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0: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旅游产业、问题、策略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又称无烟行业、无形贸易。其独特的产业特性是城市贯彻低碳环保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首选经济支柱产业。
辽宁省辽阳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位于辽东半岛城市群的中部。作为国家重要的石化工业基地,辽阳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指导下致力发展地方主导产业的同时,为实现争创园林城市的目标,也在努力利用自身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致力这个绿色产业为辽阳的经济实现新的增长。
一、辽阳旅游资源概况
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留给辽阳丰富的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人文景观,目前,辽阳市共有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8处。
自然风景资源
辽阳市地处辽东低山丘陵与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自然地理形态多样,形成了以水域、山岳、植被、冷热泉等为优势特征的生态旅游资源体系。有太子河和其支流汤河,汤河水库和窝水库,首山、大黑山、鸡冠山、龙鼎山等具有代表性的山岳。
历史文化资源
辽阳古称襄平,曾是东北军事重镇。遗留的接官厅春秋遗址、姑嫂城四方城烽火台、明辽东长城段、东京城遗址等体现辽阳古城人民优秀的建造力。而埋于地下的棒台子、北园等地的东汉魏晋时期石室壁画墓群,其研究和观赏价值极高,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军事旅游资源
辽阳优越的交通区位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近现代战争痕迹也为辽阳留下许多军事旅游资源。主要有李兆麟故居、三道沟遗址和雷锋纪念馆。
民俗文化资源
辽阳鼓乐,结合了唐宋曲风结构,也具有北方民族音乐特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种辽阳地会、辽阳二人转、辽阳段氏逍遥功都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及其独特的民族习俗和特色饮食文化,也是一大旅游亮点。
二、辽阳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旅游业发展现状
辽阳旅游业起步较晚,经过近十多年的摸索取经,已成功建立了广佑寺、弓长岭滑雪场、龙峰山、冷热地公园、博物馆等多家A级别景区。相应的旅行社、星级饭店宾馆也逐步完善,已开发旅游商品纪念品30多个种类,“旅游诚信服务单位”、“旅游特色名店(商品)”等挂牌企业商店近42家;而弓长岭区更是凭借温泉资源先后获得辽宁旅游强县区、辽宁温泉旅游集聚区和中国温泉之城等荣誉称号。
2、发展存在的问题
①旅游产业发展时间短,市场还不成熟、知名度不高
辽阳旅游业发展尚不足二十年,旅游政策、景点建设和旅游服务还在探索前进中,离建立辽阳特色的旅游发展道路还有很长的时间。而周边沈阳、鞍山、本溪、锦州等周边大中城市旅游业的起步均早于辽阳,已经建立自身旅游品牌,各项旅游服务也趋于完善,对辽阳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力,也带来很大的障碍,使辽阳在周边城市夹缝中艰难求生。
②旅游资源开发有限,景点含金量不高
辽阳市旅游资源众多,但分布零散,因考古技术、开发价值、操作资金等因素旅游资源开发有限,不能满足市场拓展的需求,而已开发的景区(点)如广佑寺、弓长岭温泉等单一的旅游内容也缺少较大的带动作用,急需挖掘东京城、核伙沟等特色突出的旅游资源的潜力,丰富辽阳旅游市场。
③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力不足,客源结构有待调整
近年来辽阳市政府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游客总量有所增长,但客源仍是周边接壤城市居多,省内其他城市仍然对辽阳知之甚少。没有形成整体宣传营销机制,缺少宣传人才和市场开发人才,对市场的拓展力度有待加强。
④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薄弱
旅游业的繁荣离不开交通、市政等部门的支持。辽阳市旅游资源还需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弓长岭区温泉旅游项目陆续上马,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市政管网扩大范围,拓宽了市区之间的交通要道,区内路网进一步完善。但其他有开发价值的景区(点)基础设施建设还未提上日程或处于开发初期,离辽阳旅游产业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同时已开放景区的旅游信息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公共厕所等标志标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还有待提高。
三、辽阳旅游发展策略
1、服务大局,提升品牌,产业先导
切实树立大旅游的观念,紧紧围绕“四个一”的发展目标,积极服务于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于“三大战略举措”的推进,工业打造实力,旅游营造活力,注重旅游在优化城市环境、提升老工业基地城市品牌和城市品位等方面的作用,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产业整合、业态融合,通过旅游业的综合带动效应,加快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逐步将旅游业打造成综合型产业、综合经济及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国民经济中的优势接续型支柱产业。
2、生态优先,文化铺底,山水突破
以保护自然山水资源、和谐发展和永续利用为前提,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发挥辽阳2400年的历史文化优势,以旅游业激活文化产业,以文化挖掘提升山水旅游魅力。在具体开发思路上,以文化为灵魂,以山水为引爆,山水与文化并重,通过山水展示文化,通过文化提升山水内涵,使生态山水资源成为辽阳历史文化的表现载体,通过自然山水开发启动旅游业发展,通过赋予文化内涵则使得辽阳市旅游吸引力更强、更有生命力。
3、资源整合,组团开发,产品配套
立足现有资源分布和开发格局,积极探索打破行政分割限制,以温泉、历史及宗教文化为品牌支撑,以健康运动休闲旅游为主打特色,站在参与更高区域旅游合作的层面上强化全市资源整合,创新空间发展思路,策划出具有支撑性的重大项目和核心卖点,促进旅游资源集群和组团开发,并配套发展养老养生、特色购物、农业旅游、乡村休闲、红色旅游等产品形式,打造融合商业、房地产业、农业、手工业、服装业等业态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和产业体系。
4、景区核心,城镇依托,统筹城乡
立足于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长期性努力,以景区为基础单元和载体,打造核心吸引物和重大支撑项目。本着“大城小镇、大(景)区小村”的联动开发思路,将旅游与城市化、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跳出景区来发展旅游,将旅游与城市化、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结合,强化打造一批旅游城镇、特色乡村等发展载体,依托景区做好龙头做大休闲,依托城市打造综合体做大旅游,培育乡村旅游服务于统筹大农村,不断拓展景区、城镇和乡村的发展素质,以旅游大产业的视野大力推进全市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5、区域分工,市场共享,错位发展
以构建无障碍旅游区为载体,发挥区域交通路网优势,进一步强化开放协作的理念,以重点景区为依托,以精品线路为纽带,通过城市差异、交通配置、产品配套、线路延伸和拓展服务来实现品牌带动和区域联动,大力推进跨行业、跨景区合作。依托沈阳经济区中心城市优势,积极推进建设“辽宁中部精品旅游联合体”、环沈阳“世博园”旅游线路,积极融入东北无障碍旅游经济协作区、环渤海无障碍旅游区,共同打造区域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李文航.加快辽阳市旅游业发展的思考与探索[J].商业文化,2012.)
篇2
【关键词】生态旅游 产业生态化 途径
一、生态旅游概念及其演变
“生态旅游”一次最早是由加拿大的学者提出的。世界旅游组织将其定义为: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到了今天,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了全球旅游发展的趋势,并且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对于“生态旅游”这一词的含义,各有不同的看法,其争议在于“生态旅游”和“生态旅游业”是否是同一个概念。最终得出了关于生态旅游的一个泛泛的含义:指的是在将一些景点、自然保护区作为旅游地点的同时,以保护作为原则,在发挥环境教育作用的同时,满足旅游者精神上的享受。生态旅游在发展起来的同时,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又能够对生态环境起到很大的保护作用。另外,还有的学者认为生态旅游还应该包括生态旅游规划和管理等方面,因此说生态旅游是一个涵盖你范围广的概念。
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二、产业生态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我国在旅游产业方面的生态化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当时研究的主要研究的对象还是以工业和农业为主。在工业方面,由于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为了改善空气质量以及保护自然资源,便提出了在工业领域的产业生态化;在农业方面,为了获得较大的利益,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大肆利用和开发,这种“反生态”的行为最终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枯竭以及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了实现在不以危害生态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工农业的快速发展,于是出现了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要求。近年来,随着旅游行业的迅猛发展,自然景点以及保护区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于是产业生态化的领域便逐渐扩展到了旅游行业。旅游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产业的生态化。目前,对于旅游产业生态化的研究的数量还是有限的,但其意义却是十分巨大的。旅游业具有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产业两方面的特性,产业生态化在旅游业的应用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当下备受推崇。旅游产业生态化包含着对旅游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恢复:改善旅游地区以及交通沿线的生态环境;增强旅游企业环保生产的意识;另外要促进人们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旅游规划等方面都要进行彻底的转变。旅游产业的生态化通过对降低对资源的消耗量以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旅游产业的生态化发展的现状来看,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快其建设的步伐。
三、发展生态环保型旅游产业的可行性途径
(1)明确生态旅游的原则。旅游产业的生态化发展需要建立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则的基础之上:以获利为基础;将旅游活动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以生态保护为前提,进行旅游景点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手段的创新,一方面在满足游客精神需求的同时,使得旅游景区获得维护和管理的经费,一举两得。
(2)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首先,要考虑到生态资源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实现系统化的同时,优化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利用其相互影响,从而实现生态资源合理的开发。其次,建立起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反馈控制机制,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一个健康的生态旅游系统离不开对其进行监控,这是由于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对其实施监控,能够保持其动态平衡,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平稳发展。最后,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时刻以系统理论作为指导。
(3)加强对旅游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一旦为了经济而过分开采生态资源、污染生态环境,旅游业的发展也将受到极大的阻碍。因此,旅游区要采取可行的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从而实现获利和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一方面需要利用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来对旅游开发方进行限制,将其行为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形成保护生态环境下的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
四、结语
旅游产业的生态发展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潮流,它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最佳手段。一方面实现了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完美地将自然、社会和经济协调起来,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孙冬英,王燕,华梅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10,(06).
[2]蔡碧凡,俞益武,方躬勇,孟明浩,朱云杰,钱圆.浙江省森林旅游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9,(06).
[3]谢春山,孟文,李琳琳,朱易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
篇3
关键词:旅游产业 承德 区域经济
1.承德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人休闲娱乐意识的增强,旅游业成为世界范围内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作为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产业,旅游业对区域经济有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根据世界旅游协会的数据显示,旅游行业每增加1元收入,就可为其他第三产业带来10.7元的收入,可见旅游对相关行业的巨大带动作用。
承德是河北省重要的旅游城市,是我国著名的十大风景名胜之一,素有“紫塞明珠”的美称,承德旅游资源丰富,避暑山庄与皇家园林更是闻名天下。一直以来,承德市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先后投入资金建成包括“休闲城”、“休闲谷”、“休闲川”等颇具北方特色的旅游景区,不仅促进了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也极大地带动周围地市的旅游市场。2014年,承德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2900万人次,比去年增长了19%,旅游收入超过了265亿元,增幅高达30%。承德全市从事旅游产业经济的乡镇有32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15%,全市从事旅游经营的农户数量也超过3300家,乡村旅游收入也超过4亿元,可见旅游业是承德市极为重要的产业。然而,在一系列显著成绩的背后,承德旅游产业依然有很大的调整余地。
承德市属于不发达城市,GDP在河北11个市中排名第九,承德市工业发展水平低,工业发展速度低于全省平均速度0.8%,城镇化水平发展落后,农业产业比重较大,旅游经济成为承德经济发展的引擎。从统计数据来看,承德市的旅游收入占全市GDP的比重在10%以下,旅游收入有限,远远不如其他旅游城市。例如同为河北省的著名旅游城市,秦皇岛的旅游收入占当地GDP的比重超过了12%,可见,承德市的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显著,需要我们加快旅游产业调整。
2.承德旅游产业发展的措施
2.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其不仅体现城市的经济实力,也可以提高旅游的舒适程度。承德市的很多道路比较狭窄,机动车道、自行车道和人行道难以区分,经常出现交通拥挤的状况,增加了游客的出行成本,引起游客的不满。今后,承德应该大力发展城区道路,拓宽城市道路面积,多修建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来疏导人流,还要加强道路两侧的摊位管理,完善主要旅游景点(区)相连旅游线路配套的公路网络,为游客提供一个干净、整洁、通常的城市道路形象。承德旅游的季节性十分明显,在旅游旺季有大量的游客涌入,很多旅游景点都出现停车困难,一些车辆不得不停靠在路边,引导交通拥挤,也带来安全隐患。为此,承德需要大力修建停车场,解决游客的切实困难。另外,承德市还需要在排水设施、环卫设施等投入资金,修建环保公厕、交通电子信息显示屏、无污染垃圾厂等,改善城市面貌,塑造现代化旅游城市形象。
2.2推进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升级
承德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众多,但很多珍贵的旅游资源仅仅得到浅层次的开发利用,很多景区功能单一,仅仅供游客进行简单的参观游览,缺乏针对性的服务项目,尤其缺乏高端的休闲购物场所和娱乐设施,整个旅游产业链较短,经济促进作用有限。今后,承德市应该大力促进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升级,拉长旅游经济的产业链,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产品,将休闲娱乐活动与承德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打造一批有代表性的商务休闲、文化休闲的旅游项目。
同时,注重打造四季旅游产品,弥补承德季节性旅游的劣势,在每一季度都有针对性的推出特定的旅游产品,在春季开发自驾游、摄影、踏青等旅游产品;夏天则充分利用草原资源,开展体育健身、避暑度假等项目;秋季注重开发农业观光、婚纱摄影、节庆赛事等项目;冬季则开发温泉旅游、文化演出、民俗表演等项目。同时,深入挖掘承德的皇家文化资源,以承德避暑山庄为龙头,建设一批皇家文化度假村,生产皇家文化旅游纪念品,将当地的皇家文化发扬光大。承德的宗教文化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当地的普宁寺、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乐寺等都是游人常去的宗教寺庙,可以以此为旅游卖点,做好藏传佛教和道教文化资源的开发,打造精品的宗教旅游产品。
2.3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代表产业,旅游业不仅需要各种专业的服务人员,也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承德市一直重视旅游专业人员的开发和培养,但旅游从业人员依然存在层次低、数量少、专业限制的问题,旅游管理水平不高、服务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一直存在。据统计数据显示,当地旅游从业人员的流失率一直维持在10%左右,给承德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障碍。
为了切实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打造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人员队伍,承德市一方面应该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邀请专家学者来进行授课,通过集中培训、专题讲座、培训班等方式,全面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尤其是加强服务礼仪、服务技能方面的培训。也可以选拔优秀的旅游从业人员到大中专院校进行学习,了解国内外前沿的旅游发展现状,学习先进的旅游产业规划和发展的专业知识,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并对行业管理技术干部逐步实施先培训,后上岗和持证上岗制度。与此同时,承德市要依托旅游产业发展的契机,重点兴办一些旅游专业的大中专院校,增强旅游专业的招生比重,为承德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2.4加强旅游经济的区域合作
随着国民休闲旅游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旅游市场发展迅猛,各地都纷纷将旅游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一些名人故里的竞争现象也屡见不鲜,中国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单个城市有限的旅游资源很难在激烈的旅游市场中获得长足的发展。承德市所在的京津冀地区是我国著名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具有承德避暑山庄、北京故宫长城等多处著名的景区,该地区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占据国内的四分之一,另外还拥有65处的AAAA级景区。然而,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京津冀地区的旅游资源共享和合作的程度较低,基本上各自发展,不重视特色协作,优势得不到发挥。为了避免区域旅游市场的恶性竞争,承德市应联合北京、天津、辽宁、山西、山东和内蒙古组成环渤海旅游协作区,共同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大旅游资源的共享和合作。为此,承德市要成立专门的旅游产业领导班子,依托大北京经济圈的发展,对承德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长远的规划,可考虑由各方出资组建联合发展区域旅游业基金会,由旅游行业的专家经营管理,从资金上支持区域旅游业的合作发展。在区域联合,追求整体发展的同时,必须强调城市个性的建设,以争取最大效益。
2.5加大旅游市场开发策划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旅游品牌知名度是承德旅游产业进一步拓展的必由之路。承德市政府应该联合景区、餐饮业、旅游社、宾馆等,组建一体化的旅游营销宣传体系,借助政府的优惠政策以及旅行社企业的营销渠道、社会影响力和网络关系开展联合促销,也可以与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旅游公司合作,设立客源地促销商,借助他们的网络机构开展工作。共同推广承德市的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承德旅游和消费。政府可以请知名的旅游新闻媒体来承德拍摄旅游宣传片,政府可以给予资金、人员和交通上的一切方便,借助媒体的力量将承德旅游广而告之。在电视台、电台等电视广播媒体中播放承德旅游风光的纪录片,政府也要做好旅游网站页面的设计和推广,利用网络营销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制作一些具有纪念意义、体现当地特色的宣传册,在机场、公交车站、各大酒店等人流密集区域进行发放。还可以成立专门的旅游促销委托公司,专门接受各类旅游企业的委托,派专家进行营销协助,负责经营促销产品,制定营销战略等业务。既缓解了普通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压力,也提高了委托代销的专业性与成功率。
2.6提高旅游企业竞争力,组建大型旅游集团
旅游企业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承德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旅行社、酒店和旅馆等相关旅游企业的大力推动。因此,承德旅游各类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优势,集“吃、住、交通、娱乐、购物、旅游”于一体,合力打造有影响力的旅游集团。旅游集团的组建应以知名度高的旅游企业为核心,承德市在组建旅游集团时可选择避暑山庄等知名度高的旅游景点作为核心企业,将雾灵山、塞罕坝、潘龙湖等景区以及具备条件的饭店等作为紧密企业,围绕旅游需求,整合周围相关资源和资产,共同打造大型旅游集团。作为承德旅游龙头企业,要不断地开发新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从而带动旅游业、住宿业、餐饮业、娱乐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集团的建成,能最大限度整合各种资源优势,把原本小而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来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旅游集团成立后,可以开展多元化的经营策略,从而除了带动旅游业、餐饮业、娱乐业等产业发展外,还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3.结语
旅游业是承德市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在承德市现代化进程中显现出日益重要的作用。为了促使承德旅游产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旅游产业的宣传、规划、设计和调整,从而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克里斯-库珀.旅游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邹树梅.现代旅游经济学[M].青岛出版社,2001.
[3]易丽蓉.区域旅游产业经济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杨勇.旅游业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旅游科学,2006,(2).
篇4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以及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我们贯以自然风貌为“形”、以文化底蕴为“神”、以人文体验为“魂”。因此,文化旅游的重要性便显现出来。历史古城镇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其本身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对人类的主要贡献是精神价值的供给。
一、古城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古城镇旅游产业发展历程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诸多特色各异的古城镇坐落在神州大地的东西南北,但古城镇旅游的兴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提议对文物古迹集中的小城镇进行保护。之后随着1997年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以及江南一带古镇的兴盛,古城镇旅游成为一大热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和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我国历史古城镇迅速受到国内外游客青睐。这不仅可以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也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播和延续,进而实现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我国的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迅猛发展。2014年7月,国务院总理在其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着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使旅游开发向集约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型,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旅游服务向优质高效提升。并对注重休闲、健康、文化等细分领域提出更加精细化要求,把品质、内涵、创新、服务提到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二)丹噶尔古城概况
丹噶尔古城是一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位于青海省湟源县,地处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西端东麓,作为湟水源头,是黄河上游农牧两大区的接合部,居住着汉、回、藏、蒙等十几个民族,历史渊源极为深厚。自古以来,丹噶尔古城逐渐成为了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文化枢纽和军事重镇,并且是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南线上的商业重镇,也是中原地区通往西部和青藏的交通要道。因此,丹噶尔古城被冠以“茶马商都”、“海藏咽喉”的美誉。
(三)丹噶尔古城文化旅游发展优势探析
1、悠久的历史文化。丹噶尔古城建立的年代久远,并且是兵家必争之地、宗教寺院首选之址,更是商贸集散重镇。据记载,唐朝初年在今日月山下形成的“茶马互市”,明清时逐渐转移到丹噶尔,由此湟源区域便成为当时中国西部最大的商贸集散地。在商贸市场的不断发展下,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也随之加深,古城内修建的城隍庙、玉皇庙、关帝庙、清真寺等,很好的把儒家、道家为核心的汉文化和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藏传文化以及伊斯兰教为核心的回族文化融合在一起,体现出了各民族的包容和团结。
2、独特的民俗风情。最有名的手工艺术品当属丹噶尔皮绣了,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湟源排灯是流传在青海省湟源县的一种民间艺术,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外,西王母祭拜、社火、祭孔活动、花儿曲艺文化以及摩崖石刻等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活动,都给古城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韵味,大大增强了古城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3、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丹噶尔古城位于青海省环青海湖旅游圈(龙头旅游圈)、环中国夏都旅游圈(门户旅游圈)的交集处,距省会西宁市45公里,是西宁至、西宁至青海湖的必经之地,具有十分优越的区位条件。近年来,随着西湟、湟倒一级公路相继建成,109、317国道和青藏铁路穿境而过,大大提高了城内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也有利于城镇之间、区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优化了古城旅游开发的空间结构,进而促进古城文化旅游产业的展。
4、政府政策的支持。青海作为旅游大省,政府历年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并会出台相关有利政策支持旅游产业的发展。2015年10月26日,青海省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从金融机构将如何支持文化旅游产业、推进旅游企业多元化融资等多方面助推青海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二、古城镇文化旅游产业面临的问题
(一)古城镇旅游开发带来的问题
我国古镇旅游的发展日益兴盛,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定规模。其开发程度虽有不同,但在开发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都造成了一些破坏,出现文化建设的同质化、古城镇的商业城市化、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产品单一等问题,影响古城镇发挥其正面效应,不利于古城镇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二)丹噶尔古城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丹噶尔古城的文化旅游产业,近些年取得了不错成果,同时也存在同其他地区古城镇类似的问题,制约了丹噶尔的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1、发展所需的资金和人才短缺,旅游基础设施滞后。现阶段,丹噶尔古城仍面临投资开发的资金不足、管理人才缺失的困境。资金短缺也带来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古城内景区住宿和餐饮设施还未能满足市场需求。交通服务状况较差,也没有较强的服务接待能力。这些都阻碍了丹噶尔古城的向前发展。
2、宣传工作不到位。丹噶尔古城虽然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仅限于青海省内,即便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手段单一,也影响了古城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
3、旅游产品单一,无鲜明特色。丹噶尔古城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在开发过程中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旅游产品仍显单一。商品多以藏式工艺品、首饰、围巾、鞋帽等服饰类为主,纪念品手工粗糙,没有明显特色。旅游商品档次低,商业化、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吸引游客,导致旅游者购物消费不足,不利于古城旅游品牌的形成。
4、生态环境的恶化。随着丹噶尔古城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每年接待的游客人数也在不断上涨,取得经济收益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带来的垃圾污染、环境破坏以及对古城建筑和文物的破坏等问题日趋严重,影响了古城的形象,也对当地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三、对古城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一)古城镇旅游发展的对策
通过对其他地区古城发展的研究了解到,关于古城镇发展的对策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政府职能;二是加强创新和人才培养,打造旅游品牌形象,促进古城支持性资源发展;三是更新观念,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四是保护古城镇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五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六是加强区域合作。
(二)丹噶尔古城旅游开发建议
从对全国古城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分析中,丹噶尔古城在今后的开发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加财政资金的投入,注重人力资源的引入。丹噶尔古城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不仅要依靠政府财力支撑,还要广泛向社会筹资。对于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和用人机制,引进综合型旅游开发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城内基层工作人员和村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思想素质和综合能力水平,从而增强古城的综合竞争力。
2、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基础设施,实现可持续发展。丹噶尔古城在为游客提供品位高、质量好的旅游软、硬环境的同时,可通过将生态保护入法的方式加强游客以及当地公众对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还应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古城内食、住、行、娱等服务水平,加强服务接待能力,让游客可以身临其境,享受古城带来的人文体验价值,从而促进古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3、加强创新,突出特色,提升文化内涵。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与时俱进,适应市场和游客不断变化的需求。这就要求丹噶尔古城以创新为核心,以自身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为依托,深层次挖掘古城内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形成民族形象品牌。游客且到此旅游的目的也是要感受当地古韵古味、奇妙、独特的人文风情。因此,丹噶尔古城要突出特色,发展主题活动,同时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工作,树立良好的文化旅游形象,提升旅游文化内涵。
4、加强对外宣传力度,提升知名度。丹噶尔古城可借助新闻媒介进行推广宣传。如电视广告、电影、报纸、杂志、广播和网络媒介等。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需要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及时将信息技术新成果应用到旅游业的服务中来,提高旅游客源市场的接待能力。丹噶尔古城可以通过建立旅游专业网站、城市旅游一卡通等方式,实现线上线下同时发展,也可利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手机营销和电子商务等技术,创建个性、完善的旅游信息服务,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
四、借鉴BOT投资发展模式
(一)BOT投资方式简介
1、含义及特点。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意思是建设―经营―转让。它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一种方式,其期限一般为15―20年。该方式的主要含义是指,政府将一个公共项目的特许经营权授予投资商,由投资商在特许权期内负责项目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并回收成本,偿还债务,赚取利润,在特许权期结束后再将项目所有权移交给政府。在这种方式下,政府机构与投资商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关系”,由投资商投入资金和技术资源,承担项目风险,并获取项目收益。而政府则可以推进公共项目建设,并减少财政负担。
2、古城旅游开发中的BOT模式。按照BOT方式的特点,将其运用在丹噶尔古城的旅游开发中,就是要首先吸引国外的旅游开发商或投资者,对其进行审核后,采取招标方式确定最终企业并与其签订BOT开发合同,要详细推敲合同的细节问题,考虑周到。让开发商在规定期限内建设、运营、管理广府古城的旅游业,在合同期满后,再无偿将古城的一切资源归还当地政府所有。
(二)BOT发展模式的优点
1、减少政府直接投资,缓和政府的财政负担。它是有效的旅游开发融资手段,解决我国旅游开发资金不足的缺点。丹噶尔古城在开发旅游资源中也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在这一模式下,可以充分利用外资,走出资金不足的困境。
2、可以避免或减少政府投资带来的各种风险,提高了旅游开发的效率也规避了旅游开发的风险。以往政府投资的项目干预过多,市场发挥的作用不明显,且效率也很低下,而BOT模式继承了整体租赁开发模式的高效率和高利润的优点。
3、有利于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益,激励国内旅游企业的发展,也使我国旅游业走向国际。外商在丹噶尔古城开发旅游资源时,会带来雄厚财力支撑和丰富的营销管理经验,增强古城的竞争力,也会把古城的特色风情带向国际市场,使古城的旅游业走向国际化。
4、有利于发展以商招商,带来更多外资投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旅游的开发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有旅游服务产业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和发展。因此,更多外商的投入,会更好的进一步开发古城旅游资源,也会带来更多就业岗位。
5、可以带来技术转让、管理经验和人才的培养、发展资本市场等相关利益。BOT合同期满后,我们可以无偿得到已经开发成熟的旅游环境,比较健全的营销管理渠道以及已经建立起来的知名度,这样可以轻松获得旅游成果和收入。
6、有利于我国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营造良好的市场法制环境。BOT投资的整个运作过程都与法律、法规相联系,因此,在丹噶尔古城的开发中,这一模式的运用可以净化旅游市场竞争环境,也可以进一步加强古城文化的保护工作。
(三)对发展BOT模式的思考
1、发展中的短期行为会破坏古城的生态环境。外商在旅游营销中,为了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不顾景区的生态承受能力而过度接纳游客,造成古城的生态破坏,给当地的发展造成威胁。
2、在发展古城的旅游产业方面,外国旅游企业不懂得当地的历史和文化,或多或少会造成开发不当,破坏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3、由于过度开发,容易造成古城旅游资源的枯竭。外资旅游开发企业在采用BOT合作方式时,前期会尽量尽快最大限度的开发旅游资源,不管后期的发展和维护,最终留给我们的是将近枯竭的旅游资源。
因此,政府在采用BOT投资发展模式时,要采取相应措施发挥这种模式的正面效应,避免或减少负面效应的发生。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要严格谨慎,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考察、评估、审核,引进懂得发展古城文化旅游产业、具有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拥有丰富的旅游管理经验和融资能力的企业,此外,政府还应建立专门的机构来严格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建立约束机制,加强行政监督。
五、结语
篇5
[关键词] 舞钢市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一、产业的基本内涵及研究背景
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产业发展在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高区域经济效益,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三产业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生产专业化和协作日益加强,以及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必然产物,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城市经济的国际化、现代化程度。“十五”期间,舞钢市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力不断增长,正成为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比较高的综合性的经济文化产业和创汇型产业。发展国内旅游业,对于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引导消费,繁荣地方经济具有积极意义;发展国际旅游业,对于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间的交往和了解,积累资金,增加外汇收入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舞钢市旅游业的产值和就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正在不断上升,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市场分析与评价
舞钢市隶属于河南省平顶山市,位于河南中部,地处伏牛山东部余脉与黄淮平原交接地带,东靠西平县,遂平县,南邻泌阳县,西接方城县和叶县,北与舞阳县毗邻。舞钢市历史悠久,可上溯到2600年前。春秋时为柏子国,后为楚,战国时属韩,称合伯。秦置柏亭,汉代分属汝南郡西平县、南阳郡舞阴县。北魏时为西舞阳,隋为北舞县。唐开元四年为舞阳县,后历代沿袭未变。钢城自古即为冶铁重地。著名的龙泉宝剑,就是在当地冶铁锻造淬龙泉水制成的。
1.旅游业现状
舞钢市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生态景观资源特色较明显。全市森林覆盖率为31.92%,被称为“中原水乡,北国江南”。独特的地形和气候为发展农、林、牧、渔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并造就了该市奇特的自然景观,占全市总面积68%的南部山区、丘陵区,山青、水秀、洞深、石奇,是休闲、旅游的理想场所。目前,已形成了“两水六山”(石漫滩水库、田岗水库、二郎山、灯台架、九头崖、五峰山、官平院、九龙山)的旅游资源框架。
据舞钢市统计局的数据,2005年旅游总收入,以及接待旅游人数都较2004年、2004年较2003年有了大幅增长(见表)。以2004年为例做旅游业的市场现状分析。从地域来看,游客主要来自于舞钢市周边县市等地区。其中,本地占41%,平顶山地区24%,南阳地区11%,驻马店地区9%,舞阳县3%,其他12%。从旅游类型来看,23%的游客为了商务,31%的游客是公务,16%的游客是休闲度假,23%的游客是为了回归自然和观光,其他占7%。从总体来看,因商务和公务来舞钢市旅游的游客占54%,这部分客源来舞钢市观光旅游和舞钢市的钢铁产业、铁矿资源企业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单纯为观光旅游的游客较以前有较大的增加,但是仍然有较大的挖掘空间。该市旅游产业的基本客源市场为舞钢市及周边地县市,重点开拓的客源市场是许昌、郑州等省内的其他地区。
表2003年~2005年舞钢市旅游收入各项指标
2.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舞钢市有较好的旅游资源,生态景观丰富;区位旅游资源的特异性符合市场的需要,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市政府对旅游产业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但舞钢市的旅游业发展仍然存在着问题。
(1)优势(Strenths)分析。较好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舞钢市地处伏牛山东部余脉与黄淮平原交接地带,多丘陵和山地,有九头崖、九龙山等近十个景区。境内河流属淮河水系,水资源较为丰富,人均占有水量居河南省前列,素来享有“北国江南”的美称。许沟、沟头赵、翟庄、尖山、石门郭等冶铁遗址均为战国至汉代的遗迹,此外还有古墓葬、古寺庙、古石碑、古文物等文化古迹。
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舞钢市改扩建了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二郎山景区、灯台架、九头崖等一批景点,二郎山景区创“3A”成功;建成了舞钢大酒店、开源酒店等星级酒店;升级改造了迎宾大道、建设路、钢城路等城市主干道;新开通了平驻路、通平路等城市道路,整治了城区至景区的旅游道路;大型综合体育场、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之中。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环境。
区位旅游资源的特异性符合市场的需要,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中部崛起”战略为河南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河南省把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两大支撑。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等9个省辖(管)市在内的城市密集区。而舞钢市属于平顶山市,位于中原城市群内,与河南省的商贸、物资流通中心――漯河市相邻,有利于舞钢市的经济发展。同时,市政府也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并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创建现代化工业生态旅游城市为动力,不断做大做强旅游业,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都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
(2)劣势(Weakness)分析。旅游产业底子薄,发展速度较慢。舞钢市经济发展以工业为主导,资金、技术多投向于工业。舞钢市旅游业总收入,以及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远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且旅游业的发展仍以传统项目为主。
交通不太便利,限制了旅游产业的发展。该市交通运输网络正处于发展初期,发展速度较慢。虽然有省道和县道但无国道,铁路交通运输只有两条线路,对外交通发展滞后。市域内主要城市干道有钢城路、建设路和湖滨大道等,而由于自然条件和发展历史等因素,形成了以钢城路为主干道的带状道路网系统,钢城路承担着过境交通、客运交通、货运交通的三重职能,使过境道路与城市主干道重叠。
(3)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鼓励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应加快发展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舞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确定了“开放带动、工业强市、畜牧富民、旅游名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等战略,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作为主导产业,旅游业也将起到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作用。
(4)威胁(Threats)分析。国内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影响了旅游的档次和品位的提升,而旅游业在当地被视为财富,形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局面,这也使舞钢市在面对激烈的市场时,旅游的内容显得非常单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舞钢市并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这也使得旅游资源不能成为发展经济的动力。
三、舞钢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旅游业对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镇化进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提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针对舞钢市旅游业的实际情况,要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观念,形成全社会办旅游、旅游服务全社会的良性循环格局;要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要加强对旅游行业的管理,不断改善提升旅游业秩序;严格执行有关规定,防止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和旅游景点的无序建设,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根据《舞钢市“十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的要求,充分利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品牌效应,推进“两水六山”等景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切实加强旅游服务设施的开发和建设力度,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完善与旅游配套的接待、住宿、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服务环节,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2.政府要在旅游业市场化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把发展旅游提升到发展经济的战略性高度。予以专项资金支持,并进行专门的推广和营销,增强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结合特色旅游服务设施的开发建设,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使丰富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带动功能,壮大旅游辅助行业。同时,借旅游商品的广泛流通使舞钢旅游文化深入人心,不断增强旅游服务功能。
3.突出生态、山水、文化、休闲、农家乐等主题特色,以精品景区、景点建设为主题,多层次、全方位开发旅游资源,力争建成一批高标准、高档次的旅游娱乐项目和旅游服务设施。突出抓好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创出一批“精品”、“特色”、“生态”旅游项目,增强旅游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延伸旅游产业链,形成鲜明的舞钢旅游品牌形象,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舞钢观光旅游,吸引更多的能人志士到舞钢投资兴业。
篇6
关键词:旅游供给 旅游需求 旅游产业 发展潜力 研究
本文从供给需求经济学视角对旅游产业发展潜力问题进行了定性定量综合研究,认为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衡量可以从旅游供给系统和旅游需求系统两方面来进行评价,并采取了经济计量方法对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影响系统因素进行了趋势预测和评价。
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供给需求影响因素系统
(一)旅游需求影响因素系统
1.旅游意愿。旅游意愿是指居民旅游活动在其全部休闲活动中所占的比例,其代表了居民未来休闲活动中选择旅游活动的可能性大小,其计算公式为人均旅游消费金额占人均消费总金额的比例,并将该变量用V1来表示,命名为旅游消费系数。
2.支付能力。人均GDP(V2)水平通常被作为衡量某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将人均消费支出(V3)作为衡量旅游消费增长潜力的总费用支出水平,将人均旅游消费支出(V4)来反映目前旅游支付能力大小,两个因素能够共同对未来旅游需求发展空间的大小进行衡量。
3.旅游时间。休闲可支配时间是旅游活动的重要构成因素,由于统计等方面的原因,本文选择城市居民的休闲时间(V5)作为评价变量。
4.旅游人口。旅游人群目标地人口总量(V6)是旅游人口总量的重要预测基数,本文选择游客客源地人口总量和城市人口比重(V7)作为评价变量,同时选择旅游出游频率(V8)作为影响旅游人口数量的一个重要评价变量。
(二)旅游供给影响因素系统
1.旅游标的物。旅游标的物(V9)是旅游产品服务供给的主要对象,以其作为一个基本评价变量。其种类划分主要是以国家相关旅游部门认定的旅游资源为依据。
2.旅游设施。旅游设施一般可以分为旅游专用设施和旅游公用设施两大类,在旅游设施中可以用游客周转量(V10)指标来反映旅游车辆道路及调度状况,而用公路通车里程(V11)、铁路通车里程(V12)以及航空通达里程(V13)等来反映旅游基础道路设施状况,用旅游酒店数量(V14)及旅行社数量(V15)来反映旅游的接待能力。
3.旅游投资。本文用旅游固定资产总值(V16)来反映旅游投资状况。
4.旅游人才。用旅游从业人数(V17)来反映旅游人才的数量规模,用高校旅游专业在校人数(V18)来反映旅游人才发展储备情况。
5.旅游环境。旅游环境包括的种类很多,既有自然环境,也有政治法律环境,还有社会文化环境,但出于统计分析方便性程度的考虑,本文采取森林覆盖率(V19)和环境综合治理投资金额(V20)指标分别作为生态环境和环境改善能力的评价指标。
表1和表2分别给出了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需求影响因素系统和供给影响因素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详情。
根据表1和表2的指标体系设计,通过相关渠道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得出了如表3和表4所示的2001-2011年影响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需求和供给因素数据。
影响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供给需求因素的作用评价
本文以2001-2011年的样本数据为基础,采取变异系数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和作用大小,从而说明相应的评价指标对于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影响程度。
首先,求出评价指标变量数列的变异系数:
(i=1,2,…,20)
,
其中,j表示样本数量,j=1,2,…,11。
由此得到每个评价指标变量的权重系数为:
根据表3和表4的原始样本数据采用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出如表5和表6所示的需求和供给评价指标变量权重系数。
根据表5和表6的计算结果数据可以得出2001-2011年期间对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相关影响因素的评价结论如下:
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对于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影响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274和0.726,说明该期间旅游产业发展潜力中供给因素所占的比例和地位重要而突出,而旅游需求因素却成为影响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旅游产业发展潜力中影响最大、作用程度最高的是旅游标的物、旅游投资和旅游设施三个因素,而旅游设施中又以旅行社数量、旅游酒店数量和铁路通车里程三个指标的影响最为重要;旅游资源作为单因素权重最大的因素印证了其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性,同时结果也显示旅游环境因素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旅游资源的第二大影响因素;同时休闲时间和人口总量这两个对于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由于统计期内的数据变化较小,使得其计算出来的权重系数与实际结果解释的吻合度不高,说明了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改进和调整。
旅游产业发展潜力供给需求影响因素的计量检验
本文建立能够反映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变化的模型作为最佳回归模型。于是有:
(1)
式中:T为旅游总人数,I为旅游总收入,η为随机误差,ci、di表示各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回归系数,Vi为影响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第i个因素。
(一)旅游人数T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根据本文所构建的影响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供给需求影响因素系统的特点,首先选择V1、V4、V5、V8、V9、V15、V16、V18、V20等9个变量作为模型输入变量,基于2001-2011年旅游人数作为因变量来构建如式(1)所示的回归模型。
根据表1和表2的数据结构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得出V1、V5、V15和V16等4个变量与其他变量存在共线性关系或者不能通过T检验,并且在对旅游设施的相关自变量进行替换的情况下也不能使得模型通过T检验,因此将其所述的4个变量予以剔除,从而得到旅游人数的回归模型为:
T=-3116.785+9.075V4+1223.798V8+
10.141V9+33.51V18+1.659V20
t=(-10.86)(5.69)(143.83)(1.62)(2.29)(6.84) (2)
adj-R2=0.99989,DW=2.5183,K=122138.5
从中可以得出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可决系数,说明相关影响变量和因素对于解释旅游人数的变化具有非常有效的结果,利用这一模型的共线和不显著相关判断规则剔除了4个评价指标变量。从模型中可以得出影响旅游人数的主要因素有游客平均花费支出、平均出游频率、旅游标的物、高校旅游专业在校生人数以及旅游环境治理综合投入费用等。
(二)旅游收入Ⅰ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在对旅游收入Ⅰ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中选择V1、V4、V5、V8、V9、V15、V16、V18、V20等9个评价指标变量作为模型输入变量,基于2001-2011年旅游人数作为因变量来构建如式(1)所示的回归模型。
根据表1和表2的数据结构利用Eview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得出V4不能通过模型的T检验,用V2进行替代,而对于同样不能通过T检验的V15和V20变量由于其不存在替换的变量因此予以剔除,于是旅游收入的回归模型为:
Ⅰ=-5751.719+404.45V1+0.156V2+
1.2736V5+12.348V8+0.113V9+0.056V16+
8.119V18
t=(-10.86)(5.69)(143.83)(1.62)(2.29)(6.84) (3)
adj-R2=0.99989,DW=2.5183,K=122138.5
该模型的可决系数为0.99989,因此可以认为相关影响因素变量对于旅游收入变化原因的解释具有理想的效果,该模型中V16为旅游固定资产总值,而旅游设施及其相关子项目下的变量构成了该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使得两者存在了共线性问题,这样其包含的多项子项目就必须从模型中予以剔除,而V20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投入由于在模型中不具有显著性相关关系而剔除,而V2作为人均GDP替代了游客平均消费支出参与了模型的计算,更能作为一个可计量指标来更好地反映其对旅游收入的影响,该模型同时也反映了旅游收入较旅游人数对于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影响更为重要。
整体而言依据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因素构建的回归分析模型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和支持了对旅游产业发展潜力供给需求影响因素系统构建和权重系数计算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综上,2001-2011年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旅游投资进行拉动,旅游消费需求仍然是影响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瓶颈;旅游人均消费支出、旅游标的物、人均旅游频率以及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投入等是影响旅游人数规模的重要指标,旅游标的物对于旅游人数规模的影响程度最大,而旅游环境成为仅次于旅游标的物的第二大影响旅游人数规模的因素,因此,旅游产业发展中加强旅游环境治理和维护具有重要作用;另外,人均出游频率和旅游人才的培养,对于旅游产业发展的潜力及其产业规模增长速度具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清正.地区旅游产业升级与城市功能区形成关系[J].华商,2010(24)
2.洪梅香.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4)
3.王兆峰.人力资本投资对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5)
4.冯学钢,王琼英.中国旅游产业潜力评估模型及实证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9(4)
篇7
一、江西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一)自然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江西省在全国范围内来说其资源可以排进前几位。极具代表性的有:一是拥有鄱阳湖候鸟保护区,该保护区是拥有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拥有中国最多的候鸟群,每年为候鸟提供一个越冬的理想栖息之地,为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二是拥有数量众多的国家森林公园,至今为止,江西省内共有国家级森林公园33处,数量之众远多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拥有众多的著名风景名胜区,代表性的有自古就极富盛名的庐山,有革命年代就开始名扬天下的井冈山,有改革开放后逐渐挖掘并被普遍赞誉的三清山等等。四是拥有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如有二千多年历史的英雄城南昌、有稀土王国和客家名城的赣州和世界瓷都美誉的景德镇。五是拥有省级森林公园和省级风景名胜无数。
(二)红色文化引领全国
红色文化引领全国。翻开近现代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革命离不开江西,中国的战争离不开江西,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从江西点燃,这里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是军旗升起的地方,是的出发点,是共和国的摇篮,在这里打响了武装革命的第一枪,也还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具有国内最为密集的红色文化资源。目前全省登记在册的革命旧居旧址有一千多处,著名的革命旧址就有近二百处。在这一些里面,著名的有南昌和赣州。当年的红色故瑞金就是中央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在那里一共聚集了一大重要的历史文物单位,还有在全国都极具影响的革命史迹群落。
(三)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
江西,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在中国所以毗邻的省市中江西是最多的一个,东靠福建和浙江,西靠湖南,南望广东,北枕安徽和湖北。是“长珠闽”三个经济发达三角洲的后花园及腹地,周边经济重阵灿若星河,比如南有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东有上海、杭州、温州、厦门,北有武汉、合肥、南京,西有长沙等经济重阵。
二、江西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劣势分析
(一)旅游景点单打独斗,组合开发力度不足
旅游景点单打独斗,组合开发力度不足。虽然江西有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但在地方小部门利益的驱使下,省内的文化旅游景点相对分散,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文化旅游市场不够成熟,文化旅游产品存在结构单一、品质不高,缺少整体规划、包装和推广,不能突出江西地方特色,产品加工不深等问题。各地区的景点不能从全省的角度下统筹开发,大而不优,小而不全等情况比较突出,整合的力度不能满足全省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发展。
(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全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无论是以红色文化为代表的文化资源,还是世界自然遗产为代表的自然资源,江西资源之丰富,在全国也是响当当。然而,对现有资源的开发中,除了井冈山和庐山等少数景点开发较为成熟以外,其他有等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度明显不足。比如江西的陶瓷文化开发的严重不足,还有茶文化、道教文化等开发层面较浅,都没有进行深度开发。
三、江西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机会分析
(一)发展前景好
发展前景好。现在举国上下都已认识到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都已认识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当下经济结构调整中转型升级的意义。相比较其他的产业,旅游业在追求低碳发展的今天具有明显的优势:是一个资源消耗很低的产业,能有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促进更多的人就业,还对其他行业有较大的带动作用,有效促进消费,拉升经济增长。
(二)政府大力支持
政府大力支持。现在,省政府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已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对旅游产业在政策上和资金给予大力的支持。对于文化旅游这一朝阳产业,省政府已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保障,在招商引资等政策上加大了优惠的力度,以引进更多的资金、人才及技术来推动江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此外,红色旅游是江西旅游业的重头戏,省政府确立了以红色旅游的发展为龙头,从而带动全省的绿色和古色的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从而推进全省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远大战略。
四、江西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威胁分析
(一)周边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一是江西省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其中第三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也十分强劲。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也是各有特色,既有和江西类似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也有江西没有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比如,安徽的黄山,浙江的千岛湖,湖南的岳阳楼,福建的海,珠三角的城,湖北的长江,江苏的绣等等,都对江西的旅游产业有很大竞争力。
(二)周边地区的扶持政策较多
周边地区出台了较大的扶持政策。很多省市的文化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比江西的小,甚至力度要大很多,江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会明显感觉到压力。
五、小结
篇8
关键词:旅游产业质量;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河南旅游产业发展
一、引言
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一个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增长通常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加大旅游要素的投入,二是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河南省旅游资源丰富且质量较高,旅游开发起步较早,但是河南旅游业的发展长期以来都是依靠适度超前开发来维持发展动力的,随着区域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旅游产业各部门的无序扩张,这种增长方式的盲目性和不可持续性问题越来越突出,旅游产业发展的质量和结构效益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河南省旅游产业加速发展的瓶颈。因此,河南旅游产业要想找到新的、科学有序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必然要从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入手。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分别以“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和“旅游产业质量”为关键词检索,选取了国内近十年来的相关文献共20篇。希望通过梳理近年来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找到推动河南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点,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旅游业发展质量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旅游产业发展质量的研究基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从地方政府层面提出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旅游发展质量的方法。如孙颖以新闻稿件的形式阐述了全面提升海南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水平的途径。从政府层面提出要想达到“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水平,把海南建设成为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和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政府应该从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增强旅游业发展动力,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和强化政策保障力度这几个方面努力。二是对地方旅游产业发展质量进行实证研究。如粟娟则以张家界旅游发展为例,从旅游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旅游经济增长的效率及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贡献这三个维度出发,运用不同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提出优化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旅游产业经济增持模式提高旅游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是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史灵歌、彭永娟、卢新新运用AHP法从旅游产业的要素质量、产业结构质量、产业运行质量、产品质量、公共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六个方面对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质量进行实证分析,找出了影响河南省旅游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认为提升河南省旅游发展质量关键在于积极培育旅游产业要素,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和强化目的地营销。
国内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中国的旅游产业发展即将进入速度和质量并重的时代,但是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的旅游产业尚处于最低级的规模扩张阶段,旅游产业发展及收入的增加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旅游人数的增多。这种发展模式显然是无法实现高速度和高效益的。因此,近几年来,国内一部分学者开始尝试通过分析旅游产业结构效益来寻找实现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最佳路径,以期通过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来推动当地旅游产业实现高速高质发展。
三、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研究进展
关于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有关旅游产业结构内涵的研究;二是关于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研究;三是以地方或区域旅游产业为例对旅游产业结构效益进行实证分析。笔者通过对文献的筛选,最终选取了实证分析的相关文献,根据其模型使用的情况可将文献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使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地区旅游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的,另一类是将“偏离――份额”分析法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相结合的实证分析。
王昌燕、刘云同、张新焕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新疆国际旅游产业部门的结构进行定量分析,找到了旅游产业结构中处于优势和劣势的部门,并初步分析了各部门对新疆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的贡献度,提出提升该地区国际旅游产业发展动力的途径在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住宿、餐饮部门结构,坚持旅游产品开发创新。而楚新正、李艳红、靳万贵使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对新疆国际旅游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不同的是,他们进一步找到了新疆旅游产业结构中各个部门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提高新疆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的对策。汪碧瀛、汪向阳通过“偏离――份额”分析得出陕西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中长途交通部门内部效益相对较优,其他各部门发展缓慢,效益相对底下。根据此结果两人总结出了陕西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竞争劣势,并给出了提高当地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和竞争力的对策。杨志勇认为内蒙古国际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而旅游产业发展实现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在于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因此他运用实证分析法找到了优化内蒙古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着力点,指出要推动当地旅游产业持续发展应从旅游产品、旅游餐饮、景区文化创新、娱乐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这几个方面进行提升。滕琳、傅云新采用2000-2008年广东省国际旅游业的相关数据,基于旅游外汇收入对广东省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运用“偏离――份额”模型进行分析,得出广东省国际旅游产业中处于优势和劣势的各部门,认为从发展速度上看广东省国际旅游产业的总体结构效益较好但旅游产业部门的总体竞争能力较差。张明磊、孟庆红通过分析得出云南省旅游产业结构中交通部门结构效益差缺乏竞争力,住宿、餐饮、娱乐部门竞争力强但对云南旅游收入增长的贡献小,景区旅游和邮电通讯部门结构效益相对最优且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对旅游收入增长的贡献较大;针对这些情况,二人提出了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加强旅游行业之间互动发展的优化对策。李辉、阚兴龙以2000年至2007年广东省旅游发展的数据为参照系,同样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广东省旅游创汇部门产业结构效益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各部门的健康持续发展提出相关建议。郑钧在山西国内旅游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使用“偏离――份额”模型对山西省国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进行分析,得出山西省国内旅游产业结构中,交通、游览、邮电、商品购物和其他部门的结构效益严重落后于全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处于竞争劣势,而娱乐、住宿和餐饮部门的结构效益较好,并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山西省国内旅游应加快观光游向体验游的转变、着力提高旅游餐饮与娱乐部门水平,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等对策建议。时隔一年,郑钧再次用同一模型对山西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进行分析,他以2009年山西旅游外汇收入构成分析为依据,得出山西国际旅游产业各部门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初步结论。并凭借模型分析找到了山西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中发展相对落后的部门,最后提出优化住宿、餐饮业的产品结构,提高劣势部门的 竞争力,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协调国际旅游业与各行业关系的建议,以期能提升当地国际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张广海、王斌选取2000年至2011年环渤海地区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业发展现状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构建多部门经济模型,找到了提升环渤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动力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滨海旅游后续发展的建议,包括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扩大市场规模、建设旅游市场联盟、打破行业壁垒等。陈燕军认为旅游经济的增长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和产业结构优化。而济宁国际旅游业长期以来由资源优势产生的增长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产业结构效益不高的问题。因此,陈燕军通过构建济宁市国际旅游产业的“偏离――份额”模型,找出了严重制约济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的部门,提出通过改善旅游要素内部结构,强化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巩固强化优势部门,区别对待劣势部门的方法,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高娅娜以“偏离――份额”分析法计算衡量北京门头沟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状况,得出该地区乡村旅游业和住宿业在全区旅游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在下降,已经成为制约该区旅游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孙波使用区域经济学中“偏离――份额”分析法得出张家界的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低层次以数量的扩张为特点的发展方式,旅游产业各个部门的结构效益低于国内整个旅游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旅游收入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以人数的增长为前提,旅游产业结构中旅游餐饮、旅游购物的结构效益较差。他认为优化张家界旅游产业结构应从三个方面入手:提高旅游餐饮和娱乐水平,挖掘特色旅游产品,改善旅游交通和住宿条件。
四、对河南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目前的研究状况下,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是推动旅游产业良性高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关于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聚焦,史灵歌、彭永娟等曾尝试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评价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期望通过提升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来推动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除此以外,鲜少有学者从更加全面宏观的角度探索新形势下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笔者认为河南省旅游产业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新常态下的河南旅游产业发展要找到新的动力和突破点,应该从更加全面角度出发。通过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发展的制约因素,关注产业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发展状况,找到推动河南旅游业发展的新焦点;同时政府应引入“全域旅游”概念,努力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快产业融合,规范政策法规,为河南旅游业高质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孙颖.省旅游委主任孙颖:全面提升海南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水平.今日海南,2015(12)
[2]程军斌,程筱菲.“质量”亮剑,给力发展――婺源县质监局助推婺源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质量探索,2012.
[3]粟娟.增长质量视域下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统计与决策,2012(06)
[4]史灵歌,彭永娟,卢新新.基于AHP的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实证研究.江苏商论,2014(03)
篇9
一、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优势
(一)区位优势
保定地处京、津、石“金三角”腹地,是首都的“南大门”,交通便利。从保定市向外扩展,在150公里半径内,构成了以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为主,拥有4000多万人口的多层次、大容量消费市场。而大北京经济文化圈和环渤海经济文化圈的强势文化和文化产业,为保定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信息、管理、经营、产品等方面的机遇。一些全国性、区域性的文艺展演和体育赛事等重大文化活动,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二)资源优势
1、体育资源
保定是历史文化名城,传统体育基础雄厚,体育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体育业比较优势明显,居全省前列。现已涌现出16位世界冠军、21位亚洲冠军和126位全国冠军,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乒乓球重点单位”、“全国游泳之乡”、“全国篮球城市”、“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等。“冠军摇篮”和“冠军之乡”是我市特有的无形资产。
2、 旅游资源
保定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全市共有自然旅游景观 21类,343个实体;人文景观46类,580个实体。现有国家级 AAAA 级景区3处,国家级AAA级景区2处。全市344处景区(点)和资源点,构成8大类5大系列,5大旅游功能区和 18个旅游小区。另有以红色之旅为代表的8条旅游线路,以中国保定敬老健身节为代表的15个旅游节庆活动。
3、人才优势
保定素有“学生城”之称,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等11所高等院校坐落在市区,每年毕业万余名各类专业人员,为保定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力军和后备军。同时,我市与京、津、石有着密不可分的地缘和亲缘联系,能便捷地聘请高层次人才并加以整合利用,这是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智力资本优势。
4、政策优势
建设京南近海强市名城已经成为保定全市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在路径选择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保定制造和保定文化“双轮驱动”战略,提出了建设文化大市的目标。出台了《关于建设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对接京津工作的意见》、《保定市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建设休闲旅游目的地,打造京津后花园,打好“体育旅游牌”,推动体育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建设文化名城、山水保定、低碳城市起到积极作用。
二、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对策
(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应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开发”的思想,统一规划,科学合理地开发,将体育旅游纳入整个旅游计划之中,建立统一的旅游市场体系,突出体育与休闲、旅游及其他相关产业紧密结合的大旅游概念和产业格局。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要相互交流合作,在需求和供给之间架起沟通和平衡的桥梁,共同发展体育旅游业,将体育旅游产业做强、做大,最终形成体育业和旅游业的双赢局面。
(二)发挥区域优势,加强区域联合
在体育旅游的开发上保定的区域优势尤为突出,拥有广泛稳定的国内客源市场。境外客源市场上,除了以保定旅游为目的地的境外游客,保定还可以加强对过境游客的服务,向他们宣传保定,增加他们在保定的停留时间及消费。在区域旅游联合开发上,要充分利用对接京津等产业政策,向体育旅游宣传适当倾斜,扩大体育旅游宣传的广度与深度,加强与周边省市体育旅游的协作开发。另外,保定的一些旅游资源分布于省市的边缘地带,也为开展体育旅游的区域联合开发提供了可能。
(三)突出差异化和特色,整合资源,拓展体育旅游项目
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以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同时要兼顾创新。应该发挥综合资源优势,突出保定地方、民族特色,依托现有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实行多形式、多层次的部署,进行产品开发。根据旅游者的体育旅游需求的不同,对体育专项旅游产品从产品的命名、目标市场的选择、产品开发的作用等方面加以设计。应该突出产品形象,揭示保定文化背景,进行产品创新。迎合当前休假制度下城市居民到郊区休闲的发展趋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迎合旅游者新、奇、异的需求,这样才能不断地引导人们的文化时尚,取得竞争优势。
(四)走集约化经营道路,建立体育旅游产业化机制
走集约化经营道路,建立体育旅游产业化机制,是开发体育休闲旅游项目,提高资本运营效率的有效途径。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上,相关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专门化“集约化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体育旅游的产业化运营机制。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与体育部门联合开发,组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开发精品体育旅游项目,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加大多元融资渠道,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增强政府资金在发展体育旅游业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鼓励外商、民营资金等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参与开发大型体育旅游项目和改善保定市体育旅游的体育设施,挖掘资金潜力,吸收闲散资金。
(五)加强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体育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它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旅游方面的各种知识,同时还要掌握一定体育旅游项目的运动技能和相关知识及指导能力。为满足保定市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需求,采取各种措施引进体育旅游策划、管理、营销等较高水平人才。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各项管理和岗位技能的岗前培训,使其具备行业管理、组织协调、市场营销、安全保护,体育旅游相关知识和技能等实践能力。
从全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保定体育旅游产业的主要领域已经打开,并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但由于目前保定体育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仍较小,体育旅游产业自身的价值潜力和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支柱产业尚未形成,体育旅游产业还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应根据保定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市场需求,抢抓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挖掘文化内涵,突出特色,加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努力扩大旅游消费市场,提高保定旅游的综合竞争力,打好保定体育旅游城市名片。
篇10
关键词:会展旅游产业;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一、廊坊会展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近年来,廊坊市委、市政府把发展会展旅游业作为加快廊坊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依靠廊坊独特的“京津走廊”优势,并借鉴世界上其它国家扶植会展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的经验,在硬件设施和政策法规等软件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并放在了优先发展的地位。特别是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将会展旅游作为全市大力发展的六大主导产业之一,倾力打造会展旅游名城。为今后会展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年一度的“5・18经贸洽谈会”,已成为廊坊会展旅游业发展的龙头。特别是从2010年起,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由国家商务部与河北省政府共同主办,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展会。这对于进一步加速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促进环渤海各省市合作及廊坊地区旅游会展业的发展、提升环渤海地区整体开放水平,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更为世界范围的客商搭建了会商洽谈的崭新服务平台。展会的成功举办也带动了廊坊各行各业的经济增长,更带动了河北省会展经济的快速发展。
到目前为止,廊坊市有专业性会展场馆12所,有国际标准展位约5000多个,其中1万平方米以上的场馆4个,这些场馆使廊坊的展馆设施走在了河北省的前列,也进入了全国大型展馆的行列,这也为廊坊市会展旅游业今后更好、更快地发展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
随着会展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专业人才就有了极大的需求空间。培养专业人才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其综合素质,而外语水平的提高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廊坊市各大院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面对今后会展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必须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努力培养出一大批既懂外语又熟悉商务、对外贸易、旅游、涉外事务等知识的外语专业人才,以适应会展旅游业的发展需求,使他们能够担负起宣传河北、推介廊坊的任务。
二、专业人才与培养现状的分析
会展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就业。在会展旅游业发展迅速的这一时期,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既充满了机遇,也面临着很多挑战与困难。从整体来讲,外语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会展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这将成为制约会展旅游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第一,加入WTO对我国旅游业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最大的挑战就是对人才培养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精通外语、熟悉世贸规则、懂得经营管理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对人才规格与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将是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高专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第二,国家旅游局确立的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由亚洲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的目标。强国需要强才,强才需要一流的教育质量来加以保证。强国的目标,一方面为外语专业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对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发展则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如何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提高专业人才素质、培养会展旅游行业紧缺人才也就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
第三,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师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制约外语专业人才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师资质量为基础的。现在外语类院校中的大多数专业教师既没有受过系统的旅游专业方面的培训,也没有经过旅游实践的锻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比较差,照本宣科的现象非常普遍。由于师资队伍、教材建设、实习基地与教学实践等因素的原因,使得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没能得到根本的提升。
第四,旅游人才尤其是精通外语的会展旅游人才一方面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旅游从业人员的学历也普遍偏低。目前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600万人,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800万以上;市场需求的缺口很大,尤其是既懂外语又懂会展旅游业务的导游、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者等专业人才缺口更大。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对全国导游人员人力资源状况调查数据显示:从专业结构来看,在全国已获得导游人员资格证书的19.7万人中,中文类导游人员占34.9%,学外语类专业的人员仅占12.l%。从学历结构来看,导游队伍中高中、中职、中专学历者占47.6%,大专学历者占38.6%。外语类导游人员的学历比中文导游员稍高一些,但大专及以下学历仍占52%。由于英语使用的普遍性,以及目前外语导游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会展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求,因此,会展旅游业需要大批外语专业人才。
第五,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一是培养目标市场定位不够准确准,普遍存在着高职高专(专科)教育是“浓缩版本科教育”的现象。很多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过高,课程设置过于宽泛,与社会需求关联不够紧密,没能以就业为导向,导致有的毕业生对会展旅游方面的技能不强,对具体层面的工作也不能胜任。二是现有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具有会展旅游专业知识的教师与实习指导老师数量不足,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三是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滞后。现有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沿袭了几十年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方法,因此外语专业人才的教育存在着教师与行业实践距离拉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低的问题,使毕业生无法很快适应市场的需求,人才供应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
(一)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
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即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学校属地的会展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设置专业,将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的趋势作为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的依据。
根据廊坊市旅游局的发展规划,在未来几年中,廊坊会展旅游业的收入要实现翻番,在各旅行社、旅游景点、展馆及酒店等单位从业的人数也将大量增加。特别是在“5・18经贸洽谈会”升格为国家级展会后,众多外资项目落户廊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世界范围内的客商来廊坊会商洽谈,因此,人才市场对具有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又熟悉旅游会展知识且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潜力非常大。
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现有专接本和高职高专两个层次的学生。开设英语、商务英语等专业,目前正在积极筹备申报旅游英语专业一本。经过对市场与社会需求的调研,我校英语专业也从原来对学生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培养转向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最终目标。因此,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定位于培养专科层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了解一定的旅游经济规律和旅游法规,熟悉会展旅游业务,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能以英语为工具从事旅游工作,面向旅游第一线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因此,学生毕业后就可以去旅游一线从事导游、旅行社管理、旅游景点的管理与涉外翻译兼秘书等基层工作。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过程,包括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的调整与新课程的开设,需要密切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课程结构则是课程的组织与流程,反映教学的框架与进程。
根据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制定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体系。即将所有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公共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英语专业课程、综合技能课程。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分别在第四学期末、第五学期末安排学生短期实习与实训,并在第六学期组织学生去相关旅行社和涉外企业进行为期6周的毕业实习。
和兄弟院校相比,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设计比较合理,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课程体系同时也体现了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培养,并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落实到了相关的教学环节;实践课程相对比较突出,我们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开设了剑桥商务英语、托业证书教程、旅游英语、涉外礼仪等实用性强的课程,引导学生考取不同级别的国内及国际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如,要求学生毕业时努力考取英语专业四级、专业八级证书、剑桥商务英语等级证书和全国导游资格证书等,这些证书既能证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又能增加学生就业的含金量,这对高职高专教育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促进;同时我们还鼓励学生考取跨行业的职业技能证书,为自己的就业提供多方位的选择。
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类职业的能力,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上手过程快。经过几年的探索,我校英语专业已逐渐形成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并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专业教学模式。这个教学模式具体表现为:
首先,及时掌握廊坊会展旅游行业的发展情况。这主要包括会展游旅行业的发展前景,旅游企业的发展水平、数量与需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旅游一线对旅游英语管理人员的需求以及对学生个体需求等项情况,作为制定培养计划与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
其次,通过调查与走访,分析会展旅游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明确如何培养学生从事会展旅游职业所需的综合能力。根据分析结果进一步调整更能满足市场对外语专业人才需求的教学模式,组织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再次,加强与廊坊地方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拓宽空间。
(三)培养途径与教学实践
1.教学模式的调整。针对英语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几年来我们不断调整教学计划,相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满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就业的需要。具体包括课堂实践、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三个方面:(1)课堂实践。以听、说、读、写、译为训练目标的外语课,本质上就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采用的教学原则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听、说、读、写、译的多项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后任务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小组演示、旅游景观与展馆介绍中英文模拟讲解训练等项教学实践,效果非常显著。(2)校内实训。利用每学期末的教学实践周,结合多媒体和语音实验室等方式给学生进行商务实训、礼仪讲解与展示,参观校内办公室与办公设备,开设多项证书课程,学生感觉收获很大,也很直观,通过模拟的一些场景加强了他们的认知,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此外,有人数众多外语专业学生参加的英语角、英语风采大赛等活动也将学生的英语学习从第一课堂延伸到了第二课堂,从而提高了英语学习的兴趣与广泛性。(3)校外实践。自廊坊市举办“5・18”经贸洽谈会以来,每年我校都选派相当数量的学生作为志愿者为“5・l8”提供外事服务。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开阔了眼界,向社会推介了自己,同时他们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所在,明白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利用寒、暑假到旅行社实习,并由指导老师加强沟通与指导。外语专业有时也承接一些资料翻译任务,组织有条件的学生参与翻译实践。学生的业务能力通过这些实践得以改善、提高。
2.实习基地的开辟。校外实习基地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与保障。英语专业充分挖掘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已经与廊坊市会展中心、旅游局、教育局、商务局、廊坊市春光旅行社、新世纪旅行社、康辉旅行社等单位加强联系,为学生开辟了多个实习基地,并在第五学期末、第六学期安排学生进行实习。这些单位一方面可以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外语专业师生提供了一个与外界交流的平台。通过校内的理论学习与校外的实习培训相互结合,学生不仅得到了综合训练与培养,也促进了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3.行业专家的指导。为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我们拟聘请廊坊市知名旅行社的从业人员和旅游局的专业人士为顾问。这些外请顾问专家,将定期来我校进行考察,结合行业的经验和发展、廊坊会展旅游业的前景,商讨外语专业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协调学生的校外实习,并指导学生就业。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与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与能力要求相吻合,少走弯路,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培养出廊坊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四)教师队伍的建设
培养合格的外语专业人才,教师队伍非常关键。过去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改革与专业素质的提升,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可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加强高校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鼓励教师赴企业调研、实习、兼职工作,以便更具体地了解社会对会展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开阔视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深化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有吸引力和实用性,同时还可以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从社会或旅游企业招聘专业人才,增加会展旅游英语兼职教师的比例,充实教学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这些兼职教师可以把行业中的新发展、新形式、新需求带进课堂,配合教学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技能培训。会展旅游经济是一个新的领域,在职英语教师有计划地定期参加有关会展旅游经济的学习和培训,可以很快提高专业水平,更好地促进教学,培养出更多能服务于廊坊会展旅游业,满足社会需求的外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常叔杰,周军,周春荣.关于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2004,(3).
[2] 伏六明.创新会展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浅探[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5) .
[3] 姜希星,王鹏.高等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
[4] 刘雪,孔永生,胡玲玲,高峰.廊坊市旅游发展构想[J].经济论坛,20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