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药文化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药文化的作用

篇1

关键词:中医 传统文化 调查 图书馆

以古代多学科知识为背景的中医学,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丰富内涵,具有很强的人文特征,综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医药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底蕴和修养是学好中医学专业的基础和条件。中医药高等教育要培养坚持中医传统理念,具备传统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中医人才,培养真正把握中国传统思维方法,真正体悟中医真谛和实践中医的人才,就要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教育模式。提高中医药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是中医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内容。然而,实际教育中重视西医、轻视中医,重视专业业务、轻人文素质,重西方时尚文化、轻中国传统文化的状况令人堪忧,中医药大学生存在专业思想不牢固、中国传统文化缺失、中医思维未养成,中医技能不熟练,文字书写错别字多,不工整,标点不规范,语法逻辑混乱,语言表述的知识肤浅、语词匮乏及条理不清等缺乏“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中医药高等人才的培养和中医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图书馆是高校文化教育的重要机构,在提高中医药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现状,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2011年4月,我们三校图书馆对云南中医学院(简称云中)、湖南中医药大学(简称湖中)、长春中医药大学(简称长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对于帮助图书馆制定辅助和促进教学的方案和措施,寻找更多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加强中医药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以下就调查结果和如何发挥图书馆应有的作用等问题作分析和思考。

1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

此次调查主要针对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方面的基础和认识,以及欠缺和需求的方面,获取知识的途径等设置问题,三校共发出问卷900份,每校300份,收回825份,其中云中294份,湖中300份,长中231份。理科学生占55.6%,文科学生占41.57%,调查的几个主要问题结果如下:

1.1 “进入大学前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选项中,有3.27%的人选择“系统丰富”,20.46%的人选择“较为丰富”,64.29%的人选择“常识性了解”,11.99%人感到“非常欠缺”。说明新生进入中医药院校时与专业相关的文化积淀明显薄弱,不足以满足中医药专业学习的需要。

1.2 “你认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选项中,认为“非常紧密不可分割”的有56.92%,认为“有一定关系”的占38.96%,认为“没有关系”的占4.13%。说明多数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较为明确,但还有极少数学生对中医的学科特征认识不清。

1.3 “你认为你目前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对学习中医学”选项中,49.88%的人“比较欠缺”,8.76%的人“非常欠缺”,34.67%的人“能触类旁通”,只有6.69%的人认为“已经足够”。在“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需求”项,14.8%的人“非常需要”,53.31%的人“还想深入了解”,29.96%的人“需要,但不知道怎么学习,学习哪些”,只有1.93%的人“不需要”。以上说明多数学生能够感到自身此方面知识的欠缺,有普遍的学习需求,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生想学习,但不知道怎么学,学习哪些。这为我们教育者提出了问题,应当筛选出中医药大学生必须学习和了解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开辟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帮助他们获取知识。

1.4 “在专业课学习中,授课老师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情况,13.84%的学生感到“很注重、经常性”,61.25%的学生感到“一般性、内容不多”,有23.33%的学生感到“很少”,还有1.69%的学生感到“从来没有”。这说明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虽然有,但还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课时紧,不允许教师展开更多教材外的内容,考试也不会涉及;还有教师的教学意识不够强,自身知识底蕴不够丰富,收放自如的能力有限等原因。

1.5 “你现在获得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37.2%的人是通过“阅读书报杂志”,31.64%的人是在“专业类课程学习中”,15.17%的人是在“人文社科类课堂教学中”,还有12.09%的人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说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相关知识的比例不低,图书馆应当是他们学习资料的主要提供者。

1.6 “你最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哪一方面的内容”,按比例高低依次是:古代诗歌占37.73%,古代历史占28.42%,古代文学占17.29%,古代哲学占11.85%,书法占3.14%,无兴趣不了解的占1.57%。说明学生从幼儿教育阶段到大学前教育阶段接触到的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代文学艺术作品相对较多,比较熟悉;义务教育阶段学习过中国古代史。对于与中医学有很深渊源关系的古代哲学知识反映出非常缺乏,是大学阶段需要重点加强的内容,不成“大儒”,将难成“大医”。

在三校学生的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差异,各校在调查中比例较高的选项有:长中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认为“系统丰富”和“较为丰富”的共有126人,占本校被测的54.55%;云中有49人感到“非常欠缺”,占本校被测人数的16.67%。“进入大学后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增加”的情况,湖中有93人认为“几乎没有增加”,占本校被测的31%。“在专业课学习,授课老师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情况,湖中有118个学生认为“很少”,占本校被测人数的39.3%。“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需求”,云中最多,56人表示“非常需要”,占本校被测人数的18.67%。“你现在获得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知识的主要途径”,湖中有165人是通过阅读书报杂志,占本校被测人数的55%,长中有136人主要是从专业类课程中获得,占本校被测人数的58.87%。云中有8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无兴趣,占本校被测人数的8.27%。

2 以图书馆为主导,搭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平台

对于调查反映出的状况,是早已存在的,稍作搜索便可得知。同道们在担忧的同时,不断发出呼吁和建议,不少高校一直在努力,优化课程设置,尽可能地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等相关课程,加强教材和教师队伍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等等。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形成教育体系,全方位、多途径地培养与中医学相适应的文化素质。但以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为主体的体系构架,要彻底创新和改革,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冲突,在五年的本科教育中,同时要完成中医和西医二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学内容,课程科目多,课时满,有的学校甚至不得已将中医四大经典课程压缩,很多重要内容讲不深学不透,若要再增加传统人文课程几乎没有空间。那么,要努力弥补教育的缺失,除了对现有课程进行优化、教材改革、师资建设等,还应将着重点放在学生课堂之外的自主学习上挖掘潜力。作为拥有诸多资源的图书馆,在学生课外学习活动中应当发挥应有的作用,搭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平台,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系统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质,为专业学习夯实基础。

2.1 图书馆的优势和条件

人文修养既是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学好中医药专业的重要条件。系统全面地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义不容辞。组织学生学习并非完全要求图书馆员站到讲台上去授课,而是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和手段,通过筛选、整合、加工资源,制作分门别类的“学习库”;组织开展各种综合学习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质,具有可操作性和良好的效果预期。

资源优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浩如烟海,孕育和熏陶中医学的不仅有哲学、历史、文学,还有天文、地理、社会、宗教、军事等。在教学计划中不可能设置大量的课程来学习这些内容,学校的师资也有限,只有通过课堂之外的学习来补充和提高,这些学习资料在图书馆大多都有馆藏,并且可以根据需要不断补充和建全。信息载体的多元化,如图书、期刊、视频、图片、课件等,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在问卷调查中,40.81%的学生是通过阅读书报获得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反馈出图书馆资源是满足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源。尤其是近几年专业公司开发的学习视频库,如《超星名师讲坛》、《网上报告厅》等,其中很多国内一流专家学者的讲座,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能聚集所有,视频库却足不出户就能接触到高水平的教学,应将这些优质资源整合为我们的网络课程内容供学生学习。

网络和信息优势:每个图书馆都有自已的局域网,所有的馆藏资源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检索入口查询借阅。图书馆本身作为信息中心,收集和信息是常项工作,图书馆在整合馆藏资源的同时,及时收集网络虚拟资源,信息传播最快。图书馆的信息管理职能要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供技术支持。

环境优势和多功能:图书馆是学校最具学习氛围的场所,很多学校近几年陆续地建成新馆,功能全面、合理分区,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普遍设有书报阅览室、自修室、电子阅览室、学术报告厅、展览区、检索课教室、讨论区,以及专题研究室、书吧等,是一个综合的文化建筑体,在这里开展各种静态和动态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广泛效应和良好效果。

公益优势:图书馆的资源为全校师生共用共享,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各专业、各年级的学生可同在一室学习,跨学院跨专业的师生也容易在这里汇聚交流。图书馆应当充当起联系师生、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联系资源与需求者的纽带作用,即传统意义的“为人找书”“为书找人”。图书馆开办各种形式的文化学习活动能惠及全校学生,信息传递最快,媒体手段最多,参与面最广,受众面最大。

2.2 图书馆搭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平台的主要内容

在图书馆网站上专设“中国传统文化自主学习平台”,其中的内容包括:

(1)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筛选出对中医药具有重要影射作用以及中医药大学生必需具备的知识内容,编成《中医药大学生必读传统文化推荐书目》、《馆藏中医文化书目提要数据库》等,放在网站上供学生查询,方便借阅,并且要求在校学习期间应当达到一定的借阅数量。在整理馆藏的基础上,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同时还能发现馆藏不足,进而有目的的补充。

(2)将不同载体的资源整合制作成一个个专题资料库和“立体化学习库”,开设网上学习课堂。以文献的种类建设特色库,如“中医文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专家讲坛视频库”;以学科内容建设专题库,如根据中医学的多学科内涵特点,建设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文学、诗歌、古代天文、地理、历算、古代军事等学习库,充分利用海量的互联网资源,通过图书馆后台的搜索、整序、链接,以专题目录网提供给用户,各取所需;汇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网站”,方便浏览。建设网络考试题库和考试平台,随机组卷考试。

2.3 图书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学习活动

配合网上自主平台的学习,图书馆要尽可能多地开展专题读书活动,活跃学习气氛、提高学习兴趣、检验学习效果。如“读名著,品中医”活动,将作品中的有关疾病知识、医林人物、养生防病等内容挖掘出来,譬如读过《红楼梦》之后找出其中的中药方剂和药名,并分析处方用药时的人文意境;读过《三国》之后联系思考周瑜、曹操、华佗等人物情节中的中医药治病知识;在唐诗中学习中医药知识;读《孙子兵法》等联系想象“中医方剂君臣佐使配伍、用药如用兵”等战略思想。通过品读文学作品,不仅能直接学习到古代医学知识,还能充分感受到“医艺同源”和中医药学的多学科背景,彰显出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

围绕中医古典医籍开展教学辅助活动。以中医四大经典为代表的古典医籍是中医大学生的必修课,其中孕含的医理医道和文字的音韵美是中华文化的高度结合,对经典的熟读熟记也是学好经典、用好经典的基础,图书馆联合相关的教学部门组织开展围绕经典的课外活动非常有意义,如经典条文、段落的诵读比赛,知识竞赛、书法比赛等等,加深、加强学习的效果,学生将受益终生。

图书馆专辟宣传栏、文化墙展示传统文化的内容,适时更新,使人们一进入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就能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氛围。还可通过馆办刊物、举办讲座、学术报告、读者报告会、展览会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2.4 学习效果的管理和认定

目前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能够象选修课一样纳入学分制管理。自主学习并非自由学习,需要制定学习的范围任务,并建立考核机制。图书馆联合教学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将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学习的方式以自主学习为主,根据学生网上学习的时数和完成相关的测试情况、借阅推荐书目的数量、积极参加专题读书活动考勤、学习竞赛的得奖情况等,各项综合计算学分,自主性和规定性相结合,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篇2

【关键词】 文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艺功能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6.23.019

在21世纪中国,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国上下各族人民的使命,每一项事业都应该积极围绕这一重大战略目标而进行,文艺已经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在中央文艺座谈会上着重强调,要从传统文化当中吸取营养,复兴中华文艺,要创造出人民喜爱的作品,努力发挥文艺在中华民族复兴中的伟大作用。那么,文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究竟有什么重大作用呢?以下主要从文艺的认知教化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以及实用功能四个方面来论述文艺的重大作用。

文艺的认知教化作用

认知与教化是文艺的重要作用之一,也是文艺的一项主要功能。所谓文艺的认知功能主要就是指人们通过对优秀文艺作品的阅读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感受,丰富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能够更加体会到社会与人生的真正内涵。而所谓文艺的教化功能则是指文艺作品对读者的思想感情的影响,对人们心灵的净化以及道德情操的培养。文艺的认知功能以及文艺的教化功能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读者一般都是在自觉地阅读文艺作品中不断获得各类生活和人生的知识,继而在自觉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受到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从某些方面来说,文艺的教化功能是以文艺的认知功能为基础的。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大任务,最重要的就是要促进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意义,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是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积极丰富自己的思想认识。在这个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时代中,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日益养成了追求娱乐和的文艺阅读心理,而且伴随着商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文艺的商业运作越来越强,利益的驱使导致文艺的知识性和教育性大大下降,文艺的原始属性已经让位于文艺的商业性和娱乐性。就拿影视剧本来说,因为影视剧注重的是视觉效果,强调感官的强娱乐性,但是文艺作品本身的内涵和意蕴却不能有效地通过影视语言表达出来,故而在传达深邃意蕴和净化心灵等方面影视作品是无能为力的。所以,从这些原因来看,文艺的认知功能和教化功能都被弱化得极为厉害,几乎下降到成为娱乐化和商业化的附属品。所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必须着重加强文艺的认知功能和教化功能,从思想上端正人们的意识,推动广大群众为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

促进心灵的审美,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品质

审美功能也是文艺最重要的特性之一,也是文艺作为精神产品受到极大关注的重要原因。席勒在《美育书简》中对文艺的审美功能做过如下的说明:“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能够给人以心灵的净化,让人们在享受艺术熏陶的过程当中培养自己高尚的审美情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所谓文艺的审美功能就是在欣赏艺术品的过程当中感受文艺之美,使得自己看待世界和人生的观念有所变化,使认知真正得以提高。作为文艺作品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审美对于净化读者的心灵、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提升大众的精神品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今,由于商品交换的市场原则的影响,文艺的审美功能已经逐渐受到挤压,而追求和利润的商业美学原则替代了审美原则。另外,我们知道,一般而言,对于文艺教化的实施,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都是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见到成效,但是,这与当下消费时代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利润和效益的速度化的商业原则是背道而驰的。急功近利的驱使,使大众追求文艺心灵净化的闲情逸致逐渐蜕化,文艺同其他一般的消费物质一样朝着时尚化、媚俗化的方向发展。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不注重提升自己的精神品质。然而,社会主义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促进人民精神品质的提升,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精神上打造出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文艺要朝着提升人们的审美价值、求真求善的方向发展,所以,文艺在满足大众消费需求的同时,应该不断提升它的审美价值,这也应当成为文艺在消费时代的价值准绳。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

众所周知,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倡导主旋律的,与当下时代与时俱进的,积极宣传优秀的人物和事迹,为社会树立许多优秀的榜样。而党和国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也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优秀的文艺作品又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当代文艺发展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它没有偏离社会主义的道路,强调打造具有高尚文化品位的、适合广大民众的优秀文艺作品,这种优秀的文艺作品是能够积极反映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的。这种文艺政策是符合中华民族的伟大发展现实的,是高尚的,是符合群众文化发展利益的。与此同时,优秀的文艺是积极倡导和谐文化理念的,崇尚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思想,宏扬理想主义,强调构建积极健康的文化人格,这对构建社会主义的优秀文化环境是极为重要的。构建和谐社会主义需要倡导良好的和谐文化氛围,要求在社会上形成一种高尚的文化氛围,并且这种文化氛围要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深入到人们的内心深处,在不知不觉间给广大人民群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能够凝聚人民的力量,在最大限度内激发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民族精神。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也能够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贡献力量,净化党风和社会风气,给人民彼此之间以尊重,协调良好人际关系,使文艺界的文化生态健康和谐,充满活力。

总而言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文艺所起到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促进国民认知教化、促进心灵的审美,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品质以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的作用。

参考文献

[德]弗里德里希・席勒,1984,《美育书简》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第113页。

[德]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98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4页。

赵炎秋,2006,《文学原理》,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41页。

[法]让・波德里亚,2014,《消费社会》,刘成富、金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第15页。

李泽厚,1998,《李泽厚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第76页。

篇3

关键词:文学艺术;创作;组织;宣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文学艺术创作是群众文化艺术事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文明进步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是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是群众文化业务的重要工作目标,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开展群众文艺创作、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是摆在各级群众文化主管部门和群众文化事业单位面前的战略性课题。

一、要充分重视群众文艺创作工作

从创作活动的地位看,群众文化活动是包含了娱乐、欣赏、创作等各个层面的文化娱乐活动。其中,文艺创作活动是整个活动过程的基础和中心,居于主导地位。它带动、提升其它不同层次的文化娱乐活动。参与文艺创作,是群众实现自我价值的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以文艺创作为中心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多年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这种创作包括原创和二度创作。当一名文艺爱好者从娱乐到欣赏,进而能够自己创作文艺作品的时候,即实现了他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艺术水平的提升,也达到了创作水平。如果群众文艺活动中的作品都是照搬、模仿专业文艺的作品,只能代表表演水平,而体现不出群众文化鲜明的特色和自身的价值。

从创作主题看,群众需要提供自身的文化修养,宣泄自己的内心情感,以满足社会竞争的需要和精神世界的失衡。这种社会心理的作用下,人们从对文学艺术的客观欣赏,转向对文学艺术的主观实践。群众文艺创作主体不仅包含文化系统的文艺工作者,而且更主要的应该是蕴藏在广大群众中的“草根艺术家”。各级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的专业人员既是创作者,又是开展群众性创作活动的核心和纽带。业务人员要有相当高的创作实力或理论水平,能够开展区域内的群众文艺创作工作;同时也能对业余群众文艺创作进行指导工作。不能为了参赛获奖或参加重大演出,就一味地照搬排练而忽视或不进行辅导、组织、培训工作,没有尽到群众文艺辅导的职责。专业人员和文艺骨干以及更广大的社会群众应该从实际出发,突破片面强调创作题材上的“地域性”局限思想。文艺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在内容上应处理好“地域性题材”和“多样性题材”的关系,全面兼顾,实现群众文艺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独特职能和文艺创作的全面繁荣。

二、要营造良好的文艺创作“硬环境”

创作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需要良好的创作条件和环境。营造创作环境,主要是指提供人、财、物的支持和良好创作氛围以及精神环境的营造,让群众文艺创作者感受到人格的尊严,创作的自由,为他们最大限度地施展才华提供舞台和创造条件。其中,“人”指的是群众文艺创作的组织者兼专家及创作者,其中,群众文化事业单位业务人员在本专业的创作中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创作者和辅导者作用。除了组织、辅导和研究群众文艺创作,开展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外,业务人员还要完成一定的创作任务。各级文化系统应注重对优秀创作人才的培养,使其在群众文艺创作中发挥骨干和带动作用;“财”主要指创作所需的经费,包括资料费、制作费、专款补助等。应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探索社会力量参与艺术建设的新思路,建立多元投入的运作理念,保证群众文艺精品战略的实施;“物”指的是创作必需的场地、设施、设备等,这些可称作创作“硬环境”。

三、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群众文艺创作活动的社会化趋势,使群众文艺创作日益显示出由计划组织转为民间自发,由统一集中转为分散自由,由单一转为多元,由被动转为主动的趋势,有强烈的行为自主倾向和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文艺活动,行业、系统、企事业单位、文化宣传媒体等为自身需要所开展的各项局部或社会性文艺活动。使社会文艺活动的存在方式日益表现出社会化的趋势,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运用政府和社会力量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为发展群众业余文艺创作寻找更多的契机,并将自身的职能转移到调控、管理、服务、引导上来,通过日益丰富多彩的社会性群众文化活动总量的掌握和分析,适时地推出自身具有展示和导向作用的社会活动,交流创作技艺,检阅创作和表演成果,引导群众业余创作表演队的健康发展,树立自身的权威性。

文艺活动是带动群众业余文艺创作展示、交流、学习的重要途径,举办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文艺活动是繁荣文艺创作、展示创作成果的一项重要举措。其中最具品牌意义的文艺活动当首推新春文艺演出。在举办文艺演出的过程中,广大群众的创作、演出热情被极大地激发、调动起来,成为群众文艺创作、展示和交流的盛宴。安阳市春节期间的新春文艺演出把文艺创作和演出、评奖结合起来,每年上台演出的群众有千余人,演出节目几百个,上台演出的包括单位干部、工人、职员、教师、学生、离退休人员以及专业艺术工作者等各界人士,还有各级领导、劳动模范代表等。在每年的活动中,30余个团队参加,每个团队推出一场优秀节目,并对这些节目进行评奖。此外,书画作品展、非遗展、猜灯谜等专项活动,也通过不同的文艺表现形式将春节文化艺术点缀的多姿多彩,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群众文艺节目和作品,具有一定的创作表演水平。

四、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

加强文艺队伍建设,培养和选拔群众文艺创作人才是群众文艺创作的重要保证。以文艺组织的形式培养、凝聚文艺骨干和形成创作队伍,是提高群众文艺创作和欣赏水平的关键。各种群性业余骨干的团队、协会等,都是群众艺术的社会基础。这些组织包括非盈利性的团队、协会、艺术团以及面向市场的群众文化演出公司等,应依托这些组织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各级创作组织,形成群众文艺创作网络。利用团体优势,切实形成群众文艺创作合力。

五、要大力宣传文艺创作活动

篇4

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中医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称,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中医药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与根基。因此,中医院校在医学人才培养上应把中医药文化的教育放在突出位置。

一、加强对医学生中医药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1.提高医学生的身心修养

从古至今,我们都将中医称之为“仁术”。“术”乃方术,即医家救死扶伤的技术,只掌握这门技术而缺少“仁”只能算是“工”。而“仁”指的是“怜惜、疼爱”,即是“人命至重,以贵千金”。正如“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等名句所言。因此,必须将中医药文化中的“仁”渗透到医学生的教育中,使其具备仁爱之心,身体力行,对患者不论贫穷贵贱都一视同仁,视患者为亲人,视他病为己病。

2.加强校园的文化氛围

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场所,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必不可少。营造良好的校园中医药文化环境,医学生会将自我生活方式和中医药文化相互联系,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加深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中医药文化的研习兴趣。

3.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精神

目前社会上仍然存在着一些关于中医药文化的误解,认为“草根树皮就是中医”、“中医没有副作用”,甚至还有人提出“中医是伪科学”、“废除中医”的论调,可想而知人们对中医并不是十分了解。因此,医学生起着举足轻重的枢纽作用,他们不仅需要努力传承好中医药文化,而且还要发扬传播中医药文化,消除社会上部分人对中医药文化的误解,更好地扩大具有坚定中医药信念的群众基础,为中医药文化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当前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瓶颈

1.医学生缺乏对中医药文化深入的了解和坚定的信念

一方面,跟其他非医学的院校相比,中医院校的医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就接受系统、专业的中医学习,因此想当然地认为他们不需要更多的中医药文化的熏陶,不需要创造更多让他们接触中医药文化的机会。然而,根据马科等人对宁夏医科大学学生中医药文化认知状况调查显示,即使中医类的学生在对中医药文化认知上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在中医就业普遍比较难的大环境下,许多医学生失去了对中医的信心,他们连专业课都频频缺席,更何况中医药文化。

2.缺乏具有深厚中医药文化功底的师资力量

目前中医院校的师资队伍中基本上具备有富有中医专业知识教师,但其对于文、哲、史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甚至知之甚少。还有一小部分教师,他们文、哲、史理论功底好,但没有接受过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也较少,在其传授知识时并不能很好地讲出其与中医药的联系。据报道,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里的中医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的时间不足在校时间的三分之一,甚至有些中医学生在校学习之后、中医教师在教授一段时间的课程之后,“弃中学西”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可谓是中医药教育领域的一种悲哀,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人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对中医药文化教育的观念尚未形成。

3.缺乏完善的中医药文化教育培养的课程

随着现代医学知识的涌入,学习现代医学知识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中医院校也普遍增设了有关现代医学的相关课程。然而,现代医学的课程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了一些学生“废中学西”,最后把中医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同时,对于中医药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明显不足,对中医经典、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并没有加以重视,使得学生普遍缺乏有关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除此之外,由于一些教师上课方式的欠缺,有的照搬书本,一字不漏地死板教学等等,致使课堂气氛沉闷,枯燥乏味,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加强对医学生中医药文化教育的措施

1.深入开展中医药特色活动,营造中医药文化的良好氛围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建立中医药展览馆、宣传中医药膳饮食、编写中医药科普读物、举办各专业之间相互交流的活动及创造动手的机会等形式,营造中医药传统文化氛围,使医学生尽可能多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投身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去。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耳濡目染传统文化的成果,提高学生进一步研习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兴趣,为进一步培养中医人文精神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效能

在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中,要把中医药文化传承光大,需要培养一支涵盖研究、教学、科普宣传、传播、管理等方面,专业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较高的队伍,需要培育一批能够展示和播中医药文化、培养中医药科普人才、普及中医药知识的中医药文化教师。此外,对于强化学生的中医人文精神培养、树立良好的学风和医德医风建设中,还应该适当地改进他们的教学模式。通过“派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得以改善,一方面,将具有中医专业知识的教师派遣到其他学校进修,进行学习交流;另一方面,将其他学校具有深厚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师引到学校,以师与师之间、师与生之间等形式进行沟通讲授,最好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只有这样,在教育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共同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学习氛围,使中医药文化传播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篇5

中医药旅游是一种将旅游资源与中医药种植充分融合于一体的新型旅游项目,它既是中医药的延伸,又是旅游业的拓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养生需求的逐渐增强,我国越来越多的旅游城市都开发出不同的中医药旅游产品,如:广西省近来推出的以参观药材种植和学习医药知识为主的广西药用植物园旅游;四川省攀枝花市易米县推出的以中医药养生为主的中药养生度假游;北京推出的鹤年堂大药房医药游等等。南阳市作为世界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中医药旅游资源和厚重的中医药历史文化,这些都为南阳市发展中医药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南阳市中医药旅游开发的现状

(一)举办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

自2002年以来,南阳市已经举办了十多届“中国南阳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每一届科技文化节都对南阳市的中医药产业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从2010年开始,南阳市政府将医药文化节与南阳市旅游相结合,从此以后南阳市开始进行中医药旅游开发,但是每届医药文化节对制药产业的推动作用远远大于对旅游业的拉动作用。

(二)中药种植园初具规模

近年来,南阳市加大中草药种植园的开发与建设,已经建成总面积190余万亩的中草药种植基地,建成以西峡县为中心的万亩山茱萸、天麻种植基地;以南召为中心的辛夷花种植基地;以桐柏为中心的桔梗种植基地;以方城为中心的裕丹参、木瓜种植基地;以邓州为中心的万亩麦冬种植基地;以镇平为中心的万亩杜仲种植基地;以唐河县为中心的万亩栀子种植基地;以社旗为中心的板蓝根种植基地,组成南阳市十大中草药种植基地。目前这些基地仅有少部分进行了旅游开发,绝大部分仍处在生产药材阶段,没有进行有效的旅游开发。

(三)中医药旅游萌芽出现

目前,南阳市中医药旅游萌芽已经出现,宛西制药率先在西峡县建设宛西制药工业旅游园,园内景点包括仲景文化广场、仲景牌六味地黄丸生产线、仲景会馆、仲景百草园、碑林、医圣山、张仲景大药房等,并且在河南省很多地区开设仲景大药房。淅川县福森制药以丹江口水库为依托建设丹江大观苑,在景区内开设中药种植园观光区,为游客普及中草药知识,这些只是南阳市一些中医药制药企业为了增加知名度和药材种植面积而开设的类旅游项目,虽然不健全但是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受到了很多游客的欢迎。

二、南阳市中医药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一)中医药文化把握力度比较弱

南阳市在中医药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人们对中医药文化的具体认识和把握程度普遍存在着不深入、不深刻的问题,使得该地对中医药旅游资源的开发只是简单的停留在表面工作上。具体表现如下:对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其中蕴藏的核心理念的把握仅仅停留在表面,忽视了对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开发问题等等。

(二)中医药资源未与旅游有效结合

南阳市中医药旅游产品形式落后且单一,旅游产品开发创新严重滞后。由于缺乏强有力体系支撑和合理的经验指导,中医药旅游产品未与市场紧密结合。现有的中医药旅游主要中药材种植园观光科普旅游和中药材、养生食品购物游。这些旅游具有明显的缺点,只是对中医药旅游开发的表面理解。开发水平较低,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开发力度不足,导致旅游特色不鲜明、品位不高,产品形式过于单一。产品开发缺乏创新,缺乏品牌意识;中医药资源与旅游结合不紧密,关联作用不明显,乘数效应远未体现出来。这些都致使中医药旅游缺乏吸引力,严重影响了中医药旅游的持续、健康及快速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南阳的中医药旅游仍停留在起步阶段,靠旅行社的团队拉动作用,并没用真正发挥中医药旅游的吸引作用。

(三)中医药旅游宣传力度不够

南阳市虽然致力于中医药旅游的开发,但是没有开展相应的有效宣传工作,现有的一些宣传定位不够明确,以至于宣传效果并不理想,远远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对于这一块,主要在于南阳市没有加大宣传力度,以至于广大游客仅仅浏览自然景观,没有真正体验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南阳市政府只是利用人员推销和公共关系到周边地区进行了多次中医药旅游产品宣传促销活动,但并未形成一种持久的影响力,因此,宣传的作用不大。

三、南阳中医药旅游开发对策

(一)继续办好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

2002年,南阳市为继承和发扬“医圣”张仲景深厚的中医药文化思想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自此以后,张仲景科技文化节就成为南阳市每年的必办大型中医药活动之一,它不仅带动了南阳市中医药产业的快速,提升了该地区中医药产业的竞争水平,而且已成为南阳市中医药旅游发展的新增点,具有良好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是南阳市中医药旅游发展的助推器,南阳市只有充分认识到此点,深刻理解这种影响力,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发展中医药旅游,才有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时,政府还需加强对该地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完善这一中医药宣传交流平台,并将宣传工作与中医药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相结合,不可偏废其一。

(二)举办养生渠首游

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问题的不断重视,注重养生之道已逐渐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南阳市作为“中华药都”可以此社会趋势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加强对中医药养生度假旅游的开发力度。2003年,我国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投入建设,它无疑为南阳的养生渠道游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时机和场所,使南阳市逐渐成为游客养生度假的不错选择地,推动了南阳市中医药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京津地区消费市场庞大,举办养生渠首游定将为南阳市中医药旅游发展开拓出一片高质量旅游市场,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开展中医文化游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所在,只有将南阳市中医药文化资源的特色融入到自然旅游资源中去,并对其进行全面的大规模的深度挖掘和开发,才能保证该地中医药旅游事业的持续不断发展。南阳市可以该地的中医药文化为媒介,以与中医药有关的节日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中医文化游活动,并开发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人文项目,将南阳市中医药旅游打造成集娱乐性、文化性和体验性为一体的个性化旅游,这将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的目光。

(四)加大南阳中医药旅游的宣传力度

篇6

与会人士认为,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比较快,在全球医药市场格局变化和我国医药内需发展强劲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医药进出口贸易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但在管理、科研、产品、人才和规模等诸多方面与国际市场的要求仍相距甚远。中医药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仍处在成长阶段。

国际需求上升

“2012年4月中医药管理局联同商务部等十四个部门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思想,原则和目标,以及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八项发展措施,成为我国中医药发展的里程碑事件。”论坛上,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朱海东说。

中医药是我国贸易体系的重要资本,也是具有我国独特优势的贸易领域。随着回归自然理念的兴起,国外对于中医药疗效好和价廉的优势有了认可,对需求也逐渐增加。在这种情势下发展中医药服务和货物贸易,不仅有利于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相关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且利于推动中医药更深入、广泛的走向世界,对世界人民的医疗保健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中医药是中国的国粹,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医药走出去的战略也在逐步发展。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有五十亿人使用过中医药,截止到2012年,我国中医药的出口额为25亿美元。四个中医药的主要市场,东南亚、日韩、美国及港澳台地区,占世界草药市场的26%,占中药出口总值的三分之二,是我国中医药中成药保健品的主要出口地。

中国中医药学会会长房书亭称,我国中医药产业走出去已从民间的交流走上了政府间的合作。

1970年美国总统访华,把针灸带回美国,从那时开始,中医在各个国家的主流频道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据统计,在欧洲从事中医针灸专业人员已达15万以上,中医教学机构三百多所,中医药供应商三百多家。澳大利亚每年有三百万人次看中医,目前有两千多万名中医师开药店。另外非洲、阿拉伯国家的中医药热潮正在形成,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医药国际市场。

中医药走出去正由当初单一的针灸服务带动中医药产品走出去的模式,逐步向医疗、教育、科研、贸易和文化产业链走出去。

阻碍仍然存在

在近三百亿美元的国际中药市场上,中国又是中药的出口小国。据统计,2012年我国出口中药为25亿美元,国际市场占有率不足10%。作为中药的发源地,中国有—万多种中药资源和四千多种中药制剂,其中70%来自于中草药原料,附加值高的中成药出口量却很少很低,问题出在哪里?

“一是西方法律普遍没有认同中医药;二是出口商对于我国野生动物的保护、种类和中药均不了解,进入西方市场时常常被海关查扣;另外,污染和重金属超标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联合国世界健康组织公益联盟国际委员会主席张林说。

中医药通常在国际市场上质量难以控制,作用机理难以说明,产量质量不稳定,导致欧洲各国政府对中医药的不信任。各国政府不断通过药物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措施给中药设置了种种绿色贸易堡垒。

打造全景产业链条

“中医药走出去一个新的路径就是服务贸易。”清华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赵立冬说。传统的中医药产业应与现代服务贸易、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进行改造、升级、转型,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复合型的全景中医药产业链条。

众所周知,文化渗透力是不容忽视的,文化产业在全世界每天产值是220亿美金。《大长今》实际上是反应中国中医的食疗文化;还有美国的功夫熊猫,功夫不是美国的,熊猫也不是,但功夫熊猫是。所以要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提高国际话语权。国内中医药文化产业市场也十分巨大,大多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人对于中医药文化实际上非常陌生,他们受的教育实际上是受文化产业和文化渗透力的影响。

去年京交会设立了中医药服务贸易的板块,以中医药文化作为创意,以科技作为创新,把中医药文化和关联的产业进行有机的融合,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中医药产业首先应当与文化产业融合;第二,与旅游产业结合,旅游是个巨大的产业,其特点是一业带百业;第三,同服务贸易结合;第四,与现代服务业融合。

“要打造全景的中医药产业链条,光靠企业和科研部门不够,政府非常重要。”赵立冬说,要让市场了解一个产品与配套服务,需要一个媒,这个媒除了传统的媒体、广告之外,也包括行业协会与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类平台。“十提出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未来政府打造社会将是三个方面:政府、产学研构成的企业与媒,媒实际上就是社会组织,这样共同发力,面对市场才可以游刃有余。”

篇7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ying to promot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highlight that the training of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should adapt to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motive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established. From the cultural point of view, the fundamental path of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o construct the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which embodie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on the campus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train high quality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From the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mplement each other.

关键词:心理学;中医文化;中医类高校;内涵式发展

Key words: psycholog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connotativ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5-0205-02

0 引言

内涵,是指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即事物质的规定性。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强调事物“质”的发展。十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系统建构了内涵式发展的目标图示和实现路径。中医药高校不仅要培养中医人才,更要通过中医教育向社会传承中医精神,中医人才质量评价方式从注重在学培养质量向与今后中医职业发展质量并重转变。现代中医药类大学的功能应该担负起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医药社会服务和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四个方面。

1 提升中医文化软实力是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迫切需求

中医药高校的内涵式发展最终要靠师生共同努力,落实到人这个行为主体上。而文化正是人们思想、信念及行为活动的结果,反过来,文化又会对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文化可以影响人的价值观,也可以通过无意识的方式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方式。由此,在中医药高校重视中医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在知识层面传授给中医药高校学生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中医药高校生在思想、信念上对中医药文化信仰,在中医药高校率先树立起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首先要让中医药高校的学生自己要树立起对自己所学中医药专业的热爱之情,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能传承中医精神的中医药工作者。

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核心问题是推动中医药科学的发展,要通过中医教育向社会传承中医精神,其中传播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中医药高校的校园文化。中医药高校的校园文化包括中医药物质文化建设、中医药精神文化建设和中医药院校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中医药院校树立起完整的中医药文化形象。由此,中医药高校的内涵式发展迫切需要中医药校园文化建设,中医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用人文环境吸引人,用心理方法塑造人”。中医药校园文化是以传统中医药文化为背景,以中t药院校师生为主体,以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中医药研究所、中医药企业为载体,以中医药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为基本形态,具有中医药时代特点和中医药院校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和精神氛围。完善中医药产业产学研体系,制定运作程序,形成“中医药教学质量立校、以中医药精神育校、中医药科研兴校、中医药文化强校”的局面。可见,建设中医药高校的校园文化,提升中医文化软实力,是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迫切要求。

2 着眼于现代中医药高校的功能,提升中医文化软实力

2.1 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在知识技能上要过硬,更重要的是中医药人才的心理素养要高。中医药人才不仅肩负着治病救人的使命,更肩负着传承中医事业的重任,因此人格和谐,有稳定、健全且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人对事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于中医药高校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这个乐观积极的态度中,首先是要培养中医药高校生对自己所学中医药专业的热爱之情,要发自内心的喜爱自己所学的中医药专业,并且坚信中医药事业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这种热爱之情不仅只表现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更要在日常点滴中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人和事。

所谓高质量中医药人才,就是能胜任自己的医务工作,能把中医药事业传承发扬光大,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病救人,这也涉及到医患关系的问题。作为一个中医药工作者,不仅要救死扶伤,完成一个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更重要的是让病人信任中医,在治病中对中医产生热爱之情,这就需要中医药工作者自身先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自身对中医药事业充满热情,才能用这份热情去感染病人。所以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绝不是仅仅掌握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具有人格和谐以及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具体可尝试如下做法:

一是结合心理发展,在中医药专业课中穿行有针对性的中医文化教育。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医药文化,更多地了解一些相关的典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更多地查阅相关的资料,从而树立起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之情,进而在接下来的专业知识学习中才真正感受到中医药的博大精深,认识到所学专业的骄傲感和自豪感,才能发自内心的从老师要求掌握中医药知识的要学好转变成学生自己认识到的必须学好,以此热爱自己的专业找到人生的目标。

二是要考虑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发挥个性教育的作用。每个个体具有下列发自的独特表现,每个老师和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心理健康没有特别固定的模式可照搬,要针对每个个体的特点入手,塑造适合其个性的和谐人格。这就需要不仅密切关注每位学生,更要关注每位教师,了解师生各自的特点,在针对性的教育中,也要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的传播。当然,心理健康问题最终要落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落在学生自己身上,一个人格的塑造过程的一点一滴造就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哪个老师能手把手教会的,必须通过师生互动中自己体验、认识才能得到提高。

三是要重视情感手段的应用,在教育过程中关爱当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对中医人才的期望,在情感上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神圣感,这样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才能更加自觉自愿,这样的教育效果才更有保障。多组织一些义诊活动和中医药方面的宣传活动,利用现在发达的网络手段比如微信公众平台等及时跟广大学生建立情感上的联系。

综上,中医药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在与中医药高校中t文化的构建,中医药高校中医文化的构建取决于中医人才的培养,中医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教学质量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格健全和谐,从而促进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

2.2 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

要利用各种实体,中医药院所、中医药工厂和中医药公司以及中医医院,调动各界力量与中医药高校建立广泛的联系,包括实习基地建设,达到点面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中医精神在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课堂上和课堂外时时刻刻发挥作用,并以社团和志愿服务等方式发挥传播中医药教育的功能,发挥师生和朋辈之间互动影响,将中医药高等教育融入社会和学校的方方面面,最终达到中医药高校文化与各中医实体文化的契合与提升,从而促进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

2.3 扩大中医药社会服务

中医药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以中医药高校师生队伍服务社区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广泛开展以中医药高校为主体的中医药社会服务工作,在实践中提升中医药高校师生的专业素养,反过来以中医药社会服务为导向,营造良好的中医药高校校园文化,从而促进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

2.4 实现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

要把中医药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倡导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同时,把心理健康问题并重,健康和谐的人才能在思想行为方面建构出高尚的文化氛围,反过来积极向上的文化也会对人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两者相辅相成。可见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侧重点不同,但终极目标都是促进人格健康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所以内容和方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要正确把两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的互补效应。用心理学方法塑造人,不仅对中医药文化进行传承,也是对中医药文化的一种创新理念,不仅重视中医药文化现象,更注重中医药文化的主体,以此促进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德祥,林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质的历史变迁与当代意蕴[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1):1-8.

[2]卓勇良,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M].今日浙江,2012(14):36-37.

[3]王志刚,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实现路径[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4(4):111-115.

[4]郑磊,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的互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1):28-33.

[5]康德武,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动力探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10):1449-1552.

[6]高月,关于大学内涵发展的思考[J].辽宁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6):62-64.

[7]罗莎,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念分析[J].学理论,2014(6):175-177.

[8]王廷云,积极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179.

[9]石云山,让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式发展[J].教育,2015(15):53.

[10]田飞达,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含义和实现方式[J].考试周刊,2014(47):159.

[11]王智勇,协同创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新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11-12.

篇8

5月29日,中医药主题日活动启动,今年的主题为“中医药服务贸易高附加值、全产业链、打造新业态”。除了58家来自医疗、教育、研发、产业等中医药系统的参展单位集体亮相京交会展示服务、体验咨询外,商务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在会上了落实《十四部门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相关措施。

展示中医药服务的魅力

中医药服务贸易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服务贸易行业,今年的中医药板块包括中医药展览展示、中医药主题日暨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大会、中医药政策会、中医药项目推介会等六大类活动。京交会期间,俄罗斯、柬埔寨、蒙古、加拿大、瑞士、比利时、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主管医药卫生负责人到场。活动不仅有中医药企业参与,还包括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国际交流、文化传播等内容。

为了强化受众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感受和认知,扩大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市场影响力,此次中医药板块更加注重中医药养生保健的宣传与服务体验。通过对中医养生、保健咨询和理疗推拿等项目的切身感受,增强受众对中国传统医药的感知和认识。邀请中医药养生保健专家,讲解中医药养生的知识,实现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导入,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展览区还设置专门区域,让参观者和市民亲身体验针灸、按摩、刮痧等中医治疗手段。以宣传资料展示、仪器鲜药等实物展示、中医专家现场服务等方式,令参与者通过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官上的真切体验。

主题日期间,来自全国的58家中医药医疗、教育、研发、生产机构亲身感受中医药的服务魅力。通过开展公众体验,安排参会外国嘉宾体验和媒体体验等活动,展示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神奇魅力。

5月31日是京交会市民开放日,这一天,记者现场注意到,普通市民可以进行中医药服务体验,包括中医体质辨识,推拿按摩等,京交会期间,在新华网和新浪网上可随时观看中医专家的讲座直播。

支持政策

5月30日,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中医药服务贸易工作新闻会。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会上,商务部表示将支持中医药服务贸易,做强骨干中医药企业。

西药在研发和使用的过程中,遇到了毒副作用、耐药性等难题。中医药由于疗效比较确切,用药相对安全,费用也相对较低等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目前中医药已经在全球168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但是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中医药服务贸易存在规模比较小、经营分散,没有形成品牌效应等问题。

对此,国家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的重点项目,以及骨干企业和重点区域建设工作,在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等方面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一批骨干企业,创建若干个综合实力比较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医药服务贸易的重点区域。

这次的重点项目主要是要支持一批有一定工作基础,形成了一定规模、发展潜力比较大的中医药服务贸易项目。重点支持最近三年持续稳定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工作,并且有较好工作基础,形成规模效益和良好品牌的企业,主要是为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

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协调有关部门,协助落实这些企业以及重点项目,包括金融、财税、进出口政策方面的优惠,重点解决其在发展过程当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搭建“走出去”平台

今年京交会首次推出中医药高端旅游项目,为中医药服务贸易搭建“走出去”平台。其中北京市旅游委与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共同确定的21家“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也全部参展本届京交会。

京交会是了解中国服务行业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让更多国际友人对中国的医疗水平和就医环境近距离的了解可以让他们放心选择中医服务。据广安门医院国际合作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2011年以前,医院外籍人士门诊量是2700人左右,而去年京交会后,医院外籍人士门诊量突破6000人。

篇9

一、

指导思想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学员为中心,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引领,发掘中草药文化资源,深化启蒙精神内涵研究,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普及,讲好朱家楼子故事,推动传统旅游与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研学旅游等相结合,不断创新旅游发展模式,丰富研学旅游产品体系,提高研学旅游服务质量,实现研学旅游特色化、差异化、品牌化发展。

二、

精心组织实施

各部门按照《管理方案》责任分工与组织实施相关要求,结合朱家楼子情况,制定中医药文化研学旅游工作实施办法,开发中医药研学线路、产品,开展研学主题活动,培育中医药研学活动相关的旅游大项目,定期做好汇总,建立长效机制。

三、

基本原则

(一)突出中医药药理知识文化,强化教育功能。坚持把研学旅游与传统教育等相结合,充分展现朱家楼子特色文化内涵,把朱家楼子研学旅游打造成为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

(二)突出统筹规划,推进融合发展。强化“旅游+”理念,推动传统旅游与生态旅游、研学旅行、传统文化旅游等相融合,提升朱家楼子研学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突出改革创新,统筹区域联动。充分整合全市研学旅游资源,建立研学旅游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市场互动、客源互送的多赢发展格局。

(四)突出以学员中心,强化政策惠民。不断创新中医药文化研学旅游产品体系,丰富产品业态,制定惠民政策措施,突出中医药研学旅游的公益性,让人民群众在中医药研学旅游中享有更多的获得感。

四、主要内容

(一)打造新时代山水朱家楼子赛华佗中医药文化旅游目的地。深挖启蒙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内涵,充分整合宜昌市乃至湖北省研学旅游文化和资源,打造具有宜昌特色的红色文化研学目的地体系。

(二)完善中医药文化研学旅游产品体系。坚持市场导向,针对不同客源群体,整合旅游资源,突出产品特色,打造中医药文化研学旅游产品。进一步细分中医药教育客源市场,针对中小学生、社会青年、企业员工、民兵预备役等社会公民群体,重点推出能满足中小学生自然体验教育、青少年传统教育实践、社会青年企业员工拓展教育的研学旅游产品体系。推出具有朱家楼子特色的系列研学游中医药旅游精品线路。

(三)构建中医药活动体系。结合重要节假日,借助研学旅游合作交流系列活动,组织开展中医药研学系列活动。策划举办中医药教育进景区、研学夏(冬)令营、启蒙精神中医药研学主题展览、启蒙精神主题药学征文等研学旅游系列活动。

五、主要措施

(一)

加强营销推广。配合全省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围绕打造“赛华佗”中医药旅游线路,策划提升中医药文化研学旅游产品体系,丰富产品内容。制定中医药文化研学旅游团队奖励政策,协调对接旅行社、中医药旅游景区和在线网络销售商,把中医药旅游景区与其他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做好中医药旅游线路产品的设计与落地工作。充分利用中央、省、市等多级宣传平台,形成系列中医药文化研学旅游精品栏目。

(二)建立体制机制。健全中医药旅游发展体制机制,支持涉旅部门强化中医药旅游融合发展职能。促进中医药旅游与乡村旅游、温泉旅游、森林旅游、冰雪旅游、垂钓等新业态融合发展,丰富中医药研学旅游内容,增强中医药研学旅游吸引力。完善各市联合推进机制,探索推动中医药研学工作发展的有效思路和方法,加强部门会商,推动区域协作,形成常态化资源整合机制,推动中医药研学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强政策联合。积极探索其他研学基地合作机制,出台具体政策措施,共同开发中医药研学品牌,打造中医药红色研学产品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市场互动、客源互流的多赢发展格局。

(四)完善品牌体系。以中医药旅游为统领,以“赛华佗”中医药旅游产品体系为支撑,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医药研学品牌体系,编制中医药研学导游词。结合自身特点,进一步丰富提升旅游景区产品内涵,开发中医药研学线路,打造出符合“赛华佗”品牌的红色研学产品体系。深入研究启蒙精神,培育启蒙性教育品牌。依托基地,打造享誉省内外、彰显中医药文化永恒魅力的研学旅游圣地、教育培训基地和文化创意高地。

(五)推动融合发展。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紧紧抓住全域旅游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契机,以中医药旅游景区和党性教育基地为依托,充分发挥中医药景区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中医药研学游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中国传统文化游、历史古迹游、爱国主义教育游等有机结合,争取将更多的旅游景区发展成能开展中医药研学活动的教学点,推动中医药研学实现跨界融合发展。

(六)发挥市场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开发中医药研学旅游,积极开发中医药研学的产品和体系,充分发挥旅游企业和旅游酒店的优势,为中医药研学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坚实保障。

六、组织实施

(一)

准备阶段

2018年5月—6月,印发《中医药文化研学旅游实施方案》,各部门制定具体中医药研学线路、产品,编制研学课程,全面启动中医药研学旅游试点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

2018年7月—11月,基地选择1-2所学校开展试点工作。组织开展红色研学主题活动,做好中医药研学旅游的资料汇总和经验总结,为进一步全面推广中医药研学旅游工作做科学指导。

篇10

关键词:湖北省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现状;路径

一、引言

曾指出:中医药学 “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是目前我国唯一具有最广泛群众基础的,仍在普遍使用的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最具典型意义、代表性和无可替代性的医学科学体系之一。以中医药为核心的民族科技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战略地位,是提升民族声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文化支撑,是最具优势的中华民族文化品牌。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辨证施治技术也是世界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荆楚文化源远流长,积淀厚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炎帝神农的诞生地和李时珍的故乡,我省中医药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我省不仅是中医药文化大省,还是中医药资源大省,但不是中医药文化强省。在中医药事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我省提出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新形势下,总结我省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和交流的经验教训,不仅对我省落实文化强省战略意义重大,对我国其他省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亦有深远的意义。

随着全球对健康的关注度逐年提高,中医的“治未病”理念逐渐得到认可,中药也作为预防和保健功能性药物而远销海外。我省地处中国中部,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适宜多种中草药生长,尤其是我省蕲春县,北倚大别山,南临长江,气候温和,处于我国“中三角”地带,属于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据全国中医药资源普查结果估算,蕲春县药材总蕴藏量为213487担,其中植物类204568担,动物类919担,其他类8000担,大宗药材品种56个。[1]现有170余个药材种植场,种植面积达20万亩,固定经营门店500余家,药材日吞吐量100多吨,日交易额60余万元。这无疑为我省跻身世界中草药强省行列提供了得力的条件。

二、我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动自身中医药文化建设,我省中医药界狠抓实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具体如下表:

其中,全省现有中医药医疗机构114家(公立中医院91家,民营中医院23家),床位31334张,在岗职工3407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292人,注册护士12746人。每千人口有中医床位0.54张,每千人口有执业中医师0.18人,注册护士0.22人。全省先后开展了5次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01人,继承人186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52人。我省卫生厅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2010年、2014年先后分别联合评选了“湖北中医大师”25名,“湖北中医名师”61名。

我省国家级重点专科总数在全国排名第9位,居中南六省前列。与此同时,为整合中医药资源,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我省正在积极推进“三堂一室”建设,即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国医堂”,在县级以上中医院建立“名医堂”“中医养生堂”和“知名中医工作室”。[2]

世界名著《本草纲目》诞生于湖北,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传播,极大地提升了我省中医药文化的国际知名度。据研究,自16世纪末刊出以来,几乎每隔3~5年就有新的版本出现。据《中国图书联合目录》截至1961年的统计,国内的版本有54种;至2010年各种版本近200种。不包括至少近1000多种的精编本、简编本、类编本等在内。《本草纲目》的外译本包括英文、法文、俄文、拉丁文、日文、朝鲜文等多种文字,据有关资料记载,各类型版本已近100种了。[3]由此可见我省中医药文化发展的潜力巨大。

三、我省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语言文化障碍

其一,中西医文化存在巨大鸿沟。中医向来信奉的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然而西医向来信奉机械诊断,注重实证,头疼治头,脚疼治脚。文化背景的不同让许多外籍人士很难理解蕴藏在中医药里的奥秘。[4]这也是在鄂的外国友人面临的问题。然而文化是指导消费者消费的主导因素,只有解决了文化冲突问题,才能将中医药产业传播出去。[5] 很多外国人对于尝试使用中医治疗疾病抱有抵触情绪,他们对中医药概念模糊不清,不具备基本的中医药常识,同时对中医药的科学性抱有批判的态度。我省作为中医药大省,其中医药医疗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我省作为中国中部迅速崛起的省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来鄂经商、读书、旅游的外国人数近年来急剧攀升。如何发挥在鄂外国友人的“传声筒”作用,对于我省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至关重要。为此,本课题组在武汉市高校留学生、驻汉外国机构和在汉经商等的外籍人士群体当中开展了广泛的调查和访谈,结果非常令人遗憾:他们当中生病时选择过中医药治疗的人数非常少,对我省中医药文化有所了解的也寥寥无几。这里面不仅有我省自身建设、宣传等问题,更有文化的鸿沟等待我们去跨越。

其二,中医药外语翻译领域问题重重。由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日益频繁,中医药外语翻译的标准尚未建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和传播。语言是交流的基础,各行各业都需要有自己的语言。中医药要想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有自己成套的在国际上被广泛接受的语言系统。此外,中医药外语翻译人才的缺失也非常严重。湖北中医药大学每年外语专业本科生录取数在100名左右,而绝大多数的人本科毕业后都从事与中医药英语无关的职业,更何况很多人本身并不具备良好的中医药外语翻译能力。目前我省在中医药国际贸易服务和对外交流等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既精通中医药又精通外语的人才屈指可数,这使得有湖北特色的中医药文化走出国门举步维艰。当然这也是许多其他中医药大省(地区)所面临的难题。

2.我省中医药文化对外宣传相对不足

全国一些中医药资源大省早就做起了中医药文化的文章。据悉,作为我国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安徽省自1985年就启动了亳州中药材交易会,举办了多届亳州国际中医药博览会和华佗诞辰周年祭祀大典活动,而且参与活动的国外企业和外籍人士很多,较好地宣传了安徽省的传统医药文化。另一中医药资源大省――河南省自2002年以来连续举办了十几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张仲景诞辰周年祭拜等活动,活动规模大,参会嘉宾档次高,这使得河南的传统医药文化在国际上得到了有力的宣传。我省有近4000种中药资源,储存量在全国居第四位,《本草纲目》更是早已收进《世界记忆名录》。然而,我省从2008年才着手举办海峡两岸李时珍医药文化与产业发展研讨会和李时珍诞辰周年祭拜等活动,规模和规格上都不及安徽、河南等地的类似活动,在海外的影响力更是有限。我们在国家图书馆中查到多类《本草纲目》的版本(国家图书馆北区基藏类R282),却未搜到任何关于湖北蕲春中医药的典藏书籍或资料。同时,在我们对在鄂外国人进行随机问卷调查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外国人并不了解甚至不知道李时珍以及《本草纲目》,这与《本草纲目》在众多国际学术领域的知名度和《本草纲目》的研究热是极不相称的。由此可见,我们在促进湖北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同时还要打好文化宣传战。

四、促进我省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措施探讨

一种好的文化要想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自身要有足够强的实力和本领。我们只有加快加强湖北中医药文化的基础建设,才能在广大市民普遍认可的基础之上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虽然我省在建设中医药文化强省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但是与其他中医药文化大省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进一步夯实湖北中医药文化的民意基础,让中医药理念深入到我省人民的心中,让所有到过湖北的外国游客至少接受一次中医药文化的洗礼,从而打响我省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王牌。

1.以特色旅游产业带动中医药文化事业发展

以我省蕲春县为例,蕲春中医药旅游可以设计出养生保健型、研究学习型、科普参观休闲型、购物观光生态型等多种产业模式。基地则可以设立在李时珍陵园、药物馆、纪念馆、李时珍医药工业园区、李时珍医药集团、李时珍医道文化旅游区、本草纲目生物科技园、李时珍国际医药港等地区,形成多地连锁式特色旅游项目。特色节日如李时珍医药节和药物交易会等都可以促进湖北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上的宣传。特色产品可以为“蕲春四宝”蕲竹、蕲艾、蕲龟、蕲蛇,其中可以主推年产量较高且物美价廉的蕲竹、蕲艾作为特色销售产品,让最广大的消费者能够接受,从而达到扩大宣传范围的效果。据《本草纲目》记载,艾叶自成华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而且艾叶用途广泛,艾灸可治疗多种疾病,艾叶煎服可治吐血下痢、妇女漏血等疾病。同时嫩艾有作菜食、和面做馄饨、做干饼子等多种用途。[6]我们可以主推物美价廉的艾叶制品来吸引海内外游客,如香囊、艾条、艾饼等,在招待外宾时可以推出蕲艾等特色中药菜肴。[7]

2.加大我省中医药文化的对外宣传力度

树立“大中医、大湖北”理念,我们要加大对李时珍文化等中医药文化拳头品牌的宣传。

首先,在地铁站、公交车、路边广告牌等传统区域设置广告宣传板,让大家对中医药文化旅游留下第一眼印象。

其次,利用新型媒体宣传平台,扩大宣传力度。例如,通过微信、微博等公共媒体让湖北中医药文化的有关信息得到更有效地传播。

最后,印发多语种李时珍文化宣传手册,免费发放到市民及来我省的国内外游客手中,让湖北蕲春这个中医药文化旅游胜地辐射到更多的人群。此外,2018年是李时珍诞辰500周年,我们要提前做好宣传工作,邀请世界各地影响力大的名人到湖北蕲春来做客,同时要准备好相应的宣传视频、书籍等资料,放到各大门户网站,让李时珍这一中医药文化名牌得以广泛的传播。

3.加强中医药外语人才的培养

我省高等教育资源非常丰富,有多所名校开设有外语专业,我们可以在各高校召集对中医药文化感兴趣的外语学习者对其进行中医药文化素养的集中培训和连续跟踪,及时选派各级外语人才到其他中医药企事业单位开展跨文化交流等活动,解决困扰我省乃至全国中医药国际贸易服务领域的“人才荒”问题,培养出大量中医药外语人才。

4.加快我省中医药文化的海外机构建设

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世界已有120个国家(地区)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其中,欧洲、美洲和亚洲分布最为密集。然而建设有“中医孔子学院”或“岐黄中医学院”等机构的国家(地区)却远远少于此。在海外中医教育机构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有甘肃省、江苏省、黑龙江省、北京市、上海市等省份和地区。甘肃省已经在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马达加斯加建立了岐黄中医学院,并准备今年在法国、美国、摩尔多瓦、瑞典四国再建岐黄中医学院,[8]这无形之中极大地提高了甘肃省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地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都在主要西方国家建立了中医孔子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更是于2014年在主席与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的共同见证下与西悉尼大学合作建立了澳洲第一家中医中心。

在这方面,我省虽相对落后,但也有良好地发展势头。据了解,我省每年有多名中医师被派往阿尔及利亚等国开展医疗援助,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张英女士等多批次赴非洲进行医疗援助,她(他)们的英雄事迹受到国内外多家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好评如潮。2014年我省与阿尔及利亚的卫生部签订协议,拟在阿尔及利亚的乌斯法坦医院建立集中医针灸、理疗、康复为一体的中医药治疗中心。另据湖北中医药大学校方透露,由湖北中医药大学与加拿大有关机构合作开办的我省第一家海外中医孔子学院也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预计将于2016年建成并投入运营。这些对提高我省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的一系列措施,预示着中医药将成为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国家形象品牌。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向来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神农故里和李时珍的诞生地,我省应当巧抓机遇,借助自身优势和国家的有利政策,打造李时珍等中医药文化名牌,提升湖北中医药企业在国际医药行业的影响力。

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是满足人类健康需求发展的必然,是人类理性认识回归自然的必然,也是人类社会科学进步的必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是一部认识自然、回归自然、治疗疾病的重要文献。它是我国古代科技经典对世界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重要典籍之一,是中华科学史上的不朽之作,对中医药学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努力挖掘《本草纲目》等湖北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内涵,探讨湖北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与形式,整合资源,早日实现将我省建成中医药文化强省的既定战略性目标。如何充分挖掘丰富的传统医药文化资源,促进我省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将我省建设成文化强省,是增强我省的文化软实力和推动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中文,韩静林.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2(04).

[2]姚 云.树立大中医理念,建设中医药强省[R].湖北中医药大学濒湖论坛学术报告,2014-11-07.

[3]周 彭.发掘李时珍文化,弘扬中医药国粹[N].中国中医药报,第003版,2011-11-23.

[4]牛秋实.近代文化视野下中医与西医的比较研究[J].中医学报,2010(02).

[5] Li Qi,Liu Ying,Guo Rui,Wu Xin,Wang Xiaofan.Study on Influence of Values on Consumer Attitudes toward Traditional Chinese Product in America and Europe, 2011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Advanc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ol,1-6.

[6]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7]张 群.中医药旅游的产品开发[J].江苏商论,2007(01).