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龄化社会实践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龄化社会实践报告

篇1

养老机构精神需求文化生活老年人

一、现状分析

中国老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存在养老机构设施欠缺、一床难求、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通过调查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不能得到满足。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一些养老机构内每周基本上都有活动,但是参加活动的往往只有少数人。有少部分老年人是不愿意参加的,他们觉的到了养老机构就应该有个清净的环境;也有少部分老年人想去参加这些活动,但是因为自身条件或者夫妻有一方残疾的原因导致他们不能参加这些活动。从而导致机构内总有一部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该问题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二、实践内容

本次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用时50天。我们有机会到上海杨浦区见习,我们利用见习期间调查了机构内老年人精神需求与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小组成员借助见习期间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并及时进行交流沟通,为本次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实践方式主要分为四种:查阅文献、实地调查、访谈交流、问卷调查。其中调查单位为7家,调查人数为216人次。

三、问卷分析

(一)老年人的人际交往范围

分析:该养老院老年人普遍认为自己与周围几个房间的老人相处紧密,相对来说也是计较狭窄的,入住养老机构的大多数老年人已离开了工作岗位,有的儿女经常不在身边,有的身体状况不好、行动不便,他们的交往圈子会明显缩小。这些老年人常常倍感失落和孤独。

(二)老年人派遣孤独的方式

分析:说明机构内老年人大部分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后由于社会地位的改变,家庭角色的变化,周遭环境的改变,身体病情的影响等因素,我们可以看得出在此机构的老年人在派遣孤独的方式上在选“自娱自乐”这个选项是最多,达到了61.1%,其他几个选项所占比例都很少。但是用该方式来派遣孤独是没有较大的成效的,对养老机构老年人来说家庭情感支持越来越少,在精神健康状态方面存在著很大的问题!很多问题的堆积下,很容易使老年人产生孤独感。

(三)老年人参加文化活动的频率

分析:参加老年文体活动不但会消除老年人的孤独感,增加交际机会,还会促进思维的活跃,记忆力的增强。在问卷的填写当中有49.8%的老人很少参加和8.4%的老人选择了不参加,反映出一半以上的老人文娱活动,说明老年人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说明老年人的文化活动的需求有待提高。

(四)老年人精神需求满足状况

分析:随着老年化逐步上升,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状况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人的精神需求是否满足不仅对精神状态有影响而且对身体状态也有影响。福利院内有65.4%的老年人在精神需求状况上选择的是比较满意,说明福利院内的老年人在精神文化生活上做的比较成功。但是也有21.5%的老年人选择的是不满意,这说明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以后,可能会出现低落情绪,如果得不到尊重,就会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不愿意出门,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机构养老中家庭作用的介入,充分发挥家庭在老年人情感慰藉方面的作用

在老年人的情感世界中家庭的位置是相当重要的,他们年轻时把精力都放在了家庭上,当他们老去入住到陌生的养老机构时,内心对家庭对子女的渴望和依赖也愈强烈。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老年人们没有子女的陪伴,交流也随之减少。可以获取的家庭情感也减少。在机构内,老年人的子女们虽然给予了他们物质上的需求,可是精神上的需求却远远不够。我们更应该多关注老年人内心正真需要的是家庭的陪伴。

(二)提高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素质,建设专业化机构养老队伍

为满足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人员保障,应该对现有养老机构的人员进行精神文化服务方面的专业培训,组建一支专业素质较高的精神养老服务团队。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宣传和鼓励社会热心人士加入到养老服务的志愿者队伍中来。同时规范志愿者服务标准,完善奖励制度,使得精神养老服务工作者的队伍更加壮大,更加规范。

(三)充分发掘老年人群体自身需求潜力,为老年人老有所成创造条件

养老机构可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兴趣班,让老年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文化程度参与活动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兴趣班。机构可以多组织老年人的集体活动,以及利用阅览室、报刊栏等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养老机构应该充分搭建多种多样的平台,让老年人有更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得到精神上的愉悦。老年人在发挥自己余热的同时还可以收获一份自我满足感,这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五、实践总结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趋凸显。最美不过夕阳红,当一个人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往往更需要关怀。三年一代沟这句话不是没道理的,年轻人并不懂得老年人的世界,所以大多数老年人是空虚、孤独的。作为老年工作者,我们应该重视这些问题,让中国的养老夕阳常红,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养老机构专业性的不断增强,国家和人民都提高对老年人精神健康状态改善的关注度时。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必将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傅双喜,张伟新.老年人心理需求与对策[M].北京:人口社会出版社,2012.

[2]国务院办公厅.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M].2011.

[3]穆光宗.老年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80-88.

篇2

新接手的这一届高一新生曾经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我从没有遇见过这么沉闷的班级,40个学生,从第一天报到,从参加军训开始就习惯保持沉默。我问什么,他们也会回答,但是答案绝对言简意赅。我不问,他们便什么也不说。同学之间私下的聊天是有的,但范围很小,三言两语便已结束。别的班级热闹的拉歌已经开始,我们班这里却还在静坐。我在旁仔细地观察,其实还是有几个学生蠢蠢欲动,但当他们看到周围同学的沉默之后,又会把头重新低下。也许还需要更多的时间相互熟悉吧,我在心里对自己说。

开学一个星期之后,不少任课教师向我反映,我们班的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都不错,唯有一点让他们很不舒服――课堂气氛太沉闷了!老师问下去的问题,得到的回应总是寥寥。“他们是听不懂吗?”“应该不是。我课后个别找他们询问的时候,他们反馈基本上都能听懂,只是课堂上不习惯表达。但这样下去,课堂进度的推进一定会受到影响的。樊老师,一定要想想办法了。”

是的,一定要想办法了。

实践

开学后第一次班会“这个九月,重新起航”,我特意请每名学生简单地介绍自己,对自己的高中生活进行展望。班会貌似很顺利,几乎每个学生都制定了自己的新学期计划,也在班级范围内进行了简单交流。但是由于时间限制,同学之间的熟悉度还是不够的。而一群不够熟悉、彼此又不够认同的人是不可能迅速凝结成一个集体的。怎么办呢?

步骤一:打开口

开学后的第二个星期,我宣布了一项制度――每周一到周五的中午,除了学校固定的时政讲评之外,都将由一位同学进行5分钟的“午间演讲”。

本学期第一轮的“午间演讲”不限主题,按学号顺序轮流进行。

“可以介绍自己,也可以介绍他人;可以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书、一部电影,也可以分享一首歌、一个故事;可以八卦身边的新闻,也可以点评国家大事。甚至,如果你什么都不愿意讲,也可以只是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可以制作PPT配合你的演讲,也可以拿着文字稿照着读。唯一的要求是,作为演讲者,请一定保证原创。作为听众,请一定用心聆听。”

宣布之后,我停下来看学生们的表情――在他们看似平静的脸庞上,我还是发现了一丝丝的惊喜和跃跃欲试的神情。果然,这个年龄的孩子,无论怎样内向、沉默,也都愿意成为别人关注的中心和焦点。他们总相信,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他们总认为,别人总和他们自己一样关注着自己,评价着自己――在发展心理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独特自我”和“假想观众”。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我要为他们提供一个舞台,让他们都有机会充分地展现自己,让他们能够直接得到他们非常看重的、来自同伴的反馈。我相信,通过第一轮“午间演讲”,他们会迅速地熟悉起来。

随后的一个月里,“午间演讲”进行得格外顺利。每位轮到的学生都会认真准备,主动上台。没过多久,就有不少家长悄悄告诉我,他的孩子为了准备“午间演讲”异常认真――“她对着镜子一遍遍地练习,还邀请我帮忙一起找资料做PPT,连复习考试都没有那么投入过。老师,你能在她演讲时帮我拍下视频或照片吗?”当然。于是,在学生演讲的时候,我要做的,除了认真聆听,偶尔点评之外,还多了一项工作――将他们演讲的过程拍成照片和视频,及时上传到家长群,与家长分享。

在静静聆听中,我又慢慢发现了“午间演讲”的另一些用处――它是我了解学生的又一条捷径,同时,它也让我开始审视自己,“你真的像你以为的那样了解学生吗?”

我发现在第一次不限主题的演讲中,很多学生其实都选择了介绍自己。而通过他们介绍的方式,可以发现许多有意思的事――

相当多的学生喜欢日本动漫。打动他们的往往是漫画中主人公的性格、经历与自己内心的相似,他们在别人的故事中会渐渐看清自己。而对于不同风格的漫画,学生会有不同的偏好,也会引起热烈的讨论。而这时的我,由于对日本动漫的不熟悉常常插不上话,我是多么不称职的陪伴者啊。

有一个男孩的演讲严重超时,他用几十页PPT向大家重点推荐了自己的最爱――足球运动员梅西。在介绍梅西足球生涯中的几次挫折时,他好几次眼眶湿润。演讲的最后,他动情地说:“很想告诉我的父母,我的老师――请放手让你的孩子追求自己的梦想吧!请不要总是用我们的热爱做要挟!我们知道肩上的责任,我们只是热爱足球,仅此而已。”

很快,我收到了任课老师的反馈,“你们班学生的胆子好像是大一些了。”“你们班的课堂气氛活跃多了。”特别是语文老师,很兴奋地告诉我,“樊老师,你们班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多了。还有很多学生将他们的演讲稿拿来请我帮着润色呢。”

至此,“午间演讲”第一阶段目标已经达成――学生们开口了。午间演讲,促进了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熟悉,锻炼口才,提升能力。

步骤二:打开眼

第二轮“午间演讲”增加了一项新的规定――规定话题。由班委和老师共同拟定一些话题,由演讲者自行选定。作为示范,我提供了两个话题作为参考――1.我市某所高中的一位老师在期中考试监考过程中抓出了几名作弊的学生,事后,老师收到了一则匿名消息:“既然你不放过我们,我们也不会让你好过。”请谈一下你对此事的感受和看法。2.观看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谈一下自己的感受看法。一个星期之后,由班委和老师共同拟定的10个话题张贴在教室后面的班级事务栏中,新一轮演讲拉开了序幕。

圈定演讲的话题,对同一个话题的充分讨论,能够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思想的碰撞,让每一个参与的人发现,原来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可以有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尊重,学会表达。

同时,更明确的指向性,能使学生逐渐将关注的目光从自己身上转移到身边的人和事,更进一步的,能逐渐关注到这个社会和这个国家。“积极心理学”中有一个原则――“只有致力于搭建起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桥梁,才能使我们的学习更有效率也更有意义。”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只有当他们主动把目光从自己身上移开,更多地关注他人、关注社会的时候,他们才可能真正成长……

果然,我发现,在第二轮“午间演讲”的过程中,思辨的味道重了,讨论的氛围浓了,演讲使学生的眉宇之间更多了许多沉稳的味道。

步骤三:迈开腿

两轮演讲下来,学期已近尾声。放假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下学期的演讲主题――在这个假期的实践活动中,不要只是单纯的服务或劳动,请把你看到的现象,想到的问题和做出的努力联系在一起。开学之后,请以主题演讲的形式与大家分享你的所见、所为、所想。

之所以要“先做再讲”,是因为那句老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了一个学期的大道理,唯有让他们真的做一做,试一试,才可能有更多的收获。

果然,新学期,我收到了一份份让人惊喜的社会实践报告。新一轮的“午间演讲”,就在学生的提议下,以社会实践小组为单位,闪亮登场。有的小组主要的实践活动是义务帮助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补习功课,他们不仅出色完成了补习任务,还专门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对“教育公平”有了深入的思考;有的小组定期探访养老院的老人,在力所能及的劳动之余,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与老人的交流当中,在他们演讲中,除了反思自己对家中老人的态度之外,还对未来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进行了匠心独具的设计与展望……

事实告诉我们――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他们会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迅速成长。永远不要试图蒙住孩子们的眼睛,但要引导他们的目光。永远不要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只有学会思考,才能勇于担当。

反思

墨子曾经按照知识的来源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类――闻、说、亲。所谓“闻”,就是直接来自于前辈的知识;所谓“说”,就是来自学伴之间的辩论与反思;所谓“亲”,就是亲身经历获得的体验。回想我设计“午间演讲”的整个过程,正是沿着“闻、说、亲”三个过程步步深入。

正如上海市特级校长吴金瑜所说,在我们的德育中,要将“德育知识”真正内化成学生内在的“道德”,实在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亲身的道德经历和体验获得直接的道德知识,形成道德品质;也可以通过“以文字、图画等表述的道德符号”告诉学生孰是孰非,再通过学生自身的“观察、体验、反思、内化”从而形成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