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经济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产业经济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旅游业不仅包括传统的以旅游资源为依托而产生的旅游、交通运输和住宿餐饮业本身,而且包括与之相关的其他一切行业,诸如产品研发与设计、金融服务等。在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旅游业被公认为“无烟工业”,为各国政府所推崇。在一些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工业制造业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旅游业是一国获取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旅游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来中国观光的国外游客日益增加。从1980年到2012年,入境中国的过夜旅游者人数从350万人次增加到5568.59万人次,增加了14.91倍。入境游客在中国境内的消费,对中国的就业增加和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从1999年到2013年,外籍游客在中国的人均花费从144.58美元增加到225.96美元,年均增长率为4.02%。
随着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规模的扩大,中国在国际市场的排名不断上升。从入境的过夜旅游人数来看,1980年,中国的世界排名是第18位;1996年,排名上升到第6位;2004年以来,这一排名稳居在前4名之列。在外汇收入方面,1980年,中国旅游业外汇收入的世界排名是在第34位;1994年,这一排名升到世界第10位;到2010年,升到世界第4位,并且保持至今。①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由于中国的出境游发展迅速,入境游的相对发展速度在放缓。自2009年至2011年,中国的入境人次的增幅有所下降,从2012年开始,入境人次甚至出现了轻微下降的现象。与之相反,同期中国的出境人次迅速增加。出入境人次之间的差额迅速变小。②
二、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分析
(一)中国旅游服务业的国际收支
1982年,中国的国际旅游收入为8亿美元,而国际旅游的支出仅为1亿美元。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国际旅游业迅速发展,出境游和入境游的规模均不断扩大。2008年,中国的国际旅游收入已经达到408亿美元,年均增长1.92倍;国际旅游支出为362亿美元,年均增长13.88倍。总体来看,在2008年之前,中国的国际旅游处于顺差状态。此后,中国旅游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并且逆差额不断增大。2014年,中国的国际旅游收入为569亿美元;国际旅游支出为1649亿美元;国际旅游逆差为1079亿美元。显然,中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在逐年下降。(见图1)
(二)中国旅游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中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本文引入贸易竞争力指数。该指数主要计算一国某个产业的贸易差额在该产业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份额。根据1980-2014年的国际收支表计算出的中国旅游服务业的竞争力指数如图2所示。在2009年之前,中国旅游贸易的竞争力指数为正值,表明中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更高。尤其是1982年至1990年一段时间内(1988年除外),贸易竞争力指数基本在0.6以上。从1991年开始,随着中国出境旅游的兴起,这一指数开始下降。到2009年以后,指数变为负值。2014年,指数已经达到了-0.49。这表明,由于相对于出境游来说,入境游发展缓慢,导致中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出现逆差,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呈持续下降的趋势。
三、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优势减弱的原因
关于入境游本身发展缓慢的原因,除了人民币升值、日本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竞争等外部因素外,归根结底,是由于中国旅游服务业本身存在问题,诸如效率不高(黄丽芳、杨向阳,2015),不是依靠高附加值、高品质的服务,而是更多依靠低价进行竞争(邵华,2013)等等。
关于出境游迅速发展的原因,本文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改革开放初期,普通消费者很少有能力自费赴国外旅游。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和国民收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私人消费者愿意去国外旅游购物。在中国的总出境人次中,因私出境人次所占的比例从2009年的88.6%增加到2014年的94.37%。④
其二,出境旅游成本的减少。近年来,汇率方面的利好(诸如人民币持续升值)、日本和德国等国签证条件的放宽以及免税品范围的扩大等一系列因素,降低了中国游客境外旅行和购物的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购物游是中国境外旅游的一个突出特征。自2009年到2014年,中国出境游客的人均支出远远高于入境游客的人均支出,这一方面和航空公司的选择等因素有关,同时,中国消费者热衷于境外消费,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对中国的消费者来说,从高档奢侈品到一般的数码产品和普通的日用品,都是他们的采购对象。尤其是2014年以来日元大幅度贬值后,大批中国游客赴日本旅游、购物,2015年上半年,日本已经成为中国游客的第三大出行目的地。
由此可见,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国整体经济的竞争优势。日本和德国等国,正是凭借着强大的工业制造业,吸引着众多的中国旅游者。相比之下,中国制造的产品对入境游客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当然,不同国家关税水平和税收制度的差异,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国旅游服务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持续减弱。为扭转这一局面,一方面,中国的旅游服务业和其他行业都需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中国的行政部门需要适当降低税费,使更多消费者在境内购物消费。总之,只有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中国旅游业才能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注释:
①数据来源:国家旅游局,由EPS数据库整理。
②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9-2014《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篇2
关键词:赣南旅游业;资源丰富;对策分析
赣南地域广阔,旅游资源丰富。赣南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故都瑞金、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等著名红色旅游景点名扬华夏,有着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被誉为“共和国的摇篮”。同样,这里也是客家人三大聚居地之一,为海外众多客家人所向往,被誉为“客家摇篮”。因此,充分发挥和挖掘赣南旅游资源丰富这一优势,使其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发展赣南经济显得尤为重要。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使得赣南地区的旅游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面临着拥有众多旅游资源,然而其对赣南地区的经济贡献率一直偏低的困境时,如何将赣南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对于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精神,促进赣南原中央苏区经济腾飞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一、赣南地区发展旅游业竞争优势
第一、旅游资源丰富,分布广,数量多
赣南地区有着极为丰富的和高品位的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旅游资源的富集是赣南地区发展旅游产业的最大优势。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级森林公园8个,国家4A级旅游区1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个,同时还有大量省、地、县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第二、拥有众多精品旅游资源
多年来,赣南地区围绕着“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生态家园”、“世界橙乡”、“堪舆圣地”六大旅游名片,形成了一批精品旅游项目,例如瑞金,兴国和于都等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围绕“红色故都”打造全国红色旅游胜地;在赣州中心城区,古迹众多,有被学界称为宋代孤品的古城墙,中国唯一至今仍在使用的古代排水系统――福寿沟,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和沿用了近900年历史至今仍在使用的古浮桥,中国八景文化的发祥地――八境台,利用底蕴深厚的宋代文化,精心打造宋明理学的奠基地;与此同时,赣南地区各级政府将香港同胞饮用水东江的源头――安远三百山、上犹陡水湖、“天然氧吧”――崇义阳岭、“水上丝绸之路”――大余梅关、道教第35福地――宁都翠微峰、“江南蓬莱”――会昌汉仙岩进行整合,打造“生态家园”。同时,赣南地区客家文化和堪舆文化迥异。赣南地区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有“客家摇篮”之称。至今,赣南地区许多地方仍保持持着客家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征,由此形成的民俗民居、客家采茶戏剧、客家服饰及客家文化等使赣南地区展现出绚丽多彩的客家风情。赣州堪舆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也大放异彩。赣州兴国的三僚村,被称为“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成为堪舆文化的发祥地、世界风水文化爱好者朝觐的圣地。
第四、便捷的交通
旅游发展,交通先行。经过近十年的建设,赣南已基本形成以赣州市区为中心,四通八达的国家级公路交织成网,京九铁路纵贯南北,赣韶铁路和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即将完工,昌吉赣铁路客运专线和赣深高铁即将开工,预示着赣州即将融入南昌和珠三角地区2小时生活圈,厦漳泉地区3小时生活圈,而上述地区均属于全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平均收入水平高,居民有很高的旅游休闲度假的欲望和巨大的消费潜力。
二、赣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整体规划应加强
赣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规划作指导。国家旅游局已于去年颁布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规划、项目、宣传推广、智慧旅游等十个方面提出了实施意见。《意见》指出,赣南地区旅游业发展要坚持大旅游、高起点、优布局、功能全,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赣南地区的旅游开发规划要本着旅游发展,规划先行的原则。赣南地区应积极整合并合理开发现有旅游资源,分别编制红色旅游、客家旅游、生态旅游等不同特色旅游的规划,打破“一县一策”这一现有的旅游发展策略。
第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赣南地区作为贯彻《若干意见》,促进老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所在,必须加快当地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已经把赣州和吉安作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明确了国家财政将在赣南旅游方面给予一定倾斜和支持。但相对于赣南地区旅游的长远发展来看,单靠中央和省一级有限的投入来发展旅游业,并不能一劳永逸。为此,赣南地区当地政府要拓宽思路,充分发挥赣南地区旅游资源品位高、特色强、精品多的优势,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拓宽筹资渠道,特别是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方面要向全社会投资者开放,建立健全旅游业的投融资体系,按市场化方式运作,鼓励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参股、控股,推进旅游投资和产权多元化。
第三、创新旅游方式和旅游产品
创新旅游产品。在发展红色旅游方面,要在增加体验和参与项目上下足工夫。定位于“体验革命征程,再现红色历史”,推出相关体验活动,比如“苏区一日”“过一日生活”“我是一苏大小委员’等旅游体验项目,把当年苏区生活、战斗的场景展示出来,创造“兴奋点”和“”,让游客主动参与,相比较原有的在参观中接受教育,这种方式更加鼓励游客在亲身体验中接受磨砺和教育,这样无疑将吸引更多的旅游群体关注。既增强游客兴趣,又增加游客的逗留时间。
第四、发展旅游经济与保护生态并重
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互补。赣南地区是中国中亚热带南缘东端自然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段,自然生态环境好,不仅保留了大量的第三纪植物区系,是古老植物种属的“避难所”,同时还是东亚植物区系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特有植物珍贵树种较多的地区。同时,赣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接近75%,严格意义上说,正是赣南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应尽可能的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的双赢,决不能先污染后治理。
三、结论
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对经济拉动性大,与其他相关产业关联度高,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赣南地区应迎着《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两周年的东风,牢牢把握此次发展机遇,作好发展旅游经济这篇文章,为赣南苏区的振兴发展添砖加瓦。(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琼霓,制约西部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5):51-53.
[2] 张卉,闫昕,西部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发展战略[J]河池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9):25-28.
篇3
一、旅游业总体发展概况
通过研究调查相关数据能够明确了解到,我国在2013年的整体国内旅游状况以及国外的整体旅游状况呈现出了持续增长势头,由旅游所拉动的经济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并且形成了1.45亿元的经济增长,相较于往年的平均增长增加了10%。在这种盛况下,旅游行业已经开始受到各个行业的关注,并且成为了舆论的焦点内容,但是受到地域性差异的影响,旅游行业会从整体上呈现出改革措施以及旅游资源方面的不同程度差异,除此之外,总体的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机遇也会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区域在旅游行业中所产生的整体经济增长就会呈现出很大程度的差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旅游行业所产生的整体经济增长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很多时候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使得旅游行业呈现出很大程度的反差,具体来讲,我国的东部地区在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方面并不十分丰富,可是却呈现出了十分显著的经济增长效果,在我国的西部地区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作为旅游资源,但是在整体经济增长方面,却因为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呈现出了疲软乏力的状态。从现有的旅游业发展历程来看,这一行业能够产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是市场化改革,这样一来就使得整个旅游行业从整体上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从而增加了经济增长的总体效率。
二、数据来源以及研究方法
2.1数据来源以及具体处理措施
在继往开来的改革开放措施带动下,我国的经济体制开始进行市场化变革,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旅游行业的繁荣和发展,并且逐渐进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在这时政府也不失时机的针对旅游行业进行了大力的政策扶植,推动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针对旅游行业的具体状况出台了很多鼓励性政策,并且强化了针对旅游行业的投资,这一系列的举措在稳定住了旅游业发展趋势的同时,也使得整体的发展速度逐渐提升。通过对相关数据的了解,时至今日,在我国境内进行旅游的游客,已经在数量上累计达到1.56亿人次,由此产生的国际性经济收益已经累计达到529.59亿美元,相较于往年的增长呈现出明显的提升趋势。在我国境内所产生的旅游人数流动量以及远远超出了32亿人次,由此产生的总经济收益累计达到2.63亿元,同比例情况下所产生的增长率已经达到15.7%。我国国内进行国际旅游的总人数已经累计达到9800万人次,同比例的增长概率已经增长了18.9%。与此同时,旅游行业的总体生产能力也呈现出了全面增长的趋势,并且在生产要素方面在持续性扩大着总体的规模,在此基础上,旅游行业的整体产业结构也呈现出了全面优化的效果。
2.2测度模型
产业结构的改变能够对区域旅游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对这方面内容进行测算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以生产函数为基本角度进行测算、以产业结构的相关具体统计数据作为依据进行测算、以投入和产出作为基本角度进行具体测算。生产函数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将经济生活中的现实状况大概反映出来,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具体的测算很难找到拥有较强可比性的样本数据。除此之外,尽管利用收入产出的方式进行具体测算,能够得出相对准确的结果,但是在进行具体的测算之前,需要做好详细的产出分析工作,否则将不能够进行具体测算,这样看来这两种测算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产业结构中的相关统计数据来进行具体的测算,能够将以上两种方法中存在的局限性进行有效弥补,不仅能够得到客观准确的计算结果,还能够很容易得到相关统计数据。
三、优化产业结构的具体研究
3.1计算结果
通过具体的测算公式能够针对2005~2013年之间旅游行业的产业结构优化促进旅游区域经济的具体增长状况,如图1示。从图中的内容能够明确了解到,旅游业已经对我国的区域旅游经济的具体增长形成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有着明显的贡献。但是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所产生的推动效果以及贡献程度会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以经济周期为基本角度进行问题分析,能够将图中的曲线以2009年为节点,分成两个阶段。
3.2旅游产业地位处于提升阶段的具体贡献
通过上一节内容能够明确了解,在前一个阶段中,旅游产业的整体经济地位正处于逐渐上升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旅游行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被逐渐认可。特别在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正式举办的期间,外国人口入境旅游的人数总流量出现激增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国的整个旅游业,使得整个行业得到了阶段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政府对整个旅游行业也进行了一系列政策性鼓励,使得整个行业得到扶植,同时也强化了整个旅游系统的各地管理机构的具体建设,使得整个管理体系能够更加完备和系统。在这一过程中,旅游已经成为各地区进行具体经济建设的支柱性产业,而且还在针对旅游的相关资源进行持续性的深度开发,在旅游产品的类型上推陈出新,具体来讲,如工业园区,还有农家乐,甚至是邮轮游等,这些新型的旅游产业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3.3发展阶段的具体贡献
篇4
关键词:产业集群;生态;竞争策略;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079-03
0 引言
重庆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一方面其乡村地域广阔,独特的条件、文化内涵和人文环境,使其孕育出了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资源;另一方面,重庆的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不足,空间上还需要提升和引导。根据重庆的独特背景和全国各地旅游产业集聚现象的大量成功,重庆也可以尝试走产业集聚道路,大力发展并规划乡村旅游,提升区域旅游经济的竞争力。
重庆有意识的乡村旅游自2000年才开始自主发展,现已具有一定的规模。重庆有渝中、沙坪坝、九龙坡、渝北等九个主城区,长寿、永川、合川等19个区和潼南、垫江、大足等21个县都有各自特色的乡村旅游,这些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通过集聚、合作、资源和信息共享形成了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
1 重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重庆市如今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资源的品位档次较佳,多数景区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截止2009年底,重庆市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大致有五种:①农家乐及乡村饭店模式。这是重庆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中最常见的一种模式.目前,全市的“农家乐”数量已多达3650余个,主要分布在“1小时经济圈”区域;②生态及高科技农业园。这是重庆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形式,典型资源有重庆市现代农业园区等;③乡村自然森林及生态景观模式;④乡村古镇及民俗模式,人文民俗活动.主要分布在各级历史文化古镇和民族风情村;⑤景区带动型模式,主要是指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剥离出来,吸纳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如表1所示:
表1 重庆市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2 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2.1 构建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特点,我们选择从效益竞争力、规模竞争力、区域合作竞争力、区域品牌形象竞争力、集聚经济竞争力、区域环境竞争力、集群创新竞争力、区域资源竞争力和区域营销竞争力等九个方面来构建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前两项为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可直接衡量的竞争力因素,是集群在市场竞争中所体现出来的现阶段的生存发展能力、满足市场需求和争夺市场的实力,选用可以量化的数据对其进行衡量。后七项为产业内在的、不可直接衡量的竞争力因素,它们代表了产业集群未来发展应该面对的方向和发展潜力,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决定着产业集群未来的成长与发展,通过定性分析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2.2 指标权重的确定(层次分析法)
2.2.1 构建递阶层次结构分析模型
根据已经建立的乡村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本研究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选取了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市经委和部分乡村旅游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份。
2.2.2 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依据层次分析原理和程序,聘请有关专家,自上而下地对各层指标进行两两重要性比较,构造判断矩阵。该文章采用9标度法对重要性进行量化。(见附录1)
2.2.3 指标权重的计算
利用公式和调查问卷(见附录1)选取的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市经委和部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份,收回有效问卷20份。利用问卷得到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权重及一致性检验结果如表2-4所示。
表2 一级指标权重和一致性检验结果
表3 二级指标权重和一致性检验结果1
表4 二级指标权重和一致性检验结果2
由计算可知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如表5所示。
表5 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
通过上表层次分析法得出的权重表可知,在区域合作竞争(0.057)和区域营销竞争方面(0.060)的权数较小,即为这两个因素对产业的总体的影响因素较小,即: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在长期以来还是比较重视合作,在营销手段方面,也在不断的创新和跟进,这两个指标上能表现出比较强的竞争力。但是,在集聚经济竞争和效益竞争这两个方面竞争力较弱。这说明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长期以来是把精力放在了营销和联合、合作方面,而在通过集聚形成集聚经济,并获得高利润方面的关注度不强。从指标权重的大小上来看可以认为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提升的关键性因素是集聚经济竞争和效益竞争,它们是制约重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
3 制约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生态因素分析
产业集群在一定的范围内就好比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互利共生,分工协作,互相作用;在竞争中相互合作,获得自己所需,达到共赢。同理,企业也能通过共生、分工协作提高集群企业的生产效率,获得经济规模。以上述实证结果和生物群落的生态特征(共生性、差异性和竞合性[3])为依据,找出制约重庆产业集群发展的生态因素。
3.1 集群内企业生态位重叠严重,差异性小,导致恶性竞争循环
在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内已实现企业共生,但主要是以竞争和偏害为主的共生。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生态位重叠严重,造成了企业对同质资源的激烈竞争,降低了集群的共生质量。首先,内部的发展模式较少且现在还主要是处于以农家乐为主,企业的性质雷同现象严重,企业的产品项目类型单一且原生态的东西太少,由于同质同构的产品多、相同的目标市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进一步助长了企业的短期行为,导致恶性循环。其次,在服务项目上,各个地方几乎统一,缺乏差异,几乎没有创新可言,有的甚至脱离了乡村旅游的本质。
3.2 产业集群“种群”不完善
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内部的“种群”种类不完整。首先,产业网络中的产品开发、技术测试、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的机构数量非常少且能力低,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效益竞争能力。由于缺乏产权保护机构,所以产品之间很容易相互模仿,滋长了“搭便车”行为,导致集聚经济竞争弱。其次,集群网络结构不够合理,现阶段还主要是以农家乐服务模式为主,规模偏小,开发能力弱,且无法很好的通过简单的集聚来满足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
3.3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生命周期不匹配
首先,在集群增长方式上不能满足生长期产业集群发展目标的要求,成长期期间虽然可供开发的资源和市场还是比较广阔,但是由于缺乏一个健全的乡村旅游管理机以及我国相应的旅游法规不健全,重庆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处于盲目、无序、混乱状态,一味的采取盲目型的粗放式增长方式,根本没有从长远角度(比如品牌形象等)去思考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其次,集群与环境的协同进化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产品的同质化,政府调控力度小,胡乱开发现象严重,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注重本土味、原生态的开发越来越少。
4 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生态的选择策略
4.1 生态位分离策略
生态位分离策略是指集群企业基于缓解由于企业生态位重叠度高而带来的激烈竞争而采取的各种降低本企业与竞争对手生态位重叠度的手段和措施。对于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的企业、产品同质化,服务项目、活动内容单一等问题,集群内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资源组合和对资源的利用效率,选择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发展重点进行开发和经营,抓住乡村旅游的本质,开发特色、经营特色,比如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房屋外观造型、家具设施色调搭配)应突出和反映当地文化背景和内涵。硬件设施建设不应一味的追求“高贵”(高价格)而应该实用。在特定节气举行一些带有参与性、体验性的独特地方风俗习惯活动
4.2 生态位的控制与优化
企业的生态位是企业在生存竞争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并在竞争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和变化[8]。生态位的控制与优化是指企业在竞争中通过有意识的自我调整影响其生态位的方向变化,从而获得竞争优势,降低竞争压力。在类似于生物群落的集群群落中,集群内企业应该协作的建立起产品开发、检测中心,使之成为高壁垒进入的技术,从而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防止那些“搭便车”现象,也能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赢得市场。例如,开发出多种不同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使得产品异质化。
4.3 有所偏重的调整集群的发展模式
政府应该在重庆乡村旅游集群粗放型增长的同时,给予一定的规划和引导,健全管理体制和法制法规,实施规范化管理,使得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再盲目和混乱。成立乡村旅游协会,监督、鼓励并支持集群内部的各个企业积极的创新,处理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有关问题,按照实际情况设定经营标准和质量要求,控制农家乐规模,取缔和罚处服务质量不合格或未挂牌的黑市经营户,避免市场上的低价恶性竞争,在保证乡村旅游的质量的同时又保证能控制数量和规模,抓住乡村旅游的资源特色、优势,摆脱现经营中的小农意识,加强联合和整体宣传力度,扩大其美誉度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吴红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岁月联盟,2010-06.
[2]王爱忠,娄兴彬.重庆乡村旅游资源类型特征及空间结构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
[3]李辉.产业集群的生态特征及其竞争策略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1):57-62.
[4]徐蓓.产业集群的生态属性及其生态化模式发展的探讨[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56-58,68.
[5]陆小成,罗新星.基于资源整合的产业集群生态位协同演化模型及其K-R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792-9794.
[6]梁嘉骅等.企业生态与企业发展.企业竞争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李东亮,吴绍琪.基于生态管理理论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7):458-460,489.
[8]武玉英,田萌.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企业战略联盟形成研究[J].企业管理.2008,(6):174-176.
[9]陈娟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篇5
1979年以来,我国乡镇企业的总产值以年均23.9%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11.4%的增长率,被国外学者称为增长之“谜”。与乡镇企业高速相对应,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国有企业却经历了一个速率递减的增长过程。应该说,乡镇企业产生于国有企业的缝隙之中,但短短20年间,却在工业经济中由原来微不足道的补充地位,到80年代末和国有企业分庭抗礼,90年代末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一批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一时成为界的焦点。同时近年来,随着“苏南模式”由盛而衰的变化以及“温州模式”、“横店模式”的迅速崛起,使人们不禁思考一个,即同属于公有制的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以及不同类型的乡镇企业之间缘何产生如此之大的经济效率差异?经济学者关于两类企业经济效率差异的分析和讨论,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本文则从一个新的角度,即人力资本产权的角度,对企业经济效率差异的原因作出解释,以求与经济学界同仁探讨。
一、企业经济效率差异的实证分析
本文分析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以及近年来的有关和统计报告。这些调查统计报告和数据对分析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经济效率的具体差异性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针对性。笔者从利润率、资本产出率、劳动产出率三个方面对两者作全面的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篇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从最初单纯的政府外事接待部门、单一机构发展成为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产业,2011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4.77%,旅游产业地位不断提升。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在快速发展取得良好效益的同时,所出现的产业结构失衡、产业结构效益不佳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和稳定发展。事实上,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已引起政府、业界和学界广泛关注。早在1986年国家“七五”社科重点研究课题《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纲要》中就已经明确指出,“旅游业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只有优化结构,才能更大地发挥功能,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确定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中心任务是“转型升级”,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的战略部署,党的十进一步提出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点结构性问题。因此,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与升级将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内旅游产业结构相关研究文献,对我国旅游产业结构领域的重要问题和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回顾当前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研究现状、研究领域和研究特点,进而提出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的研究重点和研究趋势。
二、旅游产业结构概念与内涵研究
旅游产业结构是指旅游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经济成分及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构成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一般而言,旅游产业结构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的是旅游产业内部各产业部门间以及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后者是指以食、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内部各大行业间的经济技术联系与比例关系。旅游产业结构也反映了稀缺旅游资源的配置问题,表现为旅游劳务在不同旅游部门之间进行的与一定旅游需求包括潜在旅游需求和实际旅游需求相适应的分配,分配的直接结果形成旅游要素存量在不同部门间的组合,即旅游产业结构。它既包括旅游产业各要素在规模上的比例关系,也包括各要素之间投入产出的关联关系,分别用以反映旅游产业结构量的内容和质的特点。同时,旅游产业结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旅游产业结构不断合理化和高级化。在现代旅游经济增长过程中,旅游产业结构反映一个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旅游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因而旅游产业结构对于区域旅游增长影响重大。根据对旅游产业结构的要素分析,旅游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旅游产业不仅仅包括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的旅游景区、饭店、旅行社等,还与交通、园林绿化、制造业等部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得旅游产业界限的确定成为一个难题。旅游产业边界的模糊广泛性,使旅游产业结构构成要素的确定也呈现出一种不明确性。马波认为在研究旅游产业地位及旅游产业内部结构时应采用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对旅游产业整体发展的思考必须从全球、全国或地区社会经济的背景出发。张涛将旅游产业流行的新旧三大支柱产业说和新旧四大支柱产业说进行比较,分析旅游业内部支柱性行业构成。杨振之、陈谨将旅游产业结构分为基础要素和提高要素。张立生依照旅游产业结构内在规律将旅游产业划分为基础层次产业、中间层次产业和核心层次产业三个层次,并分析它们彼此间的演进规律,提出旅游产业部门结构演进的三种结构模式理论。马波从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角度分析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点出当下资本要素、技术要素在旅游产业总要素中的比重逐步提升,导致旅游产业链条拉长,对旅游产业的结构产生影响。尽管众多学者对于旅游产业结构构成要素有不同的结论,但都认识到旅游产业结构要素的强关联性,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是旅游产业结构的主体。
三、旅游产业结构测度方法与模型
旅游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产业中重要的一部分,适用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研究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旅游产业结构的研究。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方法论及其实证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多借鉴产业结构论、系统论、运筹学理论等中的方法,结合旅游产业的特性进行分析。在旅游产业结构测度研究中较常使用的方法有偏离-份额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区位熵、集中度等。研究方向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产业结构灰色关联模型
旅游经济系统是一个经济关联性很强的复杂动态系统,其发展不仅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关联,且与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这就使得界定旅游产业的全部关联因素及因素间的作用机制变得较为困难。为有效分析各类因素间的作用机制,研究者将旅游产业整体看作是一个灰色系统,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有效测度旅游产业结构的关联度。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讨一定地域内的旅游产业结构是现在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方法。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带有“旅游产业”和“灰色关联分析”词语的旅游学科类文献,可查到有效文献约为1500篇,其中硕博士论文达700篇,可见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研究是目前较为成熟的分析方法。王淼较早将灰色系统理论用于旅游产业结构分析中,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定量分析江苏省大旅游产业结构状态及发展趋势,并对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一些思路;陈雪琼、任晓春运用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法,对福建省旅游产业结构进行动态分析,提出优化建议;苏林宁、谢新丽等运用灰色绝对关联度、灰色相对度和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判断影响区内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指出旅游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趋势就是结构合理化和发展高级化;廉同辉通过对黄山、九华山景区旅游产业结构关联度的实证分析,比较二者的差异,提出完善旅游产业结构协调性等建议。
(二)旅游产业结构效益测度分析
目前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的研究较为常见的方法是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一种国内外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分析普遍使用的方法。该分析方法是将某一特定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变动分为区域增长量、产业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这三个分量,以此评价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较早将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应用于旅游研究领域的是潘景胜、王淼,评价上海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现状,根据计算结果给出提高上海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的建议对策;杨新军、马晓龙等运用SSM分析法分析陕西省旅游产业结构现状,并指出SSM法在旅游创汇部门产业结构分析中的应用效果;汪惠萍、章锦河运用该方法对黄山市旅游产业结构进行评价,并提出优化对策;康传德对青岛市旅游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并给出诸如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及区域整合、塑造旅游精品工程等发展对策;葛军、刘家明综合运用静态、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广东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及竞争力进行分析,提出针对不同相关部门的发展状况,应采取不同的优化调整策略。张明磊、付岗、刘月皓、张晓明、郑平等分别运用SSM分析方法对云南、四川、山东、秦皇岛、西安、广西等地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各地状况,提出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相应建议。除上述普遍从产业效益角度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评价分析外,杨勇、李文静尝试从产业角度、结构红利角度结合偏离-份额法分析旅游产业内部产业结构变迁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和旅游产业潜力的关系。
(三)旅游产业关联及其波及效应
旅游产业不仅产业内各行业紧密联系,旅游产业与其相关的产业部门也具有较强的关联,可以说旅游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研究旅游产业结构时,为有效分析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结构关系,得出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效应、经济贡献,常使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又称“部门联系分析法”或者“产业关联法”,它主要以均衡理论为基础,通过建立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模型,量化分析旅游产业结构,定量测度出旅游产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闫敏通过比照分析《199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按照旅游研究的需要重新进行了行业划分,得出中国旅游业的直接投入结构和完全投入结构,并论证在发展中国家的特定阶段旅游业并非“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的观点。戴斌、束菊萍从产业供给和产业关联的视角,结合投入-产出表分析北京市旅游产业结构,指出该地区旅游业的前向关联度与环向关联度较弱,中间需求率偏低的现象。乔玮侧重于从经济效应的基点出发,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旅游产业与其他行业以及内部各行业的关联对上海经济的影响。王丽、石陪基通过对甘肃省旅游业投入结构、产出结构、感应度与感应度系数等指标的分析,探讨甘肃省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卢璐、宋保平等运用投入结构、产业结构、中间需求等指标测度中国旅游产业,定量分析中国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之间的前向关联关系和后向关联关系,指出在国民经济中旅游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大于推动作用。张吉林提出为准确衡量旅游产业与社会经济的贡献程度以及其产业关联度,投入-产出理论的应用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化。马仪亮从经济学原理内核出发,提出强化各级旅游与统计部门的协调合作,扩大推广旅游卫星账号核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调整投入产出表的流量矩阵,使投入产出数据分析更加合理和客观。根据以往研究可知,将投入-产出分析法应用于旅游产业关联及波及方面的研究是较为广泛的,得到的相关结论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然而该方法用于分析旅游产业关联这种复杂现象,有时会由于对投入-产出方法只是单纯在片面、静态理解的基础上的运用而致使出现一些错误,因而投入-产出法有待于进一步的理解和更加合理、科学地结合旅游产业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和应用。
(四)旅游产业结构综合测度研究
除运用单一的分析方法对我国或者一定地域的旅游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建议之外,部分文献还基于产业经济等理论运用多种方法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吴铮争将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产业结构的动态研究规律联系起来,采用比较分析法、偏离-份额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从内部结构、结构效益、结构关联性三个方面分析西安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和优化现状;黎美洋运用偏离-份额法、效益指数法、差异比较分析法及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指标等相关分析法,对四川省旅游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化进行了测算分析和验证;王松茂、何昭丽等在对新疆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分析时运用了偏离-份额、灰色系统关联度以及绝对集中度指标等方法;杨琴、王兆峰试图根据产业结构与技术创新的互动机理,分析技术创新对旅游产业结构的作用,探讨湖南省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崔振兴在产业组织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运用区位熵、系统熵、偏离-份额等方法量化分析陕西省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效果;张佑印、顾静利用区位熵、产业集中度指数和产业结构变化指数以及产业结构变化方向四个理论模型,阐明我国不同区域旅游核心产业之间的变化及差异;廖涛运用发展经济学中分析生产力结构的定量分析法,从理论上提出旅游产业的构成比重、结构变动指数及结构生产力系数的计算方法;此外庄小丽、刘水良、张广海、甘永萍分别在对湖北、张家界、山东、广西的旅游产业结构分析时综合采用了灰色关联分析法、偏离-份额分析法、专业化指数等研究方法。综合运用计量、产业经济学等多种分析方法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和测评,使所得结果更加客观和科学,更具现实指导意义。目前用于旅游产业结构定量测评分析的方法除常见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偏离-份额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这些基础产业结构分析方法之外,国内学者也试图将效益比较分析法、效益指数分析、区位熵、产业集中度指数、产业结构变化指数、生产力系数等计量方法运用到旅游产业结构的研究中,对国家、区域旅游产业结构的科学测算和评价进行了积极有 益的探讨。
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与应用研究
(一)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是实现旅游资源要素有效配置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是在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中达到旅游产业之间的协调、产品供求结构的相对均衡,进而实现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的优化组合和对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旅游经济规模扩展带来的资源要素在旅游产业各部门之间的配置和再配置,从而使得旅游产业部门结构出现合理化、高级化现象。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旅游产业内部保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比例,保证旅游产业持续、协调发展,同时促使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大,保证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旅游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在旅游产业内部协调发展条件下,新兴旅游景点和服务设施迅速发展,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传统旅游产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目前我国旅游产业优化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未能合理化,主要表现在旅游业的六大要素未能协调发展;二是未能进一步高度化,主要表现在六大要素的每一要素内部未形成完善的体系。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中的许多产业部门高度相关,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存在空间上的差异性,使得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较为困难。事实上,在旅游产业高级化的工程中,没有统一的发展模式和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配置”。
我国学者结合旅游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对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讨。陈仙波基于需求与供给理论的运用分析,阐述了发展中国家旅游产业结构的特征,指出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性,探索其优化模型与优化措施。郭胜、高维忠分别探讨了我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目标和措施。随着我国各省市纷纷提出旅游产业调整与优化升级的目标,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表现出由国家层面向区域层面转移的趋势。顾朝林等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量化分析江苏省旅游行为特征、旅游产业结构、旅游空间结构,指出江苏省处于产业结构明显转型期,强调产业优化的重要性;李刚对辽宁省的旅游产业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产业结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促进辽宁省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宋静针对重庆市旅游产业结构具体情况,评述重庆旅游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的优化;任建华在分析河南省旅游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优化建议;马勇、王迪云、吴冬霞、单珍等分别对福建、南岳旅游区、广西、浙江等地旅游产业结构现状及其优化政策进行了阐述。以上学者都是通过分析一定区域内旅游产业结构的现状、确定旅游产业结构评价指标,进而得出该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对策及发展路径。
(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我国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仍然表现出很强的政府推动型特征,产业政策仍然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研究认为,除了区位条件、资源基础、开发环境等因素,产业集聚、产业融合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旅游产业区域结构优化的进程。王兆峰、杨卫书从微、中观层面,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动态视角、系统学的耗散结构角度,构建了旅游企业与产业结构变迁过程的演化模型,提出旅游产业集群在推动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方面的作用。麻学锋借鉴价值链和系统论的理论,分析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与动态演化,建议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应遵循升级轨迹进行系统自适应的调整。王云龙提出旅游产业结构概念模型和运行模型,指出旅游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因。李峰认识到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演化方面的重要动力来源,探讨了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生延超在构建多部门经济模型的基础上,测度出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区域发展不均衡是我国旅游产业结构面临的现实问题,国家政策扶持和措施实施在显著改善旅游市场、投融资等产业发展环境的同时,地区间绝对差异的扩大仍不容忽视。以上学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动力机制、动态演进等空缺,对于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五、研究述评及展望
近年来旅游产业结构日益成为我国学术界和旅游产业管理与政府决策部门的关注焦点,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关。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地位提升与深入发展,旅游产业发展效率和质量亟待提升,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型已迫在眉睫,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不断凸显。通过梳理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第一,研究内容日益多样,部分领域相对不足。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呈现出理论分析、方法研究及应用对策研究等成果逐年增多的态势。同时,研究普遍认识到当前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性,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旅游产业的升级是旅游业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旅游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有些不吻合。第二,研究范式较为成熟,研究视角需要拓展。纵观国内研究,绝大多数采用“分析发展现状—提出存在问题—给出优化建议”的研究范式。研究侧重旅游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政府机制作用、地区发展政策措施的制定,而从旅游产业市场机制自身调节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明显不足,较少结合旅游产业集聚、城市化发展等视角进行综合探讨。第三,研究热点相对集中,理论体系尚需完善。目前旅游产业结构研究的优化理论和方法测度主要集中在合理化和高度化两个方面,大多借鉴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等领域较为成熟的公式或基础理论,缺乏结合旅游产业特殊性对这些公式和方法进行的调整和改良,分析手段较单一,比较分析方法的使用较少,缺乏创新实证研究,旅游产业结构量化分析方法与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综合看来,尽管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研究在内容、方法和理论方面取得长足的进展,但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优化仍是今后的研究重点:首先,重视旅游产业结构理论体系的构建。深入探讨旅游产业结构的概念、构成要素 、划分等基础理论,在借鉴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旅游产业特性,完善旅游产业结构评价体系、评价模型与测度方法研究,还应加深对旅游产业结构水平提升的动力研究,注重将区域旅游产业结构与旅游产业集聚、产业融合、区域经济、城市化等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其次,重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机理的研究。在定量研究中,旅游产业结构研究往往关注结构要素之间的关联、产业影响和效益分析,旅游产业结构影响机制、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指导价值较小,因此,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机制、优化机理将会是今后关注的重要领域。再次,重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政策的研究。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效益,同时也需重视产业可持续发展、社会和环境效益,注重与其他产业的经济关联分析,注重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划研究等。对旅游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和政府政策正确引导是避免产业结构失衡、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推动力量。区域政府应正确发挥其引导和服务职能,防止盲目干扰旅游产业发展,尽量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促使旅游市场机制发挥出调节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主导作用。
魏巍.辽宁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研究.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0:5-6.
罗明义.旅游经济分析:理论、方法、案例.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37-38.
王兆峰.基于产业集群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58-63.
陈玉英.关于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的几点认识.旅游科学,2000(1):28-30.
廖涛.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定量实证分析.商业时代,2012(17):131-132.
张辉.旅游经济论坛.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5-8.
江世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24-26.
马波.试论旅游产业经济学的建立.旅游学刊(基础理论与教育专刊),1999(51):24-28.
张涛.旅游业内部支柱性行业构成辨析.旅游学刊,2003,18(40):24-29.
杨振之,陈谨.论我国旅游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9(5):30-34.
张立生.旅游业部门结构演进规律及演进模式.经济经纬,2005(2):120-123.
马波.中国旅游业转型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旅游学刊,2007,22(12):12-17.
王淼.旅游业的产业结构研究—以江苏省为例.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1):72-76.
陈雪琼,任晓春.福建省旅游产业结构研究及其优化对策.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3):20-26.
苏林宁,谢新丽.环三都澳区域旅游产业结构灰色关联分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66-68
廉同辉.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旅游产业结构研究—以黄山、九华山景区为例.旅游论坛,2011,4(4):66-68.
潘景胜,王淼.上海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分析.上海大学报,1998(5):37-42
杨新军,马晓龙.旅游产业部门结构合理性的SSM分析.人文地理,2005(1):49-52.
汪惠萍,章锦河.黄山市旅游产业结构评价与优化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07,21(1):12-15.
康传德.青岛旅游产业结构分析与优化对策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9(20):23-25
葛军,刘家明.广东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与竞争力的偏离-份额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6):760-765.
张明磊,孟庆红.云南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分析.中国集体经济,2011(2下):163-164
付岗,赵爱婷.秦皇岛旅游产业结构研究.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社会版),2007(4):101-105.
刘月皓,孙虎.山东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的偏离-份额分析.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8,34(3):113-117.
张晓明,刘总理.基于偏离-份额法的西安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25(1):103-105.
郑平,汪东亮.四川省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产业结构分析.产业观察,2011(18):120-121
杨勇.结构变迁效应与旅游业发展潜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08-113.
李文静,乔小燕.省际旅游业结构变迁中的资本生产率增长效应分析—基于Shift-Share方法的实证检验.产业经济,2012(10):29-31.
闫敏.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旅游学刊(双月刊),1999(5):10-15.
戴斌,束菊萍.旅游产业关联:分析框架与北京的实证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7-15.
乔玮.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旅游对上海经济的影响.经济地理,2006,26(12):63-66.
王丽,石培基.甘肃省旅游产业关联及产业波及分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1):68-72.
卢璐,宋保平,等.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旅游产业关联度分析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43-48.
张吉林.旅游业—一个产业化组织的过程.财贸经济,1999(2):61-64.
马仪亮.对旅游业几个重要问题的经济学分析.经济地理,2011,31(5):852-856.
吴铮争.西安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分析与优化研究.西安:西北大学,2004:1-5.
黎美洋.四川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分析.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1-3.
篇7
【关键词】 秦皇岛市 旅游产业 文化产业 产业融合互动 协整分析
一、引言
2009年,秦皇岛市委、市政府按照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确立了“旅游立市”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把秦皇岛建设成为中国北方最大滨海休闲度假基地,国内最佳、国际上享有较大影响的旅游目的地的建设目标。2011年11月,《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该规划提出秦皇岛市应重点发展休闲旅游、港口物流、数据产业、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将秦皇岛市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作为河北沿海地区中心城市之一,秦皇岛城市的发展定位确定为全国著名滨海休闲度假胜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电子信息、重型装备、文化创意、现代物流基地,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综合性港口城市。基于此,秦皇岛市按照旅游与生态、文化有机融合的理念,提出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全产业融合旅游,努力构建以旅游业为中心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思路。因此,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互动,是当前秦皇岛市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旅游与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理论研究方面,罗明义(2009)从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属性和特征角度,论述了旅游与文化产业的相互关系,进而提出了两者互动发展的对策。张海燕、王忠云(2010)研究了旅游与文化产业的产业边界及互动机制,并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过程。阎友兵、谭鲁飞、张颖辉(2011)从区位、经济、社会、行政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分析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者联动发展的原则和模式。袁俊、刘建徽(2011)通过对国内外文化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典型案例的分析,提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集中典型模式。此外,还有很多学者从特定地域角度,研究了区域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互动的问题,如孙永龙(2010)从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的关联性和互补性出发,以发展文化旅游为互动基础,提出整合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作为提升甘肃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旅游与文化产业互动的协整分析
1、数据来源
根据旅游产业统计的实际,本文选择1995—2011年的旅游和文化产业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协整分析,数据来源于《秦皇岛统计年鉴》。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旅游变量选择旅游总收入指标,用L表示;文化产业变量选择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和娱乐业增加值指标,用W表示,由于缺少2001年该项指标,本文采用均值插补。为了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本文以1995年为基期的相应年份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时间序列进行缩减。然后,对两列数据取自然对数,得到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自然对数序列lnL和lnW。
2、时间序列数据平稳性检验
为了避免时间序列数据的虚假回归,首先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检验方法选择ADF检验法。本文所用软件为EViews7.2。
下面对lnL和lnW进行ADF检验,滞后期选取采用AIC 与SC准则,两者最小时的滞后长度为滞后期。对lnL和lnW 的水平值和一阶差分序列分别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原序列lnL和lnW的ADF检验t统计量都大于5%和10%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说明原序列存在单位根,因此为非平稳序列。原序列lnL的一阶差分序列d(lnL)的ADF检验t统计量为-3.604447,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0%的临界值,不能接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说明差分序列d(lnL)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是平稳的。原序列lnW的一阶差分序列d(lnW)的ADF检验t统计量为-4.041758,小于显著性水平为5%的临界值,不能接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说明差分序列d(lnW)在5%的显著水平下是平稳的。由此可知,序列lnL和lnW为一阶单整序列,即lnL~I(1),lnW~I(1),满足进一步作协整分析的条件。
3、协整检验
为了检验变量lnL和lnW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选择Engle-Granger 两步法检验,即为EG检验。首先,做协整回归,即用OLS法对变量lnLt和lnWt进行回归,估计方程并计算非均衡误差et;其次,检验非均衡误差项的单整性,如果et是平稳序列,则认为变量lnL和lnW为(1,1)阶协整。
对变量lnL和lnW进行最小二乘回归,得到协整方程:
lnLt=2.0705+0.6535lnWt+et(1)
(9.8235) (8.7276)
R2=0.8355;F=76.1715;D.W.=1.5820
采用ADF检验法对残差项et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的t统计量为-3.098408,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2.717511,
拒绝接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说明回归残差项是平稳的。因此,可以认为变量lnL和lnW是协整的,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协整回归结果显示,从长期均衡看,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旅游收入将增加0.6535%。
对变量lnW和lnL进行最小二乘回归,得到协整方程:
lnWt=-2.1997+ 1.2784 lnLt +et (2)
(-3.8684) (8.7276)
R2=0.8355;F=76.1715;D.W.=1.3825
采用ADF检验法对残差项et进行单位根检验,ADF 检验的t统计量为-2.761661,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2.717511,拒绝接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说明回归残差项是平稳的。因此,可以认为变量lnW和lnL是协整的,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协整回归结果显示,从长期均衡看,旅游收入每增加1%,文化产业增加值将增加1.2784%。
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由协整检验可知,旅游与文化产业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下面我们检验二者的因果关系。对变量lnL和lnW的格兰杰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在滞后2期时,对于第一个原假设,F统计量值为2.95613,相应的概率值0.0980小于10%的检验水平,因此可以认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lnW是引起lnL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而对于第一个原假设,F统计量值为0.69407,相应的概率值0.4848大于10%的检验水平,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可以认为lnL不是引起lnW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同理,当滞后3期时,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lnL是引起lnW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而lnW不是引起lnL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文化产业在滞后2期对旅游产业有影响,旅游产业在滞后3期对文化产业有影响,即文化产业的增长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增长,进而旅游产业的增长又反过来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增长。目前,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只是这种互动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结论与对策
1、结论
实证分析表明,秦皇岛市旅游与文化产业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文化产业在滞后2期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增长,旅游产业在滞后3期拉动了文化产业的增长,初步形成了融合互动的发展局面。但是,两者的互动还不是非常显著,今后需要进一步提升两者的互动水平。
2、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互动的对策
(1)加强文化资源的挖掘与研究。文化资源是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源泉,也是品牌特色的灵魂。经过历代创造传承,秦皇岛积聚了丰富优秀的文化资源,但是这些资源要深入挖掘和研究,才能被开发利用,进而转化为旅游、文化产品。因此,应该引导鼓励对秦皇岛的文化研究,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形成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研究成果,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持。
(2)建立政产学研联动机制。秦皇岛市在“十二五”规划刚要中提出:“深度整合旅游资源和关联产业,全产业融合旅游、全方位体现文化、全市域优化生态。”这是站在旅游立市高度的一项长期的社会工程,要完成好这一工程,需要大力整合各方社会资源,建立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在内的联动机制,为旅游、文化与生态的融合互动提供机制保障。
(3)旅游与文化延伸融合拓展新兴业态。秦皇岛市旅游业发展正处于加强与其他产业、与城乡发展逐步融合,实现由观光为主的旅游模式向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多业态模式转型时期,目前虽然仍以“门票经济”为主,但已经具备了产业融合的基础。在第三产业中,文教、卫生、体育、娱乐等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并且更易于同旅游业的渗透融合,因此可以加强文教、卫生、体育、娱乐等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创新旅游和文化业态,并逐渐向其他产业拓展。这就要求秦皇岛政府进一步整合旅游与各种文化资源,在原有旅游景区模式基础上,积极培育商务会展、文化娱乐、健身养生、医疗康复、生态庄园、体育休闲、科普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拓宽产业空间,提升旅游品质。
(4)旅游、文化与高科技融合创新。现代旅游产业的升级与创新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持。秦皇岛市应依托数据产业基地,利用基于集群导向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模式,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拓宽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反过来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改造和提升传统的旅游产业,丰富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相互促进,带动了创意设计、节庆会展、影视传媒、动漫创作、网络游戏、发行出版、演艺娱乐、文化旅游、体育健身等产业发展壮大,形成了文化产业集群。
(注:课题项目:2012年秦皇岛市社会科学重点应用性课题“秦皇岛市旅游与文化融合互动发展研究”(批准号:201206013)。)
【参考文献】
[1] 罗明义: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09(9).
[2] 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4).
[3] 阎友兵、谭鲁飞、张颖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27(2).
[4] 袁俊、刘建徽: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27(5).
[5] 王生鹏、孙永龙:甘肃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整合战略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6] 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与建模(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8] 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8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旅游卫星账户对发展旅游业所起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发展和完善旅游统计体系;创建一个用途广泛的数据库;提供有关旅游的宏观经济总量指标,揭示旅游业的规模及其经济重要性;给政策制定者提供关于旅游业及其社会经济影响方面的启示;成为许多深入分析旅游经济方法的基础,旨在说明建立旅游卫星账户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旅游卫星账户 旅游业
旅游卫星账户(又称为旅游附属账户或旅游分账户)是由世界旅游组织(WTO)、欧盟统计委员会(EUROSTAT)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合作开发的一种新的国际旅游统计标准、统计工具,于2000年3月得到了联合国(UN)的正式批准。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迄今为止,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发和正在开发旅游卫星账户。旅游卫星账户的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编写成本很大,它甚至要求对整个旅游统计体系进行调整。建立旅游卫星账户对发展旅游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发展和完善旅游统计体系
在旅游卫星账户创建之前,世界各国的旅游统计工作都面临几乎相同的问题。例如,有关旅游业的信息是分散的、不完整的和不协调的;各类旅游企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统计时遵循的定义和原则都有所不同;收集旅游信息的过程各国也差异很大。因此各国形成的旅游统计结果不仅在范畴上,而且在精确程度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别。
而建立旅游卫星账户将指导各国完善自己的旅游统计体系(System of Tourism Statistics, 简称为STS)。2000年3月,联合国等四方组织共同了正式文件《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这份文件成为各国编织旅游卫星账户共同遵循的纲领性文件。这份文件的导言明确提出“旅游卫星账户作为一个建立过程,将指导各国发展他们自己的旅游业统计体系,其主要目的是完成旅游卫星账户的编制,可以将此视为这种体系的综合体。”因此,按照这个框架建成的旅游统计体系将遵循统一的概念、定义、分类和记账原则,将包括统一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标准体系。因为这个框架规范旅游业信息的产生、描述和数据生成的方法,并针对现场操作的技术性问题的解决、统计基础设施的创建、结果的设计以及数据导入信息体系设定了统一的原则,所以各国的旅游统计体系就遵从了一致的标准。作为附属账户,旅游卫星账户与基础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吻合,因此这个旅游统计体系就可以将旅游业和国民经济中其他经济活动对经济的影响进行比较。
正因为旅游卫星账户使各国的旅游统计体系遵从了一致的标准,因此旅游卫星账户就成为了进行国际间对比旅游业经济贡献的一种工具。因为各国旅游卫星账户的表格填制遵从的是旅游业特征产品和旅游业特征活动清单的有关规定,所以它可以提供有关旅游的国际间可比的宏观经济总量,从而在揭示各国旅游业的规模及其经济重要性的基础上,很容易进行相互对比。目前,国际间旅游对经济影响的对比,已在实施旅游卫星账户的国家间进行。表1所列为一些国家旅游卫星账户的主要结果。
创建一个用途广泛的数据库
建立旅游卫星账户重要统计意义之一在于它将创建一个用途广泛的数据库。建立旅游卫星账户的主要目的在于把关于旅游的分散信息集中到一个整合的框架中来,它可以把国民统计体系中来自需求方调查的数据和不同的供给方企业调查数据结合起来,而来自这两方面的数据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总体而言,旅游卫星账户提供了旅游者消费的详细数据,并显示这些消费是如何由国内供给和进口得以满足的;它还包括关于就业、与其他生产性经济活动的联系和资本形成的数据;还提供旅游业分析需要的基本信息,包括经济数据与非货币信息之间的联系。具体而言,旅游卫星账户展示着旅游业各个方面的信息,比如:旅游消费和收入及其产品细分,按旅游者类型统计的旅游消费和收入,旅游消费和收入按地区的细分情况,总体固定资产构成以及旅游设施的占用情况,旅游的间接影响,旅游对GDP的贡献,旅游就业情况,旅游获得的税收,旅游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以及诸如住宿、交通、旅行社这些重要的旅游企业对旅游总体影响的贡献。因为这个数据库收集了大量旅游业的微观经济数据,所以它对于旅游业的分析、规划以及旅游卫星账户本身的发展,例如地区性旅游卫星账户及时性国家旅游指数的,都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旅游卫星账户的众多用途之一就是用于客源营销工作。旅游卫星帐户使用现有数据、家庭调查、旅游者调查(包括日记法和在住宿地点、出入境地点、交通工具和主要旅游地进行的调查)、旅游企业调查、中央银行调查和支出模型等方法来收集关于旅游者的消费信息。这些关于各类旅游者的数据对旅游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营销工作作用明显。以波兰1995年公布的实验性旅游卫星账户为例,账户中计得的旅游总需求为143.28亿兹罗提。将旅游消费按产品类别进行划分的结果表明,比例最大的是交通服务(占总额的24.5%),其次是住宿服务(16.1%)和餐饮服务(13%)。卫星账户还显示了不同购买群体的重要性。就交通而言,商务旅游者占了绝大部分(占总额的59.2%),其次是外国旅游者(23.2%)、国内旅游者(14.2%)、外国日游者(4%)。把所购买的产品和细分市场结合起来,得到的数据又不一样,这就能够说明不同旅游者群体不同的市场行为。外国旅游者花费的最大部分是交通服务,占其总花费的28.8%,而国内旅游者仅为10.6%。另外,外国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用于餐饮方面的花费占其总花费的比例相当接近。但住宿服务就大不相同,国内旅游者在住宿方面的花费比外国旅游者低得多,这说明探亲访友仍然是最重要的国内旅游形式。对于外国日游者而言,餐饮和汽油是其花费中比例最高的二项,二者加起来占到花费总额的89.3%。这样,就可以得到两个重要的结论,国内旅游者对于旅游服务部门是一个相对较小的群体,特别是住宿服务;对于入境旅游者,日游者使用旅游服务的程度非常低,其主要目的就是购物。
另外,将旅游卫星帐户中的数据和来自其他资料来源的数据进行对比,就可以引发对一些问题的深入分析,从而帮助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
提供有关旅游的宏观经济总量指标
《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指出:旅游卫星账户可以提供“被视为一组衡量一个经济体旅游业规模的相对指标:现金境内旅游消费、境内旅游消费(现金和实物)、旅游产业的增加值、旅游业增加值、旅游业国内总产值。”这些经济总量的指标将全面地揭示旅游业的规模及其经济重要性。
分析旅游业对经济的重要性,离不开确定旅游业的宏观经济总量。而旅游卫星帐户的创建涉及到填制十张表。在创建之初,为了测算旅游业的宏观经济效益,就必须至少完成一部分表格的填制。其中表1、表2、表3和表4分别统计了入境旅游消费、国内旅游消费、出境旅游消费和境内旅游消费;表5是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的生产账户;表6是按产品分列的国内供给和境内旅游消费。表6是旅游卫星账户的核心,在其他表格的基础上,通过表6可计算出旅游业增加值、旅游业国内生产构成部分等指标。有了这些经济总量指标,即用基本的货币量表示的概念,宏观的经济分析就有了基础和技术性的关键支持。
以加拿大为例,1994年7月加拿大统计局了针对加拿大旅游卫星账户的研究成果(它采用了1988年的数据),它首次显示了旅游业这个综合产业的内部结构,以及构成旅游经济活动的旅游商品和服务;首次揭示了哪些产业是由旅游支持的,哪些对旅游者的依赖性较弱。具体而言:1988年旅游消费总值为303亿加元,大约相当于当年GDP的4%;旅游给各级政府上交37亿加元的商品税;按对经济的贡献,旅游业排在所有行业的第12位;所有的旅游GDP当中,只有75%来自于加拿大旅游部门的企业,另外25%来自旅游者购买的非旅游产品(这就启示,要发展旅游业,旅游部门必须和其他经济部门中的企业展开合作);旅游是一个劳动密集型部门,其劳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所有产业每份工作平均取得的总增加值为49000加元,而旅游卫星账户显示旅游全职工作取得的增加值为29000加元。旅游卫星账户的研究成果促使当时的新联邦政府将旅游业确定为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行业,并将发展旅游的联邦基金增加了5倍;还促成了政府用加拿大旅游委员会(Canadian Tourism Commission,简称为CTC)取代加拿大旅游局(之前,加拿大旅游局是隶属于工业部的一个分支部门)。加拿大旅游委员会成为旅游企业与行业协会、省级政府、中央政府之间重要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它为促进加拿大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许多国家,人们对旅游业的看法实际上是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在中国,旅游业在改革开放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被认为是社会服务的一个方面。例如,当时的旅行社这种典型的旅游企业被看作是事业单位,其主要任务是接待,而不是以赢利为目的。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它对于单个企业、地区,甚至整个国家,都成为了重要的收入来源及就业来源,这就要求运用不同的计量方法来考察它对经济的影响和贡献。而旅游卫星账户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新的统计工具,因此建立旅游卫星账户,揭示旅游业的经济规模和重要性是很有意义的。
深入分析旅游经济各种方法的基础
旅游卫星账户为旅游业统计核算制定了一些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即所谓的“概念性框架”。这个框架“以一个经济体内旅游所产生的产品需求与其供给之间存在的基本平衡为基础。”它还包括旅游业特征产品清单和旅游业特征活动清单等等。旅游卫星帐户可以成为深入分析旅游经济各种方法的基础。
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旅游卫星帐户的缺点之一就是时滞性。其研究结果往往是关于许多年以前的。因此,有些国家就研究能够及时反映旅游业发展的方法。加拿大的国家旅游指数(National Tourism Indicators,简称NTI)就是这种方法。加拿大就是在旅游卫星账户基础上,开发出了一个全国性和地区性的旅游指数系列。国家旅游指数最早是开发用来更加及时地提供加拿大旅游卫星账户一些主要估算数据,其关键概念都是从旅游卫星账户当中来的,目前已做到每年四次。旅游卫星账户促进了国家旅游指数的发展,使国家对旅游业进行完全彻底的统计分析和及时监测成为可能。
旅游卫星帐户也为开发地区性旅游卫星帐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旅游卫星账户提供的是关于全国旅游业的数据和信息,对各地区旅游经济政策分析的作用不是十分明显。因此,除全国性的旅游卫星账户之外,政策制定者更感兴趣的将会是各省、地区性旅游卫星账户。事实证明地理特征突出的旅游卫星账户有着明显的价值。省级、地区级旅游卫星账户在旅游卫星帐户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省、地区的旅游花费、GDP和就业,来测算各省地区旅游经济的重要性,其分析结果对和旅游相关的企业、地区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制定旅游战略和政策更有意义。以1996年加拿大地区性旅游卫星账户对安大略省的旅游经济分析为例,安大略省的旅游业的旅游需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旅游者,国际旅游者占到旅游需求的38%,这是加拿大各省中最高的比例;旅游增加值占安大略省总国内生产总值的2.1%,就业占4.5%。这两个指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区性旅游卫星账户就在全国性账户的基础上,实现了在各地区之间比较旅游经济贡献的可能性,对地区旅游经济决策和发展都能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篇9
关键词:可拓理论;蒙特卡洛模拟;隶属度;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潜力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3-2563-07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3.041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Food Industry Cluster Based on Extensible Set and Monte Carlo Simulation
LIU Yang
(Zhongna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1,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food industry cluster quantitatively, a system of evaluation indexes including 3 second class indicators, 6 third class indicators and 14 fourth class indicators was built and the grade interval of the indicators was quantified and defined. Besides, entropy method was combined with EAHP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the matter element evaluation model was built based on the extension theory and got the final class of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n the basis of maximum membership principle. The sensitivity analysis was made to identify the specific sensitivities based on Monte Carlo theory. At last, the paper set food industry cluster of Luohe city as a example to analysis and got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is strengthening.
Key words: extension theory;Monte Carlo simulation;degree of membership;food industry cluster;development potential
产业集群,作为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最高效的组合方式,在促进企业整体效益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也极大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全球化竞争格局下的新生经济现象[1,2]。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对产业集群进行相关研究,但是综合各项研究文献,大多数集中在旅游[3,4]、家电[5]和制造业[6]产业集群的研究上。食品产业作为当前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向区域化和集群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合理有效地对食品产业集群的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并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同样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传统的食品产业集群研究主要运用DEA模[7]、熵值法[8]等定性分析方法,然而,食品产业集群研究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影响因素较多,既独立作用,又相互约束,仅定性评价或采取简单方法定性评价很难全面反映该驮忧也蝗范ü程。可拓集作为一种不确定数据处理领域的新方法[9],能够实现指标定性与定量之间的转化,并同时兼顾数据的模糊性和随机性;蒙特卡洛模拟则是一种通过随机模拟和统计实验[10],对评价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求解数学、经济、工程等敏感性问题的数值方法。因此,本研究将以上两种方法结合,提出一种基于可拓集和蒙特卡洛模拟的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方法,在指标体系构建、等级划分基础上,基于可拓集计算指标所属安全等级,并基于蒙特卡洛原理对发展潜力评价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对敏感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重点控制管理,促进食品产业集群的发展。
1 评价体系构建
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对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潜力的内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理论和相关文献[11,12],关于食品产业发展潜力影响因素所出现的频度,按照指标划分系统性、简明性、客观性、实效性、可测性、指标之间尽可能避免显见的包含关系、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结合使用等多重原则[13],本研究将食品产业发展潜力的影响因素分为内在成长潜力(Potential of internal growth,简称“I”)、外部扩张潜力(Potential of market extension,简称为“M”)和可持续发展潜力(Potenti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简称为“S”)三个维度。同时,在每一维度下对其进行细分,其中内在成长潜力包括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外部扩张潜力包括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可持续能力包括政策支持和产业增长及收益,在三级指标的基础上拓展出14个四级指标,通过对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最终形成了图1所示的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1.2 等划分
根据指标现状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将其划分为不同等级,以清楚识别产业集群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便于实施决策和措施。本研究根据相关文献[14]将产业集群的发展潜力划分为Ⅰ、Ⅱ、Ⅲ、Ⅳ 4个等级,分别对应于理想状态、良好状态、一般状态和较差状态,并经过多次计算分析,分别确定定量标度为100~90、89~70、69~50、50以下。具体等级如表1所示。
同时,在搜集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考虑到评价过程的可操作性和结果的可行性,将产业集群发展潜力的相关指标进行等级划分,共A、B、C、D四个等级,并将各等级进行定量的区间划分,具体的指标体系的分级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A级表示指标处于理想的发展状态,B、C、D级分别表示指标发展状态良好、一般状态和较差状态。
2 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潜力综合评价
可拓学是以广东工业大学的蔡文研究员为首的中国学者在1983年创立的,以物元为对象,以关联函数为媒介,分析元素和集合间的可变性,通过可拓物元变换定量极端不相容问题[15]。其中,物元模型构建、关联函数确定、权重与隶属度计算等是其重要组成要素[16]。
2.1 物元模型构建
1)诊断标准模型构建。①确定经典域,经典域的确定是以指标的等级划分为依据,根据可拓理论,将经典域定义如下:
3.3 敏感性分析
为了对影响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潜力的因素进一步分析,找出对产业集群发展潜力影响较为敏感的因素,增强控制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基于可拓评价法对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蒙特卡洛模拟原理分别对其进行敏感性分析。选择2009~2014年间的指标数据进行敏感性分析,将14个指标定义为假设单位,最终发展潜力评分值定义为预测单元,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各指标的分布为三角分布,最可能取值为实际取值,最大值最小值为最可能取值的110%和90%。基于Crystal Ball软件,定义模拟次数为1 000次对2009~2014年间的指标数据进行敏感性分析,各指标的敏感性贡献度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到,每一年的数据中均存在一个敏感性贡献度明显高于其他指标的季度敏感因素,但是由于各年的情况和环境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该敏感因素并不一致。其中2014年对c2(食品出口率)指标极度敏感,对c11(科技开发投入)的敏感性次之;2009、2011、2012年对c6(食品业全员生产率)指标季度敏感;2013年对指标c11较为敏感,对c2(食品出口率)的敏感性次之;而2010年的对c6(食品业全员生产率)和c11(科技开发投入)指标均较为敏感。从敏感性贡献度的总体分布来看,从2009~2014年间c2(食品出口率)、c6(食品业全员生产率)和c11这三个指标对漯河市食品发展潜力的影响较为敏感。因此,在对产业集权发展潜力进行控制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对这三个因素进行重点控制,重点加强食品的出口率,加大国外的食品供给力度,同时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出发增强产业集群的收益,并增加科技开发投入,鼓励科技开发,采用新技术新科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发展潜力。同时,从敏感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每一年的敏感性因素并不一致,因此,在后期的管理评价中需针对每一年的具体市场状况和政策环境进行分析,找出每一年的敏感性因素,并采取具体措施提高发展潜力。
4 小结
1)在综合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基于3个二级指标、6个三级指标和14个四级指标的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克服了以往指标选取时局部性的缺陷;并将产业集群发展潜力分为理想状态、良好状态、一般状态和较差状态四个等级,并将评价指标划分为A、B、C、D四级,并根据数据库的分析将各等级量化,使评价结果更贴合实际。
2)提出了一种基于可拓评价和EAHP的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价方法,并以漯河市食品产业集群为例进行实例分析,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得出了漯河市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潜力在逐步增强的结论。该评价方法直观简单、逻辑性强、可传达性好解决了指标之间的不相容问题并使之定量化,与传统的评价方法相比更能从变化的角度认识事物,反映评价对象的状态。
3)根据蒙特卡洛原理,基于Crystal Ball软件对2009~2014年间的漯河市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潜力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得出食品出口率、食品业全员生产率和科技开发投入指标是对发展潜力影响较大的三个因素,在后期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敏感因素的控制和管理。
参考文献:
[1] 阮建青,石 琦,张晓波.产业集群动态演化规律与地方政府政策[J].管理世界,2014(12):79-91.
[2] 刘媛媛,孙 慧.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与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1):103-111.
[3] 郭美斌.四川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企业经济,2012(11):120-123.
[4] 于球阳.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结构模型及其测度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14-119.
[5] 刘 炜,李 郇,欧俏珊.产业集群的非正式联系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以顺德家电产业集群为例[J].地理研究,2013(3):518-530.
[6] 刘霄泉,孙铁山,李国平.基于局部空间统计的产业集群空间分析――以北京市制造业集群为例[J].地理科学,2012(5):530-535.
[7] 董岩辉.基于DEA模型的河南省绿色食品企业生产效率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9):2271-2274.
[8] 周会敏,帅传敏,程 欣.中国食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5(7):48-51.
[9] 李沃源,张庆普.基于可拓方法的创意产业集群创意扩散环境评价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4(21):152-158,164.
[10] 魏茹生,吴建华.蒙特卡洛法在水资源工程经济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8(5):43-45.
[11] 黄漫宇,彭虎锋.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4(23):4715-4723.
[12] 王德章,赵大伟,杜会永.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结构优化与政策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09(9):67-76.
[13] 王兆峰.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8(10):31-35.
[14] 罗 芳,冯立乐.基于潜力模型的南京都市圈城市等级划分[J]. 华东经济管理,2010(6):7-11.
[15] 王少伟,包腾飞,任 姣,等.改进的物元可拓模型在大坝安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水电能源科学,2012(2):66-68.
篇10
【关键词】旅游卫星账户 建立 问题 创新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准确测量旅游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便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旅游卫星账户作为一种新型、权威、有效的衡量工具应运而生,成为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选的国际标准,并成为各国政府部门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政策的有力工具。
一、旅游卫星账户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
1、旅游卫星账户的涵义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旅游卫星账户核算方法一经出现就受到了世界有关经济学家和统计学界的推崇。2000年3月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正式批准了世界旅游组织提交的《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简称“框架”),使旅游业成为第一个拥有获得联合国首肯的国际性标准来测量和计量的产业。旅游卫星账户(TSA,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又称为旅游附属账户,是一种宏观统计计量方法。它是以国民经济核算为统计基础,按照国际统一的国民账户的概念和分类标准,在国民经济核算总账户下所单独设立的一个子系统。通过编制这一账户可以把由于旅游消费而引发的国民经济各行业中的直接和间接的旅游产出,从相关行业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核算,从而达到在国际统一的统计框架下对旅游经济进行全面测量和分析比较的目的。旅游卫星账户区别于传统的旅游统计体系,为各旅游发展国家提供了一个国际统一标准的计量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旅游统计数据的可信度和区域间的可比性,还能够准确全面地测度旅游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国际间的可比和对旅游业经济影响的量化分析。
2、世界各国旅游卫星账户的建立情况
2001年5月,由加拿大旅游委员会、世界旅游组织(WTO)、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和世界经合组织(OECD)主办,在温哥华举行了“旅游卫星账户(TSA)――为良好决策提供可靠数据”的国际会议。温哥华会议确认了TSA作为一种国际标准,用以测量一个经济体系之内旅游对其他产业和其他经济体系产生的直接经济影响,承认以往开发和实施 TSA的努力遵循了多样化的方法;承认各国可以根据各国自己的情况,在TSA标准之内对分类进行调整。目前,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法国、新西兰、瑞士、美国等国相继进行了旅游卫星账户编制的实践。他们以“框架”为基础,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补充。许多发达国家通过旅游卫星账户的成功编制,为制定旅游业发展政策和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在对旅游卫星账户的界限与分析中,许多国家从中受益。
二、我国旅游卫星账户的建立
1、创建我国旅游卫星账户的有利条件
由于TSA是由一些逻辑严密、协调一致的账户表式组成,所以在其建立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创建我国旅游卫星账户大致具备以下优势:一是国际TSA理论和实践的丰富经验。国际成功的TSA理论与实践,显示了旅游统计与旅游核算国际化和科学化的最高水平。TSA为进行旅游经济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建立以国际化标准为基点的旅游统计与核算体系,不仅是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有效规划和管理旅游业服务的重要手段,更是跻身国际旅游产业的重要前提。二是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多次参与世界旅游组织会议之后,国家旅游局在我国部分省市进行了研究编制旅游卫星账户的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研究商定,于2006年正式开展了“中国国家级旅游卫星账户”研究编制工作。三是我国旅游统计国际化初见成效。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体系的框架和参照点。TSA提供了建立科学的旅游统计体系的规范:在TSA框架下选取指标、定义概念和构建指标体系,统计过程应覆盖更宽的信息范围,提供具有国际可比性、高可信度和一致性的数据。1991年6月,世界旅游组织颁布了《关于旅游统计的建议草案》,并以《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关于旅游统计的建议草案》形式作为一种国际标准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2、我国建立旅游卫星账户的偿试
我国之所以先后在厦门、秦皇岛、桂林、江苏等地区,开始建立区域旅游卫星账户进行试点,这主要是因为我国TSA在建立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成本高昂,搜集旅游相关的详细数据任务艰巨。尤其是在数据收集方面存在数据不够全面和数据落后等问题,极度影响我国TSA的建立和账户数据的准确性。二是TSA所依赖的统计数据并不能经常更新,原因也在于成本高昂。三是TSA所采用的一些定义和结论形式与旅游传统上所采用的并不一致,这就可能造成一些误用和无用,或者无法理解和无法使用。四是我国在旅游卫星账户的建立上面虽然有外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我国TSA的建立也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
2002年9月江苏省旅游卫星账户编制试点工作组完成了《江苏旅游卫星账户体系构建》,较系统的提出了江苏区域旅游卫星账户的构想。2006年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成工作组,正式启动国家级旅游卫星账户研究编制工作。2007年3月1日“中国国家级旅游卫星账户”项目工作组召开的汇报鉴定会,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旅游局有关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经过长期的研究工作,以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批准的《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为基本原则,利用2004年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和国民经济核算的相关资料,初步编制完成“中国国家级旅游卫星账户”的部分账户表。
三、我国的旅游卫星账户的优缺点及创新
1、我国旅游卫星账户的优点
我国TSA的建立大大拓展了旅游统计与核算的范围,强调旅游活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及理论框架的一致性、统计指标与数据收集的同一性、旅游经济活动与其它行业经济活动的可比性以及国际间、地区间的可比性。TSA允许应用不同经济理论和方法建立模型,揭示国民核算的主要经济指标与TSA特有指标之间的关系。相比之下,原有的旅游统计与国民核算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功能。同时TSA反映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它所确定的核算主体范围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征。它关于基本核算单位的界定及其部门划分的原则,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基本经济单位的独立性特征。我国的TSA主要有以下优点:一是统一性,我国旅游卫星账户建立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下,其概念与理论、统计指标与数据的搜集都具有统一性,澄清了过去许多存在模糊的区域。二是可比性,在旅游卫星账户下的旅游统计与分析数据和其他行业一样,统一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因此,在我国内部,旅游行业可以和其他行业比较,同时世界各国采用规范的旅游卫星账户,也使旅游所产生的经济影响可在不同国家间进行比较。三是综合性,我国旅游卫星账户能够全面地衡量旅游的产出效应、收入效应和就业效应等,这为今后旅游的宏观规划及旅游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四是灵活性,我国一旦建立起了旅游卫星账户,研究者就可根据需要计算旅游对某个方面的影响,比如说就业、收入等。
2、我国旅游卫星账户的不足
我国旅游卫星账户虽然已完成了初步编制,但是它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复杂性和滞后性是旅游卫星账户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旅游卫星账户相对于其他旅游经济效应分析方法来说,要复杂的多。对于我国或者一个大的城市来说,也许创建一个卫星账户是有益处,而对于一个较小的地区来说,旅游卫星账户可能过于复杂,其花费往往要大于收益。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投入产出表常常几年才编制一次,采用过去的投入一产出表,毫无疑问,数据是具有滞后性的,随着时间的变化,产业间的关系、生产与消费等都会产生变化,这会影响旅游卫星账户的效果。不过从短期来看,问题不大,如果用于长期的预测,肯定有相当程度的偏差。
3、我国旅游卫星账户建立的障碍
一是旅游前后的支出难以全部涵盖到账户中。目前,我国旅游卫星账户侧重于旅游期间的支出。然而,旅游前后往往也会发生与旅行相关的花费。二是耐用消费品往往被忽视。主要是单用车辆和购买第二住宅或别墅。如何处理个人资本或耐用消费品的支出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三是术语和概念有时难以掌握。TSA本身是一份面向技术人员阅读的报告,报告本身的写作无懈可击。然而,对一般读者而言,其中的一些概念和术语则难以理解。四是TSA中的一些数据之大出乎意料。这主要包括某些行业或就业人数的相对数量水平往往招致异议。五是TSA不提供有关特定市场的数据。尽管TSA包括需求和供应两方的数据,但是它并不提供任何有关具体市场或消费者群体的规模或其它特征的信息,六是数据往往过于概括难以应用。TSA表格中的数据往往局限于国家级的水平和总量。产业分析者认为他们需要分解到省级或更小地区的信息,但是这种分解水平,超出了我国旅游相关的现有商业调查的能力。
4、我国旅游卫星账户的创新
为了充分地交流已有成果,将TSA的影响扩展至我国整个旅游业,我国旅游卫星账户在与各国交流中应采取新的措施。首先,要求参与开发TSA的国家旅游办公室,应使用非技术语言编写一系列有关行业具体事实的表式,从而为各个行业提供汇总的统计数据。其次,每一个事实数据表示的内容和格式可以与相关行业的代表协商确定,通过协会自己的邮件列表分发给相关人员。同时未来版本的卫星账户应当包括更细致的行业分类,尤其是对景点。
我国现有的旅游卫星账户中的基本框架,应当与时俱进,把一些新发展的旅游消费信息也加入到TSA账户中。另一方面,针对TSA的信息滞后性缺点,应对TSA中的数据及时更新与。
【参考文献】
[l] 郭鲁芳:旅游经济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 Stephen ・J・ Smith:Tourism Economic[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10).
[3] 吴珍:测量旅游经济效应的新工具一旅游卫星账户[J].统计与决策,2002(8).
[4] 高书军:海洋旅游理论解析与方法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
[5] 任佳燕、张海燕:旅游活动测量与TSA方法[J].中国统计,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