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链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医药 产业集群 产业链 企业合作 合作形态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7-0037-04
产业集群作为介于纯市场与科层企业之间的一种组织模式,有其自身的竞争优势,目前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研究的热点和各级政府在区域和产业发展中的新思维。近年来,随着国家将生物医药产业确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出现了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热潮,全国有80多个地区提出建设医药科技园(生物谷、药谷),同时各地也纷纷出现医药企业的自发集聚。医药产业集群内,基于产业链层面的各要素通过互动降低成本并提高产业发展效率,从而提升集群可持续的发展优势,这是医药产业集群式发展的重要原因,而集群内企业产业链上的合作是集群内部要素互动的重要一环,是提升集群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1 医药产业集群中企业合作方式
1.1 医药产业集群的内涵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根据他的定义,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互相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参考现有学者对于医药产业集群的研究,医药产业集群可以理解为:医药产业集群是一批既自主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医药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为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形成的既竞争又合作的一种联盟体[1]。医药产业集群的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和强政府监管的特征(表1),促使医药产业集群内企业进行多方位的合作,从而可以很好地利用集群效应以取得竞争力。
1.2 医药产业集群中产业链视角的企业合作方式
从整个医药产业出发,集群内企业互动主要体现在研发合作、生产合作、流通合作和资金合作等环节。除了这4类主要的合作方式,集群的合作还包括医药企业进行厂房等基础性建设合作;企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合作等其他合作形式。这些合作与一般集群内的企业合作共性较大,故不做深入分析,本文主要对前述4种主要合作方式进行阐述。
1)研发合作。医药产业集群中研发合作形式主要有医药企业之间、医药企业与高等院校以及医药企业与科研院所等组织,进行联合研发和技术创新。研发合作能够集聚各种创新资源,发挥创新主体的资源优势,可以快速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美国9大生物医药集群都以高水平研发机构的集聚为其集群基础。
2)生产合作。医药企业之间的生产合作是在进行专业化分工基础上,通过委托生产,借助被委托生产企业的规模优势,从而降低了原料和药品的生产成本。在我国现阶段的医药产业集群布局中,污染较大的原料药企业往往并不被集群纳入,集群内的生产企业通过抱团向原料药企业谈判,降低原料成本,同时也通过摒弃高污染的原料药企业完成了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3)流通合作。医药产业集群中企业的流通合作模式主要有建立区域品牌模式和渠道共享模式。建立区域品牌是指多个具有关联性的品牌组成品牌联盟,相互配合从而促进各自品牌价值的提高。渠道共享模式对集群内的中小型医药企业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通过建立深层次和多方位的合作网络,提高集群内企业之间的资源销售效率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集群的竞争优势[2]。如泰州中国医药城内的10多家药品流通企业,共用园区建立的华为药品流通平台,流通企业的药品委托华为平台储存、配送,大大节省了流通企业的储运及基础设施成本。
4)资金合作。由于医药产业集群内中小型医药企业数量多,而且医药行业的门槛高、风险大,所以近年来资金合作在目前的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活动中显得很活跃,有数据表明,2009年在我国医药行业的风险投资方面,共发生投融资事件45起,其中风险投资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产业[3]。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因为风险资金的注入,也产生了很强的竞争优势。吴晓隽等对美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研究也指出,旧金山能成为和波士顿齐名的美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领导者,关键就是依赖集聚于该地区的活跃的风险投资公司[4]。
2 产业集群中基于产业链层面的企业合作特点
2.1 研发合作的特点
第一,医药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的研发合作行为对于集群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研发合作可以增强集群内产业共性技术的供给,使研发企业或科研院所和高校突破技术领域的瓶颈,从而增强集群和医药企业的竞争力。第二,在研发合作活动中,个体的效用函数取决于个体行动和他人行动选择的共同结果,这导致合作体中的成员会存在“搭便车”的动机[5]。
2.2 生产合作的特点
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可以依赖自身生产灵活和转产容易的优势,随着专业化分工的进程在不断深化,可以与大型的医药企业开展生产合作。通过这种方式,中小型医药企业可以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且可以成为推动集群发展的主要力量。而目前我国医药产业集群中专业化分工不合理,存在产业链同化现象,不能很好地利用协同合作效应,产生恶性的价格竞争,降低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2.3 流通合作的特点
集群中医药企业之间进行流通合作,第一,共享渠道可以降低流通成本,同时管理成本也得到降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第二,共享渠道模式中,医药企业之间可以共用仓储设施,共用仓储带来的对仓储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会促进仓储技术的发展。集群中的医药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区域品牌模式,在集群内部形成网络效应,可以分摊品牌推销的费用,节省成本,企业还可以联合推出各自的品牌,避免了单兵作战的资金壁垒。而依托于企业集聚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以及仓储设施共用等方面的合作还需要集群规划者和管理者的协调与干预,以及药监等政府部门的支持。
2.4 资金合作的特点
目前,我国医药产业集群内的资金合作活动很活跃,而且形式多样。集群内的企业为了科研成果的转化,需要大量的资金,风险投资的特性又决定了生物医药产业是其投资的宠儿,双方通过资金合作,可以取得各自的利益。而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所以目前集群内的资金合作活动非常活跃。资金合作的形式多样表现在企业之间可以通过等股权或不等股权合资成立新实体;企业之间也可以不成立新实体,而是通过参股的形式进行资金合作。医药制造业是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产权交替频繁的出现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在每个发展阶段的风险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融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医药产业集群中企业合作方式及特点总结于表2。
3 医药产业集群中企业合作存在的问题
医药产业集群内的各类形态的企业合作互动对集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我国医药产业集群还处于发展阶段,集群中企业合作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3.1 产学研结合松散,研发中介组织缺乏
我国医药产业集群中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对创新的认识不够的问题。就目前来看,我国集群内的产学研结合松散,停留于表面,形式化、短期化和层次低的问题比较严重。再者,集群中的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存在“搭便车”的行为,国内学者呼吁要在集群内建立共性技术的服务组织,但是在集群内虽然有像CRO等研发中介组织的存在,但却数量缺乏,所影响到的企业也很少。
3.2 集群内企业分工不合理,存在产业链同化现象
我国的医药企业发展还比较落后,大企业偏少,中小企业居多,技术和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大、中、小企业之间基本没有建立起经济学家所说的上下游的产业链条关系,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网络没有形成。集群内生产仿制药企业的数量众多,这会导致医药企业的产品同化,失去市场竞争力。
3.3 流通的集群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在药品流通环节,我国现阶段的医药产业集群尚没有充分发挥集聚的优势,集群内集中生产的药品仍然通过集群内外较为松散的流通企业配送出去,依托于医药产业集群建设现代物流中心的案例并不多见,集群优势在流通环节上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3.4 集群内医药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存在资金短缺问题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还处在起步阶段,资金需求量非常大,医药企业的短期资金缺口大,流动资金相对缺乏;我国医药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资料显示,在我国已经转化的科技成果中,成果转化的资金主要靠自筹的约占60.9%,国家科技计划贷款占33.3%,风险投资仅占5.58%[6]。
4 对促进医药产业集群中企业合作的建议
4.1 加强产学研结合,注重公共创新平台建设
集群应积极鼓励科研组织和高校入驻园区,将医药科研组织和医药类院校中的研发中心与公司相对剥离出来,吸引政府、高校以及风险投资等,成立有独立产权的高新医药企业,从而带动集群的创新能力,带动集群发展[7]。目前,我国医药集群内中小型企业偏多,不热衷于研发活动,往往采取“搭便车”的行为,这对于有自主创新的医药企业和进行研发合作的企业会带来威胁,所以集群要根据自身的定位建设公共创新平台,以推动产学研的顺利进行。此外,政府在制定研发政策时,要能够积极引导中小型医药企业进行研发,还要保证研发成果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
4.2 加强宏观统筹,促进已有的医药产业集群升级
国家应制定中长期的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对医药产业集群的布局进行宏观规划,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减少恶性竞争;地方进行医药产业集群建设时,要突出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建设合理的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在集群内部,要考虑医药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选择合适的企业入驻,整合结构完整的产业链,促进集群发展。发展医药产业集群,要优先引导和扶持那些已有的医药产业集群,让其实现创新升级,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4.3 加强渠道管理,发挥集中优势构建现代物流中心
集群的规划和管理者(或专门的第三方组织流通企业协会等)应当利用集群生产集中的优势,积极依托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现代药品物流配送中心,集群药品的规模配送出集群外也有利于集群品牌效应的提升。而正如前文所述,大型的现代药品物流中心不仅能够带动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效率与销售覆盖,也能促进集群内小型药品流通企业的快速成长,这也符合国家医药产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集群内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政府部门及监管部分的通力合作。
4.4 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进风险投资
我国医药企业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在科研、流通、生产等领域与国外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国际交流平台,不断引入外资。国内还可以发展债券市场,对集群内实力较强的医药企业进行扶持,让其可以进行负债经营。现在风险投资公司倾向于给医药融资企业提供资金,还可以给集群内的企业提供企业管理咨询和市场策划等方面的支持,给企业提供很好的发展空间,并且风险投资可以促进医药企业研发成功实现产业化的转化。集群要积极引进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支持集群内医药企业进入国内外金融机构和股票市场进行融资。
参考文献
[1] 褚淑贞, 沈念伍. 我国医药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J]. 健康中国, 2011, (6): 16-18.
[2] 赵浩兴, 刘俊涛. 基于产业集群的企业合作营销模式探讨——以浙江永康五金产业集群为例[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8, 19(4): 41-45.
[3] Baker M, Jeffrey W. Market timing and capital structure[J]. J Fin, 2002, 57(1): 1-32.
[4] 吴晓隽, 高汝熹, 杨舟. 美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模式、特点及启示[J]. 中国科技论坛, 2008(1):132-135.
[5] 王星, 王雷. 产业集群中企业合作研发的引导机制研究[J]. 经济论坛, 2008(4): 8-10.
[6] Branstetter LG, Sakakibara M. When do research consortia work well and why? Evidence from Japanese panel data[J]. Am Econ Rev, 2002, 92(1):143–159.
篇2
【关键词】产业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风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传统意义上的优质客户已基本被各银行瓜分完毕,与此同时,银行“脱媒现象”更加普遍,商业银行越来越关注从产品创新、个性化服务、以及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特殊需要等方面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世界性难题在我国表现的更加突出,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小企业具有管理弱、资产少和融资需求短、频、急等特点。产业链金融由于能够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着产业链上各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同时也能为银行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分散风险,实现多方共赢。
一、产业链金融的“M+1+N”模式
产业链金融服务运行模式是银行以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为依托,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设计个性化、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为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实现深化银企合作关系,并获取最大收益目标的一种服务模式,即“M+1+N”模式。其中“1”代表核心企业,“M”、“N”代表上下游企业。银行通过对产业链上的“M”或“N”与“1”之间资金的综合分析,在有效规避银行授信风险的前提下,为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1.“1”核心企业金融服务
一般产业链中均存在一个优质的核心企业,银行可以为其提供诸如集团账户管理、投行业务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通过对核心企业的服务来为其上下游客户群的提供金融服务。
2.“M”上游企业金融服务
基于上游供应商与核心企业之间的物流关系,以对核心企业的授信为保障,为上游供应商提供授信支持。主要包括采购合同融资、商业发票贴现、预约付款融资、应收账款买断和综合保理等几种操作模式,一方面能够为上游供应商提供融资支持,确保物流供应的及时顺畅,促进整个产业链的紧密合作;另一方面能够依托核心企业为供应商解决融资问题,并为核心企业争取更优惠的供货条件。
3.“N”下游企业金融服务
从产业链内部来看,产品销售渠道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如果能够协助核心生产企业建立一个强大的销售网络,扩大市场份额,一方面能够获得大量的中小客户。
二、发展产业链金融的意义
1.产业链金融突破了传统的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模式,其金融服务不再是只针对市场的原料生产者、产品制造者、商品销售者等产业链上单独的企业。产业链金融对产业链整体和交易的评估使中小企业也能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同时,产业链金融也激发银行开发出很多新的金融产品,增强经营的灵活性,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客户群的存款,增加了银行自身的利润空间。例如,煤炭行业中煤炭生产企业和电厂处于强势地位,向上游采购需要现款或预付款提货,向下游销售又往往需要对电厂等放账,煤炭经销商存在巨大的流动资金缺口和对银行的信贷资金需求。银行可以向经销商提供“先货后票(款)”融资模式——以现货煤炭质押的融资解决方案,以及“先票(款)后货”融资模式——经销商在取得下游企业
订单前提下、以未来煤炭货权质押的融资解决方案。
2.开拓银行的客户群体,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以大型或特大型企业的核心的中小企业形成了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市场,但由于中小企业资金实力有限,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如果单纯考虑中小企业自身的情况,不能得到银行资金支持。产业链金融服务就是借助于产业链的真实业务背景或预期应收账款等信用增强条件,使银行能够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拓展我行的客户群体,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例如,截至2005年4月底,深发展广州分行票据贴现量累计已达938亿元,并占据广东地区能源行业80%的业务量。银行以其鲜明的行业经营特征被定位为以某行业金融为主的贸易融资专业行。产业链金融服务正是基于产业链的这些主要特点,从其中一个环节着手,进而为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所提供的整体金融服务,这种服务模式能够密切我行与整个产业链的合作关系,进而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三、产业链金融的风险防范
通过前面分析可知,产业链金融要对于银行来说,首先要理顺产业链上相关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然后,根据稳定、可靠的企业间的业务往来及现金流,将银行的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整合,对企业提供融资、结算服务等一体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由此可见,产业链金融可以有效降低银行对单一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但是风险总是伴随着盈利,商业银行在实施产业链金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风险的防范:
篇3
[关键词]创意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 F06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7-0038-03
本文是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B044)的阶段性成果。
创意产业是全球化背景下,以消费时代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以文化艺术与经济全面结合为特征的跨国、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创意产业是全球化过程中制造业充分发展、服务业不断壮大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结果,是继技术、管理和资本之后又一新的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要素,被誉为世界上最后一个产生经济奇迹的机会。
一、创意产业链
(一)产业链的概念
产业链的思想来自于亚当•斯密关于分工的卓越论断。早期观点认为,产业链是制造企业的内部活动,它是指把外部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通过生产和销售等活动,传递给零售商和用户的过程[1]。传统的产业链概念局限于企业内部操作,注重企业自身资源的利用。马歇尔将分工扩展到企业与企业间,强调行业间分工协作的重要性[2],可谓产业链理论的真正起源。
所谓产业链,指在一种最终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从最初的矿产资源或原材料一直到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整个纵向的链条。在一个产业链中,每一环节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因此,一个产业链就是由多个相互链接的产业所构成的完整链条。
在经济竞争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经济信息化和知识化的时代背景下,由于环境、竞争、需求、技术等动态不确定性,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经营观念发生根本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感到单靠自身的力量难以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因此,打造产业链,势在必行。
(二)创意产业链的构建
发展创意产业的核心就是要构筑创意产业链,并尽量拓展延伸,以形成规模,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创意产业链强调以创意为龙头,以内容为核心,驱动产品的制造,拉动批发和营销,带动后续产品开发,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链条。在建立产业链的过程中,“分工协作”和“价值扩散”成为两个相互对应的导向。“分工协作”要求每一家参与协作的企业具有更高的专业性、更突出的核心专长和核心技能,从而提高经营效益,降低生产成本;“价值扩散”指将企业创造的核心价值通过合作开发、技术或者版权转让的形式,扩散到周边产业中,形成长线生产能力,扩大价值产出量。
不少创意产业的企业通过发展规模经济和“一体化战略”(例如从创作一部小说的主人公开始,便开始设计整个产品链,包括文学人物、影视角色、音乐制品、后续产品及推销、主题公园、网页和所有电子商务),使延长的创意产业链产生巨大的效益。北京的派格太合公司与云南的文化工作者在大型原生态民族歌舞《云南映象》的成功基础上,投资筹建《云南映象》专业公司,利用电视媒体和国际演出两个平台推出后续产品,引进了澳大利亚的舞美人才,按照国际惯例对《云南映象》进行再包装,而后进军国际市场;同时,用艺术品牌开发《云南映象》的DVD、烟、酒、茶、纪念品、服装、文具、出版物等衍生产品,形成产业链条,逐步建立像百老汇那样的品牌演出剧场,这就是一个令人鼓舞的例子[3]。
(三)创意产业链节点分析
发展创意产业需要构建一条不断增值的产业链,激活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现创意产业的有效资源整合和良性循环。
国外创意产业的完整链条包括资源、内容创作、生产、集成包装、发行、展示等众多环节,例如时代华纳、迪斯尼等知名传媒集团旗下的公司,从上游内容到下游渠道一个都不少,整个链条完整而闭合。
相比之下,中国的创意产业整合程度并不高。例如,2006年,美国时代华纳420多亿美元的利润分布在电影、网络、基础广电线路、广告以及出版等众多领域;迪斯尼的盈利中,媒体收入和主题公园也只是分别占到50%和20%。而中国最有影响的娱乐传播机构几乎90%的盈利来自广告,国产电影大片的收入也清一色来自票房。盈利方式的单一折射出国内创意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分散的产业现状,说明上下游的潜在优势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产业链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或核心竞争力,实质是企业在产业链上某一特定的战略环节上所具有的优势,这些战略环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也是企业利润的来源。只要控制住这些关键的战略环节,就能够控制整条产业链,也就能够获得持续的赢利。
1.内容。内容创造构成创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是产业链的高利润区。过去,人们认为信息采集能力是构成媒体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然而随着现代科技提供给人们的信息采集手段效率越来越高、人们提高信息采集能力越来越大以及信息来源越来越多,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提炼和创造出有价值的内容已非易事。尤其在传媒、娱乐、艺术等行业中,内容的原创能力以及内容资源的集成创新能力已成为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2.渠道。传播渠道是创意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如果没有畅通的传播渠道,再好的创意内容也无法转化成产品,更谈不上赢利。世界传媒巨头新闻集团将传播渠道确定为战略环节,倡导“掌握越多信息传送形式,所赚利润就越大”的经营理念;新闻集团的传播渠道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图书出版、网络等,其各子公司的名称即反映出其明确定位,如福克斯广播公司、英国天空广播公司、亚洲星空传媒集团、美国数字出版公司。
3.媒体。传统的文化作品消费往往是直接的、面对面交流的自然经济形态,不需要策划人、艺术中介机构、经纪人等中间环节。在当今全球化的消费环境里,精心设计、策划的创意产品很有可能被淹没在泛滥的信息之中,而媒体则是人们获得信息的最主要方式。媒体的运作将发现创意产品的价值,并推动价值的实现。2005年风靡全国的“超级女声”项目就是在电视、图书出版、演唱会、商品代言、网络、手机短信等媒体推动下创造了赢利奇迹。
4.需求。从产业链的涵义中不难看出,产业链所以能够形成或发生变化,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消费者的需求是产业链存在的基础。在许多产业链中,消费者在对产品进行消费的时候会产生大量新的需求,而这种新需求产生的过程就是价值创造的过程[4]。
二、创意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
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中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5]。换句话说,集群就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业化的制度和协会。
产业集群是一个类似于生物有机体系统的产业群落,它是企业自组织或有组织的综合体,而不是无组织的混合体。产业集群揭示了在一些地方相关企业集结成群,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现象和机制。在这种集群内,某些特定产业中相互联系的企业和关联机构通过价值链和各种联系渠道,相对集中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形成一个有机的群体,集群内的企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彼此间形成一种互动性的关联。由这种互动形成的竞争压力、潜在压力有利于构成集群内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并由此带来一系列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从而促进产业升级的加快。这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所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难以比拟的。
(二)产业集群与产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集群能够显著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产业集群内众多的企业在产业上具有关联性,能够共享诸多产业要素,一些互补性企业则能够产生共生效应,集群内企业因此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通过企业间的群体协同效应以及支撑机构与企业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系统,从而提升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对于这种集群优势的来源,韦伯将其归之为集聚经济[6],马歇尔强调外部经济的重要性[2],而克鲁格曼则认为是报酬的递增、运输成本和需求交互作用的结果[7],波特则运用其钻石模式,强调需求条件、关联与支持性产业、因子条件、企业竞争与战略密切配合的重要性[5]。我国学者将其归纳为地域分工、外部经济、合作效率、技术创新与扩散的综合作用,也有学者认为产业集群的优势源于创新整合能力,资源禀赋、资源整合共同构成集群的竞争优势。
(三)创意产业与产业集群
弗罗里达在其《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中指出,当具有新鲜想法的创意阶层以组织或区域的形式聚集时,价值和财富随即产生,这些资源就形成了区域的“决定性竞争优势”。他进一步将创意产业集群(Creative Clusters)定义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群体,其核心是雇佣从事自然科学和工程、建筑和设计、教育、艺术、音乐和娱乐等领域的人才来创造出新的想法、新的技术或新的有独创性的内容[8]。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定义,创意产业集群是指创意产业(工艺、电影、音乐、出版、互动软件、设计等)在地域上的集中,它将创意产业的资源集合在一起,使创意产品的创造、生产、分销和利用得到最优化。这种集聚行为最终将促使合作的建立和网络的形成。
创意产业集群能够显著提升创意产业的竞争力。
首先,集群促进信息、人员的交流并加速创意商品化进程。创意产业以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创意为核心,创意的土壤便是多元文化。在集聚区内,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行业的人员相互交流,各个门类的创意设计和信息互相渗透,互相提供机会,形成了互动共生与竞争。创意产业发展的最重要资源是人,人的多样性带来文化的多样性,创意正是在这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碰撞中产生的,这也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和动力。创意产业集聚地大都分布在中心区域,既是创意生产的核心区域,同时也是市场交易中心。由于靠近市场,企业间互补性强,具有信息密集、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共享等便利,这便进一步加速了创意商品化的进程。
其次,集聚和辐射功能强大。创意产业集聚地大都外部环境宽松、可塑性强,企业运营成本低,具有很强的吸引同类企业入驻的能力和良好的成长性。同时,创意产业基地也成为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都市经济发展商务成本的提高,都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导致一些传统工业的衰退和外移。城市发展须以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导向,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创意产业渗透到各行各业,例如产品构思、设计、款式、装潢、包装、商标、广告等,大大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为产品拓展市场开辟了道路。
再者,集聚区内产业业态完整,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集聚区内一般聚集众多的相关企业,它们形成完整的产业业态并构成产业链,从而在无形中提高了企业及其产品的竞争力。例如,上海泰康路艺术街云集众多与视听艺术相关的企业,这些企业以创意设计为核心,涉及视觉创意设计的各个领域,包括建筑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室内设计、广告设计、礼品设计等,并通过展示来吸引客户和公众。每天都有各类展览和表演,包括各类绘画、收藏、摄影、造型展示和时装、音乐、歌舞表演等,令艺术街不仅展露出引领时尚的风范,而且在全国的名声和竞争力也大幅提高[9]。
纵观国内外创意产业发展的历程,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自发形成的市场导向模式,低廉的租金吸引大量的设计和艺术工作者在旧厂房聚集,这些地方创意氛围较好,但产业规模受到限制;另一种是政府主导模式,即政府采取一定的产业和资金优惠政策,促进创意产业集聚。这些集聚区相关配套设施齐全,物理空间较大,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所采用。我国的创意产业集群多位于中心城市,这些地区利用其独特的文化氛围,以老工业厂房、老仓库等历史建筑为空间资源,以丰富的高素质人才为原动力,自发或由政府规划牵头形成了一些创意产业集群。从整体上看,北京、上海的创意产业集群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规模经济效应已初步显现。
[参考文献]
[1]斯密.国富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花 建.创意:从产业链到产业丛[N].中国文化报,2005-08-05(1).
[4]王玉梅.基于价值链的创意产业赢利模式[J].经济管理,2006, (17):39.
[5]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6]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弗罗里达.创意经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马军显,韩仙琴.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理论探讨[J].理论视野,2007,(10):50.
Creative Industry Chain and Creative Industrial Cluster
Guo Hongya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Zhengzhou 450015,China)
篇4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链组织
中图分类号:F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037-03
0 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市场化的浪潮下,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产业链管理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成功战略,农业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演化成为农业产业链之间的竞争。而农业产业链组织是一种新兴的加强农户与企业、市场之间联系的农工商一体化组织,在美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和巴西、阿根廷、南非等发展中国家都被成功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理论与实践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厘清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相关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归纳和总结目前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研究成果,对于如何发展农业产业链组织,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农业产业链组织的概念
农业产业链组织集农业产业链和产业链组织的内涵为一身,是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因此,人们将各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的一种网络结构称为产业链; 产业链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组织体系,近年来受到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农业产业链是在产业链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王凯、韩纪琴(2002)认为,农业产业链是具体的不同农产品链的集合体,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的产品链,如蔬菜产业链、棉花产业链、果品产业链等的总和,构成了总的农业产业链;王国才(2003)认为,农业产业链是一个贯通资源市场和需求市场,由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不同功能服务的企业或单元组成的网络结构;张利庠、张喜才(2007)认为,农业产业链是指与农业初级产品密切相关的产业群的供给和需求关联构成的网络结构,包括为农业生产做准备的科研、农资等前期产业部门,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等中间产业部门,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后期产业部门。因此,农业产业链实际上是产业链中一类特殊的产业链,在这一类产业链中,农业或农产品作为其中的构成环节和要素,与其它部门和环节发生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总的来说,农业产业链是产业链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它将农业生产者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它连接了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以及其他相关服务部门有关的企业和各类组织;它采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共享利润、共担风险;它是其他产业链形成的基础,为国民经济的稳健运行提供了基础保障。
而产业链组织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产业组织形式,产业组织指的是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一般来说,产业组织通常是指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狭义的产业或市场组织,其考察的是同一产业的企业。所谓的市场关系即是处于同一商品市场的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产业链上的物流链涉及到的产品一般情况是单一的,比如棉花产业链、大豆产业链、生猪产业链等,他们与这些产业链上的结构链、价值链、信息链相互连接相互影响构成产业链组织。
结合农业产业链和产业链组织的概念,笔者认为,农业产业链组织是指从农业初级产品到最终消费品所涉及到的各产业群组成的战略联盟,这个战略联盟内部各企业又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组织关系和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等,它是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稳健运行的基础。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也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宏观上看,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是农业初级产品演变成最终消费品涉及到的所有部门构成的战略联盟;中观上看,它和产业链组织是相通的,都是产业资金链、价值链、人才链、信息链、物流链等的贯穿联结;微观上看,各结点企业之间通过交易关系、行为关系等连接成一个个小型组织,为农业产业链组织服务。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此外,农业产业链组织在实践中通常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联系起来,两者有许多共性和交叉的地方,因此我们探讨农业产业链组织的构建,就必须搞清楚农业产业链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2 农业产业链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对提高我国农业比较收益、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国关于农业产业化概念的表述很多,综合来说,农业产业化可表述为: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从而实现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发展的过程。所谓市场化,即依据市场的需要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及其产量;所谓社会化,即将分散的、互不联系的个别生产过程转变为互相联系的社会生产过程;所谓集约化,则是要求有更多的资金、技术和科学投入,通过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和实施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农业产业化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各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利益共同体。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产业化,使农业走向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促进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业产业链组织都是紧密相联的概念,在本质上是共通的,在实际运用中也常常有交叉,但它们又有着各自的内涵特点,相互区别。理清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链及其相关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对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1 农业产业链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1)两者的区别。
首先,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而农业产业链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其次,农业产业化是一种特定的发展模式,侧重农业经营理念、发展趋势、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等内容;农业产业链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组织形式,是具体的不同农产品链的集合体。再次,由产业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一种客观存在,产业之间的联系不受空间地域约束,对于不同的产品链,其规模和范围相差很大。 因此,农业产业链比农业产业化具有更广阔的延伸拓展的空间。
(2)两者的联系。
产业链与产业化又是密切联系的。产业化把产、加、销各个分散和独立的环节纳入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是基于这些环节之间客观存在着的联系,即产业关联。若环节之间毫无联系,不具备供需关系,则一体化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反过来,实施产业化经营,可以克服有些产业链松散和脆弱的状态,促使产业链稳定和规范,确保产业链各环节主体的价值得以实现,并能拉长和拓展产业链,使产业链质量、功能得以增强。此外,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链的联系还表现在两者都要受到农业生产规律的作用和约束,都要涉及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都涵盖价值的形成和分配,都受市场需求的方向和规模的影响,而且均与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2.2 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关系
农业产业化组织指的是农业产业化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它包括横向主体间的关系和纵向主体间的关系。横向产业化组织,指的是处在产业链相同节点上的各要素企业之间的关系,即同为初级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或同为加工企业之间的关系;而纵向产业化组织,即以某一种农产品为纽带而形成的从初级品生产到最终消费市场的各主体间的纵向关系。根据我们前面对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定义可以看出,农业产业链组织与纵向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实际上是异名同质的概念,也就是说,农业产业链组织实际上是农业产业化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指明的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农业产业链强调的是农业发展的手段,是一种静态的结构状态,因而农业产业链比农业产业化更具体,对静态链条的管理也比对动态过程的经营更易于操作。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目标要求延伸农业产业链、产业化经营的实现方式要求产业链的协调、提高产业化经营绩效要求产业链有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科技支撑,因而对产业链组织的研究对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目标的实现具有更实际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寻求突破,找到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创新模式。
3 农业产业链组织相关研究评述
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业链中的信息管理、价值链分析和农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其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经历了从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纵向一体化”到之后的“横向一体化”的转变。国外农业产业链管理比较有影响力的成果主要有:霍夫曼(2001)强调信息和交流技术对农业产业链发展的重要性,运用好信息和交流技术可以提高农业产业链上企业的竞争能力,占领更广阔的市场;拉丁弗伊斯总结霍夫曼等人的研究指出信息和交流技术的组合中存在三大技术障碍:过于特定、刻板和适用范围狭窄,他主张建设一般的、柔性的、广泛的信息和交流技术服务结构,另外他认为对于信息和交流技术这样一个为整个农业产业链服务的项目,不可能由个别投资者建设,政府应该出面投资;罗斯(1995)提出将全面质量管理学说应用到农业产业链管理中;斯迟拜通过提出估计有效客户反应(即ECR:流通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以业务伙伴方式紧密合作,了解消费者需求,建立一个以消费者需求为基础和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系统)强调价值链在农业产业链中的作用,价值链分析可以从消费者需求和市场份额两方面为农业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具体的ECR估计方法。价值链分析证明了农业产业链管理的重要性,不注重农业产业链的管理将造成产业链运行成本高,效率效益低、资源无效损失等后果。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关注农业产业链的管理、组织形式和构建等方面:
3.1 产业链管理方面的研究
桂受平和张霞(2006)从农业产业链的管理和要素投资入手,将农业产业链涉及的有关联的产业群用U型曲线来描述。所谓的U型曲线是指战略规划、新技术研发、生产、加工、物流、营销和品牌六个增值环节组成的价值链。作者认为通过对产业群内各个组织的相关环节的价值投入,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通过对比按U形曲线控制要素投入量和与之相反的情况所产生的价值总和(按曲线投入要素产生的价值总量要大得多)说明U形曲线协同管理在农业产业链管理中的优势。
学者孟枫平(2004)对联盟博弈(合作博弈)在农业产业链合作问题中的应用进行了细致的论证。他的推导建立在博弈论(与纳什均衡不同,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基础之上的。通过分析,他指出,农业产业链上的公司更愿意同大农户合作,并且会建立稳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的运作提出了建议,即小农户通过合作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大户,积极开展与公司之间的合作,可以维持稳固的关系,并取得较大收益。
3.2 产业链组织形式方面的研究
王凯和颜加勇(2004)将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分为以下几种:按组织与运行机制,分为企业模式、合作社模式、合同生产模式;按龙头企业和参与者的不同,分为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公司+基地+农户为典型形态)、中介组织带动型(以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为典型形态)、专业市场带动型(以生产者与专业市场经营组织间通过合同形成较稳定的购销关系为典型形态)、其它类型(农业综合企业、各级农业服务体系或科研教育等事业单位以契约关系为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所形成的农业产业链组织)。作者认为,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不会成为我国农业产业链的主流形式,而中介组织带动型很可能成为未来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的主流。
产业链组织要发展成熟必然面临产业链延伸的问题。龚勤林(2004)结合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沿革提出根据区域优势进行比较,在区域之间(包括地区之间、国家之间)进行产业链的优化配置,延伸产业链,并认为可以通过构建区域产业链解决我国面临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农业产业链的运作效率方面,张利庠、张喜才(2007)认为我国农业产业链面临产业链断层、产业链价值错位、产业链集中度低、产业链风险控制能力低等状况,有效的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应该以龙头企业为主体连接整个农业产业链,要重点完善产业链的信息化,建立“品牌+标准+规模”的经营体制、混合纵向一体化的链接机制和“公司+园区+农户”的组织形式。
3.3 农业产业链构建方面的研究
王艺、王耀球(2004)在《构建新型农业产业链》中认为要构建符合现代农业标准的农业产业链,就要引入供应链的管理思想。引入供应链思想,可以将上游企业有效结合,共同为最终消费者创造利益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利益增值并推进物流管理。赵绪福和王雅鹏(2004)在《从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看中国农业产业链的构建》中分析了产业化对产业链构建的影响:产业化的经营目标(实现农工商一体化)要求延伸产业链;产业化让农民获利的经营宗旨要求农民的积极参与;产业化经营市场、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和农户等主体要素有机结合,高效互动的实现方式要求产业链的协调;产业化的整体经营绩效的提高要求产业链有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科技支撑。
现有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我国的农业产业链理论,其中已有很多为实践所借鉴和运用, 农业产业链理论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缺陷在于:①较少有人提及政府在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建设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发挥作用。②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方面的研究从深度和广度看,很不够。③采用哪种类型的产业链对我国农业现阶段的发展更为合适,核心企业如何发挥领导作用,利益和风险在合作各方之间如何分配和分担等问题都没有得到较圆满的回答。④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应该从哪些方面发挥资本市场在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中的作用。⑤对不同的产业链组织形式,究竟哪一种适合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各方说法不一,缺乏可靠的理论和实证研究。⑥对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际,而且在农业产业链管理和组织这两个方面区分不太明显,常有交叉。
未来研究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政府角色。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导致政府的某些干预是正当的,中国的现代农业刚刚起步,仅靠市场的力量难免造成发展瓶颈,应该给政府在农业产业链组织中的角色定位。
(2)正确分析我国国情和农业发展状况,提出适合现阶段发展的农业产业链组织方式。
(3)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对农业产业链组织发展的促进作用应该被明确提上研究范围,如对农业产业链的金融支持等。
(4)对各种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所面临的风险应有明确的归类,以便在实践中做好相关的风险防范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安波,杨英措,张华.农业产业链的企业效应[J].商场现代化,2007,(07).129.
[3]陈吉元.农业产业化:市场经济下农业兴旺发达之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6,(8).
篇5
宁高宁表示,2013年,食品工业总产值预计超过10万亿元,食品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与此同时,食品安全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塑化剂、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影响了公众对食品企业保障食品安全能力的信心,制约了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处于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路,我们需要二三十年完成。”宁高宁表示,与过去相比,食品安全问题更加复杂,消费需求由数量安全向安全营养快速转变,生态环境变化使源头风险加大,贸易全球化使产业链更趋复杂,工业化发展对原料品质提出更高要求。
宁高宁提出,“食品安全管理需要一个系统”,目标是产品力,产品力的核心是食品安全。系统的建设要立足全产业链,建立严格的全产业链食品安全标准,坚持用全产业链模式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在于落实,要确保合理有效配置资源,严格按照法规标准办事。
宁高宁指出,作为这个系统的主体,食品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充分认识到这个责任的重要性,要真正把食品安全作为企业的生命线、核心竞争力,作为品牌不可逾越的红线,作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根基所在。食品企业之间要以开放的心态、更高的境界,共同构建食品安全管理系统,确保食品安全管控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共同把行业做大做强,才能赢得消费者信任。
篇6
海思助华为崛起
事实上,华为深度介入产业链的第一步,是从华为海思开始。2006年,华为基于对智能手机的发展判断,开始着手研发移动手机芯片,希望做出更好体验的智能终端,并通过掌握核心技术,构建移动时代持久的竞争优势。2012年,华为推出的 K3V2是最早真机演示、体积最小的四核处理器,成为首颗千万级规模的国产高端智能手机芯片。
作为全球LTE标准的主导者和中国TD-LTE的主要推动者,华为在移动设备芯片上的研发能力让整个产业的成熟和商用速度大大加快。华为提供了中国4G外场测试所需的80%以上的网络、终端、测试仪器芯片,全球第一款LTECat4芯片比业界早1.5年,全球第一款LTECat6芯片领先业界半年。目前,华为研发机构遍布瑞典、俄罗斯、新加坡等11个国家和地区,在SoC、无线算法、射频技术、图像处理、设计工艺等各个核心技术领域,聚集了全球最优秀的人才进行协同创新,拥有业界最领先、最大规模、最复杂的网络调测环境。
目前,华为海思的主力产品麒麟系列芯片全面采用了领先的SoC架构及28纳米HPM工艺,在单个芯片上集成了中央处理器、图像处理器、通信模块、音视频解码以及电路等。华为也是目前全球仅有两家具备这一实力的芯片开发商之一。最新的麒麟Kirin920整合了华为的LTEAdvanced通信模块,全球率先支持LTECat6标准,并支持LTEFDD/LTE-TDD/WCDMA/TD-SCDMA/GSM五种制式以及全球所有主流频段。
在投资芯片之后,华为又大手笔投资液晶面板,其实也属正常。事实上苹果早已投资面板,只不过是与JDI、夏普等合作建厂,因为这样即可以保证产能也可以在技术上保持领先。纵览苹果对产业链的控制,无论是面板、处理器晶圆代工、指纹识别还是压力触控、移动支付,Apple几乎掌控者智能手机供应链的最先进技术、产能甚至专利,这是Apple过去几年成功的基础,想必也是华为努力的方向。
控制全产业链之心渐起
华为海思芯片的研发对华为终端及网络设备的促进毋庸置疑。通过底层的芯片研发优势,华为真正形成了与其他国内厂商的差异化竞争,在研发速度、设备配置等方面在国产手机品牌中已经体现了优势。正是因为如此,华为对于深度切入产业链的打法也有了较高的期望值。
作为全球位居前二的电信设备提供商,华为一旦在芯片领域取得突破,就将有力地促进电信设备及终端的协调发展,这一点与三星、苹果投入芯片设计只是为了提高手机的核心竞争力有很大的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讲,此次华为投资50亿元进入液晶面板,同样也是出于提升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与鸿海达成合作之后,由于鸿海具有十分强大的代工整合能力,华为在低端手机上的制造成本将会大大降低。众所周知,华为在屏幕上一直受三星面板的打压,这次布局面板产业链,目标之一也是打破三星的制约,所以华为布局面板产业链首先是从自身生存考虑的。其次,华为也想摆脱三星、索尼等面板有终端竞争关系友商的控制,将产业链上的几个主要环节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海思对华为终端崛起的作用毋庸置疑,华为之所以投资面板显然是已经从海思尝到了甜头,也充分认识到掌控产业链对未来智能手机发展的重要性,其实华为不仅布局了处理器、面板,只要是智能手机应用到的元器件,华为都有所涉足,包括如SSD控制器等等。
篇7
[关键词]旅游体验;旅游产业;旅游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6―0019一07
随着近年来旅游市场需求的快速成长,以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特别是由于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碳减排承诺等原因,旅游业被再一次提到了新的高度。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并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但是,旅游业的边界到底是什么?旅游现代服务业到底又是什么?目前尚没有明确的界定。本文拟从旅游体验的角度来分析旅游产业价值链,讨论旅游产业的边界与现代服务业特征。
1产业链的概念与内涵
自1985年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在《竞争优势》中提出价值链(value chain)的概念以来,产业链(industry chain)、供应链(supply chain)等概念相继产生,其中产业链是产业价值系统的简称,但由于理论研究的缺乏,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常常混为同一概念。在国内学术界,虽然产业链一词实际应用不少,但理论研究并不多。学者们尚未就产业链的特性、本质、结构、形成机制、治理模式等理论基础性问题形成共识。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产业链的界定大致可以分为3类:
第一类是从产品生产的角度定义。产业链是指在一种最终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从最初的自然资源到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整个的生产链条。产品生产角度强调关键产品的中心地位,产业链涵盖了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所有阶段,即围绕核心产品,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承担着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并相互联系的环节,不断向下游产业转移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
第二类是从战略联盟的角度定义。产业链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同一产业部门或不同产业部门某一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及相关企业,以产品为纽带,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连接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网式企业战略联盟。战略联盟的角度强调产业链的整体优势,认为产业链的本质在于以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或竞争潜力的企业为核心,与相关产业的企业以产品、技术、资本等为纽带结成的一种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战略关系链,将一个企业的整体优势转化为一个区域和产业的整体优势,从而形成这个区域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带动产业整体发展。
第三类是从产业关联的角度定义。产业链是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的一种网络结构。产业关联角度强调企业甚至产业间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在这种各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的链式生产结构中,有关的经济活动、经济过程、生产阶段或经济业务按次序联结起来,产业上游到下游各相关环节间的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和价值链4个维度有机结合。
以上3种定义方式虽然角度各不相同,但本质上都认同核心产品或产业在产业链中的链核地位以及产业链中不同产业间的前、后向链式关系。然而芮明杰等认为,随着模块化时代的到来,产业链的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业链中知识关联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产业链在本质上是以知识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功能网链。因此,对于模块化时代的新兴产业,则应更多地从知识分工协作角度定义其产业链。
2旅游产业与旅游产业链
关于旅游产业或者旅游产业链,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早在20世纪,美国旅游学专家托马斯・戴维森(Thomas Lea Davison)曾提出旅游不是产业,认为将旅游定义为产业是贬低了旅游的真正意义,并曾因此引起学界的争论。但随着旅游市场需求与供给的不断壮大,实际上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大多数都承认旅游业是一个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只是对什么是旅游产业,尚存在两种不同看法:
一种观点是直接将旅游产业与旅游业等同起来,统一定义。如王大悟和魏小安根据联合国《国际产业划分标准》对旅游业的内容进行了界定,并认为“旅游业是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行、游、食、住、购、娱等各种需要,以提供旅游服务为主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产业包含了所有生产或提供满足旅游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所需要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产品和劳务的部门或企业,它们广义上提供各种组合旅游产品而狭义上只提供核心旅游产品,旨在完成旅游生产和服务。
另一种观点认同上文提到的对旅游业的普遍定义,但认为旅游产业比旅游业包含了更加广泛的内容,两者不可等同。申葆嘉提出,旅游业主要是指以住宿业、餐饮业、旅行社以及人工建造的游乐园为主的接待诸行业的复合体,而旅游产业既包括了营利的旅游业,还包括了许多发展旅游所必须的社会非营利因素。罗明义则进一步将旅游产业分为旅游核心部门、旅游依托部门和旅游相关部门3个层次,包括了所有满足人们旅游需求的旅游产品、旅游消费和旅游供给,而旅游业主要是指第一个层次。
旅游产业的界定存在争议,旅游产业链的戈Ⅱ分也存在以下3种方法:
基于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价值链界定。旅游者的需求拉动了旅游产业要素的形成,因此,旅游产业链的界定也常从旅游者需求角度出发。如李丹枫等认为,旅游产业链是指旅游消费者从获得旅游信息并决定进行某次旅行、经过空间移动,到最终实现旅游体验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因吃、住、行、游、娱、购等旅游消费涉及的企业分属不同的产业类型而形成的一种产业链接关系。何建民提出,对于常规旅游来说,旅游价值链包括了目标顾客的选择、定位、产品设计、价格制定、渠道选择和形象推广等。这类概念都强调产业链始于旅游者空间移动,止于旅游者旅游消费体验的实现,是吃、住、行、游、购、娱6要素相关企业的集合。这种界定方法使旅游产业的边界相对较窄,通常被称为狭义的旅游产业,但便于统计与操作。也正因如此,目前国家旅游局主导的旅游产业统计口径也基本上采用这一界定方式。
基于旅游产品供应的旅游价值链界定。通常认为旅游产业是由生产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旅游企业集合构成的,因此,不少关于旅游产业链的定义从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供应角度出发,如坦佩尔和冯特(Tapper&Font)将旅游产业链定义为一条包含了所有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供应与分配的链条,旅游价值链因此可分为赢得订单(win order)、分配前的支持(pre-deliverysupport)、分配(delivery)以及分配后的支持(post― delivery support)4个阶段,以实现旅游产品的端到端无缝连接,或者将旅游产业链定义为包含了旅游供应商、旅游开发商、旅行社和游客4个部分的单链。路科从供应链管理思想出发,认为目前旅游业的运作是以旅行社为核心、各相关行业企业为节点而联结成的服务于旅游者的供应链模式。张辉把旅游的生产与销售涉及众多的企业活动,从获取旅游目的地的各种旅游要素暂时使用权开始,到旅游产品的组合以及产品的分配和销售的整个过程定义为旅游产业链或旅游产品链。在应用研究领域,玛丽安娜・希贾拉(Marianna sigala)认为旅游供应链包含产品一生中的所有方面,如原材料、材料处理、制造、分配、零售、顾客使用和最终抛弃。詹姆斯・墨菲(James Murphy)和史蒂芬・史密斯(Stephen Smith)认为约翰・门泽尔(John Mentzer,et al.)等人对供应链的定义适合描述烹饪旅游的供应链,即:直接参与产品、服务、资金和/或信息从源头到顾客、从上游到下游的流动的3个或更多的实体(组织或个人)组成的一个整体。裴德罗・拉文托斯(Pedm Raventos)描述了在旅游产业链中航空公司、酒店及其他供应商与旅行社的供需关系。部分研究则根据各自研究的内容,直接从各行业通用的供应链定义中选择了较符合自身要求的内容。此类旅游产业链的界定方法强调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但并不强调产品与服务供给的起点与终点,旅游产业链的外延比较宽泛,与通常大家所说的广义的旅游产业概念基本相当。
基于空间移动范围内旅游产品供应的旅游价值链界定。基于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业链界定划分了旅游产业链的起点与终点,使旅游产业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基于旅游产品与服务供给的价值链强调了旅游产业链的多元性,但又陷入概念泛化的困境。于是又有学者将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价值链终点限定在“特定旅游目的地的分配和营销”内,相应的旅游供应价值链定义为:“参与了从旅游产品/服务不同部分的供应(如航空业、住宿业)到最终旅游产品在特定旅游目的地的分配和营销这个过程中不同活动的旅游组织所组成的网络”。或者将旅游供给限定在旅游者空间转移过程中,如“在旅游者到目的地的空间转移及旅游消费过程中,为其加工、组合并提供旅游产品,以助其完成到达目的地的旅行与游览,此间所形成的以旅游企业为核心的各种产业供需关系”。
以上3种旅游价值链或者旅游产业链的界定方式都各有优缺点,第一种界定方便操作但局限了旅游产业链的边界;第二种界定放大了旅游产业链的边界,但由于“什么是旅游产品”仍难以界定,旅游产业链的边界问题也因此仍未解决;第三种界定方法使旅游产业链理论上的边界清晰,但它与第二种界定方法存在同样的困境。传统的旅游产业链定义比较关注产品的生产联系和由此产生的物质流动,但芮明杰等认为,这些都只是产业链的外在表现形式。产业链在本质上是以知识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功能网链,通过知识的分工和知识共享创造递增报酬,为顾客创造价值。因此,旅游产业链的定义本质上应该从知识的分工协作人手,以不同的价值创造来划分产业环节,并将各环节以网状结构联系起来。
3基于旅游体验的旅游价值链分析
旅游产业链界定的困难缘于对旅游现象本质界定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引起的旅游产品定义的不确定性,使旅游产业链的界定或者过于宽泛或者过于局限。根据谢彦君的分析,旅游体验是旅游世界的“硬核”,如果在旅游世界中抽掉了旅游体验,就等于抽掉了旅游现象的基本矛盾,抽掉了旅游现象的内核。没有旅游体验这种根本需要,旅游产品就没有必要生产出来,旅游资源将依然以其自在的状态存在着,不存在专业的企业生产旅游产品,狭义旅游业自然也不存在,而它的缺位将使广义旅游业成为没有内涵的空壳,它们的存在仅具有非旅游的意义。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链以有形产品之间的关联形成链式结构所不同的是,旅游产业链有“模块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知识关联形成的网状结构。在旅游产业链生产分工的背后,技术的差异只是表象,实质上是围绕体验创造、生产与销售、提升的知识分工。
基于这一出发点,以旅游体验这一旅游的“硬核”为中心,按照知识分工和价值创造,可以对旅游产业价值链作如下划分(表1):
旅游体验产品设计。从旅游资源到旅游产品的第一步是旅游体验产品策划与设计,这类企业包括以旅游目的地资源整合和设计为主的旅游规划与产品策划、营销等咨询服务公司等类型企业群体,其技术含量高、价值创造空间大,但是在以往的旅游产业价值链划分中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旅游体验产品物质环境制造。策划与设计好的概念产品需要物质载体来表现,相关的硬件建设也因此成为重要的一步,如果没有这一环节,再好的旅游资源都只能停留在潜在状态,不能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也就更不能服务于游客的旅游体验。一些专门进行景区建设、酒店建设等旅游环境与设施施工建设的专业企业群体,他们的旅游属性被其建筑行业特征掩盖,而使其在旅游产业价值链认知中长期被忽视。
旅游体验产品信息传递与中介服务。凝结了概念与设施硬件的旅游产品需要向远在异地的旅游者传递信息并进行销售,相应的中介服务企业群体也因此产生,他们包括各类旅游广告公司、文化传播、网络传播等信息传播企业群体以及专门进行产品销售的旅游网络在线销售公司、旅行社企业等等。行业内广受诟病的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与这部分产业发育不完善有紧密关系。
旅游运输服务。旅游体验产品的消费依赖于消费者的移动而不是产品的移动,因此旅游交通运输企业群体产生,这里主要指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运输,不包括旅游地的本地交通。旅游体验产品运输可以看作是旅游体验产品中的一部分,它将游客从旅游目的地外运送到旅游体验地,其价值不仅仅在运输功能的实现,服务也为这一环节的价值创造提供了发展空间。
旅游体验产品生产与消费。服务业的最大特点是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开始享受各项旅游体验服务的时间与地点,同时也是旅游企业进行生产的时间与地点,这些企业包括为旅游者在旅游地提供必要的吃、住、行、游、娱等服务企业群体,这部分企业通常被认为是核心旅游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的组成部分。
旅游体验的二次消费生产与服务。根据谢彦君的解释,旅游消费只包括愉悦的旅游体验要求的基本消费,而旅游者消费则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全部消费,包括的范围通常比前者大。前者属于旅游体验的初次消费,而旅游者在旅游地的购买行为则可以理解为旅游体验的二次消费,它属于旅游者消费中的非基本消费部分,是完善和加强游客旅游体验的重要内容,和这部分生产与消费紧密相关的是一些旅游商品制造与销售服务企业。
旅游体验产品精加工。随着目的地游客类型不断升级,旅游体验产品的精细化、个性化程度需求也 不断提高,相应的生产与服务企业群体不断产生与发展,这些企业群体包括知识与技术附加值较高的旅游服务体验产品,如融养身、保健、康疗与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高端接待服务企业等。
旅游体验产品的物产消费服务。随着旅游体验的个性化要求程度不断提高,部分体验对物产的依赖度也不断提高,专门为此类企业提供物产供应的旅游企业也不断成长,如将酒店体验产品与分时度假相结合,将度假与房地产开发相结合,出现的一些新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群体。
旅游体验产业链整合服务。随着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旅游企业对金融、保险、信息等服务业的需求也不断增大,同时也不断融合,一些专门的旅游信用卡、旅游保险、旅游数字化服务企业不断成长,使旅游产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4旅游产业链的基本特征
以旅游体验为核心划分的旅游产业价值链,涵盖了旅游体验产品的设计、配套环境的制造、体验产品的营销与中介服务、生产、消费与服务的各个环节和流程,每个环节对旅游体验产品所赋予的价值各不相同,其分布呈现出一条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微笑曲线”(图1),具有以下特征:
模块化的网状产业链结构。新兴产业链越来越多地具备模块化与网状结构的特征,模块间既有投入一产出式的传统线性关系(如图1左侧的旅游体验基本构成部分),也有因知识的关联与整合形成的非线性关系(如图1右侧的旅游体验价值提升部分),总体来看则是一种网状结构。图1中线性的描绘只代表了各环节创造价值的高低,并不代表各环节间有必然的上下游关系。但是网状消费的外部性有可能产生其他环节运行的临界点,如体验产品的设计没有完成时,设施建设难以进行;旅游体验的基本生产和消费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对体验产品进行精加工和高物质附加也不现实。在这种网状的旅游产业链中,模块间横向和纵向的关联交织其中,知识与价值的高低紧密相连,形成旅游业的“微笑曲线”。
基本价值与追加价值的新认识。谢彦君从观光娱乐的视角提出,除旅游观光娱乐业以外的其他产业都是提供旅游产品追加价值的产业,都处于附属地位。那么从旅游体验的视角,凡是直接参与旅游体验生产和消费过程的产业都属于核心价值产业,而对于旅游体验进行价值再创造的产业则属于产业链中的追加价值部分。图1中从“二次消费”处划分,左边部分(包括二次消费)是旅游体验的基本构成环节,体现的是旅游产业价值链中旅游体验的基本价值;右边部分则是旅游体验的价值提升环节,体现了旅游体验的追加发展价值。这部分现今发展还不成熟,但从其价值地位来看,其成长空间大,创造价值高,极富发展潜力。
制造业和服务业特征的融合。纵观整个产业链条,囊括了旅游体验产品从设计到销售再延伸到精细化的旅游服务的全过程,既与制造业的产品生产一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加工制造、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相类似,同时又包含了二次消费服务、产品精加工、物产消费服务、产业链整合服务等有着明显服务业特征的过程。一方面,旅游活动的广泛性与复杂性,使得旅游体验生产与服务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其中不乏制造业相关的企业,使得产业链形态具有制造业的特征。另一方面,旅游的服务特性决定了产业链的服务业特征明显,因此,旅游产业价值链虽然形似制造业的“微笑曲线”,但又有自身独特的内容,比如,产品营销只是信息的中介服务而不是产品的直接销售、运输服务是消费者的运输而不是单指物质产品运输、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等等。
产业复合与价值分布趋同。产业链中的企业群体有相当部分具有复合的行业属性,如旅游规划计划企业同时属于咨询行业,旅游景区建设企业群体同时属于建筑行业,旅游运输企业群体也属于运输业,旅游房地产企业属于房地产业,旅游金融企业属于金融行业等等。但恰恰是这些复合产业部分所创造的价值更高,处于产业价值曲线的两端,而传统的单纯的旅游业即吃住游等企业却只能处于价值曲线的底部,表现出产业复合程度越高,价值创造也越高的特征,这也充分说明了旅游产业的综合关联性特征。
5基于旅游体验的旅游产业链认识的意义
更清楚、全面地了解旅游业的各方面产业特性。长期以来,将旅游业局限于吃、住、行、游、购、娱的范围内,旅游业被认为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但一些客观上已经成为旅游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服务业如旅游咨询服务、旅游电子商务服务等却没有被纳入旅游产业的范畴,基于旅游体验视角的产业链认识有助于加深对旅游业的理解,为旅游业建设成现代服务业指明方向。
篇8
的确如此。自古至今,浙商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浙江模式”、“浙江经验”、“浙江现象”,早已成为教科书式的案例。作为芸芸浙商中的代表,华孚色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孚”)董事长孙伟挺以其智慧、谋略和行动给企业家精神引入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注脚。近日,本刊记者有幸跟随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前往华孚,领略了这位敢为人先的“布局者”是如何以远见卓识带领华孚一步步成长为行业领头羊的。
心怀行业,知责有为
“华孚”之名,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意为诚信为本、深孚众望。这正是孙伟挺及其所带领的华孚孜孜以求的。胸怀大业,知责有为,华孚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二字。
3月16日,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四届二次理事会暨第四届一次常务理事扩大会上,华孚与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签约,向后者捐赠300万元,用于支持纺织服装行业的科技教育事业。为何如此大手笔?如孙伟挺所言:“教育很重要,学习是源泉。大企业的社会责任是行业化的,这个责任非企业有意为之,而是客观存在的。华孚是一家坚持做社会责任的企业,与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合作,促进行业科技与教育事业的进步,这是我们的希望。一个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实际上就是为行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为行业培养人才,这是一种不可逾越的自然规律。”
“企业回报社会有很多种方法,华孚不主张去做所谓挂名的社会责任。华孚这次捐赠的300万,对整个基金会来说也许不是什么大数目,但是希望能把钱花到真正应该花的地方去。”孙伟挺补充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发展理念,华孚于今年2月启动了企业大学的建设。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华孚企业大学的成立,必将对华孚追逐千亿梦想起到重要的、基础性的推动作用,成为华孚向全球纺织服装产业时尚运营商转型的新引擎。谈到办学模式和方向,孙伟挺透露,华孚大学下设营销、技术、管理 3 个学院,强调人人是老师、人人是学生的办学理念,谁都有责任和义务走上讲台;华孚大学,是帮助员工不断充电的过程,通过赋能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水平。由于没有经过长期的工业化洗礼,目前国内制造型企业的生产普遍存在随意性较大的问题,这对精品打造和工匠精神的培养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在此情境下,标准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华孚大学的课程偏重实用性和案例教育,比如通过班组长管理,形成了标准化的教育模式。
以变治变,创新发展
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可视为企业学习能力的博弈。精于思辨、善于布局的孙伟挺对此感悟颇深:“企业的能力有很多种,只有一种能力是‘打不烂、偷不走,拆不开的’,那就是学习能力,其他所有能力都是构建在学习能力基础之上的。”
华孚24年的发展史,可谓一部色纺产业的创新史。在各种变化突发的时代,其以变治变,创新发展;放眼全产业链,做好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确保战略平稳落地。
产业的变革,强烈呼唤产业生态化。就纺织供应链来说,未来可能会高度整合,以面对快速变化,而整合上游原料资源则是纺织企业贯通全产业链的基础。之于华孚而言,布局新疆是其打通产业链的必然选择,也是其千亿布局的关键一步。
据了解,华孚自2006年开始投资新疆,通过并购重组、新工业园区建设等,目前已打造了从棉花种植、加工到纺纱的一条龙生产线,形成了色纺一体化产业链布局。2016年上半年,华孚与新棉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成立“新疆天孚棉花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意在打造棉花全产业链,与业内企业共享产业链资源,共同发展新疆的纺织服装产业。目前,一个集棉花农场、40余家轧花厂、棉花交易市场、物流公司于一体的棉花前端网链体系已初步形成。谈及此举,孙伟挺说:“未来纺织产业,棉花将是重要的制约因素。棉花的投资是一种战略性投资,首先要保证华孚自己的棉花供应,新疆未来可能的产能将达到2 000万锭,年消耗棉花350万吨,棉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谁掌握棉花,至少在新疆有一定的话语权。”
产业正在加速分化,小而美的品牌将成为未来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尤其是随着消费向个性化、年轻化、随意化发展,这一趋势会愈加明显,因此需要有强大的供应链作为支撑和后盾。未来,华孚将依托自身优势,打通棉花、纱线、面料至服装的全产业链。
蓄势发力,转型在即
消费升级,应该是科技、艺术与时尚有效的融合。多年来,华孚凭借敏锐的市场开发意R,瞄准时尚前沿坚持创新,建立了专业的色彩、材质和技术研发团队,通过研究社会现象、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文化演进和色彩趋势,致力于色彩、材料、工艺技术的集成创新。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自创立以来,华孚始终坚持“一根纱线上的时尚产业”,经过20余载的实践和积累,已发展成为色纺行业的领导品牌、全球最大的色纺纱制造商与供应商,其运动、休闲、内衣 3 个系列的色纺纱产品早已在全球确立了领先地位,并与欧美地区多个著名服装品牌保持紧密合作。在如此深厚的积淀之上,华孚正在为开创时尚产业的新格局积极布局,将掌握的优质资源反哺产业和消费者,实现了对“坚持主业,共享产业”发展理念的一次具象化升华。
比如,即将在浙江上虞建立的华孚产业研究院,将从纤维到服装,进行产业链各环节的研究开发设计。此外,华孚还计划在上虞建设时尚网链总部,实现产品的设计、电商、供应链等功能。未来,华孚将建立一个面向整个产业的时尚学院,围绕趋势、色彩、设计等进行联合研究,为其合作伙伴甚至整个时尚产业服务。
循着融“慧”贯通、引领产业的大思路,华孚正向着自己的“千亿级大计”高歌猛进。“过去,我们基本上靠品牌营销、企业并购、系统管理求发展;未来,我们要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融合互联网、金融等要素,推动时尚营运商梦想的实现。2016年是华孚的产业互联网元年,华孚在绍兴召开了一个面向资本市场的战略会。从百亿到千亿,我们需要超越自我、实现跨越。这种跨越用一般的思维很难实现,所以需要真正的发明、创造。”孙伟挺向记者展示了华孚的宏图远略。
篇9
Key words: military industry;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finance
0 引言
军工产业军民融合发展可以从产权市场和资本市场两个层面对照分析。在产权市场上通过产业链管理,体现产品价值形态,在资本市场上通过价值链管理,体现资本价值形态。这两个层面并行推进、相互促进、紧密联动,确定了军工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主要路径。从产权市场来看,当前军工企业着力深化股份制改造,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完善产业布局,积极开展项目孵化培育和并购收购业务,进行产业链优化整合;改进企业治理结构,采用公私合作(PPP)、有限合伙等以股权为纽带的军地合作模式,提升整体治理效能。从资本市场来看,军地之间设立多层多元的军民融合产业投资体系,形成完整的投资链条,参与军工产业项目孵化、培育、成长和退出的管理;军地投资运营机构广泛开展股权投资,引导各类资本实施军工产业参股、并购、重组业务,提升投资整体效能;通过股权转让、整体上市等方式促进军工资产证券化,使军工产业股权在军地之间双向流动。可见,军工产业资本市场的投资链管理与产权市场的产业链管理是内在一致、缺一不可的,应当以产融结合方式推进军工产业军民融合发展。
本文中军工产业产融结合是指,以军地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为目标,依托现代产权市场和现代资本市场,构建完善军工产业孵化、培育、成长、退出的产业链以完善产业布局,健全投融资从募集、投资、管理到退出的投资链以提升投资效率,以产业链的集聚发展拓展资金来源、丰富投资方式,以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管理带动军工企业治理结构优化,共同促进军工产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1 军工产业产融结合的现实分析
实施产融结合,是现代资本市场和现代企业制度对军工产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必然要求。
1.1 现代资本市场发展引导军工产业发展模式转换
当前,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直接融资成为资本市场的主要渠道,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企业直接融资占比通常达7成以上。在军工产业领域,传统的内部融资、财政投资、商业贷款等间接投资的持续性、有效性在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信贷模式没有与军工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的产业布局、项目培育、股权运作、企业成长等企业发展主线紧密结合。完善国家主导、市场运作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就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重点要提高军工产业直接融资比重,通过挂牌上市、股权转让、参股控股等方式在现代资本市场融资,在提高融资效率的同时有效引导产业发展。当前,市场化的资本来源和配置渠道更加多元多样,资产证券化、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并购重组等直接融资方式的重要性、有效性十分突出。比如天使投资机构及风险投资基金促进了中小微企业的孵化成长;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关注投资入股、项目并购、产权合作等活动,推动军工产业链整合和产业布局重组;混改基金可以支持国有军工企业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实现整体上市。这几种投融资模式都与产业发展深度交织、共同实施,通过资本投资的融合引领,有力促进军民市场双向开放、技术双向转化、军地协同创新。
1.2 军工领域现代企业制度带动投融资机制调整
国有军工企业是国家《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确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军工集团产业重组整合、军工资产证券化与军工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军工企业特别是国有军工企业建立以产权管理为纽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统一于军工产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过程中。军工企业通过把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实现整体上市,提升资产证券化程度,实现了多种性质资本交叉持股;军工企业广泛进行产业并购和专业化重组,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促进了企业治理结构的升级转变,进而带动成立一大批产业投资基金;民口军工企业通过收购军工资产,进而实现民进军、业务转型和市值提升,其中各类VC/PE投资管理公司成为军工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落实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发展的先导,军工企业特别是国有军工企业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将有力带动投融资制度和现代资本治理结构的发展。
1.3 军工产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求产融有效结合
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着眼破解军工产业长期存在的障碍难题,需要产权市场和资本市场紧密协同,以产融结合有效促进军民融合。截止2016年底,我国军工集团资产证券化率为42%左右,显著低于世界主要国家军工产业70%~80%的证券化水平。在军工企业内部,总装资产与科研院所的经营性资产基本分散在各大集团内部,尚未实现证券化。下一步,通过资产置换、资产注入、参股控股,把符合股份制改造原则的未上市军工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实现整体上市,成为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的重要方面。这既涉及到行业准入、产业布局、市场开拓等产业问题,也涉及到控股比例、运营管理、投资权益等投融资问题,是典型的产融结合领域。此外,在商业航天、通用航空等军工“蓝海”领域,国有军工企业、民口企业和社会资本之间在产业积累、市场开拓和资本运营之间的互补性明显。围绕建成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迫切需要军地在产权合作与资本合作方面更进一步。
2 军工产业产融结合模式的基本框架
以产融结合促进军工产业军民融合发展,需要紧密依托现代资本市场与现代产权市场,以股权运作管理为纽带,通过基金投资、金融信贷等活动完善以投融资为核心的投资链,通过参股、并购等方式完善以产业发展为目标的产业链,在投资链和产业链管理之间全程建立紧密联系,使二者衔接配套,协力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1 健全多元主体参与协同的投资链
以现代资本市场为依托,军工产业投融资需要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开放协作的投融资格局。
在资金募集阶段,创新投融资募集方式,建立形成国有军工企业产业资本、非国有军工企业产业资本、政策性投资资金、金融资本和投资管理机构共同参与的资本供应基本格局,完善财政资金引导、产业资本为主、商业融资支持、社会广泛参与的投资供应链,促进各类资本为军工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在项目投资阶段,资金包括投资引导资金、产业投资资金、创新创业资金等类型。根据军工产业项目情况,需要积极发展以股权合作为主的直接投资模式;针对投资主体多元的特点,需要适应性地发展多层次的母子基金投资体系;针对投资项目不同阶段特点,需要区分比较优势分类开展投资。例如成长型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创新上资金需求较大且周期长,但缺乏符合民参军项目高风险高投入特点的信贷产品。这时更看重长期发展、具有产业整合优势的私募股权投资就大有可为。
在投资管理阶段,多元投融资主体需要与专业的投资管理机构根据比较优势形成紧密的合作模式。国有军工集团投资管理机构与产业链结合紧密,有利于以总装业务为核心,整合发展上下游产业链,适于长期投资;各级政府国有资产投资运营平台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融资成本较低且有很好的示范效应,主要专注于产业初期项目的扶持;各类社会资本和专业投资管理机构的专业化程度高,根据产业发展阶段形成项目孵化基金、股权投资基金、重组并购基金、混改基金等,具有很强的激励性。
在投资退出阶段,军工企业根据投资方式不同,可以在参加产业资产重组后,以有限合伙人的身份转让股权获利后退出;可以参股、控股、并購产业链企业,推进股份制改造,对股权进行灵活流转;在现代资本市场中,还可以利用主体公司作为技术转化与产品孵化平台,待孵化、培育的项目形成良性持续发展能力后整体注入上市公司或者符合条件的独立进行IPO注资,在创业板、新三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登陆。
2.2 完善项目周期全程管理的产业链
基于军工产业培育发展的全周期,完善军工产业链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基本阶段。
在孵化期,支持一大批鼓励创新创业的天使投资方,参与培育大批具有前瞻性和发展潜力的初期项目、创新团队和初创企业,特别是瞄准高新技术前沿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厚实的军工装备科研生产的产业基础,弥补产业链条缺失的环节。
在培育期,以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为代表的风险投资人,通过股权投资基金对中小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对优质早期研发项目和衍生孵化高科技企业进行选拔,培养具有一定规模、急需发展原动力的初期项目,培育军民融合产业骨干力量,完善和夯实产业链条薄弱环节。
在成长期,谈判引入战略投资者,在军地之间实现产权相互流动、资本相互进入,对关键的业务进行规划重组。国有军工企业要积极探索引进非公产业资本,促进已经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的成熟企业完善产业链条,不断强化竞争实力。
在退出阶段,在军工企业内构建分工协作的业务板块,推进企业非核心资产重组以及核心军品资产逐步上市。对于国有军工集团,以军工科研院所为突破口,通过资产剥离、重组、收购、转让等方式,探索把经营性资产进行内部整合,通过注入集团上市公司或独立上市等方式,以分板块上市的方式推进股份制改造,实现军工产业和社会资本融合发展。
2.3 做好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衔接配套
以投资链引导产业链的整合,使军地产业布局相互交融。军工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催生了多层次的投资体系,在管理上普遍设立母子结构基金,不仅可以吸引军工集团、政府投资平台、社会投资机构的投资,同时各类基金之间也可以相互投资持股。多元多层的投融资体系,带动了产权结构多元化和治理模式现代化。各军工集团、地方参军骨干企业普遍设立投资运营公司等专业的资本运作平台,可以对接产业整合平台、项目孵化中心、资本运营组织、战略并购机构的功能,灵活设立参股并购合作机制,形成军地企业相互持股、协同发展的格局。
以产业链带动投资链的完善,确保军地资本双向进入。军工企业以自身产业价值链核心环节为重点,在上下游产业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进行产业整合。不仅国有军工企业可以收购、参股其他企业以整合产业链资源,而且鼓励民口企业通过股权市场,参股、并购、控股有资质的军品科研生产企业包括国有军工企业,从而快速融入军民融合产业体系。根据产业需要,各类主体共同设立股权投资基金,通过投资入股、联合投资、并购重组、股权转让等的方式,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强的企业项目进行股权投资,军地之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股权融合、战略合作、资源整合,促进军地资本双向流动。
发挥产权管理的纽带作用,使投资链与产业链协同配套。各大军工集团重点通过公司的专业投资运营平台,使企业自有资本借助产业基金共同开展私募股权投资,联合社会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共同培育成长性、创新性产业项目,以及高科技概念公司等进行股权投资,提升企业资本运作效率。对应的在产业链管理层面,各军工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发现、培育和收购前沿高科技领域的关键技术、重点项目和创新企业,军工集团母公司可以作为控股股东,扶持和引导项目成长。待项目成熟后,根据需要注入集团上市公司,构建起母子公司两级上市系,或通过转让股权退出,完善集团产业布局,提高长远竞争力。
3 完善军工产业产融结合模式的政策建议
3.1 确保军地资本与业务双向融合
军工领域产业链、投资链在军地之间双向开放、双向进入是产融结合的基本要求。当前国有军工集团核心资产的业务重组和产业并购,一般在军工系统内部具有较强关联的子公司之间实施,而民口企业的投资收购对象一般只是具有军工资质的民口企业,属于武器装备供应链的零部件、原材料等外围业务,收购标的的规模一般不大。根据混改对独资、控股、参股的要求,要大力促进军地资本和业务双向进入,一方面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入股,改善军工企业特别是国有军工企业资本机构,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把国有军工资产注入其他国有企业和民口企业,改进治理结构,提升资产证券化水平。不仅国有军工集团可以并购、控股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非国有军工企业特别是民口企业也可以在政策范围内,通过资本运作进行参股、并购,实现对核心资产和关键技术的整合。
3.2 实施差异化的产融结合策略
实施产融结合业务,需要根据整体产业布局和企业发展规划采取差异化投资管理策略。对于军工企业主体业务要适时推进资产整合,根据政策要求引入社会资本参股,在拓展企业资金来源的同时优化项目治理方式;对有技术和产业前景的未上市业务,逐步从困难企业中剥离出来,注入到新产业当中进行培育孵化,推动整体上市;对于其它企业有同质业务且不属于独资或绝对控股范畴的,可以在清理整合后劃出,以参股形式并入其他企业主业板块;对于军工科研院所改制后形成的经营性资产进行剥离,纳入集团其他业务板块进行整合,形成层次分明、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板块;对于产创平台孵化、培育的项目,待形成良性持续发展能力后,可整体注入上市公司,或者符合条件的独立进行IPO;对于效益不突出、低效无效过剩产能,要主动通过债转股、股权转让等方式坚决退出。
篇10
关键词:保险中介;保险公司;产业链
产业链思想起源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协作,产业链可概括为建立在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的一种产业生态图谱。保险产业作为介于微观企业与宏观经济单位(国民经济)之间具有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其发展同样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完整的产业链及各链条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是保险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保险中介作为保险产业内部分工和专业化的产物,在保险产业链中属于横向协作链,具有产业配套功能,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与保险公司合作形成保险产业链,可以推动保险产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目前此产业链运作效率不高,中介业务高速发展和中介领域违规频发并存:2011年上半年,全国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7042.63亿元,占同期全国总保费收入的87.48%。与此同时,保险中介领域违法违规现象层出不穷,今年上半年保险监管部门共对103家各级保险机构中介业务开展现场检查,查实违法套取资金8000余万元。
本文将基于专业保险中介与保险公司产业链,对财险公司勾结专业保险中介机构虚挂中介业务的违规行为进行论述,期许从激活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入手,再造专业保险中介与财险公司产业链,从而规避虚构中介业务违规行为。
一、虚构中介业务行为分析
(一)主观需求
财险公司出于商业贿赂、建立“小金库”牟取私利等目的,产生套取资金的主观需求,其违规套取资金的主要途径:
一是保费收入。通过虚挂应收保费、埋单或虚假批注退等手段,私自隐瞒真实保费收入,违规套出资金,导致投保人缴纳的保费小于其上缴上级公司资金。随着保险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及“见费出单”等制度实施,客户和财险公司之间的信息透明度进一步增加,客户自身能参与到此类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中,故此种违规方式现难以再为财险公司所采用。
二是赔款支出。通过制造虚假赔案或虚增标的损失金额,虚增理赔金额,并从中扣除一定金额作为“小金库”或挪作他用。随着赔款支付零现金支付及客户理赔信息自主查询开通后,此种违规方式为财险公司采用难度也进一步增大。
三是费用支出。通过报销虚假会议费、通行费等虚增管理费用,或虚构中介业务等虚增销售费用,由于管理费用与公司经营规模、员工人数相关,且上级公司一般进行严格考核,故财险公司运用虚增管理费用违规套取资金情况不多。而虚增销售费用,由于其与业务发展息息相关,受上级公司限制较少,且依托保险中介机构进行操作,隐蔽性极强,也逐渐成为财险公司违规套取资金重要途径。
(二)客观条件
目前,我国专业保险中介机构数量较多,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保险公司1853家,保险经纪公司392家,经营状况良莠不齐,一些新开业中介机构,服务水平低下,发展方式还仅局限于招揽业务,生存状况堪忧,无法拒绝虚挂中介业务不劳而获的诱惑,以至沦为财险公司弄虚作假的帮手。同时,财险公司与专业保险中介机构虚挂协议往往为口头约定,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也有真实中介业务发生,导致真实业务和虚构业务混合在一起,识别难度较大,甚至有的财险公司与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在同一地点办公,或者保险公司业务人员直接进驻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双方很容易订立“攻守同盟”,隐蔽性极高。此外,我国目前专业保险中介机构服务水平还较低,客户对专业保险中介机构职能错误地认为仅限业务展览,对虚构中介业务行为认为与己无关,不能有效监督虚构中介业务违规行为。
(三)虚构中介业务行为产生
财险公司主观需求在上述客观条件的作用下即产生虚构中介业务行为,其行为过程可简单归纳为:由于渠道之间业务销售费用率的差异,财险公司将客户上门投保、招投标等直接业务,通过与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勾结,将其作为专业保险中介机构招揽的业务。然后财险公司向专业保险中介机构支付销售费用,专业保险中介机构收到销售费用后,开具中介发票,并扣除一定“好处费”,将剩余金额返还给财险公司或支付给财险公司指定的对象,违规套取资金。
(四)虚构中介业务行为危害
一是导致财险公司数据不真实。大量的虚构中介业务行为,导致保费在中介环节大量流失,造成财险公司经营成本虚高,盈利锐减,甚至亏损,给保险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造成保险产品价格过低导致效益不好的假象,于是形成了产品报备价格居高不下,而市场价格却一降再降的局面。
二是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财险公司通过虚构中介业务违规套出资金,主要用于商业贿赂、恶性价格竞争等,不仅扰乱了市场正常竞争秩序,而且制约财险公司、专业保险中介机构服务创新、产品创新及发展方式转变,损害了保险业的社会形象。
二、虚构中介业务行为下的保险产业链
(一)保险中介和保险公司产业链结构
图1:保险中介和保险公司产业链结构
由于保险专业性较强及保险业务的发展,保险分工进一步细化,工作协作性进一步增强,从而催生保险中介。在承保端,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一方面对客户进行保险合同条款等解释咨询,对客户保险需求进行挖掘和分析,设计合理保险方案或开发保险产品;另一方面在保险方案制订后,可充分向财险公司询价,选择最优承保公司。
在客户服务端,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利用自身专业技术,为客户风险管理、理赔提供专业支持,弥补保险公司服务的疏漏和不足。
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其在承保端、客户服务端服务职能的发挥,可高效将客户和财险公司有机联系在一起,丰富和激活了客户和财险公司之间合同关系的内涵,构成保险中介和财险公司产业链,从而推动保险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保险中介在产业链中的分工
保险中介在保险产业链中属于横向协作链,具有产业配套功能。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利用自身高智能、高技术为保险公司及投保人提供专业化服务,不仅可以提高保险的交易效率,而且给保险业创新带入了过硬的专业技术,促使保险供需双方更加合理、迅速地结合,减少了供需双方的辗转劳动:解决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保险专业知识缺乏问题,最大限度地帮助客户获得最适合自身需要的保险商品。降低保险企业的经营成本,使保险经营者从繁重的展业、理赔等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致力于市场调研、偿付能力管理、系统运转高效的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其分工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一是承保咨询服务。保险合同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经济合同,一般社会公众较难理解,在保险合同存在疑义或双方发生争议时,由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出面,不仅能解决专业术语和条款上的疑难问题,而且容易缓解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且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在人才、市场调研上更具专业性,能够弥补财险公司存在的人员与技术不足,充分发掘客户保险需求,根据保险需求量身制定保险方案或开发保险产品,并充分进行市场询价,协助客户选择最优财险公司进行投保。
二是风险管理及理赔协商。指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凭借其专业技术和专家网络优势,为客户提供风险评估、防灾防损、公正、权威的理赔咨询等风险管理咨询服务,这种特殊性的专业技术优势,使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在保险市场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虚构中介业务下的产业链结构
财险公司勾结专业保险中介机构虚构中介业务后,原产业链中的客户和保险中介机构的分链条断裂,保险中介机构和保险公司之间分链条不发生实际作用,保险中介职能完全失效,产业链又恢复到客户和保险公司直接发生关系,财险公司经营退步到“大而全,小而全”的粗放型经营模式,服务恢复到客户和财险公司之间简单、附加值低的联系,保险中介也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虚构中介业务违规现象,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保险中介职能失位、保险中介与保险公司产业链断裂,客户感受不到保险中介优质、差异化的服务,保险公司享受不到保险中介带来的多方共赢。同时,产业链断裂带来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发展方向的迷茫,业务范围局限于业务招揽,进一步推动了专业保险中介机构走向虚构中介业务违规行为的歧路。
三、再造专业保险中介与保险公司产业链的建议
(一)重视保险中介基本职能,引导中介市场发展方向
提高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市场准入条件,适当增加市场集中度,重视保险中介基本职能,提升专业保险中介机构技术水平和客户服务能力,并以市场调研能力、产品开发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及理赔咨询能力评定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实力,引导其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性,发掘客户保险需求,根据客户实际需要,量身定制个性化的保险发案,或开发多样化的保险产品。在理赔时,及时给予技术上的支撑和人性上的关怀,深化和创新与保险公司合作,开拓保险中介新的业务方向和市场。
(二)正确引导公司行为,抑制违规动机
财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创新、理赔管理、风险管控,而不是销售。财险公司只有将自身定位在优势方面,才能降低销售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同时,督促、引导财险公司和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完善内控制度及考核机制,引导财险公司科学考核,合理考虑基层公司及工作人员的利益,注重从效益及可持续发展角度考核业绩。
(三)加大监管机构处罚,震慑违规行为
建议将虚挂中介业务作为监管重点之一,通过现场检查或引入第三方检查,坚决打击,把以弄虚作假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保险中介机构清除出市场,遏制其蔓延趋势。同时,加强财险、寿险、中介等不同监管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追根溯源,加大对财险公司的处罚打击力度。
参考文献:
[1]陈文辉.“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继续坚定不移推进保险中介有效监管”.中国保监会网站,2011-03-08.
[2]刘冬姣.保险中介制度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