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养老的利弊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养老的利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养老方式选择策略;社会学;养老方式;南阳市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经济及社会保障尚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提前步入老龄化社会,这使得传统养老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如何有效地解决数以亿计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已迫在眉睫。而我国传统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养老机构的诸多弊端使得社区养老在养老问题中的应用研究有了现实基础。
一、现阶段城市居民主要养老模式
所谓养老方式就是老年人在面对现有养老资源的情况下所选择的养老模式。它由一定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并必然会随着社会生活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相应的变化。然而这样的概括又难以界定和厘清具体的养老方式。鉴于此,本文结合文献研究,根据城市居民是否接受子女供养和养老依托地,把养老方式分成居家养老、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方式。
(一)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由先进国家传来的一种新概念。他和传统的家庭养老区别很大,居家养老的家作为一种载体存在,而家庭养老的家则是建立在家庭经济基础之上,其中的涵义完全不同。居家养老的享有独立经济来源的老年人拥有独立住房,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大多脱离子女,可以依靠邻里和保姆服务人员等。
(二)家庭养老:家庭养老一种较为久远的养老模式,老年人的经济支持和日常生活多由子女照顾。城市居民和子女、家人在情感上的交流较为普遍,且由于家庭成员对老人的习惯和爱好都很了解,所以照顾的会比较周到,经济成本较低,在经济上比较理想。
(三)机构养老:机构养老分为很多种,他们主要是为老人提供护理、食宿和照料等服务。在养老机构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缓解子女的压力,使老人得到较为集中的照顾和有秩序的生活,并且在养老机构中同龄人较多,老人日常交流娱乐并不受到影响,对老人的精神和身体都有益处。
二、养老方式的选择策略优势分析
居家养老在我国城市老人的家庭照顾的负担沉重和机构照顾老人的成本过高、观念未完全接受、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下,积极发展老人社区资源,丰富服务项目,可以有效的解决城市居民的养老问题,对减轻政府负担、鼓励社会福利社会化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居家养老对家庭赡养进行有效的补充,是实现老有所养的重要举措。它不仅仅是由有血缘关系所组成的狭义的家庭概念,而是在生活功能上,更具备人性化、人际关怀、情感交流,同时具备物质养老护理和精神养老护理条件的社会环境。在这样的社区、家庭、环境中,社会人际关系层次更多,人际交往互动方式更为多样,更能满足人际互助与沟通的多元需要,而且它可以有效利用社区闲置资源,节约养老成本。社区养老所需的成本是三种养老模式中最为理想的。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需要支付相当数额的费用,而家庭养老则需要牺牲老人子女的工作时间或是雇佣专门人员给老人提供日常的居家照料,也需要承担不小的成本,因此,居家养老在经济成本方面要比较高,对老人家庭经济资本有一定的要求。
家庭养老模式是我国历史上形成并延续下来的一种养老模式,是指由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资金、住所、所需和日常生活照料的一种养老模式。资料显示,虽然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场所可有多种选择,如家庭、养老院、老年公寓等,但由于家庭养老具有在提供情感交流和心理需求上的优点以及养老观念等因素的存在,家庭养老仍然是多数老年人的第一选择,是现行养老模式中的主要形式。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完全由赡养人或抚养人承担,具体讲就是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的家里,由老伴、子女或亲属为其提供生活所有的照顾。在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中,老年人可以经常看到子女和家人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同时,由于家庭成员了解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在生活的照顾上更全面、周到。
机构养老在日常生活中,它是家庭养老的一个重要替代物,而且是一个覆盖范围较广的替代物,因为有很多的老人可以选择它。但是由于机构养老发展的不均衡性,其质量参差不齐,档次差别很大,在高端机构入住的多为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的老人,解决精神上的孤独是他们选择进老年公寓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低端机构的入住者多为家庭发生变故,生活不能自理、丧偶、经济压力等原因。可谓是一种选择较为广泛的养老方式。
三、结语
养老问题是整个社会存在的普遍问题,而养老方式的选择尤为重要。因此,选择一种适合自己情况的养老模式,十分重要。家庭养老这种模式抗干扰能力强,经济要求低,在经济资本较弱的状况下,家庭养老的就非常必要。如果有较多的空暇时间并希望从事兴趣爱好和娱乐活功,经济身体状况较好时,居家养老是种较好的选择。身体状况不佳,且经济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机构养老很适合。而国家则要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养老保险改革,提高老年群体的经济能力和健康水平。加大对公共福利设施,为适应社会的老龄化趋势,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应加快建设步伐,对养老机构增加投入,提高它们组织养老资源的能力。最后,政府应当鼓励个人和企业等创建、经营老年服务设施,以灵活政策,形成社会多层面养老的格局。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家庭 家庭养老保障 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020-02
一、新加坡、韩国等发展家庭养老保障的经验借鉴
在新加坡,儒家文化中尊老敬老的思想和传统一直薪火相传,政府把东方文化中的孝顺看成是极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力推广和营造赡养老人的良好氛围,提倡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李光耀就十分赞同并积极推广三代同堂这种扩大化核心家庭的家庭结构,他指出,赡养、扶助和照顾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1993年,在新加坡政府颁布的《老人问题报告书》中,就直接引用了孔子的话:“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可见整个社会对家庭养老保障的重视。不仅如此,新加坡政府还采取了实实在在的援助行动来鼓励和支持家庭养老,例如,凡是很好地尽了赡养义务的家庭在医疗、福利、住房等很多方面都能够享受到优惠政策,反之,如果子女没有很好地履行赡养义务,那么这个家庭的经济发展将会失去很多机会。因此,自然的亲情加上利弊考虑,大多数新加坡人仍顺其自然地进行家庭养老。
在韩国,政府推广和公民信奉的也一直是儒家文化中的忠孝思想,从韩国的社会发展来看,家庭养老保障一直是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儒家有“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伦理道德思想,被政府巧妙地利用在了严肃的刑法中,韩国刑事法第9章第151条规定的大概意思就是:对于窝藏犯人,帮助犯人进行逃避的人,处以三年以下拘役或巨额罚款,但是,如果窝藏的是自己的亲族,则能够免除处罚。可见政府对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扶持的大力提倡。另外,韩国政府还实行“行孝休假日”“孝子栋”“寒暑假忠孝教育讲座”等一系列制度,大力营造尊重和赡养老人的和谐氛围,并为家庭养老保障的实施提供法律上的政策依据。所以家庭养老在韩国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我国坚持发展家庭养老保障的重要意义
(一)国家经济实力有限,尚无法全部承担起国民养老责任
目前,我国城乡均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甚至有的地方老龄化、高龄化现象已十分严重。面对如此严峻的养老形势,虽然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呈现持续上升的劲头,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底子薄等原因,在20年后老龄化高峰到来之时,我国仍不可能积累出充足的社会财富来化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压力。有些专家在谈到养老保障时,总是强调政府责任以及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似乎只要建立健全了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我国社会就能够为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做好准备。但是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如此强大的经济实力,能够满足所有老年人养老的社会需求。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依然会不健全,在这种形势下,成本低、稳定性强的家庭养老保障就发挥了它的巨大优势。
(二)老年人对家庭精神慰藉功能的依赖
2006年6月,中国农业大学以返乡学生为调查员,开展了对全国173个自然村的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中,60%的老年人在生活中感觉孤独和寂寞,可见离开了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面临挑战。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生活孤独、精神没有寄托和慰藉对任何人的身心伤害都是极大的,老年人当然也不例外。完善的养老保障模式本身就意味着经济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顾和情感上的慰藉,这三者缺一不可,而只有家庭养老保障能够把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发挥全面的养老功能。当今社会,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国家也在逐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而且老年人的物质需求本来就不多,所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脱离了对子女经济上的强烈依赖,能够依靠自己的积蓄和晚年劳作来取得物质生活的满足。但是,老年人对家庭精神慰藉功能的依赖是始终存在的,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这种精神依赖需要只能是越来越强。很多农村老年人心甘情愿地为子女看家护院、抚养幼儿,同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以发挥余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因此,为人子女者,应充分尊重父母,理解和体贴父母,用“心”善待老人,尽可能地让老年人在精神的欢乐中度过晚年。
(三)儒家孝道等传统崇老文化影响深远
几千年以来,中国传统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为所有家庭成员提供生老病死等各种生活保障,全体国民终其一生所接受的思想文化教育中,一直把孝顺作为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美德之一,所以“百善孝为先”“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早已根深蒂固。所以,直到现在,家庭养老保障仍然在养老保障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另外,从社会保障的视角来看待家庭养老,生育和抚养子女的费用,可以被看成具有劳动能力的父母为将来养老所缴纳的保障金。随着子女的成长,花费的增多,这笔保障金通过逐年逐月的缴纳而获得基金积累,并有着保值和增值的潜能。当父母步入老年逐渐丧失劳动能力时,子女正好具备劳动能力、具备赡养父母的能力,于是父母开始逐年逐月向子女领取原先缴纳的养老保障金,直至去世。当然,这种所谓养老保障金的缴纳、累积和返还,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十分自然的过程。另一方面,从收入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父母为了在晚年时从子女那里得到更多的收入转移,获取更好的养老保障,便有强烈动机加大对子女的教育力度,这就是所谓的父母出于自身未来养老需要而热衷于子女教育的“利己主义”动机,从而形成一种人力资本内生积累机制,进而有助于家庭养老保障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提高对家庭养老保障重要地位的认识
家庭是社会大系统中一个具有十分确定的基本功能的子系统,它和社会中的其他子系统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依赖。家庭与社会息息相关的关系,早在我国古代就有论述。所谓“家为邦本、本固邦宁”就清楚地表明,国家的存在是建立在家庭基础之上的。家庭功能的健全和发展对人们的生存质量和发展机遇,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我国在致力于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进程中,决不能忽视家庭养老保障在整个养老保障体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以儒家崇老文化为传统核心观念的中国,家庭自发形成提供的养老保障,不仅减轻了社会和政府压力,促进了经济长期持续增长,较好地应对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养老压力,更为重要的是让每个家庭成员意识到彼此之间利益息息相关,从而增强了家庭凝聚力,有益于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同时,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但是,国家在积极提倡家庭养老保障的观念时,应采取实际行动,切实为大多数家庭在其发展周期的每个阶段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以促进家庭养老保障的规范化。同时,政府也应积极发展社会养老保障,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一个更优良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最后补充一点,本文旨在说明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应重视家庭养老在整个养老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至于政府在发展家庭养老保障制度上应采取的政策措施,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郭庆旺等.中国传统文化信念、人力资本积累与家庭养老保障机制[J].经济研究,2007,08:59.
[2]刘振杰.居家养老需要政策扶一把[J].中国经济导报,2010,2:05.
[3]陆学艺.家庭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互补[C].家庭与社会保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11-12.
篇3
目的设计出一种适合中国人文化传统、经济状况、身心状态、情感需求的养老模式。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阅读、整理近7年的相关文献约195篇;采用讨论法与分析法,文章作者多次碰面、交流、讨论、分析,最终确定方案思路。结果设计出“中式•学练养疗•田园之家”养老模式。内容包括孕育机制、组建方式、运行方式3个方面。政府、社区、公司与私人4种力量可以促成田园之家养老模式的形成。组建田园之家包括构建“田园之家管委会”与单个“田园之家”两方面。“田园之家”选举产生家委会,实行民主、自我、义务管理。结论“中式•学练养疗•田园之家”养老模式具有自立、自助、互助、积极、健康老年等养老理念,适合国人养老参考借鉴。
【关键词】
中式;学练养疗;田园之家;养老模式
中国面临严峻的老年化问题,据预测,2010~2019年,我国平均每年净增老年人口近800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总量将达2.4亿;根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的预测,2025年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比重达21%;2033年突破4亿,比重达27.7%。如此大规模的老年人口在任何国家或地区都未曾出现过[1]。如何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银潮,这是关注养老问题的学者所面临的艰巨任务。研究养老模式,也是为了对即将到来的养老挑战,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或对策。在探讨中外现有养老模式利弊的前提下,提出“中式•学练养疗•田园之家”养老模式理论的基础下,如何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将此养老模式加以运用,并进行推广,就变得很有意义了。模式设计重点要解决3个问题:该田园之家养老模式何以生根?何以成形?如何运行?第1个问题,是探讨该养老模式背后,促使它形成的机制问题;第2个问题,是探讨按照此养老模式理念,如何保障建成1个中式学练养疗的田园之家单元?第3个问题,是探讨这样的养老之家是如何运行的?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资料在设想设计一种适合国人诸多具体情况的养老模式之前,研究组成员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以核心词“养老模式”下载了中国知网(2009~2016)核心期刊论文195篇。经过认真研读之后,主要参考的论文资料如下:姜玉著《中国养老服务模式研究》[1],李长远《我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比较及优化策略》[2],时华等《政府购买社区养老服务:动因、模式及困境》[3],李洪心等《国内外养老模式研究》[4],乔琦等《非血缘关系的多代居——德国新型社会互助养老模式案例及启示》[5],肖金花等《特大城市可持续养老模式设计研究》[6],卢德平《略论中国的养老模式》[7],左美云等《养老模式分类的全景图:一个房车模型》[8],李哲等《〈黄帝内经〉中养生原则在养老保健中的应用》[9],狄爱生《养老模式的变革取向:“医养结合”及其实现》[10],陈芳等《我国“自我养老”模式研究述评》[11],王霞等《医疗服务融入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中的探讨》[12],郜凯英《PPP模式应用于中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13],仉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析》[14],孙文华等《“低龄老龄化”形势下“以老养老”的机构养老发展模式——针对上海市的实证研究》[15],王栋明《对构建养老新体系和服务新模式的思考与建议》[16],胡宏伟等《“嵌入式”养老模式现状、评估与改进路径》[17],汪大海等《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问题——“鹤童模式”的经验与瓶颈》[18],蒋迪刚等《产业化养老的开发模式与布局探索——以舟山市为例》[19],卢布等《54321养老产业模式研究——兼论农区养老主题小城镇建设》[20],尹孔阳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多元化养老模式的选择》[21],龙耀等《南昌市小金台社区老年人养老现状与“楼(院)式”养老模式调查研究》[22],田素庆《阿昌族“上奘”宗教实践与现代养老模式构建》[23],邓大松等《国外居家养老模式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24],王贝芬《社会化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与展望》[25],佚名《明天我们如何养老“美日台新韩”模式谁能解困中国》[26],潘凌飞《西方国家的居家养老与自助养老服务模式》[27],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28]等。
1.2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讨论法与分析法3种方法。研究组确定研究方向与思路之后,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认真阅读、比较、摘录笔记,然后一起讨论、分析。经过多次讨论、分析与综合之后,提出了“设计‘中式•学练养疗•田园之家’养老模式”方案。
2结果
本研究认为,“中式•学练养疗•田园之家”养老模式内容包括孕育机制、组建方式和运行方式3个方面。
2.1孕育机制孕育机制主要是指促使田园之家养老模式诞生的力量及方式。大体有4种力量,促成田园之家的孕育诞生。1)由县级以上政府相关部门出面,构建1个或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养老村镇;2)由社区出面,搭建1个或一批可以容纳几百上千人的养老社区;3)由公司出面,构建1个或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养老山庄;4)由私人组团,抱团养老,构建1个或一批可以独立运作的田园养老之家。
2.1.1政府构建政府构建,是指由政府出面选择地点,进行规划,构建1个或一批可以容纳千人以上的养老村镇。开建之前,可以预先调研,在该级政府所辖范围内,了解未来5~10年内,到养老之家生活的需求人数,然后按照需求,设计1个或一批可以容纳多个田园之家的养老村;同时,按照既定规模,设计并建设好菜市、超市、运动场、医院等相关功能设施。建好之后,面向社会招租信息,指导退养大众,按照“中式•学练养疗•田园之家”养老模式进行组团租用。政府在该地设立管委会,指导协调田园之家的日常运行。政府以成本价将养老的场所租赁给养老团队使用,养老成员在田园之家产生的生活、娱乐、服务等消费,由成员自己承担。
2.1.2社区搭建社区搭建本质上属于政府构建范畴。按照田园之家的要求,社区主要是指临近大城市周边的社区,才具有构建毗邻田园养老之家的地理条件。社区搭建与政府搭建相比,规模小一些,但在整个养老系列设施的功能需求和设计方面,与养老村镇相似。投入使用时,建议以招租方式进行,欢迎各方人员组团来开展自己的退养生活。
2.1.3公司营建公司营建,是指由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单位,出资修建档次比较高的田园之家养老山庄及其配套设施。主要面向对居住环境、养老环境要求比较高的人群。修好之后,可以以比养老村镇、养老社区高的租金租与养老团体。公司营建的收益,主要是从租金与配套服务的消费方面来获取。仍然要求按照“田园之家”养老模式的操作方式来进行。
2.1.4私人组建私人组建,主要是关于退养人员如何由零散的退休人员组织成1个共同生活团队,并集体实践养老的过程。这是完全独立的、民间的田园之家的构建模式。私人抱团组建涉及两方面问题,一是生活场所之类的“硬件”类问题;二是成员构成、生活安排、养老理念、管理模式等“软件”类问题。老年生活场所,对于私人抱团养老的人来说,既可以租用由政府、社区、公司修建的养老场所,也可以自己以多种方式构建。如由其中的1人、多人或全体,出资或集资买地修建、买房改建、团购、团租等。构建生活场所的每种方式各有利弊,因此,运用何种方式,完全由抱团人员的兴趣、经济实力、身体状况等因素决定。比如,租住的好处之一,就是只要成员身体健康条件允许,就可以定期或不定期改变居住地点,顺带实现短距离的旅游式养老模式。当然,无论是政府构建、社区搭建,还是公司营建,最终都需要这样1个抱团组建的养老团队来开展养老活动。
2.2组建方式组建田园之家时,要求退养人员按照“中式•学练养疗•田园之家”养老模式的要求,从人员组成、地点选择、生活起居、学习安排、运动安排、交流娱乐、治疗选择和临终关怀等方面进行协商议定。具体做法:有结伴开展退养生活愿望的人员,可以自由组合成1个10~20人的团队,按照田园之家养老模式的运作方式来开展老年生活。团队成员主要由同学、同事、朋友和亲人等具有一定感情基础的人员构成,团队里有懂医、懂法、懂管理、懂家务的人更好。首先,可以实现团队成员之间感情的高融洽度;其次,由于是集体养老,可以排遣老年孤独;再次,团队成员之间彼此信任,可以实现高亲密度;第四,还可以增进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安全感;第五,在一个如同大家庭一样的田园之家开展老年生活,可以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当然,成员可以自由退出。无论什么原因,导致田园之家成员减少或补入新人时,都必须在征得半数以上的人员同意之后,才能接纳新人。此处面临的问题是:谁来宣传、推广这种养老模式及其理念呢?为了推广并保障田园之家的运行效果,建议由各级医保或社保部门成立“田园之家管委会”,牵头开展田园之家养老理念的介绍、推广、组织与评估等工作。首先,由“管委会”开展该养老模式的理念培训;其次,由“管委会”开展养生知识培训。第1步,开展养老理念培训。聘请专家,安排学时,讲授《“中式•学练养疗•田园之家”养老模式研究》的有关理论与操作方式。第2步,开展养生知识培训。成员之中,必须有1~2人懂得养生,这样才能在日常的养老生活中,切实可行地推行并保障健康养老。所以,建议“管委会”聘请专家,安排学时,讲授养生知识,特别提倡讲授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养生知识。由于培训班面向退休人员进行,要求学习费用尽量低,最好免费,学完后发结业证。建议“管委会”创造条件,让政府对遵循这一养老模式的团队给予一定奖励。如果政府条件许可,可以出资对提供这一养老模式的单位、参与这一养老模式的个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可以看作是政府购买养老的一种新形式。时华等[3]分析,政府购买社区养老服务,是近年来由上而下推行的重点政策之一。至于政府如何进行购买田园之家养老模式的相关服务,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开展深入研究。而牵头的“田园之家管委会”,主要负责对不同单位或团队进行审核、评估,并分配赞助金额。对机构的审核,主要是看某养老机构是否具有提供胜任推行田园之家养老理念的环境及设施;对参与该模式的退养人员,主要是审核他们是否已经形成了1个可以运行的团队,同时考察内部成员的养生素养、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消费状况等。具体审核的方式方法,可以在逐年的实践工作中修改完善。如果要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就有必要建成2~3年1次的审核机制,到期进行复查、审核,根据复核结果决定是否继续支持。当然,参与这一养老模式的个人,即使没有得到政府的任何补助,但只要在这种养老理念的指导下开展老年生活,自己过得健康、快乐、自主,其中的积极意义也是无法估量的。
2.3运行方式由于这种养老模式,主要针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一定经济能力的退休人员。居住条件方面,建议1人住公寓式套一,或两人住套二(含厨房、卫生间),这样就可以具有独立的私人空间。1个10~20人的田园之家,要求聘请1~2名服务人员,主要负责1日3餐,以及其他的生活事务。每顿饭,一般是全体“家”人,1桌到两桌人,共同进餐。日常养老生活中的学习课程,可以由内部胜任的成员免费提供,也可以集体决定集资聘请外面具有资格或能力的人来办班教授。所有的决定必须要经过超过半数以上成员的同意才能进行。其他有关人员组成、地点选择、生活起居、运动、交流娱乐、治疗和临终关怀等方面,在成员的共同协商下,由家长、家委会带领大家完成内外协调或日常事宜。家长及家委会,由田园之家成员民主选举产生,他们的工作都是无偿的。田园之家实行民主、协商、自我、义务管理。一切活动,由于都是经过成员集体讨论协商的结果,费用方面,要求大家共同承担,提倡AA制。这样,才能保证田园之家养老生活的可持续运行与健康发展。当然,这并不排除“家”中的某个人,自愿为其他成员选购并赠送某一生活用品,但这是自愿的、无条件的,不影响AA制的执行。
3讨论
田园之家以“家”为目标,注重了成员之间感情的交流与建设。解决了学者认识到的西方国家养老机构所面临的无情、冰冷的一面[4]。与德国多代居模式[5]相比,相同的是构建了1个大家庭,不同的是基于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或国情现状。由于是10~20人组成的团队在一起学习休养,实现了肖金花等[6]提出的“集体自助养老”观念。由于是对每天的养老生活进行关注与安排,这抓住了养老的本质。正如卢德平[7]研究提示,养老模式的本质属于养老方式类型化的问题,具有日常化特点。而本模式就是立足日常生活着眼,开展多维度养老生活。田园之家一切活动的安排与进行,都要征求成员们的意见,要求半数以上的人同意,实行民主管理,这有助于培养积极的养老心态。左美云等[8]提出,老年人养老的“主体心态”构成了养老模式分类的一维。因为,他们提出的养老模式分类房车模型图中主要包括了养老服务的地点、经济来源、技术支持以及主体心态4大要素。
篇4
“养老是一个大话题,不同圈子的人在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已过而立之年的国家高级理财规划师吴杰感慨道。
诚然,在现阶段的中国理财市场中,渠道较少,产品单一,没有一种理财产品可以完全满足个人未来的养老需求。“目前中国的保障体制、福利制度尚不完善。”唯有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诊断,通过综合理财规划才能确保将来养老无忧。因此,当养老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应该做拥有“三窟” 的狡兔,未雨绸缪,提前安排和规划。
节流不容忽视
据统计,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突破1.77亿人,占人口总量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接近1.2亿人,占8.87%。预计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7%。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空巢老人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不仅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还将对医疗卫生、养老等带来诸多压力。吴杰在谈到自己未来的养老问题时表示,“自己从事风险管理和理财规划, 早有综合的考虑和保障的安排,不太担心养老问题。当下,努力开源,尽量节流,合理进行理财规划,避免将来过多地依赖子女的赡养,给他们造成负担。”
吴杰曾是一名军人,退伍后在保险行业打拼了十年,近来四年一直在从事全面风险管理和金融理财,目前就职于中国首家全国性第三方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大童。他告诉记者,“我每天忙于事业,为的是实现自己开源能力的最大化,但提高开源能力是一个长期不断的过程,所以必须同时关注节流的问题。”其实财务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个开源与节流如何并重并举的问题。
随着国人理财意识的提高,投资者想用更多的方法使资产保值、增值。譬如,股票、基金定投、信托、房产、黄金等等。“但是,每个理财渠道都有各自的利弊。”吴杰解释道,现在吸引我们眼球的东西太多,在消费时很容易冲动,有很多理财手段最大的弊端在于投资者自己很容易将赚到的钱“挪为他用”,而这笔钱就无法彻底“沉淀”下来,真正用于将来必须面对的事情。吴杰曾经教给朋友们一个将财富留下来的原始方法,即:拿一笔钱以父母的名义办一张定期存折,选择到期自动滚存,办好就将存折毁掉,让这笔钱和利息在卡中滚动。“若不考虑货币贬值的问题,这可能是最粗浅的留钱方法。”
正因为此,吴杰给客户做养老规划时,他都会建议客户应该首先将重点放在“节流”上,而非只是“开源”,在不影响现有生活质量的前提下,用较少的钱办更多的事,比如:消费前一定货比三家、采用网购、团购……。同时,吴杰也以建议客户要尽早做好商业养老保险的安排,因为众所周知保险是用现在的钱将未来的不确定变成确定的有效金融手段,当风险来临时,保险的准备会大大降低风险带来的财务的损失,这也是一种节流。因为保险是唯一一种以法律文书约定的长期金融产品,其具有强制储蓄的特点,同时商业养老保险金是一种长期稳定、确定的现金流,这种契约方式天生具有留钱的功能,因此保险本身就是极佳的节流工具。保险的收益在短期内无法与其他部分理财产品相比,但它长期固定利率复利计息且常常附有分红条款,也是具有长期抗通涨能力的。“事实上,无论你属于哪个年龄段,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冷静地处理自己的理财问题,尽量拓宽自己的开源能力,同时也要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开支。”
以房养老很靠谱
现今不少在北京打拼多年的北漂都考虑返乡,因为北京的竞争激烈、压力大,房价太高,再加上有限购。与他们不同的是,吴杰有着稳定的事业基础,最主要早在十年前吴杰就已拥有两套房产。他告诉记者,自己和许多人的养老观念都很传统,将来靠房子的租金至少可以解决温饱问题。
对“以房养老”的问题,吴杰有自己的看法。现在看来很多地区的房地产的确存在一定的泡沫。但北上广这类的一线城市,由于旺盛的刚性需求,房价还是相对稳定的,尤其租金近几年来一路看涨。目前相对稳固而保值的不动产非房产莫属。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绝大部分贷款依然要使用房子来做抵押物。“我个人觉得,以房养老是现实可靠的,至少对我们这代人而言是这样的。”当然,这只是养老的一种方式,同时要考虑到未来房产税出台的可能性,购买大量房产养老也是有风险的。
光靠养老金够用吗?
吴杰告诉记者,“中国的老百姓非常缺乏养老规划意识”。而目前中国的商业养老保险的占比非常有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老百姓看来养老并不是最紧急重要的,没有到迫在眉睫的地步。
“从现阶段看,真正考虑养老问题较多的是四五十岁的富有阶层。”他们过惯了养尊处优、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很难接受年老后过紧巴巴的日子。“我的大部分客户也都如此。”目前奢侈品消费的盛行,高端旅游消费居高不下等等均可看出,中国的高端人群在越来越多。“对这些注重养老品质的人而言,他们更有理财需求。”对普通阶层的人来说,退休后仅仅解决基本生活需要,依靠养老金是可以的。60岁以上的老人思想观念很传统,没有生活恶习,也不追逐过高的生活品质,他们的开支相对较小,要解决他们养老后的衣食住行问题,每人每月几千元是可以生活的。但一旦住院或患上重大疾病,养老金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而这个问题对于以后步入养老行列的人而言是相当突出的,我们这一代人就必须尽早规划,提前安排自己及家人的未来。
篇5
关键词:个人养老指导;老龄化;消费需求
根据上海老龄科研中心预测,上海人口老龄化在“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加深。到2018年,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将突破500万,2020年总数将超过540万人,且随着时间推移规模将持续扩大[1]。而且随着社会发展与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上海人口平均寿命仍将不断延长,人口高龄化将不断加深。同时,未来一段时期,上海步入老年阶段的人群中80%以上是独生子女父母[1],随着独生子女父母成为老年人群主体,“纯老家庭”现象愈加明显。如今家庭规模小型化和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大大削弱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社会上养老模式层出不穷,养老产业千变万化。目前养老保障、养老服务、老年医疗、老年精神文化生活、老年人权益维护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均有所提升。但养老领域依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矛盾。如:老年群体退休适应难,退休生活质量不高;政府养老“好思路”“新思路”难以推广,得不到老年群体的理解与支持;养老产品“不知何处买”与“没有商机”矛盾重重;老年群体消费力下降与理财意识缺失;老年人自我养老意识不断增强,从满足养老基本物质生活水平到考虑如何提高老年生活质量,养老的需求不断在变化发展等。养老领域中的矛盾及养老观的变化使得老年人对未来的养老有了初步的规划,但这种规划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并且受老年人在年轻时形成的思维所束缚,在新的社会养老模式下无所适从,呈现出较大的盲目性。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的长寿城市的特征进一步突显,养老问题势必作为重大民生问题在“十三五”期间予以突破。在养老转型的背景下和在养老供给侧改革中,探索个人养老指导的相关问题,引导并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度过晚年,拟为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个人养老指导
个人养老指导是指向老年人提供的关于法律、医疗保健、理财投资、异地养老及旅游等多方面的咨询、建议服务,旨在为老年人提供了解各类养老政策与养老产品的便捷渠道,帮助老年人合理规划老年生活,安度晚年。个人养老指导目前尚属新兴概念,国内相关研究少之又少。现今已存在的“老年超市”与“退休规划”的部分功能类似于个人养老指导,可以为个人养老指导的发展提供借鉴。退休规划,又名养老规划,是根据个人退休,进行个人收入和资产管理安排的个性化需求,以确保实现退休生活目标的财务安排[2]。目前,退休规划在国内已经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但其仅局限于通过金融理财为老年生活提供经济保障,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个人养老指导。个人养老指导事业还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拓宽其面向范围,完善“规划”具体规制,全方位的个人养老指导势在必行。
二、个人养老指导调研基本情况
为了了解社会个人养老指导的现状,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二是与个人养老指导相关的问题。2016年5月至11月针对50至59岁的“准”老年人和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在上海市的长宁区、浦东新区、松江区、闵行区、虹口区、杨浦区、黄浦区、徐汇区随机投放调查问卷,共分发问卷1294份以及网络问卷122份,回收有效问卷1186份。并根据受访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身体健康状况、是否为本地户籍等因素对受访者进行基本信息与社会背景分类,准确了解上海市年老的不同社会人群对个人养老指导的期待与需求。
三、个人养老指导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个人养老指导的社会需求
个人养老指导是养老领域里的新兴事物,可能大多数老年人没有涉及过,本次调查内容就有“是否接受过个人养老指导”和“是否需要接受专业系统的养老指导”。在1186名受访者当中,有37%的受访者从未听说过个人养老指导,只有12%的受访者接受过个人养老指导(主要来自家庭、子女、朋友等的建议);与此同时,接近四分之三(71%)的受访者表示希望能够接受专业的、系统的个人养老指导,社会对个人养老指导的需求量巨大。而在我国养老市场当中,专业系统的个人养老指导却接近空白。
(二)不同社会人群需求差异显著
以年龄、是否为上海市户籍、受教育水平、希望获得个人养老指导的渠道等进行分类统计。上海市不同的老年社会人群对个人养老指导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以是否为上海市本地户籍和不同年龄的调研对象的差异最为显著。在回收的有效问卷当中,上海市本地户籍849份(71.6%),非上海市户籍337份(28.4%),其中上海市本地户籍的受访者中有76.7%希望接受个人养老指导,较非上海市户籍的受访者高19.1个百分点(57.6%),需求量更大。
(三)个人养老指导获得渠道需求
在受调查中只有12%的受访者接受过个人养老指导,为了了解个人养老指导的获得渠道及老年人今后希望获得个人养老指导渠道,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中,约82%的受访者愿意通过政府、社区街道办获得个人养老指导,少部分人(约15%)愿意接受养老产业机构与子女及家庭的个人养老指导建议。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与“准”老年人在个人养老指导方面对政府的信赖度明显较高,同时,各年龄层对社区街道办、子女及家庭的信赖度次之,而对养老产业机构的信赖度较低。
(四)个人养老指导间隔时间需求
从总体上看,受访人群更多地倾向于每年接受一次个人养老指导,占比达38%。不同年龄层的老年人对单次个人养老指导的时间间隔的需求有着较大差异,“准”老年人(50~59岁)和低龄段老年人(60~69岁)由于即将步入或者刚刚步入老年生活,需要更好地了解养老政策与养老产品等相关信息,所以多数更倾向于每年接受一次个人养老指导;而对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只需要接受1~2次个人养老指导”的比例较大,甚至远远高于“每年一次”的选择,考虑到这一年龄层在早些年可能接受过多年的个人养老指导,对每年一次的“高频率”时间间隔的个人养老指导的需求减少,通过1~2次的个人养老指导来补充对养老政策与老年产品的了解即可。
(五)老年人个人养老指导预期支出需求
上海市老年人对个人养老指导的需求巨大,且多数希望得到政府和社区街道办的个人养老指导。那么他们对个人养老指导的预期支出有什么看法呢?经问卷统计数据显示,24%的受访者表示,个人养老指导单次开销在300元以内是可接受的。约占69%的老年人与“准”老年人认为,个人养老指导不应收取过高的费用,最好能作为社会福利或公益项目,免费向大众提供。
四、个人养老指导发展建议
中国当前的个人养老指导领域仍然存在着极大的空白,也很少存在公益性的或主业性的专门服务机构,个人养老指导行业亟待建设与发展。如何充实完善这一方面的内容对于我国居民养老供给侧改革至为重要。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确认权责
个人养老指导涉及到方方面面,目前养老方面内容的机构部门功能单一,权责交杂、含混不清、推诿现象严重,以致许多老人难以获得专业个人指导。应明确政府在个人养老指导中的主导作用,准确划分权责。政府可通过整合该项职权,建立常设机构负责辖区内个人养老指导的相关事宜。通过定期开班宣讲会、编写并分发个人养老指导教育手册、设立养老资讯服务窗口、创建公众号等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合理理性且个性化的老年生活规划、法律、医疗保健、金融投资、旅游、老年产品、信息传播等多方面的公益咨询服务。为保证个人养老指导的有效性与健康稳定发展,政府必须加强监督,进行定期的监察与评估,建立回访机制。
(二)以社区、机构为依托,切实深入
基层以政府为指导,以社区、机构为依托,深入基层,切实落实并普及个人养老指导,使老年人从中真正得益。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设立相关服务平台,使老年群体在居住地附近即可就近咨询养老事宜。社会慈善机构亦可将个人养老指导纳入考虑范围之内。
(三)保障个人养老指导的公益性
调研结果显示,民众对个人养老指导的单次预期支出在300元以内,且倾向于将个人养老指导产业作为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福利项目来运营。故个人养老指导的资金以及人力资源就成为两大主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个人养老指导的运作资金基本可来源于政府拨付的专款与社会第三方捐助。适时成立个人养老指导专项基金会,负责相关资金的具体运营操作。保障个人养老指导的公益性,尤其是在引导老年群体购买金融理财产品、旅游、保健等消费时,应避免对某一具体品牌或具体产品的推销性介绍,而应更多地指导老年群体如何选择及了解其利弊。个人养老指导所需的人力资源方面,除政府原有养老部门的工作人员之外,还可由政府聘请养老事业研究人员(如:专业教授、老龄研究所研究员等)、联系慈善机构提供人力资源、募集志愿者。另外,政府还可针对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单位企业的干部或退休管理的相关人员开展短期培训;并充分利用老年人子女对其的影响,发挥这些子女的作用。由于目前关于个人养老指导方面的专业人员稀缺,还需由政府开展实施长期专业人员培训计划,选拔培养该方面的人才。
(四)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养老指导
通过问卷调研数据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的受访者对个人养老指导的具体需求存在着较大差异,政府与社会在提供个人养老指导服务时,不仅仅要考虑养老指导的普适性,即设计通用养老指导方案,也要考虑不同个体的差异性,提供个性化指导。调研发现,受访人群更多地倾向于每年接受一次个人养老指导,但只占38%,所以单次个人养老指导的时间间隔应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意愿以及需求有所调整。针对50~59岁人群,可在其退休之前,分阶段进行每年1~2次有针对性的个人养老预先指导;对于60~69岁刚刚步入老年生活不久的老年人,可每年进行1~2次的有主题的个人养老集体指导;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集中、统一的个人养老指导的频率可以有所下降,但仍欢迎鼓励70岁以上年龄层的老年人接受指导。另外,还应在社区、村委会等基层设立的个人养老指导服务平台为老年人随时提供便捷咨询服务。身体健康状况不同的老年群体在医疗保健方面的不同需求,必然导致在此方面所需的咨询服务不同:对身体状况不甚良好的老年人进行个人养老指导时,一是要有重点、有目的地指导,侧重于日常专业护理与看护、医疗保险与报销等此类老年人所急需的方面,急人之所急;二是考虑到此类老年人的实际身体状况,不适宜亲自接受指导,指导者可对其亲属就知道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而对于较为健康的老年人的医疗指导,应侧重于体检、适宜强度的锻炼等维持老年人的健康之外,还应对未来潜在的疾病与可能的身体衰弱进行预防指导,并指导老年人如何选择合适的商业医保、就医途径等。对于所受教育水平不同的老年群体,所采用的指导方式与表达语言也应有所区别,必要时用更通俗易懂的表达来进行指导。
(五)发挥社交媒体潜移默化作用
由于个人养老指导在中国刚刚起步、尚未成型、发展缓慢、影响力小,使得许多老人不知道或者不了解该项目内容,而且对个人养老指导人员持不信任态度,因而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认识到接受个人养老指导的重要性。利用各类媒体,将个人养老指导的具体思想内容潜移默化给老年人。通过公益广告、民生类新闻等方式间接指导老年人如何更好地养老,引导他们建立起合理的养老理财观、消费观。甚至可以将此类思想元素融入电视剧、电影等之中,使养老指导中较为前卫、新颖的观点更易为老年群体所接受。
(六)试点先行,逐步推广
先行试点,探索路径,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可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或社区进行试点工作,并及时收集反馈老年与“准”老年群体的体验信息,调整方案。而后在全区、全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开展个人养老指导工作。由点及面,促进我国个人养老指导事业的普及与发展。个人养老指导的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帮助老年人尽快适应退休生活、提高自身生活质量、安度晚年,还将逐步改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引导老年人有计划地理性消费,在提升自身生活质量的同时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从而间接地减轻政府的养老压力,在多方面带来极大的积极影响,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2015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发展信息会[EB/OL].(2016-03-30)[2016-08-16].
[2]高超.北京居民金融素养与养老规划调研报告[D].北京:首都经贸大学,2014.
[3]韩扬.新时期养老观更新的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5.
篇6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个税改革;家庭经济负担
背景资料:以重庆地区为例,赵先生与张先生位于同一单位工作,税前工资均为5000,赵先生一个人生活,税后工资扣除每月生活必须开销后仍绰绰有余,张先生一家七口,四位老人没有经济来源且生病,妻子月收入1000,孩子正在上大学。显然赵先生的生活水平要高于张先生,两人相同的个税扣除金额对赵先生的影响不大而对张先生的家庭却是雪上加霜。
以上背景资料揭示了我国个税扣除方案对家庭经济状况考量的缺失,主要弊端在于我国实行的分类扣除办法未能充分考虑纳税人的个体差异。由于纳税人家庭经济负担、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各不相同。实行等额扣除不能体现横向公平,加重了贫困家庭负担,不能达到缓解贫富悬殊的目标。因此我国个税缴纳应以家庭为单位,充分考虑家庭人均收入及生活负担,实现社会收入调节的作用。
一、以家庭为单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优点
(一)能更好地体现税收制度等横向公平原则
选择以家庭为单位纳税能充分考虑一个家庭的实际支出与家庭负担情况,在税前规定了不同名目不同数额的扣除额,如父母的赡养费及医疗费、子女赡养费及教育费、房租水电等生活必要支出的扣除等等,能使税后结果尽量公平,更加充分地体现税收制度的横向公平原则,同时对家庭经济状况的考量保障了我国公民生活水平。
(二)以家庭为单位征收个税可降低我国养老压力
老年人健康状况差且收入微薄,经济上基本依靠子女,以家庭为单位征收个人所得税可充分考虑不同家庭对老人的赡养状况,从而降低因赡养老人而加大生活压力的状况,符合我国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三)以家庭纳税能更好的发挥个人所得税调整收入分配的作用。
家庭总收入比个人收入更能全面反映纳税能力,以家庭为单位征税有利于拓宽税基,把所有收入纳入课税范畴并且实行超额累进税制,以实现相同收入的家庭纳相同的个人所得税。同时,以家庭为单位将纳税家庭全年各种不同来源的所得综合起来,减去法定减免额或扣除额后,余额按统一的累进税率计算征税。每期纳税金额由家庭成员平均收入决定,避免了因家庭成员收入差距悬殊、个别家庭成员收入偏高而多缴税的情况。
二、在我国实施以家庭为单位征收个人所得税存在的困难
(一)家庭收入监测与统计难度过大
以家庭为单位征收个税的基本前提是财产申报具有透明度,由于家庭成员各项收入纷繁复杂,很难以家庭为单位对各项收入实时监测,要对家庭的总体收入有一个把握非常困难。
(二)家庭单位难以确认统计
我国人口众多,我国税务主管部门对家庭单位逐户统计存在较大困难,因婚姻等原因出现家庭成员流动若不及时申报也将影响我国个税缴纳的公平原则。我国家庭单位范围的界定不够明显,个别家庭可能出现将亲戚拉入自己家中通过分担税负的方式偷税漏税。
(三)我国征收个税采用分类扣除模式加大了个税改革难度
国际上采用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税的征收的国家的代表是美国,然而我国计算个税时的扣除模式与美国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美国采用综合扣除模式,具有税基宽、税负较公平合理的特点,为世界上较发达的国家所广泛采用。但征收项目多,费用扣除、生计扣除、免征额规定比较繁杂;对纳税人申报要求及汇算清缴规定较多;操作复杂,管理水平要求高,工作量较大。我国分类扣除模式根深蒂固,阻碍了个税缴纳以家庭为单位的转变。
三、以家庭为单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电子纳税系统
建立电子纳税系统,实现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税务部门与金融单位、用人单位、社保系统以及商家计算机信息实现联网,便于税务机关搜集第三方涉税信息。规定第三方提供涉税信息的义务和责任,便于税务部门准确分析掌握每个人与相关单位经济往来信息,从而基本能监测纳税人及所在家庭的收支情况以及纳税情况。把纳税申报、税款征收、人库销号等各个环节纳入到信息化管理的全过程,这就可以监控整个纳税、征税过程,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二)明确家庭界定原则,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将夫妻双方及子女界定为一个家庭单位,其余成员纳入家庭单位须向有关部门申报,通过走访调查后情况属实予以批准,家庭成员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特殊原因需要变更须向有关部门提交书面申请等待审批。
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建立诚信纳税机制,防止纳税人利用法律漏洞偷税漏税。建立一个纳税诚信档案,记录纳税人的纳税诚信情况。对偷税漏税者予以处罚,提高偷漏税的成本。
四、结束语
现在以美、日、德、法为首的很多国家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征收个税,这个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我国纳税机制正处于发展转型期,由个人纳税单位向家庭纳税单位的转变还存在很多困难。但在政府及相关部门机构的共同努力以及各界的积极配合下,我国有条件完善税收体制改革,加快以家庭为单位纳税的改革,从而实现个税征收调节收入平衡的作用,缓解贫富悬殊、促进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张艳艳.浅析我国个税税制的改革与完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9):71.
篇7
【关键词】“新农合”;农村;女性劳动力;供给
一、引言
在最近几年当中由于城市建设的步奏不断加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长,许多农村地区的男性劳动力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逐渐放弃了农业生产进城务工,当前阶段在农业生产当中女性已经逐渐替代男性成为最主要的劳动力。根据我国2008年的农业普查的结果,截止到2006年,我国的农业生产当中女性劳动力的数量已经突破1.8亿人,占人口总数的53%左右,同时从农业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来看,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都已经超过50岁,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生产劳动力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女性化与老龄化的特征。这种特征导致现阶段农村地区的女性劳动力对医疗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由于农村地区的女性劳动力需要承担大量的体力劳动从而导致其健康状况不断恶化,并进一步导致贫困的加剧,为了减轻农村地区居民的医疗负担,我国2003年的时候建立了“新农合”医疗制度,但是截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对“新农合”制度τ谂┟窀@的改善作用进行研究,同时现阶段大部分的研究在考虑农村女性劳动力的供给方面都没有考虑“新农合”的作用,基于此种情况,本文对“新农合”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的供给进行了研究。
二、“新农合”对农村女性劳动力供给的作用分析
“新农合”与其他医疗保险之间存在着较为类似的作用,一方面“新农合”会通过门诊与住院报销的方式有效降低农业家庭的医疗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间接提高农村居民家庭的经济收入,从而使得其在一定程度上家庭生产与人力资本的投资得以增加,同时也可以促进农民及时就医,促进农民获得一定的医疗服务,对于农民健康状况的改善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从而使得农民可以持续性的劳动。由此可见“新农合”对于农村女性劳动力供给具有健康与收入两方面的效应。
(一)“新农合”的健康效应
在人力资本的构成当中,健康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增加对健康的投资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生产的效率,同时还可以减少劳动力因为生病而耽误一定的劳动时间,从而有效的增加劳动力的供给。由于农业生产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农民的健康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健康状况会随着年老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劳动力供给与生产率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此外健康除了本身的内在价值之外,往往还具有一定的工具价值,所谓的工具性价值是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经济参与的扩大。根据最新的研究资料显示,“新农合的出现”有效改善了农民“有病不医”的状况,对其健康的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
(二)“新农合”的收入效应
“新农合”是一项以政府财政资金注入为主的社会公益事业,建立“新农合”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农民在医疗方面的经济负担,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看病贵与看病难”的基本现状。因此,“新农合”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健康状况,同时还可以通过降低女性劳动力的医疗支出而对其家庭的消费以及生产投资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最终导致劳动力供给的行为得到根本性的改变[3]。此外,根据“理性经济人”的相关理论,由于“新农合”可以降低居民在健康方面的投资,从而可以使得农村女性劳动力原本由于健康管理的相关资金投入到人力资本或者生产投资方面,从而使得农业的收入得以增加。此外,根据相关的研究,在农业家庭当中,女性作为家庭收入的第二贡献者,收入的增加会对其健康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女性劳动力的劳动能力。
三、实证模型与数据变量说明
(一)实证模型假定
在本文的研究当中,所建立的模型是以劳动天数为解释变量,计量模型如下所示:
表示在时间内个体的劳动时间,则表示当时取值为1,而时取值为0的一个虚拟变量,此外其值并不会随着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表示的则是新农合的制度变量,表示的是个体的特征变量,表示无法预测的因素[4]。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在本文的研究当中,所采用的数据为2013年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相关数据,在该调查当中所选择的对象为年龄大于45岁的居民以及其配偶,调查是于2013年与2015年在我国范围内的28个省展开的,最终获得的调查样本总量分别为17402与18241份,在删除无效样本之后,本文所选取的样本总数分别为15234与16456份。对本文的研究当中所选取的相关变量解释如下所示:
1、劳动供给:劳动天数。本文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劳动供给分析时从女性劳动力在自己家的农业生产以及经营活动和农业打工两个方面进行的,根据“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官方解释,所谓的农业打工是指参与其他农户的农业生产而获得劳动报酬的过程,同时所考虑的自家经营与农业打工的都是指在过去的一年当中劳动的天数大于10天。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调查问卷当中设置了递进式的问题让被调查者进行选择并回答劳动的时间。问题的内容如下:(1)在过去的一年当中,有几个月的时间您是在从事自家的农业经营活动?(2)在过去一年当中,在您从事自家农业经营活动的月份当中,一周您一般会工作几天时间?(3)在过去的一年当中,有几个月的时间您是在为其他农户打工?(4)在过去一年当中,在您为其他农户打工的月份当中,一周您一般会工作几天时间?
2、“新农合”医疗制度。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3年与2015年的调查对象当中,其中有90%的受访农民参加了“新农合”,还有10%的农民未参加“新农合”。在对“新农合”的政策有效性进行评价时,需要对农民是否参与“新农合”进行区分,同时对比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但是从“新农合”的具体政策规定来看,不同地区的“新农合”在报销水平、给付结构、起付线以及封顶线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仅仅从农民是否参加“新农合”医疗保险对“新农合”的效果进行评价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弱化作用。从“新农合”的具体补偿政策方面入手,“新农合”的补偿政策包括住院、门诊、大病救助、老年医疗等方面的内容,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现阶段大部分省份的“新农合”往往仅仅提供门诊报销的补偿政策,因此,很难有效体现出“新农合”政策的实际效果,基于此种情况,本文的研究是从“新农合”住院补偿给付结构层面考察“新农合”政策如何影响农村妇女的农业劳动供给行为[5]。
3、其他变量。(1)健康状况。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数据库当中,存在着大量的关于健康状况的测试数据,如自我健康状况评价、慢性疾病、日常活动能力、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内容。(2)究对象是农村妇女,本研究不考虑性别因素。此外,还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数、家庭年总收人、集体分配的农地面积等变量[6]。
四、结果分析
(一)样本基本描述
下表一给出了主要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中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2015年接受访问的农村女性劳动力全年从事自家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天数为180天,而2013年受访农村女性劳动力全年从事自家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时间为170天,同比增加10天,但是相比于2013年,农村女性劳动力在其他农户打工的时间减少了13天。接受访问的农村女性劳动力全年从事自家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时间为在其他农户打工时间的2.5倍左右。
从“新农合”的住院补偿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乡镇、县级医院以及县外医院的报销比例大约在78%、65%与49%左右,此外,从年龄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从事自家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女性劳动力的年龄都相对较小,但是为其他农户打工的女性劳动力的年龄则相对较大,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逐渐难以承受自家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强度,但是还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可以从事一些短期的劳动。此外,从家庭的收入方面来看,所有样本的群体收入都相对较低,收入最高的样本群体为9200元。对调查对象的受教育程度进行分析,我们发现2013年所调查的农村女性劳动力有41%受到过小学及以上的教育,而20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4%受到过小学及以上的教育。而在健康自评方面,有6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身体较为健康[7]。
(二)“新农合”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劳动时间的影响分析
1.通过集体分配所得到的土地面积可以反映出家庭对于农业的依赖程度,对本文所建立的模型进行回归处理,回归结果表示,家庭所拥有的土地面积越大,女性劳动力的劳动时间就相对越长,在其他参数保持不变的前提之下,家庭所拥有的土地面积每增加一亩,劳动的天数就会增加0.07%,此外家庭总收入与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农业生产时间占据总时间的10%左右会出现明显的正相关,这一结果也从侧面说明,在现阶段农村收入相对低下的背景下,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劳动强度会随着家庭总收入的增长而不断上升,此外还说明了家庭条件越差,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劳动时间就越长。另一方面,根据边际效应的相关计算结果,家庭的总收入如果增加1万元,则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劳动时间就会大约增加1%[8]。而相对于未接受过教育的女性劳动力,接受过小学及以上教育的女性劳动力在自家农业经营方面所花费的时间大约会降低1%。但是家庭的人口数量对女性劳动力的供给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此外,本文的研究也同时表明,“新农合”的报销比例与女性劳动力在自家农业生产与经营的r间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这说明,越高的报销利弊,女性劳动力从中所获取的利益就越大,从而越倾向于增加家庭农业劳动时间。
2.现阶段的农业兼业化发展是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趋势,农村女性劳动力进行打工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家庭的收入,同时还可以有效解决部分农户劳动力不足的现状。基于此种情况,笔者还分析了“新农合”对于女性劳动力打工决策以及劳动力供给的相关影响。从表二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新农合”的给付结构会明显影响到农村女性劳动力打工的时间,这不仅扩展了女性劳动力获得兼职报酬的途径,提高了农村家庭的总收入,另一方面有效缓解了部分家庭劳动力不足的状态,对于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本文的回归结果还表明,相对于县级医院以及县外医院的补偿封顶线,乡镇医院的报销比例对女性劳动力的打工时间具有大的影响[9]。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的女性劳动力在进行农业打工的过程当中都是选择离家不远的地区进行,在发生疾病时,往往都是选择到乡镇医院就医,如果乡镇医院的报销比例越高,则女性劳动力从“新农合”当中所获得的收益就越多,从而使两者之间出现明显的正相关[10]。
五、结语
当前阶段女性逐渐成为了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新农合”制度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的供给已经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在本文当中笔者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论证了“新农合”制度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的供给的影响。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第一,报销比例与补偿封顶线对女性劳动力参与农业生产的时间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第二,乡镇医院的报销比例对女性劳动力的打工时间存在着明显的正向作用。
参考文献:
[1]曹玫,林万龙. 劳动力流动背景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能力研究[J]. 农村经济,2011,07:77-80.
[2]张英,刘常健.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逆向选择问题探究――基于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与实证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2:161-165.
[3]何凌霄,南永清,张忠根.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是否必然导致家庭农业经营收益下降――基于村公共品供给的视角[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105-116+155.
[4]邹薇,宣颖超. “新农合”、教育程度与农村居民健康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的面板分析[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6:35-49.
[5]彭长生. 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安徽省6县582个农户的问卷调查[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132-140.
[6]李燕凌,李立清.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户参与行为分析――基于Probit模型的半参数估计[J]. 中国农村经济,2009,09:63-75.
[7]易福金,顾呵. 歧视性新农合报销比例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J]. 中国农村观察,2015,03:2-15+96.
[8]陈玉萍,李哲,Henry Lucas,Gerald Bloom,丁士军. 农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10,06:97-105.
篇8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一直以来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计划生育政策在人口学研究中也备受学者的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界的研究也一步步趋于成熟。此次研究希望通过回顾既有的研究成果,梳理现有研究关于人口政策的研究,了解每一视角出发学界关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讨论,做出一个比较全面的文献综述,为接下来的研究寻找一个更合适的切入点,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个可借鉴的二手资料。读者们在综述中也可以看到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研究的发展脉络,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在相关的研究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概念澄清
人口政策是一个国家根据本国人口增长过快或人口停止增长乃至出现负增长而采取的相应的政策措施。不同的国家,因本国人口发展的情况不同,采取了不同的人口政策,中国在1982年至今推行的是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因此,计划生育政策不等同于人口政策。
另外,计划生育政策也不等同于独生子女政策。国内外学者在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利弊分析时,很少有人明确区分计划生育政策与独生子女政策两种类型,事实上,考察计划生育政策的内容便可得知,一胎化政策并不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部内容,只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是家庭生育孩子的数量限制,因此,学者们不能将计划生育的研究核心局限于生育数量的探讨。
三、文献回顾
对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多年来产生的人口效果研究很多,因为这样的人口政策作用于中国社会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人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完成的人口转变,使中国人的“人口红利”时期迅速到来;另一方面,抛开国际社会对中国侵犯人权的指责,计划生育政策尤其是“一胎化”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人口红利”时期很快结束,随之而来的是人口老龄化,性别比不断攀升带来的“婚姻挤压”,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以及由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失独者的问题。
(一)“人口红利”时期
中国的人口转变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一过程中,计划生育政策功不可没。然而,对中国的计划生育、人口转变不仅要有事实判断,更重要的是价值判断。计划生育带来的不仅是排除社会经济要素使中国少生了4.58亿人,更包括一系列的经济效果。低抚养比打开了“人口红利”的机会窗口;日趋缩小的年度人口增量减缓了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人口增速缓慢对社会综合发展、人民福祉改善也有极其广泛的积极影响。
(二)计划生育带来的后果
计划生育带来的最严重也是最显著的后果,就是提前到来的人口老龄化,这使中国处于一种“未富先老”的尴尬状态。在底部老化和顶部老化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口快速老龄化,日益膨胀的庞大老年人口数量,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还不足以支撑养老的费用,由此引发的社会保障问题困扰着中国人。国际上提出的精神慰藉等复杂的老年人问题,已经让中国望而却步了。在这一问题上,梁秋生和和刘宁所做的研究有不同意见,他们的研究结论中表示,人口老化现象是实施计划生育的必然结果,但老年人口规模的增大和老年人口问题产生却不是计划生育的产物。他们的观点是人口太多仍是我国人口的首要问题,其次才是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的问题。
计划生育也带来了中国人口性别比的持续攀升,由此引发了“婚姻挤压”等一系列社会风险问题。学界的研究还是比较倾向于认为计划生育是导致性别比攀升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直接原因。男孩偏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经济现状是基础,便捷安全的胎儿性别鉴定和性别选择技术是手段,少生孩子是动因。要改善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调的现状,改变农民、农村、农业的经济社会条件,增强农民的创新能力,推动农村及城镇贫困家庭从生产性生育偏好向享乐式生育偏好的转变是根本途径。
篇9
Abstract: The medical staff with ability and integrity is the vitality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ospitals, and youth workers can be injected for the vitality of the hospital as new fresh blood, they are also the hope and future of the hospital. But young workers are facing many problems: how to deal with the reality and the ideal, labor and reward, discriminating and thirst for knowledge, career and family. This requires the leadership deepening concern about the youth workers to know their thoughts and life, work, and to solve their difficulties and improve their treatment. Let the staff feel that the hospital is their home, so they will have a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from their heart. So as to create the conditions to make the physical, career, family of staff thriving. Take the Dachang Hospital of Nanjing for example to talk about how to creat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growth of young workers.
关键词: 医院;青年;成长环境;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 hospital;youth;growth environ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315-02
0 引言
南京市大厂医院承担着六合沿江开发地区的医疗、公共卫生、预防与保健等工作的重要职责,是大厂地区唯一的政府办医院。近些年来,大量招聘新员工,目前青年职工比例重,是医院中坚力量,是医院的希望,也是医院维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之一。作为医院的管理者,就如何为医院青年职工的成长环境创造有力条件,使青年人从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问题,需进行不断的努力。
1 主要问题
我院目前全院在职人员520人,其中35岁以下326人,占62.7%。他们大部分奋战在临床岗位上,他们大都具备新知识、新思想,具有较高思想觉悟以及较高的学历——学士、硕士以及博士。他们他们追求新的知识、新境界、有韧性,是医院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期望更高的技术,努力提高医疗水平,提高医疗效果。是医院发展新的动力,新的生命力,一股不可抗拒的新鲜血液。目前他们主要面临以下的主要问题。
1.1 理想与现实 十年寒窗苦,终于大学毕业,或者研究生毕业,或者跳槽到此,由于种种原因,来到了我们的医院。我们医院是一个正处在急速发展并准备扩大的二级医院,与理想中的三甲医院的差距不可避免,这是其一,与理想医院的差距。其二:工作岗位的差距,本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某专科医生,却被安排到不相关的科室轮转。其三:心理关注的差距:本以为进入了小医院,可以得到领导的关心、重视,寄予希望,委以重任,给予保障(如编制)。但是在他们看来,领导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甚至没有意识到新的员工与老的员工有何不同,本科和研究生区别不明显,因而产生的心理落差较大[1]。
1.2 劳动与报酬 青年职工往往承担着临床的一线工作,在这医患关系紧张的环境中,承受压力及风险,繁重的医务医疗劳动,换来的微薄的工资及奖金。这往往不够医务人员的生活开支,及赡养老人及培养孩子。工资待遇几乎与学历的高低、医护的分工没有区别;工作量及强度与奖金不成正比,有许多成本低,收益大,工作量繁重的医务人员报酬却不高,甚至遭到的贬低及排挤。所以有些人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风险小,收益高的工作。
1.3 识别力及求知欲 医学是一门复杂的实践科学,青年职工在医院工作很长的时间里仍然是一名“低年资学生”,需要丰富的医学知识及经验的积累[2]。他们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及“大材小用”的思想,他们的识别力低,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渴望通过学习、进修达到技术的进步及学历上的提高。
1.4 事业和家庭 青年职工处在事业的起步或上升期,一边努力的工作,一边要应付各种考试、考核,晋升,处理同事间以及医患间的关系。同时面临择偶结婚或者照顾家庭的重任——孩子及老人。
2 应对措施
2.1 思想教育与思想交流 医学心理学将青年时期的心理发展水平概括为“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1]。所以对青年职工,我们要进行思想教育。对于刚进入医院的新进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定期进行思想交流,使之在思想上、心理上稳定下来,接受当前现状,努力工作并改变现状,提高自己专业水平,以期达到事业上的腾飞。组织野外拓展训练,培养团队协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医院党政工团组织及相关管理人员,倾听青年职工的心声。在思想上重视和体谅他们。一要顺势。即对青年职工恃才傲物、眼高手低的情况,要顺其势。要在同情、理解前提下耐心开导,使他们真正明白自己的差距,并激发敬岗爱岗热情,以达到扼其势。二要容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管理人员在不影响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容忍他们的个性存在,容忍他们小的错误。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采用弹性的工作制度、规章制度法。三要奖励。在思想上及物质上奖励工作努力态度认真的职工,激发其他职工向此学习的动力。营造人才成长氛围,创造健康和谐的内部坏境,宣扬奉献精神,坚决防止和纠正嫉贤,甘当人梯的奉献精神[2]。
2.2 提高待遇 在经济社会,金钱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青年人比其他年龄段更实际更需要钱,心理上更渴望有更多的钱。我们管理人员应该正视这一点。而不是忽视,或者剥削青年职工,使他们感到自己在出卖廉价的劳动力,而使人才流失。对于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更应该从心理上重视,提高其待遇——工资、奖金、福利、要积极解决他们的编制问题,满足其合理的要求。
2.3 培养本领 医疗行业中,与生命息息相关,所以识病辨病就是其基本的技能。本领的练就一个靠自己——内环境,多学习,多实践,多请教。好的外环境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加速其早日掌握技能。我院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早教育。告知青年职工:医院3~5年发展目标和规划,每个医务人员一系列的晋升条件,让他们早做准备,更有信心工作,更有主人翁感。
二是早安排。主动对每年新来的职工制订3~5年的技术提高计划,早固定带教老师,且积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模式,本院的轮转,外院的进修,支持青年知识分子再学习、再提高,并大力培养高层次人才,积极鼓励在职医务人员参加研究生学习、进修[3],并从中选拔骨干人才。同时坚持晚自习制度,其间穿插各类专科知识讲座,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炼就过硬本领。
三是早压担子:为其定任务——每年完成论文、掌握基本技能、文字书写训练、病历质量,以及定时考取资格证和职称证等。定期单独承担门诊、病房等工作,并积极提拔优秀青年为中层干部,让他们承担一定的业务管理工作。
以上的措施实施,可促进青年职工早日练就过硬的本领,同时有效改变某些青年职工等待观望、虚度年华的不良现象,形成良好的自觉学习风气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2.4 解决家庭问题 在这个竞争的社会中,有些青年职工首先考虑立业,却错过了婚配佳期,加之婚嫁顺其自然思想的影响,导致单位大龄单身青年有逐步上升趋势。单身大龄青年多半有心理负担,这势必影响到工作,我们管理工作者,特别是党政工团组织要着眼人才队伍发展大局,主动介入,使这些青年职工能早日成家。一要大胆摸准情况,对这些青年职工要敞开心扉与其交流,摸清想法和要求。二要敢于正面教育,讲清立业与家庭关系的利弊,解决他们的心理负担。三要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创造“牵手”条件,如组织各种形式的联谊会、集体培训等活动,倡导医院内部“自产自销”、“院内配对”,并帮助解决租房、对象调动工作等问题。对于有孩子的入学、入托难的问题,主动协助解决,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2.5 特别对待 对于特别的人才,特别的科室,特别的专业,采用特别的对待。如中医青年人才:由于西医有局限性及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许多病人转向寻求副作用小、效果良好的中医药、针灸治疗。所以医院管理者应该考虑青年中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我院就大胆地启用了中医人才,坚持开展中医门诊、针灸推拿治疗等特色工作,以满足病人看中医的需要,深受欢迎。对于这样特别人才,在生活上、待遇上要给予积极关注、支持和帮助,以留住各类青年专科人才。
2.6 医德考核 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的好坏是评价一个合格医务人员的重要标准之一。提高青年职工的医德修养,可采用的措施:
一是要建立与医务人员职称相应的医德医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评价体系,其量化的考核分值占相应职称考核一定的比值。这样,医务人员在追求技术提高的同时,也注重思想、政治的修炼,以达到“又红又专”。
二是与晋职、晋级、干部提拔挂钩,并通过患者满意度测评和民主测评等,综合评价青年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是强化纪检廉政教育,将青年职工医德考评结果,包括涉及商业“隔离带”的高压电情况直接与绩效考核、政治考核挂钩。这样从运用外界压力迫使青年职工提高自己的医德,并通过约束机制逐步转化为自觉行为,更好地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
综上所述,在医院发展建设中,青年职工是医院的生命力,医院的中坚力量,是医院的未来,所以针对青年职工存在主要问题,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手段,解决他们的心理顾虑及后顾之忧,留住他们的心,从而留住人才。并积极培养青年职工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具有高尚的医德,良好的人文素质,切实为医院青年职工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为维持医院的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坚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晓鹏,于咏梅.浅谈如何调动医院青年工作中的积极性[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1):22-23.
[2]丁文会.浅议医院人才的培养[J].中国市场,2011,31:158-159.
[3]杨廉洁,尚兴科.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及意见[J].甘肃中医,2011,24(4):72-73.
-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产生的原因
- 下一篇:旅游产业现状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3家庭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