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链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业链趋势

篇1

>> 中国动漫产业链发展状况与策略研究 大连基地:上游拉动全产业链发展 养猪产业链发展趋势 抢占商业WiFi产业链上游 我国手机出版产业链构建的博弈分析 基于产业链的图书馆手机阅读服务分析 定制模式重构手机产业链 移动支付发展状况、产业链及其制约因素

">上游面板商掣肘大陆彩电发展 政府出台政策完善相关产业链

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通信产业报》创刊20年暨2016新春产业链寄语 进军LED 产业链上游 前景可期 产业链上游的“三座大山” 电子信息产业链上游之痛 段子手产业链 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动态耦合分析 天津动漫产业发展与产业链构建研究 沈阳手机产业集群形成半小时全产业链(1) 沈阳手机产业集群形成半小时全产业链(2) 手机电池“杀手”背后产业链调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 精实新闻. 高端芯片联盟,助集成电路产业生态系加 快发展[EB/OL]. (2016-08-05). .

[7] 我爱方案网. 2015年全球前十大芯片设计公司排行榜[EB/OL]. (2015-12-09). ?1468893848.

[10] 群智咨询. 2015年手机面板出货排行榜,京东方居首,夏普出货达成率仅6成[EB/OL]. (2016-02-19). .

篇2

展会规模持续升级 知名展商荟萃

本届展会规模升级至9大展馆,总面积近9万平方米。由于历届参展效果良好,展位销售自启动以来,形势火爆,新老展商纷纷预留及确定明年展位,如HP、富士施乐、浩友夫、威海印机、德拉根、劲豹、正润、圣德安讯、经纶悠印、科雷等。此外,纸制品印后加工设备展商也将大规模参展,为观众带来更多新技术。

迎合市场热点趋势 倾力打造“包装印刷”主题馆

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包装消费量呈现几何式快速增长,人们对包装的需求越来越高,近年来包装印刷已成为业内最具成长性的版块之一。本届展会将紧跟行业趋势,倾力打造“包装印刷”主题馆,大力汇聚彩盒印后加工设备及材料,让包装印刷这一行业热点在展会上得以全面展示。

全面贯穿印刷包装产业链 打造“全方位+专业”型展会

为迎合企业转型升级以及行业多元化发展,主办方将联同“2015中国国际标签印刷技术展览会”“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包装工业展览会”“2015中国(广州)国际包装制品展”,打造中国唯一全面涵盖印刷、包装、标签以及包装制品四大范畴的国际性展会,届时包装企业、标签企业、终端企业、设备供应商以及材料生产商将汇聚一堂,为印刷、包装、标签行业买家搭建一站式采购平台。

展示新品抢先看 聚焦前沿技术

(1)浙江劲豹机械有限公司(展台号:4520)

浙江劲豹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系列网印机为主导,辅助设备为配套,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从2010年开始,劲豹连续6年一直支持华南展,每年都有新设备展出。2015年,劲豹将带来全自动停回转式不停机网印机,该设备引进了先进的设计和生产技术,吸收了成熟的胶印机技术,是拥有专利技术的一款新机型,主要用于纸制品包装。

(2)上海德拉根印刷机械有限公司(展台号:4510)

上海德拉根印刷机械有限公司拥有40余年机械制造历史,近年来陆续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开发及购买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德国印后加工机械专利技术,同时引进国际先进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品质管理系统,致力于打造中国包装印后加工机械名牌产品。2015年,德拉根将携FMZ1300/1480/1650自动覆面机精彩亮相,该设备具有1分钟快速设定、整机自动加减速、最高速度达8000张/小时等特点,提高了操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减少了辅助工时。

海内外协会鼎力支持 实力买家团齐聚一堂

篇3

【关键词】 产业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 智能化 可穿戴设备 网络安全

一、产业互联网时代到来

互联网正在从以消费互联网主导时代向产业互联网主导时代转移,互联网经济开始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产业互联网的产生和迅猛发展,推动着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变革,同时不断向物流、交通、金融、传媒、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从改变消费者的个体行为习惯向改变企业的运作管理方式与服务模式的发展模式转变。

二、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移动化加速向传统行业渗透,各行业对于信息化建设和接轨互联网的需求显得异常迫切。2014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领先者。预计到2017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增长4.5倍,接近6000亿元,是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伴随着移动互联网跨界融合的日益深入,企业级应用逐渐起步,移动金融、移动教育、移动医疗的领域将会产生新的发展动力。

三、产业互联网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地位

移动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点和促进信息消费的核心产业,已成为我国转变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新热点;成为信息通信领域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业务领域。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以其巨大的信息交换能力和快速渗透能力,通过定向整合生产要素,来扩展新的创造空间,从而改造甚至兼并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国家出台“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引领国内互联网+产业发展,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发展迅猛,带动软件、存储、和显示等产业发展,借助政策和发展东风,互联网+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大有可为。

四、移动互联网趋势研究

4.1智能手机增速放缓但应用高速增长,产业从技术驱动向需求驱动演化

移动互联网保持高速增长和创新态势,预计未来智能手机将逐步增速放缓,而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加速发展,互联网应用移动化不断加快,在全球移动互联网更新换代和WLAN的普及下,互联网内容形态发生深刻变革,社交多媒体应用快速扩张,移动互联网内容分享迅速从文字快速过度到图片和视频。

4.2可穿戴设备将使智能终端多元化发展,新的终端与应用初步酝酿

随着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水杯等出现,智能终端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随着新一代iPhone升级,智能终端进入创新瓶颈期,但可穿戴设备带动第二轮硬件创新潮。2014年以来,主要的跨国企业利用其产业生态系统优势加快组织硬件与应用产业链,共同推动可穿戴设备商业化发展,并带动新兴可穿戴应用服务,创造新业态,带动移动医疗、移动健身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4.3移动互联网进入企业级应用时机已至

传统企业已经开始利用互联网实施跨界融合,O2O市场成功沉淀大量用户,用户对移动端的粘性和需求呈爆炸式增长。凭借便携、触屏、高清的丰富体验,移动设备正悄然改变着企业的商务运行,人们开始将金融服务、图表、设计、个人事务管理等迁移至移动端,企业级应用厂家将研发重点转移至移动应用平台,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移动解决方案”与客户沟通,移动互联网产品成为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奠定企业级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坚实基础。

4.4网络安全将产生新的商业机会

随着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及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用户迅猛增长,移动设备存储了大量的隐私数据,安全隐患逐渐暴漏出来,网络威胁带来的负面事件也频频发生,成为影响国家安全、产业发展、个人隐私的重大隐患。未来几年,伴随着云计算大规模应用,移动互联网市场蓬勃发展,网络安全建设将成为全球的关注重点,提供数据备份与恢复、云系统、数据加密等服务的公司会越来越多,将助推网络安全领域新商机不断产生。

结束语:现在移动互联网已进入蓬勃发展期,PC互联网加速向移动端迁移,移动互联网产业也已经成为整个信息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竞争激烈的领域,用户规模不断扩张,产业格局日趋合理化,新的终端及应用酝酿而生,新业态逐渐显现,未来移动互联网将朝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并将逐渐延伸到更多产业领域,渗透到各行各业。

参 考 文 献

[1]马敏,王旗. 中国移动互联网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4

[2]杨焕. 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界面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篇4

论文摘 要 企业知识联盟是企业为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而兴起的一种新的战略组织模式,区域产业集聚是一种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有组织的市场”。区域产业集聚下的企业知识联盟在成员组成、学习愿景、创新机制方面都有其特性和研究的特殊意义,区域产业集聚的企业成员之间存在着寄生、共生和竞争的产业生态关系,知识联盟对不同关系类型的企业在经济利润、知识存量和企业能力方面具有不同的效应,在区域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分析联盟效应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以知识为载体的联盟成为企业间进行合作的新形式,充分发挥企业知识联盟效应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目前关于知识联盟效应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关注和解决知识联盟的构建、内外部机制和联盟的作用方面。

burgers,hill和kin(1993)认为,资源互补是知识联盟形成的基础,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资源与能力的结合,可以完成独自所不能完成的项目,并创造新价值。 teece(1986)认为,处于高速成长期产业的企业需要组建知识联盟,实现能力互补以确保适时产品的推广及整体能力的配置,并指出采用知识联盟的形式来相互获取或共同开发知识资源可有效降低知识的交易成本。 gulati(1995)认为,具有互补能力的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知识联盟,因为当这种互补性资源不能在要素市场获得时,联盟将成为获取的主要渠道。yi和shin(2000)研究了知识联盟的形成过程,以及排他性的成员关系原则和开放性的成员关系原则所带来的效应。shao-chi chang等(2006)提出知识联盟能给企业带来学习效应和财富效用,并通过实证分析高智力资本能够强化联盟的财富效用。宁烨等(2006)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了知识联盟中参与各方的知识共享过程,求得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解,从而获取促使联盟各方进行知识共享的条件。这些观点主要从微观层面分析了企业间知识联盟的基础和条件,以及知识联盟的价值取向。本文将从产业生态的角度,对区域产业集聚的企业间的知识联盟效应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基于区域产业集聚的企业知识联盟的内在机理。

一、区域产业集聚下的知识联盟特性分析

知识联盟是企业为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而兴起的一种新的战略组织模式,是企业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而做出的战略反应。知识联盟是联盟发展链中较高级的形式,企业通过联盟的方式转移、分享各自拥有的知识,在一种半内部化状态下完成知识的交流或交易,有效地克服了知识产品市场失灵问题,解决企业无法高效的获得自身稀缺知识资源的状况。知识联盟作为学习和创造知识的平台,为联盟成员间相互学习专业能力,形成专业能力的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提供了一个充分并且极具挑战性的机制。知识联盟作为企业战略联盟的一种,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正逐渐成为战略联盟的主流趋势。

区域产业集聚是“某个领域内相互关联(互补、竞争)的企业(组织)在一定的地域内集中连片,形成上、中、下游(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结构完整、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系,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现象”。现代区域产业集聚主要依靠产学研的密切联系,是在特定区域形成的以企业为载体的知识共同体,依靠知识交流、创新与应用形成特定的区位优势,利用企业间的网络关系和区域内知识和技术强势企业的辐射作用,通过密切的供应链联系带来企业间频繁的相互交流沟通,使各方知识在区域内得以扩散和共享,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效率。在区域产业集聚的条件下,企业知识联盟表现出显著的内在特性。

(一)区域产业集聚中企业的知识联盟具有知识根植性。

区域产业集聚中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关联性更强,单个企业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不完善性和企业之间的互补性更加明显,区域中企业的产业同属性和地理集中性造成的竞争行为更加显著,竞争程度更加激烈,这些都增加了企业向外部学习知识的激励和动力,从而形成了企业在区域内建立知识联盟的知识氛围。企业的知识联盟能够促进动态的知识学习和创造的知识共享,使企业能从战略上保持核心能力的竞争优势或创建新的核心能力。

(二)区域产业集聚存在企业知识联盟的机制条件。

在区域产业集聚环境中,由于企业外部适用知识资源的存在密度和易获取性较高,成员有着相近的文化背景、相似的先验知识和长期形成的信任关系,使知识转移的开放度与诚实度较高,组织内知识的流动性较好;同时,区域内企业间的相互学习、竞争压力和持续比较,也是企业不断学习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创新“发动机”。

(三)区域产业集聚下的企业知识联盟具有共同的知识价值取向。

知识联盟的主要参与者是企业,但区域产业集聚下知识联盟的参与个体更加广泛,除了按产业链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中连片相互竞合的众多企业,还有所在地区的政府部门、附近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联系这些企业的商业流通部门,只要这个组织拥有有益于联盟的知识资源或知识创造力,就可以成为联盟中的一员,众多组织部门相互作用,既可通过竞争不断为联盟注入创新活力,又能借助合作优势取长补短、共享资源。

鉴于以上区域产业集聚下知识联盟在促进学习与创造知识方面的特殊性,可以认为,在区域产业集聚视角下研究知识联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知识联盟的效应分析

(一)基于寄生关系的企业知识联盟效应。

现代生态学中的寄生关系是指两个物种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寄主),另一方受害(宿主),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模式不会产生新的能量。企业知识联盟中的寄生关系企业是指这样一些企业,寄主企业寄居于主干大企业所处地域或系统内,依靠宿主企业知识转移、业务外包和企业外部效应获取利益,具体表现为宿主企业通过供应原料、加工订货、技术援助和提供贷款担保等形式将寄主企业纳入自己的生产体系。企业知识联盟中的寄生关系与生态学的寄生关系有所不同,寄主与宿主企业间并不是简单的能量转移。因为如果一个企业依赖其他大企业或整个知识联盟为它提供知识和能量,而自身却对它们没有任何正面价值,甚至还给这些企业带来损失和伤害,那么对于知识联盟中的经济主体的企业来说,是不会有企业愿意与该企业发生交易的。

企业知识联盟中的寄生关系是低级的企业关系,也是在区域产业集聚企业中最常见的企业关系。寄主企业和宿主企业在寄生关系中形成了特定的知识联盟效应:

1.寄主企业的知识存量在短期内大幅度增加。寄主企业和宿主企业间存在着巨大的知识势差,联盟中知识交流机制的建立为双方的知识流通打开了渠道,寄主企业获得的知识大部分来自于宿主企业的知识溢出,尤其是一些研发能力薄弱或根本没有的寄主企业,则要完全依靠于宿主企业的知识转移。但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区域产业集聚内的部分寄生企业也会利用分工协作的优势,与宿主企业紧密合作,一方面发挥自身创新机制灵活、市场反应快的优势,另一方面利用宿主企业的科技、设备、资金等优势,通过合作快速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创造新知识,使双方共同受益。

2.寄主企业的经济利润来自于宿主企业的利润让渡,宿主企业也可以通过前向或后向一体化发展寄主企业的业务,获取相应的利润。但是,宿主企业往往出于战略或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考虑将这些获利的机会让渡给寄主企业,寄主企业就依赖这些机会为宿主企业提供生产和服务上的支持,获得经济利润,但寄主企业的专业化生产,可以降低产品的成本,寄主企业的独立管理在为宿主企业提供服务同时节省了宿主企业的层级耗费,为宿主企业扩大获利空间。

3.在企业能力方面,寄主企业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在市场地位和竞争力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宿主企业的支持和带动,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搭便车”。因为知识联盟内部的寄主企业不会对宿主企业产生直接的威胁和伤害,并且其发展还会促进宿主企业的发展,使其实力加强,更主要的是这种“搭便车”现象很多时候是无法控制的,所以宿主企业往往会允许这种“搭便车”行为的存在。寄生关系企业集群带动很多相关小企业发展,也改善了宿主大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提高了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基于共生关系的企业知识联盟效应。

“共生”一词是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antonde bary)在1979年首先提出的一个生物学概念,其原意是指两种不同种属的生物在同一环境中相互依存,共同生活。上世纪末,我国学者将这一概念引入了经济学,进而把对区域产业集聚中的大中小企业集群或簇群现象纳入了共生理论的分析框架。

“既利己又利他”是企业互利共生模式的精髓。知识联盟内的企业可以建立以大骨干企业为核心的互利合作关系,也可以建立企业间平等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共生关系下,企业知识联盟形成了相应效应:

1.企业知识联盟能促使互利共生企业增加经济利润,新利润在共生企业之间分配,存在着双向的利益交流机制。新利润来源于共生企业之间积极的分工与协作,主要通过降低成本和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两条路径:区域产业集聚的企业利用地理上的专用性通过共享设施资源实行专业化生产形成规模经济,通过合作开发降低产品的研发费用,通过知识交流获得学习效应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成本,通过共享营销知识降低销售成本,通过与上、下游企业合作来使外控成本内控化,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共生企业利用区域优势通过整合重构供应商价值链、销售渠道价值链、生产价值链等企业价值链,从而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2.在企业知识联盟中,互利共生企业的知识存量都会大幅度增加,一是因为知识联盟鼓励知识溢出和共享,双方的频繁交流也促进了知识在企业间的流通,二是由于互利共生关系更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企业间有序竞合并激活企业创新能力,从而创造了新的知识。三是区域产业集聚内共生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弱弱联合,优势互补,结成较为紧密的知识合作同盟,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开发产品和市场。以克服单个企业无法克服的困难和危机,取得规模效益。并且基于企业间的相互信任,技术创新合作的广度与深度都将大大强化。联盟中强势企业的辐射作用,也使共生企业可以更迅速地、更经济地学习到更多的新技术。

3.在企业能力方面,共生企业的联盟关系使企业间有着较好的合作意愿,所以随着合作的进行双方能力都逐步增强,增长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自能力的歧异性和企业的学习能力:能力歧异性越大,企业可能从对方身上学到的东西也就越多;学习能力越强,企业可以从对方身上学到的东西也就越多,最终企业能力增长的也就越快。

4.非对称互利共生和对称互利共生是互利共生的两个阶段,知识联盟的共生企业在这两个阶段的知识存量、经济利润和企业能力的变化趋势是一样的,只是在非对称性互利共生阶段一方相对获得更多的收益,所以一方的增长速度要比另一方快。而对称互利共生阶段双方知识存量、经济利润、企业能力的增长速率一致,同时对称互利共生更有利于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强化联盟协同效应,因此双方增长速率都要比非对称互利共生高。

(三)基于竞争关系的企业知识联盟效应。

alchian(1972)认为竞争是稀缺在选择意义上的同意语,正是稀缺决定了可能的选择是有限的,而有限的选择正是人们竞争的目标。“人们追求更多的财货的欲望导致了他们解决他们之间利益冲突的行为,这就是竞争。”

竞争企业在业务上往往具有同质性或同类性,而不是上下游关系。在加入知识联盟之前,竞争双方的精力都放在对市场的争夺而不是扩大市场上,而市场相对而言又是有限的,所以竞争占优和占劣企业在知识存量上虽然都是不断增长的,但经济利润和企业能力却往往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当然,从总体趋势上看,竞争占优企业在这些方面都要比占劣企业高出一定的水平。

在竞争关系条件下,企业知识联盟对参与竞争的企业形成不同的效应:

1.在知识交流和创造上,知识联盟有利于竞争企业间的相互学习和分工协作。竞争企业间由于敌对关系缺乏合作的意愿,而知识联盟强调的是通过相关企业之间知识的互补性达到相互学习创新,增强企业能力的战略性目的。知识联盟可以协助竞争占劣企业从占优企业那里学习到非核心的能力,也可以使占劣企业协助占优企业创造新的能力和技术,还可以安排双方合作创造新的潜藏知识,使大家共同受益。以产品研发为例,一些行业技术研发的投入和风险都相当大,而行业内企业因为自身实力有限,难以承受技术研发的巨额投入和巨大风险,而竞争关系又使双方缺乏合作,导致双方发展空间都十分狭窄。而知识联盟则可以发挥其“协调员”的作用,它通过任务分解、成果共享,使企业用少量投入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从而大大降低研发成本,分散研发风险,增强企业能力。

2.与一般市场交易相比,建立知识联盟除了有助于竞争企业合作扩大市场,增加收益外,更有利于双方节约交易成本,提高经济利润。交易成本是竞争企业的一笔重要的费用支出,包括企业运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即在与联盟企业交易中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为完成市场交易而进行的谈判和监督履约的费用,包括谈判、订立合约、执行合约并付诸法律规范因而必须支付的有关费用。此外,“交易成本还包括由未来不确定性风险而引致的费用,以及度量、界定和保护产权的费用”,它是影响企业经济利润的一个重要因素。知识联盟的建立促使竞争企业之间的“组织学习”,提高各方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认知能力,减少因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而产生的种种交易费用;同时,以联盟替代市场机制,竞争企业之间通过在联盟内部的长期合作来稳定交易关系,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竞争各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因这一行为带来的交易费用控制在最低限度;另外联盟组织的稳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外部市场环境中的不确定性,进而减少由不确定性导致的交易费用。

3.联盟关系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竞争性企业的经营风险。首先是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某些联盟企业出于原先的敌对思想隐瞒自身知识,躲避或不履行承诺或义务,窃取或转卖合作企业的知识,甚至利用信息不对称或契约的不完善性实施欺骗。其次是权责利的不平等,权责利的不平等具体表现在对知识联盟主导权和决策权的控制上,虽然企业尽了相同的义务,就应该得到平等的权利和对应的利益,但联盟不能保证每次行为或决策都不损害任何一个企业的利益,为了联盟整体利益牺牲部分企业利益是不可避免的,另外客观上也存在着一些竞争占优企业排挤竞争占劣企业的情况,当企业利益与联盟或联盟中其他企业利益发生冲突而联盟又不能维护企业正当利益时,这部分企业就会受到不平等对待,企业因此损失的不仅是利益,还有机会和员工士气。

三、结论

企业知识联盟是企业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而做出的战略反应,是联盟发展链中较高级的形式,它可以有效地克服知识产品市场失灵问题,解决企业无法高效的获得自身稀缺知识资源的状况,并且可以与其他组织合作创造新的能力,因而日益成为区域产业集聚的主要组织形式。而知识联盟对区域产业集聚中不同类型的企业关系的又有着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具体表现在经济利润、知识存量、企业能力等多个方面。认识和了解知识联盟对区域产业集聚中不同关系企业的效用,对知识联盟的建立和运行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burgers, w. p.,c. w. l. hill and w.c. kim. a theory of global strategic alliances:the case of the global auto industr.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14(6).

[2]teece d j.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lications for integration collaboration, licensing and public policy.research policy,1986(15).

[3]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篇5

[关键词]价值链 旅游产业升级 问题研究

随着旅游产业日渐成熟,新形势下环鄱阳湖经济生态区旅游业面临着产业升级的压力与挑战。因此,研究环鄱阳湖区旅游业升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旅游产业价值链研究

价值链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Michael Porter提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Peter Hines将价值链概念延伸至产业总体范围,将顾客和原料供应商纳入价值链;郁义鸿(2006)认为产业价值链是指在一种最终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从最初的矿产资源或原材料一直到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整个纵向链条;潘成云(2001)认为,产业价值链是指以某一项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标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企业的集合。

二、旅游产业升级路径概述

借鉴Humphrey和Schmitz的研究观点,同时结合旅游业的特性,提出构建旅游业升级路径来推进旅游产业升级。即:旅游工艺流程升级、旅游产品升级、旅游产业功能升级和旅游链条升级。

(1)旅游工艺流程升级是指通过提高旅游链条中某环节的工艺流程效益,来达到超越竞争对手的目的。

(2)旅游产品升级是指旅游价值链各环节创新旅游产品的功能、品种、形式等,提高单位旅游产品(服务)的附加值。

(3)旅游产业功能升级是指通过重新组合旅游价值链中的优势环节,剥离原有低价值链环节,强化核心业务。

(4)旅游链条升级是指从一产业链条转换到另一产业链条的升级方式。

三、环鄱阳湖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不足

1.价值链协同性较低

旅游价值链的优势是通过各环节的协同合作发挥“1+1>2”的协同效应,因此任何一环的缺失或不协调都会影响整体效益。当前,环鄱阳湖区旅游价值链的“食、住、行、游、购、娱”各节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但是各环节整合在一起协同效应优势尚未很好发挥。

2.产品开发创新不足

虽然环鄱阳湖区旅游产品数量很丰富,但产品创新不足,缺乏高品位、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旅游品,大多是“舶来品”,参与型、体验型的高端休闲旅游产品较少。

3.产业核心环节薄弱

旅行社是旅游价值链上的核心,它将旅游价值链各环节串联起来,承担着旅游全过程的旅游产品与服务的组织和协调工作。环鄱阳湖区旅行社的竞争力较弱,共有58家旅行社,不能发挥核心环节的龙头带动作用。

4.产业扩张力度不够

综观旅游发达区的成功经验,旅游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是放大旅游经济辐射效应,迅速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而环鄱阳湖区旅游业在产业扩张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扩张的规模均远落后于旅游发达区。

四、环鄱阳湖区旅游产业升级路径的对策

针对环鄱阳湖区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据旅游产业升级路径,提出推进其升级对策。

1.流程升级:建立紧密合作机制

环鄱阳湖区旅游主管部门应坚持“政府主导”,运用政府宏观调控的优势,建立旅游业紧密合作机制,来协调旅游价值链的各环节有序发展。创建“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体制,强化领导协调能力,将与旅游密切相连的行业组织起来,形成综合的产业调控能力。

2.产品升级:打造创新产品体系

一方面,环鄱阳湖区应对现有产品体系进行改造升级,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对现有旅游产品体系进行深度开发,提升原有旅游产品与其它产品捆绑销售等。

另一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各地的资源特色优势,推出全新旅游产品。开发高端休闲旅游产品,增加产品的互动性、体验性,满足游客的不同层次需求。

3.功能升级:强化产业核心环节

环鄱阳湖区应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旅行社,以强化旅游价值链核心环节,提升整体竞争力。

现代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旅游业是典型的信息依托型产业,信息成为沟通旅游供给和需求的重要平台,网络将“食、住、行、游、购、娱”各旅游要素进行优化整合,为旅游者提供一条龙的高效服务。开展网上业务外包来强化优势环节,是现代旅行社的发展趋势。

4.链条升级:全面扩张价值链

旅游企业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容易受外部因素干扰;同时旅游业涉及的多数产业属于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进入门槛较低,一些行业已处于过度竞争状态。

环鄱阳湖区应循序渐进地推进旅游业的扩张,协调与关联行业的融合发展。选择一批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集团开展多元化经营试点,通过典型成功案例的示范效应来推进全省旅游业多元化进程。例如,华侨城集团,在锦绣中华取得巨大成功后,又建造了世界之窗、欢乐谷和中华民俗村,形成四大主题公园系列,在中国主题公园领域取得了绝对领导地位。

参考文献:

[1]Michael E 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5.57-59.

[2]黄敏.电子商务环境下旅游产业价值链构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7):50-53.

[3]郁义鸿,管锡展.产业链纵向控制与经济规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篇6

1.1经营的信息化程度

由于连锁经营体系的销售模式在我国运行还不是很成熟,因此,整个连锁经营的销售模式经常性的会受到传统的销售观念,以及当地信息化水平的制约,进而导致整个连锁产业无法正常运转。无论任何行业,在连锁经营的前期,都需要投入大笔的资金以保证整个运行系统的正常运转。但是,从我国连锁产业这行业分析,连锁企业的经营模式需要运用企业信息化的管理工具。

1.2连锁产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从连锁产业的角度出发,需要将一些知识经济融入到连锁经营当中,针对各个行业发展的特点,需要采取一些相关的经营措施,从源头上保证企业能够实现标准化运行。就拿重要行业的发展进行说明,重要行业的经营发展中,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行业的管理已经逐步扩展成为行业再度发展的瓶颈,能否做到统一管理决定了是否能够改变以往的发展状态。不断加强相关产业的责任,对提升自身素质也有很大的帮助,随着经济的发展,连锁网络需要实现动态管理的模式。从连锁产业营销者方面来说,需要加快市场的运行和发展。通过销售量的提高实现整体经营模式的有效提升,以便在以后的竞争中实现总体效果的提升,在一些连锁产业经营这方面会出现一些“用人慌”的现象,缺少相关技术人才的问题。

2提升产业经济融合的措施

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出发,所有企业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竞争。因此,在市场竞争中需要提升自身的经营手法和质量,提升和改变竞争模式。市场营销过程中,要从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这方面出发,想要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连锁产业需要和相关产业结合在一起,实现最大程度的整体水平提升,争取在最后的社会中实现资源形式的最大化,大中型企业在最大限度的实现人力资源的整合,不断完善用人机制,实现效率优先的最大化。从广告的角度出发,相关资料表明,一些消费者在进店购买商品的时候一般都是采用计划消费的形式,冲动购买的一般都在30%—70%左右。冲动型的消费一般都是通过活动刺激的形式来激发,一般都是针对一些消费产品进行设计并加以宣传。

3区域性的连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式出发,区域性的连锁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会实现全面的经济化发展,是产业未来发展的基础,在科学合理制定营销策略方面提升自己的策略水平。

3.1增强政府的扶持性作用

从区域连锁产业来说,单单的依赖企业主体这方面,要在开发性的环境下进行,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要保持充分自由;但是,从客观的条件下分析,客观的经济条件需要和环境等方面联系在一起。开展市场营销工作,除了要发挥企业自身的实力以外,政府要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采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创造区域产业的营销环境。主要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从法律规定方面进行完善,区域性的连锁产业本身是在市区中进行的,那么在经营方面,要加强地方性法律在其中的控制;在产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要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采用长期策略的形式,实现产业的规范化发展。

3.2实现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从目前的产业形势出发,规模化的竞争方式已经逐步实现了企业的发展。为了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市场竞争中,要加强区域性连锁机构的发展,实现规模化的应用。在产业经济形式下,集团化的经营要按照市场化规模进行,形成有竞争的市场结构以后,实现产业形式的不断扩张。区域性的连锁产业本身有限,做好这种连锁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加强自身区域性的发展。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在没有得到有效重视的环境下,要充分发挥区域产业自身的潜力,实现整体开发程度的最大化;在实现连锁竞争的基础上,采用分散价格的形式,提升自身的融资渠道,这种发展形式,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经营化战略的开端。

3.3加强区域性连锁机构的内部管理

从区域性连锁市场的经营模式出发,与其他的产业结合在一起。产业经营活动本身与产业特定的性质联系在一起。连锁产业包含了分散性的结构形式,连锁产业的市场营销的开展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需要加强内部的产业管理,不断提升内部工作效率的同时,加强内部管理。在一个区域内,提升自身的产业实力,加强自身的产业管理。实现区域性标志的标准化管理,只有在一个产业内部形成标准化管理模式,才能够实现经济目标的不断提升。连锁产业需要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在这个基础上,要运用现代化手段,加强现代化管理,实现现代化网络的形式,这对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形式具有重要的作用。

3.4实现区域连锁产业结构的特色化经营

从目前的经济形式出发,结合自身的特色和区域优势,打造自身连锁性品牌,这种连锁的产业形式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经营战略方面出发,市场定位需要考虑差异性的内容,在不断开发新产品的同时,加强产业化的经营,加强市场定位的差异性,开展适应区域的经营化发展形式,实现自身产业的提升。

4结束语

篇7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产业集群;校企联盟;对策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模式。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给予了全面的肯定,明确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广东顺德产业集群的特点

产业集群理论是自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Marhsal)的产业区理论上发展而来。马歇尔认为,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地方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升、劳动力市场的形成等因素的出现,会直接促成企业在一定空间的相对集中,从而引起企业群落的出现。波特对产业集群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定义,它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行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相对集中,经验内容上相互关联性的企业、服务供应商、专业化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高等院校、制定标准化的机构、行业协会等),由它们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的最显著特点是空间的聚集性和产业的关联性。

广东顺德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顺德在地区产业上呈现为家电、家具和花卉三大产业为主,逐步形成了家用电器、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包装印刷、家具制造、医药保健、汽车配件等支柱行业。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所占比重为3.9:57.4:38.7,工业结构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顺德工业产业集群呈现为区内相对分散,镇内相对集中,各有特长的特点。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中国南方智谷、广东顺德清远(英德)经济合作区、西部生态产业新区等一大批产业聚集区正在积极建设中。在大力发展优势传统产业的同时,顺德积极引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定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装备、生命医药、物联网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成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的国家级装备工业两化融合暨智能制造试点。

二、高职院校校企联盟的模式现状

校企联盟的合作办学模式相当普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各国存在许多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如美国的地区性产学合作模式,英国的学院——企业项目培训模式和三明治工读制度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日本的企业办学模式,俄罗斯的学院——基地企业模式等。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在不断的探索中也形成了不同的合作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做出以下分类:

1、以合作的深度为标准,可以分为浅层次合作模式、中层次合作模式和深层次合作模式

浅层次合作模式仅仅停留在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最基本的合作,即建立实习基地,聘任企业专家进行指导。中层次合作模式中学校更加注重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深层次合作模式的特点在于校企双方全面的互动支持,学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创新的支持,企业为学校发展提供资金的保障。

2、以合作的方式为标准,可以分为企业配合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和校企实体合作模式

在企业配合模式中,企业处于辅助地位,为学校提供必要的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条件。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等,全面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在校企实体合作模式中,企业全方位、深层次参与学校的教学与管理,进行合作办学,企业成为办学的合作主体。

3、以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为标准,划分为:“订单式”模式、“2+1”模式、“学工交替”模式、“实训一科研一就业”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

“订单式”模式的特点是企业根据发展需要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确定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的形式,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2+1”模式是指学生两年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一年在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交替”模式是指学生培养的过程中理论知识学习和企业实习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实训—科研—就业”模式是校企之间进行联合培养、技术开发、资源共享等方式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的特点是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共同拟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企业是办学的合作主体,负责学生的就业。

三、因地制宜的高职院校校企联盟模式构建对策

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成长离不开人才资源的保障。在产业集群的推动下,产业集群区吸引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的涌入促进了产业集群区的产业发展,形成了良性的循环互动。顺德地区产业经济的持续高效成长所需的人才、智力的保障,应该从高职院校因地制宜的校企联盟模式的全面优化做起。

1、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作为合作主体的高职院校和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投入比重。由于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社会上出现了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是近年来不断升温的毕业生求职难。高职院校应该立足本地区的产业发展特点,积极寻求与相关企业进行全面合作,积极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确立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设置教学专业,积极服务于本地支柱产业的发展。区域性龙头企业应该积极参与高职院校的建设,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资金、实训操作基地、参与管理,为企业后续发展储备人才资源。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政府要积极主导校企合作的开展,从而促进产业集群区行业的良性发展和改进升级。

2、调动合作主体的积极性

校企联盟的建立是调动高职院校和企业积极性的重要策略。古语云:道不同,不相为谋。只有当双方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合作,才能主动发挥合作主体的积极性。校企联盟的建立可以有效的协调校企双方的合作目的,确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交流机制。以顺德地区为例,通过本地高职院校与重点企业的校企联盟的建立,企业可以解决做大做强过程中出现的人才短缺和人才流失的问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也趋于科学化、实用化,促进了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顺德地区的校企合作应该多推进校企实体合作模式,企业要全方位、深层次的参与到高职院校的建设管理、人才培养工作中。高职院校要深入了解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技术革新、产业升级中,助力企业的发展。

3、选择科学的人才培养合作方式

顺德地区企业众多,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并存。高职院校校企联盟在人才培养的合作方式上要结合企业实际和产业发展实际,采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家电制造作为顺德的主要支柱产业,其产业规模大、企业众多和人才需求量大,应该采取“学工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知识理解,从生产中发现问题,促进产业的发展升级。对于引进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积极探索建立高职院校校企联盟,宜采用“实训—科研—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产业的发展壮大做好人力资源的储备。

没有哪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完美无瑕的。高职院校校企联盟在人才培养的合作方式上要做到因地制宜,从产业、企业实际出发选择最合适的人才培养合作方式。

【参考文献】

[1] 许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分析与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 江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困境与前途[J].江苏社会科学,2010(S1).

[3] 邓逢根.高职院校校企多元化合作的研究与实践[D].广西大学.2008.

篇8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 析取 构建模式 升级路径

农业产业链中“关键链”的析取

农业产业链源自于产业经济学,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相对独立经济组织基于共同利益和协作经营而形成的链条式合作关系。农业产业链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它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增值能力,能适应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的时代要求,并促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农业生产的分散、粗放、劣势地位。另外,农业产业链的区域延伸将会沟通城乡两个相对封闭的地域,打破我国长期以来固有的城乡二元化体制。产业链经营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是现代农业相互竞争的主要手段,现代农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基于产业链之间的竞争。

任何一个产业链上的节点都可以向其周围节点做生产、技术、空间上的延伸,这样就会形成在空间上相互交错、时间前后重叠的多个产业链,这多个产业链在平面上构成一个产业网。从运筹学的角度看,这多个产业链中肯定有一条或者几条关键的链条,我们必须寻找出这个最优价值链。如果找不到这个关键链,那就会因为时间、空间上的不合理造成极大的浪费,这种延伸和拓展是毫无意义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借助关键线路法(Critical Path Method,CPM)的思想来优选农业产业网中的关键产业链。只有关键产业链才是有意义的,次要产业链经济意义不大。

图1

在图1中,每一个方框表示一个生产或者加工环节,这样可以构成A-B-C-E、A-B-E 、A-B-D-E等三个不同的链条,我们可以在每两个节点之间赋予权值(权值可以是时间、运输成本、影响力等),但是最直观、最易接受的权值就是两个节点之间的经济附加值,选取附加值之和最大的链条作为关键链条,只要在时间顺序上不冲突、在空间流动上不重复即可。

我国农业产业链构建的典型模式

农业产业链模式就是农业产业链建构的标准式样,具有可复制性。中国目前的农业生产90%是以农民家庭为单位,极其分散,不利于统筹安排,也不利于规范化和标准化,更谈不上规模化。如何推动农户进入产业链,使农民在加工贸易环节中也能分得一杯羹,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这是令很多地方政府头疼的事情,因为大多数农户没有农业产业化的动力,也没有延长拓展产业链的意识,政府起劲,民间淡漠。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兜圈,难以突破瓶颈。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政策没有让农民看到前景,感受到产业链的实在好处。因此,我们必须利用农户的趋利性进行引导,让他们对建设产业链有信心和动力。

上游拉动型。针对某些地方有特定的种植、养殖传统,这些种养殖项目又符合本地的自然资源,在当地民众中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可以重点引进研发机构,这些研发机构能改良当地的动植物品种,在不增加成本的条件下能帮助当地农户提高产量,增加收入,政府只需选择产业升级示范户就可以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政府做好规划,控制种养殖种子、产量、质量即可成功,切忌一哄而上、片面追求规模,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从而累及大多数农户。

新疆农四师农科所研究的一种高产矮化蓖麻就可以在伊犁河谷大面积推广,矮化蓖麻每株只留2串穗,在密植的情况下每亩可达5500串,是原来普通蓖麻的2.1~2.8倍,这是由于原有的蓖麻品种能长高3~4米,发叉多,占地面积大,消耗土地的水分和肥力,单产低,效益很差,矮化蓖麻由于控制了单株高度,营养传递到果实上,籽粒饱满、穗大且长,色泽光亮,亩产由原来的150千克左右提高到280~290千克。山东高青县一直有养牛的传统,在政府打造高端肉牛的政策下,引进了青岛农业大学的优秀专家,成立了布莱凯特黑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结合常规育种技术培育出新品种—山东黑牛。肉牛基因加上纯天然的饲料配方以及科学的饲养技术,使山东黑牛的外观、口感以及营养指标均达到世界顶级水准,并且具有更加独特的风味特征。这种黑牛肉质细嫩,肌间脂肪中饱且脂肪酸含量低,肉质达到国际牛肉等级A3级标准。2011年更是成为山东省黄三角“十百千万”山东黑牛科技示范的重点工程。

篇9

【关键词】联动;文化产业;博物馆;发展

【中图分类号】C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367-02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合作已成为各地文化产业参与市场竞争、实现联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省的西安、成阳、渭南、铜川、宝鸡、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市所辖行政区域。该经济区经济基础较好,交通设施比较完善,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指导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今后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

一、关中一天水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及理论基础

(一)关中一天水区域发展提出的背景

1、《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出台。200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关天经济区的发展上升到全国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层面。《关天规划》明确要求加强两区域文化交流和文化协作,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区域文化繁荣的局面。《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出台,对于完善国家发展战略空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发挥地区优势和推动西北地区经济振兴、深入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要议题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中国虽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就进入改革开放的历程,但是在文化这个涉及意识形态问题的领域,其改革明显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大约在2000年,国家才开始从产业与市场的角度去考虑文化问题,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的“文化产业”在这一年首次写入中央文件。

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力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并应对社会道德滑坡危机,打造出独特的社会主义文化,提升民众的爱国情怀。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和蔓延,国家还试图在伦理道德上提高民众的思想水平。增强文化影响力“文化强国”的战略,旨在通过提升软实力增强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二)关中一天水区域发展的理论基础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在马斯洛看来,高级需要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而文化的需要正是我国现代化改革取得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达到特定水平后,对于精神生活的内在要求,文化的市场因此更为广阔。

2、文物保护法的确立和不断完善

文物保护法确立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是文物、博物馆界所推崇的关于文物保护和利用关系的一个指导方针。就“合理利用”而言,急功近利者和秉持可持续发展理论者的解读可能完全不同。众所周知,法律上,文化遗产资源属于中央政府所有,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大多数文化遗产资源则归地方政府管理,在旅游产生的经济效益驱动下,地方政府往往舍弃文化遗产的文化资源属性,更多地强调经济资源属性,使得事实上的文化遗产资源的利用变为滥用。文化遗产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在实际利用上必须同其他不可再生资源一样需要慎之又慎,保护利用是为了传承文明的需要也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二、博物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见证和关键环节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安居乐业的同时,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们对于物质追求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于精神生活,尤其对于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提高民众物质生活的同时,又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任务。

独特的城市文化使城市已逐渐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也成为各个城市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举措。博物馆是城市中重要的文化设施,博物馆旅游是一种更具文化内涵、陶冶游客情操、满足游客高层次文化需求和精神享受的旅游形式。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博物馆的发展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整体的繁荣程度。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博物馆的文物是靠收藏、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现在与历史的跨时空对话,它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对人类文化遗存、自然遗存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全球化给博物馆发展带来了挑战,经济实力增长的民众不仅有闲暇时间也有经济能力投入到文化消费中,博物馆不可避免成为一般民众的文化消费点。在全球化带来的旅游压力下,文化遗产有效利用和保护成为问题所在。

从文化机构的角度出发,博物馆本身承载着传承文化的功能,其所服务的对象针对全社会所有成员,而且还要尽可能保护全体社会成员在接受文化信息上的平等权利,若没有法律支持和政府政策的倾斜,实在难以完成其所承担的社会义务。毋庸讳言,目前我国法律在支持博物馆发展方面是缺位的,博物馆的非营利性文化机构的法律地位并没有得到确立,民间资本对博物馆的支持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法律对于民间捐助博物馆的举动没有细致且吸引人的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博物馆在吸引民问捐款方面因而无计可施。博物馆不是实业,不能由市场支配,政府必将在市场无法起作用的领域进行资源重组和调配,因此博物馆的发展非常依赖政府的政策。这次国家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使得“关一天”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了更光明的前景。

三、关天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合作基础和发展方向

(一)旅游资源基础

关天经济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等类型,既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又有差异性和互补性。众多的资源类型为旅游一体化整合、提高整体吸引力提供了基础,而其中最具优势的资源集中于历史人文方面,是国内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富集区。旅游资源中的文化要素包括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等中国始祖文化,大地湾、北首岭、梁带村、半坡等原始遗迹文化,周秦汉唐等中国盛世文化,麦积山、法门寺、大雁塔、楼观台、龙门洞等宗教文化,以及关山、秦岭、渭河等山水文化。关天经济区可从大区域整体文化入手,形成独具特色的整体性旅游形象。

(二)交通设施基础

便捷的交通条件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关天经济区交通设施良好,贯通东西的陇海铁路是这一区域的铁路交通动脉,随着宝天高速的开通,高速公路也横贯这一地区。目前关中地区已经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畅达的交通网络,基本实现了区域内部通道和对外交通干线网络化。根据《关天规划》方案,关天经济区下一步将继续大力发展公路及铁路交通,扩建西安、成阳国际机场,新建宝鸡机场,迁建天水机场。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所有县(市、区)通高等级公路,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两环三横四纵六辐射”高速公路网络。

(三)文化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首先,民众的经济实力普遍得到增长,大多数民众不仅有闲暇时间也有经济能力投入到文化消费之中。博物馆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收藏和展示机构,不可避免地成为公众的消费点之一。经济全球化进程给博物馆发展带来新的、迫切的挑战,之所以说全球化的挑战是新的迫切的挑战,那是因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展开,博物馆在民众生活中已成为或将要成为一个被关注的角色。

其次,旅游压力下,如何保持文化遗产利用和保护的平衡。

旅游热是全球化进程中一个明显的社会现象。作为文明古国,文化遗产资源是中国向来最引以为傲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文化遗产成为旅游资源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全球化进程中公众的需求,是拥有文化遗产资源的遗产所在地人民的利用诉求,也是遗产所在地政府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在这种旅游压力下,博物馆面临着如何保持文化遗产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平衡这样—个严峻的问题。

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全球化给博物馆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已经越来越显著,博物馆管理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转变自己的服务理念,关注观众的需求,争取立法保护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只有这样,在全球化进程中,博物馆的发展才能争取到外部支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最后,“关天”经济区形成区域联动化发展。

篇10

关键词 油茶产业;现状;问题;对策;浙江丽水;莲都区

中图分类号 S794.4;F32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360-02

茶油是我国特有的传统食用植物油,其生产和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先秦时的《山海经》中载有“员木,南方油食也”,可见我国民间早在2 300年前就已经开始榨食茶油。莲都区地处浙江西南腹地,位于丽水生态示范区的西南部,瓯江中游,油茶栽培历史悠久,素有“浙南油库”之称。笔者结合莲都区当前实际,介绍莲都区油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莲都区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

1 莲都区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莲都区油茶生产大致经历了、低谷和稳定3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为油茶发展期,油茶面积有2.2万hm2; 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加之油茶品种混杂、管理粗放、配套设施不完善、茶油价格低等,油茶种植经济效益差,严重挫伤了广大林农的生产积极性,油茶产业陷入低谷,产量逐年下降。远山、高山油茶林荒芜,近山、低山油茶林改种,油茶面积逐步萎缩;90年代初,莲都区雅溪、黄村、老竹、太平、大港头、碧湖、高溪、联城、仙渡、丽新、水阁、紫金等乡镇连续实施2期林业部“油茶低改项目”,收到一定成效。进入21世纪,随着油茶加工业的迅速发展,面积减少的状况得到一定控制,经营管理水平和茶籽产量开始回升。近两年茶油市场看好,价格上升,调动了农民培育油茶的积极性,油茶产业逐步恢复,低改和新造林面积也有所增加,油茶籽产量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据调查,莲都区现有油茶面积约为1.4万hm2,占林业用地的11%,2009年全区油茶产业产值达7 446万元,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存在的问题

2.1 栽培面积萎缩,生产经营粗放

现存油茶栽培面积1.4万hm2,与1979年2.2万hm2相比,减少36.36%,油茶籽产量虽然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但平均油茶籽产量为322.5 kg/hm2,折初制茶油60~75 kg/hm2,低的只有7.5~15.0 kg/hm2。可见莲都区油茶生产经营粗放,基本靠“人种天养”,全区约有5 733.33 hm2油茶林处于长期失管的荒芜状态,实际经营面积估计约6 666.67 hm2(表1)。目前,莲都区相当多油茶林处在山高坡陡、土壤瘠薄的山地上,立地条件好的油茶林较低。因为当时盲目发展,栽种时不能适地适树,造成相当部分油茶低产林受立地条件的制约,难以通过改造实现产量和效益的提高。

2.2 油茶品种混杂老化,林分老、弱、病、残、劣状况严重

20世纪60―70年代造的油茶林,都是实生苗上山,由于种苗源于未经选择的集团种和实生子代林,株间产量差别很大。从个体结构看,劣株、弱株占60%以上,丰产性植株占30%左右,在同一林分中,丰产株年产果可达50 kg/株以上,而低产株却只有0.5~1.0 kg/株,甚至颗粒无收;从群体结构看,油茶老林和疏林占绝大多数,而且品种混杂,良莠不齐。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大部分林分没有抚育管理,致使林地杂草灌木丛生,土壤板结,通透性差,影响油茶的生长和产量;同时由于缺乏管理,油茶抗病力弱,病虫危害严重,尤以炭疽病、煤污病最为严重,造成大量落花落果,坐果率下降,大多数油茶林地力退化严重。

2.3 林区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

现存的油茶林主要分布在一些偏远山区,山高路远,人少地广,交通非常不便,由于油茶产业长期处在边缘化状态,林区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几乎空白,远远落后于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明显滞后于其他农业产业。各地从林农到政府长期忽视油茶产业作用,对其各种投入严重不足,有的地方至今没有发展油茶产业的扶持政策[1-2]。

2.4 农民年龄结构老化,组织化程度低

由于社会经济活跃,山区青壮年劳力多数外出务工,劳动力相对短缺,留守在家里的主要是老年人和妇女,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比较低,部分人的体力、精力和管理能力较差,难以胜任油茶林集约经营的强度。同时,由于油茶林基本上是分散经营,多数农户油茶面积不到1 hm2;加之油茶林经济效益低,产业近几年才开始复苏,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低,油茶产业合作社数量少,带动能力弱。目前,莲都区油茶专业合作社还不到2家,入社社员农户、经营面积很少,带动力不强。入社农户还不到全区油茶产区农民数量的0.5%,覆盖面很窄,这将影响到油茶规模化生产和技术推广。

2.5 油茶科技投入不足,示范带动不明显

由于受油茶林经济效益相对不高、各级乡镇政府重视不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油茶的科技研发投入不足。2000年之前一段时期只有中国林科院亚林所专家在莲都区的碧湖、高溪、雅溪、黄村等地从事良种、栽培等科研活动,当地只保存少量种质资源,其他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曾一度停止对油茶科技的研发和新技术推广工作。2004年后,油茶产业发展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下,科技研发和推广逐步恢复。引进少量优、新、高产品种造林,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推广示范项目,并开展油茶森林食品基地认定工作,使油茶研发推广逐步走上正轨。由于项目规模不大、系统性不强、补助资金偏少等原因,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影响力不大,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与国家和林农对科技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3-4]。

3 对策

3.1 加强油茶种质资源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加强油茶优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开展本地优良单株选育相结合的良种基础工作,加大油茶芽苗嫁接、容器育苗等先进技术推广力度,确保良种油茶苗的生产与供应。推广落实油茶种苗“四定三清楚”的要求,即:定点采穗,定点育苗,定单生产,定向供应;苗木品系清楚,接穗来源清楚,销售去向清楚。建立浙南油茶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油茶种质资源;建设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在油茶采穗圃、苗木基地等良种基地建设中,必须使用国家或省级审(认)定的油茶良种,同时加强引进新品种的区域化试验和中试研究,确保新造和改造油茶林的高产高效。

3.2 加强油茶造林基地建设和低效林改造

采用先进实用技术,全面推广油茶标准化生产,加强抚育管理,建立油茶高产品种示范林;按照低改类型和低改技术要求和标准,开展低产林改造,提高油茶产量和质量,建立油茶低改示范林,完成低产低效林改造。丽水市莲都区计划改造面积,2009年、2010年均为500 hm2,2011年、2012年均为666.7 hm2, 2013年、2014年均为823.3 hm2,2015年为1 020 hm2, 2016年、2017年、2018年均为1 800 hm2,2019年为1 333.3 hm2, 2020年为933.3 hm2。

3.3 加强油茶林区道路设施建设

针对莲都区山地面积广、交通不便、油茶林基础设施缺乏的现状,结合新农村建设,改善劳动条件,降低生产成本,更好地开展油茶生产,在油茶主产区集中连片的油茶林分和油茶示范林内修建林区道路。

3.4 加强油茶科技人才与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建立油茶科技人才队伍,完善技术推广体系。聘请科研院校专家对莲都区油茶产业进行指导,广泛开展对基层林技人员和种植大户的技术技能培训,大力推广油茶良种壮苗扩繁、科学管理及采收、加工和副产品利用等方面的先进实用技术和标准化生产。

3.5 加强油茶龙头企业培育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大力扶持和培育油茶加工企业,油茶主产区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企业扩大规模,提高装备水平和新产品研发能力,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质检中心。加大茶油产品研发力度,提升茶油的精深加工能力,全面提高茶油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要鼓励油茶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营销大户加强品牌建设,利用媒体开展宣传,创办营销窗口,推动产品进入大型连锁超市。积极鼓励加工企业参与示范基地建设和组建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形成“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农民积极开展油茶生产。

4 参考文献

[1] 回良玉.全力推进油茶产业建设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J].湖南林业,2008(10):1,4.

[2] 周席华,徐永杰.湖北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J].湖北林业科技,2008(6):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