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药用植物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野外实习基地的选择
实习基地的选择是关系野外实习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合适的实习基地可保障和提高野外实习质量,因此基地的选择尤为关键,可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选择交通设施便利、人为干扰影响较少、基础资料充实、自然环境优美、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大种类丰富、②便于灵活安排实习路线、具有大规模接待能力的地点。我校曾经先后在湖北神农架、咸宁九宫山、武汉植物园、江西庐山等地进行药用植物的野外实习,依据以上原则我校最终将庐山作为实习基地。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内,北临长江,南靠鄱阳湖,药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共有野生和栽培药用植物242科803属1859种,其中野生的维管植物171科756属1027种,包括蕨类植物27科38属64种,裸子植物7科8属11种,被子植物137科710属952种。③常见药用植物有石松、江南卷柏、紫萁、贯众、庐山石韦、何首乌、益母草、鱼腥草、海金沙、千里光、金荞麦、杠板归、孩儿参、黄连、大血藤、箭叶羊藿、华中五味子、山鸡椒、独行菜、垂盆草、枫香树、杜仲、仙鹤草、野葛、盐肤木、紫花前胡、过路黄、夏枯草、薄荷、栝楼、羊乳、桔梗、朱砂根、野菊、刘寄奴、淡竹叶、天南星、百合、多花黄精、玉竹、粉背薯蓣等。药用部位包括了所有中药类型,有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类、全草类、树脂类等。药用植物种类几乎涵盖了药用植物学教材中涉及到的所有科。庐山独特的资源优势为野外实习的顺利和高质量的完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2 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
2.1 物质准备
预先整理准备好实习期间所需物品,主要包括教学物品,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庐山植物志》、《药用植物学》等工具书;标本采集制作过程中所需的枝剪、锄头、采集袋、标本纸、标本夹、吸水纸、号牌、GPS、相机等;必要的常用药品和常用急救医疗装备;个人生活物品和必要证件等。
2.2 思想准备
实习前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召开野外实习动员大会,让学生明确野外实习目的意义和重要性端正实习态度;通报实习期间的基本安排和必要的相关准备;强调组织纪律性,实习过程中要服从纪律听从安排,展现良好的当代大学生风貌,同时着重加强安全教育,包括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2.3 人员准备
根据实习情况和有关教学安排,协调好带教老师,医生、班主任等人员。根据学生专业、性别、带队教师的人数等综合情况对学生进行实习分组。
2.4 交通工具安排
由于野外实习队伍较庞大(我校每年有300人左右参与实习),路途较遥远,挈带物品较多,所以最好中途不要换乘而采取直接由学校到基地的一站式方式,一般宜选择汽车作为交通工具,便于灵活安排。因此,野外实习之前要提前安排好交通工具,做好乘车安排以及各乘车小组的划分等。
3 野外实习的教学实施
3.1 野外实习教学内容
我们根据药用植物学理论教学内容,结合中部地区资源特点,选择传统大宗药材基源植物的识别和采集为主。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掌握植物识别的基本技能为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两百余种常见药用植物的识别特征,在前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实物进一步加强对蓼科、毛茛科、木兰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五加科、伞形科、唇形科、葫芦科、桔梗科、菊科、天南星科、百合科等重点科特征的掌握。同时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对植株特征、生境等的观察)、种子植物腊叶标本的采集制作以及野外植物资源调查等方面的培养。
3.2 野外教学方法
对于植物的识别主要从“眼观”(观察植物各器官形态特征)、“鼻嗅”(闻植物所散发的特殊气味)、“嘴尝”(品尝植物的味道),以及“手揉”(触摸感受其质地、厚度、毛茸等)等方面入手,同时将某些方面特征相似容易混淆的科或植物加以区别比较,某些方面相同的特征进行归类总结,并结合一些口诀、俗语、传说、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致以便让学生快速准确掌握常见植物的识别特征。
3.3 野外实习考核
野外实习教学环节结束后,为检查学生学习效果,都会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考核,我校的野外实习考核主要是现场考试,即随机选取30种左右常见药用植物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种名、科名,能独立完成腊叶标本的制作,同时根据学生实习期间学习态度、组织纪律、团队精神、实践动手能力等给出综合表现成绩,最后按一定比例得出野外实习综合成绩。
4 小结与讨论
篇2
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并实施类比、归纳与演绎、辩证等方法,开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5]。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尝试将哲学方法论运用于药用植物学理论教学中,力图使药用植物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个人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并探讨在药用植物学教学实践中开展上述活动对思维能力训练的可行性及效果。现总结如下,借以抛砖引玉,共同提高相关学科的教学水平。
1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
1.1定义
类比法也叫“比较类推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
1.2实施方法
利用提问式教学在具有相似特点的理论之间进行思维训练,如在茎的分枝方式章节教学总结阶段,设置问题对学生提问:现在已知茎有单轴分枝和合轴分枝方式等特点,那么根有类似的分枝方式吗?
1.3结果
通过类比发现,根系的类型也可以视为具有类似的分枝方式,如直根系其主根发达,主根和侧根界限非常明显,其特点与单轴分枝的特点非常相似;而须根系主根不发达或早期死亡,侧根很发达,这一特点与茎的合轴分枝的特点也非常相似。通过这种类比思维,将看似不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不仅训练了相关思维能力,而且提高了学习兴趣。
2归纳与演绎思维能力的培养
2.1定义
归纳与演绎是相对的一对特征,归纳法又称归纳推理,即由特殊推到一般的推理;演绎法又称演绎推理,是由一般推到特殊的一种推理。其中归纳是启发式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2.2实施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让同学们分组讨论,通过比较不同点和共同点,可以对相似的知识进行对比和归纳。如对根与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的分别比较,就可以有效地将两者内部显微构造知识点的异同串联起来,便于理解和记忆;又如夹竹桃科和萝藦科均有单叶对生或轮生、白色乳汁的特征,那么在没有花果的情况下如何区别这2个科呢?大家通过归纳比较植物腺体所在的位置后发现,腺于叶柄与叶片基部相连处且丛生者属于萝藦科植物,腺于叶腋内或叶腋间者属于夹竹桃科植物[6]。另一方面,演绎法在教材中应用也较多,整个教材体系就是一个从共性到个性的过程。如在药用植物分类学部分,对于属特征而言,植物科的特征是普遍共有的,而属特征则是特殊的;对于物种特征而言,植物属特征是普遍共有的,而物种特征则是特殊的,这也是一个物种鉴定的过程。
2.3结果
通过归纳总结,学生不仅对药用植物学相近的概念比较容易理解,而且明白了归纳方法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演绎法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教材体系,而且有助于掌握药用植物分类的方法和手段。
3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3.1定义
辩证关系就是事物的两重性,他们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辩证思维能力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权衡利弊,作出科学的判断。
3.2实施方法
在药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较多需要辩证对待的例子。以药用种子植物分类学为例,有2株外观形态差异较大的植物,其中一种植物较高大,且叶片较大,而另一种植物较矮小,且叶片较小,那么他们是2种不同的植物吗?另外根据植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既然变态根其功能发生了改变,如气生根暴露在空气中、攀援根攀附于其他物体上、贮藏根起贮藏作用等,它们的内部构造与正常根相比是不是也发生了变化?
3.3结果
由于这两株植物来自于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他们的外观形态的差异,但通过DNA条形码技术等方法证明他们来源于同一物种;另一个问题答案是其内部构造也发生了某些改变。因此,要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结合来思考问题,不能拘泥于某一方面。
4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4.1定义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它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并非游离于其他思维形式而存在,它包括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分合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是这些思维方式的统一体。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
4.2实施方法
在教学中笔者利用写作综述等形式有意识地尝试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通过药用植物学和相关学科的学习,你如何开发利用海洋药用植物资源?”一题,让同学们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运用药用植物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创造性地对以前较少涉及的海洋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方法和技术进行了综述。
4.3结果
通过上述教学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且使同学们学以致用,有所学习和掌握的同时开阔了学习思路。
篇3
【关键词】主体性;药用植物学
0 前言
药用植物学定位为制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运用植物学知识和方法研究药用植物形态结构和分类的一门应用型学科。本课程涉及面广、知识点较多、内容抽象、实践性强,是中药学、制剂学的课程的基础课程,基于以上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整合运用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就业竞争力。药用植物学的教学模式随着现代教育,已远不能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因此,本课程改革应突出主体性教育理念,突出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新的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掌握药用植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更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工作任务教学模式在《药用植物学》课程中的应用
1.1 建立全新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着典型任务活动,在强烈的问题解决的动机下,通过主动应用学习资源,自主进行探索和协作学习,让学生亲历完整的工作过程,集“教、学、做、反思”于一体的教学活动。
根据高职高专培养要求及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选取制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合理安排学习进度,将课程内容整合如下:
①药用植物器官识别:六个任务即根、茎、叶、花、果实
②药用植物显微结构识别:五个任务即分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及分泌组织
③药用植物种类识别:七个任务即藻类、菌类、地衣、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④药用植物野外实习
改革后的药用植物学课程体系特色为理论与工作任务有机结合,课堂与实验场所合二为一,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1.2 网络平台学习模式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一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根据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和药用植物学的课程特点,我们将本课程设置为几大模块:课程导读、课程精讲、作业相关、自测练习。其总体模块如下:
课程网站:课程导入、授课视频、作业及练习、自我检测
课程导入:教学设计(课程内容、教学资源、知识拓展)
作业、检测:理论自测、药用植物鉴别
网络的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特点使网络平台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阵地,通过构建药用植物学的网络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药用植物学知识学习的同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1.3 MOOC慕课教学
借鉴 MOOC“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进一步丰富课程在线教学资源,完善课程教学视频,形成丰富、多样的在线教学资源库,从而促进慕课平台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实现本校药用植物学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全面共享,促进本专业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
教师将教学内容上传至 MOOC 课程的网络在线教学平台,并设定时间为学习课程做好准备。慕课的在线教学内容应包括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思考与作业、随堂测验、课堂讨论、单元测验等内容。考虑学生在线学习的特点,合理划分在线教学单元,按照每周一期的进度设计教学单元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定时教学内容,课程持续时间为10周,每周在线教学4学时。为了促进学生的在线参与以及学习效果的掌握,药用植物学MOOC 课程将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建立多样化的考核形式,MOOC 课程设置有8次平时单元测验占50%;课程在线讨论占总成绩的 10%;MOOC 课程共设置有5平时单元作业占总成绩的40% ,学生需要按时完成相应的单元作业等,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在线参与课程的情况,提高药用植物学MOOC课程网络在线教学质量。
1.4 建立融“教、学、做” 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方法
野外实习实训是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解决与植物有关的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理论与实验课程有机结合,实验室、中药标本馆、药草园都是我们的课堂,避免了理论课与实验课程内容的重复,减少时间、资源上的浪费。对原有的实验内容和体系进行了优化,重组和更新的教学内容超过50%。野外实习内容主要包括野外药用植物调查方法;植物的鉴别技术;药用植物种类调查及标本采集;植物标本的制作等。实训之前把学生编制成若干组,要求学生在野外实习中有重点地收集材料,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交流。
我们要通过野外实习实训,培养了学生野外工作的经验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促使学生会使用植物分类工具书,锻炼学生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达到与各专业后续课程密切衔接的目的。我们还构建了实验课教学平台,建设适应药用植物课程体系的标准教学实验室,具有光学显微镜、数码显微摄像多媒体投影仪演示系统和先进的显微互动教学系统,辅设中药标本室、切片室,药用植物园,为培养高质量的学生提供了先进的实验条件。
2 总结
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如下:
工作任务驱动――任务导向,项目教学
网络教学平台――教案、课程视频、专业链接
“慕课”课程――课程学习、单元自测、效果考核
野外实习――实践技能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提倡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药用植物学教学体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发展,运转正常,取得显著成效。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内容不断充实,质量不断提高,教师、学生植物显微特征观察在多媒体中同步进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兴趣。改变了过去学生单独在显微镜下找不到,找不准,浪费时间的弊端。
药用植物学教学体系各种改革措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制药专业12级学生学平均成绩比改革前的11级学生平均成绩高8.42分,且在下一学期的中药学基础、药物制剂学课程的学习中也体现出了明显的进步与成绩的提高。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药用植物学》教学体系会更加完善,更加具有鲜明的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涛.精品课程药用植物学慕课(MOOC)建设与应用[J].药学教育,2015(31):26-29。
[2]苏红、刘志宝、吴丽香.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探析[J].中外医疗,2013(33):132-133.
[3]李涛,张浩.药用植物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实践[J].医学教育,2010,(12):2-3.
[4]李涛.全球 MOOCs 浪潮中的药用植物学教学改革[J].药学教育,2014,30 (6):32-35.
[5]裴瑾,万德光,马云桐,等.关于优化药用植物学课程知识体系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1:13(3):23-25.
[6]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2)
篇4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中药学
药用植物学是利用植物学知识和方法来应用药用植物的一门学科,是学生学习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学及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与中草药品种鉴定、资源开发、药材品质鉴定等有密切关系。药用植物学教学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黄山野外实习。由于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巩固并深度理解了课堂教学内容,强化了动手能力,养成了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能力。安徽医科大学自2010年以来一直都在黄山开展野外实习,地点是黄山市汤口镇浮溪村。本文结合实习前准备、实习过程中的教学策略和实习后续思考三方面,总结探讨安徽医科大学在黄山开展的野外实习工作。
1实习前的准备
1.1实习基地选择
黄山市在安徽省南端,地处山区,全市辖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祁门县、黟县、休宁县和歙县。黄山市北部黄山山脉呈西南东北分布,黄山北部水系经青弋江流入长江,新安江经富春江流入钱塘江。黄山市地处北亚热带,具有温和多雨、四季分明的特征。年平均气温15~16°C,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无霜期236天。平均年降水量多集中在夏季。黄山位于安徽省最南端。黄山风景区地貌多样,独特的气候、丰富的地形地貌,集合了高山、低山、盆地、丘陵、河流等诸多自然环境,造就了黄山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所以最终选择黄山汤口镇浮溪村作为野外实习基地。
1.2黄山实习前准备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在野外实习时,要求学生和教师都穿长袖、长裤及运动鞋,并携带雨具。学生按教师带领路线行走,不去危险地区,注意山间公路车辆,教师在前面探路,以防蛇、各种野兽以及兽夹。食物、饮用水及药品等自带,不吃野果、野菜等,同时备上专治毒蛇咬伤等的药物,确保万无一失。还安排学生带上《安徽植物志》(纸质版和电子版)、《中国植物志》(电子版)、相机、电脑,方便学生查询。在野外实习过程中,教师将所带小组学生(通常为20人)再进行分组,一般5人一组,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明确组员分工,然后将实习小组分散开来进行标本采集,下午进行标本鉴定。
2实习教学策略
2.1辨识重点药用植物
黄山野生药用植物种类多样,其中中药资源种类大约有225科2149种,常用中药344味(植物类305味)[1]。2017年经过实地调查,黄山环境大致分为低、中、高3种海拔。低海拔在500m以下,为常绿阔叶林;中海拔500~950m,为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高海拔在950m以上,是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实习活动范围在200~700m,实习过程中注重辨识药用植物。譬如黄山的唇形科植物种类很多,包括薄荷、荔枝草、连钱草、黄山鼠尾草、紫苏、金疮小草、南丹参、瘦风轮、显脉香茶菜等,可以从科属、特征、功效三方面来进行比较。首先介绍唇形科的突出特征:茎四棱、叶对生、轮伞花序、唇形花冠、二强雄蕊、四枚小坚果。这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对初学者有好处。薄荷是一味常见兼常用的药用植物,是典型唇形科植物,需要重点介绍。薄荷,单叶,对生,有特殊的薄荷味,其雄蕊略超出花冠外,这就是薄荷的特点,它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风热头痛、咽喉肿痛、眼睛红肿等。唇形科的紫苏也是常用植物,叶背是紫红色,叶子入药,以紫色为佳。南丹参虽然名字有丹参,但不是丹参,它的根不红,叶尖端比较尖,所以不能作丹参入药。对于荔枝草、黄山鼠尾草、显脉香茶菜、瘦风轮这些不入药的植物,可作一般了解。
2.2药用植物名称的由来
药用植物常以植物形态、颜色、功效、故事等来命名。例如,覆盆子来源是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掌叶覆盆子,在黄山常见到。它叶为掌状深裂,叶背有毛茸,有托叶,茎秆上、叶柄上都有刺,扎手。关于覆盆子名字由来,有以下两种说法:一是果实形态像倒扣的盆;二是具有固精缩尿的功效。这两种说法都对。中药覆盆子(蓬蘽的异名)的功效收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主安五脏,益精气,长阴令坚,强志,倍力,有子,久服轻身,不老。一名覆盆。”唐宋时期出现分化,变成两个药:蓬蘽和覆盆子。从清代直到现今,蓬蘽已不作药用。2020版《中国药典》只收载掌叶覆盆子作为唯一正品。
2.3结合植物生活型深入了解药用植物
植物生活型是植物对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2]。在药用植物的识别中,对植物生活型的理解是重点也是难点。例如《中国植物志》收载芍药科植物芍药和牡丹,二者的植物形态很相近,但芍药是多年生草本,牡丹是亚灌木,二者生活型是有区别的。在和学生讲授这两种植物的时候,让学生重点观察植物的茎基部:芍药茎整体都为草质茎,牡丹茎基部为木质化,上端草质。它们虽叶子有点像,但可通过草本、亚灌木来判断区分。
2.4易混淆药用植物的鉴别
在黄山看到容易混淆的药用植物,从原植物比较容易区分,例如:(1)石韦、庐山石韦和有柄石韦。三者均为2020版《中国药典》收载石韦药材的原植物。庐山石韦在枯枝败叶处生长、植物个体最大;有柄石韦在枯死的树桩上生长、个体最小;石韦在阳石壁上生长,个体大小在两者之间。(2)绞股蓝与乌蔹莓。绞股蓝被2020版《中国药典》收载,而乌蔹莓未收载。绞股蓝为葫芦科植物,茎为绿色,无托叶,果实成熟为绿色,喜阴湿环境;乌蔹莓为葡萄科植物,茎是紫红色的,有托叶,果实成熟为白色,喜阳生环境。(3)何首乌与白首乌。何首乌为蓼科植物,单叶互生,无乳汁,以根入药,药材分生首乌和制首乌,生首乌具安神、养血、活络、解毒的功效,而制首乌可补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补肝肾;白首乌为萝藦科植物,单叶对生,有乳汁,以根入药,具滋补肝肾、强壮身体、养血补血的功效。(4)奇蒿与三脉紫菀。二者都是菊科植物。奇蒿别名刘寄奴,叶背有茸毛,叶脉羽状,具特殊的气味,具有疗伤止血、破血通经、消食化积的功效。三脉紫菀叶背无毛,叶脉明显有离基三出脉,不作药用。
3实习后续工作
3.1综合考核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针对药用植物学内容比较枯燥、知识点多等特点,故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将枯燥乏味的描述性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具象植物,让学生记得住、记得牢,鼓励学生自己带植物到教室,让学生自己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等方式,学会应用植物学术语描述植物特征,识别植物种类,认识常用药用植物,并了解其功效。因此在实习后,利用多媒体、网络及手机等,通过网上搜索等多种途径获得相关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结合网络资源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2让学生亲自压标本、办展览,激发学生积极性
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让学生“教”比让学生“学”更加能让学生印象深刻,甚至终生难忘。让学生自己压标本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制作标本时,一方面熟悉标本的制作流程,另一方面对很多药用植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些标本可以长期保存,丰富了学校药用植物标本馆藏。同时,在校园定期开展药用植物标本展览,由学生进行讲解,增强仪式感和成就感。各个实习小组选择一个药用植物科属,如唇形科药用植物,要求学生观察其鉴别特征,做好记录,并拍摄相关图片,让学生自己编写《合肥市常见植物图鉴》电子书。通过认植物比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辨认植物。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拍摄植物,突出花特征、整体特征,然后办摄影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3.3对黄山野外实习的思考
药用植物学是中药专业的基础学科,为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理学等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但因教学安排不合理,大大压缩了药用植物学的学时。以我校药学院中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课程为例,理论课54个学时,实验课只有18个学时,野外实习只有8天,和一般院校相比差距很大,建议多加一些学时,使学生深入学习。为避免“高分低能”现象发生,加强学生辨识植物的能力,考试将不再单一采用期末一张考卷决定成绩的传统方式,而是建立灵活全面的考核模式,将辨识植物也纳入最终考核,所得成绩是理论成绩加上辨识植物成绩,提高考核的科学性。
3.4注重保护当地资源
目前,黄山中药资源因过度开发而存在发展局限性。在自然保护区内,人类过度的开发活动虽能创造短期效益,但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据不完全统计,将近1/4的保护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深。目前,黄山也在严厉打击保护区内的违法商业活动,力争还黄山一个青山绿水、鸟鸣虫幽的自然环境。在实习教学工程中要教育学生保护自然、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谢晋.新安地区中药资源调查研究[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10.
篇5
【摘要】 药用植物分类检索表是鉴定药用植物类群的重要工具,根据多年的药用植物学教学经验和野外分类、鉴定的实践,阐述了药用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类型、编制、注意事项,并举实例进行说明其应用。
【关键词】 药用植物;分类;检索表;类型;编制;应用
Abstract:The Retrieval Table of Medicinal Plants is a key tool for identifying plants catogories;under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of medicinal plants and field classification and authentication,it expounds the table,compilation and notes of the said table,and makes examples for application.
Key words:medicinal plants;Classes Retrieval Table;type;compilation;application
药用植物分类检索表(key)是鉴定药用植物类群的重要工具,是一把识别药用植物的“金钥匙”,在中药志、植物志和药用植物分类专著、论文中往往都有检索表,学会使用和编制会给学习及科研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药用植物的分类部分,在《药用植物学》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占了大量的篇幅,而且在附录中还有蕨类植物门、裸子植物门、被子植物门的分科检索表。笔者在多年的药用植物学教学经验和野外分类、鉴定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药用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类型、编制方法、注意事项,并举实例进行说明其应用,供大家参考使用。
1 药用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类型
检索表的类型按内容可分为分科检索表、分属检索表、分种检索表,分别鉴定科、属、种。一般植物分类参考书中均有3种检索表。中药的性状、显微等特征也可以用检索表的形式来进行鉴定。根据其编排形式通常分为以下有3种类型:
1.1 定距检索表 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检索表,检索表中每一对相对应的特征给予同一号码,并列在书页左边的一定距离处,然后按检索主次顺序将一对对特征依次编排下去,逐项列出。所属的次项向右退1字之距开始书写,因而书写行越来越短(距离书页左边越来越远),直到在书页右边出现科、属、种等各分类等级为止。这种检索表的优点是:条理性强,脉络清晰,便于使用,不易出错,即使在检索植物过程中出现错误,也容易查出错在何处,目前大多数分类著作采用定距检索表;缺点是:如果编排的特征内容(也就是涉及的分类类群)较多,两对应特征的项目相距必然甚远,不容易寻找(克服办法是标出对应特征的项目的所在页码),同时还会使检索表文字向右过多偏斜而浪费较多的篇幅(克服办法是当另起一页时,最左边的一行向左移至顶格的位置,其余部分也作相应的移动)。《中国植物志》、《浙江植物志》和本教材的蕨类植物门、裸子植物门、被子植物门的分科检索表均采用本种形式的检索表。
1.2 平行式检索表 平行检索表的编排形式和定距检索表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本检索表的各项特征均排在书页左边的同一直线上,既整齐美观又节省篇幅,但唯一不足的是没有不定距检索表那样醒目。
1.3 连续平行式检索表 连续平行检索表,又称动物学检索表,在处理方法上吸取了定距检索表和平行检索表的优点,即将具有相对应的特征的植物排在一起,便于对照,用起来较方便,同时,把检索表的各项特征均排在书页左边的一直线上,显得较整齐也节约篇幅,因而现时在植物分类检索表中被广泛采用。
2 药用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制
编制药用植物分类检索表,要求必须掌握药用植物的特征。首先作者对被编制的药用植物类群的形态特征要非常熟悉,特别是精确掌握每一类群的各种变异和变异幅度,然后找出各类群(科、属、种)之间的共同特征和主要区别,才能进行编制。编制时,一般要考虑类群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但通常为了方便应用,可以不考虑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而是按照人为的方法进行编制,只要能把各类群精确地区别开来。
药用植物分类检索表采用二歧分类的方法进行编制而成。对一群药用植物先把各类群植物的分类性状进行比较分析,抓住相同点和不同点。选取某一个或几个性状,根据是与否、上与下、这样或那样等,将该群药用植物分成相对的两部分……直至分到所要求的分类单位为止,最后把分的过程和所用的性状,按一定的格式排列出来就成了检索表。编制的基本步骤是:(1)首先要决定编制的分科、分属,还是分种的检索表。接着对各分类群的形态特征进行认真观察和分类性状比较分析,列出相似特征(共性)和区别特征(特性)的比较表,才能进行编制。(2)在选用区别特征时,最好选用稳定的、明显相反的特征,如单叶或复叶,木本或草本;或采用易于区别的特征。尽可能不采用似是而非的、渐次过渡的特征,如叶的大小、植株毛的多少、花的颜色等特征作为划分依据。如选择蓝花和红花作为划分依据,则会难倒手持紫花的鉴定者,因为同种植物的花色受发育阶段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有些种类的花色甚至在一天之中也有变化,如牵牛花在早晨为蓝色,中午渐变为红色(花中所含的花青素颜色随细胞液由碱性变为酸性而变色)。(3)采用的特征要明显,最好选利用肉眼、手持放大镜或解剖镜就能看到的特征,尽量不采用需要显微镜或电镜才能看到的显微或亚显微解剖特征。(4)检索表的编排号码,每个数字只能并且必须用2次。(5)有时同一种植物,由于生长的环境不同而产生形态特征的变化,既有乔木,也有灌木,遇到这种情况时,在乔木和灌木的各项中都可编进去,这样就保证可以查到。(6)在编制分科(属)检索表时,由于有些植物的特征不完全符合所属的某一分类群的特征,如蔷薇科的心皮从多数到定数,子房从上位、周位到下位,果实有聚合蓇葖果、聚合瘦果、核果、梨果,为保证能查到各种植物,在编制时都要考虑进去。因此,在检索表中常常会在不同的地方出现相同的分类等级,如在“种子植物分科检索表”中蔷薇科、虎耳草科、旋花科等科会出现多次。因此,初学者在查检索表时,必须持谨慎的态度。(7)为了证明你编制的检索表是否实用,还应到实践中去验证。如果选用的特征准确无误,且在实践检验中不导致错误鉴定,那么,此项工作就算完成了。
判断一个检索表的好坏,除编制的格式是否正确外,从内容上可从以下3方面去分析:一是检索表中所用的特征对于被检索的药用植物类群是否是稳定的和主要的,一般来说应该是划分这些类群的主要依据;而是利用这些特征去把其中的某一部分药用植物划分成两部分时,界线是清楚的,切忌模棱两可;三是被应用的特征是直观的、便于应用的,一般都能在标本上或野外记录上能直接反映出来的。
3 如何利用分类检索表来鉴定药用植物
随着中国植物志和地方植物志的陆续出版,为我们鉴定植物种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因为检索表所包括的范围各有不同,所以,有全国检索表、地方检索表,有药用植物或观赏植物检索表等。在具体使用时,应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检索表。最好是根据要鉴定植物的产地确定检索表,如果要鉴定的植物是浙江产的,那么,最好利用《浙江植物志》。如无产地的检索表,有时也可以参考邻近地区的相应检索表。
鉴定药用植物的关键,是检索者必须有良好的植物学形态术语方面的基础知识。在检索前,必须对被检索的植物形态特征作仔细的观察研究,特别对花、果实的各部分构造,要作认真细致的解剖观察,如花冠和雄蕊的类型、子房的位置、心皮和胚珠的数目、胎座和果实的类型等,都要搞清楚,一旦描述错误,就会出现差错。
关于如何利用药用植物分类检索表来鉴定植物,现以诸葛菜为例加以说明,我们对诸葛菜的标本进行观察可以发现:诸葛菜为一或二年生草本,茎、叶有白粉;单叶互生;基生叶和茎下部的叶片呈大头羽状分裂,有叶柄;茎中、上部的叶片无柄,基部两侧耳状抱茎;总状花序顶生,花淡紫红色;萼片4,离生;花瓣4,成十字形花冠;雄蕊6,成四强雄蕊(花丝4长2短);雌蕊由2个合生心皮组成,子房上位;长角果具喙,线形,具四棱,成熟时裂成两瓣,中间具假隔膜,内含有多数种子。根据这些特征就可以利用检索表从头按次序逐项往下查,首先要鉴定出该种植物所属的科,再用该科的分属检索表,查出它所属的属;最后利用该属的分种检索表,查出它所属的种。
4 鉴定植物时的注意事项
篇6
关键词:生药学;教学方法;效果
生药学(pharmacognosy)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包括植物化学、药物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中医学、药理学、临床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有效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资源可持续性开发利用等的一门学科。
我校2008年新建药学院,直至2012年,生药学课程为第5次开设,主要针对药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学生普遍反映生药学的理论虽不深奥,但概念较多,内容繁杂枯燥,难以记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内容生动具体化,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提高生药学教学质量,是我们在生药学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改进课堂教学
1.1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生药学的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因此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为了解决生药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乏味的问题,我室教授将一些妙趣横生的民间小故事搬到了课堂上,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如巴马长寿乡的奥秘与一种生药材“火麻”密切相关,巴马山区种植火麻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巴马人一谈到巴马火麻,就会脱口而出:“天天吃火麻,活到九十八”。据国际自然医学会调查发现,火麻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和丰富的不饱和低脂肪酸,而经常摄入不饱和低脂肪酸,正是巴马百岁老人长寿的奥秘所在。再如何首乌、当归的名称来源,人参、柴胡、甘草等相关的民间奇闻轶事,对学生记忆生药的特征、作用非常有帮助。
随着当今社会竞争和压力增大,人们越来越重视怎样通过中药调理和养生保健保持身体健康,学生们也对一些具有保健和养生功能的生药特别感兴趣,想了解其在保健、美容及养生方面的应用。针对这一现象,我室教授授课时,还适当增加了具有“药食同源”类生药在日常保健养生中的应用实例,如山药、黄芪、红枣、枸杞、党参等,不但从侧面促进了学生学习生药学的兴趣,教学质量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1.2 实物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
生药学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内容丰富,图像资料多,实践性强。因此我校从开设课程之初一直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课件中包括生药原植物(动物)图片、药材标本图片、显微组织和粉末图片等图文并茂的内容,使《生药学》教学变得形象、生动、灵活,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但是单纯的多媒体教学只是突出体现在视觉和听觉效果上,而无法实现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方面的体验效果。因此,我室从去年开始陆续购得150余种常见中药材,几乎囊括了所有教材上讲到的生药。我们将药材分装成小袋,每次理论课时分发给学生,使学生可以触摸,嗅闻,甚至品尝,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的对各种生药特征的掌握和记忆,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1.3 尊重并突出传统鉴别心得
生药材的鉴别内容较分散、枯燥、不易记忆。对此古代劳动人民展现出了他们非凡的智慧,他们对生药材的鉴别要点有言简意赅的总结,归纳为“歌诀”或经验术语。时至今日其中的大部分在生药材鉴别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如描述贝母类生药的“大贝单瓣似元宝,珠贝元宝瓣合抱,松贝粒小怀抱月,青贝扁圆开口笑,炉贝圆锥有黄斑,平贝上下两面凹,贝母鳞茎皆分瓣,若不分瓣是假冒”:野山参的“芦长碗密枣核芋,紧皮细纹珍珠须”;大黄的“星点”:天麻的“鹦哥嘴”等,这些歌诀或经验术语字数少,句子短,朗朗上口,生动传神的表现出了生药材的性状特征,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药材性状的理解,另外也方便了学生记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室教授讲解到相关内容时,均将“歌诀”或经验术语讲给学生,增强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记忆,并在考试中也涉及到相关内容。
1.4 “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学习过程去获取知识,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本教研室《生药学》的主讲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生药学知识体系的特点及章节的内容安排,在每个教学章节中选出一两种代表性的生药,安排讲课时间表。学生分为3人一小组,每小组由1位小组长负责,选一种生药,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小组成员分工查阅文献,交流讨论,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心准备教案和讲稿。教师在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在课堂上,预留约一个课时的时间,每次由一个小组上讲台作为“教师”授课,其他小组可积极提问,小组成员需要答疑解惑。授课完成后,对于学生存在疑问的内容以及难点、重点内容,教师再做详细重点的讲解,以保证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对学生的讲解情况做出评价,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法机械、枯燥的问题,对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有所提升,也能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习兴趣,转变了学习观念,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根据生药学教学特点,努力改变教与学脱节、学与用脱节的现象。通过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理解未知的东西、思考新的问题,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教学效果。
2 改进实践教学
2.1 改进实验课教学
我们的实验课一直坚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验课均为单人1组,综合性实验占75%。学员所观察的生药材达到80余种,平均每次课10种。观察的生药永久切片为40张,平均每次课5张,每次实验课学员均自己动手做粉末切片,共计20张。我们首先优化实验内容,增加了常见生药伪品的鉴定,授课时对照真品与伪品实物,逐条讲解特征;其次,实验课结束前增加一次实验考核,考核内容为未知生药粉末鉴别及常见的生药材鉴定,学生不但要鉴别出一种未知的生药粉末,画出显微特征图,还要认识十种以上的生药材,而实验成绩占课程总评分的30%。这种考核方式提高了生药学的教学质量,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加强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 开放性教学模式
生药实物标本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室经过不断积累,建立了40平方米的生药标本室,包括生药标本、浸制标本、药用动物、矿物标本和腊叶标本。目前已展示各种标本150余种,全天对学生开放。同时,我们充分发挥了网络课程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自主性的优势。建立了涵盖整个《生药学》和《药用植物学》的网络教学平台。依托我校功能完善的局域网,在教学过程中将生药学网络课程和药用植物学网络课程推荐给学员,提高教学效果。并建立了网上生药标本馆和虚拟药用植物园,增加了教学信息量。积极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和指导学有余力的学员采集和制作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标本,指导学员撰写说明,并开展标本制作竞赛,最后收集学员制作的标本入本室生药标本馆。整个活动能使学员获得最直接的感官认识,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实践平台,达到增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3 增加野外实践
篇7
关键词: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总结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105-02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是中药、中药资源与开发、药用植物栽培等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又属于药用植物栽培生产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范畴。本学科系统阐述了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的理论原理,涉及在药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一些常规技术、生物技术的方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等内容,是一门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的学科。专业并于2014年招收了第一届学生,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我校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教学计划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内容较多,信息量大,同时要求密切结合药用植物案例进行讲解,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尝试和总结,在如何既能实现课程培养目标又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何经过短短一学期的教学,既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术,又可以了解一些科研的前沿知识等方面,获得一些经验和心得。
一、课堂教学体会
1.“课上一分钟,课下一天功”,认真细致的备课是必须的。从教师拿到教材到真正上第一节课,教研室的备课活动持续了一年多。首先是熟悉教材,对教材进行通读,并对其中的知识点反复讨论、研究,同时作横向比较,对于各种版本的遗传学、育种学相关教材进行细致的对比、筛选,并对比较结果进行总结,发表相关的教学论文。在教学研讨的基础上完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全书54理论课时共制作PPT幻灯片1100余张。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培养“自找水源”的学习意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第一节课是至关重要的,在第一次课的教学中,首先为大家明确了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在中药资源开发专业课程中开设的意义,同时介绍遗传学及育种学的发展简史,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我国多所重点大学以及美国一些大学网络资源中的前沿成果和研究思路,使同学们在了解该课程的过去并能够预见到一个他们感兴趣的未来的基础上,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拓展学生视野,也为同学们后期参与科研活动和考取研究生提供了信息来源途径。另外,针对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激励同学们学好这门课程,为促进药用植物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此,通过第一次课就使学生对遗传育种学产生兴趣,主动寻找一些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有的同学甚至开始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中去搜寻资料,为本课程的学习建立了一个良好开端。
3.授课中创设生活化情景,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比较法、问题导入法、演示法、列表法等,还特别注意创设一些生动情景,力争拉近枯燥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例如在讲解无性繁殖和营养系育种一章的内容时,先请同学们讲一讲关于水果的故事。每位同学选择一种水果,先讲解该水果的植物学特性,然后讲解一下该水果的繁殖方式。开始同学们还有些拘谨,后来就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了课程内容的讲解,逐步解开同学们的疑惑。笔者发现,在授课过程中,创设生活化情景,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4.多渠道交流、沟通、相互启发,教学相长,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已经非常简单快捷,QQ和微信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为实时状态,因此,师生之间的沟通也不再局限于课堂,通过多种方式交流、教学相长成为这门课程推进的常态。我们建立了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的班级微信群,大家可以实时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随时准备解决同学们的疑问,同时也不断地抛出问题,让同学们去探索。这样,课内课外随时的互动使得教师和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也促使教师不断地去寻找资料以解答同学们的疑惑。
5.堤内损失堤外补,增加课外辅导与习题课,缓解课程内涵丰富与课时紧缩的矛盾,弥补重、难点知识讲解不透彻的不足。因为药学院学生生物学基础知识薄弱,而且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的遗传学部分课时有限,许多知识多无法讲深讲透,从而导致很多同学对于遗传学的基础理论这一部分掌握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教研室专门开设了习题课,择其重点,详细讲解书中所附习题并适当扩展习题范围,使同学们能够熟练解答遗传学的基础理论的相关问题,从而为育种学内容的W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课教学体会
1.本教学团队教师对其他院校进行相关学科教学进行调研,梳理、筛选实验项目,精心设计,制定合理的实验教学计划。通过前期调研获知,天津中医药大学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开设的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只有理论课没有实验课,无从参考。我们就参照了其他多所师范院校、农业院校的遗传学、育种学等课程的实验教程,授课教师还亲自考察了兄弟院校的实验教学,而后在本校实验中心进行多次预实验印证、教研室反复研究讨论,最后筛选、设计了我校的《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实验计划,确定了三个遗传学实验、三个育种学经典实验,同时准备了多学科交叉的设计实验作为备选。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完成了经典实验,也尝试了部分设计性实验,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课流程。每次实验前一周将实验指导下发,要求同学们提前预习,熟悉每一步实验的原理和前后次序,确认每一步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并针对实验指导中设计的实验流程回顾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鼓励同学们在理解实验流程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思路、新方法,以期学生加深理解实验设计的同时,能提高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
3.实验课教师细致讲解、认真示范。实验课上,带教老师认真讲解实验流程,同时与同学们讨论注意事项。对于大家自己改进的实验设计,教师必须认真监督,并适时将偏离实验目的的实验步骤更正到正常流程中,尤其强调安全性,进而保障实验安全、流畅地进行。
4.认真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的符合度、影响因素,寻求改进措施。要求同学们在实验报告上列出实验结果后还要进行成败分析,讨论实验的影响因素。教师在课后也会认真分析不足之处,不仅分析实验成败原因,避免再犯同样错误,而且会及时有效提出改进措施,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并有效果。
三、课程教学的不足及改进
1.药用植物的育种进程进展缓慢,科技前沿的知识较少,教学资源缺乏,以经典的遗传学和育种学为主的讲授,使学生感觉缺乏新意。虽然课程和教材的名称是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但是书中所列举的经典的实例仍然以小麦、高粱和番茄等农作物和蔬菜为主,真正以药用植物为例的工作或成果几乎没有,或者只是在某一个理论结束的时候加上一段话表明药用植物也在进行这一方面的尝试。这种情况使得同学们很不理解,教师讲课的底气也明显不足。虽然药用植物在遗传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但是也是有一些成绩的,因此我们尽量的从中国知网等相关网站下载一些与药用植物相关的文献,讲解一些药用植物科研的最新进展,以弥补上述不足和缺憾。
2.缺乏进行药用植物遗传实验的条件,实验教学仍以传统项目为主。因为缺乏药用植物实验的经验和条件,因此目前我校的实验课仍以经典遗传学实验为主,材料仍然是洋葱和蚕豆。本学期育种学实验教学中我们也尝试利用本校药用植物园的植物进行了杂交实验,但是由于经验不足、试验周期较短等原因,没有获得显著的成效和预期结果。今后我们还会继续这种探索,由浅入深地为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的教学积累素材和经验。
三、结语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是中药学、农学、生物学交叉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内容涵盖面广,对教师的知识水平要求较高,同时,在中医中药大力发展的今天,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也承载着保护传统中药资源、创造更多新的中药资源开发途径的重任,因此,作为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的教师,我除了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外,还要努力构建更为合理的教学体系,拓展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去探究未知领域的奥秘,争取培养更多合格的、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
参考文献:
[1]任跃英,等.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2]张玉喜,候丽霞,杨洪兵.基于细胞生物学本科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J].科技信息,2010,(35):17-18.
[3]韩晓伟,吴兰芳,严玉平,等.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实验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5):203-204.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in Medicinal Plant Genetics and Breeding
HAN Xiao-wei,ZHENG Yu-guang,WU Lan-fang,SONG Jun-na,YAN Yu-ping
(He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Shijiazhuang,Hebei 050200,China)
篇8
关键词 药用植物栽培学 实验教学 改革
药用植物栽培学是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质量构成因素及其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调控途径,以其理论和技术来指导,使药用作物获得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一门科学[1]。药用植物栽培学就是指导药材生产的学科,实践性强,实践教学的过程能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验教学是药用植物栽培学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实验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2]。
实验教学是大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备从事相关科研的能力,毕业后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4]。
广东药学院中山校区 2004 年建成,并新开设了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两个中药学本科专业。药用植物栽培学分别是上述两专业学生的必须课和专业限选课,与之发生关系的学科是很多的,有植物形态解剖、生理生化、生态群落、生物学、农业气象、土壤学、农业化学、农业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等。上述学科各自从药用植物的某一方面,或者从生活环境的某一侧面研究与药用植物生产有关的问题[4]。然而,我校为历史悠久的药学院校,没有农学背景,该科的实验教学基本上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看做是验证课堂理论的方法和辅助手段。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体制和内容重在培养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并通过实验验证,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在这些方面无疑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1)实验教学多为验证式、被动式,实践性不强,学生能力培养及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很好体现;(2)学生虽然参加了实验教学中的各项技能学习,但多处于被动地位,该课程在学生简单看来就是“种地”,学生对该学科的认识不够深入和科学,导致学生在这方面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太愿意表现出来;(3)又因校区建设是逐步完善,实验室投入不够多,基础不够坚,学生多为4 至 6 人一组开展实验,独立操作的时间相对较少;(4) 我校开设药用植物栽培学实验整体时间短(32学时),但中药材生长的周期长,个别生产性实验结果不能及时、客观地反映出来,影响实验教学结果。以上这些弊端导致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现就药用植物栽培学实验课的改革谈一些体会。实验教学内容改革要符合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发挥地方优势和专业特色,培养出更多“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高素质人才。
1
优化实验教学课程内容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必须处理好其与理论教学体系及试验方法的关系,对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整体优化,使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我们药用植物栽培学实验内容有实验一:种子活力、发芽率、发芽势测定;实验二:种子含水量、净度、千粒重测定;实验三:种子处理和播种育苗实验;实验四:枸杞扦插实验;实验五:药用植物植株性状考察。其中,有两个是在室内完成的验证性实验,有 3 个是在室外完成综合性实验,但是这些还不足以满足目前的学生培养需求,应对内容进行更新、充实,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部分综合性试验内容。且药用植物栽培学理论课教材是杨继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该教材主要偏重于北方药用植物,而对南方药用植物讲述甚少。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尝试把实验一和实验二合并,增加一个广金钱草种子质量标准研究的实验;把枸杞枝条扦插实验,改成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广藿香扦插的设计性实验;将种子处理和播种实验与药用植物植株性状考察这两个实验联系起来,药材种子播种后,学生参与日常的栽培管理,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任务自行设计方案,独立进行操作并得出结果。
根据药材生长的周期长,我们把实验内容的顺序按照时节调配。
在春季三月份,即开学初,做扦插实验和播种实验;中间做药材种子质量标准实验;学期末做药用植物植株性状考察。
学生普遍认为设计性实验更具有挑战性,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完成后更具有成就感。我们经过询问和调查对比发现,学生产生了从被动式灌输学习方式到主动寻知求学学习理念的转变。
2 强化实验场所建设
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等是实践教学的物质条件,就其功能而言,不只局限于技能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更大的作用在于成为师生科技创新的基地。因此,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水平,完善实验教学的政策、体制保障,是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作用的前提,也是使之与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相适应的必由之路[5]。
我校以教学评估为契机,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在校内建设药圃占地10 余亩,包括野生药用植物保护区和药用植物栽培实验区。野生药用植物保护区是未经开垦的小山丘,所有植物都是自然生长的,经调查约有 210 种药用植物,可以丰富学生视野,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认识更多的药用植物,为学生调查药用植物生长环境提供场所;药用植物栽培区约 4 亩,由相关专业老师指导,校中药协会实践部负责管理,学生可申请一定面积的土地,在自己申请的“一亩三分地”里耕作种植药材。在教师的指导下定人定区,栽培和管理药用植物,如小驳骨、水茄、广藿香、广金钱草、何首乌等种植面积较大,还有其他药用植物,使学生在劳动中自觉观察比较自己的劳动成果,培养劳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中药协会实践部形成“老”会员对“新”会员进行“传”、“帮”、“带”的格局。在此过程中,教师随时帮助学生解决栽培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为了进一步强化专业技能培养,以便更好地为将来学习,为工作服务,教师还要求学生善于进行知识积累,二年的管理要求有详细的工作记录,这些记录对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有很好的帮助。
3
结合南方特色中药材生产实际,以药材 SOP 操作规程模拟中药材 GAP 种植中药资源是中医药事业和天然药物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彰显中医药国际竞争的优势所在。但长期以来,我国中药资源无序和不加节制的开发利用,导致野生药用植物资源逐年减少,部分资源紧缺,甚至濒临灭绝[6]。种质资源是中药材生产的源头,是优质中药材形成的物质基础,故种质的优劣对中药的质量和产量有决定性作用[7]。
在资源相对较紧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实行中药材GAP种植,对于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栽培药材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有着巨大而深远的意义,前景十分广阔,发展也越来越迅速。
而作为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两个中药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势必了解、学习和研究中药材GAP种植的相关知识和实践。
我们选定具有一定研究基础和代表性的“十大广药”之一广藿香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学生开展广藿香的GAP 种植实验。
要求学生参照刘大会等(
2009)中药材仿生栽培的基本步骤,做一定的改动完成实验,具体步骤:(1)文献资料调研,全面了解选定药用植物的已研究资料,通过文献资料检索, 写出该种药用植物的综述报告, 作为对该中药材进行GAP 种植的基础背景资料。(2)产地生态环境和物种生物学特性研究,调研选定对象的野生资源分布区及其生长有优势优质种群的原生环境的自然生境条件,并对原生环境中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调研。在上述调研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为制定药用植物GAP 种植的技术方案提供依据。(3)药用植物的生理学基础研究,对药用植物野外分布的优势优质种群开展定点跟踪调查,并在同前人研究结果比较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进一步为制定药用植物GAP 种植模式提供技术支撑。(4)生产基地的选址,在文献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遵循可操作性原则,进行中药材 GAP 种植基地的选址。(5)制定栽培技术方案,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参阅农作学、园艺学、设施农业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植物保护学、肥料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栽培学、植物化学和管理学等各专业学科的相关知识,结合种植基地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因地制宜、注重实效,设计并制定该种药用植物 GAP 种植的具体技术方案与实施方案。(6)基地建设和栽培技术的实施与完善,根据上述药用植物 GAP 种植的技术方案,开展种植基地的建设,建立药材田间复合生态系统,实施各栽培技术方案,验证并记录栽培技术方案各步骤的实施效果,并根据田间实施效果对栽培技术方案进行不断补充、修改和完善。同时,从药材质量、产量及经济和生态等方面进行中药材 GAP 种植的效益分析,制定药材生产的质量标准,并撰写栽培技术总结报告。(7)操作规程(SOP)的制定,根据上述 6 个操作步骤,制定出中药材GAP 种植的标准操作规程(SOP)[8]。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习和应用成为一个统一的过程。
在学习中,学生更能体会到中药材 GAP 种植是今后中药材生产的主要模式,在掌握实验技术的同时,科研实验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也相应提高。开展广藿香的 GAP 种植实验后,学生从试验设计到实验实施直到撰写论文独立完成该课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求心理,培养科学研究意识,同时应用实验技术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总结分析,提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发现的现象,共同讨论和总结,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为今后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这种结合实践的讨论,对于引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求知欲也很有好处。通过开展像广藿香的 GAP 种植这种研究式综合性实验,学生人人都可参与,人人都必须参与,解决在实验室开展实验时,学生“人为满患”的问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4
结合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引导学生开展药用植物栽培学科学前沿的研究创新性计划实施的主体是学生,一个创新项目的实施,往往一个人是难以完成的,更多的是依靠集体智慧,需要一个稳定高效的团队[9]。
例如,我们考虑到苦参生长的周期长,在组建科研小团队时,成员一、二、三年级学生都有,经过查阅文献,了解中药栽培学的科学前沿,结合本校实际,在实验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我们选定研究课题为《苦参的引种实验》。实验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进行的每一项工作进行跟踪监控,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定时检查学生项目的完成情况,对于学生取得的结果,要求学生及时地分析数据,讨论实验结果的科学性。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药用植物栽培学实验教学中实验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有更大空间学习和研究药用植物栽培学的科学前沿,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
总之,以上
4 种措施运用于药用植物栽培学实验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学校将继续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紧扣中药材生产的实际和科学前沿,与时俱进地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验条件和平台,以保证实验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出更多“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符合社会生产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巧生.药用植物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2]周亚俊.全面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7):78- 80.
[3] 韩方珍,俞守华.浅谈高校实验教学的改革[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3):78- 80.
[4]李桂芳,杨晓献,孙辉.面向 21 世纪生命科学类实践教学的改革与管理[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882- 10883
[5] 金伊洙,李新江.依托园艺专业实习基地培养创新型人才[J].2010(18):199.
[6]陈士林,肖培根.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导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9.
篇9
[关键词]植物学 创新性实验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642.0 [文献标识码]A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1]。为进一步调动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我校决定从2008年开始启动“韶关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研究,进一步推进研究性、创新性和应用性学习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植物学创新性实验项目是在基础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分析植物学科领域中具有一定探索价值的科学问题,并通过设计和实施一套实验方案,力争探索和解决这些科学问题的实验项目。近年来,我校植物学课程组全体教师不断探索和设计一系列植物学创新性实验项目,为广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综合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平台,也充分体现了我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办学特色。本文以两项植物学创新性实验项目为例着重介绍创新性实验项目的选题、研究内容、实施方案等内容,以供参考。
一、实验项目的选题
在植物学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选题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植物学虽然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是生命科学飞速发展为植物学研究开启了诸多探寻植物更多奥秘的大门。植物学创新性实验项目的选题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力争要以植物学研究领域中的新思路、新理论、新规律、新方法和新工艺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二是,实验项目的难度要适中,要选择适合于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能够完成的题目;三是,所需实验条件能够得到满足。如果研究内容涉及到很多贵重精密仪器,无形中会增加实验成本,因而有些实验可能无法正常开展;四是,实验周期不宜太长。
基于上述基本原则确定了两项植物学创新性实验项目,具体如下:
(一)药用石斛有效成分组织化学定位方法的研究
组织化学(Histochemistry)技术是通过化学或物理反应原理显示组织切片某种化学成分,进行定位定量及其与功能相关的研究。利用组织化学定位法在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在植物体内的分布规律、生物合成途径和积累运输途径等方面已广泛应用[2,3,4,5,6]。然而,不同植物种类和不同有效成分的组织化学定位研究方法和要求都很大差异。目前,有关药用石斛组织化学定位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少,而且采用常用的组织切片和定性描述方法,使难以准确反映药用石斛有效成分在植物体内的分布规律和积累动态[7,8]。
本实验项目以药用石斛为研究材料,综合应用组织切片技术、专用显色技术和显微测量技术,较为系统研究药用石斛(根、茎、叶、花等)多糖和生物碱的组织化学特征,建立药用石斛有效成分组织化学定位分析最佳方法,同时探讨药用石斛有效成分在不同器官中的分布规律,为深入研究药用石斛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及积累奠定基础。
本实验项目得到了第二届韶关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资金资助(编号2009-1),目前已顺利完成。参与本项目的学生共5名,主要是以06级生物科学班的学生为主,其中2名毕业生借助本项目顺利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课题。
(二)油茶油脂成分的组织化学定位研究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我国重要的油料木本树种,主要分布于我国湖南、江西、广西、贵州等17个省区,栽培面积约367万hm2,年产茶油约20万t[9]。从油茶种子提取的茶油是优质食用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极高,其营养保健价值不亚于橄榄油,被誉为“东方橄榄油”之称[10]。目前,对油茶的开发利用多限于种子,而对于油茶的果皮、茎及叶片的综合开发利用却很少。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油茶果皮、茎和叶片被大量的丢弃,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如何提高油茶的综合利用效率是当前比较关注的焦点。鉴于此,本实验项目以油茶种子、果皮、茎、叶片为研究材料,采用显微定量组织化学定位研究方法,研究油茶不同器官中油脂成分的分布特征和积累动态,为油茶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依据。
本实验项目已得到第三届韶关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资金资助(编号2010-2),目前已完成。参与本项目的学生共6名,主要是以07级生物科学班的学生为主,其中1名学生借助本项目开展自己的毕业论文课题。
二、实验项目的实施计划和方案
创新性实验项目与常规实验教学不同,往往具有研究内容较大多、运用的知识面广、实验运行时间较长以及使用的实验仪器设备较多等特点。因此,根据实验项目的研究内容,必须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计划。植物学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通过三个阶段完成,分别是实验前的准备阶段、实验操作以及分析阶段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文献查阅、实验材料和药品试剂的准备、仪器设备的调试以及实验方法的建立等工作。文献查阅是第一个需要完成的工作,通过文献查阅掌握植物组织化学研究进展、药用石斛和油茶有效成分种类、药用石斛和油茶有效成分的组织化学定位研究概况、有效成分的专一性显色剂种类及优缺点等等。根据这些文献资料信息,并结合现有实验条件,制定相应的实验方法和方案。按照实验项目要求,准备好实验材料,本项目所涉及到的所有实验材料均来自于我校生态园多年保存的药用石斛和油茶种质资源圃,完全能够保证所有实验材料的需求。实际上,第一阶段的工作非常重要,关系到后续工作的正常运行,也关系到实验项目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因此,要充分做好第一阶段的工作,为后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是创新性实验项目的重要环节,主要在实验室内完成所有研究内容。上述两个实验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实验方法的建立(包括切片厚度、显色剂筛选、染色时间的优化、显微测量技术的确定等),药用石斛多糖和生物碱组织化学定位研究、油茶油脂成分组织化学定位研究等。以2~3名学生为小组完成每项研究内容。
第三阶段是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各小组完成各自的研究内容之后,共同分析每项实验结果及其相互关系,探讨是否达到实验预期目的和效果。
三、实验项目的总结
完成实验结果的分析工作之后,总结整个实验项目,分析各个实验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和得到的成绩。最后撰写结题报告。就上述两项实验项目而言,通过1年多时间的研究和探索,重新优化建立了药用石斛和油茶有效成分组织化学定位研究方法,明确有效成分在植物体内的分布规律和积累动态。实践证明,本项创新性实验项目对培养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通过本项目这些学生真正领会到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工作程序,培养了自身独立思考和工作能力以及团队协助能力。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BKJGZZ2008059);韶关学院教改项目(SYJY90914);韶关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010-2)
[参考文献]
[1]吴燕,杨毅,杨艳燕,等.从生物学实验教学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2):69-71.
[2]闫晋晋,慕小倩,崔宏安,等.乌头营养器官中生物碱组织化学与积累动态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8,28(1):85-89.
[3]辛华,刘雨龙.珊瑚菜中香豆素的组织化学定位[J].广西植物,2008,28(6)847-850.
[4]郭巧生,王长林,厉彦森,等.明党参干物质积累及多糖含量的动态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24-26.
[5]程雪梅,刘军,王长虹,等.骆驼蓬不同药用部位中生物碱含量的月积累动态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1(3):69-71.
[6]王桂芹,努尔巴衣,阿布都沙勒克.野生与栽培白头翁药用部位解剖结构和皂苷组织化学定位[J]. 南植物研究,2007,29(5):492-496.
[7]吕洪飞,罗文姬,盛仙永,等.2种石斛属植物和小叶石仙桃生物碱的组织化学定位[J].中国药学杂志,2006,41(11):824-826.
[8]吕洪飞, 卫东,罗文姬,等.2种石斛属植物和小叶石仙桃多糖的组织化学定位[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6(3):79-81.
[9]王湘南,陈永忠,伍利奇,等.油茶种子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28(3):11-17.
篇10
关键词:天然药物; 实验教学; 改革; 创新能力
自我校药学系成立以来,先后开展了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和天然药物化学三门中药课程的实验教学,三门课程虽各自独立,但却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天然药物:其中绝大多数是植物药,少数是动物药和矿物药),并且各门实验课程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长期以来,由于条件所限以及教学模式上的条块分割,几门中药方面的课程各自为政,不仅理论和实验教学脱节,而且各门实验课程之间也相互独立,学生在感性认识过程中不得不人为地把他们分成几块去学习和掌握,往往表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绩不错,但一旦应用起来则很难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中碰到问题不能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为此我们改革了中药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对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的实验内容进行了具体的规划、整和,加强了课程间的衔接减少教学内容重复并适当加入了中医学基础、中药学和方剂学等有关学科的内容;增加了实验教学课时,在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下,不拘泥于原教材的编排,大胆、合理地运用教材,使其更具有探索性、新颖性。天然药物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一直沿用的,供切造炮制或制成药饵的原料药物的称谓,实际上即指现今使用的中药材。中药课程实验教学就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各种天然药物的名称、来源、生产、采集、加工、化学成分、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分析鉴定、品质评价、资源开发、药效药理、毒性与临床医疗用途。它是将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和中药炮制学几门课程进行了优化组合,并用理化手段对天然药物进行提取分离与精制,有效控制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以扩大天然药物的资源,减低原植物毒性,探索各天然药物治病的原理,并对活性成分进行结构改造修饰,以便提高疗效。中药实验课程是药学专业的重要课程。鉴于药学专业的特点,为培养药学行业研发、生产、流通、服务、管理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在中药课程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对临床常用和重要的天然药物,能依其性状、显微特征、化学成分、理化鉴别、含量测定、药理作用等进行准确的质量检测,同时搜集其化学成分的各种提取分离方法及工业生产方法,再根据具体条件进行设计,以确定其提取分离的最佳方法及优化工艺条件。长期以来,总结中药课程实验教学的经验,我们重点从以下环节抓起:
1 开放教学环境,彻底改变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状况
向学生开放中药标本、定期到药用植物园参观,充分利用教学医院、药厂、医药公司先进的实验设备,定期组织学生到上述的实习基地进行见习,以弥补教学设备的不足,同时聘请上述实习基地的专家,定期对药物的研发、生产、流通、服务、管理的新进展进行专题讲座。充分利用开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习本课程更有好奇心和迫切感。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丰富他们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都有促进作用,而且开放的教学环境,也突出了天然药物的传统经验鉴别: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等十分简便的方法来鉴别天然药物的外观性状,具有简便易行及迅速的特点,使同学们把传统鉴别经验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特别对未知名药材确定鉴别,真伪药材区分鉴别等。在实践中重视个人独立探究和小组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彻底改变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状况。
2 掌握天然药物各部形态特征,根据鉴定的目的,合理选择天然药材
由于中药材药品中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同名异物与同物异名的混乱现象,严重地影响到天然药物的品质;同时中药材的品质又受产地及中药材整个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影响,即使是同一来源的药物,也可因批次不同而其品质存在着差异,这就很难保证临床应用,药厂生产以及科学研究工作所用中药材的正确性和质量;有必要对中药材进行鉴定。中药课程实验就是本着上述原因而对中药的真伪、纯度、品质优良度进行鉴定的工作,选择天然药物,包括:根类、根茎类、茎木类、皮类、 叶类、花类、果实种子类、全草类、菌类、树脂类等。各类天然药物在外形上有一定的共同点,即具有一般形态规律。但由于植物来源不同及其本身所含化学成分不同等因素,在外形和气味上又各有一定的特异点。如:党参皮松肉紧有狮子头,何首乌断面有云锦纹,粉防己断面有车轮纹,苍术断面有朱砂点,均能生动地表现出鉴别特征。由于天然药物气味的浓淡常与其所含化学成分的多寡有关,故形状鉴别有时也能粗略地评价天然药物的品质优劣。又如:丹皮以皮细肉厚、亮银星多者为佳,甘草、党参以味甜为佳,乌梅、木瓜、山楂以味酸者为佳,黄连、黄柏以色愈黄、味愈苦为佳,肉桂以富油性、香气浓、味甜辣为佳,荜茇、黑胡椒以味辛辣为佳等。通过实践掌握各类天然药物的一般形态规律和各天然药物的形态特异点,并参照药典、课本、地方药品标准所描述的性状,包括药材的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折断现象、断面特征以及气、味等,使学生能够掌握较全面的知识及不同种类的鉴别要点,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更全的实验技能,从而能准确、熟练地鉴别各类天然药物。
3 利用显微技术观察天然药物组织切片或细胞及细胞内含物
显微鉴别法通常应用于单凭性状不能不易识别的天然药物,性状相似不易区别的多来源天然药物,破碎的天然药物,粉末天然药物以及用天然药物的粉末制成的丸、散、片、丹等中成药的鉴定。显微鉴定需要有植物解剖、植物显微化学的基本知识和显微标本片的制着技术。由于天然药物的内部构造在自然状态下是无法直接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因为构成天然药物的动植物体,绝大多数是不透明的,因此在显微镜鉴别时,首先应将样品制成显微标本,让光线透过,才能做显微观察。制片前要根据观察的目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天然药物,制作不同的显微标本片。一般用徒手、滑走或石蜡切片法制作标本片。如石蜡切片法,它的基本过程:取材―固定―冲洗―脱水―透明―透蜡及包理―切片―粘片―脱蜡―染色―透明―封藏;非切片法,利用适当的化学试剂进行显微化学反应,鉴定细胞壁和细胞内含物的性质,如纤维素性、木质化、木栓化、角质化与淀粉粒、糊粉粒、草酸钙结晶还是碳酸钙结晶等,还可对天然药物中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并确定其存在的部位及含量多寡的次序,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将材料组织分离成单个的细胞,有时为了观察某些细胞、组织如纤维、石细胞、导管、乳管等,可按不同部位分别制着解离组织片,对于天然药物的粉末或由粉末制成的中成药,可直接取目的物,选择不同的试剂制片,观察粉碎的、具有鉴别意义的组织、细胞及细胞内涵物等显微特征。或者是将整个材料进行整体封藏,其基本内容包括:整体封藏法、粉末制片法、涂片法、压片法、磨片法等。最后还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目的特征物用文字和绘图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做印象深刻,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为了鉴定某些亲缘关系相近、组织构造差别甚微的天然药物,可以测定一些显微常数,如气孔指数、栅表比和脉岛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