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

篇1

关键词:合川区 市民 中医药 认知度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186-02

Abstract:To learn about the public awaren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mprove it in HeChuan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We used methods,like randomsampling,questionnaire,collectingstatisticsby investigating.The citizens have a certain understanding of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daily life but not sufficient on the concept,they may have the confidence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while it is too poor.The paradoxical realization for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ill exists with the highly interest though limited access to acquire the knowledge related,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Medicine is influenced by the regional factors, especially teenagers know little about the common sense of Chinese medicine.We can see from the conclusion that Chinese medicine has a huge space for development and it can not be taken apart from the government's strong support and social recognition.

Key Words:He chuan;People;Chinese medicine;Recognition

中医学是从实践中产生的, 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成功经验,并在历代医家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中使之升华。我国是中医文化的发源地,几千年来,中医学在中华民族的祛疾治病、养生保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炎黄子孙的智慧结晶。而中医学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面临着新的挑战,它的传承与发扬问题关系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健康事业的发展。一千多年以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学、中药学等中医学科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成长,有着及其鲜活与旺盛的生命力。该调查旨在了解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认知情况,希望可以为提高市民中医药认知度、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地方

合川区各个医院,包括合川中医院、合川人民医院、合川保健医院、合川城关镇医院,主要地点为合川中医院。

1.2 对象

各随机抽取5所医院的市民100名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50份,有效425份,回收率90%,有效率85%。

1.3 调查内容

自行设置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认知度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基本认识和兴趣、对中医药的态度及对中医药发展现状的建议。

1.4 调查方式

以5个医院的患者为单位,各随机抽取若干的100名市民,如实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目的、意义和填写注意事项,问卷当天收回。

1.5 分析工具

用Excel录入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 statistics 进行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对中医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

92.31%的市民认为中医是一种治病方法,7.69%的市民认为中医辅助西医治疗,全部都认为中医可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2.2 对中医药优缺点的认识

在对中医药优点的看法上(此题为多选),市民认为中医药的优点在于“副作用小”的比例最高,达到88.46%,其次是认为中医药“能根除”人数比例占73.08%,认为“价格比西药低”的人数比例占50.00%,认为“疗效好”的人数比例占34.62%。而在对中医药缺点的看法上(此题为多选),84.62%的被访者以“味道不好”为中医药的缺点之一,其次有73.08%的被访者认为其“煎服不方便”,另外有73.08%的被访者认为中医药“服用时间长”,65.38%的被访者认为中医药“不能治疗急诊”。

2.3 中西医对比下对中医的重视度

当自己或亲人生病时,73.08%的人选择中西医结合,15.38%的人选择西医,11.54%的人选择中医。对于中医和西医的发展前景,被访者中过半人(57.2%)认为未来中西医发展趋势是中西医结合。综上所述,大家最为看好的是“中西医结合占主导”这种医疗方式。

2.4 获取中医药知识的途径(此题为多选)

65.54%源自课本报纸,61.54%的人源自医生介绍,61.54%源自亲友介绍,42.31%源自电视广播,34.62%源自其他途径。

3 分析

(1)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的日常应用有一定了解,但对中医药理念认识不足。由于我国小学、中学、高中的基础教育主要是以西方现代知识体系为基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比例不足,特别是中医文化在基础教育中更为鲜见。市民对中医缺乏了解,同时在青少年卫生保健知识教育方面多侧重现代医学,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青少年与祖国传统医学文化的隔膜。

(2)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的信任度不够,但对中医药未来的发展有信心。调查中发现,被访者中选择生病时先看西医人数是先看中医的1.33倍,说明合川区市民对西医的信任度高过中医。然而在对中西医未来的发展前景的看法上,57.2%的被访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占主导”,说明大家对中医未来的发展有美好的憧憬与充足的信心。造成这种思维的可能原因有:①目前社会医疗环境大都以西医为主,客观上造成了中医的弱势状况。②近几年中医药行业的发展态势良好,政府开始加强关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有助于提升人们对中医药发展前景的期望。

(3)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的兴趣较高, 但他们获取中医药知识的最主要途径依然是课本报纸、家人或朋友。造成这种现象可能因为:①中医在养生调理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②市民接触到中医药知识的方式较少,多为医生、家人或朋友。③中医古籍晦涩难懂,文言文功底浅显者不易明白其中道理,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4 讨论与建议

(1)对市民认为的中医药缺点进行改进,不仅要在中医药治疗急性病的应用和推广上加大力度,还应改进中药口味和整顿中医药市场,更多地投入到对中成药的开发中,更好地发挥中药简便廉验的优点,加大中药市场的管理力度,加强药品价格的监察力度,保证中医药健康发展,以此来提升人们选择中医药的心理趋向。

(2)增加中医药知识的基础教育和加大中医药知识的宣传,政府应对充分认识当代教育不可忽视古代文化的重要性,提高普通市民的语言文字功底,尤其是文言文水平。在教科书的编写上引入正确的中医观念,在语文课本中适当添加一些中医故事,如“神农尝百草、钱乙一味黄土救太子、扁鹊见齐桓公洞察入微的中医望诊”等,它具有故事性与文学性,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趣味的方式来了解我国灿烂的传统中医文化,提高学习传统中国文化的兴趣。也可通过接受度较好的电视广播进行与中医药有关的电视节目(如:拍摄纪录片、电视剧、综艺节目“养生堂”)等形式的宣传。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通过互联网宣传中医药也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方式之一,比如开设相关的官方微博,宣传一些中医药知识,向大众普及简单易懂的中医基础知识。

(3)医生在患者就医时应多向患者宣传中医,向患者普及一些中医知识,诸如:养生、保健之类的;多组织义诊活动,面向所有市民,利用外用宣传橱窗等载体深入社区及周边地区,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政府应倡导出版社严格审核,发行最接近原文意义的医古文翻译本(即白话文版本),使其不失其义。同时引入正确的中医观念,揭开中医的神秘面纱,使中医药文化平民化、大众化,纠正大家对中医的偏见、更快更好地将中医药推向合川区市民。

5 结语

从该次调查来看,中医药的发展前景是很可观的。但其需要政府加大对中医的投入和重视,大力倡导,建立强有力的政策和方针,让中医得到足够的经济支持,增设中医研究机构。同时也需要对市民加大宣传力度,将中医药文化投入到青少年的教育中,使中医药的发展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 陈少仕,邱晓堂,谢小曼,等.海南省社会公民对中医的认知和需求现状调查[J].新中医,2010,42(8):147-148.

[2] 符美玲.重庆市社区中医健康管理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 重庆医科大学,2012.

篇2

关键词:持续医疗改革

2016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提出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同年3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等五部委《关于新增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支付范围的通知》,进一步将“康复综合评定”等20项康复项目新增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兼顾了各类康复领域和各类人群的康复需求。

2016年4月国务院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提出要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分级诊疗、完善医保体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等方面取得进一步突破,共有10个方面重点任务。

2016年6月,卫计委与财政部印发《关于印发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异地就医联网结报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2016年完善国家和省级新农合信息平台,基本建成新农合异地就医信息系统,实现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报,开展新农合转诊住院患者跨省定点就医结报试点。

2016年7月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印发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要求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统筹考虑各方面承受能力,合理制定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并与医保支付、医疗控费政策同步实施。

专家看法

国家卫生计生委体制改革司副司长姚建红:“5+1”医改措施

第一要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第二要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第三要建立全民医保制度,第四要建立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第五要建立综合监管制度。

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医联体模式。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医院管理中使医务人员的编制和薪酬适应需要,更好地释放医疗行业的生产力,建立良好的导向机制。

建立高效运行的全民医保制度,2017年基本实现新农合转诊住院患者跨省定点就医结报。综合医改试点省份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两票制”,即从药品生产环节到流通环节开一票,从流通环节到医院开一票,减少药品的支出,减少群众的负担。

据了解,2016年全国公立医院改革已经覆盖了1977个县,以安徽天长、福建尤溪、江苏启东、青海互助4个县作为示范,2016年新增100个城市开展试点,总数达到了200个城市。

关键词:大健康产业

大健康,是一个全局性的理念,提倡人们自我的健康管理,强调对生命全过程全面呵护。大健康产业作为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是指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包括t疗服务、医药保健产品、营养保健产品、医疗保健器械、休闲保健服务、健康咨询管理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

2016年8月19日至20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北京举行,作重要讲话,明确表示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要坚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让全体人民公平获得”,涵盖“全体人民”的生命“全周期”健康。

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正式。

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关群:“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人们健康观念已从治病向保健养生转变,健康的生活模式更受人们关注。”

国家康复辅助研究中心发展战略研究所高级辅助器具康复工程师罗椅民:“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日渐增长的老年人群成为健康产业消费主力军之一,目前我国大约有近4000万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但专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加大老年人康复辅具的研发推广,根据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失能、半失能护理需求设计,未来适老辅具应具备智能家具化特点。”

关键词:复兴中医药

2016年2月22日,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提出了两个阶段性目标: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服务,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到2030年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

2016年12月6日,国务院《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介绍了中医药的发展脉络及其特点,充分介绍了中国发展中医药的国家政策和主要措施,展示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和文化特点。体现了国家对中医药作为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以及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决心。

2016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出台,这标志着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综合性法律诞生。中医药法内容全面丰富,在具体制度设计中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体现了中医药自身特点,符合行业和民众期盼,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规范性和实用性。

专家看法

篇3

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循证医学,其证据已普遍作为决策的证据被使用。从最初的临床医学领域扩大应用到护理学、医学教育、预防医学、医疗卫生决策、新药开发、社会医学等领域,循证医学以其科学的理念和实践的方法学得到医学界的普遍重视和采纳。

世界卫生组织倡导在传统医学中引入循证医学,其目的就是为了使传统医学疗法有证可循。因此,将循证医学应用于中医药研究评价已成为临床医学领域的发展方向。

中医学的特色在于重视患病的“人”,强调“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疾病防治理念。整个中医现代化,必定以中医临床医学的现代化为先导,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原动力和核心,从而相互带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基础理论的突破。这种思想决定了中医诊断、治疗、预防、养生等防治疾病的干预措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疗效是中医生命力的体现,循证医学方法运用于中医中药的临床研究评价,有助于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使中医的疗效能够得到科学研究的证据支持。通过临床评价方法的研究,使中医疗效的客观性得以体现,成为国际认可的评价模式,使中医临床治疗学的理论与方法得到突破。

众所周知,在临床研究的诸多环节中,设计、实施、评价是三个最主要的因素与环节。实践表明,将循证医学和系统评价方法引入中医药研究系统,优化方案设计、加强实施质控、全面综合评价是确保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研究水平整体提升的关键。

1融入中医特色,优化方案设计

中医现代化首先要有中医特色,有特色才有生命力。“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原则,中医药的临床研究同样需要遵循辨证论治,这就决定了在制定受试者的纳入标准、给药方案和结果评价时需要考虑中医证候因素,否则必将影响假说的合理性与结果的真实性。因此,研究者既须考虑中医药的特点,同时也必须遵循临床研究的原理和方法。如果研究方法存在严重缺陷,无论多符合中医药理论,也会重蹈“低质量研究”的覆辙。循证医学以其科学的理念和实践的方法学得到医学界的一致认可。

中医药的临床研究如何才能做到中医特色和循证医学的有机结合呢?笔者认为,在中医药的临床研究中,必须遵循“辨证论治”的中医理论,重点考虑评价患者、干预及结局的要素,采用循证医学的评价模式,整合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方法,建立与传统的临床流行病学或循证医学中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有所不同的创新方法学模式。

2完善方法技术,加强实施质控

质量控制在临床研究三大要素中执行难度最大,主要原因不是理念和规范的缺乏,而是实施研究中具体方法和技术的不足。目前,临床研究通常采用“终点管理模式”的小样本短期研究,这种终点管理模式不能适应、满足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的特点和及时性需求。针对中医药的实际情况,研究合理使用各种非随机试验的评价方法,以提高临床非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如加强对国外知名临床试验评价量表和技术的系统学习,以及针对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上重视对不同分析对象的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如非随机化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方法,不同质量层次的临床试验结果在Meta分析中的科学体现,单病例Meta分析方法,多个对照组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方法等。天津中医药大学成功开发的临床试验数据管理系统(clinical data managing system,CDMS)和临床试验项目管理系统(clinical trial managing system,CTMS),使中医药在临床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将成为中医药与国际接轨的技术保证。

3凸显中医优势,全面综合评价

循证医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就是严格评价,即评判性地看待临床研究证据。当运用于评价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设计、实施和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但这并不是否认中医,相反是认清自己存在的不足,通过发现问题进而提高和完善自己。目前,很多研究是基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名老中医经验的挖掘,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往往是仓促上马,研究管理经验不足,导致了大量低质量的研究结果出现,浪费了有限的医疗卫生科研资源,体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倾向。

临床研究的全面评价包括结局评价和过程评价。中医药的临床研究结局评价应重视实验检查,更要重视临床观察;重视局部病理,更要重视整体反应;重视近期作用,更要重视远后效应;重视疗效分析,更要重视疗效整合;重视研究数据,更要重视逻辑演绎。综上,中医药临床研究应避免单纯照搬西医评价标准倾向,注重中医证候效应与生存质量评价,全面体现中医药的多靶点整合调节作用和远后效应优势。

诚然,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需要长期的积累,创新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探索,需要国家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研究,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多年来的研究实践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接受了临床评价现代科学理念和方法训练的中医临床研究高端人才,已经建立了一整套中医大规模临床循证评价的技术规范和试验程序,并已经积累了组织管理、质量控制及多元协调的经验。我们相信,这必将为促进中医临床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我们必须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和临床研究成果,发现问题和不足,有机灵活地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充分掌握方法学技术,逐步分阶段开展中医药的临床研究,并坚持不懈,以促进在中医临床研究中取得更重要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光.对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若干思考.湖北中医杂志,2010,32(7):69-71

[2]商洪才.整体提升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6:90-91

[3]刘建平.循证医学方法与中医疗效评价.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7(2): 212-215

[4]施毅.循证医学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6):1-21

[5]郭新峰,赖世隆.对中医药领域开展循证医学研究的几点看法[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1):10-12

[6]刘鸣.十年纷争 十年发展――正确理解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11(1):29-33

[7]张艺,王平,张静,等.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探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5,27(1):41

[8]刘士林. 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化解释框架的创新[J]. 探索与争鸣,2004,2:37

篇4

【关键词】中药药材;质量管理

中药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药物。近几年,随着人类“回归自然”热的出现,中药的资源优势、疗效优势和预防保健优势越来越被国际上认可。中药的发展呼声越来越高,市场也越来越繁荣,矛盾及问题也越来越大,一些中医中药人员时不时感叹,现在中药不效了,要加大剂量;一些中成药越做越漂亮,疗效却不及以前的“黑大粗”。为此,下面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

1目前中药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

1.1缺乏必要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中医用药注重出产道地,讲究等级差别。一些药材栽培品种个大,有效成分含量却不高;一些种植药材的重金属超标、农残超标。

1.2未对药材进行挑选、净制大多数药材统一切制后混合使用,泥沙、非药用部位严重超标,甚至石块、烟头、布条等杂物也常见。

1.3炮制质量较差切制不规范,炒制不到位,蒸制未透心,加辅料更是随心所欲已是司空见惯。

1.4伪品及掺伪严重完全用伪品的有一些,更多的是掺伪。如厚朴饮片里正品常常不到 1/2,其他都是伪品;巴戟天里掺杂铁箍散、羊角藤等;酸枣仁里掺杂理枣仁;大黄里掺杂土大黄等等。

1.5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管理还存在问题 全国大多数厂家全部或部分车间都通过了 GMP 验收,从厂长到工人都会讲 GMP 的理念及管理条款,但验收检查过后,落实到生产当中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1.6质量标准普遍较低中药中有效成分复杂、含量相差较大,标准制定要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致标准普遍较低,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目前很多药厂生产的中药还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药成方制剂标准,标准中仅仅只有一两个理化鉴别和一两个显微鉴别及普通检查项目。

1.7生产、销售、使用假冒伪劣中药的行为屡禁不止虽然我国药品管理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药品监督工作不断加强,但仍有不法分子受利益驱动,制售假劣药品。

2加强中药质量管理的思考

2.1加大对中医药的投入力度及政策导向,进行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经济运作下,在原本应该正常设置的炮制室、中草药房也被一些医院减、并、托、撤;昔日红火的省市中药材公司,已是日渐萧条。政策可以决定一个产业、一门学科,甚至一种文化的存亡。2007年国务院十六个部门联合实施《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 ~ 2020 年)》。这是中国政府全面推进中医药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一定会促进中医药创新和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2.2中药以副作用小而受到广大百姓青睐,但也被少数不法商人利用,治不好不要紧,反正吃不死人。医药关乎亿万民众的身体健康,国家可在医药经营企业(批发)、药厂的经营许可方面提高门槛,降低经济效益的预期,提高社会效益的预期。

2.3加强对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的管理。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是中药的三大支柱,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实施 GAP管理,以确保中药材的来源和品质;加强中药材流通管理,贯彻落实 GSP 管理;对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实施 GMP 管理。

2.4规范中成药的研制,把好中成药质量的源头,必须按规定报批有关资料和样品,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SDA) 批准后方可进行临床试验。完成临床试验并通过审批的新药,由 SDA 批准,发给新药证书。进行新药研究要分别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 和《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严格药品研究的准入条件,使药物研究更加严谨、科学、规范,可从源头克服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2.5完善中药质量标准,对于目前很多厂家都生产的中药标准过低,一方面国家可临时增加检验、检查项目并,同原标准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给药检所临时增加权限;另一方面鼓励药检所、生产企业进行标准提高工作,加快制定并实施符合中药特点的中药质量标

准控制体系,对中药进行科学、严格的质量控制[2] 。

2.6加强药品监管体系和网络。应当加强市级药检所的人员力量,以法律法规方式加强基层单位的检验力量。

2. 7实行药品分级管理和定价。医院分三级管理,药厂是否可探讨分级管理,建议药品增加“优良”等级;药品是合格产品才能销售,但现在标准普遍存在一个实用可操作的原则,这也是一些标准较低的原因。对于一般合格药品实行地区或省内销售,对于优良等级药品才可以全国销售、出口,价格也向优良等级药品倾斜。

2.8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及惩处力度。 对于制假售假的惩处力度不大,违法犯罪的成本不高,这是一些违法犯罪者一而再、再而三铤而走险的最大原因。

3展望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正不断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在市场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只要我们从业人员正视这些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就一定会逐步解决。中医中药必将是21 世纪的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岳淑梅. 中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时珍国医国药,2003,14(1):62-63.

篇5

关键词:中医药专业留学生 动机类型 教学策略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软实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日益增强,中医药专业成为了来华留学生学习的热门专业。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医药专业留学生的学习动机,笔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考察了天津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66名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情况,针对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特点提出几点教学建议,望对中医药院校的对外汉语教学有所裨益。

一.理论基础

著名学者刘在其著作《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说:“不同教学法流派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对语言本质特征和对语言学习规律有不同的认识,因而对教学规律有不同的看法。”[1]由此可知,在何时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法是受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的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影响的。笔者认为强调自觉掌握的认知法主张以人为主,并且有“发生认知论”和“发现学习论”坚实的理论基础,符合当今时展的大背景。

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J.B.Carroll)的认知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发挥学习者智力的作用,强调观察、思维想像等活动;要求教师要精讲多练,重视有意义的练习反对机械模仿;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同步进行;在此基础上,进行交际性言语活动,培养学生的交际性能力。[1]

二.针对学习动机特征的教学策略

1.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发现:中医专业留学生对于汉语的学习显现出“融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的综合性特征。学生有着极强的融合型动机表明其想融入到中国生活中去,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教师的语言、肢体动作更加直接地展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中国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引起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表达欲,帮助学习者提高汉语表达能力。

2.注重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

在问卷中题目25“学好其他专业,如医学”所占的比重为54%。由此可见,中医药专业留学生的学习汉语的目的性更强――运用已掌握的语言,学习中医专业知识,参与临床试验。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而实际运用必然要求情境的真实性和自然化,如:购物、换钱、医患交流等。总之,要将语言与现实情况紧密结合起来,而不能是一味地脱离现实只进行机械枯燥的操练。

3.强调中医词汇、文化、思维的导入

针对中医药专业学习者目的性更强这一特征,笔者认为中医词汇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中医词汇专业性较强,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加强课前课后的准备复习工作,充分发挥学习者的智力作用,调动起记忆、思考、想像等能力,为其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医药专业留学生对于汉语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想要在中国旅游生活,他们的学习动机更具有长远性与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密切相关。因此,他们需要更多与中医药相关的知识的摄入,中医知识具有模糊性,而中医文化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对中医感性化的一个提升,了解中医文化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加强学生的文化体验,帮助其日后更好地进行中医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医文化的学习不仅丰富了学习内容,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强化了学生的融合型动机,有利于促进学生汉语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4.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对于中医药专业的留学生而言,阅读能力是他们不可或缺的技能。中医药专业的留学生在日后的专业学习中需要阅读大量的古书古籍,这要求中医药专业的留学生需要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对古汉语的理解和掌握。[2]在汉语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对古汉语的阅读、理解。

5.实现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在问卷调查中,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药专业留学生并不倾向于“出国”和“学习成绩”这两项动机。这表明学习者对于汉语的学习并不仅仅停留在为了成绩而学,为了出国体验生活而学这一阶段,他们更多地是为了日后个人的发展以及家庭、国家的发展。对于汉语的学习,他们有着更为深刻的学习动机,其目的也更具长远性。因此传统的“一张试卷定天下”考核方式已经不再适合中医药专业的汉语学习者了,据笔者了解大多数留学生对于考试都存在着畏难情绪,单一的试卷考核方式不仅使得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降低而且还会引导学生做出不合理的学习方式――为考试而学习。这样不仅背离了中医药专业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而且还有可能会引发学习者对汉语学习的厌恶情绪。因此,教师应丰富考核方式,学生日常的课堂表现、动手实践能力、交际能力都可以作为考核方式,衡量学习者的学习情况。

6.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情境也会影响学生的汉语学习热情。在调查中,学习情境对于中医药专业汉语学习者的影响数值达到了257。因此,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学习者而言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于中医药专业的留学生,教师应选择专业性教材,如:《中医汉语》,教材中生词量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适当编排。[3]同时,良好的班级的管理是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前提,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制定班级规则,并严格遵守;同时要注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对于敏感的政治问题要谨慎回答或者避免回答。营造一个舒适,愉悦的学习环境;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因纠错过多而使学习者失去学习信心。

三.针对不同因子与动机类型关系的教学策略

1.针对不同性别的教学策略

由于女性的学习动机普遍高于男性。女性在学习汉语时的学习动机更为充足,其努力程度也可能比男性更高。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采用男女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练习,以强带弱;也可以采用男女分组竞争的方式来激发不同性别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同时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的作用。

2.针对不同汉语水平的教学策略

针对不同汉语水平的学生,教师可分班教学,这样既便于管理和布置教学任务,又能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值得注意的是,中级水平的学生在经过了初级阶段的学习后大多进入了疲惫期或者产生了高原反应,学习动机减弱。对于该阶段的学生,教师应密切关注其日常行为变化,尽量避免有错必纠,防止学生丧失学习汉语的信心,通过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来带动其汉语学习的积极性。

虽然笔者针对于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特征提出了相关教学建议,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学习者自身的学习情况和专业特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256.

[2]王忠一,薄彤.《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汉语课堂中教学方法的探讨》[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4(2):116.

[3]车娜.《母语为俄语的留学生汉语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教学策略》[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6:18.

篇6

这种严峻局面已经引起我国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1998年开始,国家将“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列入“九五”重中之重项目,对“九五”、“十五”期间的中药现代化计划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与方案;在“十五”计划里,中医药产业化发展工程又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中的生物技术产业的22个重大专项之一,对中医药的产业化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但是,实际上,由于加入WTO后的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中药自身的特殊性,中药的知识产权问题将构成中药现代化的核心,对于如何实现中药由传统向现代的对接、如何实现中药从中国向世界的传播与扩散,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中药的知识产权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一、以知识产权作为中药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及有效工具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根据中医理论,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与改进,已经形成了非常完整的中药制造体系,在植物的药学属性与药用植物选择、中药材栽培、种植、炮制、成药的加工等所有方面都已经初步建立了自己的规范。这些都构成中华民族造福于全人类的宝贵的知识财富。因此,中医药同样也是一种知识产权。中药知识产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等诸多方面;内容包含中药材、饮片、处方、制药工程、文献及信息资源等。例如,由动植物原料制造成中成药,要经过诸多生产制作工序,像中药材生产、中药炮制与饮片、组方(处方与配方)、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等,其中的每个工序都可能包含诸多的知识产权内容,涵盖知识产权的各个方面。因此,中药知识产权应该构成中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但是,对于中药现代化,人们强调得更多的是如何采用各种规范以及何种新技术应用于中药产业,而对于知识产权在中药现代化中的作用却认识不够。实际上,知识产权已经成为物力、财力和人才之后的又一种新的经营资源,被人们称为“第四经营资源”。中药现代化将产生众多的技术创新与市场价值,而现代化的这些成果只有固化为受到法律保护的各种知识产权,才能真正保护中药企业的合法利益、规范中药市场秩序。

中医药理论与知识产权制度并不矛盾。专利制度的“三性(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要求适用于所有行业,中医药行业也不例外。实际上,知识产权不仅可以作为中药现代化的表现形式,而且可以成为推进中药现代化的有效工具。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以专利保护制度为代表的知识产权制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促进产业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有效机制,成为促进技术创新的加速器。因为,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通过给予发明人一定期限的垄断权利而鼓励人们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公开发明内容,后人可以在更高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发明与创造,既避免了社会的低水平重复,又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从而推动社会快速向前发展。

二、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理论传统是中药现代化及其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原则

以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中药现代化的工具,并不表明可以无须坚持中医药的基本特征了。目前,对中药未来的发展,有这样一种看法,就是认为中药应该按照西药的人体解剖学以及生化生理理论来加以改造,强调中药西药化,要求中药“与国际接轨”。其实,这样一种观念不但不会使中药得到发展,还可能导致中药与中医相分离,最终使中药走入死胡同。这是因为,中药知识产权具有不同于西药的特征,它与中医理论密不可分,脱离了中药的基本原则,药物也就不成其为中药了。实际上,在中医药的国际化与现代化过程当中,绝大部分标准规范,只能由中国自己利用知识产权制度的有效机制、依据几千年的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来制定;并且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使之获得国际认可并成为国际植物药的规范与标准。

三、建立中药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有效利用以及人才培养体系

中药知识产权本身是个完整的体系,包括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有效利用以及人才培养等诸多环节,而每个环节又都包含众多的内容。因此,中药知识产权不仅仅是个保护的问题,必须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对待。

(一)中药知识产权的创造

中药知识产权具有长链性(中药主要以动植物资源作为自己的原料来源。由动植物原料制造成中成药,必须经过诸多生产制作工序,其中的每个工序都可能包含诸多的知识产权内容,涵盖知识产权的各个方面。这就是中药知识产权的长链性)。由于历史传统,我国在这个长链中的每个环节都未能建立起现代规范科学的知识产权体系。与此同时,许多有关中药的知识与技术大都还是以比较原始的方式存在着,面临着如何以现代技术进行表述与改造的问题。因此,我国在中药知识产权方面将大有可为。

1.理清中药知识产权的链条,明确各环节的具体情况、技术创新内容以及知识产权的表述方式(专利、商标、著作权)。根据特点,可以将中药知识产权的链条连结成中药材资源及其生产、中药炮制与饮片加工制造、处方与配方管理、中药制药工程技术、中药质量控制与保障技术、中药产品的包装、中药基础研究、中药临床用途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可结合不同特点,选用不同形式的知识产权方式,对中药知识产权链条进行全方位的保护,使我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药的国际贸易加以控制。

2.中医药知识产权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工具,选择那些共性的关键技术(根据有关专家的意见,这些共性技术主要包括指纹图谱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以及膜提取分离技术等)为突破口,以克服中药知识产权的难表达性,并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战略性的知识产权优势。我国已有民方和验方十万个之多,我国必须在此基础上对所有民方和验方进行单方分解,对每种药材的有效部位、有效组分甚至是化合物结构及其各类药物特性进行分析,完成“现代李时珍”的创举。与此同时,按照现代科学技术,以现代科学范式对四气、五味、归经以及“君、臣、佐、使”等中医药基础理论与原则进行重新表述,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现代化与国际化提供操作规范以及可供国际交流的平台。

3.中医药信息资源将是创造中医药知识产权的重要领域,也将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创新和保护提供有效工具。目前,我国中医药信息资源的分布比较散乱,因此中医药信息资源的系统化将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建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机构成立医药分类以及数据库软件系统开发与管理的权威组织,建立包括中药材资源分布和中成药等在内的各类中医药信息标准数据库,完善数据库加工与检索系统,使中医药的知识产权的创造、利用与保护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

(二)中药知识产权的有效利用

我国中药行业的知识产权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利用,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中药企业习惯于以商业秘密的方式进行保护,知识产权的数量少、质量不够,专利、商标等意识也强烈;二是非职务发明比例远远高于职务发明,不利于知识产权的利用;三是行政保护为企业提供了过度的保护,企业对现行的行政保护过于依赖;四是中医药的研发与产业化相互脱节。因此,要提高中药知识产权的利用效率,必须在这些方面加以改进与提高。

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以加快中医药知识产权信息的检索、查新以及知识产权申请工作步伐。此外,进一步完善各类已完成与政府机构脱钩的中介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立健全中药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三)中药知识产权的人才培养体系

中药知识产权的人才培养体系由知识产权申请、、中药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以及司法等几个方面。我国知识产权的专业人员本来就非常缺乏,由于中医药行业的专业性,这方面的人才就更是稀少。为此,除了加快高等院校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之外,还应当加快相关的人才培训步伐。

四、完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完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关键在于根据中医药知识产权特征,协调知识产权法律与行政保护法规之间的关系。

(一)中药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从最近对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及专利法的修改情况来看,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与WTO的TRIPS相一致的新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现在的问题在于,知识产权这套制度如何与中医药行业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就专利制度而言,在中药专利的申请过程当中,可以考虑将中医药的理论与原则融入到专利的“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要求之中,制定适合中药专利审批的具体规则(为此,国家专利局可以考虑将隶属于“化学发明审查一部”的“中药处”单列出来,成为专司中药专利审查工作的“中药发明审查部”,从组织上保证中药专利审批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使得中医理论与中药本身都可借助专利机制而获得创新与发展(中医药理论的专利化问题,可以参考世界上某些国家的软件专利化的做法)。只有与现代专利制度对接,古老的中医药才能真正地获得新生。

强化商标保护对中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尤其要解决中药企业的“老字号”问题。长期以来,“老字号”已经成为困扰中药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潜在问题。例如,“同仁堂”是个已有300多年的中药老字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现在除了北京同仁堂外,还有南京同仁堂、天津同仁堂等。这些“同仁堂”们都以中药为主业,但是相互之间却没有任何利益连带关系。因此,一旦哪个“同仁堂”出了什么质量问题,就很可能会产生连带影响,重演“冠生园陈馅月饼”的悲剧(2001年9月,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使用“陈馅月饼”被媒体曝光,上海冠生园集团也受到“株连”,10天内月饼销售量急剧下跌50%。于是,上海冠生园首先站出来声明自己“与南京冠生园毫无关系”,后来四川新都冠生园又联合全国20多家冠以“冠生园”名称的食品企业,准备向南京冠生园“讨个说法”。

冠生园品牌系由1918年到上海经商的广东人冼冠生先生所创,最早经营粤式茶食、蜜饯、糖果。1925年前后,上海冠生园在天津、汉口、杭州、南京、重庆、昆明、贵阳、成都开设分店,在武汉、重庆投资设厂。其南京分店即是现“南京冠生园”的前身。1956年,冠生园进行公私合营。冼氏控股的冠生园股份有限公司解体,上海总部“一分为三”,各地分店成为隶属地方的独立法人,与上海冠生园再无关系。时至今日,全国已有数以百计的食品生产企业共占着这个知名商标的使用权)。对这个问题,可以考虑根据新商标法有关驰名商标、集体商标以及“权利在先原则”的规定,结合行政与市场手段,实现“老字号”的整合与一体化。

(二)中药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

中药的行政保护主要包括新药保护与品种保护制度。尽管行政保护的初衷是为了规范中药产品的市场秩序,但是由于行政保护实际上是一种全面的保护,因而对中药知识产权来说,也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措施。现在的问题是,10多年前的行政保护制度到如今已经成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必须对其进行调整与改革。具体内容如下:

1.就中药而言,取消新药保护制度。新药保护政策主要是为了便于我国西药企业仿制国外专利药,但是,加入WTO之后,这种作用显然已不再存在了。2001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的《药品管理法》对此也没作要求。实际上,如果对品种保护政策进行修改,新药保护制度的某些功能完全可以合并到品种保护政策当中来。

2.修改中药品种保护条例。新的《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中药品种保护制度”(第三十六条)。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1993年的“中药品种保护条例”显然已经不适合WTO框架下的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因此必须对其进行修改。重要的是,中药品种保护的宗旨要从提高中药品种质量、维护中药企业利益转移到促进中医药现代化以及中药企业技术创新上来。为此,中药品种保护制度可做下列修改:

(1)调整保护范围。第一、被保护的必须是符合中医药基本理论与原则的中药品种,已经西药化的药品不能作为接受保护的中药品种。第二、取消第二条“申请专利的中药品种,依照专利法的规定办理,不适用本条例”,除了列入国家药品标准的中药品种外,还应当将获得发明专利的中药品种纳入其中,并且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渐过渡到专利中药品种上。第三、由于行政效力只在一国国内有效,因而品种保护仍然是在我国国内生产的中药品种。但是,在加入WTO之后的国际化经济环境下,这里的“国内生产”不仅包括内资企业,也会包括外资企业,从而体现WTO的“国民待遇”原则。这就表明,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将采取开放政策,借助跨国制药企业的科技实力,让其与国内企业一道,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而共同努力。另外,如果今后逐渐过渡到专利中药品种的话,中药专利的国际保护也将得到保障。同时,中药行业的低水平重复生产问题也将得到根本的解决。第四、中药保护品种必须体现环境保护的要求,鼓励开发野生中药材的人工制成品。中药品种保护必须用好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议(WTO/TBT)的有关措施,利用绿色技术管理体系保护我国中药产业。

(2)改善保护机制。第一、专利保护机制与分类保护相结合。利用专利保护机制的科学性,使中药创新进入一种良性循环;同时,根据中医药基本理论与原则所确定的中药品种的“三性(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差异,对不同的专利中药品种实行分类保护。因为,专利制度实行的是无差异的等同保护,即对所有获得发明专利的产品一律实行20年的保护期限。不同的发明专利,其“三性”差异可能会比较大,在许多行业里,甚至还存在着垃圾专利的情况。以专利机制对中药品种进行分类保护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行政手段对真正的创新药品进行差异化保护,真正地促进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与科技创新步伐。第二、分类保护。行政保护自然要实行分类保护,可以考虑结合现有的新药保护和品种保护的分类标准,将其划分为4类或5类。

从实际效果来看,这套机制就相当于让专利保护与中药品种保护成为中药的两种可供选择的保护方案。虽然法律效力高于行政效力,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在保护效率与力度方面尚嫌不足,而行政保护则具有便利、快捷的特点,因而能够适应企业对中药行政保护的依赖性。与此同时,如果行政保护程度高于专利保护的话,中药企业将优先选择中药品种保护。此外,由于中药行政保护结合了专利制度,因而避免了与WTO有关法律与原则的冲突。

(3)合并保护期限。合并新药保护与品种保护之后,行政保护的期限应该减少,但是必须长于专利保护的20年,以真正体现差异化保护的目的。在WTO的机制下,这种较长期限的保护将促进跨国制药企业进入中医药行业,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也许会因此获得新生。

(4)改革管理机构。目前的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工作由“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具体负责。中编办明文规定,国家中药品种保护评审委员会为事业编制,经费自理。但是,品种保护整合了中医药知识产权与药政管理职能,就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显然属于政府职能。因此,将“国家中药品种保护评审委员会”定为“事业编制”且“经费自理”,会给具体的评审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篇7

【关健词】中医院校 辅导员 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8)12-0048-02

“中医药教育是我国乃至世界典型的传统教育。”[1]特别是 在现代大学院校式的模式下,中医药的现代教育无论是过去还是 现在,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中医教育的紧迫性又要我 们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中医传统文化知识、医学理论及临床实践经 验,思维严谨细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德才兼备,拥有高尚 医德的中医药人才,这些不仅与学校的平时教学有关,还与学生 每天都亲密接触的辅导员有着特殊的关系。

辅导员作为学校与学生沟通的纽带,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巨 大的。要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医术高明的学生,与辅导员 平常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因此,中医院校的辅导员应具备一般 大学的辅导员所没有的素质。

一、作为中医院校的辅导员要具有坚定中医药事业的信念

“近百年来,要求废除中医的不乏其人,其目的各不同,但 他们的思想言论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他们的 政治指导思想有关。”[2]我们也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他们有着 一定的市场,其中也有些知名人士表示附和。对此我们应该怎么 办,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特别是作为中医院校的辅导员来说,在 信息发达的时代,学生不可能不受社会一些舆论观念的影响而对 学习中医的立场产生动摇,提出质疑,甚至反对中医。

因此,作为中医教育事业的管理者,特别是对于和学生接触 紧密的辅导员来说,首先要坚定的是自己对中医学事业的信念, 要同各种各样的反对中医学的思想做坚决的斗争,排除干扰,激 励学生继承发展中医学事业,挖掘中医学这个伟大的宝藏,造福 于民众。除了具有坚定的中医信念,辅导员还要在学生中大力宣 传中医学,让学生们明确中医与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疗体 系。让学生们明白,如果中医中药有许多未知的、不能解释的现 象和理论,那么只能够讲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没有 达到能够对中医学进行真正理解和解释,或者说我们还没一种哲 学思想、科学方法论来阐述中医学整个医疗体系,这正是要激发 有志于中医学事业的学生们在今后去进行不断的讨论和探索。并 且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去继承发展中医学,使中医中药这 个宝库的宝藏得到真正的挖掘。因为只有中医学的精髓得以真正 发扬光大,后继有人,中医中药才能够更好的造福于民众,中医 学的整个医疗体系才能够被更科学地加以阐述,才会使中医学这 门古老的医学焕发青春,才会让那些鼓吹取消中医学的人没有市 场,使学生们更加坚定献身于中医药事业的信念。否则,中医学 的继承和发展就会真正面临巨大的危机。

二、作为中医院校的辅导员必须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如果说文化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那么人文素质便是文化素质的核心。人文素质低下,不利于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的正确确立。特别是在医学类这样的单科院校,曾有调查显 示,学生在政治方面的热情不高、个别学生具体表现为理想不够 远大、思想不够积极、道德不够高尚、政治参与度低、对职业的 理解不深、办事的热情不高、人际关系缺乏和谐、与集体的融合 不深等。因此,中医院校的辅导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才 能带动学生的人文素质达到理想状态。

因此,作为中医院校的辅导员,首先,自身必须树立牢固的 爱国主义精神及远大的理想,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集体 荣誉感、爱岗敬业思想,寻求爱国方式,从而激发学生思考未来, 特别是思索中医药事业现在面临的困难和处境,认清中医药发展 的现状,树立为中医药事业奋斗的远大理想,加深对医学职业、 劳动实践的认识。其次,身为思想政治辅导员要及时、完整地把 握政治理论以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还要广泛阅读古今中外 哲学名著,博取众长,恰到好处地把哲学思想付诸实践,带动学 生兴起学习理论的热情,让思想占领学生的思想阵 地。第三,辅导员还须具有较强的辨别能力,敏锐捕捉学生中的 不良思想,认真分析其根源。当今西方思潮对学生造成了极大的 影响,然而其中不乏积极、科学的元素,确实对学生综合素质的 培养起到促进的作用,如不少学生主张个性张扬、充分认识现实 社会、坦然面对失败、百折不挠以及讲究学习和办事的效率等。 思潮中负面的影响也不少,一些学生表现为功利主义、强调以自 我为中心、过于放大社会的阴暗面、无思想、追求感官刺激、厚 脸皮、黑心肠等。辅导员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慎重界定“不良思想”的范围,不要“一棍子打死”,不要把任 何被西方思潮影响的产物都看成不健康的事物,而且要特别注意 那些整天把马列挂在嘴边、行动却丝毫不沾边的马克思教条主义 的学生,辨别准确,才有可能准确引导学生。第四,在医学院校 的特定环境中,辅导员还要把握医学生“两课”(思想品德和马 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学习的情况,通过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巩 固“两课”学习的效果,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 生观的教育,为毕业生将来走向医务岗位建设良好的医德医风做 好准备。要重视带领学生正视现实问题、结合“两课”知识分析 现实问题,坚持下去,学生再碰到类似的现实问题时就不至于迷 惘,也不会偏离“两课”的要求。第五,“美”是人文素质的一 个重要表现形式。在医学院校,对美的引导是有特定内涵的,是 与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紧密相连的。外在美要求医务人员仪表端 庄、谈吐大方、文质彬彬、礼貌待人;内在美要求对患者细心、 耐心、关心和责任心。将外在美与内在美完美地结合起来,是高尚的人文素质的体现,是医学生努力的方向。辅导员也要努力达 到美的高尚境界,使人格魅力得以升华,通过人格魅力去感染和 教育学生。

三、中医院校的辅导员还应具备一定的中医传统文化知识

中医教育作为一门祖国传统的医学教育体系,具有其独特的教 育方式和思维方式,与现代的医学体系上有不尽相同的地方。“中国 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生、发育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中医作为一门 人文科学,兼有自然与人文双重属性,它的人文特征要求中医大学 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修养,才能掌握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法,才 能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3]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医素质教育中具有不 可估量的地位和作用,只有重视中医文化,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的 道德素质、丰富的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富有创新精神的高 素质的中医人才,才能真正提高中医教育的质量,促进中医药的继 承和发展。

而作为中医院校的辅导员,对祖国医学的传统文化必须有一 定的了解,这也是和学生沟通交流的重要纽带。目前,许多中医 院校的辅导员并不是中医院校毕业的,而是来自其他专业,对于 中医的一些基本常识十分陌生,与学生沟通时不能理解其一些专 业的思维方式。因此,很难融入中医院校的氛围之内。只有掌握 一定的中医文化知识,才能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思想教育时达 到与学生的共鸣,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专业思想动态,增强自 身专业思想教育的工作能力,引导学生加强中医传统文化方面的 学习,培育良好的中医专业学习氛围,使学生能真正的在祖国传 统医学的氛围下成长。

四、中医院校的辅导员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

在医学院校中,医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其他高校的普遍,新生 心理问题突出表现为强迫、恐惧、偏执、人际关系异常等,这些 是面临适应学习、人际交往、个人生活的调整过程中产生的;高 年级学生对自己、对学习乃至整个人生观、价值观重新定位,上 述症状逐渐减弱,却转为忧郁、焦虑、敌对、强迫和躯体症状等。 所以,在医学院校里,辅导员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频度很高。

然而,医学院校学生的科目多、课时多,辅导员只有利用下 班和节假日时间进行咨询。这样,辅导员的工作量增加了,又因 工作中遇到的多是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固定的宣泄途径,将会产 生不同程度地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不管遇到自己多 么不愿意考虑的问题,也必须努力调整心态去为学生考虑问题, 而且不能流露出半点难色,否则会引起学生误解。②非工作时间,

当处理学生问题与私人问题出现冲突时,只能先处理学生问题,这种工作琐碎、不分白天黑夜,带来的苦处可能只有辅导员自己 品尝。接踵而来的是家庭问题,怎样处理好学生工作与家庭之间 的矛盾,也给辅导员增加了一定的心理压力。③辅导员管辖的学 生很多,有的学生一念之差就会出问题,而且处理问题时是否已 经妥当、是否已达到校规的要求、是否令学生和家长满意、问题 是否发生转化等,辅导员总有如履薄冰的感觉。④辅导员与学生 经常需要“比”智慧:想的要比学生完善、谨慎;记的要比学生 快;知道的要比学生多;活动能力要比学生强;语言文字能力要 使学生折服;向学生发问要比学生向老师问得多、问得快。虽然 医学生多给人“书呆子”的感觉,但思维是很活跃的,对现实问 题有独特的看法,有时很固执。怎样才能让他们把这类问题论述 清楚,通过讨论把学生不良的观点“比”下去,是辅导员智慧的 表现,需要一边对话,一边针对学生的状况作出应变。而要达到 完美的状态,需要一个漫长的“劳心”与积累的过程。⑤辅导员 的工作有时就是研究语言,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赞赏、责备、 怜惜、商量、暗示、愤怒等情感和意图,而且语言本身还要富有 哲学、充满文采、不乏幽默、顺应潮流。学生如果心理素质较弱, 往往特别敏感,容易产生误解、反感、争执,那些自寻短见和将 院校告到法庭的事情在全国各地也时有发生。而且在对学生进行 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语言已成为档案的一部分,如果个案出了问 题,与个案的对话将成为证供。在大力提倡为学生服务的今天, 辅导员在工作中只好对学生察言观色,时刻关注学生微妙的心理 变化。辅导员常常为语言带来的后果担心。因此,辅导员只有善 于驾驭以上问题,才不至于使学生工作陷入困境。

中医院校的辅导员作为奋战在学生教育工作的第一线的管 理者,其身上肩负着为祖国培养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医术 精湛、医德优秀的中医药人才。辅导员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医 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只有不断加强中医院校辅导员自身队 伍的建设和素质的提高,才能为更好的培养祖国中医药事业的 继承人服务。

参考文献

1 罗 萤.构建“和谐”高等中医药教育的若干思考.福建中医学院 学报,2007.17(5):4

2 李越华.中医学危机下的思考与中医教育变革思路.中华医学教 育,2007.27(2):33

篇8

【关键词】中医学;辨证论治;唯物主义

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其基本理论形成于秦汉时期,是历代中国人与疾病斗争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做出了难以磨灭的功绩。但随着西方医学的涌入,中医本来的诊治疾病病种及就诊人群逐渐被“蚕食”,中医原有的垄断地位已不复存在,那么中医学如何应对目前既成事实的局面?中医学和其他科学门类一样,都存在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但从中医学现在所处的境遇分析,发展要重于继承,在发展中求生存,本文试图从中医学亟待发展的几个领域谈谈笔者的一点点薄见,以飧同仁。

1中医学基本理论发展的亟待性

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形成基石是《黄帝内经》,其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成就和医疗经验,是目前现存最早的中医学典籍,尽管距今历时近两千年,其基本理论对当今中医学的发展仍旧起重要的指导和导向作用,其吸纳了当时中国自然科学、哲学、天文、地理、历法、气象等多方面科学成就,渐渐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以气血为物质基础,以经络沟通内外,配以六腑、形体诸窍,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辅以“天人相应”,“自身统一”的辨证法思想,来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同时突兀“辨证论治”为特色的诊疗体系,其理论博大精深,堪为当时的医学奇迹。后世中医学临床实践证明,《黄帝内经》及以此为基础的一系列中医理论体系无疑是正确的、科学的,就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来讲具有一定的超前意义,其间活人无数,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做出了难以磨灭的功绩。

但中医学由于受到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的深刻影响,以“阴阳学说”来概括世界上万事万物(包括人体)矛盾双方的对立,以“五行学说”来阐明世界的本原和相互关系,进而拓展到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形体、情志等的关系,因而在思维逻辑上难以摆脱表面性、直观性、机械性和猜测性,并且对人体错综复杂的生理病理变化的看法过于简单化和随意化,同时理论又抽象、晦涩,令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如由于肺位最高,故称“华盖之脏”,那么就有了“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的“肺为首当其冲”之说;又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故易被外邪侵袭,故肺又为“娇脏”,至于肺叶何以“娇嫩”的更深层次原因则无以说明。再者,如果对只有大脑才有情志活动这个常识不曾持否定意见的话,那么肝、心、脾、肺、肾的在志归属分别为怒、喜、思、悲、恐的观点,就不能不让当代之人费解不已。中医学对很多组织、器官的定位也是功能上或概念性上,如“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对于它的位置张介宾在《类经·藏象类》中是这样定义的:“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也”,这种定义未免有些牵强。又如,最具中医学特色的经络理论,它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但其解剖位置、物质实体至今无从定论,尽管可以用目前科技水平尚达不到定位其存在的水平为藉口,但也可以从另一角度表明中医学抽象性、玄妙性、模糊性、表象性、猜测性之所在。

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形成发展都是建立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之上,从那时至明清时期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应该承认中医学理论一直在逐渐发展和完善,其间著名医者层出不穷,医学典籍可谓是汗牛充栋,但从本质上讲中医学基本理论仍未从根本上突破《内经》范畴。真理是绝对的,但也是相对的、发展的,世界上没有终极的理论,中医学亦然。毕竟《黄帝内经》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代,具有浓厚的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法色彩,那么时至21世纪的今天应该对中医基本理论的继承采取“扬弃”的态度,只有如此中医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2中医诊断手段的局限性

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手段基本是“望、闻、问、切”,简称“四诊”,就是通过医生的感觉系统来察知就诊者的正常和异常表现,收集病情资料,通过医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等中医学辨证思维的运用,获取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等材料,力求透过现象来抓住本质,给出正确诊断,其诊断疾病的重要理论支撑就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衡变”。“司外揣内”就是通过审察患者外部的表现来推测机体内在的病变,此与现行的控制论、信息论、“黑箱”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见微知著”近似于生物全息理论;“知常衡变”也是现代哲学认识事物及现代医学诊断鉴别疾病常用方法。同时,中医学在疾病诊断过程中重视整体审察,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性,收集病情资料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重视诸多外在表现在反应疾病内在本质的作用和地位,综合权衡,防止以面盖全;疾病诊断力求“病症结合”,既注重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又不忽视疾病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特点和规律。因此,中医学在病情资料的采集及诊断思维过程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具有掌握病情资料的客观性(依赖患者的客观表现)、思维逻辑的合理性、诊断结果的正确性等等积极因素,这正是中医学历经两千余年一直被视为人类健康保护神的有力保证。

尽管中医诊与断的科学性毋容质疑,但其局限性也随着西方医学的涌入而日益凸显。首先中医诊断学诊断手段的落后性。中医学自其诞生之日至今的漫长岁月里,诊断手段几乎无任何革命性变化,即望、闻、问、切。在科学发展仍处于落后、萌芽时期的古代,用望、闻、问、切尚可理解,且在当时应该说尚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尤其在科学已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医病情资料的采集手段还墨守陈规、对现在科学技术发展仍无动于衷,仿佛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能与科学同步,势必被科学所淘汰;可作对比的现在医学主流――西医,在其发展之初,医生耳朵贴近患者皮肤来了解患者体内的声音的变化,接着改良为听筒、听诊器,乃至发展为X线透视、CT、核磁共振等技术的应用,可见西医的诊断技术紧紧跟随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采用一切能利用的技术手段来延伸医生的“眼睛”、“耳朵”,因而西医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而革新。直至目前,西医诊疗手段与其产生发展之初已不可同日而语了。相比之下的中医,仿佛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充耳不闻”,我行我素,自保一方“净土”,因此其诊断手段自其始至今无突破性进展,那么其相对于西医的落后就不足为怪了。

此外,中医以“四诊”为主要手段的“诊”法,以中医辨证思维为逻辑方式的“断”法具有浓厚的主观主义色彩。中医诊断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石就是“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表明中医诊断的方法就是捕捉疾病的外在临床表现而揣摩机体内部病变的本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其实质就是通过医生的感官系统去体会疾病的外在表现,那么感觉器官对疾病外在表现的感受往往因人而异,医生的心态、临床经验、身体健康状况、感觉的偏差、环境变化等等不确定的因素均可影响,因此在这么多的不确定因素下采集的病情资料很难确保是基于客观、疾病本质的检查所得。而且,中医学的“断”就是在中医逻辑思维的指导下的“辨证”,寓于其中的主导因素仍难以摆脱主观因素的羁绊,也就是说中医学整个诊断过程过多地依赖人的主观思维活动,而客观因素的制约度很少,其结果势必导致主观臆断的可能性增加。

给疾病诊断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做到反映疾病本质,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但中医学对疾病的诊断往往也过于表面化、肤浅化。因为其诊断的病名基本是疾病某个临床症状或病位,如水肿、内伤发热、癃闭、眩晕、黄疸、泄泻、不寐、肺痈、心悸、腹痛、胃痛、头痛等等,故此这些诊断很难反映疾病的本质,因而对制定治疗方案没有太大的指导意义,因此中医学就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理念。值得思索的是如果同一个疾病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或不同的疾病可采用同一治疗方案,那么这样的诊断还有多大的价值?

3中医治疗措施的保守性

中医学的治疗方案的制定是建立在辨证基础之上,其治法涵盖“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方法,而且此八法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对于具体方药讲究“君、臣、佐、使”,既可针对主证进行治疗,同时又兼顾次要表现或兼证,并且在同一方剂中可以运用药性完全相反的药物,达到“佐制”作用,这是西医治疗难以想象的,正是这些方面的优势,使得中医药有时产生不可思议的疗效,治愈了许多西医界颇感棘手的疾病,这也是中医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重要佐证。而且,中医药还有一个重大优势就是中药(除少数外)基本都是天然药物,副作用少,这也是中医药为许多患者青睐的重要原因。

中药不是一点毒性都没有,这个观点慢慢为医患双方所共识,但比起化学药物,其毒副作用相对要小得多(少数剧毒中药除外),因而中药比西药要更安全,除了中医药可靠的疗效外,正是由于这方面的优势,中医药是许多患者就诊的重要选择。但中药汤剂入口太苦,使许多患者望而却步,尤其是年轻患者,虽然中药剂型还包括片剂、针剂等等,可目前中药主要给药途径仍就是汤剂,这也是中医药就诊人群逐渐缩小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中药方剂剂型改革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市场上能购得的中药丸剂、片剂、膏剂、散剂、丹剂、针剂等也不少,但仍没有形成中药给药的主流,而且质量也良莠不齐,很多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能打入国际市场的中药丸、片、针剂更是凤毛麟角,严重影响中医药行业的国际化进程。

众所周知,与西医比较中医药在治疗急性疾病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药可选择针剂太少,因为水针剂在体内作用时间要比口服药要快,口服药通过胃肠道的吸收、肝脏首过作用,达到血液循环至少需要20min的时间,而且中药的煎煮又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而急性疾病患者的治疗往往是争分夺秒,20min或更多时间的耗费往往为病情不能容许;另一方面,中药方剂所含成分复杂,因而作用效果较为广泛,所以又被称为中药的“散弹效应”,但“散弹效应”带来负面代价就是疾病治疗的针对性不强,中医药理论中本来就有“力专则效洪”的说法,作用面广泛就无异于“无的放矢”了。因此,如何提高中药方剂作用“靶点”的准确性和缩短单次用药的起效时间,是中医药治疗方面突破的重要指针。

4中医人要迫切加强创新思维

纵观中医药两千来的发展历程,中医药一直没有摆脱《内经》的思维模式。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到质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现代科学知识更是以加速度的形势发展,人们形容为“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而中医药的发展似乎永远处于“量变”之中,而且这种量变的步伐过于缓慢,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医人思想观念的保守性、封闭性、排他性。

中医药的发展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如何摆正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没有继承的创新中医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导致中医的灭亡;但没有创新的继承中医学就会固步自封、泥古复古,知识渐老,最后为时代所淘汰,渐渐消亡。因此,中医学的发展之路在于继承和创新双管齐下,缺一不可,但从目前中医的发展来看,是创新不足,继承有余。其实中医学自古就有厚古薄今的传统,太注重经典及考证,如《内经》《伤寒论》等的注者达数百家,考身世、考故里、考学术渊源、考流派、考字句文法等等。汉代医学宗师张仲景有一句名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至今为许多中医人视为座右铭,因而绝大多数历代中医人对于“古训”,敬若天命而不敢轻易“篡改”,现在依然。目前,在中医论文或理论探讨文章中,动辄“《内经》云……”或“仲景云……”等,从古代医家古籍中寻章择句,断章取义,寻求理论依据,仿佛《内经》就是终极真理,与《内经》不同“政见者”,就值得怀疑或否定。“中医治病往后看,查查古人怎么办;西医治病向前看,看看有何新进展”[1],这句话是目前中西医思维最大不同之处,也是西医逐渐“蚕食”中医就诊人群和治疗病种的重要原因。

现在又有人倡议加强中医学人文因素的研究。诚然,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国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医学是在悠悠数千年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孕育起来的,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因此研究中医学的人文因素对于揭示中医学的发展规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如果把中医学归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无异议的话,那么其发展就应该遵从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单从中医学文化层面去咀嚼、挖掘,很难想象能揣摩出什么中医学的“突破”来;另一方面,中医人文因素的研究不是什么新课题、新思路,自古有之,从某个角度说中医学发展史就是中国文化发展史,多少年来不是研究太少了,而是研究的够透彻、够详尽了,还能研究出什么“新大陆”?

以上是笔者对中医发展存在问题的一点点拙见,但不意味着否定中医,中医有中医的优势,西医有西医的局限性,提出中医的不足,目的是希望中医能更好更快地发展。总之,世界上没有终极的理论,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只有不断的创新、发展,才能渐近完善,西医亦然,中医亦然。

篇9

[关键词]中医药 大学生 就业价值取向 调查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120-02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山东中医药大学长清校区在校大学生。

(二)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

(三)调查内容

调查涉及多项内容,调查者的基本情况:性别、生源地、专业类别、x择所学专业的原因。就业前景的展望:对就业前景的了解情况、地域的选择、薪酬的期望、就业机构的选择。以及对中医药政策、中医药专业人才的社会供需状况和社会期望的了解情况。

二、基础数据

共发放400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396份,回收率达到99%。其中女生占 66.9%,男生占33.1%,生源地中农村占47.7%,普通小城镇占35.4%,而来自大城市的仅占16.9%。有30.8%的学生所学专业为中医学类,22.2%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类,28.6%为中药学类,18.4%为针灸推拿类。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情况

在选择所学专业的原因中,个人爱好占39.2%,热门专业和其他类各占13.6%,父母或其他人的建议占27.3%,容易录取占6.3%。对目前所读专业的满意度中非常满意占17.4%,比较满意占46.7%,一般占30.6%,不太满意占3.8%,非常不满意占1.5%。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的了解情况中非常了解占9.6%,了解的比例占到一半,为50%,不太了解占37.9%,没有了解过占2.5%。有9.9%的学生认为就业非常容易,47.2%的认为就业比较容易,27.0%的同学认为一般,15.9%的认为就业不太容易,没有同学认为就业非常不容易。国家关于发展中医药的政策中时刻关注,非常了解占10.1%,大致了解占38.4%,不太了解占45.7%,不了解占5.8%。由结果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关于中医药的政策是比较了解的,对于自己所学专业也是比较负责的,对于自己的就业情况也是很乐观的。

(二)择业方面

从进入大学起就考虑过自己今后的择业问题中认真考虑过占34.1%,偶尔想想占48.5%,很少想到占11.1%,从没想过,到时候再说占6.3%。毕业后从事中医药专业相关工作的意愿强度非常强占19.4%,强占35.4%,一般占32.6%,不太强占9.3%,不强占3.3%。可见有近83%的中医药专业大学生想过择业问题,毕业后,从事所学专业的也占大多数,这也与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自身所学专业相一致。

(三)毕业后的打算

40.7%的同学打算毕业后直接就业,10.3%打算自主创业,49.0%打算继续深造。除去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中,首选的就业机构中政府机关占13.7%,三甲医院占30.3%,中医药院校占18.4%,科研院所占9.1%,社区卫生服务站占7.6%,医药企业占11.1%,自主创业占6.3%,其他占3.5%。这表现出大学生就业取向多元化。就业地域的选择倾向中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占25.2%,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占26.3%,回家乡占32.6%,国家急需人才的边缘农村地区占5.8%,只要能就业地域不重要占10.1%。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为了毕业后更好的发展,会更倾向于继续深造,在就业的地域选择中,也会更倾向于经济发达的地区。

(四)就业考虑的因素及期望

在选择就业考虑的因素中,专业对口比例最高,为33.1%,个人兴趣占25.8%,薪酬与福利占15.6%,社会声望占5.8%,家庭影响占8.3%,地域、晋升机会和单位性质的比例很少。在对首次就业薪酬的期望中,3000至5000元占55.3%,5000至8000元占32.6%,8000至10000元占5.8%,10000元以上占6.3%。在择业过程中最希望学校提供的指导服务中就业政策形式分析和求职面试技巧培训各占32.1%,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占9.1%,提供就业信息占21.4%,就业心理咨询占3.3%,其他占2.0%。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及近年一些地方出台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的计划等举措的态度是赞成,也愿意去的占56.8%,赞成,但也不愿意去的占36.4%,不赞成的占6.8%。由此看出,当前,大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日渐增强,强调自我需要和兴趣的满足,专长的发挥,普遍倾向于关心个人利益、实现个人价值,主张通过自身的实力去参与竞争,更加注重自我,就业行为的出发点直接指向“自我”,对其行为结果的预期也更加地与自身需要相联系。[1]

四、加强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指导的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更加注重职业本身带来的个人发展机会、发展空间,追求职业理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大学生的择业态度,来看待他们对当前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制度的认同度以及对待择业活动的积极性,这也是就业价值取向的重要内容。[1]青年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对于社会和祖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的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了一种大众化的教育时代。[2]“扩招”的出现,就业困难的问题已经屡见不鲜。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帮助大学生端正就业态度,加强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指导的建议。

(一)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1.重视专业课业知识的学习

中医药专业的大学生相对来说课业压力大,导致部分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抵触情绪,继而出现兴趣逐渐消失、上课不认真听课甚至逃课等现象。社会中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对未来更加迷茫。这要求中医药专业大学生正视自己面临的困难,找出所学专业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潜能,重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找出问题所在,理性对待,积极解决问题,正确择业。

2.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

大学生要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前做好就业准备。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我们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做好积极准备。其次,大学生要清楚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能力,清楚认识自身优势与劣势,选择好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就业。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就业地域,同时不能好高骛远,敢于吃苦,做好从基层工作的准备。

3.以实践来提升自己就业能力[3]

中医药专业要求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只懂得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校的实验课程中珍惜每一次实践机会,利用课余时间多向老师学习,在老进行项目研究时,多多向老师虚心请教,做到熟练操作各种基本技能。同时,在寒假和暑假的时候,也可以到医院、药房等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单位进行见习、实习。这样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大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实践,尽早熟悉所学专业的工作环境,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这样有助于自己更好地就业。

4.树立正确的就业心理

调查结果中,大学生更趋向于大城市,即使生活条件没有想象中的好,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选择到县城和城镇就业的学生更加少。同时工资高、待遇好、工作稳定轻松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更加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而到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农村地区,待遇福利较差的工作单位的大学生却占到少数,使得就业形势出现“一窝蜂”的局面。这表明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并不是很健康,应该正确对待就业单位环境和自身职业发展。大学生应该先择业后就业,先把握住就业机会,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身工作能力,这样以后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也不会太难。

(二)社会和学校的努力

1.政府和学校的合作

由于存在应试教育的弊端,中医药专业大学生所学基础知识与临床不能完全符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的素质、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所以这需要政府和学校的通力合作,政府提供有利可靠的参考数据,学校以此为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的指导方案。[4]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够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

2.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

就业政策形势分析、求职面试技巧培训、就业信息的及时提供和职业生涯设计指导等就业指导对就业生是非常有用的。就业成才教育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就业指导工作应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5]

3.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只有加强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才会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满足学生们对工作的需要。[6]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不仅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还可以享受国家提供的一些优惠政策。大学生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把知识付诸于实践,同时现代大学生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和创新精神都可以成为成功创业的基础。这都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社会实战经验,进而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

4.高校应强化专业知识意识

高校应强化大学生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一旦大学生意识到依托专业实现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既能强化大学生专业价值取向,也能淡化部分大学生过度重视薪酬之拜金主义意识,消除部分大学生相对狭隘的工作地域就业价值取向。[7]

(三)家庭的影响

子女是父母的希望,父母对孩子都有很高的期望,孩子从小到大一直被父母灌输“上好大学,找好工作”的思想,这既是父母疼爱子女的 表现,也是父母养育子女希望得到的回报。这在无形中使大学生有找到满意工作的期望,这使得他们到偏远地区,薪酬低的单位工作的期望大大减弱。家长不合实际的期望影响就业价值观。[8]这就要求家长们鼓励子女敢于吃苦,勇于从基层做起,磨练自己的意志,降低期望值,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就业形势,找到自己正确的定位。同时,家长在给子女就业意见的同时,不要过多的干涉他们的就业价值取向,顺应他们的兴趣和特长,这也许能够使他们更好地就业。

【参考文献】

[1]石志成,乔琳,孙莉.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05):96-99.

[2]蒋阳飞.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3]朱新江.当代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调查和分析――基于浙江传媒学院的调查[J].思想教育研究,2014(10):

94-98.

[4]田青亚.中医药相关专业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J].青年与社会:上,2015(06):146-146.

[5]干旭,李雪莲,程静.四川省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7(05):53-56.

[6]钱玺.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

2013.

篇10

关键词:脏腑,中医,翻译

中图分类号:N04;H059;R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8578(2011)05-0031-04

“脏腑”按其字面意义,即五脏六腑,在中医理论中,“脏腑”包括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西医与中医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及发展演变不同,因而对“脏腑”的理解相去甚远。对此类中医独有的重要术语应如何翻译,一直是中医翻译讨论的焦点。

一“脏腑”的概念

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学术体现,对机体的生理、病理认识不一致。这点在“脏腑”的认识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1,中医关于“脏腑”的概念

脏腑,在《内经》时代,写作“藏府”。在《中国医学大辞典》中,五脏的解释为心、肝、脾、肺、肾也。以其藏精气而不外泄,故名。六府,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灵枢・本脏篇》: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素问・五脏别论》: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中医的“脏腑”概念并不仅仅指解剖意义上的内脏。

2,中西医定义的差别

中医对于“脏腑”功能的认识就是以一定的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通过长期以来对人们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以及反复的医疗实践,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主要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和“取象比类”的观察研究方法形成的。因此,“脏腑”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被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从而形成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而西医采用显微镜观察、生化检测等物质工具,研究的内脏是实质性器官,是通过解剖定义的,位置明确、功能具体。例如,西医的同名术语“五脏”是人体脏腑中比较重要的五个独立脏器,他们在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病理病机上相对独立,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体液的调节作用,与全身各处联系成一个整体。

二关于“脏腑”术语的翻译发展

由于资料所限,笔者考察了近30年来“脏腑”一词的翻译情况。

1,20世纪80年代

从1977-1989年,中医对外翻译工作广泛地开展起来了,几部颇具影响力的汉英中医词典先后在大陆和台湾出版。

笔者在查阅这一时期出版的几本较权威的词典后发现,“脏腑”一词的英译主要有四类:1)音译,如zang and fu;2)意译,即直接借用西方医学概念,如viscera;3)音译加借用,如zang and fuviscera;4)直译,如the solid and hollow or-gans。

2,20世纪90年代

进入90年代,各类中医汉英英汉工具书的数量明显增加,但质量良莠不齐。仅音译这种方式就有斜体、首字母大写或两者兼有等多种形式。翻译既不统一也不规范,不仅削弱中医作为一门医学的权威性,也阻碍了中医的传播和中西医交流。

在笔者收集的数十本该时期出版的汉英字典中,脏腑的翻译有所发展,仍可以分为四种:1)音译,如zang and fu;2)借用,如internal organs,viscera,organ systems ;3)音译加借用,如zangand fu organs,zang-organs and fu-organs,zangand fu viscera;4)直译,如treasures and hou-ses。

还有如the parenchymotous and hollow organs这类译法,但并不多见。值得注意的是,80年代盛行的译文the solid and hollow organs,在90年代几乎销声匿迹。更多人选择音译与借用西医概念的翻译方法。

3,21世纪

进入21世纪,中医名词术语翻译标准化的工作日见成效。世界卫生组织经过四年的努力,于2007年完成了《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从2003年起,组织各国专家着手研究制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草案》,最终于2007年,在其召开的审定会议中通过该项标准。虽然两部标准术语在选定和翻译上还有些许出入有待斟酌,但这两部标准的推出无疑为“建立一个有权威性的国际化的中医语言”这一宏伟目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于“脏腑”一词的翻译,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将其译为viscera and bowels,这种译法在国内的字典中并不多见。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世中联”)则采用国内外更为通用的译法zang-fu organs。

国内出版的工具书中,“脏腑”一词的翻译集中在以下几种:1)音译加借用,如zang and fu or-gans,zang-fu organs;2)音译,如Zang fu,Zang and Fu;3)借用,如viscera。直译的方法似乎并不多见。

三“脏腑”各种英译优劣

比较和翻译取向

综上所述,“脏腑”一词的翻译方法主要可以分为:1)意译,即借用西方医学概念;2)直译;3)音译/音译加借用。

1,借用西方医学概念

翻译五脏“心、肝、脾、肺、肾”时,一般借用西医的解剖概念,译为“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虽然此译法一直为人所诟病,但沿用至今,已约定俗成。随着中医思想在西方的传播,这类翻译带来的误解逐渐消失。对中医文化有一定了解的西方读者能“自然地将其与中国文化和中医药理论联系在一起”。

但是,过多地借用西医概念无疑是不妥的。这不仅破坏中医理论体系,也不利于西方世界完整地了解中医。文树德就曾指出:“过于频繁地滥用现代西医专业术语来意译中医书籍,已经混淆了中医学思想的独立性。”

在西医中,脏器的英文为“organ,viscera”,内脏为“internal organ,splanchna,viscus”。WHO将“脏腑”译为“viscera and bowels”即为借用西医概念。在Dictionary of Medicine中,viscera指的是:internal organs(such as the heart,lungs,stomach,in-testines);而bowel或bowels的解释是:the intes-tine,especially the large intestine。可见,viscera一词包含“intestine”,但“脏”不包括肠。而“腑”不仅指肠,还包括胃、胆、膀胱和三焦。因此若一一对应的话,该译法并不准确。

更为重要的是,“脏腑”不仅是解剖器官,而且是机体整体功能单位。西医概念无法体现“脏腑”

除了解剖器官外的其他内涵。若没有准确的释义,借用反而容易误导那些对中医知之甚少的外国读者。

2,直译

随着中外中医药交流的不断深入,直译中医名词术语的方法逐渐占了上风。中外许多学者都提倡直译以保持中医体系的完整性。如魏杰说过:“在西传过程中,中医并不能为了配合西方人的需要而有所改变。而西方意欲学习中医的人也绝对无法经由一种‘以其本身较为熟悉的知识系统将中医学重新过滤’的学习方式获致成功,他们必须真正地进入中医的世界。”直译能够“减少对其内涵的损益”,“具有较好的回译性,便于流动”。

把“脏腑”直译为the solid and hollow organs,在国内出版的工具书及翻译的书籍中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到了90年代逐渐被其他译法取代。主要是因为该译法不够准确:心、肺均为五脏之一,但均不是solid organ;而胆为六腑之一,亦非hollow or-gan。

“脏”(“藏”)的原型是上古帝王设置的一种放置珍宝印玺、文书档案、诰命册书的库房。“藏”内的物品极其珍贵,一般只进不出。中医学中的“五脏(藏)”,“藏精气而不泻”,所以古人借用“藏”的含义和名称来表达人体的“五脏(藏)”。“府”是上古帝王设立的一种仓库,用以容纳六类生活必需品;这种机构亦称为“六府”,“六府”的特点是财物有出有入,处于不断出入之中。因此,古人借用“六府”的含义和名称形容人体的“六腑”。

许多中医汉英双语典籍中还采用“depot(s)和palace(s)”这种直译方法。在英汉大词典中,depot意为“仓库,储藏处”,palace意为“王宫,宫殿”。这种译法将“脏腑”一词的比喻含义译出,体现了中医思想中“取象类比”的特点。但由于文化背景的限制,无法找到更为精确的对应词。与之相似的是,魏杰1995年出版的词典中采用的treasuriesand houses这一译法。treasury在英汉大词典中的解释:金库;库房;国库。用“treasuries”表达“五脏”或许可以达意,但“houses”一词却无法译出“六腑”的内涵。

3,音译/音译加借用

除了直译外,音译或音译加借用的译法近年来出现越来越多。如“世中联”即采用“zang-fuorgans”为其标准术语。究其原因,“脏腑”与“气”“阴阳”等术语一样,具有以下特征:1)西医中对应概念缺失,属中医独有;2)往往是中医理论中基础关键的概念;3)概念一般内涵丰富,外延甚广。这类词语采用直译和意译均难达意或表达不够简洁。“一般来说这类词语反映着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及辨证论治的要旨,无论直译还是意译,均无法准确揭示其实际内涵。”此类术语在中医中并不多,大多已采用音译。“脏腑”一词采用音译加借用译为“zang-fu organs”,能够相对完整保留中医里脏腑的概念,表里结合,合情合理,“可谓顺应历史潮流”。当然,就工具书而言,采用音译时应附加上详尽的释义,以帮助西方读者全面准确地掌握术语的内涵。

总结

笔者认为,中医作为一门独立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翻译首先要考虑到“完整性”,即如何将中医的精髓要义全面地呈现出来。而不能为了推广中医,一味地迁就外国读者,削足适履。根据这一原则,译者应尽量坚持“异化”原则,在兼顾可读性的同时,全面反映出中医的史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医学价值。

因此,“脏腑”作为中医独特的概念,应秉持“异化”原则。“直译”的方法能够保留其原始的比喻意义,形象生动,折射出中医“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但有时过多的文学色彩也容易对中医作为一门科学所应有的学术性造成不好的影响。而音译的方法,虽然可读性较差,但简洁准确,避免混淆,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

笔者与在美国行医的中医师沟通,得知现在美国的中医教学与实践,均以音译或音译加借用为主。此译法尽管有其缺陷,但在美国医学界已经接受中医,不再认为中医是巫术的国际环境下,较好地保持了中医的独立性与独特性,并因其有别于西医的医理、药理与药效而得到更好地传播和壮大。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医的译法在美国不会改变,因为美国的中医学院多年来已经接受并一直使用这样一个术语体系,一旦改革就意味着伤筋动骨;而美国中医的行业操作当然也使用同样的体系。既然如此,“脏腑”的翻译可以是“zang-fuorgans”,而指代其中某一个具体器官可以用英语的通用词,比如“心”可以译为“heart”。

参考文献

[1]陈家旭,对中医英译的几点看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7):442,

[2]兰凤利,梁国庆,张苇航,中医学中“脏腑”的源流与翻译[J],中国科技术语,2010,12(5):41,

[3]谢观学,中国医学大辞典[z],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199,150,

[4]李经纬等,中医大辞典[z],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94,

[5]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00,

[6]张春月,五脏概念的中西医比较与中医跨文化交流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1997,

[7]李照国,中医对外翻译三百年析[J],上海科技翻译,1997(4):39-40,

[8]汉英、汉法、汉德、汉日、汉俄医学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汉英医学大辞典[z],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818,

[9]帅学忠,汉英双解常用中医名词术语[z],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29,

[10]欧明,汉英中医词典[z],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8:406,

[11]郑凤钦,汉英英汉中医大辞典[z],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377,

[12]谢竹藩,汉英中医药分类辞典[z],新世界出版社,1994:12,

[13]王宝祥,董雪梅,汉英双解实用中医词汇[z],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646,

[14]原一祥,汉英双解中医大辞典[z],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806,

[15]魏杰,汉英英汉中医词典[z],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745,3,35,745,

[16]黄欣贤,中医基本理论名词术语英译探讨(四)[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4):240,

[17]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22,

[18]李振吉,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

[19]李照国,简明汉英中医词典[z],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41,

[20]谢竹藩,新编汉英中医药分类词典[z],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45,

[21]原一祥,汉英双解中医大辞典[z],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62,

[22]左言富,新世纪汉英中医词典[z],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78,

[23]李照国,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研究:理论研究、实践总结、方法探索[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4]金魁和,汉英医学大词典[z],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04,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