费老人,积极实行服务对象公众化。在保障“五保”、“三无”老人入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闲置床位满足社会老人入院养老的需求。如山下湖镇敬老院实现了向山下湖老年托养中心的转型,不断加大硬件设施投入,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服务,入住五保老人20人,接收社会老人22人,实现了面向全区域的托老服务,使敬老院在走向社会化的路子上迈出了新的步伐。④

(作者为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浙江省民政厅、浙江省社科联课题“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农村空巢老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MZLT079TJ)

注释

①根据笔者在牌头镇西山下村敬老院调研时,与该院院长及工作人员座谈交流时的访谈记录整理。

②钟宏娇:“政府埋单与市场化运作结合诸暨在探索这样的养老模式”,《绍兴晚报》,2010年9月11日。

篇6

关键词:

农村;家庭养老;养老保障制度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2002901

在全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已成为各国关注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与许多国家养老社会化进程相比,我国的老龄化还呈现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贫困老人比例高等特点。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失能老年人3600万、高龄老年人2200万、空巢老年人9900万、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2300万,这给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带来极大压力。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而大约60%以上的老年人口在农村,因此中国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农村和农民。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广泛、深刻的变化。这种转型是前无古人的制度变迁,是农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整体演进,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必然结果。农民世代靠血缘实现社会保障的传统范式被打破后,如何构建新的社会保障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实现农民的老有所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中国农村现行养老模式主要有社会养老保险、社区服务计划、家庭养老。不同的养老模式各有特点,如何有效地将之结合,是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构建的关键。

1家庭养老模式的困境与出路

家庭养老模式是指以血缘为纽带、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对老年人提供经济资助和生活照顾。家庭养老模式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在我国农村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持续推行,农村家庭结构由大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化,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使子女负担加大;另一方由于社会发展和竞争加剧,农村资源的限制使得农村人口持续外流速度加快,这些问题都会造成家庭养老的困境,家庭养老模式的功能有弱化的趋势。

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今后社会的变迁将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人类对亲情的渴望,家庭在为老年人提供悉心生活照料、精神安慰、情感维系方面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因此,家庭养老模式将在相当长时间内作为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因此,养老制度设计不能脱离这个实际,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所出现的家庭养老的变革基本上是在传统框架里的建设性完善,而不是对传统的彻底抛弃。可以考虑采取实施家庭养老资助计划。即指政府对承担养老责任的家庭给予补贴或奖励。这种做法不仅可以降低社会养老的资金投入,还可以满足老年人寂寞失落的情绪,并有助于营造家庭养老良好运行的社会环境。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与现状

社会养老保险是由社会统筹基金支付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我国早在1986 年由民政部牵头开始着手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工作,国务院于1991年出台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同年在山东牟平县组织试点,随后在全国逐步推广。但推行效果不甚理想。1999年国务院对已有的业务实行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于覆盖面小,农民投保能力有限,保障水平低,缺乏规范管理等,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直至2009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在全国10%的县(市、区、旗)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养老待遇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凡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新农保”制度在实践中依然存在问题:一是基础养老金太低。中央政府补贴55元,如果农户每年只缴100元,等到退休的时候,55元加上个人账户,大概一个月只能领取七八十元,显然难以起到养老保障的作用;二是统筹层次低,由各县统筹管理农保基金,易造成基金的违规挪用和侵占;三是投资管理政策不完善,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有难度;四是缺乏专门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法规等。在我国未来老龄化越来越重的趋势下,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但上述问题的存在表明,在农村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时期,如何发挥社会养老的功能,实现养老资源的有效配置,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3农村社区养老计划的作用和局限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

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

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社区养老让老人既享有家庭温暖、又能体会同龄人认同,一种“双赢”策略。

在我国农村,赡养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年人,多年来实行的是以五保户和养老院为主要形式的社区集体养老制度。农村社区养老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物质丰富和管理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的整体负担,但也削弱了县乡两级的财政实力。村级集体经济趋于瓦解,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又相当有限,致使原来由乡镇统筹和村级集体经济负担的部分五保户和其他一些农村贫困对象失去了救济保障。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情况更为严重。一些符合五保政策的对象,因为财政下拨资金有限而被挡在五保门外,未能实现应保尽保。各地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直接影响到集体养老的普及和规模化发展。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特别是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搞基础建设,而城镇户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松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长期的聚少离多导致社区养老应该是未来农村养老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发展和完善我国农村社区养老模式: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养老的志愿者组织,鼓励和倡导农村闲散居民和热情村民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二是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各村建立老年人活动室,为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活动场所或成立老年人兴趣组织,特别是老年人协会,这些都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老年人精神生活紧张的压力,为老年人度过一个健康、充实、快乐的晚年提供物质条件。三是在农村建立社区养老示范点或互助养老幸福院,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及娱乐休闲等服务。为此各级政府需要严格执行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扶持政策,按时足额发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的开办补贴、运营补贴。

总之,随着社会转型,老龄化进程形势的严峻,要求我国必须立足基本国情,构建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社会养老为支撑,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度普惠型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未来发展[J].劳动保障通讯,2003,(3).

篇7

关键词:孝文化;养老;农村家庭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060-02

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但从总体上看,农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在中国绵延了几千年的家庭养老模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是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转型,以传统孝文化为文化根基的家庭养老在当前农村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逐渐呈现衰弱的趋势。面对“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浪潮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障基本缺失的现状,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弘扬传统孝文化,发挥农村家庭养老的优势。因此,研究如何弘扬传统孝文化,对于传承民族先进文化,维护广大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家庭养老”是以家庭为责任单位,在尽可能的情况下由家庭负担起对老人赡养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分担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责任。完整的家庭养老包括物质供养、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层面。研究家庭养老问题,需要从这三方面来考察,进而试图弘扬传统孝文化,发挥农村家庭养老的内在优势,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一、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保障中的功能呈现弱化的趋势

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转型,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居民不断向城市流动,“空巢家庭”日渐增多,导致家庭养老保障功能下降。另一方面,现代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以及老年人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都使家庭养老的负担越来越重。传统的价值观念不断受到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的冲击,家庭责任观念、家庭义务观念等都在不断淡化,使部分年轻人不愿承担养老责任。总之,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功能日渐衰弱,家庭养老这一养老模式在农村正面临越来越强烈的冲击。

1.“奉养”观念淡化,子女不赡养老人的情况存在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对一些人的思想观念形成负面影响,赡养老人的观念日渐淡薄。部分年轻人过分强调自我,忽视赡养的义务,形成从社会到家庭“重幼轻老”的趋势。有代表性的是甘肃榆中一农民生有五个儿子,五子推三阻四,不赡养老人。原因是“一父五子嫌子少,五子一父嫌父多”。还有某农村一老人向儿子讨要生活费时,被儿子和媳妇一顿棒打之后,撵出家门冻死在路旁。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农村,类似虐待老人的事例不在少数。从中可窥见: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侵犯老人合法权益的情况比较常见。

2.家庭养老的社会化削弱了农村家庭养老的日常照料功能

养老的社会化趋势,使子代向亲代提供资源的数量和方式发生了变化。首先表现在农村部分老年人有社会发放的固定养老金,减少了对子辈经济供养的依赖,其次,子女的尽孝方式将由直接地供养、照料向间接地供养、照料演化。这种养老的社会化趋势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在社区中购买养老服务以尽孝。如家庭料理、家庭理疗、全日制看护、日托、临托等。第二,社会支持、赞助老人在社会养老机构中养老的尽孝方式。部分老年人经济独立及自主意识的增强,自主选择到社会养老机构养老。同时,由于家庭规模的缩小,空巢老人的增多,也愿意到社会性的养老机构中集中养老。

3.“精神赡养”仍存在一定真空,不少老年人缺少精神慰藉

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内容与其他群体不同。“年轻时重事业,年老时重家庭”,老人年迈体衰,家庭成为其人际关系的中心,家庭的天伦之乐,是老人最主要的精神慰藉。他们希望得到子女更多的关心、爱护和尊敬。希望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供养,更多的是家庭亲情与精神慰藉。一项关于湖南、江西、新疆三地的农村家庭养老的实地调查结果显示:46.5%的人认为老人吃得饱穿得暖就算是尽孝,而53.5%的人则不这样认为。这表明有近半数的人还没有意识到老人除了有物质需求之外还需要精神上的慰藉。这种“精神赡养”的真空状态,极大地影响了老人尤其是农村老人的养老质量。

二、家庭养老依然是农村养老的最主要方式

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在这种“未富先老”的现实情况下,家庭养老仍将负担起历史的重任。而且家庭养老的内在优势也已为西方国家的正反经验所证实。这便意味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家庭养老依然是农村养老保障的基石,是农村养老的最主要方式。

1.家庭依然是农村老年人物质上的重要依托

较之西方的“先富后老”,我国的老龄化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目前,即便是在城市,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资金、制度,人才等各方面都还缺乏应有的准备,人口基数庞大又缺乏前期储备的广大农村更是力所不及。就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个问题在短期内是难以得到彻底解决的。显然,那些暂时无力领取养老保障金的绝大部分农村老人的物质供养仍离不开他们的家庭。

2.子女仍然是农村老年人的主要照料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该关心和照料老年人”,家庭成员有“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大多数资料表明,需要生活照料的老年人95%以上居住在农村。即使比较富裕的农村老年人住在养老院,仍离不开家庭,也需要家庭成员在生活上的照料。

3.绝大多数子女仍然比较关注父母的精神需求

家庭是人们情感的归宿和生活的港湾,家庭在为老年人提供主要的精神慰藉和情感维系方面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除了温饱外,年迈体衰老人对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更为强烈,更多希望在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中安度晚年。而且,代际“反哺”“老吾老”等伦理道德规范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已深入人心。家庭对于绝大多数子女来说,是一种牵挂、一种责任,他们会在百忙之中,“常回家看看”,让老年人能够得到情感满足。从关于湖南、江西、新疆三地的农村家庭养老的实地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46.5%的人认为老人吃得饱、穿得暖就算是尽孝,而53.5%的人则不这样认为。这说明尽管有近半数的人还没有意识到老人还需要精神上的慰藉,但值得欣慰的是绝大部分人认为精神慰藉是家庭养老的重要功能。

三、弘扬传统孝文化,发挥农村家庭养老的优势

孝文化是“孝”和“文化”的集合体。《文化词典》认为“孝的文化是古代文化的一种范式。它是指孝的观念、规范以及孝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是关于处理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关系的理念与行为规范”。“孝”本是一种客观的个人或家庭行为,无文化可谈。但这种行为一旦融入民族的观念系统,囊括了孝的观念、孝的内涵、孝的准则、孝与社会系统的关系等,就演化为一种特定的文化。

1.加强孝德教育,使孝观念深入人心

目前农村为数不少的老人处境艰难,拒不赡养、虐待甚至遗弃老人的现象屡屡发生,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极大地冲击,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子女道德素质的高低。因此加强孝德教育,使孝观念深入人心,是提高老人生活质量的道德保障和必要手段。首先,必须重视学校教育在孝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加强青少年的孝德教育,使青少年从小树立良好的孝德观念,道德意识。其次要加强社区孝德教育,使农村青年正确理解孝文化的内涵和实质,将道德内化为自觉行为。树立正确的孝德观念是自觉承担父母养老的前提。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作用,使孝德代代相传,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

2.弘扬孝文化精华,为“居家养老”奠定文化基础

《礼记》指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勿辱、其下所养。”意思是说,“奉养”是小孝,“敬养”才是大孝。这种传统孝文化提倡孝养父母,认为奉养是孝的基础,敬养才是孝的本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养老出现社会化趋势。但社会养老只能保障老人的物质生活,而无法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这就需要在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养老,养老资源除由子女、配偶和自身供给之外,还需社区或社会服务人员来协助解决的养老模式。它在减轻家庭养老经济负担的同时,提高了养老质量。在农村构建居家养老的养老保障模式,挖掘孝文化资源,加强舆论宣传、法制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孝文化资源。同时也要带动社区进行家庭道德、人际关系以及精神文明建设。

3.鼓励“精神赡养”,满足农村老年人的亲情需求

篇8

河南省现行的农村养老模式:家庭养老、集体养老、土地养老、社会保险养老模式,它们都有自己存在的客观必要性,有特定的服务群体,但或多或少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因此,探索新型的农村养老模式,走出一条符合河南省农村实际,具有当地特色的养老之路,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各种养老方式自身存在的局限性日益突显出来,单一的养老方式已无法很好地完成老年人养老。目前只有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发挥各养老主体的养老作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以政府为中心建立起新型农村养老体系――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养老模式,形成养老合力,为农村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生活支持环境,才能更切实地解决我省的农村养老问题。

二、河南省农村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相对滞后的农村经济社会,加之农村老年人口迅速增加,使得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医疗卫生、社会服务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当前,河南省农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特别在经济欠发达的县,由于财政困难,推行“个人、集体、财政共同筹资”的新型农保积极性不高。从全省农村的情况来看,老年人的养老社会保障制度还未全面建立起来。据调查,许多老年人获得基本生活保障的方式并非是通过社会养老渠道,通过五保供养的老人也不多,而且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通过困难救助方式保障基本生活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很小。一些地区还比较贫穷,经济比较落后。

(二)家庭养老压力逐渐增大

家庭养老是目前我省农村主要的养老模式。现在,由于农村家庭规模小型化、老龄化,孩子的养老压力越来越大;计划生育的实行带来的家庭结构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家庭的养老承受能力;大量涌向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青壮年,使得农村老年人养老和生活照料方面出现了间断性的空缺;再加上子女的敬老意识越来越淡化,这些方面都给家庭养老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三)家庭养老,集体养老功能弱化

人口老龄化,土地被征用,家庭结构核心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现状,使得传统农村养老模式受到冲击,同时家庭养老功能有弱化的倾向。不论是在物资供养,精神照料,还是在生活照顾方面,农村养老均面临着困境。集体养老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供给标准较低,一些敬老院的供给能力不足,难以保证被供养老人的生活质量;由于集体经济的几近空白,导致了集体养老的经济保障缺乏,并且集体养老的供养融资层次低;经调查在农村中,有很多乡镇的敬老院境遇尴尬无奈,个别地方的敬老院形同虚设。

(四)“空巢”孤、困老人养老保障亟待关注

河南省大部分县的农村有超过一半的比例的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远走他乡,家里只留下老人和小孩,更甚的是有的家庭只有留守老人,孩子也被带到了城市。有的子女回家的次数极少,有的也只是在农忙的时候才选择回家一趟。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平时患病但却无人进行照料的老年人,有的也只是托给邻居,老年人根本得不到全面的照顾。尤其是一些孤、困的老人的家庭缺乏生活照料,缺乏精神慰藉,缺乏经济救助,经济条件差,生活困难,这样的群体需要社会的关注。

三、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养老模式

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养老模式的构建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家庭为农村养老的载体,多种养老模式作补充。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宏观调控,进行养老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家庭作为养老的载体满足老人精神方面的需求,减轻老人的孤独感,提高老人的家族归属感。建立这种新型农村养老模式对维护社会稳定,消解农村养老风险有着良好的作用,并且能够消除农村居民的不少后顾之忧,而且对城乡统一,加快河南省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养老模式对于一些“硬件”和“软件”的建设要求较高。硬件包括服务设施的提高,疾病的医护,服务项目的增加等,软件包括生活服务,文化活动,精神慰藉等。这种模式的构建有利于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完善服务体系,形成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为”的居家养老的新局面。

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养老模式的构建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在广大的农村,由于地缘观念文化的影响对于一些“无家的老人”可以在新农村小区里建立敬老院,形成居家互助的养老服务系统,老人可以享受到一种家的感觉,同时也方便小区与被养老人之间的照料看护,比如上门服务、家政服务、日间照料、紧急救助等服务,发挥各种服务优势,构建老年服务组织,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服务,提高养老质量。这是一种可以让老人生活在自己的家里或熟悉的社区里,既不缺少家庭亲情的慰藉,而生活又可以得到照顾。其作用是为居住在一个相对固定区域的居民,提供相关的服务。组建一些群众性的组织为区域内的居民做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的事情,加强联系与沟通,达到一种其乐融融的状态。

四、完善新型农村养老模式的建议

(一)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体系

拓宽筹资思路,提高保障水平,尽快推行新型农村养老模式,改革原有的养老保障制度,保障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结合目前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可以在城市化进程中对被征用土地的农民率先实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对于经济水平发展良好的地方,可以积极地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对于失地农民,政府要用用征地补偿安置费为农民缴纳养老保险费,为了确保不会降低农民的生活水平,政府可以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费中对一些贫困的农民进行相应的补助,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县、乡镇、村(居),在老年人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上,除了个人缴纳,政府也补贴一部分并鼓励社会进行资助。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建立这种长效的保障机制,逐步实行城乡一体化,不断完善农村养老的保障制度才能更快更好的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篇9

走进里水镇,碧水蜿蜒,绿树环绕,楼群错落,构筑着如诗如画的“梦里水乡”。2015年11月,里水镇继获评“全国安全社区”后,顺利通过国际安全社区现场认证,成为佛山市首个“国际安全社区”,也是全国首个镇级“国际安全社区”。

在里水镇创建安全社区的过程中,里水镇安全监管局发挥了带头作用。里水镇为何要创建安全社区?创建中如何调动和发挥基层安委会的作用?为深入了解里水镇国际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本刊记者采访了里水镇安全监管局局长陈永洪。

记者(以下简称“记”):陈局长,您好!为什么会提出建设安全社区?想通过安全社区建设,解决辖区哪些主要安全问题?请您介绍创建里水镇安全社区的背景。

陈永洪(以下简称“陈”):里水镇是广东地区有代表性的工业大镇,辖区广、人口多、企业多。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现有各类生产经营单位1万多家,工业企业5 100多家,中小微企业居多,出租屋1万5 000多套。在2011年时,低端产业较多,全镇安全基础薄弱,尤其是2011年11月26日,里水镇一个村级市场小商铺发生了火灾,造成4人死亡,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很大,给全镇安全工作也敲响了警钟,镇党委充分认识到安全事故轻则造成企业经济损失,重则造成人员伤亡,危及员工和群众安全。而且,发生安全事故还会影响整个镇的招商环境。

企业需要安全生产、群众需要安居乐业、一个地方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安全”的大前提。

为创新社会管理模式,调整安全发展思路,从2011年12月9日起,里水镇启动了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旨在通过创建安全社区,持续改善辖区安全环境,为打造“品质里水,梦里水乡”保驾护航。

记:里水镇在安全社区创建中,为什么要使公共安全服务均等化?安全社区创建对于提升公共安全服务水平有什么作用?具体开展了哪些工作?

陈:公共安全服务均等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政府运用公共财政,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安全服务。

安全社区强调针对所有类别、所有人员的伤害预防,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类事故和伤害,强调社区人人参与,共享安全与健康的局面。

当前公共安全服务非均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地区、外来流动人口、弱势群体等方面的供给不足。而安全社区建设,正是对“两高一脆弱”(即高风险环境、高危人群、脆弱群体)实施安全干预,提供的一项公共安全服务。

在创建安全社区过程中,里水镇引入专业机构和依托高等院校,对村居社区居住、道路交通、公共场所、校园安全、生产场所、防灾减灾与环境安全等方面,开展安全风险分析与应急处置现状调查分析,识别重大隐患和安全重点部位。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公共安全、脆弱群体的安全促进项目。

学校安全管理项目

学校安全方面,里水镇规范了校车管理,确保每辆校车安装GPS到位,实时监控;在部分学校设立了安全体验馆,让学生通过定期不定期地安全体验,充实安全知识。

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在里水镇各中小学校设立安全教育课,规定学生自进入小学开始,直到初中毕业,每月两节安全教育课,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正式内容。专门委托安全教育专家编写了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一系列教材,即《里水镇中小学生安全知识读本》(小学低年级篇、小学高年级篇和初中篇),让学生在安全教育课堂中,掌握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每年安监部门与教育部门还组织“安全教案竞赛”,激发学校和教师对安全教育的积极性。

幼儿园推广“五常”管理模式。镇安监局和教育局还组织全镇幼儿园园长到深圳福田区莲花北幼儿园学习“五常法”安全管理(即“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安全管理模式)经验,结合辖区实际组织实施“五常法”管理。

目前,在全镇幼儿园推广了“五常法”安全管理。具体促进措施包括:落实“一块晨检牌”制度,即幼儿来园时进行晨检记录,做好传染病预防工作;落实“一套流程”制度,即制定各级各类安全管理规范制度;落实“一目了然”制度,即物品规范摆放,标准化管理;推行信息化管理教育平台,规范幼儿进园离园程序,并进行家校互动;推行“阳光厨房”计划,在幼儿园厨房安装视频监控系统。通过该系统,在幼儿园显眼的位置,任何人都能随时看到厨房的情况,除此以外,厨房的食物都会检测和实行24 h留样,确保食品安全。

针对辖区水域广、分布散、安全隐患多的特点,里水镇开展未成年人防溺水促进项目。由学校组织开展溺水事故调查,把招生片区的涉水安全隐患逐一排查并制作成宣传展板,让学生直观认识到涉水安全隐患地点和危险点;完成溺水事故隐患整改,将268 km的河道沿岸护栏加固加高,还设置了“浮岛”,既能发挥美化环境、净化河水作用,又能充当救生圈,如果不慎掉入河水,可以抓住浮岛周边,杜绝溺水事故发生。

居家养老安全环境提升促进项目

针对老年人安全意识较差的特点,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安全环境提升促进项目。引入专业社会组织成立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改造硬件设施提升安全系数,对弱势群体实现关爱。

残疾人康复安全促进项目

在爱心工场设置符合康复、安全要求的庇护工场、居家训练室、康乐活动室、阅览室和心理咨询室,免费为残疾人提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训练、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等康复训练,给残疾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开展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促进项目。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调动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和社区服务,一对一心理干预,进行心理引导等措施,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

出租屋管理安全促进项目

针对16万外来人口,实施出租屋管理安全促进项目。除12万8 600户籍人口,外来工持有居住证有16万左右人口,还存在未办理居住证人口,而且大都分布在农村社区。针对出租屋和流动人员基数较大的现状,以抓好出租屋和流动人员管理和服务的关键点入手,开展出租屋与流动人员管理促进项目。

推行“出租屋助管员”机制,引入专业社工机构,成立出租屋业主联合会,搭建交流平台,介绍有关安全、消防政策与知识,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除此以外,外来工大多通过企业进入村社区,里水镇安监局以企业宣传教育为平台,培养员工安全意识,还对企业该项培训教育进行适当补贴,鼓励企业参与安全社区创建工作。

重点路段整治安全促进项目

针对交通事故多发的情况,实施重点路段整治安全促进项目。通过推进交通安全“五进计划”(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开展重点路段整治,实现交通黑点分析和治理;完成立交桥节点渠化改造,建立交巡警平台;另外,摩托车、电动车仍是村镇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出行不佩戴头盔问题严重,容易引发交通事故,里水镇特在村社主要路口设置交通安全劝导站,劝导员劝诫提醒,对不戴头盔出行者赠送其头盔。但这是个难题,仍难以禁止,我们甚至尝试了罚款的形式。

记:在里水镇安全社区创建过程中,镇安委会发挥了哪些作用?在安全监管体制机制等方面有哪些突破和创新?

陈:安全社区创建工作要体现跨界合作,资源整合的要求。里水镇以镇安委会为依托,联合全镇所有职能部门、职能单位、村居、学校和医院,成立了安全社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安监局。

开展安全社区建设首先要充分掌握全镇各个方面的具体情况。在具体开展工作中,我们整合了安监、城管、流管、消防、村居委会、环保、卫生和计划生育等部门,推行社会治理网格化,将安全监管实施精细化管理,真正形成了“大安全”格局。

2014年,里水镇成立了里水智慧城市管理指挥(应急)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整合辖区内的人、地、事、物、组织等各类数据,建立了社会治理网格化平台,在全镇33个村社区全面铺开。

具体来讲,整合辖区各部门社会管理事项清单,形成综合管理事项清单。全镇设立1 600多个视频监控点,覆盖建筑工地、治安、交通、环保等方面;整合城管、流管、安监等各部门400余人深入社区,加上村居500余名专兼职人员,共计900多名网格员。目前全镇33个村社区,基本每个村社,都按照实际情况调配了网格员,比如,有的村社,企业多,安监网格员会多一些;出租屋多的村社,流管网格员则会多一些。

我们另安排了巡查员根据清单开展日常综合巡查,网格员则根据巡查情况首先解决发现的问题,如果处理不了,其反馈到中心,中心转给相关部门处理,若仍处理不了,再反馈给中心,由中心向区级层面提交。据我们中心统计,95%以上发现的问题都能够在社区层面解决。

国际安全社区认证评审员谷尔邦教授到我镇进行现场认证时,认为“社会治理网格化是一个高效运转的系统,不管是从检测、应急响应、城市管理品质等方面,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它打破了部门原来的职能条线,值得在全球社区分享。”

通过引入协商议事、事故与伤害监测等跨界合作机制,部门之间联动和沟通得到了加强;充分发挥指挥调度功能,以安全社区为载体,各行业领域部门齐抓共管、协同作战、信息互动,把工作覆盖面铺开,将安委会工作落到了实处,可以说是构建了大安全的管理格局,也提升了安全管理效率。

记:里水镇为目前佛山市首个“国际安全社区”。创建安全社区,对于辖区安全生产工作带来了哪些积极作用?

陈:安全社区建设作为安监部门牵头开展的一项创新工作,对于延伸监管视角、触角,转变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从四方面强化了镇安委会的职能,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更加有保障。

一是强化了组织领导。以安全社区建设为抓手,加强了党委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真正形成安全生产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是强化了“一岗双责”。借力安全社区建设,动员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强化安全措施,全面抓好各项安全生产工作,使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得到充分落实。

三是强化了安全监管。安全社区建设将多种监管手段调动起来,进一步夯实了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特别是调动企业参与到创建工作中来,让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得到进一步强化,使安全监管更畅顺。

我镇95%以上的企业都是民营企业,我们了解到很多企业主对安全管理工作不是不投入,而是不了解、不会抓。近几年,我们加大了安全工作的宣传教育,在里水社区报开辟安全专栏,还开通“里水安监”微信公众号,以公众号为平台,开展企业安全隐患随手拍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安全生产宣教工作。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免费请电力专业公司给企业做安全体检,排查隐患。我们根据多年的火灾事故规律发现,90%以上事故由于电线短路造成。我们于2015年初开展为期2年的线路排查工作,采取购买服务,对全镇所有的经营单位免费电力检测,帮他们诊断检查,发现问题就去改进,目前该项工作仍在进行中。

我们还了解到全镇存在职业危害的企业有2 000多家,针对不同的行业,如五金、制鞋、家具、喷涂、危化企业,我们选取120多家试点企业。

首先在120家试点企业中选取12家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示范企业,政府投入示范企业帮扶经费,指导企业做好规章制度、作业场所管理、职业健康监护等方面工作。通过规范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严格建立健全档案制度,查找创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严格把关检测评价及验收工作,把这12家也打造成为“精品型”的职业卫生管理示范企业后,再在120家企业推广,职业卫生工作也得到了很明显的提升。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与我镇签约共建了国内首个职业安全健康示范基地,拟进一步探索推荐职业安全健康社会服务载体和运行模式。

四是强化了安全生产保障,加强了队伍建设,保障了资金投入。2012年3月镇安监局恢复独立设置,配备专职安监人员33人,到2016年增加至45人,有皮卡汽车4台、摩托车8台。2013年成立村居安监工作站,配备安全生产专职巡查人员99人,摩托车37台。四年来累计投入3.6亿元专门用于创建活动。

经过创建安全社区,目前我镇安全形势稳定好转,统计显示,2014与2011年相比较,生产安全事故下降50%,交通事故下降33.39%,村居治安案件也下降了39.43%。

记:请您介绍下一步安全社区建设工作计划和安排。

陈: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安监部门不能大包大揽,但可以每年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是个很好的契机,可以充分发挥我们基层安委会的作用,把全镇安全问题一件一件解决。

篇10

关键词: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

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预期寿命延长等现实因素影响,亟需加快推进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以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失能人员的护理需求。为更加审慎地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本文结合威海实际进行调研论证,力保制度健康起步,走得更远。

一、必要性

1.人口老龄化的迫切要求

山东省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截至2015年底,山东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900多万,老年人口总量位居全国第一,占人口总数的19.7%。而威海市是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级市,全市现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60.75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3.85%,远超国际上10%的标准。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9.67万人,呈现深度老龄化特征。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2020年威海市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83岁,老年群体的养老护理需求将进一步释放。

2.小型化家庭结构负担沉重

由于少生优生观念深入人心,威海市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基本保持在1左右,大大低于2.1的更替水平和1.8的国家控制目标。长期稳定的低生育水平导致家庭户规模不断缩小,目前全市家庭超过92万户,户均2.7人,独生子女家庭58万户,占家庭总户数的63%。“4-2-1”家庭结构(4个老人、1对夫妻、1个小孩)的增多,导致失能老人护理问题日益突出,护理水平低、时间成本高、经济压力大,亟需建立社会化的长期护理制度以提供专业化的护理服务。

3.缺乏保障的护理需求挤占医疗资源

2015年,威海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为36336元,农村居民为16313元。养老护理费用逐年递增,家庭服务人员工资指导价位中位数为24000元,公立养老机构收费800元/月-4300元/月之间,重度失能老人护理费用更高。受护理成本和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老人在衰老过程中以居家养老为主,一些参加医疗保险的老人往往以住院的方式缓解家庭护理的经济压力。但失能老人长期住院费用是养老机构护理费用的8-10倍,给医保基金长期平衡带来较大压力。

二、可行性

1.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

截止2015年底,威海市医疗机构达到2626所,执业(助理)医师7188名、注册护士8704名,其中千人口医师、护士数分别为2.6和3.1,千人口床位数6.22张,居山东省领先水平。全市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个、三级甲等中医院3个、三级甲等妇幼保健机构1个,在山东省率先实现每个区市至少建有一个三级医院的目标;大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标准达45元。

2.医养结合机制运转良好

2016年,威海市成功争取了全国第二批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大力开展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相互协作,建立了医疗巡诊服务制度,形成了互补、互助、互动、互融的发展格局。推动医养结合综合体建设,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开办护理机构,计划总投资7.69亿元推进7处医养结合项目,并将优先纳入医保定点协议管理范围。

3.护理人才队伍建设长效推进

连续两年实施千名养老护理员免费培训工程,试点建立养老护理员岗位补助制度,对初、中、高级及以上护理员每人每月按50元、100元、150元标准给予岗位补助。目前,全市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到40%以上。对经批准设立养老服务专业的高等院校,在省级补助的基础上,市级再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目前,全市现有12所院校设置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招收学员1280人。

三、制度设计

1.建立多层次医疗护理服务

为满足不同参保对象的护理服务需求,拟开展三类医疗护理:医疗专护,为因病需长期保留各类插管、长期依靠呼吸机等医疗设备维持生命体征、瘫痪或昏迷短期住院不能好转以及其他术后仍需长期住院维持治疗的,在医疗机构接受专业的医疗护理;机构护理,为人身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长年卧床,生活无法自理的,在养老机构接受长期医疗护理;居家护理,为人身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长年卧床,生活无法自理的,居家接受医护人员上门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对医疗护理费用实行“定额包干”结算办法,引导护理服务机构提供适宜适度的护理服务,减轻医保基金支出和家庭经济负担。

2.建立多渠道筹资体系

为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按照责任分担原则,坚持筹资渠道多元化,由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方筹集长期护理保险资金。参照我省试点城市的普遍做法,采取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财政补助资金、福彩公益金和个人缴费等多渠道共同负担,并接受企业、单位、慈善机构等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助。

3.建立流畅的管理服务办法

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和开展养老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纳入定点协议管理,完善待遇享受人员准入、准出、监督审核机制。各定点护理服务机构要安排医师现场审核申请人的病情及自理情况,按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量表)的标准进行初步评定,统一提交社保经办机构审核通过后,将符合条件的参保人纳入保障范围。定点护理服务机构要参照住院管理模式,配备相应的医师、护士和护工,如实上传治疗费用明细,填写巡诊记录,确保护理服务质量。

四、小结

建立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利于解决长期失能者的养老护理问题,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尊严;有利于缓解“以医代养”造成的医疗资源浪费,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能;有利于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从粗放的生活护理向精细的专业护理转变,形成群众受益、基金减支、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综合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医疗消费水平和各方承受能力,先期低水平起步,在参保职工中推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待条件成熟再逐步扩大到城乡居民。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外延内涵的扩大,失能患者能力等级评估机制的建设,与现行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政策的衔接等问题,有待在制度推行过程中逐步予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孟婷.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研究[D].辽宁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