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推动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国务院扶持中医药发展
5月7日,国务院出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表明了国家对中医药发展态度明确定位清晰。《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是中医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又一次明确了中医药是我国重点扶持和发展的领域,并且强调了中西医并重的原则,明确了中药同西药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主要内容包括以下10个方面:
1 充分认识挟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 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中西医并重重的原则;
3 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4 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5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6 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7 加快民族医药发展;
8 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
10 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保障措施。
业内人士认为,《意见》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对中药企业的发展有利,此政策性文件的公布对中药类上市公司构成利好。周五,相关医药公司股票纷纷以上涨热烈响应利好政策的出台。
解读扶持政策
下发《意见》是医改的组成部分
国务院日前下发《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耍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公布的是医改配套细则之一,扶持中医药发展是医改重要内容,中医药地位将得到大幅提高,我国-医药卫生将走中西药并重道路,意见将直接拉动中医药需求,推动行业整合,我国将逐步产生有综合竞争力的大型中药企业。
由国务院直接下发《意见》,表明国家对大力发展中医药态度坚决,从政策和舆论上为中医药的发展保驾护航。
《意见》指出:随着经济垒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冲医药发展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
我们在分析中药行业处境时多次提出:中医实践的萎缩是传统中药企业处境困难的根源。国务院的《意见》清晰地指出了制约中医药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我们认为给解决问题打下了理论基础。
确立中医药的合理地位
“中西并重”原则,确立中医、中药在国家基本医疗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合理地位,通过强调“中医”在医疗体系中的地位,从而保证了中药需求增长。涉及中药产业的三个方面:基本药物中鼓励中药使用、中药材种植、中药研发。
中药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
我们认为对于基本药物中强调中药使用是对中药企业的利好,尤其是目前基本药物目录迟迟未出,该政策的出台对于中药品种入选有利。基本药物将使中药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中药研发和中药种植相对目前看,并没具体的政策和量化的数据,因此只能是政策层面的强调。
部分措施是实质利好
《意见》提出要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加大对中医药事业投入、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这些措施对中医药的发展影响是直接的。
另外,《意见》提出要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中医高等教育坚持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充分体现中药特点;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等。这些原则和政策方向强调创新,给中医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希望能有更进一步措施
国务院《意见》对中药行业构成长期利好,但中短期不易见到成效。我们认为制约中药行业发展的除了投入、地位等问题以外,中医实践萎缩是根源。中医实践萎缩的根源又在于:中医理论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现代科学理论存在系统性差别,但我们长期以来是以现代科学标准衡量中医的,这对传统中医来说显然不合适。因此,我们期待对中医药的全新评价标准。看好保健,化妆品和现代中药
根据我们的分析,传统中药企业的处境改变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中药企业走中药保健品和化妆品路线已成趋势,建议关注江中药业;另外,按照现代科学标准改造传统中药的前景也十分可观,建议关注先行者天士力。
三类企业受益
从《意见》的表述看,我们认为这些措施如果推行,将主要利好三类企业:
(1)中药饮片企业:加强中医医疗机构的建设,包括鼓励零售药店举办中医坐诊的政策,最直接刺激的是中药饮片的需求。我们继续看好中药饮片行业的龙头企业康美药业,公司已经通过异地收购,实现跨地域扩张,进入北京医院市场,同时也通过和一致药房合作介入零售药店的“店中店”饮片业务;加上中医药管理局逐步开始推广小包装饮片,我们看好公司长期发展。
(2)中药品牌普药:按照我们对政策的解读,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和社区医疗机构)将为中医药市场发展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看好中药品牌普药未来在基层医疗机构的销售和使用,尤其是前期已经开始建设基层医疗机构网络的企业,将逐步享受到这一市场增量。代表公司包括同仁堂、天士力、中新药业、三九医药、千金药业、云南白药、东阿阿胶、康恩贝、九芝堂、金陵药业等。
(3)中药创新药;《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的研制开发,加强重大疾病的联合攻关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我们预计国家未来将通过税收、财政补贴等多种形式,推动中药创新药的研发和销售。代表公司是康缘药业。
相关个股点评
篇2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我是一名普通的调剂工作者,已经从事本项工作20余年。在这20多年期间医院可以说没有吸纳中医药方面的新生力量,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人才严重匮乏,原因认为如下。
中医医疗项目价格偏低
据对全国102所中医医院现在执行的国家公布的97项中医医疗项目价格的调查,在计算出了成本的54个项目中,有40项处于亏本状态,亏损项目将近3/4。另外,就医院而言:①看中医的患者大部分为门诊治疗不需要住院:中医药治疗慢性病、疑难病、各种肿瘤效果很好,而这类病人基本上不需要住院,在家口服药物就可以,因此给单位带来的经济效益就比较小。②调配过程需要的人力较多:中草药的调配过程也比较麻烦,需要的人员较多、调配处方既费时又费力。③药品损耗大、炮制过程需要敷料:炮制过程麻烦、需要的敷料多、药品损耗大、储藏条件要求高,因此中草药的成本比较大,而产生的效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这也是各级医院不重视中医药的主要原因。
从事中医药的人才严重匮乏
现在报考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是越来越少。中医药人才出现了严重短缺的问题。有关统计结果表明,1949年全国西医人员仅有8.7万人,而到2001年已达到175万人,增加了20倍;中医人员1949年全国有27.6万人,到2001年为33.4万人,仅增加了21%。在全国当今人口中,平均4000人中才有1名中医。
中医药服务领域在缩小
国务院研究室与科技部等共同完成的《当代中医药发展与管理改革研究》报告:“目前全国有2800多所等级中医院,但没有1家是真正传统的中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据统计2011年全国中医院的药品收入中中药只40%,西药则60%”。另有资料表明,我国中医医院普遍存在“三低”现象,既中医治疗率低、危急重症就诊率低、中草药使用率低。尤其是住院病人被采用中医药治疗的更少。
具有5000年历史的国粹-中医药,正面临着炮制技术流失、行业后继无人、服务领域缩小、药材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这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过去数年来,国外企业悄悄以合资、独资等形式介入中国中药饮片的生产。这导致中药核心技术-炮制技术正在大量流失,而且中国本土的中药饮片质量、技术继承更是令人担忧。中药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其中中药材是中药饮片的原料,而中药饮片是中成药的原料。所有环节中中药饮片最为关键,中药的疗效也就是中药饮片的药效。中药的炮制历史久远,经过炮制可以让中药材降低毒性、增强疗效、保证用药安全,中药饮片的炮制技术是中药的核心,拥有5000年历史的中药正面临一个严重的考验。但是进入21世纪的人们关心生存质量的提高,渴望绿色医药,为中医药学学科建设和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而且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解决我国广大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医疗保健作用。在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和覆盖范围的同时降低医疗费用和成本是中国和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医药具有易于普及和“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一体化的医疗模式,能够为民众提供“简便、有效、价廉”的医疗保健服务,充分发挥其特色优势将有可能为现代社会提供新的医疗保健模式。医学模式的转变为中医药充分发挥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生物-社会-心理-环境”医学模式的建立,改变了西方生物医学模式只重视“病”而忽视“人”的问题。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科学发展观,以及疾病防治战略的“前移”和重点的“下移”,为中医药发挥整体观、辨证观、个体化思想,对疾病、亚健康状态进行防治和综合调理,在延长生命的同时提高生存质量的优势创造了机会。中医养生将成为“现代人的健康方式”,养生“治未病”以防患于未然,这是中医最大的一个特色和优势,不仅可减轻疾病的痛苦而且还可以节约医疗开支。许多慢性病、疑难病很多都是因为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引起的,如果我们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静养、茶道、按摩、针灸、药膳、太极拳等具有促进人们身心健康作用的系列养生活动推广开来,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因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疾病的发生。西医虽然已经十分发达和非常先进,仍然不能解决所有的医学问题,不能治疗所有的疾病,甚至在治疗的同时还会给患者带来新的麻烦和痛苦,这就是西医主张的对抗治疗破坏了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大量使用化学药品必然会带来一系列可怕的不良反应。在我国,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十分普遍,由此产生的细菌耐药性正在逆转医学的进步,人类一旦感染了这些耐药细菌,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例如:患者死亡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用于治疗的费用增加(选用昂贵的抗生素,数种抗生素合用,使用抗生素的时间延长);与治疗相关的医疗开支增加;感染并发症增加;增加耐药细菌散布传播的机会。因此,应该采取下列各项措施以保障中医药事业的有效良性发展。
加大投入:国家支持中医药创新发展,形成项目联动机制。国家和地方加大中医药科技经费投入,同时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的投入,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和国际合作资金,形成支持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体。
政策扶持:制定若干鼓励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法规,推动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标准规范的建立与完善,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和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建立成果、信息管理和推广、共享机制;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跨学科人才和海内外人才,建设一支多学科、跨领域的人才队伍。
组织协调:加强中医药发展战略和机制研究,协调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推动本规划纲要的实施,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特色和优势条件,积极支持组建以中医药现代化为目标的区域科技协作共同体,引导企业和社会参与,促进本规划纲要目标的实现。拓展国际合作方式与渠道,通过政府、国际组织、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等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发展教育:创造一个利于中医医生成材的社会环境,让中医医生的水平能够与时俱进,在一个以中医理论、中医临床为核心的前提下来振兴中药。没有教育就没有人才,没有未来。现在的中医教育不是在培养中医人才,而是在西化中医,改造中医。这种教育模式不改变,中医药就没有出路,更谈不上现代化。
近几年来看中医的人越来越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低碳生活,绿色环保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人们对使用化学药品心存芥蒂。中医的自然疗法,平衡人体阴阳的理念,调节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做法以及天然中药的使用,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我们有理由相信,经济越发展,科技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中医就会有更大的需求,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健康旅游;养生;互联网
1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现状
1.1中医药健康旅游基本概况
中医药资源方面,我国山脉众多,植被森林丰富,中草药资源丰富。依山旁水而建的养身文化基地建设良好,将养生文化与道家、儒家思想相结合。旅游方面,资源丰富,景色秀丽使我国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成为旅游大国。
1.2中医药健康旅游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刚起步,通过总结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整合不足,缺乏统一规范。虽然资源较多,但是缺乏有力的整合,统一的规范约束,从而造成现在散、乱、小的局面。第二,社会资本投资较少。政府未能采取措施,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仅依靠政府自身力量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第三,中医药健康旅游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匮乏。中医药健康旅游是一门中医药与旅游交叉的学科,需要具有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与现有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市场需求相比,中医药健康旅游的从业人员数量相差较远。除此之外,针对中医药健康旅游人员的培训,急需解决不规范、无统一标准的问题。第四,未能对普及中医药健康旅游理念。人们普遍缺乏对中医药健康旅游的认识,不了解健康旅游的概念、发展模式以及经营理念。
2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
2.1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兼顾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齐并,坚持以创新发展为灵魂
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按照年龄的划分,以中老年为主,青年人为辅;因中老年大多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对中医健康旅游有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中医药健康旅游,获取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达到改善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按照性别划分,以女性为主;因女性对中医在美容、健康方面兴趣浓厚。中医药健康旅游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并进。以政府政策的引导为基础,利用经济和行政手段,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社会资金的投入,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发展。此外,还应坚持以创新发展为灵魂。创新和完善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模式,服务内容,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需求,为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2以B生旅游为主题
中医药健康旅游坚持以养生旅游为主题。利用我国丰富的养生文化资源,我们可以以养生为主题,发展健康旅游。比如在山脉众多,温泉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养生旅游胜地。其次在森林覆盖面积大的地区建立有利于人体进行有氧运动的森林氧吧健康旅游景区,并在景区开发有益身心健康的有氧运动如登山、攀岩、步行、骑行等;另外,我们可以利用我国丰富的食材、药材资源,结合人体的特质,提供具有不同疗效的药膳,从而改善体质,促进健康。
2.3以互联网+为发展手段
互联网+已成为传统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结合时代潮流,可以将中医药健康旅游与以互联网+相结合,即采用“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旅游”的方式。其主要目的就是加强互联网与中医药健康旅游的结合;主要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用互联网技术,创建中医药健康旅游药官方网站,并与各大旅游网站合作,定期策划主题活动推广中医药健康旅游。第二游客可利用微信、支付宝平台订票与买票;景区门口可采用机器扫码的方式检票,有利于节省排队时间。第三游客在景区可利用互联网享受景区线路规划和线路推荐服务,以便游客更有效的进行中医药健康旅游。
2.4 采用实地旅游和虚拟旅游相结合的发展途径
实地旅游主要包括三种方式,第一是中医药保健旅游;保健旅游即通过旅游改善游客的“亚健康状态”。第二是中医药医疗旅游;医疗旅游是一种健康旅游活动,指人们为了治愈疾病,离开居住地前往目的地的过程,包括医治和疗养两个阶段。第三是养生旅游 。
虚拟中医药健康旅游主要指的是以现实的中医药旅游资源为基础,通过互联网模拟建立一个3D的旅游景区,让游客通过互联网能够身临其境般地游览中医药旅游胜地,感受中医药健康旅游的怡人景色,从而改善心境,陶冶情操。
2.5 以促进中医文化传播为目的
游客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适当的中医药健康之旅,可以是实地旅行,或者是虚拟旅行,通过浏览大自然景点,享受针灸、艾灸、推拿、拔罐、药膳等中医服务,调节旅游者的心情,放松旅游者的精神,缓解旅游者的负面情绪即暴躁、忧伤、愤怒等;通过中医药健康旅游,游客可以享受我国深厚的中医资源,掌握相关的养生保健知识,使中医思想深入人心,从而促进我国中医文化的传播 。
参考文献:
[1]袁上杰.基于互联网的凤凰旅游形象研究[J].艺术科技,2015:198-199
[2]单亚琴,姚国荣.国内健康旅游研究综述[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
篇4
在临床标准方面,重点加强中医临床病证诊疗指南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的制修订。④在具体标准研究方面,2003年至今,中华中医药学会共编写制定各级各类标准512项,已出版标准188项,共涉及学科20个,这些标准突出中医诊疗特色,内容翔实严谨,实用性强,其推广得到了业内外专家和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充分肯定,对于规范中医各科的诊疗和促进中医临床学术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总之,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药标准化方面开展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获得政府和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增强了对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为学会未来进一步承担政府职能、制定技术标准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在新的历史时期也赋予学会以重要的机遇和挑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创新研究的必由之路。认真分析总结学会在中医标准化工作扩展和承担政府职能方面存在的成绩和不足,是工作机制创新研究的关键,只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是创新研究的必由之路。当前学会在新历史机遇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大方面。要不断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必须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中医药标准化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重标准制订,轻标准宣传贯彻,标准宣传培训面不广,宣传工作没有连续性,受训中医药工作者自觉贯彻标准的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医药标准化管理机制缺乏创新,因此必须在规范管理和机制创新上多下功夫。加快中医药标准化推行体系建设步伐。目前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标准的推广运用不够,效果不佳。在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中华中医药学会筹建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统筹管理。应利用各种方式加强中医药标准宣传,如举办培训班,网络宣传等。加强标准的运用,如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医药教材、杂志期刊等采用标准。加强标准监督评估工作,为标准化工作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中华中医药学会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府职能转移的重点学会,负责中医药行业标准化工作,学会同时为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承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转移的政府职能——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制度建设,加强行业规范管理,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在中医药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和中医药标准化服务职能的发挥等方面,中华中医药学会的社会服务职能和承接政府转化职能方面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提高。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实施必须依赖于标准化管理的机制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在中医药标准化战略制定、组织管理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管理绩效评估等方面加强研究,在全国树立标准化管理的典范,此外,建设中医药行业标准化网络服务平台,为保障国家中医药标准化战略的顺利开展,打基础,做铺垫。
明确目标、任务和发展需求,使创新研究具有方向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目标与任务是:①建立与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标准体系;中医药标准体系是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建立以中医药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为主体框架的标准体系是中医药标准化下一阶段工作的主要任务。在技术标准领域,应重点加强基础、临床、中药等方面关键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在管理标准领域,重点加强医疗、教育、科研等方面资质、建设、服务标准的制修订。②掌握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积极主动参与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活动,推进中医药标准化成果向国际标准转化。加大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修订的参与力度,逐步将以往的自发、分散、被动参与转变到有目的、集中、主动、全面深入参与。积极承担国际标准化工作,提出国际标准草案,争取以我为主形成技术标准,掌握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的主导权。加强对国际标准化活动的研究,建立国际标准化信息渠道,了解国外有关的法律法规与标准的研究的动态与趋势,研究和提出中医药标准国际化的政策建议和技术要求。开展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专业人才的培养项目,形成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专家队伍。③创新中医药标准化发展模式:制定中医药标准化创新发展战略,开展中医药标准化理论与方法研究,为中医药标准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针对目前中医药标准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发展模式。形成“动态管理,良性循环”的管理机制,“立足科研,服务社会”的运行机制,“示范推广,监督反馈”的实施、监督机制,“专才培养,人才梯队”的人才培养机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标准化机制创新研究思路和发展模式主要应集中在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实施监督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等四个主要方面。
中医药标准化管理机制创新。形成“动态管理,良性循环”的创新管理机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和监管,形成主体负责制。编制标准化工作指南,对每个环节的工作目标、任务、考核指标进行相应的规范化,使管理工作有据可依。对应标准化工作指南,根据考核指标,对组织管理部门/人员进行工作考核,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发挥管理部门的最大优势,促进管理工作良性发展。通过建立动态管理机制,确保标准化工作顺利开展,通过考核竞争机制,加强各个环节的联系,将中医药标准化工作逐步引入良性循环轨道。
中医药标准化运行机制创新。形成“立足科研,服务社会”的创新运行机制。建立中医药标准制修订与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的新机制,将中医药标准制修订相关研究工作作为中医药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加大对中医药标准特别是技术标准制修订前期基础性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在科研项目立项评价时,优先支持中医药标准化研究项目。系统梳理中医药科研成果,促进已有科研成果向标准转化。充分运用已有科研资源,加强中医药科研对中医药标准化的条件支撑。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管理、服务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中医药标准化信息网站,构建中医药标准化信息资源平台,开展中医药标准网上申报、项目管理、信息、意见反馈、监测实施、网络培训等工作,促进中医药标准研究、制修订、实施、监测和培训等工作通过信息网络平台进行高效运转。同时,做好同国家标准化信息系统等平台的链接,实现各系统间的标准数据转换和共享,全面、准确、及时提供中医药标准信息服务。充分利用社会及中医药各种媒体,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大中医药标准化宣传力度,普及中医药标准化知识,扩大中医药标准化的影响,提高全行业中医药标准化意识。针对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实施,及时开展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标准化知识与技术培训,增进中医药人员对标准内容的了解和掌握,特别是提高中医药机构管理人员和相关业务人员的认识,提高贯彻中医药标准的自觉性,形成宣传贯彻中医药标准的良好氛围。
中医药标准化实施、监督机制创新。形成“示范推广,监督反馈”的创新实施、监督机制。在中医药标准实施过程中,定期监测实施效果,总结经验,由各地监测中心进行汇总反馈,指导标准的修订与完善。建立标准实施的示范推广机制根据省级行政区域划分,在省级、地市级、县级选择一定数量具备条件的中医药机构,作为中医药标准实施示范推广单位,负责系统推广应用中医药标准,总结实施经验并及时反馈。在此基础上,以中医药标准实施示范推广单位为监测重点,成立全国中医药标准实施监测中心,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对中医药标准实施情况和问题进行监测,及时分析反馈,形成标准制定、实施、反馈、修订的良性循环。
篇5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困境问题;西医
中医药科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以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资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中医药数千年的强大生命力,发展至今与现代医这共同构成我们卫生事业.是我们的特色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但在新时期的医药卫生环境中,如今出现了西医统一中药的局面,难免让我们感慨和遗憾.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多种多样.
临床上大多数病人的第一选择是西医,只有医疗资源缺乏,或者病症特别的时候,例如西医疗效不行的病,才会有患者求助于中医,作为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却带来一丝无奈的悲凉.
一、首先从政策上来分析,重西医轻中医存在较大的困境
虽说“中西医并重”和中西医“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方针,并将“发展传统医药”写入了《宪法》。但是长期以来,在具体的法律政策、行政管理、国家投资、科研发展和医疗实践等方面明显缺少投入,国人普遍重西医轻中医,致使中医地位不断下降,发展一度面临难关。政府在这方面的政策还没有放开,有些政策对于中医院的扶持工作做得不够.对于中医药行业的生产和技术帮忙不足也是制约中医药行业的困境主要因素。另外,政策标准在引导向,中药标准盲目“与国际接轨”,中药标准西药化.
二、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上不够
除少数知名中医有较厚实的中医文化功底外,大多数中医的中医文化基础严重不足,如此下去,再过若干年,中医文化可能只会留存于典籍之中,无人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加之现代医药行业对热忠西药治疗,对这一传统文化的重视就更显得苍白无力了.
另外,传统中医理论发祥于古代,并基本成熟于汉代,虽然经过后人的历代完善,但以今天的眼光看,缺陷不少,最重要的是缺少生理、病理的微观机理部分,有待扩充,对很多疾病认识不深,对很多疾病没有认识,总体疗效有待提高。
对传统医药的不够重视,很多患者选择西药觉得见效快,其实,中医治病实际上是不会慢的,只要辨症准确,治疗得法,就能很快地取得效果。
三、中药新药产品的开发力度
随着目前世界医药发展趋势和人们健康水平的需求,大家都在关注传统的医药包括中医药新药的开发,开发力度影响因素,政府政策固是一方面,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质量检测方法及控制技术比较落后;中药生产工艺及制剂技术水平较低;中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不完善,创新水平较弱;中药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国际竞争力。
国内资源情况看,由于环境污染、生态条件恶化,也由于生产加工不规范,中药资源正面临严重破坏。据一报道统计了解,现在处于濒危状态的植物近3000种,其中属于中草药或有药用价值的就占60%-70%,这也成了制约新药开发,中医药发展的问题之一.
中西医结合研究满足于低水平层次,没有带来中医的升华,相反部分内容被歪曲、被低俗化。由于中西医药标准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导致中药的出口存在着很大困难,即使中成药出口也并不太理想。相对于庞大的国际医药市场,中药企业想要走出去并不容易。
四、在中医教育上出现了问题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中知教育模式与中医的传统模式越走越远,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表述思维,诊断、治疗的思维方式是特殊的,有宏观的、非线性的、模糊性特点,不容易具体化、量化,较难被非中医人士理解;西医是线性的、机械的、直观的、实验性思维方式。按西医模式培养学生的,没有按照中医的发展规律来设置和研究这个学科显然是会出问题的.比如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中医教育在语言上外语量很大,古汉语训练不足,许多学生看不懂中医古籍;
2.在课程安排上中西医课时几乎相等,中医理论训练严重缺乏,中医高等教育体制与课程设置存在致命缺陷;
3.在技能培养上望闻问切等训练不多,致使学生毕业后,普遍不会用中医思维看病.
五、在医院的管理模式上过多采用西化的管理方式
在西医全面进入中国之后,医院的西方化管理也进入了传统医院,加上纯中医的中医院不存在了,医院的西化管理方式就显得越来越突出.时间一长,西医横行,很多中医院已经不具真正中医临床基地的性质了.
越来越多的已难说姓“中”姓“西”,望闻问切和辩证施治的传统中医诊疗技术被淡化,手术等西医治疗方法被大量采用,最明显的中医病历明文要求中西医双重诊断。
现代西方教育体制全面占领中国。中医院作为中医发展的精神所在,中医院都放弃了中医的发展和升华,那么中医就没有了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的基础,显然中医就被制约了.
六、中医发展舆论导向有失精准
篇6
关键词: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策略;校企合作;英语专业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医药事业海外拓展步伐加快。国务院颁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启动“中医药海外发展工程”,将中医药国际贸易纳入国家对外贸易发展总体战略,支持中医药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中医药对外投资和贸易,推动中医药技术、药物、标准和服务走出去。近年来,产学研国际合作推动中医药走向海外市场,成绩不俗。在具体产品贸易领域,中国植物提取物企业在美国市场的发展突破瓶颈,多家企业获得医保商会联合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NSF)共同推出的“植物提取物优质供应商”认证(GEP认证)。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中国原料药出口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中医药国际贸易的发展迫切需要得到高素质人才的智力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改委颁布的《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直接明确了高素质人才的规格:具备优秀的外语应用能力,熟悉国际规则,有较丰富的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出色的国际商务能力。因此,高校应深刻把握“一带一路”推进带来的新契机,将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根据中医药高校自身的办学定位、特色,以及相关中医药外向型企业对具备突出行业背景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的需要,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自有特色的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
一、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已在一定范围内展开,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才需求信息交换欠顺畅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是中医药企业走向“一带一路”的关键性人才,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人才需求信息交换必须顺畅。但从以往的实践来看,二者相互交流的意识较为淡薄,信息交换失灵较为严重。一方面,中医药相关企业未能主动向高校传递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也未能主动加强企业人才需求的针对性研究。由此,导致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思路、培养规模和培养水平,都未能达到前瞻规划、系统优化。
(二)行业协会作用发挥欠充分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产教协同。面对“一带一路”建设向纵深发展的新形势,相关中医药行业协会应与时俱进,探索与高校联合制定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行业标准,并在校企合作中予以实质性的鼓励支持,着力纾解优秀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供给瓶颈。但从以往的实践来看,相关中医药行业协会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维护会员权益、开展行业调研、制定行业标准、组织培训交流等具体事务上,而在推动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的目标协同、资源协同,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知识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方面[1],作用发挥远不够充分。
(三)合作形式松散,效果欠佳在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高校在医药外向型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既可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职业素养提升平台,又可满足企业发掘自身所需优秀人才的要求,当属合作共赢的积极举措。但在实践中,基于校企合作的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整体仍处于初始阶段,实习基地的建设往往只有框架性方案,缺乏有力的制度安排推动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长期以来,校企合作形式较为松散,基本局限于非常规性地组织校园招聘。医药企业对校企合作效果的满意度总体偏低,参与合作的意愿和动力均不足,合作效果不佳[2]。
二、加强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的可行策略
作为中医药资源强省,湖南省现有中药工业规模企业372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71.3亿元,中药产业链被列入全省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之一。湖南省积极发展中医药国际贸易,中医药企业走向国际的步伐不断加快。湖南中医药大学立足于办学实际,依托英语专业平台,培养复合型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近年来积极构建和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已在行业内形成了一定的专业辨识度。以下结合该校的实践探索,具体讨论加强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的可行策略。
(一)关切行业企业需求1.主动对接行业企业,达成培养共识作为人才培养主体,高校应主动对接中医药相关行业和企业,清楚了解用人单位的选材标准,认真审视自身的人才培养实际,通过双方充分的意见交流,推动形成人才培养的基本共识。自2017年以来,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先后主动联系接洽湖南圣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艾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绿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省内领先的外向型医药企业,以及湖南省植物提取物协会(200多家会员单位的主营业务为中药植物提取物的生产和贸易),通过走访企业和邀请企业来校座谈,调研行业企业对于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具体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达成了重要共识,为逐步展开校企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2.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理论界普遍认为协同效应能够有效实现企业的整体价值,协同是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捷径[3]。针对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根据“协同学”相关理论,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创新构建了“中医药课程模块”和“国际贸易课程模块”,设置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法、外贸英语函电、商务英语等专业方向性课程,优化了课程体系,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系统性地提升了学科交叉融合,为切实加强校企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增强校企良性互动1.校企联合展开课题申报研究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研究的重点内容,校企联合申报并展开课题研究将极大地促进人才合作培养实践。近年来,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积极接洽企业申报相关课题,并于2018年成功获批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研究——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随课题研究的稳步推进,该校与课题联合申报方湖南艾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人才培养策略上达成了更多共识,合作效果大为提升。今后在各级产学协同合作育人平台、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等建设上还可有更多谋划。2.校企合作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造就创新创业生力军[4],教育部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近两年来,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合作指导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两项,并指导学生为合作企业湖南中疗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中医药产品国际贸易英文网站;同时还与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学生参加“高教社”杯全国商务英语实践大赛、全国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大赛等重要赛事,取得佳绩。通过校企合作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学生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也在实践中为加强校企合作育人开拓了新的途径。
(三)提升学生行业认知1.增设“专业导论”课程为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专业认知,了解专业的内涵特点、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专业涉及的主要学科知识和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等,设置“专业导论”课程十分必要。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在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专业导论”课程,由专业负责人担任授课教师,全面介绍本专业办学理念、办学特色、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等与学生学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还特别加入中医药行业认知和合作企业介绍相关内容,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直接指导,极大提升了学生的行业认知、投身中医药事业的理想和信念。2.组织企业参访、人资交流组织学生赴企业参观学习、参加企业人力资源交流,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进对行业的认识。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组织学生赴湖南圣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参观学习,深入了解公司文化、运营现状、发展规划及行业前景等;邀请湖南艾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来校与学生进行专场交流,指导学生如何针对医药国际贸易领域的现状,做好求职就业准备;由此加强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有效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3.安排企业实践经湖南省植物提取物协会积极引介,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与湖南蓝海迷迭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派遣学生赴公司进行暑期实践,协助处理中药植物提取物的跟单及客户开发等国际贸易环节。通过企业实践,学生加深了对中药植物提取物行业的了解,获得了中药出口业务的直接经验,校方也进一步掌握了中药植物提取物行业和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
(四)实施合作激励策略1.对合作企业高管进行荣誉聘用聘请合作企业高管担任客座教授、创业导师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举措,也是企业提升其社会声誉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是形成产学协同育人紧密合作关系的激励策略。2019年,湖南艾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爱平受聘成为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实践型客座教授,每年来校做医药领域相关讲座或创业报告,为英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行业专家咨询,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帮助,推动校企之间的实质性合作迈上新台阶。2.设置常规性企业带教教师评优机制企业内设培训机构的师资既有丰富的行业一线工作经验,又有较强的岗位培训能力,是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师资团队的重要基础,也是培育高校内部“双师型”教师的重要依靠。通过设置常规性评优机制,对表现优异的合作企业带教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可极大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湖南中医药大学每两年对实习管理工作先进个人与优秀带教教师进行评优表彰,已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有力地保证了校企合作的稳步推进。
(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1.建设优质实习基地,引领校企合作育人应确定实习基地的设置、管理、运行实施方案,加大优质实习基地的建设步伐。2017年,中国医药国际贸易领域的领先企业——湖南艾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极少数获得中国海关总署最高级别AEO认证的湖南外贸企业之一)签约成为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实习基地;通过几年建设,对整体的校企合作育人起到了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进入全新发展阶段。2.完善实习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应在校企协同的基础上,根据专业领域与职业领域的不同要求,双向监控和评价学生实习情况,完整、全面、及时反馈实习质量,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与实习基地之间不断积极构建和完善该机制,在共同确定实习方案的基础上,双方就实习情况进行常规性梳理总结,对于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协调处理,有效提升了实习基地的教学功能。3.推动实习基地升级为实习就业基地以往学生派往实习基地后仅接受企业内部短期培训,即被安排至医药国际贸易业务链条最前端的国际销售岗。由于实践经验缺乏,而业绩压力巨大,导致实习期结束后的实习生向企业员工转化的比率极低,无法满足企业留住人才的需要。后经校企共商调整方案,接受职业定位特别明确的学生进入实习基地预实习,并改为从业务链条最后端的国际物流岗开始,有效解决了实习环节存在少、短、浮等问题[5],学生适应企业环境的能力逐步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实习基地向实习就业基地的升级。
篇7
关键词:纳米,中医药,经济,技术
引言:通过现在的问题反映,首先提出一些纳米技术的需求,再而阐述了纳米中医药的现状接着提出纳米中药化的好处和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笔者的分析,一步一步的摄入了纳米技术在当前中国的国情来说要发展,提出一些相对的解决方法。引入纳米技术是社会的要求。最后说明自己的观点(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从而导致发病率变得越来越高。如果还是单靠过去的一味中药很难把病情完全治好。加上现在环境问题的特为严重和社会的需求量增多。很多中药材都是靠人工培育,但人工培育的功效始终比不上天然的。虽然实行了中医药的政策,解决了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始终是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加上纳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将纳米技术融入中医药是社会的要求,社会的主流。纳米技术使中医药的药效得到更好的发挥。
那先由我们看看纳米中医药的发展
纳米中药制备技术的研究现状
医学上的发展就目前来说,提出最多的是中西合作和中医药现代化,但我们在中医药的现状中发现很多问题,例如上面所提的民生问题,为此我们要想一下有没有更好的方案解决目前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我国的纳米技术已达到一定的程度,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为使中药面向世界,并形成医学科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将现代的高新技术引入到中药制剂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药的现代化生产已成为现实。纳米技术的出现使得超微粉碎成为全世界各个生产领域的先进技术,日益显现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和蕴藏的无穷财富。对于中国的国药—中草药尤为如此。可以说中药超微粉碎是中药的一次飞跃性革命。如果中国能胜利的打完这场“革命”,在医学生又是一个新的焦点。纳米技术是如何引进中医药中呢?首先注意的是纳米粒制备的关键是控制粒子的粒径大小和获得较窄且均匀的粒度分布,减小或消除粒子团聚现象,保证用药有效、安全和稳定。
根据目前的科技情况。纳米药物粒子的制备技术可以分为三类,机械粉碎法、物理分散法和化学合成法。通过宏观到微观的转型,实现了微观世界的并且是医学界的狂飙式发展。
中医药的理论基于对宏观的自然界,而纳米技术科研研究则是微观技术,现在把宏观与微观技术的有机组合能不能在医学上形成一们崭新的“宏微”中医理论学科呢?至于宏观中医药大家对它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只是对微观进行阐述。纳米科学与技术,有时简称为纳米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寸在0.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纳米技术的引入是医学微观化,一方面由于纳米技术的引入为携带提供了一定的方便,以前,无论什么看一次病总要大袋小袋的提着,这只是对病者,如果像医院或一些医护机构,当他们想购买大量药物时不是很麻烦。引入纳米技术在这里就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比如运输大量的药物,现在只须小盒便能搞定;另一方面,害怕吃药吗?害怕打针吗?不用怕,纳米技术中药话可以帮助你,把纳米级药物制成药膏然后贴于患处,可以通过皮肤直接接受不需要注射。由于纳米技术是对药物的微观化,比如将药物磨成粉状,加大了与病菌的接触面积,例如中药超细后的产品除用于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中药口服散剂、胶囊剂、微囊外,把药物微化,这样可以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增强中药的疗效,再者,纳米技术在中药加工方面的应用能保持中药原有成分的基础,使药效充分析出。另外,纳米粒子包裹的智能药物进入人体后,可主动搜索并攻击癌细胞或修复损伤组织。在人工器官移植领域,只要在器官外面涂上纳米粒子,就可以预防器官移植的排异反应。使用纳米技术的新型诊断仪,只需检测少量的血液,就能通过其中的蛋白质和DNA诊断出各种疾病。在抗癌的治疗方面,德国一定医院的研究人员将一些极其细小的氧化铁纳米颗粒,注入患者的癌瘤里,然后将患者置于可变的磁场中,使患者癌瘤里的氧化铁纳米颗粒升温到45-47摄氏度,这温度足以烧毁癌细胞,而周围健康组织不会受到伤害。同时,配合使用纳米药物来阻断肿瘤血管生成,饿死癌细胞。纳米中药化不知那些好处,据了解,纳米中药化将药物加工成纳米级的微细粒子,病人服药时,首先减轻病人的痛苦,有些病人怕吃药,如果制成了粒子状,病人一般是比较易接受,药物的真对性特别的强,药物就可能针对性地直达病灶,激活中药细胞活性成分,直接攻击病毒、细菌、重金属、毒质,细胞壁或细胞膜等障碍将不复存在,这样中药疗效可大大速率,尽快的减轻病人的痛苦,如治疗消化道疾病的药品“思密达”经纳米化处理后其药效提高了3倍。中药药效的加大、加快,使中药可与西药相媲美,为今后中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中药具有新的功能将中药加工至纳米尺寸之后,其细胞内原有不能被释放出来的某些活性成分由于破壁而被释放出来,有可能使纳米中药具有新的功能。此外,由于其给药途径,药物吸收方式等的改变,可能在药代动力学、药效学、药理学、药物化学等方面产生新的作用。并且中药有没有西药那样很多副作用,发展纳米中医药看来是必然的事了。特别的,一些科学家预言:由于纳米微粒的尺度一般比生物体内的细胞、红血球小得多,所以,有可能把含有计算机功能、人机对话功能和有自身复杂能力的纳米机器人送入体内而又不严重干扰细胞的正常生理过程。通过体外控制操作,获取体内多种生化反应的连续的动态信息,从而破解中药复杂的作用机制。
纳米中医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那是值得我们深虑:
1.成分的混乱;由于纳米中药化加大了药的效用,但同时也是所需药的成分难以把握,例如你本来是需要的是5两A药材6两B药材4两C药材,但当你纳米化时,你会使药用发生了变化,使得吸收的药的分量不同,可能导致A多了或少了。纳米技术中药化使得生物利用度、溶出度较低等得以纠正,疗效得以增强。这种改变性质的作用使得传统中药所含的有效成分及其药效变得面目全非。严重的会造成安全隐患。为此对研究和发展纳米中药化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由于纳米技术是一种微观的世界,如果科学家对药物不是有充分的了解,当实行微观处理时可能会导致一些药物的分量不够或减少了别的分量,另外,需要谨慎地掌握纳米粒度与相关中药所含有效成分分子组成和分子量的关系,以防为获得纳米微粒而损坏了药物的有效成分。纳米级的研究并不像宏观的研究那么简单,如果一些技术错误了,结果可能要重做。
3.纳米中药因其粒度超细,表面效应和量子效应显著增加,使得药物的有效成分获得了高能级的氧化或还原潜力,从而影响药物稳定性,增加了保质和储存的困难。
4.加大了鉴别的难度,即超细状态下的中药是否还具有普通粉碎时所有的显微特征?如果原有的显微特征发生了改变,则又应建立何种更精细的鉴别方法?这是个重大的问题,对于纳米级的研究,考的是先进的技术。
5.纳米尺度的物质存在着生物安全性威胁问题,如果不能够有效地防止纳米尺度物质的接触或者摄入,可能会引起多系统的复杂病变。
所谓万物都有双面性,纳米中医药的引入一定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综合中国现在的情况,许多专家都认为发展纳米中医药是利大于弊。那就根据我国的国情出发,如何将纳米技术中医药引入。何如加大对纳米技术中医药的发展呢?
1.由于各级的懒散性比较强,如果国家不统一制定完全的行业技术标准,可能会导致某些地方的药用不高或某些地方的纳米中药技术只是一个梦想。如果国家有了一定的机构管理,一定的技术标准,那样可以使纳米药物统一化,安全化。所以国家应成立你执迷中医药的研究中心,一方面集中科研相关的技术连接,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协调科研机构,高校试验室以及产业界的公共参与,进行重点攻关。
2.国家政府必须认真重视纳米医药的发展,毕竟市场是一个充满“利润”式的社会,很多时候,如果国家不重视药物的安全管理,可能不导致药物市场混乱,同时国家有必要组织一定实力和特色的中药类高校与纳米研究机构进行强强联合,通过集大家之智慧来进行纳米中医药化。这就是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对纳米药物的管理。
3.由于纳米中药化是刚刚引进来的一个新学科,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善,特别是纳米对技术的要求高,所以国家应增加国内纳米重要的博士研究站,在较高会议上培养和吸引综合性的科研人才投身到这个领域中去
4.加强国内研究基地的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加专项的投入,并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纳米中医药的财政支出,因为外国对这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由于他们的技术含量高,纳米技术早就名噪一时,所以,国家可以加大中外的合作,另外还有派人到外国学习先进的技术,通过只是的交流,国与国的合作,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的纳米技术的发展。
总结:纳米技术是2l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领域之一,它给中医药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比中国的利弊,实行纳米中药化的转型不但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提供取药的方面,在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改革,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医学家纳米中医药的定位,而且在国外也是中医的地位提得更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医药也逐步走向世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纳米技术中药化,然而,基于其独特的理论体系,现代科学技术尚难与之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成为阻碍中医药发展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开发领域的一些应用基础研究上获得突破,它必将极大地促进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中药纳米化技术作为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技术,必将推动我国的中药尽可能快地走向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杨祥良基于纳米技术的中药基础问题研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一104—105
2赵宗江,胡会欣,张新雪.中药归经理论现代化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年25
3.徐辉碧,杨祥良,谢长生,等.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1年32
篇8
【关键词】 新农合;中医药;补偿比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 以下简称新农合)政策的贯彻落实,在减轻农民医疗负担、保障农民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目前在广大的农村中医中药的应用令人担忧,新农合在绝大多数地区仍以西医西药为主,中医药“ 简、便、效、 廉”的独特优势没有发挥[1]。为此国务院及各地政府相继出台有关加强中医药应用政策,强调发挥中医药特色,促进中医药在医疗、预防、保健方面作用,特别是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医疗水平相对差的农村。提高新农合中医药报销比例,促进中医药的应用发展,保证农村患者的利益,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农合患者诊治常见病、多发病过程中,中药费与西药费用之间怎样关系?新农合制度中,应怎样科学合理地提高中药补偿比例?本研究基于这些问题进行调查探讨。
1调查范围、内容
尽管吉林境内中药资源丰富,是中药大省,但患者费用支出中,中药占药品的少部分,仅占总支出的10%左右。为确定新农合中药补偿适合比例,确定选择延吉、白山、吉林、长春、松源五市(州)县级医院,发放调查表1200份,由吉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组织相关培训。调查采用随机选取的方式,内容包括住院患者的总费用、报销费用、药品费用等相关信息,还包括部分问卷[2]。共回收950例。
将有950份数据录入计算机,用统计软件及EXECL对数据进行分析筛选,按疾病例数分类,超过十个患者的病种列入分析,共分成十五类,整理后符合要求的有效表735份,其中部分疾病种类不完全是单一病种,如肝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肾病包括肾功能衰竭、各类肾炎等。结合问卷进行定性分析。
2方法与结果
以补偿均值为因变量,中药费均值及西药费均值为自变量,用二元回归法建立模型。设所求模型为Y=ax0+bx1+cx2+d
其中Y为补偿费用均值,x01, x1为新农合住院患者中药费用费用均值, x2为新农合住院患者的西药费用均值。根据计算要求,先计算自变量平方及乘积,同时列入表。
最小二乘法求模型,二元回归的模型公式Y=XB+V [3]
其中:
将上表数值代入上式,
求得X’X
X’X=
逆矩阵(X’X)-1
(X’X)-1=
X’Y=
(X’X)-1X’Y)=1392.090.060.09
由此得二元模型:Y=1392.09+0.06x1+0.09x2
式中表明每提高1 个单位的中药费用,补偿比提高0.06,提高1 个单位的西药费用,补偿比提高0.09,中药补偿是西药的2/3,中药与西药之间的补偿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使得新农合中药使用受到严重影响,损害了农合患者的得益,也成为中医药发展健康发展障碍。因此建议通过提高中药补偿费的方式弥补这种差距,提高比例应为(1-0.06/0.09),即在原补偿费用基础上提高33.3%。
3讨论
3.1新农合补偿政策对中医药促进作用不显著,调查表明,随着新农合补偿政策的实施,各医院收入,明显增加,但中医药的使用比例却没有同步增长,特别是中药饮片的费用有下降的趋势。本研究还分析了全省县级医院近几年的各项收入情况,在45家县级医院中,2008年有9家县级医院中药收入下降,2009年有8家县级医院中药收入下降,而2009年总体医疗收入下降的有只有2家。由此可以看出,中药使用与实施补偿没有明显差异。
3.2现行新农合补偿政策参合农民利用中药作用有限,多数农民认为新农合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们就医的经济负担,如果选择中医药服务能提高补偿比例,他们乐于接受,因此参合农民对中医药补偿政策大多持积极态度。问题是大多数农民对就医时用中医药还是西医药完全听医生的,对于用何种治疗方案、是否使用中医药服务很少关心。本研究调查了吉林省中药报销比例提高的地区中医院,从部体报销比例来看,与没提高中药报销比例的地区,没有明显差异,因此,中医药补偿政策对引导参合农民利用中医药作用有限,关键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鼓励广大医务人员应用中医药,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农民,充分的发挥中医药补偿政策的效果。
3.3医疗机构对使用中医药态度决定中医药补偿政策作用,新农合政策对医院业务量的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患者增加了,效益也有较大提高,医疗机构当然是持欢迎态度。 但对是否提供中医药服务则存在不同的认识[4]。尽管中医药具有很多特色疗法及良好疗效,但由于其收费低,在市场竞争下,处于劣势。研究调查中药收入在各县级医院中所占比例发现,收入高的医院中药收入所占比例都很小,县级医院中收入最高医院,中药收入占0.05%,医疗收入第二高的医院中药收入占0.07%。在中医院中,中药收入所占比例也很小,最少仅占4.57%。可见新农合对中医药补偿比例的政策很难改变医疗机构对使用中医药的态度,难以调动医疗机构利用中医药的积极性。
4总结与建议
新农合政策惠及千家万户,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如何使政策更完善、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作用、农民患者得到更多实惠是一个保证新农合正确发展的问题。本研究从中药、西药费用及补偿费用关系入手,研究得出模型关系,并得出中药比例应在原基础上提高33.3%结论。建议各地在制定新农合政策时,中医药补偿比提高33.3%为适合比例。
参考文献
[1]温建民,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农合中的主体作用, 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2009; 6:31.
[2]李沛良,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篇9
关键词:老龄化;医养结合;中医药健康养老;养老服务模式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和老年抚养比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社会养老服务与老年医疗资源供给结构性失衡问题日益凸显,养老与医疗资源亟需优化整合。如何有效衔接养老与医疗资源,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我国中医药服务内涵丰富,其具备的医疗、预防、保健、养生等价值也被现今多数老年人所接受,因此,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研究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医养结合型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及其实施背景
1.实施背景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2005年的11.03%上升至2015年的16.1%(见附表),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58亿人,占总人口的18%。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蕴含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近年来,国务院出台多项政策,要求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同时,《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2015〕32号)及《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提及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各地开始积极发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养老机构,探讨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的优势与前景,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目标而努力。
2.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内涵
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是在养老和医疗资源融合后,将中医药健康养生与“治未病”理念引入家庭、社区、养老机构,做到未病先防、未老先养。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强调服务对象、服务提供方、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政策保障五个方面的创新。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健康、亚健康老年人,还包括慢性病、残障、恢复期及绝症晚期等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服务提供方包括各类养老机构、中医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服务站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一些社会机构等;服务内容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养生等,做到“未老先防、未老先养、既病防变、综合摄养”;服务方式主要包括支撑模式(养老机构或社区增设医疗机构)、新建模式(中医医疗机构新建养老机构)、合作模式(养老机构或社区与医疗机构合作),还包括社会力量兴办中医养老机构等;政策方面包括政策方针、法律保障等。
二、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模式实践探索
当前各地都在探索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的结合,如北京、天津、江苏睢宁等,本文以服务模式为依据,介绍以下几个地区试点情况。
1.陕西:支撑模式
2015年,陕西省铜川市职业病防治院结合社区托老院18年养老服务经验,开启了转型发展之路,实行养老、康复、诊疗、护理一站式服务,加强中医药康复内涵建设,为老年人开展特色预防保健工作,受到了入住老年人的支持,医院也由此展现出新的生机。
2.黑龙江:新建模式
黑龙江省利用三级中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零距离的医疗救治、专业化的康复护理、全方位的养老养护、五星级的保健服务。例如省中医药科学院率先与4家养老机构签订了医养结合服务协议;随后哈尔滨市中医医院与三亚瑞城假日酒店合作建立“中医医养中心”。
3.辽宁:合作模式
辽宁省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协作关系,开通方便老年人就医的绿色就诊通道。营口市开发区中心医院和辽宁省亲和源公益养老中心签订协议,成立营口亲和源健康管理中心,每位养老中心的老年人都会接受更加方便的体检、中医保健、诊疗服务。目前,已建成12家中医养老机构,开放中医养老床位1400张,全省100多家中医医疗机构与辖区内养老机构建立了多项协作关系。
4.浙江:社会资本
兴办浙江元墅公司以“机构+医疗+居家”三位一体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成功托管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成立了浙江省首批“养医结合”试点养老机构和杭州市首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并开展连锁化运营,开创了居家养老购买服务、中医服务项目上门的先河。桐庐江南养生文化村以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为主题,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与特色,吸收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养生文化和技术,集养生、康复、延寿为一体,建立了持续性健康管理中医养生养老综合体[7]。
三、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1.管理割据及监督评估体系不健全
我国养老及老年人健康管理由人社部、民政部、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共同管理,其中医疗由卫生计生部门主管,而养老由民政部门主管,使医疗及养老资源融合不够,“医”、“养”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目前,上海市建立了包括机构监督及老年人需求评估的全面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制度,以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合适的养老服务。但我国大部分试点地区缺乏相关的监督评估体系[8],只有严格监管,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让服务者获得合理的回报。
2.相关人力资源缺乏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15年末,全国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达2.8万个,但通过内设、并设、引入医疗机构来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不到一半。据测算,我国目前需要1000万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但目前从业人员仅22万人,经培训的养老护理员仅2万人,且不具备专业的医学背景,特别是中医药背景的专业人才匮乏,成为制约“医养结合”进程的瓶颈。
3.相关医疗保障制度尚未落实
医护人才严重短缺导致养老看护支出费用连续上涨,急需建立长期医养保险制度来缓解照护费用,这也是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养老服务是一种新型养老模式,需要保险制度作为支撑,但目前缺乏针对老年人健康特点的保障模式,大多数医保基金难以与养老机构进行直接结算。4.资金投入不足无论是中医医疗机构新建养老机构,还是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都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许多养老机构受资金和场地限制,无法做到医养深度结合,更不用说引进相关人才、提供中医药特色服务;投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没有规范,养老市场还不成熟,造成社会资本处于观望状态;相关部门没有设立养老服务专项发展基金;医保基金难以发挥作用,同时如果开放医保,养老医疗易被滥用,滋生骗保现象。
四、对策建议
1.加强多方协作,完善中医药养老服务体系
完善相关的政策与法律,通过部门联动,在医养结合中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因地制宜地整合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居家养老等各方资源,利用中医医院的资源和教育机构的科研力量,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养老院、教育机构之间的有机合作,形成以中医为主题的“医教研”合作的服务体系。
2.培养中医药相关人才
在高校教育规划中,结合中医药在养老、预防、保健等方面的优势,新设相关专业,加强健康养老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建立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实训基地,提高老年家政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相关技能;同时,加强对社会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理念培训,设定资格准入,促使其主动学习中医药知识。
3.将中医药优势引入老年人健康服务
积极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将中医药养生保健引入老年人健康管理。膳食方面,将中医提倡的因人因体质和缓进补,饮食宜多样清淡、温热熟软、细嚼慢咽等营养学理论引入老年人膳食管理。手段方面,将针灸、刮痧等中医保健养生技术引入老年慢性病的调养。运动方面,将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引入老年人运动管理,预防跌倒、强身健体。同时,引导优质中医资源,开展以中医为主题的养老服务试点,鼓励和引导条件较好的地区率先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典范意义的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带动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的全面发展。
4.发挥保险作用,建立多元筹资渠道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由政府主导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为居家失能或半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协调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资金和个人账户比例,缓解中低收入人群的养老压力;深化养老保险改革,将养老护理院建设纳入基本养老范围。同时,拓宽筹资渠道,设立中医药健康养老专项资金,以此为杠杆,吸引或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同时,鼓励慈善团体等公益力量关注中医药健康养老事业。
参考文献:
[1]郝晓宁,薄涛,塔娜,等.我国医养结合的展望和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16,11:3-6.
[2]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6:63-68.
[3]马丽丽,汤少梁,陈娜.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探讨[J].广西医学,2016,38(1):143-146.
[4]赵文.中医药“医养结合”展现新生机[N].中国中医药报,2016-02-18(2).
[5]佚名.“以医带养———医养结合”模式开创黑龙江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新篇章[N].黑龙江日报,2015-10-21(7).
[6]刘甦.辽宁设处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N].中国中医药报,2016-09-21(1).
[7]章关春.浙江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迈大步[N].中国中医药报,2016-01-25(1).
[8]王阶.利用中医药发展医养结合推进健康中国[N].经济参考报,2016-03-25(A23).
[9]上海将全面推行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制度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方式[EB/OL].
[10]周蔓仪.“医养结合”要迈几道坎[N].中国中医药报,2015-09-30(1).
篇10
一、高度重视,加强宣传教育,强化责任落实
根据广元市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广元市中医药系统“三好一满意”活动年工作方案的通知》和县卫生局关于《在全县卫生系统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年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我院紧紧围绕医院管理年活动整改暨等级医院复查验收工作开展活动,以“创国先”、“达二甲”目标任务强化责任,以学榜样、树典型营造氛围,成立了院长为组长,副院长为副组长,各职能、临床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三好一满意”活动领导小组。严格落实院、科、组三级管理负责制“一岗双责”原则,狠抓活动落实,强化宣传教育,突出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增强医疗质量安全,积极开展先进科室创建活动,形成了人人参,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确保了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活动有效果的目标要求。
二、加强质量管理,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规范诊疗行为,努力做到“质量好”
医疗质量和安全是医疗服务的核心,我院把“三好一满意”活动提出的“质量好”与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了我院内涵建设和中医特色服务水平及诊疗优势的发挥,以“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的“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成效显著。我院恢复开诊以来无医患纠纷及医疗事故发生,确保了医疗质量安全、医患关系和谐的平安创建。
1、认真抓好医疗质量安全各项制度落实,增强质量安全责任意识,我院始终以医疗质量为核心,强化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和医务人员的“三基三严”培训,并每季度对医务人员进行一次“三基”考试,以巩固和提高医务人员的理论知识。
2、我院要求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疑难病例讨论、危重病人抢救、会诊、术前讨论等核心制度。一是建立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评价体系,加强医疗服务过程中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人员管理。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办法》《中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等11个科室指南(试行)》、《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章、规范,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不断得到规范和落实;二是严格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强化医疗业务管理。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各项医疗核心制度,加强“围手术期”安全管理,建立并落实手术资格准入、分级管理制度,执行了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平时经常督查病历的书写质量,对不及时、未达到要求者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使得我院病历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3、严格落实处方点评及归档制度,不断提高处方书写质量。根据《病历书写规范》及《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为加强病历及处方管理,医院对病历书写、处方点评制定组织了业务培训,并规定每月开展一次病历检查和处方点评。自医院7月中下旬试运行至9月下旬正式开诊运行到目前的的检查、点评情况看,我们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大处方、处方诊断不全等;二是病历归档不及时,书写不规范,内容不详细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医务科、质控办及时跟主管医生沟通,指出不足,促其改正。改正不力或仍存在问题者,则予以全院通报,并按《员工手册》实行绩效惩扣。如今我院病历书写、处方点评工作制度化已经初见成效,逐步规范,书写质量不断提高。
三、深入开展行风评议,积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努力做到“群众满意”
关注患者感受,听取患者建议,和谐医患关系,让群众满意是我院的最终目标,也是我们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的目的。
1、深入开展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活动。我院共开展对出院病人的电话回访、门诊及住院病人的现场问卷调查活动2次,计137人次,针对患者的信息反馈和良好建议逐一整改、落实,不断完善了医院对临床科室及执业行为的监管体系,也更进一步提升了医疗质量的服务水平。
2、全面开展民主行风评议,落实接待日,赢得患者满意。一是我院还在门诊及住院楼层醒目位置设置了投诉意见箱;二是规定每周五为领导大接访活动日,解决群众疑虑,接待来访人员及件,化解医患纠纷隐患,提高医患沟通能力;三是在各科室张贴医德规范和制度进行警示,树立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总之,医院通过问卷调查、群众监督、大接访活动和加强警示教育等活动的开展,确保了医院自开恢复开诊以来,无医务人员收受红包、拿回扣等损害群众利益、破坏医院形象的不良行为发生。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立即解决,切实维护了群众利益,也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