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产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产业现状

篇1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园;发展模式;安徽省

一、引言

近年来,旅游业与相关产业和行业融合的趋势也日益明显,不仅拓展了旅游业的发展空间,也拓宽了相关行业和领域资源多功能利用的途径。在国家相关政策的促进下,旅游与文化的融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一大批文化旅游新业态——文化旅游产业园,近年来也有了不少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相关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通过对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概念、特点、规划设计、类型、模式与案例实证研究,从而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相关研究内容的角度选取逐渐细化,郑斌对基于“创意”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做了深入研究,从“一站式体验”的角度出发,总结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开发的主流模式。研究理论方面,国内对旅游产业园的理论基础缺乏系统总结,理论建设远落后于实践发展。本文以安徽省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为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炼总结目前安徽省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创新性的建议。同时为其他的文旅游产业园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二、安徽省文化旅游产业园发展现状

近年来,安徽省在“三个强省”建设总体目标指引下,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也呈现良好的态势。2013年8月,安徽省首批10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正式揭晓,包括芜湖方特非遗文化博览园、池州九华山大愿文化园等。除了上述公布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以外,安徽还有诸多以旅游文化主导产业的文化旅游产业园,比如五千年文博园、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等。从安徽现有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情况看,有些比较成功,也有一些目前发展比较困难。因此,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安徽省文化旅游产业园的发展模式

1.空间布局模式。空间布局模式是指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区位,通过对安徽省文化旅游产业园的分析可以得出主要包括城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文化发源地型。城市依托型的园区的选址一般是位于城市近郊具有一定旅游基础的地区,有利于共享城市信息设施与交通渠道,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便利,同时文化旅游产业园的集约化、规模化与专业化也能有效带动农村城镇化。方特非物质文化遗产游乐园、五千年文博园与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属于城市依托型。方特非物质文化博览园依托于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芜湖。五千年文博园依托于太湖县,虽然交通便利但是太湖县作为一个县城,经济相对而言不够发达,城市人口较少,所以发展不是很景气。景区依托型有池州的大愿文化园,依托九华山景区,从而九华山景区给大愿文化园带来了分流客源。文化发源地型主要是蚌埠花鼓灯嘉年华与孔雀东南飞文化园,蚌埠嘉年华是融合了蚌埠当地汉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花鼓灯和来源于欧洲民间狂欢节的嘉年华,打造了一种将民俗与时尚相结合的新模式,填补了皖北地区综合性旅游体的空白。孔雀东南飞文化园建在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故事发源地怀宁县小市镇。2.经营模式。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有着不同的经营方式。总结安徽省的文化旅游产业园经营方式主要有文化体验型、文化观赏型和体验与观赏结合型。芜湖方特非物质文化博览园与蚌埠花鼓灯嘉年华属于体验型。两者都是以高科技为手段、以文化体验旅游为形式的新型项目,主要以体验为主,让游客在体验中学习文化,获得知识。五千年文博园、孔雀东南飞文化园与大愿文化园属于观赏型,将文化以静态的实物与文物等展现出来,让游客在观赏中去感受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属于体验与观赏结合型,园区内有静态的实物展示也有动态体验产品。3.产品业态模式。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发展需要产品和业态作为支撑。研究安徽省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产品和业态得出有的单一有的丰富。主要有餐饮、商店、住宅和商业地产等。芜湖方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与五千年文博园经营各种业态。孔雀东南飞文化园与大愿文化园等园区内的业态就比较少。但是园区属于观赏型就会吸引游客比较困难,游客数量不够,发展不够理想,旅游者的带动能力就不够,经营各种业态就很难,商业地产主要还得依靠附近的居民。4.安徽省文化旅游产业园发展建议。通过对安徽省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的研究可以看出园区的发展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这些因素也是未来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立与发展需要考虑的,根据这些园区存在的普遍问题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几点建议。4.1发展定位要准确。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持续发展必须定位准确。文化主题的选择上要符合现代人的特点,对所在地及其周边区域的人文历史资源与旅游资源等通过现代的、创新的商品化的手法进行分析和再塑造,明确园区文化主线的选择与定位。结合项目所在地的综合资源条件,对园区的发展前景做出合理的预测,制定出具有可实施性的发展目标,作为正确指导园区建设时序性的发展方向,从而达到设定的最终目标。4.2区位选择要合理。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区位选择主要取决于旅游市场、交通条件、旅游资源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综合考虑上述条件进行合理定位。旅游市场的规模和类型是园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旅游项目及旅游产品定位的主要依据。交通条件是评价旅游开发的首选条件。旅游距离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园区游客的数量和相应配套设施的规模;是园区与客源市场的可达性是游客考虑出游的关键因素之一。园区的建设必须具备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以满足旅游观光的基本功能;也要拥有独特的地域人文景观资源增强园区的地域文化价值。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指园区所在地的经济环境、基础设施条件和旅游发展条件。处于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产业园开发建设的难度较低,文化旅游产业能较快发展并有利于本地的经济发展,反之,则会形成一定的滞碍因素。总体而言文化旅游项目要紧密结合城市。4.3提高文化产品的体验度。体验是旅游活动的硬核,没有体验就没有旅游。因此园区的主要任务是如何使游客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如何对现有旅游产品的体验进行升级。同时体验项目设计中应当充分遵循需求性、参与性和系统性原则。园区应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深度开发战略,多形式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增进游客体验值。主要有:一方面借助科技手段促进文化保护和展示,将传统的静态展示与创新的立体演绎结合,使文园区鲜活、生动起来,提高园区的体验质量;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具有吸引力的动态文化旅游产品,如,文艺演出、节庆节事、艺术展示、体育竞技等活动。通过在文化体验度上做文章,以实现“文化有得看,游客有得玩”。

四、结语

通过对安徽省文化旅游产业园发展模式的研究,从而为我国的旅游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提出建议:明确发展定位、合理选择区位、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做好系统的规划、提高文化产品的体验度与培养和引进文化旅游人才。这对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由于国内对文化旅游产业园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受本人理论知识与资料所限,关于文化旅游产业园的发展模式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今后在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出一条特色的、基于体验经济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开发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王伟年,张平宇.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J].人文地理.2006,87(01).

[2]胡海胜.旅游产业园:理论模式与实践发展[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28(09).

篇2

论文摘要: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莆田旅游产业现状!提出应树立区域旅游的发展观,并主要从政府作用。旅游产品开发、交通设施、人才和企业建设等方面提出发展对策。

莆田是历史文化名城,妈祖文化的故乡。作为闽台文化交流的窗口,历届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2002年莆田接待境内外游客2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23.8亿元,占全市GDP的10.3 % ,创汇10365万美元。在打造和推广妈祖文化品牌的基础上,旅游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和一定的产业规模。但作为旅游资源得人独厚、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蓄田市,旅游兴市的目标还未能实现。本文试用SWOT分析法分析蓄田旅游产业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一、产业现状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指对产业的优势(strengths) ,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 和挑战(threats)进行全而评估的一种分析方法,采用swoT分析法对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是旅游规划前期的基础性工作,是旅游发展决策的前提和依据。

1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es)

(1)莆田旅游资源独特,文化积淀丰厚。莆田在不到4000平方公里的区域范围内,拥有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25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中一位。资源分布密度之大为全国同级城市少有。既有“东方麦加”之誊的媚洲妈祖庙,“东方夏威夷”之称的媚洲黄金沙滩,“福建二绝之一”的九鲤湖和“小武夷”麦刹.岩,又有南拳发源地南少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清殿、木兰破和广化寺释迎文佛塔,另外,独特而又丰富的莆阳民俗民情,也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厚实的文化基石。

(2)旅游区位和客源市场优势。莆田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繁荣带东部,与台湾省仅一水之隔,台湾同胞中80%的人祖籍福建,70%的人信奉妈祖[2],每年有10多万台湾信众前往媚洲岛朝拜妈祖。此外,莆田有343.6公里海岸线,有媚洲湾、秀屿港深水港口,福厦高速公路以及筹建中的莆田火车站,交通便捷。妈祖信众分布在世界上20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达2亿多人。充分发挥媚洲岛的旅游功能,将成为莆田较为稳定的一级旅游客源市场。

2.莆田发展旅游业的劣势(weaknesses)

莆田旅游产业的总体现状可以概括为“潜力大,能力小”。“潜力大”指的是莆田旅游资源丰富、区位良好、文化类型多样、得人独厚;“能力小”指的是莆田旅游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素质较低。主要表现为:

(1)交通运力不足,缺乏规范。一个城市交通集散地(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码头等)的发达程度是这个城市良好形象最直接的表征。莆田市新旧汽车站相距甚近,空间容量小。双体日和假期交通拥挤、卫生状况不理想的现状削弱了城市的旅游形象,遏制了出游者的旅游动机:此外,缺乏通往景区的旅游专车和市区内高档次的旅游公交车。可以说,交通条件的低档次、低水平是制约莆田旅游发展的瓶颈。

(2)旅游产品中一,促销乏力。目前莆田旅游产品的开发重点放在“妈祖文化品牌”上,尤以妈祖朝勤旅游为重,缺乏现代游客所需的康体度假体闲型旅游产品。由于旅游者对文化旅游产品的感知较难切入,打造文化旅游产品所产生的效应要比山水型品牌来得。虽然媚洲岛与武夷山于1992年同时定位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但以山水型为主的武夷山不管在发展速度还是在发展质量上都远远胜过媚洲岛。过分重视中一品牌使得莆田一些垄断性极强的旅游资源如南少林、三一教祖祠的开发因缺乏深度而严重削弱其应有的吸引力。再者,在旅游产品营销方而也大多因资金不足而缺乏竞争力。

(3旅游产业素质不高。第一,旅游发展的体量较小,莆田旅游业虽然在近两年都是呈百分十几的比例增长,但若从全省范围上看,2002年旅游收入只占福建省的5.6%,旅游接待人次仅仅占全省的6.1 %。从发展相对量上看,远远不及福州和厦门,1998年到现在每年的旅游附加值增长率不及0.1 %。同时一个史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目前莆田仅仅是福州、厦门两大优秀旅游城市的一个附带景点,一个过站。第一,资木市场运作乏力。目前甭田基木上是靠政府则政投入发展旅游,社会集资和民营企业的投入很有限,大量民间闲散的资金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第二,产业内部呈现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标准食宿设施仅有1000多标间,主要旅游风景区没有一个标准星级酒店;旅游线路中一,精品景点吸引力不强;缺乏专门的旅游购物商业街;旅游娱乐设施少,缺乏现代游客所需的康体体闲设施,如网球场、赛马场等,难以吸引游客在景区逗留过夜;全市大大小小旅行社有13家,但缺乏龙头企业,它们各自为政,不愿意整合资源和资金优势而陷入削价竞争的恶性循环,限制了旅游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4)旅游业发展的依托城市存在的制约因素区域旅游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取决于其所依托的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莆田市存在诸多不利于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如经济总量小,经济实力不强。全市GDP总量占全省份量小,城镇化水平低,农业所占比重偏大,则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则力调度紧张,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这直接影响到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和发展力度。

3.机遇与挑战并存(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据世界旅游组织WTO预测:到2020年国际旅游接待人次将达16亿人次,旅游收入将近2万亿美元;体闲产业将取代传统的主泞产业和现代的信急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而我国到2020年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目的地,第四大客源国。这不但是世界各国家发展旅游的好时机,也是中国各省市发展旅游的好机遇。莆田市政府在“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培育五大支柱产业,其中一个便是旅游产业。但我们也应看到:莆田作为港口城市,还存在诸多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其次,莆田市在对台区位上有绝对优势,然而作为旅游目的地,莆田市位于两大旅游城市福州和厦门之间,这种“大树底下不长草”的“阴影效应”势必会造成旅游业的倾向性发展;再者,以后的几年内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虽仍将快速发展,但莆田的客源主要为港澳台同胞以及临近城市的妈祖信徒,客源结构的中一将是旅游发展的另一大挑战。拓展客源市场,将是莆田今后旅游营销的着力点。

二、产业发展的基本对策

1.树立大区域旅游发展观

莆田虽有独特的妈祖文化旅游品牌,但山于莆田位于福州和厦门之间,而旅游目的地之间存在的替代性竞争,使得莆田许多风光资源难以显示资源优势,如媚洲岛海滨风光吸引力受厦门鼓浪屿影响,永兴岩受福州鼓山等名山影响。因此在考虑莆田市旅游的资源、产品和市场开发时,应树立大区域旅游的发展观,联动福厦漳泉地区整合资源优势和促销力量,通过借景、借道、借力来强化自己的优势。如可以凭借秀屿码头,借惠安肖肝炼汕厂和崇武之景,开发南日岛海岛景观;借永泰青石山来捆绑促销大洋生态风景区永兴岩。

2.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1)加大领导力度。旅游业对地方GDP的贡献是显形的。甭P}应成立山大旅游企业、外事办、文化局、宣传部等部门领导、旅游专家及各新闻中-位负责人参加的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专门负责全市旅游重大问题的决策、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旅游政策的制定及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为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加强管理。旅游产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加强产业管理应做到“二协调一理顺”:第一,协调市旅游局和各旅游景区管委会的关系,权责分明,树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威。第一,协调旅游产业各有关部门的关系,树立协作意识。第二,协调政府部门与旅游企业的关系,旅游节的筹办应逐步山政府性行为转变为企业行为。第四,理顺各景区管理体制,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现状,实现高效、科学、统一合理的管理。

(3)加大投入。政府应成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加大投入。投入的资金一作政府联动各旅游企业、媒体、相关部门整体促销之用,一作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和辅助设施之需,三作出台权威性旅游详规之费,四作急需旅游项目投资之先期资本。

3.拓展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1)湄洲岛、九鲤湖、永兴岩和南少林这些资源地域性特别突出,应开发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对于媚洲岛4A级旅游区要按国家A级质量评定标准进行深度开发,改造完善,注重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参与性,在提升旅游产品档次上发挥效能,努力将妈祖文化旅游产品培育成国家级旅游精品;九鲤湖湖美瀑秀,永兴岩林茂岩奇,生态环境良好,应对九鲤湖、永兴岩进行环境因子(如负氧离子)测试、评价,发展生态和康体体闲旅游;南少林以武术文化为主,应走文化旅游之路,注重南北武术文化的互动。

(2)选择一定地域开发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是借助一定的财力和技术力量,根据旅游者的需求而设计的一种旅游产品。在通入性好、人气叶的地域开发如“船模展览馆”、“圣地海洋馆”、“鞋业一条街”、“妈祖风味小吃一条街”、“武术文化商业街”等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

(3)改变节庆旅游的运作模式。莆田通过举办妈祖文化旅游节以及武术节、摄影节等,不但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同时也为旅游促销提供了展示平台。但若从经济效用上看节庆的运作,并以政府投入为主,虽然筹办节庆能够招商引资,但节庆旅游的发展效用远比“招商引资”大得多。笔者认为应改变目前由政府某一职能部门筹办节庆的模式,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既要产生良好的城市轰动效应,也要创造经济效益。

4.加强交通设施和旅游企业的建设

(1)全面启动交通建设工程。交通已成为阻碍莆田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应在原有的“三纵三横”公路主框架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家一级港口秀屿港的优势,增设豪华型的游船和高档游艇;同时因景制宜,修建一批景区内车道、人行道,增设旅游专车;迁建旧车站,启动甭田铁路建设工程,提高运力,增强连通性。在各交通集散地设置导游触摸器、旅游广告牌,出售精美旅游交通图;在主干道视觉通达区安置旅游景区指示牌,彻底改变目前少、乱、差的交通局面。

(2)整合旅行社,发展旅游资源开发和生产企业。目前莆田的旅行社,存在小、散、弱状况,应加快旅行社部门的资源和技术整合,从小规模分散的企业组织整合为一大企业集团,发挥资金和人才集聚效应,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其规模化发育程度。此外,应鼓励和培植一些有生产条件的企业开发和生产有莆田地方特色的旅游购物品,丰富旅游购物品的多样性。

5.加强旅游产业人才培养

经济总体的落后从某种程度说是人才的落后。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泞致的马太效应,其实是一种颠倒的“技术转让”。今后几十年旅游产业的竞争可以说是人才的竞争。莆田要发展旅游业,提升竞争力,必须着眼于人才的培养,以科技兴旅游。

(1)立足本上培养人才。应充分发挥莆田学院在人才培养、旅游开发与规划及决策咨询等方而的作用,为人才落根木上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加快人才体制市场化改革。对于社会经济后发展地区而言,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至关重要的。要加快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建立符合市场机制、灵活的用人制度。

(3)加强旅游局、旅游景区、旅游企业与高等院校的密切合作。充分利用本市高等院校的智力资源和科研成果,培训各旅游企业管理干部,推进人才开发与经济、教育、科技一体化。

参考文献:

[1]詹毅.立即行动起来掀起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新高 潮[EB/OL]. ptta.com.cn/szjh.htm,2003-03-25

[2]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

社,1993. 355

[3]中国旅游年鉴编委会.2002中国旅游年鉴[M北京:中

国旅游出版社,2003.178.

篇3

[关键词] 体育产业 贵州 体育 民族

近10年来,贵州省凭借自身经济快速发展和资源开发优势,体育旅游产业得以较快发展。但是,由于体育旅游在该省起步较低,可供借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足,与两河流域相比,在规模、效益、档次和吸引力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加强贵州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的研究,合理开发体育旅游资源,为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体育健身娱乐需求,开发体育市场,促进旅游经济的积极发展,凸显民族特色和地域优势,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全面提升和旅游经济的繁荣具有现实意义。

一、贵州民族体育旅游的现状

1.“多彩贵州”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多彩贵州”是中国西南内陆的贵州多民族省份的象征,山水风光奇特,民族风情浓郁、文物古迹古朴多彩、气候宜人,贵州被誉为天然“大公园”,有“中国避暑之都”的美称。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贵州拥有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红枫湖、舞阳河、兴义马岭河峡谷、荔波樟江、赤水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花溪、百里杜鹃等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铜仁梵净山动植物、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赤水原生林和草海鸟类栖息衍生地和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会址、从江增冲鼓楼、盘县大洞等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贵州已形成了以林城贵阳市为中心,以游览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红枫湖、马岭河峡谷为主的西线旅游区;以领略苗、侗民族风情为主,伴有舞阳河风光的东线旅游区;以瞻仰革命遗址、游览风光秀丽的赤水十丈洞瀑布和品尝国酒文化为主的北线旅游区,以及以瑰丽多姿的“小七孔”自然景观为主的南线旅游区。30余家3星级宾馆,14个国家级旅行社。景区、星级宾馆、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2.省市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

良好的交通体系是确保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支撑,贵州已有西南地区最大的公路、铁路、航空交通网,交通体系方便快捷。游客乘坐任何一地的旅游专线车,一般在3小时左右,就能方便地到达各地区较大景点。大量的人流、物流,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完善的旅游基础和良好的服务水平,以及便利的交通,为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因此,随着贵州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发展,贵州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必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休闲健身旅游蓬勃兴起

中国体育健身游的启动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消费模式逐渐向休闲娱乐转变。休闲娱乐不仅让游客参与各种游乐设施和娱乐活动,体验其中的知识与乐趣,而且以休闲娱乐为载体,将休闲文化、体育运动等形式与游乐主题融为一体,“多彩贵州”,满足了游客休闲、娱乐、健身的愿望。2008年5月1日至5日调查显示,36%的家庭外出旅游,在其旅游的人群中,44%参与了休闲娱乐游。为了适应这一新的需求,贵州各地兴起了许多休闲娱乐业,如红枫湖健身游(游泳)、佛教名山朝拜游(登山)、侏罗纪公园探秘游(健身走)、有惊无险漂流游(漂流)、瀑布溶洞风光游(划船)、黔西南森林氧吧,以及以民族命名的乡村游等等,这些主题鲜明的健身娱乐场所拥有大量的体育娱乐设施,在时间、交通、内容、消费档次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节假日均是爆满。

4.现代旅游项目成时尚,民族传统项目显倪端

近几年,贵州各地市先后组织和开发了很多尝试刺激类旅游项目,如自行车旅游、汽车自助游、攀岩、登山。由于这类体育旅游极具挑战性,参与的人较多。其中不乏影响较大的国际定向越野赛、汽车拉力赛、世界龙舟锦标赛等等。2008年所举办的屈原龙舟赛影响国内外,大大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体育爱好者,这为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仡佬族高台舞狮、苗族的采月亮等民族项目健身娱乐和观赏价值极高,遵义市赤水河独竹漂将在2011年登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赛场。

二、贵州民族体育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文化意识淡薄

体育产业发展需要适宜的社会环境来支持。我国人民的体育产业意识不强,文化意思淡薄。资料显示,长期以来把体育仅视为公益性事业,看不到体育所具有的产业性和文化传承的作用。这种认识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阻碍着体育产业文化的发展。

2.产业政策、法规、制度不完善,缺乏调控机制

目前体育市场管理缺乏高层次立法,国务院的行政法规甚至法规性文件还不多,我国体育产业某些方面缺乏长期、稳定的政策扶持而使发展受到影响,经济行为不规范,缺乏统一管理,管理权限的交叉、界定不明,甚至出现无人管理等。经济落后的贵州更较突出。

3.体育旅游在资源配制不足,利用不充分

目前,贵州体育产业的开发和发展上,地区差异很大,发展极不平衡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了体育旅游经济各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合作,易产生重复建设和体育旅游产业结构同构现象,不利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区域性的体育旅游产业定位中寻找自己的位置。由于缺乏民族体育旅游合作和发展的总体规划,各市分别根据各自的价值取向确定体育旅游发展项目,以致有些活动项目雷同,项目重复建设,不能配合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又忽视彼此之间的合作与融合,不利于体育旅游产品的相互延伸和相互用。使该地区的体育旅游产业层次不高、效益不高、结构不合理,还有可能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

4.体育与旅游两种活动的结构不合理

贵州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开发不完善,特别是体育、旅游两者的结合方面。表现在,没有充分认识体育在旅游中的功能,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也存在着沟通不够的问题,体育与旅游结合的不完善,已严重影响着体育旅游的发展。从体育产业的构成来看,在相关产业中,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较迅猛,但就体育用品产业的内部结构而言,贵州民族地区体育用品自主开发、设计能力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大都服饰为主,没有形成作坊式主导性体育产品。在整个体育产业结构中,主体产业所占比重较少,产业结构之间发展不协调。

5.体育旅游支柱产业和经营人才缺乏

贵州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组织形式现在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经营状态,缺少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集团。该地区经营体育旅游的社团不少,但有一定投资规模和影响的体育旅游集团几乎没有,在所开设的体育旅游线路中,绝大多数生命周期很短,产品竞争力较弱;一般性健身活动不少,但能够定期举办的健身游却很少;名山、名水、名园不少,但有影响的体育旅游产品不多,直接影响长贵州体育旅游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贵州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目前,贵州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严重缺少高素质综合性专业人才,尤其懂经营、懂管理、懂法律、懂体育、懂旅游的复合型体育经济人才,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总量、质量、专业与分布构成,状况都不容乐观,并已成为制约贵州体育旅游产业长足发展的瓶颈。

三、贵州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体育旅游业是新兴的旅游产业,也是可持续发展中要重点扶持的产业。体育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现阶段,还需要各级政府在产业的政策、财税减免、资金投入、项目开发、宣传促销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重点支持。加大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平衡供需结构,坚持先规划、后开发,防止一哄而起,盲目开发,重复建设。将体育旅游业列入政府任期目标,从组织领导、产业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倾斜。采取切实措施,研究制定一系列符合区域体育旅游业发展特点的扶持政策,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构建体育旅游业支持系统和发展平台,加大体育旅游开发招商引资的力度和规模,全面推动区域内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加强政府对体育旅游业的统一管理,逐步改变体育旅游管理部门林立、各自为政的现状,确保体育旅游资源的统一开发、合理布局;加大对体育旅游业的投入规模,拨出相当数量的专款,用于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和宣传促销,确保体育旅游业的深度发展。

2.协调开发体育旅游资源

协调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提升体育旅游水平。从整体上对贵州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建立长远性、可持续发展民族体育旅游产业。按照旅游产业链来布局体育旅游资源,合作开发体育旅游精品及各项体育旅游专题产品,用规划来促进和保证区域内体育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尽量减少体育旅游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实现体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面提升区域体育旅游产品竞争力。

3.鼓励企业和社会投资,优化投融资环境

体育旅游要成为体育产业的重要产业,必须走向市场,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起自身的资本市场。在体育旅游的发展上,要依托旅游及体育发展的专项资金,保证在体育旅游发展的初期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外商(含内资)直接投资,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投资体育旅游,还可采取政企联合、区域联合的投资及运作模式,走多元化投资经营道路。坚持以“政府基础性投人为基础,社会参与、产业化运作的机制”,努力拓宽社会多元投资渠道。实现体育旅游产业集团化运作,促进贵州民族体育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

4.拓展体育旅游客源市场,加快体育旅游人才培养

对于体育旅游项目,首先要立足于本区域市场,创办出一定特色,争取吸引国内外游客。国际体育旅游很重要的是要简化旅行手续,提高效率,为国外游客提供旅行的便利,制定同国际接轨的法律和法规体系,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合作体制。贵州要以“多彩贵州”为窗口,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举办2011年中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为契机,加大体育旅游宣传力度、联合开拓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因此,完善体育旅游宣传促销手段,运用影视、歌曲、广告、互联网等多种宣传促销形式,提高宣传促销的影响力、覆盖面和科技含量,增强体育旅游宣传促销实效。充分发挥区域内体育院校和旅游院校在培养体育旅游人才上的作用。各院校应该抓住时机,适时开办与体育旅游相关的新兴专业,做好培养体育旅游人才的准备。在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上,应加大旅游教育和培训力度。可考虑在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创办休闲旅游及体育旅游专业,也可在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学院举办短期的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业务培训等措施,为贵州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

四、结束语

贵州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应以民族区域体育旅游深度发展为主线,以市场机制为主要手段,以寻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多种层面的协调机制,推进多种形式的合作。以贵州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人文、村寨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引导消费,使贵州民族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旅游强省”目标。

参考文献:

[1]贵州旅游网,gzgov.省略;游易天下,省略/

[2]刘战慧.韶关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深度开发的战略选择[J].特区经济,2004(10):91~93

篇4

关键词:四川;体育旅游;产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142-02

体育旅游是一种逐渐兴起的旅游方式,与传统旅游相比,有着更强的参与性、更好的健身娱乐性。伴随生活方式及旅游市场和需求的变化,登山、攀岩、滑雪、滑冰、滑草、滑沙、漂流、滑水、冲浪、朔溪、徒步穿越、自驾车越野等活动逐渐成为了体育旅游业的新需求。体育旅游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个人参与性和体验性的需求,迎合了挑战自我与自然的本性。

一、四川省体育旅游产业的现状

四姑娘山风景区设置以登山、攀岩、攀冰、徒步穿越、漂流为主的体育基础设施及专业化技术辅助团队,其景区所在地小金县旅游收入以每年25%的水平增长,目前已达2亿元以上;西岭雪山配置滑雪、滑草、高山滑道、飞伞等20多个运动休闲项目。四川省体育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以户外运动为主体,是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的新型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优势,拥有众多山地、峡谷、高原、河流和藏、羌、彝民族体育风情。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配置及活动开展上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在贡嘎山、四姑娘山、西岭雪山等每年引来国内外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参与,在凉山州有环邛海湖自行车大赛、螺髻山、庐山攀岩登山活动、安宁河国际漂流赛等活动,在九寨旅游大环线上有阿坝州政府组织的国际汽车旅行节,众多的景点资源及配套项目,形成了四川省体育旅游美好的发展前景。伴随各地景区资源的开发,四川省体育旅游建设正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及当前形势下日趋增长的全民健身和文化娱乐需求逐步融通。四川省各地景区大量出现的与旅游业、旅游地交叉融合的户外运动及体育项目,也很快成为新兴的体育产业。四川省发展体育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对拉动就业,加快经济增长,为人民提供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制约四川省体育旅游发展的因素

(一)宣传促销管理及其他问题

对体育旅游促销宣传不足,即使有宣传也是主体形象不明确生动,宣传内容单调形式陈旧,缺乏煽动性,宣传渠道不多、手段缺乏,很少做到多方参与共同协作而形成动作大、声势大的对外宣传活动。宣传促销时断时续缺乏经常性,长期性。

(二)居民收入与消费观念行为习惯制约

四川省存在社会经济相对落后、居民收入水平偏低、需求相对不足,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许多问题。四川省体育旅游的开发程度和产业发展水平与旅游大省的地位不相称,体育旅游业经济效益不明显。四川省体育旅游总体上尚处于后进状态,其根本原因是落后思想的桎梏阻碍和限制了四川省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四川人的消费理念与行为习惯也影响着人们对体育旅游的选择,体现在旅游上也多是只愿去参加一些消遣性和观赏性的常规旅游,而对于那些需要一定体力、技巧和具有一定意志力的体育旅游活动,却少有人会真正地或多次地参加。

(三)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专门人才匮乏

体育旅游属于一种特种旅游项目,因而该行业需要专业的特定的人才。四川省基本上没有专门培养体育旅游人才的机构,旅游学校和大专院校中的旅游专业也是培养从事一般旅游业的人才。目前,四川省体育旅游人才缺口很大,体育旅游人力资源总量和后备力量都明显不足,景区体育旅游项目的专业化配套服务体系,包括人才、技术、装备、安全措施等尚待整体建设和规范。在四川省体育旅游从业队伍中,男性多于女性、学历结构偏低、专业结构复杂、多以兼职工作者为主、经营管理性人才缺乏等;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体育旅游人才培养办学时间不长、培养人数在近几年内有所增加、体育旅游人才培训工作尚未得到职能部门的重视,少有的培训行为基本上属于各单位的自发行为且随意性大,也不具备系统的培训规划和有章可循的制度保证等一系列结果。

(四)财力支持跟不上产品开发不力

因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财政较为困难,资金并不充裕,所以对体育旅游的直接投入比较少。同时,由于没有广开门路,因而多渠道多形式的筹资体制还未建立起来;广泛吸纳和利用外资和社会资金的力度有待加强,投资政策有待完善;体育旅游在项目建设上总体投入不足,西蜀岷山众多名山大川丰厚的户外运动资源尚待开发;具有体育、文化娱乐及旅游特征的新型产业——体育旅游在开发建设中呈现信息不对称、行业主管部门职能分割及活动的分散。

(五)教育培训和基础设设施没有跟上

在体育旅游业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包括宣传促销教育培训和基础设施、硬件设施建设等都不能完全满足其发展的需要。针对目前城市居民正日趋扩大的运动休闲及旅游度假时尚,各级政府组织、企业及社会团体对体育旅游的中介、宣传和引导功能尚未全面展开,社会动员面不足。体育旅游硬件设施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开展体育旅游项目的设施缺乏许多可开发的项目,因无必要的设备而无法开展,加之目前四川省的体育旅游企业规模小、素质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在某些体育旅游项目开发上又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

三、四川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一)把体育旅游纳入四川省旅游规划

依托四川省现有旅游环线的营销系统,各路景区体育旅游项目发展及配套活动的信息,促成四川省体育旅游整体包装、强势促销的态势。规范的体育旅游市场统计标准,将促进四川省体育旅游专业化配套发展。将体育旅游置于更大范围如全国和区域的产业合作背景下,构建一个与四川省旅游环线发展及景区建设、游客休闲度假需求高层面融通整合的,融九寨大环线、峨嵋、乐山、都江堰、雅安、康定等众多资源和景点在内,涵盖大香格里拉环线、辐射凉山州藏彝走廊的西蜀岷山体育旅游圈。

(二)提高同一景区资源的开发利用率

面对各路景区在自然、人文、宗教、生态、体育等资源,各地旅游主管部门及企业在景区建设中应特别注意源的共生性,生态观光、文化感悟、度假休闲与体育旅游活动的配置建设,充实景区旅游项目的构架和内容,市场聚合力。九黄黄金旅游环线上的四姑娘山可以通过旅游公司的开发及登山协会的引导,可居于国内体育旅游的登山市场上的领先地位。西岭雪山冰雪运动资源,成为四川省在全国冰雪项目上的竞争优势。

(三)营造体育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

按政府授权、企业运营、景区资源共享的模式运作,未来几年我们在体育旅游发展上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体育旅游的诸多项目尽管本身属于体育经营活动,但在投资建设的管理程序上,涉及跨行业、跨部门的多头审批。在产业政策上不妨建立统一的体育产业执行标准,在管理环节上,变多头审批的烦琐程序为一站式系统服务。大幅度地聚集吸引伴随西部大开发、企业改制及产业技术调整而来的各路客商及民间资本,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四川省体育旅游的产业化水平。

(四)体育旅游业与城市体育产业的整合

作为一种以户外运动为主的旅游活动,体旅游与城市体育运动的发展有一脉相承的渊源。因此,借助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及城市休闲娱乐产业的发展,开发各类具有户外运动的体验性、刺激性特征的经营性体育娱乐项目及其辅助训练设施,注重以企业群体、学生群体及干部素质培训为对象的各类拓展训练,是促成城市居民户外运动素养,扩大体育旅游消费市场的重要举措。此外,开发以成都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大型体育比赛为主题的、与户外运动不同类型的会展型体育旅游活动,借助中心城市体育大赛的聚合、示范功能聚集吸纳更多的体育旅游潜在的消费者。

(五)加强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

四川省体育旅游现状与人才培养现状滞后于体育旅游的实际发展的需要,其主要原因在于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体育旅游人才战略意识淡薄、行政管理部门在体育旅游发展问题上的协调不够、对体育旅游人才培养问题模糊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等。因此,要根据体育旅游市场即体育旅游者的参与特征以及体育旅游经营单位对体育旅游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提出加速四川省体育旅游人才的步伐,拓展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的途径,加强行政管理部门的体育旅游产业的战略意识、分工合作,加大各高校对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体育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六)加强体育旅游产业的制度规范

加强体育旅游活动的消费指导,建立规范的体育旅游项目团队经营管理及安全技术服务体系,强化体育旅游的配套服务及保障体系。体育旅游涉及诸多户外运动知识及安全保障措施的活动,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应有相应的资格认证办法,特别是登山运动中的高山向导、教练,漂流运动中的操舟手,蹦极、跳伞、滑翔、溜索运动的技术装备,更应配套设计相应的上岗制度及检测制度。旅游管理部门对景区体育旅游项目经营实体安全保障及应急措施,制定相应的检查督办条例。规范明确的风险责任认定条例,吸纳保险公司,进入体育旅游这一巨大的保险市场。

(七)依托民族地区开展特色体育旅游

在四川省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藏、羌、彝高原上,有着众多生态的、山水的、民俗的、宗教的、动植物的神奇旅游资源,可以此为依托开展有特色的户外运动和汽车拉力赛或自驾游等;以凉山州赛马、斗牛、摔跤达体舞等众多形式不一的彝族体育活动为题,结合各种民间时令节气,如火把节等开发旅游项目。在南丝路藏彝走廊上通过重点开发与分流,最终在西蜀岷山境内形成以登山、滑雪、漂流、自驾车越野等优势项目配置为主体,融诸多体育休闲活动及娱乐产品、大型旅游及体育产业、各路景区景点及其配套公共服务网点在内的,集运动健身、体育娱乐、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高山峡谷、草原群峰、森林湖畔、河流清溪、宗教文化、民族风情、城市与乡村交融的区域性多核分散型体育旅游圈。

参考文献:

[1] 朱玲,惠蜀,等.发展壮大四川省体育旅游产业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2).

篇5

关键词:高尔夫旅游;发展现状;影响因素;烟台市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069-02

旅游是人们对不同于自己日常生活环境的好奇而产生的体验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这一体验需求也日益高涨,因此旅游市场的需求也就日益旺盛。高尔夫旅游以其浓郁的运动休闲的健康旅游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烟台市以其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的地理优势及良好的气候条件,吸引着来自韩国、日本及港澳台地区的高尔夫爱好者。高尔夫旅游尽管在中国众多旅游产业中属于新兴产业,其对本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仍十分巨大。如今的高尔夫运动可以说已经与旅游产业融合,各地的高尔夫球场通常都具有其各自特色,其风格差异也是旅游爱好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因素,结合当地其他各种旅游资源,使得高尔夫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的旅游方式。高尔夫运动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可以形成和谐发展、互利互惠的良好局面,其发展可以在促进经济的发展、吸引商业投资、城市形象提升等方面很好地发挥作用。

一、烟台高尔夫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高尔夫旅游是一种以高尔夫技能学习、训练和参加比赛为形式的旅游模式,仍然依托于高尔夫体育活动,这种旅游形式通常针对于高尔夫运动爱好者,其从自己居住地前往异地打球、交友、度假等活动的参与过程,就是高尔夫旅游模式的形成过程,这一旅游模式主要包括风景游、南北游、猎奇游、国际游、商务游这五种表现形式。高尔夫旅游逐渐成为一个区域旅游国际化的重要原因[1]。烟台市高尔夫旅游近年来发展迅速,注重与周边地区如青岛、威海等城市的合作开发,坐落于烟台龙口市的烟台南山国际高尔夫球会的强势发展更加推动了高尔夫旅游在烟台乃至整个山东的发展。投巨资建设的球场,硬件设施已十分完善,拥有279洞,是亚洲最大球场,其他配套设施也一应俱全,但比起硬件环境,目前其软件环境也在进一步完善。在客源方面,目前来烟台高尔夫球场打球的主要来自韩国、日本的高尔夫爱好者,对本土高尔夫爱好者的吸引程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通常情况,高尔夫球场的球场规模、员工状况、客源构成、接待能力、价格等方面是吸引高尔夫爱好者的主要方面。

1.高尔夫球场规模分析。那你目前烟台市已拥有注册高尔夫球会9家,包括23.5个标准18洞球场,这些球会当中,最具规模的是南山国际高尔夫球场,球洞数量达到279个,占地21000亩,各个高尔夫球场周边环境也十分优美,可接纳游客240万人,随着人们对高尔夫运动认可度的提高,可见其发展潜力巨大。标准18洞球场占地2000亩左右,对于标准18洞球场,占地最大的是苹果城度假村霞光高尔夫俱乐部,占地2500亩,占地最小的是山东烟台牟平高尔夫俱乐部,18洞球场占地1200亩。另外,在这9家高尔夫俱乐部中规模最小是山东烟台南光高尔夫俱乐部,球洞数量9个,球场占地面积500亩。除南山国际高尔夫球场以外,烟台还有一家高尔夫俱乐部拥有的球洞数量超过18洞,是山东烟台东方高尔夫俱乐部,拥有27个球洞,占地1600亩。在整个山东地区,烟台、青岛、威海是高尔夫球场主要分布城市,与青岛、威海相比较,烟台所拥有的高尔夫球场最多,18洞标准球场有23.5个。青岛拥有18洞球场23个,威海有13个18洞球场。由此可见烟台高尔夫旅游发展在整个山东高尔夫旅游产业当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高尔夫球场容纳能力分析。在保证打球速度及球场承载负荷宽松,对于一个18洞的标准高尔夫球场每天可接待120人左右。烟台市23.5个18洞标准球场,以每天可接待120人、全年开放250天计算,烟台市每年可接纳打球人数为70.5万人。经实地调研,目前烟台市所拥有的23.5个标准规模的高尔夫球场,练习场靶位的数量约为430个,烟台市高尔夫球场会所22个,占地面积约19.2万平方米,客房总数标准间数量为3000个,餐厅餐位数量约为6000个。这些硬件条件每年足以接纳100万人以上。

3.高尔夫从业人员状况分析。经实地调研发现,烟台市目前有高尔夫球会(包括俱乐部)8家,共聘请包括球场工作人员、会所餐厅及客房服务人员在内共大约4300名员工。高尔夫旅游发达地区引进的管理人才数量较少,基本都是高层管理人员,大部分员工都来源于当地从业人员。以南山国际高尔夫球会为例,其球会高层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已大部分都来自于广东、深圳等南方高尔夫旅游发达省份,其他中层管理人员多来自于当地从业较早、工作经验丰富的球会自培养的工作人员,这一部分人员基本实现了本地化,对于球童、接待等服务人员及维护人员基本来自于当地,已完全实现本地化。目前,一些球场从事球童工作的人员十分缺乏,有的球场只有20名球童,在高尔夫旅游旺季根本不能满足需求。与当地高尔夫专业院校的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在节假日期间来自这些专业院校的兼职球童,一方面具有大学生所特有的出入职场的热情与激情,但一方面其工作经验上亦有待提高。学历方面,由于高尔夫专业在我国目前仍比较冷清,即使是全国范围内开设高尔夫专业的院校还比较少,烟台市一些高尔夫会所从业人员学历水平普遍不高,一些工作人员大部分没有学历,有学历、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又不满足当地工资水平,比较倾向于选择北京、上海、广东等一些高尔夫旅游发展较早的地区从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烟台市高尔夫一线服务人员外语水平较低、高尔夫礼仪意识不够专业。马天瑞等[2]在《海南高尔夫现状及其发展趋势预测》中指出,海南政策优势及气候优势是高尔夫旅游发展的先决条件,但其高尔夫健康的发展需要高尔夫专业人才的护航,可见高尔夫教育的重要性。

4.高尔夫球场收费情况。与广东、海南等高尔夫旅游发达地区相比,山东省高尔夫球场收费普遍较低。在烟台市8个高尔夫俱乐部中,山东烟台高尔夫俱乐部和海阳旭宝国际高尔夫俱乐部收费较高,前者平日收费750元,周末收费880元。后者平日收费630元,周末收费930元,其他球会收费标准都保持在平日收费500元左右、周末收费650元左右的水平。

5.客流量分析。为研究烟台市球场客流量情况,分别对烟台3家高尔夫俱乐部做了调查,三家俱乐部都是5月份达到高尔夫旅游高峰,可以达到4000人左右,1月份封场,2、3及12月份接纳人员特别少,基本不足500人,其余月份大概都在2500人左右。

二、烟台市高尔夫旅游产业影响因素

1.外部环境影响因素。金融危机以来,作为高消费的三大体育产业之一的高尔夫行业必然受到严重影响,但由于我国相关政策的利好,我国高尔夫行业并没有受到负面冲击,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对于高尔夫项目限制的宽松,使得年均高尔夫球场的建设数量有所提高。同时,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球员结果也有所变化,出现海外高尔夫旅游者有所下降,中国本土高尔夫爱好者的人数持续增长,新建球场主要分布在3级城市。烟台是以韩国、日本的高尔夫旅游者为主要客源的地区,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较大。金融危机时韩币贬值较为严重,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大大加大了海外高尔夫的成本,等同于减低韩国游客的消费能力。与此同时,韩国本土球场价格有所下降,果岭费下调30%~50%。国内本土高尔夫爱好者增加也与高尔夫重返奥运会有关,这毫无疑问是有利于高尔夫运动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的。

2.内部环境的影响。烟台市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与高尔夫文化氛围十分浓郁的韩国、日本隔海相望。交通也十分便利,交通条件便利可以为旅游者减轻旅途负担,增加游客的舒适感。从韩国、日本到烟台空中距离相差不多,直达航班仅为1~2个小时即可到达,同时,港澳台地区到达烟台也有很多直达航班,可见地处烟台的高尔夫球场在交通便捷方面可进入性很高。除交通便利,气候因素也是高尔夫旅游者考虑的重要方面,烟台地处沿海,雨量适当,年平均气温在11℃~13℃,光照时间较长,即使在高纬度地区的北方的球场封场期间,烟台球场仍可保持较好的状态,尤其在韩国、日本,冬季时间持续较长,在其封场期间,烟台高尔夫球场对其吸引力巨大。另外,烟台旅游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烟台龙口南山大佛是国家级5A景区,在享受高尔夫旅游的同时,游览景区也是在高尔夫旅游过程中的额外享受。

三、结论

烟台市在整个山东省球场规模最大,18洞标准球场数量为23.5个。目前来看客源数量远小于其承载能力,且来自韩国、日本的球客为主要客源。高尔夫从业人员学历水平普遍不高且本地化程度较高,如何吸引更多人才关乎到烟台市高尔夫旅游能否更好、更快地发展。对于烟台市政府政策方面,其引导作用应充分体现,政府应更加重视高尔夫旅游在整个社会需求方面的经济效益。同时,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也应该加大,使高尔夫从业人员队伍更加专业化,增加高尔夫旅游者旅游价值的体验。

参考文献:

篇6

1.1相关概念界定

“文化产业”一词最早在我国政府的“十五”计划中提出。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分类也非常广泛包括教育产业、旅游业、文化创意、网络传播业、体育产业等。目前,文化产业与旅游、休闲、制造、电信、交通、房地产等国民经济产业部门正在发生普遍的渗透和融合,形成以文化内容为纽带、关联度日益密切的庞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特色旅游业是在常规旅游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特色旅游业更注重于消费者对某一个旅游方面的兴趣和需要,在一些地区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和特点,为消费者推出特色旅游,专题旅游。

1. 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业融合机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业融合的动力机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业相互依存,共生互融。特色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相结合,有助于特色旅游业的创新性发展。特色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又可以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和内容,丰富文化产业的内涵。其次产业特性是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业融合的内在驱动力。由于文化产业和特色旅游业均属于服务产业,其产品具有非实物性,有一定的叠加性。通过这种叠加来实现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业的融合。同时,特色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文化产业的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对特色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关联作用。产业的融合主要建立在原有产业的关联基础上。最后,科技创新是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业融合的重要催化剂。科技创新加速了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业的融合,为原有产业的融合提供了技术平台、业务空间拓展、新的市场空间等。

2.张掖市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2.1张掖市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优势及基础

张掖历史悠久,自然、文化资源丰富,是甘肃省仅有的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张掖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遗产,有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张掖西夏国寺文化产业园、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等为代表的优势自然资源,有以汉明长城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产业带,以裕固族为核心的民族文化产业带,还有以张掖大佛寺、木塔寺为主的佛教文化产业带。

近几年,张掖市以先后投资近11亿元,实施了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其中包括张掖黑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006.63万元,张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697.82万元,总投资3.2亿元的神沙窝城市沙漠公园等。

结合张掖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努力提升文化创意和内涵,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2016年张掖市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8.5%,同比提高8.2个百分点。

从2011年到2017年,张掖市的旅游综合收入增长了近10倍,增长率连续超过30%。张掖市的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这也为张掖市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2.2张掖市通过裕固族少数名族文化打造特色旅游业

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境内有许多富有特色的旅游景区,例如,马蹄寺、中华裕固风情走廊景区、祁丰文殊寺、玉水苑等。近年来,随着交通的发展,裕固族??特的少数名族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从2012年开始肃南县每年的旅游人数都在大幅度攀升,文化旅游业也成为带动肃南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肃南县结合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和不同的资源优势,把“一季游”发展到“四季游”,科学性的规划和发展旅游景区,积极推出各种旅游文化特色节和活动,宣传本县的少数民族文化,实现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从2016年开始,为了深化旅游业,肃南县还推出了许多创新型产业发展集群,使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进一步升级。

从2012年到2016年,肃南县旅游综合收入也是连续4年保持在30%以上。在“十三五”时期,张掖市政府规划在肃南县建设裕固族特色村寨、裕固族特色餐饮文化开发等项目,多角度、多层次传承和宣传肃南独居特色的民族文化,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3.张掖市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3. 产业融合程度不高

由于张掖市受自身经济条件、地理位置、交通等因素的制约,特色旅游业才刚刚开始起步,而如何科学、有效地将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业融合,还在初步的探索和实践中。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张掖市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业融合程度并不高,产业融合缺乏影响力,也缺乏创新型的产品和服务。

3. 产业融合模式单一

张掖市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业融合模式主要是依靠已有的一些旅游景点,风景故迹,然后融入一些当地的文化和民俗。这种产业融合模式过于单一,影响力小,覆盖面低,长期发展这种单一模式,会使产业融合受到限制。

3. 缺乏复合型人才

产业融合的发展,离不开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由于张掖市地处偏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人才吸引和引进上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如何引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也是解决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

4.张掖市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对策

4. 提升产业融合品质

张掖市在产业融合方面还需要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发挥文化产业的综合效应,对特色旅游业起到推动作用。政府还应积极鼓励和支持省内企业与相关产业的合作,将产业融合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加强对张掖市的宣传,提升张掖市在全国的影响力。

4. 拓展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

张掖市产业融合模式过于单一,在产业融合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须要拓展、创新出更多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的复合型模式。复合型模式的发展需要很多条件,需要企业、政府、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协作才能逐渐形成。

篇7

摘要: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现阶段最热门、发展最快的服务产业之一。云南省是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将云南旅游产业向国际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对云南省旅游产业进行介绍,对现阶段云南旅游产业国际化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改进对策。

关键词:云南;旅游产业;国际化

从我国实行经济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各省市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并逐渐致力于经济的发展方面,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界,具有幅员广阔、风景优美等特点,特别适合发展旅游产业。就目前而言,云南省旅游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其特有的旅游资产和旅游产业结构,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然而,在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云南旅游产业仍存在着不足之处,文章将对云南旅游产业国际化发展问题做出详细探讨。

一、云南省旅游产业资源介绍

云南省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包括瑰丽的自然风景、独特的历史、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日益积聚的商业资本。

(一)自然风景资源

云南省地域广阔,自然风景资源丰富,可以开发成不同类型的旅游景观。北部有被冰雪覆盖的众多雪山,包括石卡雪山、梅里雪山、玉龙雪山等,海拔高度从两千多米到四千多米不等。南部有热带雨林,其中以西双版纳州最为著名。星罗于云南大地的古茶林、高原湖泊、溶洞风景也是云南省旅游产业的独特风景线,当地人甚至打出“不到九乡,枉来云南”的宣传语。

(二)历史资源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云南省是我国历史资源保存得较为完善的大省,其中,以大理、昆明、丽江古城、腾冲等最具盛名。独特的建筑风格、悲壮亦或异域风情的历史沧桑及别具一格的人文都吸引着国内外的旅客。

(三)民族文化资源

除了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之外,云南省的民族文化资源也是吸引众多旅游者的重要板块。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其中,人口总数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高达25个,在这些少数民族中,有15个是云南省独有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四)商业资源

我国的经济发展为云南省的旅游产业带来了新的生机,自从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许多外资企业将资金和技术投入云南,从而使得云南的商业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以天然螺旋藻、竹炭产品等最具代表性。

二、云南旅游产业国际化发展现状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与老挝、越南、缅甸、泰国等国家仅有一江之隔,由于该省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云南省的旅游产业处于较发达的水平。然而,在推动云南旅游产业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缺乏国际化的整体性规划

影响云南省旅游产业进一步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国际化的整体性规划策略,主要可以表现在云南省旅游区的可进入性和便捷性差、缺乏区域旅游合作以及缺乏国际知名旅游品牌等三个方面。可进入性和便捷性差是最主要的客观性因素,包括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及气候原因等,这主要是因为云南省地处高原,且位于我国西南角,相比于同等级的其他省市,交通业的发达程度略显不足。同时,相关管理部门没有充分利用云南省的地域优势,从而导致区域旅游合作度普遍不高。另外,旅游企业和旅游业管理部门对云南省的国际性宣传力度不足也是导致云南旅游产业国际化发展程度不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 人力资源缺乏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云南旅游产业也随之得到相应的发展。云南旅游产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的挑战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主要体现在旅游行业管理水平低、旅游业服务者缺乏国际文化知识等两个方面。旅游行业管理水平低下主要是由于旅游法律法规、政策等的不完善,以及旅游市场的相关运行机制欠成熟等造成的。此外,旅游行业服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是引起旅游业服务者缺乏国际文化知识的主要原因。

(三) 缺乏资本支持

除上述两方面之外,阻碍云南旅游产业国际化的主要原因还有国家相关部门对云南旅游产业的投资力度不足[1]。主要表现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旅游产业的投资不够、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完善、旅游服务产业素质参差不齐、在国际上的宣传力度不足等。

三、推动云南旅游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措施

通过对云南省旅游产业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后,推动其进一步国际化发展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一)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云南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鼓励旅游企业的强强合作,促进云南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加强省外和境外的旅游宣传与合作,促进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域的旅游合作,不断制定出符合国内外旅客要求的精品路线,并对陈旧的旅游线路进行改造。例如,旅游管理部门可以加大对澜沧江和茶马古道的旅游线路开发,以促进中国、老挝、越南、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家的旅游贸易,推动旅游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二) 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

旅游企业应加强对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引进,同时旅游管理部门也应制定出完善的旅游管理政策,以留住优质的旅游服务人力资源,例如提供事业编制、放宽休假政策、提高薪资待遇等[2]。

(三) 加强对旅游业的资本支持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不断加强旅游市场的开放力度,以促进云南省旅游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具体可以从加强对旅游产业的投资力度和金融支持来实现[3]。例如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机场、火车站、客运站等场所的建设与改造等。

(四) 重点打造知名国际旅游品牌

政府及旅游企业应不断加大在国际中的宣传力度和投资力度,促进云南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以吸引更多的国际旅人[4]。例如,相关部门可以制作出云南省旅游相关的国际官方网站,加大网络宣传力度,吸引国际旅客的注意。此外,旅游企业还可以将不同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可以均衡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带动冷门景区的发展,例如,旅游企业可以制定出包含香格里拉、西双版纳、丽江古城等著名景点在内的旅游线路,以吸引游客的注意,推动云南旅游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廖志豪,张光远,吴丽华. 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襄樊学院学报. 2011,09(30):166-168

[2]廖军华. 欠发达民族地区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 求索. 2009,08(20):197-201

篇8

关键词:旅游产业 发展战略 产业现状 策略

引言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具体表现在:旅游市场的需求旺盛,旅游产业的规模扩大,供给能力增强。2009年我国的旅游产业实现了5566亿元的总收入,与2008年相比增长了11.4%,占GDP的5.44%。旅游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旅游产业进行战略性研究,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客观要求。

然而,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与美国、意大利和法国等世界旅游强国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到2009年旅游产业占全国GDP为5.44%,而在2002年世界旅游产业的总产值占世界GDP的比重就已达到11%左右。同时,在开发旅游资源、配置旅游设施、培养旅游人才和旅游管理等方面,我国与世界旅游强国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此可以看出,对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对于实现我国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一)旅游的产业化

旅游产业化不仅与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有着复杂的交织网络关系,而且宏观体制、微观机制、文化背景、旅游资源等因素也会对旅游产业化产生制约作用。但是,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对旅游产业化的涵义进行考察。从静态的角度来看,旅游产业化是现代旅游业的基本业态。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旅游产业化在经历从初级产业向高级产业发展,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发展的过程,由此可见,我国的旅游产业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1.旅游产业化的基本条件。现代化。现代化是旅游产业化水平的标志,经济现代化、社会服务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构成旅游现代化的三个主要内容。其中,经济现代化是旅游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文化现代化是更深层次影响旅游现代化的因素。

国际化。国际化反映的是旅游产业化的空间跨度,它是旅游业成为现代产业的基本条件之一。此外,旅游国际化能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能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

规模化。规模化是旅游产业化的发展基础,旅游业的规模化推动了大众旅游的形成,使得旅游不再是属于少数有钱人的奢侈行为,而是普通大众都能消费得起的活动。旅游业规模化的另一种表现为规范化旅游模式,即旅行社为旅游者组织安排旅游路线、旅游内容等。

市场化。市场化是旅游产业化的动作方式,市场化要做到四点,即要形成市场规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规则来指引旅游活动、将旅游资源合理分配。

2.旅游产业化的重要性。旅游产业具有突出的关联带动功能。也就是说,旅游产业能够带动与之关联的行业的发展,如餐饮、娱乐、建筑等与旅游产业相关联的行业。据相关研究的推算,旅游业的收入每增加1美元,GNP就会因此增加3.12美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约1.52美元。

旅游产业能带动就业机会的广泛增长。有关资料数据显示,旅游业的间接就业者是直接就业者的5倍,可见旅游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此外,旅游行业的就业成本低,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旅游产业可有效地提高人力资本质量。旅游产业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有助于吸纳新知识新观念以提高思想素质;开阔视野以提高文化素质;了解现代生产经营状况以提高管理素质;陶冶情趣以提高道德素质;了解科技知识以提高技术能力。

(二)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概念

1986年旅游经济被纳入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计划之中。所谓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是指以旅游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与条件为基础,从关系到旅游产业发展全局的各个方面出发,制定在较长时期内旅游产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解决的重点以及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措施的总称。从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特征上分析,它是有关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和总体性的设计和谋略。从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内容上分析,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主要是确立旅游产业发展目标、旅游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和旅游产业发展措施。

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我国拥有辽阔的地域,悠久的历史文化,并且南方和北方都有着十分丰富而且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正是由于这些坚实的基础,我国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起点较低,起步较晚的先天不足,在改革开放的三十余年,我国的旅游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2000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为3122.88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为7.4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为162.24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为3175.54亿元人民币。而到2008年时,我国入境旅游人数高达13003万人次,其中入境过夜旅游达5305万人次,国内旅游总人次为17.12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408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为8749亿元,入境旅游收入达2839亿元。从以上的对比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和国际旅游大舞台上异常活跃、极富生命力的新生力量。特别是近几年来,旅游业坚持“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发展方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旅游大国的地位在多个领域、在国内外得到空前的巩固和提高。

(二)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出现的问题

篇9

关键词:河北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解决措施

文化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在信息技术更新发展的情况下,文化将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是我国向文化强国发展的方向,更是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党在十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同时也使得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而让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发展。河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正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方针,需要文化旅游产业的相关部门根据国内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进一步指导河北省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向,从而让河北文化旅游能与国家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一、国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背景分析

旅游资源是一项新型的可持续的资源,目前旅游产业在国际大背景下不断的提高消费水平,同时还让旅游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国际旅游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冲击,同时也给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一)提高了我国旅游大国的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2005年之前,我国入境旅游人次的数量逐年增加,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入境的旅游人次从之前的180万增加到1000万以上,整体增加了将近60倍,旅游外汇收入也逐年增加。据统计,在2005年,我国国内的旅游人数达到12亿人次,旅游的总收入接近7000亿元,在国民收入总值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随着旅游人次的不断增加,我国的旅游资源被全面的开发,也让旅游资源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也使得我国从旅游大国逐渐转变为旅游强国,并使得我国旅游资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旅游业发展最好的是东部沿海地区和气候条件比较好的西南地区,而河北省的旅游产业发展不在前列。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就容易出现国民收入两极分化现象,也使得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极不均衡,无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我国的旅游业也向商务旅游、会议旅游方向发展

目前,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全国旅游业主要向商务旅游和会议旅游发展为主,使得我国的旅游资源能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并根据旅游的人群来提供相对应的辅助旅游,让旅游资源能够全面利用。目前,我国国内的旅游活动主要有观光旅游、商务旅游、会议旅游和探亲访友等形式,而特色旅游资源则是作为辅助的旅游资源,也是旅游主体结构中的比较特殊的内容。

二、河北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

(一)资源存量现状分析

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河北省均在全国其他省的前列,据相关数据显示,河北省拥有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在全国排名第三,并且有3处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占全国文化遗产的1/9。因此,河北省的文化旅游资源能够与世界旅游资源接轨。目前,河北省的旅游文化资源在全国旅游资源中也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具有的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共670处,而具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88处,因此,河北省也是最大的著名文物省。此外,河北省还具有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5座,全国的十大风景名胜共有2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级地质公@3处,从整体而言,河北省的品牌旅游资源在全国排名第七,河北省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在全国各省中占有非常大的优势。

(二)河北省的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在“十五”时期,河北省的旅游接待入境游客达到200万次,获得的旅游创汇将近8亿美元,无论是接待人次还是旅游创汇,都有大幅度的上升,同时,河北省的旅游资源还与京津地区相互联系,其地理位置优越,濒临渤海,而且消费人群比较集中,市场潜力比较大,因而有利于发展度假旅游和商务旅游,在两种旅游模式相结合,河北省的旅游市场将会有很大的突破,还能利用周边省市资源,其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此外,在“十五”时期,河北省接待国内的游客达到31000万次,在国内旅游的收入达到1400亿,无论是游客接待次数还是旅游收入,都比“九五”时期有很大的增幅,其中游客接待次数增长10.7%,而旅游收入增长15.1%,特别是石家庄、保定和秦皇岛三个城市的旅游接待超过千万人次。因此,无论是国内的旅游市场还是入境游客的人次数量,河北省整体的旅游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需要河北省旅游局等相关部门为下一步的旅游资源发展做好长远的规划,进而促使河北省能在旅游产业中有很大的发展。

(三)河北省旅游产业产品机构现状分析

近些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如今,旅游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也出现了旅游产业一体化服务。目前,就河北省的旅游产业机构而言,其数量非常丰富,既有世界文化遗产,又有文物宝藏和宗教朝圣文化。此外,河北省旅游业结构中的种类也比较多,如:娱乐与健身融为一体的塞外滑雪,有修身养性的民间工艺,以及神秘与历史文化结合的名城古迹,还有观光旅游、舞蹈艺术、雕刻杂技等领域,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项目。自“十五”规划以来,河北省对全省的旅游项目进行开发,让各种旅游资源进行结构式的组合,最终让河北省的旅游资源形成了十大旅游产品系列结构,主要有自然生态旅游结构、历史文化旅游结构、红色旅游结构、工农业旅游结构等。这些结构系列的旅游资源为河北省的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四)河北省旅游资源的竞争现状分析

根据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且在我国推行旅游文化资源建设,并且,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气候条件比较好的西南地区,在品牌旅游资源的排名中,河北省在十大旅游品牌资源省之列,并且根据上述的陈述,河北省在品牌旅游资源方面的竞争优势非常强。

此外,河北省的地理位置也非常的优越,其毗邻山东,经济发展在全国经济排名中又位居前列,旅游资源更是丰富,交通便利。但河北省同时与北京、天津相连,北京、天津两城市的政治优势和商业优势给河北省的旅游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使得河北省的旅游业资源向资本转化方面任务比较艰巨,再加上河北省的经济还没有完全开发,经济方面的竞争存在一定的不足。同时,在国家提倡发展旅游产业资源的情况下,许多省市将旅游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因此,河北省的旅游资源发展与周边省市地区的竞争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加剧,如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没有长远的规划,就容易在竞争压力下让旅游资源发展走向弯路。因此,河北省相关部门要在提高旅游业发展竞争力的同时,还要始终坚持党提出的发展方针,与国家经济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三、结语

目前,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蓬勃发展起来,在国际大背景下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旅游业也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河北省作为我国其中的一个省地区,其资源数量丰富,旅游资源的种类多种多样,旅游模式也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北省的旅游资源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河北省的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其综合竞争力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国家的相关部门要对河北省的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全面了解,对其旅游资源发展做合理的部署,进而促进河北省的旅游产业全面发展。

⒖嘉南祝

[1]王鹏,张有山,王会娟.论河北文化旅游的市场开发与运作[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

[2]贾绍宁,刘奇,王华彪.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河北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分析[J].品牌,2014(06).

[3]李美,杨芝华,庞瑞芳,祝晓明,周峰.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下河北生态文化旅游的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21).

[4]王闻道,吴倩.河北旅游资源深度挖掘: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02).

[5]刘新霞,王蕾,.河北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以邯郸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4(25).

篇10

关键词:协同;区域旅游产业;西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2-0092-04

1.基于协同理论的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

伴随着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向新经济时代的转变,旅游地之间已不再是一个一方受益一方受损的“零和游戏”(Zero-Sum game),而是双方获益的“正和游戏”(Positive-Sum game)[1]。一个旅游地竞争力的提高并不以牺牲另一个旅游地为代价。旅游地之间的竞争也正在由对抗性竞争逐步演进为宽容性竞争,最后转化为合作性竞争。国内各个区域在旅游产业向纵深层次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竞争和效率不是正比关系,只有协同有序发展才能保证整个行业的高效率。近年来,长三角旅游协作区、泛珠三角旅游协作区、环渤海旅游协作区等旅游协作组织纷纷建立,以期通过在资源、产品、营销、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什么是区域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协同发展需具备哪些条件以及如何实现区域的协同发展,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1.1 区域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协同理论源于希腊文Synergetic,意指关于“合作的科学”。最早是1977年原西德理论物理学家哈肯在总结了他对平衡系统在时间和空间方面有序问题长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2],与耗散结构论、突变论一起被称为“新三论”。协同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大量的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的整体行为取决于系统内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当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大,而其独立性较小时,系统的整体在宏观上显示出结构特征,这样的系统是有序的。反之,当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小,使子系统的独立性占主导地位时,他们便处于杂乱无章的“热运动”状态,使系统在宏观上没有一个稳定的结构,这样的系统是无序的。简言之,即“协同导致有序”。在系统由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的转变中,时间结构或空间结构在宏观尺度上以自组织的形式产生出来。协同理论抓住了不同系统在临界过程中的共同特征,大大加深了我们对于系统演化的内部机制的认识,因此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基于协同理论以及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特点,笔者认为区域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既包括区域内不同旅游地之间的横向协同,也包括构成旅游产业的各产业要素之间的纵向协同以及旅游地和旅游产业要素之间的混合协同。

1.2 区域旅游产业协同发展需具备的条件

根据协同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旅游产业的特征,笔者认为区域旅游产业要实现协同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进行协同发展的区域应具有地理空间上的临近性和社会文化属性、风俗习惯的相同或相似性特征;(2)区域内应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且这些旅游资源应具有相似性或互补性以及空间上的临近性或联系的便利性等特征;(3)区域内各地域之间以及与外界区域系统之间应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旅游产业之间应有资源、市场、劳动力等产业构成要素上的联系以及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合作;(4)区域内各旅游主体,包括政府、旅行社、饭店,景区等应有产业协同发展的意愿,并为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创造条件;(5)推进区域内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可以从较小的区域和易协同发展的区域入手,抓住有利时机,确定协同发展的要点,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待取得初步成效后,逐步扩大协同发展的领域,进而扩大到整个区域。

1.3 区域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的方式

哈肯认为:“协同性是指一个开放系统内部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协调同步发展的非线性作用的特性。在一个复杂的系统里从无序到有序的进程取决于序参量之间的竞争和协同”。序参量作为一个抽象概念,感觉变化莫测,最简单的测定办法是,如果某个参量在系统演化过程中从无到有,能够指示出新结构的形成,那么它就是序参量,即竞争中矛盾的交点。系统的序参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多个序参量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和合作,以及由竞争协同带来的系统演化[3]。

根据这一理论,笔者认为区域旅游产业由各自为政、无序竞争、重复建设、盲目发展等混沌状态走向有序健康发展的协同状态需具备以下几个序参量,也即区域旅游产业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整体协同发展:

1.3.1 通过区域旅游资源的分类整合获取协同效应。区域旅游资源的分类整合就是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根据区域内不同区块旅游资源的独特禀赋和市场需求进行恰当的类型定位和重新组合,形成若干个差异明显、互补性强的类型化旅游板块。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各板块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配置,强化各板块的类型特色。旅游资源分类整合以及资源的潜价值分析是旅游产品设计和生产的必要前提。在资源的分类整合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关键问题:首先,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对资源的特点和类型进行详细的分类和汇总,在认真分析客源市场旅游消费者偏好的情况下,整合旅游资源,划分类型板块;其次,在分类整合的过程中引入区域旅游产业整体发展的理念,避免为了局部利益的盲目开发、重复建设;再次,分类整合的重点是为了区域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优化整合,是在更大区域范围内进行分类整合,因此要抓住分类整合的重点;最后,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资源分类整合要考虑重点依托中心城市,城市是旅游业发展的起点,通过资源的分类整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整体效应和互补效应;通过资源的分类整合强化区域旅游主题,使得区域旅游形象更加鲜明;通过资源的分类整合增强区域整体实力,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通过资源的分类整合约束恶性竞争,优化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1.3.2 通过旅游产品品牌战略的实施获取协同效应。区域旅游产品品牌战略就是在旅游资源分类整合的基础之上,围绕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经营目标,制定旅游产品品牌发展目标和战略实施步骤。品牌战略有别于靠宣传推动的品牌推广策略,它能指明旅游产品生产者及其产品的价值方向。区域旅游产品品牌战略的实施需要经过以下三个步骤:首先,站在战略层面上选择要重点建设的旗帜品牌。旗帜品牌是在区域内众多旅游品牌当中选择具有高度品牌价值、高度品牌美誉度和认可度的优势品牌。其选择受旅游资源的现实和潜在开发条件、资源的相对垄断程度及旅游市场偏好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应根据区域的现实情况,选择不但能为旅游者带来较高的旅游效价比,而且能为区域内各级政府和微观企业组织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旗帜品牌。如“阳光、沙滩、碧海”所刻画的得天独厚的热带海岛风光特色即为海南省的旗帜品牌。其次,要站在战略层面上将所选定的旗帜品牌扶植并打造成为区域旅游产业的强势品牌。为此,政府在品牌的建设过程中要在资金、政策和技术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如加大品牌建设和宣传的资金投入、支持区域内人才的合理流动以及不断完善品牌发展过程中所重点依托的基础设施。通过政府和企业的不断努力将旗帜品牌打造成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最后,通过旗帜品牌的“扩散效应”不断带动其他品牌的建设和发展,从而促进构成旅游产业的各要素不断向着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方向流动,达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最终促进产业的协同发展。

1.3.3通过建立和完善营销宣传系统获取协同效应。旅游产业及其产品的市场结构具有强烈的垄断竞争性质,当区域旅游产业及产品结构和总量与市场规模在经济技术层面上相互适应后,现实市场的形成与区域旅游产业目标的实现便取决于区域旅游产业推广与产品形象的推广,取决于这一形象与客源国(地)目标市场或顾客的信息对称水平[4]。作为垄断竞争性质的旅游产品具有很高的广告弹性,所以产业区域形象推广和产品营销推广是非常重要的市场培育和开拓环节。因此,区域要想获得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有必要建立和完善营销宣传系统。营销宣传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区域旅游产业形象的推广主体是双重的,在政府的产业形象推广中也涵盖了主要的核心的产品推广,但由于区域旅游产业形象的整体性质,它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区域旅游产品,所以区域旅游产品的另一营销主体应是微观组织即旅行社、饭店等旅游企业。其次,在政府和企业的营销过程中应注重广告模式的创新,广告的类型应是旅游产品品牌和推广性质的广告,它是造就差异性消费市场从而造就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重要基础,它是区域旅游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推力。再次,政府和微观组织要有预见性地进行宣传营销,使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处在不断的上升过程中而不至于过早地进入衰退期。最后,建立必要的行为约束机制,使得区域内各级政府和微观组织对本区域旅游产业形象和产品的宣传营销趋于同步和一致,这样有利于统一的旅游产业形象的建立,有利于加深潜在旅游者对本区域的印象从而促使他们做出出游决策。

1.3.4通过进一步完善支撑系统获取协同效应。旅游产业由于其自身的强关联性特点使得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设施、政策、人力资源等要素所构成的支撑系统的协同发展。首先,要不断完善旅游产业所重点依托的基础设施,特别要实现交通系统在地表空间的无缝衔接,建立多层次、网络型的交通体系。交通系统的建设要以城市为中心,不断完善中心城市内各景区之间的交通衔接;之后要从线和面上拓展,既要完善中心城市与较次一级旅游城市之间的交通系统,又要不断加强城镇体系中的中小城市的交通建设,强化城镇体系中的交通薄弱环节,进一步拓展区域旅游产业的地域范围和旅游经济辐射面。其次,要实现政府政策、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协同。避免由于区域政府之间决策多元化带来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的不协同;避免区域政府之间的区域利益追求而导致的区域内不同行政区短期行为的不协同。再次,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特别是在服务人员的培训方面,要加强区域内旅游教育培训部门的工作交流,逐步形成职业培训的统一标准和内容,协同开展各类旅游业务培训工作,商议建立合理的市场化流动机制,促进旅游专业人才的柔性流动。除此之外,可围绕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不定期地开展各类专业研讨活动等。最后,与旅游产业高度相关的其它组织的发育水平、其他行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协同程度直接影响旅游者在本区域的旅游交易率,因此也要注重关联产业的发展,如:建筑业、邮电通讯业和金融保险业的发展。

2. 案例分析:西北地区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及其战略发展建议

2.1 西北地区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现状

西北地区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3省2区所组成,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2.20%,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的7.27%(200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所划分的7大经济区域中土地面积最广,人口数量最少的一区[5]。这一地区有非常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但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西北地区旅游开发总体起步较晚。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近年来全国区域旅游协作大环境的影响,西北地区也相继建立旅游协作区和旅游风情联合会等组织来促进本区域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在旅游资源开发、产品建设和线路设计方面通力合作,产业协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开发以丝绸之路为主轴,依托亚欧大陆桥,基本形成了东西延伸、南北辐射的发展格局。经过国家和五省区的大力开发建设与宣传促销,丝绸之路沿线景区景点和配套服务设施日臻完善,已成为中国众多旅游产品中一条较为成熟和极具招徕力的旅游线路。与此同时国家和五省区旅游局又依托亚欧大陆桥为主轴,精心规划设计和推出了向南北两翼辐射的富有西北特色的分支专题旅游线路。丝绸之路沿线已经成为我国距离最长、形象突出、辐射面广和吸引力强的一条旅游带。(2)旅游热点高度集中在西安、兰州、乌鲁木齐、西宁、银川等5个城市及其附近地区,并围绕这5个城市形成了关中、黄河干流上游、河西走廊西部、北疆中部、南疆西南部等五个功能比较齐全的特色旅游区。在这些旅游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要素基本配套、接待能力初具规模,成为西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增长点。(3)问题:在旅游资源方面,由于旅游热点过于集中,许多品位绝佳、质量高超的旅游资源还没有开发,出现了一种优质的资源和落后的效益同时存在的现象[6];在旅游品牌建设方面,基本上形成了以“丝绸之路”文化为核心价值的旅游品牌,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协同,未将其打造成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势品牌;未建立营销宣传系统,各省份存在各自为战的局面,没有形成十分鲜明的旅游产业和产品形象;区域旅游空间建设落后,全区未能形成快捷畅通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可进入性较差。

2.2 西北地区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建议

2.2.1建立专门的区域管理机构。由政府主导建立专门的区域管理机构来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管理机构要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协调相关部门的统一行动;要独立拥有行政、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权力,能够有效地解决西北五省区在产业协同发展过程所遇到的无序发展、资金不足等问题;同时,管理机构应配合西北五省区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出台相应的旅游法规,为各级政府和旅游企业的活动提供一个行为规范,为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规范的法律环境;要建立起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对各区域在资源整合、品牌建设和营销等方面的行动是否协同一致、是否有利于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2.2 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品牌建设

以西安、兰州、乌鲁木齐、西宁、银川等五个交通条件、服务设施和服务功能比较完备的省会城市为中心,以陇海―兰新铁路为主要轴线,选择秦始皇陵兵马俑、敦煌莫高窟、陕甘宁万里长城和“丝绸之路”开发时间较早、海内外美誉度和认可度较高、市场垄断程度较强的旅游产品作为旗帜品牌,政府和旅游企业要花大力气对其进行深度开发和向外推介,努力将其扶植和打造成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势品牌和旅游经济的增长极。通过强势品牌的“扩散效应”带动生态旅游产品、软探险旅游产品、科学考察旅游产品、登山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和陕甘宁旅游圈、古丝绸之路旅游圈、西宁旅游圈和乌鲁木齐旅游圈旅游产业的发展。最终形成以旅游中心城市为核心、旅游集散地为节点、旗帜旅游品牌为支点、专题和特色旅游热线为纽带,联合开发协同发展的旅游产业带和旅游产业网。

2.2.3 建立完善营销系统。考虑成立专门的营销机构;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对旅游产业和产品的营销宣传投资;统一参加大型国际国内交易会和博览会,统一布展;统一组织大型促销活动,树立西北地区旅游产业的整体形象;统一向外推介区内的旗帜旅游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统一制作旅游宣传品,提升旅游宣传品的质量,让大西北的旅游产业形象深入人心。

2.2.4 加快现代立体化交通网络建设。在公路交通方面,要以西安、兰州、乌鲁木齐、西宁、银川等5个城市为中心,建立和完善西北地区主要旅游区、旅游亚区和旅游城市之间的公路网络,同时还要加快旅游公路沿线旅游休息站的建设;在铁路方面,可根据西北地区土地面积辽阔、资源分布稀疏、景点间距大等特点,西北地区各省市领导以及铁路部门应通力合作、加强协商,可考虑增开“西部之星”旅游专列[7]。旅游专列的设计要依托现有的旅游资源,利用现有的陇海、兰新、包兰、兰青、宝中、南疆等铁路,分步骤开行多条旅游列车线,并根据线路不同,有针对性地设计各具特色的旅游节目以及风味小吃等产品,在相应的列车线路上投放,使旅游列车本身成为游客旅游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成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旅游品牌。

2.2.5 实施人才战略。旅游产业涉及众多行业,旅游活动涉及众多方面,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具备与之相关的知识。旅游业人力资源作为旅游业生产要素之一,它属于高级生产要素,未来旅游产业对旅游人才的竞争将显得越来越明显。西北地区实施旅游人才战略刻不容缓。第一,改变旧的旅游业人才观。一直以来,旅游产业从业人员被认为是知识层次低下,旅游产业不存在人才门槛,这种观点不利于西北旅游产业人才的发现和吸收。第二,形成新的旅游人才竞聘机制。无论是旅游产业的吃、住、行、游、购、娱等与旅游活动直接相关的从业人员,还是旅游营销、旅游经济管理、旅游规划等方面的研究人员,都可以通过竞聘的方式择优录取,不埋没人才,不滥用人才。第三,搞好西北旅游院校建设。首先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中既要有旅游管理的研究人员,又要有经验丰富的旅游行业的实践者。同时,旅游院校要与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联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能迅速适应今后的旅游行业实践。

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国内外旅游产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区域旅游产业实现协同发展有助于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降低区域之间旅游产业运作的交易成本,实现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外部性经济,培育良好地的产业发展环境和诚信、合作、创新的产业文化。区域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不仅需要在旅游资源、品牌和营销等主要方面做足文章,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旅游企业的不懈努力,只有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1):104-109.

[2]程必定.区域经济学:关于理论和政策问题的探讨[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

[3]刘东霞.协同学视野下课堂管理策略新探[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19(1):41-42.

[4]把多勋.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纲[J].旅游科学,2005,19(3):10-15.

[5]肖星,李广成.略论西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问题[J].干旱区地理,2000,23(1):86-89.

[6]石培基,李国柱.点轴理论在我国西北地区旅游开发中的运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5):91-95.

[7]刘睿文,吴殿廷.西北地区落后现状的突破及其列车旅游的新思路――兼论“西部之星”旅游列车的产品设计[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1):88-92.

[作者简介]把多勋(1964-),男,甘肃永登人,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旅游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