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生物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育生物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发育生物学研究

篇1

摘要 肾发育不良是肾发生异常的临床后果,其典型病理组织学特征是出现原

始肾小球和肾小管、软骨样化生等。近年来通过应用靶基因和原位克隆等分子技术

对正常哺乳动物肾脏发生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对先天性肾发育不良的发病机理有

了更多的了解。本文将对先天性肾发育不良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近况作一讨论,并对

包括生长因子在内的几种基因突变、转录调控障碍及表达变化与肾发良不良的关系

进行探讨。

肾发育不良是肾脏未能进行正常生长发育形成的先天性疾病,过去对其发病

机理了解甚少,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分子学机理来阐明肾脏的发生

,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对肾发育不良的发生有了较深入的认识。本文就近期对此问题

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1 肾发生与肾发育不良

正常哺乳类肾脏位于间介中胚层,中胚层分化形成前肾导管,经进一步诱

导形成中肾导管至输尿管芽,在输尿管芽诱导下,胚体尾端两侧的生肾素分化为后

肾胚基,肾脏的胚胎发育正是由输尿管芽和后肾胚基二部分完成的,前者逐步发育

成肾盂、肾盏和集合管,后者发育成肾小管和肾小球,最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接,

构成正常的肾单位。如果输尿管芽和后肾胚基二部分不能按正常程度发育和实行对

接即造成肾发育不良。肾发育不良可以是部分性的,也可以是完全性的。多数类型

的肾发育不良伴有囊肿,提示发育不良的各种形式在形成中有共同机制。

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肾发育不良包括多囊性、梗阻性肾发育不良以及与基因

有关的肾发育异常。病理组织学重要特征是出现原始肾小管和化生软骨。完全性单

侧肾发育不良,可表现为无症状。多数发育不良病例中,肾缺陷是双侧性的,提示

基因突变在正常肾发育中起重要作用。单侧性疾病则可能是一种获得性损伤所致,

该损伤破坏了基因的正常表达,进而影响了对肾成熟有重要意义的蛋白质的产生。

2 肾发育不良常见类型

2.1 先天多囊性肾发育不良

多囊性肾发育不良(multiple cystic hypoplastic)是一种常见的完全性

肾发育不良,多为单侧病变(14-20%为双侧性),患肾失去正常形态,被不规则的

大小囊肿所代替,肾脏功能丧失并常伴有输尿管梗阻,是新生儿腹部包块最常见的

原因之一。

多囊性发育不良肾外型呈肾形结构,多数病例伴有一个闭锁的输尿管。妊娠

早期的多囊肾含有正常发育所必须的成份,包括未诱导的后肾胚基岛和分支的输尿

管导管,在此阶段肾单位各段已均可鉴别出囊性改变[1]。生后多囊性发育不良肾

的病理组织学变异包括原始肾小管的囊性改变、膨大且结构破坏、具有明显管周围

反应的间质、纤维肌环的形成、软骨成分为标志的组织转化等。

2.2 先天梗阻性肾发育不良

先天性尿路梗阻在解剖位置上常发生于输尿管和膀胱的连接处,先天性后

尿道瓣膜是婴幼儿泌尿系统梗阻的重要原因。先天梗阻性肾的组织学特征与多囊性

肾发育不良相似,包括肾单位各段如肾小球的囊性转化、间质膨大且结构破坏、髓

质和直小血管显著发育不全、发生管周围纤维肌环、多种形式的肾小球和发育的肾

单位各段。与多囊性肾发育不良一样,先天梗阻性肾表现为一系列疾病,其程度与

胚胎期尿流阻塞发生的时间有关[2]。

表 伴有肾发育异常的综合症

------------------------------------------------------

综合症

染色体遗传形式

------------------------------------------------------

尖头并指(趾)畸形(Apert’s)

常染色体显性

致窒息的胸廓营养不良

常染色体隐性

肥胖、生殖机能减退等

常染色体隐性

鳃-耳-肾

常染色体显性

Campomelic发育异常

常染色体隐性

脑-肝-肾(Passarge’s)

常染色体隐性

Fryns’s

常染色体隐性 转贴于

Goemine’s

X-连接的

Goldston(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

常染色体隐性?

Hall-Pallster’s

散发的

Ivemark’s

常染色体隐性

Marden-Walker’s

常染色体隐性

Mecket-Gruber

常染色体隐性

Miranda’s

常染色体隐性

Senlor-Loken’s

常染色体隐性?

三体染色体16-18(Edwards)

三体染色体13-15(Patau)

三体染色体21(Down)

结节性硬化

常染色体显性

Von Hippel-Lindau

常染色体显性

------------------------------------------------------

2.3 肾发育不良综合症

肾发育不良综合症是包括囊性发育不良等肾畸形在内的遗传性征候群(见表

)。现阐明一部分综合症其特异的基因和蛋白质缺陷。发育不良表现型的外显率呈

现一个谱带,提示有其他基因影响肾的最终表型。发育不良通常都包含多种器官,

说明缺陷的基因涉及正常器官发生的基础。病理组织学发现,此类综合症轻者可能

出现巨囊形成(如结节性硬化),重者可能出现囊性发育异常和肾衰竭(Meckel-

Gruber综合症)。

3 肾发育不良分子生物学

目前的研究发现有多种基因与肾发育不良有关,如WT-1、Pax-2、GDNF、B

F-2、BMP-7、PDGF、Wnt-4等基因在后肾胚基表达。Pax-2、c-ret、BMP-7、α3β

1等在输尿管芽表达。当这些基因缺乏或被破坏时,肾脏不能正常地发生与发育[3

]。Sonnenberg等[4]用特异性抗体与放射标记的补体RNA和DNA探针进行研究,确定

了多肽生长因子、肝素结构生长因子及它们的受体、细胞外基质分子和细胞表面整

合素等基因在肾发育中的特定表达位置。例如肝细胞生长因子主要在后肾胚基因内

表达,而其受体c-met则在输尿管胚芽上皮表达。这种多肽及其受体在两种类型细

胞上的表达说明输尿管导管对后肾间质的形成起诱导作用。Schuchardt等[5]通过

应用基因重组与制备纯合子无效突变小鼠,发现一些影响肾发育的基因和多肽,如

转移生长因子-β、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根据所见到的最终表

型推断特定基因在正常肾发生中的作用。酪氨酸激酶体受体c-ret在分支输尿管导

管以及配体-神经胶质衍生的神经营养因子上表达。当小鼠c-ret基因被破坏时,导

致全肾发育不良。转录因子基因编码蛋白能与DNA结合,而且具备调控其它基因表

达的功能。在哺乳动物肾发育中,Wilms’肿瘤基因WT-1及Pax2均编码转录因子,

其表达形式影响肾细胞的分化[6,7]。基因性综合症与肾形成异常有关,表中所列

出的疾病,有些综合症有遗传性,有些用原位克隆技术已定位出特定的基因缺陷[

8]。这些综合症在患病家族成员能发生显著的表型变异。这种情况与在纯合子无效

突变小鼠所见的变异相似,即肾的最终表型取决于实验小鼠的基因背景。

肾发育不良的发生是几种不同的基因缺陷,或是在胚胎发育期遇到致畸因子

等多种基因调控障碍的最终结果。肾间质-上皮转化的过程以及输尿管分支和生长

,是由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基因体系来导向,有些基因是肾特异性的,有些是非特异

的。某些生长因子基因,尽管它们在肾发生期表达活跃,但当它们被破坏时并不影

响肾的正常发育,这意味着发育肾正常表达的各种基因在功能上有重叠[9]。另一

种可能性是这种正常表达形式的破坏在肾发育不良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或者

就是肾发育不良的起因。

后肾间质缺陷可导致肾发育不良。另外,基因不适应和错位表达,可能对肾

发育不良起一定作用。临床上有孤立的多囊性肾发育不良和梗阻性肾发育不良两者

并行存在的病例。先天性和实验性单基因突变均可导致囊性肾发育异常,这些基因

突变可改变相互联系。从理论上讲,突变可影响:①胚基增生和分化输尿管导管分转贴于

支所必需的肽和基质蛋白的表达;②输尿管导管对后肾胚基信号的反应能力;③输

尿管导管表达启动和维持后肾胚基上皮诱导所需蛋白的能力;④后肾胚基对这些信

号进行反应的能力;⑤输尿管芽和后肾胚基细胞对信号的反应能力[10]。

最近已经分离出磷酸葡萄糖肌醇糖蛋白基因,简称GPC3基因。GPC3缺失与多

囊性肾发育不良有关[11]。虽然单基因与多基因缺陷均可最终导致肾发育不良,但

其表型可能决定于最初受影响的基因调控失调或表达改变,如先天性梗阻性和囊性

肾发育不良[12,13]。多囊性发育不良肾,在囊性上皮和间质中均有生长因子基因

的改变。在小鼠梗阻性发育肾中,血管紧张素和转移生长因子呈过度表达[14]。研

究证明,在后肾发育异常区,促进小管上皮出现囊性改变的因子Pax2和Bcl-2同样

呈过度表达[15,16]。此研究可能会对各种形式肾发育不良的发病机制提供重要线

索。

参考文献

1 Matsell DG,Bennett T, Armstrong RA, et al. Lab Invest,1996;74:883-89

3

2 Evans MI, Sacks AJ, Johnson MP, et al. Obstet Gyecol,1991;77:545-550

3 Lipschutz JH. Am J Kind dis,1998;31(3):383-397

4 Sonnenberg E, Meyer D, Weidner KM, et al. J Am Soc Nephrol,1995:5:628

5 Schuchardt A, D’agati V, pachnis V, et al.Devlopment,1996;122:1919-1

929

6 Pelletier J, Schclling M, Buckler AJ, et al. Genes Dev,1991;5:1345-13

56

7 Dressler GR,Deutsch U, Chowdhury K,et al.Development,1990;109:787-79

5

8 Pilia G,Hughes-Benzie RM, Mackenzie A, et al. Nature Genet,1996;12:24

1-247

9 Schmidt C, Bladt F, Goedecke S, et al.Nature,1995;373:699-702

10 Jena N, Martin-Seisdedos C, McCue P, et al. Exp Cell Res,1997;230:28

-37

11 Lindsay S, Ireland M, O’ Brine O, et al. J Med Genet,1997;34:480-48

3

12 Chung KH, Chevalier RL.J Urol,1996;155:1139-1144

13 Matsell DG,Bennett T,Bocking AD. Clin Invest Med,1996;19:444-452

14 Chevalier RL.J Am Soc Nephrol,1996;7:1098-1105

15 Winyard PJD, Risdon RA,Sama VR,et al.J Clin Invest,1996;98:451-459

篇2

关键词: 中学生物双语教学发展势态现实问题建议

双语教学是近年来在教育领域兴起的又一股教改热潮,深受教育者的广泛关注。中学生物双语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研究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条件和各方面限制,目前仍有大量问题有待解决。笔者着重分析了中学生物双语教学的时代背景、发展势态及现实意义,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中学生物双语教学的基本内涵

对于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的定义,《郎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是这样给出的:

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

中学生物双语教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是简单渗透层次,即教师在上生物课时可以用英语讲述重要的定理和关键词;第二个是整合层次,即教师讲课时交替使用中英文,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英语表达生物内容;第三个是双语思维层次,即让学生学会同时使用汉语和英语进行思维,既可用汉语思维方式,又可自由地切换成英语来思考解答生物问题。在这三个层次中,能达到双语思维层次始终是双语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

二、中学生物双语教学的时代背景及发展势态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为了适应时展,培养出紧随世界潮流的生物学人才,我国逐渐意识到发展生物教育的重大意义和必要性。于是,如何进行生物教育改革成为教育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生物双语教学就这样与其它各学科双语教学一样,一直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研究、论证、探讨。而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做好中学生物双语教学工作显得尤为必要而又迫切。

中学生物双语教学是随着中小学校双语教学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中小学校双语教学的发展史便是中学生物双语教学的发展史。

起初,在许多教育工作者看来,双语教学不过是“强化英语"的代名词而已。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双语教学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蓬勃发展起来。在广州,包括社会办学的各类学校在内,已约有近百所中小学在尝试运用双语教学。但是,当前我国的教育仍是以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目前中小学的双语教学仍处于探索、论证初期阶段,广大教育工作者正为大力发展其重要作用而不断努力着。

三、中学生物双语教学的现实意义

双语教学的提出顺应了时代进步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对英语教学和教育整体改革的深入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通过“双语教学”的尝试,我们可以把英语作为教和学的语言工具,从而促进英语的学以致用和学生的拓展性学习;把英语作为学习的语言工具,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同时,生物双语教学通过培养学生母语和英语的思维切换,提高其运用英语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思维方式多元化。

同时,双语教学也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要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实施双语教学,可以充分提高中学生物教师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和英语交流能力,从而为全面进行教育工作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中学生物双语教学的现实问题分析

1.教师方面

目前,我国的双语教学正处于研究探索初期,并非每一个生物教师都能够正确理解双语教学的深刻含义。对“双语”和“双语教学”的内涵,不少教师有着这样那样的偏见。

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是在课堂上讲英语就是双语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所表达的英语也仅限于“上课”、“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等一些肤浅的言语,而对生物学科专业知识却用汉语讲授。显然,这决不是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强调用英语进行教学,通过在生物学科知识的学习中习得英语。根据双语教学的定义可知,在课堂上评价或指令性语言的英语会话,不是双语教学的主要内容。

有的教师由于自身素质偏低,不敢用英语自由发挥,只是机械地套用已准备好的语句。这势必会造成老师与学生之间无法自由交流,失去了必要的互动过程。其实,双语教学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科目知识来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双语教学决不仅限于教师用英语授课,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互动过程,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与学的课堂活动中来。切不可把生物双语教学作为外语教学的辅助手段。

2.学生方面

学生是限制双语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双语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外语水平。然而,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以高升学率为指挥棒,我国的中学生接受的基本上是“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教育。学生的英语词汇掌握量较大,但运用能力却仅限于阅读和写作,听力和口语水平均较差。多年来,尽管英语教育工作者们付出了巨大努力,但这一状况仍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对于中学生来说,其求知欲望特别旺盛,容易接受新事物。但他们英语知识有限,水平较差,要实施生物双语教学有很大难度。

3.教材方面

双语教学原则上要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但是任课教师选择优秀教材的信息渠道狭窄,国外优秀教材又难以及时、足量、连续供应,此外还存在价格偏高问题,广大学生难以接受。部分学校并未意识到双语教学的真正含义,仍在使用中文教材或不系统的英文参考资料。

五、对双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1.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与培养

双语教学对师资具有相当高的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教师赴外进行中短期学习与文化交流,以便通过熟悉不同的文化增加对原版教材的理解;高等师范院校也要打破传统教育体制,培养高素质的双语师范人才,加大双语师资储备。

2.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要加强学生的英语教育,尤其是在听说方面要使其具备良好的素质。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各种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讲座等,不断给学生创造实际锻炼的机会。

篇3

蔡继新

(茅盾中学,浙江 桐乡 314500)

【摘 要】本文提出了将“出声思考法”运用在高中物理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将抽象思维具体化,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有效突破学生在物理学习中遇到的障碍,不仅学生的物理理解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关键词】出声思考法;高中物理;教学方法

1.引言

高中物理很多知识的分析均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太多,不仅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激发,更不用说提升科学素养。再加上当前高中教学中应试教育倾向还非常严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看的较重。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以“成绩”为核心,并不在乎新课程标准别强调物理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显然和新课程改革提出初衷相背离。如何才能探索出更加有效的物理教学方法,既实现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就成为了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的热门研究话题。而“出声思考法”的运用,为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文正是基于将“出声思考法”应用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探讨和研究。

2.“出声思考法”的相关理论

2.1“出声思考法”概述

所谓“出声思考法”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Duncker于上世纪提出来的,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采取外部的语言进行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情况下,“出声思考法”的步骤主要分为“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以及“学生内化”等三个关键环节。具体过程如图所示:

2.2“出声思考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物理学科由于比较抽象,尤其对于刚从初中升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面对更加专业严谨的高中物理,更加感到无从下手。而教师也开始逐渐变的迷惑,为什么自己拼尽全力在进行教学,而所收到的效果却是很有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多数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而另一方面,主要是很多高中物理教师还在采用着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克服这种困难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利用外部语言进行思考,即出声思考,使学生的思维显露在教师的面前,使教师能够发现问题的结症所在,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实践也证明,采用该种教学方式,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改善高中物理教学效果。

3.“出声思考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如前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出声思考法”主要范围“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以及“学生内化”等三个主要环节,下面结合本人实际教学过程的具体案例,对这三个环节进行详细的分析。

3.1教师示范

在整个高中物理“出声思考法”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与传授者,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需要掌握的物理知识需要在教师的帮助和演化后才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出来。因此,在“出声思考法”中,教师示范是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出声思考法”要求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将某个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方法、决策判断以及思维控制等具体内容能够全部大声地讲述给学生,教师将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以出声的方式向学生们表述,使他们可以接受教师所示范的外化思维,使学生能够对教师讲出来的整个思维活动过程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下面以高中物理中的“平抛运动”为例,说明教师示范环节的具体步骤:

1)确定“抛出纸团的运动轨迹”以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为主要的学习对象;

2)对之前的“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进行复习,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物体会做曲线运动,怎么样处理?

3)学生会思考出当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会做曲线运动,以及可以把曲线运动分解为两个方向的运动来探究。

4)通过理论知识分析分别找出纸团在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5)可以得出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水平和竖直运动。

可见,通过教师将这种思维过程进行外化,学生能够吸收到更加详细的示范过程,并且跟着教师的思路徜徉在物理解题的海洋中,从而为下一步独自思考和参考教师的思维方式进行再思考打下基础。

3.2学生模仿

基于“出声思维法”的高中物理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学生模仿”,这是决定教学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在该环节中,教师可以先通过为学生设置一些解决步骤比较简单的物理问题让学生练习“出声思考法”。学生可以单独进行模仿,也可以两个人以上为一个小组,而教师主要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模仿”的目的,既是训练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还在于暴露学生的思维错误和障碍,便于教师“对症下药”。对于学生在该环节中暴露出来的思维错误和障碍,必须给予指正和帮助。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可以逐步提升更加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训练“出声思考法”。下面以高中物理中典型的“弹簧振子”这一问题为例进行说明。

例:假设一个质量为m、劲度系数为k的弹簧振子第一次被压缩x后释放做自由振动,其周期为T1,而第二次将其压缩2x后再次释放做自由振动,此时的周期为T2,那么这两次振动的周期之比T1:T2是多少呢?

在针对该问题的“学生模仿”环节中,教师很可能会通过他们的出声思考发现,很多人会把振子的运动看成是匀速运动或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再通过匀速或者匀加速的规律进行解答,其结果可想而知。而此时,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问题及时向学生进行剖析,一方面,由于弹力在不断变化,加速度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匀加速”的看法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提醒学生注意只要是自由振动其振动周期只与自身因素有关,对于这个问题也即是置于劲度系数k与质量m有关,与形变无关,正确答案是1:1,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到正确的解题思维途径中来。最后,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出声思考法当成为一种习惯。

3.3学生内化

“学生内化”这一环节主要用来对前两个步骤的检验,也是“出声思考法”教学方式的最后一个步骤。当学生养成了用“出声思考法”解决物理问题的习惯之后,在平时教学中师生之间更要不断地运用出声思考法去分析、解决各种物理问题,活化、内化这一方法,使学生学习物理时的思维过程能随时地外部化在教师面前,让教师能及时、直接地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学生没有理解的问题,减少知识的负迁移,缩短知识掌握的周期性,培养学生良好正确的物理思维习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出声思考法”能够有效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效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障碍,从而便于教师及时纠正和指导,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物理知识和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个体水平的不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控制水平将是考验任课教师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方觉铭.论中小学课堂信息化新尚的观察及出声思考[J].领导科学论坛,2015.05:51-52

[2]方盛,周洪伟.运用出声思考法探查物理前概念教学的实践[J].丽水学院学报,2015.02:95-99

[3]周琪兵.出声思考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 中学物理,2013.17:53-54

篇4

关键词:吉林省;经济发展;大学生创业

一、大学生创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建设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经济发展也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和创业机遇。地方经济推动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大学生创业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区域经济发展和加强与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因此,在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必须适合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发展的其他因素和企业人才的特征需要很多的创新。为了做到这一点,许多创新的企业精神,以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地方学院和大学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和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应该能够提供他们的思想。

二、吉林省大学生创业现状

1.取得的成绩

建设创业园区方面。据目前吉林省内各地结合实际共建大学生创业园区29个,大学生入园创业1821人,创办企业675个,实现产值16566万元,利润10429万元,带动就业3052人。吉林省促进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政策之一是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这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和资金扶持,让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有了实践的平台,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创业就业。

对创业教育的普及。谱总体释放由省级党委关于责任的青年和学生和吉林激活高校或“我的共向前爱国和创业人才,促进的激活”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学校人成功邀请“青年创业”类提供,企业活动,如论坛,帮助学生就业观念的转换。激发学生创业愿望、吉林省、公开就业课程所选内容中的每个高校创业教育、创业意识。

2.存在的问题

有某些问题,如缺乏开拓自己的理想和愿望的大学生,但“校友”、“纸”上的业务流程、缺乏经验,以及特定的市场发展的经验。这一问题的态度是,学生创业“风险意识”可以承担的风险,但弱创新能力、开拓创新科技也一种实用主义氛围也是必不可少的是失败的重要原因将被忽略。业务环境问题。当前的服务范围全面,有必要鼓励大学生,尤其是在我们的国家,国家应实施更好的业务策略。像现在的资金正在大学创新业务的主要基金家庭。学校学生业务的资格,当时发牌,恼人的或不相同的类中的注册和管理程序的权利遭到侵犯,如果许多学生创业成“黑户”、许可、没有签入的费用,您可以强制、不支付。

3.创业培训

今天,虽然已经采取了许多大学创业教育,但有许多方面的差距和不足之处。吉林省创业教育的学院和大学是更不成熟,尤其是在目标的学生,文化不创业大学教学中的学生应该获得质量。一些企业系统地学知识、大学生一些大学课程只选修经济学系考虑一点,和大多数解决和资源。

4.风险资本

推行多项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家创业资金,以支持吉林大学的学生。例如,受管制的行业,在两年内的自雇人士,行业外国纵向限制毕业的大学毕业生和商业管理部门登记类别登记,说管理和许可证管理收费减免从三年内受规管的减税,享受说。

三、改善吉林省大学生创业环境的对策与措施

为了更好地推动吉林省经济发展,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针对吉林省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创业环境的对策与措施。

1.改革课程体系

近年来,我省各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特别是具有经济类专业的学校纷纷开设了创业类教育课程,但还没有达到每名高校大学生均接受过创业类课程的教育。因此,高校应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锻炼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吉林省还应该出台相关文件,将创业教育列为大学的必修课,普及创业教育,提高高层次人才创业的成功率,促进就业。

2.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大学生创业融资特别困难,也正是这个原因阻碍了毕业生的创业积极性。吉林省要充分利用金融政策,把信贷支持作为支持创业的首要突破口,真正为有志创业的大学生提供“第一桶金”。政府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深度,认真落实与金融机构联合出台的政策措施。同时还要加大向上争取资金的工作力度。“青年就业创业基金”的额度很大,向基层倾斜的可能性也很大,吉林省要抓住一切机会,想方设法、尽可能多地将这些资金争取到吉林省。

3.完善创业平台建设

吉林省政府要进一步抓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建设,提高大学生就业技能,丰富大学生创业知识。一方面,要持续推进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创建工作,另一方面,要集中力量推进吉林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在完成大学生创业园区创建的过程中,既要突出一个“快”字,又要突出一个“新”字,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和见习意向,把见习岗位按学校专业设置。

4.加强创业技能培训

在校大学生要突出技能培训,使大学生学有所长。它也是合作的企业和培训还需要积极建立了校企合作、顶邮政实习学校之间的主要形式之一。顺序反映了这两个大学的方面和公司可以结合彼此的相互补充和实现投资小和快速的培训的目的。奖励前公司增加的学生可以加入政府为企业家,培训实习项目需要发展。

篇5

关键词:高中物理;思维品质发展;质疑;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A-0108-0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我们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更为深刻,除了要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被纳入到教学目标中来。对于高中物理教学而言,三维教学目标如何才能有效达成呢?学生为什么总是认为物理难学呢?笔者经常思考这几个问题。结合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关键的原因在于物理教学不应只盯着概念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发展”。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就如何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谈谈笔者的观点,望能有助于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

一、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宋朝朱熹的这句话强调了质疑能力对学习的重要性,这也强调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启发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相比于问题解决而言,问题的提出更需要创造性思维。提出问题是思维活跃的重要表现,也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标志。它是一切探究活动的开始,自然也是物理学习的第一环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并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究,以此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和能力提升。一般来讲,高中物理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化处理,进而以某一主干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顺着“设疑质疑探疑解疑”的次序推进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发展认知。

例如,《热力学第一定律》一节,笔者对教材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先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最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并在探究中实现问题的解决。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果某物体不和外界发生热量的交换,那么物体对外界做功或者外界对物体做功,会导致其内能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某物体与外界之间不发生任何做功关系,那么这个物体的吸放热过程会对其内能分别带来哪些影响?如果物体与外界之间同时存在着热交换和做功过程,那么该物体的内能变化如何来进行确定?请学生结合已有认知,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A 如果某系统与外界之间不存在相互做功的影响,那么:

(1)若该系统从外界吸收了90焦耳的热量,则其内能是增大还是减小?变化量为多少?

(2)若该系统对外界释放了90焦耳的热量,则其内能是增大还是减小?变化量为多少?

问题B 某系统的绝热性能良好(即其与外界之间不存在热交换),那么:

(1)若外界对该系统做了100焦耳的功,则其内能是增大还是减小?变化量为多少?

(2)若该系统对外界做了100焦耳的功,则其内能是增大还是减小?变化量为多少?

问题C 某系统与外界之间同时存在做功和热传递过程,且已知外界对其做功为100焦耳,那么:

(1)若该系统同时向外界释放了90焦耳的热量,则其内能是增大还是减小?变化量为多少?

(2)若该系统同时从外界吸收了90焦耳的热量,则其内能是增大还是减小?变化量为多少?

2.启发学生质疑

在学生分析上述问题之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请你参照上述问题,类似地提出几个问题,并进行解答。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被有效激活,并开始尝试着自我组织问题。

学生问题A某系统在一个过程中释放了50焦耳的热量,同时外界对其做功30焦耳,则该过程系统内能变化情况如何?

学生问题B某系统在一个过程中吸收了40焦耳的能量,同时外界对其做功为100焦耳,则该过程中系统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引导学生总结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你们在对上述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之后,有怎样的发现呢?

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旦被点燃,他们对探索过程就会无比投入。在教师的启发下,他们纷纷设计了类似于表1的整理表格,对教师提供的问题情境以及自己设计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对比,从而自发地实现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总结:若系统与外界之间同时存在热传递过程和做功过程,则其内能变化量ΔU与外界对其做功W以及系统与外界所交换的热量Q之间的关系式为ΔU=W+Q,而从表格中还可以发现,热量转移的方向和系统做功正负会影响了Q和W取值的正负,当然ΔU的正负取值也很有讲究,最终学生综合问题情境中的多种情形整理出W、Q以及ΔU三项的正负取值特点如表2所示。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结合自身的认识与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完善认识,并深化理解。

二、注重师生互动,引领学生由质疑走向探究

新课改理念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引领学生由质疑走向科学探究,让学生通过对科学探究的体验,来进一步强化质疑意识和探究能力,并提升学生自主探索和主动创新的欲望。

例如,《电阻定律》一节,笔者按照这样的流程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首先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然后再引导学生围绕猜想进行实验设计,之后就是相关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最终对比实验结论和猜想内容,并总结结论。

1.提出问题

师:本课的核心问题是探究导体电阻与哪些因素相关?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进而形成猜想。

生: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以及长度相关。

师:你们的猜想涉及多个因素会对电阻发生影响,那么实验过程中如何进行验证呢?多个量混杂在一起不是很难操作吗?研究一个量和多个量之间的关系,你有怎样的思路?

生: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

教师引导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操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在总结过程对实验任务进行具体化,明确实验中需要测定电阻(R)、横截面积(S)、导体长度(l)。

师:怎样测量导体的电阻(R)、横截面积(S)、导体长度(l)呢?

生:电阻测量可使用伏安法,横截面积可以用螺旋测微器测出导线横断面直径后计算得到,导线的长度直接用刻度尺进行测量。

2.实验设计

师:你们的描述在理论上都是合理的,但是却不是最简单的思路,能否不用直接测量,而采用类似于“探究功与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时所用的倍增法来进行处理呢?

教师启发学生得出思路:按照倍数来改变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进而对比相同电压下的电流关系,以此明确相关因素对电阻的影响。

师: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操作的具体方案。

学生设计好相应的实验方案之后,教师组织他们进行交流和讨论,并明确相应的操作要点。

3.实验探究

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操作,教师巡视学生的实验情况,适时给予指点和帮助。在学生采集相关数据之后,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同时启发他们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和总结。

4.结果展示

各学习小组展示自己的实验探究结果,教师鼓励学生彼此评价探究结果,并积极分享实验心得。

5.规律总结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总结出结论:导体的电阻正比于其长度,反比于其横截面积,并与导体材料有关。教师趁热打铁引入电阻率的概念,同时引导学生完善语言组织,归纳出更为严谨的电阻定律。

三、关注过程与方法,促进对物理概念深层次理解

1.引导学生对概念的物理意义进行理解,把握概念形成的根本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时,务必要让学生厘清概念的来龙去脉。为实现上述目的,学生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概念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出现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对问题的研究有什么帮助?”第一个问题点明了概念的基本内容,包括这个概念对应怎样的物理量,该物理量属于过程量还是状态量,属于矢量还是标量,它的定义式如何表示,它的单位又是怎样等等。事实上,我们很多学生的学习重心就落在这一项内容,甚至局限于这一点,而忽视了后两个问题的意义。第二个问题侧重于概念的由来及其基本形成过程,包括怎么会引出这一个概念,它的导出和哪些情境、哪些模型相关;第三个问题侧重于概念的发展,包括概念能在物理问题的解决上起到怎样的作用,概念的进一步延伸会与哪些概念发生联系。也就是讲,后两个问题分别对应概念的“来龙”与“去脉”,亦即概念的外延,这是整体背景下的概念认识,明确这些内容其实就可以通过某一概念为结点,串起一系列物理认识,从而明确处理哪些问题需要用到对应的概念,这些概念怎么用。由上述内容可以发现,三个层面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对此类内容进行教学时,要有耐心去启发学生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逐步推进认识的深化,同时不断回忆已有记忆,对新学概念和已有认知进行系统化整合。

例如,有关“功”这一概念的学习,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三个层次的内容:(1)“功”的具体内涵,包括:做功的基本要素是力以及物体在力方向上的位移;功的计算式为W=Flcosα(F表示力,l表示物体相对于地面的位移,α表明力与位移的夹角);功作为标量,其正负表明力对运动起到帮助或阻碍的作用;力的单位是焦耳,属于导出单位等等。(2)“功”概念的由来:功是力作用效果的体现,是力在空间上的积累;同时功还对应着能量的转移和转化过程,简言之“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的这一概念的引入对从能量角度来描述物理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3)“功”的使用价值:高中阶段的“功”,主要运用于动能定理、功能关系以及热力学第一定律,比如要描述物体动能的变化,就需要研究该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做功情况;又比如研究某系统的机械能是否守恒,就要看这个系统内除了重力与弹力以外,是否存在其他力做功的情形;再比如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绝热环境下被压缩,要判断其内能的变化情况,就着眼于压缩过程外界对系统的做功情况。

2.对相似或相近的概念进行区分,促进物理概念的体系化理解

高中物理的一大难点就是概念繁多,很多概念在形式上或称谓上非常相似,但是其本质上却又存在严重的分歧,同时又因为部分相似的概念本身又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所以学生很容易在此发生混淆。例如,运动学中速度、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率(加速度)这一组概念,机械振动中波形图和振动图这两类图像,它们在形式上本就非常相似,而且彼此间确实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在对比和区分时有着严重的障碍。为了帮助学生明确相似或相近概念的区分,教师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引导学生学习:一是强调性对比,即直接将相近概念罗列出来,明确彼此间的差别;二是联系学生的已有认知,深层次发掘彼此的关系,特别是因果联系,以促使学生对概念进行体系化认知。实际教学中,这两项工作是交叉进行的,而且对比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自发自觉地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从物理事实的角度对概念进行深度理解。此外,教师还需启发学生在相近概念辨析中进行同中寻异、异中求同,在整合性构建认知的同时,也训练学生的辨析能力。当然,上述过程也是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

例如,电场中有一组概念是学生很容易混淆的,即电场强度、电势,这两个概念都是电场特征的描述,它们在定义上都需要借助试探电荷,但是其实际大小又和试探电荷无关。它们之间差别非常明确,电场强度是从受力角度来描述电场属性,而电势则是从能量角度来描述电场属性,二者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即电场强度大的地方,电势不一定高。为了引导学生对抽象的概念进行更加形象化的比较,我们还可以借助电场线对其进行说明:电场强度大小可以看电场线的疏密程度,而电势高低要看电场线的指向,具体一点,一根带箭头的电场线足以说明电势高低,但是其疏密程度却无从谈起;同时几根不带箭头的电场线可以说明疏密――即电场强度的大小,但是其指向未明,则电势高低就不可描述。当然,学生在对概念进行对比时,也要明确彼此的联系,例如“匀强电场”中存在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等,都是学生在进行概念对比性学习时必须到位的。

四、结语: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四个注意点

总体而言,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在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注意点:

1.情境显“新”

物理课堂的情境创设要凸显一个“新”字,即要鲜活而生动,富有新鲜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在精心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设计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启发要“巧”

教师对学生的点拨要起到“引而不发、开而弗达”的效果,即教师要艺术化地组织自己的语言,恰到好处地给学生以启发,但是不能将最终的答案与思路完全呈现给学生,要给足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自主的探索结论。

3.点拨得“法”

所谓“点拨得‘法’”,就是强调教师要善于把握好介入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的时机与尺度。即教师需明确:什么时候该引导,什么时候无需引导;哪些学生需要多加点拨,哪些学生只需稍加提示即可。

4.调控须“稳”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有效调控,具体说来,教师既要能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同时也要调节好学生探究的进程。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探究任务,提高学习效率,这就是所谓的“调控须‘稳’”。

篇6

在21世纪,新一代生物分析平台不仅具有单细胞检测功能,还有实时动态图像系统,能够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大量的数据信息,在对海量数据中的深刻规律进行研究时,必须保证大数据的3特征,即数据量大,处理数据效率高、速度快,数据源要有多变性。通过借助大数据的这些特点,可以实现大数据的分析和预测。

与其他科学大数据一样,生物医学大数据也呈现出典型的“3H”特点,那就是高维性、高度计算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高维性指的是生物医学大数据不仅能够对样本进行多重分析,还能够使用多组数据,样本量较多,这些特点使多维数据的索引成为了可能。例如,近年来一时兴起的“智慧医疗”的概念,是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区域的医疗信息平台,使用大数据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将患者和医疗服务商、保险公司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医疗方案。通过高维数据的分析,实现对数据规律的剖析,但数据整合与分析的难度是较大的。高度计算复杂性指的是由于生物医学中存在不同的数据,对系统性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样本的对比需求也是必备的。生物医学研究的样本来源不一样,这就使研究对象难以确定。大数据的研究与以往的逻辑推理研究有着本质的差异,因为大数据研究需要对庞大的数据进行多项分析归纳和相关性分析。

二、大数据思维变革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一)生物医学领域大数据

正确认识大数据,我们需要从数据来源、类型和量化等方面入手。之前美国科学家Weston和Hood(2004)首次提出“4P医疗”观点,提倡进行个体化预测、预防和医疗,个体化医疗需要将每位患者的各种信息综合分析,针对个体患者的疾病诊断和治疗中信息数据庞大。同时,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促进了对人类基因的研究,在基因组数据库中分析基因表达、基因变异与疾病的相关性对临床治疗有很大的意义,收集到的蛋白组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脂类组学、糖组学等数据非常庞大,还有人类对古人类基因组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刘瑞涛等,2015)。

(二)生物医学大数据的挖掘

生物医学大数据不仅可以应用于组学研究及不同组学间的关联研究、识别生物标志物和研发药物、实施健康管理等,而且还能实施更强大的数据挖掘,例如对数据挖掘进行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分析和异常分析等,对生物医学大数据挖掘能够增加把握度并且有发现弱关联的能力,例如对TCGA数据库信息的挖掘,对现有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大数据思维挖掘TCGA数据库中有用的信息在临床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TCGA数据库的数据挖掘扫描全基因组范围内与肺腺癌预后相关的甲基化位点,可以发现对肺腺癌预后相关的基因,就能作为预后研究的生物标志物(王可等,2016)。或者可以直接研究目的基因与癌症的相关性,从TC-GA数据库中收集癌症数据集,下载基因表达谱资料与临床信息资料,就可以分析目的基因与癌症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和对癌症预后的影响(王硕等,2016),也可以对癌症相关的miRNA和mRNA进行联合分析、构建共表达网络图进行联合分析,找出与临床相关的基因或miRNA做进一步研究。

(三)大?稻菔贝?的疾病风险评估与健康指导

提升大数据分析与共享的实用性,首先要建立起适合风险评估计划进行的现场环境,观察各个控制系统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设计方案中需要继续深入完善的内容,通过建立起综合控制环境,并观察在控制方案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可以实现疾病评估目标。达到预期的风险控制效果。精准医学大数据系统为健康指导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参照,通过数据分析也能够了解到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能够根据个体不同时期的变化来加强分析,更能将不同个体的信息进行参照整合,从而综合评比健康指数,以及需要注意的相关健康问题。将各个时期的体检结果输入到大数据分析系统中,形成一个健康指导数据库,当不同时期数据库中的信息超出了安全范围,在系统中会自动作出提醒,将风险评估结果整理显示出来,有关于大数据时代下的疾病风险评估,更应该充分结合健康指导来进行,观察数据系统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并通过综合控制方案来提升最终的风险预防效果。

(四)精准医学药物研发及用药指导

数据库系统开发完成后,所进行的各项药品研发以及疾病治疗用药都能够在此指导下进行,将医学方面的安全控制体现在数据库方面,实现用药指导更为精准的开展。精准医学大数据共享系统中的信息,具有极强的用药指导价值,构建出适合现场工作内容开展的体系后,临床用药也可以参照共享系统中所记录的内容来进行,避免产生用药安全隐患,对临床医学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医药研发中需要大量的临床精准数据作为支持,通过对精准医学大数据展开分析与共享,可帮助医学人员在短时间内搜集到更多的信息资料,包括不同医学领域的内容。在大数据分析技术支持下,提升了数据环境的使用开发效果,为医药研发以及药品应用建立更适合的现场环境。在用药指导中也可以参照精准医学方面的大数据来进行,提升用药安全性。如果能坚持推广精准用药的临床医学指导,可望能有效避免卡马西平、氯吡格雷、别嘌醇、甲氨蝶呤、巯嘌呤等药物的严重不良事件,减少药品的无效使用和医保的不必要支出。

篇7

【关键词】生物课程 学科素养 科学探究能力

一、问题提出

新课程以来,生物学科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念和思想方法。农大附中位于南昌主要风景区梅岭的脚下,位于美丽的江西农业大学校园内。这里物种丰富多样,学生的实践学习资源丰富,同时,江西农业大学有林学院和农学院,其师生都是专家,方便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这样良好的外部环境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提高中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行动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主、合作,乐学、会学,使生物学课堂真正充满生命活力,并为初中生物学教师的教学提供一点帮助。

二、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它反映了学生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是一个艰巨而意义深远的任务。

三、生物学科素养对学生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意义

知识经济时代,是学习型、创新型时代。只有具备一定科学素养的人,才能实现终身学习。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创新,才能不被知识经济时代淘汰。具备生物学科素养的人才能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可见,从小对孩子进行生物学科素养培养意义深远。

1.生物学科素养关系到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对原来知识技能基础上的超越。创新能力的高低,与人的知识积累密不可分。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创新也是海市蜃楼。一个人的生物学科素养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举足轻重。中学生如果以一定的生物知识为根基,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他们就有可能产生超越自我的冲动。因此,在生物学科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忽视生物学科素养在创新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2.生物学科素养关系到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

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途径很多,学校教育是受条件制约的,人的一生,自主、合作、探究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摆在首要位置。大量事实证明:学生良好的生物学科的学科素养,能为今后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赢得主动,为实现终身教育保驾护航。

3.生物学科素养关系到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水平

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世界中具体问题,来获取科学和技术的知识,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就知道如何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对科技引起的新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当他们参与社会活动时,就能够采取适当的个人行为。

四、提高中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培育生物学科素养,可使学生具备对生命现象及生命本质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一旦转变成对科学和对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将受益终身。因此,生物学科信息素养的培养要以生物课堂为主阵地扎实、稳步推进。

1、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作为教学的第一生产力,他们在具体到实施教学活动,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法方法,都是教学效果提高的保证。具有较高科学素养,是一名教师必备的素质。作为生物教师,如果不看百家之言,吸收更多养分,给自己不断充电,就不能将最新的生物科研成果带到课堂;如果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及学科素养。这样的教师怎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学生呢?为改变这一被动局面,教师要主动参加学习,利用好图书馆、互联网、校园网等信息渠道,提高自身学科素养。

2、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生物教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中学生物教学是为学生未来的生物研究打下基础。新课程标准也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有了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才可以有探究的实践活动。探究意识离不开学生的感受力、判断力和洞察力。作为一线的生物教师,要利用生物学科和地域优势,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历生物生活的机会,让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与美丽的大自然相联。学校可以考虑在校园内建立适宜的生物园,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和丰富的生物信息,还可以在郊外深入乡村的地方选择实验田,为学生实践探究搭建平台。

3、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主的自然科学。在实际实验中,教师可直接演示实验,让学生重复;也可讲解实验过程、要领,让学生亲自去做。或者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操作实验,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中最能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是让学生根据某一原理设计实验步骤,增强生物学实验研究技能,生物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提升。

【结束语】提高生物学科素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点点滴滴做起,有目的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熟悉生物学知识,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树立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把这种教学理念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以积极的姿态、切实的行动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才能真正,拓宽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杨莉.浅谈生物学科素养的形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篇8

关键词:国学教育 高职院校 德育教育

现在高职教育提倡均衡发展,不就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更加强调德育的培养,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德育培养中,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按照相关指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利用国学提高学生的德育目标。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生源的素质高低不齐,以盘锦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生源状况目前包括有通过高考考入的、中专转入的,还有就是未参加高考的单独招生等多方面,学生生源状况复杂多样,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也高低不齐,在德育目标的培养中,面临的形势也是十分很严峻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渗透的德育目标根本无法的很好的适应全部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再加上由于学生的生源状况,学生大部分成绩不是很好,再加上现在信息的高速发展,更多学生由于意志力的不坚定,深陷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等。耗费了学生的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近几年的学生大本分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集体意识淡薄,基于以上愿意,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德育培养很难开展。

二、国学教育融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德育教育中

国学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还是一种先进文化。国学是一种起源于原始太初而传承于历史现实的活着的正在继续的中正文明、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中华母亲的乳汁,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和灵魂,是中国人信仰的天空和大地。

国学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德育作用,在学生的学子生活之中根据实际情况渗透国学相关内容,让德育教育真正融入国学,教育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先做人,在学习生活中体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进行国学教育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德育教育要想进入一个更高的台阶,需要从我国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入手,同时要更好的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形势,形成一个优秀的德育教育理念,指导学生真正能够提高素质修养、提高文化内涵。

三、国学教育与高职物流管理R笛生的的德育教育中的成效

(一)国学教育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以前主要以培养技能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经过多次学校与企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论证,发现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势必再行,以盘锦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专业教师授课过程中,从知识点、教学情境以及教育方法上都充分利用国学进行素质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国学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习惯。国学教育不能够流于形式,要贴近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学习,真正让国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教育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之前,要先学会做人。由于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宠爱让他们不爱关心教育以及社会环境。好的习惯包括学生的举止文明、尊重他人、诚实守信、认真听课、感恩、勤俭节约、惜时守时等,这些都可以在国学经典中找到。比如,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读书时,心、眼、口都能一起用到这件事情上,加上手到、脑到和信心,才能发挥实力。肯用心思维,用眼睛专注书中的文字,用口清楚地念出字或动手搜集资料,并且养成力行韵习惯,这样读书、做事就能成功了。通过类似的国学教育。让学生们懂得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篇9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合作探究性学习 教学模式

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是合作探究性学习,在全国课改的洪流下,尼尔基第一中学进行大踏步的改革,将新课改理念转换为教学过程,构建有效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引领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是一线教师提出的必要条件。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体验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我们经过了多次实践修正总结的符合一线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基本流程为:设计活动―知识提问―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合作学习―提出问题―探究学习―知识回归―习题检测。

一、设计活动,优化提问

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合理地设计活动把学生引入学习环境,让感性的新时代青年兴奋起来,把大的知识问题分解转变成若干个小问题,并把这些问题以问答题的形式展现出来。体现在学案上,以往高中生物题都是以选择题和填空的形式出现,针对自主性强的学生能够充分理解除了填充部分以外的语言描述,但自主性差的则会断章取义,片面理解。我校学生大多自主性差,学习意志薄弱,如果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则迫使他们通读课本,从中摘抄,节选出问题的答案。

但问题还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旧到新的原则,例如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四课题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一节的学案中,基础知识部分:果胶是什么;果胶的作用有哪些等。问题简单易懂,又有层次,迫使学生不得不通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以学案的形式为学生提出不简不难,既有知识体系又有难易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自主完成学习,这是学生开展的第一级学习。允许学生完不成,但一定要独立学习,不参考辅导书。针对我校的特点,为保证学生独立完成,可以利用课堂时间,教师利用小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争先夺优的热情,保证自主学习结束后学生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和不能确定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提出问题

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二级学习,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自主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展开合作,以“兵教兵”、“讨论”、“借助资料”、“求助老师”的形式展开生生合作、生书合作、师生合作,并再次提出遗漏问题,这些问题一般都涉及重难点知识,需要通过引导、温习旧知识等方式解决。

四、探究学习

针对上一次课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大部分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反映的情况进行二次备课,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再次设计情景,设计更有梯度的问题,展开全班同学及老师之间的大探究,解决全部问题。例如:选修一专题四课题三酵母细胞的固定化设计的学案中的比较酶、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学生通过一、二级学习便能轻松准确把握优点,而对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存在的问题则不能明朗,所以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设计了新的问题:比较固定化酶与固定化细胞的区别;酶与细胞的异同;为什么固定化酶后还要固定化细胞。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再次展开讨论,你一言我一语,问题迎刃而解。

五、知识回归

虽然经过多级的学习,但知识仍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所以可以通过“总结”、“绘制知识体系图”等方式使讨论的各小问题汇集为知识大问题,归纳出本节的重点知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课堂检测

篇10

关键词:生物制药工艺学;教学改革;研究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156-02

研究型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教师从学科领域、课程内容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按照科学研究的模式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达到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过程。研究型教学方法在教学目的上不仅仅注重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习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掌握学习方法,提升自学能力。《生物制药工艺学》是生物制药、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主干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种分离纯化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从事生物药物生产、新产品研发的知识和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该课程实践性很强,在教学上我们除了突出实践训练外,还在理论课程教学上,探索和实施研究型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

一、《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的总体方案

研究型教学除了课堂上的教学与讨论外,在课程规划及课后的准备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总体上看,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研究型教学的总体方案如图1所示,包括了课前、课堂上及课后三部分:课前需要教师设计合适的项目(研究课题)并布置课题;在课堂上要进行相关的案例讲解,并与学生互动讨论;在课后还需要总结和整理反馈的意见,对研究的课题进行调整和优化。对学生而言,则课前需要查找资料,确定课题的研究方案;在课堂上学习并与教师讨论,进行课题研究;在课后则需总结和归纳,对所学知识和研究方法进行巩固并提高。

二、研究型教学的方法

1.问题引导,激发学习兴趣。研究型教学方式特别注重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科研实践,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学习基础知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述基因工程药物时,提出“如果表达的产物是包涵体形式存在的,该如何得到有活性的蛋白质产物?”这一问题,让学生先自行寻找答案回答,然后再在课堂上讲解。由于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已经学过蛋白质的变性和复性,很多同学都能从课本上找到包涵体复性的方法,进行解答,但是这是不全面的,至少包含两个层面,一是防止包涵体的形成,另一是包涵体的复性。通过提问和解答,学生会发现自己思维上的局限性,加深印象,提高学习的兴趣。

2.案例教学,促进灵活应用。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进行自学,通过查阅必要的理论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教师再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这一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例如在介绍青霉素的制备工艺中,我们结合实验课程中得到的经验,为学生提供案例,如“在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没有得到青霉素产品,请分析试验失败可能的原因”。因为这个案例源自实验课“青霉素的分离纯化”,如果实验操作中未能得到产品,那么对失败可能原因的分析就非常重要。在理论课教学中引入这一案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青霉素分离纯化工艺中的关键点,深入理解工艺过程对产物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今后的实践中,学生也可以灵活应用所学知识,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

3.项目引导,培养研究能力。项目导向教学法的教学目标不在于现成知识的传授,而是教给学生获得这一结果的方法和途径,着眼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创新精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辅助和引导作用。例如在讲述抗体类药物的制备时,要求学生去查找一种人源化抗体的设计和制备方法。学生自行去网上检索论文资料,然后翻译实验方法部分,整理并归纳某一种人源化抗体的设计方案,然后用流程图说明其制备方法。这些工作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在课堂上,部分学生到讲台上讲解,其他学生和老师对其工艺过程进行提问和讨论,课后学生再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通过项目引导的方法,使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研究能力。

三、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是学生学习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激励和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闭卷笔试中,试题内容集中于课本或课件中讲授的内容,并一般都会有标准答案,这一考核方式使得学生只要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通过考核,不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也不能反映知识的灵活应用情况。因此,在考核上,应使用多元化的方式,如从平时作业的完成质量、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课后师生互动情况、期末考试成绩等多方面进行考核和评估。同时,在期末试卷中,也要增加试题的灵活性与综合性,并以答题参考的知识点代替传统的标准答案,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引导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例如在本课程的期末试卷中,试题使用了灵活多样的形式,可以采用工艺改错、工艺设计、试验结果分析等多种形式,而且期末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40%,其中,平时成绩涵盖了作业、到课率、课堂讨论等方面。通过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推进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实施。

四、总结

研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知识、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如何设计教学情境,如何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对教师来说是新的挑战。因此在课程的建设上,需要教师系统地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结合教学目标以及教师科研实践经验,设计合适的研究课题;而为了便于学生自学,还要建设课程相关的支撑体系,如在线课程、网络课程等,使学生可以在课余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相应地,我们建立了《生物制药工艺学》精品课程网站,在爱课程网站上建设了该课程资源共享课,录制了授课视频、微课、实验操作录像以及企业生产工艺视频等,为本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的探索及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生物制药等专业学生的骨干专业课程,《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的教学不仅需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更重要地要从学习能力、团队合作及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地培养学生,拓宽其学术视野,提升专业技能和科研素质,为从事生物药物制造和研发奠定基础。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综合性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75.

[2]郑珩,劳兴珍,何书英,等.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9):121-122.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tudy-based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ourse of Biopharmaceutical Process

ZHENG Heng,LAO Xing-zhen,HE Shu-ying,KONG Yi,TONG Yue,GAO Xiang-do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09,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