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链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业链概念

篇1

关键词:国内;产业链概念;综述

在我国,从文献资料上看,1985年,姚齐源、宋武生、李国忠、殷君伯、过杰等学者在学术期刊中开始著有“产业链”一词,但未对其定义有明确阐述。1988年,张文合在“青海省工业战略性优势产业群决择”一文中对产业链做出了定义。1990年至1993年,傅国华在课题中,从农产品的角度提出了产业链的概念。此后,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链的定义作出了说明。

一、从供给和需求等前后关联的角度解析

在产业链研究的最初,学者们多仅从分工角度,从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解析产业链,认为产业链是由产业之间供给和需求而形成的一种顺序向的前后关系。从文献的梳理来看,这种从供需角度解析的概念也是在发展变化的。最初的解析相对静态,仅停留在生产要素的提供和购买上或单纯的供给和需求上或单纯的投入与产出上形成的链条状联系。如:1999年,陈博在“产业链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一文中指出产业链是不同的产业通过生产要素的提供和购买的关系,形成的产业之间链条状的联系。2001年,周路明指出产业链是一种生态图谱,这种生态图谱是建立在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的。2002年,鲁开垠在“解析产业链”一文中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指出产业链实质上是指各产业相互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2003年,郭海君在“产业链构建是产业化经营的关键”一文中从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来描述产业链。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产业链的定义从静态向动态发展,从单纯的供需、投入与产出角度向从原材料到消费者流动的相对动态的角度进行。如,2005年,郁义鸿在“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一文中指出产业链是一个纵向的链条,是一个从原材料到消费者的最终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链。同年,在“产业链中间产品动态定价研究”一文中,李心芹等也指出了产业链是一个以企业为单位的纵向关联的系统,其观点也定位在产品或服务上,与郁义鸿的观点基本上相同。也于同年,王缉慈等在“关于区域发展中‘打造产业链’的问题的讨论”一文也指出了类似的观点,把产业链界定为一个过程,这一个过程也是从原材料到消费者的整个过程。2013年,高成亮等在“产业链效应与产业链传导机制研究”中也指出了类似观点。在研究中,也有学者把产业链的定义笼统地从前后经济的关联上进行阐述,如2006年,王云霞等在“产业链现状研究综述”一文中提到从分工的角度指出产业链是上中下游企业之间形成经济、技术关联。2007年,刘贵富等在“产业链的‘内涵链’研究”一文中指出产业链是由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等若干企业依据产业的前后关系组成的经济系统。

二、从产业关联形成机制的角度解析

从2004年开始,学者们对产业链的定义从单纯考察前后之间的联系扩展到从探究这种前后联系是如何形成的,开始从产业关联形成的机制上对产业链概念进行探索。在这一探索中,有的从围绕核心产品或主导产业关联性的角度解析产业链。在这种解析中,学者们强调产业关系的形成所围绕的核心却有所不同,有的认为应围绕某一主导产业,如2004年,乔忠,贾敬敦等在“基于产业链的工厂化的农业发展模式”一文中提到产业链是一个前后联接的有机链条,但这一前后联接的有机链条是以某一主导产业为主的,是围绕着该主导产业而发展形成的。有的学者认为这种产业关系的形成应是围绕某一核心企业,如蒋国俊等在“产业链理论及其稳定机制研究”一文中指出产业链是一种战略联盟关系链,但这种战略联盟关系链是以某个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为核心而形成的,是该企业与与相关产业中的企业结成的。也有的学者认为产业关系的形成应围绕某一特定的核心产品或服务。如2004年,卢明华等在“从产业链的角度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一文中指出产业链是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产业集合,而这种产业集合是要围绕特定产品生产或服务。2007年,董磊等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我国产业升级问题研究”一文中也提出了产业链是一种顺序性的纵向链条,是以某种产品为核心的从该产品的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再到实现商业价值所包含的各个环节的整个纵向链条。

三、从价值创造的角度解析

而后,有的学者把视角拓展到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对产业链进行定义。在这一视角下,有的学者直接把产业链等同于价值链,如2005年,张铁男等在“产业链分析及其战略环节的确定研究”一文中就明确指出产业链是价值链,在其定义中,虽也认为产业链是一个从原材料到半成品到最终产品的一种过程,并且这种过程是围绕着某一核心企业而形成的,但其强调这种功能链是一种价值链,该价值链上相互关联的企业承担着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郑胜利在“产业链的全球延展与我国地区产业发展分析”一文中也指出产业链主要是指产业价值链。在这一视角下,也有学者只是从价值增加的角度对产业链进行描述,认为产业链不仅是一个前后联系的动态过程,还是一个增加价值的活动过程。如2006年,芮明杰等在“产业链整合理论述评”一文中就指出产业链是一种增加价值的活动过程。2008年,郭彤梅等在“我国产业链构建的思路探”一文中对产业链也作出了同样的定义。

四、从横向及网状角度解析

从前述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对于产业链的定义,学者们从产业前后之间的关系到从探索这种关系的形成机制,到从价值增加的角度的探索,都是从纵向的角度对产业链作出解析,2005年开始,有的学者把产业链的研究拓展到从横向联系的角度,进而从网状系统的角度进行探索。

在横向联系的角度中,有学者在概念中做过描述,但是并未更详尽地对横向拓展的方式进行描述。如2007年,李炜在“产业链中企业分工与协同效应分析”一文中指出产业链是产业的横向与纵向拓展。

对网状系统这一视角的拓展中,有学者泛泛认为产业链是一种纵横交织而成的网络系统。也有学者认为产业链是具有网络组织特性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模式。但对网络的边界却没有相关说明,这无疑使其与正在发展中的产业集群等概念可能存在混同或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如2005年,梁学忠在“产业链在开发区招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就指出产业链是一种网络状系统,这种网络状系统是以若干个企业为大节点、产品为小节点纵横交织而成的。2012年,张晖等在“产业链的概念界定――产业链是链条、网络抑或组织”一文中将产业链定义为是具有中间性组织和网络组织特性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

在对网状系统这一视角的拓展中,大部分学者并未脱离产业链的“链”式结构,只是把这一“链”从单纯的纵向关系往横向关系拓展,把这一“链”加粗至为“网链”或“链网”结构。有的学者在描述时只是简单提出了“链网”或“网链”,并未对其扩展方向进行更为详尽的探究,如2007年,陈朝隆等在“区域产业链的理论基础、形成因素与动力机制”一文中虽指产业链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链网状产业组织系统,但是并未进一步说明该链网是从哪个方向上进行拓展的。有的学者对于产业链横向拓展的方式进行了更为详尽的描述,如2006年,刘贵富等在“产业链核心企业研究”一文中指出产业链是一个整体的功能链网式结构,在该定义中,其肯定了产业链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前后联系,也指出了产业链的形成应是围绕某核心企业,而对链条的拓展其是从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层面上而言的。2009年,黄正平在“产业链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指出对产业链所做的定义与此并无不同。

在“链网”或“网链”视角下,有的学者从产业集合、从空间布局的角度扩展“链”。如2006年苏景军等在“构建产业链,推进高科技产业化发展”一文中就从产业集合和空间布局的角度指出产业链是一种网链状的产业形态,在其定义中,也肯定了这种产业集合需要围绕某种特定产品或服务需求。2008年,赵红岩在“产业链整合的阶段差异与外延拓展”一文中从生产关系和空间分布,把产业链定义为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网链式企业战略联盟。而2012年,王秋菊在“产业链内涵及结构分析”一文中也把产业链定义为一种“链网式组织”,在其定义中,除对分工、前后顺序联系、价值增值进行了肯定,还强调了区域性、基础性(指出应以资金、技术、产品和信息为基础),并强调了这种“链网”的动态非稳定性。

除上述对产业链概念探索的角度外,还有的学者从其他角度对产业链的概念作出了解释。从对我国产业链概念的梳理情况来看,从最初的仅涉及供需的前后联系的垂直链条到探索前后联系的相关机制,到引入价值增值,并到拓展到链网或网络状结构,我国学者对产业链概念的认识正逐步从单一而向丰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对产业链的一些共性特征也得到学者的共识,但是,其中仍存在一些尚需进一步进行探索并界定的内容,如价值增值性是否等同于价值链,“网链”或“链网”的“网”的范围的界定等。

参考文献:

[1](美)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曹征海,潘照东,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2]傅国华.运转农产品产业链 提高农业系统效益[J].中国农垦经济,1996(11).

[3]陈博.产业链与区域经济的发展[J].工业技术经济,1999(05).

[4]周路明.关注高科技“产业链”[J].深圳特区科技,2001(06).

[5]鲁开垠.解析产业链[J].珠江经济,2002(05).

[6]郭海君.产业链构建是产业化经营的关键[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3(01).

[7]郁义鸿.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J].经济管理与研究,2005(11).

[8]李心芹,等.产业链中间产品动态定价研究[J].经济师,2005(03).

[9]王缉慈,等.关于区域发展中“打造产业链”的问题的讨论[J].产业经济评论,2005(02).

[10]王云霞,等.产业链现状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信息,2006(10).

[11]董磊,等.全球产业链中的我国产业升级问题研究[J].经济理论研究,2007(03).

[12]刘贵富,等.产业链的“内涵链“研究[J].学术交流,2007(12).

[13]高成亮,等.产业链效应与产业链传导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1).

[14]卢明华,李国平,等.从产业链的角度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04(04).

[15]乔忠,贾敬敦,等.基于产业链的工厂化的农业发展模式[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01).

[16]蒋俊国,蒋明新,等.产业链理论及其稳定机制研究[J].重亲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17]张铁男,等.产业链分析及其战略环节的确定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5.

[18]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译本)[M].华夏出版社,2002.

[19]郑胜利.产业链的全球化延展与我国地区产业发展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5(01).

[20]芮明杰,等.产业链整合理论述评[J].农业经济研究院,2006(03).

[21]郭彤梅,等.我国产业链构建的思路探索[J].经济问题,2008(05).

[22]赵红岩.产业链整合的阶段差异与外延拓展[J].改革,2008(06).

[23]梁学忠.产业链在开发区招商中的地位和作用[J].国际商报,2005(09).

[24]刘福贵,等.产业链核心企业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10).

[25]苏景军,等.构建产业链,推进高科技产业化发展[J]科学学研究,2006(S1).

[26]陈朝隆,等.区域产业链的理论基础、形成因素和动力机制[J].热带地理,2007(02).

[27]李炜.产业链中企业分工与协调效应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3).

[28]黄正平.产业链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研究[J].学术论丛,2009(35).

篇2

“券商研报狂推+资金认可=超强爆发”成为最近以来流行的模式炒作,窄带物联网产业链成为券商抱团炒作的又一个佳作。

NB-IOT横空出世,引爆窄带物联网投资热。首先,从事件驱动因素分析,物联网标准NB-IOT(窄带蜂窝物联网)正式获得国际组织3GPP批准,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三大运营商关于物联网将是运营商转型发力的重中之重观点,为物联网产业链概念股爆发埋下伏笔。第二,据机构测算,202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到2万亿,是电信业务收入的2倍以上,未来5年复合增速22%,为物联网产业链爆发带来春风。第三,国泰君安、安信、招商等十多家券商研究报告抱团力推物联网产业,强调物联网是信息时代下一浪潮,中国必然是全球第一大物联网市场,成为物联网产业链爆发的导火索。

回顾本周中小创市场,主力机构以上游产业链的“硬件+数据入口类”为进攻突破口,拉高建仓窄带物联网产业链概念股。笔者将其分为三大进攻梯队:第一梯队是NB-IOT上游产业链,其核心是四表合一概念股。本周市场以三川智慧(与华为合作智能水表)、金卡股份(智能煤气表)、汇中股份(热能表)、安控股份(油表)为四大天王的物联网龙头军团,以宜通世纪为代表的物联网平台运营商概念股,率领着以新天科技、炬华科技、科陆电子为代表的物联网仪表概念股,以汉威电子、苏州固锝为代表的传感器概念股掀起涨停浪潮,成为物联网产业链投资热潮最前沿的精英团队。第二梯队是物联网应用产业链,包括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能安防、智能物流等众多领域。本周的领涨代表品种为:以延华智能为代表的智能医疗概念股,以和晶科技为代表的智能家居概念股,以迪威视讯、榕基软件为代表的智能安防概念股,以安居宝为代表的智慧城市概念股,以雪迪龙为代表的智慧环境概念股,以东土科技为代表的工业互联概念股。第三梯队是通讯产业链,主要是以邦讯技术、通鼎互联、奥维通信、三元达等4G通讯产业概念股,受益窄带物联网产业技术革命带来新的投资机遇。综述,笔者认为四表合一是窄带物联网的基础,物联网应用是增值,看好物联网仪表概念股中长线走牛。

彩虹精化接力爱康科技。次新中报高送转将成牛股主战场。随着半年报即将到来,中报高送转投资主线初露牛股锋芒,彩虹精化、爱康科技、吴通通讯(停牌中)成为中报10转增30股三剑客,与众多的次新+中报高送转概念股一起,必将带动高送转概念股中线走牛。笔者从两个思路看高送转投资主线:(一)次新中报高送转概念股。首先是已公布高送转意向的次新股,目前只有四通新材(停牌)10转增20股一家,对此类股操作的策略只有短线第一时间追买、中线养牛的投资策略;第二是掘金高送转潜力的次新股,比如苏州设计、建艺集团、凯龙股份、海顺新材、新易盛、川金诺等高送转潜力股,对此类股票目前只有采取低吸埋伏的投资策略,相信中奖的概率极大。(二)非次新的高送转概念股。采取公布意向后第一时间追买,逢高获利卖出的短线投资策略,比如本周的彩虹精化、和而泰、海伦哲等。

展望后市,建议投资者紧盯中报高送转、物联网这两大投资主线,对具有中报高送转+物联网双重题材标的尤其重仓操作,只要坚持逢低大胆建仓、中线持有投资策略,一定会共享夏季行情牛股风采。

篇3

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都是一个内涵庞大的概念,特别是文化产业。这里指的体育文化产业只是文化在体育产业中的一个局部体现而已,不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冰雪体育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的一个复合产业。目前,作为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都还未真正形成,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体育产业都包含着体育文化产业的成份,但要进一步明确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概念还着实比较困难,下面分别对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进行概念分析,以期得出对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一个相对准确的概念界定。

1.1体育产业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体育产业的概念在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体育产业是指一切与体育运动有关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把体育产业分为本体产业、相关产业和体办产业;二是将体育产业划分为体育用品业和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包括体育服装、体育建筑、体育器材、体育场馆等。体育服务业包括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服务、体育咨询、体育培训、体育信息、体育金融保险等;三是将体育产业界定为体育服务业,主要分为体育健身娱乐、竞赛表演、咨询培训、体育中介等。普遍意义上来说,一般对体育产业的定义采取的是第二种,即以实体形式将体育产业进行细分。

1.2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的内涵

体育文化概念可大可小,总体来说,体育文化指的是体育运动本身所涵盖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不同于传统冰雪文化产业,冰雪文化产业是以冰雕雪雕为主体的自然生态景观的文化传播与开发,是冰雪艺术与民俗文化结合的产物;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主要是以冰雪体育运动为载体的文化传播与推广,是冰雪文化与体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也可称为冬季体育文化产业链,目前尚未有一个准确定义和说法,而且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究竟是体育产业的范畴还是文化产业的范畴事实上也一直存在着争议。通过对相关概念的分析与比对认为,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是一个融合体育产业、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链等内容的复合概念,参照体育产业、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链的定义及内涵后,在这里可以对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下一个定义: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是在拥有冰雪项目和冰雪文化区域内,以冰雪文化产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为链核,与相关产业的企业以产品、技术、资本等为纽带结成的一种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战略关系链,它主要指的是冰雪文化制造与传播的整体过程,包括文化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具体包括赛事文化、制造业文化、新闻传播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网络文化、旅游文化、广告及会展文化、教育行业文化等。根据国外冰雪体育强国发展经验和结合国内冰雪体育文化研究现状分析得出,目前,我国的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是以冰雪体育休闲旅游业和冰雪体育竞赛表演业文化为主导的产业,特别是精品赛事文化,只有带动体育制造业文化、新闻传播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教育行业文化、广告及会展文化等“产业”文化,拥有较多的国际精品冰雪赛事,才能真正带动冰雪体育文化的整体发展。

2结果与分析

2.1我国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尚未完全建立

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调查对象对于我国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的提法有一定争议,本文认为,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是围绕冰雪体育运动展开的,由冰雪赛事文化、旅游文化、宣传与传播文化、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组成的产业联合体,而且在实际调研过程中,作为产业链条的部分企业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我国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尚未完全建立,其突出表现就是还没有形成优质的主导产业。作为产业链整合的前提就是存在一家具有核心技术或者掌握着下游企业所必需的生产原料和技术的企业,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中还没有该类企业,目前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以冰雪旅游文化和赛事文化为主导产业,而旅游和赛事文化均由各省市旅游局和体育管理部门统一主抓管理,作为产业上游的研发产业,主要是跟赛事和旅游有关的服饰、用品等,中游产业主要是现有的旅游和赛事等,下游主要是配套的各类衍生服务和附加值产品等,支撑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条件都有所欠缺,产业虽有一定关联性,但产业核心价值不足。

2.2我国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链主导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2.2.1冰雪旅游文化产品影响力欠缺目前,我国的冰雪旅游文化活动主要由国家和地方旅游部门主办,既有传统旅游景观文化,也有现代以冰雪为主题的赛事文化等,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北京、河北等地。东北三省是我国冰雪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省份,每年东北三省都会定期举办多个以冰雪为主题的旅游文化节庆活动,其中国际级6项,国家级5项,其中最富盛名的是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和瓦萨国际滑雪节等。文化节庆形式上主要以冰雪旅游景点景观观赏和运动参与为主,内容涉及运动参与、经贸洽谈、赛事、节庆商品经营等。但由于节庆的知名度和特色产品不够,该类冰雪文化节庆的影响力还稍显不足。同比加拿大的冰雪节庆,除了拥有更多的精品滑雪体验以外,还有攀冰、冰上垂钓、越野滑雪、极光观赏、彩灯节、圣诞老人大游行等活动,加拿大的冰雪节庆将滑雪、艺术、音乐、文化融于一体,既特色鲜明,又惊险刺激,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参与。

2.2.2缺乏精品赛事和明星球员可以看出,2014-2015赛事中我国共主办或承办国内赛事38项,国际赛事10项,其中冰上赛事25项,雪上项目23项。从赛事组织和参与的程度上来看,我国承办的冰雪体育赛事在数量上并不多,主要集中在短道速滑、速度滑冰、单板滑雪、越野滑雪、冰球等比赛上,举办赛事的层次与北欧等冰雪强国还有差距,虽然我国也举办过一些冬季世锦赛和大奖赛等赛事,但是举办的频率较低,这与我国冬季运动项目的发展程度和国家冰雪传统有很大关系,而且目前我国国内的冰雪赛事的门票销售形式主要以赠票和团体购票为主。长期以来,受到我国冬季体育运动项目的普及率及影响力的制约,冬季体育赛事所能吸引人们关注度有限,直接导致其在门票、转播权等方面不具备盈利的优势条件。赛事组织者、投资者的目光更多的集中于某一项目所能获得的既得利益,而忽略了冬季运动项目所蕴含的巨大的潜在商业力量。

2.3冰雪体育赛事宣传与推广力度不够,影响力欠缺

在我国冰雪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中,缺少有竞争能力和开发实力的体育中介公司,这严重制约了冰雪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开发。由于没有与其他部门如电视媒体等进行沟通的专业机构,给赛事的宣传与推广造成很大的难度。与国外冰雪赛季期间赛事宣传收取的高达千亿元的转播费用相比,虽然近几年冰雪赛事的转播率逐年提高,但是由于我国承办的赛事级别和群众接受范围的限制,电视转播收入与其他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项目相比,收入较低。同时,由于受到我国体育赛事资源长期被计划管理的影响,封闭保守、脱离市场、盲目的计划经济思想还制约着我国的赛事管理。事实上,部分的赛事组织者在赛事的商业开发中,不愿与专业赛事运营团队合作,更不愿由其制定详细的赛事包装推广计划。赛事组织者们常常需要自己找赞助或等赞助,进行销售与推广,而作为赛事组织者本身,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很难对赛事进行全面的营销,这种行为不但使赛事商业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又造成了精品赛事资源浪费。据CSM数据显示,2014索契冬奥会开幕式期间,在CCTV-1/5新闻频道直播的33个中心城市收视率为1.25%,收视份额占该时段总量的22.8%;全国网总收视率为0.54%,较前一天增幅80%。体育作为电视转播的类别之一,在中央台的转播比重处于中等位置,但是在省级上星频道及市级频道中,却处于较弱地位,在省级上星频道中,体育的播出比重仅占总转播时段的0.83%,与电视剧占整个转播时段的15.57%、新闻时事占时段比重的12.38%、专栏节目占时段比重的18.44%等相比有较大差距。虽然经过电视转播,赞助商品牌影响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大,但与夏季项目相比,冬季项目电视转播在影响力数字方面还是有较大差异,造成大部分品牌在赞助冬季体育赛事时频率不高。

2.4冬季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基础教育欠缺

篇4

关键词: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关键技术;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F4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25103

1引言

随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为宗旨的循环经济得到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将传统单向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生态化转型,即将资源开发、利用的传统产业链转变成资源开发、利用、回收再利用的生态产业链。其中再生资源产业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性产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尹琦、肖正扬最早提出生态产业链的概念,认为生态产业链是指依据生态学的发展原理,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为宗旨,为提高资源基本生产率和根据社会需要为主体,对两种以上产业或产品的链接所进行的设计或改造并开创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系统的系统创新活动\[1\]。这种生态产业链是通过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建立产业链乃至大范围建立循环工业网络以实现物质的最优循环和利用,其中某个企业的工业“排泄物”通过系统的自身循环或外循环方式,再生转化为本企业或其他企业的“营养”来源。此概念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讲,只强调生态学原理,忽略了社会背景下产业链上各环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未能指明产业链上各环节在实现提高资源基本生产率时循环的优先顺序。仍有学者从资源循环的角度对生态产业链给出界定,认为生态产业链是指某一区域范围内的企业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资源(原料、副产品、信息、资金、人才)为纽带形成的具有产业衔接关系的企业联盟,以实现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循环流动\[2\]。此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衔接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点,但忽略了一定区域范围内各企业之间的主观能动性,及在产业链上各个层面的企业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本论文对循环经济中的再生资源产业链进行了研究,兼顾了利益最大化这一指标在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中的影响。

2再生资源产业链链接技术的内涵和定义

再生资源产业是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再生资源产业是通过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的形式,将可回收再利用的资源集中在园区中进行统一的拆解、再加工。园区中实行统一的环境技术标准,废弃物处置排放标准。这一过程避免在处理再生资源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而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就是依据再生资源从回收至拆解再至深加工这一过程所形成的链条模式,它是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一部分。具体来说过程如下:循环经济型工业系统中,同时存在着多种资源,这些资源通过类似于生物食物营养联系的工艺生产关系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链条,这就是“循环经济产业链”。它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物质流和能量流沿着产业链逐级逐层次流动,原料、能源、废物和各种环境要素之间形成立体环流结构,能源、资源在其中反复循环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最终使废弃物资源化实现再生增值。

在由一系列制造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组成的循环经济工业区内,企业间按工业“食物链”和闭路循环实现园区、企业和产品三个层次的管理。通过园区内数十家工厂的数百个不同种类、不同品质、不同大小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进行集成、分析,最终形成物质充分循环利用、能量交换梯级使用和环境源头治理的循环产业链和循环生产网络。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内彼此靠近的工业企业或公司的这种相互依存、类似于自然生态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系统”。

再生资源产业链是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原理为基础,着眼于链条上再生资源产品拆解后的资源流向,通过由再生资源产品原材料的回收、拆解及深加工企业组合而成所形成的企业群,构成资源、企业、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上下游关系。由于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大多数是对废旧机电产品回收、拆解再利用,因此,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结构是决定企业、园区及整个区域的再生资源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2013年2月绿色科技第2期

刘光富,等: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链接技术研究经济与管理

国内外学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已有较多的成果。在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研究方面,陈瑾瑜等从博弈论的角度对构建生态产业链进行了分析,提出在产业链实现帕累托最优策略组合的措施\[3\]。王兆华等对生态工业园区内的产业链间的共生机理、共生模式作出了研究,并基于共生原理对生态产业链结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4\]。徐大伟和王子彦介绍了生态工业园的发展先驱——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并运用共生理论对生态产业链中的企业链接关系进行了充分的分析比较,主要集中在关键项目、层级关系与互补性、多样性,资源的利用效率的研究分析\[5\];柴金艳在研究生态产业链的基础上,提出循环经济产业链,其兼顾生态学和工业控制系统原理,遵循循环经济3R原则的优先次序,从内涵和形式上进一步完善了生态产业链的概念,并将循环经济产业链划分为处级、复合和耦合3种不同的类型\[6\]。

从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上看,国内大多学者重点通过博弈论等经济学方法及系统耦合等生态学理论对循环经济产业链进行了构建与分析。这些研究大多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影响产业链构建的关键环节,并静态的分析了循环经济产业链之间的衔接要素,忽略了产业链上资源的动态流向的问题,未对产业链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做出评价。

3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的提出

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是再生资源在循环经济产业链流向上的具体应用。其产业链上的关键技术包括废旧机电产品的拆解技术、破碎技术、分选技术和回收技术。再生资源产业园区中废旧机电产品的拆解是再生资源产业链加工上的一个基础环节,它是运用机械拆解与手工拆解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的。破碎技术是利用仪器或者设备克服固体废物质点间的内聚力而使大块固体废物分裂成小块或将小块固体废物颗粒分裂成细粉的过程。分选技术是根据粉碎物料中各组成物的物理特性的差异性,如密度、粒度、导电性、导磁性及表面特性等差异,采用质选、磁选、电选、涡流分选、形状分选、光学分选、气力分选及浮选技术来进行各个组分的分离富集,从而达到回收金属的目的。而回收技术就是通过回收工艺方法回收拆解、破碎过程中产生的金属及塑料,以避免二次污染。这些关键技术构成了再生资源产业链上加工的重要环节。再生资源通过关键技术的集合,结合不同的回收体系及对再生资源深加工程度构成当前我国两种区域产业链模式,一为集中式区域产业链模式,二为松散式区域产业链模式\[7\],其链接模式如图1所示。

集中式区域产业链链接模式与松散式产业链链接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深加工是否在园区内进行。当对再生资源进行拆解、处理后,以再生资源为原材料对其再加工,生产出新的产品,这种模式为集中式产业链链接模式。同样,如若对再生资源进行拆解、处理后,未进行深加工,而直接将其作为原料销售进入市场,则为松散式区域产业链链接模式。这两种链接模式在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的建设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图1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链接模式4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链接技术构建的

参考因素在构建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链接模式的过程中,本论文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影响其产业链链接模式的要素做出了分析。根据现阶段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的发展情况,拆解、破解、分选及回收的处理流程已日渐确立,两种产业链链接模式存在差异的关键因素大多数集中在是否具有深加工这一流程上,因此,在产业链构建的过程中,对此流程在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上产生的影响进行重点探讨。博弈论的观点,是强调以个人理性为前提,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园区是否引入废旧机电产品深加工的企业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考虑: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企业是否入驻园区主要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进行考虑。园区和企业博弈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表1园区和企业博弈的支付矩阵

支付矩阵1213深加工企业入驻1213不入驻园区1213引入1213-C1-C3+U1+E0

-C2-C4+U21213-C3-E00不引入1213-C1+U1+E0-C2-C41213-E00

其中,C1表示园区监管企业所产生的成本,C2表示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后所产生的成本,C3表示园区引入深加工企业而给予的优惠政策所产生的成本, C4表示深加工企业为入驻园区而产生的成本, U1为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后为园区产生的效益,U2为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后得到的优惠,E0为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后产生的环境效益。

园区及企业的策略取决于表1中各项收益的相对大小。考虑到发展再生资源的现实意义,为使园区及深加工企业达到双赢,支付矩阵的值是大于零,即最佳状态是园区引入深加工企业,深加工企业主动入驻园区。则意味着需下式成立:

-C1-C3+U1+E0>0

-C2-C4+U2>0

此式表明影响园区是否愿意引入深加工企业的关键因素在于企业入驻后,其为园区创造的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是否大于原先为引入深加工企业而产生的成本。同样,深加工企业是否愿意入驻园区的关键因素在于入驻园区后所得到的优惠是否大于其入驻园区前后所产生的成本。但由于这里环境效益的值是大于等于或小于零的,故在对环境不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园区可以选择不引入深加工企业,而深加工企业也可以选择不入驻园区。

5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链接技术的优化

从博弈论的角度可以看出,我国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链接模式是否将深加工引入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内的重点因素是,其入驻园区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将深加工企业引入园区内可以扩展上下游企业,延长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的链条长度,节约因资源流动所产生的物流成本。但新建或迁入园区内部也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些因素都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因此,在原来提出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链接模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对园区内深加工的企业引入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评估模式,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具体模式如图2所示。

图2优化后再生资源产业链链接模式6结语

再生资源产业是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重要产业,也是处理、解决我国日益增长的废弃物的重要途径。然而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在兼顾环境效益的同时,也需要注重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依靠国家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依靠再生资源企业的发展。经济效益是企业得以维持的重要衡量因素,因此正确评估再生资源的市场需求对再生资源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情况下,就需要园区评估中心对其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估。

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步入成熟阶段,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的发展也逐渐步入了饱和阶段。再生资源产业不仅为我国减轻了环境压力,也带来了经济效益。然而,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等资源。因此,随着土地等资源越来越匮乏,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正确评估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建设的必要性就具有了现实意义。

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是在借鉴其他国家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探索出的一条发展之路。发展的过程中必有成败得失的地方。注重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监管及反馈有利于修正发展中的不足,确保实时调整的同时,也符合科学管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尹琦,肖正扬.生态产业链的概念与应用\[J\].环境科学,2002,23(6):114~118.

[2]唐晓华,王广凤,马小平,基于生态效益的生态产业链形成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11):121~127.

[3]陈瑾瑜,王朝全.博弈论在构建生态产业链中的应用分析\[J\]. 生态经济,2007(10):87~90.

[4]王兆华,尹建华.生态工业园中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2):80~85.

[5]徐大伟,王子彦,谢彩霞.工业共生体的企业链接关系的分析比较——以丹麦卡伦堡工业共生体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05,24(1):63~66.

[6]柴金艳.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优化\[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6,17(6):12~16.

[7]刘光富.废旧机电产品综合利用工业园区产业链关键技术开发及集成示范\[D\].上海:同济大学,2011.

篇5

美国独占物联网半壁江山

物联网这块香饽饽,诱惑着国际强国们群雄逐鹿,它的市场规模究竟有多大,似乎没人能给一个明确的定论。

2009年,M2M杂志评出的百强企业中,美国企业占78家,英国企业8家,加拿大企业5家,法国3家,中国、挪威、巴西、意大利、德国和荷兰均有1家。

国联证券研究所曾给出过一个国内家庭固网通信消费市场的例子,从中,我们可以参考到物联网市场的广阔度:“假设未来每户一部固话+一条宽带+两台电脑,各自每个月固话和宽带总消费是100元,那么固话存量是4.5亿部、电脑9亿台,每个月产生的通信费是450 亿元――这仅仅是家庭通信消费市场,如果扩大到个人手机范畴,市场总规模大约是1500亿元左右。而继续扩张到物联网范畴,汽车、各式家用电器,甚至住房和宠物等等都包括在里面,总量与人口数相比可能是十倍数的关系。”

物联网是以通信网和互联网为基础发展延伸的,产业链也与通信网和互联网产业链类似,只不过上游增加了例如像RFID 与无线传感器供应商,下游增加了物联网运营商等角色。国外的物联网产业链条已渐清晰。RFID和传感器是给物品贴上身份标识和赋予智能感知能力,物联网运营商是海量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服务提供商。他们是物联网最重要的要素之一。纵观物联网这个新型产业,每个环节均有世界级的企业在把持。虽然物联网芯片这个概念还没有很明确,但是涉及到物联网范畴的芯片提供商已经被TI、高通、意法半导体和飞思卡尔占据,做模块芯片的摩托罗拉依然独占鳌头,系统集成服务领头的还是IBM 和埃森哲。

在产业链上,除了通信芯片和电信运营被传统大企业霸占外,其他环境均有众多新兴企业参与。在行业应用上,除了金融服务行业市场外,其他行业市场应用也有众多的新兴企业成为主要参与者。

中国物联网产业链还不完善,至少和美国还是有差距的,但是近几年国内物联网中下游的通信运营商和系统设备商由于国家的科研支持,发展得特别快,均达到国际水平,代表企业为中兴和华为。“中国芯”等上游核心技术相对依然比较平静,虽然不乏像“唐芯一号”等产品出现,但是,偌大的中国物联网市场仅靠一两枚芯片怎能与

国际巨头抗衡?

产业发展不要“马赛克”

今年两会后,“物联网”成为国际一国内的热点和焦点,中国发展物联网,产业链亟待清晰。

记者电话采访了国内的几家物联网概念下的企业,他们均表示对物联网概念不熟悉,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在物联网的范畴之内。

2010年4月8日,“下一代互联网与物联网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长城战略咨询正式联合了《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2010)》报告。该报告大致理清了物联网的脉络,对物联网产业链、发展阶段和未来规模进行分析指出:第一、物联网产业链由应用解决方案、传感感知、传输通信、运算处理四大关键环节构成,并以应用解决方案为核心;第二,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路线图――未来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将经历应用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三个阶段,形成公共管理和服务、企业应用、个人和家庭应用三大细分市场;第三,中国物联网产业的总体规模,预计到2015年将超过1万亿,2020年将超过5万亿。

报告指出,中国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有四大趋势:即细分市场递进发展,标准体系渐进成熟,通用性平台将会出现,以及技术与人的行为模式结合促进商业模式创新。另外,报告也指出了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三个关键点:制定统一的发展战略和产业促进政策,构建开放架构的物联网标准体系,重视物联网在中国制造、在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中的战略性应用。

这是对物联网产业链明晰与确认意义重大的一次会议,参会企业代表既有华为、中国移动等国内强势企业,也有英特尔等该领域国际巨头参与其中,小会议厅被挤得水泄不通,门口被因座位爆满而站立的参会者堵塞。

记者会后对华为等公司参会的员工进行了采访。“怎么看待现在中国的物联网产业?”对方回答:“这个不太好说,虽然会上也讲了,但是物联网这个概念还不是很清楚,就像大家都没站好队,整体就不好说。”

与在会的相关媒体的记者交流参会感受,对方也很无奈地说:“虽然做物联网这个节目,但我还是不清楚物联网产业,太大了,只能人家怎么说我就怎么录了!”

产业链需要明晰,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已经试着给我们答案,但具体到物联网产业的细枝末节,依旧马赛克。

RFID:给物联网撑起一个支点

RFID产业建设是物联网发展的重点和基础,它的广泛应用是物联网发展的社会基础与市场源动力。

RFID在本世纪初就开始在中国进行试探性的应用,并很快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2006年6月,中国了《中国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标志着RFID的发展已经提高到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层面;2008年底,中国参与RFID的相关企业达数百家,已经初步形成了从标签及设备制造到软件开发集成等一个较为完整的RFID产业链,国家《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及 2020 年中长期规划纲要十一五规划》重大项目第6项中明确“研究 RFID 和传感器网络等无处不在网络技术,研究 RFID、传感器网络与信息通信网络的无缝结合和应用”;去年8月份温总理对“感知中国”表示出关心,科研机构开始重点关注 RFID和传感器网络的研究。

目前,RFID在中国的很多领域都得到实际应用,包括物流、烟草、医药、身份证、世博门票等等。尽管RFID正快速在各个领域得到实际应用,但相对于我们国家的经济规模,其应用范围还远未达到广泛程度,即便在RFID应用比较多的交通物流产业,也还处于点分布状态,更多的企业抱着观望和犹豫的态度,只有少数领导企业敢于率先尝试采用这种新技术。原因是什么?成本高是让企业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也是全球RFID企业要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目前在国内,一张RFID标签一般都在1元以上,ETC的车载单元要400多元。高成本使得RFID的投资回报具有很大风险,使其应用大多局限于高价值或高利润商品领域。其次,物联网产业在中国还是处于前期的概念导入期和产业链逐步形成阶段,没有成熟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技术体系。再有,由于RFID涉及的产业链过长,产业组织过于复杂,产业链规模有限、成本难于降低等问题,使得整体市场成长比较缓慢。

尽管摆在中国面前的RFID之路荆棘重重,但中国企业前进的步伐却相当快。远望谷、上海华虹、维深集团正在迅速发展壮大。今年中国已有40多家企业闯入世界500强,更多本土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为跨国经营企业,日益复杂的管理要求这些企业必须迅速推进信息化建设。在这一点上中国企业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而企业信息化必然给RFID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中国企业信息化的进程,RFID的应用将会由点到面,逐步拓展到更广的领域。而RFID的实施成本,必然随着RFID应用的推广和市场的扩大而逐步降低,RFID的应用将会从目前的托盘或整箱的货物跟踪逐步扩展到单品货物跟踪的水平。在未来几年,我们将会看到,RFID的实施将摆脱仅仅为单个企业的窘境,而展现为企业所在整个供应链的协同实施,RFID的益处将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中国芯”希望:泯灭,还是重生?

虽然类似于远望谷这样的中国企业,在早期物联网的应用中切得了一块蛋糕,但在最核心的原材料――芯片研制环节,却落在了外国同行的后面。针对中国物联网产业链企业之间的合作问题,记者电话采访了远望谷的对外宣传部。

“远望谷与之合作的RFID芯片是国内多还是国外多?”

对方回答:“都是国外的,国内没有。”

“对外合作的芯片是哪几家呢?”

“对不起,这个不能告诉你。”

号称2009年10月24日,在第四届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博览会上,中国第一颗物联网的中国芯片――“唐芯一号”芯片被宣布研制成功。 “唐芯一号”的出现,让国人为之一振,希望又掺有害怕希望破灭的忧虑,受挫于之前一枚枚带有中国烙印的“假芯”所带来的创伤。

被外界奉为中国第一颗物联网核心芯片的“唐芯”产自西安一家电子公司,从一开始这就是一个非国有、非官方、没靠政府基金、也不拿境外风险投资的企业,在这样的企业中竟然诞生了具有国际技术难度的2.4G超低功耗射频芯片,我们可以想象到,中国物联网的中小企业,尤其是芯片企业生存之艰难。物联网芯片作为物联网核心技术的重要领域,备受业界关注,然而中国在芯片领域的基础历史薄弱,加上芯片投资大、研发周期长等自身因素,使得物联网芯片的研发、设计、应用、产业化愈加艰难。

如何理解“物联网芯片”这个概念?符合什么样要求的芯片才能被称为“物联网芯片”呢?

“唐芯”电子董事长孙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答案:“物联网要实现‘物物相联’,不能依赖传统意义上的线缆联接,应该是无线互联(或者叫射频)的,也就是说物联网芯片首先必须是无线通信的芯片。同时,它必须同时满足低功耗、小体积、高集成度、低成本、可编程等要求。可编程的要求来自于不同的应用场合,有不同的应用需求,这就要求核心芯片有较好的适应性,也就是大家常说到的‘智慧尘埃’或者‘智慧微尘’。从专业角度讲,‘物联网芯片’应该是能够实现低功耗无线通信(射频收发)、调制解调、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无线组网以及电源管理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数模混合设计的片上系统(SoC)芯片。有些场合甚至需要集成微处理器(MCU)以及组网、能量管理协议栈等嵌入式软件。”

放眼远望,影响我国物联网芯片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与国外相比,未来国内物联网核心芯片市场是一个什么状况?

孙说,影响我国物联网芯片发展的主要因素仍然是技术、人才积累的欠缺和资金的投入不足。低功耗射频可编程片上系统芯片设计涉及数模混合设计、低功耗设计、低成本、可靠性、一致性、可制造性等诸多技术和工艺难题,需要大量的理论分析、系统仿真和物理验证与测试等,技术需要逐步积累,不可能一夜之间便获得突破或者靠人海战术实现攻关。国内有众多企业与科研单位也在研发符合物联网应用需求的核心芯片,在核高基、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网等国家重大专项。863国家高技术发展专项中,也都把低功耗射频片上系统等核心芯片列入了研发重点。有能力承担这些项目任务的一般都是国家队和主力军。

“唐芯”诞生后,陕西省、西安市科技及相关政府部门给予了优势微电子一定的支持。然而,一颗小小的“中国芯”存活在物联网这么庞大的产业链当中,想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行业相当的扶持力度是很重要的。

尽快提供符合中国国家标准的核心芯片,以及推进多项物联网相关国家标准的起草制定,是产业界的迫切需求。中芯微集团董事长邓中翰认为,应该组建包括政府、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金融、行业协会等在内的产业联盟,在共性及关键技术领域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形成更多更好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和品牌。毋庸置疑,核心芯片技术是每次IT技术革命的核心。中国要发展物联网产业,绝不能再延续过去的世界加工厂的路线,必须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路线。我们相信核心技术、核心芯片的突破将会给我们国家物联网产业带来超出想象的作用。

篇6

【关键词】产业价值链;电子信息;概念;特征;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0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174-01

1 产业价值链的概念

1985﹒年,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的集合。”一方面,所有现代企业的价值链都由贯穿于原材料获取到产品消费的各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环节创造价值的活动。基于此,波特提出了价值链分析方法,通过研究活动环节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挖掘企业的竞争优势。此外,波特认为价值链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整个价值链系统(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买方价值链)之中。价值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反映着企业的发展历史、战略和实施战略的方式。后来学者的研究重点转移到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因特网以及电子商务)对价值链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了虚拟价值链和价值网的概念。但是另一方面,不管价值链的形式怎样变化,他的本质不变——价值链是由一系列满足顾客需求的价值创造活动组成,这些活动通过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联结在一起。随着产业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传统产业内不同类型的价值创造活动逐渐由以一个企业为主导变成多个企业共同的活动,这样企业之间形成了上下游关系,彼此合作,共同创造价值。

从现代工业的角度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原材料加工、产品生产、成品组装、销售和服务等多个环节,并且各个环节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目前还有相当部分较大规模的企业,尤其是跨国大公司,参与了多环节的价值创造活动,产业链上各环节相互影响,每个环节包含多个相似的企业,因而这种价值创造活动具有相似性。当价值链理论的分析对象由一个特定的企业变成某个产业时,便形成了产业价值链——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为满足用户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或者提供服务。它从全局角度分析了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价值创造活动以及影响价值创造的主要因素。产业价值链与产业链、价值链的关系表现在从价值链的角度或者利用价值链分析方法来考察产业链。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是针对电子信息行业,根据该产业的特性而形成的,其产业链构成一般处于动态变化发展之中。

2 产业价值链的特征

(1)各个环节技术关联强、且具有层次性。从系统方面看,标准制定(或设备开发)终端产品有不同的技术层次。从环节方面看,存在着芯片、组件、整机组装的技术层次:芯片技术是核心,组件需根据芯片的性能和参数开发,而整机组装环节技术含量较低,主要解决器件筛选和零组件匹配问题。

(2)各个环节增加值和盈利水平有较大差异性。例如一台PC:元件生产35%,产品设计5%,组装15%,市场开发10%,销售30%,售后服务5%,由此可知尽管产品设计的增加值不大,但却是最重要的赢利环节。

(3)其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每个环节都有许多同类企业构成, 产业上游和下游有着大量的物质、信息和资金方面的关系,是一个价值传递的过程。此外,产业价值链之间相互交织,往往呈现出多层次的网络结构。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具备上述搜有特点。

3 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的构成

电子信息产业内容丰富, 涉及了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领域,包括微电子、光电子、电子元器件、计算机、软件、网络、消费电子、通信以及信息服务业等众多行业。电子信息产业基本分为三大类:第一,基础产业:微电子、光电子和其他电子器件产业;第二,核心产业:计算机和软件产业;第三,信息应用产业:通信和网络产业以及消费类信息产品、信息咨询业以及与各行各业相结合的信息服务业。

4 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4.1 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的发展现状

第一,软件,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正在成为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竞争领域。虽然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作为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基础,软件是电子信息产品的灵魂,但它们都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点,在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上都处于较高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日等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产业上居于领先地位的原因就是他们掌握并控制着核心软件以及关键元器件的标准和技术。目前,世界各国相继重视这些领域的发展,并加大了对这些领域的投资,以期减少对发达国家核心产品的依赖程度。

第二,组织模式趋向扁平化。目前,企业间协同发展的虚拟生产网络正逐渐形成。大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多,使电子信息产业的组织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又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对技术创新依赖程度高、研发成本投资高、风险难度大,各环节企业增强合作。

第三,构成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的主体企业的专业化与综合化发展并存。一方面,更多的企业立足于产业链某个具体环节,并在该环节发展突出,走环节专业化道路,另一方面, 整合后的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价值创造活动于一体的综合化现状。

4.2 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的主要发展趋势

(1)制造与服务环节融合发展的趋势明显,表现出制造产品服务化和服务内容产品化的双重发展趋势;

(2)产品本土化设计产销服务的趋势加强。为了优先占领国际市场、准确掌握本地需求、快速反应以节省成本,很多跨国公司都大力推行本地化战略即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并配备相应的产品设计中心;

(3)技术影响减弱,市场成为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发展的新增动力。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最初阶段,技术在电子信息产业链上处于主导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变化,技术发展相对稳定发展,技术对产业价值链的推动作用减弱,市场即挖掘并满足客户需求成为推动产业链发展的主力。

(4)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呈现出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全球化进程加速使产业内国际分工得到深入发展,为了获得最大利润,产业链各个环节上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尤其如此: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经销。例如,一台电脑的CPU产于美国英特尔公司,硅片产于日本,主板来自中国台湾地区,显示器来自韩国,产品组装在中国, 销售在香港。另一方面,由于企业间的依赖关系,使得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上的各环节在某些地区集聚发展,呈现出区域化趋势。如:21世纪初,美国和日本是计算机的标准制订中心、研发设计中心,台湾主要是新产品和核心部件的生产中心,而我国的珠三角地区则是零部件的生产基地和部分整机的组装基地。

结束语: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全球化程度较高的产业,是在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子信息产业在现代战争中越来越重要。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核心企业差异化战略的驱动因素,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面临的动态竞争环境,且区域化和全球化发展趋势明显。

参考文献

[1] ﹒〔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7

[2] 迟晓英,宣国良.价值链研究发展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9

[3] 魏民.用产业价值链分析法来确定商业批发企业的竞争战略[J].现代管理科学,2008

[4] 王秉科.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与产业分工趋势[N].中国电子报, 2011

[5] 邵春光.中国如何应变全球IT产业链新变化)))2008-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与发展趋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字:中粮;全产业链

一、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战略的构想

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粮集团)自1952年成立以来,从最初以粮油食品进出口贸易为主业,到如今多行业多领域齐头发展,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大多数大型国有企业的发展之路。

2004年宁高宁入主中粮集团后,就展开了一系列的品牌整合和并购活动,全产业链战略初见端倪。不仅高调推出“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的战略,还随之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推广,把打造全产业链战略模式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近几年,中粮集团并购式发展的速度持续加快,昭示着其多元化发展的勃勃野心,引起了业界的普遍关注。实际上,全产业链战略并非新生事物。国际知名ABCDIN大粮商(ADM、嘉吉、邦吉、路易・达孚)无一不采用这种模式。通过对全产业链链条下的种植、加工、物流、贸易的掌握,获得关键的话语权、定价权和销售主导权。当今时代,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已经超越了产品的竞争,转化为大型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所谓的中粮“全产业链”,是指以消费者为导向,控制“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并通过系统管理和关键环节有效控制,为消费者奉献安全放心、营养健康的食品,最终在产业与市场上获得关键的话语权、定价权和销售主导权。这在食品安全持续成为大众普遍关注焦点的当今显得更具实际意义。更何况,作为以食品为主业的大型央企,中粮集团理应在落实食品安全方面做出表率。

无论是电视媒体广告、还是成为世博会的高级赞助商,中粮集团在实施全产业链战略的过程中,无不展现出大型国有企业转型的决心,和全面走上全产业链战略道路的信心。

二、中粮集团实施全产业链战略的举措

1、通过业务整合,全产业均衡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中粮集团旗下业务众多,涉及范围较广。2006年初,中粮将众多业务板块归纳为贸易、粮食加工、品牌类食品业务、酒店业务、中土畜业务、新疆屯河业务、包装业务等九大业务,各业务板块独立发展,明确“集团有限相关多元化,业务单元专业化”。同时在整合过程中,继续深化“业务单元专业化”思路,组建专门的中粮食品营销公司,管理中粮旗下全部品牌食品的营销业务。

2、通过强大的集团品牌效应,为旗下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由于中粮长期扮演着食品企业原材料供应商的角色,消费者对其集团品牌的认知度不够,所以与许多跨国公司采用独立品牌管理模式不同,中粮集团在全产业链宣传推广中一直强调“中粮出品”的概念,在广告和产品包装上都强调了这一点,希望消费者把其集团品牌形象和子品牌的美誉度联系在一起。对“中粮集团”这个母品牌的塑造是中粮集团走全产业链战略的宣传着手点,试图通过“中粮集团”品牌的强大背书和美誉度,来提升旗下品牌的形象,进而整体推动产业链条的形成,进一步使其集团品牌与终端产品品牌正向叠加,产生良好的放大效应。

3、开创食品产业B2C模式

中粮不仅启动了国内第一家食品类B2C电子商务网站――我买网,还在消费者众多的淘宝网设店,直接面向终端消费群体,为旗下诸多产品和服务开通网上服务,利用中粮全产业链的优势开创国内食品类B2C网站的先河。中粮我买网商品的进出库原则为:超过保质期1/3的食品不进库,保质期超过2/3的食品不出库。这说明中粮不只是想把我买网做成一个中粮集团的销售终端,而是想把B2C这一销售模式在食品业做大做强,使我买网成为其“全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之一。

4、推进全面市场化转型

许多大型国企缺乏良好的融资渠道,不擅用营业推广模式进行宣传。而资本市场的发展道路正是中粮“全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凭借资本的力量加速产业整合,迅速形成规模,正是宁高宁一贯的整合思路。目前,中粮旗下已形成中国食品(0506.HK)、中粮控股(0606.HK)、蒙牛乳业(2319.HK)、中粮包装(0906.HK)四家香港上市公司,以及中粮屯河(600737.SH)、中粮地产(000031.SZ)和丰原生化(000930.SZ)三家内地上市公司。

同时中粮一改过去不重视形象宣传和终端推广的做法,近年来,把中粮集团作为集团品牌进行推广的活动开始频繁在各种媒体出现。为《舞林大会》、《今夜有戏》等节目冠名;成为2010上海世博会高级赞助商;在开心网策划“悦活种植大赛”大型推广活动等等。在这一系列广告宣传的助推下,中粮“全产业链”的概念逐渐被公众知晓。

三、中粮集团实施全产业链战略应注意的问题

1、把质量管理作为落实全产业链战略的关键点

“从田园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模式不仅意味着从田园到餐桌都有其对应产品,也意味着从田园到餐桌都不能有任何的质量问题。在实施全产业链的过程中,从食品源头就要加强质量管理,加强原料来源地区农业种植的质量调研与监测,有效保障食品原料安全;在加工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扩大抽样检测的频次和样本数量,提高覆盖率和检测效果,严把产品出厂关;积极监管并保证销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实现原料、生产、物流、销售等环节均安全可靠,不断完善食品产业链全程可追溯体系,真正确保食品安全。

2、正确看待并购式发展模式

近年来,中粮入主新疆屯河、重组中土畜、中谷粮油、收购华润酒精和华润生化、接管五谷道场、整合丰原生化、收购蒙牛股权等举措步伐之快,手笔之大一度引人关注。这既说明中粮实施全产业链战略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隐藏着一定程度的危机。并购是能以较快速度达到全产业链的重要方式,同时通过并购又能推动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所以中粮大规模的兼并收购当然是有理可依的。但是理顺行业脉络,防止产品线的过度扩张,合理把握品牌延伸度是中粮在进行并购式发展的过程中尤其应该注意的问题。

篇8

关键词: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7)08-0038-05

产业链的运行机制主要有:利益分配机制、风险共担机制、竞争谈判机制、信任契约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和监督激励机制六种机制。其中,信任契约机制是基础,利益分配机制是核心,风险共担机制是本质,竞争谈判机制是手段,沟通协调机制是关键,监督激励机制是保证。以上六种机制通过市场机制这只“无形的手”和政府机制这只“有形的手”共同作用于产业链,推动产业链的正常运行。

一、产业链的信任契约机制

1.产业链信任的基本概念

产业链信任是指产业链核心企业与节点企业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产业链信任的特点是:第一,合作伙伴间信任的相互性。在任何形式的交易中,交易双方的信任都是相互的,信任一方对被信任一方有信心,被信任一方对对方有责任。第二,企业间信任的建立与消失速度的不对称性。企业间信任是逐步建立的,这既需要时间,又需要成本,但其消失却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而且一旦信任遭到背叛,重新建立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成本。第三,企业间信任的风险。企业间信任是有风险的,要保障企业利益,需要对企业间的信任进行控制,避免误信或信任过度。

2.产业链信任的类型

张维迎教授从信任来源和信任对象两个维度对信任进行了分类研究。他指出:从信任来源的角度可将信任分为基于个性特征的信任、基于制度的信任和基于信誉的信任三类。基于个性特征的信任是指由先天因素或后天的关系决定的信任。一种交易对信任的敏感程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交易物或交易主体的特征决定的。基于血缘关系以及建立在后天培养的个人品德基础上的信任都属于基于个体特征的信任。所谓基于制度的信任,是指在给定的制度下,市场主体行为的强烈的可预见性特征,使得交易双方产生的信任。基于信誉的信任指的是由于关系契约产生的长远利益而使交易双方产生的信任。从信任对象的角度可将信任划分为对作为个体的人的信任、对个人组成的组织的信任和对政府的信任三类。

3.产业链信任的形成过程

产业链企业间信任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要经过一次博弈、重复博弈和信任形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企业的一次博弈,企业间处于低度信任阶段,整个企业处于低效率阶段。在进行一次博弈的时候,各自从自身利益出发,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而作出的理性选择的非合作博弈结果会使企业陷入“囚徒困境”,个体的理使得整体的行为“非理性”,从而有引发产业链内部契约失效的风险。

第二阶段是企业要长期生存,就会寻求合作以改变一次性博弈的低效率。这个阶段企业间的博弈往往具有重复博弈的性质,并且这种重复博弈的时间相对较长,甚至没有明确的截止时间,因此又具有无限重复博弈的性质。产业链中企业之间的这种无限重复博弈使得非合作博弈变为合作博弈。

伴随着合作博弈的不断重复和深化,企业之间的信息能够得到快速的传递和沟通,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等企业“软组织”在企业之间不断被吸收和同化,企业间将逐渐建立起信任关系以代替博弈和威胁,从而成为产业链维系的纽带,这就是第三阶段――信任形成阶段。

二、产业链的沟通协调机制

1.产业链协调机制的概念

冲突是一个行为主体为谋求自身利益而与其他行为主体的对立、对抗和斗争。只要人们感到差异的存在,则冲突状态也必然存在。冲突就是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产业链中的企业一般都是具有独立法人的经济实体。当节点企业各自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节点企业间必然产生利益冲突,因此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产业链协调机制,及时沟通解决合作企业间的矛盾和冲突,才能最终实现产业链整体价值最大化,保证产业链的稳定高效运行。

对产业链而言,导致产业链发生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产业链合作伙伴间的目标不一致;二是合作伙伴间的利益不一致;三是信息不对称造成信息在产业链中传递时发生扭曲。当产业链合作伙伴间目标不一致时,可通过反复多轮谈判解决,如果不能解决则只能另求新的合作伙伴;如果合作伙伴间利益不一致,经过反复沟通协商谈判,一般合作双方都可达成一致。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牛鞭效应”则需要通过综合治理来加以解决。

为消除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产业链冲突,必须建立产业链的协调机制。产业链的协调机制是指为使产业链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等各种流能无缝地、顺畅地在产业链中传递,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生产、供应和销售等环节的不确定性,以及消除因产业链的各合作伙伴目标不同而造成的利益冲突,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绩效而采取的任何措施。

2.产业链协调机制的构建

产业链的协调机制就是目标一致、相互信任和沟通协商。

(1)目标一致。产业链的目标就是提高产业链的持续竞争力,实现产业链价值最大化,风险最低化。这一个层次的目标既有一致性,又存在着冲突。冲突是因为每个合作伙伴目标并不完全是为产业链总体目标而设立的,还有自己特有的目标。

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对产业链总体的协调管理十分关键,如果在产业链组建阶段,就和成员企业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各自的目标任务,那么对产业链的运作是十分有利的。有了这种目标分解和任务规定,对产业链的协调工作来讲就变成了为满足目标任务的实现而采取的组织间的管理措施,即实现目标管理。对不能或延期完成目标的企业要根据其对产业链整体利益的损害程度给予经济上的处罚。

(2)相互信任。信任是合作的基础,只有各个成员企业相互信任,整个产业链才能在生产、交易等各个方面协调一致,才能产生协同效应。

(3)沟通协商。沟通协商就是找到一个折衷的解决方案来满足各种相互矛盾的目标,协商过程是一个目标的动态优化过程。协商机制主要是指在产业链企业之间建立和完善通过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可能产生的各种冲突,以最终顺利实现产业链的目标。

三、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一般来说,产业链中的节点企业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任一节点企业都不会为了其他合作伙伴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合作伙伴组建成产业链的强大动力,获取产业链剩余利润是所有节点企业追求的目标,合作伙伴能否获取产业链剩余利润是产业链能否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

1.产业链的利润分配原则

产业链利益分配的总原则是利益平衡原则,

具体可分为四项基本原则:剩余利润合理原则、付出与收益相对称原则、风险与利益相对称原则和综合优化原则。

(1)剩余利润合理原则。每个加盟产业链的企业所获取的收益必须大于或等于加盟产业链前的收益,即必须获取产业链的剩余利润,否则,企业就不会加盟产业链,即使加盟了产业链,也将退出产业链。

(2)付出与收益相对称原则。在产业链节点企业中,如果第i个企业投入的资源(包括资金、设备和人力资源)Ii大于另一个节点企业j投入的资源Ii,则节点企业i的收益Si应大于节点企业j的收益Si。这样,企业之间的基本利益才能保证,才能不影响节点企业的积极性,否则,产业链的运行将是不稳定的。

(3)风险与利益相对称原则。有多大风险就应有多大剩余利润。创新度高,风险就大;风险大,收益就应大。因此,在制定利益分配方案时,不仅要认真考虑各节点企业投入的资源,还必须充分考虑各节点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对承担风险大的节点企业应给予相应的风险补偿,以调动风险大的企业的积极性。

(4)综合优化原则。在综合考虑上述三个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合适的权重,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确定最优收益分配方案。

2.产业链利润分配中的风险共担机制

在产业链中,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处于不同的竞争地位,它们获取利益的比例是不同的,因此它们对于风险的分配也是不同的。核心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契约的内容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然后节点企业根据契约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并决定自身最优行为。在收益分配格局中,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存在着领导者与跟随者的关系,核心企业制定的契约内容必须被节点企业所接受,节点企业处于合作竞争的弱势地位。实际上,核心企业在确定合作伙伴时,除了要发挥节点企业的核心能力外,也同时将一部分风险转给了节点企业,节点企业在合作中除实现自身价值外,也替核心企业承担了相当部分的风险。因此,产业链在进行利益合理分配的同时,也在进行着风险的共同分担。

产业链中承担风险越大的企业,获取的利润也越大;承担风险越小的企业,其获取利润的比例也越小,风险和利润是成正比的。

3.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方法

产业链企业间的利益分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既要综合考虑收益、成本、风险的关系,还要考虑合作过程中诸如专利权、技术诀窍、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的分配。常用的利益分配方法有平均分配法、投入资源比例分配法、承担风险和投资额之比分配法和协商谈判法四种。用简单的平均分配法平均分配利润,简单易行,表面上公平,实际上是既不科学也不合理。只按企业投入资源的比例分配,保证了投入与收益对等的原则,但却没有考虑风险的存在,更没有考虑活化因素对产业链的贡献。按承担风险和投资额分配,体现了风险、投入与收益对等的原则,但对合作过程中风险类型及其风险度的评价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有时甚至根本就无法确定。实际上最实用也是最科学的方法就是由利益各方协商谈判,在谈判中双方(或多方)可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各种条件进行反复沟通、协商,最终确定一个所有谈判方都能接受的分配方案。

四、产业链的竞争谈判机制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社会最基本的运行机制,市场经济社会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市场中的供求变化、价格涨落都是通过竞争机制实现的。经济主体的利益划分和社会分工既是市场竞争机制的发生条件,也是市场经济体制驱动力的源泉。

对产业链而言,竞争是产业链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竞争对手的存在,迫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改进产品及服务,追赶技术变革的浪潮。竞争对手就在眼前,企业永远也不能自满自足,必须在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实现价值最大化。

产业链是核心企业与节点企业组成的中间组织,这种组织是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着的。产业链中的节点企业也不断地通过“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进行更新发展。当产业链内某节点企业的富集程度较大,即有众多的同一产品的提供者时,这些企业必然要发生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优化了产业链资源配置,提高了产业链的经济效益,降低了产业链的成本,增强了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产业链中的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均可在适当的时机引入竞争机制,产业链中企业间中间产品的价格也是在竞争机制的条件下通过谈判达成一致的,并且这个谈判是一个动态的、反复的多回合讨价还价过程。

五、产业链的监督激励机制

产业链为合作伙伴提供了一个双赢或多赢的机会,但合作伙伴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企业之所以进入产业链,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产业链剩余利润,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因而各合作伙伴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利用信息优势而采取一些违背产业链整体利益或者其它成员企业利益的行为,或者没有采取核心企业或其它成员企业所希望的行动,从而出现“偷懒”现象和“搭便车”现象。在产业链上,“偷懒”现象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出现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为了克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带来的危害,委托一理论普遍发展了以合作和分担风险概念为中心的信息激励机制理论。“搭便车”是指某些人或某些经济组织,不付出任何代价,从他人处或社会获得收益的经济现象。

在产业链治理中,监督和公共设施是公共产品,如果一位节点企业的监督和公共设施投入引起产业链绩效的改善,所有的节点企业就都能受益。由于监督和公共设施建设是有代价的,所以每个节点企业都希望其他节点企业进行监督和投资公共设施建设,而自己坐享其成,这就是节点企业之间的“搭便车”行为。

如果我们将核心企业看作是一个产业链的委托方,将各节点企业看作是方,由于核心企业一般在产业链中扮演“组织者”的角色,而且在产业链利益的分割中,通常占有最大的份额,由“智猪博弈”的结论,我们知道,核心企业(大猪)是热心于这些产业链公共设施建设的,但各节点企业(小猪),尤其是利益份额比例很少的节点企业,在公共设施的投入方面却完全可能存在“搭便车”行为。核心企业当然不希望这种败德行为的出现,因此,有必要通过利益协调和让渡的方式来激励各节点企业在公共设施投入方面的努力水平。这样问题就转化为核心企业如何设计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对“搭便车”现象进行治理。

产业链的监督激励机制就是对产业链形成及运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监控和激励,以防止“偷懒”和“搭便车”现象等各种败德行为的发生。

对于委托人来讲,只有使人行动效用最大化,才能使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然而,要使人采取效用最大化行动,必须对人的工作进行有效的激励。因此,委托人与人,即制造商

与供应商或制造商与经销商之间的利益协调关系就转化为信息激励机制的设计问题。所以说,如何科学设计产业链上各个节点企业的激励机制,对保证产业链的整体利益是十分重要的。

六、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

设产业链中有上游企业A、核心企业B、下游企业C三个企业,治理模式为关系契约式产业链,则产业链宏观运行机制模型如图1、图2所示。

图1表示企业A、企业B和企业C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利益关系,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共同利益链,因为利益与风险并存,所以,三者之间的利益链同时也是一个风险链。三者之间的合作主要靠信用契约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和竞争谈判机制来保证。对“偷懒”行为和“搭便车”行为主要靠监督激励机制来解决。监督激励机制共有三个层次:第一是企业A、企业B、企业C自身有一个监督机制LA、JB、jC;第二是核心企业B和节点企业A有一个监督机制JAB,核心企业B和节点企业C有一个监督机制JBC;第三是整个产业链还有一个监督机制JABC。这三层监督激励机制就像三层防火墙一样,为产业链稳定运行提供了一个基本保证。

图2表示了产业链运行六种机制的相互关系。在这六种机制中,利益分配机制是核心,风险共担机制是本质,这两种机制位于六种机制的内层;信用契约机制是基础,竞争谈判机制是手段,这两种机制位于六种机制的中间;沟通协调机制是关键,监督激励机制是保证,这两种机制位于六种机制的外层。

篇9

本刊记者 赵明

随着中国家电主流企业将产品力的持续提升、研发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设定成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中国家电产业链上游零部件及原材料的工艺水平、研发实力以及品牌影响力正在被整个家电行业高度关注。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2015年3 月12 日,A W E2015 开幕的第二天,中国家电产业首个对接产业链上下游的行业盛会——2015 中国家电产业链大会在上海嘉里中心召开。300 人的会场里座无虚席,工信部、环保部等政府主管部门、协会领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层、业内专家共聚一堂,在“转型升级,共创绿色未来”的主题下,共同探讨产业发展机遇,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共话产业升级路径。

作为A W E2015 的重要配套活动,2015 中国家电产业链大会是由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主办,《电器》杂志及产业在线联合承办的,承担了为中国家电产业上下游打造对接平台的重要职能。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理事长王雷在本次大会致辞中表示,中国家电产业链大会的首次召开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扩大了AWE 配套活动的覆盖面,在AWE 已经拥有面向整机企业的高峰论坛、面向渠道商的渠道商大会之后,面向上游的产业链大会的召开,实现了AWE 配套活动在家电产业的全覆盖;二是创造了中国家电产业史上第一个上游多领域配套商与整机制造商共话发展的对话平台,在中国家电产业整体转型升级的时期,希望业界能够在这个平台上找到发展契机,寻求上下游更好的合作模式。

近年来,中国家电产业发展迅速,“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少国内家电整机生产企业已经将品牌和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海外,竞争的国际化考验着中国家电产业的整体制造水平,不仅是整机厂,家电上游配套企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市场对家电的需求发生了从“量”到“质”的转变,节能、环保、智能化……在中国,家电推陈出新的节奏快过任何国家和地区。整机生产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概念,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应对市场变化,这些都需要上游配套企业更默契地配合。在产业链大会上,为实现全产业链同步升级,家电上游配套企业达成共识——必须更新观念,冲破以往“照单生产”的旧合作模式,在家电产品创新、研发、优化成本、品质提升等环节发挥更积极的推动作用,要用更多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为实现家电升级创造更多可能。

篇10

【摘 要】基于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其自身来讲便极富有财富发展价值,同时也是公司金融业务综合化的体现,对于公司的国际化方向的发展也具有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烟建集团在股权投资道路上的发展进程,创造出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特色发展模式,探索新形势下的股权投资业务,实现多方共赢的基本概念和相关体系。

【关键词】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发展体系

股权投资,通常是长期持有一个公司的股份,或者是指投资一个公司的长期项目。以此来获得企业的管理权,达到控制被投资单位,或者是与其建立较为亲密的合作关系,提高企业附加值,以此来分散经营风险。通俗来说就是找寻潜力企业,对其进行收购、改造,使其增值,最后通过上市、并购等金融手段获益后退出的业务行为。

1.股权投资的金融背景和发展前景

1.1股权投资的概念成型于上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金融市场百废待兴,美国的相关金融公司率先提出这一概念并进行试水投资。随后,股权投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欧美国家除银行贷款之外的重要投资手段,在国际金融市场占据极大的比重。其后,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明朗,国际货币组织提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概念,使得各国商品、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跨国跨地区的流动起来,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股权投资,作为最为先进的投资手段,是金融创新和经济改革的必然产物,股权投资的运作极大地拓宽了企业的融资途径和规模,增强了被投资公司的价值潜能和企业增值,同时作为投资者也能获得高收益,最终实现双赢。

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改革成效日益显著,股权投资概念也在我国经济发展领域开始萌芽。上世纪末,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再加上得益于海外风投投资理念的渗透,以及北上广等改革开放前沿地带金融市场的发展,股权投资逐步进入金融从业者的视线,甚至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国内股权投资近年来逐步成为各行业金融产业链的核心手段,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发展地位,也u渐成为仅次于商业银行贷款和公司公开上市发行的重要融资渠道。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股权投资的高速发展期,也是全亚洲最为活跃的投资市场。

2.推动股权投资,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2.1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烟建集团于2004年7月由传统的国有企业改制为内部员工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改组后,我公司的经营范围和规模不断壮大,主要有国内外建筑业、房地产等传统项目,公司若想要在本行业体制内再上一个台阶,必须要扩大经营规模,增强自身软实力。确保自身快速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但是现阶段中国建筑企业融资问题一直都是行业内较为头痛的难题,融资难,融资利率高,使得很多中小型企业望而却步,最后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本世纪以来,我国金融业对股权投资项目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我国颁布了一系列财政政策,使得我国经济能够稳步发展。除五大银行外,国内各商业银行也都高度重视股权投资手段,扮演不同角色,以多种方式,参与到股权投资业务的各大环节之中。

2.2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现阶段的股权投资发展迅速,各类股权投资业务对于项目公司质效的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证券公司所承接的股权投资活动,所提供的资金托管、理财等传统金融服务,因其发展成熟,长期以来所拥有的各大企业、个人的客户资源,能够极大的为股权投资奠定稳定而长远的资金来源。而且,这些金融机构所拥有的庞大运行网络,除了能够实现行业规模,也能够充分调配各类金融资源。银行与之合作,帮助被投资项目公司上市,从而带动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投资人等加入,在整个过程之中,实现财富增值与资本积累,充分发挥股权投资带来的行业协同效应,在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上提供全方位的资金服务,进而实现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的一体化发展。

3.综合多项金融业务,实现金融产业链环节的融合

3.1股权投资机构作为专业的运行公司,具有敏锐的投资目标和专业的资金运行能力。充分整合企业自身潜力和各类金融资本,全方位吸收各类资金投入,为企业的产业运行优化和管理升级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金融运行体系。股权投资在运行过程中,所进行的资金吸收、项目定位、企业增值和最终的投资退出等环节不仅需要传统的金融机构如各大银行、传统证券公司的参与,还需要从财务、法律、政策等专业视角来对股权投资运行进行科学的、全面的追踪调查和评估。从而提升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带动中高端的法律、财务等专业服务行业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发展,实现我国新阶段产业结构的协调运行。

3.2由于当前我国经济仍以宏观调控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新的方式来增加平衡自身资金成本。股权投资为核心的核心金融产业链的运行,其各机构的经营范围主要涵盖债券筹资、股权融资和高端专业化服务等各个领域。通常他们会根据被投资公司,也就是目标公司的实际需求情况和项目公司的资金现状提供相关的一系列金融项目的专业化服务,并且会从投资者的角度,站在资金注入公司和资本市场运行的基础上全方位的与项目公司实现资金对接,进而增强项目公司的运行实力,增强自身价值,各金融机构也会利用产业链的各公司互补效应和多品牌协同渲染效应拓展自身的多元化专业金融服务业务。

3.3除了目标项目公司自身的资金资源,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上的每个运行机构的其他资源也将会在政策和相关法律的允许范围内在产业链上进行资源共享配置,各类资金资源共享,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最大化。各大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证券公司通过运用自身庞大的资金流,充分把各类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资金和人才的优质配置和合理共性,进而增加各机构的资金盈利。

3.4传统企业参与股权投资,无论是作为项目公司,还是金融产业链的参与机构,在整个股权投资项目的运行中,要端正自身的态度和位置,从中学习经验努力进取不断创新,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但高收益、高回报的投资项目往往也会具有高风险,如果项目单位经营情况不佳,甚至进行破产清算,整个产业链的各金融机构,作为投资者,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投资损失。烟建集团想要从股权投资出发,打造过硬的金融产业链,需要与专业的股权投资机构合作,他们对运行风险控制有着丰富的经验,整个产业链的各金融机构的介入,从自身专业角度科学的、全面的对股权投资业务提供可行性建议,能够有效降低整条金融产业链的风险,对投资项目风险有自身的可控力,从而在整个运行过程中有效提高项目公司快速成长,企业增值的几率和效率,最终实现共赢。

4.结语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势头日趋良好,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也日趋完善,在强大的市场需求、广阔的投资环境下,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和扩张,为传统企业的发展也创造了新的条件。所以,烟建集团应当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做好市场环境调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具体导向,进而确立自身金融产业链的发展路径,在确保自身资产增长的同时,促进我国股权投资市场的稳定可持续发展,促使股权投资业务在新形势下得以大力发展,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刘雨,宗爱迪. 股权投资引领新金融未来 访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张志元[J]. 走向世界,2016,(12):84-87.

[2]刘建,高维新. 金融新业态背景下我国科技金融效率及创新路径研究[J]. 改革与战略,2015,(1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